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83885A -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 Google Patents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83885A
CN110983885A CN201911258341.8A CN201911258341A CN110983885A CN 110983885 A CN110983885 A CN 110983885A CN 201911258341 A CN201911258341 A CN 201911258341A CN 110983885 A CN110983885 A CN 110983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ad
overpass
reversing
platform
aircr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5834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0983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838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2Crossings, junctions or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the same lev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Abstract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快速)由节点换代、公交换代、匹配路网和路段空间构成,为创新技术2.0,属于城市交通颠覆性换代。节点设置非机平台,使其机动道与非机道分离,立交有互通和直通两种模式。路网畅通建立智能交通,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难题,另有换乘方便,可达性优等特性。对约为20%的地下空间资源采用“一次统筹逆作施工”,开发为各类城市设施,其工程投资费用极少。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和信息技术具有颠覆性意义,前者为无缝嬗变,避免损失;后者为网约交通,提高效能。发明主旨:利用多学科融合创新,创造快速、环保、方便新一代城市交通,福祉人类社会。当务之急是对城市交通进行颠覆性换代(地铁更替为快速),谁愿忤行其道。

Description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城市道路交通领域,特别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建设。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交通由信号平交、地铁、轨道交通、高架、快速公交(BRT)、公交优先等多种交通模式构成。由于交通工具(汽车)与道路结构(地铁)不协调,造成投资开发浪费严重,交通效果极差(拥堵)。以地铁为轴心的交通模式将城市多维(地上、地下)空间撕成一条条、一块块,真可谓多道分食。多道分食的特点是即便修建足够多的地铁,也只能维持城市交通不瘫痪,不能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现有地铁模式是城市淘汰马车交通的产物。在教科书交通分类中,没有地铁的位置,由于地铁具有环保,是取代化石燃料汽车唯一选择,地铁为首例城市现代交通,一直沿用至今。
据研究资料,地下空间既可敷设地铁交通,亦可敷设汽车交通,两者均具大容量、快速、准点等特点。汽车交通多项交通结构指标优于地铁交通,其优点有五:一、通行量大;二、速度快;三、公交具有按需供给(数量和档次)、换乘方便、可达性好;四:非公交与公交置换性强;五、工程性价比好。
今天,四次工业革命以非线性速度迅猛发展,对各个科技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以能源交通为例,能源换代、汽车换代和道路换代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开创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新纪元。能源换代、汽车换代均获得人类社会的肯定,关键是道路换代能否实现。
道路换代是建立在能源换代的基础上,没有能源换代道路换代不复存在。现将道路换代前实况叙述于次。
一、把握机遇。能源换代为汽车地下化提供了天赐良机,汽车地下化为建立城市一元汽车交通创造了条件。城市一元汽车交通使“车路统一”,全球城市汽车交通的通行量、车速和工程造价出现“奇迹”。换言之,应把握机遇重塑城市交通模式,实现交通模式颠覆性换代乃当务之急。
二、硬件换代。硬件技术换代是将地铁交通、轨道交通、公交优先等多元多模式嬗变为汽车交通互通路网。所谓汽车交通互通路网是指路网的节点不采用信号平交,而采用换向立交和非机平台,将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机动道实现互通和直通,非机道于非机平台信号平交。现有硬件技术(现有模式)于早、晚高峰时,车速最多为12km/h。
三、天渊之别。硬件技术换代使城市交通通行量提升多倍。硬件不换代,即使采用信息技术,其交通通行量仅提高15%。硬件换代与硬件不换代两者通行量有天渊之别。
四、智能交通。现今,由于城市交通节点为信号平交,交通拥堵。如果节点改用互通节点和直通节点,建立智能交通,城市交通拥堵迎刃而解。智能交通是道路换代的要求。
五、信息技术。城市交通建立智能交通的前提下,今天的信息技术(5G)对城市交通(智能交通)的通行量和通行速度有显著的提升,毋庸置疑。
一句话,智能交通建立和信息技术应用均需要发明创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多维城市快速路网(简称城市快速或快速),其层面有四:一、节点换代;二、快速路网;三匹配路网;四、路段空间。
一、节点换代。节点换代层面有二:一、节点立交更迭;二、非机平台节点。所谓节点立交更迭是指立交从苜蓿立交更替为换向立交;所谓非机平台节点是指换向立交的地面层设置地上非机平台或地下非机平台,使其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机动道直通,非机道于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实现路网互通。
二、公交换代。公交换代是多维城市快速路网的核心之一。公交换代层面有二:一、公交种类;二、公交模式。公交种类有二:一、宽道公交;二、窄道公交。公交模式有三:一、节点公交;二、路段公交;三、平交公交,三者构成一个崭新的网约高速、便捷城市公交体系。(简称城市公交新体系)城市公交新体系彻底颠覆现有城市公交体系。是发展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三、匹配路网。匹配路网层面有三:一、平面匹配路网;二、长度匹配路网;三、竖向匹配路网。
四、路段空间。路段空间由地下建筑、地下构筑物、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充电设施、过街过道、过街隧道、管廊、过道、拟建项目等等组成。采用“一次统筹逆作施工”,避免施工“拉链”,有益于城市环保。能开发利用约20%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宽道互通和窄道直通界定。单向两道均可用于宽道互通和窄道直通,不做硬性规定,能宽则宽,能窄则窄,视非机道宽窄而异。非机道宽设置宽道互通,非机道窄设置窄道直通。另外,宽道互通与窄道直通应确保立交与路段匹配协同一致,即立交宽道,路段宽道;立交窄道,路段窄道。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设计应以工程安全、交通畅通、实际需求、综合效益等全方位权衡利弊。俗话说,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法无定法,不拘一格。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就是“大法”。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岩土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对创新技术而言有二个标准: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解决各类城市“拥堵”,开发费用很少或无需费用。
今天是创新世界,只有创新才能使各行各业出现颠覆性换代。多维城市快速路网的社会价值能解决城市“拥堵”这一世界难题;经济价值其开发费用极少或无需费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领导全球城市快速(快速)开发建设,福祉人类社会。
1、进一步的,所述节点、路段有:1、下坡式换向平交;2、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3、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4、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5、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6、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7、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8、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9、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0、非机平台丁字换向立交;11、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12、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以及多维全通快速路网。
2、所述下坡式换向平交的单行道和双行道均设置同层,单行道从双行道下面通过,其换向平交称为下坡式换向平交;
所述下坡式换向平交由单行道、双行道、单行道换向左匝、双行道换向左匝、单行右匝和双行右匝组成;
所述单行道换向左匝由单行道分离点至单行道切入点;
所述双行道换向左匝由双行道分离点至双行道切入点;
所述的下坡式换向平交单独应用不能发挥换向平交功能,只有下坡式换向平交和上坡式换向平交叠加组合应用,才名至实归。三
3、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为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互通”;
4、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为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互通”;
5、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立交直通线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通过,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为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互通”;
6、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立交直通线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通过,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为互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互通”;
7、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的机动道为直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直通”;
8、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的机动道为直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直通”;
9、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立交直通线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通过,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的机动道为直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直通”;
10、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公交设置中间,非公交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立交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而成,即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立交直通线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通过,由自行车道和行人道组成的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信号平交,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的机动道为直通,非机道为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直通”;
11、所述非机平台丁字换向立交有二:一、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二、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是在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加地上非机平台而成;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是在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的基础上,增加地下非机平台而成;
所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由直线、垂线、上层直线换向左匝、上层垂线换向左匝、直线右匝和垂线右匝组成;
所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由直线、垂线、下层直线换向左匝、下层垂线换向左匝、直线右匝和垂线右匝组成;
所述上层直线换向左匝由上层直线分离点至上层直线切入点;
所述上层垂线换向左匝由上层垂线分离点至上层垂线切入点;
所述下层直线换向左匝由下层直线分离点至下层直线切入点;
所述下层垂线换向左匝由下层垂线分离点至下层垂线切入点;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按竖向结构有三:一、上层直线换向左匝和上层垂线换向左匝,二、地上非机平台顶层,三、地上非机平台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按竖向结构有二:一、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二、下层直线换向左匝、下层垂线换向左匝和地下非机平台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全互通特性,是在地面层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机动道为互通,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为全互通立交;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全互通特性,是在地面层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非机道于地上非机平台信号平交,机动道为互通,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的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为全互通立交。
12、所述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是将非换向立交的高速,改造为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由上跨高速、地面高速、上跨高速换向左匝、地面高速换向左匝、上跨高速右匝、地面高速右匝和地下非机平台组成;
所述上跨高速换向左匝由上跨高速分离点至上跨高速切入点组成;
所述地面高速换向左匝由地面高速分离点至地面高速切入点组成;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的机动道无需信号平交实现互通,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互通”。
13、所述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是将非换向立交的高架,改造为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由高架直通、地面直通、高架直通换向左匝、地面直通换向左匝、高架直通右匝、地面直通右匝和地下非机平台组成;
所述高架直通换向左匝由高架直通分离点至高架直通切入点组成;
所述地面直通换向左匝由地面直通分离点至地面直通切入点组成;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的机动道无需信号平交实现互通,非机道于地下非机平台信号平交,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无需设置信号平交,其立交视为“全互通”;。
14、所述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层面有四:一、节点换代,二、公交换代,三、匹配路网,四、路段空间。
15、所述节点换代层面有二:一、节点换代,二、设置非机平台;
所述节点换代是指节点从现有的苜蓿立交更替为换向立交、换向平交;
所述非机平台层面有二:一、非机平台立交,二、非机平台换向立交;
所述非机平台立交是指立交于地面层,增设地上非机平台或地下非机平台,使其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机动道不设左匝和右匝,结果是立交为直通,非机道于非机平台信号平交;
所述非机平台换向立交是指换向立交于地面层,增设地上非机平台或地下非机平台,使其机动道与非机道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结果是非机平台换向立交为互通,非机道于非机平台信号平交。
16、所述公交换代层面有二:一、公交种类,二、公交模式;
所述公交种类有四:一、宽道互通两停公交,二、宽道互通对停公交,三、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四、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所述公交模式有三:一、节点公交,二、路段公交,三、平交公交;
所述平交公交是通过信号平交区,使其平交公交直接进、出千家万户,其公交可达性极优。
17、所述匹配路网是根据城市交通特点设计,城市交通特点具有中间通行量多,周边少,形成城市交通山峰形,换言之,城市交通通行量要与实际需求量相匹配,才能确保城市交通畅通,其模式有三:一、平面匹配路网,二、长度匹配路网,三、竖向匹配路网;
所述平面匹配路网由路网间距形成,即路网中间密,两边稀,构成平面匹配路网。平面匹配路网亦称平面山峰形;
所述长度匹配路网。长度匹配路网由宽道互通全长路网和宽道互通市区路网构成。长度匹配路网亦称长度山峰形;
所述竖向匹配路网由市区路网与市区路段空间叠加构成。竖向匹配路网亦称竖向山峰形
所述竖向匹配路网其模式有二:一、宽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二、窄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
所述宽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层面有二:一、宽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二、宽道市区对停竖向匹配路网;
所述窄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层面有二:一、窄道市区单停竖向匹配路网,二、窄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
所述窄道市区单停竖向匹配路网就是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所述窄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就是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所述匹配路网对路网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18、所述路段空间模式有二:一、宽道互通路段空间;二、窄道直通路段空间。
宽道。所述宽道互通路段空间模式有二:一、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二、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
窄道。所述窄道直通路段空间模式有二、一、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二、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
宽。所述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层面有三:一、地面宽道互通两停公交,二、地下宽道互通两停公交,三、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
宽。所述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层面有三:一、地面宽道互通对停公交,二、地下宽道互通对停公交,三、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
窄。所述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层面有三:一、地面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二、地下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三、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
窄。所述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层面有三:一、地面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二、地下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三、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
19、所述城市快速层面有二:一、全通路网;二、信号平交区,两者特性各一,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述全通路网的快速和信号平交区的可达性,两者结合天衣无缝。
所述全通路网和信号平交区的设计因城市形态和交通能行量而异,不拘一格。
20、所述全通路网的全部节点:十字节点和丁字节点均具有互通和直通,实现路网全通;
所述全通路网的立交共计十二种:一、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二、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四、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五、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六、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七、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八、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九、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十、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十一、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十二、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
所述种立交有互通节点和直通节点两种,前者为宽道互通,后者为窄道直通;
所述全通路网是解决城市“拥堵”这一世界难题唯一途径,不可撼动;
所述全通路网是智能交通的前提和基础,不可或缺;
21、所述信号平交区设置于全通路网中间,信号平交区采用人性化灵活式平交公交,使其公交和非公交可达性极优;
22、所述智能交通是建立在全通路网的基础上,辅以信号平交区,构成智能交通,成为时至今日唯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智能交通设计技术方案,直白的说,智能交通得益于硬件换代。
23、公交种类有四:一、高档车一人一座,二、普通车座站混合,三、大型摆渡车,四、小型座站混合公交;
所述公交车辆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度,换言之,因城市规模和时段而异。
24、所述公交模式有二:一、直通公交,二、非直通公交;
所述直通公交是城市公交的主体;
所述非直通公交又称点对点公交;
所述点对点公交是指城市公交车站、铁路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场所相互间设置点对点公交,点对点公交是通过换向左匝或者右匝实现;
所述公交车辆一律分散停放于路段空间,有利于统筹调度,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灵活诸多特点。
25、所述网约交通层面有二:一、网约公交,二、网约非公交;
所述网约公交和网约非公交统一调度,但应确保网约公交优先的原则。
26、所述智能交通无缝嬗变为智慧城市得益于智能交通创新研发,明确地说,得益于全通路网的研发成功;
所述智慧城市仅为城市交通方面,其它方面还在路上,有待时日完善,不能一踌而就。
附图说明
图1、下坡式换向平交平面图;
图2、叠加换向平交平面图:(1)平交型下坡式换向平交(上层);
图3、叠加换向平交平面图:(2)平交型上坡式换向平交(下层);
图4、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1)上跨线(地上层);
图5、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2)直通线(地面层);
图6、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3)地下非机平台;
图7、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1)直通线(地面层);
图8、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2)地下非机平台;
图9、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3)下穿线(地下层);
图10、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1)上跨线(地上一层);
图11、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2)直通线(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1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平面图:(3)地上非机平台(地面层);
图13、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1)直通线(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14、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2)地上非机平台(地面层);
图15、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平面图:(3)下穿线(地下层);
图16、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1)上跨线(地上一层);
图17、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2)直通线(地面层);
图18、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3)地下非机平台;
图19、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1)直通线(地面层);
图20、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2)地下非机平台;
图21、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3)下穿线(地下一层);
图2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1)上跨线(地上一层);
图23、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2)直通线(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24、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平面图:(3)地上非机平台(地面层);
图25、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1)直通线(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26、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2)地上非机平台(地面层);
图27、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平面图:(3)下穿线(地下一层);
图28、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平面图:(1)上层高速(地上层);
图29、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平面图:(2)下层高速(地面层);
图30、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平面图:(3)地下非机平台;
图31、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平面图:(1)高架直通(地上层);
图32、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平面图:(2)地面直通(地面层);
图33、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平面图:(3)地下非机平台;
图34、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1)直线换向左匝、垂线换向左匝层(地上一层);
图35、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2)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图36、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3)地上非机平台;
图37、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1)丁字换向立交(地面层);
图38、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2)地上非机平台和下层直线换向左匝、下层垂线换向左匝(地下一层);
图39、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平面图:(1)交通路网(地面层);
图40、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平面图:(2)匹配路网(地面层);
图41、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平面图:(3)公交换代(地面层)
图42、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平面图:(4)路段空间(地下一层);
图43、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1)地面宽道互通两停公交;
图44、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2)地下宽道互通两停公交;
图45、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3)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
图46、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1)地面宽道互通对停公交;
图47、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2)地下宽道互通对停公交;
图48、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3)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
图49、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1)地面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图50、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2)地下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图51、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3)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
图52、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1)地面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图53、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2)地下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图54、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平面图:(3)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
其中:2节点换代 6公交停靠 7公交直通 9公交 10非公交 11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 12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 13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 14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 15换向立交 16直通线 17下穿线 18直通分离点 19直通切入点 20直通换向左匝 21下穿分离点 22下穿切入点 23下穿换向左匝 24直通右匝 25下穿右匝 26变坡点 27坡道 30换乘竖梯 31水平段 33上跨线 34上跨右匝 35上跨分离点 36上跨切入点37上跨换向左匝 38叠加换向平交 40地面层 41地上一层 42地下一层 43地下二层 45地上非机平台顶层 47信号平交 49自行车道 50行人道 52上跨立交 53下穿立交 54非机平台节点 55非机平台立交 56非机平台换向立交 57周边段 58中间段 62非机平台 63机动道 64非机道 65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 66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 67地上非机平台 68地下非机平台 69单坡换向 70双坡换向 71宽道地面下穿换向回头 72宽道地下下穿换向回头 73立交公交站 74上坡式换向平交 75下坡式换向平交 76窄道地下下穿换向回头 79换向平交 80单行道 81双行道 82单行右匝 83双行右匝 84单行竖梯 85双行竖梯86单行公交站 87双行公交站 88单行道分离点 89单行道切入点 90单行道换向左匝 91双行道分离点 92双行道切入点 93双行道换向左匝 94斑马线 95平交型上坡式换向平交 96平交型下坡式换向平交 99单行道公交站 100上跨高速 101地面高速 102上跨高速分离点103上跨高速切入点 104上跨高速换向左匝 105地面高速分离点 106地面高速切入点 107地面高速换向左匝 108高架直通分离点 109高架直通切入点 110高架直通换向左匝 111高架地面直通分离点 112高架地面直通切入点 113高架地面直通换向左匝 114上跨高速右匝 115地面高速右匝 116高架直通右匝 117高架地面直通右匝 118高架直通 119高架地面直通 120苜蓿立交 121上跨立交 122下穿立交 123上跨换向立交 124下穿换向立交125路段双向回头 126换向回头127平面换向回头 128平面双向换向回头 129平面单向换向回头 133宽道互通全长路网 134宽道互通市区路网 135窄道直通市区路网 138城市快速 139多维全通城市快速 140多维平回城市快速 146直线 147垂线 148平面山峰形 149长度山峰形 150竖向山峰形 154直线右匝 155垂线右匝 156直线公交站 157垂线公交站161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 162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 163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 164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 165宽窄路网 166长短路网 167停靠路网 168公交换代 169节点公交 170路段公交 171平交公交 172信号平交区 173路段进匝 174路段出匝 175公交种类176公交模式 178过街过道 179过街隧道 180智能交通 181智慧城市 185宽道互通路网186窄道直通路网 187宽道互通两停公交 188宽道互通对停公交 189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190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191窄道直通市区错位单道单停路网 192窄道直通市区错位两道两停路网 193地上节点 194地下节点 201匹配 202匹配路网 203平面匹配路网 204长度匹配路网 205竖向匹配路网 206宽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 207宽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 208宽道市区对停竖向匹配路网 209窄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 210窄道市区单停竖向匹配路网 211窄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 213单向单道 214单向两道 215互通节点 216直通节点 217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 218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 223单向三道 224点对点公交 227右匝 228左匝 235节点 236路段 237路网238快速公交 239慢速公交 251十字节点 252丁字节点 253全通路网 254宽道互通路段空间 255窄道直通路段空间 257地上宽道互通两停公交站 258地上宽道互通对停公交站259地上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站 260地上窄道直通两道两停公交站 261公交竖梯262进出竖梯 263下层直线换向左匝 264上层直线换向左匝 265换向左匝共道层 266上层垂线换向左匝 267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268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273上层直线分离点 274上层直线切入点 275上层直线换向左匝 276上层垂线分离点 277上层垂线切入点 278上层垂线换向左匝 279下层直线分离点 280下层直线切入点 281下层直线换向左匝 282下层垂线分离点 283下层垂线切入 点284下层垂线换向左匝 285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286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295宽道互通 296窄道直通300网约交通 301网约公交 302网约非公交 307地下宽道互通两停公交站 308地下宽道互通对停公交站 309地下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站 310地下窄道直通两道两停公交站312中间公交 313公交与非公交混道 315公交站位 318城市设施 320两边停靠 321对称停靠 324宽道互通路段空间 325窄道直通路段空间 326路段空间 327市区路网 328市区路段空间 329宽道互通全长路段空间 330宽道互通市区路段空间 331窄道直通市区路段空间 340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 341地面宽道互通两停公交 342地下宽道互通两停公交 343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 344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 345地面宽道互通对停公交 346地下宽道互通对停公交 348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 349地面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350地下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 351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352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 353地面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354地下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
图1为下坡式换向平交平面图;
下坡式换向交平为新型换向平交,但下坡式换向平交不宜单独应用。
图2-图3为叠加换向平交平面图
叠加换向平交38由上坡式换向平交74与下坡式换向平交75组成。
图4-图15为非机平台换向立交平面图
节点实现互通。
图16-图27为非机平台立交平面图
节点实现直通。
图28-图30为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平面图
高速节点改造方案同高架。
图31-图33为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平面图
高架节点改造方案有二:一、增设非机平台使高架具有直通;二、增设非机平台和换向左匝使高架具体互通,选择因工程而异。
图34-图38为非机平台丁字换向立交平面图
节点实现互通和直通。
图39-图42为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平面图
多维全通快速路网层面有四:一、交通路网;二、匹配路网;三、公交模式;四、路段空间,前三者同层,设置于地面,后者设置于地下一层。
图43-图54为路网空间平面图
路段空间层面有四:一、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二、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三、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四、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
结语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快速),为创新技术2.0,属于城市交通颠覆性换代。节点设置非机平台,使其机动道与非机道分离,立交有互通和直通两种。路网确保节点畅通,智能交通得以实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世界难题。智能交通对智慧城市和信息技术意义重大,前者实现无缝嬗变,后者提高通行能力。对约为20%的地下空间资源以“一次统筹逆作施工”模式开发为各类城市设施。其结果是快速可达性极优,公交换乘方便,避免管廊单独开发和施工拉链。本发明主旨明确:利用多学科融合创新,创造快速、环保、方便新一代城市交通,福祉人类社会。当务之急是对城市交通进行颠覆性换代(地铁更替为快速),谁愿忤行其道。

Claims (26)

1.一种多维城市快速路网,所述节点(235)、路段(236)有:下坡式换向平交(75);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3);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4);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1);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2);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3);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4);非机平台丁字换向立交(271);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217);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218),以及多维全通快速路网(1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坡式换向平交(75)的单行道(80)和双行道(81)均设置同层,单行道(80)从双行道(81)下面通过,其换向平交(79)称为下坡式换向平交(75);所述下坡式换向平交(75)由单行道(80)、双行道(81)、单行道换向左匝(90)、双行道换向左匝(93)、单行右匝(82)和双行右匝(83)组成;所述单行道换向左匝(90)由单行道分离点(88)至单行道切入点(89);所述双行道换向左匝(93)由双行道分离点(91)至双行道切入点(92);所述的下坡式换向平交(75)单独应用不能发挥换向平交(79)功能,只有下坡式换向平交(75)和上坡式换向平交(74)叠加组合应用,才名至实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换向立交(123)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68)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68),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的机动道(63)为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互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换向立交(124)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68)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68),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的机动道(63)为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互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3)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换向立交(123)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67),立交直通线(16)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5)通过,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67)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3)的机动道(63)为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3)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互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4)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换向立交(124)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67),立交直通线(16)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5)通过,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67)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4)的机动道(63)为互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4)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互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1)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立交(121)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68)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68),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1)的机动道(63)为直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1)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直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2)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下穿立交(122)的基础上,增设地下非机平台(68)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68),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2)的机动道(63)为直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2)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直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3)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交是在上跨立交(121)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67),立交直通线(16)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5)通过,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67)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3)的机动道(63)为直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3)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直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4)公交(9)设置中间,非公交(10)设置两边,其立(226)交是在下穿立交(122)的基础上,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而成,即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67),立交直通线(16)从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5)通过,由自行车道(49)和行人道(50)组成的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67)信号平交(47),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4)的机动道(63)为直通,非机道(64)为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4)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直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机平台丁字换向立交(271)有二:一、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二、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是在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85)的基础上,增加地上非机平台(67)而成;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是在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86)的基础上,增加地下非机平台(68)而成;
所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85)由直线(146)、垂线(147)、上层直线换向左匝(275)、上层垂线换向左匝(278)、直线右匝(154)和垂线右匝(155)组成;
所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86)由直线(146)、垂线(147)、下层直线换向左匝(281)、下层垂线换向左匝(284)、直线右匝(154)和垂线右匝(155)组成;
所述上层直线换向左匝(275)由上层直线分离点(273)至上层直线切入点(274);
所述上层垂线换向左匝(278)由上层垂线分离点(276)至上层垂线切入点(277);
所述下层直线换向左匝(281)由下层直线分离点(279)至下层直线切入点(280);
所述下层垂线换向左匝(284)由下层垂线分离点(282)至下层垂线切入点(283);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按竖向结构有三:一、上层直线换向左匝(275)和上层垂线换向左匝(278),二、地上非机平台顶层(45),三、地上非机平台(67);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按竖向结构有二:一、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86),二、下层直线换向左匝(281)、下层垂线换向左匝(284)和地下非机平台(68);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全互通特性,是在地面层(40)下面敷设地下非机平台(68),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为互通,其结果是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的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8)为全互通立交;
所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全互通特性,是在地面层(40)上面敷设地上非机平台(67),非机道(64)于地上非机平台(67)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为互通,其结果是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的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为全互通立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123),是将非换向立交(15)的高速,改造为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65);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65)由上跨高速(100)、地面高速(101)、上跨高速换向左匝(104)、地面高速换向左匝(107)、上跨高速右匝(114)、地面高速右匝(115)和地下非机平台(68)组成;
所述上跨高速换向左匝(104)由上跨高速分离点(102)至上跨高速切入点(103)组成;
所述地面高速换向左匝(107)由地面高速分离点(105)至地面高速切入点(106)组成;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65)的机动道(63)无需信号平交(47)实现互通,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65)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互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改造型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124),是将非换向立交(15)的高架,改造为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66);
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66)由高架直通(118)、地面直通(119)、高架直通换向左匝(110)、地面直通换向左匝(113)、高架直通右匝(116)、地面直通右匝(117)和地下非机平台(68)组成;
所述高架直通换向左匝(110)由高架直通分离点(108)至高架直通切入点(109)组成;
所述地面直通换向左匝(113)由地面直通分离点(111)至地面直通切入点(112)组成;所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66)的机动道(63)无需信号平交(47)实现互通,非机道(64)于地下非机平台(68)信号平交(47),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66)无需设置信号平交(47),其立交视为“全互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维全通快速路网(139)层面有四:一、节点换代(272),二、公交换代(168),三、匹配路网(202),四、路段空间(247)。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换代(272)层面有二:一、节点换代(2),二、设置非机平台(62);
所述节点换代(2)是指节点(235)从现有的苜蓿立交(120)更替为换向立交(15)、换向平交(79);
所述非机平台(62)层面有二:一、非机平台立交(55),二、非机平台换向立交(56);
所述非机平台立交(55)是指立交于地面层(40),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或地下非机平台(68),使其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机动道(63)不设左匝(228)和右匝(227),结果是立交为直通,非机道(64)于非机平台(62)信号平交(47);
所述非机平台换向立交(56)是指换向立交(15)于地面层(40),增设地上非机平台(67)或地下非机平台(68),使其机动道(63)与非机道(64)两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结果是非机平台换向立交(56)为互通,非机道(64)于非机平台(62)信号平交(47)。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换代(168)层面有二:一、公交种类(175),二、公交模式(176);
所述公交种类(175)有四:一、宽道互通两停公交(187),二、宽道互通对停公交(188),三、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189),四、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190);所述公交模式有三:一、节点公交(169),二、路段公交(170),三、平交公交(171);所述平交公交(171)是通过信号平交区(172),使其平交公交(171)直接进、出千家万户,其公交(9)可达性极优。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路网(202)是根据城市交通特点设计,城市交通特点具有中间通行量多,周边少,形成城市交通山峰形,换言之,城市交通通行量要与实际需求量相匹配,才能确保城市交通畅通,其模式有三:一、平面匹配路网(203),二、长度匹配路网(204),三、竖向匹配路网(205);
所述平面匹配路网(203)由路网间距形成,即路网中间密,两边稀,构成平面匹配路网(203);平面匹配路网(203)亦称平面山峰形(148);
所述长度匹配路网(204);
长度匹配路网(204)由宽道互通全长路网(133)和宽道互通市区路网(134)构成;
长度匹配路网(204)亦称长度山峰形(149);
所述竖向匹配路网(205)由市区路网(327)与市区路段空间(328)叠加构成;
竖向匹配路网(205)亦称竖向山峰形(150);
所述竖向匹配路网(205)其模式有二:一、宽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206),二、窄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209)
所述宽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206)层面有二:一、宽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207),二、宽道市区对停竖向匹配路网(208);
所述窄道市区竖向匹配路网(209)层面有二:一、窄道市区单停竖向匹配路网(210),二、窄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211);
所述窄道市区单停竖向匹配路网(210)就是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189);
所述窄道市区两停竖向匹配路网(211)就是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190);
所述匹配路网(202)对路网(237)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路段空间(326)模式有二:一、宽道互通路段空间(324);二、窄道直通路段空间(325);
宽道;
所述宽道互通路段空间(324)模式有二:一、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340);二、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344);
窄道;
所述窄道直通路段空间(325)模式有二、一、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348);二、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352);
所述宽道互通两停公交路段空间(340)层面有三:一、地面宽道互通两停公交(341),二、地下宽道互通两停公交(342),三、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343);
所述宽道互通对停公交路段空间(344)层面有三:一、地面宽道互通对停公交(345),二、地下宽道互通对停公交(346),三、地下宽道互通基础设施(343);
所述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路段空间(348)层面有三:一、地面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349),二、地下窄道直通错位单道单停公交(350),三、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351);
所述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路段空间(352)层面有三:一、地面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353),二、地下窄道直通错位两道两停公交(354),三、地下窄道直通基础设施(351)。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城市快速(138)层面有二:一、全通路网(253);二、信号平交区(172),两者特性各一,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所述全通路网(253)的快速和信号平交区(172)的可达性,两者结合天衣无缝;
所述全通路网(253)和信号平交区(172)的设计因城市形态和交通能行量而异,不拘一格。
20.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通路网(253)的全部节点(235):十字节点(251)和丁字节点(252)均具有互通和直通,实现路网全通;
所述全通路网(253)的立交共计十二种:一、地下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1);二、地下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2);三、地上非机平台上跨换向立交(13);四、地上非机平台下穿换向立交(14);五、地下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1);六、地下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2);七、地上非机平台上跨立交(163);八、地上非机平台下穿立交(164);九、地下非机平台下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
(268);十、地上非机平台上层换向丁字换向立交(267);十一、地下非机平台高速换向立交(65);十二、地下非机平台高架换向立交(66);
所述12种立交有互通节点(215)和直通节点(216)两种,前者为宽道互通(295),后者为窄道直通(296);
所述全通路网(253)是解决城市“拥堵”这一世界难题唯一途径,不可撼动;
所述全通路网(253)是智能交通(180)的前提和基础,不可或缺。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平交区(172)设置于全通路网(253)中间,信号平交区(172)采用人性化灵活式平交公交(171),使其公交(9)和非公交(10)可达性极优。
22.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交通(180)是建立在全通路网(253)的基础上,辅以信号平交区(172),构成智能交通(180),成为时至今日唯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智能交通(180)设计技术方案,直白的说,智能交通(180)得益于硬件换代。
23.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或22或23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公交种类(175)有四:一、高档车一人一座(230),二、普通车座站混合(231),三、大型摆渡车(232),四、小型座站混合公交(233);
所述公交(9)车辆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度,换言之,因城市规模和时段而异。
24.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模式(176)有二:一、直通公交(219),二、非直通公交(220);
所述直通公交(219)是城市公交(9)的主体;
所述非直通公交(220)又称点对点公交(221);
所述点对点公交(221)是指城市公交车站、铁路车站、机场等人群密集场所相互间设置点对点公交(221),点对点公交(221)是通过换向左匝(222)或者右匝(227)实现;
所述公交(9)车辆一律分散停放于路段空间(247),有利于统筹调度,具有方便、快速、高效、灵活诸多特点。
2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或22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约交通(300)层面有二:一、网约公交(301),二、网约非公交(302);
所述网约公交(301)和网约非公交(302)统一调度,但应确保网约公交(301)优先的原则。
26.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或19或22或23所述多维城市快速路网,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交通(180)无缝嬗变为智慧城市(181)得益于智能交通(180)创新研发,明确地说,得益于全通路网(253)的研发成功;
所述智慧城市(181)仅为城市交通方面,其它方面还在路上,有待时日完善不能一踌而就。
CN201911258341.8A 2018-12-11 2019-12-10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Pending CN1109838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092470 2018-12-11
CN201811509247 2018-12-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83885A true CN110983885A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91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58341.8A Pending CN110983885A (zh) 2018-12-11 2019-12-10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0983885A (zh)
WO (1) WO2020119741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0273A (zh) * 2014-04-28 2015-07-22 彭高培 一站换乘直通公交式多维交通路网
CN105862529A (zh) * 2015-04-16 2016-08-17 彭高培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106758611A (zh) * 2016-11-28 2017-05-31 彭高培 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
CN106758605A (zh) * 2015-11-16 2017-05-31 彭高培 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
CN107476153A (zh) * 2017-06-26 2017-12-15 彭高培 匹配多维路网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4879A1 (en) * 2003-03-17 2004-09-23 Winkler Gary E. Roadway system interchange
US7234891B2 (en) * 2005-10-14 2007-06-26 Tsukinada Kensetsu Kabushiki Kaisha Multi-level road intersection
CN106844977B (zh) * 2017-01-23 2020-05-15 重庆市勘测院 一种市政道路bim设计模型与gis数据集成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0273A (zh) * 2014-04-28 2015-07-22 彭高培 一站换乘直通公交式多维交通路网
CN105862529A (zh) * 2015-04-16 2016-08-17 彭高培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106758605A (zh) * 2015-11-16 2017-05-31 彭高培 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
CN106758611A (zh) * 2016-11-28 2017-05-31 彭高培 一站优化多维交通路网
CN107476153A (zh) * 2017-06-26 2017-12-15 彭高培 匹配多维路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19741A1 (zh) 2020-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9063B2 (en) Multi-story crossroad and its traffic method with intensive land use and multiple functions
CN102425090B (zh) 可集约利用土地并能避免交通堵塞的城市立体道路
CN1249302C (zh) 一种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102817295B (zh) 立体十字路口驻停多交直通连锁枢纽式钟摆立交桥
US20130213254A1 (en) Sustainable circulating railway line and network
US20150078820A1 (en) Flow Boulevard; continuous flowing traffic on interrupted urban streets
WO2017084544A1 (zh) 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
CN101134464A (zh) A/b/c组合路线网与轨道交通
CN101870294A (zh) 并联高架路车站与高架铁路客站并行构成的带状交通枢纽
CN102061648A (zh) 并联高架路上下行车道分别设在线路两侧的高架客运铁路
CN102268852A (zh) 一种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两相位实施方法
CN102454141A (zh) 综合功能高效环保混钢结构立体道路
WO2016165637A1 (zh) 优化开发多维交通路网
CN215252036U (zh) 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喇叭形联络车道
CN100351468C (zh) 全立体化城市道路系统及采用该系统的交通方法
CN101358441B (zh) 一种无通行障碍的立体交通道路
CN110983885A (zh) 多维城市快速路网
CN215252037U (zh) 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
CN201648902U (zh) 十字路口四个同向拐弯的单桥或隧道的畅通组合结构
CN204676382U (zh) 人走平地车走上下仅本路车互让立交路口
CN203639771U (zh) 全封闭全立交快速公交道路系统
CN102191733A (zh) 无交通指挥信号灯城市交通系统
WO2009049471A1 (en) A loop combination railway system
CN202181491U (zh) 十字路口u型组合通道
CN104612012A (zh)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