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1191A - 跨骑型电动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电动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1191A
CN111051191A CN201880056325.8A CN201880056325A CN111051191A CN 111051191 A CN111051191 A CN 111051191A CN 201880056325 A CN201880056325 A CN 201880056325A CN 111051191 A CN111051191 A CN 1110511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frame
swing arm
arm
sad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563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1191B (zh
Inventor
大场洋明
小林义隆
堂面拓郎
新井伦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1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1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1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1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 B62J43/16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for propulsion on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43/0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 B62J43/20Arrangements of batter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10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over or beside driven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摆臂(2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架的后框架部(14b)。在摆臂(20)安装有驱动后轮的电动马达(30)。电动马达(30)利用电缆(60)连接于车架侧的电力供给部。在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设置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65)。在臂支承构件(65)的后端附近设置有将摆臂(20)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57)。在跨摆臂(20)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65)的区域的上方设置有供电缆(60)布设的布设空间(75)。

Description

跨骑型电动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轮被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式的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型电动车辆。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2017-191910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已知有在将后轮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摆臂上搭载有后轮驱动用的电动马达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跨骑型电动车辆而言,蓄电池、动力驱动单元等电力供给部搭载于车架侧,该电力供给部和电动马达之间由电缆连接。认为这种跨骑型电动车辆有可能因伴随着车辆的行驶产生的摆臂的摆动而导致对电缆产生拉伸负荷。因此,在电缆上设置弯曲部等余长部,利用该余长部来谋求拉伸负荷的减轻。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58893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上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而言,供电用的粗电缆以连接电力供给部和电动马达的方式跨车架和摆臂地布设。因此,在这种跨骑型电动车辆中,期望研究出伴随着摆臂的摆动产生的负荷不易作用于电缆的构造。
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在摆臂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的负荷的跨骑型电动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方案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方案是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具备:头管,其将前轮保持为能够转向;下行框架部,其从所述头管向下部后方延伸;后框架部,其从所述下行框架部的后部向上方延伸;摆臂,所述摆臂的前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后框架部,并且在所述摆臂的后部支承后轮;电动马达,其安装于所述摆臂,用于驱动所述后轮;电力供给部,其安装于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下行框架部及所述后框架部的车架,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以及电缆,其将所述电力供给部和所述电动马达电连接,其中,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从所述后框架部的下部区域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在所述臂支承构件的后端的附近设置有将所述摆臂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在跨所述摆臂的前部区域和所述臂支承构件的区域的上方设置有供所述电缆布设的布设空间。
在上述的结构的情况下,从后框架部的下部区域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接受枢轴,摆臂的前部在从后框架部的下部区域向车辆后方分离开的位置支承于枢轴。并且,连接电力供给部和电动马达的电缆在跨摆臂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的区域的上方布设。因此,电缆布设于摆臂的摆动中心(枢轴)的上部附近,在摆臂的摆动时负荷不易作用于电缆。另外,电缆由于配置于跨摆臂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的区域的上方,因此在摆臂的摆动时不易与周围的构件干涉。
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臂支承构件具有从所述后框架部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下方倾斜部,所述摆臂的前部区域具有从与所述枢轴连结的连结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上方倾斜部,利用所述下方倾斜部和所述上方倾斜部形成的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构成所述布设空间的一部分,所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布设于所述凹形状部内。
在该情况下,在跨摆臂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的区域的上表面侧形成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在该凹形状部的底部附近配置枢轴。并且,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布设于凹形状部内,因此电缆接近摆臂的摆动中心(枢轴)地布设。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在摆臂的摆动时负荷更加不易作用于电缆。
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电缆的一部分在所述布设空间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布设,所述电缆的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枢轴的轴线重叠。
在该情况下,在摆臂以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时,在布设空间内,在电缆上下弯曲变形的同时,在车宽方向弯折的区域进行扭转变形。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容易使在摆臂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的应力分散,能够进一步抑制作用于电缆的负荷。
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后框架部安装有在所述布设空间的上方支承蓄电池的蓄电池支承框架,在所述蓄电池支承框架设置有支承所述电缆的线缆支承部。
在该情况下,布设空间位于支承蓄电池的蓄电池支承框架的下方,布设于该布设空间的电缆借助线缆支承部支承于蓄电池支承框架。因此,能够使电缆在接近枢轴的位置支承于车架侧。因此,在采用了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抑制伴随着摆臂的摆动产生的电缆的振动。
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电力供给部包括动力驱动单元,该动力驱动单元将蓄电池的电力变换成三相交流并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所述电缆包括将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和所述电动马达连接的三相的电线。
在该情况下,三相的电线集束而成的电缆的外径变大。因此,当因摆臂的摆动而对电缆作用弯曲、扭转等变形载荷时,容易因该变形载荷而在电缆的局部产生应力集中。然而,由于电缆接近枢轴地布设,因此能够避免在电缆的局部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
在上述跨骑型电动车辆中,也可以是,所述电缆利用保护材料将所述三相的电线的束的周围覆盖而成,所述保护材料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枢轴的外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由于电缆布设于摆臂的摆动中心的上部附近,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在摆臂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将一部分部件去掉后的左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车架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1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从左侧前部上方观察实施方式的主臂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将图2的局部放大示出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仰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8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沿着图9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跨骑型电动车辆的蓄电池支承框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若无特殊记载,就是与以下进行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侧方的箭头LH、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是表示作为跨骑型电动车辆的一方式的电动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面的图。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具有供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员放置脚掌的踏板9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车辆。
机动二轮车1具备作为转向轮的前轮3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4。前轮3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左右一对前叉6。另外,前轮3能够由车把2操作进行转向。在前叉6支承有将前轮3的上方侧覆盖的前挡泥板50F。
后轮4支承于摆臂20的后部,摆臂20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架F。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是单元摆动式的机动二轮车。在摆臂20搭载有车辆驱动用的电动马达30和将电动马达30的驱动力减速并向后轮车轴4a传递的减速机构35(参照图6)。在摆臂20的后端部借助挡泥板支承臂40支承有将后轮4的后上部覆盖的后挡泥板50R。在挡泥板支承臂40连结有作为后侧悬挂部件的后减震器7的下端部。
机动二轮车1具备供就座于座椅8的驾驶员放置脚掌的左右一对踏板9和在左右的踏板9之间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通道10。中央通道10处于座椅8的前方侧且形成得比座椅8低。中央通道10的上方侧的空间部处于车把2和座椅8之间,形成驾驶员跨骑车身时的跨骑空间。
图2是从左侧方观察去掉座椅8、罩类后的机动二轮车1所得到的图。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机动二轮车1的车架F所得到的图。图4是从左前部上方观察车架F所得到的图。图5是从上方观察车架F所得到的图。
车架F是利用焊接等将多种钢材接合为一体而形成的。车架F在前端部具备头管12。头管12借助转向柱11(参照图1、图2)和左右的前叉6将前轮3保持为能够转向。
车架F还具备:左右一对上框架13,它们从头管12的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区域向后斜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框架14,它们从头管12的下部区域向下方延伸,之后向车身后方延伸,从其后端部向后方以稍微倾斜的状态向上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5,它们从左右的上框架13的前后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向后斜上方延伸。下框架14具有从头管12向下部后方延伸的下行框架部14a和从下行框架部14a的后部向上方延伸的后框架部14b。
左侧的后框架部14b的上端部结合于左侧的对应的座椅框架15的前后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右侧的后框架部14b的上端部结合于右侧的对应的座椅框架15的前后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15的上部安装有供乘员就座的座椅8。座椅8能够以前端侧为铰链支点沿上下进行开闭。
左侧的上框架13的后端部结合于左侧的对应的后框架部14b的下端附近。右侧的上框架13的后端部结合于右侧的对应的后框架部14b的下端附近。
对于左右的各下框架14而言,下行框架部14a的下方延伸部14a-1的上部区域和后方延伸部14a-2的后部区域利用中间框架16相连结。左右的下行框架部14a的下方延伸部14a-1彼此利用前横梁18相互连结。左右的下行框架部14a的后方延伸部14a-2的前端区域彼此利用前下横梁19相互连结。左右的下行框架部14a的后方延伸部14a-2的后端区域彼此利用横框架51相互连结。前横梁18和前下横梁19利用比下框架14小径的圆钢管形成。前横梁18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前下横梁19呈向前方凸出的弯曲状地延伸。横框架51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利用与下框架14大体同径的圆钢管形成。
左右的座椅框架15的前部区域彼此利用中央横梁52相互连结。左右的座椅框架15的后端部彼此利用后横梁53和后横板54相互连结。中央横梁52呈向上前方凸出的弯曲状地延伸。后横梁53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中央横梁52利用比座椅框架15小径的圆钢管形成。后横梁53利用与座椅框架15大体同径的圆钢管形成。
左侧的下框架14的后框架部14b和左侧的对应的座椅框架15的后部区域利用支撑框架17相连结。右侧的下框架14的后框架部14b和右侧的对应的座椅框架15的后部区域利用支撑框架17相连结。左右的支撑框架17的后部区域间利用后横梁55相互连结。
后横梁55呈向下方凸出的弯曲状地延伸。后横梁55利用与支撑框架17大体同径的圆钢管形成。
图6是表示机动二轮车1的沿着图1的VI-VI线的截面的图。
摆臂20具备:主臂21,其从后轮4的前方朝向后轮4的左侧方延伸;以及副臂22,其从主臂21的前右侧部朝向后轮4的右侧方朝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并延伸。图中标记CL是车辆的车宽方向的中心线。
在主臂21设置有收容电动马达30的马达收容部23和收容减速机构35的减速机构收容部24。
马达收容部23具备从车宽方向内侧覆盖电动马达30的内侧罩23a和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电动马达30的外侧罩23b。
内侧罩23a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口的箱状。内侧罩23a一体形成于主臂21的臂主体部21a。外侧罩23b利用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与内侧罩23a结合。
图7是从左侧前部上方观察主臂21所得到的图。
如图6、图7所示,主臂21具有在后轮4的前方跨车宽方向地延伸的臂基部21c和从臂基部21c的左侧的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臂主体部21a。副臂22结合于臂基部21c的右侧面。在臂基部21c的左右的两端部突出设置有向前方延伸的延伸片21b。在左右的延伸片21b形成有沿车宽方向贯穿的插通孔56。后面要详细叙述的枢轴57能够转动地保持于插通孔56。从左右的各延伸片21b起到臂基部21c为止的上表面朝向后部上方侧倾斜地延伸。该部分被设为从与枢轴57连结的连结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上方倾斜部58。
如图6所示,电动马达30保持于摆臂20的主臂21,且配置于后轮4的左侧方。电动马达30是内转子型的马达。电动马达30具备定子33和具有马达输出轴31的内转子32。
电动马达30配置于摆臂20的主臂21的后部区域。
马达输出轴31沿着车宽方向轴支承于主臂21。
马达输出轴31具有与后轮轴线CR(后轮车轴4a的轴线)平行的轴线Cm1(以下,称为“马达轴线Cm1”)。图6中的标记34a~34c是将马达输出轴31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内转子32具备呈筒状的内转子主体32a和设置于内转子主体32a的外周面的磁铁32b。内转子主体32a的径向中央部与马达输出轴31花键结合在一起。在内转子主体32a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外周面安装有被检查获知体32c。
定子33具备固定于内侧罩23a的外周壁的环状的定子磁轭33a、接合于定子磁轭33a且相对于马达轴线Cm1呈放射状设置的多个齿33b、以及卷绕于各齿33b的线圈33c。在定子磁轭33a安装转子传感器33d,转子传感器33d检查获知被检查获知体32c的通过从而检测内转子32的旋转位置。
图8是将图2的摆臂20的支承部附近放大示出的图。
如图8所示,在电动马达30连接有电缆60。电缆60是将车架F侧的电力供给部和电动马达30的三相的各线圈33c电连接的线缆。三相的电线60u、60v、60w的束的周围被保护材料61(参照图11)覆盖。电缆60的粗细是足够粗,保护材料61的最大外径比枢轴57的外径大。连接于电动马达30的电缆60沿着摆臂20的臂主体部21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朝向前方引出。臂主体部21a的侧方的电缆60的布线部如图8所示被安装于臂主体部21a的臂罩39覆盖。
如图2所示,对电动马达30的电力供给部具有蓄积电力的一对蓄电池62A、62B、和将这些蓄电池62A、62B的直流电力变换为交流电力的动力驱动单元(PDU)63。电缆60的三相的电线60u、60v、60w连接于动力驱动单元63。蓄电池62A、62B和动力驱动单元63利用未图示的别的电缆相互连接。
动力驱动单元63配置于车架F中的、被下框架14的左右的下行框架部14a和左右的上框架13围起来的区域,位于左右的中间框架16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动力驱动单元63以稍微前倾的状态配置于中央通道10的下方的空间部。
蓄电池62A、62B前后并排地配置于在座椅8的下方设置的蓄电池收纳部64。蓄电池62A、62B都形成为大体长方体状,设为彼此相同的结构。蓄电池62A、62B串联地接线,从而得到规定的高电压(例如,48V~72V)。例如,蓄电池62A、62B作为可充放电的能量存储器由锂离子蓄电池构成。
电动马达30由未图示的控制单元控制。控制单元接受来自未图示的节气门开度传感器等的信息,根据驾驶员的操作意图、行驶状况等来向电动马达30的驱动器输出规定的控制信号。
图6所示的减速机构35具备与马达输出轴31及后轮车轴4a平行地被轴支承的传递轴36、分别设置于马达输出轴31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及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内侧部的第一齿轮对37a、37b、以及分别设置于传递轴36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及后轮车轴4a的左端部的第二齿轮对38a、38b。图6中的标记4b~4d是将后轮车轴4a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马达输出轴31、传递轴36及后轮车轴4a从前侧向后侧依次前后隔开间隔地配置。传递轴36具有与马达轴线Cm1平行的轴线Ct1(以下,称为“传递轴线Ct1”)。图6中的标记39a、39b是将传递轴3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
马达输出轴31的旋转通过上述的减速机构35的结构以规定的减速比减速并向后轮车轴4a传递。
图9是从车辆的下方观察摆臂20的支承部附近所得到的图。图10是表示沿着图8的X-X线的截面的图。图11是表示沿着图9的XI-XI线的截面的图。
如图8~图11所示,在左右的下框架14中的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安装有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65。在臂支承构件65的后端部的附近保持有将摆臂20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57。臂支承构件65形成为在侧视时呈被二边所夹的一个顶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的大体三角形形状,详细的构造将在后面进行说明。枢轴57保持于向车辆后方突出的顶部附近。
如图8、图10所示,在车架F的左右的各后框架部14b的上下方向上的大体中间位置结合有用于支承蓄电池收纳部64的蓄电池支承件66。蓄电池支承件66从后框架部14b向车身后方侧延伸。在左右的各后框架部14b的比蓄电池支承件66的结合部稍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有向后部上方侧延伸的副支承件67。副支承件67的后端部从下方结合于蓄电池支承件66的后部区域。
在左右的各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和左右的对应的副支承件67安装有由金属板制成的第一支承托架68a和第二支承托架68b。第一支承托架68a接合于后框架部14b和副支承件67的车宽方向外侧区域。第二支承托架68b接合于后框架部14b和副支承件67的车宽方向内侧区域。如图10所示,第一支承托架68a和第二支承托架68b的上部区域之间分离开规定宽度,在该分离开的空间部内配置有衬套69。衬套69在金属筒的内部安装有未图示的橡胶弹性体,在该橡胶弹性体的轴心部安装有金属制的轴部69a。轴部69a沿轴向贯穿衬套69。轴部69a的左右的端部紧固于第一支承托架68a和第二支承托架68b的上部区域。在衬套69的外表面连结有向后部斜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上侧支承臂70。如图10所示,上侧支承臂70形成为有所变形的大体コ形状的截面形状,并且朝向车身后方侧向车宽方向内侧倾斜。
与衬套69一体结合的上侧支承臂70对称地设置在车辆的车宽方向两侧。左侧的上侧支承臂70的后部的端部与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连结杆71的左侧的端部结合。右侧的上侧支承臂70的后部的端部与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连结杆71的右侧的端部结合。
第一支承托架68a的下部区域和第二支承托架68b的下部区域在左右的各后框架部14b的下方相互接合。以下,将该下部区域的接合部称为“支承托架68a、68b的下部接合部”。在车宽方向两侧的支承托架68a、68b的下部接合部结合有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横框架51的两端部。横框架51利用与后框架部14b大体同径的圆钢管形成。
在横框架51结合有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一对后方延伸杆73。后方延伸杆73结合在横框架51的后侧面的左右分离开的两个位置。在左右的后方延伸杆73的后端部结合有沿车宽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支承管74。枢轴57能够转动地穿过支承管74。枢轴57的两端部支承于摆臂20的前端的左右的延伸片21b。因此,摆臂20的前端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支承管74。图中的标记o1是沿着车宽方向的枢轴57的轴线。
在左右的后方延伸杆73的靠后部的中间区域结合有与左右的上侧支承臂70的后端部连结的连结杆71。因此,左右的后方延伸杆73的中间区域借助朝向车身前方侧向斜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一对上侧支承臂70支承于左右的后框架部14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左右的上侧支承臂70构成从后框架部14b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下方倾斜部。
本实施方式的臂支承构件65由以上说明的横框架51、后方延伸杆73、支承管74、上侧支承臂70、连结杆71等构成。
在跨摆臂20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65的区域的上方确保有供电缆60布设的布设空间75。布设空间75是被臂支承构件65及摆臂20、和蓄电池收纳部64围起来的空间。如图8、图11所示,臂支承构件65的上侧支承臂70(下方倾斜部)和摆臂20的前部区域的上方倾斜部58形成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76。凹形状部76构成布设空间75的一部分。在凹形状部76布设电缆60的至少一部分。
如图9~图11所示,在摆臂20的左侧的臂主体部21a,从与电动马达30连接的连接部向前方引出的电缆60从枢轴57的左侧部上方附近的车宽方向的左侧位置向右侧弯折,在车宽方向的右侧位置向前方引出。向前方引出来的电缆60在后框架部14b的前方侧的空间部连接于动力驱动单元63。如图9所示,电缆60中的、在摆臂20的前部侧从车宽方向的左侧向右侧弯折的区域以俯视时至少一部分与枢轴57的轴线o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的布设空间75。
另外,电缆60中的、在摆臂20的前部侧从车宽方向的左侧向右侧弯折的区域的一部分支承于构成蓄电池收纳部64的蓄电池支承框架110的下端。具体而言,如图9~图11所示,在电缆60中的从左向右跨蓄电池收纳部64的下方的部分安装有保持电缆60的夹持部件130,该夹持部件130紧固于在蓄电池支承框架110的下端设置的线缆支承托架131(线缆支承部)。
图12是从左前部上方观察蓄电池支承框架110所得到的图。
如图8所示,在蓄电池支承框架110的内侧安装有将蓄电池62A、62B收容为能够拆装的蓄电池壳体132F、132R。蓄电池壳体132F、132R前后并排地配置于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内。各蓄电池壳体132F、132R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未图示的蓄电池插脱口。各蓄电池壳体132F、132R内的蓄电池收容部朝向前部下方斜向地倾斜。蓄电池62A、62B经由蓄电池插脱口斜向地向蓄电池壳体132F、132R内滑动,从而设置在蓄电池壳体132F、132R的内部。蓄电池62A、62B在蓄电池壳体132F、132R内斜向地插脱,从而蓄电池62A、62B的重量的一部分支承于蓄电池壳体132F、132R的壁部。
设置在蓄电池壳体132F、132R内的蓄电池62A、62B利用图8所示的锁定机构133固定于蓄电池壳体132F、132R和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并且,未图示的电连接端子在各蓄电池壳体132F、132R内连接于对应的蓄电池62A、62B的端子部。
如图12所示,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具备支承前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F(参照图8)的第一支承框111、支承后侧的蓄电池壳体132R(参照图8)的第二支承框112、以及连结第一支承框111和第二支承框112的连结框架113。
第一支承框111具有沿着前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F的倾斜姿态(参照图8)前后稍微倾斜地沿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部115L、115R、将左右的侧框架部115L、115R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横管116、以及两侧部结合于左右的侧框架部115L、115R的下部区域的前框架部117。前框架部117呈向前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前框架部117配置于前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F的前部区域。
左右的侧框架部115L、115R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礼帽状沿长度方向(大体上是上下方向)延伸。在侧框架部115L、115R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安装于车架F(参照图8)的安装托架118。在安装托架118设置有可供螺栓螺合的内螺纹部118a。安装托架118在车架F的后框架部14b的前方紧固于在左右的对应的座椅框架15设置的固定托架105(参照图8等)。
在横管116的两端部设置有可供螺栓螺合的内螺纹部116a。在横管116结合有前述的线缆支承托架131。电缆60借助线缆支承托架131保持于蓄电池支承框架110的横管116。横管116的两端部紧固于在车架F的左右的对应的后框架部14b设置的固定托架106(参照图8等)。
第二支承框112具有沿着后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R的倾斜姿态(参照图8)前后稍微倾斜地沿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部121L、121R、将左右的侧框架部121L、121R的下端部彼此连结的横管122、以及两侧部结合于左右的侧框架部121L、121R的下部区域的后框架部123。后框架部123呈向后方凸出的弯曲形状地沿车宽方向延伸。后框架部123配置于后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R的后部区域。
左右的侧框架部121L、121R呈向车宽方向内侧开口的截面礼帽状地沿长度方向(大体上是上下方向)延伸。在侧框架部121L、121R的上端部设置有用于将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安装于车架F(参照图8)的安装托架124。在安装托架124设置有可供螺栓螺合的内螺纹部124a。安装托架124紧固于在车架F的左右的对应的支撑框架17设置的固定托架107(参照图8等)。
在横管122的两端部设置有可供螺栓螺合的内螺纹部122a。横管122的两端部紧固于在车架F的左右的对应的蓄电池支承件66设置的固定托架108(参照图8等)。
连结框架113具有将第一支承框111的左侧的侧框架部115L和第二支承框112的左侧的侧框架部121L彼此连结的连结侧框架部127L、将第一支承框111的右侧的侧框架部115R和第二支承框112的右侧的侧框架部121R彼此连结的连结侧框架部127R、以及将左右的连结侧框架部127L、127R的前后方向上的大体中央部彼此连结的连结横框架部128。在连结横框架部128的前方侧配置前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F。在连结横框架部128的后方侧配置后方侧的蓄电池壳体132R。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在车架F的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设置有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65,在臂支承构件65的后端附近设置有将摆臂20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57。并且,在跨摆臂20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65的区域的上方设置有电缆60的布设空间7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情况下,从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65接受枢轴57,摆臂20的前部在从后框架部14b的下部区域向车辆后方分离开的位置支承于枢轴57。并且,电缆60在跨摆臂20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65的区域的上方布设。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电缆60布设于摆臂20的摆动中心的上部附近,因此,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在摆臂20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60的负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电缆60布设于在跨摆臂20的前部区域和臂支承构件65的区域的上方设置的布设空间75,因此,能够容易避免在摆臂20的摆动时电缆60与周围的构件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从后框架部14b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上侧支承臂70(下方倾斜部)设置于臂支承构件65,从与枢轴57连结的连结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上方倾斜部58设置于摆臂20的前部区域,利用上侧支承臂70和上方倾斜部58形成有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76。并且,凹形状部76构成布设空间75的一部分,电缆60的至少一部分布设于凹形状部76内。在该情况下,在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76的底部附近配置枢轴57,与枢轴57接近地布设电缆60。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在摆臂20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60的负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情况下,电缆60的一部分在布设空间75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地布设,电缆60的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俯视时与枢轴57的轴线o1重叠。因此,在摆臂20以枢轴57为中心进行上下摆动时,在布设空间75内,在电缆60上下弯曲变形的同时,电缆60的在车宽方向弯折的区域进行扭转变形。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在摆臂20的摆动时作用于电缆60的应力分散,能够进一步抑制作用于电缆60的负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在车架F的后框架部14b安装有在布设空间75的上方支承蓄电池62A、62B的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对电缆60的左右方向的弯折区域进行支承的线缆支承托架131安装于蓄电池支承框架110。因此,布设空间75位于蓄电池支承框架110的下方,布设于该布设空间75的电缆60借助线缆支承托架131支承于蓄电池支承框架110。
因此,通过采用上述的结构,能够使电缆60在接近枢轴57的位置支承于车架F侧,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抑制伴随着摆臂20的摆动产生的电缆60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的情况下,电缆60包括连接动力驱动单元63和电动马达30的三相的电线60u、60v、60w,被设为外径较粗、在被施加外力时难以挠曲的构造,但由于该电缆60接近枢轴57地配置,因此能够避免在摆臂20的摆动时在电缆60的局部产生较大的应力。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三相的电线60u、60v、60w的束的周围被保护材料61覆盖,保护材料61的最大外径变得比枢轴57的外径大,但即使是这样的构造,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在摆臂20的摆动时在电缆60的局部产生较大的应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动马达30配置于摆臂20的左侧,但电动马达30也可以配置于摆臂20的右侧。
另外,本发明的跨骑型电动车辆不限于机动二轮车,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三轮车辆等。
附图标记说明
1…机动二轮车(跨骑型电动车辆);
3…前轮;
4…后轮;
12…头管;
14a…下行框架部;
14b…后框架部;
20…摆臂;
30…电动马达;
57…枢轴;
58…上方倾斜部;
60…电缆;
60u、60v、60w…电线;
61…保护材料;
62A、62B…蓄电池;
63…动力驱动单元;
65…臂支承构件;
70…上侧支承臂(下方倾斜部);
75…布设空间;
76…凹形状部;
110…蓄电池支承框架;
131…线缆支承托架(线缆支承部);
F…车架;
o1…轴线。

Claims (6)

1.一种跨骑型电动车辆,其具备:
头管,其将前轮保持为能够转向;
下行框架部,其从所述头管向下部后方延伸;
后框架部,其从所述下行框架部的后部向上方延伸;
摆臂,所述摆臂的前部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后框架部,并且在所述摆臂的后部支承后轮;
电动马达,其安装于所述摆臂,用于驱动所述后轮;
电力供给部,其安装于包括所述头管、所述下行框架部及所述后框架部的车架,用于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电力;以及
电缆,其将所述电力供给部和所述电动马达电连接,
其中,
所述跨骑型电动车辆还具备从所述后框架部的下部区域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臂支承构件,
在所述臂支承构件的后端附近设置有将所述摆臂的前部支承为能够摆动的枢轴,
在跨所述摆臂的前部区域和所述臂支承构件的区域的上方设置有供所述电缆布设的布设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臂支承构件具有从所述后框架部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下方倾斜部,
所述摆臂的前部区域具有从与所述枢轴连结的连结部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的上方倾斜部,
利用所述下方倾斜部和所述上方倾斜部形成的侧视时呈大体V字状的凹形状部构成所述布设空间的一部分,
所述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布设于所述凹形状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缆的一部分在所述布设空间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布设,
所述电缆的从车宽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弯折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在俯视时与所述枢轴的轴线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在所述后框架部安装有在所述布设空间的上方支承蓄电池的蓄电池支承框架,
在所述蓄电池支承框架设置有支承所述电缆的线缆支承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力供给部包括动力驱动单元,该动力驱动单元将蓄电池的电力变换成三相交流并向所述电动马达供给,
所述电缆包括将所述动力驱动单元和所述电动马达连接的三相的电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跨骑型电动车辆,其中,
所述电缆利用保护材料将所述三相的电线的束的周围覆盖而成,
所述保护材料的最大外径大于所述枢轴的外径。
CN201880056325.8A 2017-09-29 2018-09-20 跨骑型电动车辆 Active CN111051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1910 2017-09-29
JP2017191910 2017-09-29
PCT/JP2018/034929 WO2019065474A1 (ja) 2017-09-29 2018-09-20 鞍乗型電動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1191A true CN111051191A (zh) 2020-04-21
CN111051191B CN111051191B (zh) 2021-12-14

Family

ID=65903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56325.8A Active CN111051191B (zh) 2017-09-29 2018-09-20 跨骑型电动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864108B2 (zh)
CN (1) CN111051191B (zh)
WO (1) WO2019065474A1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3629A (zh) * 2002-08-13 2004-03-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两轮车及用于两轮车上的后臂
CN1497162A (zh) * 2002-09-26 2004-05-19 ���\�й�ҵ��ʽ���� 低层车的空气清洁器和进气结构
CN1736747A (zh) * 2004-08-19 2006-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的高压配线保护结构
CN102481963A (zh) * 2009-08-31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及其连接结构
CN102730149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3140413A (zh) * 2010-09-30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三轮车辆用摆臂装置
CN103209888A (zh) * 2010-11-19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式跨骑型车辆及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209886A (zh) * 2010-11-18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4010932A (zh) * 2011-12-22 2014-08-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27293B (zh) * 2013-11-15 2017-06-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电动摩托车
WO2016044143A1 (en) * 2014-09-15 2016-03-24 Gogoro Inc. Multi-link vehicle suspens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83629A (zh) * 2002-08-13 2004-03-2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两轮车及用于两轮车上的后臂
CN1497162A (zh) * 2002-09-26 2004-05-19 ���\�й�ҵ��ʽ���� 低层车的空气清洁器和进气结构
CN1736747A (zh) * 2004-08-19 2006-02-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的高压配线保护结构
CN102481963A (zh) * 2009-08-31 2012-05-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池充电器及其连接结构
CN103140413A (zh) * 2010-09-30 2013-06-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二、三轮车辆用摆臂装置
CN103209886A (zh) * 2010-11-18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3209888A (zh) * 2010-11-19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式跨骑型车辆及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
CN102730149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104010932A (zh) * 2011-12-22 2014-08-2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型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65474A1 (ja) 2020-07-30
WO2019065474A1 (ja) 2019-04-04
CN111051191B (zh) 2021-12-14
JP6864108B2 (ja) 202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96532B2 (ja) スクータ型電動車両
EP3670311B1 (en) Battery storage device for vehicle
TWI492876B (zh) 電動車輛的驅動裝置
JP6937835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JP7227299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JP6888106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JP5745301B2 (ja) スロットルセンサの取り付け構造
JP6880211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収納装置
CN107685826B (zh) 鞍乘型电动车的摇臂结构
JP2013071717A (ja) 電動二輪車
TWI687343B (zh) 電動車輛的電池收納裝置
JP6891206B2 (ja)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端子構造
JP683715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1051191B (zh) 跨骑型电动车辆
JP6915072B2 (ja) バッテリ配置構造および鞍乗り型車両
JP6979435B2 (ja) 鞍乗型電動三輪車
CN112678106A (zh) 鞍乘式电动三轮车
JP745410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47218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7362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パワーユニッ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