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37185B -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737185B
CN110737185B CN201910170877.8A CN201910170877A CN110737185B CN 110737185 B CN110737185 B CN 110737185B CN 201910170877 A CN201910170877 A CN 201910170877A CN 110737185 B CN110737185 B CN 110737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path structure
air
duct
downstrea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708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737185A (zh
Inventor
川谷哲也
笠井康吉
石井一成
野村由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737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737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737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得到一种比空气沿着管道壁面流动的结构降低超微粒子排出量的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流路结构包括:管道,具备输送空气的流路,通过送风部件来抽吸对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以及导电性的碰撞面,设在所述管道的内部,且沿与所述管道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

Description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下述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在排气管道(duct)内设置过滤器(filter),为了实现过滤器的寿命延长,仅在产生大量超微粒子时才切换空气的流动以使其通过过滤器。
下述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使定影废气一边在装置内回旋,一边与纸张的排出一起放出。
下述专利文献3中揭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通过在管道内设置分隔板与加热装置,从而产生出涡流,以提高过滤器的捕集效率而延长寿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0854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7-0037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5-2141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比空气沿着管道壁面流动的结构降低超微粒子(Ultra Fine Particle,UFP)排出量的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流路结构包括:管道,具备输送空气的流路,通过送风部件来抽吸对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以及导电性的碰撞面,设在所述管道的内部,且沿与所述管道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管道具备缩窄所述流路的缩窄部,所述碰撞面是设在经所述缩窄部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缩窄部是设为利用所述碰撞面来缩窄流路的结构。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缩窄部是设为利用所述管道的内壁来缩窄流路的结构。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设为随着朝向所述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加大空气的流速来使空气碰撞至所述碰撞面的结构。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碰撞面是配置在缩窄所述流路的缩窄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缩窄部与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缩窄部较空气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所述缩窄部更缩窄所述流路。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碰撞面间的间隔变窄。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管道内壁面的角度变大。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所述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管道内壁面的角度小于90度。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管道的内壁面包含导电性构件。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是根据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1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所述管道包括入口、出口、及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的壁部,所述入口是设在包含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的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形成墨粉像,并将所述墨粉像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对被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墨粉像进行定影;以及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2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供所述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流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与空气沿着管道壁面流动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与未缩窄流路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与具有缩窄专用构件的结构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与具有缩窄专用构件的结构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与在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上流速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与缩窄部与碰撞面设有一个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与沿着空气输送方向而缩窄部的大小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与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碰撞面间的间隔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与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内壁面的角度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与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内壁面的角度为90度以上的情况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与管道的内壁面为绝缘物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与在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的下游侧设有管道入口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流入管道。
根据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与空气沿着管道壁面流动的结构相比,来自装置本体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适用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及配置有管道的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将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配置于纸张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的入口侧的状态的侧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及配置有管道的定影装置的示意剖面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6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中流动的空气流速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2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3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的剖面图。
图16(A)是表示管道内的金属板上游侧的角度为135°的情况的剖面图,图16(B)是表示管道内的金属板上游侧的角度为90°的情况的剖面图,图16(C)是表示管道内的金属板上游侧的角度为45°的情况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管道内的金属板的角度与超微粒子的捕集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18(A)是表示将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配置于纸张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的出口侧的示例的侧剖面图,图18(B)是表示将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配置于纸张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的中心部旁边的示例的侧剖面图,图18(C)是表示将流路结构中所用的管道以覆盖纸张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整体的方式而配置的示例的侧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
20:图像形成部
50:定影装置
100:流路结构
102:管道
102A:第1管道部(壁部的一例)
102B:第2管道部(壁部的一例)
102C:第3管道部(壁部的一例)
103:入口
104:流路
106:送风装置
106C:出口
108:风扇
110:碰撞板(碰撞面的一例)
112:内壁面
120:流路结构
122:缩窄部
130:流路结构
132:缩窄部
134:碰撞板(碰撞面的一例)
140:流路结构
150:流路结构
152:缩窄部
154:缩窄部
160:流路结构
162:缩窄部
164:缩窄部
166:缩窄部
170:流路结构
172:缩窄部
174:缩窄部
176:缩窄部
180:流路结构
182:管道
184:流路
185A:内壁
186:缩窄部
190:流路结构
192:碰撞板(碰撞面的一例)
194:碰撞板(碰撞面的一例)
196:碰撞板(碰撞面的一例)
200:流路结构
210:流路结构
212A:缩窄部
212B:缩窄部
212C:缩窄部
214A:缩窄部
214B:缩窄部
214C:缩窄部
220:流路结构
222:缩窄部
224:缩窄部
230:流路结构
232:缩窄部
234:缩窄部
240:流路结构
242:缩窄部
244:缩窄部
260:流路结构
262:管道
262A:入口
264:流路结构
266:管道
266A:入口
268:流路结构
270:管道
270A:入口
θ1:角度
θ2:角度
θ3:角度
L1:间隔
L2:间隔
L3:间隔
P:纸张(记录介质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将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H所示的方向设为装置高度方向(铅垂方向),将箭头W所示的方向设为装置宽度方向(水平方向)。而且,将箭头D所示的方向,即,将与装置高度方向及装置宽度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设为装置纵深方向(水平方向)。
〔第1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即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另外,以下,将黄色表示为Y,将品红色表示为M,将青色表示为C,将黑色表示为K,并且在必须按照每种颜色来区分各构成零件及墨粉图像(图像)的情况下,在符号的末尾标注与各色对应的颜色符号(Y、M、C、K)来进行说明。而且,以下,在不需要根据每种颜色来区分各构成零件及墨粉图像而总称的情况下,省略符号末尾的颜色符号来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1中表示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一例。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配设有:收容部14,收容作为记录介质的一例的纸张P;以及搬送装置16,搬送被收容在收容部14中的纸张P。进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配设有:图像形成部20,对由搬送装置16从收容部14予以搬送的纸张P进行图像形成;以及控制部12,对各部进行控制。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10A的上侧,设有读取原稿的原稿读取部。
在收容部14中,配设有可从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本体10A向装置纵深方向的跟前侧抽出的两个收容构件26,在各个收容构件26中装载有例如两种尺寸的纸张P。进而,在各个收容构件26中,配设有送出辊30,所述送出辊30将装载于收容构件26中的纸张P送出至搬送装置16中所设的搬送路径28。
在搬送装置16中配设有:多对搬送辊31,沿着搬送纸张P的搬送路径28来搬送纸张P;以及一对对位辊32,使纸张P的搬送时机对准。
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四个图像形成单元18Y、18M、18C、18K。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可相对于装置本体10A而分别装卸。并且,在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沿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感光鼓36、及使感光鼓36的表面带电的带电构件38。进而,在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曝光装置39,对带电的感光鼓36照射曝光用光;以及显影装置40,对于通过照射曝光用光而形成的静电潜像,使用显影剂来进行显影而使其可视化为墨粉图像。而且,在图像形成单元18中,配设有清扫装置42,所述清扫装置42从感光鼓36刮除附着于感光鼓36的异物。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环状的转印带22,所述转印带22卷绕于后述的辅助辊52及多个辊60、62,沿图中箭头A方向转动。进而,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一次转印辊54Y、54M、54C、54K,所述一次转印辊54Y、54M、54C、54K配置于转印带22的内侧,并且将由各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8所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至转印带22的表面22A。此处,转印带22为像保持体的一例。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清扫装置34,所述清扫装置34通过刮片(blade)35从转印带22刮除附着于转印带22的残留墨粉等异物。
而且,在图像形成部20中,配设有作为转印部的一例的二次转印部56,所述二次转印部56将转印至转印带22的表面22A的墨粉图像转印至纸张P。在二次转印部56中,配设有:二次转印辊58,配置于转印带22的表面侧;以及辅助辊52,相对于二次转印辊58而在转印带22的相反侧卷绕转印带22。辅助辊52从动于转动的转印带22而旋转。本实施方式中,二次转印辊58经接地,辅助辊52形成二次转印辊58的相向电极,辅助辊52通过施加二次转印电压,从而将墨粉图像转印至纸张P。
而且,在装置本体10A中,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部56的下游侧,配设有定影装置50,所述定影装置50对转印有墨粉图像的纸张P进行加热、加压,以将墨粉图像定影至纸张P。在定影装置50中,配设有:加热旋转体51A,对纸张P表面的墨粉图像进行加热;以及加压旋转体51B,将纸张P从背面侧按压至加热旋转体51A。
而且,在装置本体10A的搬送装置16中,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的下游侧,设有一对排出辊28A、28B,所述一对排出辊28A、28B将纸张P排出至设于装置本体10A上部的排出部11。
进而,在搬送装置16中,在图像形成部20的侧方,配设有在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时使用的反转搬送部70。反转搬送部70具有下述功能,即:对于在作为其中一面的表面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纸张P,不通过排出辊28A、28B直接排出至排出部11,而是使纸张P的表背反转,以在作为纸张P的另一面的背面上形成墨粉图像。在反转搬送部70中,配设有:反转路径72,以从排出辊28A、28B朝向对位辊32而使纸张P的表背反转的方式来搬送纸张P;以及多个搬送辊对(省略图示),沿着反转路径72来搬送纸张P。
(图像形成装置的作用)
图像形成装置10中,以下述方式来形成图像。
首先,施加有电压的各色的带电构件38使各色的感光鼓36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而一样地带负电。继而,基于由原稿读取部(省略图示)所读取的图像数据,曝光装置39对已带电的各色的感光鼓36的表面照射曝光用光以形成静电潜像。由此,在各色的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与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进而,各色的显影装置40对所述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可视化为墨粉图像。而且,在各色的感光鼓36的表面形成的墨粉图像由一次转印辊54依序转印至转印带22。如上所述,转印带22在表面22A上保持墨粉图像。
因此,由送出辊30从收容构件26送出至搬送路径28的纸张P被送出至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58所接触的转印辊隙部N。在转印辊隙部N中,纸张P在转印带22与二次转印辊58之间受到搬送,由此,转印带22的表面22A的墨粉图像被转印至纸张P的表面。
而且,被转印至纸张P的表面的墨粉图像由定影装置50定影至纸张P。并且,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纸张P通过排出辊28A、28B的旋转而被排出至装置本体10A外部的排出部11。
另一方面,当在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时,在纸张P的后端部被夹着的状态下使排出辊28A、28B反转,由此,将纸张P搬送至反转路径72。并且,通过对位辊32的旋转,将纸张P以规定的时机搬送至二次转印部56,从转印带22将墨粉图像转印至纸张P的背面。被转印至纸张P的背面的墨粉图像由定影装置50定影至纸张P。并且,定影有墨粉图像的纸张P通过排出辊28A、28B的旋转而排出至装置本体10A外部的排出部11。由此,在纸张P的两面形成图像。
(主要部分结构)
接下来,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定影装置50、及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00进行说明。
<定影装置50>
如图2及图3所示,定影装置50包括:加热旋转体51A,沿着装置纵深方向而配置;以及加压旋转体51B,与加热旋转体51A接触,且沿着装置纵深方向而配置。进而,定影装置50包括:框体80,覆盖加热旋转体51A的除了与加压旋转体51B接触的一侧以外的范围;以及框体82,覆盖加压旋转体51B的除了与加热旋转体51A接触的一侧以外的范围。图3中,为了便于理解定影装置50的结构,以示意性的剖面图来图示。
框体80是以包围下述部分的方式而配置,即:纸张P的搬送方向(图3所示的箭头P1方向)中的加热旋转体51A的上游侧(本实施方式中为下部侧)、加热旋转体51A的与加压旋转体51B的接触部的相反侧(加热旋转体51A的背面侧)、及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加热旋转体51A的下游侧(本实施方式中为上部侧)。而且,框体82是以包围下述部分的方式而配置,即: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加压旋转体51B的上游侧(本实施方式为中下部侧)、加压旋转体51B的与加热旋转体51A接触的位置的相反侧(加压旋转体51B的背面侧)、及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加压旋转体51B的下游侧(本实施方式中为上部侧)。
<流路结构100>
流路结构100具备通过后述的风扇(fan)108(参照图4)来抽吸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的管道102。本实施方式中,管道102连接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成为加热旋转体51A上游侧的框体80的下部80A。在管道102的内部,设有输送空气的流路104(参照图4)。
如图2所示,管道102包括:第1管道部102A,连接于框体80的下部80A,并且朝向装置纵深方向里侧而配置;以及第2管道部102B,从第1管道部102A的下游侧端部朝向装置上下方向上侧而配置。向第1管道部102A中导入空气的入口103(参照图3)连接于框体80的下部80A。进而,管道102具备从第2管道部102A的上端部朝向装置纵深方向里侧而配置的第3管道部102C。在第3管道部102C的下游侧端部,设有作为送风部件的一例的送风装置106。
送风装置106具备大致矩形状的筒状体106A。在筒状体106A的内部,配置有风扇108(参照图4)。风扇108的旋转轴的轴方向是沿着第3管道部102C的长边方向而配置。由此,通过风扇108旋转,在管道102内的流路104输送空气。在筒状体106A的端部,设有将管道102内部的空气予以排出的出口106C(参照图4)。出口106C是设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壁部。第1管道部102A、第2管道部102B、第3管道部102C及筒状体106A是连接管道102的入口103与出口106C的壁部的一例。管道102的入口103是设在包含纸张P的搬送方向(箭头P1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的框体80内的上游侧(即定影装置50的入口侧)的位置(参照图2及图3)。此处,所谓“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上游侧”,是指相对于定影装置50中所设的加热旋转体51A与加压旋转体51B的相向部为上游侧。
如图4所示,在管道102的内部,设有沿与管道102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的导电性的碰撞板110。在管道102的内部,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片)碰撞板110。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碰撞板110的大小相等。此处,碰撞板110的朝向上游侧的面为碰撞面的一例。而且,所谓“导电性”,是指下述状态,即,通过使碰撞板110的电位降至接地(earth),最终使碰撞板110的表面电位小于10。表面电位计是使用跋涉日本(TrekJapan)股份有限公司制的表面电位计MODEL344。对于碰撞板110,既可连接接地,也可不连接。另外,图4中,为了便于理解流路结构100的结构,是以省略板厚及框体80,并且将管道102笔直地展开的示意性的剖面图来表示。
多个碰撞板110设于管道10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在碰撞板110的宽度方向两侧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之间空开有间隔。由此,空气将流经碰撞板110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碰撞板110例如是由铝、铜、黄铜、不锈钢(Steel Use Stainless,SUS)等金属所形成。另外,对于碰撞板110的材质,也可取代金属而使用导电性塑料(plastic)等。作为导电性塑料,使用在树脂中增加碳黑(carbon black)等以提高导电性的塑料等。而且,也可仅将管道102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上的碰撞板110上游侧的面设为导电性。
在流路结构100中,通过风扇108的旋转,在管道102内的流路104内沿箭头B方向输送空气。碰撞板110是在大致矩形状的流路104的中央部,沿与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即,俯视时的管道102的长边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碰撞板110是沿与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正交的方向而配置。碰撞板110是由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一部分予以支撑。
作为一例,管道102的内壁面112包含导电性构件。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下述结构:在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例如张贴有铝箔(aluminium foil)等金属箔。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流路结构100中,通过风扇108的旋转,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如箭头A所示那样被抽吸至管道102侧。并且,从管道102的入口103(参照图3)导入管道102内部的空气在管道102内的流路104内沿箭头B方向受到输送。并且,从管道102的出口106C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的外部。
此处,对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流路结构(省略图示)进行说明。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流路结构中,在管道流路的下游侧隔着过滤器而设有风扇。近年来,由于对环境或安全的意识的提高,针对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外排出物,特别是对粒径为100nm以下的超微粒子(Ultra Fine Particle,UFP)的限制在各国环境标准(level)中严格化。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设在管道中的过滤器捕获超微粒子,由此来对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外部的空气进行净化。
然而,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流路结构中,若设置过滤器,则成本将变高,而且,因压力损失的影响,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空气变得难以流动,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温度有可能上升。与此相对,若为了确保流量而提高风扇的能力,则有可能造成噪音或消耗电力的增大。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流路结构100中,在管道102的内部设有多个导电性的碰撞板110。多个导电性的碰撞板110是沿与管道102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由此,在管道102的内部输送的空气碰撞至多个碰撞板110,超微粒子(UFP)附着于多个碰撞板110。通过实验已确认,导电性的碰撞板110跟非导电性的碰撞板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因此,在管道102的空气输送方向的多个碰撞板110的下游侧,空气中所含的超微粒子(UFP)的量减少。
所述流路结构100中,与空气沿着管道壁面流动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UFP)的排出量,即,从管道102的出口106C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UFP)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不使用过滤器便使超微粒子减少,由此,能够构建压损比过滤器低的系统,因此无须提高风扇108的能力,能够降低对噪音或电力的影响。而且,过滤器除了初始成本以外,还会耗费因寿命造成的更换成本,但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使用过滤器的情况相比,不会耗费因寿命造成的更换成本,因此能够提供廉价的系统。
所述流路结构100中,管道102的入口103是设在包含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50上游侧的位置。因此,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中,与在纸张P的搬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下游侧设有管道入口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流入管道102内。
而且,所述流路结构100中,管道102的内壁面112包含导电性构件。因此,所述流路结构100中,与管道的内壁面为绝缘物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来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所示,流路结构120中,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缩窄部122、122。进而,流路结构120中,在经缩窄部122、122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设有碰撞板110。
缩窄部122、122包含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所述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被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相向的位置,并且以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缩窄部122、122例如设为金属制。在一对缩窄部122、122之间,设定有用于使空气通过的间隔。缩窄部122、122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流路104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角度)优选为90°以下且1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下且2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下且30°以上。
作为一例,一对缩窄部122、122的间隔小于碰撞板110的大小。而且,一对缩窄部122、122的间隔大于比较例的过滤器的滤眼的间隔。因此,一对缩窄部122、122的间隔成为不会造成如比较例的过滤器那样的堵塞,从而不会对压力损失造成影响的大小。
碰撞板110是以与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上的一对缩窄部122、122的下游侧且设有一对缩窄部122、122的间隔的位置相向的方式而配置。本实施方式中,是设为下述结构:通过利用一对缩窄部122、122来缩窄流路,从而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加大空气的流速而使空气碰撞至碰撞板110。
所述流路结构120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0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具有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20中,与未缩窄流路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所述流路结构120中,与在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上流速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缩窄部122、122的材质是设为导电性,但也可使用导电性以外的材质。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流路结构130包括:缩窄部132,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以及作为碰撞面的一例的导电性的碰撞板134,配置在经缩窄部132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缩窄部132包含导电性的板状体,所述导电性的板状体被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并且以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缩窄部132例如是设为金属制。在缩窄部132的前端部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之间,设定有用于使空气通过的间隔。
缩窄部132的前端部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间隔小于碰撞板134的大小。
碰撞板134是以与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上的缩窄部132的下游侧且设有缩窄部132的前端部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间隔的位置相向的方式而配置。碰撞板134例如设为金属制。
所述流路结构130中,借助与第2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20同等的结构,能够获得同等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缩窄部132的材质是设为导电性,但也可使用导电性以外的材质。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7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在流路结构140中,沿着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而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22、122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22、122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下述结构:通过利用多对缩窄部122、122来缩窄流路,从而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下游侧,加大空气的流速而使空气碰撞至碰撞板110。
所述流路结构140中,除了与第2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2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40中,与在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上流速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而且,所述流路结构140中,与设有一个缩窄部与碰撞面的结构相比,多个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8来说明第5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在流路结构150中,设有导电性的缩窄部152,所述导电性的缩窄部152在俯视时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并且以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而且,在流路结构150中,设有导电性的缩窄部154,所述导电性的缩窄部154在俯视时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并且以在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缩窄部152的下游侧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沿与缩窄部152的延长线交叉的方向而配置有缩窄部154,在缩窄部152的前端部与缩窄部154之间,设定有用于使空气通过的间隔。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152与缩窄部154。
碰撞至缩窄部152的空气沿着缩窄部152而朝箭头C方向输送。缩窄部154是配置在朝箭头C方向输送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进而,碰撞至缩窄部154的空气沿着缩窄部154而朝箭头D方向输送。下个缩窄部152是配置在朝箭头D方向输送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如此反复,而交替地配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152与缩窄部154。缩窄部152、154例如设为金属制。
缩窄部152、154为碰撞面的一例。换言之,缩窄部152、154是设为利用碰撞面来缩窄流路104的结构。缩窄部152、154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流路104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角度)优选为90°以下且1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下且2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下且30°以上。本实施方式中,缩窄部152、154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小于90度,例如被设定为30°~60°。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流路结构150中的管道102内的空气流速的图。图9中,点(dot)越浓(密度越高),空气的流速越快。如图9所示,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152与缩窄部154,由此,随着朝向流路104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空气的流速变大。即,流路结构150设为下述结构:随着朝向流路104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增大空气的流速而使空气碰撞至缩窄部152、154。
所述流路结构150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0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50中,缩窄部152、154是设为利用碰撞面来缩窄流路104的结构。因此,所述流路结构150中,与具有缩窄专用构件的结构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所述流路结构150中,与在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上流速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缩窄部152、154。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所述流路结构150中,与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内壁面的角度为90°以上的情况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缩窄部152、154。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0来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流路结构160中,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62、162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62、162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而且,流路结构160中,在缩窄部162、162及碰撞板110的下游侧,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64、164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64、164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进而,流路结构160中,在缩窄部164、164及碰撞板110的下游侧,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66、166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66、166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缩窄部162、162与缩窄部164、164与缩窄部166、166包含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所述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是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相向的位置,并且以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缩窄部162、162与缩窄部164、164与缩窄部166、166例如设为金属制。
设为下述结构:缩窄部162、162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164、164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166、166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依此顺序变大。换言之,缩窄部162、162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164、164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166、166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下游侧而变大。
进而,设为下述结构:缩窄部162、162的大小(间隔)D1、缩窄部164、164的大小(间隔)D2与缩窄部166、166的大小(间隔)D3依此顺序变窄。换言之,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缩窄部164、164的大小D2比空气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缩窄部162、162的大小D1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缩窄部166、166的大小D3比空气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缩窄部164、164的大小D2窄。
流路结构160中,设有缩窄部162、162与缩窄部164、164与缩窄部166、166,由此,随着朝向流路104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空气的流速变大。
所述流路结构160中,除了与第4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4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50中,与沿着空气输送方向而缩窄部的大小(间隔)相等的结构相比,多个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三个缩窄部与碰撞板,但缩窄部与碰撞板的数量可变更。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1来说明第7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流路结构170中,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72、172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72、172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而且,流路结构170中,在缩窄部172、172及碰撞板110的下游侧,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74、174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74、174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进而,流路结构160中,在缩窄部174、174及碰撞板110的下游侧,设有缩窄管道102的流路104的一对缩窄部176、176与碰撞板110,所述碰撞板110是配置在经缩窄部176、176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缩窄部172、172与缩窄部174、174与缩窄部176、176包含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所述一对导电性的板状体是支撑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相向的位置,并且以突出至流路104中的方式而配置。缩窄部172、172与缩窄部174、174与缩窄部176、176例如设为金属制。
缩窄部172、172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174、174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及缩窄部176、176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相等。本实施方式中,这些角度设为90°。
缩窄部172、172的大小(间隔)D1、缩窄部174、174的大小(间隔)D2与缩窄部176、176的大小(间隔)D3依此顺序变小。即,设为下述结构:缩窄部172、172的大小(间隔)D1、缩窄部174、174的大小(间隔)D2与缩窄部176、176的大小(间隔)D3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下游侧而变窄。
所述流路结构170中,除了与第4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4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70中,与沿着空气输送方向而缩窄部的大小(间隔)相等的结构相比,多个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10。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2来说明第8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2所示,流路结构180中,设有缩窄管道182的流路184的缩窄部186。缩窄部186是设为下述结构:通过使管道182的内壁186A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距离)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逐渐变窄,从而缩窄流路184。在管道182的内部,设有大小相等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碰撞板110。
所述流路结构180中,除了与第4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4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80中,与具有缩窄专用构件的结构相比,结构变得简单。
〔第9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3来说明第9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3所示,流路结构190中,设有沿与管道102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导电性的碰撞板192、194、196。设为碰撞板192、194、196的大小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下游侧而变大的结构。由此,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与碰撞板192、194、196的间隔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而变窄。
所述流路结构190中,管道102的内壁面112与碰撞板192、194、196的间隔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而变窄,由此,越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流速变得越大。
所述流路结构190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0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190中,与在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上流速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碰撞板192、194、196。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10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4来说明第10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4所示,流路结构200中,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缩窄部152与缩窄部154。在俯视时,缩窄部152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缩窄部154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如前所述,缩窄部152、154为碰撞面的一例,设为利用碰撞面来缩窄流路104的结构。
流路结构200中,设为下述结构: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上的缩窄部154的底端间的间隔(距离)L1、L2、L3变窄。同样地,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上的缩窄部152的底端间的间隔(距离)也被设定为L1、L2、L3,且设为下述结构: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缩窄部152的底端间的间隔(距离)也变窄。
所述流路结构200中,除了与第5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5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200中,与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空气输送方向上的碰撞面间的间隔(距离)相等的结构相比,下游侧的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缩窄部152、154。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11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5来说明第1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5所示,流路结构210中,在俯视时,在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而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212A、212B、212C。而且,流路结构210中,在俯视时,在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箭头B方向)的下游侧而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214A、214B、214C。流路结构200中,朝向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交替地设有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的缩窄部212A、212B、212C与内壁面112的另一侧的缩窄部214A、214B、214C。换言之,朝向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依序设有缩窄部212A、缩窄部214A、缩窄部212B、缩窄部214B、缩窄部212C、缩窄部214C。缩窄部212A、212B、212C与缩窄部214A、214B、214C为碰撞面的一例,设为利用碰撞面来缩窄流路104的结构。
设为下述结构:缩窄部212A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θ1、缩窄部212B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θ2、缩窄部212C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θ3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变大(即,θ1<θ2<θ3)。例如,缩窄部212A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θ1优选为10°以上,缩窄部212C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θ3优选为90°以下。
同样,设为下述结构:缩窄部214A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214B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缩窄部212C的下游侧相对于内壁面112的角度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变大。
所述流路结构210中,除了与第5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50同等的结构带来的效果以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所述流路结构210中,与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内壁面的角度相等的结构相比,超微粒子容易附着或凝聚于下游侧的缩窄部212B、212C、214B、214C。因此,排出至图像形成装置10外部的超微粒子的排出量得以降低。
〔第12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6(A)~图16(C)来说明第12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1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6(A)~图16(C)中表示了改变缩窄部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的流路结构220、230、240。如图16(A)所示,流路结构220中,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222与缩窄部224。在俯视时,缩窄部222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缩窄部224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缩窄部222、224为碰撞面的一例。缩窄部222、224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θ4被设定为135°。缩窄部222与缩窄部224包含金属板,并通过熔接等而接合于内壁面112。
如图16(B)所示,流路结构230中,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232与缩窄部234。在俯视时,缩窄部232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缩窄部234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缩窄部232、234为碰撞面的一例。缩窄部232、234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θ5被设定为90°。缩窄部232与缩窄部234包含金属板,并通过熔接等而接合于内壁面112。
如图16(C)所示,流路结构240中,沿着流路104中的空气输送方向而交替地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缩窄部242与缩窄部244。在俯视时,缩窄部242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其中一侧,缩窄部244被设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另一侧。缩窄部242、244为碰撞面的一例。缩窄部242、244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θ6被设定为45°。缩窄部242与缩窄部244包含金属板,并通过熔接等而接合于内壁面112。
图17中表示缩窄部(金属板)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与管道102的出口部的超微粒子(UFP)捕集率的关系。此处,所谓捕集率,是指将超微粒子整体设为100时的捕集超微粒子的量的比例。如图17所示,缩窄部(金属板)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越大,超微粒子(UFP)的捕集率越大。所述实验中,在缩窄部222、224的上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θ4为135°的流路结构220的情况下,超微粒子(UFP)的捕集率最大。
换言之,在缩窄部(金属板)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小的情况下,超微粒子(UFP)的捕集率变大。根据所述实验结果,缩窄部(金属板)的下游侧相对于管道102的内壁面112的角度例如优选为90°以下。
〔第13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18(A)~图18(C)来说明第13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另外,对于与前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1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8(A)~图18(C)中表示了改变对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进行抽吸的管道入口的位置的流路结构260、264、268。如图18(A)所示,定影装置50包括加热旋转体51A、加压旋转体51B、覆盖加热旋转体51A的除了与加压旋转体51B接触的一侧以外的范围的框体252、及覆盖加压旋转体51B的除了加热旋转体51A侧以外的范围的框体252。流路结构260具备通过风扇(省略图示)来抽吸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的管道262。本实施方式中,管道262的入口262A是设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箭头P1方向)上的加热旋转体51A的下游侧。
如图18(B)所示,流路结构264具备通过风扇(省略图示)来抽吸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的管道266。本实施方式中,管道266的入口266A是设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箭头P1方向)上的加热旋转体51A的中心部附近(加热旋转体51A的正旁边)。
如图18(C)所示,流路结构268具备通过风扇(省略图示)来抽吸定影装置50周围的空气的管道270。本实施方式中,管道270的入口270A是位于纸张P的搬送方向(箭头P1方向)上的包围加热旋转体51A的位置。
管道262、266、270内的流路中所设的作为碰撞面的碰撞板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流路结构100的碰撞板110相同。
使用图18(A)~图18(C)所示的流路结构260、264、268来测定管道262、266、270的出口部的超微粒子的捕集率,结果确认:图18(C)所示的流路结构268对超微粒子的捕集率最大,接下来,图18(B)所示的流路结构264对超微粒子的捕集率次大。
而且,确认的是:与图3所示的在定影装置50的入口侧设有管道102的入口的情况相比,图18(C)所示的流路结构268对超微粒子的捕集率更大,图18(B)所示的流路结构264对超微粒子的捕集率同等。
另外,就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当明确,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进行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

Claims (12)

1.一种流路结构,包括:
管道,具备输送空气的流路,通过送风部件来抽吸对记录介质上的墨粉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以及
导电性的碰撞面,设在所述管道的内部,且沿与所述管道内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而配置,其中,
所述管道具备缩窄所述流路的缩窄部,
所述碰撞面是设在经所述缩窄部缩窄的空气所碰撞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缩窄部是设为作为所述碰撞面发挥功能并缩窄流路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缩窄部是设为作为所述管道的内壁发挥功能并缩窄流路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设为随着朝向所述流路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而加大空气的流速来使空气碰撞至所述碰撞面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碰撞面是配置在缩窄所述流路的缩窄部的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缩窄部与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所述缩窄部较空气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所述缩窄部更缩窄所述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碰撞面间的间隔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随着朝向空气输送方向下游侧,所述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管道内壁面的角度变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碰撞面设有多个,所述碰撞面的下游侧相对于所述管道内壁面的角度小于90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管道的内壁面包含导电性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其中,
所述管道包括入口、出口、及连接所述入口与所述出口的壁部,
所述入口是设在包含所述记录介质的搬送方向上的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游侧的位置。
12.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部,形成墨粉像,并将所述墨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对被转印至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墨粉像进行定影;以及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流路结构,供所述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流入。
CN201910170877.8A 2018-07-19 2019-03-07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07371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5958 2018-07-19
JP2018135958A JP7251064B2 (ja) 2018-07-19 2018-07-19 流路構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737185A CN110737185A (zh) 2020-01-31
CN110737185B true CN110737185B (zh) 2024-03-05

Family

ID=69161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70877.8A Active CN110737185B (zh) 2018-07-19 2019-03-07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26235A1 (zh)
JP (1) JP7251064B2 (zh)
CN (1) CN110737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3594B2 (ja) * 2018-03-12 2022-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微粒子捕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0949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2130A (ja) * 2000-02-23 2001-08-28 Zeon Kasei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用フィルタ装置
JP2004042606A (ja) * 2002-05-14 2004-02-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40A (ja) * 2010-03-01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3338A (ja) * 2010-03-24 2011-10-13 Fuji Xerox Co Ltd 粒子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24065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13190651A (ja) * 2012-03-14 2013-09-26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166321A (zh) * 2013-05-15 2014-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36995A (zh) * 2012-12-03 2015-06-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粒子束形成装置
CN106019911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电器设备用选装装置
CN206935004U (zh) * 2017-05-11 2018-01-30 江苏安捷鹿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保护灰尘颗粒吸收设备
JP2018036529A (ja) * 2016-08-31 2018-03-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018626A (zh) * 2018-01-10 2019-07-1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537671A1 (de) * 1985-10-23 1987-04-23 Kessler & Luch Gmbh Vorrichtung zum befeuchten, reinigen und kuehlen von gasen
JP3013851B1 (ja) * 1998-12-28 2000-02-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の防塵構造
JP2005215232A (ja) * 2004-01-29 2005-08-1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060028226A (ko) * 2004-09-24 2006-03-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습식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산화촉매장치
JP2009282455A (ja) * 2008-05-26 2009-12-03 Sharp Corp 揮発性化学物質捕集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224017A (ja) * 2009-03-19 2010-10-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024B2 (ja) * 2012-01-19 2014-12-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排気機構
JP5850877B2 (ja) * 2013-04-25 2016-02-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25967A (ja) * 2013-07-26 2015-02-0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600958B2 (ja) * 2015-03-26 2019-11-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66070B2 (ja) * 2015-08-27 2016-08-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32130A (ja) * 2000-02-23 2001-08-28 Zeon Kasei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用フィルタ装置
JP2004042606A (ja) * 2002-05-14 2004-02-1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40A (ja) * 2010-03-01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03338A (ja) * 2010-03-24 2011-10-13 Fuji Xerox Co Ltd 粒子供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90651A (ja) * 2012-03-14 2013-09-26 Konica Minolta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324065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4736995A (zh) * 2012-12-03 2015-06-2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粒子束形成装置
CN104166321A (zh) * 2013-05-15 2014-11-2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019911A (zh) * 2015-03-25 2016-10-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电器设备用选装装置
JP2018036529A (ja) * 2016-08-31 2018-03-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06935004U (zh) * 2017-05-11 2018-01-30 江苏安捷鹿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保护灰尘颗粒吸收设备
CN110018626A (zh) * 2018-01-10 2019-07-1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51064B2 (ja) 2023-04-04
US20200026235A1 (en) 2020-01-23
JP2020013023A (ja) 2020-01-23
CN110737185A (zh) 2020-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7185B (zh) 流路结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40527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duct filter having corrugated surface shape
EP2919071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harging device
US9658558B2 (en) Blower pipe, blow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261490A (zh) 电子设备
CN104076668A (zh) 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9044788B2 (en) Blowing target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65238B2 (en) Charg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a non-contact type discharge electrod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charging device
CN110711433B (zh) 微粒的捕获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15688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85757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external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3896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468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57709B1 (en) Blower duct, blow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515626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43654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15021248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20210009518A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냉각 및 공기 정화 구조
JP5158115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7183637B2 (ja) 微粒子の捕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66784B2 (ja) 微粒子捕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127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239018B (zh) 吹送管、吹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145823B (zh) 文件馈送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40038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3, 7-fan-3, Kawasaki,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