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621911A -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 Google Patents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621911A
CN110621911A CN201880030018.2A CN201880030018A CN110621911A CN 110621911 A CN110621911 A CN 110621911A CN 201880030018 A CN201880030018 A CN 201880030018A CN 110621911 A CN110621911 A CN 1106219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ey
contact portion
belt
continuously variable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3001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621911B (zh
Inventor
石原亘
越智亨
三宅孝幸
德永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621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621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621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63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with means allowing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3Guidance of lubricant within rotary parts, e.g. axial channels or radial openings in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56Lubrication by injection; Injection nozzles or tube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7Friction gearings
    • F16H57/0489Friction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e.g. belt CV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16H9/16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 F16H9/18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using two pulleys, both built-up out of adjustable conical parts only one flange of each pulley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无级变速器包括:传动带,包括具有一对支柱部的多个单体以及配置在多个单体的一对支柱部之间的环;以及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多个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在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鞍形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Description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传动带的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和将该多个单体捆束为环状的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传动带用单体,已知具有如下构件,该构件具有沿左右延伸的主体部和从该主体部的上部的左右端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支柱部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单体的前侧主面以位于沿左右延伸的摇摆边缘部的下部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该单体的板厚随着朝向下端而变薄。而且,在单体的前侧主面或后侧主面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延伸的凹部。由此,在包含该单体的传动带中,使相邻的单体彼此在凹部的两侧接触来吸收未对准,并且抑制偏摆(yawing)。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530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那样的传动带在一对带轮之间传递扭矩的期间,在向带轮的卷绕时在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周速差,由此,在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摩擦。因此,为了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动力的传递效率,需要降低在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记载用于降低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的摩擦的具体的技术方案。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在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从动侧的第二带轮以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该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该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所包含的多个单体分别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该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鞍形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由此,能够抑制相邻的单体彼此在除摇摆边缘部以外的部位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单体的耐久性。而且,在该无级变速器中,在传动带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的润滑介质供给部,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由此,能够向该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非接触部供给来自润滑介质供给部的润滑介质,能够将非接触部用作润滑介质的通路来向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供给润滑介质。其结果,能够降低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变形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所包含的传动带的单体的变形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CVT)1的概略结构图。该图所示的无级变速器1搭载于车辆,该无级变速器1包括:作为驱动侧旋转轴的初级轴(第一轴)2;初级带轮(第一带轮)3,设置于该初级轴2;作为从动侧旋转轴的次级轴(第二轴)4,与初级轴2平行地配置;次级带轮(第二带轮)5,设置于该次级轴4;以及传动带10。如图所示,传动带10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V字状槽)和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V字状槽)。
初级轴2经由未图示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与连结于称为车辆的发动机(内燃机)的动力产生源的输入轴(省略图示)连结。初级带轮3包括:固定槽轮3a,与初级轴2一体地形成;以及可动槽轮3b,经由滚珠花键等被初级轴2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另外,次级带轮5包括:固定槽轮5a,与次级轴4一体地形成;以及可动槽轮5b,经由滚珠花键等被次级轴4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并且被回位弹簧8沿轴向施力
而且,无级变速器1包括:作为油压式促动器的初级缸6,用于变更初级带轮3的槽宽;作为油压式促动器的次级缸7,用于变更次级带轮5的槽宽。初级缸6形成于初级带轮3的可动槽轮3b的背后,次级缸7形成于次级带轮5的可动槽轮5b的背后。为了改变初级带轮3和次级带轮5的槽宽,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向初级缸6和次级缸7供给工作油。
即,在搭载有无级变速器1的车辆行驶时,从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向初级缸6供给与根据车辆的油门开度(节气门开度)、车速以及发动机转速设定的该无级变速器1的目标变速比相对应的油压。另外,从该油压控制装置向次级缸7供给以抑制传动带10滑动的方式被调压后的油压。由此,能够对从车辆的发动机(动力产生源)经由输入轴、前进后退切换机构传递至初级轴2的扭矩无级地变速并向次级轴4输出。然后,传递至次级轴4的扭矩经由齿轮机构、差动齿轮以及驱动轴向车辆的驱动轮(均省略图示)输出。
如图1所示,在初级轴2的与发动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形成有台阶部。并且,在该台阶部与初级缸6的初级活塞60之间,以能够与初级带轮3的可动槽轮3b的与发动机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夹设有环状的端板65。而且,在初级轴2上以能够与形成于可动槽轮3b的内周面的花键齿3s的固定槽轮3a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形成有止动部2s。
另外,如图2中虚线所示,初级轴2具有:第一油孔2a,在该初级轴2的中心部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油孔2b,与该第一油孔2a连通,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并在初级轴2的外周面开口。而且,次级轴4具有:第一油孔4a,在该次级轴4的中心部以沿轴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以及第二油孔4b,与该第一油孔4a连通,并且在径向上延伸并在次级轴4的外周面开口。从油压控制装置(油泵)向第一油孔2a、4a供给工作油,当初级轴2、次级轴4旋转时,能够从第二油孔2b、4b向传动带10的内周面喷出作为润滑冷却介质的工作油。
图3是表示传动带10的局部剖视图。如该图所示,传动带10包括:一个层叠环12,通过将能够弹性变形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为9个)环部件11沿厚度方向(环径向)层叠而构成;一个挡环15;以及多个(例如合计几百个)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沿着层叠环12的内周面环状地排列(捆束)。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单体20B具有比第一单体20A稍大(例如,0.1mm左右)的厚度(最大厚度),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分别相邻地排列有多个。由此,在通过传动带10在与初级带轮3以及次级带轮5之间传递扭矩时,能够抑制产生振动、噪声。
构成层叠环12的多个环部件11分别是从钢板制的鼓(Drum)切取出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被加工为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以及分别预定的不同的周长。挡环15例如是从钢板制的鼓切取出的能够弹性变形的部件,具有与环部件11大致相同或比其更薄的厚度。另外,挡环15具有比层叠环12的最外层环部件11o的外周长更长的内周长。由此,在层叠环12与挡环15呈同心圆状配置的状态(张力不作用的无负载状态)下,如图3所示,在最外层环部件11o的外周面与挡环1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间隙。
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从钢板冲切而成的部件,如图3所示,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具有:主体部21,在图中水平地延伸;一对支柱部22,从该主体部21的两端部向相同方向延伸;单一的环容纳部(凹部)23,以向各支柱部22的自由端侧开口的方式划分形成在一对支柱部22之间;以及一对侧面20s,以随着从层叠环1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层叠环12的径向上的外侧)而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
一对支柱部22从作为环容纳部23的底面的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层叠环12的径向上的外侧(从传动带10(层叠环12)的内周侧朝向外周侧的方向,即图中上方)延伸,在各支柱部22的自由端部形成有在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上突出的钩部22f。一对钩部22f比层叠环12(环部件11)的宽度稍长,且隔着比挡环15的宽度短的间隔彼此相对。另外,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各支柱部22具有以随着朝向层叠环12的径向上的外侧而从鞍形面23s分离的方式倾斜的平坦的内表面22i,在鞍形面23s与各支柱部22的内表面22i之间形成有在两者间平滑地连续的凹曲面(例如,凹圆柱面)。
如图3所示,在环容纳部23内配置有层叠环12,该环容纳部23的鞍形面23s与层叠环12即最内层的环部件11的内周面接触。鞍形面23s具有以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作为顶部T而随着朝向宽度方向外侧而向图中下方平缓地倾斜的左右对称的凸曲面形状(凸起形状)。由此,通过与鞍形面23s的摩擦而对层叠环12施加朝向顶部T的向心力,从而能够对该层叠环12进行定心。但是,鞍形面23s也可以包括向层叠环12的径向的外侧弯曲的多个凸曲面。
而且,在环容纳部23内,弹性变形后的挡环15从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的一对钩部22f之间嵌入。挡环15配置在层叠环12的最外层环部件11o的外周面与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的钩部22f之间,将该层叠环12包围,与一对支柱部22一起限制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从层叠环12脱落或层叠环12从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脱落。由此,多个第一单体20A及第二单体20B分别沿着层叠环12的内周面被捆束(排列)成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挡环15上形成有未图示的单一或多个开口(长孔),由此,能够使挡环15容易弹性变形,从而确保向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组装性。
另外,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各侧面20s包括:第一侧面20sa,位于支柱部22侧即该支柱部22的内表面22i的相反一侧(外侧);第二侧面20sb,以与第一侧面20sa连续的方式形成且相比该第一侧面20sa更靠层叠环12的径向上的内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侧面20sa与第二侧面20sb同样地形成为,随着朝向层叠环12的径向上的外侧而相互分离。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各支柱部22的强度。
一对第二侧面20sb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与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的打开角度大致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比打开角度的设计值稍大),且一对第一侧面20sa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比一对第二侧面20sb所成的角度小。由此,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第二侧面20sb与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的表面摩擦接触而承受来自带轮3、5的夹持压力,成为通过摩擦力从初级带轮3向次级带轮5传递扭矩的扭矩传递面(侧面)。与此相对,一对第一侧面20sa在通过传动带10从初级带轮3向次级带轮5传递扭矩时,基本上不与带轮槽的表面接触。另外,在各第二侧面20sb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保持用于润滑、冷却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与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5的接触部的工作油的未图示的凹凸(多个槽)。
此外,如图3所示,在第一单体20A以及第二单体20B的正面(一个表面)上形成有一对摇摆边缘部(接触区域)25、非接触部27、锥面(倾斜面)21s以及一个突起(凹部)21p。一对摇摆边缘部25以分别横跨对应的支柱部22和主体部21的方式在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正面。另外,非接触部27形成在一对摇摆边缘部25的上述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非接触部27的传送带内周侧的缘部(图3中的下缘部)相比摇摆边缘部25的传送带内周侧的缘部(图3中的下缘部)更靠传送带内周侧(图中下侧)。而且,锥面21s以从非接触部27以及一对摇摆边缘部25向与各支柱部2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即传送带内周侧(图3中的下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21的正面(一个表面)。突起21p在主体部21的正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从锥面21s突出。
如图3所示,相比各摇摆边缘部25以及非接触部27更靠传送带外周侧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正面(主要是支柱部22的正面)和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背面(另一个表面)分别平坦地形成。由此,如图4所示,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支柱部22分别具有一定的厚度(最大厚度)t1或t2(t2>t1)。另外,如图3所示,相比各摇摆边缘部25以及非接触部27更靠传送带内周侧(图3中的下侧)的锥面21s随着远离支柱部22(随着朝向传送带内周侧)而接近背面(反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锥面21s的倾斜角度在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中被设定为相同。而且,在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主体部21)的背面,以位于突起21p的背面侧的方式形成有凹陷部21r。在组装传动带10时,在该凹陷部21r中松嵌合有相邻的第一单体20A或第二单体20B的突起21p。
各摇摆边缘部25是短带状的凸曲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具有预定的曲率半径的圆柱面(曲面)。各摇摆边缘部25包括使相邻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彼此接触而成为两者的转动支点的接触线25c(参照图4),接触线25c的位置根据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在摇摆边缘部25的范围内变动。
另外,非接触部27是以在鞍形面23s开口并且沿着该鞍形面23s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而将一对摇摆边缘部25分开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21的正面(一个表面)的带状的凹部。非接触部27的底面是与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正面(主要是支柱部22的正面)及背面平行的平坦面,相比各摇摆边缘部25的表面更向背面侧凹陷。由此,鞍形面23s的厚度比支柱部22的厚度t1、t2小。另外,在非接触部27(凹部)的角部、划分形成非接触部27的主体部21的边缘部,通过倒角加工等加工成圆角形状。
通过在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上形成这样的非接触部27,在传动带10中,能够良好地抑制相邻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彼此在摇摆边缘部25以外部位的接触。其结果,能够抑制来自于大的力矩作用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负载施加于相邻的第一单体20A或第二单体20B而使该第一单体20A或第二单体20B变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耐久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无级变速器1中,考虑锥面21s的倾斜角度来设定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规格特别是非接触部27的深度,以使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彼此以及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形成使非接触部27与比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或CL2。由此,能够从作为润滑介质供给部的初级轴2、次级轴4的第二油孔2b、4b向该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供给工作油。因此,能够利用该非接触部27作为工作油的通路,向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鞍形面23s与层叠环12之间供给作为润滑冷却介质的工作油。其结果,能够降低上述卷绕部所包含的位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上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鞍形面23s与层叠环12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带10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
在此,在包括厚度彼此不同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在内的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相同的情况下,如图4所示,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等的卷绕部所包含且彼此相邻的第二单体20B彼此所成的角度α2比该卷绕部所包含且彼此相邻的第一单体20A彼此所成的角度α1大。另外,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越小,则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等的卷绕部所包含且彼此相邻的第二单体20B彼此所成的角度α2越大。并且,如图4所示,该角度α2越大,则第二单体20B彼此的接触线25c越向内周侧移动,该接触线25c与非接触部27的底面之间的距离L2与第一单体20A彼此的接触线25c与非接触部27的底面的距离L1相比变短。因此,在厚度大的第二单体20B中,若非接触部27的深度过浅,则因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不同,有可能无法确保使非接触部27与比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2。
基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支柱部22的正面与非接触部27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以使在初级带轮3的槽宽变为最大而传动带10的卷绕于该初级带轮3的卷绕半径变为最小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2,在次级带轮5的槽宽变为最大而传动带10的卷绕于该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变为最小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2。即,在无级变速器1中,在可动槽轮3b的端部与端板65抵接而使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的宽度变为最大而变速比γ变为最大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2。另外,可动槽轮3b的花键齿3s的端部与初级轴2的止动部2s抵接而使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的宽度最小,与之伴随,通过传动带10使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的宽度变为最大而变速比γ变为最小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2。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被设定为,与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相同。
由此,能够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彼此之间以及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始终确保使非接触部27与比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或CL2。其结果,即使在驱动状态下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发生了变动,也能够经由间隙CL1、CL2始终将来自第二油孔2b、4b的工作油向该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供给。而且,通过将非接触部27的深度在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中设定为相同,能够在厚度不同的第一单体20A及第二单体20B形成非接触部27时使用相同的成形设备,因此,能够抑制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制造成本的上升。
另外,在无级变速器1中,在初级轴2、次级轴4形成有作为润滑介质供给部的第一油孔以及第二油孔2a、2b、4a、4b,因此,能够经由上述间隙CL1、CL2向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等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良好地供给工作油。但是,在无级变速器1中,如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也可以设置从油压控制装置(油泵)供给工作油的一个或多个喷嘴9。在该情况下,如图所示,多个喷嘴9也可以在初级带轮3与次级带轮5之间即在传动带10的内侧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即使使用该喷嘴9,也能够从该喷嘴9朝向传动带10的要卷绕于初级带轮3、次级带轮5的部分、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等的卷绕部喷出工作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传送带内周侧的缘部(图3中的下缘部)位于突起21p的上方,但并不限定于此,非接触部27的传送带内周侧的缘部的位置也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在图5所示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中,非接触部27′形成为在鞍形面23s开口且延伸至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内周侧缘部。由此,能够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彼此以及第二单体20B′彼此之间更容易地形成使非接触部27′和比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CL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形成为具有平坦的底面,但不限于此。即,在图6所示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中,非接触部27″形成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深。由此,能够鞍形面23s与层叠环12的接触面压力变得更高的部分供给更多的工作油(润滑冷却介质),在该情况下,非接触部27″的深度可以以该非接触部27″的最浅的部分为基准来设定,也可以以最深的部分为基准来设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与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设定为相同,但若以上述方式来设定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也可以使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与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不同。即,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也可以设定为,在初级带轮3的槽宽变为最大而传动带10的卷绕于该初级带轮3的卷绕半径变为最小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1,在次级带轮5的槽宽变为最大而传动带10的卷绕于该次级带轮5的卷绕半径变为最小时,在传动带10的卷绕于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CL1。
由此,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比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浅。即,也可以将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D2在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中独立地设定,从而使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2比第一单体20A的非接触部27的深度D1深。即使采用该结构,也能够经由间隙CL1、CL2始终将来自第二油孔2b、4b的工作油向传动带10的卷绕于初级带轮3或次级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的非接触部27供给。另外,通过使第一单体20A的被接触部27的深度D1变浅,能够更良好地确保厚度小的第一单体20A的强度。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传动带10的单体,使用具有厚度彼此不同的第一单体20A和第二单体20B,但并不限定于此。即,第一单体20A的厚度与第二单体20B的厚度也可以彼此相同。而且,在无级变速器1中,在变速比γ为最大时,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的宽度变为最大,但初级带轮3的带轮槽的宽度也可以在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不是最大时变为最大。另外,在无级变速器1中,在变速比γ为最小时,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的宽度变为最大,但次级带轮5的带轮槽的宽度也可以在无级变速器1的变速比γ不是最小时变为最大。在这些情况下,无级变速器1也可以构成为,使初级轴2和次级轴4选择性地与输入轴连结,并且使初级轴2和次级轴4选择性地与车辆的驱动轴连结。此外,在无级变速器1的传动带10中,在各单体20上设置有一对钩部22f,并且在层叠环12与多个单体20的钩部22f之间配置有挡环15,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从传动带10的各单体20省略钩部22f,也可以从该传动带10省略挡环1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3),从动侧的第二带轮(5)以及传动带(10),所述传动带(10)具有多个单体(20A、20A′、20A″、20B、20B′、20B″)以及环(12),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包括:主体部(21),具有鞍形面(23s);以及一对支柱部(22),以位于所述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21)延伸,所述环(12)以与所述鞍形面(23s)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的所述一对支柱部(22)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10)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的V字状槽,其中,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2a、2b、4a、4b、9),该润滑介质供给部(2a、2b、4a、4b、9)配置在所述传动带(10)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10)供给润滑介质,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25),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27、27′、27″),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25)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23s)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1)的一个表面的凹部,在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或者所述第二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27、27′、27″)与比所述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CL2)。
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的传动带所包含的多个单体分别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该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鞍形面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由此,能够抑制相邻的单体彼此在除摇摆边缘部以外的部位接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单体的耐久性。而且,在本发明的无级变速器中,在传动带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的润滑介质供给部,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由此,能够向该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非接触部供给来自润滑介质供给部的润滑介质,能够将非接触部用作润滑介质的通路来向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供给润滑介质。其结果,能够降低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传动带的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
另外,所述第一带轮(3)也可以包括:固定槽轮(3a),与第一轴(2)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3b),被所述第一轴(2)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所述第二带轮(5)也可以包括:固定槽轮(5a),与第二轴(4)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5b),被所述第二轴(4)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所述润滑油供给部也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轴(2)的油孔(2a、2b)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轴(4)的油孔(4a、4b),所述非接触部(27、27′、27″)的深度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确保所述间隙(CL1、CL2)。
而且,多个所述单体也可以包括:第一单体(20A、20A′、20A″);以及第二单体(20B、20B′、20B″),具有比该第一单体(20A、20A′、20A″)更厚的厚度,所述非接触部(27、27′、20B″)的深度(D1、D2)在所述第一单体(20A′、20B′、20B″)和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中也可以被设定为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因在厚度不同的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上形成非接触部引起的成本上升。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单体(20A、20A′、20A″)也可以相邻地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也可以相邻地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20A、20A′、20A″、20B、20B′、20B″)的非接触部的深度(D1、D2)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或者第二带轮(5)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27、27′、27″)与比所述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2)。
即,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半径相同的情况下,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相互相邻的第二单体彼此所成的角度比该卷绕部所包含的相互相邻的第一单体彼此所成的角度大。并且,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半径越小,则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相互相邻的第二单体彼此所成的角度越大,该角度越大,则第二单体彼此的接触线越向内周侧移动,从而该接触线与非接触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越短。因此,在厚度大的第二单体中,若非接触部的深度过浅,则因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半径不同,有可能无法确保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鉴于此,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变为最大,传动带的卷绕于该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卷绕半径变为最小时,以在上述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二单体彼此之间确保上述间隙的方式,设定第一单体和第二单体的非接触部的深度。由此,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始终确保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从而能够经由该间隙始终将来自润滑介质供给部的润滑介质向上述卷绕部所包含的第一单体及第二单体的非接触部供给。
另外,多个所述单体也可以包括:第一单体(20A、20A′、20A″);以及第二单体(20B、20B′、20B″),具有比该第一单体(20A、20A′、20A″)更厚的厚度,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的所述非接触部(27、27′、27″)的深度(D2)也可以比所述第一单体(20A、20A′、20A″)的所述非接触部(27、27′、27″)的深度(D1)更深。即使采用该结构,也能够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始终确保使非接触部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在该情况下,所述第一单体(20A、20A′、20A″)的所述非接触部(27、27′、27″)的深度(D1)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或者第二带轮(5)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单体(20A、20A′、20A″)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27、27′、27″)与比所述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的所述非接触部(27、27′、27″)的深度(D2)也可以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或者第二带轮(5)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27、27′、27″)与比所述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2)。
而且,多个所述单体也可以包括:第一单体(20A、20A′、20A″);以及第二单体(20B、20B′、20B″),具有比该第一单体(20A、20A′、20A″)更厚的厚度,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3、5)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20B、20B′、20B″)彼此之间的间隙(CL2)也可以小于该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单体(20A、20A′、20A″)彼此之间的间隙(CL1)。
另外,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中的每一个还可以具有锥面(21s),该锥面(21s)以从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25)以及所述非接触部(27、27′、27″)向与所述支柱部(22)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1)的所述一个表面。
此外,非接触部(27、27′、27″)可以在鞍形面(23s)开口并且延伸到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的内周侧缘部。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更容易地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彼此之间形成使非接触部于比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另外,所述第一带轮(3)也可以包括:固定槽轮(3a),与第一轴(2)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3b),被所述第一轴(2)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所述第二带轮(5)也可以包括:固定槽轮(5a),与第二轴(4)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5b),被所述第二轴(4)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所述润滑油供给部也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轴(2)的油孔(2a、2b)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轴(4)的油孔(4a、4b)。由此,能够经由上述间隙向上述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非接触部良好地供给润滑介质。
此外,所述润滑油供给部也可以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带轮(3)与所述第二带轮(5)之间的至少一个喷嘴(9)。
另外,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还可以包括一对钩部(22f),一对所述钩部(22f)从所述支柱部(22)的自由端部向所述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突出且彼此相对,所述传动带(10)还可以具有配置在所述环(12)与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的所述钩部(22f)之间的挡环(15)。
本发明的传动带(10),具有多个单体(20A、20A′、20A″、20B、20B′、20B″)以及环(12),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包括:主体部(21),具有鞍形面(23s);以及一对支柱部(22),以位于所述鞍形面(23s)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21)延伸,所述环(12)以与所述鞍形面(23s)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的所述一对支柱部(22)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10)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以及第二带轮(5)的V字状槽,其中,多个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25),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27、27′、27″),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25)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23s)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1)的一个表面的凹部,在所述传动带(10)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3)或者所述第二带轮(5)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20A、20A′、20A″、20B、20B′、20B″)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27、27′、27″)与比所述传动带(10)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CL1、CL2)。
在该传动带中,能够降低在传动带的卷绕于第一带轮或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单体的鞍形面与环之间产生的摩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其耐久性以及动力的传递效率。
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显然在本发明的外延的范围内能够获得各种变更。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仅是记载于发明内容部分的发明的具体的一个方式,并不是用来限定发明内容部分记载的发明的构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无级变速器、传动带的制造产业等。

Claims (12)

1.一种无级变速器,包括:驱动侧的第一带轮,从动侧的第二带轮以及传动带,所述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
所述无级变速器具有润滑介质供给部,该润滑介质供给部配置在所述传动带的径向内侧,向该传动带供给润滑介质,
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
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带轮包括:固定槽轮,与第一轴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被所述第一轴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
所述第二带轮包括:固定槽轮,与第二轴一体化;以及可动槽轮,被所述第二轴支撑为能够在轴向上自由滑动,
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轴的油孔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轴的油孔,
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确保所述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包括: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具有比该第一单体更厚的厚度,
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在所述第一单体和所述第二单体中被设定为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单体相邻地排列有多个,所述第二单体相邻地排列有多个,
所述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的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包括: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具有比该第一单体更厚的厚度,
所述第二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比所述第一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更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第一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单体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所述第二单体的所述非接触部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所述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中的一方的槽宽为最大时,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彼此之间确保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包括:第一单体;以及第二单体,具有比该第一单体更厚的厚度,
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第二带轮的所述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二单体彼此之间的间隙小于该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第一单体彼此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锥面,该锥面以从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以及所述非接触部向与所述支柱部的突出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一个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非接触部在所述鞍形面开口并且延伸至所述单体的内周侧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所述润滑油供给部包括配置在所述第一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的至少一个喷嘴。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级变速器,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还包括一对钩部,一对所述钩部从所述支柱部的自由端部向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突出且彼此相对,
所述传动带还具有配置在所述环与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钩部之间的挡环。
12.一种传动带,具有多个单体以及环,所述单体包括:主体部,具有鞍形面;以及一对支柱部,以位于所述鞍形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方式从所述主体部延伸,所述环以与所述鞍形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的所述一对支柱部之间,并且所述传动带卷绕于无级变速器的第一带轮以及第二带轮的V字状槽,其中,
多个所述单体中的每一个还具有:一对摇摆边缘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形成;以及非接触部,其是以在所述一对摇摆边缘部之间沿着所述鞍形面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表面的凹部,
在所述传动带的卷绕于所述第一带轮或者所述第二带轮的卷绕部所包含的所述单体彼此之间,形成有使所述非接触部与比所述传动带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连通的间隙。
CN201880030018.2A 2017-05-16 2018-05-14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Active CN110621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97351 2017-05-16
JP2017097351A JP6809368B2 (ja) 2017-05-16 2017-05-16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PCT/JP2018/018594 WO2018212138A1 (ja) 2017-05-16 2018-05-14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911A true CN110621911A (zh) 2019-12-27
CN110621911B CN110621911B (zh) 2022-11-25

Family

ID=64273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0018.2A Active CN110621911B (zh) 2017-05-16 2018-05-14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0023B2 (zh)
JP (1) JP6809368B2 (zh)
CN (1) CN110621911B (zh)
WO (1) WO201821213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5521A (zh) * 2021-05-10 2021-07-27 湘潭大学 汽车无级变速器用自适应跟踪式润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54299B2 (en) * 2017-06-02 2022-09-27 Aisin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JP6740962B2 (ja) * 2017-06-09 2020-08-1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EP3505790B1 (en) * 2017-12-30 2020-11-18 Robert Bosch GmbH A transverse segment for a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a drive belt including it
US11686387B2 (en) * 2019-04-02 2023-06-27 Jatco Lt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method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NL1043521B1 (en) * 2019-12-24 2021-09-02 Bosch Gmbh Robert A drive belt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transverse segments and a ring stack that is confined in a central opening of these transverse segments
DE102022118850A1 (de) 2022-07-27 2024-02-0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ufenloses Getriebe und Verfahren zur elektromechanischen Verstellung eines stufenlosen Getriebe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547U (ja) * 1981-08-06 1983-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駆動ベルト
JPS6058948U (ja) * 1983-09-28 1985-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駆動ベルト
CN1279364A (zh) * 1999-07-05 2001-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US6679798B1 (en) * 1998-11-05 2004-01-20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 belt element, metal bel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metal belt
WO2005019684A1 (ja) * 2003-08-26 2005-03-03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金属ベルト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押しゴマ
JP2006118596A (ja) * 2004-10-21 2006-05-11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0540A (ja) * 1983-04-14 1984-10-29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S6079038U (ja) * 1983-11-07 1985-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Vベルト伝動装置
US4758211A (en) * 1985-12-25 1988-07-1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 belt for power transmission
JPS63195143U (zh) * 1987-06-05 1988-12-15
EP0298258A1 (en) * 1987-06-05 1989-01-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tting V-belt
JPS647936U (zh) * 1987-07-03 1989-01-17
JP2748479B2 (ja) * 1988-12-29 1998-05-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無段自動変速機
JPH0389050A (ja) * 1989-08-30 1991-04-1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高負荷伝動用ベルト
JPH0723643Y2 (ja) * 1989-11-16 1995-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vベルト
NL9200537A (nl) * 1992-03-24 1993-10-18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warselement voor een drijfriem.
JP3126811B2 (ja) * 1992-06-16 2001-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vベルトの作用力検出用金属ブロッ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作用力検出装置
BE1008462A3 (nl) * 1994-06-21 1996-05-07 Vcst Nv Werkwijze voor het smeren en/of koelen van een transmissie-eenheid bij motorvoertuigen en transmissie-eenheid die deze werkwijze toepast.
JP3961039B2 (ja) * 1994-12-06 2007-08-15 ルーク ゲトリーベ−ジステーメ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トルクセンサ及び円錐形プーリー巻掛け式伝動装置
DE19853335B4 (de) * 1997-11-29 2016-02-1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Stufenlos einstellbares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DE19909347B4 (de) * 1998-03-10 2012-03-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Getriebe
DE19921750B4 (de) * 1998-05-18 2012-03-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Getriebe
BE1012482A3 (nl) * 1999-02-24 2000-11-07 Zf Getriebe N V Sint Truiden Transmissie-eenheid voor motorvoertuigen, riemschijf hierbij aangewend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zulke riemschijf.
JP4806825B2 (ja) * 1999-04-07 2011-11-02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ートゲゼルシャフト 変速機
JP3736993B2 (ja) * 1999-07-13 2006-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US6379275B1 (en) * 1999-11-18 2002-04-30 The Gates Corporatio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pulley
EP1111271B1 (en) * 1999-12-20 2005-05-11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Drive belt for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ontinuous band thereof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 continuous band
US6645104B2 (en) * 2000-05-26 2003-11-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lement for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DE60015738T2 (de) * 2000-06-20 2005-11-10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Stufenloses Getriebe mit Schmierungsdüsen in Abtriebsrichtung auf eine Radialposition maximaler Leistungsübertragung des Riemens
EP1221561A1 (en) * 2000-12-28 2002-07-10 Van Doorne's Transmissie B.V. Belt
JP4502578B2 (ja) * 2000-12-28 2010-07-14 ボッシュ トランズミッション テクノロジー ベー.ファウ. ベルト
ATE459822T1 (de) * 2000-12-28 2010-03-15 Bosch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Treibriemen
JP3605570B2 (ja) * 2001-02-13 2004-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2003056649A (ja) * 2001-08-10 2003-02-26 Honda Motor Co Ltd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DE10245588A1 (de) * 2002-09-27 2004-04-08 Zf Batavia L.L.C., Batavia Stufenloses Umschlingungsgetriebe
DE10357169B4 (de) * 2002-12-10 2015-01-29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der Geschwindigkeit des Umschlingungsmittels eines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getriebes
JP4168839B2 (ja) * 2003-03-06 2008-10-2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金属ベルト
KR100692125B1 (ko) * 2003-10-30 2007-03-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무단 변속기의 벨트 윤활 제어장치
JP2006112485A (ja) * 2004-10-13 2006-04-27 Toyota Motor Corp 無端金属ベル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無段変速機
JP4505316B2 (ja) 2004-11-26 2010-07-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NL1027685C2 (nl) * 2004-12-08 2006-06-09 Bosch Gmbh Robert Drijfriem voor een transmissie met gebombeerde poelieschijven.
JP4419998B2 (ja) * 2006-08-28 2010-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み付け方法
JP4685732B2 (ja) * 2006-08-28 2011-05-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4371131B2 (ja) * 2006-08-28 2009-11-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およびその組付装置ならびにその組付方法
JP4667342B2 (ja) * 2006-11-07 2011-04-13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JP4582086B2 (ja) * 2006-12-13 2010-11-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ベルト
JP4424376B2 (ja) * 2007-06-06 2010-03-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JP4745305B2 (ja) * 2007-09-18 2011-08-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JP5252075B2 (ja) * 2009-03-13 201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Vベルト
CN102667232B (zh) * 2009-11-19 2014-07-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动带
CN102144110B (zh) * 2009-11-20 2014-04-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挤压式传动带
JP5166473B2 (ja) * 2010-03-31 2013-03-21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チェーン式無段変速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CN102859231A (zh) * 2010-04-28 2013-01-0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NL1039559C2 (en) * 2012-04-23 2013-10-28 Bosch Gmbh Robert Belt-and-pulley-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5877900B2 (ja) * 2012-07-06 2016-03-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CN104937117B (zh) * 2013-01-25 2016-11-0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金属制部件的热处理方法及进行了热处理的金属制部件
US9714690B2 (en) * 2013-03-28 2017-07-25 Honda Motor Co., Ltd. Metal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9746056B2 (en) * 2013-05-17 2017-08-2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MX369638B (es) * 2013-06-04 2019-11-13 Honda Motor Co Ltd Correa de metal para una transmisión contínuamente variable.
US9458916B2 (en) * 2014-08-08 2016-10-0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Guide pin assembly
WO2017200057A1 (ja) * 2016-05-18 2017-11-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達ベルト
JP6673115B2 (ja) * 2016-09-23 2020-03-2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伝動ベルト
NL1042205B1 (en) * 2016-12-30 2018-07-23 Bosch Gmbh Robert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incorporating a drive belt in a motor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2547U (ja) * 1981-08-06 1983-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の駆動ベルト
JPS6058948U (ja) * 1983-09-28 1985-04-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無段変速機用駆動ベルト
US6679798B1 (en) * 1998-11-05 2004-01-20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tal belt element, metal belt,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metal belt
CN1279364A (zh) * 1999-07-05 2001-01-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的传动带
WO2005019684A1 (ja) * 2003-08-26 2005-03-03 Fukuju Kogyo Kabushiki Kaisha 金属ベルト及びそれに使用する押しゴマ
JP2006118596A (ja) * 2004-10-21 2006-05-11 Toyota Motor Corp 動力伝達用無端ベルト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5521A (zh) * 2021-05-10 2021-07-27 湘潭大学 汽车无级变速器用自适应跟踪式润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21911B (zh) 2022-11-25
US11320023B2 (en) 2022-05-03
JP2018194071A (ja) 2018-12-06
US20210116001A1 (en) 2021-04-22
JP6809368B2 (ja) 2021-01-06
WO2018212138A1 (ja)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21911B (zh)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US11506257B2 (en)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 belt
US11047451B2 (en) Transmission belt
CN110582658B (zh) 无级变速器及传动带
US11280385B2 (en) Transfer belt
CN110337552B (zh) 传动带的单体的设计方法以及传动带
JPWO2017138217A1 (ja) 伝動ベルト
US11287014B2 (en) Transmission belt and transmission belt element
US6599212B2 (en) Belt for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CN110651138B (zh) 传动带用单体及传动带
JP6673115B2 (ja) 伝動ベルト
JP6958191B2 (ja) 伝達ベルトおよび無段変速機
JP2019199945A (ja) 伝動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215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AW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