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65861A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65861A
CN111065861A CN201880057103.8A CN201880057103A CN111065861A CN 111065861 A CN111065861 A CN 111065861A CN 201880057103 A CN201880057103 A CN 201880057103A CN 111065861 A CN111065861 A CN 1110658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indoor
unit
branch
out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710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崎铁也
吉见敦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65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658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25B41/42Arrangements for diverging or converging flows, e.g. branch lines or j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抑制可靠性降低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100)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其中,该空调系统(100)具备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La),该液体侧连通配管(La)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形成有至少供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液体侧连通配管(La)具有包括支管组(88)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和阱部(T1)。支管组(88)是与任一室内单元(40)连通的多个支管(80)。液体侧分支部分(BPa)使从室外单元(10)侧流动的制冷剂分支。阱部(T1)设置于至少任一支管(80)。阱部(T1)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的空调系统。例如在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一台室外单元和多台室内单元经由制冷剂连通配管连接的空调系统。在专利文献1中,对于制冷剂连通配管,根据室内单元的台数将制冷剂连通配管分支。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在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延伸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中输送的制冷剂,根据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的气液两相输送,与以液态输送的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少的填充制冷剂量(制冷剂回路中填充的制冷剂量)进行运转,因此,考虑采用该气液两相输送作为实现节省制冷剂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室外单元上配置减压阀来进行气液两相输送。
在此可认为,在通过进行气液两相输送来减少填充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未输入运转开始命令的状态或热关闭等运转中止状态)时,在处于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运转室内单元)中无法正常确保制冷剂循环量,可靠性降低。即,也可认为,在进行气液两相输送时,由于填充制冷剂量小于进行液体输送时,因此当应送到运转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从分支部分流入与运转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侧配管时,无法正常确保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可靠性降低。提供一种抑制可靠性降低的空调系统。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其中,具备室外单元、多个室内单元以及制冷剂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配置于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制冷剂连通配管形成有至少供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连通配管具有分支部和阱部。分支部包括室内侧配管组。室内侧配管组是与任一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配管。分支部使从室外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分支。阱部设置于至少任一室内侧配管。阱部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
在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中,在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连接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的制冷剂连通配管的空调系统中,在制冷剂连通配管(分支部)中所包括的室内侧配管中设置有阱部。由此,在通过进行气液两相输送使填充制冷剂量比以往减少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运转室内单元)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停止室内单元)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能够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侧配管的)阱部充满气体制冷剂。其结果是,可抑制制冷剂流到停止室内单元侧。因此,可抑制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因而,抑制了可靠性降低。
此外,这里的“运转停止状态”不仅包括输入运转停止命令而停止运转、通过切断电源而停止运转的状态及未输入运转开始命令而未进行运转的状态,还包括由于热关闭等而暂时中止运转的状态。
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还具备减压阀。减压阀使制冷剂减压,以使从室外单元向室内单元流动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制冷剂连通配管。
第三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阱部设置于室内侧配管组中包括安装高度低于其它室内侧配管的安装高度的部分的室内侧配管中。
第四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在室内单元中包括第一室内单元和第二室内单元。第二室内单元的设置高度低于第一室内单元的设置高度。在室内侧配管组中包括第一室内侧配管和第二室内侧配管。第一室内侧配管与第一室内单元连通。第二室内侧配管与第二室内单元连通。阱部设置于第二室内侧配管。
第五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制冷剂连通配管具有多个分支部。阱部设置于最靠近室外单元的分支部中所包括的室内侧配管。
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一方面~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阱部具有上方延伸部。上方延伸部向上方延伸。上方延伸部配置于对应的室内侧配管。
第七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还具备分支管单元。分支管单元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构成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支管单元具有主管和连接管。主管与室内侧配管组连通。主管在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室内侧配管组靠室外单元侧。连接管连接主管和室内侧配管组。连接管使从主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室内侧配管组。主管及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
第八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还具备分支管单元。分支管单元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构成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支管单元具有主管和连接管。主管与室内侧配管组连通。主管在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室内侧配管组靠室外单元侧。连接管连接主管和室内侧配管组。连接管使从主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室内侧配管组。主管及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铅垂方向。上方延伸部横跨主管、连接管及对应的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第九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还具备分支管单元。分支管单元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构成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支管单元具有主管和连接管。主管与室内侧配管组连通。主管在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室内侧配管组靠室外单元侧。连接管连接主管和室内侧配管组。连接管使从主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室内侧配管组。主管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铅垂方向。上方延伸部横跨连接管及对应的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第十方面的空调系统是在第六方面的空调系统的基础上,其中,还具备分支管单元。分支管单元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连接。分支管单元构成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分支管单元具有主管和连接管。主管与室内侧配管组连通。主管在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室内侧配管组靠室外单元侧。连接管连接主管和室内侧配管组。连接管使从主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室内侧配管组。主管沿着向下方向延伸。连接管包括折返部。折返部将从主管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折回。上方延伸部横跨连接管及对应的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空调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空调系统的概略应用图;
图3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正常控制时)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第一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第一分支管单元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二分支管单元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中的第二分支管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混在一起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变形例2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变形例3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变形例4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4是与变形例4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相关的其它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5是变形例5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图16是变形例5的第二分支管单元中的连接管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17是变形例6的第二分支管单元中的连接管部周边的放大图;
图18是变形例7的第二分支管单元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进行说明。此外,以下实施方式是具体例子,不限定技术范围,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可适当变更。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是图2及图6-图9所示的方向。
在本公开中,“水平方向”中包括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另外,“水平方向”不仅包括完全水平的方向,也包括相对于水平线在规定角度(例如30度)范围内倾斜的方向。
在本公开中,“铅垂方向”中包括上下方向。另外,“铅垂方向”不仅包括完全铅垂的方向,也包括相对于铅垂线在规定角度(例如45度)范围内倾斜的方向。
在本公开中,“直角”不仅包括完全的直角(90度),也包括“近似直角”(相对于90度在规定角度(例如30度)范围内增大或减小的角度。
在本公开中,“运转停止状态”不仅包括输入运转停止命令而停止运转、通过切断电源而停止运转的状态及未输入运转开始命令而未进行运转的状态,也包括由于热关闭等暂时中止运转的状态。
在本公开中,关于各部分的“接合”及“连接”,分别适当地选择与设置环境或设计规格相应的“方法”。该“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假设采用钎焊连接、扩口连接或法兰连接等。
(1)空调系统100的概要
图1是空调系统100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空调系统100的概略应用图。空调系统100设置于大楼或工厂等中,实现对象空间SP的空气调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100进行具有多层的建筑物B1内的房间(对象空间SP1、SP2等)的空气调节。此外,建筑物B1的层数或房间数等能够适当地变更。空调系统100通过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来进行对象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等。
空调系统100主要具有室外单元10、多台(在此为4台以上)室内单元40(40a、40b、40c、40d…)、连接室外单元10和室内单元4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
在空调系统100中,通过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连接室外单元10和各室内单元40来构成制冷剂回路RC。在空调系统100中,封入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却或冷凝、减压、加热或蒸发之后再压缩这样的蒸气压缩冷冻循环。填充到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采用R32。
在制冷剂回路RC中,主要包括在室外单元10内构成的室外侧回路RC1、在各室内单元40中分别构成的室内侧回路RC2、以及连通室外侧回路RC1及各室内侧回路RC2的连通回路RC3。另外,在连通回路RC3中包括在室外单元10与室内单元40之间作为液体侧的制冷剂流路发挥作用的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和在室外单元10与室内单元40之间作为流动的气体侧的制冷剂流路发挥作用的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
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进行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制冷剂的气液两相输送。更详细地说,关于在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延伸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输送的制冷剂,与以液态输送的情况相比,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时更能够抑制能力降低,并且以更少的填充制冷剂量进行运转,鉴于此,空调系统100构成为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中进行气液两相输送,以便节省制冷剂。空调系统100在室外单元10内具有对制冷剂减压的“减压阀”(后述的室外第二控制阀17),以实现气液两相输送。
此外,这里的热负荷是运转中需要在室内单元40(运转室内单元)处理的热负荷,例如,基于在运转室内单元中设定的设定温度、设置有运转室内单元的对象空间SP内的温度、制冷剂循环量、室内风扇45的转速、压缩机11的转速、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容量及室内热交换器42的容量等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计算。
(1-1)室外单元10
室外单元10例如设置于建筑物B1的屋顶、阳台等屋外或地下等室外(对象空间SP外)。室外单元10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与多个室内单元40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室外侧回路RC1)。
室外单元10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一配管P1-第十二配管P12)、压缩机11、储液器12、四通切换阀13、室外热交换器14、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第二控制阀17、室外第三控制阀18、液体侧关闭阀19、气体侧关闭阀20,作为构成室外侧回路RC1的设备
第一配管P1连接气体侧关闭阀20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一端口。第二配管P2连接储液器12的入口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二端口。第三配管P3连接储液器12的出口端口和压缩机11的吸入端口。第四配管P4连接压缩机11的排出端口和四通切换阀13的第三端口。第五配管P5连接四通切换阀13的第四端口和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第六配管P6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和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一端。第七配管P7连接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一端。第八配管P8连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的另一端和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一端。第九配管P9连接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另一端和液体侧关闭阀19的一端。第十配管P10连接第六配管P6的两端之间的部分和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一端。第十一配管P11连接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另一端和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一端。第十二配管P12连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的另一端和第一配管P1的两端之间的部分。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P12)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来构成。
压缩机11是将冷冻循环中的低压的制冷剂压缩至高压的设备。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1具有密闭式结构,在该密闭式结构中,由压缩机马达(省略图示)旋转驱动回转式或涡旋式等容积式的压缩元件。另外,在此,压缩机马达可通过变频器控制运转频率,由此,可控制压缩机11的容量。
储液器12是用于抑制液体制冷剂被过度地吸入压缩机11的容器。根据制冷剂回路RC中填充的制冷剂量,储液器12具有规定容积。
四通切换阀13是用于切换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流路切换阀。四通切换阀13切换正向循环状态和反向循环状态。当处于正向循环状态时,四通切换阀13使第一端口(第一配管P1)和第二端口(第二配管P2)连通,并且使第三端口(第四配管P4)和第四端口(第五配管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实线)。当处于反向循环状态时,四通切换阀13使第一端口(第一配管P1)和第三端口(第四配管P4)连通,并且使第二端口(第二配管P2)和第四端口(第五配管P5)连通(参照图1的四通切换阀13的虚线)。
室外热交换器14是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或散热器)或蒸发器(或加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正向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正向循环状态的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向循环运转(四通切换阀13处于反向循环状态的运转)时,室外热交换器14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室外热交换器14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翅片(省略图示)。室外热交换器14构成为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翅片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外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过冷却器15是使流入的制冷剂成为过冷却状态的液体制冷剂的热交换器。过冷却器15例如是双管热交换器,在过冷却器15中构成有主流路151和子流路152。过冷却器15构成为流经主流路151及子流路15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室外第一控制阀16是开度可控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外第一控制阀16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之间。换句话说,室外第一控制阀16也可以说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之间。
室外第二控制阀17(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减压阀”)是开度可控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外第二控制阀17配置于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与液体侧关闭阀19之间。通过控制该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能够使从室外单元10向室内单元40流动的制冷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
室外第三控制阀18是开度可控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外第三控制阀18配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4与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之间。
液体侧关闭阀19是配置于第九配管P9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就液体侧关闭阀19而言,一端与第九配管P9连接,另一端与液体侧连通配管La连接。
气体侧关闭阀20是配置于第一配管P1与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连接部分的手动阀。就气体侧关闭阀20而言,一端与第一配管P1连接,另一端与气体侧连通配管Ga连接。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生成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4的室外空气流的室外风扇25。室外风扇25是将作为流经室外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的冷却源或加热源的室外空气流供应到室外热交换器14的送风机。室外风扇25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室外风扇马达(省略图示),根据情况适当地控制启动/停止及转速。
另外,在室外单元1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多个室外侧传感器(省略图示)。室外侧传感器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室外侧传感器例如包括检测压缩机11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压力(吸入压力)的吸入压力传感器、检测压缩机11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压力(排出压力)的排出压力传感器、检测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过冷却度SC)的制冷剂温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外部空气的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等。
另外,室外单元10具有控制室外单元1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室外单元控制部。室外单元控制部包括具有CPU、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外单元控制部与室外单元1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11、13、16、17、18、25等)、室外侧传感器电连接,彼此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另外,室外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与各室内单元40的室内单元控制部(后述)、遥控器(省略图示)单独地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2)室内单元40
各室内单元40经由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与室外单元10连接。各室内单元40相对于室外单元10与其它室内单元40并联或串联配置。在图1中,室内单元40a与室内单元40b等串联配置,与室内单元40c及40d等并联配置。各室内单元40配置于对象空间SP。在图2中,室内单元40a及40b设置于对象空间SP1(更详细地说为对象空间SP1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a),室内单元40c及40d设置于位于比对象空间SP1靠下层的对象空间SP2(更详细地说为对象空间SP1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单元40c及40d的设置高度低于室内单元40a及40b的设置高度。即,室内单元40a及40b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一室内单元”,室内单元40c及40d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第二室内单元”。
各室内单元40构成制冷剂回路RC的一部分(室内侧回路RC2)。各室内单元40主要具有多个制冷剂配管(第十三配管P13、第十四配管P14)、室内膨胀阀41以及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构成室内侧回路RC2的设备。
第十三配管P13连接液体侧连通配管La和室内热交换器42的液体侧制冷剂出入口。第十四配管P14连接室内热交换器42的气体侧制冷剂出入口和气体侧连通配管Ga。此外,这些制冷剂配管(P13、P14)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来构成。
室内膨胀阀41是开度可控的电子膨胀阀,根据开度对流入的制冷剂减压或调节流量。室内膨胀阀41配置于第十三配管P13上,位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与室内热交换器42之间。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室内膨胀阀41使从液体侧连通配管La流入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减压。
室内热交换器42是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加热器)或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另外,在反向循环运转时,室内热交换器42作为制冷剂的冷凝器发挥作用。室内热交换器42包括多个传热管和传热翅片(省略图示)。室内热交换器42构成为在传热管内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管或传热翅片周围的空气(后述的室内空气流)之间进行热交换。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室内风扇45,该室内风扇45用于吸入对象空间SP内的空气,并使其与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再次将其送入对象空间SP。室内风扇45包括作为驱动源的室内风扇马达(省略图示)。室内风扇45在驱动时生成作为流经室内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的加热源或冷却源的室内空气流。
另外,在室内单元40中配置有用于检测制冷剂回路RC内的制冷剂的状态(主要是压力或温度)的室内侧传感器(省略图示)。室内侧传感器是压力传感器、热敏电阻或热电偶等温度传感器。室内侧传感器例如包括检测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的温度(例如过热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检测制冷剂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等。
另外,室内单元40具有控制室内单元40中所包括的各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室内单元控制部。室内单元控制部具有包括CPU、存储器等的微型计算机。室内单元控制部与室内单元40中所包括的设备(41、45)、室内侧传感器电连接,彼此进行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另外,室内单元控制部经由通信线与室外单元控制部、遥控器(省略图示)连接,进行控制信号等的收发。
(1-3)液体侧连通配管La、气体侧连通配管Ga
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是连接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连通配管,在现场施工。关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的配管长度、配管直径,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选定。
液体侧连通配管La是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构成液体侧的连通回路RC3(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的配管。液体侧连通配管La通过连接多个配管、接头等而构成。具体地说,液体侧连通配管La包括多个连通配管(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第五液体侧连通配管L5,…)及多个分支部分BP(以下,称为“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等。此外,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所包括的各连通配管(L1、L2、L3、L4、L5、…)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来构成。
就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而言,一端与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关闭阀19连接,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中配置于比其它连通配管(L2、L3、L4、L5、…)靠室外单元10侧。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和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由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中位于最靠近室外单元10侧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Pa连接并连通。
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所包括的其它各连通配管(L2、L3、L4、L5、…)形成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对应于室内单元40a及40b等,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及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对应于室内单元40c及40d等。第五液体侧连通配管L5对应于其它室内单元40等。
就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而言,一端侧经由分支部分BP与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的另一端侧连通。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相对于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彼此并联配置。
就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及第五液体侧连通配管L5而言,一端侧经由分支部分BP与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的另一端侧连通。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及第五液体侧连通配管L5相对于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彼此并联配置。
气体侧连通配管Ga是在室外单元10及各室内单元40之间构成气体侧的连通回路RC3(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且在运转中供低压的制冷剂流动的配管。气体侧连通配管Ga通过连接多个配管、接头等而构成。气体侧连通配管Ga包括多个连通配管(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第五气体侧连通配管G5)及多个分支部分BP(以下,称为“气体侧分支部分BPb”)等。此外,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所包括的各连通配管(G1、G2、G3、G4、G5、…)实际上也可以由单个配管构成,也可以通过经由接头等连接多个配管来构成。
就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而言,一端与室外单元10的气体侧关闭阀20连接,在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中配置于比其它连通配管(G2、G3、G4、G5、…)靠室外单元10侧。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和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由在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中位于最靠近室外单元10侧的气体侧分支部分BPb连接并连通。
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所包括的其它各连通配管(G2、G3、G4、G5、…)形成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与对应的室内单元40之间的制冷剂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对应于室内单元40a及40b等,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及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对应于室内单元40c及40d等。第五气体侧连通配管G5对应于其它室内单元40等。
就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而言,一端侧经由分支部分BP与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的另一端侧连通。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相对于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G1彼此并联配置。
就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及第五气体侧连通配管G5而言,一端侧经由分支部分BP与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的另一端侧连通。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及第五气体侧连通配管G5相对于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彼此并联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主要配置为在对象空间SP1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另外,如图2所示,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及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主要配置为在比对象空间SP1靠下层的对象空间SP2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沿着左右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液体侧连通配管L4及第四气体侧连通配管G4的安装高度低于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及第二气体侧连通配管G2的安装高度。另外,如图2所示,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及第三气体侧连通配管G3主要是以主要沿着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建筑物B1的外壁与对象空间SP的内壁之间的空间内。
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液体侧连通配管La及气体侧连通配管Ga中的一方或双方称为“制冷剂连通配管”。另外,在连通回路RC3中,将由分支部分BP连接的各连通配管中位于室外单元10侧的连通配管(例如,相对于L2及L3的L1、相对于L4及L5的L3)称为“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另外,将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通的连通配管(例如,相对于L1的L2及L3、相对于L3的L4及L5)中的任一个/全部称为“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
制冷剂连通配管中所包括的分支部分BP(液体侧分支部分BPa、气体侧分支部分BPb)是使从室外单元10侧(即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侧)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部分,而且,是使从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侧流动的制冷剂合流的部分。
在空调系统100中,分支部分BP由分支管单元50(第一分支管单元51或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对于分支管单元50的细节,后面进行叙述。
(2)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下面,对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在空调系统100中,主要进行制冷运转等正向循环运转和制热运转等反向循环运转。这里的冷冻循环中的低压是压缩机11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冷冻循环中的高压是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
(2-1)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图3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正常控制时)的冷冻循环的一例的示意图。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正向循环状态,填充到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主要按照室外侧回路RC1(压缩机11、室外热交换器14、室外第一控制阀16、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室外第二控制阀17)、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运转中的室内单元40(运转室内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室内膨胀阀41及室内热交换器42)、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在正向循环运转中,流经第六配管P6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支到第九配管P9,通过室外第三控制阀18及过冷却器15(子流路152)后,经过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返回到室外侧回路RC1(压缩机11)中。
具体地说,当正向循环运转开始时,在室外侧回路RC1内,制冷剂在被吸入压缩机11并被压缩至达到冷冻循环的高压后排出(参照图3的a-b)。在压缩机11中,进行与运转室内单元所要求的热负荷相应的容量控制。具体地说,吸入压力(参照图3的a)的目标值根据室内单元40所要求的热负荷来设定,控制压缩机11的运转频率,使吸入压力达到目标值。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散热冷凝(参照图3的b-d)。此时,制冷剂成为达到过冷却度SC的过冷却状态的液制冷剂(参照图3的c-d)。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流出的制冷剂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
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的一路制冷剂经过室外第一控制阀16,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流入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中的制冷剂与流经子流路15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进一步成为达到过冷却度的状态(参照图3的d-e)。
从过冷却器15的主流路151流出的液制冷剂根据室外第二控制阀17的开度进行减压或流量调节,成为气液两相状态,且成为比高压的制冷剂压力低且比低压的制冷剂压力高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参照图3的e-f)。由此,在正向循环运转时,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被输送到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液体侧连通配管La),对于从室外单元10侧输送到室内单元40侧的制冷剂,实现了气液两相输送。即,室外第二控制阀17在正向循环运转时对制冷剂减压,以使从室外单元10向室内单元40流动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与此相关,与流经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制冷剂为液态即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不会充满液态的制冷剂,能够相应地减少存在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的制冷剂量。
从室外单元10流出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过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流入运转室内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此外,流经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的制冷剂的压力因压力损失而降低(参照图3的f-g)。
在室外侧回路RC1中,在流经第六配管P6的过程中分支的另一路制冷剂流入室外第三控制阀18,在根据室外第三控制阀18的开度进行减压或流量调节后,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流入过冷却器15的子流路152中的制冷剂在与流经主流路151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与经过第十二配管P12并流经第一配管P1的制冷剂合流。
流入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参照图3的g-h),之后,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
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中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参照图3的h-a)。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
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的制冷剂流经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流入室外侧回路RC1。流入室外侧回路RC1中的制冷剂流经第一配管P1,经过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储液器12。流入储液器12中的制冷剂暂时积存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
(2-2)反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在反向循环运转时,四通切换阀13被控制为反向循环状态,填充在制冷剂回路RC中的制冷剂主要按室外侧回路RC1(压缩机11)、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运转室内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室内热交换器42及室内膨胀阀41)、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室外侧回路RC1(室外第二控制阀17、过冷却器15、室外第一控制阀16、室外热交换器14、压缩机11)的顺序循环。
具体地说,当反向循环运转开始时,在室外侧回路RC1内,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并被压缩至达到高压后排出。在压缩机11中,进行与运转室内单元所要求的热负荷相应的容量控制。从压缩机11排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第四配管P4及第一配管P1从室外单元10流出,经过气体侧连通回路RC3b流入运转室内单元的室内侧回路RC2。
流入室内侧回路RC2中的制冷剂流入室内热交换器42,与由室内风扇45输送的室内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冷凝。从室内热交换器4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内膨胀阀41,根据室内膨胀阀41的开度减压至冷冻循环中的低压。之后,制冷剂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
从室内侧回路RC2流出的制冷剂经过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流入室外侧回路RC1。流入室外侧回路RC1中的制冷剂经过第九配管P9、室外第二控制阀17、第八配管P8、过冷却器15(主流路151)、第七配管P7、室外第一控制阀16及第六配管P6,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的液体侧出入口。
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4中的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4中,与由室外风扇25输送的室外空气流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之后,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4的气体侧出入口流出,经过第五配管P5、四通切换阀13及第二配管P2,流入储液器12。流入储液器12中的制冷剂暂时积存后,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1。
(3)分支管单元50的细节
分支管单元50是用于在连通回路RC3中构成分支部分BP的单元。分支管单元50在工厂或现场等施工前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在此为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及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接。
制冷剂回路RC中配置的各分支管单元50是第一分支管单元51及具有在连通回路RC3中构成阱的功能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的任一个。在各分支部分BP,选择第一分支管单元51及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最优的一个。
(3-1)第一分支管单元51
图4是第一分支管单元51的概略结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与y方向正交。第一分支管单元51分别包括主管52、由多根(在此为两根)支管54构成的支管组55及连接管部58。在第一分支管单元51中,主管52和各支管54经由连接管部58连接并连通。
主管52主要沿着x方向(参照图4、图6等)延伸。主管52在设置状态下位于比连接管部58靠室外单元10侧。主管52与任一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一对一地相对应,在设置状态下一端521与对应的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主管52的另一端522与连接管部58的第一连接部581连接。主管52形成向连接的各支管54流动的制冷剂或从各支管54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
各支管54主要沿着x方向(参照图4、图6等)延伸。各支管54在设置状态下位于比连接管部58靠对应的室内单元40侧。各支管54在设置状态下,一端541与连接管部58的第二连接部582单独连接。各支管54与任一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一对一地相对应,另一端542与对应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接。
连接管部58连接第一分支管单元51中的主管52和支管组55(各支管5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从y方向观察,连接管部58弯曲成大致U字状或大致C字状。连接管部58具有与主管52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81。连接管部58具有多个(与第一分支管单元51中所包括的支管54的数量相同,在此为两个)与对应的支管54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82。连接管部58在一端侧具有第一连接部581,另一端侧分支为两个,在各分支前端的端部分别具有第二连接部582。
(3-2)第二分支管单元60
图5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概略结构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x方向与y方向正交。
第二分支管单元60分别包括主管70、由多根(在此为两根)支管80构成的支管组88及连接管部90。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主管70和各支管80经由连接管部90连接并连通。
主管7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室外侧配管”)是将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流动的制冷剂向连接管部90输送的配管或将从连接管部90流动的制冷剂向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输送的配管。主管70在设置状态下位于比连接管部90靠室外单元10侧。主管70与任一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一对一地相对应。主管70具有主要沿着x方向(参照图5、图7等)延伸的第一主管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管部71的末端构成主管70的一端701,第一主管部71的前端构成主管70的另一端702。主管70在设置状态下,末端(701)与对应的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主管70的前端(702)与连接管部90的第一连接部901连接。主管70形成向连接的各支管80流动的制冷剂或从各支管80流动的制冷剂的流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管70的构成方式与第一分支管单元51的主管52大致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管组88中包括两根支管80(80a及80b)。各支管8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室内侧配管”)在设置状态下位于比连接管部90靠对应的室内单元40侧。各支管80在设置状态下,一端801与连接管部90的第二连接部902单独连接。各支管80与任一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一对一地相对应,另一端802与对应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接。
各支管80的尺寸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适当地选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支管80的尺寸是适合构成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的尺寸(具体地说,设定为2分以上6分以下)。此外,这里的“2分”“6分”是常用的配管尺寸的公称直径。具体地说,这里的“2分”为1/4英寸,外径为6.35mm(或与此近似的值),内径为4.75mm(或与此近似的值)。另外,这里的“6分”为3/4英寸,外径为19.05mm(或与此近似的值),内径为16.95mm(或与此近似的值)。
各支管80包括沿着x方向延伸的部分和沿着与x方向交差的y方向延伸的部分。具体地说,支管80包括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以及第四延伸部85。在本实施方式中,支管80的各部分(81-85)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的顺序连续地延伸,且一体构成。
第一延伸部81是主要沿着x方向(即主管7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一延伸部81位于比支管80中的其它部分(第二延伸部82―第四延伸部85)靠主管70侧。即,第一延伸部81在设置状态下,在连通回路RC3中位于比支管80的其它部分(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靠室外单元10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延伸部81的一端相当于支管80的一端801,在设置状态下与连接管部90的第二连接部902连接。第一延伸部81的另一端与第二延伸部82连接。第一延伸部81在设置状态下,将流入的制冷剂从连接管部90及第二延伸部82中的一方输送到另一方。
第二延伸部82主要沿着y方向(即与主管70的延伸方向交差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82与第一延伸部81及主管70的延伸方向成直角延伸。第二延伸部82在第一延伸部81与折返部83之间延伸。位于比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靠主管70侧。即,第二延伸部82在设置状态下,在连通回路RC3中位于比第一延伸部81靠室内单元40侧,且位于比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靠室外单元10侧。第二延伸部82的一端与第一延伸部81连接。第二延伸部82的另一端与折返部83连接。第二延伸部82在设置状态下,将流入的制冷剂从第一延伸部81及折返部83中的一方输送到另一方。
折返部83是主要沿着y方向(第二延伸部82延伸的方向)延伸之后弯曲并沿着x方向延伸、再次弯曲并沿着y方向(第三延伸部84延伸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折返部83是在第二延伸部82与折返部83之间延伸并连接两者的部分。折返部83位于比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靠主管70侧。即,折返部83在设置状态下,在连通回路RC3中位于第二延伸部82与第三延伸部84之间,且位于比第一延伸部81及第二延伸部82靠室内单元40侧,且位于比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靠室外单元10侧。折返部83的一端与第二延伸部82的另一端连接。折返部83的另一端与第三延伸部84连接。折返部83在设置状态下构成将流入的制冷剂从第二延伸部82及第三延伸部84中的一方向另一方折回的制冷剂流路。此外,折返部83在附图中表示为具有沿x方向直线延伸的部分,但是也可以由弯曲成U字状的管构成。由这样的U字状的管构成时,能够减少制冷剂的压力损失的影响。
第三延伸部84是主要沿着y方向(即与主管70的延伸方向交差的方向)延伸的部分。第三延伸部84的延伸方向是与第二延伸部82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三延伸部84是在折返部83与第四延伸部85之间延伸并连接两者的部分。第三延伸部84位于比第四延伸部85靠主管70侧。即,第三延伸部84在设置状态下,在连通回路RC3中位于比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及折返部83靠室内单元40侧,且位于比第四延伸部85靠室外单元10侧。第三延伸部84的一端与折返部83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延伸部84的另一端与第四延伸部85连接。第三延伸部84在设置状态下,将流入的制冷剂从折返部83及第四延伸部85中的一方输送到另一方。
第四延伸部85是主要沿着x方向(即主管70的延伸方向)延伸的部分。第四延伸部85与第三延伸部84的延伸方向成直角延伸。第四延伸部85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延伸部8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四延伸部85是在设置状态下、在第三延伸部84与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之间延伸并连接两者的部分。第四延伸部85在设置状态下,在连通回路RC3中,位于比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及第三延伸部84靠室内单元40侧。第四延伸部85的一端与第三延伸部84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延伸部85的另一端相当于支管80的另一端802,在设置状态下与对应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接。第四延伸部85在设置状态下,将流入的制冷剂从第三延伸部84及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中的一方输送到另一方。
连接管部9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连接管”)连接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的主管70和支管组88(各支管8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从y方向观察,连接管部90弯曲成大致U字状或大致C字状。连接管部90具有与主管7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901。连接管部90具有多个(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所包括的支管80的数量相同,在此为两个)与对应的支管80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02。连接管部90在一端侧具有第一连接部901,另一端侧分支成两个,在各分支前端的端部分别具有第二连接部90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部90的构成方式与第一分支管单元51的连接管部90大致相同。
(3-3)分支管单元50的设置方式
图6是表示第一分支管单元51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设置方式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6及图7中示出分支管单元50设置于天花板背面空间SPa(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背面的空间)内的例子。此外,在图6及图7中示出上、下、左、右各方向,左右方向对应于图4或图5的x方向,上下方向对应于图4或图5的y方向。在此,左右方向包含于水平方向,上下方向包含于铅垂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支管单元50的设置状态下,x方向相当于水平方向,y方向相当于铅垂方向。另外,在图6及图7中,与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对应于图4或图5的z方向,且包含于水平方向。
分支管单元50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及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一起设置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天花板背面空间SPa是形成于对象空间SP的天花板的上表面(天花板背面底面C1)与顶棚或上层的地板(天花板背面顶面C2)之间的狭小空间。天花板背面空间SPa是水平方向的尺寸大、铅垂方向的尺寸小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及图7所示,第一分支管单元51及第二分支管单元60以如下这样的姿势配置:各支管(54、80)沿水平方向(在此为与延伸方向x交差的z方向)排列,且各支管(54、80)的延伸方向和主管(52、70)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此,两者的朝向不同,但两者的延伸方向都是水平方向)。与此相关,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和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即,在铅垂方向的长度狭小的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第一分支管单元51及第二分支管单元60以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和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的主要延伸方向(在此为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大致相同这样的姿势配置。
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沿着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主要延伸方向(在图6及图7中为右方向)延伸,并接合到与第一分支管单元51或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连接部分(主管的一端521或701)。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第一分支管单元51和/或第二分支管单元60通过安装被固定于天花板背面顶面C2的紧固件(省略图示),在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悬挂设置。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第一分支管单元51及第二分支管单元60由用于防止结露的绝热材料95覆盖。
在图6中,第一分支管单元51以主管52及各支管54沿着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这样的姿势设置于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
在图7中,第二分支管单元60以主管70和支管80的第一延伸部81、折返部83及第四延伸部85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且支管80的第二延伸部82及第三延伸部84沿着上下方向(即铅垂方向)延伸这样的姿势设置于天花板背面空间Spa中。在此,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支管80中的第二延伸部82沿着与主管70的延伸方向交差(在此为正交)的方向(在此为y方向)延伸。而且,如图7所示,第二延伸部82以沿着向上方向延伸这样的姿势配置。即,第二延伸部82在设置状态下构成向上方延伸的“立起部V1”(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上方延伸部”)。
该立起部V1(第二延伸部82)与支管80中所包括的其它各部分(81、83―85)中的任一个或全部一起作为阱部T1发挥作用。阱部T1是在正向循环运转中处于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40(运转室内单元)和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单元40(以下,称为“停止室内单元”)并存的情况下、抑制从连接管部90流动的制冷剂向停止室内单元侧流动的部分。
(4)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功能
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作为构成阱部T1的“阱构成部”发挥作用。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在正向循环运转中,制冷剂以如图8所示的方式流动。图8是表示正向循环运转中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示意图。图8中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外,在图8中,仅描绘了支管组88中的一个支管80。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在正向循环运转中,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流动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主管70。流入主管70的一端701的制冷剂沿水平方向向另一端702侧(室内单元40侧)流动并流入连接管部90。流入连接管部90的第一连接部901中的制冷剂分支,向各第二连接部902侧流动并流入各支管80。流入到与运转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中的制冷剂从一端801侧流动到另一端802侧后,流入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更详细地说,在第一延伸部81中沿着水平方向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二延伸部82并沿着向上方向流动,流入折返部83。流入折返部83中的制冷剂转换流动方向沿着水平方向流动后,再次转换流动方向沿着向下方向流动,流入第三延伸部84。流入第三延伸部84中的制冷剂沿着向下方向流动后,流入第四延伸部85。流入第四延伸部85中的制冷剂沿着水平方向流动,流入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
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并存的情况下,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制冷剂以如图9所示的方式流动。图9是表示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并存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9中,参照符图标记“R”表示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参照符图标记“G”表示充满阱部T1的气体制冷剂(气池)。另外,图9中的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并存的情况下,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流动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主管70。流入主管70中的制冷剂向室内单元40侧流动并流入连接管部90。流入连接管部90中的制冷剂分支并流入各支管80。流入到与运转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在图9中为后侧的支管80a)中的制冷剂从一端801侧流到另一端802侧后,流入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另一方面,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b(在图9中为前侧的支管80b)中,阱部T1(在此主要是立起部V1)成为阻力,流入该支管80的一端801的制冷剂的流动衰减。与此相关,在阱部T1中,产生充满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气体制冷剂的事态(气池G)。即,阱部T1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由此,抑制流入该支管80的一端801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另一端802侧流动。其结果,抑制制冷剂流动到停止室内单元侧,抑制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即,抑制运转室内单元中的性能降低。
(5)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设置地点
第二分支管单元60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并存的情况下,作为构成阱部T1的“阱构成部”发挥作用,该阱部T1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抑制流入该支管80的一端801的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向另一端802侧流动。在制冷剂回路RC中,由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的分支部分BP的位置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选定。即,第二分支管单元60在制冷剂回路RC中,根据空调系统100中所包括的各室内单元40的设置方式、连通配管的安装高度或分支方式等,配置于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运转室内单元和停止室内单元并存的情况下对抑制制冷剂流动到停止室内单元侧并抑制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有效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支管单元60配置于位于最靠近室外单元10侧(即,在正向循环运转时最靠近上游侧)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图2所示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L1)。具体地说,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L1中,主管70与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L1连接,第一支管80a与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连接,第二支管80b与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连接。由此,例如,在设置于对象空间SP1中的室内单元40(具体地说为40a及40b)及设置于对象空间SP2中的室内单元40(具体地说为40c及40d)中、一方在正向循环运转中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另一方成为运转停止状态时,通过在液体侧分支部分BL1向另一方(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的阱部T1,也可抑制制冷剂向停止室内单元侧流动。与此相关,抑制了在运转室内单元中制冷剂循环量不足的事态,抑制了可靠性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状态下位于后侧的第一支管80a(参照图9)连接到与设置于对象空间SP1的室内单元40a及40b等连通的第二液体侧连通配管L2(参照图1、图2)。另外,在设置状态下位于前侧的第二支管80b(参照图9)连接到与设置于对象空间SP2的室内单元40c及40d等连通的第三液体侧连通配管L3(参照图1、图2)。
此外,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设置地点、阱部T1的构成方式及构成部分,通过安装说明书等对进行施工的服务人员提供指示。
(6)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施工
第二分支管单元60以预先装配的状态被搬入施工现场。第二分支管单元60在施工现场通过与其它连通配管(CP1、CP2)接合而设置。此时,支管80根据需要被适当地切断,以使其适合设置环境等,之后,与其它连通配管接合。此外,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施工方法,通过安装说明书等对进行施工的服务人员提供指示。
(7)特征
(7-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与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抑制可靠性降低。
关于在室外单元及室内单元之间延伸的液体侧制冷剂流路中输送的制冷剂,通过以气液两相状态输送的气液两相输送,与以液态输送的液体输送的情况相比,能够以少的填充制冷剂量(填充到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量)进行运转,因此,考虑采用该气液两相输送作为实现节省制冷剂的方法。但是可认为,在通过进行气液两相输送来减少填充制冷剂量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未输入运转开始命令的状态或热关闭等运转中止状态)时,在处于运转状态的室内单元(运转室内单元)中无法正常确保制冷剂循环量,可靠性降低。即,也可认为,在进行气液两相输送时,填充制冷剂量比进行液体输送时小,因此在应送到运转室内单元的制冷剂从分支部分流入到与处于运转停止状态的室内单元(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侧的连通配管中的情况下,无法正常确保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可靠性降低。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空调系统100是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的空调系统100,具备室外单元10、多个室内单元40以及液体侧连通配管La(相当于“制冷剂连通配管”)。液体侧连通配管La配置于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之间,形成有至少供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液体侧连通配管La具有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相当于“分支部”)和阱部T1。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包括支管组88(相当于“室内侧配管组”)。支管组88是与任一室内单元40连通的多个支管80(相当于“室内侧配管”)。液体侧分支部分BPa使从室外单元10侧流动的制冷剂分支。阱部T1分别设置于各支管80(即至少设置于任一支管80)。阱部T1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
在空调系统100中,在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连接室外单元10及室内单元40的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空调系统100中,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液体侧分支部分BPa)中所包括的支管80中设置有阱部T1。由此,在通过进行气液两相输送使填充制冷剂量比以往减少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的)阱部T1中充满气体制冷剂。其结果,抑制了制冷剂流动到停止室内单元侧。因此,抑制了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因而,抑制了可靠性与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相关联地降低。
(7-2)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具备室外第二控制阀17(相当于“减压阀”),该室外第二控制阀17使制冷剂减压,以使从室外单元10向室内单元40流动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液体侧连通配管La。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气液两相输送。
(7-3)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在室内单元40中包括室内单元40a及40b(相当于“第一室内单元”)和设置高度低于室内单元40a及40b的设置高度的室内单元40c及40d(相当于“第二室内单元”)。在支管组88(相当于“室内侧配管组”)中包括第一支管80a(相当于“第一室内侧配管”)和第二支管80b(相当于“第二室内侧配管”)。第一支管80a与室内单元40a及40b连通。第二支管80b与室内单元40c及40d连通。阱部T1设置于第二支管80b。
由此,特别是即使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和包括设置高度比与运转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低或下降梯度大的部分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通的情况下,也可抑制制冷剂在连接到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第二支管80b中流动。其结果,准确地抑制了制冷剂流到停止室内单元侧。
(7-4)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液体侧连通配管La(相当于“制冷剂连通配管”)具有多个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相当于“分支部”)。阱部T1设置于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Pa(液体侧分支部分BL1)中所包括的支管80。由此,特别是抑制了在运转室内单元中制冷剂循环量不足。即,在配置有多个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的情况下,在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L1,制冷剂未按设想流动时,流动到停止室内单元侧(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的制冷剂量变大,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特别容易不足。即,通过在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L1配置阱部T1,特别抑制了制冷剂流入停止室内单元侧,且特别抑制了在运转室内单元中制冷剂循环量不足。
(7-5)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阱部T1具有立起部V1(相当于“上方延伸部”)。立起部V1向上方延伸。立起部V1配置于对应的支管80(相当于“室外侧配管”)。
(7-6)
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具备第二分支管单元60(相当于“分支管单元”)。第二分支管单元60预先装配,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在此为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及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连接。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液体侧分支部分BPa。第二分支管单元60具有主管70(相当于“室外侧配管”)和连接管部90(相当于“连接管”)。主管70与支管组88(相当于“室内侧配管组”)连通。主管70在制冷剂回路RC中位于比支管组88靠室外单元10侧。连接管部90连接主管70和支管组88。连接管部90将从主管70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支管组88。主管70及连接管部90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
通过使用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像天花板背面空间SPa这样的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部T1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8)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变形例所示适当地变形。此外,各变形例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与其它变形例组合应用。
(8-1)变形例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支管组88中所包括的各支管80(第一支管80a及第二支管80b)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即,在各支管80中分别配置有立起部V1(即阱部T1)。但是,未必必须是各支管80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即,未必必须在各支管80中分别配置有立起部V1(即阱部T1)。
例如,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像图10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a(相当于“分支管单元”)那样构成。图10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a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0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a,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a中,具有第一支管80a′及第二支管80b′取代第一支管80a及第二支管80b。第一支管80a′与第一支管80a不同,不是分别具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及第三延伸部84。与此相关,在第一支管80a′中未构成有立起部V1(即阱部T1)。
另外,在第二支管80b′中,第三延伸部84的y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支管80b。与此相关,在设置状态下,第四延伸部85及与第四延伸部85连接的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的安装高度低于第一支管80a′。也就是说,第二支管80b′具有比第一支管80a安装高度低的部分。即,第二分支管单元60a构成为:阱部T1设置于支管组88(相当于“室内侧配管组”)中的包括安装高度低于其它支管80(第一支管80a′)的部分的支管80(第二支管80b′)。
即使在配置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a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当一部分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第二支管80b′的)阱部T1中也充满气体制冷剂。特别是即使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在此为第二支管80b′)包括设置高度相对于与运转单元连通的支管80(在此为第一支管80a′)较低的壳体或下降梯度大的部分的情况下,也准确地抑制了制冷剂流入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第二支管80b′)。其结果,抑制了制冷剂流动到与第二支管80b′连通的停止室内单元侧。因此,抑制了与第一支管80a′连通的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
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a,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此外,不需要在各支管80中分别配置立起部V1(即阱部T1)这一点对于后述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b-60g(参照图11-图18)也是一样的。
(8-2)变形例2
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像例如图11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b那样构成。图11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b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1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b,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b中,支管组88具有支管80A取代支管80。支管80A与支管80不同,具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在支管80A中,第二延伸部82′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支管80的第二延伸部82。另外,第三延伸部84′相对于x方向的倾斜角度小于支管80的第三延伸部84。与此相关,支管80A以呈螺旋状的方式折回。即,支管80A以从一端801到另一端802之间360度折回的方式构成有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与此相关联地构成有包括立起部V1的阱部T1。
即使在配置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b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A的)阱部T1中也充满了气体制冷剂。其结果,抑制了制冷剂流动到与支管80A连通的停止室内单元侧。因此,抑制了运转室内单元中的制冷剂循环量不足。
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b,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8-3)变形例3
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像例如图12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c那样构成。图12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c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2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c,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分支管单元60c具有连接管部90A取代连接管部90。连接管部90A与连接管部90不同,配置为沿y方向(即,与主管70的延伸方向交差的方向,且设置状态下的向上方向)延伸。即,从x方向观察,连接管部90A以呈大致U字状或大致C字状的方式与主管70及支管组88连接。
另外,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c中,支管组88具有支管80B取代支管80。支管80B与支管80不同,不具有第一延伸部81。另外,支管80B具有y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延伸部82的第二延伸部82a,取代第二延伸部82。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c中,立起部V1及阱部T1由连接管部90A与支管80B一起构成。
即,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c中,主管70(相当于“室外侧配管”)的延伸方向是x方向(设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连接管部90A(相当于“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立起部V1(相当于“上方延伸部”)横跨连接管部90A及对应的支管80B(相当于“室内侧配管”)而配置。即使在配置有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c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即使在阱部T1由支管及连接管部构成的情况下,也抑制了可靠性与两相输送相关联地降低的事态。
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c,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8-4)变形例4
第二分支管单元60c也可以像例如图13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d那样构成。图13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d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3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d,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c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分支管单元60d具有主管70A取代主管70。主管70A具有沿着x方向(设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主管部71和沿着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延伸的第二主管部72。第一主管部71的末端构成主管70A的一端701′,在设置状态下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第一主管部71的前端与第二主管部72的末端连接。第二主管部72位于第一主管部71与连接管部90A及第二延伸部82a之间。第二主管部72的前端构成主管70A的另一端702′,与连接管部90A连接。即,主管70A从一端701′沿着x方向延伸后,沿y方向延伸并与连接管部90A连接。与此相关,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d中,立起部V1及阱部T1由支管80B、连接管部90A及主管70A(第二主管部72)构成。
即,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d中,主管70A(相当于“室外侧配管”)及连接管部90A(相当于“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铅垂方向),立起部V1(相当于“上方延伸部”)横跨主管70A、连接管部90A及对应的支管80B(相当于“室内侧配管”)而配置。即使在配置有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d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即使在阱部T1由支管、连接管部及主管构成的情况下,也抑制了可靠性与两相输送相关联地降低的事态。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d,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此外,第二分支管单元60d也可以像图14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d′那样在主管70A中省略第一主管部71。在该情况下,第二主管部72的末端构成主管70A的一端701′,在设置状态下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
(8-5)变形例5
第二分支管单元60d也可以像例如图15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e那样构成。图15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e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5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e,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d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分支管单元60e具有主管70B取代主管70A,具有连接管部90B取代连接管部90A。
主管70B具有第三主管部73和第四主管部74,该第三主管部73沿着x方向(设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延伸后,再沿着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下方向)延伸,该第四主管部74在比第三主管部73靠支管组88侧沿着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下方向)延伸。第三主管部73的末端构成主管70B的一端701″,在设置状态下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第三主管部73的前端与第四主管部74的末端连接。第四主管部74的前端构成主管70B的另一端702″,并与连接管部90B(连接管部90B的两端部902′之间)连接。即,主管70B从一端701″沿着x方向延伸后,沿y方向延伸并在另一端702″与连接管部90B连接。
图16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中的连接管部90B周边的放大图。如图16所示,连接管部90B具有连接管延伸部91(相当于“折返部”),该连接管延伸部91沿着x方向和/或z方向(设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延伸,根据支管组88中所包括的支管80B的数量分支后,在各分支前端沿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上方向)折回延伸,与支管80B的第二延伸部82a连接。连接管延伸部91是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中使从主管70B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折回的部分。连接管部90B具有多个端部902′,在各端部902′与任一支管80B的第二延伸部82a连接。连接管部90B连接支管组88中所包括的各支管80B的末端(主管70B侧的端部)彼此。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中,立起部V1及阱部T1由支管80B及连接管部90B(连接管延伸部91)构成。
即,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中,主管70B(相当于“室外侧配管”)沿着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下方向)延伸,连接管部90B(相当于“连接管”)包括将从主管70B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折回的连接管延伸部91(相当于“折返部”),立起部V1(相当于“上方延伸部”)横跨连接管部90B及对应的支管80B(相当于“室内侧配管”)而配置。即使在配置有这样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e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即使在阱部T1由支管及连接管部构成的情况下,也抑制了可靠性与两相输送相关联地降低的事态。
另外,通过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e,能够在施工现场容易地构成阱部T1。因此,即使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设置于狭小空间的情况下,也减少了设置阱的作业所需的劳力、时间,促进了执行性的提高。
(8-6)变形例6
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也可以像例如图17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f那样构成。图17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f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7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f,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f中,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不同,省略了连接管部90B。另外,第二分支管单元60f具有主管70B′取代主管70B。主管70B′除了第三主管部73及第四主管部74以外,还具有第五主管部75。第五主管部75是在比第三主管部73靠支管组88侧沿着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下方向)延伸后、沿着x方向和/或z方向(设置状态下的水平方向)延伸、并根据支管组88中所包括的支管80B的数量分支后在各分支前端沿y方向(设置状态下的向上方向)折回延伸并与支管80B的第二延伸部82a连接的部分。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f中,第五主管部75包括沿着x方向延伸的部分。
另外,第四主管部74在设置状态下,在液体侧连通回路RC3a中位于比第五主管部75靠室外单元10侧。另外,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f中,在设置状态下,从室外单元10向室内单元40流动的制冷剂在第四主管部74中沿着向下方向流动。
即使使用该第二分支管单元60f,也可实现与使用第二分支管单元60e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8-7)变形例7
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也可以像例如图18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g那样构成。图18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g的概略结构图。在图18中,双点划线箭头表示正向循环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下面,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g,对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e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分支管单元60g具有主管70C取代主管70B。主管70C与主管70B不同,省略了第三主管部73。与此相关,第四主管部74的末端构成主管70C的一端701″,在设置状态下与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连接。
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g中,与第二分支管单元60e同样地,立起部V1及阱部T1由支管80B及连接管部90B构成。即使在配置有第二分支管单元60g取代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情况下,也可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即,即使在阱部T1由支管、连接管部及主管构成的情况下,也抑制了可靠性与两相输送相关联地降低的事态。
(8-8)变形例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最靠近室外单元10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Pa即液体侧分支部分BL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由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的分支部分BP,只要鉴于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构成阱部T1的必要性适当地选择即可。例如,图2所示的液体侧分支部分BL2、BL3、BL4、BL5及BL6等中的任一个或全部也可以由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
(8-9)变形例9
第二延伸部82未必必须与第一延伸部81或主管70的延伸方向成直角延伸。即,第二延伸部82相对于第一延伸部81或主管70的延伸方向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为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第二延伸部82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延伸部81或主管70的延伸方向以30度~60度的倾斜角度沿着y方向延伸。
(8-10)变形例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第二分支管单元60,通过接合各自单独构成的主管70、连接管部90及各支管80而构成。但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通过将主管70、连接管部90及各支管80中的任一个或全部成型为一体而构成。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单个配管弯曲而构成。另外,例如,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通过接合多个配管而构成。
(8-11)变形例11
适当地选择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所包括的主管70、连接管部90及各支管80的各自的构成方式即可。即,关于主管70、连接管部90及各支管80中的每一个,既可以通过将单个配管弯曲而构成,也可以接合多个配管而构成。
(8-12)变形例1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分支管单元60构成规定的分支部分BP的全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第二分支管单元60未必必须构成分支部分BP的全部,也可以仅构成分支部分BP的一部分。即,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与其它配管(例如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CP1及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CP2中的任一个或全部,或者其它配管单元)一起构成分支部分BP。
(8-13)变形例1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分支管单元60以预先装配的状态被搬入施工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接合或切除各部分来装配。例如,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将与其它部分分离的状态的主管70、连接管部90以及各支管80中的任一个/全部与其它部分接合来装配。另外,例如,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切除主管70、连接管部90以及各支管80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装配。
另外,例如主管70中所包括的部分中的任一个/全部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与主管70中所包括的其它部分接合来装配。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切除主管70中所包括的部分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装配。
另外,例如连接管部90中所包括的部分中的任一个/全部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与主管70中所包括的其它部分接合来装配。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切除连接管部90中所包括的部分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装配。
另外,例如支管80中所包括的部分(例如81-85)中的任一个/全部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与主管70中所包括的其它部分接合而装配。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在施工现场根据需要切除支管80中所包括的部分(例如81-85)中的任一个/全部来装配。
(8-14)变形例1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支管80由第一延伸部81、第二延伸部82、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支管80的构成方式不一定限定于此,可适当地变更,只要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即,在一部分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状态且其它室内单元4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在与停止室内单元连通的支管80的阱部T1中充满气体制冷剂)之间不产生矛盾即可。例如,支管80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延伸部81、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中的任一个/全部。另外,例如,支管80也可以另外具有除第一延伸部81、折返部83、第三延伸部84及第四延伸部85以外的部分。
(8-15)变形例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支管80以2分以上6分以下的尺寸构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这一点上,支管80的内径和/或外径不需要从一端到另一端一定相同,也可以具有局部扩大或缩小的部分。
(8-16)变形例1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x方向对应于设置状态下的左右方向,z方向对应于设置状态下的前后方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x方向对应于设置状态下的前后方向,z方向对应于设置状态下的左右方向。
(8-17)变形例17
关于图7所示的第二分支管单元60的设置方式,只是一个例子,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变更。例如,第二分支管单元60也可以根据需要从图7的设置状态前后翻转、左右翻转和/或上下翻转而设置。
(8-18)变形例18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分支管单元60中,支管组88具有两根支管80(80a、80b)。但是,支管组88也可以具有三根以上的支管80。在该情况下,在规定的支管80中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构成立起部V1(相当于“上方延伸部”)即可。
(8-19)变形例19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回路RC的构成方式未必限定于图1所示的方式,可根据设计规格、设置环境适当地变更。
例如,室外第一控制阀16未必是必需的,可适当地省略。在该情况下,在反向循环运转时,也可以使室外第二控制阀17承担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功能。
另外,例如,室外第二控制阀17未必必须配置于室外单元10内,也可以配置于室外单元10外(例如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上)。
另外,例如,室内膨胀阀41未必必须配置于室内单元40内,也可以配置于室内单元40外(例如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上)。
另外,例如,过冷却器15或室外第三控制阀18未必是必需的,也可以适当地省略。另外,也可以新追加图1没有示出的设备。
另外,例如,为了能够在制冷剂回路RC中对每一个室内单元40单独进行正向循环运转和反向循环运转,也可以在室外单元10与各室内单元40之间配置有切换流入各室内单元40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8-20)变形例20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100中,多台(四台以上)室内单元40通过连通配管(Ga、La)与一台室外单元10串联或并联连接。在这一点上,室外单元10和/或室内单元40的台数及其连接方式可根据设置环境、设计规格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串联或并联配置有多台室外单元10。
(8-21)变形例2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R32用作在制冷剂回路RC中循环的制冷剂。但是,用于制冷剂回路RC的制冷剂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其它制冷剂。例如,在制冷剂回路RC中,也可以使用R407C或R410A等HFC系制冷剂。
(8-22)变形例2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思想应用于空调系统100。但是,不限于此,本公开的思想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制冷剂回路的其它冷冻装置(例如热水器或热泵冷水机等)。
(8-23)变形例23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分支管单元60应用于在正向循环运转中进行气液两相输送的空调系统100。但是,也未必不可将第二分支管单元60应用于进行液体输送的空调系统。
(8-24)变形例24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调系统100将室外第二控制阀17用作实现气液两相输送的设备。但是,也可以使用其它设备取代室外第二控制阀17或与室外第二控制阀17一起实现气液两相输送。即,室外第二控制阀17未必是必需的,可适当地省略。
例如,也可以通过控制室外第一控制阀16的开度来进行气液两相输送。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图1中未公开的其它控制阀配置于制冷剂回路RC(特别是比室外热交换器14靠液体侧的流路)并控制该控制阀的开度来进行气液两相输送。另外,例如也可以将毛细管等配置于制冷剂回路RC(特别是比室外热交换器14靠液体侧的流路)并对制冷剂减压来进行气液两相输送。
此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预先登记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配管长度(特别是从室外单元10到阱部T1的长度),并根据该配管长度控制制冷剂的状态,使得制冷剂在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以气液两相状态流动。即,如果知道液体侧连通配管La的配管长度(特别是从室外单元10到阱部T1的长度),则能够基于液体侧连通配管La中的压力损失等,控制从室外单元10流出的制冷剂的状态(压力或温度),以使其在阱部T1的上游侧成为气液两相状态。
(9)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宗旨及范围的情况下,可进行方式或细节的多种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应用于空调系统。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外单元
40:室内单元
40a、40b:室内单元(第一室内单元)
40c、40d:室内单元(第二室内单元)
50:分支管单元
51:第一分支管单元
60、60a-60g:第二分支管单元
70、70A、70B、70B′、70C:主管
71:第一主管部
72:第二主管部
73:第三主管部
74:第四主管部
75:第五主管部
80、80A、80B:支管(室内侧配管)
80a、80a′:第一支管(第一室内侧配管)
80b、80b′:第二支管(第二室内侧配管)
81、81′:第一延伸部
82、82′、82a:第二延伸部
83、83′:折返部
84、84′:第三延伸部
85、85′:第四延伸部
88:支管组(室内侧配管组)
90、90A、90B:连接管部(连接管)
91:连接管延伸部(折返部)
95:绝热材料
100:空调系统
701、701′、701″:主管的一端
702、702′、702″:主管的另一端
801:支管的一端
802:支管的另一端
901:第一连接部
902:第二连接部
902′:连接管部的端部
B1:建筑物
BP:分支部分
BPa、BL1―BL6:液体侧分支部分(分支部)
BPb:气体侧分支部分
C1:天花板背面底面
C2:天花板背面顶面
CP1:室外单元侧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CP2:室内单元侧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G:气池
Ga:气体侧连通配管
G1-G5:第一气体侧连通配管—第五气体侧连通配管
La:液体侧连通配管(制冷剂连通配管)
L1―L5:第一液体侧连通配管—第五液体侧连通配管
P1―P14:第一配管—第十四配管
RC:制冷剂回路
RC1:室外侧回路
RC2:室内侧回路
RC3:连通回路
RC3a:液体侧连通回路(制冷剂流路)
RC3b:气体侧连通回路
SP、SP1、SP2:对象空间
SPa:天花板背面空间
T1:阱部
V1:立起部(上方延伸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29160号公报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100),其在制冷剂回路(RC)中进行冷冻循环,其中,该空调系统(100)具备:
室外单元(10);
多个室内单元(40);以及
制冷剂连通配管(La、CP1、CP2),其配置于所述室外单元及所述室内单元之间,形成有至少供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流路(RC3a),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具有:
分支部(BPa),其包括与任一所述室内单元连通的多个室内侧配管(80、80A、80B)即室内侧配管组(88),使从所述室外单元侧流动的制冷剂分支;以及
阱部(T1),其设于至少任一所述室内侧配管中,充满气体状态的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减压阀(17),其使制冷剂减压,以使从所述室外单元向所述室内单元流动的制冷剂以气液两相状态通过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所述阱部设置于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中包括安装高度低于其它所述室内侧配管(80a′)的安装高度的部分(84)的所述室内侧配管(80b′)。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在所述室内单元中包括第一室内单元(40a、40b)和设置高度低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的设置高度的第二室内单元(40c、40d),
在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中包括与所述第一室内单元连通的第一室内侧配管(80a′)和与所述第二室内单元连通的第二室内侧配管(80b′),
所述阱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室内侧配管。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所述制冷剂连通配管具有多个所述分支部,
所述阱部设置于最靠近所述室外单元的所述分支部(BL1)中所包括的所述室内侧配管。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所述阱部具有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部(V1),
所述上方延伸部配置于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预先装配且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CP1、CP2)连接的分支管单元(60、60a、60b),
所述分支管单元构成所述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分支管单元具有:
室外侧配管(70),其与所述室内侧配管组连通,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所述室内侧配管组靠所述室外单元侧;以及
连接管(90),其连接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使从所述室外侧配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所述室内侧配管组,
所述室外侧配管及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预先装配且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CP1、CP2)连接的分支管单元(60d、60d′),
所述分支管单元构成所述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分支管单元具有:
室外侧配管(70A),其与所述室内侧配管组连通,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所述室内侧配管组靠所述室外单元侧;以及
连接管(90A),其连接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使从所述室外侧配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所述室内侧配管组,
所述室外侧配管及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铅垂方向,
所述上方延伸部横跨所述室外侧配管、所述连接管及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预先装配且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CP1、CP2)连接的分支管单元(60c),
所述分支管单元构成所述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分支管单元具有:
室外侧配管(70),其与所述室内侧配管组连通,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所述室内侧配管组靠所述室外单元侧;以及
连接管(90A),其连接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使从所述室外侧配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所述室内侧配管组,
所述室外侧配管的延伸方向是水平方向,
所述连接管的延伸方向是铅垂方向,
所述上方延伸部横跨所述连接管及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100),其中,
还具备预先装配且在施工现场与其它配管(CP1、CP2)连接的分支管单元(60e、60g),
所述分支管单元构成所述分支部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分支管单元具有:
室外侧配管(70B、70C),其与所述室内侧配管组连通,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位于比所述室内侧配管组靠所述室外单元侧;以及
连接管(90B),其连接所述室外侧配管和所述室内侧配管组,使从所述室外侧配管流动的制冷剂分支到所述室内侧配管组,
所述室外侧配管沿着向下方向延伸,
所述连接管包括折返部(91),该折返部(91)将从所述室外侧配管流动的制冷剂向上折回,
所述上方延伸部横跨所述连接管及对应的所述室内侧配管而配置。
CN201880057103.8A 2017-09-29 2018-07-20 空调系统 Pending CN1110658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0406 2017-09-29
JP2017190406 2017-09-29
PCT/JP2018/027340 WO2019064850A1 (ja) 2017-09-29 2018-07-20 空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65861A true CN111065861A (zh) 2020-04-24

Family

ID=65900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7103.8A Pending CN111065861A (zh) 2017-09-29 2018-07-20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4863B2 (zh)
EP (2) EP3889512A1 (zh)
JP (1) JP6547884B2 (zh)
CN (1) CN111065861A (zh)
AU (1) AU2018342809B2 (zh)
WO (1) WO201906485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7005A (zh) * 2023-02-28 2023-03-28 深圳市亿凌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5g机房的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52115B2 (ja) * 2017-09-29 2020-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JP2021018007A (ja) * 2019-07-18 2021-02-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9329B2 (ja) * 1989-01-23 1995-1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CN1477344A (zh) * 2002-08-22 2004-02-25 Lg������ʽ���� 多单元空调器以及控制其室外风机运行的方法
CN1595001A (zh) * 2003-09-09 2005-03-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KR20140000936A (ko) * 2012-06-26 2014-0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WO2015029160A1 (ja) * 2013-08-28 2015-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142434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196495A (zh) * 2016-08-08 2016-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多联机空调
JP2017150706A (ja) * 2016-02-23 2017-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82403A (en) * 1936-08-06 1937-06-01 Larkin Refrigerating Corp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head
US5148597A (en) * 1990-08-27 1992-09-22 Tennessee Gas Pipeline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a collector device
JPH0910673A (ja) * 1995-04-27 1997-01-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ダンピング構造体及びダンピング被膜形成方法
TW339401B (en) * 1997-02-28 1998-09-01 Sanyo Electric Co Coolant branching device for an air conditioner
US5794452A (en) * 1997-05-01 1998-08-18 Scotsman Group, Inc. Hot gas bypass system for an icemaker
US6023940A (en) * 1998-07-06 2000-02-15 Carrier Corporation Flow distributor for air conditioning unit
JP2002243314A (ja) * 2001-02-21 2002-08-2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WO2002068878A1 (en) * 2001-02-28 2002-09-06 Daewo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having oxygen enriching device
KR100437802B1 (ko) * 2002-06-12 2004-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공기조화기
JP4349900B2 (ja) * 2003-12-26 2009-10-21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多穴管の分岐管へ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JP4391261B2 (ja) * 2004-02-06 2009-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1574773A2 (en) * 2004-03-10 2005-09-14 Calsonic Kansei Corporation Y-shaped branching pipe of a bouble walled pip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3742933B2 (ja) * 2004-05-24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分岐用管継手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US7600393B2 (en) * 2005-03-09 2009-10-13 Lg Electronics Inc.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for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KR101282565B1 (ko) * 2006-07-29 2013-07-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 조화기
JP4952210B2 (ja) * 2006-11-21 2012-06-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790669B (zh) * 2007-08-28 2012-08-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809382B (zh) * 2007-09-26 2013-03-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20090241577A1 (en) * 2008-03-26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Chiller unit, refrigeration system having chiller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having chiller unit
DE102010004294A1 (de) * 2010-01-11 2011-07-14 Valeo Klimasysteme GmbH, 96476 Kopplungseinheit zur Verbindung von Kältemittelleitungen eines Kältemittelkreislaufs
EP2535651B1 (en) * 2010-02-10 2021-04-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Building comprising an air conditioner
KR20110102613A (ko) * 2010-03-11 2011-09-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JP5152351B2 (ja) * 2011-01-18 2013-02-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4061129A1 (ja) * 2012-10-18 2014-04-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41744B2 (ja) * 2012-11-16 2017-06-0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050671B2 (ja) * 2012-12-07 2016-12-2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配管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の施工方法
WO2014091741A1 (ja) * 2012-12-10 2014-06-1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続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5983401B2 (ja) * 2012-12-28 2016-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003635B2 (ja) * 2012-12-28 2016-10-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施工方法
JP5812084B2 (ja) * 2013-12-11 2015-11-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及び流路切換集合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CN103759455B (zh) * 2014-01-27 2015-08-19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6180338B2 (ja) * 2014-01-29 2017-08-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WO2015140886A1 (ja) * 2014-03-17 2015-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451306B2 (en) * 2014-07-28 2019-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6138711A (ja) * 2015-01-28 2016-08-04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CN107949762B (zh) * 2015-09-07 2019-08-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分配器、层叠型集管、热交换器及空气调节装置
JP2017053515A (ja) * 2015-09-08 2017-03-16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US10415860B2 (en) * 2015-09-09 2019-09-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7133808A (ja) * 2016-01-29 2017-08-0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7221401A1 (ja) * 2016-06-24 2017-1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岐分配器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熱交換器ならびに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6827279B2 (ja) * 2016-07-15 2021-02-1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暖切替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JP6369512B2 (ja) * 2016-09-08 2018-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8080150A1 (en) * 2016-10-25 2018-05-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KR102572079B1 (ko) * 2017-01-10 2023-08-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조 장치,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장치 및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JP7215819B2 (ja) * 2017-01-11 2023-01-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室内ユニット
JP2018115831A (ja) * 2017-01-20 2018-07-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室内ユニット
JP6468300B2 (ja) * 2017-02-13 2019-02-13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US10731901B2 (en) * 2017-03-21 2020-08-04 Lennox Industrie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lanced fluid distribution in multi-compressor systems
US11262107B2 (en) * 2017-03-27 2022-03-01 Daikin Industries, Ltd. Heat exchanger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heat exchange units with different refrigerant flow resistances and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WO2018198726A1 (ja) * 2017-04-27 2018-11-01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6336185B1 (ja) * 2017-05-22 2018-06-06 柿沼金属精機株式会社 分岐管及びマルチエアコン用分岐管
JP6721546B2 (ja) * 2017-07-21 2020-07-1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WO2019030885A1 (ja) * 2017-08-10 2019-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2373851B1 (ko) * 2017-08-31 2022-03-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880204B2 (ja) * 2017-09-15 2021-06-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690358B1 (en) * 2017-09-25 2022-10-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distributor and air-conditioning device
JP6652115B2 (ja) * 2017-09-29 2020-02-1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CN111164360B (zh) * 2017-10-05 2021-12-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20200393178A1 (en) * 2017-12-18 2020-12-17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2019152367A (ja) * 2018-03-02 2019-09-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9329B2 (ja) * 1989-01-23 1995-11-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調和機
CN1477344A (zh) * 2002-08-22 2004-02-25 Lg������ʽ���� 多单元空调器以及控制其室外风机运行的方法
CN1595001A (zh) * 2003-09-09 2005-03-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器
KR20140000936A (ko) * 2012-06-26 2014-0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냉난방 동시형 멀티 공기조화기
WO2015029160A1 (ja) * 2013-08-28 2015-03-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142434A (ja) * 2015-01-30 2016-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150706A (ja) * 2016-02-23 2017-08-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6196495A (zh) * 2016-08-08 2016-12-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的控制装置、控制方法及多联机空调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867005A (zh) * 2023-02-28 2023-03-28 深圳市亿凌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5g机房的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5867005B (zh) * 2023-02-28 2023-07-07 深圳市亿凌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5g机房的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342809B2 (en) 2020-07-09
EP3690331A1 (en) 2020-08-05
JP6547884B2 (ja) 2019-07-24
WO2019064850A1 (ja) 2019-04-04
US11274863B2 (en) 2022-03-15
EP3690331A4 (en) 2020-11-18
AU2018342809A1 (en) 2020-03-26
JP2019066160A (ja) 2019-04-25
US20200256598A1 (en) 2020-08-13
EP3889512A1 (en) 202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5862A (zh) 配管单元或空调系统
CN111094871B (zh) 冷冻装置
CN109791009B (zh) 制冷装置
JP6536641B2 (ja)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AU2017338197B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1065861A (zh) 空调系统
US11022354B2 (en) Air conditioner
WO2019017299A1 (ja) 空調システム
US11486619B2 (en) Air-conditioning system or refrigerant branch unit
WO2019049746A1 (ja) 空調システム又は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6835058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244166B2 (ja)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JP2019045129A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7001923B2 (ja) 配管ユニット又は空調システム
JP7164820B2 (ja) 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20204464A5 (zh)
JP6699773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6944922B2 (ja) 空調システム
JP2019086201A (ja) 冷房専用空調システム
JP2019086200A (ja) 冷房専用空調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