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7963A - 喷丸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丸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07963A
CN111107963A CN201880060954.8A CN201880060954A CN111107963A CN 111107963 A CN111107963 A CN 111107963A CN 201880060954 A CN201880060954 A CN 201880060954A CN 111107963 A CN111107963 A CN 1111079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shot
housing
projection
proces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09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菅谷孝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079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079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 B24C9/006Treatment of used abrasiv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04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treating only selected parts of a surface, e.g. for carving stone or gl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1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compacting surfaces, e.g. shot-pe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2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omponent assemblies with respect to each o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 B24C9/003Removing abrasive powder out of the blasting machi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1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oving workpieces into different working positions
    • B24C3/2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oving workpieces into different working positions the work being supported by turntables
    • B24C3/22Apparatus using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1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oving workpieces into different working positions
    • B24C3/2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moving workpieces into different working positions the work being supported by turntables
    • B24C3/24Apparatus using im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32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design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particular work, e.g. the internal surfaces of cylinder blo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能够有效地再利用投射材料,并且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被带出或飞散的喷丸处理装置。形成使机壳(12)的内部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连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体(40)构成为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其构成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和第二流路形成部(40Y),其将吹气室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连结。在流路形成体(40)的流路的途中设置有分级部(35)。分级部(35)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并包含:第一旋风分离器(36),其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的一部分;和第二旋风分离器(44),其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喷丸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喷丸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具备分离器、沉降室的喷丸处理装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装置中,分离器、沉降室例如设置于投射材料的循环路径的途中等,对可再利用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等进行分离,成为有利于投射材料的有效地再利用的构成。
然而,这样的装置并不着眼于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被带出或飞散,因此从抑制投射材料的被带出或飞散的观点出发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投射材料的有效地再利用,并且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被带出或飞散的喷丸处理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1304号公报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具有:机壳,其在内部形成有多个室;传送装置,其至少在上述机壳的内部中沿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被处理对象物;投射装置,其设置于上述多个室中的一个投射室,对被传送至上述投射室的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喷吹装置,其设置于被形成在比上述投射室更靠上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多个室中的一个吹气室,对被传送至上述吹气室的被处理对象物喷吹气体;循环装置,其使被上述投射装置投射而下落到上述投射室的下侧的投射材料中的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向上述投射装置循环;集尘器,其与上述机壳连接,并吸引上述机壳的内部的含有粉尘的空气;流路形成体,其构成为形成使上述机壳的内部与上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通的流路,并且包含构成上述循环装置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和将上述吹气室与上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结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以及分级部,其设置于上述流路形成体的流路的途中,包含构成上述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和构成上述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并且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
此外,第一流路形成部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也可以为没有兼用部分的构成而分别地形成,也可以兼用一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在机壳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室。传送装置至少在机壳的内部中沿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被处理对象物。在形成于机壳的内部的投射室设置有投射装置,投射装置对被传送至投射室的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另外,在机壳的内部中在比投射室更靠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吹气室。设置于该吹气室的喷吹装置对被传送至吹气室的被处理对象物喷吹气体。并且,在本发明的喷丸处理装置设置有循环装置,循环装置使被投射装置投射而下落到投射室的下侧的投射材料向投射装置循环。
另一方面,与机壳连接的集尘器吸引机壳的内部的含有粉尘的空气。这里,形成使机壳的内部与集尘器的吸引口连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体构成为包含构成循环装置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而且,设置于流路形成体的流路的途中的分级部包含构成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并且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因此,循环装置能够使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向投射装置循环。
并且,流路形成体构成为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该第二流路形成部将吹气室与集尘器的吸引口连结,分级部包含构成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因此,在吹气室中因喷吹装置进行的气体的喷吹而从被处理对象物等飞扬的粉粒物被吸引至在第二流路形成部形成的流路,通过分级部被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由此,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被带出或飞散,并且能够良好地再利用投射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分级部构成为包含:第一分级装置,其包含上述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和第二分级装置,其与上述第一分级装置分体地形成,并包含上述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上述第一分级装置配置于比上述第二分级装置更靠近上述机壳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第一分级装置配置于比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第二分级装置更靠近机壳的位置。因此,能够以更少的损耗使投射材料循环。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或第二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流路形成体构成为包含第三流路形成部,该第三流路形成部在上述机壳的内部中将设置于传出被处理对象物的一侧的上述多个室中的一个传出室与上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结,上述分级部包含构成上述第三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
此外,第三流路形成部也可以为与第一流路形成部以及第二流路形成部没有兼用部分的构成,也可以包含与第一流路形成部以及第二流路形成部的至少一方兼用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在不间断地吸引吹气室的内部的粉粒物,使粉粒物被传送至传出室的情况下,传出室的内部的粉粒物也会被吸引至在第三流路形成部形成的流路。而且,被吸引的粉粒物通过分级部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粉粒物从传出室被带出或飞散,并且良好地再利用投射材料。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引用第二形态的第三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构成上述第三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上述分级部的部分为上述第二分级装置。
根据上述构成,在第三流路形成部中,也在第二分级装置进行分级,因此并不会使装置复杂,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粉粒物从传出室被带出或飞散,并且能够良好地再利用投射材料。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第四中任一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夹具,该夹具用于保持被处理对象物并载置被处理对象物,上述夹具具备多个支承部,该多个支承部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并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上述喷吹装置具备喷出部,该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上述支承部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
根据上述构成,用于保持被处理对象物的夹具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的多个支承部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而且,喷吹装置的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支承部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因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的下部的粉粒物被从喷吹装置的喷出部喷出的气体吹落,该粉粒物被吸引至由第二流路形成部形成的流路。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的下部的粉粒物。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五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筒状的遮罩,其在俯视装置时配置于被处理对象物的外周侧;和遮罩夹具,其从装置下方侧支承上述遮罩,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上述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上述遮罩夹具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
根据上述构成,在俯视装置时在被处理对象物的外周侧配置有筒状的遮罩,因此能够实现对被处理对象物的外周侧不施加投射材料的设定。另外,多个遮罩夹具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并从装置下方侧支承遮罩。而且,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遮罩夹具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因此,在被处理对象物的外周侧配置有遮罩,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的下部的粉粒物也会被从喷出部喷出的气体吹落,使该粉粒物被吸引至由第二流路形成部形成的流路。因此,配置有遮罩,也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的下部的粉粒物。
本发明的第七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第六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传出侧接收部,其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上述机壳的传出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上述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和传出侧管道,其将上述传出侧接收部与上述机壳连结,使下落到上述传出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上述机壳的内部中的上述循环路径的上游部。
根据上述构成,传出侧接收部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机壳的传出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因此,在从机壳传出被处理对象物时粉粒物从传出口附近落下,该粉粒物也会由传出侧接收部接住。另外,传出侧接收部与机壳通过传出侧管道被连结,传出侧管道使下落到传出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的内部中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由此,能够使从传出口附近落下的投射材料返回至投射装置。
本发明的第八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第七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检查门,其能够开闭上述机壳的侧壁开口;侧壁侧接收部,其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上述侧壁开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上述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以及侧壁侧管道,其连结上述侧壁侧接收部和上述机壳,使下落到上述侧壁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上述机壳的内部中的上述循环路径的上游部。
根据上述构成,检查门能够开闭机壳的侧壁开口,侧壁侧接收部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侧壁开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因此,在打开检查门来检查或清扫机壳中时等从侧壁开口附近落下粉粒物,该粉粒物也会由侧壁侧接收部接住。另外,侧壁侧接收部与机壳通过侧壁侧管道被连结,侧壁侧管道使下落到侧壁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的内部中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由此,能够使从侧壁开口附近落下的投射材料返回至投射装置。
本发明的第九形态的喷丸处理装置在第一~第八形态中任一形态的构成的基础上,上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筒状的送风机,其设置于上述机壳的顶部,用于获取外部空气;和滤筒部件,其设置于上述送风机中,并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通过使被折叠成褶皱状的过滤材料沿水平方向对置而成。
根据上述构成,在机壳的顶部设置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筒状的送风机,在送风机中配置有具备使被折叠成褶皱状的过滤材料沿水平方向对置而成的过滤器。因此,可防止送风机的堵塞。
如以上说明这样,根据本发明的喷丸处理装置,具有能够有效地再利用投射材料,并且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被带出或飞散的优异的效果。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9月28日在日本申请的专利2017-187864号的优先权,其内容作为本申请的内容,而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另外,能够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更加完整地理解本发明。然而,详细的说明和特定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为了实现说明的目的而进行记载。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根据以上详细的说明,明确各种的变更、改变。
申请者未打算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全部公诸于众,在所公开的改变、代替方案中,可能存在语言上未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的部分,但是在等同原则下也成为本发明的一部分。
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名词和相同的指示语的使用只要没有特别指示或上下文没有明显否定,则应解释为包含单个和多个两方面。在本说明书中提供的任一例示或者例示性用语(例如,“等”)的使用也只不过是为了容易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只要权利要求书中没有特别记载就不是对本发明的范围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主视图。在透视的状态下对正面侧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传出侧接收部等)进行表示,并且用双点划线表示其外形线。
图2是从沿着图1的2-2线的位置观察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从沿着图1的3-3线的位置观察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喷丸硬化装置的吹气室的剖视图。
图6是简单化地表示保持被处理对象物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传出侧接收部和传出侧管道及其周围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7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处理装置的喷丸硬化装置10进行说明。此外,在这些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表示从装置正面观察时的近前侧,箭头UP表示装置上方侧,箭头LH表示从装置正面观察时的左侧。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丸硬化装置10作为一个例子,是用于使CVT带轮喷丸硬化的装置。
(实施方式的构成)
图1以主视图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丸硬化装置10。此外,在图1中,在透视的状态下示出正面侧的一部分的构成要素(后述的传出侧接收部80等),并且用双点划线表示其外形线。图2示出有从沿着图1的2-2线的位置观察的放大侧视图,图3示出有从沿着图1的3-3线的位置观察的放大侧视图。
如图1所示,喷丸硬化装置10具备形成为箱状的机壳12。在机壳12设置有投射材料补给部13。在投射材料补给部13的上部形成有投射材料的补给口。另外,在机壳12形成有用于向其内部输入或传出被处理对象物W的传入传出口14。此外,传入传出口为兼具输入口和传出口的开口。另外,在机壳12的内部中的下部设置有载置被处理对象物W的制品载置部50S。后面对制品载置部50S进行详细叙述。
如图2所示,在机壳12设置有检查门18。检查门18能够开闭机壳12的侧壁开口16。图4以俯视图示出喷丸硬化装置1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检查门18设置于机壳12的左右侧面侧和后面侧。此外,在图4中,机壳12的周壁部和检查门18被图示为重叠的位置,为了方便,对该重叠的位置标注附图标记18。
如图1所示,相对于机壳12,在装置右侧设置有操作盤100。与该操作盤100连接的控制面板102构成为包含存储喷丸硬化装置10的控制处理的程序的存储部。而且,喷丸硬化装置10根据工作人员对操作盤100的操作来执行程序从而运转。
另外,在机壳12的顶部12U中的装置右侧的部位设置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筒状的送风机46。在送风机46中配置有滤筒部件48。滤筒部件48挪用集尘器用的滤筒部件,并具备使被折成褶皱状的过滤材料在水平方向上对置而成的过滤器48F(省略详细形状的图示)。此外,针对集尘器用的滤筒部件例如公开在日本专利第5218451号公报等中。
如图4所示,在机壳12设置有传送装置50,该传送装置50在机壳12的内部中向规定的传送方向(箭头X方向)传送被处理对象物W(参考图1,以下适当地省略参考附图的记载)。传送装置50构成为包含制品载置部50S。后面对传送装置50详细地叙述。
在机壳12的内部形成有多个室。在机壳12的内部的背面侧形成有投射室24,在机壳12的内部的正面侧形成有传入传出室20。投射室24为使投射材料与被处理对象物W碰撞从而完成被处理对象物W的表面加工(更具体而言喷丸硬化加工)的室。传入传出室20为兼具在机壳12的内部中设置于输入被处理对象物W的一侧的输入室、和在机壳12的内部中设置于传出被处理对象物W的一侧的传出室的室。另外,在机壳12的内部中比投射室24更靠传送方向(箭头X方向)的上游侧形成有空闲室22,在机壳12的内部中比投射室24更靠传送方向(箭头X方向)的下游侧形成有吹气室26。吹气室26为对被处理对象物W喷吹气体的室。
传入传出室20、空闲室22、投射室24以及吹气室26各个室通过壁板状的分隔部28被分隔从而绕装置上下方向的轴(具体而言后述的旋转轴62)并列设置,有时也被称为工作站。换言之,在机壳12的内部设置有在周向上均等分开的多个工作站。此外,各个室仅由分隔部28分隔,而并不被气密地分开。
在投射室24的顶部的一侧设置有多个作为投射装置的喷射装置(也叫作“空气式加速装置”。)30的喷嘴30A(参考图2和图3)。喷射装置30从喷嘴30A(参考图2和图3)喷射(广义而言投射)包含投射材料的压缩空气,由此对传送至投射室24的被处理对象物W投射投射材料。此外,将粒径为50μm左右的微小粒的喷丸微粒应用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射材料。
图3所示的喷嘴30A经由配管部30B与图3的图中左下所示的电磁阀(广义而言“流量控制阀”)30C连接。电磁阀30C与气体供给部30D(参考图4)连接,并且经由截止门30E与加压罐30F连接。配置于电磁阀30C的下方侧的混合部30M使来自加压罐30F侧的投射材料与来自气体供给部30D(参考图4)侧的压缩空气混合。加压罐30F经由配置于其上方侧的喷丸浇口30G等与上部料斗30H连接。另外,在加压罐30F的附近设置有压力开关31A(参考图1)。此外,如图2所示,在装置后方侧设置有气体流量计31B。如图3所示,对于上部料斗30H而言,配置于喷丸浇口30G的上方侧,并设置有物位开关31C。
另一方面,在喷丸硬化装置10设置有循环装置32,该循环装置32用于使通过喷射装置30从喷嘴30A喷射(广义而言投射)而落到投射室24的下侧的投射材料中的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再次向上部料斗30H传送,由此向喷射装置30循环。此外,所谓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可以为在喷射(广义而言投射)的情况下能够得到所希望的(预先设定的基准以上的)表面处理效果的粒径的投射材料,至少包含供给至喷丸硬化装置10(广义而言喷丸处理装置)而与喷射(广义而言投射)之前的未使用的投射材料同等的(实质上同程度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因此,在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中不包含例如在投射室24被粉碎的投射材料。如图7所示,循环装置32具备在投射室24的下方侧用于回收投射材料的料斗32A。在料斗32A的下端侧设置有下部螺旋输送机32B。
如图1所示,对于下部螺旋输送机32B而言,将装置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而水平地配置,利用马达驱动而绕轴旋转,由此将从料斗32A(参考图7)流下的投射材料被传送至装置左侧。下部螺旋输送机32B的传送下游侧的端部与图3所示的回收箱32C邻接地配置。在回收箱32C的内侧配置有沿装置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34A的下端。管道34A的上端与作为构成分级部35的一部分的第一分级装置的第一旋风分离器36连接。即,第一旋风分离器36设置于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途中。
如图1所示,第一旋风分离器36具备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36H。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36H的顶部侧经由管道34B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侧连接。集尘器70具备风扇,并且经由管道34B、第一旋风分离器36以及管道34A(参考图3)与机壳12连接,通过风扇的运转来吸引机壳12的内部的含有粉尘的空气。另一方面,对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36H而言,其上部36A形成为垂直配置的圆筒状,并且其下部36B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侧而直径渐小的圆锥台筒状。如图3所示,在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36H的上部36A的侧壁形成有用于使空气沿着上部36A的内壁流入的流入部36X。该流入部36X为大致筒状,与上述的管道34A连接。
如图1所示,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36H的下部36B在下端开口侧与回收箱部36Z连接。根据以上,第一旋风分离器36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为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另外,回收箱部36Z经由管32D与设置于斗式升降机32F的下端部一侧的接收箱32E连接。即,构成为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在第一旋风分离器36被分离,并通过管32D以及接收箱32E供给至斗式升降机32F的下端部一侧。此外,在图中,对于管32D而言,省略其流路中间部,用点划线表示该流路中间部的轴线。另外,也可以在回收箱部36Z与接收箱32E之间设置振动筛装置(省略图示)。
对于斗式升降机32F而言,由于是公知构造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沿上下配置的带轮(省略图示)卷绕无接头带(省略图示),并且在上述无接头带安装有多个铲斗(省略图示)。另外上述带轮能够通过马达驱动而旋转。由此,斗式升降机32F用上述铲斗捞起被供给的投射材料,并且使上述带轮旋转,由此将铲斗内的投射材料从装置下部向装置上部(机壳12的上方侧)传送。斗式升降机32F的上端部侧经由接收箱32G以及管32H等与上部料斗30H的上端侧连接。即,被构造为将从斗式升降机32F的上端部侧投出的投射材料经由接收箱32G以及管32H等供给至上部料斗30H。
另一方面,在俯视图4所示的装置时以从机壳12的传入传出口14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的方式配置传出侧接收部80。此外,在传出侧接收部80的装置上方侧,对被处理对象物W进行传入传出的传入传出装置90的一部分相对于机壳12位移。传出侧接收部80由料斗状的容器构成,在底部设置有开口。
在图7以俯视图示出传出侧接收部80及其周围部。此外,在图7中,省略机壳12及其周围部的剖切面的阴影线。如图7所示,传出侧接收部80的底部侧与机壳12的投射室24的底壁侧通过传出侧管道82连结。传出侧管道82使下落到传出侧接收部80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12的内部的投射室24的下侧(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补充来说,传出侧管道82中的机壳12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传出侧管道82中的传出侧接收部80的一侧的端部稍高的位置,但投射室24的内部因集尘器70(参考图1)的吸引而成为负压,因此能够通过传出侧管道82使投射材料从传出侧接收部80的一侧流向机壳12的一侧。
另外,在俯视图4所示的装置时以从图2所示的机壳12的侧壁开口16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的方式配置侧壁侧接收部84。如图2所示,侧壁侧接收部84与机壳12通过侧壁侧管道86而被连结。侧壁侧管道86中的机壳12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比侧壁侧管道86中的侧壁侧接收部84的一侧的端部低的位置。而且,侧壁侧管道86从侧壁侧接收部84侧朝向机壳12侧向装置下方侧倾斜,并且使下落到侧壁侧接收部84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12的内部中的下侧(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
接下来,对构成图1等所示的传送装置50及其一部分的制品载置部50S进行说明。
在制品载置部50S配置有图4所示的圆板状的大载台(也称作“旋转载台”、“公转载台”)52,并且在大载台52的上表面外周侧沿大载台52的周向隔开恒定间隔地呈环状配置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四个)小载台(也称作“自转载台”)54。即,制品载置部50S成为所谓多载台的构造。大载台52能够绕装置上下方向的旋转轴62旋转(公转)。另外,多个小载台54直径比大载台52小并被可旋转(自转)地保持于大载台52,且载置并保持被处理对象物W。小载台54的旋转轴55(参考图7)与大载台52的旋转轴62平行地设定。此外,分隔部28也可以与大载台52一起旋转。
图4所示的多个小载台54伴随着大载台52的旋转,依次进出传入传出室20、空闲室22、投射室24、吹气室26以及传入传出室20。此外,在分隔部28形成有用于在大载台52旋转时使小载台54和被处理对象物W通过的切口部等。另外,在机壳12中,在配置于大载台52的外周侧的片状的部位贯通形成有供投射材料通过用的多个孔部(省略图示)。
喷射装置30朝向被保持于多个小载台54中的进入到投射室24的内部的小载台54之上的被处理对象物W投射投射材料。另外,如图7所示,在小载台54的下方侧设置有与旋转轴55同轴地固接的第一啮合部59A。另外,在大载台52中的喷射范围的下方侧设置有能够相对于该第一啮合部59A啮合的第二啮合部59B。第二啮合部59B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绕其轴旋转。即,若小载台54配置于投射室24的规定位置,则通过第一啮合部59A与第二啮合部59B啮合,由此将上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一啮合部59A,使小载台54旋转。
大载台52的旋转轴62的下端部经由轴承部64配置于基座部65上。另外,大载台52的旋转轴62的上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联轴器与图2所示的分度装置60(广义而言被理解为“旋转驱动机构”的要素。)连接。
对于分度装置60而言,由于应用公知的分度装置而省略详细图示,但具备用于间歇运送图4所示的大载台52的伺服马达。由此,分度装置60使大载台52每次以根据小载台54的配置而设定的旋转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90°)绕大载台52的旋转轴62旋转。即,分度装置60以与小载台54的位置相应的旋转角度使大载台52间歇运送地进行旋转。另外,在分度装置60使大载台52暂时停止的状态(处于公转停止位置的状态)下,设定为在传入传出室20、空闲室22、投射室24、吹气室26的各个规定位置配置有小载台54。此外,替代具备上述的伺服马达的分度装置60,也可以应用另外的分度装置,该分度装置具备用于对间歇运送大载台52的带有制动器的驱动马达、用于对大载台52进行定位的定位夹板以及用于运转该定位夹板的定位缸。
在图5以剖视图示出喷丸硬化装置10的吹气室26。此外,在图5中适当地省略剖切面的阴影线。另外,在图6以使保持被处理对象物W的状态简单化的俯视图示出。如图5和图6所示,在小载台54设置有夹具56,该夹具56用于保持被处理对象物W并载置被处理对象物W。此外,图5的夹具56及其周围部的剖视图相当于沿图6的5-5线的缩小剖视图。夹具56具备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W并在俯视装置时被设定为在周向上隔开间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为三个)支承部56A。补充来说,夹具56将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上相互邻接的支承部56A彼此之间设为在装置上方侧开口的切口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在俯视装置时配置于被处理对象物W的外周侧的筒状的遮罩57,并且设置有从装置下方侧支承遮罩57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为四个)遮罩夹具58。多个遮罩夹具58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
另一方面,在图3所示的投射室24的上部侧设置有按压机构66(按压夹具)。按压机构66为公知构造因此省略详细说明,以下简单地进行说明。按压机构66具备用于从上方侧按压小载台54上的被处理对象物W的按压部68A。按压部68A构成按压用转轴68的下端部。按压用转轴68的上端部被支承于轴承(省略图示)。按压用转轴68不能相对于上述轴承进行装置上下方向的相对移动,但能够相对于上述轴承绕按压用转轴68的轴旋转。由此,按压部68A能够绕装置上下方向的轴线旋转。上述轴承通过未图示的缸机构(也可理解为“升降机构”的要素。)的运转而进行升降。即,通过上述缸机构的运转,按压部68A能够在按压被处理对象物W的位置与比其更靠上方侧的退避位置之间位移。
此外,上述缸机构作为一个例子为测量缸,按压机构66能够检测被处理对象物W。因此,能够在可靠地按压被处理对象物W的状态下进行喷丸硬化处理。
另外,如图5所示,在吹气室26设置有喷吹装置72。喷吹装置72具备多个喷嘴74A、74B、74C。喷嘴74A、74B、74C经由软管76A、76B、76C等与未图示的压缩空气供给部连接。由此,喷吹装置72从喷嘴74A、74B、74C对被传送至吹气室26的被处理对象物W喷吹气体。此外,喷吹装置72通过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使喷嘴74A、74B、74C能够在装置上下方向上升降。
如图6所示,作为喷吹装置72的喷出部的喷嘴74C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支承部56A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参考箭头74X)。另外,喷吹装置72的喷嘴74C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遮罩夹具58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参考箭头74X)。
接下来,对图1和图4所示的机壳12与集尘器70的连结部分的构造进行说明。
形成使机壳12的内部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连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体40被构成为包含构成上述的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管道34A(参考图3)和第一旋风分离器36)的第一流路形成部40X。这里,在流路形成体40的流路的途中设置有分级部35,该分级部35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而且,构成分级部35的一部分的上述的第一旋风分离器36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的一部分。
另外,流路形成体40被构成为包含将吹气室26(参考图4)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参考图1)连结的第二流路形成部40Y。在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流路的途中设置有作为第二分级装置的第二旋风分离器44。即,第二旋风分离器44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该第二旋风分离器44构成分级部35的一部分。第二旋风分离器44与上述的第一旋风分离器36分体,与第二旋风分离器44相比上述的第一旋风分离器36配置于靠机壳12较近的位置。
如图1所示,第二旋风分离器44具备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的顶部侧经由管道42C以及管道34B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侧连接。此外,管道42C的一端部与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的顶部侧连接,管道42C的另一端部与管道34B的流路中间部连接。
对于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而言,其上部44A形成为垂直配置的圆筒状,并且其下部44B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侧而直径渐小的圆锥台筒状。在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的上部44A的侧壁形成有用于使空气沿着上部44A的内壁流入的流入部44X。该流入部44X为大致筒状,与管道42B的一端部连接。管道42B的另一端部与传入传出室20(参考图4)的顶部连接,管道42A的一端部被连接于管道42B的流路中间部的另一端部附近。换言之,流路形成体40被构成为包含将传入传出室20(参考图4)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连结的第三流路形成部40Z,第二旋风分离器44包含第三流路形成部40Z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管道42A的另一端部与吹气室26的顶部连接。
如图1所示,旋风分离器外壳主体44H的下部44B在下端开口侧与回收箱部44Z连接。根据以上,第二旋风分离器44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另外,如图2所示,回收箱部44Z经由管32J与设置于斗式升降机32F的下端部侧的接收箱32E连接。即,被构成为使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在第二旋风分离器44被分离并通过管32J和接收箱32E供给至斗式升降机32F的下端部侧。此外,在图中,对于管32J省略其流路中间部,并用点划线表示该流路中间部的轴线。
(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被处理对象物W通过图4所示的传入传出装置90被输入至机壳12的内部的传入传出室20。将被输入的被处理对象物W通过传送装置50向规定的传送方向(参考箭头X方向)传送,在空闲室22成为待机状态后,被传送至投射室24。被传送至投射室24的被处理对象物W被按压机构66(参考图3)按压。而且,喷射装置30对被处理对象物W投射投射材料。在投射了规定时间后,被处理对象物W被解除按压机构66(参考图3)的按压,被传送至吹气室26。图5所示的喷吹装置72对被传送至吹气室26的被处理对象物W喷吹气体。其后,被处理对象物W被传送至图4所示的传入传出室20,从传入传出室20被传入传出装置90传出至机壳12的外侧。
另外,通过图3等所示的喷射装置30被投射从而落到投射室24的下侧的投射材料通过下部螺旋输送机32B传送而供给至回收箱32C。而且,供给至回收箱32C的投射材料经由管道34A、第一旋风分离器36、图1所示的管32D以及接收箱32E被供给至斗式升降机32F的下端侧。而且,在将投射材料通过斗式升降机32F传送至装置上方侧之后,通过接收箱32G、管32H而被供给至上部料斗30H。即,通过图3所示的喷射装置30被投射而落到投射室24的下侧的投射材料通过循环装置32向喷射装置30循环。
另一方面,与图4所示的机壳12连接的集尘器70吸引机壳12的内部的含有粉尘的空气。这里,形成使机壳12的内部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参考图1)连通的流路的流路形成体40被构成为包含构成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40X。另外,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的一部分地构成第一旋风分离器36。而且,第一旋风分离器36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因此,循环装置32能够将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向喷射装置30循环。
并且,流路形成体40构成为包含将吹气室26与集尘器70的吸引口70A(参考图1)连结的第二流路形成部40Y,包含该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地构成第二旋风分离器44。因此,在吹气室26中因喷吹装置72(参考图5)喷吹气体而从被处理对象物W等飞扬的粉粒物被吸引至在第二流路形成部40Y形成的流路,通过第二旋风分离器44被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由此,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12被带出或飞散,并且能够良好地再利用投射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旋风分离器44被构成为包含第三流路形成部40Z的一部分,并经由管道42B与机壳12的内部的传入传出室20连接。因此,即使在不间断地吸引吹气室26的内部的粉粒物使粉粒物被传送至传入传出室20的情况下,传入传出室20的内部的粉粒物被吸引至与传入传出室20连接的管道42B内的流路。而且,被吸引的粉粒物通过第二旋风分离器44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粉粒物从传入传出室20被带出或飞散,并且能够良好地再利用投射材料。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的一部分的第一旋风分离器36配置于与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的第二旋风分离器44相比更靠近机壳12的位置。因此,能够以更小的损耗使投射材料循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用于保持图6所示的被处理对象物W的夹具56而言,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的多个支承部56A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W。而且,喷吹装置72的喷嘴74C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支承部56A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参考箭头74X)。因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W的下部的粉粒物被从喷吹装置72的喷嘴74C喷出的气体吹落,该粉粒物被吸引至管道42A(参考图4)内的流路。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W的下部的粉粒物。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装置时在被处理对象物W的外周侧配置有筒状的遮罩57,由此能够实现对被处理对象物W的外周侧不施加投射材料的设定。另外,多个遮罩夹具58在俯视装置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定,并从装置下方侧支承遮罩57。而且,喷嘴74C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遮罩夹具58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参考箭头74X)。因此,即使在被处理对象物W的外周侧配置有遮罩57,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W的下部的粉粒物也能够被从喷嘴74C喷出的气体吹落,该粉粒物被吸引至管道42A(参考图4)内的流路。因此,能够有效地去除附着于被处理对象物W的下部的粉粒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所示的传出侧接收部80配置为在俯视图4所示的装置时从机壳12的传入传出口14(参考图1)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因此,即使在从机壳12传出被处理对象物W时从传入传出口14(参考图1)附近落下粉粒物,该粉粒物也能够在传出侧接收部80被接住。因此,能够防止传入传出口14(参考图1)的近前侧的板被粉粒物污染。另外,如图7所示,传出侧接收部80与机壳12被传出侧管道82连结,传出侧管道82使落到传出侧接收部80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12的内部中的投射室24的下侧(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由此,能够使从传入传出口14(参考图1)附近下落的投射材料返回至喷射装置30(参考图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图2等所示的检查门18能够开闭机壳12的侧壁开口16,侧壁侧接收部84配置为在俯视图4所示的装置时从侧壁开口16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机壳1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因此,在打开图2等所示的检查门18对机壳12中进行检查或清扫等时,即使从侧壁开口16附近下落粉粒物,该粉粒物也能够在侧壁侧接收部84被接住。因此,能够防止侧壁开口16的装置下方侧被污染。另外,侧壁侧接收部84与机壳12被侧壁侧管道86连结,侧壁侧管道86使落到侧壁侧接收部84的投射材料流向机壳12的内部的下侧(循环装置32的循环路径的上游部)。由此,能够使从侧壁开口16附近落下的投射材料返回至喷射装置30(参考图3)。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丸硬化装置10,能够使投射材料有效地再利用并且能够抑制投射材料从机壳12被带出或飞散。
补充来说,例如,作为投射材料的喷丸微粒价格较高,因此存在欲有效地再利用投射材料的需求。另外,例如被处理对象物为CVT带轮等的情况下,若在附着作为投射材料的喷丸微粒的状态下从机壳传出作为被处理对象物的CVT带轮,组装该CVT带轮,则组装的装置可能产生不良情况。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地再利用投射材料,能够防止或有效地抑制在附着了投射材料的状态下的被处理对象物被传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机壳12的顶部12U设置有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筒状的送风机46,在送风机46中,配置有滤筒部件48,该滤筒部件48具备将折成褶皱状的过滤材料在水平方向上对置而成的过滤器48F。因此,可防止送风机46的堵塞。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丸处理装置为喷丸硬化装置10,但喷丸处理装置也可以为喷丸清理装置,也可以为喷丸硬化装置兼喷丸清理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投射装置为图4等所示的喷气式的喷射装置30,但投射装置例如也可以为像离心式的投射装置等那样喷射装置30以外的投射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微小粒的喷丸微粒应用于投射材料,但也可以将喷丸微粒以外的投射材料应用于喷丸处理装置所使用的投射材料。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分级装置为第一旋风分离器36以及第二旋风分离器44,但分级装置也可以为旋风分离器以外的分级装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传送装置50将被处理对象物W在机壳12的内部中向周向传送,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为传送装置将被处理对象物向规定的传送方向沿直线传送,并且,将其传送路径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定于机壳的外侧,将上述传送路径的中间部设定在机壳的内部。而且,也可以采用在这样的机壳的内部从传送方向的上游侧依次设置有投射室、吹气室以及传出室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旋风分离器44经由管道42B、42A与吹气室26以及传入传出室20连接,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作为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的第二分级装置的第二旋风分离器(44)经由管道与吹气室(26)连接,但不与传入传出室(20)连接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一旋风分离器36和第二旋风分离器44,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将包含第一流路形成部(40X)的一部分的分级装置与包含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一部分的分级装置一体化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形成部40X和第二流路形成部40Y以没有兼用部分的构成分别地形成,但第一流路形成部和第二流路形成部也可以兼用一部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形成部40Z构成为包含与第二流路形成部40Y的兼用部分,但第三流路形成部也可以为没有与第二流路形成部兼用部分的构成。此外,在上述情况下,能够采用以另一种方式设置包含第三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分级装置(构成分级部的一部分的要素)的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三流路形成部40Z为没有与第一流路形成部40X兼用部分的构成,但第三流路形成部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与第一流路形成部的兼用部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6所示的夹具56具备多个支承部56A,该多个支承部56A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W并在俯视装置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定,虽然优选这样的构成,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夹具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并具备在俯视装置时为环状的支承部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装置时在被处理对象物W的外周侧配置有筒状的遮罩57,但也可以采用根据表面处理加工的目的,不配置这样的遮罩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多个遮罩夹具58从装置下方侧支承遮罩57并在俯视装置时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设定,虽然优选这样的构成,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遮罩夹具从装置下方侧支承遮罩且在俯视装置时为环状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图7所示的传出侧接收部80和传出侧管道82,虽然优选这样的构成,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没有设置传出侧接收部80和传出侧管道82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图2等所示的侧壁侧接收部84和侧壁侧管道86,虽然优选这样的构成,但作为变形例,也可以采用没有设置侧壁侧接收部84和侧壁侧管道86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图1所示的用于获取外部空气的送风机46的中配置有滤筒部件48,虽然优选这样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在送风机(46)中配置有不锈钢的海绵状部件的构成。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不设置斗式升降机32F,而构成为将第一旋风分离器36的下端部与上部料斗30H用管连接。
此外,能够适当地组合并实施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多个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除了上述以外,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当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对本说明书和附图中使用的主要的标记进行总结,并如下所示。
10...喷丸硬化装置(喷丸处理装置);12...机壳;12U...机壳的顶部;14...传入传出口(传出口);16...侧壁开口;18...检查门;20...传入传出室(传出室);24...投射室;26...吹气室;30...喷射装置(投射装置);32...循环装置;35...分级部;36...第一旋风分离器(第一分级装置);40...流路形成体;40X...第一流路形成部;40Y...第二流路形成部;40Z...第三流路形成部;44...第二旋风分离器(第二分级装置);46...送风机;48...滤筒部件;48F...过滤器;50...传送装置;56...夹具;56A...支承部;57...遮罩;58...遮罩夹具;70...集尘器;70A...集尘器的吸引口;72...喷吹装置;74C...喷嘴(喷出部);74X...气体的喷出方向;80...传出侧接收部;82...传出侧管道;84...侧壁侧接收部;86...侧壁侧管道;W...被处理对象物。

Claims (9)

1.一种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机壳,在内部形成有多个室;
传送装置,至少在所述机壳的内部中沿规定的传送方向传送被处理对象物;
投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多个室中的一个投射室,对被传送至所述投射室的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喷吹装置,设置于被形成在比所述投射室更靠所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多个室中的一个吹气室,对被传送至所述吹气室的被处理对象物喷吹气体;
循环装置,使被所述投射装置投射而下落到所述投射室的下侧的投射材料中的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向所述投射装置循环;
集尘器,与所述机壳连接,并吸引所述机壳的内部的含有粉尘的空气;
流路形成体,形成使所述机壳的内部与所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通的流路,并且构成为包含构成所述循环装置的循环路径的一部分的第一流路形成部、和将所述吹气室与所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结的第二流路形成部;以及
分级部,设置于所述流路形成体的流路的途中,包含构成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和构成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并且将包含投射材料的粉粒物分级成可再利用的粒径的投射材料和除此之外的粉粒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级部构成为包含:
第一分级装置,包含所述第一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和
第二分级装置,与所述第一分级装置分体地形成,并包含所述第二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
所述第一分级装置配置于比所述第二分级装置更靠近所述机壳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路形成体构成为包含第三流路形成部,该第三流路形成部在所述机壳的内部中将设置于传出被处理对象物的一侧的所述多个室中的一个传出室、与所述集尘器的吸引口连结,所述分级部包含构成所述第三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部分。
4.根据从属于权利要求2的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所述第三流路形成部的一部分的、所述分级部的部分为所述第二分级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夹具,该夹具用于保持被处理对象物并载置被处理对象物,
所述夹具具备多个支承部,该多个支承部从装置下方侧支承被处理对象物并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
所述喷吹装置具备喷出部,该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所述支承部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来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
筒状的遮罩,在俯视装置时配置于被处理对象物的外周侧;和
多个遮罩夹具,从装置下方侧支承所述遮罩,在俯视装置时沿周向隔开间隔地设定,
所述喷出部以喷出的气体在相互邻接的所述遮罩夹具彼此之间通过的方式来设定气体的喷出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
传出侧接收部,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所述机壳的传出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所述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和
传出侧管道,将所述传出侧接收部与所述机壳连结,使下落到所述传出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所述机壳的内部中的所述循环路径的上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
检查门,能够开闭所述机壳的侧壁开口;
侧壁侧接收部,配置为在俯视装置时从所述侧壁开口的装置下方侧向与所述机壳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伸出;以及
侧壁侧管道,将所述侧壁侧接收部与所述机壳连结,使下落到所述侧壁侧接收部的投射材料流向所述机壳的内部中的所述循环路径的上游部。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丸处理装置具有:
筒状的送风机,设置于所述机壳的顶部,用于获取外部空气;和
滤筒部件,配置于所述送风机之中,并具备过滤器,该过滤器通过使被折叠成褶皱状的过滤材料沿水平方向对置而形成。
CN201880060954.8A 2017-09-28 2018-08-07 喷丸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11079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7864 2017-09-28
JP2017187864 2017-09-28
PCT/JP2018/029555 WO2019064938A1 (ja) 2017-09-28 2018-08-07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07963A true CN111107963A (zh) 2020-05-05

Family

ID=65901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0954.8A Pending CN111107963A (zh) 2017-09-28 2018-08-07 喷丸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80999B2 (zh)
JP (1) JP6954362B2 (zh)
CN (1) CN111107963A (zh)
DE (1) DE112018004231T5 (zh)
WO (1) WO201906493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1330A (zh) * 2021-05-10 2021-08-06 昆山亚比斯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分级连续喷击机台组合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8666A (en) * 1981-04-28 1982-11-02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Grind sweep processing method and its device
CN102371544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装置
CN102725107A (zh) * 2010-10-27 2012-10-10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加工装置
CN102958647A (zh) * 2010-11-09 2013-03-06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弹丸处理设备
CN103201073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204108852U (zh) * 2012-02-13 2015-01-2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205888912U (zh) * 2016-08-15 2017-01-18 大丰市申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3990U (zh) * 1976-01-08 1977-07-13
JP2560891Y2 (ja) * 1992-07-31 1998-01-26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H形鋼研掃用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
US5556324A (en) * 1995-02-17 1996-09-17 Church & Dwight Co., Inc. Blasting cabinet
JP3480264B2 (ja) 1997-09-18 2003-12-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ンチレーテッドロータ
US6238268B1 (en) * 1998-09-11 2001-05-29 Michael J. Wern Media bla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ATE448051T1 (de) * 2004-05-19 2009-11-15 Sintokogio Ltd Ausstossbearbeitungsvorrichtung
JP2009000762A (ja) * 2007-06-20 2009-01-08 Shin Meiwa Ind Co Ltd ブラスト加工装置
JP5401206B2 (ja) * 2009-08-10 2014-01-29 株式会社不二製作所 ブラスト室
JP5126429B1 (ja) * 2012-01-19 2013-01-23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CN105026107B (zh) * 2013-03-07 2017-06-09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抛丸处理装置
JP6551283B2 (ja) 2016-04-01 2019-07-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
US11161220B2 (en) * 2017-06-30 2021-11-02 Sintokogio, Ltd. Shot treatm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78666A (en) * 1981-04-28 1982-11-02 Toyoda Autom Loom Works Ltd Grind sweep processing method and its device
CN102371544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装置
CN102725107A (zh) * 2010-10-27 2012-10-10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加工装置
CN103201073A (zh) * 2010-11-01 2013-07-10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102958647A (zh) * 2010-11-09 2013-03-06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弹丸处理设备
CN204108852U (zh) * 2012-02-13 2015-01-2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205888912U (zh) * 2016-08-15 2017-01-18 大丰市申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履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11330A (zh) * 2021-05-10 2021-08-06 昆山亚比斯环保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分级连续喷击机台组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4938A1 (ja) 2019-04-04
US20200282518A1 (en) 2020-09-10
DE112018004231T5 (de) 2020-05-14
JPWO2019064938A1 (ja) 2020-11-05
US11980999B2 (en) 2024-05-14
JP6954362B2 (ja) 202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0483B (zh) 噴砂室
KR100860424B1 (ko) 투사처리장치
US9511479B2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n object by projecting shots thereon
WO2011030652A1 (ja) 鋼板のショットブラスト方法およびその設備
JP2005329482A (ja) 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
CN111788005B (zh) 旋风分离式分级装置的排出机构、旋风分离式分级装置以及研磨加工系统
WO2012056597A1 (ja) ブラスト加工装置
CN111107963A (zh) 喷丸处理装置
JP2019025374A (ja) 乾式集塵機および乾式集塵方法
WO2012111237A1 (ja) 投射材分別装置および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2022097103A (ja) 分離装置
KR102395420B1 (ko) 분체의 분급 장치 및 분급 시스템
JP4893875B1 (ja) ブラスト加工装置
JP4315905B2 (ja) 粒体の粉取り兼垂直搬送兼集塵の方法及び装置
JPH09323263A (ja) ブラスト装置
JP6669349B2 (ja) 粉体供給装置および粉体供給機構
KR101961059B1 (ko) 숏 블라스트 장치
JP2015112591A (ja) 塗料ミスト捕集装置
JP2007261742A (ja) 粉粒体の空気輸送装置における分離装置
JP2003053272A (ja) 弾丸と緩衝材の分離回収装置とその運用方法
JP2004196450A (ja) バケットエレベータの残留粉粒物回収装置
TW201208818A (en)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