CN111376654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654B
CN111376654B CN201911232163.1A CN201911232163A CN111376654B CN 111376654 B CN111376654 B CN 111376654B CN 201911232163 A CN201911232163 A CN 201911232163A CN 111376654 B CN111376654 B CN 1113766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width direction
groove
tire width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3216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76654A (zh
Inventor
桒野慎吾
西川修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58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7575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76Three dimensional block surfaces departing from the enveloping tread cont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 B60C11/0323Patterns comprising isolated recesses tread comprising channels under the tread surface, e.g. for draining wa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48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4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1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提高初期排水性能,并提高转弯时的接地性。解决方案:充气轮胎具备:利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2)、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由多个胎块(4)构成的胎块列。在胎块列中的、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胎块列(20)之外的各内侧胎块列(21、22、23)中,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构成各胎块列的胎块数增多。各内侧胎块列(21、22、23)的各胎块(4)包含带辅助槽的胎块(4),带辅助槽的胎块(4)在外表面具有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排水辅助槽(24)的辅助槽区域。各内侧胎块列(21、22、23)中的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减小。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充气轮胎,其在陆部具备胎面花纹,该胎面花纹具有形成微槽的微槽区域、和未形有微槽的非微槽区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在所述以往的充气轮胎中,仅具有便于区别全季节轮胎与夏季轮胎的结构,没有考虑转弯时的接地性。另外,所述以往的充气轮胎并不考虑初期排水性和耐磨性双方。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7-2101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能、并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接地性的充气轮胎为课题。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和耐磨性双方的充气轮胎为课题。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能的充气轮胎为课题。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作为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手段,而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利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由多个胎块构成的胎块列,在所述胎块列中的、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胎块列之外的各内侧胎块列中,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构成各胎块列的胎块数增多,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各胎块包含带辅助槽的胎块,所述带辅助槽的胎块在外表面具有: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排水辅助槽的辅助槽区域,所述各内侧胎块列中的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减小。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带辅助槽的胎块提高初期排水性能。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减小。因此,即使在转弯时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接地压升高,也能够使作为接地面整体的接地形状稳定。也就是说,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接地性。
优选地,所述内侧胎块列由三列构成,构成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胎块数的比例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2:3。
根据该结构,能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抑制胎块刚性而提高接地性。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所述各内侧胎块列中的横槽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胎块列侧而减小。
根据该结构,通过数量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增多,从而能够抑制胎块刚性过度下降。
优选地,所述最外侧胎块列的胎块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局部地具有所述排水辅助槽。
根据该结构,能够维持最外侧胎块列的胎块刚性,并且也能够提高排水性。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作为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手段而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形成于胎面部的多个陆部,所述陆部在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经由平坦面而平行配置的多个排水辅助槽,所述排水辅助槽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变浅的槽底。
根据该结构,能够发挥初期排水性能。另外,能够提高排水辅助槽的槽底的刚性并提高耐偏磨损性。
优选地,所述陆部由在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水辅助槽的带辅助槽陆部、和未形成有排水辅助槽的无槽陆部构成。
优选地,关于所述排水辅助槽的深度,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排水辅助槽相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辅助槽较大。
根据该结构,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排水辅助槽相比,能够提高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辅助槽的刚性。
优选地,关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水辅助槽之间的间隔,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比,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较大。
根据该结构,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排水辅助槽相比,能够提高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辅助槽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排水辅助槽的从轮胎基准面起的深度尺寸在0.1mm以上0.2mm以下。
排水辅助槽的从轮胎基准面起的深度尺寸如果不足0.1mm,则不能充分发挥初期排水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排水辅助槽的从轮胎基准面起的深度尺寸超过0.2mm,则不能充分实现陆部的刚性。
优选地,形成于所述排水辅助槽之间的平坦面的宽度尺寸在1mm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排水辅助槽的间隔过宽而不能充分发挥初期排水性能。
优选地,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水辅助槽之间的间隔在0.4mm以上3.3mm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单位面积的排水辅助槽的数量为适当值。
优选地,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当将所述第一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1时,满足45°<θ1<85°。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轮胎径向内侧形成急剧变深的凹陷,并能够确保排水性。
优选地,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当将所述第二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2时,满足5°<θ2<45°。
根据该结构,能够随着朝向轮胎径向外侧而缓慢地使槽深度变浅,并能够确保足够的刚性。
优选地,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当将所述第一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1,并将所述第二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2时,满足θ1>θ2以及θ1+θ2=90°。
根据该结构,不会产生第一倾斜面与第二倾斜面的交叉部分为锐角而容易产生裂缝,或者为钝角而不能充分发挥排水性能等不良情况。
优选地,所述排水辅助槽的槽底在轮胎径向上以跨越轮胎基准面的方式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作为用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手段而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形成的多个胎块,通过使所述胎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构成多个胎块列,其中,所述胎块列中的、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胎块列之外的各内侧胎块列包含在外表面具有辅助槽区域的胎块,所述辅助槽区域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排水辅助槽构成,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朝向外侧形成的构成中央外侧胎块列的所有胎块由所述辅助槽区域构成外表面,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轮胎周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接地长度在轮胎中央部增大,因此通过使胎块倾斜,而使胎块的周向长度增加。其结果为,排水辅助槽的周向的长度也增加,从而能够提高排水性。
优选地,构成所述中央外侧胎块列的各胎块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向轮胎周向的一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根据该结构,无论轮胎的装配位置是车辆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哪一侧,或者,轮胎向正反哪个方向旋转,都能够确保胎块的前后方向的刚性。
优选地,构成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胎块中的、外表面全部是所述辅助槽区域的胎块以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连续并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式配置的胎块为1组,沿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组。
根据该结构,由于存在辅助槽区域,而能够防止新品时的接地面积下降,并能够确保干燥性能。
形成于所述最外侧胎块列与所述中央外侧胎块列之间的主槽可以形成为锯齿状。
由于在构成中央外侧胎块列的所有胎块上形成排水辅助槽,因此即使将主槽形成为与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直槽相比排水性低劣的锯齿槽,也能够确保期望的排水性。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能,并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接地性。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和耐偏磨损性双方。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能够提高初期排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排水辅助槽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局部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胎面部;2-主槽;3-横槽;4-胎块;5-第一主槽;6-第二主槽;7-第三主槽;8-外侧胎肩部;9-外侧中央部;10-内侧中央部;11-内侧胎肩部;12-第一横槽;13-第二横槽;14-第三横槽;15-第四横槽;16-第一胎块列;17-第二胎块列;18-第三胎块列;19-第四胎块列;20-外侧胎肩胎块;21-外侧中央胎块(带辅助槽的胎块);22-内侧中央胎块;22a-带辅助槽的内侧中央胎块(带辅助槽的胎块);22b-无辅助槽的内侧中央胎块(无辅助槽的胎块);23-内侧胎肩胎块;23a-带辅助槽的内侧胎肩胎块(带辅助槽的胎块);23b-无辅助槽的内侧胎肩胎块(无辅助槽的胎块);24-排水辅助槽;24a-第一倾斜面;24b-第二倾斜面;24c-平坦面;25-第一主槽;26-第二主槽;26a-第一槽部;26b-第二槽部;26c-第三槽部;27-第三主槽;28-外侧胎肩部;29-外侧中央部;30-内侧中央部;31-内侧胎肩部;32-第一横槽;32a-肋;33-第二横槽;34-第三横槽;34a-第一槽部;34b-第二槽部;35-第四横槽;36-第一胎块列;37-第二胎块列;38-第三胎块列;39-第四胎块列;40-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1-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a-凹陷部;42-第一细槽;43-第二细槽;44-第三细槽;45-第四细槽;46-第五细槽;47-第六细槽;48-第七细槽;49-外侧中央胎块;50-第一突出部;51-第二突出部;52-第三突出部;53-凹部;54-第八细槽;55-第九细槽;56-第十细槽;57-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8-第二内侧中央胎块;59-第十一细槽;60-第十二细槽;61-肋;62-第一内侧胎肩胎块;63-第二内侧胎肩胎块;64-第十三细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为例示,并不旨在对本发明、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进行限制。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1的局部展开图。在该胎面部1上,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条主槽2、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槽3形成有多个胎块4。
主槽2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按顺序由第一主槽5、第二主槽6以及第三主槽7这三条构成。第一主槽5的槽宽最宽,并按照第三主槽7、第二主槽6的顺序变窄。第二主槽6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CL上。
由第一主槽5划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区域是外侧胎肩部8。由第一主槽5和第二主槽6划分的区域是外侧中央部9。也就是说,外侧胎肩部8及外侧中央部9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CL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第二主槽6和第三主槽7划分的区域是内侧中央部10。由第三主槽7划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的区域是内侧胎肩部11。也就是说,内侧中央部10及内侧胎肩部1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CL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横槽3由形成于外侧胎肩部8的第一横槽12、形成于外侧中央部9的第二横槽13、形成于内侧中央部10的第三横槽14、以及形成于内侧胎肩部11的第四横槽15构成。
第一横槽12、第二横槽13、第三横槽14以及第四横槽15都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相同轮胎周向(在图中为上侧)倾斜。第一横槽12和第四横槽15的宽度尺寸及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基本相同。第二横槽13和第三横槽14的宽度尺寸及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基本上相同,该倾斜角度形成为比第一横槽12和第四横槽15的倾斜角度大。
胎块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呈四列,沿轮胎周向并列配置。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按顺序为第一胎块列16、第二胎块列17、第三胎块列18以及第四胎块列19。第一胎块列16是最外侧胎块列,第二胎块列17、第三胎块列18以及第四胎块列19是内侧胎块列。
在第一胎块列16中,在俯视下呈平行四边形的外侧胎肩胎块20在轮胎周向上隔着第一横槽12配置有多个。
在第二胎块列17中,在俯视下呈平行四边形的外侧中央胎块21在轮胎周向上隔着第二横槽13配置有多个。外侧中央胎块21的数量是外侧胎肩胎块20的数量的一半,两个外侧胎肩胎块20与一个外侧中央胎块21对应。
在第三胎块列18中,在俯视下呈平行四边形的内侧中央胎块22在轮胎周向上隔着第三横槽14配置有多个。内侧中央胎块22的数量是外侧中央胎块21的数量的两倍,两个内侧中央胎块22与一个外侧中央胎块21对应。
在第四胎块列19中,在俯视下呈平行四边形的内侧胎肩胎块23在轮胎周向上隔着第四横槽15配置有多个。内侧胎肩胎块23的数量是外侧中央胎块21的数量的三倍,三个内侧胎肩胎块23与一个外侧中央胎块21对应。
这样,外侧中央胎块21、内侧中央胎块22以及内侧胎肩胎块23的数量的比例为1:2:3。由此,胎块数量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增大,各胎块4的轮胎周向的尺寸减小。另一方面,第四横槽15的槽宽设定为比第二横槽13及第三横槽14的槽宽小。因此,当沿路面行驶时,与外侧中央胎块21相比,内侧中央胎块22容易变形,并且与内侧中央胎块22相比,内侧胎肩胎块23容易变形,但由于槽宽减小,因此能够抑制胎块尺寸减小而造成的刚性下降,作为整体可获得均匀的接地面积。
在所述各胎块列的胎块4中,包含在外表面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胎块4。排水辅助槽24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以恒定间隔配置。如图2所示,排水辅助槽24由第一倾斜面24a和第二倾斜面24b构成。
第一倾斜面24a从槽底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在子午线剖面中,第一倾斜面24a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θ1足够大,设定为满足45°<θ1<85°。在此,θ1设定为75°。
第二倾斜面24b从外表面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倾斜,通过与第一倾斜面24a汇合而形成V字状的槽底。在子午线剖面中,第二倾斜面24b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θ2足够小,设定为满足5°<θ2<45°。在此,θ2设定为15°。
而且,角度θ1与角度θ2的关系设定为满足θ1+θ2=90°。
这样,第一倾斜面24a平稳地倾斜,该部分上的刚性提高。另一方面,第二倾斜面24b急剧地倾斜,形成充分发挥排水功能的凹陷。而且,通过满足θ1+θ2=90°,第一倾斜面24a和第二倾斜面24b构成为在槽底以直角交叉,而不是以锐角或者钝角交叉。在槽底若以锐角交叉则容易产生裂缝,若以钝角交叉则槽平稳地变深,有可能不能获得期望的排水性。但是,第一倾斜面24a与第二倾斜面24b的交叉角度也可以不精确地为90°,只要是90°±10°即可。
另外,如果对一个排水辅助槽24进行观察,则与形成有第二倾斜面24b的第二区域相比,形成有第一倾斜面24a的第一区域具有足够大的宽度尺寸,刚性变高。也就是说,通过提高排水辅助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部分的刚性,而提高作为胎块整体在转弯时的刚性。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水辅助槽24之间形成有平坦面24c。平坦面24c的宽度尺寸L1设定在1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平坦面24c的宽度尺寸L1的大小是恒定的,但可选地,关于宽度尺寸L1,也可以是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比,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较大。未必需要平坦面24c,排水辅助槽24也可以形成为没有平坦面24c而连续地相邻。另外,相邻的排水辅助槽24的间隔(1个间距)的尺寸L2设定为0.4mm<L2<3.3mm。在此,尺寸L2表示排水辅助槽24和平坦面24c合起来的宽度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排水辅助槽24的间隔(1个间距)的尺寸L2的大小是恒定的,但可选地,也可以为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比,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较大。关于由第一倾斜面24a、第二倾斜面24b以及平坦面24c形成的突出部,当用轮胎子午线剖视图观察时,相对于轮胎基准线(表示轮胎基准面的线),一半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剩下的一半位于轮胎径向内侧。也就是说,排水辅助槽24的槽底以在轮胎径向上跨越轮胎基准面的方式形成,相对于轮胎基准线的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突出尺寸D1与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的凹陷尺寸D2相等(D1=D2)。而且,突出尺寸D1及凹陷尺寸D2设定为满足0.1mm<D1、D2<0.2mm。本实施方式中,各排水辅助槽24的深度(D1+D2)是恒定的,但可选地,关于各排水辅助槽24的深度(D1+D2),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排水辅助槽24相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辅助槽24较大。
第三胎块列18的两个内侧中央胎块22、第四胎块列19的三个内侧胎肩胎块23分别对应第二胎块列17的一个外侧中央胎块21而构成一个胎块组。排水辅助槽24在第二胎块列17中形成于所有外侧中央胎块21,在第三胎块列18中形成于一半的内侧中央胎块22,在第四胎块列19中形成于1/3的内侧胎肩胎块23。即,在第三胎块列18中,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带辅助槽的内侧中央胎块22a、和未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无辅助槽的内侧中央胎块22b朝向轮胎周向交替配置。在第四胎块列19中,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带辅助槽的内侧胎肩胎块23a、和未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两个无辅助槽的内侧胎肩胎块23b朝向轮胎周向依次配置。
如果对一个胎块组进行观察,则在各列中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胎块数相同。但是,如果比较在各列中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则按照第二胎块列17、第三胎块列18以及第四胎块列19的顺序而减小。也就是说,在各胎块4的俯视下的尺寸从第二胎块列17朝向第四胎块列19减小,因此带辅助槽的胎块21、22a、23a的占有面积也按照该顺序减小。
另外,构成内侧胎块列19、18、17的胎块23、22、21中的、外表面全部是辅助槽区域的带辅助槽的胎块23a、22a、21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连续设置。这些带辅助槽的胎块23a、22a、21以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并且将它们作为1组(参照图1中的双点划线框F1内)而以规定间隔沿轮胎周向配置有多组。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组之间,配置有没有辅助槽区域的一个无辅助槽的胎块22b和两个无辅助槽的胎块23b。
所述结构的充气轮胎在装配于车轮的状态下以恒定的外倾角与地面接触。也就是说,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相比,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接地压增大。而且,根据所述结构的充气轮胎,能够获得如下的效果。
(1)第二胎块列17、第三胎块列18以及第四胎块列19的胎块数的比例设定为1:2:3。由此,能够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抑制胎块刚性并提高接地性。
(2)关于横槽3的槽宽,与第二横槽13及第三横槽14相比,第四横槽15的槽宽减小。由此,通过使数量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增多,从而能够抑制胎块刚性过度下降。
(3)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按照第二胎块列17、第三胎块列18以及第四胎块列19的顺序减小。由此,易于成为使接地形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匀的结构,能够使接地压变得均等。特别地,能够提高转弯时的接地性。
(4)在胎块4上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由此,可以一眼看出是全季节轮胎。另外,能够发挥初期排水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1的局部展开图。在该胎面部1上,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2、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3形成有多个胎块4。
主槽2由第一主槽25、第二主槽26以及第三主槽27这三条构成。
第一主槽25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沿轮胎周向延伸成锯齿状。即,第一主槽25朝向轮胎周向(在图中为下侧)由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倾斜的第一倾斜部25a、和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第二倾斜部25b构成。
第二主槽26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部,一边沿轮胎周向曲折一边延伸。第二主槽26由第一槽部26a、第二槽部26b以及第三槽部26c构成。第一槽部26a沿轮胎周向延伸,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CL的附近。第二槽部26b从第一槽部26a朝向轮胎周向一边向轮胎径向外侧倾斜一边延伸。第三槽部26c从第二槽部26b朝向轮胎周向一边向轮胎径向内侧倾斜一边延伸。
第三主槽27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沿轮胎周向在相同圆周上延伸(在图中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笔直的槽)。
由第一主槽25划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区域是外侧胎肩部28。由第一主槽25和第二主槽26划分的区域是外侧中央部29。也就是说,外侧胎肩部28及外侧中央部29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第二主槽26和第三主槽27划分的区域是内侧中央部30。由第三主槽27划分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内侧的区域是内侧胎肩部31。也就是说,内侧中央部30及内侧胎肩部31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线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
横槽3由形成于外侧胎肩部28的第一横槽32、形成于外侧中央部29的第二横槽33、形成于内侧中央部30的第三横槽34、以及形成于内侧胎肩部31的第四横槽35构成。
关于第一横槽32、第二横槽33、第三横槽34以及第四横槽35,其深度尺寸都相同或者基本相同,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相同轮胎周向(在图中为上侧)倾斜。
第一横槽32和第四横槽35形成为宽度尺寸相同或者基本上相同。与第一横槽32相比,第四横槽35的相对于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的倾斜角度增大。在第一横槽32,在第一主槽25侧的槽底中心形成有肋32a。
第二横槽33和第三横槽34形成为宽度尺寸相同或者基本上相同。按照第四横槽35、第三横槽34、第二横槽33的顺序,相对于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的倾斜角度增大。第三横槽34由第一槽部34a、第二槽部34b构成,其中,该第一槽部34a从第二主槽26的第一槽部26a与第二槽部26b的汇合部分向第三主槽27延伸,该第二槽部34b从第三槽部26c与第一槽部26a的汇合部分向第三主槽27延伸。第一槽部34a和第二槽部34b沿轮胎周向交替配置。
胎块4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呈四列,沿轮胎周向并列配置。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按顺序为第一胎块列36、第二胎块列37、第三胎块列38以及第四胎块列39。第一胎块列36是最外侧胎块列,第二胎块列37、第三胎块列38以及第四胎块列39是内侧胎块列。
在第一胎块列36中,被第一横槽32和第一主槽25划分的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和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朝向轮胎周向交替配置。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的第一主槽25侧的侧面朝向轮胎周向的一方向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侧倾斜。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的第一主槽25侧的侧面从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的突出位置朝向轮胎周向的一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倾斜。也就是说,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和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形成向第一主槽25侧突出成山型的形状。另外,突出成山型的侧面由随着朝向槽底而逐渐向槽内突出的倾斜面构成。
在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上,在与第一横槽32平行延伸、并将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沿轮胎周向分割为三部分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第一细槽42及第二细槽43。第一细槽42及第二细槽43的一端位于第一主槽25的附近,但不与第一主槽25连通。第一细槽42的另一端与形成于接地端的外侧的第三细槽44的一端汇合。第三细槽44沿轮胎周向延伸,在其中途连通有第二细槽43的另一端。第三细槽44的另一端位于第一横槽32的附近,不与第一横槽32连通。
在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上,在与第一横槽32平行延伸、并将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沿轮胎周向分割为三部分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第四细槽45及第五细槽46。第四细槽45的一端与后述的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辅助槽区域汇合。第五细槽46的一端与形成于辅助槽区域的端的凹陷部41a连通。第四细槽45的另一端与形成于接地端的外侧的第六细槽47汇合。第六细槽47在与第五细槽46的汇合处折曲而宽度变宽,并与比第六细槽47更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的第七细槽48汇合。第七细槽48从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的角部起倾斜延伸。
从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朝向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设置有辅助槽区域,所述辅助槽区域形成有后述的排水辅助槽24。辅助槽区域形成于从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的第一主槽25侧的缘部起倾斜延伸、并到达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的第二细槽43的前端侧的范围。即,作为最外侧胎块列的第一胎块列36的胎块(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以及第二外侧胎肩胎块41)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局部地具有排水辅助槽24。
在第二胎块列37中,由第二横槽33、第一主槽25以及第二主槽26划分的外侧中央胎块49沿轮胎周向排列。外侧中央胎块49具有由第一主槽25和第二主槽26限定的第一突出部50。外侧中央胎块49具有由第一主槽25的第二倾斜部25b的一部分、第二横槽33以及第二主槽26的第三槽部26c限定的第二突出部51。外侧中央胎块49具有由第二主槽26的第一槽部26a及第三槽部26c以及第二槽部26b的一部分限定的第三突出部52。第一突出部50及第二突出部51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延伸,起到提高倾斜方向的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当转弯时,相对于当外侧中央胎块49接地时作用的倾斜方向的力,耐久力增强,转弯性能提高。第一突出部50的前端部分的侧面由朝向槽底逐渐向槽内突出的倾斜面构成。由此,在第一主槽25的第一倾斜部,两侧面由倾斜面构成。
在外侧中央胎块49形成有凹陷成三角锥状的凹部53。从外侧中央胎块49的外表面上的凹部53的顶点或者其附近开始呈放射状分别延伸有第八细槽54、第九细槽55以及第十细槽56。凹部53的一个顶点朝向第一突出部50,第八细槽54的一端位于其附近。第八细槽54以将第一突出部50基本上均等地分成两份的方式延伸,其另一端与第一主槽25的第一倾斜部25a连通。凹部53的另一个顶点朝向第二突出部51,第九细槽55的一端位于其附近。第九细槽55沿将第二突出部51基本上均等地分成两份的位置延伸,其另一端与第二横槽33连通。第八细槽54与第九细槽55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尺寸及深度尺寸。凹部53的顶点中的剩下的一个朝向第三突出部52,在此处第十细槽56的一端与之连通。第十细槽56的另一端与第二主槽26的第一槽部26a连通。第十细槽56与第八细槽54及第九细槽55相比,宽度宽,且深度尺寸也大。第十细槽56的深度尺寸与凹部53的最深的位置一致。通过使第八细槽54及第九细槽55不与凹部53连通,而能够抑制由于形成第八细槽54及第九细槽55所造成的外侧中央胎块49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刚性下降。另外,使第十细槽56成为宽度宽且深的结构而能够提高从凹部53排水的排水性。
在第三胎块列38中,被第三横槽34、第二主槽26以及第三主槽27划分的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7和第二内侧中央胎块58朝向轮胎周向交替配置。如后述所述,在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7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水辅助槽24。另外,在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7上,以将轮胎周向分成两份的方式形成有第十一细槽59。第十一细槽59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主槽26的第一槽部26a、第三主槽27连通。另外,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7的第三主槽27侧的侧面由朝向槽底逐渐向槽内突出的倾斜面构成。另一方面,在第二内侧中央胎块58上形成有从中央部分朝向第三主槽27将轮胎周向分成两份的第十二细槽60。第十二细槽60与第十一细槽59相比具有较大的宽度尺寸。第一内侧中央胎块57和第二内侧中央胎块58利用设置于第三横槽34的槽底部分的肋61连结。由此,能够提高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分的第三胎块列38上的整体的刚性。
在第四胎块列39中,被第四横槽35和第三主槽27划分的、一个第一内侧胎肩胎块62和两个第二内侧胎肩胎块63朝向轮胎周向交替配置。如后所述,在第一内侧胎肩胎块62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水辅助槽24。另外,在第一内侧胎肩胎块62上,形成有从第三主槽27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延伸、并在中途终止的第十三细槽64。
如前所述,所述各胎块列的胎块4包含在外表面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带辅助槽的胎块4。排水辅助槽24的结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为相同的结构,因此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排水辅助槽24在带辅助槽的胎块4的外表面沿着轮胎周向以恒定间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
对于带辅助槽的胎块4,在第一胎块列36中,对应于第一外侧胎肩胎块40和外侧中央胎块49的一部分,该一部分为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辅助槽区域。在第二胎块列37中,对应于所有的外侧中央胎块49。在第三胎块列38中,对应于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内侧中央胎块22中的每隔一个配置的胎块。在第四胎块列39中,对应于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内侧胎肩胎块23中的每隔两个配置的胎块。而且,形成有从第一胎块列36到第二胎块列37、第三胎块列38、甚至到第四胎块列39的、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周向的一方延伸的倾斜地连续的带辅助槽的胎块4的线(与图1中的双点划线框线F1的部分对应)。而且,该线沿轮胎周向排列,线彼此也在外侧中央胎块49的第二突出部51的辅助槽区域连接。
这样,根据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除了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效果之外,还获得如下的效果。
(1)外侧中央胎块49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倾斜延伸的第一突出部50及第二突出部51。由此,相对于转弯时等作用于倾斜方向的力,能够确保足够的结构。
(2)从第一胎块列36朝向第四胎块列39倾斜配置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带辅助槽的胎块4。由此,能够抑制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胎块与未形成有排水辅助槽24的胎块之间的接地压的急剧变化。
(3)通过使构成槽的侧面成为倾斜面,而进行局部增强。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将胎块4形成为四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五列以上。另外,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第一胎块列16之外,设置胎块数的比例为1:2:3,但只要胎块数朝着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增多,则并不限于该比例,各胎块4的形状也可以自由地设定。

Claims (16)

1.一种充气轮胎,
其具备:利用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由多个胎块构成的胎块列,
在所述胎块列中的、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胎块列之外的各内侧胎块列中,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构成各胎块列的胎块数增多,
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各胎块包含带辅助槽的胎块,所述带辅助槽的胎块在外表面具有: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排水辅助槽的辅助槽区域,
所述各内侧胎块列中的辅助槽区域的占有面积随着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而减小,
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
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
当将所述第一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1,并将所述第二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2时,满足:
45°<θ1<85°,5°<θ2<45°,θ1>θ2,以及θ1+θ2=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胎块列由三列构成,
构成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胎块数的比例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内侧胎块列中的横槽的宽度尺寸随着朝向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内侧胎块列侧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最外侧胎块列的胎块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端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局部地具有所述排水辅助槽。
5.一种充气轮胎,
其具有形成于胎面部的多个陆部,
所述陆部在外表面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经由平坦面而平行配置的多个排水辅助槽,
所述排水辅助槽具有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逐渐变浅的槽底,
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
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
当将所述第一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1,并将所述第二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2时,满足:
45°<θ1<85°,5°<θ2<45°,θ1>θ2,以及θ1+θ2=9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陆部由在外表面形成有多个排水辅助槽的带辅助槽陆部、和未形成有排水辅助槽的无槽陆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排水辅助槽的深度,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排水辅助槽相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辅助槽较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关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水辅助槽之间的间隔,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相比,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较大。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辅助槽的从轮胎基准面起的深度尺寸在0.1mm以上0.2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排水辅助槽之间的平坦面的宽度尺寸在1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排水辅助槽之间的间隔在0.4mm以上3.3mm以下。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辅助槽的槽底在轮胎径向上以跨越轮胎基准面的方式形成。
13.一种充气轮胎,其具有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和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形成的多个胎块,通过使所述胎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构成多个胎块列,其中,
所述胎块列中的、除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最外侧胎块列之外的各内侧胎块列包含在外表面具有辅助槽区域的胎块,所述辅助槽区域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排水辅助槽构成,
从轮胎宽度方向中心位置朝向外侧形成的构成中央外侧胎块列的所有胎块由所述辅助槽区域构成外表面,且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向轮胎周向倾斜,
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外侧的一侧,所述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靠近车辆内侧的一侧,
所述排水辅助槽由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浅的第一倾斜面、和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连并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变深的第二倾斜面构成,
当将所述第一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1,并将所述第二倾斜面与轮胎径向所成的角度设定为θ2时,满足:
45°<θ1<85°,5°<θ2<45°,θ1>θ2,以及θ1+θ2=9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中央外侧胎块列的各胎块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具有向轮胎周向的一方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方突出的第二突出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各内侧胎块列的胎块中的、外表面全部是所述辅助槽区域的胎块以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连续并向轮胎周向倾斜的方式配置的胎块为1组,沿轮胎周向以规定间隔配置有多组。
16.根据权利要求13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形成于所述最外侧胎块列与所述中央外侧胎块列之间的主槽形成为锯齿状。
CN201911232163.1A 2018-12-27 2019-12-05 充气轮胎 Active CN1113766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5809 2018-12-27
JP2018245807 2018-12-27
JP2018245805A JP7175755B2 (ja) 2018-12-27 2018-12-27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245809 2018-12-27
JP2018-245805 2018-12-27
JP2018-245807 2018-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654A CN111376654A (zh) 2020-07-07
CN111376654B true CN111376654B (zh) 2022-04-01

Family

ID=71122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32163.1A Active CN111376654B (zh) 2018-12-27 2019-12-0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685196B2 (zh)
CN (1) CN111376654B (zh)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502A (en) * 1987-06-26 1989-01-09 Sumitomo Rubber Ind Pneumatic tire
JPH07186633A (ja) * 1993-11-22 1995-07-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968849A2 (en) * 1998-06-18 2000-01-05 Dunlop GmbH Method of shaping tread patterns for vehicle tyres and vehicle tyres shaped in accordance therewith
JP2005153812A (ja) * 2003-11-28 2005-06-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73A (ja) * 2004-08-11 2006-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249778A (zh) * 2007-02-22 2008-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无钉轮胎
JP2009286212A (ja) * 2008-05-28 2009-12-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2242811U (zh) * 2012-02-20 2012-05-30 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全地型越野用轮胎
CN102774241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35477A (ja) * 2011-08-10 2013-02-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87219A (zh) * 2013-06-14 2013-09-11 天津大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用充气轮胎
CN105196802A (zh) * 2014-06-19 2015-12-30 南港(张家港保税区)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雪地使用的轮胎
WO2017082413A1 (ja) * 2015-11-12 2017-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210168A (ja) * 2016-05-27 2017-11-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57260A (zh) * 2016-08-23 2018-03-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207388767U (zh) * 2017-10-27 2018-05-22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
CN108349325A (zh) * 2015-11-12 2018-07-3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5507U (ja) * 1981-12-08 1983-06-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タイヤのトレツドパタ−ン
EP1829712B1 (en) * 2004-11-30 2012-06-1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4557693B2 (ja) * 2004-11-30 2010-10-06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4502A (en) * 1987-06-26 1989-01-09 Sumitomo Rubber Ind Pneumatic tire
JPH07186633A (ja) * 1993-11-22 1995-07-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968849A2 (en) * 1998-06-18 2000-01-05 Dunlop GmbH Method of shaping tread patterns for vehicle tyres and vehicle tyres shaped in accordance therewith
JP2005153812A (ja) * 2003-11-28 2005-06-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051873A (ja) * 2004-08-11 2006-02-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249778A (zh) * 2007-02-22 2008-08-2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无钉轮胎
JP2009286212A (ja) * 2008-05-28 2009-12-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774241A (zh) * 2011-05-12 2012-11-14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3035477A (ja) * 2011-08-10 2013-02-2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2242811U (zh) * 2012-02-20 2012-05-30 建大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全地型越野用轮胎
CN103287219A (zh) * 2013-06-14 2013-09-11 天津大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车用充气轮胎
CN105196802A (zh) * 2014-06-19 2015-12-30 南港(张家港保税区)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雪地使用的轮胎
WO2017082413A1 (ja) * 2015-11-12 2017-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CN108349325A (zh) * 2015-11-12 2018-07-3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轮胎
JP2017210168A (ja) * 2016-05-27 2017-11-3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57260A (zh) * 2016-08-23 2018-03-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207388767U (zh) * 2017-10-27 2018-05-22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85196B2 (en) 2023-06-27
US20200207157A1 (en) 2020-07-02
CN111376654A (zh) 2020-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63404B1 (en) Multi-purpose tire
US8813800B2 (en) Pneumatic tire
JP538765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9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116309A (en) Tread for a tire including five rib parts
US9073390B2 (en) Heavy duty tire
EP3492283B1 (en) Tire tread comprising a stabilizer structure
CN111516434B (zh) 轮胎
WO2014098044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00031171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2448745B (zh) 冬季轮胎
JP592391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197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376654B (zh) 充气轮胎
JP20130790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581402B1 (en) Multiplane interlocking structure for a tread of a tire
EP2265450B1 (en) Heavy- load vehicle tire
JP20191992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5750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1217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2805159B (zh) 充气轮胎
JP693721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1297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970993B1 (en) Tire tread and tire comprising a stabilizer structure
JP717575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