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6815A - 木柱的埋桩构造 - Google Patents

木柱的埋桩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6815A
CN110446815A CN201980001134.6A CN201980001134A CN110446815A CN 110446815 A CN110446815 A CN 110446815A CN 201980001134 A CN201980001134 A CN 201980001134A CN 110446815 A CN110446815 A CN 110446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vertical pin
vertical
bearing cylinder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113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6815B (zh
Inventor
泷川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kog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kog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kogawa Corp filed Critical Kakogawa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0762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172051A1/ja
Publication of CN110446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6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木柱的埋桩构造,在本发明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支承装置具有底板、支承筒以及凸部。在木柱的基端部形成有卡入槽,在卡入槽以不能在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具有覆盖木柱的基端部的筒状部的保护罩经由插通于在所述筒状部形成的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连结于垂直木柱。木柱以所述凸部卡入基端面的凹部且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支承筒内立起设置。保护罩具有从筒状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木柱侧凸缘部,支承筒具有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支承筒侧凸缘部和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Description

木柱的埋桩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牌楼(日文:鳥居)、住宅的主柱、自行立起的两根柱构造物及灯笼等的木柱的埋桩(日文:堀立)构造。
背景技术
本申请申请人以前进行涉及木柱设置构造的发明的申请,并取得了专利(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为专利发明)具备:多个木柱支承装置,其具有与浇注于地基的垫层混凝土相对配置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筒部、调整所述底板相对于垫层混凝土的姿势的调整机构以及从所述筒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臂;台基,其包围所述多个木柱支承装置;钢筋,其将所述多个木柱支承装置的臂连结;基层混凝土,其以能够到达所述筒部的上方开口,并且包围所述臂和所述钢筋的方式浇注于所述台基内;多个木柱,其基端部分别插入于所对应的所述木柱支承装置的筒部内,所述基端部由保护片围绕;粒状填充材料,其被填充到所述保护片的外周面与所述筒部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中的除与所述筒部的上方开口相邻的上方部分以外的区域;以及固着材料,其被填充到所述间隙中的所述粒状填充材料的上方。
所述专利发明在如下方面有用:能够不破坏基础混凝土地拔出所设置的木柱,并且还能够在使所述基础混凝土的厚度薄的同时确保设置木柱的支承强度。
然而,所述专利发明为将多个木柱支承装置和连结该多个木柱支承装置的臂彼此的钢筋埋入基础混凝土中的构造,所以不适用于单一的木柱或少数根木柱的设置、以及在基础混凝土上附加地设置木柱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54200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技术而做出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在基础混凝土上设置木柱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即使在单个地设置木柱的情况或进行设置的木柱为少数根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基础混凝土上有效地确保设置强度的同时设置木柱,还能够不破坏基础混凝土地进行设置木柱的更换。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如下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具备:支承装置,其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垂直木柱,其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垂直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垂直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位于上方;和木柱侧凸缘部,其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在所述筒状部中,在比所述支承筒位于上方的部位,在隔着所述垂直木柱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和第2安装孔,以在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与所述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向上方和下方打开的长槽的方式,在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的凹部,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垂直木柱通过棒状构件、第1止脱构件和第2止脱构件以及填充到所述长槽的粘接材料而连结,所述棒状构件插通于以与所述第1安装孔和所述第2安装孔连通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垂直木柱的贯通孔,所述棒状构件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经由所述第1安装孔和所述第2安装孔延伸到比所述筒状部靠径向外方处,第1止脱构件和第2止脱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棒状构件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直径设为比对应的第1安装孔和第2安装孔的直径大,所述支承筒具有从上端部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和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1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能够在能够以不破坏基础混凝土而仅破坏所述固着材料的方式更换设置木柱的状态下,在基础混凝土上埋桩式地设置垂直木柱。
另外,构成为,组装于垂直木柱的保护罩的木柱侧凸缘部与支承筒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夹着固着材料,所以,即使设置木柱为单个或少数根,也能够有效地确保木柱的设置强度,尤其是相对于设置木柱的拉拔强度。
而且,在设置于垂直木柱的基端面的凹部与设置于底板的凸部卡合了的状态下,垂直木柱在底板的上表面立起设置,所以,能够在良好地维持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姿势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在横向外力作用于垂直木柱的情况下产生所述垂直木柱的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如下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具备:支承装置,其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垂直木柱,其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垂直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垂直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位于上方;和木柱侧凸缘部,其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连结,所述支承筒具有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和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第2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木柱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能够在能够以不破坏基础混凝土而仅破坏所述固着材料的方式更换设置木柱的状态下,在基础混凝土上埋桩式地设置垂直木柱。
另外,构成为,组装于垂直木柱的保护罩的木柱侧凸缘部与支承筒的支承筒侧凸缘部在上下方向上夹着固着材料,所以,即使设置木柱为单个或少数根,也能够有效地确保木柱的设置强度,尤其是相对于设置木柱的拉拔强度。
而且,通过紧固连结构件将以不能在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垂直木柱的刚性构件与所述保护罩紧固连结,从而将垂直木柱和所述保护罩连结,所以,能够有效地防止垂直木柱从所述保护罩拔出的情况。
另外,在设置于垂直木柱的基端面的凹部与设置于底板的凸部卡合了的状态下,垂直木柱在底板的上表面立起设置,所以,能够在良好地维持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姿势的同时,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在横向外力作用于垂直木柱的情况下产生所述垂直木柱的局部的应力集中的情况。
在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从所述支承筒的上端部向径向内方延伸。
在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优选,所述刚性构件是截面形状为由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划定的长方形状的板状体,以所述一对长边中的一方朝向所述垂直木柱的径向外方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
所述刚性构件具有在所述垂直木柱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分割体。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使所述刚性构件由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外周的单一构件形成。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从连接于该基端部的中间部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在所述保护罩的自由端面卡合于所述台阶部的状态下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被所述保护罩覆盖。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所述垂直木柱具有树桩相当区域,并且配置成,所述树桩相当区域在上下方向位置上跨过所述支承筒的上端部。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在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基端板,所述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在一方式中,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垂直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优选,所述木柱凸缘部与所述底板的交界被粘接材料覆盖。
在另一方式中,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在将所述垂直木柱(10)设置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底板(30)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之间。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粒状填充材料。
在所述另一方式中,优选,所述保护罩可以具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垂直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进一步优选,所述第2木柱凸缘部与所述底板的交界被粘接材料覆盖。
在所述各种方式中,优选,所述保护罩可以具有从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木柱侧上端凸缘部。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在所述间隙(18)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45)和所述木柱侧凸缘(65)夹着的区域中,在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62)之间沿周向排列有多个在径向上延伸的顶撑构件,所述固着材料(78)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多个顶撑构件。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可以替代所述顶撑构件、或者除了所述顶撑构件以外还具备如下构成:多个贯通孔,其贯通所述支承筒主体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与所述木柱侧凸缘之间且沿周向排列;和多个紧固连结构件,其分别插通于所述多个贯通孔。
所述紧固连结构件,具有插通于所述贯通孔的带螺纹轴部,能够以所述带螺纹轴部的顶端部抵接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所述固着材料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带螺纹轴部。
优选,所述紧固连结构件可以设为螺栓,所述螺栓具有连结于所述带螺纹轴部的径向外端部,并且比所述支承筒主体位于径向外方的头部。
优选,具备螺合于所述带螺纹轴部中的比所述支承筒主体位于径向内方的部分的螺母,通过所述头部和所述螺母夹压所述支承筒主体,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
优选,将所述贯通孔设为带螺纹孔。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中的比所述卡入槽位于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方卡入槽,上侧压缩木材以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上方卡入槽。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中的比所述卡入槽位于下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下方卡入槽,下侧压缩木材以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下方卡入槽。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所述底板具有比所述支承筒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外方延伸部,在所述外方延伸部设置有供基端侧埋设于所述基础混凝土的地脚螺栓的上端侧插通的安装孔。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具有存在支承筒侧间隙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并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具有存在木柱侧间隙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
在该情况下,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木柱侧间隙的周向长度小,并且,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间隙的周向长度小。
所述垂直木柱的周向位置被划定为,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在俯视下与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至少部分重叠。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均优选,在所述支承装置设置有以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固着于所述支承筒的螺柱。
进一步优选,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还可以具备:外框,其以围绕所述支承装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上;地脚,其以具有上方延伸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所述上方延伸部在所述外框的内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之间从所述基础混凝土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螺柱;以及加强固着材料,其以将所述地脚和所述螺柱埋入的方式填充于所述外框与所述支承筒之间。
在所述第1技术方案和所述第2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还可以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接合金属器件,其载置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以及水平木柱,其支承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并且,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在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该水平木柱的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水平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具备:中央连结部,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和水平木柱用支承筒,其支承于所述中央连结部,并且具有供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插入的支承孔,在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在与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并且,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与所述水平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的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的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优选,在所述顶板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上端侧凸部,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中的与所述顶板相接的底面设置有供所述上端侧凸部插通的插通孔。
在具有所述上端侧保护罩、所述顶板、所述接合金属器件以及所述水平木柱的方式中,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还可以具备:第2底板,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
在所述第2底板设置有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的上表面设置的第2凸部能够插通的开口,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并且在基端面具有所述第2凸部能够卡入的第2凹部。
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安装孔,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优选,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第2凸部与所述第2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第2凸部及所述第2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在不具有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和所述水平木柱的方式的第1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可以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第2底板,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
所述垂直木柱在上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
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上端侧安装孔,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在所述第2底板设置有在所述顶板设置的上端侧凸部能够插通的开口,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并且在基端面具有所述上端侧凸部能够卡入的第2凹部。
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优选,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上端侧凸部与所述第2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上端侧凸部及所述第2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在所述第1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可以具备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之间的多个层叠板。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设置有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中的一个层叠板的取出开口。
所述上端侧安装孔包括多段上端侧安装孔,所述多段上端侧安装孔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全部介插的状态起到所述多个层叠板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为止,每当取下一块所述层叠板时会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隔着所述层叠板与所述取出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层叠板朝向所述取出开口推压的推出开口。
在不具有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和所述水平木柱的方式的第2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可以具备:第2垂直木柱,其载置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和筒状构件,其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抵接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的状态下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构件,在分别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和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侧安装孔和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
通过利用插通于对应的上端侧安装孔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连结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并且,通过利用插通于对应的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
在所述第2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可以具备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下端面之间的多个层叠板。
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筒状构件设置有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中的一个层叠板的取出开口。
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包括多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所述多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全部介插的状态起到所述多个层叠板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为止,每当取下一块所述层叠板时会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
进一步优选,在所述筒状构件,在隔着所述层叠板与所述取出开口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层叠板朝向所述取出开口推压的推出开口。
在不具有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和所述水平木柱的方式的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第2底板,其直接或间接地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侧安装孔,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经由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在所述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所述顶板与所述第2底板能够在介插有多个层叠板的状态下连结。
在所述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所述层叠板在下表面具有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在上表面具有能够供所述下表面的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进行凹凸卡合的凸部或凹部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在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另一方,在所述第2底板的下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
在所述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在所述第2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凸部,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第2底板的凸部能够卡入的凹部。
在所述第3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中,优选,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第2底板的凸部卡入该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的凹部且形状与该凸部及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另外,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使木柱在沿长度方向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孔的木柱的埋桩构造,所述木柱具有树桩相当区域,并且配置成所述树桩相当区域在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上跨过所述支承孔的开口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3技术方案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木柱中的、在设置状态下最承受负荷的部位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横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纵剖视图。
图4是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1变形例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沿图2中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图6是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中的木柱被采伐之前的状态的植立树木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2变形例的横剖俯视图,是在与图1的VI-VI线相当的位置对所述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横剖俯视图,分别示出了使木柱插入支承筒内的作业途中的状态、和使木柱插入并设置于支承筒内且即将填入固着材料之前的状态。
图8是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3变形例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是所述实施方式1的第4变形例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1是沿图10中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XII部放大图。
图13是沿图10中的XI-XI线的垂直木柱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图14是图10中的XIV部放大图。
图15是将所述第4变形例的变形构成应用于所述实施方式2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6是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17是沿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图17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所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0是所述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另一变形例的上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1是沿图20中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是所述实施方式2的又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4是所述实施方式2的又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纵剖侧视图。
图25是将包括多个层叠板的变形构成添加到图19的变形例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26是沿图25中的XXVI-XXVI线的剖视图。
图27是沿图25中的XXVII-XXVII线的剖视图。
图28是从图25所示的状态起抽出一块层叠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9是从图25所示的状态起抽出所有层叠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0是将包括另一构成的多个层叠板的变形构成添加到图19的变形例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1是将包括多个层叠板的变形构成添加到图24的变形例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2是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的剖视图。
图33是沿图31中的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图34是从图31所示的状态起抽出一块层叠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5是从图31所示的状态起抽出所有层叠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6是将包括另一构成的多个层叠板的变形构成添加到图24的变形例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横剖俯视图,是与图33对应的位置的横剖视图。
图37是图36所示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横剖俯视图,是在与图31中的XXXVII-XXXVII线相当的位置的横剖俯视图。
图38是将另一包括多个层叠板的变形添加到图19的变形例而得到的另一变形构成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9是图15所示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变形构成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40(a)和图40(b)分别是沿图39中的XXXXa-XXXXa线、XXXXb-XXXXb线的剖视图。
图41是图15所示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另一变形构成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42是沿图41中的XXXXII-XXXXII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的局部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2中示出沿图1中的II-II线的横剖视图,在图3中示出沿图2中的III-III线的纵剖视图。
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1是使一根或少数根木柱以直立状态在基础混凝土100上埋桩式地设置的构造,优选利用于牌楼的柱、家屋的主柱、以两根柱构造自行立起的构造体的柱、木制灯笼等。
详细而言,如图1~图3所示,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1具备固定于基础混凝土100上的支承装置20、和支承于所述支承装置20的垂直木柱10。
所述支承装置20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100上的底板30、设置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40、设置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40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5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为半球状。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地脚螺栓110以形成上端侧向上方延伸的上方延伸部111的状态埋设于所述基础混凝土100。
在所述底板30设置有比所述支承筒40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外方延伸部32,在所述外方延伸部32设置有供所述地脚螺栓110的上方延伸部111插通的安装孔34。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30经由上方延伸部111插通于所述安装孔34的所述地脚螺栓110、和以位于该底板30的上表面的方式螺纹接合于所述上方延伸部111的固定螺母115而固着于基础混凝土100。
优选,使所述安装孔34的内径比所述上方延伸部111的外径大,能够在使所述上方延伸部111插通于所述安装孔34的状态下,在基于所述固定螺母115的固定前的阶段中在平面方向上调整所述底板30的位置。
在图4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1B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在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所示,在所述第1变形例1B中,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将所述支承装置20变更为支承装置20B。
在所述支承装置20B中,与所述支承装置20相比,还具有螺纹接合于所述地脚螺栓110的上方延伸部111的位置调整螺母117,该位置调整螺母117能够载置所述上方延伸部111插通于所述安装孔34的状态下的所述底板30。
根据所述第1变形例,能够根据规格和/或期望容易地变更所述底板30相对于基础混凝土100的设置高度和倾斜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和第1变形例1B中,在所述底板30设置有四个所述安装孔34,当然,所述安装孔34的数量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如图1~图3所示,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60覆盖,而且,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凸部50卡入的凹部12。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部50为半球状,因此,所述凹部12也为与之相应的半球状。
如图1所示,所述垂直木柱10以所述保护罩60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40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18且所述凸部50卡入了所述凹部12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40内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容许到达所述凹部12且覆盖该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的基端板15。
优选,为了容许到达所述凹部12而设置于所述基端板50的开口为与所述凸部50和所述凹部12的外形形状一致的形状。
所述基端板15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通过设置所述基端板15,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在对垂直木柱10施加了横向的外力时,所述凹部12因来自所述凸部50的应力而损伤、变形的情况。
如图1所示,所述保护罩60具有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的筒状部62、和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木柱侧凸缘部65。
所述筒状部62构成为,下端部位于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下端对应的位置,并且上端部在使所述垂直木柱10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40内的状态下比所述支承筒40的上端位于上方。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从所述筒状部62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40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从所述筒状部62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在组装了所述保护罩60的状态下的垂直木柱10在所述支承筒40内立起设置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与所述底板30的上表面相接。
如图1所示,在所述筒状部62中,在比所述支承筒40位于上方的部位,在隔着所述垂直木柱1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第1安装孔62a和第2安装孔62b,在所述垂直木柱10设置有与所述第1安装孔62a和所述第2安装孔62b连通的贯通孔14。
在图5中示出沿图2中的V-V线的纵剖视图。
如图2和图5所示,以在所述筒状部62的内周面与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在下方向外方打开的长槽19的方式,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设置有沿长度方向的凹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所述凹部沿周向排列。
在这样的构成中,所述筒状部62与所述垂直木柱10通过棒状构件70、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以及粘接材料75而连结,所述棒状构件70插通于所述第1安装孔62a、所述贯通孔14以及第2安装孔62b,并且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经由所述第1安装孔62a和所述第2安装孔62b延伸到比所述筒状部62靠径向外方处,所述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分别设置于所述棒状构件7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并且直径比对应的第1安装孔62a和第2安装孔92b大,所述粘接材料75填充于所述长槽19。
优选,所述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中的至少一方以能够变更位置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棒状构件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棒状构件70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设置有螺纹部,所述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是螺合于所述螺纹部的螺母。
所述保护罩60可以由各种材质形成,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在该情况下,准备构成所述筒状部62的筒状部片体、和构成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的木柱侧凸缘部片体,通过焊接等使所述木柱侧凸缘片体固着于所述筒状部片体而形成保护罩片体,并且将所述保护罩片体卷绕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的外周,由此,能够形成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的外周的所述保护罩60。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所述筒状部62设置有在所述保护罩60组装于垂直木柱10的状态下使所述长槽19向外方打开的开口63,能够经由所述开口63向所述长槽19填充粘接材料75。
优选,所述开口63按每个所述长槽19在上下设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所述开口63具有使所述长槽19的上端部向外方打开的上方开口63a、和使所述长槽19的上下中间部向外方打开的下方开口63b。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所述下方开口63b视觉识别从所述上方开口63a流入了的粘接材料75,从而能够确认在所述长槽19的上方部分填充了粘合材料75,而且,通过对从所述上方开口63a和/或所述下方开口63b流入了的粘接材料75从所述长槽19的下端向外方流出的情况进行确认,从而能够确认在所述长槽19的下方部分填充了粘接材料75。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粘接材料75填充于所述长槽19,也可以代替该构成,而使压缩木材(未图示)组装于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长槽19。
详细而言,在该情况下,首先,在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长槽19组装压缩木材,在该状态下由所述保护罩60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并且,之后实施通过湿度的添加等使所述压缩木材膨胀的处理。此外,所述压缩木材以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的径向的方式组装。
根据该构成,在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长槽19的位置,所述压缩木材在所述保护罩60与所述垂直木柱10之间沿径向膨出,结果,能够强固地将所述保护罩60组装于所述垂直木柱10。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的湿度的添加能够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所述压缩木材来进行。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支承筒40具有存在所述间隙18地围绕所述筒状部62的支承筒主体42、和从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上端部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45。
所述支承筒40可以由防锈性优异的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等形成。
所述支承筒40可以通过焊接、螺纹紧固连结等各种方法固着于所述底板30。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中,基端部被所述保护罩60围绕的垂直木柱10通过混凝土或砂浆等固着材料78而支承于所述支承筒40,该固着材料78填充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18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和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夹着的区域。优选,作为所述固着材料78,可以使用水泥系无收缩材料。
在具备这样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中,能够以仅破坏所述间隙18内的固着材料78,而不破坏基础混凝土100的方式进行垂直木柱10的更换。
另外,根据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1,即使向垂直木柱10从所述支承装置20拔出的方向的外力(以下,称为拉拔外力)作用于该垂直木柱10,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也能够相对于填充于所述间隙18内的固着材料78作为阻力体发挥作用。
而且,通过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有效地防止在作用了拉拔外力时,填充于所述间隙18内的固着材料78从所述支承筒40向上方拔出的情况。
另外,通过所述棒状构件70、所述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以及填充于所述长槽19的粘接材料75有效地防止在作用了拉拔外力时,垂直木柱10从所述保护罩60拔出的情况。
而且,在所述底板30中的、被所述支承筒40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设置有朝向上方的凸部50,在所设置的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设置有供所述凸部50卡入的凹部12,由此,即使对垂直木柱10作用了横向的外力(以下,称为横向外力),也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局部的应力作用于该垂直木柱10的情况,并且能够实现垂直木柱10的设置姿势的稳定化。此外,如上所述,通过设置所述基端板15,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横向外力作用时所述凹部12发生损伤和变形的情况。
因此,能够在尽可能地降低所述支承筒40的高度的同时,有效地确保垂直木柱10的支承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而且,如图1和图5所示,在向所述间隙18内填充固着材料78之前的阶段中,能够通过粘接材料79覆盖所述木柱侧凸缘65与所述底板30的交界。
通过设置所述粘接材料79,即使在设置垂直木柱10后由于横向外力等要因而所述固着材料78分裂,垂直木柱10倾斜,也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固着材料78的碎片进入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与所述底板30之间的情况。此外,即使垂直木柱10由于某些要因而倾斜,也可通过所述凸部50与所述凹部12的卡合来恢复一定程度的倾斜。
作为所述粘接材料79,优选,可以使用填缝剂等具有柔软性的粘接材料。
而且,通过具备所述粘接材料79,能够在利用所述粘接材料79使垂直木柱10在所述支承筒40内的预定位置以直立姿势临时固定的状态下,向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18填充固着材料78,能够实现垂直木柱10的设置姿势的稳定化。
另外,如图1和图2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承装置20具有将所述底板30的外方延伸部32与所述支承筒40的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外周面连结的加强肋35。
通过具备所述加强肋35,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支承装置20的强度。
优选,所述加强肋35绕所述支承筒40的中心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此外,所述垂直木柱10的截面形状可以设为圆形、椭圆形以及多边形等各种形状,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俯视形状也可以设为圆形、椭圆形以及多边形等各种形状。
而且,既可以使所述垂直木柱10的截面形状与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俯视形状相同,也可以使其不同。
即,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既可以将所述支承筒主体42设为在俯视下为圆形,也可以设为在俯视下为多边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等所示,垂直木柱10具有树桩相当区域10a,并以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在上下方向位置上跨过所述支承筒40的上端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支承筒40内。
在图6中示出被用作垂直木柱10的木柱被采伐之前的状态的植立树木200的示意图。
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是指,在将植立树木200中的位于地表面GL的地表面部位210的基准直径设为了D的情况下,被比所述地表面部位210以1.5×D的距离位于上方的树桩相当区域上端位置211、和比所述地表面部位210以0.5×D的距离位于地中的树桩相当区域下端位置212夹着的区域。
如图6所示,植立树木200具有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从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的下端进一步向地中延伸的根部区域10c、以及从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的上端向上方延伸的干部区域10b。
在此,本申请发明人着眼于以下这一点:在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与所述干部区域10b相比,年轮偏心地形成,从而比所述干区域10b强度高,尤其是对在横向上作用的力强度高。
即,当所述横向外力作用于通过所述支承装置20以直立姿势设置的状态下的垂直木柱10时,对垂直木柱10的与所述支承筒40的上端部相接的部位施加最大的负荷。
因此,通过以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跨过所述支承筒40的上端部的方式将所述垂直木柱10设置于所述支承筒40内,能够提高垂直木柱10的强度。
此外,无论垂直木柱10是否具有所述树桩相当区域10a,均可以在设置木柱1中的跨过所述支承筒40的上端部的区域卷绕碳强化纤维等加强片。
在该情况下,所述保护罩60以覆盖所述加强片的方式组装。
在图7(a)和图7(b)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1C的横剖俯视图,是在与图1的VI-VI线相当的位置对该第2变形例1C进行剖切而得到的横剖俯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图7(a)示出了使垂直木柱10插入于支承筒40内的作业途中的状态,图7(b)示出了使垂直木柱10插入并设置于支承筒40内且即将向所述间隙18填充固着材料78之前的状态。
在所述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C中,具有木柱侧凸缘部65C和支承筒侧凸缘部45C代替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和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和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均遍及整周地设置。
在该情况下,构成为,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的自由端(径向外端)比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的自由端(径向内端)位于径向内方,在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的自由端(径向外端)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的自由端(径向内端)之间在径向上存在间隙。
与此相对,在所述第2变形例1C中,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C具有存在支承筒侧间隙46b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46a,并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C具有存在木柱侧间隙66b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66a。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46a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另一方面,所述支承筒分割侧凸缘46a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木柱侧间隙66b的周向长度小,并且,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66a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间隙46b的周向长度小。
在所述第2变形例1C中,在使组装了所述保护罩60的状态下的垂直木柱10插入所述支承筒40内时,如图7(a)所示,以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66a位于所述支承筒侧间隙46b内,并且,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46a位于所述木柱侧间隙66b内的方式,设定垂直木柱10的绕中心的周向位置。
在组装了所述保护罩60的状态下的垂直木柱10插入到所述支承筒40内之后,以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66a在俯视下与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46a至少部分重叠的方式,使垂直木柱10绕中心旋转(图7(b)),在该状态下,向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18填充固着材料78。
根据这样的构成的第2变形例1C,能够进一步提高拉拔外力作用于垂直木柱10时的阻力。
在图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1D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所述第3变形例1D中,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将所述支承装置20变更为支承装置20D。
在所述支承装置20D中,与所述支承装置20相比,具有螺柱36来代替所述加强肋35。所述螺柱36从所述支承筒主体42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
即,如图8所示,在所述第3变形例1D中,与本实施方式1相比,还具有:外框130,其以围绕所述支承装置20D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100上;地脚120,其以具有上方延伸部121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100,所述上方延伸部121在所述外框130的内周面与所述支承筒40的外周面之间从所述基础混凝土100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螺柱36,其以从所述支承筒4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固着于所述支承筒40,并与所述地脚120的上方延伸部121直接或间接地连结;加强固着材料140,其以将所述地脚120和所述螺柱36埋入的方式填充于所述外框130与所述支承筒40之间。
例如,如图8所示,可以以围绕所述支承装置20D的方式配置多个所述地脚120,使钢筋125卷绕并连结于所述多个地脚120,使所述螺柱36连结于所述钢筋125。
此外,作为所述加强固着材料140,例如,可以使用混凝土或砂浆,优选使用水泥系无收缩材料。
根据所述第3变形例,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支承装置20D的设置强度。
在图9中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1E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本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所述第4变形例1E在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设置于所述筒状部62的上端与下端的中间这一点、以及在所述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位于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粒状填充材料80这一点上与本实施方式1不同。
作为所述粒状填充材料80,使用通过破坏配设于该粒状填充材料80的上方的固着材料78从而能够较容易地取出的物质,例如使用砂子。
此外,图1、图3、图4、图8以及图9中的附图标记160为围绕所述保护罩60和所述支承装置20、20B、20D中的向外方露出的部分的分割构造的基体,通过未图示的砂浆而固着。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0中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的局部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11中示出沿图10中的XI-XI线的横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关于所述垂直木柱10和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构造,与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不同。
即,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构成为通过刚性构件310和紧固连结构件320来进行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从而替代通过所述棒状构件70、所述第1止脱构件72a和第2止脱构件72b实现的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
在图12中示出图10中的XII部放大图。
另外,在图13中示出沿图10中的XI-XI线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放大分解横剖视图。
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被所述保护罩60的所述筒状部62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30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卡入槽305遍及所述垂直木柱10的整周地设置,但所述卡入槽305也可以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外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
在所述卡入槽305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状态组装有刚性构件310。
关于所述刚性构件310,由于在卡入了所述卡入槽305的状态下经由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连结于所述保护罩60,所以具有能够防止所述垂直木柱10从所述保护罩60拔出的情况的刚性即可,可以由不锈钢、铁、铜等金属、或压缩木材等各种材质形成。压缩木材例如可以配设成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
此外,如图10~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设为横穿所述垂直木柱10的贯通螺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所述刚性构件310是截面形状为由一对长边310a和一对短边310b划定成的长方形状的板状体,以所述一对长边310a中的一方朝向所述垂直木柱10的径向外方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305。
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所述刚性构件310设为了截面矩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以使得所述刚性构件310中的、与由所述卡入槽305的底面和宽度方向一方侧的内侧面划定成的角部对应的端部319a、和与由所述卡入槽305的底面和宽度方向另一方侧的内侧面划定成的角部对应的端部319b随着接近所述卡入槽305的底面而缩径的方式,形成为顶端细的锥状或顶端细的曲面状。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在有效地防止在所述刚性构件310和所述垂直木柱10发生损伤的同时,使所述刚性构件310嵌入所述卡入槽305。
如图11~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垂直木柱10设为具有四个侧面的横截面矩形状,如图13所示,所述刚性构件310具有分别卡入所述垂直木柱10的四个侧面的卡入槽305的四个直线状分割体311。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所述刚性构件310构成为具有两个L字状分割体,也可以将所述刚性构件310设为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横截面形状的单一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等所示,所述刚性构件310配置于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以使得所述刚性构件310配置于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长度方向上端附近,即,以所述刚性构件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保护罩的筒状部的开口附近的方式,使所述刚性构件组装于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
而且,也可以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将所述刚性构件310配置成多段。
此外,与所述实施方式1同样,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从连接于该基端部11a的中间部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以所述保护罩60的筒状部62的自由端面(上端面)抵接于所述台阶部的状态将所述基端部11a插入所述筒状部62内。
通过具备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保护罩60相对于所述垂直木柱10向上方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优选,能够进行使被所述保护罩60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向该垂直木柱10的径向内方进行压缩加工的、所谓的“木收缩(日文:木殺し)”。
通过进行这样的压缩加工,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强度。
在图14中示出图10中的XIV部放大图。
如图14所示,从设置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中间部11b与基端部11a之间的台阶部的径向内端向该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方形成有切槽,向所述切槽内插入有防水板330。
通过设置所述防水板330,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等水侵入所述保护罩60与所述垂直木柱10之间的情况。
如图12所示,在所述保护罩60的筒状部62中的、与卡入了所述垂直木柱10的卡入槽305的所述刚性构件31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使所述筒状部62的内外连通的安装孔325。
并且,如图10~图12所示,螺丝或螺栓等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经由所述安装孔325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310,由此,所述筒状部62与所述垂直木柱10连结。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在所述垂直木柱10上以不能沿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组装的所述刚性构件310与所述保护罩60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而紧固连结,从而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连结,所以能够将所述垂直木柱10强固地固定于所述保护罩6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仅通过所述刚性构件310和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来进行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但也可以构成为,除了所述刚性构件310和所述紧固连结构件320以外还通过所述粘接材料75来进行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
另外,当然,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第1变形例~第4变形例应用于本实施方式2。
在图15中示出将所述第4变形例1E的构成应用于本实施方式2而得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的局部纵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1和2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5所示,在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在所述垂直木柱10被立起设置的状态下,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面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之间。
并且,向所述间隙18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所述粒状填充材料80,向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之间填充有所述固着材料78。
在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在所述保护罩60设置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68,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68以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立起设置状态下载置于所述底板30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62的基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粘接材料79来覆盖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68与所述底板30的交界。
另外,在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如图15所示,所述保护罩60具有从所述筒状部62的上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第3木柱侧凸缘部69。
通过具备所述第3木柱侧凸缘部69,能够提高所述保护罩60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交界附近的刚性。
此外,设置于所述筒状部62的上端部的所述第3木柱侧凸缘部69能够应用于包括所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各种形态。
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还构成为,将一个或多个水平木柱450支承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部。
此外,设为能够将水平木柱450支承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部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所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1。
在图16中示出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附近的纵剖侧视图。
在图17中示出沿图16中的XVII-XVII线的剖视图,在图18中示出沿图17中的XVIII-XVIII线的剖视图。
如图16~图18所示,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还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360,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连接于所述中间部11b的上端部11c的外周;顶板370,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上方开口;接合金属器件400,其载置于所述顶板370的上表面;以及水平木柱450,其支承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
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通过和所述保护罩60与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的连结构造同样的连结构造而连结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
即,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设置有与设置于所述基端部11a的所述卡入槽305同样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380。
另一方面,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中的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使该上端侧保护罩360的内外连通的上端侧安装孔386。
并且,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通过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386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紧固连结,从而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连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设为横穿所述垂直木柱10的贯通螺栓。
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与所述基端部11a同样,从所述中间部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
并且,以所述台阶部卡合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自由端面(下端面)的状态将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插入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内。
优选,能够对被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进行向该垂直木柱10的径向内方进行压缩加工的、所谓的“木收缩”。
所述顶板370具有: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上方开口的中央部371、和从所述中央部371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延伸部373。
如图16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顶板370设置有向上方延伸对上端侧凸部39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上端侧凸部390与所述凸部50配置于同一轴上。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设置多个所述上端侧凸部390。
此外,图16等的附图标记375是将所述顶板370的延伸部373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外周面连结的加强肋。
在所述水平木柱450中的支承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基端部451a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与所述刚性构件310同样的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460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45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水平侧卡入槽。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具备:中央连结部410,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370;和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其支承于所述中央连结部410,具有供所述水平木柱450的基端部451a插入的支承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中央连结部410中的与所述顶板370相接的底面设置有与所述上端侧凸部390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形状的插通孔,通过所述上端侧凸部390卡入所述插通孔,从而有效地防止了所述接合金属器件与所述顶板的位置偏移。
如图17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具有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四个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
在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在与组装于应该支承的水平木柱450的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46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使内外连通的安装孔。
通过利用插通于所述安装孔的螺丝或螺栓等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470将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与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460紧固连结,从而所述水平木柱450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连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470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水平木柱45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所述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470设为横穿所述水平木柱450的贯通螺栓。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水平木柱450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拔出的情况。
如图16和图17等所示,所述水平木柱450具有插入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的所述基端部451a和与所述基端部451a连接的中间部451b,所述基端部451a从所述中间部45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
在这样的构成中,所述水平木柱450的基端部451a以所述台阶部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的自由端面(以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为基准的径向外端面)卡合的状态插入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内。
优选,能够对被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围绕的所述水平木柱450的基端部451a进行向该水平木柱450的径向内方进行压缩加工的、所谓的“木收缩”。
如图16~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2还具有在比所述水平木柱450靠上方处以直立状态立起设置的第2垂直木柱510。
详细而言,在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中,具备:第2底板530,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中央连结部410;第2支承筒540,其设置于所述第2底板530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以及第2垂直木柱510,在第2垂直木柱510中,外周被筒状的第2保护罩560覆盖的基端部511a由所述第2支承筒540支承。
在所述第2底板530设置有与设置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中央连结部410的上表面的第2凸部415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中,在基端部511a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并且在基端面设置有所述第2凸部415能够卡入的第2凹部515。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凸部415与所述上端侧凸部390配置于同一轴上,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设置多个所述第2凸部415。
与所述刚性构件310同样的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2卡入槽。
所述第2保护罩560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的位置具有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
通过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的螺丝或螺栓等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将所述第2保护罩560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连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构成为顶端部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内部终止,但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设为横穿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贯通螺栓。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从中间部5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以所述台阶部卡合于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自由端面(上端面)的状态将所述基端部511a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60。
优选,能够对被所述第2保护罩560围绕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进行向该第2垂直木柱510的径向内方进行压缩加工的、所谓的“木收缩”。
所述第2支承筒540的内径与外插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的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外径大致相同。
在这样的构成中,在以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外周面与所述第2支承筒540的内周面相接且所述第2凸部415卡入所述第2凹部515的方式被所述第2保护罩560覆盖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插入所述第2支承筒540内的状态下,所述第2支承筒540与所述第2保护罩560通过贯通两者的第2垂直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570而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580,所述第2基端板580具有容许所述第2凸部415卡合于所述第2凹部515且形状与所述第2凸部415及所述第2凹部515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所述第2底板530具有:中央部531,其具有供所述第2凸部415插通的所述开口,并且载置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中央连结部410;和延伸部533,其从所述中央部531向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径向外方延伸。
如图17所示,所述延伸部533具有:载置区域535,其载置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的上表面;和重叠区域537,其不载置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并且在沿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观察时与所述顶板370的所述延伸部373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固定螺栓425,在所述载置区域535设置有所述固定螺栓425能够插通的安装孔535a。
即,通过插通于所述安装孔525a的所述固定螺栓425也将所述第2底板530固定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
优选,如图16~图18所示,可以在所述第2底板530设置有抓扣爪(日文:引っ掛け爪)539,所述抓扣爪539在与该第2底板530的上表面的协作下形成向径向外方打开的托起用卡入间隙。
通过设置所述抓扣爪539,能够容易进行包括所述第2底板530、所述第2保护罩560以及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的第2垂直木柱单元的托起。
例如,可以在所述抓扣爪539与所述第2底板530的上表面之间插入铁板等刚性板状体,使所述刚性板状体卡合于托起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抓扣爪539构成为,径向外端部比所述第2底板530的外周缘位于径向外方。
而且,如图16和图18所示,在所述第2底板530的所述重叠区域537和所述顶板370中的所述延伸部373所对应的区域设置有用于组装螺纹接头590的开口537a,所述第2底板530与所述顶板370在夹着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状态下通过螺纹接头590而连结。
优选,可以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设置供所述螺纹接头590插通的螺栓连通孔。
此外,图16~图18中的附图标记545是将所述第2底板530的延伸部533与所述第2支承筒540的外周面连结的加强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所述第2底板530、所述第2支承筒540以及组装了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第2垂直木柱单元,经由包括所述水平木柱450和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的水平木柱单元而支承于包括所述垂直木柱10、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以及所述顶板370的垂直木柱单元,但也可以变形为使所述第2垂直木柱单元直接支承于所述木柱单元。
在图19中示出这样的变形例2B的纵剖侧视图。
此外,图19中的附图标记595是将所述第2底板530与所述顶板370连结的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
在所述垂直支柱10的上方经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使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立起设置的埋桩构造2、和在所述垂直支柱10的上方不经由所述接合金属器件400地使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立起设置的埋桩构造2B中,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的基端部被所述第2保护罩560和所述第2支承筒540双重支承,但也可以省略所述第2支承筒540。
在图20中示出从所述埋桩构造2去掉了所述第2支承筒540后而得到的变形例3的与图16对应的纵剖侧视图。
而且,在图21中示出沿图20中的XXI-XXI线的剖视图,在图22中示出沿图21中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另外,在图23中示出从所述埋桩构造2B去掉了所述第2支承筒540后而得到的变形例3B的纵剖侧视图。
在图24中示出使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立起设置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的另一变形例4的纵剖侧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所述变形例4具有围绕所述垂直支柱10的上端部11c和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的基端部511a并且将两者连结的筒状构件600。
详细而言,在所述垂直支柱10的上端部11c设置有所述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部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
另一方面,在所述第2垂直支柱510的基端部511a设置有所述第2卡入槽,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
所述筒状构件600,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面载置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的状态下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和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在分别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和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对应的位置具有使该筒状构件600的内外连通的所述上端侧安装孔386和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
所述筒状构件600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经由插通于对应的所述上端侧安装孔386的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而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600连结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并且,所述筒状构件600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经由插通于对应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的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而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600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
如图24所示,所述垂直支柱10的上端部11c从所述中间部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从所述中间部511b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所述上端部11c和所述基端部511a为相同的外径。
并且,所述筒状构件600以下端面卡合于所述上端部11c与所述中间部11c之间的台阶部且上端面卡合于所述基端部511a与所述中间部511b之间的台阶部的状态外插于所述上端部11c和所述基端部511a。
在此,对进一步的变形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25中示出所述变形例2B的变形构成2B’的主视图。
另外,在图26和图27中分别示出沿图25中的XXVI-XXVI线和XXVII-XXVII线的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变形例2B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所述变形构成2B’构成为能够容易调整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上端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25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与所述变形例2B相比,具备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370之间的多个层叠板610。
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具有从上方向下方依次层叠的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
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只要在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370之间的状态下被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围绕即可,可以采取各种形态。
如图26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中,所述层叠板610具有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的内周面形状相同的形状。
所述层叠板610例如由不锈钢等形成,根据规格来设定厚度。
如图25和图26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中,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设置有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610(1)~610(5)中的一个层叠板610的取出开口362。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取出开口362设置于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610(1)~610(5)中的位于最上方的层叠板(图25中的所述第1层叠板610(1))的位置。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如图25所示,所述上端侧安装孔386包括多段上端侧安装孔386(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六段上端侧安装孔386(5)~386(0)),所述多段上端侧安装孔386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被介插的状态起到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为止,每当取下一块所述层叠板610时会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相对。
即,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370之间的状态下(图25),使用五块时上端侧安装孔386(5)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相对,在拔取所述第1层叠板610(1)而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顶板370之间介插了所述第2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2)~610(5)这四块层叠板的状态下(图28),使用四块时上端侧安装孔386(4)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相对。
并且,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下,不使用时上端侧安装孔386(0)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相对。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以使得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能够根据所述层叠板610的取下而相对于所述垂直木柱10向该垂直木柱10的基端侧移动的方式,划定所述中间部11b与所述上端部11c之间的交界位置。
如图29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以使得在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全部被取下时,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下端部抵接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与中间部11b之间的台阶部的方式,划定所述上端部11c与所述中间部11b的交界位置。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使所述中间部11b与所述上端部11c为相同的直径。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所述层叠板610的拔取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
从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在上述使用五块的情况下经由上端侧安装孔386(5)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的状态(图25)起,首先,解除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的紧固连结,使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与所述垂直木柱10成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在此,固着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所述顶板370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595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底板530。
因此,在该状态下,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和所述顶板370能够与包括所述第2底板530、所述第2保护罩360以及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单元一起,相对于所述垂直木柱10沿长度方向移动。
接下来,在通过托起装置抬起所述第2垂直木柱单元,使来自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对所述第1层叠板610(1)的载荷解除了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取出开口362取出所述第1层叠板610(1)。
然后,使被托起装置抬起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单元(以及连结于它的所述顶板370和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向下方下降,使所述顶板370载置于所述第2层叠板610(2),在该状态下,使所述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385在上述使用四块的情况下插通于上端侧安装孔386(4)而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出现图27的状态。
该图27所示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端位置比介插有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的图25所示的状态下的上端位置位于靠下方一块所述层叠板610的量的位置。
像这样,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能够在维持了所述垂直木柱10的设置状态的状态下调整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下位置。
如图26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在隔着所述层叠板610与所述取出开口36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层叠板610朝向所述取出开口362推压的推出开口364。
通过具备所述推出开口364,能够实现经由所述取出开口362的所述层叠板610的取出作业的容易化。
在图30中示出所述变形例2B的另一变形构成2B”的主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变形例2B以及所述变形构成2B’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所述变形构成2B”在具备多个层叠板611来代替所述多个层叠板610这一点、和所述多个层叠板611介插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面与所述第2底板530之间这一点上与所述变形构成2B’不同。
在图30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层叠板611具有从下方向上方依次层叠的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1(1)~611(5)。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在所述第2支承筒540和所述第2保护罩560分别设置有能够实现所述多个层叠板611(1)~611(5)中的一个层叠板611的抽出的取出开口542、562。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第2支承筒540的取出开口542和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取出开口562设置于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611(1)~611(5)中的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图30中的所述第1层叠板611(1))的位置。
所述层叠板611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一方具有向厚度方向外方突出且沿所述层叠板611的抽出方向的凸状轨611a,并且,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另一方具有供所述凸状轨611a卡入的凹状轨611b。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所述层叠板61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所述凸状轨611a和所述凹状轨611b。
在该情况下,设置于最下段的第1层叠板611(1)的上表面的凸状轨611a卡入设置于在所述第1层叠板上层叠的第2层叠板611(2)的下表面的凹状轨611b。
根据这样的变形构成,能够实现向所述层叠板611的抽出方向的移动,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层叠板611向与抽出方向不同的方向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此外,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凸状轨611a能够卡入的凹状轨512。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如图30所示,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包括多段上端侧安装孔526(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六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526(0)),所述多段上端侧安装孔526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611(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1(1)~610(5))全部被介插的状态起到所述多个层叠板611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为止,每当取下一块所述层叠板611时会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即,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1(1)~611(5)全部介插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与所述第2底板530(在图示的构成中为所述第2基端板580)之间的状态下(图30),使用五块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在拔取所述第1层叠板611(1)而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与所述第2底板530(在图示的构成中为所述第2基端板580)之间介插有所述第2层叠板~第5层叠板611(2)~610(5)这四块层叠板的状态下,使用四块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4)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并且,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1(1)~611(5)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下,不使用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0)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以使得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能够根据所述层叠板611的取下而相对于所述第2保护罩560向该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侧移动的方式,划定所述中间部511b与所述基端部511a之间的交界位置。
如图30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B”中,以使得在所述多个层叠板611全部被取下时,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上端部抵接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中间部511b与基端部511a之间的台阶部的方式,划定所述中间部511b与所述基端部511a的交界位置。
当然,也可以将具备所述多个层叠板610或所述多个层叠板611的变形构成应用于图24所示的所述变形例4。
在图31中示出所述变形例4的变形构成4’的主视图。
另外,在图32和图33中分别示出沿图31中的XXXII-XXXII线和XXXIII-XXXIII线的剖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变形例4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31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与所述变形例4相比,具备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之间的多个层叠板610。
在图31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具有从下方向上方依次层叠的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
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只要能够在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之间的状态下被所述筒状构件600围绕即可,可以采用各种形态。
如图33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所述层叠板610具有与所述筒状构件600的内周面形状相同的形状。
如图31和图33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在所述筒状构件600设置有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610(1)~610(5)中的一个层叠板610的取出开口602。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取出开口602设置于能够抽出所述多个层叠板610(1)~610(5)中的位于最下方的层叠板(在图31中为所述第1层叠板610(1))的位置。
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如图31所示,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包括多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六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526(0)),所述多段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被设置成,在从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在图示的例子中为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被介插的状态起到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为止,每当取下一块所述层叠板610时会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即,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介插于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之间的状态下(图31),使用五块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在拔取所述第1层叠板610(1)而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下端面之间介插有所述第2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2)~610(5)这四块层叠板的状态下(图34),使用四块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4)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并且,在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全部被取下的状态下,不使用时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0)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相对。
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以使得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能够根据所述层叠板610的取下而相对于所述筒状构件600向下方移动的方式,划定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中间部511b与基端部511a之间的交界位置。
如图35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以使得在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全部被取下时,所述筒状构件600的上端部抵接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中间部511b与基端部511a之间的台阶部的方式,划定所述中间部511b与所述基端部511a的交界位置。
也可以代替该构成,将所述中间部511b与所述基端部511a设为相同的直径。
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所述层叠板610的拔取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
从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在上述使用五块的情况下经由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的状态(图31)起,首先,解除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的紧固连结,使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与所述筒状构件600成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接下来,在通过托起装置抬起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使来自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对所述多个层叠板610(在所述变形构成中为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的载荷解除了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取出开口602取出所述第1层叠板610(1)。
由此,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载置第2层叠板610(2)。
然后,使被托起装置抬起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向下方下降,载置于位于最上方的层叠板610(在所述变形构成中为第5层叠板610(5)),在该状态下,使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在上述使用四块的情况下插通于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4)而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出现图34的状态。
该图34所示的状态下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端位置比介插有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0(1)~610(5)的图31所示的状态下的上端位置位于靠下方一块所述层叠板610的量的位置。
像这样,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也能够在维持了所述垂直木柱10的设置状态的状态下,调整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下位置。
如图33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在所述筒状构件600,在隔着所述层叠板610与所述取出开口602相对的位置设置有能够将所述层叠板610朝向所述取出开口602推压的推出开口604。
通过具备所述推出开口604,能够实现经由所述取出开口602的所述层叠板610的取出作业的容易化。
在图36中示出作为所述变形例4的另一变形构成4”的横剖俯视图,是与图33对应的横剖俯视图。
所述变形构成4”具有层叠板615来代替所述层叠板610。
如图36所示,所述层叠板615在每1段均具有多个板片616。
详细而言,所述多个板片616以各自的长度方向沿板抽出方向X的状态沿与抽出方向X正交的横方向Y并排配置。
在图示的例子中,所述多个板片616具有第1板片~第7板片616(1)~616(7)。
在所述保护罩600设置有仅容许所述多个板片616中的预定块数的板片616的抽出的取出开口605。
在图36所示的例子中,所述取出开口605被设为每次抽出一块所述板片616那样的大小。
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所述层叠板615的拔取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进行。
与所述变形构成4’中的取出方法同样,从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在上述使用五块的情况下经由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5)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状态起,首先,解除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的紧固连结,使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与所述筒状构件600成为能够相对移动的状态。
接下来,在通过托起装置抬起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使来自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对所述多个层叠板615的载荷解除了的状态下,从该取出开口605取出位于最下方的第1层叠板615中的所述第1板片~第7板片616(1)~616(7)中的、处于面对所述取出开口605的可取出位置的一个板片(在图36中为第4板片616(7))。
在所述第1层叠板615(1)中的多个板片616的取出作业时,以使得在所述第1层叠板615(1)上层叠的第2层叠板中的多个板片不会下降的方式,预先对所述第2层叠板的多个板片进行临时固定。
该临时固定例如可以经由插通于设置在所述保护罩600的临时固定用缝隙的卡止构件来进行。
接下来,经由设置于所述保护罩600的横向推动开口607,将所述第1层叠板615(1)中的剩余的板片616沿横向Y向中央侧推动,使与之前取出的板片(第4板片616(4))相邻的板片(第3板片616(3)或第5板片616(5))位于所述可取出位置。
然后,经由所述取出开口605取出位于所述可取出位置的板片616。
通过反复进行该作业,在将形成所述第1层叠板615(1)的所述多个板片616全部取出之后,解除对所述第2层叠板615(2)的临时固定。
由此,剩余的层叠板(所述第2层叠板~第5层叠板)下降,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面载置所述第2层叠板615(2)。
然后,使被托起装置抬起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向下方下降而载置于位于最上方的层叠板610(第5层叠板615(5)),在该状态下使所述第2紧固连结构件525在上述使用四块的情况下插通于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526(4)而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
该状态下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端位置比介插有所述第1层叠板~第5层叠板615(1)~610(5)的初始状态下的上端位置位于靠下方一块所述层叠板615的量的位置。
像这样,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也能够在维持了所述垂直木柱10的设置状态的状态下调整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下位置。
而且,根据所述变形构成4”,能够尽可能地缩窄所述取出开口605的开口宽度,所以,能够尽可能地防止由于设置所述取出开口605引起的所述保护罩600的刚性降低。
在图37中示出所述变形构成4”的横剖俯视图,是在与图31中的XXXVII-XXXVII线相当的位置的横剖俯视图。
如图37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4”中,在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的外周面,在不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发生干涉的范围内沿周向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多个长槽19’。
并且,在所述长槽19’组装有压缩木材77。
详细而言,在该情况下,首先,向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长槽19’插入压缩木材77,在该状态下通过所述筒状构件600围绕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并且,之后,实施湿度的添加等、使所述压缩木材77膨胀的处理。所述压缩木材77配设成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径向。
根据该构成,在沿周向设置的多个所述长槽19’的位置,所述压缩木材77在所述筒状构件600与所述垂直木柱10之间沿径向膨出,结果,能够强固地将所述筒状构件600组装于所述垂直木柱10。
所述压缩木材77例如具有所述刚性构件380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即,在所述刚性构件380具有20mm的厚度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木材77具有10mm的厚度。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77的湿度的添加可以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所述压缩木材77来进行。
具备该所述压缩木材77的构成能够应用于包括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的本发明所涉及的木柱的埋桩构造的各种方式中的被保护罩围绕的木柱的各种部位。
在图38中示出所述变形例2B的又一变形构成2C的主视图。
此外,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变形例以及所述变形构成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本变形构成2C主要在所述顶板370与所述第2底板530能够在介插有多个层叠板620的状态下连结这一点上与所述变形例2B不同。
此外,在图38的构成中,在所述顶板380与所述第2底板530之间介插有四块层叠板620(1)~620(4)。
所述多个层叠板620以能够每次一块地装卸的状态层叠,所述顶板370、所述多个层叠板620以及所述第2底板530经由螺栓等紧固连结构件622连结。
在所述变形构成2C中,也能够容易地调整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上端位置。
在所述变形构成中,所述层叠板620在下表面具有凸部625或凹部626中的一方(在图38中为凹部626),在上表面具有能够与所述下表面中的所述凸部625或凹部626中的一方进行凹凸卡合的凸部625或凹部626中的另一方(在图38中为凸部625)。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层叠板620在层叠状态下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
另外,在所述变形构成中,如图38所示,在所述顶板370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325或凹部626中的另一方(在图38中为凸部625),在所述第2底板530的下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625或凹部626中的一方(在图38中为凹部626)。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所述顶板370与所述层叠板620之间的位置偏移、和所述层叠板620与所述第2底板530之间的位置偏移,而且,在使所述顶板370与所述第2底板530直接连结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两者之间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所述变形构成2C中,如图38所示,所述第2凸部415设置于所述第2底板530。
而且,在所述变形构成2C中,如图38所示,在被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上端部11c中的、比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位于下方的部位和比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位于上方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压缩木材395、397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表面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
优选,所述压缩木材395、397被设置成包围所述垂直木柱10的整周。
另外,优选,设置于比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380靠下方处的压缩构件395的下端与所述上端侧保护罩360的下端共面。
同样,在被所述第2保护罩560围绕的所述第2垂直木柱510的基端部511a中的、比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处于下方的部位和比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处于上方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压缩木材565、567以径向外表面与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
优选,所述压缩木材565、567被设置成包围所述垂直木柱的整周。
另外,优选,设置于比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520靠上方处的压缩构件567的上端与所述第2保护罩560的上端共面。
所述压缩木材395、397、565、567例如具有所述刚性构件380、520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即,在所述刚性构件380、520具有20mm的厚度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木材395、397、565、567具有10mm的厚度。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395、397、565、567的湿度的添加可以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它们来进行。
而且,在图39中示出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的变形构成2D的局部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40(a)和图40(b)中分别示出沿图39中的XXXXa-XXXXa线、和XXXXb-XXXXb线的剖视图。
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变形例以及所述变形构成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39和图40(b)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D中,在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40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18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45和所述木柱侧凸缘部65夹着的区域,在所述支承筒40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之间沿周向排列有多个在径向上延伸的顶撑构件650,所述固着材料78在围绕所述多个顶撑构件650的状态下填充于所述区域。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支承筒4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强度。
在图41中示出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的另一变形构成2E的局部纵剖视图。
另外,在图42中示出沿图31中的XXXXII-XXXXII线的剖视图。
图中,对与所述实施方式、所述变形例以及所述变形构成中的构件相同的构件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
与所述变形例2D相比,本变形例2E具有紧固连结构件660来代替所述顶撑构件650。
详细而言,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本变形例2E中,在所述支承筒主体42形成有使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贯通的多个贯通孔43。
所述多个贯通孔43以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45与所述木柱侧凸缘65之间的状态沿周向排列。
在所述多个贯通孔43分别插通有紧固连结构件660。
详细而言,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具有插通于所述贯通孔43的带螺纹轴部661,能够在所述带螺纹轴部661的顶端部与所述筒状部6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42。
在本变形例2E中,所述固着材料78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带螺纹轴部661。
根据这样的构成,即使因制造误差等而在所述支承筒40与所述保护罩60之间的所述间隙18的尺寸上产生了偏差,也能够在通过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使所述支承筒40与所述保护罩60之间连结的状态下由所述固着材料78使所述支承筒40与所述保护罩60之间固着,能够有效地提高两者的连结强度。
此外,在本变形例2E中,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是螺栓,所述螺栓具有连结于所述带螺纹轴部661的径向外端部且比所述支承筒主体42位于径向外方的头部663。
另外,在所述带螺纹轴部661中的比所述支承筒主体42位于径向内方的部分螺合有螺母665,通过所述头部663和所述螺母665对所述支承筒主体42进行夹压,从而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42。
优选,所述贯通孔43可以是供所述带螺纹轴部661螺入的带螺纹孔。
在该情况下,代替所述螺母665、或者除了所述螺母665以外还通过所述带螺纹轴部661与所述带螺纹孔的螺合连结来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42。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2E中,与所述变形例2D相比,构成为具有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来代替所述顶撑构件650,但也可以在所述顶撑构件650与所述紧固连结构件660双方不互相发生干涉的状态下同时具备双方。
另外,如图39、图40(a)以及图41所示,在被所述筒状部62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中的比所述卡入槽305位于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方卡入槽,上侧压缩木材655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6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上方卡入槽。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强度。
在所述变形构成2D和2E中,使所述上方压缩构件655的上端与所述筒状部62的上端共面。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防止乃至减少雨水等杂质侵入所述筒状部62与所述垂直木柱10之间的情况。
另外,如图39和图41所示,在所述变形构成2D和2E中,在被所述筒状部62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10的基端部11a中的比所述卡入槽305位于下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下方卡入槽,下侧压缩木材657以在膨胀方向沿所述垂直木柱10的径向的状态下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62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所述下方卡入槽。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垂直木柱10与所述保护罩60的连结强度。
所述压缩木材655、657例如具有所述刚性构件310的厚度的大致一半的厚度。即,在所述刚性构件310具有20mm的厚度的情况下,所述压缩木材655、657具有10mm的厚度。
优选,对所述压缩木材655、657的湿度的添加可以通过使防腐剂浸渗于它们来进行。
所述变形构成2D和2E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所述木柱的埋桩构造2’以外的其他实施方式和其他变形例。
此外,在使用具有树桩相当区域10a的木柱作为来支承的木柱的发明中,不限于使木柱支承于所述支承筒40、所述第2支承筒540以及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420的构成,也可以应用于使木柱支承于单纯的支承孔的构成。
即,通过在以树桩相当区域10a在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上跨过支承孔的开口端部的方式将所述木柱配置于所述支承孔内的状态下支承所述木柱,从而能够提高设置状态下的木柱最承受负荷的部位的强度。
附图标记说明
1、1B~1E、2、2’、2B~2EE、3B、4、4’ 木柱的埋桩构造
10 垂直木柱
10a 树桩相当区域
11a 垂直木柱的基端部
11b 垂直木柱的中间部
11c 垂直木柱的上端部
12 凹部
18 间隙
19 长槽
20、20B、20D 支承装置
30 底板
32 外方延伸部
34 安装孔
40 支承筒
42 支承筒主体
43 带螺纹孔
45 支承筒侧凸缘部
46a 支承筒侧分割凸缘
46b 支承筒侧间隙
50 凸部
60 保护罩
62 筒状部
62a、62b 第1安装孔和第2安装孔
65 木柱侧凸缘部
66a 木柱侧分割凸缘
66b 木柱侧间隙
70 棒状构件
72a、72b 第1止脱构件和第2止脱构件
75、79 粘接材料
78 固着材料
100 基础混凝土
110 地脚螺栓
305 卡入槽
310 刚性构件
310a 长边
310b 短边
311 直线状分割体
320 紧固连结构件
360 上端侧保护罩
362 取出开口
364 推出开口
370 顶板
380 上端侧刚性构件
385 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
390 上端侧凸部
400 接合金属器件
410 中央连结部
415 第2凸部
420 水平木柱用支承筒
450 水平木柱
451a 水平木柱的基端部
460 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
470 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
510 第2垂直木柱
515 第2凹部
520 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525 第2紧固连结构件
530 第2底板
540 第2支承筒
570 第2垂直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
580 第2基端板
600 筒状构件
602 取出开口
604 推出开口
610、620 层叠板
625 凸部
626 凹部
650 顶撑构件
655 上方压缩构件
657 下方压缩构件
660 紧固连结构件
661 带螺纹轴部
663 头部
665 螺母

Claims (34)

1.一种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支承装置,其具有固着于基础混凝土上的底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且上方开口的支承筒以及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中的被所述支承筒围绕的区域的中心部的朝向上方的凸部;和
垂直木柱,其在基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凸部对应的凹部且基端部的外周被保护罩覆盖,所述垂直木柱以所述保护罩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在所述支承筒内立起设置,
所述保护罩具有:筒状部,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并且构成为,在使所述垂直木柱立起设置于所述支承筒内的状态下上端部比所述支承筒位于上方;和木柱侧凸缘部,其从所述筒状部中的、在所述垂直木柱的立起设置状态下位于所述支承筒内的部分向径向外方延伸,
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卡入槽,在所述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部,在与所述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筒状部与所述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刚性构件的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所述支承筒具有筒状的支承筒主体、和从所述支承筒主体向径向内方延伸的支承筒侧凸缘部,
在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与所述支承筒主体的内周面之间的所述间隙中的、至少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和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夹着的区域填充有固着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构件,是截面形状为由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划定的长方形状的板状体,以所述一对长边中的一方朝向所述垂直木柱的径向外方的方式组装于所述卡入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刚性构件具有在所述垂直木柱的外周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的多个分割体。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从连接于该基端部的中间部起伴随有台阶部地设为小径,
在所述保护罩的自由端面卡合于所述台阶部的状态下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被所述保护罩覆盖。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垂直木柱具有树桩相当区域,并且配置成,所述树桩相当区域在上下方向位置上跨过所述支承筒主体的上端部。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基端板,所述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凸部及所述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垂直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所述垂直木柱凸缘部与所述底板的交界被粘接材料覆盖。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在将所述垂直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之间,
在所述间隙中的、比所述木柱侧凸缘部靠下方的区域填充有粒状填充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具有第2木柱侧凸缘部,所述第2木柱侧凸缘部以在将所述垂直木柱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相接的方式从所述筒状部的下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罩具有从所述筒状部的上端部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木柱侧上端凸缘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隙中的、在上下方向上被所述支承筒侧凸缘和所述木柱侧凸缘夹着的区域中,在所述支承筒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之间沿周向排列有多个在径向上延伸的顶撑构件,所述固着材料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多个顶撑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贯通孔,其贯通所述支承筒主体的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并且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支承筒侧凸缘与所述木柱侧凸缘之间且沿周向排列;和
多个紧固连结构件,其分别插通于所述多个贯通孔,
所述紧固连结构件,具有插通于所述贯通孔的带螺纹轴部,能够以所述带螺纹轴部的顶端部抵接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
所述固着材料被设置成围绕所述带螺纹轴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连结构件是螺栓,所述螺栓具有连结于所述带螺纹轴部的径向外端部,并且比所述支承筒主体位于径向外方的头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有螺合于所述带螺纹轴部中的比所述支承筒主体位于径向内方的部分的螺母,
通过所述头部和所述螺母夹压所述支承筒主体,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主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中的比所述卡入槽位于上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方卡入槽,
上侧压缩木材以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于所述上方卡入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被所述筒状部围绕的所述垂直木柱的基端部中的比所述卡入槽位于下方的部位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下方卡入槽,
下侧压缩木材以径向外方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内周面抵接的方式插入于所述下方卡入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板具有比所述支承筒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外方延伸部,
在所述外方延伸部设置有供基端侧埋设于所述基础混凝土的地脚螺栓的上端侧插通的安装孔。
18.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筒侧凸缘部具有存在支承筒侧间隙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支承筒侧分割凸缘,
所述木柱侧凸缘部具有存在木柱侧间隙地沿周向排列的多个木柱侧分割凸缘,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与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径向长度之和比所述间隙的径向长度大,
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木柱侧间隙的周向长度小,并且,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的周向长度比所述支承筒侧间隙的周向长度小,
所述垂直木柱的周向位置被划定为,使得所述木柱侧分割凸缘在俯视下与所述支承筒侧分割凸缘至少部分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装置具有以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的方式固着于所述支承筒的螺柱。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框,其以围绕所述支承装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上;地脚,其以具有上方延伸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基础混凝土,所述上方延伸部在所述外框的内周面与所述支承筒的外周面之间从所述基础混凝土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并且直接或间接地连结于所述螺柱;以及加强固着材料,其以将所述地脚和所述螺柱埋入的方式填充于所述外框与所述支承筒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接合金属器件,其载置于所述顶板的上表面;以及水平木柱,其支承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在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该水平木柱的径向外方打开的水平木柱侧卡入槽,在所述水平木柱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水平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
所述接合金属器件具备:中央连结部,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和水平木柱用支承筒,其支承于所述中央连结部,并且具有供所述水平木柱的基端部插入的支承孔,
在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在与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安装孔,
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与所述水平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水平木柱用支承筒的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水平木柱用刚性构件的水平木柱用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板设置有向上方延伸的上端侧凸部,
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中的与所述顶板相接的底面设置有供所述上端侧凸部插通的插通孔。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底板,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
在所述第2底板设置有在所述接合金属器件的中央连结部的上表面设置的第2凸部能够插通的开口,
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并且在基端面具有所述第2凸部能够卡入的第2凹部,
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安装孔,
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第2凸部与所述第2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第2凸部及所述第2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25.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第2底板,其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侧安装孔,
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经由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在所述第2底板设置有在所述顶板设置的上端侧凸部能够插通的开口,
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并且在基端面具有所述上端侧凸部能够卡入的第2凹部,
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
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上端侧凸部与所述第2凹部卡合且形状与所述上端侧凸部及所述第2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27.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筒状的上端侧保护罩,其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的外周;顶板,其封闭所述上端侧保护罩的上方开口;第2底板,其直接或间接地载置并连结于所述顶板;筒状的第2保护罩,其以下方开口被所述第2底板封闭的状态固着于所述第2底板;以及第2垂直木柱,其基端部插入所述第2保护罩内,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上端侧保护罩,在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侧安装孔,
所述上端侧保护罩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经由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所述第2垂直木柱在基端部具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
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所述第2保护罩在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具有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
所述第2保护罩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经由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且紧固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连结。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与所述第2底板能够在介插有多个层叠板的状态下连结。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层叠板在下表面具有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在上表面具有能够供所述下表面的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进行凹凸卡合的凸部或凹部中的另一方。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另一方,
在所述第2底板的下表面形成有所述凸部或凹部中的一方。
31.根据权利要求27~3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凸部,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所述第2底板的凸部能够卡入的凹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设置有第2基端板,所述第2基端板具有容许所述第2底板的凸部卡入该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的凹部且形状与该凸部和凹部的外形形状对应的开口。
33.根据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2垂直木柱,其载置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和筒状构件,其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面抵接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面的状态下围绕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及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的外周,
在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上端侧卡入槽,在所述上端侧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上端侧刚性构件,
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设置有向径向外方打开的第2卡入槽,在所述第2卡入槽以不能在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长度方向上相对移动的方式组装有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
在所述筒状构件,在分别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和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相对的位置设置有上端侧安装孔和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
通过利用插通于所述上端侧安装孔的上端侧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上端侧刚性构件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连结于所述垂直木柱的上端部,并且,通过利用插通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安装孔的第2紧固连结构件将所述筒状构件与所述第2垂直木柱用刚性构件紧固连结,从而所述筒状构件连结于所述第2垂直木柱的基端部。
34.一种木柱的埋桩构造,其特征在于,
使木柱在沿长度方向的状态下支承于支承孔,
所述木柱具有树桩相当区域,并且配置成,所述树桩相当区域在木柱的长度方向位置上跨过所述支承孔的开口端部。
CN201980001134.6A 2018-03-05 2019-02-27 木柱的埋桩构造 Active CN1104468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8611 2018-03-05
JP2018038611 2018-03-05
JP2018100423 2018-05-25
JP2018-100423 2018-05-25
JP2019003326A JP6585316B1 (ja) 2018-03-05 2019-01-11 木柱の堀立構造
JP2019-003326 2019-01-11
PCT/JP2019/007623 WO2019172051A1 (ja) 2018-03-05 2019-02-27 木柱の堀立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815A true CN110446815A (zh) 2019-11-12
CN110446815B CN110446815B (zh) 2021-04-30

Family

ID=68095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1134.6A Active CN110446815B (zh) 2018-03-05 2019-02-27 木柱的埋桩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85316B1 (zh)
CN (1) CN11044681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9715A (zh) * 2020-11-27 2022-07-29 株式会社泷川寺社建筑 木柱设置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52912B2 (ja) * 2019-07-09 2021-03-31 株式会社瀧川寺社建築 木柱の設置構造
CN113958150A (zh) * 2021-11-29 2022-01-21 湘南学院 一种古建筑修复木构件防开裂结构
CN115030594B (zh) * 2022-06-02 2024-01-26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伊川县供电公司 一种电线杆埋入支撑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66708A (en) * 1956-10-29 1961-01-03 Joseph O Theriot Stud anchor plate
JPH0978709A (ja) * 1995-09-14 1997-03-25 Heian Corp 木材柱の支持構造
JPH11200511A (ja) * 1998-01-19 1999-07-27 Taiyo Jutaku:Kk 柱脚金物及びその柱脚金物を用いる木質通し柱の固定方法
CN201099923Y (zh) * 2007-08-31 2008-08-13 商继红 木结构金属连接件
JP2009091769A (ja) * 2007-10-05 2009-04-30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土台あるいは梁と柱との結合構造
JP5420030B1 (ja) * 2012-08-01 2014-02-19 株式会社瀧川寺社建築 木柱の設置構造
JP5635173B2 (ja) * 2013-11-19 2014-12-03 株式会社瀧川寺社建築 木柱支持装置
JP2015048611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木質柱の柱脚部接合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75549Y2 (ja) * 1989-04-24 1998-07-02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集成材の柱脚部接合構造
JPH09273213A (ja) * 1996-04-05 1997-10-21 Sekisui Chem Co Ltd 定着金物及びその設置方法並びに柱脚基礎接合構造
JPH11100898A (ja) * 1997-09-26 1999-04-13 Yasuhide Watanabe 木造柱の取付け構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66708A (en) * 1956-10-29 1961-01-03 Joseph O Theriot Stud anchor plate
JPH0978709A (ja) * 1995-09-14 1997-03-25 Heian Corp 木材柱の支持構造
JPH11200511A (ja) * 1998-01-19 1999-07-27 Taiyo Jutaku:Kk 柱脚金物及びその柱脚金物を用いる木質通し柱の固定方法
CN201099923Y (zh) * 2007-08-31 2008-08-13 商继红 木结构金属连接件
JP2009091769A (ja) * 2007-10-05 2009-04-30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土台あるいは梁と柱との結合構造
JP5420030B1 (ja) * 2012-08-01 2014-02-19 株式会社瀧川寺社建築 木柱の設置構造
JP2015048611A (ja) * 2013-08-30 2015-03-16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木質柱の柱脚部接合構造
JP5635173B2 (ja) * 2013-11-19 2014-12-03 株式会社瀧川寺社建築 木柱支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9715A (zh) * 2020-11-27 2022-07-29 株式会社泷川寺社建筑 木柱设置构造
CN114829715B (zh) * 2020-11-27 2024-04-05 株式会社泷川寺社建筑 木柱设置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206900A (ja) 2019-12-05
JP6585316B1 (ja) 2019-10-02
CN110446815B (zh) 2021-04-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46815A (zh) 木柱的埋桩构造
KR101495315B1 (ko) 합성 목재 지지 보강 및 하중분배 보강 구조체
ES2671220T3 (es) Elemento de conexión y estructura de armadura radial
JP5420030B1 (ja) 木柱の設置構造
WO2019172051A1 (ja) 木柱の堀立構造
KR100795084B1 (ko) 주주용 베이스
KR100821946B1 (ko) 보강토 블록
GB2578691A (en) A reinforcement unit and methods for creating a footing for supporting a structure
DK1848861T3 (da) System til stabilisering af tyngdekraftbaserede offshore konstruktioner
JP5635048B2 (ja) ソーラーパネル設置用の基礎
KR100481160B1 (ko) 옹벽용 블록
KR101401730B1 (ko) 연약지반의 지지력 보강방법 및 이에 이용되는 보강구조물
KR101308822B1 (ko) 식생용 블록 및 호안용 블록의 결속구조 및 그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KR101021466B1 (ko) 기초공사용 파일캡
CN214615789U (zh) 一种堆土区围挡覆盖一体化装置
KR200495163Y1 (ko) 조립형 옹벽 구조물
KR200491914Y1 (ko) 조립형 옹벽 구조물
JP5635173B2 (ja) 木柱支持装置
KR20190101950A (ko) 식생 절토부 패널로 이루어지는 절토부 옹벽
JP4851501B2 (ja) 斜面崩落防止構造
US9841007B2 (en) Wind turbine tower and method for erecting a wind turbine tower
KR100445216B1 (ko) 식생 호안블록
JP2007063791A (ja) 杭基礎補強構造
CN102535494A (zh) 基础构造以及基础的施工方法
CN214737792U (zh) 水利工程生态支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1667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