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50538A -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50538A
CN111050538A CN201910971538.XA CN201910971538A CN111050538A CN 111050538 A CN111050538 A CN 111050538A CN 201910971538 A CN201910971538 A CN 201910971538A CN 111050538 A CN111050538 A CN 1110505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haft
support
pair
forming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7153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50538B (zh
Inventor
渡边英明
横山大
黄金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050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05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50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505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引导轴对置而配置,与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供给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和包含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装配装置。
背景技术
在将部件装配于基板的部件装配装置中,已知供给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部件装配装置通过把持装置把持从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轴向部件并将其装配到基板。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的部件装配装置使用装配头作为把持装置的结构,上述装配头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两个引线以弯折的状态从两侧把持,将所把持的引线装配到基板。
轴向部件在被传递到装配头之前由部件供给装置保持。部件供给装置将轴向部件的引线弯折而成形。部件供给装置例如分别具备一对可动成形模具和固定成形模具。可动成形模具从下方接触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将引线以弯折的状态抬起。固定成形模具配置于可动成形模具的外侧,并从外侧引导轴向部件的弯折状态的引线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5-370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部件供给装置中,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必须与基板的插入节距匹配地调整一对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该节距调整必须相对于中心在宽度方向上均等地分别调整。因而,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需要大量劳力。
因而,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在于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
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
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
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
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另外,本公开的部件装配装置包括上述的部件供给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减少了固定成形模具的节距调整的负担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插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连结体的概略说明图。
图3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概略说明图。
图4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概略说明图。
图5是引线弯曲机构的周边的前方立体图。
图6是可动成形模具为最上位状态下的成形模具周边的立体图。
图7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小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前方立体图。
图8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大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前方立体图。
图9是第二支承体被拆下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侧方立体图。
图10是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立体图。
图11是成形宽度调整轴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第二支承体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8的箭头XIII观察的第一支承体的截面图。
图14是成形节距调整机构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图15是部件装配装置所具备的部件装配部的主视图。
图16是部件装配装置所具备的装配头的结构图。
图17是表示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部件装配装置
1b:装置侧连接部
2:基板
3:部件
4:基台
5:基板搬运机构
6:部件供给单元
6a:第一部件供给装置(轴向部件)
6b:第二部件供给装置
6c:第三部件供给装置
6d:供给位置
6e:馈送器侧连接部
7:主体部
7d:卷盘保持部
7e:部件插入口
7f:排出口
7g:搬运路
8:卷盘
12:头移动机构
10:零件馈送器
13:部件装配部移动机构
14:Y轴梁
15:X轴梁
16:板构件
17:部件装配部
17a:部件保持部
17A、17B、17C:装配头
18:基板识别相机
19:部件识别相机
21:头主体部
22:吸附嘴
23:吸嘴升降机构
24:头主体部
25:卡盘单元
26:头升降机构
32:轴向部件
38:滑动机构
39:爪部
49:成形模具
50:可动成形模具
52:固定成形模具
52a:引导槽
70:控制部
71:装配存储部
73:装配动作处理部
82:进给单元
83:引线弯曲机构
85:操作/显示面板
86:馈送器控制部
87:插座
88:气体供给口
89:管
94:移动机构
106:部件检测部
102:止回单元
115:引线切断部
115a:固定刃
115b:可动刃
117:凸轮机构
119:致动器
130:成形节距调整机构
131:第一支承体
131L:左第一支承体
131La:贯通孔
131R:右第一支承体
131Ra:贯通孔
131a:圆筒部
131b:螺纹孔
131c:突出部
133:引导轴
135:成形宽度调整轴
135a:右螺纹牙
135b:左螺纹牙
135c:右螺纹轴
135d:套管
135e:轴身部
135f:杆
135g:头部
135h:舌片
135k:环
135m:螺栓
135n:开口面
135p:槽
135q:螺纹孔
137:框架
138:螺栓
139:第二支承体
139a:主体部
139b:块状部
139ba:凹部
139bb、139c、139d、139e:贯通孔
139f:槽
139g:突出部
141:支承构件
142:固定部
143:间隔件
145:螺栓
241:卡盘驱动用电机
241a:蜗轮
241b:蜗杆
242:卡盘旋转用电机
251:升降杆
261:升降电机
262:进给螺纹
263:螺母部
B:部件主体部
C:部件连结体
D:轴向部件
Fp:成形节距
L:引线
Sp:节距
T:带。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一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框架,其支承所述引导轴和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两端;支承构件,其固定于所述框架,且与所述引导轴平行地延伸;以及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支承构件固定。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二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支承构件为板构件。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固定部具备:螺栓,其紧固于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承体的螺纹孔;以及间隔件,其一部分被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螺栓夹持,一部分被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螺栓夹持。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具有分别分开形成的右螺纹牙和左螺纹牙,所述右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形成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一侧,所述左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形成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另一侧,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所述右螺纹牙与一个所述第一支承体螺合,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所述左螺纹牙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承体螺合。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还具备:固定刃,其将所述引线以预定的长度切断;以及第二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固定刃,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引导轴向外侧方延伸的圆筒部,所述第二支承体具有供所述第一支承体的所述圆筒部插通的贯通孔,所述第二支承体被所述第一支承体的所述圆筒部支承。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五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具有:形成有右螺纹牙的右螺纹轴;以及形成有左螺纹牙的套管,所述右螺纹轴具有:形成有右螺纹牙的轴身部;以及从所述轴身部延伸的杆,所述套管在一个端部与所述右螺纹轴的所述轴身部连接,在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右螺纹轴的所述杆的顶端部固定。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在第七方式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套管的另一个端部被分割为多个舌片,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从外方嵌入所述多个舌片的环,所述环具有:开口面,其与所述舌片接触;槽,其从外表面到达所述开口面;以及孔,其以隔着所述槽而对置的方式形成,通过将螺栓紧固于所述环的所述孔,所述舌片与所述右螺纹轴的顶端部被紧固固定。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式,提供部件装配装置,其包括第一方式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的例示性实施方式。本公开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均包含在本公开中。
(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说明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装配装置1。图1是部件装配装置1的俯视图。部件装配装置1具有将部件3装配到基板2的功能。部件装配装置1既可以相对于基板2进行插入装配,另外也可以相对于基板2进行表面装配。以下,将相对于基板2水平的搬运方向(左右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X方向在水平面内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定义为Y方向,将相对于XY平面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定义为z方向。
在部件装配装置1所具备的基台4的上表面设置有部件供给单元6。部件供给单元6具备: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其供给轴向部件(轴向引线型部件);第二部件供给装置6b,其供给径向部件(径向引线型部件);以及第三部件供给装置6c,其供给芯片型部件。轴向部件是具有从部件主体部的两侧部向侧方(横向)突出的两个引线的部件。径向部件是具有从部件主体部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两个引线的部件。部件供给单元6由轴向馈送器、径向馈送器或者带馈送器等零件馈送器10来供给部件3。部件装配装置1包括多个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各个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所供给的轴向部件的引线的成形间隔也可以不同。
部件装配装置1能用一个共用的部件装配部17来把持径向部件、轴向部件以及芯片型部件。
在基台4的X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Y轴梁14,X轴梁15以在Y方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设置于Y轴梁14。板状的板构件16以在X方向上滑动自如的方式装配于X轴梁15,且在板构件16安装有部件装配部17。使X轴梁15和板构件16驱动,由此部件装配部17能够在XY方向上移动。部件装配部17具有从部件供给单元6接受部件3并将部件3装配到基板2的功能。Y轴梁14、X轴梁15以及板构件16构成使部件装配部17在水平方向(X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头移动机构12。
在基台4中,在基板2与部件供给单元6之间设置有使拍摄视野朝向上方的部件识别相机19。部件识别相机19从下方对被保持于在其上方移动的部件装配部17的部件3进行拍摄。
接下来,参照图2说明将轴向部件D和将轴向部件D连结而保持的部件连结体C。图2是被插入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部件连结体C的概略说明图。轴向部件D构成为包括部件主体部B和从部件主体部B向侧方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引线L。在部件连结体C中,将多个轴向部件D以规定的节距Sp排列并用带T分别保持两个引线L各自的两外端部,由此连结多个轴向部件D。
下面参照图3说明部件装配装置1的概略动作。图3是部件装配装置1的概略说明图。
在图3中,部件供给单元6以将部件供给单元6所具备的馈送器侧连接部6e与基台1a所具备的装置侧连接部1b连接了的状态装配到基台1a。通过将馈送器侧连接部6e与装置侧连接部1b连接,部件供给单元6与部件装配装置1电连接,气体(压缩气体)被供给到部件供给单元6。在各部件装配部17的下端,装配有对由部件供给单元6供给的部件3进行保持的部件保持部17a。部件保持部17a例如夹持而保持被进行了引脚弯曲处理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
在部件装配动作中,部件装配部17通过X轴梁15和Y轴梁14在部件供给单元6的上方移动,通过部件保持部17a将被供给到部件供给单元6的供给位置6d的部件3保持并拾取(箭头a)。部件装配部17例如通过部件保持部17a将被进行了引脚弯曲处理的轴向部件D保持并拾取。保持有部件3的部件装配部17通过X轴梁15和Y轴梁14移动到被保持于基板搬运机构5的装配作业位置的基板2的上方,并将部件3装配到基板2(箭头b)。部件装配部17例如将轴向部件保持并移动到基板2的上方,将引线L插入在基板2形成的插入孔2a来装配轴向部件。基板2的插入孔2a是为了将轴向部件D装配到基板2而供引线L插入的贯通孔。
当从部件供给单元6取出了部件3的部件装配部17在部件识别相机19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相机19拍摄并识别由部件装配部17保持的部件。在部件装配部17所安装的板构件16,装配有位于X轴梁15的下表面侧且分别与部件装配部17一体地移动的基板识别相机18。
通过部件装配部17移动,基板识别相机18移动到定位于基板搬运机构5的基板2的上方,并拍摄设置于基板2的基板标识(未图示)来识别基板2的位置。另外,基板识别相机18拍摄形成于基板2的插入孔2a来识别插入孔2a的位置。在由部件装配部17进行的轴向部件向基板2的部件装配动作中,考虑部件识别相机19对轴向部件的识别结果以及基板识别相机18对基板2和插入孔2a的识别结果来进行装配位置修正。
接下来,参照图4进一步说明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结构。图4是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结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具备主体部7、馈送器侧连接部6e以及卷盘保持部7d。馈送器侧连接部6e设置于主体部7的下表面。卷盘保持部7d设置于主体部7的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图3中的左侧)。卷盘保持部7d载置卷盘8,该卷盘8卷绕收纳部件连结体C,该部件连结体C从设置在主体部7的上游侧的部件插入口7e插入。
在主体部7的内部,从在上游侧开口的部件插入口7e直到在部件进给方向的下游侧(图3的右侧)开口的排出口7f设置有大致水平地引导部件连结体C的左右一对搬运路7g。部件连结体C以构成部件连结体C的左右的带T载置于左右的搬运路7g的状态节距进给到下游侧。在搬运路7g的中途设置有供给位置6d。即,搬运路7g将部件连结体C从部件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部件插入口7e引导到下游侧的供给位置6d。
在图4中,在主体部7的内部设置有进给单元82、引线弯曲机构83以及移动机构94。进给单元82是将轴向部件D进给到供给位置6d的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进给单元82将部件连结体C沿着搬运路7g向下游侧节距进给。引线弯曲机构83设置于进给单元82的下游侧。引线弯曲机构83将节距进给的轴向部件D的左右的引线L在预定的位置切断并从带T切去,执行将残留于部件主体部B的引线L向下方弯曲的引线弯曲处理并供给到供给位置6d。引线弯曲机构83的详细结构在后面描述。
移动机构94是使进给单元82沿部件进给方向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往复移动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机构94是气缸。气缸具有与进给单元82结合的杆(省略图示)。气缸使杆进出,由此,转动轴(省略图示)沿着部件进给方向往复移动。
轴向部件D被切去了的带T从排出口7f排出。在排出口7f的下游侧设置有上下一对带排出引导件84。从排出口7f排出的带T沿着一对带排出引导件84向下方排出。在主体部7的上游侧的上表面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85。在操作/显示面板85设置有供作业者进行操作输入的操作按钮和显示操作状态的7段显示器(seven-segment display)等显示单元。
在图4中,在主体部7的内部设置有馈送器控制部86。在馈送器侧连接部6e的下游侧的侧面设置有插座87和气体供给口88。馈送器控制部86与成形模具49、操作/显示面板85、插座87以及移动机构94电连接。馈送器控制部86经由插座87与装置侧连接部1b电连接。气体经由装置侧连接部1b供给到气体供给口88。由气体供给口88供给的气体通过设置于主体部7的内部的管89供给到成形模具49和移动机构94。
接下来,参照图5和图6说明引线弯曲机构83的结构。图5是引线弯曲机构83的周边的立体图。图6是可动成形模具为最上位状态下的成形模具49周边的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为了易于理解结构,省略主体部的前壁和一侧的侧壁的图示。
如图5和图6所示,引线弯曲机构83具有:引线切断部115,其将引线L以预定的长度切断;一对成形模具49,其使引线L弯曲;以及凸轮机构117。由进给单元82进给到供给位置6d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被引线切断部115切断,并由成形模具49向大致铅垂方向弯曲。引线切断部115和成形模具49设置于轴向部件D的部件主体部B的左右两侧。引线切断部115在与部件进给方向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比成形模具49靠外侧设置。
引线切断部115具有固定刃115a和能够相对于固定刃115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可动刃115b。固定刃115a固定于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主体部7。固定刃115a在比被进给的轴向部件D的引线L靠上方处在部件进给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可动刃115b设置于固定刃115a的宽度方向两外侧方。可动刃115b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从供给位置6d处的引线L的下方向上方移动。可动刃115b的下部与凸轮机构117连接。可动刃115b的上端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可动刃115b在供给位置6d处借助凸轮机构117相对于固定刃115a向上方移动,在固定刃115a与可动刃115b之间夹持引线L并进行切断。具体而言,在使可动刃115b上升而将供给位置6d处的引线L从下方抬起并将引线L夹在可动刃115b的上端部与固定刃115a之间后,使可动刃115b进一步上升,由此,引线L被切断。这样,固定刃115a与可动刃115b配合而切断引线L。
一对成形模具49具有: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以及一对可动成形模具50,其能够相对于各个固定成形模具5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固定成形模具52固定于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主体部7。固定成形模具52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具有引导引线L的弯曲的引导槽52a(参见图7)。引导槽52a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V字状。可动成形模具50设置于固定成形模具52的宽度方向两内侧。可动成形模具50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其下部与凸轮机构117连接。可动成形模具50借助凸轮机构117从供给位置6d处的引线L的下方向上方移动。可动成形模具50的上端部从侧面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通过使可动成形模具50从供给位置6d处的引线L的下方相对于固定成形模具52上升,由此,引线L由引导槽52a引导而向大致竖直方向弯曲。
凸轮机构117具备:杆121,其与可动成形模具50的下部连接;杆支承体123,其对杆121进行支承;凸轮从动件125,其与杆支承体123的下部连接;凸轮板127,其具有能够供凸轮从动件125旋转的斜面127a;以及致动器119,其在水平方向上驱动凸轮板127。
杆121插通于在可动成形模具50和可动刃115b的下部形成的贯通孔。杆121在宽度方向(X方向)上延伸并将两端支承于杆支承体123。杆支承体123具有:第一臂123a,其为向上方延伸突出的U字形状;以及第二臂123b,其从第一臂123a以倒U字状向下方延伸突出。第一臂123a连接着杆121的两端。在第二臂123b之间例如连接着辊子形状的凸轮从动件125。
凸轮板127在前后方向(Y方向)上由致动器119驱动。由此,通过凸轮从动件125在斜面127a上旋转移动,凸轮从动件125、杆支承体123、杆121上下移动。由此,与杆121分别连接的可动成形模具50和可动刃115b随着致动器119的驱动而上下移动。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说明对弯折了的引线的成形节距Fp进行调整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图7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小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的前方立体图。图8是节距宽度设定为最大值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的前方立体图。图9是拆除了第二支承体139的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的侧方立体图。
成形模具49和引线切断部115被单元化于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具备一对成形模具49、一对第一支承体131、两个引导轴133、成形宽度调整轴135以及一对框架137。在此所说的成形节距Fp是指被弯折的引线的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间隔)。因而,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的引导槽52a之间的间隔Fp为成形节距(参见图8)。
一对成形模具49将从轴向部件D的部件主体部B向侧方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引线L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131支承一对成形模具49。引导轴133分别贯通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并分别将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成形宽度调整轴135与引导轴133对置而配置。例如,成形宽度调整轴135与引导轴133平行配置,并具有以各自分离的方式形成的右螺纹牙135a和左螺纹牙135b。一对框架137沿着部件搬运方向以彼此对置的方式延伸。
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具有左第一支承体131L和右第一支承体131R。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对左第一支承体131L和右第一支承体131R共通的事项的情况下,对两者仅以第一支承体131进行说明。左第一支承体131L具有与左螺纹牙135b螺合的贯通孔131Lb。右第一支承体131R具有与右螺纹牙135a螺合的贯通孔131La。
另外,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具备第二支承体139以及支承构件141,支承构件141固定于框架137且与引导轴133平行地延伸。支承构件141例如为板构件。支承构件141的两端固定于一对框架137的内侧面。一个支承构件141固定于框架137的内侧面的前端部,另一支承构件141固定于框架137的内侧面的后端部。
第一支承体131具有从第一支承体131的外侧面向外侧方延伸的圆筒部131a。圆筒部131a还在第一支承体131的内部延伸且形成有贯通孔。在圆筒部131a的内部插通有引导轴133。因而,圆筒部131a沿着引导轴133延伸。另外,第一支承体131具有用于将固定成形模具52从宽度方向外侧固定的螺纹孔131b。可动成形模具50被夹持为能够在固定成形模具52与第一支承体131之间上下移动。
一对框架137分别通过螺栓138等固定构件固定于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的主体部7。两个引导轴133插通于框架137,各引导轴133的两端固定于各框架137。各引导轴133在比支承构件141靠前后方向的内侧固定于框架137。
第二支承体139支承引线切断部115。第二支承体139具有:主体部139a,其供引导轴133贯通;以及块状部139b,其能相对于主体部139a装拆。块状部139b以能够从主体部139a的上方装拆的方式被固定。块状部139b从宽度方向内侧固定有固定刃115a。在块状部139b的内侧面形成有向外侧方凹陷的凹部139ba。可动刃115b在凹部139ba中在上下方向上滑动。因而,凹部139ba的内侧面成为可动刃115b的滑动面。
第二支承体139具有:贯通孔139c,其供第一支承体131的圆筒部131a插通;以及贯通孔139d,其供成形宽度调整轴135插通。第一支承体的圆筒部131a插通于第二支承体139的贯通孔139c,由此,第二支承体139载置于第一支承体131的圆筒部131a。由此,随着第一支承体131的沿着引导轴133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第二支承体139也能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第二支承体139具有向前方和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39g。在突出部139g,从上表面朝向下方形成有螺纹孔139h(参见图14)。支承构件141的下表面与突出部139g的上表面接触,并且在支承构件141的上表面和突出部139g的上表面隔着间隔件143用螺栓145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来说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图10是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立体图,图11是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分解立体图。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具有例如形成有右螺纹牙135a的右螺纹轴135c、形成有左螺纹牙135b的套管135d、以及将套管135d固定于右螺纹轴135c的环135k和螺栓135m。右螺纹轴135c具有形成有右螺纹牙135a的轴身部135e、从轴身部135e延伸的杆135f、以及头部135g。
套管135d在一个端部与右螺纹轴135c的轴身部135e连接,在另一个端部与右螺纹轴135c的杆135f的顶端部固定。套管135d的另一个端部分割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舌片135h。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割为四个舌片135h,但不限于此。右螺纹轴135c的杆135f的顶端部被舌片135h包围。
环135k从外方嵌入多个舌片135h。环135k具有与舌片135h接触的开口面135n、从外周面到达开口面135n的槽135p、以及以隔着槽135p而对置的方式形成的螺纹孔135q。将螺栓135m紧固到环135k的两个螺纹孔135q,由此各个舌片135h与右螺纹轴135c的顶端部被紧固固定。
右螺纹牙135a与左螺纹牙135b分别向相反方向被螺纹切削。另外,右螺纹牙135a与左螺纹牙135b各自的螺纹牙的节距相同。因而,随着右螺纹轴135c的旋转,与各个螺纹牙螺合的右第一支承体131R和左第一支承体131L分别向彼此接近的方向或者远离的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卡合的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分别通过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旋转移动而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由此,用户通过进行初始调整能够仅通过使成形宽度调整轴135旋转来进行成形模具49的节距距离调整(成形宽度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可在该初始调整中将右螺纹轴135c与套管135d分离而进行,并可在调整后利用环135k将右螺纹轴135c与套管135d一体化。由此,能够分别独立进行右螺纹轴135c与右第一支承体131R的位置调整和套管135d与左第一支承体131L的位置调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初始调整。
另外,用户在调整成形节距Fp的情况下,仅通过使右螺纹轴135c的头部135g旋转,就能够调整一对第一支承体131之间的距离。
接下来,参照图12说明第二支承体139的结构。图12是第二支承体139的立体图。块状部139b通过螺钉147以能够从上方装卸的方式固定到主体部139a。固定刃115a由块状部139b固定,特别是,例如通过螺钉140固定到块状部139b的宽度方向(X方向)内侧的面。
接下来,参照图13说明第一支承体131向支承构件141的固定。图13是从图8的箭头XIII观察的第一支承体131的截面图。将第一支承体131固定于作为与引导轴133分立的部件的板构件的支承构件141,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固定部142的变形而使第一支承体131的沿着引导轴133的方向的移动变得困难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构件141除了板构件以外,也可以是圆柱构件。
固定部142例如具备:螺栓145,其紧固于形成于第一支承体131的螺纹孔131d;以及间隔件143,其一部分被支承构件141和螺栓145夹持,一部分被第一支承体131和螺栓145夹持。
第一支承体131具有向前方和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31c。在突出部131c,从上表面朝向下方形成有螺纹孔131d。支承构件141的下表面与突出部131c的上表面接触,且在支承构件141的上表面和突出部131c的上表面隔着间隔件143而由螺栓145固定。
接下来,参照图14说明向固定成形模具52的接近方式。图14是成形节距调整机构130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第二支承体139在插入第一支承体131的圆筒部131a的状态下,具备在第一支承体131的固定成形模具52的螺纹孔131b(参见图8)的宽度方向(X方向)延长线上开的贯通孔139e和槽139f。由此,能够从第二支承体139的外侧方穿过第二支承体139来接近第一支承体131的固定成形模具52的螺纹孔131b和紧固于螺纹孔131b的螺钉55,因此无需拆下第二支承体139便能够进行固定成形模具52的装卸。将固定成形模具52紧固于第一支承体131的紧固部由例如固定成形模具52的螺纹孔131b和螺钉55构成。
而且,将固定成形模具52固定于第一支承体131,例如能够通过六角扳手57例如从框架137的外侧方接近三个螺钉55。更具体而言,六角扳手57能够穿过框架137的贯通孔137a或者槽137b、穿过第二支承体139的主体部139a的贯通孔139e或者槽139f、并穿过第二支承体139的块状部139b的贯通孔139bb、固定刃115a的贯通孔139e而接近螺钉55。由此,即使不将第一支承体131和第二支承体139从引导轴133拆下,也能够装卸固定成形模具52。
接下来,参照图15说明部件装配部17的结构。部件装配部17具备多个(在此为三个)装配头17A、17B、17C。
装配头17A、17B具备头主体部21以及装配于头主体部21的下端部的吸附嘴22。在头主体部21中内置有使吸附嘴22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旋转机构(省略图示)等。吸附嘴22通过配置于头主体部21的上方的吸嘴升降机构23向z方向移动、即升降。吸附嘴22通过吸附而保持从部件供给单元6供给的部件3,并将其移送搭载到基板2。
在本说明中,部件装配部17包括多个装配头17A、17B、17C,但也可以省略装配头17A、17B,而仅包括一个装配头17C。
装配头17C具备头主体部24、卡盘单元25以及头升降机构26。卡盘单元25在头主体部24的下方以铅垂方向(z方向)为轴心而以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自如的方式装配。
在图16中示出装配头17C的详细结构。头升降机构26具备升降电机261、进给螺纹262以及与进给螺纹262螺合且固定到头主体部24的螺母部263。头升降机构26通过升降电机261的驱动而使进给螺纹262旋转,使螺母部263移动,从而使头主体部24向z方向移动、即升降。
在头主体部24设置有使卡盘单元25驱动的卡盘驱动用电机241、使卡盘单元25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卡盘旋转用电机242、以及推杆装置243。推杆装置243具备推杆44和推杆用致动器45。推杆44通过推杆用致动器45向z方向移动、即升降。推杆44相对于由卡盘单元25把持的部件3下降,由此按压部件3。
卡盘单元25具备升降杆251。升降杆251的上端部经由包括蜗轮241a和蜗杆241b的减速机构与卡盘驱动用电机241连结。当卡盘驱动用电机241使蜗杆241b旋转时,与蜗杆241b啮合的蜗轮241a摆动。由此,与蜗轮241a结合的升降杆251向z方向移动、即升降。
卡盘单元25具有把持部件3的一对爪部39(39a、39b)。爪部39卡持(把持)部件3,由耐磨性强的金属形成。爪部39a和爪部39b分别经由滑动机构38与头升降机构26的升降杆251连结。通过升降杆251的升降,滑动机构38动作,爪部39a和爪部39b彼此接近或者分离。即,能够调整爪部39a与爪部39b的间隔。这样,卡盘单元25作为调整爪部39a与爪部39b的间隔(一对爪部39彼此的间隔)的间隔调整部而发挥功能。
当升降杆251位于最上位时,爪部39a与爪部39b分离最远。当升降杆251下降时,与此相应地,爪部39a、39b通过滑动机构38以彼此接近的方式移动。当升降杆251下降到最下位时,爪部39a、39b彼此抵接。
接下来,参照图17说明部件装配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图17是表示部件装配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部件装配装置1所具备的控制部70具备装配存储部71、间隔调整部72、装配动作处理部73、高度调整部74。另外,控制部70连接到基板搬运机构5、部件供给单元6、部件装配部移动机构13、部件装配部17、部件识别相机19。控制部70例如包括处理器、FPGA等。间隔调整部72、装配动作处理部73以及高度调整部74既可以分别包括多个处理器等,也可以分别包括一个处理器。
装配存储部71存储为了将部件3装配到基板2所需的各种生产数据。装配存储部71是包括存储器、硬盘、SSD等中的至少一个的存储装置,例如按照制造的实装基板的种类存储有装配数据,装配数据包含装配于基板2的轴向部件D的种类和形状、装配位置的坐标等。部件装配部移动机构13由控制部70控制来驱动X轴梁15、板构件16、部件装配部17。由此,进行部件装配作业。
装配动作处理部73控制各部分并控制将轴向部件D装配于基板2的部件装配动作。各部件供给单元6具备进给单元82、引线弯曲机构83、操作/显示面板85、馈送器控制部86、致动器119。馈送器控制部86控制进给单元82来执行将部件连结体C节距进给的部件进给动作,控制引线弯曲机构83而使其执行引线弯曲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具备: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其将从轴向部件D的部件主体部B向侧方延伸的引线L弯折;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其支承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引导轴133,其分别贯通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并将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其与引导轴133对置而配置。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卡合的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分别通过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移动而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根据该结构,能使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移动,由此分别支承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的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分别能够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成形模具52的间隔的调整。
另外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也可以具备:框架137,其支承引导轴133和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两端;支承构件141,其固定于框架137,且与引导轴133平行地延伸;以及固定部142,其将第一支承体131和支承构件141固定。根据该结构,一对第一支承体131通过由框架137支承的引导轴133来限制旋转。第一支承体131的固定除了由成形宽度调整轴135进行的固定以外,还可进行使用了支承构件141的固定。由此,第一支承体131被可靠地固定,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的成形节距Fp。
支承构件141可以为板构件。通过将第一支承体131固定于与引导轴133分立的构件的板构件,能够防止由于固定部142的变形而使第一支承体131的沿着引导轴133的方向的移动变得困难的情况。
固定部142也可以具备:螺栓145,其紧固于形成在第一支承体131的螺纹孔131d:以及间隔件143,其一部分被支承构件141和螺栓145夹持,一部分被第一支承体131和螺栓145夹持。根据该结构,用间隔件143和第一支承体131夹持支承构件141并通过螺栓145进行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第一支承体131的固定和解除。
成形宽度调整轴135具有分别分开形成的右螺纹牙135a和左螺纹牙135b,右螺纹牙135a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中央部形成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一侧,左螺纹牙135b相对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中央部形成于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另一侧,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右螺纹牙135a与一个第一支承体131螺合,成形宽度调整轴135的左螺纹牙135b与另一个第一支承体131螺合。根据该结构,通过使具有右螺纹牙135a和左螺纹牙135b的成形宽度调整轴135旋转,能够将分别支承一对固定成形模具52的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各自相对于第一支承体的中央部接近或者远离。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成形模具52的间隔的调整。
另外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具备:固定刃115a,其将引线L以预定的长度切断;以及第二支承体139,其支承固定刃115a,第一支承体131分别具有沿着引导轴133向外侧方延伸的圆筒部131a,第二支承体139具有供第一支承体131的圆筒部131a插通的贯通孔139c,第二支承体139被第一支承体131的圆筒部131a支承。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第一支承体131移动,由此,第二支承体139也能够与第一支承体131一起移动。由此,也能够简单地进行第二支承体139的位置调整。
另外成形宽度调整轴135也可以具有形成有右螺纹牙135a的右螺纹轴135以及形成有左螺纹牙135b的套管135d,右螺纹轴135c具有:形成有右螺纹牙135a的轴身部135e以及从轴身部135e延伸的杆135f,套管135d在一个端部与右螺纹轴135c的轴身部135e连接,在另一个端部与右螺纹轴135c的杆135f的顶端部固定。根据该结构,能够装拆具有右螺纹牙135a的右螺纹轴135c和具有左螺纹牙135b的套管135d,因此能够在在分别对右螺纹轴135c和右第一支承体131R、以及套管135d和左第一支承体131L单独地进行位置调整之后,将成形宽度调整轴135一体化。由此,能容易地进行一对第一支承体131各自的位置调整。
另外也可以是,套管135d的另一个端部被分割为多个舌片135h,且具备从外方嵌入多个舌片135h的环135k,环135k具有:开口面135n,其与舌片135h接触;以及槽135p,其从外表面到达开口面135n;以及螺纹孔135q,其以隔着槽135p而对置的方式形成,通过将螺栓135m紧固于环135k的螺纹孔135q,舌片135h与右螺纹轴135c的顶端部被紧固固定。根据该结构,能容易地进行右螺纹轴135c与套管135d的能装卸的一体化。
另外,部件装配装置1包括上述的第一部件供给装置6a,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固定成形模具52的间隔的调整。
本公开参照附图充分地记载了优选的实施方式,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进行各种变形、修改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变形或修改只要不脱离基于所附的技术方案的本公开的范围,就应理解为包含在其中。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要素的组合或顺序的变化可以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思想而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将上述各种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适当地组合,由此能起到各自所具有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能应用于从连结了轴向部件的部件连结体单独地供给轴向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和包括该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装配装置。

Claims (9)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一对固定成形模具,其将从轴向部件的部件主体部向侧方延伸的引线弯折;
一对第一支承体,其支承一对所述固定成形模具;
引导轴,其分别贯通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并将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引导为能够以彼此对置的状态滑动;以及
成形宽度调整轴,其与所述引导轴对置而配置,
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卡合的一对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通过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移动而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以相同的移位量移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
框架,其支承所述引导轴和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两端;
支承构件,其固定于所述框架,且与所述引导轴平行地延伸;以及
固定部,其将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支承构件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构件为板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固定部具备:
螺栓,其紧固于形成在所述第一支承体的螺纹孔;以及
间隔件,其一部分被所述支承构件和所述螺栓夹持,一部分被所述第一支承体和所述螺栓夹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具有分别分开形成的右螺纹牙和左螺纹牙,
所述右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形成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一侧,所述左螺纹牙相对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中央部形成于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另一侧,
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所述右螺纹牙与一个所述第一支承体螺合,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的所述左螺纹牙与另一个所述第一支承体螺合。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
固定刃,其将所述引线以预定的长度切断;以及
第二支承体,其支承所述固定刃,
所述第一支承体分别具有沿着所述引导轴向外侧方延伸的圆筒部,
所述第二支承体具有供所述第一支承体的所述圆筒部插通的贯通孔,
所述第二支承体被所述第一支承体的所述圆筒部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成形宽度调整轴具有:
形成有右螺纹牙的右螺纹轴;以及
形成有左螺纹牙的套管,
所述右螺纹轴具有:
形成有右螺纹牙的轴身部;以及
从所述轴身部延伸的杆,
所述套管在一个端部与所述右螺纹轴的所述轴身部连接,在另一个端部与所述右螺纹轴的所述杆的顶端部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套管的另一个端部被分割为多个舌片,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从外方嵌入所述多个舌片的环,
所述环具有:
开口面,其与所述舌片接触;
槽,其从外表面到达所述开口面;以及
孔,其以隔着所述槽而对置的方式形成,
通过将螺栓紧固于所述环的所述孔,所述舌片与所述右螺纹轴的顶端部被紧固固定。
9.一种部件装配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
CN201910971538.XA 2018-10-15 2019-10-12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Active CN1110505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4367A JP7203347B2 (ja) 2018-10-15 2018-10-15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装着装置
JP2018-194367 2018-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50538A true CN111050538A (zh) 2020-04-21
CN111050538B CN111050538B (zh) 2023-01-06

Family

ID=7023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71538.XA Active CN111050538B (zh) 2018-10-15 2019-10-12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03347B2 (zh)
CN (1) CN11105053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5842A (zh) * 2020-05-15 2020-07-10 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引脚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自适应定位插装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34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3503083A (zh) * 2011-10-27 2014-01-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电线更换机构的电线尺寸调整装置
CN104378966A (zh) * 2013-08-12 2015-02-2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CN107920462A (zh) * 2016-10-11 2018-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机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6725A (ja) * 1981-12-04 1983-06-08 山本 純夫 電子部品のリ−ド線折曲装置
JPH0327600A (ja) * 1989-06-23 1991-02-05 Sony Corp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曲げ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5834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自动供给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3503083A (zh) * 2011-10-27 2014-01-08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带电线更换机构的电线尺寸调整装置
CN104378966A (zh) * 2013-08-12 2015-02-2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供给装置、电子部件安装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方法
CN107920462A (zh) * 2016-10-11 2018-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安装机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05842A (zh) * 2020-05-15 2020-07-10 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引脚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自适应定位插装方法及系统
CN111405842B (zh) * 2020-05-15 2020-10-30 大连日佳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三引脚电子元器件的引脚自适应定位插装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03347B2 (ja) 2023-01-13
JP2020064904A (ja) 2020-04-23
CN111050538B (zh)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64443B1 (ko) 종단기용 단자 공급 장치
US6461223B1 (en) Sheet glass working machine
JP2015037084A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方法
CN111050538B (zh) 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装配装置
JP6412125B2 (ja) 部品装着機
JP7145497B2 (ja) 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装着方法
JP714549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装着装置
JP4628909B2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及び表面実装機
US20230018636A1 (en) Solder supply unit, solder piece manufacturing device, part mounting device, and production system
EP3125665B1 (en)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JP6110414B2 (ja) ダイ供給装置
JP4646908B2 (ja) トリミング装置及びトリミング方法
WO2017081724A1 (ja) 屈曲装置
JP7145498B2 (ja) 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装着方法
CN107889443B (zh)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安装方法
JPWO2021199441A5 (zh)
CN115279525B (zh) 焊料切断装置、焊料切断单元、零件安装装置及生产系统
JPH0544419U (ja) 部品供給装置
US5397213A (en) Conveying devices used in a semiconductor assembly line
WO2023067644A1 (ja) テープ先端処理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先端処理治具
JP7022926B2 (ja)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部品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07311692A (ja) 部品保持方法及び部品実装機
JP2022108020A (ja) リード部品フィーダ、対基板作業機、及びリード部品を回路基板に装着する方法
CN114798966A (zh) 一种双工位折弯机
EP4013204A1 (en) Tape feed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