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77754B -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77754B
CN111077754B CN201910744017.0A CN201910744017A CN111077754B CN 111077754 B CN111077754 B CN 111077754B CN 201910744017 A CN201910744017 A CN 201910744017A CN 111077754 B CN111077754 B CN 1110777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p
developing roller
developing
forming memb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4401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077754A (zh
Inventor
小笠原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077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7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0777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777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handling means after the developing zone and before the supply, e.g. developer recovering roll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using magnetic brush
    • G03G15/0921Details concerning the magnetic brush roller structure, e.g. magnet configu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6Developing structures, details
    • G03G2215/0634Develop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55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 G03G2215/0872Housing of develop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Magnetic Brush Develop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具备壳体、显影辊、间隙形成部件、引导部。显影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内部。显影辊具有显影极。间隙形成部件相对于显影极设置于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间隙形成部件在与显影辊之间形成第一间隙。间隙形成部件在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具有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开口。引导部使经由上游侧开口从第二间隙排出的气流朝向第一间隙。从显影辊的轴向观察,当将第一间隙中的显影辊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中的壳体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2时,满足H1/H2<5的关系。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关于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有多功能一体机(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为“MFP”)和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收容显影剂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具备显影辊。如果随着显影辊的旋转而空气进入显影装置内,则显影装置内的压力升高。如果显影装置内的压力升高,则显影装置内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外喷出。如果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外喷出,则调色剂飞散到显影装置外,存在带电器等功能部件被污染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具备壳体、显影辊、间隙形成部件、引导部。显影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壳体的内部。显影辊具有显影极。显影辊利用由显影极的磁力承载的显影剂来进行显影。间隙形成部件相对于显影极设置于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间隙形成部件在与显影辊之间形成第一间隙。间隙形成部件在与壳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第二间隙具有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开口。引导部与间隙形成部件相比设置于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游侧。引导部使经由上游侧开口从第二间隙排出的气流朝向第一间隙。从显影辊的轴向观察,当将第一间隙中的显影辊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中的壳体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2时,满足H1/H2<5的关系。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上述的显影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图3的IV箭头方向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盖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7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最小间隔H1、H2和产生不良印刷数量的关系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间隙形成部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3…显影装置;40…壳体;43…显影辊;51…间隙形成部件;54、154…引导部;54a、156a…引导面;155…延伸部;156…引导板;G1…第一间隙;G2…第二间隙;E3…第三开口(下游侧开口);E4…第四开口(上游侧开口);N1…显影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构成附加同一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是复合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形成在纸张等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片材)上的图像并生成数字数据(图像文件)。图像形成装置1基于数字数据使用调色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显示部110、图像读取部120以及图像形成部130。
显示部110作为输出界面而动作,进行文字和图像的显示。显示部110也作为输入界面而动作,从使用者接收指示。例如,显示部110是触摸面板式的液晶显示器。
例如,图像读取部120是彩色扫描仪。在扫描仪中具有接触图像传感器(CIS,Contact Image Sensor)和电耦合器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等。图像读取部120使用传感器读取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并生成数字数据。
图像形成部130使用调色剂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30基于通过图像读取部12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机器接收的图像数据而形成图像。例如,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是称为硬拷贝或打印件的输出图像。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构成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是5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曝光部4、中间转印体10、清洁刀片11、图像形成部12A~12E、一次转印辊17-1~17-5、供纸部20、二次转印部30、定影装置32以及排纸部33。以下,在不区别是哪一个一次转印辊的情况下,仅标记为一次转印辊17。另外,在不区别是哪一个图像形成部的情况下,仅标记为图像形成部12。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转印中具有第一转印工序以及第二转印工序。在第一转印工序中,一次转印辊17将各图像形成部12的感光鼓14上的调色剂产生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0上。在第二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部30通过层叠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各色的调色剂将图像转印到片材上。
曝光部4将光照射(曝光)于图像形成部12的感光鼓14。曝光部4具备激光或LED等曝光光源。
中间转印体10是环状的带。中间转印体10沿着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体10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清洁刀片11将附着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调色剂去除。例如,清洁刀片11是板状的部件。例如,清洁刀片11由聚氨酯等树脂材料形成。
图像形成部12A~12E使用各色(在图2中示出的例子中是5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2A~12E沿着中间转印体10依次设置。
一次转印辊17在将各图像形成部12A~12E所形成的调色剂产生的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体10时使用。供纸部20供应用于图像输出的片材。
二次转印部30具备二次转印辊30a以及二次转印对置辊30b。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调色剂产生的图像转印到片材上。在二次转印部30中,中间转印体10和二次转印辊30a相互接触。
定影装置32通过加热以及加压使转印到片材上的调色剂产生的图像定影到片材上。通过定影装置32形成图像的片材从排纸部33排出到装置外部。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12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12A~12D分别收容与彩色印刷用的4色对应的各色的调色剂。彩色印刷用的4色是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彩色印刷用的4色的调色剂是非消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部12E收容消色调色剂。消色调色剂具有因外部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消色”的意思是视觉上看不到通过与纸张的底色不同的颜色(不仅是有色,还包含白色以及黑色等非彩色)形成的图像。图像形成部12A~12D和图像形成部12E虽然收容的调色剂不同,但构成相同。
图像形成部12具备显影装置13、感光鼓14、带电器15以及清洁单元16。
显影装置13收容显影剂。显影剂中包含调色剂。显影装置13使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14。例如,调色剂用作单成分显影剂,或者与作为磁性体的载体组合用作双成分显影剂。例如,载体使用粒径数十微米的铁粉、或者铁氧体聚合物粒子。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含有非磁性的调色剂的双成分显影剂。
感光鼓14是图像承载体的具体例之一。感光鼓14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例如,感光体是有机光传导体(OPC,Organic Photoconductor)。
带电器15使感光鼓14的表面均匀地带电。
清洁单元16将附着在感光鼓14上的调色剂去除。
接着,对显影装置13进行详述。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的截面图。在图3中,省略了截面剖线。另外,在图3中,以假想线图示后述的肋部77。
如图3所示,显影装置13具备壳体40、第一搅拌器41、第二搅拌器42、显影辊43、间隙形成部件51以及引导部54。
壳体40具有空洞,在内部保持第一搅拌器41、第二搅拌器42、显影辊43以及间隙形成部件51。在壳体40上形成有面向感光鼓14(参照图2)的开口部45。开口部45使显影辊43的一部分露出于壳体40的外部。壳体40具备显影剂收容部60以及盖70。
显影剂收容部60形成为在上方开口的凹状。显影剂收容部60收容显影剂。在显影剂收容部60的内部形成有在上方开口的第一槽部60a以及第二槽部60b。槽部60a、60b相互平行地延伸。在槽部60a、60b的边界设置有隔壁61。
图4是图3的IV箭头方向视图。在图4中,省略了间隙形成部件51等的图示。
如图4所示,在隔壁61上形成有将第一槽部60a内和第二槽部60b内连通的开口62。开口62分别形成在槽部60a、60b的延伸方向上隔壁61的两端。开口62使显影剂在第一槽部60a内和第二槽部60b内之间循环。
在第一槽部60a内配置第一搅拌器41。在第二槽部60b内设置第二搅拌器42。第一搅拌器41以及第二搅拌器42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搅拌器41作为搅拌显影剂的显影剂搅拌部发挥功能。第二搅拌器42作为将显影剂供应到显影辊43的显影剂供应部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在第二搅拌器42的上方配置显影辊43。显影辊43被壳体40支承。显影辊43利用磁性体的磁力承载显影剂。显影辊43与第一搅拌器41以及第二搅拌器42平行地配置。显影辊43与感光鼓14(参照图2)对置。显影辊43沿着第二槽部60b的开口配置。以下,将显影辊43的轴向称为“辊轴方向Vg”。
显影辊43具备轴部43a、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套筒43b。轴部43a以及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设置为无法相对于壳体40相对旋转。套筒43b以能够相对于轴部43a以及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沿着图中箭头J1所指向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以下,将套筒43b的旋转方向(显影辊43的旋转方向)称为“辊旋转方向J1”。
轴部43a沿着辊轴方向Vg延伸。轴部43a的两端部固定于壳体40。
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固定于轴部43a。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在轴部43a的周向上隔开间隔而固定在固定位置。例如,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是磁铁。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是显影极N1、第一搬送极S1、剥离极N2、吸引极N3以及第二搬送极S2。显影极N1以使承载在显影辊43上的显影剂接近感光鼓14的方式夹着套筒43b与感光鼓14对置。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以显影极N1为基准,朝向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以第一搬送极S1、剥离极N2、吸引极N3、第二搬送极S2的顺序配置。显影极N1、剥离极N2以及吸引极N3是N极。第一搬送极S1以及第二搬送极S2是S极。
第一搬送极S1相对于显影辊43与感光鼓14对置的位置位于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第一搬送极S1在壳体40的内部位于辊旋转方向J1的最上游部。
套筒43b形成为将轴部43a、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内置的圆筒状。套筒43b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旋转。
显影剂随着套筒43b的旋转而在显影辊43上移动。显影剂由于通过磁极部N1、S1、N2、N3、S2上时的磁力而立起。由于显影剂立起,调色剂从显影剂分离而产生调色剂粉尘。调色剂粉尘是调色剂飞散的一个因素。
显影剂由于吸引极N3的磁力而附着于显影辊43。附着于显影辊43的显影剂经由第二搬送极S2向显影极N1搬送。显影辊43将显影剂中含有的调色剂供应至感光鼓14。在感光鼓14的表面上通过调色剂形成显影图像(调色剂图像)。在显影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4的表面上之后,显影剂经由第一搬送极S1向剥离极N2搬送。附着于显影辊43的显影剂通过剥离极N2和吸引极N3的磁力的排斥而从显影辊43剥离。
盖70被设置成堵塞显影剂收容部60的上部开口。盖70具备第一盖71以及第二盖72。
第一盖71堵塞第一槽部60a的上部开口。第一盖71具备与隔壁61的上端连续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壁部73。壁部73相对于显影辊43沿着水平方向对置。在壁部73的上端面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73a。
第二盖72配置在第二槽部60b的上方,以堵塞第二槽部60b的上部开口。第二盖72从第一盖71的壁部73的上端部向显影辊43的上方延伸。第二盖72相对于显影辊43沿着水平方向对置。第二盖72在与显影剂收容部60之间形成上述开口部45。开口部45夹着显影辊43形成在第一盖71的壁部73的相反侧。显影辊43经由开口部45与感光鼓14对置。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二盖72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第二盖72具备主体部74、保持部75以及卡合部76。例如,主体部74、保持部75以及卡合部76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主体部74形成为沿着辊轴方向Vg延伸的板状。主体部74从上方覆盖显影辊43(参照图3)的至少一部分。
保持部75从主体部74朝向显影辊43延伸。保持部75在主体部74和显影辊43之间保持间隙形成部件51(参照图3)。保持部75沿着辊轴方向Vg具备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肋部77。从显影辊43侧观察,多个肋部77沿着与辊轴方向Vg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在多个肋部77上形成有接收间隙形成部件51的凹部77a。各凹部77a形成在各肋部77中与显影辊43对置的端缘。多个凹部77a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相互相同的位置形成为相同形状。在多个肋部77中辊轴方向Vg的外侧的肋部77上形成有切口77b。切口77b朝向与辊轴方向Vg平行的方向开口。切口77b将夹着肋部77在辊轴方向Vg上相邻的空间彼此连通。
如图3所示,卡合部76以进入第一盖71的壁部73的凹部73a的方式从主体部74延伸。第二盖72通过卡合部76可装拆地安装于第一盖71。
在壳体40的开口部45上设置有刮墨刀片46以及遮蔽部47。刮墨刀片46以及遮蔽部47设置于显影剂收容部60。刮墨刀片46设置在开口部45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刮墨刀片46沿着显影辊43的表面配置,用于限制承载于显影辊43的显影剂的层厚。遮蔽部47遮蔽从显影装置13向感光鼓14(参照图2)的空气的流动。遮蔽部47设置在刮墨刀片46和感光鼓14之间。遮蔽部47从显影剂收容部60延伸,以堵塞刮墨刀片46和显影辊43的间隙。
间隙形成部件51配置在显影辊43和第二盖72之间。例如,间隙形成部件51由树脂材料或金属材料等形成。例如,形成间隙形成部件51的树脂材料是硬质树脂等。间隙形成部件51形成为沿着辊轴方向Vg延伸的平板状。间隙形成部件51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大致平行地配置。间隙形成部件51配置在第二盖72的多个肋部77的凹部77a。间隙形成部件51通过粘接或卡合、嵌合等安装于多个肋部77。
间隙形成部件51具备面向显影辊43的第一面51a和面向壳体40的第二面51b。间隙形成部件51在与显影辊43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G1。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一面51a为平面,夹着第一间隙G1与显影辊43对置。间隙形成部件51在与第二盖72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G2。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二面51b为平面,夹着第二间隙G2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对置。
第一间隙G1具有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第一开口E1是第一间隙G1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一开口E1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一面51a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缘延伸到显影辊43的表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第二开口E2是第一间隙G1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二开口E2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一面51a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的端缘延伸到显影辊43的表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
第二间隙G2具有第三开口E3(下游侧开口)以及第四开口E4(上游侧开口)。第三开口E3是第二间隙G2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三开口E3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二面51b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的端缘延伸到壳体40的内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第四开口E4是第二间隙G2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四开口E4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二面51b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缘延伸到壳体40的内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在第三开口E3以及第四开口E4中,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间隔为0.5mm以上。在第二间隙G2的整体中,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间隔优选为0.5mm以上5.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上。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75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第二间隙G2被多个肋部77划分为多个空间G2a。第三开口E3以及第四开口E4在辊轴方向Vg上连续。第三开口E3设置在所有的空间G2a中。第四开口E4设置在多个空间G2a中辊轴方向Vg的中央部的空间G2a中。辊轴方向Vg上的第三开口E3的尺寸WI与辊轴方向Vg上显影辊43的长度相同。例如,第三开口E3的尺寸WI为310mm左右。在辊轴方向Vg上,第三开口E3的尺寸WI比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大(WI>WO)。例如,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和第三开口E3的尺寸WO的比WO/WI为0.5以上0.8以下。
图7是图3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图3中以假想线图示的肋部77。
如图7所示,从辊轴方向Vg观察,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间隔在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之间的一个部位最小。从辊轴方向Vg观察,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间隔大致固定。如果将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设为H2,则满足H1/H2<5的关系。另外,当将显影辊43的半径设为R时,满足H1/R<2/3的关系。例如,如果显影辊43的半径为9mm,则最小间隔H1期望在6mm以下。
引导部54使经由第四开口E4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气流朝向第一间隙G1。引导部54设置在壳体40的开口部45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引导部54与间隙形成部件51相比设置在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引导部54设置成从显影辊43的径向外侧且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覆盖第四开口E4。引导部54从壳体40的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部朝向显影辊43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54由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引导部54的前端从显影辊43背离。引导部54具备面向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的引导面54a。引导面54a是与被引导部54引导的气流接触的引导部54的内面。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从引导面54a的前端以最短距离延伸到间隙形成部件51的假想线段S的垂线与显影辊43的表面以及第一间隙G1中的至少一方交叉。
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设定作为基准线的第一假想直线L1和通过引导面54a的第二假想直线L2。第二假想直线L2是引导面54a的显影辊43侧的端部上的切线。第一假想直线L1是穿过第二假想直线L2和显影辊43的表面的交点P1和显影辊43的旋转中心Cp的假想直线。以下,将从辊轴方向Vg观察第一假想直线L1和第二假想直线L2所成的角度D1称为“引导面的角度D1”。
第二假想直线L2与显影辊43的旋转中心Cp相比从引导面54a向第一间隙G1侧延伸。引导面54a的角度D1优选在正30度以上90度以下。引导面54a的角度D1更优选在正45度以上。
接着,对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图9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如图8所示,一个显影装置13(左侧的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下游侧相邻的其他显影装置13(右侧的显影装置13)以及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沿着箭头A2方向流动。
如图9所示,在显影装置13和中间转印体10(参照图8)之间的空间中,设定辊轴方向Vg的中央部的区域AR1和辊轴方向Vg的端部的区域AR2、AR3。以下,将辊轴方向Vg的中央部的区域AR1称为“中央部区域AR1”,将辊轴方向Vg的端部的区域AR2、AR3称为“端部区域AR2、AR3”。
例如,在辊轴方向Vg上,端部区域AR2、AR3的尺寸为中间转印体10的尺寸的15%以上20%以下。例如,在辊轴方向Vg上,如果中间转印体10的尺寸为330mm,显影辊43的尺寸为310mm,则端部区域AR2、AR3的尺寸相当于距离显影辊43的端部30mm以上且45mm以下。
在显影装置13和中间转印体10(参照图8)之间的空间中,在中央部区域AR1和端部区域AR2、AR3中空气的流动不同。在中央部区域AR1中,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和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中沿着箭头A3a方向流动。
如图8所示,在中央部区域AR1(参照图9)中,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中间转印体10的附近沿着与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的相同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在中央部区域AR1中,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的附近沿着与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的相反方向流动。即,在中央部区域AR1中,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和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中沿着箭头A2方向循环。即使在中央部区域AR1中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漏出到显影装置13外,由于调色剂容易被运送到中间转印体10,因此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被污染的可行性低。
如图9所示,在端部区域AR2、AR3中,存在有加入了与中间转印体10(存在图8)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正交的方向(与辊轴方向Vg平行的方向)的成分的空气的流动。在端部区域AR2、AR3中,显影装置13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和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中沿着箭头A3b方向或者箭头A3c方向流动。即使在端部区域AR2、AR3中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漏出到显影装置13外,由于调色剂难以被运送到中间转印体10,因此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被污染的可行性高。
接着,对显影装置13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中的空气的流动的截面图。图10是相当于图7的图。
如图10所示,通过显影辊43沿着箭头J1方向旋转,承载于显影辊43的表面的显影剂将空气卷入到壳体40内。于是,在第一间隙G1中产生向箭头Q1、Q2方向的风的流动,空气流入到壳体40内。如果空气流入到壳体40内,则壳体40内的压力升高。
这里,如上所述,关于第一间隙G1的最小间隔H1以及第二间隙G2的最小间隔H2,满足H1/H2<5的关系(参照图7)。因此,第二间隙G2的流路截面积与第一间隙G1的流路截面积相比并不足够小。因此,第二间隙G2中的流路阻力与第一间隙G1中的流路阻力相比并不足够小。因此,如果壳体40内的压力升高,则壳体40内的空气不在第一间隙G1逆流,而是通过第二间隙G2朝向壳体40外流动。即,如果壳体40内的压力升高,则产生从第一间隙G1的第二开口E2经由第二间隙的第三开口E3向朝向第四开口E4的箭头Q3方向的空气的流动。
向箭头Q3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将壳体40内的调色剂卷入,从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向箭头Q4方向排出。此时,由于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通过引导部54朝向第一间隙G1,因此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大部分再次流入第一间隙G1。
流入第一间隙G1的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在壳体40内以箭头Q1方向、箭头Q2方向、箭头Q3方向、箭头Q4方向的顺序流动。即,通过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在壳体40内形成有供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3具有壳体40、显影辊43、间隙形成部件51、引导部54。间隙形成部件51相对于显影辊43的显影极N1设置在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间隙形成部件51在与显影辊4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G1,并且在与壳体4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引导部54使经由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气流朝向第一间隙G1。从辊轴方向Vg观察,当将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设为H2时,满足H1/H2<5的关系。
通过该构成,关于间隙形成部件51周围的空气的流动,能够抑制第二间隙G2中的流路阻力比第一间隙G1中的流路阻力足够小。因此,当承载于显影辊43的表面的显影剂将空气卷入到壳体40内而壳体40内的压力升高时,壳体40内的空气朝向第二间隙G2流动。流入第二间隙G2的空气从第四开口E4排出,通过引导部54而朝向第一间隙G1流动。由此,在壳体40内间隙形成部件51的周围,形成有供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外喷出。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3外飞散。另外,能够提供抑制由于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的污浊而产生图像缺陷的图像形成装置1。
此外,目前,为了降低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存在设置有用于回收飞散的调色剂的过滤器或风扇等的构成。但是,有可能在产品寿命结束之前用于捕捉调色剂的过滤器发生堵塞。另外,设置过滤器还需要设置风扇以及管道,存在装置大型化的可能性。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设置过滤器,因此适合在提高维护性的同时避免装置的大型化。
另外,当显影辊43的半径为R时,满足H1/R<2/3的关系。根据该构成,相对于显影辊43的表面的曲率半径,能够抑制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间隔变得过大。因此,当承载于显影辊43的表面的显影剂在第一间隙G1中将空气卷入到壳体40内时,能够将间隙形成部件51的表面附近的空气也卷入到壳体40内。由此,在壳体40内间隙形成部件51的周围能够可靠地形成供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3外飞散。
另外,辊轴方向Vg上的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比辊轴方向Vg上的第三开口E3的尺寸WI小。根据该构成,与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在第三开口E3的尺寸WI以上的情况(WI≤WO)相比较,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容易集中于中央部区域AR1。即,能够抑制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朝向端部区域AR2、AR3。即使在中央部区域AR1中包含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外漏出,由于调色剂容易被运送到中间转印体10,因此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被污染的可行性低。因此,能够抑制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的污染。
此外,上述的WO、WI满足0.5≤WO/WI≤0.8的关系。在WO/WI不到0.5的情况下,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朝向端部区域AR2、AR3的可能性变高。在WO/WI不到0.5的情况下,被认为是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过窄而显影装置13内的空气的排出不充分,并且显影装置13内的压力过高的原因。另一方面,在WO/WI超过0.8的情况下,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过宽,难以使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集中于中央部区域AR1。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WO/WI在0.5以上0.8以下,能够使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集中于中央部区域AR1,因此,适合抑制带电器15等功能部件的污染。
另外,引导部54从壳体40的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朝向显影辊43延伸。根据该构成,在将引导部54由与第二盖72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不需要另外设置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使装置构成简单化。
另外,引导部54具备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气流所接触的引导面54a。从辊轴方向Vg观察到的引导面54a的显影辊43侧的端部上的切线与显影辊43的旋转中心Cp相比从引导面54a朝向第一间隙G1延伸。根据该构成,能够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朝向第一间隙G1可靠地进行引导。因此,适合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3外飞散。
另外,第二间隙G2被多个肋部77划分为多个空间G2a,因此,能够在多个空间G2a中使包含调色剂的空气顺利地流动。如果在多个空间G2a中包含调色剂的空气顺利地流动,则在壳体40内容易形成有供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包含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外喷出。
本申请发明人确认了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H1、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51的最小间隔H2、以及产生不良印刷数量的关系。产生不良印刷数量是在带电器等功能部件中调色剂发生污浊而产生图像缺陷的印刷数量。另外,显影辊43的半径为9mm。另外,引导面54a的角度D1为60度。另外,第四开口E4的尺寸WO为200mm。
图11是示出上述最小间隔H1、H2和产生不良印刷数量的关系的图。产生不良印刷数量在不到8万张的情况为“×”,产生不良印刷数量在8万张以上不到16万张的情况为“△”,产生不良印刷数量在16万张以上的情况为“○”。
如图11所示,通过使H1/H2<5,确认了产生印刷数量在8万张以上。另外,通过使H1/H2<2/3,确认了产生印刷数量在8万张以上。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以外的构成与实施方式相同。
保持部75不限于具备从间隙形成部件51侧观察沿着与辊轴方向Vg正交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肋部77。例如,保持部也可以具备从间隙形成部件51侧观察沿着与辊轴方向Vg交叉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肋部。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是从间隙形成部件51(参照图3)侧观察保持部175的相当于图6的图。
如图12所示,保持部175具备多个肋部177。从间隙形成部件51(参照图3)侧观察,多个肋部177以越靠近第四开口E4侧越位于辊轴方向Vg的中央的方式沿着与辊轴方向Vg交叉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通过多个肋部177,形成将第三开口E3和第四开口E4连通的多个空间G2a。多个肋部177将第二间隙G2(参照图3)划分,形成多个空间G2a。在辊轴方向Vg上相邻的两个肋部177的间隔约靠近第四开口E4侧越变窄。
根据本变形例,由于第二间隙G2被多个肋部177划分为多个空间G2a,因此,能够在多个空间G2a中使包含调色剂的空气顺利地流动。如果在多个空间G2a中包含调色剂的空气顺利地流动,则在壳体40内容易形成有供包含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包含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外喷出。
引导部54不限于由与壳体40的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例如,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分体地形成。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图13中,省略了截面剖线。另外,在图13中,与图7同样省略了肋部77的图示。
如图13所示,引导部154具备延伸部155、引导板156。延伸部155从壳体40的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中的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部朝向显影辊43延伸。例如,延伸部155由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延伸部155的前端从显影辊43背离。
引导板156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分体地形成。引导板156安装于延伸部155的前端。引导板156呈从延伸部155的前端朝向第一间隙G1延伸的板状。例如,引导板156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片材。
引导板156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经由第四开口E4朝向第一间隙G1。引导板156具有面向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的引导面156a。引导面156a是与被引导板156引导的气流接触的引导板156的内面。引导板156从显影辊43背离。这里,如果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定义第二假想直线L2,则第二假想直线L2与显影辊43的旋转中心Cp相比从引导面156a向第一间隙G1侧延伸。引导面156a的角度(未图示)优选在正30度以上。在图示的例子中,引导面156a的角度为90度。
间隙形成部件51和引导板156的间隔在引导板156从延伸部155突出的方向上优选在0.5mm以上。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间隙G2的第四开口E4朝向第一间隙G1的空气的流动恶化。因此,能够使从第四开口E4排出的空气通过引导部154朝向第一间隙G1顺利地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3外飞散。
另外,引导部154具有延伸部155以及引导板156。延伸部155从壳体40的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朝向显影辊43延伸。引导板156从延伸部155的前端朝向第一间隙G1延伸。由此,在将延伸部155由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的情况下,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延伸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使装置构成简单化。此外,在将引导板156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分体形成的情况下,容易使引导板156的朝向优化。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图14中,省略了截面剖线。另外,在图14中,与图7同样省略了肋部77的图示。
另外,如图14所示,引导板156也可以与第一间隙G1相比从延伸部155的前端朝向显影辊43的径向外侧延伸。即使是该构成,也能够实现与上述引导部154同样的作用效果。
间隙形成部件51不限定于形成平板状。即,间隙形成部件51的第一面51a以及第二面51b分别不限定于单一的平面。间隙形成部件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曲面,也可以是将平面以及曲面中的至少一个组合多个的面。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间隙形成部件的变形例的截面图。在图15中,省略了截面剖线。
如图15所示,间隙形成部件151具备面向显影辊43的第一面151a、面向壳体40的第二面151b。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一面151a为平行于显影辊43的表面的曲面。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一面151a夹着第一间隙G1与显影辊43对置。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二面151b由面向壳体40的第一盖71的壁部73的平面、与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对置的平面构成。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二面151b夹着第二间隙G2与壳体40对置。
第一间隙G1具有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第一开口E1是第一间隙G1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一开口E1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一面151a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缘延伸到显影辊43的表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第二开口E2是第一间隙G1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二开口E2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一面151a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的端缘延伸到显影辊43的表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
第二间隙G2具有第三开口E3(下游侧开口)以及第四开口E4(上游侧开口)。第三开口E3是第二间隙G2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三开口E3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二面151b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下游侧的端缘延伸到壳体40的内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第四开口E4是第二间隙G2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端部的开口。在从辊轴方向Vg观察的截面视图中,第四开口E4的位置在从间隙形成部件151的第二面151b中辊旋转方向J1的上游侧的端缘延伸到壳体40的内面的最近位置的直线上。
从辊轴方向Vg观察,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151的间隔大致固定。从辊轴方向Vg观察,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151的间隔在第二盖72的主体部74和间隙形成部件151之间最小。如果将第一间隙G1中的显影辊43和间隙形成部件151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G2中的壳体40和间隙形成部件151的最小间隔设为H2,则满足H1/H2<5的关系。另外,当显影辊43的半径为R时,满足H1/R<2/3的关系。
根据本变形例的间隙形成部件151,与实施方式的间隙形成部件51相同,通过第一间隙G1以及第二间隙G2,在壳体40内形成有供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实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当将从辊轴方向观察,第一间隙中的显影辊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第二间隙中的壳体和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2时,通过满足H1/H2<5的关系,在壳体内间隙形成部件的周围形成有供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由此,能够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外喷出。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显影辊,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具有显影极,所述显影辊利用由所述显影极的磁力承载的显影剂来进行显影;
间隙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显影极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在与所述显影辊之间形成第一间隙,并且在与所述壳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具有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开口;以及
引导部,与所述间隙形成部件相比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上游侧,使经由所述上游侧开口从所述第二间隙排出的气流朝向所述第一间隙,
从所述显影辊的轴向观察,当将所述第一间隙中的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1,并将所述第二间隙中的所述壳体和所述间隙形成部件的最小间隔设为H2时,满足H1/H2<5的关系,
所述第二间隙具有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开口,
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上游侧开口的尺寸比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下游侧开口的尺寸小,
当将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上游侧开口的尺寸设为WO,并将所述轴向上的所述下游侧开口的尺寸设为WI时,满足0.5≤WO/WI≤0.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显影辊的半径设为R时,满足H1/R<2/3。
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
CN201910744017.0A 2018-10-18 2019-08-13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110777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6655A JP2020064210A (ja) 2018-10-18 2018-10-18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96655 2018-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77754A CN111077754A (zh) 2020-04-28
CN111077754B true CN111077754B (zh) 2024-05-24

Family

ID=67614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44017.0A Active CN111077754B (zh) 2018-10-18 2019-08-13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9697B2 (zh)
EP (1) EP3640740A1 (zh)
JP (1) JP2020064210A (zh)
CN (1) CN11107775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1157055A (ja) * 2020-03-27 2021-10-07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現像装置における内圧の制御及び飛散現像剤の回収
CN112842434B (zh) * 2020-12-30 2022-07-22 杭州唯强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腔内封堵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70288A (ja) * 2010-02-22 2011-09-0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95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CN104685420A (zh) * 2012-11-20 2015-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及盒的制造方法
CN206115145U (zh) * 2016-09-06 2017-04-19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980250A (zh) * 2016-01-15 2017-07-25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00411A (en) * 1986-04-10 1989-01-24 Ricoh Company, Ltd. Magnetic brush development device for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s
US5682578A (en) * 1996-02-05 1997-10-28 Xerox Corporation Passive air blow out seal through recirculating chamber
JP6119323B2 (ja) * 2013-03-13 2017-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94405B2 (ja) * 2013-07-08 2017-03-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41324B2 (ja) * 2013-07-11 2017-12-0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27884B2 (ja) * 2013-10-02 2017-05-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現像装置
JP2016206330A (ja) * 2015-04-20 2016-1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1754B2 (ja) * 2016-01-25 2020-05-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38982B2 (ja) * 2017-03-15 2021-09-2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81521B2 (en) * 2017-03-30 2019-11-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having spaced cover portion and frame
US10216123B2 (en) * 2017-03-30 2019-02-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EP3396465A1 (en) * 2017-03-30 2018-10-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JP6931303B2 (ja) 2017-07-14 2021-09-01 株式会社東芝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75730B2 (ja) 2017-07-14 2022-05-26 株式会社東芝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20574A (ja) 2017-07-14 2019-02-07 株式会社東芝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98993B2 (ja) * 2018-03-20 2022-07-12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49122B2 (ja) 2018-07-13 2022-10-0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80233B2 (ja) * 2018-09-21 2022-11-3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70288A (ja) * 2010-02-22 2011-09-01 Ricoh Co Ltd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681395A (zh) * 2011-03-18 2012-09-19 株式会社理光 成像装置、成像设备和处理盒
CN104685420A (zh) * 2012-11-20 2015-06-0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及盒的制造方法
CN106980250A (zh) * 2016-01-15 2017-07-25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6115145U (zh) * 2016-09-06 2017-04-19 株式会社东芝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739697B2 (en) 2020-08-11
EP3640740A1 (en) 2020-04-22
US20200125002A1 (en) 2020-04-23
JP2020064210A (ja) 2020-04-23
CN111077754A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9408A2 (en) Development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including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EP3428731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006377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127532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process cartridge that includes a developing device
CN111077754B (zh) 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10480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712707B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90018346A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428730A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96010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0119665U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007810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977828B (zh) 显影单元、图像形成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084564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38632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250197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280095B2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eal member with non-contact portion
JP2015022169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0029296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162910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