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6820B - 漏液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漏液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6820B
CN111006820B CN201910938146.3A CN201910938146A CN111006820B CN 111006820 B CN111006820 B CN 111006820B CN 201910938146 A CN201910938146 A CN 201910938146A CN 111006820 B CN111006820 B CN 1110068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ion unit
leak
unit
leakage
leak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381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06820B8 (zh
CN111006820A (zh
Inventor
根本英次
牧野兼三
荒木宏
堀淳二
泽良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068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68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0068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682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06820B8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6820B8/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G01M3/04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 G01M3/16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 G01M3/18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for weld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 G01M3/18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b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f fluid at the leakage point using electric detection means for pipes, cables or tubes; for pipe joints or seals; for valves; for welds; for containers, e.g. radiators for tu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提供漏液检测装置。具有:干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该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该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该节点与漏液检测带连接,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支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电源;电流传感器;以及判定部,其根据由电流传感器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与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连接,具有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判定部根据由电流传感器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Description

漏液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漏液检测装置的构造,特别涉及使用恒压元件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检测来自空调设备等的漏液发生的方法,使用如下方法:在以非导通的状态并列配置两根导线而得到的漏液检测带中流过电流,检测漏液进入两根导线之间时的短路,由此检测漏液。
但是,在这种漏液检测方法中,即使能够进行漏液的检测,也无法检测漏液发生部位。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法:平行配置以能够通液的方式绝缘的3根电极线,使用构成为2根电极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不同的漏液传感器来确定漏液部位(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8-271461号公报、日本特公平2-43130号公报)。
另一方面,漏液监视不仅将服务器室的地下等被划分的平面作为对象,有时还将空调配管那样在空间上存在大量分支的复杂形状作为对象。日本特开平8-271461号公报、日本特公平2-43130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技术的漏液检测方法根据电极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确定漏液部位,因此,很难结合配管的形状使漏液传感器分支。因此,提出了如下方法:按照每个分支配置电极线,分别经由切换开关利用电线连接各电极线和检测器,利用切换开关对检测器与各电极线的连接进行切换,从而检测漏液(例如日本特公平7-1196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日本特公平7-119664号公报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按照每个分支配置并对各电极线与检测器之间进行连接的电线的根数较多,构造复杂。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干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支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电源,其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一对始端侧端子;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一对连接线,它们将始端侧端子和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这样,能够根据检测对象的液体对节点的恒压元件的配置进行各种变更,因此,能够进行与检测对象的液体对应的漏液检测。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对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施加规定的电压值的待机电压,所述判定部对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在包含分别具有漏液检测单元的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装置中,设利用共通的电源对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始端施加的待机电压值为规定的电压值,利用共通的判定部对由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判定在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使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从而使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在所述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在包含分别具有漏液检测单元的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装置中,利用共通的电源使干路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利用共通的判定部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判定在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该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电压指令值或输入电压值和由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此外,能够根据与输入电流值不同的物理量判定发生了漏液。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在包含分别具有漏液检测单元的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装置中,这样对各漏液检测单元赋予单元编号,利用共通的电源对干路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利用共通的判定部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判定在导通状态的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该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电压指令值或输入电压值和由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使用使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到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以及使所述范围内的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以外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将计算出的所述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单元编号。
在包含分别具有漏液检测单元的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装置中,这样对各漏液检测单元赋予单元编号,对干路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计算一个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将计算出的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的单元编号。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在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区域。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所述累积电压值全部不同,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所述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所述判定部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这样,对全部漏液检测单元赋予分别不同的单元编号,因此,按照每个单元编号判定漏液的发生,由此,能够按照每个漏液检测单元判定漏液的发生,因此,能够判定在至少一个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从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累积电压值全部不同,各漏液检测单元按照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判定部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
这样,对全部漏液检测单元赋予分别不同的单元编号,因此,按照每个单元编号判定漏液的发生,由此,能够按照每个漏液检测单元判定漏液的发生,因此,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干路开关,其设置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连接点、与和所述连接点的末端侧连接的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其他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以及支路开关,其设置于所述连接点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之间。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判定部对所述干路开关和所述支路开关进行切换,由此判定漏液的发生部位是位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还是位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
根据该结构,在包含分别具有漏液检测单元的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装置中检测到漏液的发生的情况下,能够判定漏液的发生部位是位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还是位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缩小发生了漏液的区域。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一对始端侧端子;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者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一对连接线,它们将始端侧端子和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这样,利用廉价的包覆电线构成不需要进行漏液监视的部分,缩短导电线的长度,由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经由一对分支线而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一对所述分支线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其中,当漏液在一对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
根据该结构,能够检测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与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之间的漏液的发生。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经由一对分支线而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一对所述分支线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其中,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此外,也可以是,一对所述分支线的一部分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另一部分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其中,当漏液在一对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廉价的包覆导线构成分支线的不需要进行漏液监视的部分,缩短导电线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包含中继器,该中继器被配置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或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所述中继器使输出端子的电压值成为输入端子的电压值的规定的倍率,并且将输入端子的电流值和输出端子的电流值保持相同。
根据该结构,能够增多能够与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连接的节点的数量。由此,能够延长干路漏液检测部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长度,在更宽范围内进行漏液的检测。此外,能够缩短各单元的长度,按照更窄的每个范围进行漏液的检测。
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电源,其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分支检测带,该分支检测带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并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分支检测带与所述漏液检测带或所述节点连接,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所述判定部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一对始端侧端子;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一个漏液检测单元进行较短配管的分支部等的漏液的检测,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的所述末端侧端子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此外,也可以是,所述分支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
由此,能够利用廉价的包覆导线构成不需要进行漏液监视的部分,缩短导电线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具有: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电源,其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包含中继器,该中继器被配置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所述中继器使输出端子的电压值成为输入端子的电压值的规定的倍率,并且将输入端子的电流值和输出端子的电流值保持相同,所述漏液检测部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所述判定部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一对始端侧端子;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这样,通过设置中继器,能够增多能够与漏液检测部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的数量。由此,能够构成较长的漏液检测部,进行更宽范围的漏液的检测。此外,能够连接多个长度较短的漏液检测单元U来构成漏液检测部,缩窄能够确定的漏液范围,进行更加细致的漏液的监视。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的所述末端侧端子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
由此,能够利用廉价的包覆导线构成不需要进行漏液监视的部分,缩短导电线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施加规定的电压值的待机电压,所述判定部对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这样,能够利用设待机电压值为规定的电压值的简便的结构,在短时间内判定漏液的发生。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使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从而使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在所述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这样,通过使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来计算电导或电阻值,由此进行漏液的判定,因此,能够根据与输入电流值不同的物理量进行漏液的判定。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所述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这样,通过对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来进行电导或电阻值,由此进行漏液的判定,因此,能够根据与输入电流值不同的物理量进行漏液的判定。
在本公开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也可以是,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所述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使用使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到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以及使所述范围内的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以外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将计算出的所述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
这样,对漏液检测部的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计算各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将计算出的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因此,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由此,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提高漏液部位的检测可靠性。
发明的效果
本公开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漏液检测单元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3是示出反向串联连接理想的齐纳二极管而成的恒压元件的电流相对于电压的特性的曲线图。
图4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流动的系统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使输入电压值上升时对各漏液检测单元施加的电压值的曲线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设输入电压值为待机电压值时对各漏液检测单元施加的电压值的曲线图。
图7是示出输入到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3种输入电压值的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8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VI特性)、以及由于发生漏液而引起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9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VI特性)、以及在发生了漏液时使输入电压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时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0是示出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电导的变化特性(VG特性)、以及由于发生漏液而引起的电导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1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流动的系统图。
图12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VI特性)、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时的各漏液检测单元中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以及导通范围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3是示出根据图12所示的VI特性计算出的电导相对于输入电压值的变化(VG特性)的曲线图。
图14是示出根据图13所示的特性求出的各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的曲线图。
图15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2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流动的系统图。
图16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2个漏液检测单元U2、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VI特性)、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时的各漏液检测单元中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以及导通范围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17是示出根据图16所示的VI特性计算出的电导相对于输入电压值的变化(VG特性)的曲线图。
图18是示出根据图17所示的特性求出的各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的曲线图。
图1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0是示出在图19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m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流动的系统图。
图21是示出在图19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2和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漏液检测单元Um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流动的系统图。
图2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4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5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6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7是示出中继器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28是示出图27所示的中继器的结构的布线图。
图29是示出图26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和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VI特性)、以及由于发生漏液而引起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的曲线图。
图30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31是示出将第9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安装于具有分支的配管的状态的系统图。
图32A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B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C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D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E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图32F是示出应用于图1、19、22~26、30、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的节点的另一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漏液检测装置100由干路漏液检测部40、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连接的电源81、检测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输入电流值的电流检测部即电流传感器82、以及根据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进行漏液的判定的判定部90构成。
如图1所示,干路漏液检测部40串联连接了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1~U5。此外,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串联连接了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6~U8,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连接。另外,构成干路漏液检测部40和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不限于分别为5个和3个,可以是任意的,可以是1个,也可以由6个以上构成。
参照图2对1个漏液检测单元Un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漏液检测单元Un具有包含恒压元件Dn的节点NDn、以及由一对导电线31、32构成的漏液检测带30。节点NDn包含一对始端侧端子13、15、一对末端侧端子14、16、以及并联连接始端侧端子13、15和末端侧端子14、16的一对连接线12。如图2所示,连接成在连接一个始端侧端子13和末端侧端子14的连接线12的中间配置有恒压元件Dn。此外,另一个始端侧端子15和末端侧端子16通过连接线12连接,未连接恒压元件Dn。在一对末端侧端子14、16分别连接有漏液检测带30的一对导电线31、32,一对导电线31、32的各末端侧的端部31e、32e成为漏液检测单元Un的末端侧的端部。此外,一对始端侧端子13、15成为漏液检测单元Un的始端侧的端部。
如图1所示,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起第2个漏液检测单元U2是在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单元Un的漏液检测带30的一对导电线31、32的连接点63、64连接有由一对导电线61、62构成的分支线60的带分支线的漏液检测单元。一对连接点63、64构成分支线60相对于漏液检测带30的连接点65。另外,分支线60也可以不与一对导电线31、32连接,而与漏液检测单元Un的末端侧端子14、16直接连接。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多个分支线60与漏液检测带30或末端侧端子14、16连接。
如图3所示,恒压元件Dn是如下元件:在施加电压的绝对值达到规定的上升电压值Vf时导通,在施加电压的绝对值未达到上升电压值Vf的情况下不导通。在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中,关于恒压元件Dn,反向串联连接上升电压值Vf的齐纳二极管11a、11b而构成图3所示的特性的恒压元件Dn。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中,设各恒压元件D1~D8的上升电压值全部相同为Vf进行说明。但是,恒压元件Dn的结构不限于此。这点在后面说明。
导电线31、32在没有漏液的情况下不导通,在发生了漏液时由于漏液而相互导通。导电线31、32例如也可以通过捻合由吸湿性的绝缘皮膜等覆盖的铜线而成的部件构成。
如图1、图2所示,干路漏液检测部40是通过将漏液检测单元Un的末端侧的端部即导电线31、32的末端侧的端部31e、32e与漏液检测单元Un+1的始端侧的端部即始端侧端子13、15依次连接而构成的。而且,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起第1个漏液检测单元U1的始端侧端子13、15构成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起第5个漏液检测单元U5的导电线31、32的末端侧的端部31e、32e构成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末端42。此外,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末端42开放。这样,干路漏液检测部40从始端41朝向末端42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n,该漏液检测单元Un包含在导电线31的始端侧的连接线12间配置有恒压元件Dn的节点NDn
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同样,从支路始端51朝向支路末端52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n。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与分支线60的末端连接,该分支线60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连接。此外,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末端52开放。
如图1所示,分别对各漏液检测单元U1~U8赋予单元编号N。按照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串联连接到该漏液检测单元Un的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包含的各恒压元件Dn的通电电压值即上升电压值Vf的累积电压值(=ΣVf)从小到大的顺序赋予单元编号N。
漏液检测单元U1与始端41直接连接,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1的累积电压值为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2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和漏液检测单元U2,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2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2Vf。此外,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3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U3,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3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Vf=3Vf。下面,同样,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4的累积电压值为4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5的累积电压值为5Vf。
此外,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到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6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U2、U6这3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Vf=3Vf。同样,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7的累积电压值为4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8的累积电压值为5Vf。
按照从始端41起的累积电压值(=ΣVf)从小到大的顺序赋予单元编号N,因此,累积电压值最小的Vf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累积电压值为2Vf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为2,累积电压值为3Vf的漏液检测单元U3、U6的单元编号为3,累积电压值为4Vf的漏液检测单元U4、U7的单元编号N为4,积电压为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5、U8的单元编号N为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中,对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赋予一个单元编号N。
构成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始端侧端子13、15经由包覆电线33而与电源81连接。在电源81与漏液检测单元U1的一个始端侧端子13之间连接有电流传感器82。这里,包覆电线33是由绝缘被膜包覆的电线,即使漏液接触,在一对包覆电线33之间也不会相互导通。
电源81是交流电源。电源81例如可以是交流100Hz、输出电压10V左右的电源。电流传感器82是检测交流电流值的交流电流检测器。判定部90是在内部具有CPU91、存储器92、与电源81和电流传感器82连接的输入接口93、以及输出CPU91的运算结果的输出接口94的计算机。CPU91、存储器92、输入接口93、输出接口94通过数据总线95连接。电源81输出与从判定部90的判定部90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另外,判定部90的结构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由模拟电路构成。
<漏液检测装置100的漏液判定动作>
下面,参照图4~图10对漏液检测装置100的漏液判定动作进行说明。图4对图1所示的系统图的标号进行一般化,以进行漏液检测装置100的漏液判定动作的说明。在图4中省略判定部90的记载。在图4中,干路漏液检测部40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1~Uk+1。此外,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k+2~Un+1。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经由分支线60而与漏液检测单元U2的漏液检测带30连接。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末端侧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k+1)-2]和构成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m+1)-(k+2)+1]相同。按照与之前说明的顺序相同的顺序对各漏液检测单元U赋予单元编号N。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N为2,漏液检测单元U3、Uk+2的单元编号N为3,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单元编号N为m,漏液检测单元Uk+1、Un+1的单元编号N为m+1。这里,k、n、m是自然数,k<k+1<k+2<n-1<n<n+1。下面,参照图5、图6对输入电压值、各漏液检测单元U的施加电压和导通范围A进行说明。
<输入电压值和导通范围>
在输入电压值为零的情况下,各恒压元件D全部断开而不导通。如图5所示,当使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从零上升到上升电压值Vf时,对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恒压元件D1施加Vf的电压。于是,恒压元件D1接通。恒压元件D1的电压降为Vf,因此,当始端电压超过Vf时,开始对漏液检测单元U1的导电线31、32之间施加电压。由此,能够进行漏液检测单元U1中的漏液检测。然后,当使输入电压上升时,导电线31、32之间的电压从零逐渐增大。此时的导通范围A1仅是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
如图5所示,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上升电压值Vf的2倍=2×Vf时,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导电线31、32之间的电压达到Vf,对单元编号N为2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恒压元件D2施加上升电压值Vf。由此,恒压元件D2接通,开始对漏液检测单元U2的导电线31、32之间施加电压,能够进行漏液检测单元U2的漏液检测。此时的导通范围A2是单元编号N为1、2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进而,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上升电压值Vf的3倍=3×Vf时,对单元编号N为3的漏液检测单元U3、Uk+2的恒压元件D2、Dk+2施加上升电压值Vf。由此,恒压元件D2、Dk+2接通,开始对漏液检测单元U3、Uk+2的导电线31、32之间施加电压,能够进行漏液检测单元U3、Uk+2的漏液检测。此时的导通范围A3是单元编号N为1~3的漏液检测单元U1~U3、Uk+2
同样,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Vm=m×Vf时,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恒压元件D接通,从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到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导通。此时的导通范围是Am。这样,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时,每当输入电压值上升了Vf时,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1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依次导通。
然后,如图6所示,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VNend=Nend×Vf(这里,Nend为最大的单元编号N。)时,从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到单元编号N为Nend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全部漏液检测单元U导通,能够在全部漏液检测单元U中进行漏液检测。因此,通过设输入电压值为比VNend高的待机电压值V0,能够在全部漏液检测单元U中进行漏液检测。
下面,对设输入电压值为比VNend高的待机电压值V0来进行漏液的检测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存在图7的线a所示使输入电压值固定为待机电压值V0的方法(第1判定动作)、图7的线b所示使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V0的前后变动的方法(第2判定动作)、图7的线c所示在零与待机电压值V0之间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的方法(第3判定动作)。下面,首先对第1判定动作进行说明,接着对第2、第3判定动作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4所示,设在单元编号N为m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来进行说明。
<第1判定动作>
判定部90向电源81输出使输出电压固定为待机电压值V0的电压指令值。由此,电源81对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施加固定为待机电压值V0的电压。
如图8所示,在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在各漏液检测单元U的导电线31、32之间不流过电流,因此,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为零。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在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漏液时,在漏液检测单元Un的导电线31、32之间流过In=Gn(V0-Vm)的电流。这里,Gn是漏液检测单元Un的导电线31、32之间的电导。另外,此时,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3~Uk+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在单元编号N为m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侧的漏液检测单元Uk的导电线31、32之间不流过电流。因此,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合计电导Gm与Gn相等。
因此,判定部90对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在输入电流值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漏液。判定部90在判定为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经由输出接口94对外部装置发出漏液发生的警报。
这里,规定的阈值能够自由设定,但是,也可以根据液体的种类等通过试验等来决定。
<第2判定动作>
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Vm=m×Vf时,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恒压元件Dk、Dn接通,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导通。该情况下,当在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漏液时,开始在漏液检测单元Un的导电线31、32之间流过电流。此时,漏液部分35的电导为Gn。然后,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时,漏液检测单元Un的导电线31、32之间的电压增大,输入电流值逐渐增大。因此,当在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漏液时,关于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特性(下面称为VI特性),如图9中虚线所示,到输入电压值为Vm为止,输入电流值为零,当输入电压值超过Vm时,输入电流值以某个斜率上升。此外,关于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电导的变化特性(下面称为VG特性),如图10中虚线所示,到输入电压值为Vm为止,电导G为零,当输入电压值超过Vm时,电导G成为漏液部分35的电导Gn
因此,在第2判定动作中,如图9所示,使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V0的前后仅变动ΔV,根据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电导G=ΔI/ΔV,将计算出的电导G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进行漏液的判定。
判定部90使向电源81输出的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V0的前后仅变动ΔV。电源81按照电压指令值使对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施加的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V0的前后仅变动ΔV。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输入电流值。判定部90根据与不同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然后,判定部90计算电导G=ΔI/ΔV,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如图10所示,在计算出的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漏液。
另外,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的计算不限于使用与不同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也可以使用与3个或更多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输入电流值来计算。此外,在第2判定动作中,也可以代替电导G而计算电阻值R=ΔV/ΔI,在电阻值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漏液。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设为根据与不同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来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设置检测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的电压传感器,来检测输入电压值,代替电压指令值而使用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输入电压值。该情况下,根据与不同的2个输入电压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
<第3判定动作>
在第3判定动作中,判定部90如图7的线c那样在零与待机电压值V0之间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根据与由于扫描而变化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然后,与第2判定动作同样,计算电导G=ΔI/ΔV,在计算出的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漏液。该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最小电压值时的输入电流值和最大电压值时的输入电流值计算电导G。
此外,与第2判定动作同样,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的计算不限于使用与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也可以使用与3个或更多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输入电流值进行计算。此外,也可以代替电导G而计算电阻值R=ΔV/ΔI,在电阻值小于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漏液。此外,与之前说明的第2判定动作同样,也可以代替电压指令值而使用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输入电压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
此外,在本动作的说明中,设为在零与待机电压值V0之间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来进行说明,但是,电压指令值的最大值大于VNend=Nend×Vf即可,可以小于待机电压值V0,也可以大于待机电压值V0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能够通过1个电源81和1个判定部90判定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或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中发生了漏液,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此外,在第1判定动作中,能够通过使待机电压值V0固定为规定的电压值的简便的结构,在短时间内判定漏液的发生。此外,在第2、第3判定动作中,通过使输入电压值在待机电压值V0的前后变动,或者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来计算电导或电阻值,由此进行漏液的判定,因此,能够根据与输入电流值不同的物理量进行漏液的判定。
在以上的说明中,设为在单元编号N为m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来进行说明,但是,在单元编号为m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k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或在单元编号N为1、2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同样的动作进行漏液的判定。
<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
下面,参照图11~图14对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进行说明。图11对图1所示的系统图的标号进行一般化,以说明漏液检测装置100的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的确定动作。与图4同样赋予单元编号。
在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中,如图7的线c那样在零与待机电压值V0之间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使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导通,根据使被赋予了1~m-1的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1、Uk+2~Un-1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k-1+Gk+2+··+Gn-1]与使被赋予了1~m的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k+Gk+2+··+Gn]之差,计算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各电导Gk、Gn的合计电导Gm,将计算出的电导Gm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下面,将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各电导Gk、Gn的合计电导Gm称为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电导Gm
<输入电压值、电导和导通范围>
当如图7的线c那样使输入电压值从零上升到待机电压值V0时,如之前参照图5说明的那样,各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依次导通。图12是在VI特性上重叠了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时的各单元编号N中的针对输入电压值的变化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以及导通范围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2的实线示出未发生漏液的情况下的VI特性,虚线示出在单元编号N为m的任意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VI特性。
如图12所示,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Vm与Vm+1之间时,单元编号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成为导通状态。在该状态下使输入电压值仅变动ΔV并根据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出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如下述式(1)所示,通过ΔI/ΔV计算出的电导G是成为导通状态的单元编号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的电导G1、G2以及漏液检测单元[U3,Uk+2]~[Uk,Un]的各电导G3~Gm的合计电导。
【数学式1】
同样,当使输入电压值上升到Vm-1与Vm之间时,单元编号1~m-1的漏液检测25单元U1~Uk-1、Uk+2~Un-1成为导通状态,因此,如下述式(2)所示,通过ΔI/ΔV计算出的电导G是成为导通状态的单元编号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的电导G1、G2以及漏液检测单元[U3,Uk+2]~[Uk-1,Un-1]的各电导G3~Gm-1的合计电导。
【数学式2】
因此,通过从式(1)减去式(2),如图14所示,能够计算单元编号N=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电导Gm。然后,对该电导Gm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能够判定被赋予了单元编号N=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中有无发生漏液。另外,该情况下,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但是,无法确定在被赋予了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中的哪个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该情况下,维护员对现场进行检查,确定在哪个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
<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的确定动作的详细情况>
下面,参照图12~图14对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1所示,设为在单元编号N为m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来进行说明。
判定部90沿着图7的线c从零到待机电压值V0对电压值指令值进行扫描。由此,电源81按照电压指令值从零到待机电压值V0对施加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当输入电压值达到Vf时,能够在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中进行漏液检测。
判定部90从Vf到比2×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Vf到比2×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仅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1)。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电导G1=ΔI/ΔV。在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中未发生漏液,如图12所示,在输入电压值为Vf~2×Vf的期间内,输入电流值依然为零,因此,电导G1=ΔI/ΔV=0。
接着,判定部90从2×Vf到比3×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2×Vf到比3×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单元编号N为1、2的漏液检测单元U1和U2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2)。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导通范围即单元编号N为1、2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的电导的合计值[G1+G2]=ΔI/ΔV。
在单元编号N为1、2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中未发生漏液,如图12所示,在输入电压值为2×Vf~3×Vf的期间内,输入电流值依然为零,因此,ΔI=0,电导的合计值[G1+G2]=ΔI/ΔV=0。判定部90从[G1+G2]减去之前计算出的G1,得到G2=0的结果。
同样,判定部90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每当导通范围扩大时,计算导通范围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电导的合计值ΣG,根据与前一个导通范围中计算出的电导的合计值之差计算各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各电导G。在单元编号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1、Uk+2~Un-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在输入电压值达到Vm为止,输入电流值为零,如图13所示,计算出的各单元编号N的电导G全部为零。
判定部90从m×Vf到比(m+1)×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m×Vf到比(m+1)×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导通范围即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以及漏液检测单元[U3、Uk+2]~[Uk、Un]的电导的合计值[G1+...+Gm]=ΔI/ΔV。
在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输入电压值仅变更ΔV的期间内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不为零,因此,[G1+…+Gm]=ΔI/ΔV成为不是0的值。判定部90从[G1+…+Gm]减去之前计算出[G1+…+Gm-1],得到Gm的值。
判定部90从(m+1)×Vf到比(m+2)×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m+1)×Vf到比(m+2)×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1、Uk+2~Un+1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1)。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导通范围即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以及漏液检测单元[U3,Uk+2]~[Uk+1,Un+1]的电导的合计值[G1+…+Gm+1]=ΔI/ΔV。
在单元编号N为m+1的漏液检测单元Uk+1、Un+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输入电压值变化ΔV的期间内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与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k、Uk+2~Un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的情况相同,VI特性的斜率也相同。因此,[G1+…+Gm+1]=ΔI/ΔV成为与Gm相同的值。判定部90从[G1+…+Gm+1]=Gm减去之前计算出[G1+…+Gm]=Gm,得到Gm+1=0这样的值。
关于如上所述计算出的单元编号N为1~m+1的各电导G1~Gm+1,如图14所示,仅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电导成为不是0的值即Gm,其他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各电导G全部为零。
判定部90对计算出的各单元编号的各电导G1~Gm+1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m作为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
在以上说明的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动作中,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但是,无法确定被赋予了相同单元编号N=m的2个漏液检测单元Uk、Un中哪个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该情况下,维护员对现场进行检查,确定在哪个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
接着,参照图15~18对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单元编号2的漏液检测单元U2和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单元编号m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的确定动作进行说明。对与之前说明的在单元编号m的漏液检测单元U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相同的动作进行简单说明。图15对图1所示的系统图的标号进行一般化,以说明漏液检测装置100的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的确定动作。被赋予与图11相同的单元编号。
与之前参照图11~14说明的情况同样,在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G1=0。
在单元编号N为2的漏液检测单元U2中发生漏液,因此,电导G2成为不是0的值。在单元编号N为3~m-1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6所示,VI特性的斜率固定,如图17所示,合计电导[G1+…+G3]~[G1+…+Gm-1]固定为G2。而且,如图18所示,单元编号N为3~m-1的漏液检测单元[U3,Uk+2]~[Uk-1,Un-1]的各电导G3~Gm-1全部为零。
而且,与之前说明的情况同样,如图18所示,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k,Un]的电导Gm成为不是0的值,单元编号N为m+1的漏液检测单元[Uk+1,Un+1]的电导Gm+1为零。
判定部90对计算出的单元编号1~m+1的各电导G1~Gm+1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2、m作为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
以上说明了在2个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但是,在3个以上的单元编号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也与上述确定动作相同。
在以上说明的确定动作中,通过1个电源81和1个判定部90对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导通,计算各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电导G,将计算出的电导G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此外,在以上的确定动作中,设为根据与不同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来进行说明,但是,与之前说明的第2判定动作同样,也可以设置检测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的电压传感器,来检测输入电压值,代替电压指令值而使用由电压传感器检测到的输入电压值。该情况下,根据与不同的2个输入电压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
在以上的确定动作的说明中,说明了根据使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m-1]与使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m]之差,来计算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电导Gm,但是,也可以通过该计算方法以外的计算方法计算单元编号m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电导Gm
例如,根据使单元编号N为1~Nend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合计电导[G1+··+GNend]与使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合计电导[G1+··+Gm-1]之差,计算假设设单元编号N为m~Nend的漏液检测单元U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合计电导[Gm+··+GNend]。此外,根据合计电导[G1+··+GNend]与使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合计电导[G1+··+Gm]之差,计算假设使单元编号N为m~Nend的漏液检测单元U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的合计电导[Gm+1+··+GNend]。然后,可以根据合计电导[Gm+··+GNend]与合计电导[Gm+1+··+GNend]之差计算Gm
<第2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200的结构>
参照接下来的图19~21对第2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200中,构成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的漏液检测单元U6的节点ND6中包含的恒压元件D6的上升电压值成为其他恒压元件D的上升电压Vf的4倍即4Vf。如之前说明的那样,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U2、U6这3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4Vf=6Vf。此外,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7的累积电压值为7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8的累积电压值为8Vf。此外,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同样,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4、U5的累积电压值分别为Vf、2Vf、3Vf、4Vf、5Vf。
按照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按照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4、U5、U6、U7、U8的顺序赋予单元编号N。因此,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N为2,漏液检测单元U3的单元编号N为3,下面,漏液检测单元U4、U5、U6、U7、U8的各单元编号N分别为4~8。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200中,1个单元编号N对应于1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分支的结构中,也通过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方法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由此,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
<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确定动作>
接着,参照图20、21对漏液检测装置200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确定动作进行说明。与之前说明的图11、15同样,图20、21对图19所示的系统图的标号进行一般化,以说明漏液检测装置200的漏液检测单元确定动作。在图20、21中,干路漏液检测部40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1~Uk+1。此外,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k+2~Um+1。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经由分支线60而与漏液检测单元U2的漏液检测带30连接。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末端侧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k+1)-2]和构成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m+1)-(k+2)+1]相同。按照与之前说明的顺序相同的顺序对各漏液检测单元U赋予单元编号N。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N为2,漏液检测单元U3的单元编号N为3,漏液检测单元Uk的单元编号N为k,漏液检测单元Uk+1的单元编号N为k+1,漏液检测单元Uk+2的单元编号N为k+2,漏液检测单元Um的单元编号N为m,漏液检测单元Um+1的单元编号N为m+1。这里,k、m是自然数,k<k+1<k+2<m-1<m<m+1。
因此,在图20、21所记载的漏液检测装置200中,当使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上升时,各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按照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Um+1的顺序导通。
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同样,判定部90使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导通,根据使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m-1]与使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成为导通状态的状态下的合计电导[G1+··+Gm]之差,计算漏液检测单元Um的电导Gm,将计算出的电导Gm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
<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确定动作的详细情况>
判定部90沿着图7的线c从零到待机电压值V0对电压值指令值进行扫描,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每当导通范围扩大时,计算导通范围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电导的合计值ΣG,根据与前一个导通范围中计算出的电导的合计值之差计算各单元编号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各电导G。在单元编号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在输入电压值达到Vm为止,输入电流值为零,如图13所示,计算出的各单元编号N的电导G全部为零。
判定部90从m×Vf到比(m+1)×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m×Vf到比(m+1)×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导通范围即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的电导的合计值[G1+…+Gm]=ΔI/ΔV。
在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m中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输入电压值仅变更ΔV的期间内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不为零,因此,[G1+…+Gm]=ΔI/ΔV成为不是0的值。判定部90从[G1+…+Gm]减去之前计算出[G1+…+Gm-1],得到Gm的值。
判定部90从(m+1)×Vf到比(m+2)×Vf稍小的值对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从(m+1)×Vf到比(m+2)×Vf稍小的值对输入电压值扫描。在该期间内,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Um+1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1)。在该期间内,判定部90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与电压指令值之差为ΔV的2个电压指令值对应的2个输入电流值。然后,根据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计算输入电流值的变化量ΔI,计算导通范围即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Um+1的电导的合计值[G1+…+Gm+1]=ΔI/ΔV。
在单元编号N为m+1的漏液检测单元Um+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2所示,输入电压值仅变化ΔV的期间内的输入电流值的变化与单元编号N为1~m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成为导通范围(导通范围Am)的情况相同,VI特性的斜率也相同。因此,[G1+…+Gm+1]=ΔI/ΔV成为与Gm相同的值。判定部90从[G1+…+Gm+1]=Gm减去之前计算出[G1+…+Gm]=Gm,得到Gm+1=0这样的值。
关于如上所述计算出的单元编号N为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Um+1的各电导G1~Gm+1,如图14所示,仅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m成为不是0的值即Gm,其他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Um+1的各电导G全部为零。
判定部90对计算出的各单元编号的各漏液检测单元U的各电导G1~Gm+1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m作为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如之前说明的那样,在漏液检测装置200中,1个单元编号N对应于1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通过确定单元编号N,能够同时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
接着,如图21所示,对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单元编号2的漏液检测单元U2和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单元编号m的漏液检测单元Um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确定动作进行说明。
在单元编号N为1的漏液检测单元U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G1=0。在单元编号N为2的漏液检测单元U2中发生漏液,因此,电导G2成为不是0的值。在单元编号N为3~m-1的漏液检测单元U3··Uk-1、Uk、Uk+1、Uk+2、··Um-1中未发生漏液,因此,如图16所示,VI特性的斜率固定,如图17所示,合计电导[G1+…+G3]~[G1+…+Gm-1]固定为G2。而且,如图18所示,单元编号N为3~m-1的漏液检测单元U3··Uk-1、Uk、Uk+1、Uk+2、··Um-1的各电导G3~Gm-1全部为零。
而且,与之前说明的情况同样,如图18所示,单元编号N为m的漏液检测单元Um的电导Gm成为不是0的值,单元编号N为m+1的漏液检测单元Um+1的电导Gm+1为零。
判定部90对计算出的单元编号1~m+1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k-1、Uk、Uk+1、Uk+2、··Um-1的各电导G1~Gm+1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确定电导G大于规定的阈值的2、m作为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所确定的1个单元编号N对应于1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通过确定单元编号N,能够同时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
以上说明了在2个单元编号N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但是,在3个以上的单元编号N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也与上述确定动作相同。
以上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200构成为1个单元编号N对应于1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分支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1个电源81和1个判定部90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确定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中的漏液发生部位。
<第3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300>
接着,参照图22对第3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2所示,在漏液检测装置300中,构成参照图1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的漏液检测单元U6的节点ND6中包含的恒压元件D6的上升电压值成为其他恒压元件D的上升电压Vf的2倍即2Vf。如之前说明的那样,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U2、U6这3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2Vf=4Vf。此外,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7的累积电压值为5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8的累积电压值为6Vf。此外,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同样,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4、U5的累积电压值分别为Vf、2Vf、3Vf、4Vf、5Vf。
按照从始端41起的累积电压值(=ΣVf)从小到大的顺序赋予单元编号N,因此,累积电压值最小的Vf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累积电压值为2Vf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为2,累积电压值为3Vf的漏液检测单元U3的单元编号为3,累积电压值为4Vf的漏液检测单元U4、U6的单元编号N为4,累积电压为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5、U7的单元编号N为5,累积电压值为6Vf的漏液检测单元U8的单元编号N为6。
当使输入电压上升时,按照漏液检测单元U1、U2、U3的顺序依次导通,然后,如漏液检测单元U4、U6、漏液检测单元U5、U7那样,2个漏液检测单元U同时导通。除了使输入电压上升时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导通顺序不同以外,漏液检测装置300的漏液判定动作、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与之前参照图1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各动作相同。
<第4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400>
接着,参照图23对第4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21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200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3所示,在漏液检测装置400中,构成参照图1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的漏液检测单元U6的节点ND6中包含的恒压元件D6的上升电压值成为其他恒压元件D的上升电压Vf的1.5倍的1.5Vf。如之前说明的那样,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串联连接有漏液检测单元U1、U2、U6这3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6的累积电压值为Vf+Vf+1.5Vf=3.5Vf。此外,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7的累积电压值为4.5Vf,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8的累积电压值为5.5Vf。此外,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同样,从始端41到漏液检测单元U1、U2、U3、U4、U5的累积电压值分别为Vf、2Vf、3Vf、4Vf、5Vf。
按照从始端41起的累积电压值(=ΣVf)从小到大的顺序赋予单元编号N,因此,累积电压值最小的Vf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累积电压值为2Vf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单元编号为2,累积电压值为3Vf的漏液检测单元U3的单元编号为3,累积电压值为3.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6的单元编号N为4,累积电压为4Vf的漏液检测单元U4的单元编号N为5,累积电压值为4.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7的单元编号N 6,累积电压为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5的单元编号N为7,累积电压值为5.5Vf的漏液检测单元U8的单元编号N为8。这样,在漏液检测装置400中,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和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中交替赋予单元编号N。
在漏液检测装置400中,与漏液检测装置200同样,1个单元编号N对应于1个漏液检测单元U。因此,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从干路漏液检测部40分支的结构中,也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200同样,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由此能够同时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
漏液检测装置400的发生了漏液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确定动作与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200的动作相同。
<第5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500>
接着,参照图24对第5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500的结构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24所示,漏液检测装置500具有:干路开关45,其设置于连接点65与和连接点65的末端侧连接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3之间,该连接点65是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与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连接点;以及支路开关55,其设置于连接点65与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支路始端51之间。干路开关45和支路开关55与判定部90连接,根据判定部90的指令而接通/断开。
在之前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的第1~第3漏液判定动作中,能够判定漏液的发生,但是,无法判定是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中发生了漏液还是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中发生了漏液。此外,在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确定动作中,能够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但是,无法区分是在被赋予了确定的单元编号N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还是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
因此,在漏液检测装置500中,通常接通干路开关45和支路开关55,在漏液判定动作中判定为漏液的发生的情况下,判定部90对干路开关45和支路开关55进行切换,由此判定漏液的发生部位是位于干路漏液检测部40还是位于支路漏液检测部50。
判定部90在断开了支路开关55的情况下,在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支路漏液检测部50中发生了漏液。此外,在断开了干路开关45的情况下,在输入电流值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比干路漏液检测部的连接点65更靠末端侧发生了漏液。此外,在即使断开支路开关55和干路开关45双方、输入电流值也不成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比连接点65更靠始端侧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中发生了漏液。
同样,在判定部90确定了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情况下,在断开支路开关55时由电流传感器82检测到的输入电流值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被赋予了所确定的单元编号N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此外,在断开了干路开关45时输入电流值为零的情况下,判定为在被赋予了所确定的单元编号N的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发生了漏液。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500能够判定漏液的发生部位是位于干路漏液检测部40还是位于支路漏液检测部50,因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缩小发生了漏液的区域。
<第6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600>
接着,参照图25对第6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600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如图25所示,在漏液检测装置600中,漏液检测带30在一部分包含非检测区域,该非检测区域由一对包覆电线33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33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
在图25所示的漏液检测单元U1的节点ND1的一对末端侧端子14、16连接有构成漏液检测带30的一对导电线31、32,在一对导电线31、32的末端连接有构成非检测区域的一对包覆电线33。而且,一对包覆电线33的末端与漏液检测单元U2的节点ND2的一对始端侧端子13、15连接。
此外,在漏液检测单元U3的节点ND3的一对末端侧端子14、16连接有一对包覆电线33,在一对包覆电线33的末端连接有一对导电线31、32。即,在节点ND3的一对末端侧端子14、16经由一对包覆电线33分别连接有一对导电线31、32。此外,漏液检测单元U4的节点ND4与漏液检测单元U5的节点ND5之间通过在始端侧和末端侧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的非检测区域的漏液检测带30连接。此外,在漏液检测单元U5的节点ND5的末端侧端子14、16连接有在中间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的非检测区域的漏液检测带30。
此外,如图25所示,在漏液检测装置600中,分支线60由包覆电线33构成。此外,如图25的(a)所示,也可以利用一对导电线31、32构成分支线60的一部分,并利用一对包覆电线33构成另一部分。
这样,利用廉价的包覆电线构成不需要进行漏液监视的漏液检测带30的一部分或分支线60的一部分或全部,由此,能够缩短导电线31、32、61、62的长度,实现成本降低。
<第7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700>
接着,参照图26~29对第7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700进行说明。如图26所示,漏液检测装置700的漏液检测部140串联连接了5个漏液检测单元U1~U5,在漏液检测单元U2与漏液检测单元U3之间串联连接有中继器70。
如图27所示,中继器70是具有输入端子71、72和输出端子73、74的4端子电路,设输出端子73、74的电压值Vout为输入端子71、72的电压值Vin的规定的倍率a,并且,将输入端子71、72的电流值Iin和输出端子73、74的电流值Iout保持相同。
如图26所示,中继器70的输入端子71、72与漏液检测单元U2的漏液检测带30的末端连接,输出端子73、74与漏液检测单元U3的始端侧端子13、15连接。因此,中继器70将与输入端子71、72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末端的电压值作为规定的倍率a的电压值而输出到与输出端子73、74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3,将流过漏液检测单元U2、U3的电流值保持为固定电流值。
中继器70具有上述这种功能即可,可以是任意的电路,但是,示出一例时,如图28所示,可以组合多个运算放大器76、仪表放大器75和电阻78来实现电压放大70A和反射镜电路70B。
如之前参照图5说明的那样,每当使对始端41施加的输入电压值上升Vf时,漏液检测单元U按照单元编号N的顺序导通。因此,串联连接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来构成漏液检测部140,为了使全部漏液检测单元U导通,需要使对始端41施加的待机电压值V0为串联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Vf以上。但是,待机电压值V0较低在各设备的设计上是有利的。当如本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700那样在漏液检测部140的中间夹入中继器70时,对中继器70的始端侧的漏液检测单元U2的末端的电压值乘以规定的倍率a而得到的电压值被施加到中继器70的末端侧的漏液检测单元U3。因此,对与始端41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1施加的待机电压值V0不会太高,能够使全部漏液检测单元U导通。
此外,中继器70将输入端子71、72的电流值Iin和输出端子73、74的电流值Iout保持相同,因此,能够通过电流传感器82检测经由中继器70串联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中流过的电流值。因此,能够通过与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判定动作进行漏液的判定。
中继器70将输出端子73、74的电压值Vout设为输入端子71、72的电压值Vin的规定的倍率a,因此,如图29所示,在中继器70的末端侧的漏液检测单元U3~U5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相对于针对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的变化比例大于在中继器70的始端侧的漏液检测单元U1、U2中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的电流相对于针对始端41的输入电压值的变化比例。因此,在通过与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方法确定发生了漏液的单元编号N的情况下,需要提高电源81的电压分辨率而能够进行微小的电压变化。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漏液检测装置700设置有中继器70,由此,能够增多能够与漏液检测部140连接的漏液检测单元U的数量。由此,构成较长的漏液检测部140,能够在更宽范围内进行漏液的检测。此外,连接长度较短的多个漏液检测单元U来构成漏液检测部140,缩小能够确定的漏液范围,能够进行更加细致的漏液监视。
<第8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800>
接着,参照图30对第8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800进行说明。对与之前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30所示,漏液检测装置800仅在干路漏液检测部40的漏液检测单元U2连接有分支线60,在分支线60的末端未连接支路漏液检测部50。关于分支线60,可以如图30的(a)所示,设为由一对导电线31、32构成且包含当漏液接触导电线31、32之间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在内的分支检测带66,也可以如图30的(b)所示,设一部分为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33构成的非检测区域的部分。
漏液检测单元U2在连接节点ND2及节点ND3的漏液检测带30和从漏液检测带30分支的分支检测带66中的任意一方发生了漏液的情况下流过电流,能够检测分支线60中的漏液的发生。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1个漏液检测单元U2进行较短配管的分支部等的漏液的检测,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第9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900>
接着,参照图31对第9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900进行说明。漏液检测装置900是结合配管装置20的形状对此前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的各部进行组合而成的。配管装置20由干路管21、短分支管22和长分支管23构成。
图31所示的漏液检测装置900的漏液检测单元U1是如参照图30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800那样具有能够进行分支管22的漏液的检测的分支检测带66的漏液检测单元。漏液检测单元U1的单元编号N为1。
漏液检测单元U2是如参照图1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那样连接有串联连接了漏液检测单元U6、U7的支路漏液检测部50的漏液检测单元。漏液检测单元U2检测长分支管23的漏液。此外,漏液检测单元U4如参照图25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600那样,漏液检测带30在一部分包含由包覆电线33构成的非检测区域。
这样,结合配管装置20的形状对此前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漏液检测装置100、200、300、400、500、600、700、800的各部进行组合,由此,能够利用简便的结构进行包含分支等的复杂形状的对象物的漏液监视。
<恒压元件的变形>
参照图32A~图32F对恒压元件Dn的变形进行说明。在参照图1~18说明的漏液检测装置100中,设为恒压元件Dn反向串联连接齐纳二极管11a、11b且被配置于一个连接线12来进行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32A~图32F那样构成。
如图32A所示,也可以使齐纳二极管11a、11b的连接方向与图2所示的状态相反而进行反向串联连接。此外,如图32B所示,也可以配置于与图2所示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连接线12。进而,如图32C、图32D所示,也可以在两个连接线12上沿相同方向分别各配置1个齐纳二极管11a、11b,相对于发生了漏液时的电流流动,2个齐纳二极管11a、11b成为反向串联。进而,如图32E所示,也可以仅在任意一个连接线12配置齐纳二极管11a。该情况下,电源81可以使用直流电源构成。进而,如图32F所示,也可以不使用齐纳二极管11a、11b,而使用利用IC等构成具有图3所示的电压电流特性的电路的恒压元件电路18。
这样,根据检测对象的液体对节点NDn的恒压元件Dn的配置进行各种变更,由此,能够进行与检测对象的液体对应的漏液检测。
标号说明
11a、11b:齐纳二极管;12:连接线;13、15:始端侧端子;14、16:末端侧端子;18:恒压元件电路;20:配管装置;21:干路管;22、23:分支管;30:漏液检测带;31、32、61、62:导电线;31e、32e:端部;33:包覆电线;35:漏液部分;40:干路漏液检测部;41:始端;42:末端;45:干路开关;50:支路漏液检测部;51:支路始端;52:支路末端;55:支路开关;60:分支线;63、64、65:连接点;66:分支检测带;70:中继器;70A:电压放大部;70B:反射镜电路;71、72:输入端子;73、74:输出端子;75:仪表放大器;76:运算放大器;78:电阻;81:电源;82:电流传感器;90:判定部;91:CPU;92:存储器;93:输入接口;94:输出接口;95:数据总线;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漏液检测装置;140:漏液检测部;D、D1~D8、Dk、Dm、Dn:恒压元件;N:单元编号;ND、ND1~ND8、NDm、NDn:节点;U、U1~U8、Uk、Um、Un:漏液检测单元。

Claims (23)

1.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干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支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
电源,其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使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从而使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在所述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
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2.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干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支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
电源,其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
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所述累积电压值全部不同,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所述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
所述判定部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4.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干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支路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
电源,其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单元编号的顺序导通,
使用使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到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以及使所述范围内的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以外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一个单元编号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
将计算出的所述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单元编号。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
一对始端侧端子;
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
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始端到该漏液检测单元为止串联连接的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包含的各所述恒压元件的通电电压值的所述累积电压值全部不同,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所述累积电压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被赋予单元编号,
所述判定部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干路开关,其设置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连接点、与和所述连接点的末端侧连接的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其他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以及
支路开关,其设置于所述连接点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判定部对所述干路开关和所述支路开关进行切换,由此判定漏液的发生部位是位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还是位于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
一对始端侧端子;
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者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
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经由一对分支线而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一对所述分支线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其中,当漏液在一对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经由一对分支线而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一对所述分支线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其中,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支路始端经由一对分支线而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连接,
一对所述分支线的一部分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另一部分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其中,当漏液在一对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包含中继器,该中继器被配置于所述干路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或所述支路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
所述中继器使输出端子的电压值成为输入端子的电压值的规定的倍率,并且将输入端子的电流值和输出端子的电流值保持相同。
14.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电源,其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分支检测带,该分支检测带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并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
所述分支检测带与所述漏液检测带或所述节点连接,
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
一对始端侧端子;
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
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使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从而使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在所述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
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15.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具有:
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电源,其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任意一个或多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分支检测带,该分支检测带由一对所述导电线构成,并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
所述分支检测带与所述漏液检测带或所述节点连接,
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
一对始端侧端子;
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
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所述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
使用使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到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以及使所述范围内的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以外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
将计算出的所述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的所述末端侧端子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支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
18.一种漏液检测装置,其具有:漏液检测部,其是串联连接一个或多个漏液检测单元而成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包含漏液检测带和节点,所述漏液检测带由一对导电线构成,包含当漏液在所述导电线之间接触时流过电流的检测区域,所述节点与所述漏液检测带连接,并具有当施加电压达到规定的电压值时导通的恒压元件;
电源,其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始端连接;
电流检测部,其检测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的输入电流值;以及
判定部,其根据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判定漏液的发生,
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装置包含中继器,该中继器被配置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串联连接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之间,
所述中继器使输出端子的电压值成为输入端子的电压值的规定的倍率,并且将输入端子的电流值和输出端子的电流值保持相同,
所述漏液检测部具有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根据输入电压值而导通的特性,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包含:
一对始端侧端子;
一对末端侧端子,它们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以及
一对连接线,它们将所述始端侧端子和所述末端侧端子并联连接,
所述恒压元件被配置于任意一个或两个连接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漏液检测带在一部分中包含由一对包覆电线构成且即使漏液在该一对包覆电线之间接触也不会流过电流的非检测区域,
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所述节点的所述末端侧端子直接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或经由一对包覆电线与一对所述导电线分别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施加规定的电压值的待机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
21.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使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在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从而使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在所述待机电压值的前后变动,
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22.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所述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
对电导或电阻值和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判定是否在导通状态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中发生了漏液,其中,所述电导或电阻值是根据所述电压指令值或所述输入电压值以及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出的。
23.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漏液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输出与从所述判定部输入的电压指令值对应的电压,
所述判定部对向所述电源输出的所述电压指令值进行扫描,从而对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输入电压值进行扫描,使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按照与所述始端连接的顺序导通,
使用使从所述漏液检测部的所述始端到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以及使所述范围内的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以外的范围成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由所述电流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输入电流值,计算一个所述漏液检测单元的电导,
将计算出的所述电导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由此确定发生了漏液的所述漏液检测单元。
CN201910938146.3A 2018-10-05 2019-09-30 漏液检测装置 Active CN111006820B8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9935 2018-10-05
JP2018189935A JP6971948B2 (ja) 2018-10-05 2018-10-05 漏液検出装置

Public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6820A CN111006820A (zh) 2020-04-14
CN111006820B true CN111006820B (zh) 2023-08-04
CN111006820B8 CN111006820B8 (zh) 2023-09-15

Family

ID=701112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38146.3A Active CN111006820B8 (zh) 2018-10-05 2019-09-30 漏液检测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71948B2 (zh)
CN (1) CN111006820B8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4634B2 (ja) * 2018-11-29 2022-02-04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漏液検出装置
CN114935434A (zh) * 2022-04-06 2022-08-2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一种末端连接器、薄膜式漏液检测装置和漏液检测方法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7411A (ja) * 1992-11-30 1994-06-14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漏液検知線
JPH07113719A (ja) * 1993-03-30 1995-05-02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漏液検知装置
JPH1012284A (ja) * 1996-06-21 1998-01-16 Nippon Mori Energ Kk 有機電解液電池の漏液検出装置
JP2003307463A (ja) * 2002-04-12 2003-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漏れ検査装置および液漏れ検査方法
JP2004132833A (ja) * 2002-10-10 2004-04-30 Nec Kyushu Ltd 漏水検知帯およびその配設方法
JP200420526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漏水検知装置および漏水検知方法
JP2005156541A (ja) * 2003-10-30 2005-06-16 Tsuuden:Kk 漏液センサ及び漏液検知システム
CN101210855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多路漏液检测器
JP2008281347A (ja) * 2007-05-08 2008-11-20 Tsuuden:Kk 漏液センサ
JP2009121976A (ja) * 2007-11-15 2009-06-04 Omron Corp 漏液検知装置
CN101576430A (zh) * 2008-05-06 2009-11-11 中央制御株式会社 泄漏检测设备
CN105043680A (zh) * 2015-09-10 2015-11-1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液体泄漏侦测系统
WO2016067378A1 (ja) * 2014-10-29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206223366U (zh) * 2016-11-29 2017-06-06 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化防爆电器间泄露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8483A (en) * 1978-04-19 1979-10-26 Hitachi Ltd Leakage detector
US4843327A (en) * 1987-06-03 1989-06-27 Raychem Corporation Branched sensor system
JPH07119664B2 (ja) * 1991-03-29 1995-12-20 タツタ電線株式会社 漏液検知装置
US5410255A (en) * 1993-05-07 1995-04-25 Perma-Pip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distinguishing leaks using reflectometry and conductivity tests
JP5452902B2 (ja) * 2008-01-21 2014-03-26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漏液検知システム及び漏液検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7411A (ja) * 1992-11-30 1994-06-14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漏液検知線
JPH07113719A (ja) * 1993-03-30 1995-05-02 Tatsuta Electric Wire & Cable Co Ltd 漏液検知装置
JPH1012284A (ja) * 1996-06-21 1998-01-16 Nippon Mori Energ Kk 有機電解液電池の漏液検出装置
JP2003307463A (ja) * 2002-04-12 2003-10-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漏れ検査装置および液漏れ検査方法
JP2004132833A (ja) * 2002-10-10 2004-04-30 Nec Kyushu Ltd 漏水検知帯およびその配設方法
JP2004205267A (ja) * 2002-12-24 2004-07-22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漏水検知装置および漏水検知方法
JP2005156541A (ja) * 2003-10-30 2005-06-16 Tsuuden:Kk 漏液センサ及び漏液検知システム
CN101210855A (zh) * 2006-12-27 2008-07-02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多路漏液检测器
JP2008281347A (ja) * 2007-05-08 2008-11-20 Tsuuden:Kk 漏液センサ
JP2009121976A (ja) * 2007-11-15 2009-06-04 Omron Corp 漏液検知装置
CN101576430A (zh) * 2008-05-06 2009-11-11 中央制御株式会社 泄漏检测设备
WO2016067378A1 (ja) * 2014-10-29 2016-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漏電遮断器
CN105043680A (zh) * 2015-09-10 2015-11-11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微量液体泄漏侦测系统
CN206223366U (zh) * 2016-11-29 2017-06-06 博迈科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模块化防爆电器间泄露检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动力型超级电容器漏液模式下的性能研究;杨斌;丁升;傅冠生;王成扬;阮殿波;刘秋香;;储能科学与技术(04);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6820B8 (zh) 2023-09-15
JP6971948B2 (ja) 2021-11-24
CN111006820A (zh) 2020-04-14
JP2020060380A (ja)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252B (zh) 多路复用器泄漏电流的检测和补偿
CN111006820B (zh) 漏液检测装置
US3944914A (en) Fault dete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onductor cables
CN104950182A (zh) 电阻测定装置、基板检查装置、检查方法以及维护方法
KR20200102466A (ko) 쌍형 샘플 상관을 사용한 센서 결함 검출
JP6907150B2 (ja) 漏液検出装置
GB2507092A (en) Method and circuit for measuring the electrical insulation resistance of a thermocouple
JP7004634B2 (ja) 漏液検出装置
CN110631782B (zh) 漏液检测装置
JP7004635B2 (ja) 漏液検出装置
CN113677882B (zh) 用于诊断废气传感器的方法
JPS5946525A (ja) 熱電対絶縁モニタ
JP5018373B2 (ja) 抵抗測定装置および抵抗測定方法
JPH10123189A (ja) 抵抗値測定方法および抵抗値測定装置
JPS613300A (ja) 可変状態の変化に関する情報の検出・獲得用装置
JP7333775B2 (ja) 劣化判定装置および制御装置
JP2004184374A (ja) インピーダンス測定装置
JP3019128B2 (ja) 流体漏洩検知装置
JP6121278B2 (ja) 切替制御回路および測定装置
JP2019184535A (ja) 開閉器の寿命診断装置
JP2019178872A (ja) 標定装置
RU2647218C2 (ru) Способ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ого контроля изоляции источников постоянного тока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 корпуса и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 друг друг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JPS6244350Y2 (zh)
RU2700289C1 (ru)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мест неконтролируемого потребления электроэнергии в электрической сети 0,4 кВ
JP6240802B1 (ja) 電線検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atentee|Address|Patentee

Correc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Tokyo, Japan|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als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Tokyo, Japan|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Number: 31-02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39

Correction item: Patentee|Address|Patentee

Correct: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Solutions Co.,Ltd.|Tokyo, Japan|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alse: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SERVICE Co.,Ltd.|Tokyo, Japan|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Number: 31-02

Volume: 39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
OR01 Other related mat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