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39559B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39559B
CN110539559B CN201910445376.6A CN201910445376A CN110539559B CN 110539559 B CN110539559 B CN 110539559B CN 201910445376 A CN201910445376 A CN 201910445376A CN 110539559 B CN110539559 B CN 1105395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recording
roller pair
path
convey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453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39559A (zh
Inventor
丹羽佳祐
须永泰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5395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95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39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395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3/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 B41J3/6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or mark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constructed for printing on both faces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36Blanking or long feeds; Feeding to a particular line, e.g. by rotation of platen or feed roller
    • B41J11/42Controlling printing material conveyance for accurate alignment of the printing material with the printhead; Print regis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B41J13/004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concerning sheet refeed sections of automatic paper handling systems, e.g. intermediate stack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9Diverting sheets at a section where at least two sheet conveying paths converge, e.g. by a movable switching guide that blocks access to one conveying path and guides the sheet to another path, e.g. when a sheet conveying direction is reversed after printing on the front of the sheet has been finished and the sheet is guided to a sheet turning path for printing on the bac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1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 B65H2301/51212Bending, buckling, curling, bringing a curvature perpendicularly to the direction of displacement of handled material, e.g. forming a loo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0Other elements in face contact with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63Oscillating, pivoting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face of material, e.g. diverting means
    • B65H2404/632Wedge memb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30Numbers, e.g. of windings or rotation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Conveyance By Endless Belt Conveyors (AREA)
  • Ink Je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Dot-Matrix Printer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第一输送路,在由记录部进行记录时沿第一方向输送记录介质;以及第二输送路,在第一方向中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连接,并通过与第一输送路不同的路径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输送由记录部记录后的记录介质。构成为能够切换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和第二输送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

Description

记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具有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和使记录介质在记录后翻转的输送路。
背景技术
这种记录装置具备例如输送介质的输送部和向介质喷出油墨等液体来进行记录(印刷)的记录部(例如专利文献1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记录装置具备:配置于记录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输送辊机构、和配置于记录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排出辊机构及转回辊(switch back roller)机构。输送路具有第一输送路和第二输送路,该第一输送路是从输送辊机构直到转回辊机构的路径,该第二输送路形成于第一输送路的下方。介质在沿着第一输送路被输送的过程中由记录部记录,记录结束后的介质M通过排出辊机构和转回辊机构而被排出到规定位置,之后,通过转回辊机构转回,从而沿第二输送路而向与记录时的输送方向(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方向)输送。然后,在向第二方向输送的过程中进行表背翻转,其后,与第一输送路在记录部的上游侧合并而再次送给,由此进行向第二面的记录。
在该记录装置中,由于具备用于使介质翻转的第二输送路,因此连续地进给介质,在第一张介质结束第一面(例如表面)的印刷而在第二输送路上移动的期间,在第二张介质的第一面上进行印刷。当在第二张记录介质的第一面上印刷完毕时,接着在从第二输送路再送给的第一张介质的第二面(例如背面)进行印刷。接着,在从翻转路径上再送给的第二张介质的第二面上进行印刷。像这样,能够边通过使两张介质循环输送来在两张介质上交替地印刷边对多张的双面印刷并行处理,因此能够实现高速的双面印刷。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在结束第一面的印刷而暂时排出的先行介质结束转回动作之前,印刷中的后续介质不能够向转回辊机构进入,所以需要使后续介质的印刷在中途暂时停止而待机,因待机时间的原因而导致印刷的吞吐量下降。因此,为了缩短这种待机时间,优选使排出辊机构与转回辊机构的间隔变长。但是,若使该间隔变长,则虽然能够高速地进行多张双面印刷,但在进行一张双面印刷时,需要以与进行多张双面印刷时相同长的输送路径来用转回辊机构输送介质,因此相应于使输送路径长度变长的比例,介质的翻转需要时间,难以进行高速下的双面印刷。需要说明的是,利用通过第二输送路的路径来使介质翻转的印刷不局限于双面印刷,也可列举出使单面印刷的介质在记录后翻转而将记录面朝下排出的面朝下排出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3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伴有在记录介质的两面中的一面的记录后使介质翻转的动作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的记录装置。
下面,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及其作用效果进行描述。
解决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第一输送路,在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时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第二输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一输送路不同的路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输送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的所述记录介质,该记录装置能够切换所述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路和所述第二输送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切换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和第二输送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因此,在一张双面印刷时将从记录部的位置起的输送距离作为第一输送距离,通过将多张双面印刷时的、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位置为止的输送距离变更为比第一输送距离长的第二输送距离,从而在伴有在记录介质的两面中的一面的记录后使介质翻转的动作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例如,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具备如下的多个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所述记录装置能够通过切换对所述记录介质给予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输送力的所述辊对来切换所述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通过切换在所述第一方向中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的多个辊对中的、对记录介质给予向第二方向的输送力的辊对来变更输送距离。在伴有翻转的一张印刷时(例如双面印刷时),利用多个辊对中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的辊对来将介质向第二方向输送,在伴有翻转的多张印刷时(例如双面印刷时),利用多个辊对中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长的第二输送距离的辊对来将介质向第二方向输送。因此,在伴有在记录介质的两面中的一面的记录后使介质翻转的动作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例如,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具备如下的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所述记录装置能够通过变更该辊对的位置来切换所述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更能够在第一方向中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的辊对的位置来变更输送距离。在伴有翻转的一张印刷时,辊对配置于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的位置(第一位置),在该位置处辊对将记录后的介质向第二方向输送。在多张印刷时,辊对配置于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长的第二输送距离的位置(第二位置),在该位置处辊对将记录后的介质向第二方向输送。因此,在伴有记录介质的两面中的一面的记录后使介质翻转的动作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例如,能够在一张的双面印刷和多张的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所述辊对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而变更位置。
根据该结构,辊对沿着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而变更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输送距离和第二输送距离间使输送距离较大地变化。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所述辊对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变更位置。
根据该结构,辊对沿着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变更位置。由此,虽然使辊对的位置变化的距离小,但能够使输送距离较大地变化。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具备: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以及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辊对的上游侧,能够位移至向所述第一输送路侧进出的进出位置和与所述进出位置相比从所述第一输送路退避的退避位置,所述记录装置通过利用配置于所述进出位置的所述变形部件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路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退避位置时相比变形,来变更所述输送距离。
根据该结构,通过变形部件从退避位置位移至向第一输送路侧进出的进出位置,从而在第一输送路上输送的记录介质比在变形部件配置于退避位置时更大地发生变形。其结果是,根据记录介质的变形的有无、或者变形的大小的不同而在配置变形部件的退避位置与进出位置之间变更输送距离。因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变更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在伴有介质翻转的一张印刷时,变形部件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第一输送距离的退避位置。另外,在伴有介质翻转的多张印刷时,变形部件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比第一输送距离长的第二输送距离的进出位置。因此,在伴有记录介质的两面中的一面的记录后使介质翻转的动作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例如,能够在一张的双面印刷和多张的双面印刷这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具有:第一输送机构,在包括与所述记录部相对的区域的区域中沿所述第一输送路而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第二输送机构,沿所述第二输送路而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一输送机构来沿第一输送路向第一方向输送介质,能够通过第二输送机构来沿第二输送路向第二方向输送介质。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输送路是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上游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合并的翻转路径。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面(单面)上进行了记录之后通过第二输送路来输送的介质从与第一输送路的合并部位向第一输送路输送并翻转,或者在合并之前进行了翻转之后被输送至第一输送路,由此再被送给。例如,通过在再送给的介质的与已记录的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进行记录来进行双面记录,另外,通过在一面的记录后翻转并在此之后不进行记录而排出,由此进行多个介质按照记录的顺序排列的面朝下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中的打印机部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3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一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4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多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5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判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8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一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9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多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1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2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一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3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多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4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中的一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6是说明记录装置中的多张双面印刷的示意侧剖视图。
图17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符号说明
11…记录装置、12…框体、20…打印机部、21…纸盒、22…排出口、23…排出托盘、29…记录部、30…扫描仪部、40…送给机构、41…送给辊、42…中间辊、46…第一辊、47…第二辊、50…第一输送机构、51…第一输送辊对、51A…驱动辊、51B…从动辊、52…第一排出辊对、53…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排出辊对、54…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三排出辊对、55、56…浮动辊、60…第二输送机构、61…第二输送辊对、65…作为变形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挡板、66…挡板、67…第一致动器(致动器)、68…第二致动器、72…滑架、73…记录头、75…滑架电机、81…第一传感器、82…第二传感器、83…第三传感器、84…第一编码器、85…第二编码器、91…电动电机、92…驱动机构、93…电动电机、94…驱动机构、100…控制部、101…送给电机、102…第一输送电机、103…第二输送电机、200…主机装置、K1…第一输送路、K2…第二输送路、X…扫描方向(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垂方向、M…记录介质(介质)、M1…先行介质、M2…后续介质、PD…印刷数据、L1…作为输送距离的一个例子的第一输送距离、L2…作为输送距离的一个例子的第二输送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是串行印刷方式的喷墨打印机。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长方体状的框体12和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于框体12的上侧的盖13。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是复合机作为一个例子,具有打印机部20和扫描仪部30,该打印机部20占据框体12的大部分,该扫描仪部30由框体12的上端部和盖13构成。在框体12的正面下部开口的凹部14中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插入有收容纸张等介质M的纸盒21。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纸盒21上下设置有两层,但既可以设置一层,也可以在铅垂方向Z上设置三层以上的多层。此外,在各纸盒21的正面中央部设有供用户钩上手指而能够装卸纸盒21的被操作部21A。
在框体12中的纸盒21的上侧开口有供印刷后的介质M排出的排出口22。在排出口22的下部设置有承接所排出的印刷后的介质M的伸缩式的排出托盘23(堆纸器)。在框体12中排出口22的上侧配置有操作面板24。在操作面板24上设置有由用户对记录装置11给出指示时操作的多个开关构成的操作部25、和显示菜单等的显示部26。操作部25包括:电源开关、在选择显示部26的菜单的项目时所操作的选择开关、指示印刷的印刷开始开关、指示复印的复印开始开关等操作开关。
另外,如图1所示,在框体12的上侧设置成能够经由图中没示出的铰链而开闭的盖13在本例中成为扫描仪部30的原稿台盖31。在原稿台盖31上装备有自动进稿装置32(AutoDocument Feeder:自动文档进纸器),该自动进稿装置32具备能够载置(放置)多张原稿的原稿托盘33。扫描仪部30具备将原稿载置于当打开原稿台盖31时露出的原稿台(玻璃面)上来进行原稿的读取的平板式扫描仪功能和将放置于原稿托盘33上的原稿一张一张地自动送给并读取的馈纸式扫描仪功能。另外,通过扫描仪部30的扫描仪功能和打印机部20的印刷功能,能够进行原稿的复印。
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能够对例如直至A3开数为止的尺寸的介质M进行印刷。另外,记录装置11具有只在介质M的单面(第一面)进行印刷的单面印刷功能、和在介质M的双面(第一面和第二面)进行印刷的双面印刷功能。记录装置11在以商业用途使用的情况下,单面印刷时和双面印刷时都要求高速印刷。在双面印刷时,由于伴有使结束了第一面的印刷的介质M翻转为接着能够印刷表背相反侧的第二面的朝向的翻转动作,因此,当产生下一个介质M的待机时间时,成为印刷吞吐量下降的原因。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通过消除或减少先行介质M的翻转动作时的后续介质M的待机时间而高速地进行双面印刷时的印刷。
接着,参照图2来对记录装置11进行详细说明。图2示出记录装置11的示意侧截面,省略扫描仪部30,只示出一个纸盒21。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为了使记录部29对介质M进行印刷而扫描的方向设为扫描方向X,将在记录部29进行印刷的位置输送介质M的方向设为输送方向Y。在本实施方式中,扫描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是相互交叉的方向,均是与铅垂方向Z交叉的方向。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交叉例如是正交。
如图2所示,在记录装置11的纸盒21中收容有多个介质M。在框体12内具备输送介质M的输送机构28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9。本例的记录部29喷出油墨等液体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
在记录装置11中,作为输送机构28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具有图2中用粗的单点划线表示的第一输送路K1和在该图中用粗的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输送路K2。第一输送路K1是在记录部29进行记录时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的路径。第二输送路K2是如下的路径: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K1连接,并以与第一输送路K1不同的路径将由记录部29记录后的介质M向与第一方向Y1不同的第二方向Y2输送。第二输送路K2是如下的路径:在双面印刷时使在第一输送路K1上输送的只对第一面结束了记录的介质M在第一输送路K1的第一方向Y1上的下游侧位置转回了之后,将该转回后的介质M从第一方向Y1上的后端输入。第二输送路K2是用于在双面印刷时使结束了只有第一面记录的介质M翻转的翻转路径,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上游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二输送路K2在第一方向Y1中成为记录部29的上游位置的送给机构40送给介质M的送给路径的中途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在第二输送路K2上向第二方向Y2输送的在第一面上记录完毕的介质M在经过了合并部位之后通过第一输送路K1并伴有表背的翻转而向记录部29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再送给。需要说明的是,在单面印刷时,由记录部29在第一面上印刷后的介质M通过第一输送路K1而排出。但是,即使是单面印刷,在后述的面朝下排出的情况下,在第一面上印刷后的介质M也通过转回动作来向第二输送路K2输送并进行翻转之后,通过第一输送路K1来使第一面(记录面)朝下排出,而不进行印刷。
接着,说明输送介质M的输送机构28的详细结构。输送机构28具有:送给机构40,送给介质M;第一输送机构50,在包括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的区域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第一方向Y1输送介质M;以及第二输送机构60,沿着第二输送路K2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在此,包括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的区域是指与记录部29的扫描路径相对的记录区域。
送给机构40将纸盒21内的介质M从最上层一张一张地送给。第一输送机构50进行如下动作:输送动作,以通过记录部29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的路径输送从送给机构40送给的介质M;排出动作,排出由记录部29记录后的介质M;以及转回动作,为了在双面印刷时使介质M翻转而从第一输送路K1向第二输送路K2切换输送路。另外,第二输送机构60为了使通过转回动作而被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后向第二方向Y2输送的介质M翻转而使该介质M沿着第二输送路K2输送至与第一输送路K1的合并部位。在双面印刷时,在第一面上印刷后的介质M经过第二输送路K2并沿着中间辊42的外周翻转之后再通过第一输送路K1而向记录部29再送给。
如图2所示,送给机构40具有:将纸盒21内的介质M中的最上层的一张送出的送给辊41(拾取辊)、和将送给辊41送出的介质M向进行记录(印刷)的记录部29送给的中间辊42。送给辊41通过沿箭头方向旋转而将纸盒21内的介质M中的最上层的一张向第二方向Y2送出。被送出的介质M通过其前端碰到分离壁43而与后续的介质M分离,只有被分离后的一张介质M沿着引导件44而被输送至位于该引导件44的上方的中间辊42。
中间辊42是直径比其他辊大的辊,在其外周面上的两处抵接有第一辊46和第二辊47。介质M在中间辊42与第一辊46抵接的第一夹持位置以及中间辊42与第二辊47抵接的第二夹持位置这两处被夹持。通过使中间辊42沿箭头方向正转,从而在与各辊46、47的两处被夹持的介质M沿着第一输送路K1而向与记录部29相对的记录区域送给。送给辊41和中间辊42通过图5所示的送给电机101的动力来旋转。
第一输送机构50具有第一输送辊对51、第一排出辊对52、第二排出辊对53、第三排出辊对54、以及多个浮动辊55、56等。第一输送辊对51具有驱动辊51A和从动辊51B。第一排出辊对52具有驱动辊52A和从动辊52B。第二排出辊对53具有驱动辊53A和从动辊53B。第三排出辊对54具有驱动辊54A和从动辊54B。
另外,第二输送机构60具有第二输送辊对61。第二输送辊对61具有驱动辊61A和从动辊61B。第二输送辊对61配置在第二输送路K2的靠第二方向Y2上的上游侧的位置。第二输送路K2在第二方向Y2上的上游侧端部相对于第一输送路K1而在比记录部29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连接位置处合并。第二输送路K2具有由斜面63A形成的第一引入路K21,该斜面63A从位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上游侧紧邻处的第一引入口A1通往第二方向Y2的下游侧的部分倾斜地下降。另外,第二输送路K2具有由引导面63B等形成的共用输送路K23,而该引导面63B从第一引入路K21的下端部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Y2的靠近下游侧端部的部分成为朝向上方的弯曲面。另外,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二引入路K22具有斜面62A,该斜面62A从位于第三排出辊对54的上游侧紧邻处的第二引入口A2通往第二方向Y2的下游侧的部分倾斜地下降,该第二引入路K22从斜面62A的下端附近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与共用输送路K23连接。也就是说,第一引入路K21和第二引入路K22均与共用输送路K23合并。需要说明的是,形成第二输送路K2的斜面62A和引导面63B的一部分的引导部件62被设置成能够以转动轴62B为中心而转动,通过操作其端部的把持部62C来下压引导部件62,从而第二输送路K2露出,能够进行在第二输送路K2上产生的介质M的卡纸的消除作业。
第二排出辊对53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比记录部29靠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另外,第三排出辊对54构成为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比第二排出辊对53靠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切换对介质M给予向第二方向Y2的输送力的辊对53、54而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在转回动作中所使用的辊对的夹持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
记录装置11具备第一挡板65,该第一挡板65配置于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第一挡板65位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第一方向Y1上的上游侧,能够位移为从第一输送路K1退避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姿势和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入的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姿势。另外,记录装置11具备第二挡板66,该第二挡板66配置于比第一挡板65靠第一方向Y1的下游侧的位置。第二挡板66位于第三排出辊对54的第一方向Y1上的上游侧,能够位移为从第一输送路K1退避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姿势和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入的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等中,用符号M1表示介质M中的先行介质,用符号M2表示后续介质。在此,先行介质M1是指先前从纸盒21中送给的介质,后续介质M2是指在先行介质之后从纸盒21中送给的介质。
另外,第一引入口A1位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紧邻处,该第一引入口A1用于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反转来使后端经过了第一挡板65的介质M反向输送并通过第一挡板65的引导而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另外,第二引入口A2位于第三排出辊对54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紧邻处,该第二引入口A2用于通过第三排出辊对54的反转来使后端经过了第二挡板66的介质M反向输送并通过第二姿势的第二挡板66的引导而向第二引入路K22引入。
图2所示的第二输送路K2包括第一引入路K21和第二引入路K22,该第一引入路K21从第一引入口A1引入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反转而被第一挡板65引导的介质M,该第二引入路K22从第二引入口A2引入通过第三排出辊对54的反转而被第二姿势的第二挡板66引导的介质M。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成为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一引入路K21在比记录部29靠第一方向Y1的下游侧连接的连接位置(第一连接位置)。另外,第三排出辊对54的夹持位置成为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的第二引入路K22在比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靠第一方向Y1的下游侧连接的连接位置(第二连接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挡板65、6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于第一输送路K1的下侧的位置,从与由记录部29记录后的表面相反侧的背面侧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入。第一挡板65在第一姿势下配置于将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介质M1支撑为朝向第二排出辊对53的位置,在第二姿势下配置于将通过转回而被反向输送的介质M送入到第二输送路K2的位置。另外,第二挡板66在处于第一姿势时配置于将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介质M1支撑为朝向第三排出辊对54的位置,在处于第二姿势时配置于将通过转回而被反向输送的介质M送入到第二输送路K2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一张的双面印刷时,可以利用第一输送路K1和将翻转用通路64作为翻转路径而通过的路径来使介质M翻转。
另外,如图2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设置于第一输送路K1中的送给路径的中途的第一传感器81、设置于第一输送路K1的中途的第二传感器82、以及设置于第二输送路K2的中途的第三传感器83。
图2所示的记录部29为串行印刷方式,具备滑架72,该滑架72能够沿着以在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扫描方向X上延伸的状态架设于框体12内的引导轴71而在扫描方向X上往复移动。滑架72在与第一输送路K1相对的下部具有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记录头73。滑架72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在其移动途中,记录头73对介质M喷出油墨,从而在介质M上记录文字或图像等。记录头73位于比第一输送辊对51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位置,且位于比第一排出辊对52靠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位置。在与记录头73的移动路径隔着第一输送路径K1而相对的位置配置有支撑介质M的支撑台74。
记录装置11当被指示了双面印刷时和在将印刷面朝下侧排出介质M的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时,使结束了第一面的印刷的介质M转回后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而翻转,由此沿着由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形成的循环路径而使介质M循环输送来进行印刷。
接着,参照图3、图4来对一张双面印刷时和多张双面印刷时的各个情况说明转回动作。如图3所示,在一张双面印刷时,进行基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转回动作。另外,如图4所示,在多张双面印刷时,进行基于第三排出辊对54的转回动作。在记录装置11中,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在此,输送距离是指沿着介质M的输送路径的距离,当介质M的路径被变更时,输送距离与其相应地发生变化。
如图3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而该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一引入路K21的连接位置。在为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从第一引入口A1将介质M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
另外,如图4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三排出辊对54的夹持位置N2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而该第三排出辊对54的夹持位置N2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二引入路K22的连接位置。在为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从位于在第一方向Y1上比第一引入口A1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引入口A2将介质M向第二引入路K22引入。
如图3所示,从第一引入口A1通过第一引入路K21而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的介质M在从第二输送路K2通过中间辊42的外周的在该图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路径上被翻转了之后,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再送给。
同样地,如图4所示,从第二引入口A2通过第二引入路K22而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的介质M在从第二输送路K2通过中间辊42的外周的在该图中用单点划线表示的路径上被翻转了之后,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再送给。但是,后续介质M2正在第一输送路K1上印刷中,在其后端未经过中间辊42的外周上的规定位置的情况下,先行介质M1在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待机。然后,当后续介质M2的后端经过规定位置时,先行介质M1与后续介质M2保持规定的间隔并且随着后续介质M2的印刷时的输送而被送给。
接着,参照图5来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省略了扫描仪部30。如图5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控制部100。控制部100内置有图中没示出的计算机和存储器,通过计算机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进行各种印刷控制。记录装置11通过有线或无线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主机装置200连接。控制部100基于从主机装置200中接收到的印刷数据PD而进行印刷控制。
控制部100从主机装置200中接收的印刷数据PD包括印刷条件信息和印刷图像数据。控制部100基于印刷条件信息而取得关于介质的尺寸(介质尺寸)、介质的种类(介质种类)、双面印刷的有无、印刷颜色、印刷品质以及印刷张数的信息。在此,关于双面印刷的有无,如果根据用户的选择而有双面印刷,则指示“双面印刷”;如果没有双面印刷,则指示“单面印刷”。对于印刷颜色,指示彩色和灰度中的用户所选择的一方。对于印刷品质,指示普通印刷和高精细印刷中的用户所选择的一方。
控制部100的输入端子与第一传感器81、第二传感器82、第三传感器83、第一编码器84以及第二编码器85电连接。控制部100的输出端子与记录头73、滑架电机75、送给电机101、第一输送电机102、第二输送电机103、第一致动器67以及第二致动器68电连接。此外,控制部100与扫描仪部30电连接,控制扫描仪部30的读取动作。
在此,说明电机101~103的旋转方向与各辊对51~54、61的旋转方向的关系。送给电机101经由齿轮机构104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送给辊41以及中间辊42连接。在送给电机101的正转驱动时,两辊41、42都正转,在送给电机101的反转驱动时,中间辊42正转,而送给辊41停止。由此,能够通过送给辊41的旋转而将后续介质M2送出到中间辊42的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的待机位置,能够在使后续介质M2在该待机位置处待机的状态下,通过中间辊42的旋转来输送先行介质M1。
第一输送电机102经由齿轮机构105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第一输送辊对51以及第一排出辊对52连接。各辊对51、52在第一输送电机102的正转驱动时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在第一输送电机102的反转驱动时反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
第二输送电机103经由齿轮机构106而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第二排出辊对53、第三排出辊对54以及第二输送辊对61连接。齿轮机构106内置有图中没示出的离合器机构,通过离合器机构可将切换为翻转输送的位置切换为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在滑架72的扫描路径的一端侧(例如起始位置侧)设置有能够切换离合器机构的杆,通过滑架72对杆进行按压操作,齿轮机构106的离合器机构被切换为第一切换位置和第二切换位置。在为对一张的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当将在第一面上印刷后的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时,齿轮机构106的离合器机构被切换为第一切换位置。在为对多张的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当将在第一面上印刷后的介质M从第二引入口A2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时,齿轮机构106的离合器机构被切换为第二切换位置。
在齿轮机构106的离合器机构处于第一切换位置时,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第三排出辊对54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另外,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时,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第三排出辊对54反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另外,第二输送辊对61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进行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时停止而使向第二方向Y2输送的介质M在第二输送路K2上的例如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的待机位置待机。
另外,当齿轮机构106的离合器机构处于第二切换位置时,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第三排出辊对54进行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另外,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时,第二排出辊对53进行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同时第三排出辊对54进行反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另外,第二输送辊对61在第二切换位置时也与第一切换位置时同样地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和反转驱动时均进行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用与第二排出辊对53不同的动力源驱动第三排出辊对54。例如也可以由同一动力源驱动第三排出辊对54和第二输送辊对61、由另外的动力源驱动第二排出辊对53。
另外,第一致动器67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第一挡板65连结。通过驱动第一致动器67,第一挡板65配置为能够支撑介质M而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姿势和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入的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姿势。另外,第二致动器68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第二挡板66连结。通过驱动第二致动器68,第二挡板66配置为能够支撑介质M而向第三排出辊对54引导的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第一姿势和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入的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第二姿势。
第一传感器81检测送给途中的介质M的前端及后端。在本例中,在中间辊42的外周上的第二夹持位置检测介质M的前端及后端。第二传感器82在输送方向Y上比记录部29靠上游侧的规定位置检测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介质M的前端和后端的位置。
第三传感器83检测在第二输送路K2中输送的介质M的前端和后端的位置。第二输送路K2上的第三传感器83具有检测介质M的第二方向Y2上的前端已被第二输送辊对61夹持的功能、和起因于接下来检测的直至第一传感器81为止的输送距离变长而暂且在中途的位置检测介质M的功能。通过后者的功能,能够早期检出在第二输送路K2的中途已发生的卡纸。即,即使在第三传感器83检测之后的输送量达到规定值,如果第一传感器81未检测到应该检测的介质M,则也检出为卡纸。
另外,如图5所示,控制部100具备判定部110、第一计数器111和第二计数器112。判定部110根据单面印刷/双面印刷、介质长度的长短、后续介质的有无、面朝下排出中的单面印刷等条件而决定两个引入口A1、A2中的转回动作时的引入口。即,判定部110决定两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在介质M的转回中使用的一方。
判定部110决定两个引入口A1、A2中的在转回时将介质M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的引入口。也就是说,决定两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在介质M的转回中使用的一方。控制部100具备图中没示出的CPU以及存储器,通过CPU执行存储于存储器的在图6中用流程图表示的程序,来进行基于判定部110的判定处理。以下,参照图6来对控制部100通过判定部110进行的判定处理进行说明。控制部100基于印刷数据PD而进行判定处理。基于印刷数据PD中所包含的单面印刷/双面印刷、介质长度的长短、后续介质的有无、面朝下排出中的单面印刷等印刷条件信息而进行判定处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以下示出在为双面印刷时的转回中所使用的排出辊的决定方法的例子,但即使是在单面印刷中,在面朝下排出的情况下,也通过与双面印刷时大致同样的判定处理来决定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在该情况下,在以下的处理中仅将双面印刷替换为面朝下的单面印刷即可进行同样的处理。
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100判定是否为双面印刷。若是双面印刷则前进至步骤S12,若不是双面印刷则结束该例行程序。
在步骤S12中,判断双面印刷是否为多张。若是多张,则前进至步骤S14。另外,若不是多张、即是一张,则前进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100设定一张循环输送方式。也就是说,在指示了一张的双面印刷的情况下,设定一张循环输送方式,该一张循环输送方式伴有介质M的转回而使一张介质M在由输送路K1、K2构成的循环路径中循环输送来进行双面印刷。这里,在一张的双面印刷时,不存在后续介质M2,无需担心在介质M的转回时妨碍后续介质M2的印刷,因此优选在距记录部29的位置近的位置使介质M转回。因此,在为一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7,控制部100将转回时的引入口决定为第一引入口A1。即,控制部100决定第二排出辊对53作为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对。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中,控制部100设定两张循环输送方式。即,在指示了多张双面印刷的情况下,判定部110设定两张循环搬送方式,该两张循环搬送方式使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伴有转回而在由搬送路K1、K2构成的循环路径中循环输送来两张并行地进行双面印刷。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100判断介质长度是否为规定长度以上。即,在设定了两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基于印刷条件信息来判定是将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的转回还是从第二引入口A2引入的转回。在步骤S15的处理中,例如,判断作为介质M的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的介质长度是否为与经由第一引入路径K21的第二输送路K2的路径长度相等的规定长度以上的介质尺寸。在介质长度为规定长度以上的情况下,前进至步骤S18,控制部100将转回时的引入口决定为第二引入口A2。也就是说,控制部100将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对决定为第三排出辊对54。由此,进行使第三排出辊对54反转来从第二引入口A2引入介质M的转回,在转回后介质M被装进第二输送路K2。
可是,即使是介质M为规定长度以下的多张双面印刷,在后续介质M2的印刷速度超过阈值的高速的情况下,转回动作中的先行介质M1也会妨碍印刷中的后续介质M2的输送。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通过将第二排出辊对53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来进行。因此,在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结束之前,不能够使后续介质M2向第二排出辊对53进入。需要使后续介质M2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直至通过转回动作而先行介质M1的输送方向Y上的前端向第二方向Y2完全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而能够使后续介质M2的前端向第二排出辊对53进入为止。
在步骤S16中,在假定为使用第二排出辊对53来进行了转回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因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而在后续介质M2的印刷中是否产生等待时间。是否需要后续介质M2的印刷中的待机由后续介质M2的第一方向Y1上的前端到达在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中所使用的排出辊对的夹持位置为止的后续介质M2中的可印刷长度和印刷速度大致决定。印刷速度由印刷图案的内容和与印刷品质的内容对应的印刷速度决定。
详细而言,控制部100基于印刷数据PD所包含的印刷图像数据来分析印刷图案,并且取得与印刷品质对应的印刷速度,基于印刷图案和印刷速度来判定有无产生等待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记录部29的位置到两个排出辊对53、54各自的夹持位置N1、N2为止的输送距离L1、L2是已知的。控制部100根据印刷图案及排出速度等信息来预测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的结束时期,并预测在该已预测的转回结束时间点上的以记录部29的位置为基准的后续介质M2的可印刷长度。进而,控制部100进行后续介质M2的可印刷长度Lp与第一输送距离L1以及第二输送距离L2的大小比较。在满足Lp+α<L1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不产生后续介质M2的等待时间。另外,在满足L1≤Lp+α<L2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判断为产生等待时间。若未产生等待时间,则控制部100就前进至步骤S17;若产生等待时间,则控制部100就前进至步骤S18。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100将转回时的引入口决定为第一引入口A1。也就是说,控制部100决定能够确保第一输送距离L1的第二排出辊对53作为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对。通过将使用第二排出辊对53来使其转回后的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引入,从而不会产生后续介质M2的等待时间,而且先行介质M1的翻转路径也可以短。
另外,在步骤S18中,控制部100决定为第二引入口A2。也就是说,控制部100决定能够确保第二输送距离L2的第三排出辊对54作为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对。通过将使用被配置于比第二排出辊对53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第三排出辊对54来使其转回后的介质M从第二引入口A2引入,虽然先行介质M1的翻转路径长度稍微变长,但后续介质M2不会产生等待时间。需要说明的是,值α是考虑了介质M的输送位置的偏差的裕度值。另外,在将先行介质M1的引入口已决定为第二引入口A2的情况下,与先行介质M1的翻转路径长度变长的量相应地,直至结束转回动作以及翻转动作为止的所需时间变长,因此为了将该所需时间抑制得较短,可以对后续介质M2的印刷设定比较短的等待时间。
另外,在指示了单面印刷的面朝下排出的情况下,仅通过将图6中的步骤S11中的“双面印刷”替换为“单面印刷的面朝下排出”即可同样地进行步骤S12~S18的处理。在为超过规定尺寸的介质尺寸时或者只有一张的印刷时,设定一张循环输送方式。另一方面,即使在指示了单面印刷的面朝下排出的情况下,在为规定尺寸以下的介质尺寸且进行多张印刷时,也设定两张循环输送方式。在以面朝下排出进行多张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与多张双面印刷时同样地,控制部100判定是满足Lp+α<L1还是满足L1≤Lp+α<L2,基于该判定结果来决定两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在转回中所使用的排出辊对。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只对介质M的第一面印刷,介质M在第一面的印刷后表背翻转而将印刷面朝向下侧排出。这样,判定部110通过控制部100执行程序,从而进行决定在转回中所使用的的引入口、即排出辊对的判定处理。
控制部100在双面印刷或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中设定了一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经由第二输送路K2的第二翻转路径切换为将第一输送路K1折回而经由翻转用通路64的第一翻转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定了一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控制部100根据向介质M喷出并射击油墨的油墨的射击量(排出量)来决定是设为从第一输送路K1折回而经由翻转用通路64的第一翻转路径还是经由第二输送路K2的第二翻转路径,根据油墨的射击量来切换翻转路径。在此,在油墨对介质M的射击量超过阈值的情况下,介质M容易卷曲,担心在从第一输送路K1折回的过程中介质M被记录头73的喷嘴开口面摩擦。若介质M被记录头73摩擦,则在介质M的印刷面被摩擦而印刷品质降低,而且还担心无法从喷嘴中恰当地喷出油墨的记录头73的破损等。因此,在设定了一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在油墨的射击量为阈值以下时,判定部110选择第一翻转路径,在油墨的射击量超过阈值时,选择第二翻转路径。由于第一翻转路径的翻转路径长度比第二翻转路径短,所以早期结束介质M的翻转动作,以一张循环输送方式进行的双面印刷或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中的吞吐量提高。
控制部100基于判定部110的判定结果来决定排出辊对53、54中的在转回中所使用的排出辊对,但有时需要使后续介质M2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例如,控制部100计算出的后续介质M2的等待时间终究是预测值,因此即使进行消除预测值的等待时间的控制,实际上有时也会产生短的等待时间。另外,根据输送距离L1、L2的值,也存在如下的情况:即使使用能够确保第二输送距离L2的第三排出辊对54来进行转回,等待时间虽然被减少,但也不至于消除。在该情况下,控制部100使后续介质M2以后续介质M2的前端位于排出辊对53或54的跟前的待机位置的状态待机,直至先行介质M1结束从第一输送路K1向第二输送路K2的转回并且其第二方向Y2上的后端完全通过排出辊对53或54。待机位置设定在例如挡板65或66的跟前的规定位置、或者挡板65或66上的规定位置。将后续介质M2的待机位置设定在比在转回动作中使用的排出辊对53或54的夹持位置稍向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偏离的位置是为了避免后续介质M2的前端被处于转回时的第二姿势的挡板65或66向上侧引导而后续介质M2向排出辊对53或54的引导失败。
控制部100基于各传感器81~83的检测结果来掌握输送中的介质M的输送路K1、K2上的位置。控制部100通过利用图中没示出的计数器来对在第一传感器81检测到送给中途的介质M的前端或后端之后从检测送给电机101的旋转的图中没示出的编码器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沿的数量进行计数,由此根据该计数值来掌握介质M的送给路径上的前端及后端的位置。
第一计数器111在第二传感器82检测到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介质M的前端之后对来自第一编码器84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沿的数量进行计数。控制部100根据第一计数器111的计数值来掌握介质M的前端的主要在第一输送路K1上的位置。并且,第一计数器111在第二传感器82检测到介质M的后端之后对来自第一编码器84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沿的数量进行计数。控制部100根据第一计数器111的计数值来掌握介质M的后端的主要在第一输送路K1上的位置。
第二计数器112在第三传感器83检测到介质M的前端之后对来自第二编码器85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沿的数量进行计数。控制部100根据第二计数器112的计数值来掌握介质M的前端的主要在第二输送路K2上的位置。并且,第二计数器112在第三传感器83检测到介质M的后端之后对来自第二编码器85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沿的数量进行计数。控制部100根据第二计数器112的计数值来掌握介质M的后端的主要在第二输送路上的位置。
另外,为了预先使介质M在中间辊42与第一辊46之间的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待机,使用第二计数器112的计数值。当介质M的前端到达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的待机位置时,控制部100驱动第二输送电机103而使其反转。由此,一边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正转来输送第一输送路K1上的介质M,一边使第二输送路K2上的介质M在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的待机位置进行待机,直至第一输送路K1上的介质M的后端经过中间辊42的外周面上的规定位置为止。
控制部100根据是一张双面印刷还是多张双面印刷而切换从第一引入口A1将介质M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的转回动作和从第二引入口A2将介质M向第二输送路K2引入的转回动作。
接着,说明记录装置11的作用。控制部100从主机装置200中接收印刷数据PD。印刷数据PD包括印刷条件信息和印刷图像数据。控制部100基于印刷条件信息而取得关于介质的尺寸(介质尺寸)、介质的种类(介质种类)、有无双面印刷(双面印刷或单面印刷)、印刷颜色(彩色或灰度)、印刷品质(普通或者高精细)以及印刷张数的信息。在介质M为超过规定尺寸的A3开数的情况下,控制部100对多张的双面印刷设定一张一张地进行双面印刷的一张循环输送方式。另外,在设定了一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判定部110根据基于印刷图像数据而测量出的油墨射击量来选择将第一输送路K1折回的第一翻转路径和经由第二输送路K2的第二翻转路径中的某一个。
另一方面,在规定尺寸以下的A4开数以下的介质M中指示了多张双面印刷的情况下,控制部100设定两张循环输送方式。另外,在设定了两张循环输送方式的情况下,根据由判定部110基于印刷条件信息和印刷图像数据的分析信息而得的判定结果来选择两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一个作为在转回中使用的排出辊对。
首先,参照图3来对记录装置11被指示了一张的双面印刷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以下,以进行经由第二输送路K2的翻转动作的情况为例。如图2所示,在印刷开始前的阶段,两个挡板65、66配置为如下的第一姿势:相对于第一输送路K1向下侧退避,能够将介质M沿着第一输送路K1而朝着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通过从图2所示的状态起驱动送给辊41而使其正转,从而将先行介质M1从纸盒21中向送给方向送出,该已送出的先行介质M1在沿着中间辊42的外周而送给了之后,被正转的第一输送辊对51夹持而向第一方向Y1输送。
介质M例如在印刷中被第一输送辊对51和第一排出辊对52在两处夹持。在印刷中,通过交替地进行如下的记录动作和一次的输送动作而通过记录部29来对先行介质M1实施印刷:该记录动作是在滑架72沿扫描方向X移动一次的过程中记录头73对先行介质M1进行一次扫描量的记录的动作,该输送动作是将先行介质M1输送到下一个记录位置的动作。当第一面的印刷结束时,介质M被排出直到后端经过第一挡板65,接着驱动第一输送电机102而使其反转,由此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被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通过第二输送路K2,介质M经过中间辊42而将表背进行了翻转,之后再送给。然后,对介质M的第二面(背面)实施印刷。结束了双面印刷的介质M被排出。
像这样结束了由记录部29进行的印刷的介质从距记录部29的位置只有第一输送距离L1的下游侧的第一引入口A1中引入,因此,直至开始介质M的第二面的印刷为止的伴有翻转的输送距离可以变短,能够早期开始第二面的印刷。因此,能够高速处理一张的双面印刷。
接着,参照图4来对多张的双面印刷时进行说明。记录部29在从纸盒21中送给并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先行介质M1的第一面上进行印刷。通过交替地进行如下的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而通过记录部29来对先行介质M1的第一面实施印刷:该记录动作是在滑架72沿扫描方向X移动一次的过程中记录头73对先行介质M1进行一次扫描量的记录的动作,该输送动作是将先行介质M1输送到下一个记录位置的动作。当先行介质M1的后端到达中间辊42的中途的规定位置时,驱动送给辊41而使其正转,开始后续介质M2的送给。
结束了第一面的印刷的先行介质M1向第一方向Y1输送直至其后端经过第二挡板66为止。当先行介质M1的后端Mr通过第二挡板66时,第二挡板66从在图2和图4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姿势向在同图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转动。通过将第三排出辊对54从正转切换为反转,从而先行介质M1被已配置为第二姿势的挡板66引导而被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作为从记录部29的位置直至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第二引入路K22的连接位置的第三排出辊对54的夹持位置为止的输送距离,确保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因此,能够将在先行介质M1进行转回动作的期间能够继续后续介质M2的第一面的印刷的输送距离确保得较长。
同样地,进行后续介质M2的第一面的印刷,当完成第一面的印刷时,向第一方向Y1排出,直至后续介质M2的后端经过第二挡板66为止。当后续介质M2的后端通过第二挡板66时,第二挡板66从在图2和图4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姿势向在同图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转动。通过将第三排出辊对54从正转切换为反转,从而后续介质M2进行转回,被配置为第二姿势的挡板66引导而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作为从记录部29的位置直至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第二引入路K22的连接位置的第三排出辊对54的夹持位置N2为止的输送距离,确保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因此,可以将能够继续先行介质M1的第二面的印刷的可印刷长度确保得较长。其结果,在后续介质M2正在进行转回动作的期间能够继续先行介质M1的第二面的印刷。
进一步,当先行介质M1的第二面的印刷完成时,驱动排出辊对52~54而使其正转,先行介质M1在被两排出辊对52、53夹持的状态下向第一方向Y1排出。在该情况下,由于先行介质M1被排出而不进行转回动作,因此能够继续后续介质M2的第二面的印刷。然后,在对后续介质M2的第二面印刷的中途,开始下一次的作为两张循环输送的对象的先行介质M1的送给,以下同样地以两张循环输送方式进行介质M的双面印刷。
另外,在指示了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的情况下,也与双面印刷时同样地通过两个输送路K1、K2来循环输送介质M。即,在指示了一张的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的情况下,设定一张循环输送方式,进行一张介质M的送给、印刷、翻转和排出。此时,通过位于能够确保第一输送距离L1的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反转而已转回的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另一方面,在指示了多张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的情况下,设定两张循环输送方式,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通过两个输送路K1、K2而被循环输送。此时,通过位于能够确保第二输送距离L2的位置的第三排出辊对54的反转而已转回的先行介质M1从第二引入口A2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在两张循环输送的过程中,并行推进对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的向第一面的印刷和翻转。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多张面朝下排出的单面印刷。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记录装置11具备对记录介质M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9。另外,记录装置11具备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该第一输送路K1在记录部29进行记录时将记录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该第二输送路K2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K1连接,并以与第一输送路K1不同的路径将由记录部29记录后的记录介质M向与第一方向Y1不同的第二方向Y2输送。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因此,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所以将在一张的双面印刷时从记录部29的位置起的输送距离设为第一输送距离L1,将多张的双面印刷时的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位置为止的输送距离变更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由此,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这两者中提高印刷的吞吐量。另外,在以面朝下排出进行单面印刷的情况下,能够在一张单面印刷和多张单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印刷的吞吐量。例如,在多张的印刷时,即使在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时需要使后续介质M2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该待机时间,因此能够减少由印刷的暂时停止引起的印刷不均。
(2)具备多个排出辊对53、54,该排出辊对53、54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通过切换对记录介质M给予向第二方向Y2的输送力的排出辊对53、54,能够切换输送距离。因此,通过切换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的多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对记录介质M给予向第二方向Y2的输送力的排出辊对53、54,来变更输送距离。在一张双面印刷时,利用多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的排出辊对53、54来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另外,在多张双面印刷时,利用多个排出辊对53、54中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的排出辊对53、54来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因此,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印刷的吞吐量。
(3)记录装置11具有第一输送机构50和第二输送机构60,该第一输送机构50在包括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的区域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第一方向Y1输送记录介质M,该第二输送机构60沿着第二输送路K2向第二方向Y2输送记录介质M。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输送机构来沿着第一输送路向第一方向Y1输送介质M,能够通过第二输送机构来沿着第二输送路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
(4)第二输送路K2是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上游位置处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的翻转路径。因此,在对一面记录了之后通过第二输送路K2来输送的介质M从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的部位向第一输送路K1输送并翻转、再次送给,从而能够进行对介质M的与已记录的第一面相反侧的第二面记录的双面记录。
(5)记录装置11具有第一输送机构50和第二输送机构60,该第一输送机构50在包括与记录部29相对的区域的区域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第一方向Y1输送介质M,该第二输送机构60沿着第二输送路K2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因此,能够通过第一输送机构50来沿着第一输送路K1向第一方向Y1输送介质M,能够通过第二输送机构60来沿着第二输送路K2向第二方向Y2输送介质M。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图10来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不具备第三排出辊对54,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移动。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移动,使输送距离可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只对特别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7所示的记录装置11中,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排出辊对53,该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成为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能够通过变更第二排出辊对53的位置来切换输送距离。
如图7所示,第二排出辊对53构成为能够沿介质M的输送方向Y而切换位置。另外,位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紧邻处的挡板65构成为能够在保持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第二排出辊对53一起沿着输送方向Y移动。即,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构成为能够沿输送方向Y而在图7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比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图7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如图7中在配置于第一位置的挡板65上所示的,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挡板65能够转动为如下的姿势:相对于第一输送路K1退避并将介质M支撑为能够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的图7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姿势、和与第一姿势相比向第一输送路K1进出的第二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介质M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而设置的浮动辊56也能够与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一起沿着输送方向Y移动。
接着,参照图8、图9来对一张双面印刷时和多张双面印刷时的各个情况说明转回动作。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在一张双面印刷时配置在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如图8所示,在一张双面印刷时,进行基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转回动作。另外,在多张双面印刷时,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配置在位于比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
如图8所示,在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处于第一位置时,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而该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一引入路K21的连接位置。在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配置在位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在转回动作时,将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而向第二输送路K2输送。
另外,如图9所示,当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处于第二位置时,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即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2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配置在位于比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在转回动作时,从位于在第一方向Y1上比第一引入口A1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引入口A2将介质M向第二引入路K22引入,从而向第二输送路K2输送。
接着,参照图10来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电动电机91,该电动电机91成为使第二排出辊对53及挡板65沿输送方向Y移动的动力源。电动电机91与控制部100电连接。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通过控制部100驱动电动电机91使其正转而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通过控制部100驱动电动电机91使其反转而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与电动电机91经由驱动机构92而在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下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驱动机构92由例如齿轮齿条机构等能够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的直动机构构成。在驱动机构92例如为齿轮齿条机构的情况下,齿条以使长度方向与输送方向Y一致的朝向安装于支撑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的滑块,固定于电动电机91的输出轴的小齿轮与齿条的齿部啮合。另外,如图10所示,通过驱动与控制部100电连接的致动器67,挡板65在第一姿势与第二姿势之间转动。在本例中,致动器67与挡板65一起安装在滑块上,构成为能够与挡板65一起沿着输送方向Y移动。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92也可以由齿轮齿条机构以外的其他直动机构构成。
第二输送电机103经由齿轮机构107而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与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第二输送辊对61连接。第二排出辊对53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进行正转而将介质M向第一方向Y1输送,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时进行反转而将介质M向第二方向Y2输送。另外,第二输送辊对61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时停止,在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时进行反转而将介质M沿着第二输送路K2向第二方向Y2输送。例如通过第二输送电机103的反转驱动,介质M沿着第二输送路K2而被向第二方向Y2输送,通过第二输送电机103的正转驱动,介质M停止在第一夹持位置的跟前的待机位置。
接着,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11的作用。以下,对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各情况分别说明记录装置11的印刷控制。控制部100通过图中没示出的传感器来掌握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的配置位置。
首先,如图8所示,在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不位于第一位置,则控制部100通过对电动电机91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将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配置在位于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的图8所示的第一位置。在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而该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构成第二输送路K2的第一引入路K21的连接位置。在转回动作时,将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并向第二输送路K2输送。在该情况下,在印刷结束后已转回的介质M通过第二输送路K2而被表背翻转并再送给而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路径长度可以相对较短。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一张双面印刷。
另外,如图9所示,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不位于第二位置,则控制部100通过对电动电机91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将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配置在位于比第一位置靠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在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2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图8所示的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图9所示的第二输送距离L2。因此,能够将后续介质M2的可印刷长度确保得较长。
在转回动作时,从位于在第一方向Y1上比第一引入口A1靠下游侧的位置的第二引入口A2将介质M向第二引入路K22引入,从而向第二输送路K2输送。在该情况下,在先行介质M1正在转回的期间,即使后续介质M2的前端经过第一引入口A1也能够继续印刷直至后续介质M2的前端到达第二引入口A2之前的待机位置为止。因此,能够减少为了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而后续介质M2暂时停止印刷的等待时间。因此,在进行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的期间,也能够大致继续对后续介质M2的印刷。虽然通过第二输送路K2而被表背翻转并再送给而被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路径长度相对变长,但能够消除或减少使后续介质M2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时间。其结果是,能够高速地进行多张双面印刷。另外,在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时,在图8以及图9中,仅通过调换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同样地进行基于由控制部100所进行的电动电机91的驱动控制的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的位置控制。因此,即使在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时,也能够消除或减少使先行介质M1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时间。
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同样地获得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3)~(5)以外,还能够获得下述的效果。
(6)具备如下的排出辊对53: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记录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并能够通过变更排出辊对53的位置而切换输送距离。因此,在一张双面印刷时,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第一输送距离L1的位置(第一位置)的排出辊对53使记录后的介质M转回而向第二方向Y2输送。在该情况下,使介质M翻转的翻转路径长度可以较短。因此,在多张双面印刷时,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的位置(第二位置)的排出辊对53使介质M转回而向第二方向Y2输送。在该情况下,虽然使介质M翻转的翻转路径长度变长,但能够确保较多的在结束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之前可进行后续介质M2的印刷的可印刷区域。因此,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7)排出辊对53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Y而变更位置。也就是说,使排出辊对53的位置变更的方向是作为输送印刷时的介质M的方向的输送方向Y,因此通过变更排出辊对53的位置,能够使输送距离在第一输送距离L1与第二输送距离L2之间较大地变化。因此,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有效地提高吞吐量。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1~图14来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三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不具备第三排出辊对54,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移动。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移动,使输送距离可变。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辊对53的移动方向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只对特别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排出辊对53,该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通过变更第二排出辊对53的位置,能够切换输送距离。
如图11所示,第二排出辊对53构成为能够沿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方向而切换位置。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排出辊对53构成为能够沿着铅垂方向Z移动。即,第二排出辊对53构成为能够沿铅垂方向Z而在图11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与位于比第一位置靠铅垂方向Z的下侧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另外,位于第二排出辊对53的输送方向Y上的上游侧紧邻处的挡板65构成为能够根据沿着铅垂方向Z移动而得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移动位置而进行取得多个姿势的转动,而该多个姿势包括能够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介质M的两个不同的姿势。即,挡板65当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图11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时配置为将介质M支撑为能够将其引导至第二排出辊对53的图11中由实线所示的第一姿势。另外,挡板65当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图1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位置时配置为将介质M支撑为能够将其引导至第二排出辊对53并与第一姿势相比使前端部向下侧倾斜的图11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介质M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而设置的浮动辊55也构成为能够与第二排出辊对53一起沿着铅垂方向Z而移动。
接着,参照图12、图13来对一张双面印刷时和多张双面印刷时的各个情况说明转回动作。如图12所示,在一张双面印刷时,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第一位置,并且挡板65配置为第一姿势。在转回动作时,挡板65被配置为第二姿势。另外,如图13所示,在多张双面印刷时,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在位于比第一位置靠铅垂方向Z的下侧的第二位置,并且挡板65被配置为第三姿势。
如图12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也即是记录部29的位置与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此时,第一排出辊对52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间的间隔成为距离Lr。在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第一位置,并且挡板65配置为第一姿势。在转回动作时,挡板65被配置为图12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介质M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而被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
另外,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从第一位置向图13中由空心箭头所示的铅垂方向Z的下侧移动后的第二位置。另外,挡板65配置为从第一姿势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将介质M向相对于输送方向Y斜下方引导的第三姿势。因此,如图13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也即是记录部29的位置与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2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这里,若将挡板65处于第一姿势时的姿势角设为基准的零度、将挡板65处于第三姿势时的姿势角为θ,则第二输送距离L2比第一输送距离L1变长距离(1/cosθ-1)·Lr的量,第二输送距离L2由L2=L1+(1/cosθ-1)·Lr表示。例如若θ=45°,则第二输送距离L2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大约0.4Lr。在转回动作时,从位于比第一引入口A1靠下侧的位置的第二引入口A2将介质M向第二引入路K22引入而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
接着,参照图14来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电动电机93,该电动电机93成为使第二排出辊对53沿铅垂方向Z移动的动力源。电动电机93与控制部100电连接。电动电机93经由驱动机构94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而与第二排出辊对53连结。驱动机构94由例如齿轮齿条机构等能够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的直动机构构成。在驱动机构94例如为齿轮齿条机构的情况下,齿条以使长度方向与铅垂方向Z一致的朝向安装于支撑第二排出辊对53的滑块,固定于电动电机93的输出轴的小齿轮与齿条的齿部啮合。通过控制部100驱动电动电机93而使其正转,第二排出辊对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通过控制部100驱动电动电机93而使其反转,第二排出辊对53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移动。控制部100通过图中没示出的传感器来掌握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的配置位置。另外,如图14所示,通过驱动与控制部100电连接的致动器67,挡板65转动。通过致动器67的驱动,挡板65能够转动为第一姿势、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94也可以由齿轮齿条机构以外的其他直动机构构成。
接着,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11的作用。以下,对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各情况分别说明记录装置11的印刷控制。控制部100通过图中没示出的传感器来掌握第二排出辊对53以及挡板65的配置位置。
首先,如图12所示,在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第二排出辊对53不位于第一位置,则控制部100通过对电动电机93进行驱动控制,从而将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在位于铅垂方向Z的上侧的图12所示的第一位置。另外,控制部100对致动器67进行驱动控制而将挡板65配置为第一姿势。
如图12所示,在第二排出辊对53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相当于第一输送路K1与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于第一位置。由此,记录部29的位置与相当于第一输送路径K1和第二输送路径K2的连接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在通过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进行的转回动作时,介质M被配置为第二姿势的挡板65向下侧引导而从第一引入口A1向第一引入路K21引入,从而被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在这种情况下,与介质M从图9所示的第二引入口A2引入的情况相比,从第一引入口A1引入的介质M通过第二输送路K2而表背翻转并再送给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路径长度可以相对较短。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一张双面印刷。
另外,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第二排出辊对53不位于第二位置,则控制部100对电动电机93进行驱动控制,使第二排出辊对53从图13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向图13中由空心箭头所示的铅垂方向Z的下侧移动。其结果是,第二排出辊对53配置在图13所示的第二位置。另外,控制部100通过对致动器67进行驱动控制而使挡板65从第一姿势向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将挡板65配置为能够将介质M向相对于第一方向Y1斜下方引导的图13所示的第三姿势。
此时,如图13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2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在转回动作时,当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正转而使先行介质M1的后端Mr向第一方向Y1经过挡板65时,第二排出辊对53从正转被切换到反转。通过第二排出辊对53的反转而已转回的先行介质M1从位于比第一引入口A1靠下侧的位置的第二引入口A2被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然后,如图13中由粗双点划线所示,先行介质M1在第二输送路K2上向第二方向Y2被输送。
在该情况下,在先行介质M1转回的期间,也能够与输送距离比第二排出辊对53处于第一位置时长的量相应地更长地继续后续介质M2的印刷。因此,即使在为了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而后续介质M2需要使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的情况下,也能够缩短该待机时间。因此,在进行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的期间,也能够大致继续后续介质M2的印刷。因此,能够消除或减少使后续介质M2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时间。其结果是,能够高速地进行多张双面印刷。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在图12以及图13中仅通过调换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同样地进行通过由控制部100对电动电机93进行驱动控制而实现的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的位置控制以及挡板65的姿势角控制。因此,即使在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的过程中,也能够消除或减少使先行介质M1的印刷暂时停止的待机时间。
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同样地获得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3)~(5)以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效果(6)以外,还可获得下述的效果。
(8)排出辊对53沿着作为与介质M的输送方向Y以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X交叉的方向的铅垂方向Z而变更位置。因此,虽然使排出辊对53的位置变化的距离小,但能够确保较大的输送距离所变化的距离。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图17来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该第四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与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第二排出辊对53不能够移动。通过使挡板65较大地进出第一输送路K1而利用挡板65来使介质M变形,从而能够使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可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共同的结构,省略说明,只对特别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5、图16所示,能够切换记录部29的位置与连接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也即是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记录装置11具备作为辊对的一个例子的第二排出辊对53,该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另外,记录装置11在比第二排出辊对53靠第一方向Y1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具备作为变形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挡板65。挡板65构成为能够位移至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出的进出位置和与进出位置相比从第一输送路K1退避的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另外,与所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挡板65配置为能够将转回时的介质M向第二输送路K2引导的图1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在此,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相当于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姿势。
挡板65在已配置于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进出位置的状态下,比处于第二姿势时向第一输送路K1更大地进出。因此,挡板65通过配置于进出位置,从而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将在第一输送路K1中输送的介质M推起支撑而使其变形。因此,在挡板65配置于进出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介质M的输送距离变更为相比于处于退避位置时与介质M变形的量相应大的值。
接着,参照图15、图16来对一张双面印刷时和多张双面印刷时的各个情况说明转回动作。如图15所示,在一张双面印刷时,在挡板65处于第一姿势的状态下进行介质M的印刷。当结束了印刷的介质M的后端Mr向第一方向Y1经过挡板65时,挡板65被配置为图1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姿势,并且第二排出辊对53从正转切换为反转,进行介质M的转回动作。在转回动作时,通过将挡板65配置为能够将介质M向第二输送路K2引导的第二姿势,由此,已转回的介质M被挡板65向下侧引导,从引入口A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
如图15所示,在第二排出辊对53处于第一位置时,记录部29的位置与作为第一输送路K1和第二输送路K2的连接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另外,如图16所示,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挡板65从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第一姿势)向图1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而配置在图16所示的进出位置。印刷中的先行介质M1被处于进出位置的挡板65推起支承而变形。此时,如图16所示,在挡板65已配置于进出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在转回动作时,挡板65被保持在图16所示的进出位置,已转回的先行介质M1被挡板65向下侧引导,从引入口A被引入到第二输送路K2。另外,在处于进出位置的挡板65的转动前端位置的附近,配置有将被处于进出位置的挡板65举起而变形的介质M向第二排出辊对53引导的引导部件50A。
接着,参照图17来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以下,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7所示,通过驱动与控制部100电连接的致动器67,挡板65构成为能够在退避位置(第一姿势)、第二姿势、和取得比第二姿势向第一输送路K1侧更大地进出的姿势的进出位置之间转动。控制部100与能够掌握挡板65的姿势角的图中没示出的传感器电连接。
接着,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11的作用。以下,对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各情况分别说明记录装置11的印刷控制。控制部100通过图中没示出的传感器来掌握挡板65的姿势角。
首先,如图15所示,在对一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挡板65不处于退避位置,则控制部100对致动器67进行驱动控制,将挡板65配置于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
如图15所示,在挡板65处于退避位置的状态下,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第一输送距离L1。当结束了印刷的介质M的后端Mr向第一方向Y1经过挡板65时,挡板65从退避位置配置为第二姿势,并且第二排出辊对53从正转被切换为反转,进行转回动作。转回后的介质M如图15中由粗双点划线所示,通过挡板65从第一引入口A1向下侧引导而被引入到第一引入路K21,被输送至第二输送路K2。介质M通过第二输送路K2而进行表背翻转,再送给至印刷开始位置。在该情况下,印刷结束后的介质M通过位于距记录部29输送距离L1的位置的第二排出辊对53进行转回,因此,直到通过第二输送路K2而进行表背翻转并再送给至印刷开始位置为止的输送路径长度可以相对较短。因此,能够高速地进行一张双面印刷。
另外,在对多张介质M进行双面印刷的印刷条件时,如果挡板65不位于进出位置,则控制部100对致动器67进行驱动控制,将挡板65配置于从图15中由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而得的图16中由实线所示的进出位置。此时,如图16所示,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成为相比于第一输送距离L1与介质M变形的量相应地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结束了印刷的先行介质M1被配置于图16所示的进出位置的挡板65推起支撑而变形,沿着该已变形的路径向第一方向Y1排出。
转回动作通过在先行介质M1的第一方向Y1上的后端Mr经过了处于进出位置的挡板65之后将第二排出辊对53从正转切换为反转来进行。在此,挡板65的转动前端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在挡板65配置于进出位置时比配置于退避位置时长。因此,结束了印刷的先行介质M1经过挡板65而其后端Mr向挡板65的下侧落下了时的从第二排出辊对53向第二方向Y2侧延伸的部分的介质M的长度在挡板65处于进出位置时比处于退避位置时长。即,在先行介质M1从输送向反向输送切换的转回开始时间点,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相比向第二方向Y2侧延伸的部分的介质的长度能够在挡板65配置于进出位置时(图16)比配置于退避位置时(图15)长。其结果是,能够使先行介质M1从转回的开始到结束所需要输送的输送距离相对变短。因此,能够早期结束在印刷后进行的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
另外,通过将挡板65配置于进出位置,直至后续介质M2的前端到达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为止的后续介质M2上能够印刷的长度成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而且,如上所述,由于能够早期结束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所以即使发生为了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而暂时停止后续介质M2的印刷的待机,也能够使该待机时间比较短。或者,在进行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的期间,也不产生待机时间而能够继续向后续介质M2的印刷。另外,在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时,在图15以及图16中,仅通过调换先行介质M1和后续介质M2,同样地进行通过由控制部100对致动器67进行驱动控制而实施的挡板65的位置控制。因此,即使在后续介质M2的转回动作时,也能够消除或减少使先行介质M1的印刷暂时停止的等待时间。这样,能够高速地进行多张双面印刷。
根据该第四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同样地获得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3)~(5)以外,还能够获得下述的效果。
(9)具备第二排出辊对53和挡板65,该第二排出辊对53能够在第一方向Y1中记录部29的下游的位置处对介质M向第一方向Y1和第二方向Y2给予输送力,该挡板65配置于在第一方向Y1中第二排出辊对53的上游侧。挡板65构成为能够位移至向第一输送路K1侧进出的进出位置和与进出位置相比从第一输送路K1退避的退避位置。通过配置于进出位置的挡板65而使在第一输送路径K1中输送的介质M比配置于退避位置时更变形来变更输送距离。即,通过将挡板65配置于进出位置,从而能够确保介质M的输送距离比配置于退避位置时长。因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来变更记录部29的位置与第二排出辊对53的夹持位置N1之间的输送距离。在一张双面印刷时,挡板65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第一输送距离L1的退避位置(第一姿势)。另外,在多张双面印刷时,挡板65配置于将输送距离设为比第一输送距离L1长的第二输送距离L2的进出位置。因此,能够在一张双面印刷和多张双面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变更为如下这样的方式:
·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辊对53的位置的变更不局限于两个位置,也可以是连续的可变。
·在第二以及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排出辊对53也可以根据纸张长度(介质尺寸)和模式(一张双面印刷或者多张双面印刷)而连续地可变。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不具备双面印刷功能而具备面朝下排出功能的记录装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在一张面朝下排出的印刷和多张面朝下排出的印刷这两者中提高吞吐量。
·先行介质M1的转回动作结束时间点上的后续介质M2的位置不局限于介质尺寸(介质的输送方向长度),也根据印刷图案而变化。例如,也可以对印刷作业中的印刷图案进行分析,再根据所需的输送距离来改变引入口。即,也可以进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多个辊对53、54中的用于转回的辊对的选择、在第二和第三实施方式中辊对53的配置位置根据印刷图案的切换、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作为变形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挡板65的动作位置根据印刷图案的切换。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具备两个排出辊对52、53,但也可以设为一个排出辊对53。在该情况下,可以将一个排出辊对53配置于图2中的第一排出辊对52的位置,在该排出辊对53的第二方向Y2侧配置挡板65。
·第一输送机构50也可以至少在一部分包括用于输送介质M的输送带。
·第二输送路不限定于是相对于第一输送路K1下侧的路径,也可以是上侧的路径。
·第二输送路不局限于在到达翻转路径之前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的结构,也可以是在经过了翻转路径之后与第一输送路K1合并的路径。即,第二输送路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包括翻转路径,并在使介质在第二输送路上翻转了之后与第一输送路合并。
·也可以将第二输送路K2设为能够对应到A3开数的路径长度。在该情况下,例如若是A3开数的介质,则可以经由第二输送路K2而使介质翻转,若是A4尺寸,则可以使印刷了介质M的表面时的第一输送路K1反向输送而经由翻转用通路64返回至中间辊42,从而以较短的输送路来快速地使介质M翻转而高速地进行双面印刷。
·变形部件不限定于如挡板那样兼作将介质向第二输送路K2引导的部件的结构。也可以是以将介质M向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方向推压而使其变形为目的的专用挡板。另外,变形部件不局限于如挡板那样往复转动的结构,也可以是通过向一方向转动而相对于第一输送路K1进出的进出量根据转动位置来变化的转动式结构。另外,若不兼作引导介质的挡板,则可以将介质M向下按下来使介质M变形。
·变形部件不限定于挡板。只要是能够使介质M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推压而变形的结构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变形部件不局限于如挡板那样的转动式,也可以是在与介质的输送方向Y交叉的方向上滑动的结构。
·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组合设置挡板65作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变形部件的一个例子。根据该结构,利用通过选择多个辊对中的在转回动作中使用的一个来进行的输送距离的变更和通过变形部件来进行的输送距离的变更这两者,能够更大地变更输送距离。因此,在伴有介质翻转的印刷中,能够在一张印刷和多张印刷双方上提高吞吐量。
·也可以将检测被挡板65向第二输送路K2引导的情况的传感器设置在挡板65的下侧。
·记录装置不限定于复合机,也可以是不具有扫描仪机构及复印功能的印刷专用的打印机。
·记录装置除了喷墨式以外,还可以是点击打式或电子照相式打印机。
·记录装置也可以是作为记录部29而采用行印刷方式的行式打印机。行印刷方式的记录头73是在与输送方向Y交叉的宽度方向上具有比介质最大宽度长一些的长条状的行式头,对以与印刷模式对应的恒定速度输送的介质M一齐喷出一行量的油墨而进行印刷。
·记录装置中的控制部100除了由执行程序的计算机以软件实现的结构之外,也可以通过例如FPGA(field-program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C:专用集成电路)等电子电路(例如半导体集成电路)以硬件实现,或者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协作来实现。
·介质不限定于纸张,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膜或片材、布、无纺布、层压片材等。
·在记录装置是喷出液体而在介质上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情况下,液体不局限于有色油墨,也可以是透明油墨。另外,液体既可以是染料油墨、颜料油墨、溶剂类油墨,还可以是通过紫外线的照射而固化的紫外线固化性油墨。

Claims (7)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第一输送路,在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时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第二输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一输送路不同的路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输送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的所述记录介质;以及
多个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
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切换所述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路和所述第二输送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所述输送距离的切换通过切换对所述记录介质给予向所述第二方向的输送力的所述辊对来进行。
2.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第一输送路,在由所述记录部进行记录时沿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第二输送路,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连接,并通过与所述第一输送路不同的路径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输送由所述记录部记录后的所述记录介质;以及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
所述记录装置能够切换所述记录部的位置与连接所述第一输送路和所述第二输送路的连接位置之间的输送距离,其中能够通过变更所述辊对的位置来切换所述输送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对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而变更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对沿着与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所述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而变更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辊对,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下游的位置处对所述记录介质向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给予输送力;以及变形部件,配置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辊对的上游侧,能够位移至向所述第一输送路侧进出的进出位置和与所述进出位置相比从所述第一输送路退避的退避位置,
所述记录装置通过利用配置于所述进出位置的所述变形部件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路上输送的所述记录介质相比于所述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退避位置时变形,来变更所述输送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第一输送机构,在包括与所述记录部相对的区域的区域中沿所述第一输送路向所述第一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
第二输送机构,沿所述第二输送路向所述第二方向输送所述记录介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输送路是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记录部的上游位置处与所述第一输送路合并的翻转路径。
CN201910445376.6A 2018-05-28 2019-05-27 记录装置 Active CN1105395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1249A JP2019206091A (ja) 2018-05-28 2018-05-28 記録装置
JP2018-101249 2018-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39559A CN110539559A (zh) 2019-12-06
CN110539559B true CN110539559B (zh) 2021-02-12

Family

ID=66668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45376.6A Active CN110539559B (zh) 2018-05-28 2019-05-27 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1750B2 (zh)
EP (1) EP3575092B1 (zh)
JP (1) JP2019206091A (zh)
CN (1) CN1105395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8816B (zh) * 2019-12-18 2020-12-15 泉州台商投资区五逸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单打印模组的单-双面印刷机
JP7427981B2 (ja) 2020-01-31 2024-02-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49163A (en) 1994-08-01 1995-09-12 Wong; Lam F. Full productivity high performance inverter
JP4283316B2 (ja) 2007-02-14 2009-06-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搬送路
JP5014838B2 (ja) * 2007-03-02 2012-08-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162473B2 (en) * 2007-03-29 2012-04-2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488790B2 (ja) * 2009-05-20 2014-05-1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US8821096B2 (en) * 2010-03-09 2014-09-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coloring device, sheet feed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recording sheet feed program
JP6051695B2 (ja) * 2011-09-15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該画像形成方法を実施するための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TWI472442B (zh) * 2012-07-04 2015-02-11 Avision Inc 列印設備及雙面列印方法
JP6232862B2 (ja) 2013-09-05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6409406B2 (ja) * 2014-03-03 2018-10-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US9254694B2 (en) * 2014-03-27 2016-02-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TWI508870B (zh) * 2014-05-26 2015-11-21 Hiti Digital Inc 具有雙面列印功能之列印裝置
DE102016202122A1 (de) * 2015-03-18 2016-09-22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orrichtung zum Ausschleusen von Bogen aus einem Transportpfad einer Druckmaschine mittels einer Taschenwendeeinrichtung
JP2016182738A (ja) * 2015-03-26 2016-10-20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US9815305B2 (en) 2015-03-31 2017-11-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apparatus
JP6443186B2 (ja) 2015-03-31 2018-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6816356B2 (ja) * 2015-12-04 2021-01-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システム、後処理装置、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6728794B2 (ja) * 2016-03-09 2020-07-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0525060B (zh) * 2016-07-13 2021-08-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中间单元、后处理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JP2018101249A (ja) 2016-12-20 2018-06-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ロボット、ロボットシステム、サーバ、情報収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21750B2 (en) 2020-11-03
EP3575092B1 (en) 2023-12-20
EP3575092A1 (en) 2019-12-04
US20190358970A1 (en) 2019-11-28
CN110539559A (zh) 2019-12-06
JP2019206091A (ja) 2019-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3511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5847534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プリント装置およびジャム処理方法
JP4516894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US8752954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0047350A (ja)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における排紙制御方法
US10737897B2 (en) Medium discharg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medium discharging device
CN110539559B (zh) 记录装置
JP563770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10126460B (zh) 打印设备
JP5063175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2001042578A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具備した画像読取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US1093366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JP5540922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19211524A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987665B2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534181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3446736B2 (ja) 画像読取装置
JP2020015180A (ja) 記録装置
JP5294808B2 (ja) 印刷装置の搬送機構
US20230382673A1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6906982B2 (ja) プリント装置
JP2023105566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H0712893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88873A (ja)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2001233551A (ja) シート反転装置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