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849450B -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 Google Patents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849450B
CN110849450B CN201910151598.7A CN201910151598A CN110849450B CN 110849450 B CN110849450 B CN 110849450B CN 201910151598 A CN201910151598 A CN 201910151598A CN 110849450 B CN110849450 B CN 1108494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ing
load cell
cell
sensing unit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159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849450A (zh
Inventor
施国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eraoka Electron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849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9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849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8494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3/00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 G01G3/12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wherein the weighing element is in the form of a solid body stressed by pressure or tension during weigh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1/00Detail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1/24Guides or linkages for ensuring parallel motion of the weigh-pans
    • G01G21/244Guides or linkages for ensuring parallel motion of the weigh-pans combined with flexure-plate fulcru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3/00Auxiliary devices for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3/005Means for preventing overloa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3/00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 G01G3/12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wherein the weighing element is in the form of a solid body stressed by pressure or tension during weighing
    • G01G3/14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wherein the weighing element is in the form of a solid body stressed by pressure or tension during weighing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 G01G3/1402Special supports with preselected places to mount the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Mounting of supports
    • G01G3/1412Special supports with preselected places to mount the resistance strain gauges; Mounting of supports the supports being parallelogram shap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LMEASURING FORCE, STRESS, TORQUE, WORK, MECHANICAL POWER, MECHANICAL EFFICIENCY, OR FLUID PRESSURE
    • G01L1/00Measuring force or stress, in general
    • G01L1/26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 measurement of force, e.g. for preventing influence of transverse components of force, for preventing overloa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ement Of Force In General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本称重传感器包括:有着沿长轴方向延伸而形成的上面以及与所述上面相交叉而形成的侧面,并且形成为柱状的称重传感部;和在所述称重传感器上施加超过规定值的负荷时,对所述称重传感器上产生的形变进行限制的停止器。所述称重传感部包括:在与所述称重传感器的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上形成的从所述侧面开始贯穿所述称重传感部且可弹性变形的应变体,所述停止器被连接在所述称重传感部的所述侧面上。

Description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21日在中国提出的发明专利申请201810955649.7号主张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称重秤的最小分辨率受称重传感器的量程限制,具体为,受到称重传感器的传感单元限制。一般而言,称重传感器仅包含一个传感单元,称重传感器的首端用于受力(如在称重秤中与上支架相连以承受来自秤盘的力),尾端用于固定(如在称重秤中与下支架相连以固定连接于底座)。例如,一个5千克量程的电子称重秤,其最小分辨率一般不会小于1克。如果要实现能分辨0.01克的称量,则量程一般只能到几百克。也就是说,现有的大部分称重秤中的称重传感器只能实现单分辨率的测量。
此外,公开号为CN106124020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双精电子秤。对于该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精电子秤,当规定重量以下的重物被放在秤盘上称重时,仅有量程较小的传感单元被用来支撑重物从而对其进行称重,另一方面,当超过规定重量的重物被放在秤盘上称重时,两个传感单元将同时支撑重物从而对其进行称重。
但是,该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精电子秤存在着一下的问题。首先,该双精电子秤并不具有任何通过限制传感单元的变形从而保护传感单元的部件。更加具体的说,对于该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精电子秤的两个传感单元,如果重量比两个传感单元的量程都要大的重物被放在秤盘上进行称重,或者预料不到的外界的冲击作用在秤盘上的时候,这两个传感单元可能发生比弹性变形限度更大的永久性的变形,从而造成传感单元被损坏。
其次,该双精电子秤中,具有较大量程的传感单元(第二精度传感器)是由弹簧支撑,而不是由钢性物质支撑,比如10KG的重物放在秤盘上的话,会引起弹簧的上下震动从而造成称量不稳定。同样,因为第一精度传感器和第二精度传感器间的切换标准是仅依靠弹簧的弹力来判断,有可能两个精度传感器间的切换并不精确。
综合以上两点,该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的双精电子秤只能用于民用电子秤,无法用于商用,使用寿命不长,精度不高。即,存在受力切换、测量均不精准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对重物进行称重时,通过限制传感单元的形变量从而保护传感单元的称重传感器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的称重秤。同时,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由组合多个称重单元而构成的可以精确的进行传感单元的切换以及重物的称重称重传感器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的称重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一种称重秤,包括:柱状的称重单元部,所述称重单元部有沿着长轴延伸形成的顶面,以及在与所述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侧面;和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规定重量以上的物体时,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变形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所述称重单元部有着,从所述侧面开始,在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上贯穿所述称重单元部而形成的可以弹性变形的变形部。所述称重秤的特征在于,所述限制部件与所述称重单元部的所述侧面连结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上述第一方式的称重秤中,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是沿着所述长轴延伸形成的板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有,固定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侧面的固定端部,和在所述长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端部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在所述固定端部被固定在所述侧面的状态下,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的自由端部。在与所述顶面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限制部件的尺寸被定义为所述形变限制的宽度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有在所述固定端部形成的部位的第1宽度,和沿着所述长轴延伸形成的所述变形部的范围内的第2宽度,且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第1宽度比所述第2宽度更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称重秤中,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可以有着在所述第1宽度和所述第2宽度之间的数值的第3宽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三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单元部可以有从所述侧面向所述短轴方向外侧突起的限位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有在所述自由端部形成,并且有着所述限位部件可以进入的尺寸的限位孔。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小于所述规定重量的物体时,所述限位部件可以处于在所述限位孔里可以自由移动的位置,而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所述规定重量同等或以上的物体时,所述限位部件可以与所述限位孔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四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有限制所述自由端部移动的限位槽,且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自由端部可以位于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五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单元部可以有在所述侧面上形成的为连结所述限制部件的结合孔。所述限制部件可以有在所述固定端部形成的可进入所述结合孔的结合部件。在所述结合部件进入所述结合孔从而与所述结合孔结合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件可以被连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的所述侧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六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单元部可以有在所述变形部形成的范围内沿着所述长轴方向形成的限位槽,且所述限制部件可以可以被收容在所述限位槽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七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秤可以有在所述称重单元部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固定在所述侧面上的部位之间形成的中间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从第一方式到第八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单元部可以有具有第1量程的第1称重单元,和具有比所述的第1量程大的第2量程的第2称重单元。在所述长轴方向或者所述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的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的第2称重单元可以被依次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所述的限制部件可以有,对应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第1限制部件和对应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第2限制部件。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可以被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九方式的称重秤中,在所述长轴方向上,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长度被定义为第1长度,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长度被定义为第2长度时,第1长度和第2长度可以有不同的数值。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在第九方式或者第十方式的称重秤中,当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上放置重量小于所述第1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称重单元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可以相对于所述第1称重单元发生位移。当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上放置所述重量比所述第1量程大且小于所述第2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1称重单元可以互相结合成一体,所述第2称重单元可以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可以相对于所述第2称重单元发生位移。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从第九方式到第十一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第1称重单元可以具有从所述侧面向所述短轴方向外侧突起的第1限位部件,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有从所述侧面向所述短轴方向外侧突起的第2限位部件。所述第1限制部件可以有,在所述自由端部形成,并且有着所述第1限位部件可以进入的尺寸的第1限位孔。所述第2限制部件可以有,在所述自由端部形成,并且有着所述第2限位部件可以进入的尺寸的第2限位孔。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重量小于所述第1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限位部件和所述第2限位部件可以分别处于在所述第1限位孔和所述第2限位孔里可以自由移动的位置上。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重量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1量程且小于所述第2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限位部件和所述第1限位孔可以结合为一体,且所述第2限位部件可以处于在所述第2限位孔里可以自由移动的位置。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重量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2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限位部件可以和所述第1限位孔结合为一体且所述第2限位部件可以和所述第2限位孔结合为一体。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从第九方式到第十二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称重秤可以有固定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保护部件。当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重量等于或者大于所述第1量程的物体时,所述保护部件和所述第1称重单元可以接触并结合为一体从而限制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在从第九方式到第十三方式的任何一个称重秤中,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可以有着在所述第1宽度和所述第2宽度之间的数值的第3宽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斜视图,其中示出了一个传感单元。
图2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正面图。
图3为从长轴方向观察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时,端部的侧面图。
图4为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5为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斜视图,其中示出了两个传感单元。
图7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8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9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侧面图。
图10为由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所构成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1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2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3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动作示意正面图。
图14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动作示意正面图。
图15为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限位部件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6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7为本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斜视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一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19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一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20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21为本实施例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22为本实施例的称重秤的结构示意斜视图。
图23为本实施例的称重秤的动作示意正面图。
图24为本实施例的称重秤的动作示意正面图。
图25为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斜视图。
图26为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斜视图。
图27为本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示意正面图。
图28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的保护部件的结构示意斜视图。
图29为图28中沿A-A线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称重秤
10,10A,10B:称重传感器
100,100A:柱状体
101:上面
102:侧面
103:端面
110:首端传感单元
120:中间传感单元
130:尾端传感单元
141:第1区域
142:第2区域
150:固定机构
151:贯穿孔
152,2311:沟部
154:段差部
200,200A,200B,232:停止部件(第二限位部件)
210:限位机构
220:尾端限位机构
231:突起(第一限位部件)
2311:限位槽
232:第二限位部件
2321:固定端
2322:自由端
2323:限位孔
300:刚性件
20:上支架
30:下支架
40:秤盘
50:底座
500:保护部件
510:第二停止部件
520:板状部件
530: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第1实施例)
以下,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记载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包括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图1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示意斜视图。图2为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示意正面图。图3为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示意侧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的Y轴方向被定义成称重传感器10的长轴方向,与Y轴方向垂直的X轴方向被定义成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同时,垂直于由X轴以及Y轴所定义的平面的Z轴方向被定义为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同时,如图2所示,位于称重传感器10的长轴方向(Y轴方向)左侧的端部被定义为首端,称重传感器10的长轴方向右侧的端部被定义为尾端。
如图1所示,称重传感器10由,沿着长轴方向(即Y轴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四角柱形状的柱状体100,和连接在柱状体100上的停止部件200所构成。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00可以由各种公知的具有一定刚性的金属材料所形成。如图2所示,柱状体100被形成为沿着长轴L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形状。
如图1所示,柱状体100有着沿着长轴L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上面101,和与上面101垂直形成的侧面102,和与上面101以及侧面102的双方都垂直的端面103。在本实施例中,上面101形成于由X轴和Y轴所定义的平面内,侧面102形成于由Y轴和Z轴所定义的平面内,端面103形成于由X轴和Z轴所定义的平面内。
如图1和图2所示,以侧面102为起点,通过沿柱状体100的短轴(即X轴)内侧的方向去除柱状体100的一部分,可以形成贯穿孔151。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沿着X轴方向来观察形成在柱状体100的贯穿孔151的时候,可以发现贯穿孔151的内面是由两个略半圆的形状沿着长轴方向排列在一起所形成。同时,可以发现贯穿孔151的内面具有以长轴L为对称中心的线对称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在贯穿孔151的内面上,可以设置一些传感器从而将柱状体100的变形量,或者是由于柱状体100变形所产生的应力转换为电信号。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这种结构,如后文所述,当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上进行称重的时候,重物的重量作为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从而导致柱状体100发生微小的变形,且柱状体100的微小变形可以被设置在贯穿孔151的内面上的传感器转化为电信号。
接着,称重秤1通过检测这样的电信号可以测量到重物的重量(质量)。一般来说,如图2所示,与长轴方向上的贯穿孔151的宽度W1可以基于所需测量的重物的重量来设定。换言之,比如贯穿孔151的宽度W1被设定为在柱状体100的宽度范围内占有较大比例时,由于可以增大柱状体100的变形量从而可以实现较小的量程,另外一方面,如果贯穿孔151的宽度W1被设定为在柱状体100的宽度范围内占有较小比例时,由于可以减少柱状体100的变形量从而可以实现较大的量程。在本实施例中,在称重传感器10上形成的贯穿孔151的部分可以弹性变形从而发挥作为所谓的应变体的各种作用。也就是说,通过测定发生在称重传感器10的贯穿孔151处的弹性变形量,就可以测定出重物的重量M。
在称重传感器10上,沿着柱状体100的长轴方向(即Y轴方向)以及由侧面102为起点向短轴内侧的方向,通过去除柱状体100的一部分可以形成沟部152。如图3所示,在柱状体100的短轴方向上,沟部152有着至少可以容纳停止部件200的一部分的深度W2。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尽可能缩减称重传感器10于短轴方向上的宽度,比如说可以将沟部152的深度W2设定为略等同于停止部件200的厚度和后文所述的中间部件250的厚度的总和,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2所述,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上,沟部152有着均一的高度H5。在本实施例中,沟部152的高度H5设定为至少比后文所述的停止部件200的首端(自由端)的高度H4更大的数值。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停止部件200被连结并固定在柱状体100上,同时被设置在柱状体100的沟部152的内部。如图2所示,停止部件200被形成为略为英文字母I的形状。在称重传感器100的高度方向上,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固定端部)的高度为H1,贯穿孔151所形成的腰部155的高度为H2,尾端部的段差部154的高度为H3,首端部(自由端部)的高度为H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说明上的方便,以停止部件200的高度H1和高度H4略为同等数值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的高度H1可以和沟部152的高度H5大致相同。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的高度H1比腰部155的高度H2更大。在停止部件200的柱状体100上的贯穿孔151所形成的范围内,腰部155的高度H2比贯穿孔151的高度要小。因此,即便在停止部件200被连结并固定在柱状体10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工具插入停止部件200和贯穿孔151的内面之间的空隙,对贯穿孔151的内面的略半圆形状进行加工从而修正称重传感器10的四角误差。也就是说,通过用工具锉去锉贯穿孔151的内面将可以调整称重传感器10的四角误差。这个步骤,是在制造称重传感器10的过程中必须的步骤,而且,这个步骤必须在停止部件已经被装配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腰部155,可以在对称重传感器10进行调整的时候,节省拆卸和再度装配停止部件200的麻烦。
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自由端部)处的高度H4比沟部152处的高度H5要小。因此,在重物没有被放置在称重秤1上的情况下,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在沟部152内,与沟部152的内面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当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上的情况下,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从而柱状体100在长轴方向的全长的范围内发生弹性变形。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柱状体100的全长的范围内,沟部152处仍然保持高度H5。换言之,在柱状体100的首端,特别是在贯穿孔(应变部)151以及其附近的结构上发生的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下方的移动量,和在柱状体100的尾端,也就是被停止部件200的固定端部所连结的结构上发生的移动量是不同的。在柱状体100上,由于重物的重量直接作用的首端结构上发生的移动量要比尾端结构上发生的移动量要大,随着放置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重物的重量M的增大,柱状体100的首端附近形成的贯穿孔151以及其周边上,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的沟部152的内面之间的间隙逐渐变小,从而使得柱状体100的沟部152的内面逐渐接近停止部件200。
在本实施例中,当重物的重量M逐渐增大至与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略为相等的时候,沟部152的高度H5也与停止部件200的自由端部的高度H4略为相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沟部152内,停止部件200的自由端部几乎与沟部152的内面接触在一起从而使得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00成为一体化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当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00成为一体化的结构的时候,即便称重传感器10上的负荷(重物的重量M)继续增加,贯穿孔151将不会继续发生变形。换言之,即使将有着比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更大的重量的重物放置在称重传感器10上,称重传感器10将不会发生超过其可能的弹性变形限度的变形。换言之,由于停止部件200的自由端部被设置在沟部152内,即使在比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更大的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避免柱状体100的贯穿孔(应变体)151发生不可恢复的永久性形变,或者是避免诱发疲劳性的损伤。
因此,比如说在等同于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的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量柱状体100的最大弯曲量和这张情况下的沟部152的高度H5来适宜设定形成在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的高度H4。
如图1-2所示,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的靠首端的部分上,形成有比高度H1小的数值的高度H3的段差部154。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称重传感器10的长轴方向上,段差部154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来决定。
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段差部154,可以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确保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和沟部152的内面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距离。更加具体的说,与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上不设置段差部154的情况相比,由于各个部件的生产制造时的公差等因素,在重物被放置在称重传感器10上前,无意之间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与沟部152的内面有可能已经相互接触并互相挤压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当重物被放置在称重传感器10上时所检测到的柱状体100的贯穿孔(应变体)151的变形量也有可能无法正确对应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停止部件200上形成了段差部154,可以防止上述的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和沟部152的内面在无意之间互相接触的情况。因此,当重物被放置在称重传感器10上进行计量的时候,可以正确的得到柱状体100的应变体的变形量。同时,由于段差部154仅仅被形成在停止部件200的一部分结构上,停止部件200的刚性也可以被维持。
如图2-3所示,在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X轴方向)上,一个平板形状的中间部件250被夹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和柱状体100之间。中间部件250是一个数毫米厚的具有平板形状的部件,并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中间部件250的一个例子被描述为具有和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大致相同的形状和面积,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更加具体的说,由于本实施例里描述的中间部件250,在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上,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和柱状体100的沟部152之间被互相分离开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得形成在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和沟部152之间也保持相隔一定的距离。在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上,中间部件250只要可以被夹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和柱状体100之间并在这种状态下被固定即可满足需要,对于中间部件250的形状和大小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称重传感器10具有中间部件250,在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上,可以防止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上形成的自由端部和柱状体100之间的无意的接触。因此,在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上时,可以更加正确和精确地检测到柱状体100的贯穿孔(应变体)151的弹性变形量。
如图2所示,对于称重传感器10,柱状体100的尾端部,中间部件250,以及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上形成的固定端部被固定机构150所连结并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机构150是由贯穿中间部件250以及停止部件200的固定端部,并且在柱状体100的尾端部上形成的具有的一定深度螺丝孔,和可以与该螺丝孔结合的螺丝所组成。因此,在组装称重传感器10时,通过拧紧螺丝或者松开螺丝的操作,可以简单的调整柱状体100,中间部件250,和停止部件200之间的连结状态。更加具体的说,比如,通过调整如图2所示的2个螺丝的松紧度,可以容易的调整停止部件200的自由端部相对于沟部152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结柱状体100,中间部件250,和停止部件200的首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固定机构150。比如,可以适宜的调整固定机构150的螺丝孔的数量和位置,也可以适宜的采用螺丝固定以外的方式。又比如,停止部件200,中间部件250,和柱状体100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直接连接在一起。
如图2所示,在称重传感器10上形成有贯穿柱状体100的尾端部,中间部件250,和停止部件200的固定端部的布线孔156。布线孔156的位置和大小可以根据需要适宜的决定,并不局限于图中所述的例。用来传输设置在柱状体100的贯穿孔150的内面上的传感器所检测到的信号和控制称重秤1的信号的各种信号线可以穿过布线孔156。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布线孔156形成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部上的尾端固定部上,也就是称重传感器10的刚性相对较大的区域内,并且,布线孔156被设置在距离贯穿孔(应变体)151一定距离的位置上,通过布线孔156的信号线与周围的各结构接触从而影响弹性变形量的计量结果的情况将不会发生,重物的重量的计量结果的精确度将得到提高。
如图1-3所示,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侧的端面103上形成有两个连接孔153。两个连接孔153是为了用来连接称重传感器10和下支架30(如图10所示)而形成的。当组装称重秤1的时候,称重传感器10通过下支架30被固定到底座50上(如图10所示)。而且,虽然没有图示,在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侧的端面上,也形成有连接孔153从而将称重传感器10与秤盘40通过上支架20所连(如图10所示)。
(第1实施例的作用)
在组装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的时候,称重传感器被一方面通过上支架20与秤盘40所连接,一方面通过下支架30被连接和固定到底座50上。在本实施例中,上支架20,下支架30,秤盘40,和底座50都可以是具有各种公知的结构的部件。
由于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具有上述的结构,一方面可以正确的计量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以下的重量的重物。另外一方面,当具有比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更大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40上时,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冲击作用在秤盘40上时,可以避免称重传感器10因发生永久变形从而损坏的情况。
更加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具有,通过去除由柱状体100的侧面102起向短轴方向内侧的一部分结构从而形成的沟部152,和至少一部分可以被设置在沟部152内的停止部件200。在沟部152内,由于初期状态下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和沟部152的内面之间相隔一定的间隔,当重物被放置在秤盘40上时,可以说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相对于沟部152的内面发生移动。当超过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40上时,由于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与沟部152的内面接触并互相紧压,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形成一个一体化的整体结构。在这样的状态下,停止部件200可以防止作为柱状体100的应变体所形成的贯穿孔151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形。而且,由于停止部件200连接并固定在柱状体100的侧面102上,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被有效的抑制从而有利于实现称重秤的薄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在停止部件200的尾端侧形成的固定端部上形成有段差部154。同时,称重传感器10的短轴方向上设置的中间部件250被夹在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之间。通过设置段差部154和中间部件250,在对重物进行计量的时候,通过防止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间的无意的接触,可以排除那些除了重物的重量M以外的,有可能影响作为柱状体100的应变体而形成的贯穿孔151的变形量的计量结果正确度的因素。
在本实施例中,大致为I字形状的腰部155被形成在停止部件200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和尾端部的固定端部之间。因此,当组装称重传感器10的时候,即使在将停止部件200固定在柱状体100上的状态下,在长轴方向上的腰部155所形成的范围之内,腰部155与贯穿孔151之间存在着充分的间隔从而可以将工具通过该间隔插入贯穿孔151内来调整贯穿孔151的内面形状。而且如上所述,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通过仅调整固定机构150来调整停止部件200,中间部件250以及柱状体100的连接关系。
因此,在组装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或者是对称重秤1进行维护的时候,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对称重传感器10进行调整。换言之,对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单元10和具备称重传感单元10的称重秤1来说,可以大幅减低其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第1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4说明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结构。对于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的结构将被赋予同样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以下的说明将以与上述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与上述的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相比,不同于柱状体100A上没有形成沟部,和停止部件200A是形成为大致为T字的形状。
具体的说,如图4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柱状体100A上,在比贯穿孔151更加靠近首端的位置上,以侧面103为起点,沿短轴方向的外侧方向上形成由突起部256。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停止部件200A有着在称重传感器10A的高度方向上的高度H1的尾端固定部,和比高度H1小的高度H2的腰部155。另外,在停止部件200A的腰部155的首端侧,形成有一个有着突起部256可以进入的内径的贯穿孔255。
称重传感器10A的长轴方向上,停止部件200A的尾端固定部和腰部155之间的位置上,形成有段差部254。在本变形例中,比如,停止部件200A可以由一枚具有一定刚性的金属板在段差部254的位置上被弯曲而形成。
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尾端部的固定端部由固定机构150固定在柱状体100A上。另外,由于停止部件200A上形成有段差部254,在称重传感器10A的短轴方向上,腰部155和停止部件200A的首端部的自由端部与柱状体100A的侧面之间相隔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对于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没有必要在停止部件200A的尾端部的固定端部和柱状体100A之间设置中间部件250。
但是,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例。比如,停止部件200A上不形成段差部254,而是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同样,可以在停止部件200A的尾端部的固定端部和柱状体100A的侧面之间设置中间部件250。
(第1变形例的作用)
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上述的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具有同样的作用。具体的说,对于具有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的称重秤,当称重传感器10A的量程以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计量的时候,称重传感器10A的柱状体100A上形成的贯穿孔(应变体)151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柱状体100A上形成的突起部256在停止部件200A的贯穿孔255内发生相对移动。因此,与上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通过计量应变体的弹性变形量,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另外,当有着超过称重传感器10A的量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时,柱状体100A上形成的突起部256将与停止部件200A的贯穿孔255的内面紧靠从而使得柱状体100A和停止部件200A成为一体化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变体的更进一步的变形将被限制(如图13所示)。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当具有比称重传感器10A的量程更大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的时候,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冲击作用在秤盘上时,可以避免称重传感器10A发生永久变形并损坏。
(第1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的结构。对于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的结构将被赋予同样的符号,并且省略其说明。以下的说明将以与上述不同的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相比,停止部件200B形成为大约为T字形状,和柱状体100的首端侧设置有第1限位部件231的点上有所不同。
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的第1限位部件231被固定机构150固定在柱状体100的首端侧上。第1限位部件231有着至少可以覆盖停止部件200B的首段部的自由端部的限位槽2311。换言之,至少称重传感器10B的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的一部分可以被收容在限位槽2311内。在这样的状态下,在称重传感器10B的高度方向上,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与限位槽2311之间相隔一定的距离。对于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与限位槽2311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称重传感器10B的量程所对应的贯穿孔(应变部)151的弹性变形量来确定。
(第2变形例的作用)
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当具有量程以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进行计量时,称重传感器10B的贯穿孔(应变部)15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在限位槽2311内相对于限位槽2311发生相对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并未与限位槽2311的内面发生接触,因此称重传感器10B的应变部的弹性形变并不会受到限制。
另外一方面,当具有超过量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进行计量时,称重传感器10B的贯穿孔(应变部)151达到了弹性变形的限度,并且,停止部件200B的首端侧的自由端部与限位槽2311发生接触。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停止部件200B和柱状体100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因此,发生在柱状体100的应变部的超过其弹性形变限度的变形将会被限制。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B,当超过量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进行计量的时候,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冲击作用在秤盘上的时候,与上述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可以避免称重传感器10B发生永久变形并损坏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以及两个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对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以及其两个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仅仅具备着一个应变部。因此,如图10所示,将具有公知结构的上支架20,下支架30,秤盘40,和底座50连接在本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上将可以得到具有单一量程的称重秤1。
根据本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的称重秤1,当超过量程的重量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进行计量的时候,或者是意想不到的冲击作用在秤盘上的时候,与上述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可以避免称重传感器发生永久变形并损坏的情况。另外,根据本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的称重秤1,由于停止部件被设置在称重传感器的侧面位置上,有利于称重秤1的薄型化。同时,根据本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的称重秤1,因为应变部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进行调整,称重秤1的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都可以得到削减。
(第2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6-9,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具有由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在长轴方向上形成的一体化的结构。更加具体的说,如图8所示,在长轴方向上,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固定部2321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自由部2322处于互相邻接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部被作为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部,且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部被作为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的结构。具体的说,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由尾端固定部2321和首端自由部2322组成的停止部件200。如图6-7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的侧面上,形成有用来限制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自由部2322的移动的沟部2311。在本实施例中,由尾端固定部2321和首端自由部2322组成的停止部件200被定义为第2限位部件232,沟部2311被定义为第1限位部件231。
为了方便说明,在本实施例里,以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例来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有着不同的结构。具体的说,比如,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由上述的第1实施例及其变形例里说明的各种结构进行适宜的组合,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公知的结构。
如图6-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贯穿孔151作为应变部分别形成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如图7所示,在长轴方向上,首端传感单元110的贯穿孔151的长度比尾端传感单元110的贯穿孔151的长度要大。因此,对于称重传感器10,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比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要小。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可以被看作等同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同时,在称重传感器10中,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具备比尾端传感单元130更高的计量精度。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构成一个具有比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更大的计量范围的称重秤。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如后文所述,在对具有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以下的重量的重物进行计量的时候,通过使用具有相对较高的计量精度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得到更高的测量精度。
如图8-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单元10里,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固定部2321和沟部2311之间设置有中间部件250。因此,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同样,通过防止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无意之间相互接触,可以提高重物重量的计量结果的精度。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于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的沟部2311的短轴方向上的深度可以大致等同于停止部件200和中间部件250的厚度的总和,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如图10所示,对于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的称重单元10,在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之间并不设置中间部件250,而是在停止部件200上形成上述的段差部254也是可以的。
如图8所示,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停止部件200的段差部154同样,有着Z轴方向上的高度H3的段差部254形成于称重传感单元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固定部2321的靠近首端侧的部位上。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一方面可以正确的把握首端传感单元110上的应变部的变形量,一方面可以维持首端传感单元的刚性。
在本实施例中,在称重传感器10的长轴方向上,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被形成为具有一体化的结构。因此,将与两个传感单元连接起来组成称重传感器的方式进行比较的情况下,组装多个传感单元的时候产生的误差等可以被排除从而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来组装称重传感器10。同时,因为这样的方式不需要采用连接多个传感单元时需要的连接部件等,有利于削减部件数以及组装工序所需的时间从而以更低的成本来组装称重传感器。
对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其它的结构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因此在这里将省略这些结构的说明。如图10所示,将具有公知结构的上支架20,下支架30,秤盘40,和底座50连接在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上可以得到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
(第2实施例的动作)
以下将对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动作进行说明。更具体的说,将基于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和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以及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的关系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动作。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比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要小。
首先,对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小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重物放置在具有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秤盘上时,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由于重物的重量M小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应变部的贯穿孔151发生弹性形变,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贯穿孔151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弹性形变。换言之,在这样的状态下,在首端传感单元110上,停止部件200的首端自由部2322在沟部2311内相对于沟部2311的内面移动,但并不接触沟部2311的内面。
当具有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数值相同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上时,作为应变部的贯穿孔15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停止部件200的首端自由部2322与沟部2311的内面相接触。换言之,在这样的状态下,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00(第2限位部件232)与沟部2311(第1限位部件231)互相紧压在一起使得首端传感单元110与柱状体100成为一体化的结构。在这样的状态下,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应变部几乎已经达到弹性变形的限度,但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应变部还基本上为发生弹性形变。
以下,对具有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以上且小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的重量M的重物进行计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00和柱状体100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首端传感单元的应变部将维持其最大弹性变形的状态,但将不会发生更进一步的变形。因此,在首端传感单元110上,可以避免作为应变部的贯穿孔151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变形。
这个时候,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尾端传感单元130上从而使得尾端传感单元130的贯穿孔151作为应变部而发生弹性形变。同时,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被看做是尾端传感单元130的位于首端侧的一部分。同上所述,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检测用来表述尾端传感单元130的贯穿孔151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当具有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以上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上进行计量的时候,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两方都将达到弹性形变的极限值。在这样的状态下,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停止部件200(第2限位部件232)和沟部2311(第1限位部件231)将紧压在一起从而使得首端传感单元110,尾端传感单元130,和柱状体100形成一体化的结构。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超过其弹性变形的限度而被损坏。
(第2实施例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有着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几乎一样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的说,即使是具有超过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的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计量的时候,也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发生超过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同时,当具有超过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的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计量的时候,可以避免尾端传感单元130发生超过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因此,对于具备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避免其发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精度和量程是不同的数值,因此对于重量为M的重物来说,可以以不同的量程和精度对其进行计量。而且,在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一体化的结构,因此可以提高组装称重传感器10时的安装精度并且削减其制造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第2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0-14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图10是示意具备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结构的正面图。图11是示意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的正面图。图12-14是示意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动作的图。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秤1具备称重传感器10,上支架20,下支架30,秤盘40,和底座50。在本变形例中,上支架20分别连接秤盘40以及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下支架30分别连接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和底座50。换言之,在本变形例中,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通过与上支架20连接从而承受来自秤盘40的力量。同时,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与下支架30连接在一起并被底座50所支持。如图10所示,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进行计量。
如图10-12所示,与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在长轴方向上的一体化的结构。如图11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第1区域141和两个第2区域142。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两个第2区域分别位于第1区域141的两侧。如图11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1区域被称为变形区域,并由虚线框框出。换言之,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第1区域141形成在首端侧的第2区域142和尾端侧的第2区域142之间。
如图11-12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A具有同样的结构。换言之,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看作是有由两个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在长轴方向上形成的一体化的结构。
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类似,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备有T字形状的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和形成于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的首端侧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更加具体的说,比如如图12所示,在首端传感单元110上,突起部231和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被设置在首端侧的第2区域142内,停止部件232的尾端固定部2321被设置在尾端侧的第2区域142内。因此,停止部件232可以说是跨越首端称重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而形成。在本变形例中,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的组合被称为限位机构210。
对于尾端传感单元130,与首端传感单元110同样,有着由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组成的限位机构210。在本变形例中,限位机构210是为了保护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变形区域而形成的第1区域141而设置的。
更加具体的说,比如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上,形成有比突起部231的直径更大的内径的贯穿孔2322。当被计量的重物没有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时,首端传感单元110并未发生弹性形变,因此突起部231被收容在贯穿孔232内并可以自由移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由于具有这样的结构,可以以更高的精度来对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的定位进行控制。
另外,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和上述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同样的结构,其说明将被省略。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2所示,停止部件232被形成为略T字的形状,是由比如铁等具有良好刚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平板状的部件,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停止部件232同样可以形成为T字以外的形状。同时,在本变形例的停止部件232上并不形成段差部254,而是如上所述,在停止部件232以及柱状体100的中间设置中间部件250也是可以的。
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按照由首端传感单元110到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顺序,其对应的量程M1到量程M2是增大的。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分辨率(计量精度)也可以是不同的。
以下将参照图12-14对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动作进行说明。更具体的说,将基于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和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以及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的关系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动作。
如图12所示,当称重秤1的秤盘40上没有放置任何被计量的重物的时候,对应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任何一个来说,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在对应的贯穿孔2323内的位置上并且并未与贯穿孔2323的内面发生接触。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突起部231在贯穿孔2323内可以自由移动。
接着,对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小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将重物放置在具有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秤盘40上时,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由于重物的重量M小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应变部的贯穿孔151(第1区域141)发生弹性形变,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1区域141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弹性形变。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发生弹性形变,突起部231在贯穿孔2323的内部发生移动,但突起部231并未接触贯穿孔2323的内面。
当具有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数值相同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时,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发生的弹性形变达到其弹性变形的限度从而使得突起部231与贯穿孔2323的内面发生接触。换言之,在这样的状态下,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紧压在贯穿孔2323的内面上从而使得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和柱状体100成为一体化的结构。在这样的状态下,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达到了其弹性变形的限度,但尾端传感单元130上的第1区域几乎没有发生弹性形变。
其次,对具有大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且小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进行计量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由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32和柱状体100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被维持在其最大弹性变形限度的状态,并将不会发生进一步的形变。这个时候,对于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避免由于第1区域141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变形从而导致首端传感单元110的损坏。
这个时候,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尾端传感单元130上从而使得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1区域141作为应变部发生弹性形变。在这个情况下,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被看做是尾端传感单元130的位于首端侧的一部分。在这个时候,由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1区域141作为应变部发生弹性形变,突起部231在贯穿孔2323内根据第1区域141的弹性变形量而发生移动。但是在这个情况下,突起部231并为接触贯穿孔2323的内面。
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秤1,通过检测用来表述尾端传感单元130的贯穿孔151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当具有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以上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上进行计量的时候,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两方都将达到弹性形变的极限值。如图14所示,在这样的状态下,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突起部231处于紧压着贯穿孔2323的内面的状态。换言之,在这个时候,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停止部件232和柱状体100成为一体化的结构。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超过其弹性变形的限度而被损坏。
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虽然由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组成的限位机构210的结构与上述的第2实施例有所不同,但与上述的第2实施例具有相同的作用。
(第2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15-16对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同样是在长轴方向上具有一体化的结构。本变形例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和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第2变形的称重传感器10B同样的结构。
更加具体的说,本变形例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连接并固定在柱状体100上的限位槽(第1限位部件)231(如图15所示),和形成为略T字形状的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如图16所示,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停止部件232的尾端固定部2321和限位槽231由固定机构150连接并固定在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上。而且,在长轴方向上,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的至少一部分被限位槽231所覆盖。换言之,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的至少一部分被收容在限位槽231内。
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和限位槽231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和限位槽2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基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相对应的应变部在最大弹性形变量来决定。在本变形例中,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可以比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2要小。
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固定部2321上,可以设置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高度H3的段差部154。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上设置该段差部154可以放置停止部件232的尾端固定部2321和沟部152的内面发生无意的接触。因此,在将重物放置在称重秤1上进行计量的时候,可以正确的把握柱状体100的应变部的弹性变形量。同时,段差部154仅被设置在尾端固定部2321的一部分的结构上,因此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刚性将得以被维持。
如图16所示,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固定部2321与沟部152的内面相隔一定的距离的结构被作为一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在尾端传感单元130上,与上述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同样,可以在尾端固定部2321上形成段差部154。
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里,限位槽(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的组合被定义为限位机构210。因此,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停止部件232的移动范围被限位槽231所限制从而与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而损坏。
更加具体的说,比如,使用具备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来计量具有大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并小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的重量M的重物时,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32与限位槽231的内面紧压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从而使得被计量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尾端传感单元130上。这个时候,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在其对应的限位槽231内自由的移动,但并不予限位槽231的内面发生接触。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检测用来表述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应变部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根据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可以得到与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相同的作用。
(第2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
图17是本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对于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沿着长轴从首端到尾端的方向上,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被依次连接并固定在柱状体100上。如图17所示,本变形例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被固定于柱状体100的侧面102上形成的沟部152的停止部件200。
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量程M2,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3可以按照此顺序依次增大。同时,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具有不同的分辨率(计量精度)。
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具有这样的结构从而与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如图6所示)同样,当具有大于各个传感单元的量程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秤盘上进行计量的时候,或者是称重秤1收到意想不到的冲击的时候,可以避免各个传感单元110,120,130因为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而损坏的情况。
与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相比较,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以简单的结构来扩充称重秤1的量程。因此,通过组合本发明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以及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形成具有所需的量程和精度复合称重秤。
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对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相同结构的一例进行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采用上述的第1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里记载的各种称重传感器的不同组合。
(第3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8-24,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以及具备该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8-19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一部分的结构,更加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0是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1-22分别是具备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正面图和斜视图。图23-24是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动作的示意图。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3个传感单元被相互连接在一起。具体的说,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看作是被中间传感单元120所间接连接在一起。
如图18-19所示,本实施例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是分别通过在柱状体100的侧面上连接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而形成。比如,在如图18所示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上,具有作为应变部而形成的贯穿孔151的第1区域141位于柱状体100的长轴方向的中间部分上,且两个第2区域142分别形成于第1区域141的两侧。与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本实施例的第1区域141是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变形区域而形成的。如图19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32的尾端固定部2321被固定机构150连接并固定在柱状体100上。另外,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自由部2322上形成有贯穿孔2323,且形成在柱状体100的首端侧的侧面上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位于贯穿孔2323内。在本实施例中,突起部231的直径比贯穿孔2323的内径要小,因此,突起部231可以在贯穿孔2323内自由的移动。同样,本实施例的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第1限位部件)231和停止部件(第2限位部件)232的组合被定义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限位机构210。
本实施例的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结构,基本上和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说明,如图18-19所示,将图的右侧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左侧作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来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如图20-2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只要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尾端侧与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首端侧被具有一定的刚性的连接部件300所连接,且中间传感单元120的尾端侧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首端侧被连接部件300所连接即可,对于各个传感单元的尾端到首端的延伸方向等并没有任何限制。换言之,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3各传感单元可以被互相连接从而形成蛇形排布的布局。本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300,如后文所述,当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进行计量的时候,具有可以安定支撑重物,首端传感单元110,和中间传感单元120程度的刚性即可,其形状和材料并不受任何限制。
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具有多个传感单元在长轴方向(即水平方向)上形成的一体化的结构,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以互相重叠的方式分布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即Z轴方向,垂直方向)上。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具有这样的模块化的结构从而可以通过增加传感单元的数量来简单的扩充称重秤的量程。在本实施例中,由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3个传感单元形成的称重传感器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如图26-27所示,称重传感器10可以仅由连接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而形成,也可以由未图示的,比如说由连接4个以上的传感单元而形成。
图21-22里描述了具备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结构,其中称重传感器10由连接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而形成。如图21所示,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侧通过上支架20与秤盘40所连接。同时,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尾端侧通过下支架30与底座50所连接并被固定在底座50上。当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时,通过检测称重传感器10的各个传感单元上发生的弹性变形量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以下,参照图23-24,对具备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称重秤1具有3个称重用的传感单元110,120,130,因此可以具有3段量程。在本实施例中,将对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具有量程M1(比如说3KG),中间传感单元120具有量程M2(比如说6KG),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量程M3(比如说15KG)的一例进行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同时,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可以有不同的分辨率(计量精度)。
如图21所示,当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进行计量的时候,基于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和称重传感器10的3个传感单元的量程的关系,对具备称重传感器10的称重秤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小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这个情况下,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首端传感单元110上,首端传感单元110上作为变形区域而形成的第1区域141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形成在柱状体100上的突起部231在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上形成的贯穿孔2323内移动,但突起部231并不与贯穿孔2323的内面接触。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检测用来表述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区域141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其次,对具有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量程M1以上且小于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量程M2的重量M的重物被放置在称重秤1的秤盘40上进行计量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23所示,与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形成在柱状体100上的突起部231在停止部件232的首端自由部2322上形成的贯穿孔2323内与其内面发生接触。换言之,在这样的状态下,突起部231因为无法在停止部件232的贯穿孔2323内移动,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的弹性变形可以说被停止部件232所限制。因此,首端传感单元110的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32形成了一体化的机构,且首端传感单元110可以被看作等同于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首端侧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状态下,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中间传感单元120上,中间传感单元120的突起部231在相对应的停止部件232上形成的贯穿孔2323内移动。与上述的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动作相同,通过检测用来表述中间传感单元110的第区域141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首端传感单元110的第1区域141达到了弹性变形的限度,但对于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其相应的第1区域141可以发生弹性形变。
对具有中间传感单元120的量程M2以上且小于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M3的重量M的重物进行计量的时候,如图24所示,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和中间传感单元120上,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231在相对应的停止部件232上形成的贯穿孔2323内与其内面接触。换言之,对于首端传感单元110和中间传感单元120来说,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32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在这样的状态下,重物的重量M作为负荷作用在尾端传感单元130上从而使得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1区域141发生弹性形变,且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231在相对应的停止部件232的贯穿孔2323内移动。与上述的情况同样,通过检测用来表述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第区域141的弹性变形量的信号,可以计量重物的重量M。
当被计量的重物的重量M比尾端传感单元130的量程更大的时候,虽然没有图示,但可以知道在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上,柱状体100上形成的突起部231在停止部件232上形成的贯穿孔2323内与其内面接触。因此,对于称重传感器10的3个传感单元来说,其第1区域141的弹性变形被停止部件232所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和上述的各实施例以及变形例同样,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因为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而损坏的情况。
(第3实施例的变形例)
以下,参照图25-27对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第1变形例,第2变形例,和第3变形例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与上述的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同样,本实施例的第1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是通过使用连接部件300来连接重叠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而形成的。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中间传感单元12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如图1-3所示)同样的结构。
图26是本实施例的第2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6所示,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是通过使用连接部件300来连接重叠配置在垂直方向上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而形成的。和上述的第1变形例同样,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分别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如图1-3所示)同样的结构。通过使用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可以组装一个小型的称重秤1从而对重量比较轻的重物进行计量。
图27是本实施例的第3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示意图。与上述的第2变形例相比,本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的结构有所不同。具体的说,本变形例的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具有和上述的第3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各传感单元同样的结构(如图18-19所示)。
以上对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多个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上述的本实施例的各个变形例是为了说明在称重传感器10中,通过使用模块化的传感单元可以容易的扩展称重秤的量程。比如说,在上述的各个变形例中,以称重传感器的各个传感单元具有相同的结构的例进行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在本实施例以及各变形例中,也可以混合采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以及其变形例中记载的各种称重传感器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例以及各变形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一方面可以简单的方式来扩展称重秤的量程,另外一方面,同样可以防止称重传感器10的各个传感单元发生超过其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从而导致称重传感器损坏的情况。
以下,参照图28和29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8是被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的结构的斜视图。图29是图28中沿线A-A的断面图。
如图28所示,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是通过在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上连接保护部件500所形成的。在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上,比如说,保护部件500在覆盖首端传感单元110的至少一部分的状态下,连接并固定在首端传感单元110的首端侧的端面上。
具体的说,如图29所示,平板状的板状部件520通过螺丝530连接并固定在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的上面101上。另外,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保护部件500具备有两个第2停止部件510,且停止部件510位于面向板状部件520的位置上。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可以采用设置在保护部件500的上面板的螺丝来形成第2停止部件510,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第2停止部件510也可以采用由保护部件500的上面板向板状部件520的方向上突起的柱状突起。如图29所示,当来自于外部的力量未作用于称重传感器10上的时候,第2停止部件510与板状部件520之间相隔距离h。如后文所述,在称重传感器的短轴方向上的板状部件520的宽度可以适宜的设定为一数值从而使得当保护部件500收到来自外部的力量发生弯曲的时候,第2停止部件510可与板状部件520接触。在本实施例中,保护部件500和板状部件520可以采用具有一定的刚性的金属材料来形成。
在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中,保护部件500和固定与称重传感器10的板状部件520的组合是为了防止称重传感器10的各个部件由于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损坏的目的所形成的。具体的说,当远远大于称重传感器10的量程的外界力量突然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时候,比如,对于上述的量程为15KG的称重传感器10来说,约为10倍以上的150KG的重物无意中从高处落到称重秤的秤盘上的时候,称重传感器10所承受的瞬间冲击量将远远大于称重传感器10的停止部件232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冲击量。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停止部件232无法完全吸收这样的冲击,将可能导致称重传感器10发生超过其弹性形变限度的永久变形从而被损坏。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当来自于外界的无法预计的冲击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时候,该冲击将首先被保护部件500所承受。保护部件500一旦受到这样的冲击,其上面板将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向下方弯曲变形。因此,如图29所示,保护部件500所具备的第2停止部件510将在向着板状部件520的方向上向下移动。也就是说,第2停止部件510和板状部件520之间的距离h将减小。当来自于外界的冲击足够大的时候,第2停止部件510将移动到与板状部件520接触的位置上。这个时候,由于保护部件同时连接与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来自于外界的冲击的力量的一部分将通过保护部件500传递到首端传感单元110上。因此,在这个时候,设置于首端传感单元110的停止部件232将同时发生位移。更进一步,当来自于外界的冲击更大的时候,尾端传感单元130的停止部件232也有可能发生位移。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当来自外界的无法预计的冲击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的时候,保护部件500所具备的第2停止部件510,和称重传感器10的首端传感单元110以及尾端传感单元130所分别具备的停止部件232将同时运转从而使得保护部件500,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32相互紧压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对于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的高度方向上的力量来说,保护部件500有着较大的受力面积且保护部件500本身具有较大的刚性。因此,对于保护部件500,称重传感器10的柱状体100,和停止部件232相互紧压在一起所形成的一体化的结构来说,其刚性和耐冲击性能将会大幅上升。
同时,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即便是在首端传感单元110并不具备停止部件232的情况下,仅依靠保护部件500的保护动作也可以避免首端传感单元110和尾端传感单元130发生预想不到的变形。
根据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即使来自外界的无法预计的冲击作用在称重传感器10上,保护部件500可以保护称重传感器10的各个传感单元从而避免其发生超过弹性变形限度的永久变形,也就是说,可以避免称重传感器10被损坏。同时,如果采用螺丝来形成本实施例的第2停止部件510,仅通过调整第2停止部件510和板状部件520之间的距离h的数值就可以调整保护部件500所提供的耐冲击性能。
关于本实施例的称重传感器10所具备的保护部件500的结构,如图28-29所示的一例为主进行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比如说,也可以将第2停止部件510设置在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上支架20(如图10所示)来形成对称重传感器10的保护。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一个实施例可能配有多张附图,同一实施例中的同一部件的附图标记不一定在每一张附图中均标出;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对实施例中的某一张或多张附图进行描述的时候,可以结合该实施例中的其他附图加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指明文字具体对应的是哪一张附图时,可以结合该实施例中的所有附图加以理解。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称重秤,包括:
柱状的称重单元部,所述称重单元部有沿着长轴延伸形成的顶面,以及在与所述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侧面;所述称重单元部有,具有第1量程的第1称重单元,和具有第2量程的第2称重单元;和
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规定重量以上的物体时,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变形进行限制,所述限制部件对应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
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沿所述称重单元部的长轴方向或高度方向进行设置,
在所述长轴方向或者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被依次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
所述称重单元部还有着,从所述侧面开始,在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而形成的可以弹性变形的变形部,
所述限制部件是沿着所述长轴延伸形成的板状部件,
所述限制部件有,
固定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所述侧面的固定端部,和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端部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在所述固定端部被固定在所述侧面的状态下,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的自由端部,
所述的限制部件有,对应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第1限制部件和对应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第2限制部件,
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被设置在所述侧面的相邻的位置上,
所述称重单元部有包含所述变形部的两个略半圆的形状的中央的一部分的宽度、在从所述称重单元部的首端侧的端面到尾端侧的端面的整个侧面沿着所述长轴方向形成的由所述宽度构成的限位槽,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在所述限位槽内的同一面上并列配置,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各自的自由端部通过与位于所述限位槽内端面上的限位槽接触来限制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弹性变形,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各自的固定端部通过沿着所述长轴方向与所述限位槽接触以维持所述限制部件的刚性,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分别包括在所述固定端部和所述自由端部之间位于所述变形部的侧面并且使所述变形部可切削地露出的腰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顶面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限制部件的尺寸被定义为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变形进行限制的宽度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件有,在所述固定端部形成的部位的第1宽度,和在所述腰部形成的部位的第2宽度,在所述自由端部形成的部位的第4宽度,
所述第2宽度小于一个所述变形部的两个相对的两个略半圆的形状的中央部分之间的距离,
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第4宽度比所述第2宽度更大,且比所述第1宽度更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顶面垂直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限制部件的尺寸被定义为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变形进行限制的宽度的情况下,所述限制部件有,在所述固定端部形成的部位的第1宽度,和在所述腰部形成的部位的第2宽度,
所述固定端部的第1宽度略等于所述限位槽的宽度,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固定端部有着在第1宽度和第2宽度之间的数值的第3宽度以使所述固定端部的一部分与所述限位槽分离。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固定端部具有用于穿过传输检测到的信号的信号线的布线孔。
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沿所述称重单元部的长轴方向进行设置,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固定端部接触的所述限位槽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自由端部在弹性变形时接触的所述限位槽,由设置在同一面的同一所述限位槽形成。
6.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所述称重秤有,在所述称重单元部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固定在所述侧面上的部位之间形成的中间部件,以使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各自的自由端部被配置成不与所述限位槽内的面接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中间部件的总厚度基本上等于限位槽的深度,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各自的自由端部、腰部和固定端部均基本上在所述称重单元部的短轴方向的宽度内。
8.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上放置重量大于等于所述第1量程且小于所述第2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称重单元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相对于所述第1称重单元发生位移、与所述限位槽接触,
当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上放置所述重量大于等于所述第2量程的物体时,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1称重单元互相结合成一体,所述第2称重单元发生弹性变形,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相对于所述第2称重单元发生位移通过与所述限位槽接触、避免超过所述称重单元的弹性变形的界限的变形。
9.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称重秤,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板状部件,所述板状部件固定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柱状体上面;和
保护部件,所述保护部件由板状的上面板,与通过所述上面板,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高度方向,向板状部件的方向上突起的第2停止部件构成,并固定在第1称重单元,
当未施加压力的时候,所述第2停止部件与所述板状部件之间设有预定的距离,
当施加压力的时候,所述上面板变形,且第2停止部件朝向板状部件移动,
当施加超过所述第1量程的压力时,第2停止部件与板状部件接触、所述保护部件与所述第1称重单元变成一体化结构。
10.一种称重秤,包括:
柱状的称重单元部,所述称重单元部有沿着长轴延伸形成的顶面,以及在与所述顶面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侧面;所述称重单元部有,具有第1量程的第1称重单元,和具有第2量程的第2称重单元;和
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在所述称重单元部上放置规定重量以上的物体时,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变形进行限制,所述限制部件对应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
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沿所述称重单元部的长轴方向或高度方向进行设置,
在所述长轴方向或者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被依次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上,
所述称重单元部还有着,从所述侧面开始,在与所述长轴方向垂直的短轴方向上贯穿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而形成的可以弹性变形的变形部,
所述限制部件是沿着所述长轴延伸形成的板状部件,
所述限制部件有,
固定在所述第1称重单元和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所述侧面的固定端部,和
在所述长轴方向上与所述固定端部间隔一定距离从而在所述固定端部被固定在所述侧面的状态下,对由所述物体的重量引起的所述称重单元部的弹性变形进行限制的自由端部,
所述的限制部件有,对应所述第1称重单元的第1限制部件和对应所述第2称重单元的第2限制部件,
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所述自由端部被设置在所述侧面的相邻的位置上,
所述称重单元部有包含所述变形部的两个略半圆的形状的中央的一部分的宽度、在从所述称重单元部的首端侧的端面到尾端侧的端面的整个侧面沿着所述长轴方向形成的由所述宽度构成的限位槽,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在所述限位槽内的同一面上并列配置,
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限制部件有限制所述自由端部移动的限位部件,所述限位部件有着至少可以覆盖所述自由端部的限位槽,在所述高度方向上,所述自由端部位于所述限位部件的限位槽内,
所述第2限制部件的限位槽和所述第1限制部件的所述固定端部被设置在所述侧面的相邻的位置上,
所述第1限制部件和所述第2限制部件各自的固定端部通过沿着所述长轴方向与所述限位槽接触以维持所述限制部件的刚性。
CN201910151598.7A 2018-08-21 2019-02-28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Active CN110849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556497 2018-08-21
CN201810955649.7A CN108692798A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49450A CN110849450A (zh) 2020-02-28
CN110849450B true CN110849450B (zh) 2022-10-04

Family

ID=638412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5649.7A Pending CN108692798A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CN201910151598.7A Active CN110849450B (zh) 2018-08-21 2019-02-28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55649.7A Pending CN108692798A (zh) 2018-08-21 2018-08-21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3662B2 (zh)
EP (1) EP3842769A4 (zh)
JP (1) JP7362072B2 (zh)
CN (2) CN108692798A (zh)
WO (1) WO20200396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2798A (zh) 2018-08-21 2018-10-23 上海寺冈电子有限公司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CN109798955A (zh) * 2019-03-12 2019-05-24 江苏立华牧业股份有限公司 活禽智能称重方法、系统、智能活禽秤和终端
CN114400402B (zh) * 2022-03-24 2022-06-14 深圳市玖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净化设备的蓄电池及其供电输出连接组件
CN117309122B (zh) * 2023-11-28 2024-01-30 常州辉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识别的电子秤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35112A (en) * 1960-09-06 1964-06-02 Baldwin Lima Hamilton Corp Safety-load control of parallelogram type of load cell
US4367801A (en) * 1978-10-06 1983-01-11 Pennsylvania Scale Company Load cell for use with electronic counting and weighing scales
GB2087085B (en) 1980-10-22 1984-06-27 Avery Ltd W & T Force transducer with multiple measuring sections
JPS6196422A (ja) 1984-10-17 1986-05-15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ンジロ−ドセル秤
JPS61246631A (ja) * 1985-04-25 1986-11-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ンジロ−ドセル秤
JPS61260125A (ja) * 1985-05-15 1986-11-18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ロ−ドセル秤の調整装置
JPS61260124A (ja) 1985-05-15 1986-11-18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ンジロ−ドセル秤
JPS6232324A (ja) 1985-08-06 1987-02-12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マルチレンジロ−ドセル秤
JPH0638055B2 (ja) * 1985-09-17 1994-05-18 東京電気株式会社 マルチレンジロ−ドセル秤の計量方法
JPS63201543A (ja) 1987-02-17 1988-08-19 Sharp Corp 歪ゲ−ジ式秤
JPH02150537U (zh) * 1989-05-24 1990-12-26
JP2554826Y2 (ja) * 1991-09-25 1997-11-19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ロードセルのストッパ機構
JPH0843184A (ja) 1994-07-29 1996-02-16 Teraoka Seiko Co Ltd マルチレンジロードセル秤
FR2796719B1 (fr) * 1999-07-23 2001-10-12 Sidel Sa Capteur d'effort comportant un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contre les surcharges
TW507066B (en) 2000-08-09 2002-10-21 Tanita Seisakusho Kk Balance composed of load sensor unit with stopper mechanism
JP3855780B2 (ja) * 2002-01-29 2006-12-13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歪ゲージ式荷重センサ
EP1574829B1 (de) 2002-03-18 2007-04-25 Mettler-Toledo AG Montagevor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aufnehmer und Waage
DE102004027619B4 (de) 2004-06-05 2008-04-03 Hottinger Baldwin Messtechnik Gmbh Überlastsicherung für ein Kraftmesselement
DE502004004677D1 (de) 2004-12-14 2007-09-27 Mettler Toledo Ag Wägemodul mit einer positionspräzisen Überlastschutzvorrichtung
CN201096513Y (zh) 2007-08-17 2008-08-06 周亚敏 传感器的销式限位保护机构
CN201107105Y (zh) 2007-10-24 2008-08-27 东莞市华兰海电子有限公司 小量程过载保护称重传感器
CA2747851A1 (en) * 2009-03-19 2010-09-23 S.C.A.I.M.E S.A. Sealed strain gauge transducer
CN201408067Y (zh) 2009-05-20 2010-02-17 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称重传感器的弹性体
JP2012117909A (ja) * 2010-11-30 2012-06-21 Teraoka Seiko Co Ltd 複合ロードセル秤
JP5840430B2 (ja) * 2011-09-14 2016-01-06 大和製衡株式会社 ロードセ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29859B2 (ja) 2012-06-01 2016-11-24 株式会社イシダ 計量装置
WO2014068762A1 (ja) * 2012-11-02 2014-05-08 株式会社 エー・アンド・デイ ロードセル
US9778120B2 (en) 2012-11-02 2017-10-03 A&D Company, Limited Load cell
CN204405152U (zh) 2015-03-06 2015-06-17 霍丁格包尔文(苏州)电子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防过载自保护功能的传感器
CN204612803U (zh) 2015-04-13 2015-09-02 上海越平科学仪器(苏州)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称重传感器的保护装置
CN106124020A (zh) 2016-01-20 2016-11-16 申俊 一种双精电子秤
CN108414060A (zh) 2018-02-12 2018-08-17 上海寺冈电子有限公司 双称量电子秤
CN108692798A (zh) * 2018-08-21 2018-10-23 上海寺冈电子有限公司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933662B2 (en) 2024-03-19
US20210215530A1 (en) 2021-07-15
WO2020039624A1 (ja) 2020-02-27
EP3842769A1 (en) 2021-06-30
JPWO2020039624A1 (ja) 2021-09-02
CN110849450A (zh) 2020-02-28
EP3842769A4 (en) 2022-05-25
JP7362072B2 (ja) 2023-10-17
CN108692798A (zh) 2018-10-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49450B (zh) 称重传感器及包括其的称重秤
US7429705B2 (en) Parallel-guiding mechanism for compact weighing system
JP3908256B2 (ja) 荷重トランスデューサ及び計量器の取付構造
CA2898117C (en) Improved load cell
US20210325264A1 (en) Elastic body and force sensor using the same
US7339122B2 (en) Weighing module having portions arranged within the design space of another weighing module
JP5195936B2 (ja) センサ機構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天秤
EP2972144B1 (en) Improved sensor mounting bracket
EP3919883A1 (en) Force sensor
US11320326B2 (en) Force sensor and sensing element thereof
CA2898119C (en) Improved sensor mounting bracket
JP2006300579A (ja) 荷重伝達機構
JP6414865B2 (ja) 過荷重防止機構
JP5611793B2 (ja) ロードセル
JP3753082B2 (ja) はかり
CN109406015B (zh) 载荷转换器
JP7061718B2 (ja) 荷重変換器
CN109060194B (zh) 测力传感器
JP5441489B2 (ja) ロードセル
JP6489959B2 (ja) ロードセル
CN114952944A (zh) 机械臂、机械臂关节及扭矩检测装置
JP2009002792A (ja) ロードセル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重量測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