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31687A - 一种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31687A
CN111231687A CN201811439769.8A CN201811439769A CN111231687A CN 111231687 A CN111231687 A CN 111231687A CN 201811439769 A CN201811439769 A CN 201811439769A CN 111231687 A CN111231687 A CN 1112316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slot
positive
negative
charging sl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397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31687B (zh
Inventor
魏志斌
吴超睿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397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3168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316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16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316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16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40Current collectors for power supply lin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llecting current from lines in slotted condu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电系统,适于为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充电,包括:充电槽组和充电刀组,所述充电槽组适于安装在轨道梁上,且所述充电槽组包括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多个所述充电槽包括正极充电槽和负极充电槽;所述充电刀组适于安装在轨道车辆上,且所述充电刀组包括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多个所述充电刀包括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当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其中一个所述正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正极充电槽接触且其中一个所述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负极充电槽接触。根据本发明的充电系统,可以使轨道车辆无论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均可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总成包括充电装置总成和取流器总成,正负极充电装置总成对称布置在逃生通道两侧,取流器总成布置在轨道车辆上。当取流器总成与充电装置总成接触时开始充电。然而充电系统不能满足轨道车辆换向充电的需求,当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时能够充电,而轨道车辆换向之后,正极取流器与负极充电装置总成接触,无法进行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充电系统,所述充电系统适于为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充电,且所述充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可实现轨道车辆的双向充电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包括:充电槽组,所述充电槽组适于安装在轨道梁上,且所述充电槽组包括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多个所述充电槽包括正极充电槽和负极充电槽;充电刀组,所述充电刀组适于安装在轨道车辆上,且所述充电刀组包括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多个所述充电刀包括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当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其中一个所述正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正极充电槽接触且其中一个所述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负极充电槽接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通过设置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以及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可以使轨道车辆无论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正极充电刀均可以与相对的正极充电槽配合,负极充电刀均可以与相对的负极充电槽配合,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和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和第二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和所述负极充电刀均为一个,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由此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和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和第二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和第二正极充电刀,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和第二负极充电刀,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如此设置,可相应地减少充电槽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第二正极充电槽、第三正极充电槽和第四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第二负极充电槽、第三负极充电槽和第四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第二正极充电刀、第三正极充电刀和第四正极充电刀,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第二负极充电刀、第三负极充电刀和第四负极充电刀,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三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四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三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四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如此设置,可相应地减少充电槽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充电刀均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连接;和充电刀片,所述充电刀片与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由此,充电刀片可以通过支撑臂方便、牢固地固定至轨道车辆上,提高了充电刀片固定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臂为绝缘件,所述充电刀片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充电刀片上的电流经过支撑臂传递至车体上而造成安全隐患,提高了充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充电刀片可以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连接,以对蓄能装置进行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充电刀还包括:连接板,所述支撑臂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轨道车辆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便于充电刀与轨道车辆之间的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臂的远离所述充电刀片的端部设有装配槽,所述连接板部分伸入所述装配槽内以与所述支撑臂连接。由此,可以提高连接板与支撑臂之间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臂上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充电刀片和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设置缓冲件可提高充电刀整体的抗冲击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充电刀片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撑臂连接;受流部,所述受流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结构简单可靠。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受流部的两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受流部的中间部分的厚度。由此,当充电刀与充电槽配合时,两端较薄的端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小充电刀与充电槽之间的冲击,使充电刀可以顺畅地滑入至充电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充电槽包括:罩体;两片充电片,两片所述充电片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罩体可移动地连接,两片所述充电片间隔设置以构造出槽体。由此,充电刀片可以伸入槽体内与充电片接触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外筒,所述外筒与所述罩体连接;内筒,所述内筒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内套于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片连接;和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止抵在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上。内筒相对于外筒可水平移动,当充电刀伸入槽体时,充电刀可以挤压两片充电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弹性件可以缓冲吸收充电刀对充电片的冲击。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内筒的靠近所述充电片的一端具有凸台,所述弹性件外套于所述内筒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凸台止抵。由此,当内筒带动两片充电片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时,可以挤压弹性件产生弹性形变,而且在弹性件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可以驱使内筒复位至初始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所述槽体的端部,所述充电片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由此,张开的两片充电片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充电刀方便地滑入至槽体内,有效降低了充电刀与充电槽之间的冲击。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轨道车辆的行驶路线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正向行驶充电模式。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反向行驶充电模式。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刀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槽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正向行驶充电模式。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反向行驶充电模式。
图10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正向行驶充电模式。
图11根据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布置示意图,其中,轨道车辆处于反向行驶充电模式。
附图标记:
充电系统100,
充电刀1,第一正极充电刀12,第一负极充电刀11,第二正极充电刀14,第二负极充电刀13,第三正极充电刀16,第三负极充电刀15,第四正极充电刀18,第四负极充电刀17,支撑臂101,缓冲件1011,充电刀片102,固定部1021,受流部1022,连接板103,
充电槽2,第一正极充电槽22,第一负极充电槽21,第二正极充电槽24,第二负极充电槽23,第三正极充电槽26,第三负极充电槽25,第四正极充电槽28,第四负极充电槽27,罩体201,充电片202,连接组件203,外筒2031,内筒2032,凸台2132,弹性件2033,
轨道车辆200,停车中心线201,
轨道梁300,轨道梁中心线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延长轨道车辆的使用周期、降低维修成本、缩减检修规模,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的行驶路线,如图1所示,因轨道车辆通过类似于灯泡的圆形走行线行驶而实现头尾变换,故该走行线被称为灯泡线。由于正负极充电装置固定安装在轨道梁上,当轨道车辆由正向行驶(如图1中的P方向)掉头切换至反向行驶(如图1中的N方向)时,轨道车辆在充电时可能会出现正负极接反的情况,由此导致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损坏,影响轨道车辆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均指轨道车辆的行驶方向由P方向切换至N方向。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充电系统,适于为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充电,下面参考图2-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系统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充电系统100,所述充电系统100包括:充电槽组和充电刀组,其中,所述充电槽组适于安装在轨道梁300上,且所述充电槽组包括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2,多个所述充电槽2包括正极充电槽和负极充电槽;所述充电刀组适于安装在轨道车辆上,且所述充电刀组包括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1,多个所述充电刀包括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当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其中一个所述正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正极充电槽接触且其中一个所述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负极充电槽接触。通过设置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以及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可以使轨道车辆无论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正极充电刀均可以与相对的正极充电槽配合,负极充电刀均可以与相对的负极充电槽配合,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便利性和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图3以及图8-图11所示,停车中心是指轨道车辆的停车中心线201与轨道梁中心线301的交点。
沿轨道车辆的行驶路线设置有多个充电站点,每个所述充电站点包括上述充电槽组,如图2所示,当轨道车辆正向行驶至充电站点时,第一正极充电刀12伸入第一正极充电槽22内,第一负极充电刀11伸入第一负极充电槽21内,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如图3所示,当轨道车辆反向行驶至同一充电站点时,第一正极充电刀伸入第二正极充电槽24内,第一负极充电刀11伸入第二负极充电槽23内,以对轨道车辆进行充电。由此,当轨道车辆正向或反向行驶时,均可以对车辆进行充电。
具体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22和第二正极充电槽24,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21和第二负极充电槽23,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和所述负极充电刀均为一个,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接触,所述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接触。由此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外侧”可以理解为远离轨道梁中心线301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22和第二正极充电槽24,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21和第二负极充电槽23,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3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12和第二正极充电刀14,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11和第二负极充电刀13,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12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14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11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13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接触。本示例可为描述双编组的轨道车辆,即轨道车辆包括两节车厢,每节车厢上设有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多个所述充电刀1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排布,相较多个所述充电刀1设置在同一侧而言,可相应地减少充电槽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22、第二正极充电槽24、第三正极充电槽26和第四正极充电槽28,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21、第二负极充电槽23、第三负极充电槽25和第四负极充电槽27,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26和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28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的外侧,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25设置在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26的外侧,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27设置在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28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25和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27沿轨道梁中心线301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的外侧,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26设置在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25的外侧,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28设置在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27的外侧;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12、第二正极充电刀14、第三正极充电刀16和第四正极充电刀18,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11、第二负极充电刀13、第三负极充电刀15和第四负极充电刀17,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12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28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14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26接触,所述第三正极充电刀16从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26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24接触,所述第四正极充电刀18从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28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22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11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27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13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25接触,所述第三负极充电刀15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25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23接触,所述第四负极充电刀17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27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21接触。本示例可为描述四编组的轨道车辆,即轨道车辆包括四节车厢,每节车厢上设有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多个所述充电刀1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排布,相较多个所述充电刀1设置在同一侧而言,可相应地减少充电槽的数量,节约成本,同时可使充电刀的正负极性与充电槽的正负极性保持一致,能够避免轨道车辆在换向行驶时,出现错充电的现象,提高了轨道车辆充电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不仅仅局限于单编组轨道车辆、双编组轨道车辆以及四编组轨道车辆,也可适用于六编组轨道车辆、八编组轨道车辆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所述充电刀1均包括:支撑臂101和充电刀片102,支撑臂101的一端与轨道车辆连接,充电刀片102与支撑臂101的另一端连接。由此,充电刀片102可以通过支撑臂101方便、牢固地固定至轨道车辆上。提高了充电刀片102固定的便利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臂101为绝缘件,充电刀片102通过连接线与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连接。由此,可以避免充电刀片102上的电流经过支撑臂101传递至车体上而造成安全隐患,提高了充电系统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每个充电刀1还包括连接板103,支撑臂101通过连接板103与车辆连接。通过设置连接板103,便于充电刀与车辆之间的连接。连接板103的上端具有水平延伸段,连接板103可以利用螺栓将水平延伸段固定至车辆的转向架上。由此,可以提高充电刀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而且,便于充电刀的拆修更换。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臂101的远离充电刀片102的端部设有装配槽,连接板103部分伸入装配槽内以与支撑臂101连接。支撑臂101靠近上端的侧壁上开设有装配槽,连接板103竖直延伸段可以伸入至装配槽内,并利用螺栓固定于装配槽内。由此,便于连接板103与支撑臂101之间的固定装配,而且,可以提高连接板103与支撑臂101之间固定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臂101上可以设有缓冲件1011,缓冲件1011位于充电刀片102和连接板103之间。可以理解的是,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会沿上下方向发生颠簸。当车辆处于不同的承重状态时,充电刀与充电槽上下方向之间的距离也不相同。通过在充电刀片102和连接板103之间设置缓冲件1011,可以利用缓冲件1011缓冲吸收充电刀与充电槽上下方向的冲击,有效避免了充电刀与充电槽被撞击损坏,而且,减小了充电刀与充电槽之间的撞击噪声。缓冲件1011可以是橡胶件或弹簧等。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充电刀片102包括:固定部1021和受流部1022,固定部1021与支撑臂101连,受流部1022与固定部1021的远离支撑臂101的一端连接。如图5和图6所示,固定部1021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部1021的上端与支撑臂101固定连接,支撑臂101的下端为沿车辆行驶方向延伸的受流部102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受流部1022的两端的厚度小于受流部1022的中间部分的厚度。如图6所示,受流部1022可以设置为两端薄中间厚的梭状结构。由此,当充电刀与充电槽配合时,两端较薄的端部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小充电刀与充电槽之间的冲击,使充电刀可以顺畅地滑入至充电槽内。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每个充电槽2包括:罩体201和两片充电片202,两片充电片202通过连接组件203与罩体201可移动地连接,两片充电片202间隔设置以构造出槽体。由此,充电刀片102可以伸入槽体内与充电片202接触以对车辆进行充电。而且,当充电刀伸入槽体内时,充电刀可以挤压两片充电片20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缓冲吸收充电刀对充电片202的冲击。而且,在连接组件203的作用下,连接组件203可以推动充电刀片102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提高充电刀与充电刀片102配合的牢固性和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连接组件203包括:外筒2031、内筒2032和弹性件2033。其中,外筒2031与罩体201连接。由此,便于连接组件203与罩体201之间的装配连接。内筒2032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内套于外筒2031,内筒2032的第二端与充电片202连接。内筒2032的一端内套于外筒2031,且内筒2032相对于外筒2031可水平移动,从而可以带动两片充电刀片102朝向靠近或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弹性件2033的两端分别止抵在内筒2032和外筒2031上。
由此,当充电刀伸入槽体内时,充电刀挤压两片充电片20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从而可以挤压弹性件2033产生弹性形变,以缓冲吸收充电刀对充电片202的冲击。而且,在弹性件203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弹性件2033可以推动两片充电片202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移动,以提高充电刀与充电片202之间配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而且,当充电刀从槽体脱离时,弹性件2033可以驱使内筒2032恢复至原始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内筒2032的靠近充电片202的一端具有凸台2132,弹性件2033外套于内筒2032且弹性件2033的一端与凸台2132止抵。由此,便于弹性件2033的固定和配合。内筒2032的靠近充电片202的一端形成有凸台2132。弹性件2033外套于内筒2032上,弹性件2033的一端端与凸台2132的止抵,弹性件2033的另一端与外筒2031止抵。由此,当内筒2032带动两片充电片202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移动时,可以挤压弹性件2033产生弹性形变。而且,在弹性件2033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可以驱使内筒2032复位至初始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槽体的端部,充电片202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例如,位于槽体的两端位置处,两片充电片202可以朝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弯折延伸,以构造出张角。由此,张开的两片充电片202具有导向的作用,可以引导充电刀方便地滑入至槽体内。有效降低了充电刀与充电槽之间的冲击。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充电系统,适于为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充电,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槽组,所述充电槽组适于安装在轨道梁上,且所述充电槽组包括多个相对停车中心呈中心对称方式排布的充电槽,多个所述充电槽包括正极充电槽和负极充电槽;
充电刀组,所述充电刀组适于安装在轨道车辆上,且所述充电刀组包括多个与所述充电槽配合安装的充电刀,多个所述充电刀包括正极充电刀和负极充电刀,当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或反向行驶时,其中一个所述正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正极充电槽接触且其中一个所述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正对的所述负极充电槽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和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和第二负极充电槽;
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
所述正极充电刀和所述负极充电刀均为一个,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和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和第二负极充电槽;
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
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和第二正极充电刀,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和第二负极充电刀,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充电槽包括第一正极充电槽、第二正极充电槽、第三正极充电槽和第四正极充电槽,所述负极充电槽包括第一负极充电槽、第二负极充电槽、第三负极充电槽和第四负极充电槽;
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和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的外侧,或者,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和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沿轨道梁中心线的长度方向间隔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的外侧,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设置在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的外侧;
所述正极充电刀包括第一正极充电刀、第二正极充电刀、第三正极充电刀和第四正极充电刀,所述负极充电刀包括第一负极充电刀、第二负极充电刀、第三负极充电刀和第四负极充电刀,在所述轨道车辆正向行驶切换至反向行驶时,所述第一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三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三正极充电槽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四正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四正极充电槽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一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二负极充电刀从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三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所述第三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充电槽接触,所述第四负极充电刀适于与所述第四负极充电槽接触切换至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充电槽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刀均包括:
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轨道车辆连接;和
充电刀片,所述充电刀片与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为绝缘件,所述充电刀片通过连接线与所述轨道车辆的蓄能装置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刀还包括:连接板,所述支撑臂通过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轨道车辆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远离所述充电刀片的端部设有装配槽,所述连接板部分伸入所述装配槽内以与所述支撑臂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上设有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位于所述充电刀片和所述连接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刀片包括:
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支撑臂连接;
受流部,所述受流部与所述固定部的远离所述支撑臂的一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受流部的两端的厚度小于所述受流部的中间部分的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充电槽包括:
罩体;
两片充电片,两片所述充电片通过连接组件与所述罩体可移动地连接,两片所述充电片间隔设置以构造出槽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外筒,所述外筒与所述罩体连接;
内筒,所述内筒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内套于所述外筒,所述内筒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片连接;和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止抵在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靠近所述充电片的一端具有凸台,所述弹性件外套于所述内筒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凸台止抵。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槽体的端部,所述充电片朝向彼此远离的方向延伸。
CN201811439769.8A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充电系统 Active CN1112316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39769.8A CN1112316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39769.8A CN1112316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1687A true CN111231687A (zh) 2020-06-05
CN111231687B CN111231687B (zh) 2022-05-13

Family

ID=708664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39769.8A Active CN111231687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3168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42037A1 (en) * 2022-03-07 2023-09-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Vehicle power supply system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0311A (en) * 1971-03-10 1973-05-01 Rohr Industries Inc Collector sled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for for high speed, track mounted electric vehicle
FR2217195A1 (zh) * 1973-02-10 1974-09-06 Knorr Bremse Gmbh
DE2519976A1 (de) * 1975-05-05 1976-11-18 Siemens Ag Stromuebertragungssystem fuer fahrschienenlos betriebene elektrofahrzeuge
WO2015146392A1 (ja) * 2014-03-27 2015-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及び車両給電方法
CN105799714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梅长江 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6740229A (zh) * 2017-01-13 2017-05-31 中航爱维客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行驶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06809037A (zh) * 2016-12-29 2017-06-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控制系统及轨道车辆
CN106828517A (zh) * 2017-03-14 2017-06-13 江东 分体式电动轨道车
CN206673648U (zh) * 2017-04-18 2017-11-24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定位充电系统
CN207134840U (zh) * 2017-09-21 2018-03-23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CN209479652U (zh) * 2018-11-29 2019-10-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30311A (en) * 1971-03-10 1973-05-01 Rohr Industries Inc Collector sled and mounting structure therefor for high speed, track mounted electric vehicle
FR2217195A1 (zh) * 1973-02-10 1974-09-06 Knorr Bremse Gmbh
DE2519976A1 (de) * 1975-05-05 1976-11-18 Siemens Ag Stromuebertragungssystem fuer fahrschienenlos betriebene elektrofahrzeuge
WO2015146392A1 (ja) * 2014-03-27 2015-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及び車両給電方法
CN105799714A (zh) * 2015-01-19 2016-07-27 梅长江 不停车式微循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CN106809037A (zh) * 2016-12-29 2017-06-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控制系统及轨道车辆
CN106740229A (zh) * 2017-01-13 2017-05-31 中航爱维客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行驶充电系统及其充电方法
CN106828517A (zh) * 2017-03-14 2017-06-13 江东 分体式电动轨道车
CN206673648U (zh) * 2017-04-18 2017-11-24 长沙开元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定位充电系统
CN207134840U (zh) * 2017-09-21 2018-03-23 北京京东尚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CN209479652U (zh) * 2018-11-29 2019-10-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42037A1 (en) * 2022-03-07 2023-09-13 Transportation IP Holdings, LLC Vehicle power supply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1687B (zh) 2022-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1679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1231681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1231687B (zh) 一种充电系统
CN110203084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06740138B (zh) 一种悬吊轨道车取电系统
CN111231683A (zh) 一种受流器及具有其的充电装置和轨道交通系统
WO2020024979A1 (zh) 车辆的接地装置及车辆的导电系统
CN110116656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槽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
CN209479652U (zh) 一种充电系统
CN109823186B (zh) 受流器
CN110667416A (zh) 电极板组件及电弓、充电装置
CN111231684B (zh) 受流器及轨道车辆的充电系统
CN110789353B (zh) 充电刀、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0789354B (zh) 车辆的充电装置及轨道交通系统
CN114725631A (zh) 一种避免车辆撞击后电路漏电伤人的新能源汽车电池装置
CN213007638U (zh) 车载取流器及车辆
CN111497625A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总成及具有其的充电系统
CN110797674B (zh) 车辆的接地装置及车辆的导电系统
CN110203085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槽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
CN110116655B (zh) 轨道车辆的充电槽组件及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
CN111497626B (zh) 轨道车辆的取流器总成及具有其的充电系统
CN111231682A (zh) 充电系统
CN110626217B (zh) 用于轨道车辆的充电装置及具有其的轨道交通系统
CN112297853A (zh) 用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充电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
CN209240895U (zh) 轨道梁及轨道交通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