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4820A -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4820A
CN111164820A CN201880063460.5A CN201880063460A CN111164820A CN 111164820 A CN111164820 A CN 111164820A CN 201880063460 A CN201880063460 A CN 201880063460A CN 111164820 A CN111164820 A CN 1111648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ion secondary
lithium ion
lithium
posi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346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4820B (zh
Inventor
川合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4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8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4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48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01M50/116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24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H01M50/461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with adhesive layer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并且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特性。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将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多边形状,该多边形状具有至少一组的宽度和长度,当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设为A(mm)、将所述宽度设为B(mm)、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设为C(N)时,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广为人知的是通过将包括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收纳、密封于由金属罐等硬质容器构成的外装体或者由柔性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而得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近年,伴随着便携式电话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轻量/小型化,在从薄型化的角度研究将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也用于搭载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例如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生物体粘贴型生物体信息测量装置,提出将把片状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作其驱动用电源。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140707号
发明内容
作为电极组件,广为人知的是通过卷绕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长条的正极和负极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组件和片状的电极组件、即隔着隔膜面状地层叠板状正极和负极平而成的层叠型的电极组件。当使用卷绕型的电极组件时,通过卷绕长条的正极和负极而对整个电极组件施加约束力,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均匀发生,所以具有循环特性优良的特征。另一方面,当使用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时,由于像卷绕型的那样的约束力不施加于电极体,所以存在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不均匀且循环特性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使用由金属罐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通过金属罐对整个电极组件施加约束力,且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均匀发生,所以循环特性优良。另一方面,在使用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由于未对电极组件施加大气压以上的约束力,所以存在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不均匀且循环特性降低的问题。
因此,与将卷绕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金属罐的情况相比,在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存在循环特性降低的问题。
所以,本发明人等以提供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为目的,其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特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是通过将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多边形状,该多边形状具有至少一组的宽度和长度,当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设为A(mm)、将所述宽度设为B(mm)、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设为C(N)时,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
根据上述方式,能够提供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特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提高搭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L字形状。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提高搭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设计的自由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述隔膜至少在单面具有粘接层。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述A为0.45mm以上。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方式为所述一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制作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的工序;
将所述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工序;
将电解液注液到收纳有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外装体的注液工序;
在减压下将注液有所述电解液的所述外装体进行密封的密封工序;
将密封后的所述外装体在60℃以上且低于100℃进行热压的热压工序;以及
在25℃以上且低于100℃的温度进行初充电的初充电工序。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能够提供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特性。
另外,根据其他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所述隔膜至少在单面具有粘接层。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
另外,根据其他方式涉及的制造方法,在所述注液工序中,以每电池容量的量为1.3~1.7g/Ah的方式将所述电解液注液。
根据上述其他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优良的循环特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用于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中的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中的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中的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例子的图表。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锂离子二次电池)
本发明的一方式涉及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是通过将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而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多边形状,该多边形状具有至少一组的宽度和长度,当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设为A(mm)、将所述宽度设为B(mm)、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设为C(N)时,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
本发明中的电极组件是通过将板状的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层叠而成的电极组件,将正极/隔膜/负极设为电极单元,是包括一个以上的电极单元的电极组件。在多个电极单元中以隔着隔膜交替配置正极和负极的方式层叠多个正极/隔膜/负极的电极单元。另外,作为包括多个电极单元的例子,可以是在两侧配置有具有同一极性的电极的结构、即正极/隔膜/负极/隔膜/正极、或者负极/隔膜/正极/隔膜/负极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中间部的负极或者正极能够分别使用后述的两面负极和两面正极。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指的是在平面上延伸的电极,不包括像卷绕型那样地在曲面上延伸的电极。
另外,在本发明中的电极组件中,包括隔膜介于板状的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极组件,例如不仅包括各电极单元的隔膜与其他电极单元的隔膜不连续的情况,还包括以一部分的隔膜在多个电极单元中卷绕或者锯齿状折曲的方式配置的电极组件。
图1是示出电极组件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性剖视图。电极组件10在最上层和最下层具有单面正极11b,在最上层与最下层之间隔着隔膜14层叠有两面负极12a和两面正极11a。
另外,在本发明中,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多边形状,该多边形状具有至少一组的宽度和长度。根据搭载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位置的形状、尺寸可以使用各种多边形状。在这里,多边形状指的是由四个边以上的边围绕而成的形状。作为具有一组的宽度和长度的多边形状可以举出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矩形。另外,作为具有多组的宽度和长度的多边形状可以举出五边形、六边形、或者组合多个矩形而成的形状。作为组合多个矩形而成的形状可以举出L字形状、コ字形状、口字形状、T字形状、H字形状、十字形状等。需要说明的是,当是正方形、菱形时,由于宽度和长度的尺寸相同,所以可以使用宽度或者长度中的任一个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中,当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设为A(mm)、将宽度设为B(mm)、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设为C(N)时,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
三点弯曲强度测量是如下的试验方法,即,将截面为长方形的试验片载置到两个支承台,用压头对试验片的中央部分施加力,以一定的速度使起点间中央部挠曲,直至试验片达到预定的最大应变、或者试验片的外表面被破坏中的任一情况发生为止,在试验中,对施加于试验片的力和挠曲(位移量)进行测量。在本发明中,可以根据JIS K7171:2016(塑料-弯曲特性的求法)进行测量。
图2和图3是示出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方法的一例的示意性图,是示出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置于三点弯曲强度试验装置用夹具的状态的侧视图和俯视图。在该例子中,锂离子二次电池20在俯视时具有包括一组宽度和长度的长方形状。锂离子二次电池20具有封入了长方形状的电极组件(未图示)和电解液(未图示)的外装体21、和被从外装体21向外部导出的外部端子22、23。另外,在外装体21的周缘部形成有密封部21c,在外装体21的上表面21a与底面21b之间具有阶梯。将外装体21的底面21b载置到试验装置(未图示)的两个支承台50、51,用压头52对上表面21a施加力。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20的厚度A(mm)指的是外装体21的上表面21a与底面21b之间的距离,例如能够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20的中央部的厚度的值。在这里,锂离子二次电池20的宽度B(mm)指的是外装体21的上表面21a的宽度,在图3中是外装体21的上表面21a的对置的长边21d与长边21e之间的距离。另外,外装体21的上表面21a的对置的短边21f与短边21g之间的距离相当于锂离子二次电池20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当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正方形状时,是对置的一对边之间的距离。
图4是示出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结果的一例的图表,示出了位移量与应力的关系。在本发明中,将应力的最大值、即、试验片被破坏时的应力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C(N)使用。
在本发明中,C/(A×B)的值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优选为0.60(N/mm2)以上且1.10(N/mm2)以下,更优选为0.70(N/mm2)以上且1.00(N/mm2)以下。当C/(A×B)的值比0.50(N/mm2)小时,由于隔膜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贴紧度不够,层叠体伴随充放电变形,所以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不均匀且循环特性降低。另外,当C/(A×B)的值比1.20(N/mm2)大时,由于隔膜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贴紧度过大,妨碍电解液中的锂离子扩散,所以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反应不均匀,且循环特性降低。
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A(mm)无特别限定,但是从进一步提高循环特性的角度考虑,为0.45mm以上,优选为0.45mm以上且5.00mm以下。
另外,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宽度B(mm)无特别限定,但是从小型化的角度考虑,为10mm以上且100mm以下,优选为15mm以上且60mm以下。
图5是示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其他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示出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包括两组宽度和长度的L字形状的例子。锂离子二次电池30具有封入了L字形状的电极组件(未图示)和电解液(未图示)的外装体31和外部端子(未图示)。外装体31具有在第一方向(例如X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2、和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例如Y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3,第一延伸部32与第二延伸部33以共有结合部的方式结合。另外,在外装体31的周缘部形成有密封部31c,在外装体31的上表面32a、33a与底面(未图示)之间设置有阶梯。在这里,锂离子二次电池30具有两组宽度和长度,具体地,一组为由第一延伸部32的上表面32a中的对置的边31d与边31e之间的距离规定的宽度B1、和由第一延伸部32的上表面32a中的对置的边31f与边31g之间的距离规定的长度。另外,另外一组为由第二延伸部33的上表面33a中的对置的边31g与边31h之间的距离规定的宽度B2、和由第二延伸部33的上表面33a中的对置的边31d与边31i之间的距离规定的长度。在像本例这样地具有两个宽度B1和B2的情况下,使用宽度B1和B2的值计算的两个值“C/(A×B1)”和“C/(A×B2)”两者也需要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并且,在具有三组以上的宽度和长度的情况下,使用各宽度的值计算的“C/(A×B)”的值同样地也需要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
用于本发明的正极至少由正极材料层和正极集电体构成。在正极中在正极集电体的至少单面设置有正极材料层,在正极材料层中包含有正极活性物质以作为电极活性物质。例如,电极组件中的多个正极既可以分别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有正极材料层,或者也可以只在正极集电体的单面设置有正极材料层。从更高容量化二次电池的角度考虑,优选正极在正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有正极材料层。
用于本发明的负极至少由负极材料层和负极集电体构成。在负极中在负极集电体的至少单面设置有负极材料层,在负极材料层中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以作为电极活性物质。例如,电极组件中的多个负极既可以分别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有负极材料层,或者,也可以仅在负极集电体的单面设置有负极材料层。从更高容量化二次电池的角度考虑,优选负极在负极集电体的两面设置有负极材料层。
在本发明中,正极和负极所包含的电极活性物质、即、正极活性物质和负极活性物质是在二次电池中直接参与电子的授受的物质,是担负充放电、即电池反应的正负极的主要物质。更具体地,因为“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和“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在电解质中产生离子,这样的离子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移动以进行电子的授受从而进行充放电。尤其优选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是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层。即、优选成为一种锂离子通过非水电解质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移动以进行电池的充放电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当锂离子参与充放电时,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二次电池相当于所谓的锂离子电池,并且正极和负极具有能够嵌入和脱嵌锂离子的层。
正极材料层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是由粒状体构成的物质,为了便于粒子彼此之间的充分接触和保持形状,优选正极材料层包含粘合剂。并且,为了顺畅地传递推进电池反应的电子,正极材料层也可以包含导电助剂。同样地,负极材料层的负极活性物质例如是由粒状体构成的物质,为了便于粒子彼此之间充分接触和保持形状,优选包含粘合剂,为了顺畅地传递推进电池反应的电子,负极材料层也可以包含导电助剂。由此可见,因为含有多种成分而成的形态,正极材料层和负极材料层也可以分别称为正极复合材料层和负极复合材料层等。
优选正极活性物质是有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的物质。从此角度考虑,优选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是含锂复合氧化物。更具体地,正极活性物质优选为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该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包括锂和选自由钴、镍、锰以及铁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过渡金属。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钴酸锂、镍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或者将它们的过渡金属的一部分用其他金属置换而得到的物质。这样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单独种类而被包含,或者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而被包含。例如,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钴酸锂。
作为可以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由聚偏二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偏氟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以及聚四氟乙烯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可以包含在正极材料层中的导电助剂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热裂炭黑、炉黑、槽法炭黑、科琴黑和乙炔黑等炭黑、石墨、碳纳米管和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和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亚苯基衍生物等中的至少一种。例如,正极材料层的粘合剂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另外,正极材料层的导电助剂可以是炭黑。正极材料层的粘合剂和导电助剂也可以是聚偏二氟乙烯与炭黑的组合,但这只不过是示例而已。
负极活性物质优选是有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的物质。从此角度考虑,优选负极活性物质例如是各种碳材料、氧化物或锂合金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各种碳材料,可以举出石墨(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软碳、金刚石状碳等。特别是,石墨在电子传导性高,与负极集电体的粘附性优良等方面是优选的。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氧化物,可以举出选自由氧化硅、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锌以及氧化锂等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的锂合金只要是能和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即可,例如可以是Al、Si、Pb、Sn、In、Bi、Ag、Ba、Ca、Hg、Pd、Pt、Te、Zn、La等金属和锂的二元、三元或此以上的合金。这样的氧化物优选其结构形态为非晶。这是因为不易引起由晶界或缺陷等不均匀性而引发的劣化。在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获得的二次电池中,负极材料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人造石墨,但这只不过是示例而已。
作为可以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由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聚丙烯酸、聚偏二氟乙烯、聚酰亚胺类树脂以及聚酰胺酰亚胺类树脂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粘合剂可以为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作为可以包含在负极材料层中的导电助剂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选自热裂炭黑、炉黑、槽法炭黑、科琴黑和乙炔黑等炭黑、石墨、碳纳米管和气相生长碳纤维等碳纤维、铜、镍、铝和银等金属粉末以及聚亚苯基衍生物等中的至少一种。需要说明的是,负极材料层中也可以包含源自在电池制造时所使用的增粘剂成分(例如羧甲基纤维素)的成分。
例如,负极材料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可以为人造石墨与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组合。
用于正极和负极的正极集电体和负极集电体是有助于收集或供给因电池反应而在活性物质中产生的电子的部件。这样的集电体既可以是片状的金属部件,也可以具有多孔或穿孔的形态。例如,集电体可以为金属箔、冲压金属、网或膨胀金属等。用于正极的正极集电体优选由包含从由铝、不锈钢以及镍等所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构成,例如可以是铝箔。另一方面,用于负极的负极集电体优选由包含从由铜、不锈钢以及镍等所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的金属箔构成,例如可以是铜箔。
用于正极和负极的隔膜是从防止因正负极接触而造成的短路和保持电解质等角度考虑而设置的部件。换言之,隔膜也可以说是一边防止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电子性接触、一边使离子通过的部件。优选隔膜是多孔性或微多孔性的绝缘性部件,因其厚度小而具有膜的形态。例如,可以使用聚烯烃制的微多孔膜。在该方面,用作隔膜的微多孔膜例如也可以是作为聚烯烃只包含聚乙烯(PE)或者只包含聚丙烯(PP)的膜。进一步说,隔膜可以是由“PE制微多孔膜”和“PP制微多孔膜”构成的层叠体。
另外,隔膜也可以在两面和/或单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粘接层。粘接层能够提高正极和/或负极与隔膜之间的粘接性。由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循环特性。优选粘接层包含粘接剂和无机粒子。作为粘接剂能够使用氟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但是优选能够使用氟类树脂、更优选能够使用偏氟乙烯类树脂。作为偏氟乙烯类树脂可以举出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与六氟丙烯的共聚物。另外,可以将氧化铝粒子、二氧化硅粒子用于无机粒子。作为优选的组合,可以举出聚偏氟乙烯与氧化铝粒子。
在本发明中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与电解液一起被封入在外装体内。可以将非水电解液用于电解液。作为非水电解液的溶剂,优选至少包含碳酸酯而成的溶剂。这样的碳酸酯也可以是环状碳酸酯类和/或链状碳酸酯类。虽无特别限制,但作为环状碳酸酯类,可以举出选自由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丁酯(BC)以及碳酸亚乙烯酯(VC)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作为链状碳酸酯类,可以举出选自由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以及碳酸二丙酯(DPC)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将环状碳酸酯类和链状碳酸酯类的组合用作非水电解液,例如可以使用碳酸亚乙酯和碳酸二乙酯的混合物,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示例而已。另外,作为非水电解液溶质,优选使用例如LiPF6和/或LiBF4等Li盐。
用于本发明的外装体是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作为层压膜,一般是层叠金属箔和聚合物膜而得到的膜,例如可举出由外层聚合物膜/金属箔/内层聚合物膜构成的三层结构的层压膜。外层聚合物膜是用于防止因水分等透过和接触而损伤金属箔的膜,可以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等聚合物。另外,金属箔用于防止水分和气体透过,可以使用铜、铝、不锈钢等的箔。另外,内层聚合物膜用于保护金属箔不受收纳于内部的电解液的影响,且在热封时用于熔融封口,可以使用聚烯烃或酸性聚烯烃。层压膜的厚度虽然无特别限定,为10μm以上且1mm以下,优选为5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
(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能够使用以下的制造方法制造。即,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涉及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
制作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的工序;
将所述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工序;
将电解液注液到收纳有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外装体的注液工序;
在减压下将注液有所述电解液的所述外装体进行密封的密封工序;
将密封后的所述外装体在60℃以上且低于100℃进行热压的热压工序;以及
在25℃以上且低于100℃的温度进行初充电的初充电工序。
在制作电极组件的工序中,隔着隔膜而层叠板状的正极和负极。正极例如可以通过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正极复合材料浆料涂敷于正极集电体的两面或者单面来制作。另外,负极例如可以通过将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的负极复合浆料涂敷于负极集电体的两面或者单面来制作。
在将电极组件收纳于外装体的工序中,在用模具将带状的层压膜模制成电极组件的形状之后,将电极组件插入到成型的部分并折叠层压膜从而进行收纳。
另外,在注液工序中,对收纳有电极组件的外装体的开口密封注液口以外的部分,并从注液口注液电解液。要注液的电解液量可以使用要制作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每电池容量(Ah)的电解液量。从循环特性的角度考虑,每电池容量的量为1.3~1.7g/Ah,优选为1.4~1.6g/Ah。
另外,在密封工序中,在注液之后,在减压下密封注液口。压力为5~80kPa,优选为5~50kPa。
另外,在热压工序中,将密封了注液口的外装体热压。温度为60℃以上且低于100℃,优选为60~90℃。另外,压制压力为0.1MPa以上且5.0MPa以下,优选为0.5MPa以上且2.5MPa以下。热压工序也可以在初始充电工序、老化工序以及稳定化工序之后。
另外,在初始充电工序中,在热压之后,进行初始充电。温度为25℃以上且低于100℃,优选为25~90℃。
另外,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老化工序和/或稳定化工序。老化工序为在25~80℃的温度下放置0.1~500小时。另外,在稳定化工序中,通过在15~35℃的温度反复充放电来使电池的特性稳定。
实施例
使用以下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实施例中还存在将锂离子二次电池省略为电池的情况。
(正极的制造)
将表1示出的钴酸锂(LCO1)用作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了97.5重量%的LCO1,作为导电助剂使用了1.0重量%的平均粒径为5nm、平均链长为200μm的碳纳米管,作为粘合剂使用了1.5重量%的聚偏氟乙烯。将这些与NMP混合而得到了正极复合材料浆料。接着,将正极复合材料浆料均匀地涂敷于铝箔并用辊压机进行压延,由此得到了两面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两面正极、和单面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单面正极。铝箔的厚度在两面正极中设为12μm,在单面正极中设为20μm。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每单面)设为18.4mg/cm2,密度在两面正极中设为4.10g/cm3,在单面正极中设为3.80g/cm3
[表1]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141
(负极的制造)
将表2示出的人造石墨(AG1)用作负极活性物质。使用了97.0重量%的AG1,作为粘合剂使用了2.0重量%的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作为增粘剂使用了1.0重量%的羧甲基纤维素。将这些与水混合而得到了负极复合浆料。接着,将负极复合浆料均匀地涂敷于厚度为6μm的铜箔并用辊压机进行压延,由此获得了两面有负极活性物质层的两面负极。将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单位面积重量(每单面)设为19.6g/cm2,将密度设为1.70g/cm3
[表2]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142
(电解液的制造)
以电解液中的浓度成为1摩尔/L的方式将LiPF6溶解到碳酸亚乙酯与碳酸二乙酯的体积比为3:7的98体积份的溶液中,并混合2体积份的碳酸亚乙烯酯,由此得到了电解液。
(电池的制造)
<制作电极组件的工序和将所述电极组件收纳于外装体的工序>
以使制造好的两面正极(长度90mm)、两片单面正极(长度90mm)、以及两面负极(长度91mm)隔着隔膜成为图1所示的结构的方式来制作电极组件,并与电解液一起封入到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内,从而制造出了锂离子二次电池。将正极和负极隔着隔膜交替配置,将单面正极作为最上层和最下层的电极使用。单面正极以其正极活性物质层与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层隔着隔膜对置的方式配置。“正极片数”(=两面正极片数+单面正极片数)和“负极片数”设为如表3~表7所示。将两面正极和单面正极的宽度设为通过使用表3~表7所示的“电池宽度B”从电池宽度B中减去2mm而得到的值。另外,将两面负极的宽度设为从电池宽度B减去1mm而得到的值。将外部端子设置于正极、负极,并将外部端子从外装体导出到外部。隔膜使用在聚乙烯制微多孔膜的两面具备由聚偏氟乙烯和氧化铝粒子构成的粘接层的厚度为9μm的隔膜1、或由聚乙烯制微多孔膜构成的厚度为9μm的隔膜2。使用的“隔膜的种类”设为如表3~表7所示。
<注液工序>
将层叠体插入到层压外装,并在密封注液口以外的边之后注液电解液。注液在露点为-50℃的烘干室中进行。电解液的注液量设为在表3~表7所示的“电解液量”(g/Ah)中加上挥发份量(0.10g)而得到的量。“电解液量”(g/Ah)根据电解液重量(g)和电池的初始容量(Ah)算出。
<真空密封工序>
对注液有电解液的单元电池实施真空密封。将注液后的单元电池置于减压下,将注液口密封,由此实施了真空密封。“密封时的压力”设为如表3~表7所示。
<热压工序>
对密封工序后的单元电池的局部实施热压。用设定为表3~表7所示的“热压温度”的两片带加热器的金属板夹住单元电池,并以1.6MPa的压力进行10分钟的压制,由此实施了热压。对于在表3~表7中“热压温度”设为“无”的单元电池没有实施热压。
<初充电工序>
对热压后的单元电池实施初充电。初充电用设定为表3~表7所示的“初充电温度”的两片带加热器的金属板夹住单元电池,并维持施加1.0MPa的压不变,以0.5C进行恒定电流充电直到变为4.0V之后,在该电压值下进行了30分钟的恒定电压充电。
<老化工序>
在老化工序中,在60℃下进行24小时的老化处理。
<稳定化工序>
在25℃的恒温槽中反复充放电以进行电池的稳定化。
充电在以0.5C的电流值恒定电流充电到4.40V的电压之后,在4.40V电压下进行了1小时的恒定电压充电。放电在充电结束之后,在停歇了10分钟之后,以0.2C的电流值恒定电流放电到3.0V的电压。将该恒定电流放电时的容量作为“初始容量”并进行了测量。放电后停歇了10分钟。
(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
使用制造好的电池进行了三点弯曲强度的测量。三点弯曲强度测量使用岛津制作所制的立体测图仪(AG-X)和岛津制作所制的塑料三点弯曲试验夹具(套件编号:346-53888),依据由JIS K7171:2016(塑料-弯曲特性的求法)规定的三点弯曲试验来进行测量。电池的厚度A(mm)设为使用三丰制测微仪(MDC-25MX)测量单元电池中央附近的厚度并四舍五入小数点后第三位后而得到的值。电池的宽度B(mm)设为在三点弯曲试验后的电池中使用亲和制直尺(JIS 1级)以1mm的单位读取用三点弯曲试验夹具的圆柱压的部分的长度而得到的值。
(循环试验)
使用在与实施了三点弯曲试验的电池相同的条件下制作出的其他电池,在25℃的恒温槽中进行了循环试验。充电在以1.0C的电流值恒定电流充电到4.40V的电压之后,在4.40V的电压下进行了一小时的恒定电压充电。充电结束后,在停歇了10分钟之后,以1.0C的电流值进行恒定电流放电直至3.0V的电压,并在放电后停歇了10分钟。重复500循环的该充放电循环。然后,在以下条件下进行充放电(第501次),并将恒定电流放电时的放电容量设为“循环后的单元电池容量”。
充电:在以0.5C的电流值恒定电流充电到4.40V的电压后,以4.40V的电压进行1小时的恒定电压充电;以及
放电:充电结束后,在停歇了10分钟之后,以0.2C的电流值恒定电流放电到3.0V的电压。
计算“循环后的单元电池容量”相对于“初始容量”的比例以作为“容量维持率”。
依据以下基准对“容量维持率”进行了评价。
◎:90%以上(最好):
〇:85%以上(好):
△:80%以上(可(实用上没有问题)):
×:低于80%(不可(实用上用问题))。
[表3]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181
[表4]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191
[表5]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201
[表6]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211
[表7]
Figure BDA0002429374440000221
(结果)
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的电池其容量保持率为80%以上,得到了优良的循环特性。
另外,如表3所示,若使用具有粘接层的隔膜,与使用不具有粘接层的隔膜的情况相比,循环特性提高了。另外,通过使用具有粘接层的隔膜并进行热压和/或初充电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表4是研究电解液量和电解液注液后的密封压力的影响的表。当电解液量是1.4、1.5、1.6(g/Ah)时,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另外,当电解液注液后的密封压力比100kPa低时,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表5是研究热压温度和初充电温度的影响的表。进行热压和初充电两者的情况下,当将热压温度设为60℃以上且低于100℃、将初充电温度设为25℃以上且低于100℃时,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表6是研究电池的厚度的影响的表。厚度在0.45~4.01mm的范围内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表7是研究电池的宽度的影响的表。宽度在16~56mm的范围内得到了80%以上的容量保持率。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层叠型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所以能够用于各种用途。例如可以应用于使用移动设备等的电气/信息/通信领域(例如便携式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计算机、数码相机、活动量计、ARM计算机以及电子纸等移动设备领域)、家庭/小型工业用途(例如电动工具、高尔夫球车、家用/护理用/工业用机器人领域)、大型工业用途(例如叉车、电梯、港口起重机领域)、交通系统领域(例如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公交车、电车、电动助力自行车、两轮电动车等领域)、电力系统用途(例如各种发电、负荷调节器、智能电网、普通家庭设置型蓄电系统等领域)、医疗用途(耳机助听器等医疗用设备领域)、医药用途(服用管理系统等领域)、IoT领域、以及宇宙/深海用途(例如宇宙探测器、潜水考察船等领域)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极组件
11a 两面正极
11b 单面正极
12a 两面负极
14 隔膜
20 锂离子二次电池
21 外装体
21a 上表面
21b 底面
21c 密封部
21d 长边
21e 长边
21f 短边
21g 短边
22 外部端子
23 外部端子
30 锂离子二次电池
31 外装体
31a 上表面
31c 密封部
31d 边
31e 边
31f 边
31g 边
31h 边
31i 边
32 第一延伸部
32a 第一延伸部的上表面
33 第二延伸部
33a 第二延伸部的上表面
50 支承台
51 支承台
52 压头

Claims (8)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是将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而成的,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多边形状,该多边形状具有至少一组的宽度和长度,
当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厚度设为A、将所述宽度设为B、将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三点弯曲强度设为C时,C/(A×B)为0.50N/mm2以上且1.20N/mm2以下,所述A、B、C的单位分别为mm、mm、N。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在俯视时具有L字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隔膜至少在单面具有粘接层。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其中,
所述A为0.45mm以上。
6.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制作具有隔着隔膜而层叠的板状的正极和负极的电极组件的工序;
将所述电极组件收纳于由层压膜构成的外装体的工序;
将电解液注液到收纳有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外装体的注液工序;
在减压下将注液有所述电解液的所述外装体进行密封的密封工序;
将密封后的所述外装体在60℃以上且低于100℃进行热压的热压工序;以及
在25℃以上且低于100℃的温度进行初充电的初充电工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隔膜至少在单面具有粘接层。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注液工序中,以每电池容量的量成为1.3~1.7g/Ah的方式将所述电解液注液。
CN201880063460.5A 2017-12-11 2018-10-31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1648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6842 2017-12-11
JP2017-236842 2017-12-11
PCT/JP2018/040448 WO2019116761A1 (ja) 2017-12-11 2018-10-31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4820A true CN111164820A (zh) 2020-05-15
CN111164820B CN111164820B (zh) 2023-06-30

Family

ID=66820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3460.5A Active CN111164820B (zh) 2017-12-11 2018-10-31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11252B2 (zh)
JP (1) JP7036125B2 (zh)
CN (1) CN111164820B (zh)
WO (1) WO201911676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8218A (zh) * 2020-05-18 2020-09-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33020A (zh) * 2021-06-22 2021-10-2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组强度评价装置及评价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10014417A (ko) * 2019-07-30 2021-02-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전극 및 전극 제조 방법
KR102580239B1 (ko) * 2020-03-09 2023-09-1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복합 세퍼레이터 제조 방법, 복합세퍼레이터 및 이를 채용한 리튬 전지
EP4362176A1 (en) * 2022-10-14 2024-05-01 LG Energy Solution, Ltd. Secondary battery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580A (ja) * 1999-09-21 2001-04-06 Tdk Corp シート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3001960A1 (ja) * 2011-06-28 2013-01-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蓄電デバイス用素子、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CN103081209A (zh) * 2011-04-11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电池及电池装置
US20130260214A1 (en) * 2011-08-29 2013-10-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de group for thin batteries, thi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849836A (zh) * 2013-12-25 2016-08-10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陶瓷电子部件
JP2017107851A (ja) * 2015-11-30 2017-06-15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
WO2017209052A1 (ja) * 2016-05-31 2017-1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93580A (ja) * 1999-09-21 2001-04-06 Tdk Corp シート型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3081209A (zh) * 2011-04-11 2013-05-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薄型电池及电池装置
WO2013001960A1 (ja) * 2011-06-28 2013-01-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蓄電デバイス用素子、蓄電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US20130260214A1 (en) * 2011-08-29 2013-10-03 Panasonic Corporation Electrode group for thin batteries, thin batter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5849836A (zh) * 2013-12-25 2016-08-10 Tdk株式会社 层叠型陶瓷电子部件
JP2017107851A (ja) * 2015-11-30 2017-06-15 旭化成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用セパレータ
WO2017209052A1 (ja) * 2016-05-31 2017-1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28218A (zh) * 2020-05-18 2020-09-04 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33020A (zh) * 2021-06-22 2021-10-22 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组强度评价装置及评价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16761A1 (ja) 2019-06-20
JP7036125B2 (ja) 2022-03-15
US11411252B2 (en) 2022-08-09
US20200251786A1 (en) 2020-08-06
CN111164820B (zh) 2023-06-30
JPWO2019116761A1 (ja)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64820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36679B (zh) 非水电解液电池
EP2575201A1 (en)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comprising lithium vanadium phosphate and lithium nickel composite oxide as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N107112584B (zh) 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的正极
CN110998962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20026914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EP4071875A1 (en) Solid-state battery,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and related device thereof
CN113614951A (zh) 制备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的方法
WO2015015883A1 (ja)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電解液
KR102170100B1 (ko) 전극조립체를 구성하는 분리막의 기공 내에 겔화 전해액 성분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셀
KR101684325B1 (ko) 하이브리드 스택-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613285B1 (ko) 양면에 서로 다른 전극 활물질이 도포된 전극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KR101744120B1 (ko) 침상 관통 테스트 안전성이 향상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JP665637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KR20220061641A (ko) 음극 및 음극의 전리튬화 방법
JP2021082391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池パック
EP432901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electric device
CN115663109A (zh) 一种电池负极和包括该电池负极的电化学装置
JP2013243031A (ja)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CN108023092B (zh) 包括电活性材料的电池组电池和电池组
CN110998960B (zh) 锂离子二次电池
KR20150043704A (ko) 하이브리드 스택-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1645459B1 (ko) 하이브리드 스택-폴딩형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EP4358176A1 (en) Positive pole piece,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ical apparatus
US20240047730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