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638B - 移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638B
CN111051638B CN201880055456.4A CN201880055456A CN111051638B CN 111051638 B CN111051638 B CN 111051638B CN 201880055456 A CN201880055456 A CN 201880055456A CN 111051638 B CN111051638 B CN 1110516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fixing
end side
fixing hole
cable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545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638A (zh
Inventor
日置晃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lu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lux Corp filed Critical Hilu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51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 B60J1/1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 B60J1/16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slidable
    • B60J1/17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adjustable slidable vertical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1/00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 E05F11/3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 E05F11/48Man-operated 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wings, including those which also operate the fastening for sliding windows, e.g. vehicle windows, to be opened or closed by vertical movement operated by cords or chains or other flexible elongated pulling elements, e.g. ta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一种移动装置,导轨具有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孔和另一端侧的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壳体具有向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和向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另一端侧固定部。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导轨时与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另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导轨时与另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通过使用上述移动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卡合在导轨固定驱动部。

Description

移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使窗玻璃等移动对象物移动的移动装置具有沿其移动方向引导移动对象物的导轨。作为这样的移动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公开了在固定于导轨的中间撑条固定有驱动部的车窗升降器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001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该车窗升降器装置为了将固定驱动部的中间撑条通过焊接来固定,需要与装置的组装另行的焊接作业,制造作业变得复杂。而且,在基于简单的固定方法即卡扣的驱动部的固定中,由于驱动部的驱动时的振动,基于弹性部的卡合被解除而驱动部从导轨脱离。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点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卡合将驱动部固定于导轨的移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移动装置具备:
线缆;
驱动部,与所述线缆的一端连接;
移动构件,与所述线缆的另一端连接;
导轨,沿所述移动构件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对所述移动构件进行引导;
壳体,保持所述驱动部;及
方向转换构件,转换所述线缆延伸的方向,
其中,
所述导轨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所述方向转换构件,
所述导轨具有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孔和另一端侧的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
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和向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另一端侧固定部,
所述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所述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所述导轨时与所述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
所述另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所述导轨时与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简单的卡合在导轨固定驱动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整体图。
图2是在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中安装驱动部的导轨的主视图。
图3是在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中安装驱动部的导轨的侧视图。
图4是在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中安装于导轨的壳体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4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1的移动装置中使用的壳体的一端侧插入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8是图7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壳体的一端侧插入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壳体的另一端侧插入部的放大主视图。
图11是壳体的另一端侧插入部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移动装置10的整体结构]
移动装置是将驱动部的驱动力经由线缆向移动构件传递而用于使移动构件移动的装置。移动装置的移动对象物可以是移动构件自身,也可以是连接于移动装置的与移动装置不同的物体。
例如,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10固定在构成车辆的车门Dr的车门板Dp的内板与外板之间,适用于对车门的窗(例如玻璃窗)进行升降的车窗升降器,使用于窗玻璃升降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将移动装置10作为车窗升降器而适用于窗玻璃升降装置,并从内侧观察安装有窗玻璃升降装置的车门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车门板Dp的内板与外板之间配置固定于车门板Dp的窗框Sa的下部。窗框Sa在车门Dr 中在车门板Dp的上部形成车门窗。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对象物是移动构件支承的窗玻璃Wg。在适用例为车窗升降器的情况下,移动构件的移动方向是以作为移动对象物的窗玻璃Wg的升降方向为基准而规定的上下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只要是使移动构件移动的装置即可,可以使用于任意的装置,也可以使用于窗玻璃升降装置以外的其他的装置。作为其他的装置,例如,可以适用于对行人抓握的把手进行升降而对行人的步行进行辅助的步行辅助装置。
图1所示的移动装置10通过使移动构件40(40A、40B)移动而使连接于移动构件40(40A、40B)的窗玻璃Wg移动,通过使窗玻璃Wg 升降而对车门窗的开口部Do进行开闭。
在移动装置10的适用例为车窗升降器的情况下,移动构件40的移动方向UD是以作为移动对象物的窗玻璃Wg的升降方向为基准而规定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构件40构成为相对于上下方向而倾斜地移动。移动方向UD是后述的导轨60、70延伸的方向。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10适用于通过移动构件40A、40B对窗玻璃 Wg进行支承而使其升降的双升降式的车窗升降器,但也可以适用于通过1个移动构件对窗玻璃Wg进行支承而使其升降的单升降式。而且,也可以适用于三角形类型的车窗升降器。这样,如本实施方式的移动装置那样适用例为车窗升降器的情况下,方式、类型没有限定为特定的方式、类型。
如图1所示,移动装置10具备线缆20(20A、20B、20C)、驱动部 30、移动构件40A、40B、导轨60、70、方向转换构件11~14及壳体 80。
在移动装置10中,将壳体80的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向导轨70的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由此驱动部30卡合而被固定于导轨70。
[导轨]
导轨60、70沿移动构件40A、40B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对移动构件 40A、40B进行引导。
导轨60、70对移动构件40A、40B的移动进行引导,并将移动构件40A、40B分别支承为能够移动。导轨60、70将移动构件40A、40B 支承为不会在导轨60、70的绕轴方向上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60、70是在移动构件40A、40B的移动方向UD上长且大致同一形状的横截面沿长度方向延伸的轨道,将移动构件40A、40B支承为能够沿导轨60、70的长度方向升降。
导轨60、70支承的移动构件40A、40B在导轨60、70的外板侧被支承为能够移动。
导轨60、70沿上下方向倾斜且沿移动方向UD相互平行地配置。
导轨60在导轨6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方向转换构件11、12。导轨70在导轨7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方向转换构件13、14。
导轨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是指导轨60、70各自的一端侧及另一端侧。顺便提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轨60的一端及导轨70的一端为导轨的上端,导轨60的另一端及导轨70的另一端为导轨的下端。
在导轨60经由方向转换构件安装部安装方向转换构件11、12。
在导轨70经由方向转换构件安装部安装方向转换构件13、14,并经由用于固定驱动部30的壳体80将驱动部30固定。导轨70和设置于导轨70的壳体80的安装构造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导轨60、70沿移动构件40A、40B的移动方向UD延伸,但是移动方向UD可以根据移动对象物的移动方向而适当设定。而且,在移动装置10中,如果是移动构件40A、40B沿移动方向UD移动自如地设置的结构,则导轨60、 70可以去除。
[方向转换构件11~14]
方向转换构件11~14是对线缆20的移动方向进行转换的构件。作为方向转换构件11~14,例如,适用沿转换方向对线缆20进行引导的具有弹性的树脂制的引导件或滑轮等。
方向转换构件11、12在移动构件40A的移动方向上分离配置,方向转换构件13、14在移动构件40B的移动方向上分离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方向转换构件11、12分别设置于导轨60的上下端部。而且,方向转换构件13、14分别设置于导轨70的上下端部。
[线缆20]
线缆20是使移动构件40移动的构件。
线缆20通过驱动部30的驱动力而移动。具体而言,线缆20将驱动部30的驱动力转换成拉拽力,通过拉拽移动构件40A、40B而使移动构件40沿移动方向UD移动。
线缆20是将驱动部30与移动构件40A、40B连接的长条的构件,将由驱动部30产生的驱动力向移动构件40A、40B传递。
作为线缆20,可以使用例如将金属线材及树脂纤维线材中的至少一方利用多个而捻合形成的金属线。
线缆20具有其方向能够由例如方向转换构件11、12、13、14转换的挠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架设于方向转换构件11、12、13、14。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是在外壳50A、50B内配置成能够滑动的内线缆。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50A、50B分别覆盖线缆20中的将两个移动构件连结的连结线缆20A、上升用线缆20B的外周。外壳50A、50B限制线缆20(具体而言,连结线缆20A及上升用线缆20B)的配线路径。需要说明的是,在外壳50A、50B的各自的外周设有筒状的保护构件55A、55B,该筒状的保护构件55A、55B防止由其他构件的接触等引起的外壳50A、50B的损伤。
线缆20的一端连接于驱动部30,线缆20的另一端22连接于移动构件40A。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缆20具有连结线缆20A、上升用线缆20B、下降用线缆20C这3个线缆。
与驱动部30连接的线缆20的一端是为了传递驱动部的驱动力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驱动部30的端部,与移动构件40连接的线缆20 的另一端是为了向移动构件传递驱动力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于驱动部 30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线缆20A、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 20C通过卷挂于方向转换构件11~14而被转换配线方向,在导轨60、 70之间交叉地配线。
连结线缆20A、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20C在驱动部30 与方向转换构件11~14之间的区域,以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配置。
连结线缆20A是将移动构件40A向下方牵引的构件。连结线缆 20A的一端21连接于移动构件40B的上侧,从移动构件40B沿导轨 70的上方延伸,卷挂于位于导轨70的上端部的方向转换构件13而转换配线方向。利用方向转换构件13转换了配线方向的连结线缆20A卷挂在位于导轨60的下端部的方向转换构件12而将配线方向转换成导轨70的上方,另一端22连接于移动构件40A的下侧。连结线缆20A 在移动构件40B与方向转换构件13之间、方向转换构件12、13之间及方向转换构件12与移动构件40A之间以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配置。
上升用线缆20B是将移动构件40A向上方牵引的构件。上升用线缆20B将一端连接于驱动部30,卷挂于在导轨60设置的方向转换构件 11而将配线方向转换成导轨60的下方,将另一端24连接于移动构件 40A。上升用线缆20B通过驱动部30的驱动被卷取放出。需要说明的是,在上升用线缆20B中,配线在导轨70的驱动部30与导轨60的方向转换构件11之间的部分的外周由外壳50B覆盖。
上升用线缆20B在移动构件40A与方向转换构件11之间、及方向转换构件11与驱动部30之间,以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配置。
下降用线缆20C将连结线缆20A与上升用线缆20B经由驱动部 30及移动构件40B连结,将驱动部30的驱动力向连结线缆20A和上升用线缆20B传递。
下降用线缆20C在利用驱动部30的驱动力卷取上升用线缆20B 时被放出,在放出上升用线缆20B时被卷取。
下降用线缆20C将一端连接于驱动部30,卷挂于在导轨70的下端部配置的方向转换构件14而将配线方向转换成导轨70的上方,将另一端26连接于移动构件40B的下侧。
下降用线缆20C在驱动部30与方向转换构件14之间、及移动构件40B与方向转换构件14之间,以被赋予了张力的状态配置。
当上升用线缆20B向驱动部30卷取时,下降用线缆20C向方向转换构件14侧被放出而移动。当上升用线缆20B从驱动部30放出时,下降用线缆20C通过向驱动部30卷取而从方向转换构件14侧向驱动部30侧移动,对移动构件40B进行牵引。
这样,通过驱动部30将上升用线缆20B卷取放出,由此线缆20 追随上升用线缆20B的向配线方向的移动,经由下降用线缆20C而连结线缆20A也移动。通过连结线缆20A、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20C的移动而移动构件40A、40B升降。
[驱动部30]
驱动部30经由线缆20对移动构件40A、40B进行升降移动。
驱动部30通过将线缆20卷取放出而使移动构件40A、40B移动。
驱动部30分别连接线缆20的一端,即,本实施方式中的上升用线缆20B的一端、下降用线缆20C的一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30具有电气性地驱动的电动机32、卷筒31、将电动机32的旋转运动向卷筒31传递的例如蜗轮等的未图示的动力传递部。驱动部30驱动电动机32向正方向和反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驱动而卷筒31向正方向和反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部30经由壳体80保持在导轨70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卷筒31在电动机32的旋转驱动中,进行正方向的旋转和反方向的旋转。上升用线缆20B和下降用线缆20C将其端部分别连接于卷筒31,且相互反向地卷绕。卷筒31通过正方向或反方向的旋转而卷取上升用线缆20B来拉拽上升用线缆20B,或者卷取下降用线缆 20C来拉拽下降用线缆20C。卷筒31在卷取上升用线缆20B时,放出下降用线缆20C,在卷取下降用线缆20C时,放出上升用线缆20B。驱动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导轨70,但也可以设置于导轨60。
[移动构件40A、40B]
移动构件40A、40B经由线缆20通过驱动部30移动,在连接移动对象物的情况下,使移动对象物移动。
在移动构件40A中,在上端部将上升用线缆20B的另一端24卡定,上升用线缆20B从移动构件40A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在移动构件40A中,在下端部将连结线缆20A的另一端22卡定,连结线缆20A 从移动构件40A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
在移动构件40B中,在上端部将连结线缆20A的一端21卡定,连结线缆20A从移动构件40B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在移动构件40B 中,在下端部将下降用线缆20C的另一端26卡定,下降用线缆20C从移动构件40B的下端部向下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通过线缆20而移动构件40A、40B移动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1个移动构件移动的结构。
在移动装置10中,移动构件40A、40B分别嵌合于导轨60、70,由导轨60、70引导而进行升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构件40A、40B是车窗升降器的载板,在分离的两个部位保持窗玻璃Wg的下端部,并沿导轨60、70在窗玻璃 Wg的升降方向上被引导。
移动构件40A、40B在导轨60、70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下端侧) 与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上端侧)之间移动,使作为移动对象物的窗玻璃 Wg移动。
[导轨70与壳体80的安装构造]
通过将配置驱动部30的壳体80向导轨70的壳体安装部73(参照图2)安装,从而将驱动部30固定于导轨70。
[导轨70]
导轨70沿移动构件40B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引导移动构件40B。
本实施方式的导轨70安装于车辆的车门,因此根据窗玻璃Wg相对于车门构造的升降轨迹而弯曲。
该导轨70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经由方向转换构件安装部71、72(参照图2)安装方向转换构件13、14。
导轨70具有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孔75和另一端侧的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
(一端侧固定孔75和另一端侧固定孔76)
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是用于将驱动部30固定于导轨70的结构。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通过供安装驱动部30的壳体80的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侧固定部86分别插入,从而将驱动部30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导轨70。
在导轨70中,一端侧固定孔75配置于作为任一方的端部侧的一端侧,另一端侧固定孔76配置于另一端侧。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沿导轨70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
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只要是供一端侧固定部85 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分别插入的结构即可,可以是贯通孔,也可以是具有底面的凹状孔。
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也可以具有与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卡合而能够进行插入方向上的防脱的开口缘部。
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优选在相同方向上开口设置。
另外,一端侧固定孔75也可以为圆形、方形中的任一开口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正圆形的一端侧固定孔75,但也可以设为椭圆形、多角形的一端侧固定孔75。
另一端侧固定孔76为方形,也可以为三角形、四角形、五角形等各种形状的开口形状。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外形从穿孔的容易度出发而优选为四角形,更优选为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在导轨 70中设置于安装壳体80的壳体安装部73。
在壳体安装部73安装壳体80的安装凸缘部82(参照图4)。
壳体安装部73以在导轨70的主体部分的一部分沿厚度方向突出的方式凹陷形成。
壳体安装部73的周壁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对应于壳体80的安装凸缘部82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82a(参照图4),在壳体安装部73以内嵌的方式配置壳体80的安装凸缘部82。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以在导轨70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方式设置于壳体安装部 73的底面部7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孔75为正圆形,另一端侧固定孔76为长方形。可以将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 76中的至少一方设为具有多角形形状的开口的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以使相对的2条边与导轨7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壳体安装部73的底面部731。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分别接近地形成有止动孔79,该止动孔79将经由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安装的壳体80通过螺丝、螺栓等止动件进行固定。
[壳体80]
图4~图6所示的壳体80是保持驱动部30并用于将保持的驱动部 30向导轨70固定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80具有保持驱动部30的驱动部保持部84、向一端侧固定孔75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85、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的另一端侧固定部86。需要说明的是,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侧固定部86与壳体80为分体,也可以与壳体80组合使用。
壳体80具有与驱动部保持部84连续而向导轨70安装的安装凸缘部82。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设置于安装凸缘部82。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凸缘部82设有对应于导轨70侧的止动孔 79而形成的止动孔89。止动孔89在将壳体80安装于导轨70之后与止动孔79连续而插入螺栓、螺丝等止动件,从而将壳体80与壳体罩 80a一起固定于导轨70。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动孔79、89与一端侧固定孔75及一端侧固定部85的卡合部分、另一端侧固定孔76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嵌合部分分别接近地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80保持卷筒31、电动机32等,但是在图 4中,作为驱动部保持部84,示出将卷筒31(参照图1)保持为以旋转轴34b为中心旋转自如的卷筒收容部84a。需要说明的是,电动机32也可以在壳体80将卷筒31设置成能够旋转驱动。固定于导轨70之后,在壳体80安装将卷筒31覆盖的壳体罩80a(参照图1),利用该壳体罩 80a保持电动机32。电动机32经由壳体罩80a保持于壳体80,经由利用壳体80及壳体罩80a保持的动力传递部而连接于卷筒31。
壳体80具有由卷筒31卷取放出的线缆的延出口。线缆的延出口是朝向一端侧的方向转换构件11的线缆延伸出的一端侧延出口87和朝向另一端侧的方向转换构件14的线缆延伸出的另一端侧延出口88。一端侧延出口87及另一端侧延出口88与卷筒收容部84a连续地设置,将从收容于卷筒收容部84a的卷筒31延伸出的线缆,具体而言上升用线缆20B和下降用线缆20C向壳体80的外部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一方的导轨70的下端部的方向转换构件 14和另一方的导轨60的上端部的方向转换构件11分别开口地设置。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以从它们分别延伸出的线缆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线在一直线上的方式设置于壳体80。
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配置在夹持卷筒收容部84a 并从安装凸缘部82分离的位置。
在壳体80安装于导轨70的状态下,一端侧延出口87朝向上方开口,另一端侧延出口87朝向下方开口。
壳体80通过将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向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而被固定于导轨70。
(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侧固定部86)
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能够拆装地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将壳体80能够拆装地固定于导轨7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夹持卷筒收容部84a并沿着将一端侧延出口87的开口方向和另一端侧延出口 88的开口方向连结的线配置。
如图7~图9所示,一端侧固定部85具有向一端侧固定孔75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导轨70时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卡合的弹性部85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通过想像线表示供一端侧固定部85嵌合的一端侧固定孔75。
安装于导轨70时是指将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向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而壳体80位于固定在导轨 70的壳体安装部73的固定位置时。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部85具有从安装凸缘部82突出的固定部主体85a,在固定部主体85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85c设置弹性部 85b。
具有固定部主体85a和弹性部85b的一端侧固定部85的外形对应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形状而形成。
固定部主体85a具有在前端侧开口的空心部85d,由此成为减重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孔75为圆形,因此一端侧固定部 85的外形为圆形。在固定部主体85a的周壁部分,未设置弹性部85b 的一部分的面85e弯曲成圆弧状。
弹性部85b设置成能够弹性变形,进行弹性变形而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卡合。
弹性部85b设置成进行弹性变形而从固定部主体85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85c向外方露出没入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85b在固定部主体85a的外周面夹着一端侧固定部85的外形的中心(相当于固定部主体85a的中心)而在彼此相反侧的部位分别设置。
弹性部85b只要是在安装于导轨70时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卡合的结构即可,也可以任意设置。
例如图7~图9所示,弹性部85b具有从固定部主体85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85c向外侧倾斜延伸的弹性臂851和在该弹性臂的前端设置的卡合片852。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主体85a具有空心部85d,因此设置于固定部主体85a的弹性部85b与设置于实心的固定部主体85a 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弹性变形。
弹性臂851从固定部主体85a的前端部侧朝向基端部而向外侧倾斜延伸设置。
固定部主体85a的中心与弹性臂851的前端的水平长度比一端侧固定孔75的半径大。由此,在弹性部85b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内时,弹性臂851通过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以进行了弹性变形的状态插入。
卡合片852配置在比弹性臂851的前端靠固定部主体85a的中心侧处,在一端侧固定孔75内弹性臂851的弹性变形被释放时,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卡合。
一端侧固定部85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而在外径处嵌合,在安装于导轨70时利用弹性部85b与一端侧固定孔75卡合。在未安装于导轨70的情况下,一端侧固定部85未卡合于一端侧固定孔75,详细而言,卡合片852未卡合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因此能够将一端侧固定部85从一端侧固定孔75拔出。
如图10及图11所示,另一端侧固定部86具有插入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进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导轨70时与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卡合的弹性部86b。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 中,通过想像线示出供另一端侧固定部86嵌合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
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外形是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方形对应的方形,是插入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时的能够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嵌合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端侧固定孔76为长方形,因此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外形为长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另一端侧固定部86 具有固定部主体86a,并在固定部主体86a的外周面的一部分86c设有弹性部86b,该固定部主体86a具有从安装凸缘部82突出的方形的外形。
固定部主体86a具有在前端侧开口的空心部86d,由此成为减重的状态。在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部86,弹性部86b设置于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形成方形的角部间的一部分86c。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86b在方形的固定部主体86a的周壁部分,在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外形的外周面的一部分86c,即,在夹着固定体主体86a的中心且相互平行地配置的2个侧面分别设置成能够弹性变形。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定部主体86a具有空心部86d,因此设置于固定部主体86a的弹性部85b与设置于实心的固定部主体85a 的情况相比,更容易弹性变形。
弹性部86b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在安装于导轨70(壳体安装部73)时进行弹性变形,卡合于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参照图2、3)。需要说明的是,弹性部86b只要是在安装于导轨70时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卡合的结构即可,可以任意形成。弹性部86b与一端侧固定部85同样,夹着固定部主体86a相对地设置,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缘部卡合。而且,另一端侧固定部86具有夹着固定部主体86a设置的多个平坦的抵接面,通过该抵接面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缘部抵接来抑制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绕轴方向的旋转。通过该旋转抑制效果,即使施加壳体80旋转的方向的力,也能抑制弹性部86b挠曲而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卡合被解除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86b与弹性部85b同样,在固定部主体 86a的侧面,以从固定部主体86a的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从侧面分离的方式向外方倾斜延伸地形成。具体而言,与弹性部85b同样,弹性部 86b具有:具有与弹性臂851同样的功能的弹性臂861;及具有与卡合片852同样的功能的卡合片862。
另一端侧固定部86插入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而在外径处嵌合,在安装于导轨70时利用弹性部86b卡合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在未安装于导轨70的情况下,弹性部86b的卡合片862未卡合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因此另一端侧固定部86未卡合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该状态的另一端侧固定部86能够从另一端侧固定孔76拔出。
[移动装置10的作用及效果]
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方向转换构件13、14的导轨70具有: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的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保持驱动部30的壳体80具有向一端侧固定孔75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 85和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的另一端侧固定部86。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线缆向方向转换构件延伸的方向与导轨70延伸的方向相交,壳体80以在对驱动部30进行驱动时沿相对于导轨旋转的方向施加力的方式固定于导轨70。
在一端侧固定部85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时,弹性部85b由一端侧固定孔75向一端侧固定部85的外形的中心侧按压而位移。在该状态下将一端侧固定部85向一端侧固定孔75插入时,一端侧固定部 85通过构成其外形的固定部主体85a的面85e和弹性部85b而嵌合于一端侧固定孔75。一端侧固定部85在安装于导轨70时,即壳体80位于导轨70中的固定位置时,利用弹性部85b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端侧固定部85中,弹性部85b 的弹性臂851由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按压而弹性变形,并插入到一端侧固定孔75内。并且,在壳体80位于导轨70中的固定位置时,卡合片852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周边部75a。此时,向弹性臂851的按压状态被释放,卡合片852在插入方向侧与一端侧固定孔 75的周边部75a卡合,被限制向从一端侧固定孔75脱离的方向的移动。
另外,在另一端侧固定部86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时,弹性部86b由另一端侧固定孔76向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外形的中心侧按压而位移。在该状态下将另一端侧固定部86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时,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通过构成其外形的固定部主体86a的面86e 和弹性部86b而嵌合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另一端侧固定部86在安装于导轨70时,即壳体80位于导轨70中的固定位置时,利用弹性部86b 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另一端侧固定部86,弹性部86b的弹性臂861由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 76a按压而弹性变形,并插入到另一端侧固定孔76内。并且,在壳体 80位于导轨70中的固定位置时,卡合片862插入于另一端侧固定孔 76的周边部76a。此时,向弹性臂861的按压状态被释放,卡合片862 在插入方向侧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周边部76a卡合,被限制向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脱离的方向的移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部30仅通过将保持驱动部30的壳体80的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插入于导轨70的一端侧固定孔75及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就能够固定于导轨70,能够通过简单的卡合而容易地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80保持与移动的线缆20(上升用线缆20B 及下降用线缆20C)连接的驱动部30(特别是卷筒31)。壳体80与具有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安装凸缘部82连续地通过驱动部保持部84保持驱动部30(特别是卷筒31)。
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远离线缆20(详细而言,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20C)从卷筒31延伸出的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而配置。
从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延伸出的上升用线缆 20B及下降用线缆20C在沿着卷筒31的切线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出,向上述延出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以将它们连结的假想线相对于表示从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 延伸出的线缆的延伸方向的假想线而隔着卷筒31的方式配置。
这样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与供作为线缆的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20C延伸出的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分离配置。
由此,通过驱动部30的驱动,即,卷筒31的旋转而进行经由一端侧延出口87和另一端侧延出口88的线缆的卷取放出,由此向一端侧固定部85和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施加摆动方向的旋转力矩。
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分别与一端侧固定孔75 及另一端部侧固定孔76卡合,因此摆动方向的旋转力矩向一端侧固定部85与一端侧固定孔75的卡合部分、及另一端部侧固定部86与另一端部侧固定孔76的卡合部分施加。
在此,另一端侧固定部86具有向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向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而卡合。因此,当向另一端侧固定部86施加旋转力矩时,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外形的至少1个角部抵接于与形成该角部的面(例如面86e)相对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相对面,抑制另一端侧固定部86相对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摆动。
由此,向另一端侧固定部86施加旋转力矩,即使在另一端侧固定部86相对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摆动的情况下,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角部间的面和与该面相对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相对面也不会抵接。
由此,即使在向另一端侧固定部86施加旋转力矩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在另一端侧固定部86形成于角部间的面(一部分86c)上的弹性部86b接触于与角部间的面(一部分86c)相对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面而被按压的情况。
由此,即使由于卷筒31的旋转而线缆20(上升用线缆20B及下降用线缆20C)移动,另一端侧固定孔76内的弹性部86b也不会由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而发生弹性变形,能够防止另一端侧固定部86的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脱落。而且,另一端侧固定部86不会从另一端侧固定孔76脱落,因此即使一端侧固定孔76为圆形,也能维持与一端侧固定部86的卡合状态,能够防止壳体80从导轨70的脱落。
另外,壳体80的安装凸缘部82的外形的至少一部分82a对应于壳体安装部73的周壁部分的一部分,以内嵌于壳体安装部73的方式配置。由此,相对于导轨70能够容易地进行壳体80的安装位置的定位,能够将一端侧固定部85及另一端侧固定部86容易地插入于一端侧固定孔75及另一端侧固定孔76。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孔75为圆形,一端侧固定部 85具有与圆形的一端侧固定孔75嵌合的外形。
由此,在将壳体80向导轨70安装时,首先,在向一端侧固定孔 75插入了一端侧固定部85之后,以一端侧固定部85为中心使壳体80 回旋,由此能够使另一端侧固定部86移动到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的插入位置,并能够容易地插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端侧固定孔75为圆形,一端侧固定部 85具有与圆形的一端侧固定孔75嵌合的外形,另一端侧固定孔76为方形,另一端侧固定部86具有与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75嵌合的外形。
由此,在维修等中,在对于以一端侧为上侧并以另一端侧为下侧地配置的导轨70进行驱动部30的装配时,仅通过向一端侧固定孔75 插入一端侧固定部85就能够利用自重使壳体80的另一端侧固定部86 位于另一端侧固定孔76的附近位置。由此,能够使另一端侧固定部86 移动到向另一端侧固定孔76插入的插入位置而容易地插入,能够经由壳体80容易地将驱动部30固定于导轨70。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说明是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的例证,本发明的范围没有限定于此。即,关于上述装置的结构、各部分的形状的说明为一例,可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对于上述的例子的各种变更、追加。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移动装置具有通过简单的卡合能够在导轨固定驱动部的效果,作为在适用于车辆的车门的车窗升降器及窗玻璃升降装置中使用的结构有用。
标号说明
10 移动装置
11、12、13、14 方向转换构件
20 线缆
20A 连结线缆
20B 上升用线缆
20C 下降用线缆
21 一端
22、24、26 另一端
30 驱动部
31 卷筒
32 电动机
34b 旋转轴
40、40A、40B 移动构件
50A、50B 外壳
60、70 导轨
73 壳体安装部
75 一端侧固定孔
75a、76a 周边部
76 另一端侧固定孔
79、89 止动孔
80 壳体
80a 壳体罩
82 安装凸缘部
84 驱动部保持部
84a 卷筒收容部
85 一端侧固定部
86 另一端侧固定部
85a、86a 固定部主体
85b、86b 弹性部
85c、86c 一部分
85d、86d 空心部
85e、86e 面
87 一端侧延出口
88 另一端侧延出口
731 底面部
851、861 弹性臂
852、862 卡合片。

Claims (2)

1.一种移动装置,具备:
线缆;
驱动部,与所述线缆的一端连接;
移动构件,与所述线缆的另一端连接;
导轨,沿所述移动构件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对所述移动构件进行引导;
壳体,保持所述驱动部;及
方向转换构件,转换所述线缆延伸的方向,
其中,
所述导轨在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具有所述方向转换构件,
所述导轨具有一端侧的一端侧固定孔和另一端侧的方形的另一端侧固定孔,
所述壳体具有向所述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一端侧固定部和向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的另一端侧固定部,
所述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所述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所述导轨时与所述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
所述另一端侧固定部具有向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插入而嵌合的外形,并具有在安装于所述导轨时与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的周边部卡合的弹性部,
所述一端侧固定孔和所述另一端侧固定孔设置于壳体安装部,所述壳体安装部在所述导轨的一部分处凹陷且具有周壁部分,所述一端侧固定部和所述另一端侧固定部设置于安装凸缘部,所述安装凸缘部的外形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壳体安装部的所述周壁部分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壳体安装部嵌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
供朝向一端侧的所述方向转换构件的线缆延伸出的一端侧延出口;及
供朝向另一端侧的所述方向转换构件的线缆延伸出的另一端侧延出口。
CN201880055456.4A 2017-10-31 2018-10-31 移动装置 Active CN1110516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0864 2017-10-31
JP2017210864A JP6815304B2 (ja) 2017-10-31 2017-10-31 移動装置
PCT/JP2018/040548 WO2019088181A1 (ja) 2017-10-31 2018-10-31 移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638A CN111051638A (zh) 2020-04-21
CN111051638B true CN111051638B (zh) 2021-05-18

Family

ID=66333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5456.4A Active CN111051638B (zh) 2017-10-31 2018-10-31 移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15304B2 (zh)
CN (1) CN111051638B (zh)
MX (1) MX2020004402A (zh)
WO (1) WO201908818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27455Y (zh) * 2007-04-30 2008-02-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窗玻璃升降器托架
JP4213458B2 (ja) * 2002-12-12 2009-01-2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式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JP2009013666A (ja) * 2007-07-04 2009-01-22 Hi-Lex Corporation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およびケーブル駆動装置
JP2010112016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i-Lex Corporation 衝撃吸収体を備えた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またはストッパ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CN101801698A (zh) * 2007-03-13 2010-08-11 英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线缆调节器导轨和具有卡入式滑轮的承载架
WO2012063568A1 (ja) * 2010-11-08 2012-05-18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03069094A (zh) * 2010-06-30 2013-04-24 Hi-Lex株式会社 车窗开闭调节器
CN103890300A (zh) * 2011-10-25 2014-06-25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窗户调节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3458B2 (ja) * 2002-12-12 2009-01-2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式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CN101801698A (zh) * 2007-03-13 2010-08-11 英特瓦产品有限责任公司 线缆调节器导轨和具有卡入式滑轮的承载架
CN201027455Y (zh) * 2007-04-30 2008-02-27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车窗玻璃升降器托架
JP2009013666A (ja) * 2007-07-04 2009-01-22 Hi-Lex Corporation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およびケーブル駆動装置
JP2010112016A (ja) * 2008-11-04 2010-05-20 Hi-Lex Corporation 衝撃吸収体を備えたキャリアプレートまたはストッパ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CN103069094A (zh) * 2010-06-30 2013-04-24 Hi-Lex株式会社 车窗开闭调节器
WO2012063568A1 (ja) * 2010-11-08 2012-05-18 八千代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CN103890300A (zh) * 2011-10-25 2014-06-25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窗户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638A (zh) 2020-04-21
WO2019088181A1 (ja) 2019-05-09
MX2020004402A (es) 2020-08-06
JP2019081505A (ja) 2019-05-30
JP6815304B2 (ja) 2021-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3062060A1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6954956B2 (ja) 対象物移動装置
US7424788B2 (en) Universal cable window regulator assembly for vehicles
US4428542A (en) Wire-driving device for window regulator
CN111051638B (zh) 移动装置
EP2400612A1 (en) Wire tenser
JP2001128350A (ja)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巻取器
CN111527278B (zh) 线缆配线结构及使用该线缆配线结构的窗玻璃升降装置
CN112389171B (zh)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的绳索驱动系统
KR101657911B1 (ko) 전동식 승하강 칠판장치
EP3786408A1 (en) Object moving device
CN115199199A (zh) 卷线组件、致动系统和窗帘
EP3561211A1 (en) Object moving device and window glass lifting device
KR101976335B1 (ko) 창문 자동 개폐 장치
CN114423923A (zh) 驱动装置及窗玻璃升降装置
JP7315521B2 (ja) キャリアプレート及び対象物移動装置
JP5064961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装置
JP7180489B2 (ja) 車両用開閉体駆動装置
JP6882952B2 (ja) 移動装置
JP7244010B2 (ja) 電動ブラインドの駆動装置、および、電動ブラインド
KR102335174B1 (ko) 자동차용 윈도우 전원공급장치
CN109854133B (zh) 一种有伸缩支撑装置的上悬窗
JP2019082033A (ja) 移動装置及び窓ガラス昇降装置
JP2023078813A (ja) ガイドレール及び対象物移動装置
JP2024064807A (ja) 対象物移動装置および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