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719680A - 除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电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719680A CN110719680A CN201910615892.9A CN201910615892A CN110719680A CN 110719680 A CN110719680 A CN 110719680A CN 201910615892 A CN201910615892 A CN 201910615892A CN 110719680 A CN110719680 A CN 11071968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charge
- notification
- housing
- illumination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6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386 neutraliz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50000001768 cat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150000001450 an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07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72 neutra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66 destr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296 electrodeion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96 ionic collis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 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92 thermoplas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4—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spark gaps or other discharge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F—STATIC ELECTRICITY; NATURALLY-OCCURRING ELECTRICITY
- H05F3/00—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 H05F3/06—Carrying-off electrostatic charges by means of ionising radi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良好地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的除电装置。除电装置具备:壳体;高压电路,其容纳于壳体,用于生成高电压;放电针,通过使由高压电路生成的高电压施加于该放电针,从而使周围的空气离子化;多叶片式风扇,其用于将被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向除电区域供给;接地电极,其配置在放电针的周围且接地连接;带电量监视电路,其与接地电极电连接,用于检测与工件的带电状况对应的信号;通知用照明,其朝向除电区域照射光,且构成为能够变更其照射方式;以及控制器,其根据由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工件的带电状况,并且根据该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这里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利用离子化后的空气进行除电的除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除电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公知有一种通过电晕放电使空气分子离子化 并使用该离子化后的空气来中和静电的方式(所谓的电晕放电式)(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1)。
具体而言,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采用电晕放电式的除电装置的一 个例子,公开了如下一种装置,该装置具备容纳在壳体(Housing)中的高 电压生成电路(压电变压器)、被施加由高电压生成电路生成的高电压的放 电针、用于将放电针的周围的空气吹出的气体供给机构(多叶片式风扇(日 文:シロッコファン))、以及配置在放电针周围的接地电极。
在所述专利文献1的除电装置中,当对放电针施加高电压时,该放电针 周围的空气被离子化。如此一来,离子化后的空气通过气体供给机构被供给 到电子部件等除电对象物。当离子化后的空气与除电对象物接触时,能够中 和除电对象物带有的静电。
另外,如所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对于作为气体供给机构而具备 多叶片式风扇的除电装置,由于实现了紧凑的布局,因此适合用作放置式(固 定式)除电装置。放置式除电装置是指例如设置在工厂的生产线上的除电装 置,其能够对在该生产线中流动的工件依次进行除电。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采用电晕放电式的除电装置的另一个例子。 具体而言,在该专利文献2的除电装置中,设有由多个发光元件构成的显示 部,该除电装置构成为通过控制这些发光元件的发光动作,从而显示除电对 象物(工件)的带电状况(除电状态)。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采用电晕放电式的除电装置的又一个例子, 公开了枪型除电装置。该专利文献3的除电装置具备用于向除电对象物(工 件)照射光的照明(光照灯),能够在除电作业中照亮除电对象物(工件)。 另外,专利文献3的除电装置构成为,在检测到构成除电装置的电路等的异 始时变更照明的点亮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143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21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人等在所述专利文献1等记载的除电装置这样的技术领域中,新 发现了存在想要使用户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这样的需求。为了应对这 样的需求,考虑使用所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显示部,但根据除电装置的设 置状况,存在发光元件未被良好地视觉识别而难以识别带电状况的可能性。
如此,在寻求与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时,本发明人们反 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创造出了新的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在此公开的技术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良好地识别除电对象 物的带电状况。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除电装置,该除电装置具备:壳体;高 电压生成电路,其容纳于所述壳体,用于生成高电压;放电针,通过使该放 电针与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电连接且使由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生成的高电 压施加于该放电针,从而使周围的空气离子化;气体供给机构,其用于将被 所述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向除电区域供给;以及接地电极,其配置在所述 放电针的周围且接地连接。
该第1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还具备:带电量监视电路,其与所述接地电 极电连接,并且用于检测与所述除电区域中的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对应的 信号;照明,其用于朝向所述除电区域照射光;以及控制单元,其根据由所 述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并且根 据该带电状况来使所述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
根据该结构,若对放电针施加在高电压生成电路中生成的高电压,则放 电针周围的空气被离子化。这样离子化后的空气能够通过气体供给机构向除 电对象物供给。当离子化后的空气与除电对象物接触时,能够中和除电对象 物带有的静电。
并且,由于在放电针的周围配置有接地电极,因此能够提高放电针附近 的电场强度而促进离子化。由放电针生成的离子的一部分被该接地电极吸引。 带电量监视电路和接收该带电量监视电路的检测信号的控制单元能够根据 被吸引到接地电极的离子的量来判断除电对象物的除电所使用的离子的量 乃至判断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这样判断出的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 变化。例如,通过在除电对象物带电时和不带电时切换照射方式,能够使用 户识别带电状况。由此,能够良好地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
通常,在紧凑地构成除电装置和其壳体的情况下,即使在壳体的背面设 置了显示部,显示部也不得不变得紧凑,因此有可能难以视觉识别显示部。
与此相对,如上述结构那样,在使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的情况下, 无论想如何紧凑地构成壳体,照射光的可视性都不会劣化。用户即使未视觉 识别壳体,只要看到照射光,就能够掌握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从这样的 观点出发,本发明的结构在良好地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方面也是有效 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控制单 元使作为所述照明的照射方式的照射光的颜色、照射模式、照明的接通断开 以及照射光的光量中的至少一者变化。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各种技术方案来使照射方式变化,有利于良好地 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壳体具 有:吸入口,其用于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吸入空气;以及吹出口,其朝向与所 述吸入口正交的方向开口,用于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吹出空气,在所述吹出口 的开口边缘,相互分开地配置有所述放电针和所述接地电极,所述气体供给 机构构成为,通过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从而将被 所述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向所述除电区域供给。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4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该除电装置 具备透镜,该透镜供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通过,所述透镜以使由所述通 知用照明照射的区域和所述除电区域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吹出口平 行的平面上相互重叠的方式使所述照射光进行指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用作指示除电区域的引导光。 由此,能够提高除电装置的便利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5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透镜以 使由所述通知用照明照射的区域和所述除电区域在与所述吹出口分开规定 距离的位置处大致对齐的方式使所述照射光进行指向。
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除电装置的便利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6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气体供 给机构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该多叶片式风扇构成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 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所述壳体形成为在沿着所述多叶片式风扇的中心 轴线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
根据该结构,通过利用多叶片式风扇来构成气体供给机构且使壳体形成 为大致四边形,能够谋求壳体乃至除电装置的紧凑化。
与此相对,对于所述结构,如上所述,在紧凑地构成壳体时,在良好地 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特别是在将壳体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情况下,惯例是设为放置式除电装 置。在放置式除电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在生产线上设置除电装置时(安装除 电装置时),要求掌握实际上被除电的程度。所述结构在这样的放置式除电 装置中特别有效。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7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通知用 照明、所述放电针以及所述接地电极沿着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开设有 所述吹出口的前表面配置。
根据该结构,即使壳体内的容纳空间有限,也能够有效地对各部件进行 布局。由此,有利于谋求除电装置的紧凑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8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该除电装置 具备显示灯,该显示灯设于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除所述前表面以外的 至少一个外表面,该显示灯构成为能够变更发光方式,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 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来使所述显示灯的发光方式变化。
例如,在放置式除电装置的情况下,根据其设置状况、除电对象物的色 彩以及用户的站立位置,有可能难以看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
与此相对,根据所述结构,除了具备通知用照明之外,还具备构成为能 够变更发光方式的显示灯,由此即使是难以看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那样的 状况,也能够使用户比以往更可靠地掌握带电状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9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显示灯 配置在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夹着所述多叶片式风扇地位于与所述前 表面相反一侧的后表面。
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使用户掌握带电状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0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控制单 元以与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联动的方式来使所述显示灯的发光方式 变化。
根据该结构,有利于使用户掌握带电状况。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1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放电针 和所述接地电极构成一体的放电模块,所述放电模块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 独立且能够相对于该壳体的所述前表面装卸,在将所述放电模块安装于所述 前表面时,所述放电针与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电连接,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 带电量监视电路电连接。
对于通常的除电装置而言,需要更换放电针。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放电针和接地电极一体化且使一体化后的放电针和 接地电极能够相对于壳体装卸,从而除电装置的更换变得容易。如此,从能 够提高维护性这点来看,所述结构能够提高除电装置的便利性。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第12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放电模 块具有模块主体,在该模块主体上安装有所述放电针和所述接地电极,且该 模块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表面进行装卸,在所述模块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 端部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卡定的卡定部,通过在使所述卡定部相对于所 述壳体卡定的状态下使所述模块主体以该卡定部为支点转动,从而所述放电 模块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表面。
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模块主体转动,从而放电模块安装在壳体上。这样 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安装放电模块,另外,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安装。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3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通 知用照明从所述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在所述模块主体上设有供所述通知用 照明贯穿的通孔,在使所述模块主体以所述卡定部为支点转动时,所述通知 用照明贯穿所述通孔。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不使通知用照明和通孔相干涉的情况下将放电模块 安装于壳体。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4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通知用 照明相对于所述壳体独立地构成。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5技术方案的除电装置,也可以是,所述控制单 元构成为能够在根据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使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 方式变化的带电状况通知模式和无论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如何都将 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保持为恒定的非通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通常情况下,也可能存在感觉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碍眼的用户。为了应 对这样的用户,例如,期望的是,仅在生产线上设置除电装置时,如所述那 样使照射方式变化,另一方面,在一旦设置了除电装置之后的实际运用时, 不使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而将照射方式保持为恒定。
根据所述结构,能够满足这样的需求。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所述除电装置,能够良好地识别除电对象物的带 电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对除电装置的概略结构进行例示的框图。
图2是对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动作的概略内容进行例示的图。
图3是对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外观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图4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左视图。
图5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右视图。
图6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8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仰视图。
图10是表示拆下放电模块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11是表示拆下放电模块的状态的与图4对应的图。
图12A是从斜上前方观察放电模块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2B是从斜下前方观察放电模块并示出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放电模块中的接地电极周边的构造的图。
图14是对放电模块的安装方法进行例示的说明图。
图15是概略地表示高压电路、放电模块以及控制基板的电路结构的框 图。
图16是对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的处理进行例示的流程图。
图17是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外观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左视图
图19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右视图。
图20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主视图。
图21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后视图。
图22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23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的仰视图。
图24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外观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图25是对第4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的外观进行例示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除电装置;3、高压电路(高电压生成电路);4、放电模块;40、 模块主体;41、放电针;41a、第1放电针;41b、第2放电针;44a、卡定部;44b、卡定部;42、接地电极;5、多叶片式风扇(气体供给机构);6、通 知用照明;61、透镜;7、控制基板;71、带电量监视电路;72、控制器(控制部件);8、显示灯;10、壳体;10f、前表面;10b、后表面(除前 表面以外的至少一个外表面);11、吸入口;12、吹出口;Cs、多叶片式风 扇的中心轴线;R2、除电区域;W、工件(除电对象物);201、除电装置; 207、通知用照明;241、放电针;H、空气配管(气体供给机构);301、除电装置;305、开口部(气体供给机构);306、通知用照明;341、放电针; 342、接地电极;401、除电装置;406、通知用照明;H’、空气配管(气体 供给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说明是例示。
即,在此公开的技术不拘泥于除电装置这样的名称,一般能够使用于构 成为利用电晕放电来中和静电的装置。
例如,在本说明书中,主要对风扇型且放置式的除电装置(第1实施方 式)进行详细说明,但在此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点型除电装置(第2实 施方式)、杆型除电装置(第3实施方式)等或者枪型除电装置(第4实施方 式)。
-第1实施方式-
<除电装置1的概略结构>
图1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的概略结构进行例示的框图,图2是 对图1所例示的除电装置1的动作的概略内容进行例示的图。另外,图3是对 除电装置1的外观进行例示的立体图,图4是除电装置1的左视图,图5是除 电装置1的右视图,图6是除电装置1的主视图,图7是除电装置1的后视图, 图8是除电装置1的俯视图,图9是除电装置1的仰视图。并且,图10是表示 拆下放电模块4的状态的与图3对应的图,图11是表示拆下放电模块4的状态 的与图4对应的图,图12A是从斜上前方观察放电模块4并示出的立体图,图 12B是从斜下前方观察放电模块4并示出的立体图,图13是表示放电模块4中 的接地电极42周边的构造的图,图14是对放电模块4的安装方法进行例示的 说明图,图15是概略地表示高压电路3、放电模块4以及控制基板7的电路结 构的框图。
图1~图9所示的除电装置1构成为利用了电晕放电的风扇型除电器。即, 除电装置1产生电晕放电而生成离子,并且将这样离子化后的空气供给到除 电区域R2。由此,除电装置1能够中和除电对象物(以下简称为“工件”)W 带有的静电。
图1~图9所示的除电装置1还是在薄箱状的壳体10中容纳多叶片式风扇5 而成的放置式小型除电器,其能够设置在工厂的生产线等上。
具体而言,除电装置1作为主要的构成要件而具备:壳体10,其用于容 纳各种部件;电源基板2;高电压生成电路(以下简称为“高压电路”)3, 其对来自电源基板2的输入电压进行变压而生成高电压;放电模块4,其是将 接地电极42组合于被施加在高压电路3中生成的高电压而进行电晕放电的放 电针41而构成的,该接地电极42构成为在该放电针41的电晕放电时提高放电 针41周边的电场强度;多叶片式风扇5,其根据来自电源基板2的输入电压进 行动作;以及通知用照明6,其朝向除电区域R2照射光。
另外,在电源基板2上连接有线缆C,能够通过该线缆C向除电装置1供 给电力或输出表示除电状态等的信号。
除电装置1还具备控制基板7,该控制基板7安装有用于监视工件W的带 电状况的带电量监视电路71和进行各种处理的控制器72。该控制基板7与电 源基板2电连接,根据从控制基板7输出的信号来对从电源基板2向高压电路3 和多叶片式风扇5实施的电力供给进行接通/断开。由此,能够经由高压电路3 控制放电针41的电晕放电或者控制多叶片式风扇5的动作。另外,虽然省略 了图示,但对高压电路3和多叶片式风扇5的输入电压的调整能够通过半固定 电阻器(所谓的微调电位器)来进行。
以下,在对除电装置1的构成要件依次进行了说明之后,对除电装置1的 动作和其控制方式进行说明。
<壳体10和壳体10周边的结构>
如图1等所示,除电装置1具备电源基板2、高压电路3、多叶片式风扇5 以及用于容纳控制基板7的壳体10。该壳体10具有图1~图9所示那样的大致 长方体状的外观,形成为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和前后方 向上的尺寸短的薄箱状。
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具有前表面10f、后表面10b、右侧面10r、 左侧面10l、顶面10t以及底面10u,通过这6个面划分出各种部件的容纳空间S。
详细而言,划分容纳空间S的6个面中的右侧面10r和左侧面10l形成为前 后方向上的尺寸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稍长的矩形形状,且实质上具有相同的 轮廓。在此,在左侧面101设有用于从壳体10的外部取入空气的吸入口11。 该吸入口11沿着多叶片式风扇5的中心轴线Cs方向开口(具体而言为朝向左 方开口),该吸入口11作为供多叶片式风扇5吸入空气的开口部发挥功能。由 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从多叶片式风扇5的中心轴线Cs方向观察形成 为大致四边形(特别参照图4)。
另外,如图3等所示,在吸入口11安装有具有空气过滤器的独立的罩13。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在从前方观察时,与安装了罩13的量相应地 向左方突出(参照图6)。
另一方面,在壳体10内划分容纳空间S的6个面中,前表面10f和后表面 10b形成为有意地使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比上下方向上的尺寸短的矩形形状, 且实质上具有相同的轮廓。在此,在前表面10f的上侧的部位设有左右方向 上的尺寸较长的呈矩形形状开口的吹出口12。该吹出口12朝向与上述吸入口11正交的方向(具体而言为前方)开口,该吹出口12作为用于供多叶片式风 扇5喷出空气的开口部发挥功能。由此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从与多叶 片式风扇5的中心轴线Cs正交的方向(特别是与吹出口12正交的吹出方向Co) 观察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特别参照图6)。
并且,在前表面10f的下侧的部位配置有构成通知用照明6的透镜61。如 图11所示,前表面10f中的透镜61周边的部位向斜前上方突出。由此,透镜61 的光轴Cl向斜上方倾斜。由此,透镜61的光轴Cl与所述吹出方向Co不平行, 而相对于该吹出方向Co倾斜。由此,在与壳体10的前表面10f(具体而言为 吹出口12)分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处,能够使透镜61的光轴Cl与空气的吹出 方向Co交叉。另外,在该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规定距离d1设定为10cm左 右,但规定距离d1的大小能够根据除电装置1的设计而适当变更。
在这样构成的壳体10的前表面10f上安装有放电模块4。详细情况后述, 该放电模块4形成为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较长的矩形形状,通过在壳体10上安 装放电模块4,从而放电针41和接地电极42配置于各吹出口12的开口边缘, 并且通知用照明6贯穿放电模块4的第3通孔40c而使透镜61暴露。
另一方面,在壳体10的后表面10b设有:显示灯8,其在左右方向上横向 较长;以及背面侧开关9,其由用于调整多叶片式风扇5的风量的微调开关91 和以3个为一组的开关组92构成。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灯8能够设于构成壳体10的6个面中的除设有吹 出口12的前表面10f以外的面,详细而言能够设于在从吹出口12喷出的空气 的喷出方向Co上夹着多叶片式风扇5地位于与前表面10f相反一侧的后表面 10b。
另外,在后表面10b与底面10u相交的角部连接有所述线缆C。
<电源基板2>
电源基板2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内部。在该电源基板2上连接有线缆C, 电源基板2构成为能够将从该线缆C供给过来的电力向除电装置1的各部供 给。
另外,在电源基板2安装有I/O端口(未图示),能够根据经由微调开关 91和开关组92的操作输入、从控制基板7的控制器72输入的控制信号等来进 行是否向高压电路3、多叶片式风扇5、通知用照明6、控制基板7以及显示灯 8等供给电力的接通/断开。
<高压电路3>
高压电路3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内部。该高压电路3具有用于对来自电源 基板2的输入电压进行变压并将电压施加于放电针41的压电变压器31和用于 调整交流电压的波形的振荡电路32。
具体而言,压电变压器31能够将来自电源基板2的输入电压在升压到 ±3kV以上之后施加于放电针41。另外,“±3kV”这样的电压只不过是例示。 只要是在施加于放电针41时产生电晕放电(局部破坏性放电)的程度的电压 即可。
另外,压电变压器31能够接收矩形波的输入,并且将输入的矩形波变换 为正弦波并输出。由此,压电变压器31能够对放电针41施加升压至±3kV以上 且转换为正弦波的高电压。
<放电模块4>
(放电模块4的整体结构)
如图12A、12B所示,放电针41和接地电极42构成一体的放电模块4。 该放电模块4构成为相对于壳体10独立且能够相对于该壳体10装卸。
而且,构成为,在将放电模块4安装于壳体10时,放电模块4中的放电针 41与高压电路3中的压电变压器31电连接,并且放电模块4中的接地电极42与 控制基板7中的带电量监视电路71电连接。
另外,从图3等可以看出,在将放电模块4安装于壳体10时,通知用照明6、放电针41以及接地电极42沿着构成壳体10的6个面(外表面)中的开设有 吹出口12的前表面10f配置,且相互分开地配置。
具体而言,放电模块4具有形成为矩形且薄板状的模块主体40、左右一 对放电针41以及对于左右的放电针41共用的接地电极42。
模块主体40由热塑性树脂(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构成, 在该模块主体40的上部开设有左右一对第1通孔40a和第2通孔40b,另一方面, 在模块主体40的下部开设有第3通孔40c。此外,在此的“上方向”是指在安 装于壳体10时与壳体10的上方向一致的方向。关于其他方向,也同样地进行 定义。另外,模块主体40不限于PBT,也可以由其他树脂构成。另外,不限 于树脂,也可以由作为绝缘体发挥功能的材料构成模块主体40。
第1通孔40a和第2通孔40b这两者均呈大致矩形形状开口,具有将吹出口 12的开口在左右方向上一分为二的形状。因此,在将放电模块4安装于壳体 10时,第1通孔40a与吹出口12的右半部构成一体的开口,另一方面,第2通 孔40b与吹出口12的左半部构成一体的开口。
第3通孔40c具有与通知用照明6的外周对应的形状,能够使该通知用照 明6贯穿第3通孔40c。因此,在将放电模块4安装于壳体10时,通知用照明6 的透镜61以使其透镜面朝向斜前上方的姿势从第3通孔40c的开口暴露。
若将左右一对放电针41中的配置于右侧的放电针41称为第1放电针41a, 则该第1放电针41a从第1通孔40a的开口的上边朝向下方突出。能够对第1放 电针41a施加在压电变压器31中变压且在振荡电路32中成为矩形波的交流的 高电压。若对第1放电针41a施加高电压,则能够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 放电,能够使在第1放电针41a的周围漂浮的空气分子离子化。
与此相对,若将左右一对放电针41中的配置于左侧的放电针41称为第2 放电针41b,则该第2放电针41b从第2通孔40b的开口的上边朝向下方突出。 与第1放电针41a同样地,通过对第2放电针41b施加高电压,能够产生电晕放 电而使空气分子离子化。
接地电极42配置在第1放电针41a和第2放电针41b的周围且接地连接。详 细而言,该接地电极42形成为使其凹陷部朝向上方的凹字形,且沿着由第1 通孔40a和吹出口12的左半部构成的开口以及由第2通孔40b和吹出口12的右 半部构成的开口的各自的开口边缘配置。通过设置接地电极42,能够提高第 1放电针41a和第2放电针41b附近的电场强度,进而促进空气分子的离子化。 由第1放电针41a和第2放电针41b生成的离子的一部分还被吸引到该接地电 极42。通过使用本申请的申请人想到的方法,能够根据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离子来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为了进行这样的判断,在该接地电极42上 电连接有所述带电量监视电路71。
在此,进一步详细说明接地电极42的构造,本实施方式的接地电极42从 左侧起依次具有:右侧插入部42a,其相对于模块主体40中的第1通孔40a的 右侧部从下方插入;接地部42b,其与第1放电针41a的顶端和第2放电针41b 的顶端分开,并且与各顶端相对;以及左侧插入部42c,其相对于模块主体 40中的第2通孔40b的左侧部从下方插入。
如图13所示,通过将右侧插入部42a和左侧插入部42c分别插入模块主体 40,从而在第1放电针41a与右侧插入部42a之间和第2放电针41b与左侧插入 部42c之间分别夹设有构成模块主体40的树脂。
本发明人(们)发现了如上所述在接地电极42的一部分与放电针41之间 夹设树脂时产生的特有的课题,并且新发现了用于解决该课题的结构。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在放电针41中生成的离子中的至少一部分如上述 那样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在此,本发明人(们)注意到,当在接地电极42 与放电针41之间夹设有树脂时,如此被吸引的离子与树脂碰撞,树脂有可能 被磨削。
例如,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第1通孔40a中的右侧的内壁(以下, 称为“右内壁部”,并标注附图标记43a)和第2通孔40b中的左侧的内壁(以 下,称为“左内壁部”,并标注附图标记43b)有可能分别因被吸引到右侧插 入部42a的离子和被吸引到左侧插入部42c的离子而磨削。这在确保放电模块 4的耐用年限方面是不利的。
因此,本发明人(们)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新想到在夹设于接地 电极42与放电针41之间的树脂的表面上配置玻璃板46a、46b。由此,在接地 电极42与放电针41之间不仅夹设有树脂,而且还夹设有玻璃板46a、46b。而 且,由于玻璃板46a、46b夹设于放电针41与树脂之间,因此被吸引到接地电 极42的离子不与树脂碰撞,而与玻璃板46a、46b碰撞。
众所周知,与PBT等树脂相比,以玻璃板46a、46b为代表的无机物分子 间的结合力较强。因此,即使发生离子碰撞,也不会像树脂那样被磨削。由 此,有利于较长地确保放电模块4的耐用年限。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放电模块4的情况下,在第1通孔40a中的右 侧的内壁的表面安装有第1玻璃板46a,另一方面,在第2通孔40b中的左侧的 内壁的表面安装有第2玻璃板46b。
根据该结构,由第1放电针41a生成的离子中的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右 侧插入部42a的离子与第1玻璃板46a碰撞,另一方面,由第2放电针41b生成 的离子中的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左侧插入部42c的离子与第2玻璃板46b碰 撞。
另外,用于确保放电模块4的耐用年限的部件不限于玻璃板,只要是无 机物即可。另外,第1玻璃板46a只要至少配置在接地电极42的右侧插入部42a 与第1放电针41a之间且是配置在第1放电针41a与构成模块主体40的树脂(具 体而言为右内壁部43a)之间即可。对于第2玻璃板46b也是同样的。也就是 说,第2玻璃板46b只要至少配置在接地电极42的左侧插入部42b与第2放电针 41b之间且是配置在第2放电针41b与构成模块主体40的树脂(具体而言为左 内壁部43b)之间即可。
(与放电模块4的安装相关的结构)
本发明人们反复进行潜心研究,结果想到以如下方式构成放电模块4, 即,通过在模块主体4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卡定部44a、44b,并且使卡 定部44a、44b相对于壳体10卡定,在此状态下使模块主体40以这些卡定部 44a、44b为支点转动,从而将放电模块4安装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
若如此构成,则能够在不使通知用照明6埋没于壳体10内的情况下使通 知用照明6顺畅地贯穿第3通孔40c。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等所示,在模块主体40的上端部 设有左右一对卡定部44a、44b。左右的卡定部44a、44b构成为两者均从模块 主体40的上端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分别能够相对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的 上端部卡定。
也就是说,如图11等所示,壳体10的前表面10f的上端部朝向前方稍微 突出。如此一来,突出的部位的下表面左右分别凹陷,能够从下方分别相对 于各个凹陷部插入左右的卡定部44a、44b。通过相对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 插入左右的卡定部44a、44b,能够使模块主体40相对于壳体10(参照图14的 上图的箭头A1)卡定。
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放电模块4,在使左右的卡定部44a、44b相对 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特别是前表面10f的上端部)卡定的状态下,能够使 模块主体40以这些卡定部44a、44b为支点转动(参照图14的下图的箭头A2)。 此时的旋转轴线与左右方向平行。
另外,如图13等所示,在模块主体40的下端部设有左右一对钩部45a、 45b。所述钩部45a、45b构成为两者均从模块主体40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设 置,分别能够相对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的下端部进行卡定。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放电模块4通过使模块主体40以所述卡定部44a、44b 为支点继续转动,能够使左右的钩部45a、45b卡定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特 别是前表面10f的下端部)。通过使左右的卡定部44a、44b和钩部45a、45b双 方都卡定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从而完成了放电模块4相对于壳体10的安装。
另外,卡定部44a、44b两者都设于模块主体40的上端部。在此,分别配 置有第1放电针41a和第2放电针41b的第1通孔40a和第2通孔40b这两者都设 置在模块主体40的上侧的部位,另一方面,供通知用照明6贯穿的第3通孔40c 设于模块主体40的下侧的部位。
因此,第3通孔40c在上下方向上比第1通孔40a和第2通孔40b远离卡定部 44a、44b。因此,在使模块主体40以卡定部44a、44b为支点转动时,第3通 孔40c比第1通孔40a和第2通孔40b绕动幅度大。这在使通知用照明6顺畅地贯 穿第3通孔40c方面是有用的。
另外,在使模块主体40以卡定部44a、44b为支点转动时,第3通孔40c从 斜前上方接近通知用照明6。另一方面,通知用照明6也朝向斜前上方突出。 如此,通过使第3通孔40c所接近的方向与通知用照明6的突出方向大致对齐, 从而有利于使通知用照明6顺畅地贯穿第3通孔40c。
<多叶片式风扇5>
如图1所示,多叶片式风扇5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大致中央部,多叶片式 风扇5以其中心轴线Cs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被支承为能够旋转。从图1 可以看出,多叶片式风扇5以被电源基板2、高压电路3、放电模块4、通知 用照明6以及控制基板7包围的方式配置。
另外,如已经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多叶片式风扇5能够从设置于 壳体10的左侧面10l的吸入口11吸入空气,且从设置于壳体10的前表面10f的 吹出口12喷出空气。在除电装置1中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多叶片式风扇5配 置在放电模块4的上游侧。因此,从多叶片式风扇5喷出的空气一边卷入被放 电针41离子化后的空气,一边向前方吹出。
从多叶片式风扇5吹出的空气被供给到以吹出口12的开口中央部为顶点 且以吹出方向Co为中心轴线并朝向前方地呈大致圆锥状扩展的区域。如此一 来,在呈大致圆锥状扩展的区域中的、从吹出口12起沿着吹出方向Co离开规 定距离d1的范围内的区域相当于所述除电区域R2。通过向该除电区域R2供 给离子化后的空气,能够对配置在除电区域R2内的工件W吹送离子。
<通知用照明6>
如图1等所示,通知用照明6配置于容纳空间S的前侧且是下侧的空间内, 如上所述,通知用照明6以向斜上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该通知用照明6具 有光源62和供从光源62发出的光通过的透镜61,通知用照明6构成为向除电 区域R2照射光。
具体而言,光源62构成为所谓的LED指针,其配置在控制基板7上。该 光源62能够根据在控制基板7的控制器72中生成的控制信号来变更其照射方 式。在成为变更对象的照射方式中至少包含照射光的颜色、照射模式、照明 的接通断开以及照射光的光量中的至少一者。
作为照射方式的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光源62构成为能变更照射光的 颜色。光源62能够根据在控制基板7中执行的运算来使其照射光的颜色从绿 色变化为橙色,对此,在后面详细叙述。
另外,如上所述,透镜61的光轴Cl朝向斜上方倾斜,在从吹出口12起沿 着吹出方向Co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处,光轴Cl与空气的吹出方向Co交叉。 关于这一点,也请参照图4和图11所示的交叉角θ。
在此,如图2所示,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光以透镜61为顶点且以光轴Cl 为中心轴线地朝向斜上前方呈大致圆锥状扩展。如此一来,呈大致圆锥状扩 展的区域相当于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区域R1。通过在该照射区域R1内配置工 件W,能够利用照射光来照射工件W。
图2所示的透镜61通过使其光轴Cl与吹出方向Co交叉,能够以使由通知 用照明6照射的照射区域R1和被作为气体供给机构的多叶片式风扇5供给有 空气的除电区域R2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与吹出口12平行的平面上相互重叠 的方式来使照射光进行指向。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透镜61能够以使照射区域R1和除电区域R2在从 吹出口12起沿着吹出方向Co离开规定距离d1的位置处相互大致对齐的方式 使照射光进行指向。
<显示灯8>
如图1等所示,显示灯8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后侧且是上侧的空间内,且 构成为能够从除电装置1的后表面10b侧视觉识别发光状况。
具体而言,与通知用照明6同样地,显示灯8能够根据在控制基板7中生 成的控制信号来变更其发光方式。在作为变更对象的发光方式中至少包含显 示光的颜色、发光模式、发光的接通断开以及显示光的光量中的至少一者。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灯8,作为其发光方式的一个例子,构成为能变 更显示光的颜色。显示灯8能够根据在控制基板7中执行的运算来使其显示光 的颜色从绿色变化为橙色,对此,在后面详细叙述。
<背面侧开关9>
如图7所示,背面侧开关9配置在除电装置1的后表面10b且是显示灯8的 下方,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位于左侧的微调开关91和在相同方向上位于右 侧的开关组92。
具体而言,微调开关91是用于调节多叶片式风扇5的风量的开关,通过 根据除电装置1的用途、设置状况等相应地进行操作,能够实现适当的风量。
另一方面,开关组92由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3个开关构成,从左侧起依 次具有用于切换NPN/PNP电路的开关、用于切换输入/输出的功能的开关、 以及用于切换通知用照明6的接通/断开的开关。
<控制基板7>
如图1等所示,控制基板7配置在容纳空间S的前侧且是下侧的空间内, 其具有所述的带电量监视电路71和进行各种处理的控制器72。其中,带电 量监视电路71的一端部与接地电极42电连接,另一方面,带电量监视电路 71的另一端部与控制器72电连接。带电量监视电路71通过接地电极42来检 测与工件W的带电状况对应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控制器72。控制器 72能够根据来自带电量监视电路71的输入信号来向通知用照明6和显示灯8 等输出控制信号。
(带电量监视电路71)
在此,简单地说明带电量监视电路71的检测原理。
如上所述,通过对放电针41施加高电压,能够生成离子。在这样生成的 离子中,含有实质上相同数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通常,由放电针41生成的离子中的至少一部分如上述那样被吸引到接地 电极42。此时,若没有在工件W的除电等中消耗离子,则在被吸引到接地电 极42的离子中,与之前同样地,含有实质上相同数量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在此,假设工件W带负电,则在放电针41中生成的阳离子被消耗为了使 负电中和而需要的量。这样一来,在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离子中,与之前 不同,含有比阳离子多的阴离子。
即,在工件W带负电的情况下,在开始了该工件W的除电的最初,较多 的阴离子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之后,当除电结束时,由于已经不再消耗阳 离子,因此在接地电极42中再次含有相同数量的阴离子和阳离子。
如此,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离子的数量和工件W的带电状况(除电状 况)存在相关性。由于接地电极42与带电量监视电路71电连接,所以当离子 被吸引到该接地电极42时,电流通过接地电极42流向带电量监视电路71。因 此,在带电量监视电路71中流动的电流的大小间接地表示被吸引到接地电极 42的离子的数量,所以通过考虑该电流的大小和所述相关性,能够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
带电量监视电路71通过对经由接地电极42流动的电流实施各种处理,能 够检测与工件W的带电状况对应的信号。为了进行这样的处理,本实施方式 的带电量监视电路71从接地电极42侧朝向控制器72侧去依次具有低通滤波 器71a和全波整流电路71b。
通常,当使放电针41与接地电极42相互分开时,这些部件构成与电容器 等价的电路。因此,当对放电针41施加交流电流时,交流电流也在接地电极 42中流动。因此,即使离子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而产生电流,该电流也会淹 没在由施加电压引起的交流电流中,在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方面有可能带 来障碍。
因此,通过设置不使由施加电压引起的交流电流透过的低通滤波器71a, 有利于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由此可知,低通滤波器71a优选为至少不使 包含施加电压的频率的频带透过的结构。
另外,因离子被向接地电极42吸引而产生的电流通常成为交流电流,因 此通过利用全波整流电路71b将交流电流转换为直流电流,从而有利于判断 工件W的带电状况。
如此一来,带电量监视电路71检测与工件W的带电状况对应的信号,并 向控制器72输出。
(控制器72)
控制器72是以公知的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部,其具有执行程序的 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由例如RAM或ROM构 成并存储程序和数据的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电信号的I/F电路,对此省略图 示。控制器72是“控制单元”的例示。
控制器72根据对所述背面侧开关9进行的操作输入、由带电量监视电路 71检测出的信号等来执行各种运算,经由电源基板2、多叶片式风扇5、高压 电路3等放出包含离子的空气或经由光源62来控制通知用照明6的照明。
另外,本申请的发明人们新发现了,在除电装置1这样的技术领域中, 存在想要使用户识别工件W的带电状况这样的需求。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 考虑使用设置在后表面10b侧的显示灯8,但是根据除电装置1的设置状况, 存在显示灯8的发光状况无法被良好地看到而难以识别带电状况的可能性。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人们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结果,关注到所述通 知用照明6,并且重新创造出通知用照明6的控制方法,从而完成了本公开。
具体而言,控制器72构成为根据由带电量监视电路71检测出的信号来判 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并且根据该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 化。
例如,通过在工件W带电时和不带电时切换照射方式,能够使用户识别 带电状况。由此,能够良好地识别工件W的带电状况。
通常,在紧凑地构成除电装置1的情况下,该壳体10也紧凑地构成。在 该情况下,即使在壳体10的后表面10b设置了显示灯8,也有可能难以视觉识 别该显示灯8。
与此相对,如上述结构那样,在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的情况 下,无论想如何紧凑地构成壳体10,照射光的可视性都不会劣化。用户即使 未视觉识别壳体10,只要看到照射光,就能够掌握工件W的带电状况。从这 样的观点出发,本发明的结构在使工件W的带电状况良好地识别方面也是有 效的。
这里的带电状况是指工件W的带电量的多寡。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为,对于工件W带电时和工件W的除电实质上完成时这两个模式,使通 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代替该结构,也可以根据工件W的带电量来使 照射方式多级变化。例如,也可以是,对于工件W充分带电时、工件W的除 电稍微进行时以及工件W的除电完成时这3个模式,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 式变化。
另外,作为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控制器72能够改变照射光的颜色、 照射模式、照明的接通断开以及照射光的光量中的至少一者。
也就是说,控制器72在工件W的带电量较多时和较少时,能够使照射光 的颜色不同或者使照射光变化为闪烁状态。并且,还能够是,根据工件W的 带电量的变少,控制器72使通知用照明6的光源62断开或减少照射光的光量。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件W的带电量较多时,使照射光的颜色为橙色, 另一方面,在工件W的带电量较少时,使照射光的颜色为绿色。当然,也可 以组合这些结构。
另外,控制器72能够以与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联动的方式来使显示 灯8的照射方式变化。
由此,能够更良好地识别工件W的带电状况。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 在工件W的带电量较多时,使显示灯8发出橙色光,另一方面,在工件W的 带电量较少时,使显示灯8发出绿色光。
另外,根据除电装置1的用途和设置状况,还能够想到,存在对用户来 说不需要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的情况。例如,在生产线上设置除 电装置1的情况下,在初始设定后的运用时,本来就有可能不需要使照射方 式变化。而且,若对在生产线中流动的一个个工件W改变照射方式,则还存 在对用户造成麻烦的忧虑。
因此,除电装置1通过操作所述背面侧开关9(具体而言为开关组92中的 切换通知用照明6的接通/断开的开关),能够使通知用照明6熄灭。
在此基础上,控制器72能够构成为在带电状况通知模式和非通知模式之 间进行切换,在带电状况通知模式下,能够根据工件W的带电状况使通知用 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在非通知模式下,无论工件W的带电状况如何都将 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保持为恒定。
具体而言,在带电状况通知模式中,控制器72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 式如前述那样变化,另一方面,在非通知模式中,控制器72仅使显示灯8的 照射方式变化。
如此,通过构成为能够分开使用能够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的 模式和不使该照射方式变化的模式,能够提高除电装置1的便利性。
(除电装置1的动作)
图16是对除电装置1的处理动作中的、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的处理 进行例示的流程图。
首先,当用户启动除电装置1(步骤S1)时,控制器72使通知用照明6 和显示灯8分别发出绿色光(步骤S2)。然后,例如通过使工件W沿着生产线 移动,从而如图2所示那样将工件W配置在除电区域R2的范围内(步骤S3)。
接着,控制器72经由电源基板2向高压电路3供给电力。高压电路3对从 电源基板2供给过来的电力进行变压后转换为正弦波,并将这样生成的高电 压施加于放电针41a、41b。通过对放电针41a、41b施加高电压,从而产生电 晕放电而使放电针41a、41b周边的空气分子离子化。
在对放电针41a、41b施加高电压的前后,控制器72经由电源基板2向多 叶片式风扇5供给电力。多叶片式风扇5接收电力供给而工作,将含有离子的 空气分子沿着吹出方向Co吹出,由此将离子化后的空气向除电区域R2内供 给。在此,由于经过所述步骤S3而在除电区域R2内配置有工件W,因此接收 离子供给而开始工件W的除电(步骤S4)。
此时,控制器72通过从通知用照明6沿着光轴Cl照射光,从而使用户视 觉识别工件W中的正进行除电的区域。
接着,控制器72判断除电装置1是被设定为带电状况通知模式还是被设 定为非通知模式(步骤S5)。在后者的情况下,跳过以后的步骤而结束控制 过程,另一方面,在前者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6,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 式变化。
具体而言,在设定为带电状况通知模式的情况下、即进入步骤S6的情况 下,在刚进行到该步骤之后的时刻,判断为工件W依然带电。因此,控制器 72使通知用照明6和显示灯8分别发出橙色光。另一方面,在设定为非通知模 式的情况下、即设定为非通知模式的情况下,不论工件W的除电状况如何, 控制器72都使通知用照明6和显示灯8分别保持为发出绿色光的状态。
在步骤S6之后的步骤S7~步骤S9中,控制器72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 并且据此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
具体而言,在步骤S7中,控制器72根据由放电针41a、41b生成的离子中 的被吸引到接地电极42的离子的量来判断工件W的带电状况。根据这样判断 出的带电状况,控制器72判断工件W的除电是否完成(步骤S8)。在此,在 判断为工件W的除电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8:否),返回步骤S7。在该情 况下,照射光的颜色被保持为橙色。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工件W的除电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8:是),控制 器72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控制器72使 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光的颜色从橙色变化为绿色,并且与其联动地使显示灯8 的显示色从橙色变化为绿色(步骤S9)。
如此,通过根据工件W的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6的照射方式变化, 从而用户能够掌握工件W的带电状况。如前所述,这样的结构有利于良好地 识别工件W的带电状况。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备两根放电针41a、41b的结构进行了说明, 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根据壳体10的尺寸变更放电针的根数。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知用照明6相对于壳体10一体地构成,但 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通知用照明6也可以相对于壳体10独立地构成。
-第2实施方式-
在所述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中,对风扇型且是放置式的除电装置1 进行了说明,但在此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其他类型的除电装置。因此,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第2实施方式,对点型且是放置式的除电装置201进行 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图17是对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201的外观进行例示 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201的左视图,图19是图17 所例示的除电装置201的右视图,图20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201的主视图, 图21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201的后视图,图22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 201的俯视图,图23是图17所例示的除电装置201的仰视图。
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以下,也简称为“除电装置”)201构成为点 型且放置式的除电器。即,该除电装置201具有矩形薄板状的固定部210和除 此以外的部位202~部位206。其中,后者的部位202~部位206构成为,从外部 供给空气和电力,与第1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1同样地,利用供给过来的电力 来生成离子,并且利用空气将生成的离子向前方供给。
具体而言,除电装置201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经由 空气配管H与空气源(未图示)连接的第1管路部202、第2管路部203、第3 管路部204及第4管路部205、将经过第1管路部202~第4管路部205后的空气吹 出的第5管路部206、以及与第5管路部206相邻地设置的通知用照明207。
具体而言,第1管路部202和第2管路部203相对于固定部210固定,构成 了从后侧向前方引导空气的一体的管路。如图17所示,在第1管路部202的后 端连接有空气配管H。该空气配管H例示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机构”。
第3管路部204构成为能够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参照图17的C2) 为中心相对于第2管路部203转动。另外,如图22~图23的虚线所示,第3管路 部204将从后侧导入的空气向前述旋转轴线的径向外侧引导(在图22~图23所 示的状态下为右方)。第3管路部204构成为,在向径向的外侧引导空气后, 使所述空气再次指向前方。
第4管路部205构成为能够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参照图17的C1) 为中心相对于第3管路部204转动。另外,如图22~图23的虚线所示,第4管路 部205将从后侧导入的空气向第3管路部204的旋转轴线的径向内侧(图22~图 23所示的状态下为左方)引导。第4管路部205还构成为使这样导入的空气再 次指向前方。第2实施方式的除电区域成为以第5管路部206中的空气的吹出 方向Co’为中心轴线呈大致圆锥状扩展的区域。
如图20所示,在第5管路部206的顶端设有放电针241。在该放电针241的 周围设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接地电极(未图示)。该接地电极提高 放电针41周边的电场强度。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带电量监视 电路(未图示)与接地电极电连接。在该带电量监视电路上电连接有控制单 元(未图示),该控制单元根据由该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工 件的带电状况,并且根据该带电状况来使后述的通知用照明207的照射方式 变化。
另外,如图20等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通知用照明207以与第5管路部206 的下游端(离子化后的空气的吹出口)相邻的方式配置。通常,与风扇型除 电装置1相比,点型除电装置201的除电区域的扩展变窄,指向性优异。因此, 如图22~图23所示,通知用照明207的光轴Cl’与第5管路部206中的空气的吹 出方向Co’实质上平行。
当启动除电装置201时,对放电针241施加高电压而生成离子。这样生成 的离子通过经由空气配管H供给的空气而被供给到除电区域。在此,由于在 放电针241的周边设有接地电极,因此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能够通过实施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步骤来判断工件的带电状况。
并且,第2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根据工件的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207 的照射方式变化。由此,用户能够掌握工件的带电状况。这样的结构在良好 地识别工件的带电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构成为使第3管路部204能够相对于第2管路部203转动,另一方面, 使第4管路部205能够相对于该第3管路部204转动,因此能够对第5管路部206 的下游端指向的方向进行精细调节。由此,即使除电装置201的设置空间有 限,也能够将离子化后的空气适当地向除电对象物供给。
另外,由于使第3管路部204相对于第2管路部203旋转的旋转轴线与第4 管路部205相对于第3管路部204旋转的旋转轴线相互正交,因此有利于精细 地调整第5管路部206的下游端指向的方向。
-第3实施方式-
此外,在此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杆型除电装置。因此,在本说明 书中,作为第3实施方式,对杆型除电装置301进行说明。
以下的说明中,图24是对第3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301的外观进行例示的 立体图。
第3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以下,也简称为“除电装置”)301具备棒状 的杆主体310、设置于杆主体310的一侧面的多个放电模块341、342、以及设 于各放电模块341、342之间的多个通知用照明306。详细而言,在杆主体310 的一侧面,沿杆主体310的长度方向设有多个开口部305,在各开口部305设 有放电模块341、342。各开口部305例示了第3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机构”。
在此,第3实施方式的放电模块341、342分别是由从杆主体310的一面突 出的放电针341和包围该放电针341的周围的4个接地电极342进行单元化而 构成的。多个放电模块341、342沿杆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另外,单元 化的各放电模块341能够从杆主体310拆下。
另外,通知用照明306配置在放电模块341、342之间。即,当沿着杆主 体310的长度方向观察杆主体310时,放电模块341、342和通知用照明306交 错地配置。
另外,构成放电模块341、342的接地电极342提高对应的放电针341周边 的电场强度。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带电量监视电路(未图示) 与接地电极电连接。在该带电量监视电路上电连接有控制单元(未图示), 该控制单元根据由该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工件的带电状况, 并且根据该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306的照射方式变化。
当启动除电装置301时,对放电针341施加高电压而生成离子。这样生成 的离子与含有该离子的空气一起从各开口部305自然地被挤出并被供给到除 电区域。在此,由于在放电针341的周边设有接地电极,因此第3实施方式的 控制单元能够通过实施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步骤来判断工 件的带电状况。
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第3实施方式的控制单元根据工件 的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306的照射方式变化。由此,用户能够掌握工件 的带电状况。这样的结构在良好地识别工件的带电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放电模块341、342和通知用照明306 交错配置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在将图24中的通知用照明 306全部替换为放电模块341、342之后,在各放电模块341、342之间配置通 知用照明306,除此之外,也可以规则地配置通知用照明306。
-第4实施方式-
此外,在此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枪型且便携式的除电装置。因此, 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第4实施方式,对枪型除电装置401进行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图25是对第4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401的外观进行例示 的立体图。
第4实施方式的除电装置(以下,也简称为“除电装置”)401在机筒410b 的顶端具有离子和空气的流出口403,在该流出口403的周围可装卸地设有防 护罩404。防护罩404在周向上具有多个空气流通口405,周围的空气能够通 过该空气流通口405流入防护罩404的内部。在除电装置401的把手部410a配 设有扳机409,通过扣动该扳机409,能够开始除电。
另外,在防护罩404附近设有第4实施方式的通知用照明406。与第1实施 方式同样地,该通知用照明406构成为能够向除电区域照射光且能够变更其 照射方式。
并且,在除电装置401的流出口403周边设有未图示的放电针和接地电极。 与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对放电针施加高电压,能够使周围的空气离子 化,能够通过接地电极来提高放电针周边的电场强度。
另外,在把手部410a的下端部连接有空气配管H’,通过该空气配管H’ 从外部供给空气,由此能够从流出口403吹出被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并向 除电区域供给。空气配管H’例示了第4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机构”。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的带电量监视电路(未图示)与接地 电极电连接。在该带电量监视电路上电连接有控制单元(未图示),该控制 单元根据由该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工件的带电状况,并且根 据该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406的照射方式变化。
与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以及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第4实施方式的 控制单元根据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来使通知用照明406的照射方式变化。 由此,用户能够掌握工件的带电状况。这样的结构在良好地识别工件的带电 状况方面是有效的。
Claims (15)
1.一种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除电装置具备:
壳体;
高电压生成电路,其容纳于所述壳体,用于生成高电压;
放电针,通过使该放电针与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电连接且使由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生成的高电压施加于该放电针,从而使周围的空气离子化;
气体供给机构,其用于将被所述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向除电区域供给;
接地电极,其配置在所述放电针的周围且接地连接,
带电量监视电路,其与所述接地电极电连接,并且用于检测与所述除电区域中的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对应的信号;
通知用照明,其构成为朝向所述除电区域照射光,并能够变更其照射方式;以及
控制单元,其根据由所述带电量监视电路检测出的信号来判断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并且根据该带电状况来使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使作为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的照射光的颜色、照射模式、照明的接通断开以及照射光的光量中的至少一者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吸入口,其用于从所述壳体的外部吸入空气;以及
吹出口,其朝向与所述吸入口正交的方向开口,用于从所述壳体的内部吹出空气,
在所述吹出口的开口边缘,相互分开地配置有所述放电针和所述接地电极,
所述气体供给机构构成为,通过将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自所述吹出口吹出,从而将被所述放电针离子化后的空气向所述除电区域供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除电装置具备透镜,该透镜供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光通过,
所述透镜以使由所述通知用照明照射的区域和所述除电区域各自的至少一部分在与所述吹出口平行的平面上相互重叠的方式使所述照射光进行指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以使由所述通知用照明照射的区域和所述除电区域在与所述吹出口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大致对齐的方式使所述照射光进行指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供给机构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该多叶片式风扇构成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空气且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空气,
所述壳体形成为在沿着所述多叶片式风扇的中心轴线观察时呈大致四边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用照明、所述放电针以及所述接地电极沿着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开设有所述吹出口的前表面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除电装置具备显示灯,该显示灯设于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除所述前表面以外的至少一个外表面,该显示灯构成为能够变更发光方式,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来使所述显示灯的发光方式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灯配置在构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中的夹着所述多叶片式风扇地位于与所述前表面相反一侧的后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以与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联动的方式来使所述显示灯的发光方式变化。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针和所述接地电极构成一体的放电模块,
所述放电模块构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独立且能够相对于该壳体的所述前表面装卸,
在将所述放电模块安装于所述前表面时,所述放电针与所述高电压生成电路电连接,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带电量监视电路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模块具有模块主体,在该模块主体上安装有所述放电针和所述接地电极,且该模块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前表面进行装卸,
在所述模块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卡定的卡定部,
通过在使所述卡定部相对于所述壳体卡定的状态下使所述模块主体以该卡定部为支点转动,从而所述放电模块安装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前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用照明从所述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
在所述模块主体上设有供所述通知用照明贯穿的通孔,
在使所述模块主体以所述卡定部为支点转动时,所述通知用照明贯穿所述通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用照明相对于所述壳体独立地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构成为能够在根据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使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变化的带电状况通知模式和无论所述除电对象物的带电状况如何都将所述通知用照明的照射方式保持为恒定的非通知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31798 | 2018-07-11 | ||
JP2018131798A JP7161327B2 (ja) | 2018-07-11 | 2018-07-11 | 除電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19680A true CN110719680A (zh) | 2020-01-21 |
CN110719680B CN110719680B (zh) | 2024-04-23 |
Family
ID=69152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615892.9A Active CN110719680B (zh) | 2018-07-11 | 2019-07-09 | 除电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161327B2 (zh) |
CN (1) | CN11071968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7505A (zh) * | 2020-05-25 | 2021-11-30 | 禅才株式会社 | 具有能拆卸的完全保护型除电模块的光电离器 |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53193A (ja) * | 2003-02-18 | 2004-09-09 | Keyence Corp | 除電装置 |
US20040179322A1 (en) * | 2003-03-11 | 2004-09-16 | Sarnoff Corporation Delsys Pharmaceutical | Corona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s |
TW200735722A (en) * | 2005-01-13 | 2007-09-16 | Nat Inst Of Advanced Ind Scien | Static eliminator with fine electrode ion generating element |
KR20070103273A (ko) * | 2006-04-18 | 2007-10-23 | (주)선재하이테크 | 직진형 송풍 방식의 이온 블로어 |
CN101361408A (zh) * | 2006-04-13 | 2009-02-04 | 株式会社小金井 | 除电装置和放电组件 |
CN101488643A (zh) * | 2008-01-15 | 2009-07-2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静电除去装置 |
CN101563961A (zh) * | 2006-12-19 | 2009-10-21 |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 除电装置 |
JP2010000482A (ja) * | 2008-06-23 | 2010-01-07 | Sunx Ltd | 除電除塵装置 |
JP2010003500A (ja) * | 2008-06-19 | 2010-01-07 | U-Tec Corp | 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2010212076A (ja) * | 2009-03-10 | 2010-09-24 | Smc Corp | 除電装置及び該除電装置における放電停止タイミングの設定方法 |
JP2011014318A (ja) * | 2009-06-30 | 2011-01-20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 除電装置 |
JP2011142109A (ja) * | 2011-04-22 | 2011-07-21 | Keyence Corp | 除電装置 |
CN103477720A (zh) * | 2011-04-08 | 2013-12-25 | 株式会社其恩斯 | 除电装置 |
TW201448673A (zh) * | 2013-06-10 | 2014-12-16 | Yi Jing Technology Co Ltd | 具主動感測回饋之離子產生裝置 |
US20150264788A1 (en) * | 2014-03-14 | 2015-09-17 | Keyence Corporation | Static Eliminator And Static Elimination Head |
JP2016062756A (ja) * | 2014-09-18 | 2016-04-25 |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 除電装置 |
CN106568504A (zh) * | 2015-10-08 | 2017-04-19 | 株式会社基恩士 | 光电开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68393A (ja) * | 1986-01-20 | 1987-07-2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光デイスクの帯電除去方式 |
JP3747346B2 (ja) * | 1997-04-24 | 2006-02-22 |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 帯電物の表面電位検出装置および該検出装置を用いた 除電装置 |
JP2009193792A (ja) | 2008-02-13 | 2009-08-27 | Keyence Corp | 除電装置及び除電方法 |
-
2018
- 2018-07-11 JP JP2018131798A patent/JP71613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7-09 CN CN201910615892.9A patent/CN1107196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253193A (ja) * | 2003-02-18 | 2004-09-09 | Keyence Corp | 除電装置 |
US20040179322A1 (en) * | 2003-03-11 | 2004-09-16 | Sarnoff Corporation Delsys Pharmaceutical | Corona 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s |
TW200735722A (en) * | 2005-01-13 | 2007-09-16 | Nat Inst Of Advanced Ind Scien | Static eliminator with fine electrode ion generating element |
CN101361408A (zh) * | 2006-04-13 | 2009-02-04 | 株式会社小金井 | 除电装置和放电组件 |
KR20070103273A (ko) * | 2006-04-18 | 2007-10-23 | (주)선재하이테크 | 직진형 송풍 방식의 이온 블로어 |
CN101563961A (zh) * | 2006-12-19 | 2009-10-21 | 绿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 除电装置 |
CN101488643A (zh) * | 2008-01-15 | 2009-07-22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静电除去装置 |
JP2010003500A (ja) * | 2008-06-19 | 2010-01-07 | U-Tec Corp | イオン発生装置 |
JP2010000482A (ja) * | 2008-06-23 | 2010-01-07 | Sunx Ltd | 除電除塵装置 |
JP2010212076A (ja) * | 2009-03-10 | 2010-09-24 | Smc Corp | 除電装置及び該除電装置における放電停止タイミングの設定方法 |
JP2011014318A (ja) * | 2009-06-30 | 2011-01-20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Sunx Co Ltd | 除電装置 |
CN103477720A (zh) * | 2011-04-08 | 2013-12-25 | 株式会社其恩斯 | 除电装置 |
JP2011142109A (ja) * | 2011-04-22 | 2011-07-21 | Keyence Corp | 除電装置 |
TW201448673A (zh) * | 2013-06-10 | 2014-12-16 | Yi Jing Technology Co Ltd | 具主動感測回饋之離子產生裝置 |
US20150264788A1 (en) * | 2014-03-14 | 2015-09-17 | Keyence Corporation | Static Eliminator And Static Elimination Head |
JP2016062756A (ja) * | 2014-09-18 | 2016-04-25 | 株式会社キーエンス | 除電装置 |
CN106568504A (zh) * | 2015-10-08 | 2017-04-19 | 株式会社基恩士 | 光电开关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刘名轶,李广凯: "基于罗氏绕组传感器的电缆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研究", 河北电力技术, vol. 32, no. 04, 25 August 2013 (2013-08-25), pages 17 - 21 * |
杨振兴;向晓东;陈旺生;: "新型双极电晕放电器的放电特性", 高电压技术, vol. 34, no. 05, pages 1062 - 1066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27505A (zh) * | 2020-05-25 | 2021-11-30 | 禅才株式会社 | 具有能拆卸的完全保护型除电模块的光电离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719680B (zh) | 2024-04-23 |
JP7161327B2 (ja) | 2022-10-26 |
JP2020009696A (ja) | 2020-0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047660B2 (en) | Hair dryer attachment | |
EP1666288B1 (en) | Vehicle air purifying device | |
EP2043213B1 (en) | Ion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 |
US8035948B2 (en) | Static eliminator and electric discharge module | |
CN109152925A (zh) | 皮肤美容仪器 | |
KR101198559B1 (ko) | 발모 조절 광조사 장치 | |
JP4778289B2 (ja) | 除電装置 | |
KR102016680B1 (ko) | 오존 발생 장치 | |
CN110719680B (zh) | 除电装置 | |
CN108692289A (zh) | 具有电连接保护的折叠式热沉 | |
JP2015098706A (ja) | ドアハンドル | |
JP2010000486A (ja) | 除電除塵装置 | |
KR20150022286A (ko) | 신발 살균 장치 | |
KR101480946B1 (ko) | 차량용 조명 장치 | |
JP2018201917A5 (zh) | ||
JP2010000482A (ja) | 除電除塵装置 | |
JP7108875B2 (ja) | 光照射型美容装置 | |
KR101021951B1 (ko) | 차량용 스타트버튼 | |
JP5146375B2 (ja) | バー型イオナイザ | |
JP2005100825A (ja) | 除電装置及び除電装置の放出管 | |
JP6694324B2 (ja) | 表面処理装置 | |
JP2010005600A (ja) | 除塵装置 | |
JP2023060459A (ja) | Ledランプ装置およびledランプ装置を備えた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構造 | |
KR20120016509A (ko) | 발광 다이오드 조명장치 | |
EP4102542A2 (en) | Excimer light irradiation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