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52262B -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52262B
CN110352262B CN201780087711.9A CN201780087711A CN110352262B CN 110352262 B CN110352262 B CN 110352262B CN 201780087711 A CN201780087711 A CN 201780087711A CN 110352262 B CN110352262 B CN 1103522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ing
distance
deposit amount
width direc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771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52262A (zh
Inventor
米仓隆
丹原正雄
吉川雅司
金森信弥
吉田一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imetals Technologies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imetals Technologies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etals Technologies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Primetals Technologies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52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2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522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522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14Removing excess of molten coatings;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thickness
    • C23C2/16Removing excess of molten coatings;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thickness using fluids under pressure, e.g. air knives
    • C23C2/18Removing excess of molten coatings from elongated material
    • C23C2/20Strips; P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BSPRAYING APPARATUS; ATOMISING APPARATUS; NOZZLES
    • B05B12/00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spray area
    • B05B12/08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spray area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be discharged, of ambient medium or of target ;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spray devices or of supply means, e.g. pipes, pumps or their drive means
    • B05B12/084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delivery;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spray area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be discharged, of ambient medium or of target ;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spray devices or of supply means, e.g. pipes, pumps or their drive means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already sprayed on the target, e.g. coating thickness, weight or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02Apparatus for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a surface ;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Control of the thickness of a coating by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the coated surface
    • B05C11/06Apparatus for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a surface ; Controlling means therefor; Control of the thickness of a coating by spreading or distribut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lready applied to the coated surface with a blast of gas or vap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05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condition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already applied to the surface, e.g. coating thickness, weight or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15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 B05C11/1021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responsive to presence or shape of targ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3/00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3/02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3/12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for treating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 B05C3/125Apparatus in which the work is brought into contact with a bulk quantity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he work being immersed in the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for treating work of indefinite length the work being a web, band, strip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1/00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1/18Processes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performed by di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07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03Apparatus
    • C23C2/0034Details related to elements immersed in bath
    • C23C2/00342Moving elements, e.g. pumps or mixers
    • C23C2/00344Means for moving substrates, e.g. immersed rollers or immersed bear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03Apparatus
    • C23C2/0035Means for continuously moving substrate through, into or out of the bat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5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es
    • C23C2/51Computer-controlled implement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5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es
    • C23C2/52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es with means for measuring or sensing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50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es
    • C23C2/52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the coating processes with means for measuring or sensing
    • C23C2/524Position of the substrate
    • C23C2/5245Position of the substrate for reducing vibrations of the substrat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5/00Control of dimensions of material
    • G05D5/02Control of dimensions of material of thickness, e.g. of rolled material
    • G05D5/03Control of dimensions of material of thickness, e.g. of rolled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15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 B05C11/1018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responsive to distance of targ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APPARATU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C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05C1/00 - B05C9/00
    • B05C11/10Storage, supply or control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Recovery of excess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 B05C11/1002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 B05C11/1015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 B05C11/1023Means for controlling supply, i.e. flow or pressure, of liquid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 to the applying apparatus, e.g. valves responsive to a conditions of ambient medium or target, e.g. humidity, temperature ; responsive to position or movement of the coating head relative to the target responsive to velocity of target, e.g. to web advancement r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4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gases
    • B05D3/0406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exposure to gases the gas being air
    • B05D3/042Directing or stopping the fluid to be coated with ai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2/00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 C23C2/04Hot-dipping or immersion processes for applying the coating material in the molten state without affecting the shape; Apparatu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material
    • C23C2/06Zinc or cadmium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18/00Coating apparatus
    • Y10S118/19Wire and cord immersion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ating With Molten Metal (AREA)

Abstract

在测量镀敷附着量的部分到达上游侧位置(α)后,通过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钢板(S)的面中的与距离传感器(74a‑74d、84a‑84d)对置的位置处、即从上游侧位置(Ed11)离开板宽方向距离(X11‑X14)的位置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进行推算运算。在测量镀敷附着量的部分到达下游侧位置(β)后,使镀敷附着量计(53a‑53d、63a‑63d)的板宽方向距离(X21‑X24)与板宽方向距离(X11‑X14)相等,并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基于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的偏差来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由此,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

Description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熔融金属镀敷设备中,在连读地将钢板(带钢)浸入贮存于镀敷浴槽的熔融金属(例如,熔融锌)中后,将钢板从熔融金属中拉起并向上方搬运。从气体擦拭喷嘴向朝上方搬运的钢板的板面(表面以及背面)喷射气体,将附着在钢板的表面以及背面的多余的熔融金属拭除。此时,通过对气体擦拭喷嘴与钢板的板面之间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钢板的运送速度等进行控制,来调整附着于钢板的熔融金属的量。喷嘴板间距离通过设置在气体擦拭喷嘴的附近的距离传感器来进行检测。
钢板从气体擦拭喷嘴的配置位置进一步向上方被搬运。在钢板到达上方的设定位置后,将钢板的搬运方向变更为水平方向,随后,将搬运方向变更为下方,在钢板到达下方的设定位置后,将钢板的搬运方向变更为水平方向。在像这样搬运钢板时,附着于钢板的熔融金属凝固,在钢板的表面以及背面形成金属镀敷层。
在钢板的表面以及背面形成的金属镀敷层的附着量(镀敷附着量)通过镀敷附着量计来进行测量。镀敷附着量计在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比气体擦拭喷嘴的配置位置更靠下游的位置(例如,下游几十m至几百m的位置)。例如,在将钢板从上方的设定位置搬运到下方的设定位置后,在沿水平方向搬运的位置处配置镀敷附着量计。
镀敷附着量计例如是荧光X射线附着量计,其对钢板的表面以及背面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量。在测量时,例如,使镀敷附着量计位于钢板的板宽方向的一个部位并求出镀敷附着量(镀敷附着量实测值)、或使镀敷附着量计位于钢板的板宽方向三个部位并运算在三个部位测量出的测量值(平均运算等)从而求出镀敷附着量(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镀敷附着量的控制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进行:对气体擦拭喷嘴与钢板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从气体擦拭喷嘴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钢板的运送速度等进行控制,从而调整附着于钢板的熔融金属的量。
因此,为了使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与预先设定的镀敷附着量目标值一致,以往进行如下控制操作。
(1)基于以往多次实际操作时得到的数据,预先作成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该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是将气体擦拭喷嘴与钢板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mm]、从气体擦拭喷嘴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kPa]、钢板的运送速度V[m/min]作为运算要素的函数式,表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g/m2]与运算要素(H、P、V)的关系。
在控制镀敷附着量时,基于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求出能够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成为镀敷附着量目标值(想要在钢板S附着的镀敷附着值)的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然后,在使喷嘴板间距离H[mm]、气体的喷射压力P[kPa]以及运送速度V[m/min]成为基于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求出的运算要素(H、P、V)的值的状态下,开始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
在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开始后的实际动作时,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与镀敷附着量目标值的偏差,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对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进行最佳调整(示教控制)。
基于这样对系数进行了最佳调整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重新设定喷嘴板间距离、气体的喷射压力、运送速度,进行之后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由此,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精度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进一步改善。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时,检测运算要素(H、P、V)实际动作时的值,并将检测出的运算要素(H、P、V)的值代入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从而能够推断运算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2)基于以往多次实际操作时得到的数据,预先作成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和“气体擦拭喷嘴与钢板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从气体擦拭喷嘴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钢板的运送速度”的关系相对应的镀敷附着量数据库。
在控制镀敷附着量时,参照镀敷附着量数据库,求出能够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成为镀敷附着量目标值的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在成为这样求出的运算要素(H、P、V)的值的状态下,开始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在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开始后,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与镀敷附着量目标值的偏差,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对镀敷附着量数据库进行最佳调整(示教控制)。
基于这样进行了最佳调整的镀敷附着量数据库,重新设定喷嘴板间距离、气体的喷射压力、运送速度,进行之后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由此,镀敷附着量数据库的精度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进一步改善。
(3)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成为镀敷附着量目标值的方式对气体擦拭喷嘴与钢板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从气体擦拭喷嘴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钢板的运送速度进行初始设定,开始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在镀敷附着量的控制动作开始后,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与镀敷附着量目标值的偏差,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对气体的喷射压力、喷嘴板间距离、运送速度等进行反馈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91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6-33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3295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32250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1310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在钢板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中,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例如,测量喷嘴板间距离的距离传感器的板宽方向的配置位置)与测定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例如,镀敷附着量计的板宽方向的配置位置)未必一致。因此,即使进行上述使用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控制、使用镀敷附着量数据库的控制、反馈控制,也无法高精度地控制镀敷附着量。另外,即使对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镀敷附着量数据库进行示教控制,示教控制的精度也不佳。
另外,在熔融金属镀敷设备中,钢板有时会在被搬运时蛇行。以往,在产生这样的蛇行时,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与测定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不一致也成为一个原因,导致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变差。
此外,有时将板厚、机械特性与先行的钢板不同的后续的钢板的前端焊接于先行的钢板的尾端而成的连续的多个钢板被送入熔融金属镀敷设备。并且,有时先行的钢板的镀敷附着量与后续的钢板的镀敷附着量不同。在该情况下,需要在先行的钢板与后续的钢板的接缝部分通过气体擦拭喷嘴的配置位置后,迅速地变更气体的喷射压力等,从而变更附着于后续的钢板的熔融金属的量。
然而以往,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与测定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板宽方向的位置不一致也成为一个原因,导致在接缝部分通过气体擦拭喷嘴的配置位置后,即使欲立刻进行变更气体的喷射压力等的控制,用于变更镀敷附着量的响应速度也较慢。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其能够使钢板的面中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的部分与测定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部分一致,从而能够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具有:一对气体擦拭喷嘴,其以将从镀敷浴槽拉起并搬运的钢板夹在之间的状态配置,并向所述钢板喷射气体;
距离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预先确定的上游侧位置,对所述气体擦拭喷嘴到所述钢板的板面为止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检测;
上游侧端缘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上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上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下游侧端缘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上游侧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即下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下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镀敷附着量计,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下游侧位置,对形成于所述钢板的金属镀敷层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检测并将镀敷附着量实测值输出;以及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其具有镀敷附着量推算式,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将搬运中的所述钢板的面中的成为测定镀敷附着量的位置的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喷嘴板间距离、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所述钢板的运送速度、以及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作为运算要素,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所述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同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板宽方向的距离为相等关系,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求出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推断运算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同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与所述测定面部对置的状态下检测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并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修正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另外,本发明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通过以将从镀敷浴槽拉起并搬运的钢板夹在之间的状态配置的一对气体擦拭喷嘴,向所述钢板喷射气体,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预先确定的上游侧位置,对所述气体擦拭喷嘴到所述钢板的板面为止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上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比所述上游侧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即下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下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下游侧位置,通过镀敷附着量计对形成于所述钢板的金属镀敷层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检测,并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将搬运中的所述钢板的面中的成为测定镀敷附着量的位置的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喷嘴板间距离、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所述钢板的运送速度、以及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作为运算要素,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同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板宽方向的距离为相等关系,
求出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推断运算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同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与所述测定面部对置的状态下检测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并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修正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钢板的面中的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的部分(测定面部)与测定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部分(测定面部)一致,从而能够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熔融金属镀敷设备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板翘曲矫正装置以及气体擦拭喷嘴装置的、图1的II-II向视图。
图3是示出板翘曲矫正装置的、图1的III向视图。
图4是示出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7是示出距离传感器的位置处的距离的图。
图8是示出气体擦拭喷嘴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的图。
图9是展开示出实施例1中的钢板的搬运状态的图。
图10是以表格示出实施例1中的表面侧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的图。
图11是以表格示出实施例1中的背面侧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的图。
图12是展开示出实施例2中的钢板的搬运状态的图。
图13是以表格示出实施例2中的表面侧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的图。
图14是以表格示出实施例2中的背面侧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的图。
图15是示出实施例3中使用的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的俯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示出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18是展开示出实施例3中的钢板的搬运状态的图。
图19是以表格示出实施例3中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对于应用于熔融金属镀敷设备的、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与熔融金属镀敷设备一起进行说明。
<熔融镀敷金属设备的整体结构>
首先,对熔融镀敷金属设备的整体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熔融金属镀敷设备1设置有贮存熔融金属M的镀敷浴槽10。送入熔融金属镀敷设备1的钢板S以从镀敷浴槽10(熔融金属M)中通过的方式被搬运,从而熔融金属M附着于钢板S。
在镀敷浴槽10内设置有被支承为旋转自如的沉没辊11以及浴中辊12、13。以从镀敷浴槽10(熔融金属M)中通过的方式被搬运的钢板S被沉没辊11变更搬运方向c,而朝向上方被搬运。
浴中辊12、13以将钢板S夹在之间的方式配置,即以与钢板S的表面以及背面分别对置的方式配置。在浴中辊12、13分别连接有辊移动马达14、15。通过驱动辊移动马达14、15,从而使浴中辊12、13能够相对于钢板S而在接近或远离钢板S的方向上移动。通过驱动辊移动马达14、15,在浴中辊12、13与钢板S接触的状态下使浴中辊12、13移动,从而能够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的形状以及钢板S的输送线路(运送位置)进行调整。
在镀敷浴槽10的上方位置设置有气体擦拭喷嘴装置20。气体擦拭喷嘴装置20包括气体擦拭喷嘴21和气体擦拭喷嘴22,气体擦拭喷嘴21和气体擦拭喷嘴22以将从镀敷浴槽10拉起并搬运的钢板S夹在之间的状态配置。气体擦拭喷嘴21以与钢板S的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气体擦拭喷嘴22以与与钢板S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
气体擦拭喷嘴21、22向钢板S的表面以及背面喷射气体,从而将附着于钢板S的多余的熔融金属M拭除。形成于钢板S的金属镀敷层的附着量(镀敷附着量)通过改变气体擦拭喷嘴21、22与钢板S的距离(喷嘴板间距离)、从气体擦拭喷嘴21、22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而变更附着于钢板S的熔融金属的量来进行调整。另外,也能够通过变更钢板S的运送速度而变更熔融金属M的附着量来调整镀敷附着量。
在气体擦拭喷嘴装置20的上方位置设置有矫正钢板S的板形状的板翘曲矫正装置30。板翘曲矫正装置30包括矫正单元31和矫正单元32,矫正单元31和矫正单元32以将钢板S夹在之间的方式配置。矫正单元31以与钢板S的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矫正单元32以与钢板S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矫正单元31、32通过使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作用于钢板S,从而矫正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形状(矫正板翘曲),并且抑制该钢板S的振动(减振)。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详细结构后述。
从板翘曲矫正装置30进一步向上方搬运的钢板S在卷绕于第一顶部辊41而将搬运方向C变更为水平方向后,卷绕于第二顶部辊42而将搬运方向C变更为下方。向下方搬运的钢板S卷绕于辊43而将搬运方向C变更为水平方向。
在比辊43更靠下游侧,以与沿水平方向搬运的钢板S的表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有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以与沿水平方向搬运的钢板S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有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60。对于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的详细结构后述。
<板翘曲矫正装置的结构>
在此,参照作为图1的II-II向视图的图2、作为图1的III向视图的图3对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矫正单元31设置有与钢板S对置且沿板宽方向延伸的支承框架71。支承框架71成为能够在水平面内移动的结构。因此,包括支承框架71在内的矫正单元31整体能够接近或远离钢板S,并且能够在水平面内进行回旋移动(偏斜)。
如图2所示,在支承框架71设置有沿钢板S的板宽方向排列的多个(在图2中为4个)的移动块72a、72b、72c、72d。各移动块72a、72b、72c、72d成为能够沿支承框架71的长度方向(钢板S的板宽方向)单独移动的结构。
在移动块72a、72b、72c、72d设置有对钢板S作用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的电磁铁73a、73b、73c、73d、以及检测到钢板S为止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因此,多个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沿板宽方向配置。作为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例如采用涡电流式传感器。
另外,如图2所示,气体擦拭喷嘴21经由在支承框架71的两端部设置的连接框架75而与支承框架71连结。即,气体擦拭喷嘴21组装于矫正单元31。因此,当支承框架71(矫正单元31)在水平面内移动时,气体擦拭喷嘴21也随着支承框架71(矫正单元31)的移动而在水平面内移动。
此外,气体擦拭喷嘴21成为能够以支承框架71为起点位置而在水平面内接近或远离钢板S的结构。因此,无论是通过支承框架71(矫正单元31)在水平面内移动,还是独立于支承框架71(矫正单元31)的移动而通过以支承框架71为起点位置在水平面内移动,气体擦拭喷嘴21都能够接近或远离钢板S。
如图2以及图3所示,矫正单元32成为与矫正单元31相同的结构。即,矫正单元32构成为具备支承框架81、移动块82a、82b、82c、82d、电磁铁83a、83b、83c、83d、以及距离传感器84a、84b、84c、84d。矫正单元32的移动块82a、82b、82c、82d以将钢板S夹在之间的方式而始终与矫正单元31的移动块72a、72b、72c、72d对置,且沿支承框架81的长度方向(钢板S的板宽方向)移动。
另外,气体擦拭喷嘴22经由连接框架85而与支承框架81连结。即,气体擦拭喷嘴22组装于矫正单元32。此外,气体擦拭喷嘴22成为能够以支承框架81为起点位置而在水平面内接近或远离钢板S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板翘曲矫正装置30设置有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的端部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一方的端缘传感器76设置在矫正单元31的支承框架71的一端部。通过该端缘传感器76,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一侧的端缘位置进行检测。另一方的端缘传感器86设置在矫正单元31的支承框架71的另一端部。通过该端缘传感器86,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另一侧的端缘位置进行检测。这样,通过设置于矫正单元31的端缘传感器76、86,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的两端部进行检测。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配置为在支承框架71具备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且在支承框架81具备上游侧端缘传感器86,或者也可以配置为在支承框架81具备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作为俯视图的图4、以及作为图4的V-V剖视图的图5对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配置有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的位置,钢板S沿水平方向被搬运。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支承结构物91、92在夹着钢板S的搬运位置的状态下被分离地固定配置在地面。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的导轨51a、51b、51c、51d位于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错开的位置处架设在支承结构物91、92之间。在导轨51a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52a。在移动体52a的下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53a。在导轨51b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52b。在移动体52b的下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53b。在导轨51c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52c。在移动体52c的下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53c。在导轨51d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52d。在移动体52d的下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53d。
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例如是荧光X射线附着量计,对钢板S的表面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量。移动体52a、52b、52c、52d沿着导轨51a、51b、51c、51d移动,从而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能够在与钢板S的表面对置的同时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的梁54在与导轨51d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错开的位置处架设在支承结构物91、92之间。在梁54设置有下游侧端缘传感器55和下游侧端缘传感器56。端缘传感器55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一侧(在图4中为左侧)的端缘位置(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进行检测,端缘传感器56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图4中为右侧)的端缘位置(下游侧端缘位置Ed22)进行检测。在此例子中,将端缘传感器55、56固定设置于梁54,但端缘传感器55、56也可以是能够沿梁54移动的结构。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60的导轨61a、61b、61c、61d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错开的位置处架设在支承结构物91、92之间。并且,背面侧的导轨61a,61b、61c、61d配置在与表面侧的导轨51a、51b、51c、51d对置的位置。在导轨61a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62a。在移动体62a的上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63a。在导轨61b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62b。在移动体62b的上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63b。在导轨61c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62c。在移动体62c的上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63c。在导轨61d具备能够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移动体62d。在移动体62d的上表面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63d。
镀敷附着量计63a、63b、63c、63d例如是荧光X射线附着量计,对钢板S的背面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量。移动体62a、62b、62c、62d沿着导轨61a、61b、61c、61d移动,从而镀敷附着量计63a、63b、63c、63d能够在与钢板S的背面对置的同时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
对于镀敷附着量计而言,通常其尺寸较大,因此能够沿板宽方向排成一列的数量有限。例如,镀敷附着量计能够沿板宽方向排成一列的数量例如为3个。
在本例子中,在钢板S的表面侧,将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从钢板S的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到下游侧配置在错开的位置。因此,即使镀敷附着量计的尺寸较大,从钢板S的搬运方向C观察时也能够配置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从而能够对板宽方向的多个部分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定。
另外,在钢板S的背面侧,将镀敷附着量计63a、63b、63c、63d从钢板S的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到下游侧配置在错开的位置。因此,即使镀敷附着量计的尺寸较大,从钢板S的搬运方向C观察时也能够配置多个(在本例中为4个)镀敷附着量计63a、63b、63c、63d,从而能够对板宽方向的多个部分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定。
<控制系统的结构>
参照图6对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具有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移动体控制部130、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以及存储部160。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将软件装入计算机,从而能够进行运算、控制处理。
在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连接有图6所示那样的各种装置、传感器。
配置在板翘曲矫正装置30即上游侧位置α(参照图9)的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输出表示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Ed12的信号,并将上述的信号输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端缘传感器76、86位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附近。因此,通过端缘传感器76检测出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表示搬运方向C上的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一端侧的端缘位置。通过端缘传感器86检测出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2表示搬运方向C上的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另一端侧的端缘位置。
配置在上游侧位置α(参照图9)的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输出表示到钢板S为止的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的信号(参照图7),并将上述的信号输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
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从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到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为止的距离、以及从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到气体擦拭喷嘴21、22为止的距离大致相等(参照图2)。因此,在通过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吸引钢板S从而钢板S的形状发生变化时,对于施加该形状变化的程度,无论是在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位置,还是在配置有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位置,都大致相等。其结果是,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和气体擦拭喷嘴21、22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相对应(参照图7、图8)。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气体擦拭喷嘴21、22以矫正单元31、32(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而接近钢板S的状态。
喷嘴板间距离H11、H21是从距离传感器74a、84a朝向铅垂下方的假想线与气体擦拭喷嘴21、22交叉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喷嘴板间距离H12、H22是从距离传感器74b、84b朝向铅垂下方的假想线与气体擦拭喷嘴21、22交叉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喷嘴板间距离H13、H23是从距离传感器74c、84c朝向铅垂下方的假想线与气体擦拭喷嘴21、22交叉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喷嘴板间距离H14、H24是从距离传感器74d、84d朝向铅垂下方的假想线与气体擦拭喷嘴21、22交叉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参照图8)。
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进行使矫正单元31、32接近或远离钢板S、或在水平面内回旋移动(偏斜)的控制动作。从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的信号。
移动块控制装置102进行使移动块72a、72b、72c、72d、82a、82b、82c、82d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控制动作。此时,移动块控制装置102以使移动块72a和移动块82a的板宽方向位置、移动块72b和移动块82b的板宽方向位置、移动块72c和移动块82c的板宽方向位置、移动块72d和移动块82d的板宽方向位置分别始终相同的方式进行移动块72a、72b、72c、72d、82a、82b、82c、82d的移动控制。从移动块控制装置102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移动块72a、72b、72c、72d、82a、82b、82c、82d的板宽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号,即输入表不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板宽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号。
电磁铁控制装置103控制在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从而控制作用于钢板S的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从电磁铁控制装置103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在各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
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104进行使气体擦拭喷嘴21、22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接近或远离钢板S的控制动作。从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104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的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的信号。
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控制从气体擦拭喷嘴21、22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从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气体的喷射压力P的信号。
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通过调整未图示的搬运辊的旋转速度等来控制钢板S的运送速度V。从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钢板S的运送速度V的信号。
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通过驱动辊移动马达14、15来移动浴中辊12、13,从而调整钢板S的输送线路(运送位置)。从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钢板S的输送线路(运送位置)的信号。
配置在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即下游侧位置β(参照图9)的下游侧端缘传感器55、56输出表示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Ed22的信号,并将上述的信号输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端缘传感器55、56位于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附近。因此,通过端缘传感器55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表示搬运方向C上的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一端侧的端缘位置。通过端缘传感器56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2表示搬运方向C上的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另一端侧的端缘位置。
移动体52a、52b、52c、52d、62a、62b、62c、62d基于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的移动体控制部130的控制沿着导轨51a、51b、51c、51d、61a、61b、61c、61d而在板宽方向上移动。从移动体52a、52b、52c、52d、62a、62b、62c、62d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输入表示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测量位置(板宽方向的绝对位置)的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绝对位置是指,以预先确定的地面上的特定位置为基准位置(原点位置)而测量出的位置。
安装于移动体52a、52b、52c、52d、62a、62b、62c、62d的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测量镀敷附着量,且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W12、W13、W14、W21、W22、W23、W24,并将上述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输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
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基于从移动块控制装置102输入的表示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板宽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号、以及从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输入的表示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信号,来运算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参照图9)。
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基于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输入的表示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的信号、以及从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104输入的表示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的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的信号,来运算气体擦拭喷嘴21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以及气体擦拭喷嘴22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21、H22、H23、H24(参照图8)。
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是从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减去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的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移动距离)而得到的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移动距离)是零的情况下,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直接成为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
另外,在直接将测量气体擦拭喷嘴21、22与钢板S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安装于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情况下,通过该距离传感器检测出的距离h直接成为喷嘴板间距离H。
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使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的移动体52a、52b、52c、52d沿着导轨51a、51b、51c、51d在板宽方向上移动的控制,且进行使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63a、63b、63c、63d的移动体62a、62b、62c、62d沿着导轨61a、61b、61c、61d在板宽方向移动上的控制。该控制的详细内容后述。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通过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调整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来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或通过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来调整气体喷射压力P,或通过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来调整运送速度V的方式控制镀敷附着量。该控制的详细内容后述。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基于从电磁铁控制装置103输入的、在各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求出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并基于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钢板S的机械特性,运算通过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
在存储部160,按照时间的经过(与时间的经过相对应)而分别存储有:从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输入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Ed12、从下游侧端缘传感器55、56输入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Ed22、从移动体52a、52b、52c、52d、62a、62b、62c、62d输入的表示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测量位置(板宽方向的绝对位置)的信号、从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输入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W12、W13、W14、W21、W22、W23、W24、从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输入的气体喷射压力P、从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输入的运送速度V、从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输入的输送线路(钢板的运送位置)、通过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运算出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通过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运算出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以及通过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运算出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
<用于进行控制动作的说明的前提>
参照展开示出钢板S的搬运状态的图9对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示出钢板S的表面侧的图9中,上游侧位置α是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供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配置的位置,其处于能够使用上述的距离传感器测定到钢板S为止的距离的范围内。下游侧位置β是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供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的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配置的位置,其处于能够使用上述的镀敷附着量计测定镀敷附着量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示出了: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在上游侧(在图9中为上侧:配置有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位置)和下游侧(在图9中为下侧:配置有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的位置),钢板S蛇行,钢板S的端缘位置发生偏移。在钢板S一边沿搬运方向C被搬运一边在板宽方向上蛇行的情况下,上游侧的端缘位置Ed11、Ed12以及下游侧的端缘位置Ed21、Ed22相对于绝对位置(地面)而在板宽方向上偏移。
为了进行动作说明,对时间进行如下规定。
(1)在以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偏移的方式在钢板S设定位置Y1、Y2、Y3、Y4时,先头的位置Y1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1,位置Y2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2,位置Y3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3,位置Y4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4。
(2)在从位置Y1通过上游侧位置α起经过时间T1时,位置Y1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从位置Y2通过上游侧位置α起经过时间T2时,位置Y2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从位置Y3通过上游侧位置α起经过时间T3时,位置Y3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从位置Y4通过上游侧位置α起经过时间T4时,位置Y4通过下游侧位置β。时间T1、T2、T3、T4通过上游侧位置α与下游侧位置β的距离(钢板S的搬运方向C的距离)、以及运送速度V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若运送速度V是恒定速度,则时间T1、T2、T3、T4是恒定的时间,但若运送速度V在各位置Y1、Y2、Y3、Y4从上游侧位置α到达下游侧位置β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增速、减速),则各时间T1、T2、T3、T4成为不同的时间。
<控制动作的概要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a)求出在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然后,对在该时刻(时刻t1)的、在板宽方向上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偏移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即与距离传感器74a、84a对置的位置处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1)和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1)进行推断运算。该推断运算使用“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进行。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表示“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上游侧处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与“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关系。
(b)在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以使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1+T1)和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相等的方式移动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在钢板S的面中,与以使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1+T1)=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的方式移动的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相对应的位置为“下游侧测定面部”。然后,对该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中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进行检测。
(c)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以及从上述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是钢板S的板面中的相同的部分(位置)。即,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从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被搬运时,在从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上游侧测定面部”所在的部分成为“下游侧测定面部”。
换言之,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以及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无论是在钢板S的板面的长度方向上还是在板宽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部分(位置)。
(d)求出在上述(a)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1)、We(84a,t1)与在上述(b)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的偏差Δ(74a,t1)、Δ(84a,t1)。
(e)以使偏差Δ(74a,t1)、Δ(84a,t1)成为零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换言之,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1)、We(84a,t1)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一致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f)使用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控制动作的详细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运算并求出各时刻t1、t2、t3、t4……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参照图9)。
即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求出各时刻的如下板宽方向位置。
·时刻t1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1)。
·时刻t2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2)。
·时刻t3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4(t3)。
·时刻t4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4)。
·同样地,求出之后的时刻t5、t6……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5、t6……)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5、t6……)、X12(t5、t6……)、X13(t5、t6……)、X14(t5、t6……)。
需要说明的是,在被搬运的钢板S蛇行时,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t2、t3、t4……)在各时刻下在板宽方向上发生变动。
将上述那样运算出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t2、t3、t4、t5、t6……)、X12(t1、t2、t3、t4、t5、t6……)、X13(t1、t2、t3、t4、t5、t6……)、X14(t1、t2、t3、t4、t5、t6……)存储于存储部160。
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运算并求出各时刻t1、t2、t3、t4……的、气体擦拭喷嘴21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以及气体擦拭喷嘴22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21、H22、H23、H24(参照图8)。
即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求出各时刻的如下喷嘴板间距离H。
·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H21(t1)、H12(t1)、H22(t1)、H13(t1)、H23(t1)、H14(t1)、H24(t1)。
·时刻t2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2)、H21(t2)、H12(t2)、H22(t2)、H13(t2)、H23(t2)、H14(t2)、H24(t2)。
·时刻t3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3)、H21(t3)、H12(t3)、H22(t3)、H13(t3)、H23(t3)、H14(t3)、H24(t3)。
·时刻t4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4)、H21(t4)、H12(t4)、H22(t4)、H13(t4)、H23(t4)、H14(t4)、H24(t4)。
·同样地,求出之后的时刻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5、t6……)、H21(t5、t6……)、H12(t5、t6……)、H22(t5、t6……)、H13(t5、t6……)、H23(t5、t6……)、H14(t5、t6……)、H24(t5、t6……)。
将上述那样运算出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t2、t3、t4、t5、t6……)、H21(t1、t2、t3、t4、t5、t6……)、H12(t1、t2、t3、t4、t5、t6……)、H22(t1、t2、t3、t4、t5、t6……)、H13(t1、t2、t3、t4、t5、t6……)、H23(t1、t2、t3、t4、t5、t6……)、H14(t1、t2、t3、t4、t5、t6……)、H24(t1、t2、t3、t4、t5、t6……)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移动体控制部130中,对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进行如下规定。
·将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
·将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2。
·将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3。
·将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设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4(参照图9)。
移动体控制部130基于从下游侧端缘传感器55得到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以及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的测量位置(板宽方向的绝对位置)来运算上述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X22、X23、X24。
移动体控制部130识别各时刻t1、t2、t3、t4、t5……。另外,移动体控制部130基于上游侧位置α与下游侧位置β的距离(预先测量的搬运方向C的距离)、以及从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输入的运送速度V求出时间T1、T2、T3、T4、T5……。
此外,移动体控制部130从存储部160导入各时刻(t1、t2、t3、t4、t5、t6……)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t2、t3、t4、t5、t6……)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c)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t2、t3、t4、t5、t6……)、X12(t1、t2、t3、t4、t5、t6……)、X13(t1、t2、t3、t4、t5、t6……)、X14(t1、t2、t3、t4、t5、t6……)。
然后,如下述所示,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使移动体52a、62a、52b、62b、52c、62c、52d、62d移动的控制。
在从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t1+T1),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如下控制。
·以使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1+T1)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
·以使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2(t1+T1)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1)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b、62b。
·以使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3(t1+T1)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1)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c、62c。
·以使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4(t1+T1)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1)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d、62d。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时刻t1位置Y1位于上游侧位置α时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同在时刻(t1+T1)位置Y1位于下游侧位置β时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相等。
其结果是,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1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1+T1)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这样,将上游侧测定面部与下游侧测定面部控制为相同是本实施例的大的特征之一。
在时刻(t1+T1),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与下游侧测定面部对置,测量该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12(t1+T1)、W13(t1+T1)、W14(t1+T1)、W21(t1+T1)、W22(t1+T1)、W23(t1+T1)、W24(t1+T1)。将上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12(t1+T1)、W13(t1+T1)、W14(t1+T1)、W21(t1+T1)、W22(t1+T1)、W23(t1+T1)、W24(t1+T1)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从时刻t2经过了时间T2的时刻(t2+T2),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如下控制。
·以使时刻(t2+T2)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T2)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2+T2)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2)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
·以使时刻(t2+T2)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T2)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2(t2+T2)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2)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b、62b。
·以使时刻(t2+T2)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T2)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3(t2+T2)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2)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c、62c。
·以使时刻(t2+T2)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T2)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4(t2+T2)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2)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d、62d。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时刻t2位置Y2位于上游侧位置α时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同在时刻(t2+T2)位置Y2位于下游侧位置β时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相等。
其结果是,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2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2+T2)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在时刻(t2+T2),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与下游侧测定面部对置,测量该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2+T2)、W12(t2+T2)、W13(t2+T2)、W14(t2+T2)、W21(t2+T2)、W22(t2+T2)、W23(t2+T2)、W24(t2+T2)。将上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2+T2)、W12(t2+T2)、W13(t2+T2)、W14(t2+T2)、W21(t2+T2)、W22(t2+T2)、W23(t2+T2)、W24(t2+T2)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从时刻t3经过了时间T3的时刻(t3+T3),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如下控制。
·以使时刻(t3+T3)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T3)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3+T3)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3)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
·以使时刻(t3+T3)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T3)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2(t3+T3)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3)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b、62b。
·以使时刻(t3+T3)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T3)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3(t3+T3)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3)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c、62c。
·以使时刻(t3+T3)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T3)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4(t3+T3)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3)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d、62d。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时刻t3位置Y3位于上游侧位置α时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同在时刻(t3+T3)位置Y3位于下游侧位置β时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相等。
其结果是,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3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3+T3)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在时刻(t3+T3),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与下游侧测定面部对置,测量该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3+T3)、W12(t3+T3)、W13(t3+T3)、W14(t3+T3)、W21(t3+T3)、W22(t3+T3)、W23(t3+T3)、W24(t3+T3)。将上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3+T3)、W12(t3+T3)、W13(t3+T3)、W14(t3+T3)、W21(t3+T3)、W22(t3+T3)、W23(t3+T3)、W24(t3+T3)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从时刻t4经过了时间T4的时刻(t4+T4),移动体控制部130进行如下控制。
·以使时刻(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T4)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t4+T4)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4)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
·以使时刻(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T4)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2(t4+T4)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2(t4)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b、62b。
·以使时刻(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T4)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3(t4+T4)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3(t4)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c、62c。
·以使时刻(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T4)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4(t4+T4)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4(t4)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d、62d。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在时刻t4位置Y4位于上游侧位置α时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同在时刻(t4+T4)位置Y4位于下游侧位置β时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相等。
其结果是,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4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4+T4)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在时刻(t4+T4),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与下游侧测定面部对置,测量该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4+T4)、W12(t4+T4)、W13(t4+T4)、W14(t4+T4)、W21(t4+T4)、W22(t4+T4)、W23(t4+T4)、W24(t4+T4)。将上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4+T4)、W12(t4+T4)、W13(t4+T4)、W14(t4+T4)、W21(t4+T4)、W22(t4+T4)、W23(t4+T4)、W24(t4+T4)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从时刻t5、t6……经过了时间T5、T6……的各时刻(t5+T5)(t6+T6)……,移动体控制部130也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控制。即,以使时刻(t5+T5)、(t6+T6)……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5、t6……)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和时刻t5、t6……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5、t6……)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之间的板宽方向的各距离相等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52b(62b)、52c(62c)、52d(62d)。
其结果是,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5、t6……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在时刻(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与下游侧测定面部,测量该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5+T5)、(t6+T6)……、W12(t5+T5)、(t6+T6)……、W13(t5+T5)、(t6+T6)……、W14(t5+T5)、(t6+T6)……、W21(t5+T5)、(t6+T6)……、W22(t5+T5)、(t6+T6)……、W23(t5+T5)、(t6+T6)……、W24(t5+T5)、(t6+T6)……。将上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5+T5)、(t6+T6)……、W12(t5+T5)、(t6+T6)……、W13(t5+T5)、(t6+T6)……、W14(t5+T5)、(t6+T6)……、W21(t5+T5)、(t6+T6)……、W22(t5+T5)、(t6+T6)……、W23(t5+T5)、(t6+T6)……、W24(t5+T5)、(t6+T6)……存储于存储部160。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对各时刻t1、t2、t3、t4……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进行检测。将各时刻t1、t2、t3、t4……的板翘曲形状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中,例如设定有下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We=G·Hn1·Pn2·Vn3……(1)
其中We[g/m2]是镀敷附着量推断值,H[mm]是喷嘴板间距离,P[kPa]是从气体擦拭喷嘴21、22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V是运送速度,G、n1、n2、n3、n4是系数。
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是基于过去多次实际操作时得到的数据而作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的位置(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对置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H[mm]的情况下,能够分别推断运算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的位置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g/m2]。
对该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给予想要在钢板S附着的附着值、即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作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使用式(1),运算出能够得到成为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喷嘴板间距离H的值、气体的喷射压力P的值、以及运送速度V的值,并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以及运送速度V以使其成为运算出的H、P、V的值。
即,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通过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调整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来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或通过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来调整气体喷射压力P,或通过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来调整运送速度V,以得到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的方式进行运算而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以及运送速度V。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来调整钢板的运送位置,从而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t2、t3、t4、t5、t6……)、H21(t1、t2、t3、t4、t5、t6……)、H12(t1、t2、t3、t4、t5、t6……)、H22(t1、t2、t3、t4、t5、t6……)、H13(t1、t2、t3、t4、t5、t6……)、H23(t1、t2、t3、t4、t5、t6……)、H14(t1、t2、t3、t4、t5、t6……)、H24(t1、t2、t3、t4、t5、t6……)。
另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气体喷射压力P(t1)、P(t2)、P(t3)、P(t4)、P(t5)、P(t6)……。
此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运送速度V(t1)、V(t2)、V(t3)、V(t4)、V(t5)、V(t6)……。
然后,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求出钢板S的面(表面以及背面)中的、在时刻t1的时间点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即求出在钢板S的面中,在时刻t1位于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1)、X12(t1)、X13(t1)、X14(t1)的位置处的各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所对置的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详细说明如下。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74a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2(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74b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b,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3(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74c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c,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4(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74d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d,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21(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84a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22(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84b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b,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23(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84c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c,t1)。
·将时刻t1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t1)、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24(t1)、时刻t1的运送速度V(t1)代入上式(1),求出与距离传感器84d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d,t1)。
在其他时刻t2、t3、t4、t5、t6……,也同样地求出在钢板S的面中,位于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t3、t4、t5、t6……)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t2、t3、t4、t5、t6……)、X12(t2、t3、t4、t5、t6……)、X13(t2、t3、t4、t5、t6……)、X14(t2、t3、t4、t5、t6……)的位置处的各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所对置的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即,求出:
·距离传感器74a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2)、We(74a,t3)、We(74a,t4)、We(74a,t5)、We(74a,t6)……,
·距离传感器74b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b,t2)、We(74b,t3)、We(74b,t4)、We(74b,t5)、We(74b,t6)……,
·距离传感器74c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c,t2)、We(74c,t3)、We(74c,t4)、We(74c,t5)、We(74c,t6)……,
·距离传感器74d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d,t2)、We(74d,t3)、We(74d,t4)、We(74d,t5)、We(74d,t6)……,
·距离传感器84a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2)、We(84a,t3)、We(84a,t4)、We(84a,t5)、We(84a,t6)……,
·距离传感器84b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b,t2)、We(84b,t3)、We(84b,t4)、We(84b,t5)、We(84b,t6)……,
·距离传感器84c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c,t2)、We(84c,t3)、We(84c,t4)、We(84c,t5)、We(84c,t6)……,
·距离传感器84d所对置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d,t2)、We(84d,t3)、We(84d,t4)、We(84d,t5)、We(84d,t6)……。
将各时刻的各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存储于存储部160。
如上所述,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1、t2、t3、t4、t5、t6……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因此,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从存储部160导出在时刻t1、t2、t3、t4、t5、t6……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所对置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以及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偏差Δ(参照图10以及图11)。
参照图10以及图11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如以下那样比较时刻t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和时刻(t1+T1)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并求出偏差。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a,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2(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b,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c,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3(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c,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d,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4(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d,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1(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a,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2(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b,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c,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3(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c,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d,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4(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d,t1)。
如以下那样比较时刻t2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和时刻(t2+T2)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并求出偏差。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a,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b,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2(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b,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c,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3(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c,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d,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4(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d,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1(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a,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b,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2(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b,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c,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3(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c,t2)。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d,t2)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4(t2+T2),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d,t2)。
如以下那样比较时刻t3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和时刻(t3+T3)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并求出偏差。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a,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a,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b,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2(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b,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c,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3(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c,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74d,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4(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74d,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a,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1(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a,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b,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2(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b,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c,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3(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c,t3)。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84d,t3)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4(t3+T3),求出两者的偏差Δ(84d,t3)。
之后,同样地比较时刻t4、t5、t6……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和时刻(t4+T4)、(t5+T5)、(t6+T6)……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并求出如下偏差。
·偏差Δ(74a,t4)、Δ(74a,t5)、Δ(74a,t6)……。
·偏差Δ(74b,t4)、Δ(74b,t5)、Δ(74b,t6)……。
·偏差Δ(74c,t4)、Δ(74c,t5)、Δ(74c,t6)……。
·偏差Δ(74d,t4)、Δ(74d,t5)、Δ(74d,t6)……。
·偏差Δ(84a,t4)、Δ(84a,t5)、Δ(84a,t6)……。
·偏差Δ(84b,t4)、Δ(84b,t5)、Δ(84b,t6)……。
·偏差Δ(84c,t4)、Δ(84c,t5)、Δ(84c,t6)……。
·偏差Δ(84d,t4)、Δ(84d,t5)、Δ(84d,t6)……。
将上述那样求出的各偏差Δ存储于存储部160。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使求出的偏差Δ成为零的方式在每个预先确定的时间点对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进行修正。通过进行这样的系数的修正,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精度提升,从而使附着于钢板S的镀敷附着量更准确地成为设为目标的附着量。
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无论是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上还是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推断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各部分(上游侧测定面部)都与测量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各部分(下游侧测定面部)一致,因此上述那样求出的偏差Δ的精度较高。由于像这样基于高精度的偏差Δ来修正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因此系数的修正精度提升。另外,由于通过高精度地修正了系数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来控制镀敷附着量,因此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也提升。
使用这样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此外,到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为止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是以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为起点的距离,到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为止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21、X22、X23、X24是以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为起点的距离,因此即使钢板S在被搬运时蛇行,也不会对上述运算产生不良影响,从而能够准确地实施上述的系数修正、镀敷附着量控制。
另外,每当求出上述的各偏差Δ时,通过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使偏差Δ成为零的方式依次修正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则使用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用于修正镀敷附着量的响应速度变快。
因此,在先行的钢板与镀敷附着量目标值与先行的钢板不同的后续的钢板的接缝部分通过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配置位置时,迅速地变更气体的喷射压力等,从而变更附着于后续的钢板的熔融金属的量,用于修正镀敷附着量的响应速度变快。
需要说明的是,在仅修正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而无法使镀敷附着量成为设为目标的附着量的情况下,以采用成为其他函数式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来代替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方式重新进行设定。
实施例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进行说明。在实施例2中,移动体控制部130所进行的控制动作、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所进行的运算动作与实施例1不同。因此,以与实施例1不同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其他部分的运算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部分的说明。
在移动体控制部130预先设定有以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为起点的四个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参照图12)。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分别是从钢板S的端缘位置沿板宽方向延伸的预先固定的距离。
然后,移动体控制部130在所有的时刻都进行如下控制。
·以使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a、62a。
·以使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b、63b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2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b、62b。
·以使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c、63c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3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c、62c。
·以使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53d、63d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成为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4的方式移动移动体52d、62d。
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镀敷附着量计53a(63a)、53b(63b)、53c(63c)、53d(63d)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各部分成为下游侧测定面部。
<控制动作的概要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a)对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在板宽方向上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偏移固定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1)和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b,t1)进行推断运算。该推断运算使用“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进行。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表示“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上游侧处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与“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关系。
(b)在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使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移动到在板宽方向上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偏移固定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的位置处。在钢板S的面中,与移动到在板宽方向上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偏移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的位置处的镀敷附着量计53a、63a的测量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是“下游侧测定面部”。然后,对该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中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进行检测。
(c)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以及从上述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在钢板S的板面中是相同的部分(位置)。即,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在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从搬运方向C的上游侧向下游侧被搬运时,在从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上游侧测定面部”所在的部分成为“下游侧测定面部”。
换言之,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以及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经过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无论是在钢板S的板面的长度方向上还是在板宽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部分(位置)。
(d)求出在上述(a)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1)、We(X31BF,t1)与在上述(b)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的偏差Δ(X31F,t1)、Δ(X31b,t1)。
(e)以使偏差Δ(X31F,t1)、Δ(X31b,t1)成为零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换言之,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1)、We(X31b,t1)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21(t1+T1)一致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f)使用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控制动作的详细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对于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
·在时刻(t1+T1),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12(t1+T1)、W13(t1+T1)、W14(t1+T1)、W21(t1+T1)、W22(t1+T1)、W23(t1+T1)、W24(t1+T1),
·在时刻(t2+T2),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2+T2)、W12(t2+T2)、W13(t2+T2)、W14(t2+T2)、W21(t2+T2)、W22(t2+T2)、W23(t2+T2)、W24(t2+T2),
·在时刻(t3+T3),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3+T3)、W12(t3+T3)、W13(t3+T3)、W14(t3+T3)、W21(t3+T3)、W22(t3+T3)、W23(t3+T3)、W24(t3+T3),
·在时刻(t4+T4),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4+T4)、W12(t4+T4)、W13(t4+T4)、W14(t4+T4)、W21(t4+T4)、W22(t4+T4)、W23(t4+T4)、W24(t4+T4)。
在之后的时刻(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53a、53b、53c、53d、63a、63b、63c、63d也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如上所述,在各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将输出的下述值存储于存储部160。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W12(t1+T1)、W13(t1+T1)、W14(t1+T1)、W21(t1+T1)、W22(t1+T1)、W23(t1+T1)、W24(t1+T1),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2+T2)、W12(t2+T2)、W13(t2+T2)、W14(t2+T2)、W21(t2+T2)、W22(t2+T2)、W23(t2+T2)、W24(t2+T2),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3+T3)、W12(t3+T3)、W13(t3+T3)、W14(t3+T3)、W21(t3+T3)、W22(t3+T3)、W23(t3+T3)、W24(t3+T3),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4+T4)、W12(t4+T4)、W13(t4+T4)、W14(t4+T4)、W21(t4+T4)、W22(t4+T4)、W23(t4+T4)、W24(t4+T4),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5+T5)、W12(t5+T5)、W13(t5+T5)、W14(t5+T5)、W21(t5+T5)、W22(t5+T5)、W23(t5+T5)、W24(t5+T5),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6+T6)、W12(t6+T6)、W13(t6+T6)、W14(t6+T6)、W21(t6+T6)、W22(t6+T6)、W23(t6+T6)、W24(t6+T6)、……。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
此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是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
然后,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考虑时刻t1下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对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进行插补运算,从而求出在时刻t1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H11c、H12c、H13c、H14c、H21c、H22c、H23c、H24c。
将这样求出的插补后的喷嘴板间距离H11c、H12c、H13c、H14c、H21c、H22c、H23c、H24c代入基于式(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并进行运算,从而能够求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位置处的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即,在实施例2中,向上式(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代入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并求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运算方法成为“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因此,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将时刻t1的插补后的喷嘴板间距离H11c、H12c、H13c、H14c、H21c、H22c、H23c、H24c代入式(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并进行运算,从而求出在时刻t1且在上游侧位置α的下述值。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2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F,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3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F,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4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F,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B,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2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B,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3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B,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4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B,t1),
同样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求出在时刻t2、t3、t4、t5、t6……且在上游侧位置α的下述值。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2)、We(X31F,t3)、We(X31F,t4)、We(X31F,t5)、We(X31F、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B,t2)、We(X31B,t3)、We(X31B,t4)、We(X31B,t5)、We(X31B,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2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F,t2)、We(X32F,t3)、We(X32F,t4)、We(X32F,t5)、We(X32F,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2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B,t2)、We(X32B,t3)、We(X32B,t4)、We(X32B,t5)、We(X32B,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3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F,t2)、We(X33F,t3)、We(X33F,t4)、We(X33F,t5)、We(X33F,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3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B,t2)、We(X33B,t3)、We(X33B,t4)、We(X33B,t5)、We(X33B,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4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F,t2)、We(X34F,t3)、We(X34F,t4)、We(X34F,t5)、We(X34F,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4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B,t2)、We(X34B,t3)、We(X34B,t4)、We(X34B,t5)、We(X34B,t6)……。
将各时刻t1、t2、t3、t4、t5、t6……的、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31、X32、X33、X34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实施例2中,在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在时刻t1、t2、t3、t4、t5、t6……求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位置、即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同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o的位置、即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各位置(下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因此,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从存储部160导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在时刻t1、t2、t3、t4、t5、t6……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以及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31、X32、X33、X34的各位置(下游侧测定面部)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偏差Δ(参照图13以及图14)。
参照图13以及图14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如以下那样对比时刻t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和时刻(t1+T1)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并求出偏差。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F,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1(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1F,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F,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2(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2F,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F,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3(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3F,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F,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4(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4F,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1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1(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1B,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2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2(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2B,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3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3(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3B,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34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4(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34B,t1)。
之后,同样地对比时刻t2、t3、t4、t5、t6……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和时刻(t2+T2)、(t3+T3)、(t4+T4)、(t5+T5)、(t6+T6)……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并求出如下偏差。
·偏差Δ(X31F,t2)、Δ(X31F,t3)、Δ(X31F,t4)……。
·偏差Δ(X32F,t2)、Δ(X32F,t3)、Δ(X32F,t4)……。
·偏差Δ(X33F,t2)、Δ(X33F,t3)、Δ(X33F,t4)……。
·偏差Δ(X34F,t2)、Δ(X34F,t3)、Δ(X34F,t4)……。
·偏差Δ(X31B,t2)、Δ(X31B,t3)、Δ(X31B,t4)……。
·偏差Δ(X32B,t2)、Δ(X32B,t3)、Δ(X32B,t4)……。
·偏差Δ(X33B,t2)、Δ(X33B,t3)、Δ(X33B,t4)……。
·偏差Δ(X34B,t2)、Δ(X34B,t3)、Δ(X34B,t4)……。
将上述那样求出的各偏差Δ存储于存储部160。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使求出的偏差Δ成为零的方式在每个预先确定的时间点,或在每当求出上述的各偏差Δ时,在实施例2中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中进行以下修正:
·对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进行修正。
·对于通过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求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考虑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对求出板宽方向所有位置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运算方法进行修正。
通过进行这样的系数的修正,包括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在内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的精度提升,从而使附着于钢板S的镀敷附着量更准确地成为设为目标的附着量。
使用这样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实施例3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机械结构>
首先,对机械结构进行说明。
在实施例3中,采用作为俯视图的图15、以及作为图15的XVI-XVI剖视图的图16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260来代替图1、图4、图5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50、60。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支承结构物91、92在夹着钢板S的搬运位置的状态下,被分离地固定配置在地面。
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的梁251、252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错开的位置处架设在支承结构物91、92之间。在梁25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固定地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253。即,镀敷附着量计253与上述的实施例1、2中不同,无法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配置在相对于地面而预先确定的绝对位置。镀敷附着量计253例如是荧光X射线附着量计,对钢板S的表面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量。
在梁252设置有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5和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6。端缘传感器255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一侧(在图15中为左侧)的端缘位置(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进行检测,端缘传感器256对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另一端侧(在图15中为右侧)的端缘位置(下游侧端缘位置Ed22)进行检测。
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60的梁261架设在支承结构物91、92之间。背面侧的梁261配置在与表面侧的梁251对置的位置。在梁26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位置固定地安装有镀敷附着量计263。即,镀敷附着量计263与上述的实施例1、2中不同,无法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配置在相对于地面而预先确定的绝对位置。镀敷附着量计263例如是荧光X射线附着量计,对钢板S的背面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测量。
由于成为这样的结构,镀敷附着量计253、263以将被搬运的钢板S夹在之间的方式对置,且配置在绝对位置。
配置在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的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5、256位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附近。因此,通过端缘传感器255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表示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搬运方向C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一端侧的端缘位置。通过端缘传感器256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2表示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搬运方向C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另一端侧的端缘位置。从端缘传感器255、256向后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输入表示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Ed22的信号(参照图17)。
配置在绝对位置的镀敷附着量计253、263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W20。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向后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输入表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W20的信号(参照图17)。
其他部分的机械结构与实施例1、2相同。即,镀敷浴槽10、气体擦拭喷嘴装置20、板翘曲矫正装置30、钢板S的搬运路径与实施例1、2(参照图1)相同。
<控制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17对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与实施例1、2中进行相同动作的结构,简化其说明。
如图17所示,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的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具有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存储部160以及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不具备图6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所具有的移动体控制部130,另一方面,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具备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所不具有的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构成为将软件装入计算机,从而能够进行运算、控制处理。
在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连接有图17所述那样的各种装置、传感器。
配置在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输出表示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Ed12的信号,并将该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输出表示到钢板S为止的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的信号,并将该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进行使矫正单元31、32接近或远离钢板S、或在水平面内内回旋移动(偏斜)的控制动作,并且将表示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移动块控制装置102进行使移动块72a、72b、72c、72d、82a、82b、82c、82d在钢板S的板宽方向上移动的控制动作,并且将表示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板宽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电磁铁控制装置103控制在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从而控制作用于钢板S的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并且,电磁铁控制装置103将在各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104进行使气体擦拭喷嘴21、22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接近或远离钢板S的控制动作,并且将表示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的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控制从气体擦拭喷嘴21、22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P,并且将表示气体的喷射压力P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通过调整未图示的搬运辊的旋转速度等来控制钢板S的运送速度V,并且将表示钢板S的运送速度V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
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通过驱动辊移动马达14、15来移动浴中辊12、13,从而调整钢板S的输送线路(运送位置),并且将表示钢板S的输送线路(运送位置)的信号送至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
配置在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的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5、256将表示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Ed22的信号输出,并将上述的信号输入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端缘传感器255、256位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附近。因此,通过端缘传感器255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表示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搬运方向C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一端侧的端缘位置。通过端缘传感器256检测出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2表示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搬运方向C的位置处的、钢板S的另一端侧的端缘位置。
镀敷附着量计253、263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W20。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向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100A输入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W20。
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基于从移动块控制装置102输入的表示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板宽方向的移动位置的信号、以及从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输入的表示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信号,运算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
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基于从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输入的表示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的信号、以及从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104输入的表示以支承框架71、81为起点的气体擦拭喷嘴21、22的移动量的信号,运算气体擦拭喷嘴21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以及气体擦拭喷嘴22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21、H22、H23、H24(参照图8)。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通过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调整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来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或通过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来调整气体喷射压力P,或通过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来调整运送速度V的方式控制镀敷附着量。该控制的详细内容后述。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基于从电磁铁控制装置103输入的、在各电磁铁73a、73b、73c、73d、83a、83b、83c、83d中流动的电流值,求出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并基于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钢板S的机械特性,运算通过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
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基于配置有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绝对位置(表示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的绝对位置)、以及从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5输入的表示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的信号,运算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参照图18)。
在存储部160,时间的经过相匹配(与时间的经过相对应)地分别存储有:从上游侧端缘传感器76、86输入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Ed12、从下游侧端缘传感器255、256输入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Ed22、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输入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W20、从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输入的气体喷射压力P、从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输入的运送速度V、从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输入的输送线路(钢板的运送位置)、通过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运算出的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通过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运算出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通过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运算出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以及通过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运算出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
<用于进行控制动作的说明的前提>
参照展开示出钢板S的搬运状态的图18对控制动作进行说明。
在示出钢板S的表面侧的图18中,上游侧位置α是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供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配置的位置,且位于能够使用上述的距离传感器测定到钢板S为止的距离的范围内。下游侧位置β是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供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260的镀敷附着量计253、263配置的位置,且位于能够使用上述的镀敷附着量计测定镀敷附着量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8中示出了: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在上游侧(在图18中为上侧:配置有板翘曲矫正装置30的位置)和下游侧(在图18中为下侧:配置有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250、260的位置),由于钢板S蛇行,钢板S的端缘位置发生偏移。在钢板S沿搬运方向C被搬运且在板宽方向上蛇行的情况下,上游侧的端缘位置Ed11、Ed12以及下游侧的端缘位置Ed21、Ed22相对于绝对位置(地面)而在板宽方向上偏移。
为了进行动作说明,对时间进行如下规定。
(1)在以在钢板S的搬运方向C上偏移的方式在钢板S设定位置Y1、Y2、Y3、Y4时,前端的位置Y1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1,位置Y2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2,位置Y3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3,位置Y4通过上游侧位置α的时刻是t4。
(2)在位置Y1通过上游侧位置α后,在经过时间T1时,位置Y1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位置Y2通过上游侧位置α后,在经过时间T2时,位置Y2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位置Y3通过上游侧位置α后,在经过时间T3时,位置Y3通过下游侧位置β。在位置Y4通过上游侧位置α后,在经过时间T4时,位置Y4通过下游侧位置β。时间T1、T2、T3、T4通过上游侧位置α与下游侧位置β的距离(钢板S的搬运方向C的距离)、以及运送速度V来决定。需要说明的是,若运送速度V是恒定速度,则时间T1、T2、T3、T4是恒定的时间,但若运送速度V在各位置Y1、Y2、Y3、Y4从上游侧位置α到达下游侧位置β的期间内发生变化(增速、减速),则各时间T1、T2、T3、T4成为不同的时间。
<控制动作的概要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a)求出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然后,对该时刻(t1+T1)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W20(t1+T1)进行检测。在钢板S的板面中,位于在板宽方向上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偏移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的位置处的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所对置的部分是“下游侧测定面部”。
(b)对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回溯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的、在板宽方向上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偏移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和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b,t1)进行推断运算。该推断运算使用“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进行。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表示“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上游侧处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与“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关系。
(c)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同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回溯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是钢板S的板面中的相同的部分(位置)。
换言之,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的“下游侧测定面部”、以及从上述的某一时刻(例如时刻t1+T1)回溯了时间T1的时刻(例如时刻t1)的“上游侧测定面部”无论是在钢板S的板面的长度方向上还是在板宽方向上都是相同的部分(位置)。
(d)求出在上述(b)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We(X41b,t1)与在上述(a)中求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W20(t1+T1)的偏差Δ(X41F,t1)、Δ(X41b,t1)。
(e)以使偏差Δ(X41F,t1)、Δ(X41b,t1)成为零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换言之,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We(X41b,t1)与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W20(t1+T1)一致的方式修正“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f)使用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控制动作的详细说明>
对控制动作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运算并求出各时刻t1、t2、t3、t4……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1、X12、X13、X14(参照图18)。
即上游侧距离运算部110求出各时刻的如下板宽方向位置。
·时刻t1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板宽方向距离X12(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3(t1)、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4(t1)。
·时刻t2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板宽方向距离X12(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3(t2)、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2)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4(t2)。
·时刻t3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板宽方向距离X12(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3(t3)、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3)与距离传感器74d(84d)的板宽方向距离X14(t3)。
·时刻t4的、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a(84a)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b(84b)的板宽方向距离X12(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3(t4)、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4)与距离传感器74c(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4(t4)。
·同样地,求出之后的时刻t5、t6……在、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5、t6……)与距离传感器74a(84a)、74b(84b)、74c(84c)、74d(84c)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5、t6……)、X12(t5、t6……)、X13(t5、t6……)、X14(t5、t6……)。
需要说明的是,在被搬运的钢板S蛇行时,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t1、t2、t3、t4……)在各时刻下在板宽方向上发生变动。
将上述那样运算出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板宽方向距离X11(t1、t2、t3、t4、t5、t6……)、X12(t1、t2、t3、t4、t5、t6……)、X13(t1、t2、t3、t4、t5、t6……)、X14(t1、t2、t3、t4、t5、t6……)存储于存储部160。
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运算并求出各时刻t1、t2、t3、t4……的、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的位置处的、气体擦拭喷嘴21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以及配置有距离传感器84a、84b、84c、84d的位置处的、气体擦拭喷嘴22与钢板S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H21、H22、H23、H24(参照图8)。
即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120求出各时刻的如下喷嘴板间距离H。
·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H21(t1)、H12(t1)、H22(t1)、H13(t1)、H23(t1)、H14(t1)、H24(t1)。
·时刻t2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2)、H21(t2)、H12(t2)、H22(t2)、H13(t2)、H23(t2)、H14(t2)、H24(t2)。
·时刻t3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3)、H21(t3)、H12(t3)、H22(t3)、H13(t3)、H23(t3)、H14(t3)、H24(t3)。
·时刻t4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4)、H21(t4)、H12(t4)、H22(t4)、H13(t4)、H23(t4)、H14(t4)、H24(t4)。
·同样地,求出之后的时刻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5、t6……)、H21(t5、t6……)、H12(t5、t6……)、H22(tS、t6……)、H13(t5、t6……)、H23(tS、t6……)、H14(t5、t6……)、H24(t5、t6……)。
将上述那样运算出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t2、t3、t4、t5、t6……)、H21(t1、t2、t3、t4、t5、t6……)、H12(t1、t2、t3、t4、t5、t6……)、H22(t1、t2、t3、t4、t5、t6……)、H13(t1、t2、t3、t4、t5、t6……)、H23(t1、t2、t3、t4、t5、t6……)、H14(t1、t2、t3、t4、t5、t6……)、H24(t1、t2、t3、t4、t5、t6……)存储于存储部160。
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识别各时刻t1、t2、t3、t4、t5……。然后,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基于上游侧位置α与下游侧位置β的距离(预先测量的搬运方向C的距离)、以及从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输入的运送速度V求出时间T1、T2、T3、T4、T5……。
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运算并求出各时刻t1+T1、t2+T2、t3+T3、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参照图18)。
即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求出各时刻的如下板宽方向位置。
·时刻t1+T1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绝对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
·时刻t2+T2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2+T2)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绝对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2+T2)。
·时刻t3+T3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3+T3)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绝对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3+T3)。
·时刻t4+T4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4+T4)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绝对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4+T4)。
·同样地,求出之后的时刻t5+T5、t6+T6……的、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5+T5、t6+T6……)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的测量位置(绝对位置)之间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5+T5、t6+T6……)。
需要说明的是,在被搬运的钢板S蛇行式,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t1+T1、t2+T2、t3+T3、t4+T4……)在各时刻下在板宽方向上发生变动。
将上述那样运算出的各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t2+T2、t3+T3、t4+T4、t5+T5、t6+T6……)存储于存储部160。
对于镀敷附着量计253、263,
·在时刻(t1+T1),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W20(t1+T1),
·在时刻(t2+T2),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2+T2)、W20(t2+T2),
·在时刻(t3+T3),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3+T3)、W20(t3+T3),
·在时刻(t4+T4),测量镀敷附着量,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4+T4)、W20(t4+T4),
在之后的时刻(t5+T5),(t6+T6)……,镀敷附着量计253、263也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如上所述,在各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将输出的下述值存储于存储部160。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W20(t1+T1),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2+T2)、W20(t2+T2),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3+T3)、W20(t3+T3),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4+T4)、W20(t4+T4),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5+T5)、W20(t5+T5),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6+T6)、W20(t6+T6)、……。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150对各时刻t1、t2、t3、t4……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进行检测。将各时刻t1、t2、t3、t4……的板翘曲形状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中,例如设定有下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We=G·Hn1·Pn2·Vn3……(1)
其中We[g/m2]是镀敷附着量推断值,H[mm]是喷嘴板间距离,P[kPa]是从气体擦拭喷嘴21、22喷射的气体的喷射压力,V是运送速度,G、n1、n2、n3、n4是系数。
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是基于过去多次实际操作时得到的数据而作成的。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的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
此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是配置有距离传感器74a、74b、74c、74d、84a、84b、84c、84d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
然后,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考虑时刻t1下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对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进行插补运算,从而求出在时刻t1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H41F、41B。
将这样求出的插补后的喷嘴板间距离H41F、H41B代入基于式(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并进行运算,从而能够求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的位置处的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
即,在实施例2中,向上式(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代入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并求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运算方法成为“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对该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给予想要在钢板S附着的附着值、即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作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使用式(1),运算出能够得到成为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喷嘴板间距离H的值、气体的喷射压力P的值、以及运送速度V的值,并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以及运送速度V以使其成为运算出的H、P、V的值。
即,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通过矫正单元控制装置101调整矫正单元31、32的移动位置来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或通过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105来调整气体喷射压力P,或通过运送速度控制装置106来调整运送速度V,以得到以使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镀敷附着量目标值Wo的方式进行运算而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以及运送速度V。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107来调整钢板的运送位置,从而控制喷嘴板间距离H11、H12、H13、H14、H21、H22、H23、H24。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喷嘴板间距离H11(t1、t2、t3、t4、t5、t6……)、H21(t1、t2、t3、t4、t5、t6……)、H12(t1、t2、t3、t4、t5、t6……)、H22(t1、t2、t3、t4、t5、t6……)、H13(t1、t2、t3、t4、t5、t6……)、H23(t1、t2、t3、t4、t5、t6……)、H14(t1、t2、t3、t4、t5、t6……)、H24(t1、t2、t3、t4、t5、t6……)。
另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气体喷射压力P(t1)、P(t2)、P(t3)、P(t4)、P(t5)、P(t6)……。
此外,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导入存储于存储部160的、各时刻(t1、t2、t3、t4、t5、t6……)的运送速度V(t1)、V(t2)、V(t3)、V(t4)、V(t5)、V(t6)……。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从存储部160导入通过下游侧距离运算部170求出并存储于存储部160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并求出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然后,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将时刻t1的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求出的喷嘴板间距离)、气体喷射压力P(t1)、运送速度V(t1)代入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并进行运算,从而求出在时刻t1且在上游侧位置α的如下镀敷附着量推断值。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41(t1+T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41(t1+T1)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B,t1)。
同样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求出在时刻t2、t3、t4、t5、t6……且在上游侧位置α的下述值。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表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2)、We(X41F,t3)、We(X41F,t4)、We(X41F,t5)、We(X41F,t6)……、
·距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为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钢板S的背面侧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B,t2)、We(X41B,t3)、We(X41B,t4)、We(X41B,t5)、We(X41B,t6)……。
将推断运算出的各上游侧测定面部处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等存储于存储部160。
在实施例3中,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o的位置、即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各位置(下游侧测定面部)、同钢板S的面(表面、背面)中的在时刻t1、t2、t3、t4、t5、t6……求出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位置、即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相同。
因此,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从存储部160导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Ed1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各位置(上游侧测定面部)在时刻t1、t2、t3、t4、t5、t6……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以及从下游侧端缘位置Ed21离开特定板宽方向距离X41(t1+T1)、X41(t2+T2)、X41(t3+T3)、X41(t4+T4)、X41(t5+T5)、X41(t6+T6)……的各位置(下游侧测定面部)在时刻(t1+T1)、(t2+T2)、(t3+T3)、(t4+T4)、(t5+T5),(t6+T6)……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将两者进行比较从而求出偏差Δ(参照图19)。
参照图19进行如下详细说明。
如以下那样比较时刻t1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和时刻(t1+T1)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并求出偏差。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F,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10(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41F,t1)。
·比较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X41B,t1)和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20(t1+T1),求出两者的偏差Δ(X41B,t1)。
之后,同样地对时刻t2、t3、t4、t5、t6……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和时刻(t2+T2)、(t3+T3)、(t4+T4)、(t5+T5)、(t6+T6)……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W进行比较,并求出如下偏差。
·偏差Δ(X41F,t2)、Δ(X41F,t3)、Δ(X41F,t4)……。
·偏差Δ(X41B,t2)、Δ(X41B,t3)、Δ(X41B,t4)……。
将上述那样求出的各偏差Δ存储于存储部160。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140以使求出的偏差Δ成为零的方式按照预先确定的时间点,或在每当求出上述的各偏差Δ时,在实施例2中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中进行以下修正:
·对上述式(1)所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的系数G、n1、n2、n3、n4进行修正。
·对于通过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求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考虑钢板S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对求出板宽方向所有位置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We的运算方法进行修正。
通过进行这样的系数的修正,包括镀敷附着量推断模型式在内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的精度提升,从而使附着于钢板S的镀敷附着量更准确地成为设为目标的附着量。
使用这样修正后的“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对喷嘴板间距离H、气体的喷射压力P、钢板的运送速度V进行控制,从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的镀敷附着量的控制。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熔融金属镀敷设备,提升镀敷附着量的控制精度。
附图标记说明
1 熔融金属镀敷设备
10 镀敷浴槽
11 沉没辊
12、13 浴中辊
14、15 辊移动马达
20 气体擦拭喷嘴装置
21、22 气体擦拭喷嘴
30 板翘曲矫正装置
31、32 矫正单元
41、42 顶部辊
43 辊
50、60、250、260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
51a、51b、51c、51d、61a、61b、61c、61d 导轨
52a、52b、52c、52d、62a、62b、62c、62d 移动体
53a、53b、53c、53d、63a、63b、63c、63d、253、263 镀敷附着量计
54、251、252、261 梁
55、56、255、256 下游侧端缘传感器
71、81 支承框架
72a、72b、72c、72d、82a、82b、82c、82d 移动块
73a、73b、73c、73d、83a、83b、83c、83d 电磁铁
74a、74b、74c、74d、84a、84b、84c、84d 距离传感器
75、85 连接框架
76、86 上游侧端缘传感器
91、92 支承结构物
100 镀敷附着量控制装置
101 矫正单元控制装置
102 移动块控制装置
103 电磁铁控制装置
104 气体擦拭喷嘴控制装置
105 气体喷射压力控制装置
106 运送速度控制装置
107 辊移动马达控制装置
110 上游侧距离运算部
120 喷嘴板间距离运算部
130 移动体控制部
140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
150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
160 存储部
170 下游侧距离运算部
250、260 镀敷附着量测量装置
251、252、261 梁
253、263 镀敷附着量计
255、256 下游侧端缘传感器
S 钢板
M 熔融金属
C 钢板的搬运方向
α、β 位置
P 气体的喷射压力
V 运送速度
H11、H12、H13、H14、H21、H22、H23、H24 从气体擦拭喷嘴到钢板为止的喷嘴板间距离
h11、h12、h13、h14、h21、h22、h23、h24 从距离传感器到钢板为止的距离
Ed11、Ed12 上游侧端缘位置
Ed21、Ed22 下游侧端缘位置
X11、X12、X13、X14 上游侧端缘位置与距离传感器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
X21、X22、X23、X24 下游侧端缘位置与镀敷附着量计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
X31、X32、X33、X34 作为固定距离的特定板宽方向距离
wo 镀敷附着量目标值
We 镀敷附着量推断值
W10、W11、W12、W13、W14、W20、W21、W22、W23、W24 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Claims (7)

1.一种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具有:
一对气体擦拭喷嘴,其以将从镀敷浴槽拉起并搬运的钢板夹在之间的状态配置,并向所述钢板喷射气体;
距离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预先确定的上游侧位置,对所述气体擦拭喷嘴到所述钢板的板面为止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检测;
上游侧端缘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上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上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下游侧端缘传感器,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比所述上游侧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即下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下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镀敷附着量计,其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配置在所述下游侧位置,对形成于所述钢板的金属镀敷层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检测并输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以及
镀敷附着量控制部,其具有镀敷附着量推算式,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将搬运中的所述钢板的面中的成为测定镀敷附着量的位置的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喷嘴板间距离、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所述钢板的运送速度、以及某一时刻的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作为运算要素,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同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板宽方向的距离为相等关系,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求出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推断运算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同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与所述测定面部对置的状态下检测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并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修正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被设定为下式:
We=G·Hn1·Pn2·Vn3
其中,We是所述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其单位为g/m2,H是所述喷嘴板间距离,其单位为mm,P是从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其单位为kPa,V是所述运送速度,G、n1、n2、n3、n4是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还具有:
移动体,其使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板宽方向上移动;以及
移动体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移动体在板宽方向上移动,
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是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距离传感器之间的板宽方向距离,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使用所述距离传感器所在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
所述移动体控制部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以使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镀敷附着量计的板宽方向距离成为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方式移动所述移动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还具有:
移动体,其使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板宽方向上移动;
移动体控制部,其控制所述移动体在板宽方向上移动;以及
板翘曲形状运算部,其对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钢板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进行运算,
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是从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沿板宽方向延伸的预先固定的固定长度的板宽方向距离,
所述距离传感器沿板宽方向配置有多个,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考虑所述板翘曲形状而对多个所述距离传感器所在的位置处的多个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从而求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离开固定长度的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并使用该插补运算后的喷嘴板间距离,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
所述移动体控制部以使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镀敷附着量计的板宽方向距离成为固定长度的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方式移动所述移动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还具有板翘曲形状运算部,该板翘曲形状运算部对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钢板的板宽方向的板翘曲形状进行运算,
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是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的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镀敷附着量计之间的板宽方向距离,
所述距离传感器沿板宽方向配置有多个,
所述镀敷附着量计配置在预先确定的绝对位置,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考虑所述板翘曲形状而对多个所述距离传感器所在的位置处的多个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插补运算,从而求出从上游侧端缘位置离开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的位置处的喷嘴板间距离,并使用该插补运算后的喷嘴板间距离,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
所述绝对位置是以预先确定的地面上的特定位置为基准位置而测量出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计配置有多个,其配置位置是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错开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镀敷附着量控制部使用修正后的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以使所述镀敷附着量推断值与所述镀敷附着量实测值一致的方式来控制所述喷嘴板间距离、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以及所述钢板的运送速度。
7.一种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以将从镀敷浴槽拉起并搬运的钢板夹在之间的状态配置的一对气体擦拭喷嘴,向所述钢板喷射气体,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预先确定的上游侧位置,对所述气体擦拭喷嘴到所述钢板的板面为止的距离即喷嘴板间距离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上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上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比所述上游侧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即下游侧位置,对所述钢板的端缘位置即下游侧端缘位置进行检测,
在所述钢板的搬运方向上的所述下游侧位置,通过镀敷附着量计对形成于所述钢板的金属镀敷层的镀敷附着量进行检测,并求出镀敷附着量实测值,
将搬运中的所述钢板的面中的成为测定镀敷附着量的位置的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的所述喷嘴板间距离、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所述钢板的运送速度、以及某一时刻的所述上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之间的距离即特定板宽方向距离作为运算要素,对所述测定面部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进行推断运算,所述特定板宽方向距离同所述下游侧端缘位置与所述测定面部的板宽方向的距离为相等关系,
求出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上游侧位置时推断运算出的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同在所述测定面部通过所述下游侧位置时所述镀敷附着量计在与所述测定面部对置的状态下检测出的镀敷附着量实测值的偏差,并以使该偏差成为零的方式修正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
所述镀敷附着量推算式被设定为下式:
We=G·Hn1·Pn2·Vn3
其中,We是所述镀敷附着量推断值,其单位为g/m2,H是所述喷嘴板间距离,其单位为mm,P是从所述气体的喷射压力,其单位为kPa,V是所述运送速度,G、n1、n2、n3、n4是系数。
CN201780087711.9A 2017-04-14 2017-04-14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Active CN1103522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15220 WO2018189874A1 (ja) 2017-04-14 2017-04-14 めっき付着量制御機構及びめっき付着量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52262A CN110352262A (zh) 2019-10-18
CN110352262B true CN110352262B (zh) 2021-04-20

Family

ID=637924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7711.9A Active CN110352262B (zh) 2017-04-14 2017-04-14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48288B2 (zh)
EP (1) EP3572550A4 (zh)
JP (1) JP6803461B2 (zh)
CN (1) CN110352262B (zh)
WO (1) WO20181898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109559B3 (de) * 2017-05-04 2018-07-26 Fontaine Engineering Und Maschinen Gmbh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eines Metallbandes
JP7145754B2 (ja) * 2018-12-28 2022-10-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めっき付着量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1010B2 (zh) 1973-05-09 1976-09-04
US4135006A (en) * 1974-07-29 1979-01-16 United States Steel Corporation Automatic coating weight controls for automatic coating processes
JPH0633448B2 (ja) * 1987-09-30 1994-05-02 住友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溶融金属メッキ付着量制御装置
JPH06108219A (ja) * 1992-09-28 1994-04-19 Kobe Steel Ltd 連続溶融金属メッキラインのメッキ付着量自動制御方法
DE69329831T2 (de) * 1993-04-28 2001-04-19 Kawasaki Steel Co Verfahren zur regulierung der adhesion beim abstreifen mittels gas
JPH06322504A (ja) 1993-05-12 1994-11-22 Nippon Steel Corp 溶融めっき鋼板の付着量制御装置
JP3291201B2 (ja) * 1996-07-04 2002-06-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メッキ付着量の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US20040050323A1 (en) * 2001-08-24 2004-03-18 Hong-Kook Chae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coating weight on strip in continuous galvanizing process
DE10146791A1 (de) * 2001-09-20 2003-04-10 Sms Demag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schichten der Oberfläche von strangförmigem metallischem Gut
JP2009179834A (ja) * 2008-01-30 2009-08-13 Mitsubishi-Hitachi Metals Machinery Inc 帯板の形状矯正・制振方法及び溶融金属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
JP5131010B2 (ja) * 2008-04-18 2013-01-30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連続溶融金属メッキシステム及びメッキ方法
JP2010132953A (ja) 2008-12-03 2010-06-17 Nisshin Steel Co Ltd めっき付着量測定装置
JP5491843B2 (ja) 2009-12-11 2014-05-14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めっき鋼帯製造装置及びめっき鋼帯製造方法
JP5812581B2 (ja) * 2010-07-13 2015-11-17 スチールプラ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フルプレー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ガスワイピング装置
JP5552415B2 (ja) * 2010-11-15 2014-07-16 三菱日立製鉄機械株式会社 溶融金属めっき設備
JP5440745B1 (ja) * 2012-05-10 2014-03-12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鋼板形状制御方法及び鋼板形状制御装置
JP5960174B2 (ja) * 2014-02-10 2016-08-02 Primetals Technologies Japan株式会社 溶融金属めっき付着量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WO2016079841A1 (ja) * 2014-11-20 2016-05-2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金属帯の安定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溶融めっき金属帯の製造方法
NO2786187T3 (zh) * 2014-11-21 2018-07-28
DE102016222230A1 (de) * 2016-08-26 2018-03-01 Sms Group Gmbh Verfahren und Beschichtungseinrichtung zum Beschichten eines Metallbandes
JP7145754B2 (ja) * 2018-12-28 2022-10-0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めっき付着量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390315A1 (en) 2019-12-26
US11248288B2 (en) 2022-02-15
EP3572550A1 (en) 2019-11-27
CN110352262A (zh) 2019-10-18
WO2018189874A1 (ja) 2018-10-18
JPWO2018189874A1 (ja) 2019-12-12
EP3572550A4 (en) 2020-03-25
JP6803461B2 (ja) 2020-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815814B1 (ko) 연속도금공정에서의 도금 부착량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KR101319956B1 (ko) 휘어진 스프링 부재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352262B (zh) 镀敷附着量控制机构以及镀敷附着量控制方法
CN101208449B (zh) 控制厚度的设备和方法
KR20070042932A (ko) 금속 스트립 교정 방법
EP3564403B1 (en) Sheet-curvature correction device, molten-metal plating equipment, and sheet-curvature correction method
JP2004522002A (ja) 連続亜鉛メッキ工程において帯鋼のメッキ重量を制御する装置
KR100742834B1 (ko) 용융 도금 공정에서의 도금량 제어 시스템
KR101185391B1 (ko) 압연 장치 및 그 작동 방법
KR102301336B1 (ko) 가변 롤포밍 장치
JP2008280587A (ja) 溶融金属めっき板の製造方法、溶融金属めっき設備及びその制御装置
US20160111708A1 (en) Control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KR100815815B1 (ko) 연속 도금공정에서 도금량 제어방법
JP2009275243A (ja) 溶融金属めっき鋼板のめっき付着量計測方法及びめっき付着量計測装置
KR101697668B1 (ko) 연속주조 장치, 냉각 장치 및 연속주조 방법
KR100393679B1 (ko) 용융도금공정에서의 도금량 예측제어방법
JP4598425B2 (ja) 渦流式センサの補正方法、溶融メッキの目付け量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US4958589A (en) Continuous melt-plating apparatus
KR100530074B1 (ko) 강판 패싱라인의 움직임을 보상하는연속식용융도금공정에서의 에어나이프 간격 제어 장치 및방법
KR101153615B1 (ko) 용융도금공정에서의 폭방향 도금량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JP7377499B2 (ja) シート材製造方法、塗膜形成方法、シート材製造装置及びコーター
KR101442890B1 (ko) 롤 스큐 제어장치 및 그 방법
JPH07268588A (ja) めっき金属付着量の制御方法
KR100584128B1 (ko) 시간편차 보상에 의한 도금량 제어방법
JP2009275242A (ja) 溶融金属めっき鋼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