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90726A -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90726A
CN110290726A CN201880010325.4A CN201880010325A CN110290726A CN 110290726 A CN110290726 A CN 110290726A CN 201880010325 A CN201880010325 A CN 201880010325A CN 110290726 A CN110290726 A CN 1102907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addition
guide
width direction
cel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103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上田滋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90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907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05Guide rails or tracks for a linear bearing, i.e. adapted for movement of a carriage or bearing body there alo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49/00Revolving cabinets or racks; Cabinets or racks with revolving par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BTABLES; DESKS; OFFICE FURNITURE; CABINETS; DRAWERS; GENERAL DETAILS OF FURNITURE
    • A47B61/00Wardrobes
    • A47B61/04Wardrobes for shoes, hats, umbrella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F16C29/045Ball or roller bearings having rolling elements journaled in one of the mov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14/00Personal or domestic articles, e.g. household appliances such as washing machines, dryers
    • F16C2314/70Furni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引导装置(9)具备导轨(60)及被引导构件(50),该导轨(60)设置有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引导槽(61),该被引导构件(50)沿该导轨的引导槽被引导且安装于被引导对象(10),所述被引导构件具备: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绕沿所述一个方向的轴(52)旋转自如;以及施力机构(53),以使所述第一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65)抵接的方式施力,并以使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另一侧的槽壁(66)抵接的方式施力。

Description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引导对象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及具有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沿导轨对拉门、间隔板、收纳体等被引导对象进行引导的引导机构。
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间隔板,其构成为在下端部设置有在地板上行驶自如的小脚轮,在上端部设置有构成被上导轨引导的上引导部的辊。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箱体上设置有上下的旋转机构部的收纳装置,该上下的旋转机构部保持绕沿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而能够前后翻转的收纳体。该收纳装置的旋转机构部构成为,设置有由导轨部及弯曲引导槽分别引导的引导辊,该导轨部在箱体的横宽方向中央部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该弯曲引导槽在后方侧以弯曲状设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2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548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这些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在导轨的引导槽的两侧槽壁与辊之间设置有游隙。因此,在使成为被引导对象的间隔板或收纳体移动时,考虑会产生晃动或由晃动引起的异响。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畅地引导被引导对象的移动的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引导装置特征在于,具备导轨及被引导构件,所述导轨设置有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引导槽,所述被引导构件沿该导轨的引导槽被引导,且安装于被引导对象,所述被引导构件具备:第一辊及第二辊,绕沿所述一个方向的轴旋转自如;以及施力机构,以使所述第一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抵接的方式施力,并以使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另一侧的槽壁抵接的方式施力。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收纳装置具备包含本发明的引导装置的上下的旋转机构部、作为所述被引导对象的收纳体、以及设置有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的向前方开口的箱体,其中,所述上下的旋转机构部使该收纳体能够绕沿作为所述一个方向的上下方向的轴旋转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引导该收纳体,以使该收纳体能够前后翻转,所述被引导构件设置于收纳状态下的所述收纳体的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上下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导轨的引导槽形成为弯曲槽状,以使所述被引导构件随着朝向横宽方向中央部而向里侧移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通过构成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顺畅地引导被引导对象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的一例的一部分省略概略立体图。
图2是与图3中的X1-X1线向视对应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纵剖视图。
图3是与图2中的Y1-Y1线向视对应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4是与图2中的Z-Z线向视对应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纵剖视图。
图5(a)是与图2中的Y2-Y2线向视对应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图5(b)是与图3对应的省略了一部分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6(a)是与图3中的X2-X2线向视对应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纵剖视图,图6(b)是示意性地示出同一引导装置所具备的被引导构件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7(a)~(d)是示意性地示出同一收纳装置所具备的收纳体的前后翻转动作的一例的省略了一部分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8(a)、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9(a)是示意性地示出同一引导装置所具备的被引导构件的一例的概略主视图,图9(b)是同一被引导构件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立体图,图9(c)是同一被引导构件的一部分剖切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0(a)~(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11(a)是示意性地示出同一引导装置所具备的被引导构件的一例的概略主视图,图11(b)是同一被引导构件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立体图,图11(c)是同一被引导构件的一部分剖切概略分解立体图。
图12(a)~(c)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13(a)、图13(b)是示意性地示出同一引导装置所具备的被引导构件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图13(c)是同一引导装置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图14(a)、图14(b)是示意性地示出设置于同一收纳装置的下侧旋转机构部的一个变形例的一部分省略概略立体图。
图15(a)是与图2对应的省略了一部分的一部分剖切概略纵剖视图,图15(b)是与图3对应的省略了一部分的一部分剖切概略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一部分的图中,省略了在其他图中标注的详细的附图标记的一部分。
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以在开口侧与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设置的收纳装置相面对的状态为基准,以近前侧为前方,以其相反侧为后方,另外,以该状态为基准,说明上下方向等方向。另外,以同一收纳装置的收纳体如图1~图3所示那样收纳于箱体的状态为基准,原则上对同一方向进行说明。
图1~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的一例的图。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具备导轨60及被引导构件50,该导轨60设有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引导槽61,该被引导构件50沿该导轨60的引导槽61被引导,且安装于被引导对象10。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装置(旋转收纳装置)1具备作为被引导对象的收纳体(旋转收纳体)10。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具备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该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以能够前后翻转的方式,能够绕沿作为一个方向的上下方向的轴18、19旋转且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地引导该旋转收纳体10,并且包含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具备设有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的前方开口的箱体2。
该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以作为收纳鞋子等的玄关收纳装置而设置在玄关换鞋角、玄关地板等。此外,如后所述,该旋转收纳装置1构成为以下载荷型保持旋转收纳体10,因此与上悬吊型相比为高耐载荷,例如,可以设置在厨房等作为收纳餐具、食材、饮料等的餐具室状的收纳库。此外,该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以设置在起居室等作为收纳各种盘状的存储介质、书籍等的架子状的收纳库。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不限于这样的设置在住宅内的装置,也可以设置在各种建筑物内。
箱体2形成为向前方开口的正面看大致为矩形形状的箱状。该箱体2具备顶面部3、底面部4、背面部5和横宽方向(左右)一对的侧面部6、6,由它们划分形成旋转收纳体10的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形成为收纳横宽尺寸(左右尺寸)大于前后尺寸(收纳进深尺寸)。
另外,这些各个面部3、4、5、6、6可以由板材构成,另外,箱体2也可以由木质类材料、金属类材料、合成树脂类材料等形成。
另外,也可以设置开闭箱体2的前方开口的门。另外,也可以是在旋转收纳体10的收纳空间的上侧或下侧等还设置有其他收纳空间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横隔板等划分上下的收纳空间。另外,箱体2只要至少在前方开口即可,也可以在前后两侧开口。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将底面部4以位于比两侧的侧面部6、6的下端靠上侧的方式设置成上底状,在其下表面侧的横宽方向(左右方向)中央部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横梁件的例子。
旋转收纳体10绕沿上下方向的轴18、19自如旋转180°地设置于箱体2,且能够前后翻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旋转收纳体10构成为具备正面看大致矩形框状的框体11和保持于该框体11的收纳部16。该旋转收纳体10通过在框体11内配置收纳部16,构成为将收纳空间划分为上下多层的结构。
框体11具备上框部12、下框部13和左右一对纵框部14、14。
如图2及图3所示,该框体11在旋转收纳体10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下配置在箱体2内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
另外,该框体11例如也可以由金属类材料等刚性材料形成。
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分别沿横宽方向成为长条状。左右的纵框部(两侧的纵框部)14、14分别沿上下方向成为长条状。这些上框部12、下框部13及两侧的纵框部14、14沿长度方向观察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例如也可以由筒状材料形成。上框部12和下框部13相互大致平行地配置,两侧的纵框部14、14相互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
另外,在两侧的纵框部14、14的上端部固定有上框部12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在两侧的纵框部14、14的下端部固定有下框部13的长度方向两端部。
另外,由这些上框部12、下框部13及两侧的纵框部14、14构成的框体11可以一体形成,也可以将各框部12、13、14、14的端部适当地通过螺钉等固定件或焊接等连结而形成。
另外,在两侧的纵框部14、14的一方设置有在如后所述使旋转收纳体10前后翻转时被把持的把持部17。在图例中,示出了以从一方的纵框部14的上下方向中途部位分别向前后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把持部17、17的例子。
另外,在这些两侧的纵框部14、14之间以架设的方式设置有收纳部16。
该收纳部16可以是宽度方向(横宽方向)两侧端部通过适当的固定件固定于两侧的纵框部14、14的结构,或者也可以是相对于两侧的纵框部14、14可装卸地安装的结构。在图例中,示出了如下例子:在两侧的纵框部14、14的相互对置的内侧面侧,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地在多个部位设置插入孔15,该插入孔15作为卡合保持部,可装卸地保持保持件,该保持件分别保持收纳部16的宽度方向两侧端部。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变更收纳部16的个数、配置的高度位置。
即使在这样的收纳部16的前后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下,也如后所述,通过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而翻转180°,能够提高物品取出放入性。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上下的多个部位设置有朝向上方侧开口的薄网筐状的收纳部16及薄箱状的收纳部16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可以采用平板状(搁板状)、托盘状、瓶收纳架状的构件,还可以采用棒状的钩挂构件等根据被收纳物的种类等而形成为各种形状的收纳部16。此外,作为收纳于该旋转收纳装置1的被收纳物,可以是鞋子等鞋类、衣服、伞、帽子等,此外,也可以是书籍、装饰品、餐具、食品、瓶子、调味料、各种磁盘等存储介质等。
另外,在图例中,例示了俯视时切除了四角的大致八边形状的收纳部16,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是在俯视状态下的四角部设置有C倒角状或R倒角状的倒角部的收纳部16。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水平状态下使收纳部16保持于两侧的纵框部14、14以便成为物品载置部的其上表面成为水平状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在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下使收纳部16保持于两侧的纵框部14、14。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多个收纳部16设置成上下交替地向不同侧倾斜。通过这样使收纳部16倾斜,例如在被收纳物为鞋子等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进行收纳。另外,在这样上下交替地设置前倾状态的收纳部(搁板)和后倾状态的收纳部(搁板)的情况下,也如后所述,通过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而翻转180°,能够将后倾状态的收纳部(搁板)切换成前倾状态,能够提高物品取出放入性。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能够有效地利用该旋转收纳装置1(旋转收纳体10)的收纳空间。
另外,作为保持收纳部16的收纳主体,不限于上述那样的框体11。例如,也可以是将收纳空间前后划分的板状构件、与沿上下方向的轴18、19大致同轴状的上下延伸的棒状构件、以及在收纳状态下一体设置在前后两侧开口的收纳部的构件等各种形状的收纳主体11。
另外,在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构成为在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直进导轨部40、45和引导辊26、36,该直进导轨部40、4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于箱体2的横宽方向中央部,该引导辊26、36被直进导轨部40、45引导。即,这些直进导轨部40、45及引导辊26、36作为引导旋转收纳体10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直进引导机构发挥功能。
另外,在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中的至少一方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另外,将引导装置9的作为被引导构件的侧部引导体50设置于收纳状态下的旋转收纳体10的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上下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另外,引导装置9的导轨60的引导槽61形成为弯曲槽状,以使侧部引导体50随着朝向横宽方向中央部而向里侧移动。即,将引导装置9的导轨作为设置有作为引导槽的弯曲引导槽61的弯曲导轨60。该引导装置9作为以限制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轨迹的方式进行引导的旋转轨迹引导机构发挥功能。另外,关于引导装置9的详细情况将后述。
另外,在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中的至少一方的直进引导机构设置有直进施力机构27、39,该直进施力机构27、39以使引导辊26、36被按压于直进导轨部40、45的内侧壁43、48的方式施力。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直进导轨部40、45的内侧壁43、48与引导辊26、36之间形成间隙,能够沿直进导轨部40、45的内侧壁43、48引导引导辊26、36。由此,如后所述,在使旋转收纳体10一边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一边旋转时,能够抑制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中的至少一方的直进引导机构的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旋转机构部7及下侧旋转机构部8双方设置有构成直进引导机构的直进导轨部40、45、引导辊26、36及直进施力机构27、39。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双方的直进引导机构中的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
另外,在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的直进引导机构分别具备引导辊26、36,并设置有相对于旋转收纳体10绕轴18、19旋转自如的中央引导体20、30。这些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构成为在旋转收纳体10前后翻转时,在箱体2内被引导为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这些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分别设在收纳状态下的旋转收纳体10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上下两端部。另外,这些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以位于该旋转收纳体10的轴18、19的上下两侧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这些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上分别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引导辊26、26、36、36。如果是这样的结构,与设置单一的引导辊26、36的结构相比,能够使旋转收纳体10稳定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以分别与上下的直进导轨部40、45的两侧的内侧壁43、43、48、48抵接的方式将引导辊26、26、36、36设置在横宽方向两侧。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
作为上侧旋转机构部7的直进导轨部的上侧导轨部40,在前后方向上成为长条状,以从箱体2内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该上侧导轨部40以其前端部位于从箱体2的前端部靠后方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另外,该上侧导轨部40以沿朝向箱体2内的下方侧的顶面3a的方式被固定。另外,在该上侧导轨部40,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引导槽41,该引导槽41收纳作为上侧旋转机构部7的中央引导体的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的引导辊26、26。
引导槽41以朝向下方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朝向下方侧的槽底42和横宽方向两侧的内侧壁43、43划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上侧导轨部40的内侧壁43、43设置有倾斜面43、43,该倾斜面43、43以随着朝向成为上下方向的一侧的下方侧而扩开的方式倾斜。即,以引导槽41的槽宽随着朝向下方侧而变宽的方式设置倾斜面43、43。另外,将该上侧导轨部40的内侧壁43、43的大致整体形成为以随着朝向下方侧而扩开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43、43。
这些倾斜面43、43的倾斜角度如后所述,从被直进施力机构27按压的各引导辊26、26的抵接性、转动性、向前后方向的直进引导性等观点出发,可以设为适当的角度。这些倾斜面(内侧壁)43、43的倾斜角度可以相对于垂直面为2度~30度(与槽底42所成的角度为92度~120度)左右,优选为2度~20度左右,在图例中,示出了10度左右的例子。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上侧导轨部40的两侧的内侧壁43、43的下端部以向相互对置的方向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突出片部的例子。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构成为设置有覆盖上侧导轨部40的前方侧开口的前端罩44。
另外,也可以在该上侧导轨部40的引导槽41的后端部等设置有制动部和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抵接的缓冲构件等,该制动部阻止成为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上端侧进一步向后方侧移动。
如图2及图4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与作为沿该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方向的轴的上端侧轴18连结。该上端侧轴18设置为在收纳了旋转收纳体10的状态下,位于箱体2的收纳空间的俯视大致中心(参照图3)。另外,该上端侧轴18设置为位于上框部12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另外,该上端侧轴18也可以相对于上框部12固定地设置,上端部相对于轴承部21保持为旋转自如。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设置有高度调整机构,该高度调整机构能够调整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相对于上框部12的上下位置(高度位置)。例如,可以是在上端侧轴18设置外螺纹部、并在上框部12设置与该外螺纹部螺合的内螺纹部的结构等,除此之外,也可以设置有各种结构的高度调整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设置有保持构件23,该保持构件23将多个引导辊26、26保持为旋转自如,并且被直进施力机构27施力。如果是这样的结构,与设置有对多个引导辊26、26的每一个、轴、轴承部等单独地施力的直进施力机构27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另外,该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经由插通到保持孔23a的连结轴22与上端侧轴18连结,该保持孔23a设置在保持构件23上,贯穿厚度方向,该保持构件23在上下方向上沿厚度方向为板状。该连结轴22也可以与上端侧轴18同轴状地设置,相对于轴承部21固定地设置。即,相对于上框部12固定地设置的上端侧轴18也可以相对于轴承部21及连结轴22旋转自如。另外,代替这样的形式,也可以将上端侧轴18和连结轴22固定地或一体地设置,使它们相对于保持构件23旋转自如。或者,代替将上端侧轴18相对于上框部12固定地设置的形式,也可以设为在上框部12设置有将上端侧轴18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等的形式。
保持构件23在俯视时呈大致方形形状,在其大致中心部设置有供连结轴22插通的保持孔23a。该保持构件23相对于连结轴22上下移动自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及图5(a)所示,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设置有轴插通部25,该轴插通部25设置有与保持构件23的保持孔23a连通的保持孔25a。该轴插通部25固定在形成为板状的保持构件23的厚度方向一侧,在图例中,形成为块状。另外,该轴插通部25的保持孔25a与保持构件23的保持孔23a大致为直径相同的形状,且设为与连结轴22的外径对应的直径。另外,在该轴插通部25的保持孔25a及保持构件23的保持孔23a插通有连结轴22,保持构件23被保持为沿连结轴22的轴向移动自如。
如果是设置有上述那样的轴插通部25的结构,则可以将保持构件23设为板状,实现构造的简化,同时可以增大连结轴22所插通的保持孔23a、25a的沿轴向的尺寸。由此,能够抑制保持构件23沿连结轴22的轴向移动时可能会倾斜的情况。另外,作为轴插通部25,不限于图例那样的块状,也可以是圆筒状等。另外,也可以是在保持构件23一体设置有凸台状的轴插通部25的结构等,以增大保持孔23a的沿轴向的尺寸。另外,在连结轴22的上端部设置有凸缘状的防脱部22a,该防脱部22a阻止保持构件23(及轴插通部25)从连结轴22向上方侧脱落。
另外,在该保持构件23设置有将多个引导辊26、26分别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辊轴24、2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上,在横宽方向一侧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引导辊26、26,在横宽方向另一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这两个引导辊之间的方式设置有一个引导辊2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设置有三个引导辊26、26、26。在俯视时(沿上下方向的方向观察),这三个引导辊26、26、26设置为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如果是这样的结构,与设置有四个以上的引导辊26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另外,能够使所有三个引导辊26、26、26稳定地与上侧导轨部40的内侧壁43、43抵接。即,在设置有四个等许多个引导辊26的情况下,考虑到如果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绕连结轴22倾斜,则会产生所有的引导辊26难以与内侧壁43、43抵接的情况,能够抑制这样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三个引导辊26、26、26设置为在俯视时分别位于大致正三角形的顶点。即,将这三个引导辊26、26、26设置为相互的距离为大致相等距离。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横宽方向另一侧的一个引导辊26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横宽方向一侧的两个引导辊26、26之间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另外,将该横宽方向另一侧的一个引导辊26设置于在前后方向上与连结轴22(上端侧轴18)大致一致的位置。另外,代替这样的形式,也可以将这三个引导辊26、26、26设置为俯视时分别位于大致等腰三角形、大致直角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其他形状的三角形的顶点的结构等。
另外,在保持构件23设置有将这三个引导辊26、26、26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辊轴24、24、2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这些引导辊26、26、26的辊轴24、24、24方向设置为平行于上侧导轨部40的形成为倾斜面的内侧壁43、43。即,构成为将各引导辊26的辊轴24方向设置成倾斜状,以使其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平行于倾斜面43。另外,将横宽方向两侧的各引导辊26、26的辊轴24、24方向设为倾斜状,以使其平行于对应的倾斜面43、43。这些引导辊26、26的辊轴24、24只要在前后方向上观察时平行于对应的倾斜面43、43即可,也可以在横宽方向上观察时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方向或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
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的横宽方向两侧的辊轴24、24设置为随着朝向上端侧而向横宽方向中央侧倾斜,以使上端侧比下端侧靠横宽方向中央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设置有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的辊轴24、24的保持构件23的横宽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以相对于横宽方向两侧的各辊轴24、24方向成为正交状的方式倾斜。即,使该保持构件23的在横宽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均呈从在横宽方向上的各外侧端边缘朝向横宽方向中央侧下降那样的倾斜面状。另外,使该保持构件23的横宽方向两端部相对于横宽方向中央部向上方侧弯曲,以使各自的上表面与横宽方向两侧的各辊轴24、24方向正交。
各引导辊26、26、26在轴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另外,这些引导辊26、26、26形成为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同径)。另外,这些引导辊26、26、26以位于相互大约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
另外,各引导辊26、26、26也可以构成为如下结构:包括金属制等的轴承部,该轴承部的外圈相对于固定于辊轴24、24、24的内圈旋转自如,该辊轴24、24、24固定地设置于保持构件23。作为这样的引导辊26,优选外周面为低摩擦性。例如,作为这样的引导辊26,可以是金属制的外圈构成外周面的辊,或者也可以是外圈的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在这种情况下,引导辊26的外周侧可以由具有良好滑动性的聚缩醛(POM)等树脂或使合成树脂材料中含有油的含油POM等含油塑料形成。
直进施力机构27朝向成为上下方向的另一侧的上方侧对各引导辊26、26、26施力,以使横宽方向两侧的各引导辊26、26、26如上所述地被按压于成为倾斜面状的各内侧壁43、43。在本实施方式中,直进施力机构27构成为对保持构件23朝向上方侧施力。另外,将该直进施力机构27设为插入有连结轴22并配置在轴承部21和保持构件23之间的压缩螺旋弹簧。即,直进施力机构27以从下方侧将保持构件23上推的方式施力。这样,经由保持构件23被施力的各引导辊26、26、26以各外周面的轴向的大致整体被按压于上侧导轨部40的横宽方向两侧的对应的各内侧壁(倾斜面)43、43的方式抵接。
另外,作为直进施力机构27,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压缩螺旋弹簧,也可以是拉伸螺旋弹簧、扭转螺旋弹簧(扭簧)、板簧等其他各种弹簧构件。
另外,作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及对其进行引导的上侧导轨部40,不限于上述那样的结构,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上设置两个以下或四个以上的引导辊26,或者不使辊轴24倾斜而使轴向沿上下方向。另外,代替通过直进施力机构27对设置有多个引导辊26的保持构件23施力的结构,也可以设置分别对多个引导辊26施力的直进施力机构27。另外,作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及上侧导轨部40,也可以适当变形而采用作为后述的旋转轨迹引导机构发挥功能的引导装置9那样的结构。而且,也可以不设置以将引导辊26向内侧壁43、43按压的方式施力的直进施力机构27,也可以是仅具备单一的引导辊26的结构等。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不使上侧导轨部40的内侧壁43、43为倾斜面,而是大致垂直面。
如图2及图3所示,作为下侧旋转机构部8的直进导轨部的下侧导轨部45与上侧导轨部40大致相同,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以从箱体2内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设置。该下侧导轨部45以在俯视时位于与上侧导轨部40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方式沿朝向箱体2内的上方侧的底面4a固定。另外,在下侧导轨部45,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引导槽46,该引导槽46收纳作为下侧旋转机构部8的中央引导体的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的引导辊36、36。
引导槽46以朝向上方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由朝向上方侧的槽底47和横宽方向两侧的内侧壁48、48划分。另外,如图4所示,在这些内侧壁48、48的上端部设置有倾斜面48a、48a,该倾斜面48a、48a以随着朝向成为上下方向的一侧的上方侧而扩开的方式倾斜。即,以引导槽46的槽宽随着朝向上方侧而变宽的方式设置倾斜面48a、48a。这些倾斜面48a、48a的倾斜角度也可以与上侧导轨部40相同,在图例中,比上侧导轨部40的倾斜角度小。
另外,也可以在该下侧导轨部45的引导槽46的后端部等设置有制动部和缓冲构件等,该制动部阻止成为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下端侧进一步向后方侧移动,该缓冲构件与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抵接。另外,与上述的上侧导轨部40相同,也可以将该下侧导轨部45的内侧壁48、48的上下方向的大致整体设为倾斜面。或者,也可以将上述的上侧导轨部40的倾斜面与下侧导轨部45大致相同地仅设置于内侧壁43、43的上下方向的一部分。另外,也可以是将上下的导轨部40、45的双方或一方埋入状地设置于箱体2的上下的面部3、4(顶面部3及底面部4)的形式等。另外,这些上下的导轨部40、45也可以由不锈钢(SUS)等高刚性且低摩擦性的金属类材料形成。
如图4所示,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大致相同,与作为沿该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方向的轴的下端侧轴19连结。该下端侧轴19与上述的上端侧轴18为大致同轴状。该下端侧轴19也可以相对于下框部13固定地设置,下端部相对于轴承部31保持为旋转自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上,与上述大致相同地设置有保持构件37,该保持构件37将多个引导辊36、36保持为旋转自如,且被直进施力机构39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上设置有在引导槽46的槽底47上滚动的滚动体34。另外,在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上设置有将滚动体34保持为旋转自如的下端保持构件32。另外,相对于该下端保持构件32固定地设置有下端侧轴19的轴承部31。另外,在该下端保持构件32上设置有插通于保持孔37b的连结轴38,该保持孔37b设置于旋转自如地保持多个引导辊36、36的保持构件37。另外,与上述大致相同,也可以是相对于下端保持构件32固定地设置下端侧轴19,在下框部13设置有将下端侧轴19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等的形式。
如图4及图5(b)所示,保持构件37为板状,在其大致中心部设置有供轴承部31插通的插通孔37c。另外,在该保持构件37上设置有供连结轴38插通的保持孔37b,该连结轴38以朝向上方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于下端保持构件32。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下端保持构件3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连结轴38、38,在保持构件37的插通孔37c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保持孔37b、37b。
另外,在该保持构件37的前后左右(四角)分别设置有将引导辊36、36、36、36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辊轴37a、37a、37a、37a。这些辊轴37a、37a、37a、37a与上述大致相同,将轴向与下侧导轨部45的倾斜面48a、48a平行地设置。即,横宽方向两侧的辊轴37a、37a设置成随着朝向上端侧而向横宽方向外侧倾斜,以使上端侧比下端侧靠横宽方向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大致相同,使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的设置有辊轴37a、37a的保持构件37的横宽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以相对于横宽方向两侧的各辊轴37a、37a方向成正交状的方式倾斜。即,使该保持构件37的横宽方向两端部的上表面成为从横宽方向的各外侧端边缘朝向横宽方向中央侧上升的倾斜面状。另外,该保持构件37的横宽方向两端部以各自的上表面相对于横宽方向两侧的各辊轴37a、37a方向正交的方式相对于横宽方向中央部向下方侧弯曲。
另外,各引导辊36、36、36、36与上述大致相同,在轴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且形成为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同径)。另外,这些引导辊36、36、36、36以位于相互大致相同高度的方式配置,夹着轴承部31分别在前后两侧左右成对地设置。另外,前侧的左右一对的引导辊36、36彼此及后侧的左右一对的引导辊36、36彼此分别设置为在前后方向上位于一致的位置。另外,这些引导辊36、36、36、36与上述相同,可以是包含轴承部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
直进施力机构39与上述大致相同,朝向成为上下方向的另一侧的下方侧对各引导辊36、36、36、36施力,以使横宽方向两侧的各引导辊36、36、36、36被按压于下侧导轨部45的倾斜面48a、48a。即,该直进施力机构39对下侧的保持构件37朝向下方侧施力。另外,在保持构件37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直进施力机构39、39。另外,将这些直进施力机构39、39设为压缩螺旋弹簧,该压缩螺旋弹簧插入有连结轴38、38,并配置在设置于连结轴38、38的上端部的凸缘状的防脱部38a、38a与保持构件37之间。即,对这些直进施力机构39、39施力,以使从上方侧将保持构件37压下。这样,经由保持构件37被施力的各引导辊36、36、36、36以各外周面的轴向的大致整体被按压在下侧导轨部45的横宽方向两侧的对应的各倾斜面48a、48a的方式抵接。另外,作为直进施力机构39,与上述相同,不限于这样的压缩螺旋弹簧。
另外,作为下侧导轨部45及由其引导的引导辊36,不限于上述那样的结构,与上述的上侧的引导辊大致相同,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下或五个以上的引导辊36,或者不使辊轴37a倾斜而使轴向沿上下方向。另外,代替通过直进施力机构39对设置有多个引导辊36的保持构件37施力的结构,也可以设有分别对多个引导辊36施力的直进施力机构39。而且,也可以不设有以将引导辊36按压到内侧壁48、48(倾斜面48a、48a)的方式施力的直进施力机构39,也可以是仅具备单一的引导辊36的结构等。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在下侧导轨部45的内侧壁43、43不设置倾斜面的结构等。
如图4所示,下端保持构件32配置成位于保持构件37的下方侧,并呈向下的开口形状,该开口形状具备:上板部,其设置有连结轴38、38;左右两侧的侧壁部,其设置为从该上板部的横宽方向两端部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下端保持构件32上旋转自如地保持多个滚动体34、34、34。另外,作为这些多个滚动体34、34、34,具备在横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并列状设置的一对滚动体34B、34B和在这一对滚动体34B、34B的前后方向一侧隔开间隔地设置的滚动体34A。如果是这样的结构,旋转收纳体10及收纳于其中的被收纳物的载荷能够由至少三个滚动体34、34、34(34A、34B、34B)分散承受。另外,例如与在横宽方向上并列状或在前后方向上直列状即一列状地设置三个滚动体34、34、34的结构相比,至少能够以三点支承状承受载荷,能够使旋转收纳体10稳定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此外,将多个滚动体34A、34B、34B设置为,在俯视时,成为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的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位于一对滚动体34B、34B和这一对滚动体34B、34B的前后方向一侧的滚动体34A之间。即,如图5(b)所示,以在俯视时位于比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下端侧轴19的轴心)靠前后方向一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滚动体34B、34B的前后方向一侧的滚动体34A。另外,一对滚动体34B、34B设置成在俯视时位于比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靠前后方向另一侧。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一对滚动体34B、34B和前后方向一侧的滚动体34A更稳定地分散承受旋转收纳体10的载荷,能够使旋转收纳体10更稳定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将多个滚动体34A、34B、34B设置成各个滚动体34A、34B、34B的轨迹在横宽方向上位于不同的位置。即,这些滚动体34A、34B、34B设置成在沿它们的行进方向的方向即前后方向上观察,成为这些滚动体34A、34B、34B的轨迹的与槽底47抵接的抵接部相互不重合。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多个滚动体34A、34B、34B不会在相同的轨迹上滚动,能够抑制下侧导轨部45的槽底47的凹陷或磨损等,能够使旋转收纳体10更稳定地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将这些多个滚动体34A、34B、34B由一对滚动体34B、34B和中央滚动体34A构成,该一对滚动体34B、34B以与箱体2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等距离的方式设置,该中央滚动体34A以位于这些一对滚动体34B、34B的前后方向一侧的箱体2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方式设置。即,中央滚动体34A以位于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的前后方向一侧的方式设置,该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成为以位于箱体2的横宽方向中央部的方式设置的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这一对滚动体34B、34B及中央滚动体34A分散承受旋转收纳体10的载荷。另外,由于由三个滚动体34A、34B、34B构成,因此与设置有四个以上的滚动体的结构相比,一部分滚动体34A、34B、34B难以产生抬起等,各滚动体34A、34B、34B稳定地在槽底47上转动。
另外,一对滚动体34B、34B以它们之间的中间部位于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的前后方向另一侧的方式设置,该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成为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中央滚动体34A以位于比一对滚动体34B、34B靠前方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这三个滚动体34A、34B、34B也可以设置在如下位置,即,在俯视时各自的与槽底47的抵接部距离成为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中心的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为大致等距离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多个滚动体34A、34B、34B设为绕在横宽方向上沿轴向的辊轴33、33旋转自如的辊状。这些辊轴33、33以架设在下端保持构件32的两侧的侧壁部的方式被保持。另外,这些滚动体34A、34B、34B形成为彼此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同径)。
另外,这些滚动体34A、34B、34B与上述相同,可以是包括固定于辊轴33、33的轴承部(轴承)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是在这些滚动体34A、34B、34B的轴承部的轴向两侧面接近配置吸附漏出的润滑剂的吸附体的结构等。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则即使在多个滚动体34A、34B、34B上作用有较高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被封入轴承部的润滑剂滴落。
另外,作为承受旋转收纳体10及其所收纳的被收纳物的载荷的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的滚动体34A、34B、34B,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形式,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代替形成为辊状的形式,可以将滚动体34A、34B、34B形成为滚珠(球体)状。另外,代替设置有三个滚动体34A、34B、34B的形式,也可以设置有四个以上或者两个以下的滚动体34A、34B、34B的形式等。此外,代替这样下侧导轨部45承受旋转收纳体10的载荷的下载荷型的形式,也可以采用通过上侧导轨部40以悬挂的方式保持旋转收纳体10的上悬吊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抑制成为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移动移动抑制部49。另外,将移动抑制部49设置于下侧导轨部45,以便抑制成为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向前方侧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移动抑制部49构成为如果施加了用于使旋转收纳体10移动(转动)的人力等规定以上的负载(操作载荷),则允许旋转收纳体10的移动(前后翻转)。另外,如图5(b)所示,将移动抑制部49构成为,具有相对于下侧导轨部45的引导槽46的两侧的内侧壁48、48在槽宽方向上进退的进退部49a。另外,在两侧的内侧壁48、48分别设置有移动抑制部49、49,该移动抑制部49、49具有配置成对置状的进退部49a、49a。进退部49a、49a在俯视时成为向槽宽方向中央侧突出的突出弯曲状。作为这些移动抑制部49、49,可以是球形柱塞或销柱塞等,该球形柱塞或销柱塞在筒状部的前端设置有球状或销状的进退部49a、49a,内置有对该进退部49a、49a朝向进出方向施力的弹簧等施力构件。
另外,在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的横宽方向两侧,设置有作为卡合部的卡合凹部35、35,该卡合部与这些移动抑制部49、49的进出的进退部49a、49a卡合。这些卡合凹部35、35也可以是在下端保持构件32的两侧的侧壁部以朝向横宽方向外侧开口的方式设置的结构。通过以插入这些卡合凹部35、35的方式卡合的进退部49a、49a,能够抑制成为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意外移动。另外,如果为了使旋转收纳体10移动而施加规定以上的负载,则随着进退部49a、49a的退入,卡合凹部35、35的后侧缘越过进退部49a、49a,而解除进退部49a、49a对卡合凹部35、35的卡合。
另外,作为移动抑制部49、49及卡合部35、35,不限于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槽宽方向上大致能够弹性变形的板簧状的移动抑制部49、49,或者磁铁夹状的装置。进而,作为移动抑制部49、49,不限于如上所述这样地如果施加预定以上的负载则旋转收纳体10就能够移动(旋转)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在使旋转收纳体10移动时需要手动解除的锁定机构。
另外,可以代替将移动抑制部49、49设置于下侧导轨部45的形式,或者在其基础上,将移动抑制部49、49设置于上侧导轨部40。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的适当部位设置卡合部的形式。
作为引导装置9的被引导构件的侧部引导体50,如图6所示,具备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及施力机构53,该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绕沿作为一个方向的上下方向的轴52旋转自如。施力机构53以使第一辊54与弯曲导轨60的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第一槽壁)65抵接的方式施力,并以使第二辊55与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方向另一侧的槽壁(第二槽壁)66抵接的方式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及图6(a)所示,在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上分别设置引导装置9、9。即,在收纳状态下的旋转收纳体10的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上下两端部分别设置侧部引导体50、50。另外,以分别沿着配置在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两侧的箱体2的顶面3a及底面4a的方式,设置弯曲导轨60、60。如图6(a)所示,这些上下的引导装置9、9相互为相同的结构,相互为上下翻转的结构。
上下的侧部引导体50、50以俯视时位于相互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此外,如后所述,这些侧部引导体50、50构成为,在旋转收纳体10被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引导而旋转时,在以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的轴18、19为圆心的大致圆弧上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侧部引导体50、50设置于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的长度方向一侧部位(也参照图3)。如图6(a)、图6(b)所示,在这些侧部引导体50、50上设置有固定于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的支架状的固定部51、51。这些固定部51、51具备以沿收纳状态下的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的收纳进深方向一侧的方式固定的固定片部51a、51a。这些固定部51、51的固定片部51a、51a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调整上下位置(高度位置)地固定。在图例中,示出了在这些固定片部51a、51a上设置有上下方向上长径状的插通孔51b、51b的例子,该插通孔51b、51b供拧入设置于上框部12及下框部13的内螺纹部的螺钉插通。
另外,在这些固定部51、51的固定片部51a、51a的上下端,设置有保持片部51c、51c,该保持片部51c、51c以分别沿上框部12的上表面侧及下框部13的下表面侧的方式配置,并保持第一辊54、54及第二辊55、55。另外,以下,以一个侧部引导体50为例进行说明。
该侧部引导体50的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轴52方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另外,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与上述相同,可以是包含轴承部(轴承)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的外周面形成为在径向上凸起的凸弯曲面状的例子,但也可以与上述的上下的引导辊26、36相同,形成为大致垂直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机构53构成为对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轴52方向上施力。另外,将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轴52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同轴状地设置。即,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旋转自如地保持于共用的轴(共用辊轴)52。另外,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相对于共用辊轴52分别单独地旋转自如。如果是这样的结构,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互不干涉,能够使它们分别顺畅地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将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分别设置为相对于共用辊轴52在轴向上移动自如。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内圈的内径大于共用辊轴52的外径,共用辊轴52以间隙配合状插通。另外,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也可以构成为包含由滑动性良好的上述相同的树脂或含油塑料等形成的内圈(轴承部),以便能够相对于共用辊轴52顺畅地移动。
共用辊轴52以从固定部51的保持片部51c朝向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该共用辊轴52的突出方向前端侧设置第一辊54,在共用辊轴52的突出方向基端侧设置第二辊55。在该共用辊轴52上插通有使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轴向上分离的垫圈(垫片)等,以使它们互不干涉。
施力机构53构成为,对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向共用辊轴52的突出方向前侧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机构53设为供共用辊轴52插通、且配置在固定部51的保持片部51c与第二辊55之间的单一的压缩螺旋弹簧。另外,在共用辊轴52上,以位于该施力机构53与第二辊55之间的方式插通有垫圈(垫片)等。另外,在共用辊轴52的突出方向前端部,设置有成为第一辊54的防脱机构的凸缘状的防脱部52a。另外,作为施力机构53,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压缩螺旋弹簧,与上述相同,也可以是各种弹簧构件。另外,作为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设置成相对于共用辊轴52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形式,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是将固定地设置有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的内圈的圆筒状构件设置成相对于共用辊轴52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形式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中的一方的直径设为比另一方的直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辊54的直径设为比第二辊55的直径小。该第一辊54与第二辊55的直径差及它们的外径形成为适当的直径差及直径,以使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与后述的弯曲引导槽61的各槽壁65、66(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抵接。例如,也可以将第一辊54的外径设为第二辊55的外径的1/2~9/10左右,在图例中,示出设为5/7左右的例子。另外,在图例中,示出将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的沿轴向的尺寸设为相互大致相同尺寸的例子。
上下的弯曲导轨60、60构成为以朝向成为沿上下方向的方向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开口的方式设置弯曲引导槽61、61,并设置成大致在横宽方向上延伸。这些上下的弯曲导轨60、60设置为,彼此相同尺寸相同形状的构件上下翻转,在俯视时在箱体2的顶面3a及底面4a上位于大致一致的位置。以下,以下侧的弯曲导轨60为例进行说明。
弯曲引导槽61由朝向上方侧(上下方向中央侧)的槽底64和槽宽方向两侧的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划分而成。在图例中,示出了将朝向收纳进深方向里侧的槽壁设为第一槽壁65、将朝向收纳进深方向近前侧的槽壁设为第二槽壁66的例子。该弯曲引导槽61在全长范围内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即槽宽及槽深为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弯曲引导槽61的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上设置有形成为倾斜状的倾斜面,以使该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随着朝向槽底64或槽开口而减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引导槽61形成为,第二辊55不与第一辊54所抵接的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抵接。
另外,上述的侧部引导体50的施力机构53构成为,向该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对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弯曲引导槽61的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上设置有以随着朝向槽底64而减小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的倾斜面。即,弯曲引导槽61的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的倾斜面形成为随着朝向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而扩开状。上述的侧部引导体50构成为将形成为直径小的形状的第一辊54配置在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槽底64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分别在整个槽深方向上形成为倾斜面。这些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相对于槽底64的倾斜角度与上述相同,从被施力机构53施力的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的抵接性、滚动性、引导性等观点出发,也可以设为适当的角度。这些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相对于槽底64的倾斜角度例如与上述相同,可以相对于垂直面为2度~30度(与槽底64所成的角度为92度~120度)左右,优选为2度~20度左右,在图例中,示出了为10度左右的例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辊54所抵接的第一槽壁65的沿槽深方向的尺寸(壁高度尺寸)比第二槽壁66的沿槽深方向的尺寸(壁高度尺寸)小,以使与第一辊54相比形成为大径状的第二辊55不抵接。即,第二辊55配置成位于比第一槽壁65的槽开口缘在上下方向上靠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的位置。这些第一槽壁65及第二槽壁66的壁高度尺寸设为适当的尺寸,使得第二辊55不与第一槽壁65抵接而是第一辊54与第一槽壁65抵接,第二辊55与第二槽壁66抵接即可。
另外,弯曲引导槽61的供第一辊54抵接的槽底64侧部位的槽宽尺寸比第一辊54的外径大,以使第一辊54不与第二槽壁66抵接。
通过第一辊54与第一槽壁65抵接、第二辊55与第二槽壁66抵接,被施力机构53向槽底64侧施力的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被限制进一步向槽底64侧移动。另外,由此,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共用辊轴52)向槽宽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辊54的外周面与第一槽壁65的倾斜面点接触地抵接,第二辊55的外周面与第二槽壁66的倾斜面点接触地抵接。
另外,如图3所示,弯曲引导槽61形成为如下构造:以将横宽方向中央侧的弯曲槽部62和直线槽部63、63相连的方式设置,该弯曲槽部62在俯视时以向里侧凸起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该直线槽部63、63在该弯曲槽部62的横宽方向两侧以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
弯曲槽部62以成为与直线槽部63、63的边界部的横宽方向两侧端部位于箱体2的收纳空间的进深方向大致中央部的方式设置。另外,弯曲槽部62被设置为随着远离两侧的直线槽部63、63,即随着朝向横宽方向中央部而位于收纳空间的里侧,且最里侧部位位于收纳空间的横宽方向中央部。如图7(a)~(c)所示,在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该弯曲槽部62形成为以处于最前方位置的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的轴18、19为圆心的大致圆弧状。该弯曲槽部62的中心角、曲率半径根据收纳空间的进深尺寸、横宽尺寸、旋转收纳体10的收纳部16的俯视形状等,适当地设定为在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不与箱体2接触即可。该弯曲槽部62的中心角例如可以设为60°~120°左右。另外,该弯曲槽部62的曲率半径例如也可以随着横宽尺寸相对于收纳空间(旋转收纳体10)的进深尺寸之比变大而变大。
直线槽部63、63以与弯曲槽部62的横宽方向两侧端部相连的方式设置。这些直线槽部63、63以位于箱体2的收纳空间的进深方向大致中央部且在横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这些直线槽部63、63与弯曲槽部62的边界部形成为弯曲状,以使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平滑地移动。
在使旋转收纳体10收纳的状态下及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的初期及末期的状态下,侧部引导体50位于所述两侧的直线槽部63、63(参照图3及图7(d))。
如图3和图7所示,在上述结构的旋转收纳装置1中,旋转收纳体10如以下那样旋转而前后翻转。
如图3及图7(a)所示,在从收纳有旋转收纳体10的状态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的初期状态下,侧部引导体50沿弯曲引导槽61的一方的直线槽部63向横宽方向中央侧移动,同时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向前方移动。然后,如图7(a)~(c)所示,如果侧部引导体50到达弯曲引导槽61的弯曲槽部62,则侧部引导体50沿弯曲槽部62描绘圆弧地移动,以使旋转收纳体10以上端侧轴18及下端侧轴19为大致转动支点旋转。并且,如图7(c)、(d)所示,如果成为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的末期状态即侧部引导体50到达另一方的直线槽部63,则侧部引导体50沿该另一方的直线槽部63向横宽方向外侧移动,同时上下的中央引导体20、30向后方移动。由此,旋转收纳体10绕上下的轴18、19旋转180°,成为其前后翻转的状态。这样,该旋转收纳装置1通过在使旋转收纳体10的上下的轴18、19沿前后方向移动的同时使旋转收纳体10绕轴18、19旋转,能够调换(切换)旋转收纳体10的前后。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及具备该引导装置9的旋转收纳装置1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顺畅地引导作为被引导对象的旋转收纳体10的移动。
即,设置施力机构53,该施力机构53以使第一辊54与引导槽(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第一槽壁)65抵接的方式施力,并以使第二辊55与槽宽方向另一侧的槽壁(第二槽壁)66抵接的方式施力。因此,能够使安装于旋转收纳体10的作为被引导构件的侧部引导体50的第一辊54与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抵接并滚动,使第二辊55与槽宽方向另一侧的第二槽壁66抵接并滚动。由此,在使旋转收纳体10移动时,能够抑制在导轨(弯曲导轨)60的弯曲引导槽61的两侧的槽壁65、66与侧部引导体50之间产生的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能够使侧部引导体50顺畅地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方向两侧的槽壁65、66上设置有形成为倾斜状的倾斜面,以使该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随着朝向槽底64或槽开口而减小。另外,施力机构53构成为,在沿轴(共用辊轴)52的方向上对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朝向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施力。因此,能够在沿共用辊轴52方向的方向上将第一辊54按压于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的倾斜面。另外,能够在沿共用辊轴52方向的方向上将第二辊55按压于槽宽方向另一侧的第二槽壁66的倾斜面。由此,例如与将一方的槽壁(65)相对于槽底64设为垂直面状的结构相比,能够有效地降低施加于共用辊轴52的向槽宽方向的负载。另外,能够使这些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沿各自所抵接的各槽壁65、66顺畅地旋转。另外,施力方向是相对于各槽壁65、66倾斜的方向,成为大致沿各辊54、55的共用辊轴52方向的方向。由此,例如与设置有对各辊54、55在槽宽方向上施力的施力机构的结构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各辊54、55相对于弯曲引导槽61向槽宽方向的振动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各辊54、55的外周面相对于各槽壁65、66的倾斜面而言点接触地抵接,所以与外周面线接触地抵接的结构相比,能够使各辊54、55更顺畅地旋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共用辊轴52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同轴状地设置。因此,与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在槽宽方向或槽长度方向上并列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另外,将配置在弯曲引导槽61的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的第一辊54的直径设为比第二辊55的直径小,将弯曲引导槽61形成为第二辊55不与第一辊54所抵接的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抵接。因此,虽然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设置成同轴状,但能够使直径小的第一辊54与第一槽壁65抵接,使直径大的第二辊55不与第一槽壁65抵接而与第二槽壁66抵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引导装置9以能够前后翻转的方式设置于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该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引导旋转收纳体10,使其绕沿上下方向的轴18、19能够旋转且在前后方向上能够移动。因此,通过有效地将被收纳物收纳于旋转收纳体10,或者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能够容易地取出被收纳物。另外,能够使旋转收纳体10一边相对于箱体2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一边绕沿上下方向的轴18、19旋转。由此,在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收纳体10比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向后方侧突出。即,能够减小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下的旋转收纳体10的里侧所需的旋转收纳体10的旋转用的空间,能够确保旋转收纳体10的收纳部的进深尺寸,并且有效地减小箱体2的进深尺寸。此外,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能够引导该旋转收纳体10的移动,如上所述,能够抑制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第一槽壁65的壁高度尺寸小于第二槽壁66的壁高度尺寸以使第二辊55不与第一槽壁65抵接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槽壁65上设置有避开第二辊55那样的台阶状或弯曲状的壁部的结构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同轴状地设置,并将一方的第一辊54的直径设为比第二辊55的直径小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是设置有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分别独立地旋转自如地保持的辊轴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将第一辊54的辊轴和第二辊55的辊轴以在槽宽方向、槽长度方向上处于相互不同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辊54及第二辊55设为相互大致同径等。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第一辊54的辊轴及第二辊55的辊轴上分别设置有施力机构53的形式,除此之外,能够采用各种结构的施力机构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弯曲导轨60的弯曲引导槽61的两侧的槽壁65、66设置有随着朝向成为槽底64侧的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槽宽尺寸变小的倾斜面的例子,但也可以与这样的形式相反。即,也可以构成为,在弯曲导轨60的弯曲引导槽61的两侧的槽壁65、66设置有随着朝向成为槽开口侧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槽宽尺寸变小的倾斜面。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各辊54、55、辊轴52、施力机构53等适当地根据需要变形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上分别设置有构成旋转轨迹引导机构的引导装置9、9,但也可以仅在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中的一侧设置引导装置9。另外,作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收纳装置1的各部分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一例及设置在具备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的旋转收纳装置上的下侧旋转机构部的一个变形例。
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于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或简略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三实施方式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引导装置9A、9B也构成设置于箱体2内的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参照图1等)的旋转轨迹引导机构。另外,在图8~图11中,图示了下侧的引导装置9A、9B,但上侧的引导装置9A、9B也与上述相同,形成为使下侧的引导装置9A、9B上下翻转的结构,是相同的结构。
图8及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A的一例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A的主要作为被引导构件的侧部引导体50A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a)、图8(b)所示,侧部引导体50A构成为,在弯曲引导槽61A的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一辊54A及第二辊55A。另外,施力机构53A构成为对第一辊54A和第二辊55A沿槽宽方向向彼此相反的一侧施力。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将第一辊54A朝向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A沿槽宽方向施力,将第二辊55A朝向与第一辊54A相反侧的槽宽方向另一侧的第二槽壁66A沿槽宽方向施力。由此,如后所述,不需要在弯曲引导槽61A的槽宽方向两侧的槽壁65A、66A设置倾斜面,能够实现弯曲导轨60A的构造的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侧部引导体50A还具备第三辊56,该第三辊56在沿槽宽方向的方向上被施力机构53A朝向与第一辊54A相同的槽壁(第一槽壁)65A侧施力。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沿槽宽方向对第一辊54A及第三辊56朝向槽宽方向一侧的第一槽壁65A施力。另外,能够沿槽宽方向对第二辊55A朝向第二槽壁66A施力,该第二槽壁66A位于与这些第一辊54A及第三辊56的相反侧即槽宽方向另一侧。由此,通过三个辊54A、55A、56,能够沿弯曲引导槽61A稳定地引导侧部引导体50A。另外,侧部引导体50A构成为在第三辊56及第一辊54A之间配置了第二辊55A。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在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三个辊54A、55A、56交替地在槽宽方向上被朝向不同的一侧施力,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向槽宽方向的振动。
另外,如图9(a)~(c)所示,侧部引导体50A具备固定于下框部13(上框部12)的固定部51A。另外,侧部引导体50A具备第一保持部57,该第一保持部57保持在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三个辊54A、55A、56。第一保持部57在槽长度方向上呈长条状,在上下方向上呈沿厚度方向配置的大致平板状。在该第一保持部57的大致中央部位设置有保持轴57a,该保持轴57a朝向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突出,且轴向沿上下方向。第一保持部57被保持为绕该保持轴57a相对于固定部51A旋转自如。在固定部51A上设置有将保持轴57a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52A。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轴承部52A形成为以朝向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筒状(圆筒状)的例子。另外,作为使第一保持部57相对于固定部51A绕沿上下方向的轴旋转自如的形式,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形式,也可以是在第一保持部57设置轴承部、在固定部51A设置保持轴的形式等。
另外,在第一保持部57的长度方向一端侧设置有第一辊轴57b,该第一辊轴57b将第一辊54A保持为旋转自如,且使轴向沿上下方向。另外,在第一保持部57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轴承部57c,该轴承部57c将轴向沿上下方向的第三辊56的第三辊轴58a保持为旋转自如。如图8所示,这些第一辊轴57b和轴承部57c(第三辊轴58a)以在俯视时位于第一保持部57的保持轴57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的方式而从保持轴57a起相互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设置。
第二辊55A被保持为相对于第一保持部57在大致槽宽方向上移动自如。该第二辊55A被第二保持部58保持,该第二保持部58被保持为相对于设置在第一保持部57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轴承部57c,绕沿上下方向的轴(第三辊轴)58a旋转自如。
第二保持部58构成为,以从设置有第三辊轴58a的部位朝向第一辊54A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其延伸方向的前端部,设置有第二辊轴58b,该第二辊轴58b旋转自如地保持第二辊55A,且使轴向沿上下方向。即,第二辊55A构成为,通过第二保持部58绕第三辊轴58a旋转,从而相对于第一保持部57大致在槽宽方向上移动。
另外,侧部引导体50A具备第三保持部59,第三保持部59保持第三辊轴58a及第二辊轴58b的与第二保持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侧部引导体50A构成为通过该第三保持部59和第二保持部58以夹持第二辊55A及第三辊56的方式进行保持。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这样的第三保持部59。
第一辊54A、第二辊55A及第三辊56与上述相同,在各自的轴57b、58b、58a方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这些第一辊54A、第二辊55A及第三辊56与上述相同,可以是包含轴承部(轴承)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
另外,这些第一辊54A、第二辊55A及第三辊56以位于相互大致相同高度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辊55A的直径比其他辊54A、56的直径小。另外,使该第二辊55A的沿轴向的尺寸比其他辊54A、56的沿轴向的尺寸小。另外,使第一辊54A和第三辊56为彼此大致相同尺寸相同形状。
施力机构53A构成为对第二辊55A相对于第一保持部57朝向槽宽方向外侧施力。即,施力机构53A构成为相对于第一辊54A及第三辊56对第二辊55A朝向槽宽方向外侧施力。另外,第一辊54A及第三辊56被该施力机构53A以被按压于弯曲引导槽61A的第一槽壁65A的方式施力。第二辊55A被该施力机构53A以被按压于弯曲引导槽61A的第二槽壁66A的方式施力。
另外,施力机构53A形成为单一的拉伸螺旋弹簧,以使第二保持部58相对于第一保持部57绕第三辊轴58a旋转的方式施力。在图例中,示出了在片部设置有保持施力机构53A的一端部的弹簧保持部57d的例子,该片部以从第一保持部57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朝向成为槽宽方向一侧的收纳进深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另外,示出了在片部设置有保持施力机构53A的另一端部的弹簧保持部58c的例子,该片部以从第二保持部58的设置有第三辊轴58a的部位朝向成为槽宽方向一侧的收纳进深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即,施力机构53A构成为以相对于第一保持部57的弹簧保持部57d拉伸第二保持部58的弹簧保持部58c的方式施力。由此,如上所述,以第二辊55A朝向槽宽方向外侧移动的方式施力,以第二保持部58绕第三辊轴58a旋转的方式施力。
弯曲导轨60A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弯曲导轨60A构成为,使弯曲引导槽61A的槽宽方向两侧的第一槽壁65A及第二槽壁66A相对于槽底64成为大致正交状。即,构成为在第一槽壁65A及第二槽壁66A上不设置减小槽宽尺寸那样的倾斜面的结构。另外,这些第一槽壁65A和第二槽壁66A的壁高度尺寸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尺寸。
在上述结构的引导装置9A中,侧部引导体50A以第一引导辊54A及第三辊56与第一槽壁65A抵接、第二辊55A与第二槽壁66A抵接的方式沿弯曲引导槽61A移动。这样,当侧部引导体50A沿弯曲引导槽61A移动时,如图8(a)、图8(b)所示,第一保持部57一边相对于固定部51A绕保持轴57a旋转一边移动,并且,随着施力机构53A的伸缩,第二保持部58一边绕第三辊轴58a旋转一边移动。如图8(a)所示,当侧部引导体50A从位于直线槽部63的状态朝向弯曲槽部62在边界部移动时,随着施力机构53A的伸长同时移动。另外,如图8(b)所示,在侧部引导体50A在弯曲槽部62中移动时,与在直线槽部63及边界部中移动时相比,施力机构53A以缩短的状态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与侧部引导体50A在弯曲槽部62移动时相比,当侧部引导体50A在其他部位移动时,施力机构53A的复原力(压附力)大。如果是这样的结构,能够有效地抑制在使旋转收纳体10旋转时特别容易晃动的初期状态及末期状态下的晃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A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10及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B的一例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B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主要在作为被引导构件的侧部引导体50B的结构上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c)所示,侧部引导体50B构成为在弯曲引导槽61A的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两个辊(第一辊54B及第二辊55B)。另外,施力机构53B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构成为沿槽宽方向对第一辊54B及第二辊55B向彼此相反的一侧施力。
另外,如图11(a)~(c)所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侧部引导体50B具备固定于下框部13(上框部12)的固定部51B。另外,侧部引导体50B具备辊保持部57A,该辊保持部57A保持在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两个辊54B、55B。该辊保持部57A与上述大致相同,被保持为绕设置在其大致中央部位的保持轴57a相对于固定部51B旋转自如。在固定部51B上,与上述相同,设置有将保持轴57a保持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52A。
另外,辊保持部57A构成为,在长度方向一端侧设置有将第一辊54B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一辊轴57Ab,在长度方向另一端侧设置有将第二辊55B保持为旋转自如的第二辊轴57Ac。这些第一辊轴57Ab及第二辊轴57Ac构成为使轴向沿上下方向,与上述相同,以位于保持轴57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的方式从保持轴57a起相互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设置。
另外,第一辊54B及第二辊55B与上述相同,可以构成为在各自的轴57Ab、57Ac方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并包含轴承部,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
另外,这些第一辊54B和第二辊55B以位于相互大致相同高度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辊54B和第二辊55B为彼此大致相同尺寸相同形状。
施力机构53B形成为以使辊保持部57A相对于固定部51B绕沿上下方向的保持轴57a旋转的方式施力的单一的扭转螺旋弹簧。该施力机构53B构成为,在线圈部插通有设置于固定部51B的圆筒状的轴承部52A。另外,施力机构53B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以大致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臂53a。此外,施力机构53B在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端部以大致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二臂53b。这些第一臂53a和第二臂53b在施力机构53B为自然状态下相互大致平行(参照图11(c))。即,构成为随着这些第一臂53a与第二臂53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使相互的打开角(在保持轴57a方向观察的状态下的臂彼此所成的角)变大的方向)移动,施力机构53B的复原力变大。
如图11所示,在上述固定部51B及辊保持部57A上分别设置有与施力机构53B的第一臂53a及第二臂53b抵接的抵接片部51d、57e。
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设置为从固定部51B的收纳横宽方向外侧端部朝向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延伸。当侧部引导体50B沿弯曲引导槽61A移动时,该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以保持轴57a为大致圆心,相对于辊保持部57A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移动。
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设置为从在弯曲引导槽61A的槽长度方向上呈长条状的辊保持部57A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的槽宽方向一侧缘部朝向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延伸。另外,该抵接片部57e设置在从辊保持部57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稍微靠向第二辊55B侧的位置。该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在侧部引导体50B沿弯曲引导槽61A移动时,以大致沿成为弯曲引导槽61A的槽宽方向一方的第二槽壁66A的方式移动。
这些抵接片部51d、57e设置成能够与施力机构53B的第一臂53a及第二臂53b中的任一个抵接。
另外,这些抵接片部51d、57e形成为在延伸方向上成为长条状,厚度方向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径向的大致平板状。在图例中,示出了将这些抵接片部51d、57e的宽度尺寸设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尺寸的例子。
另外,这些抵接片部51d、57e如后所述,设置为一方位于比另一方在保持轴57a的大致径向上靠外侧的位置,以使在它们相对地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移动时互不干涉。在图例中,示出了将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设置在在保持轴57a的大致径向上比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靠外侧的位置的例子。
在上述结构的引导装置9B中,第一辊54B与第一槽壁65A及第二槽壁66A的一方抵接,第二辊55B与另一方抵接,侧部引导体50B沿弯曲引导槽61A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侧部引导体50B移动时,在弯曲引导槽61A的槽长度方向中途部位,施力机构53B对各辊54B、55B的施力方向切换为相反侧(翻转)。
如图10(a)所示,在侧部引导体50B位于一方的直线槽部63的状态下,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位于一方的直线槽部63的槽长度方向外侧,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位于一方的直线槽部63的槽宽方向一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与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成为在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上较大地分离的状态。此外,在该状态下,与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抵接的第二臂53b和与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抵接的第一臂53a之间的打开角超过90度(图例中为94度左右)。另外,在该状态下,辊保持部57A相对于固定部51B被施力机构53B绕保持轴57a施力,以使第一辊54B被按压于第一槽壁65A,第二辊55B被按压于第二槽壁66A。
另外,当侧部引导体50B从一方的直线槽部63向弯曲槽部62移动时,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和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在相对接近的方向移动。即,第二臂53b与第一臂53a的打开角逐渐变小。
而且,如图10(b)所示,当侧部引导体50B在弯曲槽部62中移动时,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和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成为在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上比较接近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臂53b和第一臂53a成为稍微打开的状态(在图例中为6度左右的打开角),与上述相同,以第一辊54B被按压于第一槽壁65A、第二辊55B被按压于第二槽壁66A的方式被施力。
而且,在侧部引导体50B从弯曲槽部62朝向另一方的直线槽部63移动时,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和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相对地移动,进一步接近。另外,在这样移动时,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和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在从保持轴57a的径向观察时相互重合后,沿保持轴57a的大致周向在相对分离的方向上移动。这样,当各抵接片部51d、57e相对地移动时,第二臂53b和第一臂53a之间的打开角在成为大致平行状之后逐渐增大。此时,施力机构53B对各辊54B、55B的施力方向切换为相反侧(翻转)。即,以与上述相反的方式,固定部51B的抵接片部51d与第一臂53a抵接,辊保持部57A的抵接片部57e与第二臂53b抵接。在该状态下,如图10(c)所示,第二臂53b与第一臂53a的打开角为稍小于90度(在图例中为85度左右)。另外,在该状态下,辊保持部57A相对于固定部51B被施力机构53B绕保持轴57a施力,以使第一辊54B被按压于第二槽壁66A,第二辊55B被按压于第一槽壁65A。
另外,当位于图10(c)所示的另一方的直线槽部63的侧部引导体50B朝向弯曲槽部62移动时,与上述相同,在中途,施力机构53B对各辊54B、55B的施力方向翻转,与上述相同地沿弯曲槽部62移动。
在上述那样的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B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另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侧部引导体50B在弯曲引导槽61A中移动时,大致始终(除了上述翻转时以外)对各辊54B、55B向槽宽方向相反侧施力的结构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侧部引导体50B在弯曲槽部62中移动时,对各辊54B、55B大致不施力。即,也可以构成为,在侧部引导体50B在弯曲槽部62中移动时,第一臂53a与第二臂53b形成为大致平行,基于施力机构53B的复原力不会作用于辊保持部57A。
图12及图13是示意性地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C的一例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引导装置9C构成为应用于引导旋转收纳体10的向前后方向的移动的直进引导机构。即,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C代替上述例子的直进引导机构而设置于旋转收纳装置1。另外,构成被引导构件的中央引导体(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形成为具备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侧部引导体50B大致相同的机构。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上下的旋转机构部7、8(参照图1等)中的上侧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C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在下侧或双方设置。另外,在图12及图13(c)中,示出从下方侧观察(仰视)的横剖面。
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C具备:上侧导轨部40A,构成设置有引导槽41A的导轨,该引导槽41A在作为一个方向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开口;及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由该上侧导轨部40A引导。另外,如图12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具备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该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绕沿上下方向的轴(第一辊轴24A及第二辊轴24B)旋转自如,且在引导槽41A的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另外,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具备施力机构27A,该施力机构27A对这些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沿引导槽41A的槽宽方向向彼此相反的一侧施力。
另外,如图13(b)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具备辊保持部23A,该辊保持部23A以使第一辊轴24A及第二辊轴24B朝向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该辊保持部23A在槽长度方向上形成长条状,在长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固定地连结上端侧轴18A。如图13(a)所示,该上端侧轴18A经由设置于上框部12的下表面侧的轴承部21A而相对于上框部12旋转自如。第一辊轴24A及第二辊轴24B以在俯视时位于上端侧轴18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的位置的方式从上端侧轴18A相互隔开大致相等间隔地设置。
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与上述相同,可以构成为在各自的轴24A、24B方向上形成为比较薄的圆柱状(圆盘状)并包含轴承部,另外,也可以是外周侧被树脂等覆盖的轴承辊等。
另外,这些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以位于相互大致相同高度的方式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一辊26A和第二辊26B为彼此大致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另外,将第一辊26A设置于比第二辊26B靠近前侧的位置。
另外,保持这些第一辊26A及第二辊26B的辊保持部23A配置为位于上框部12的上方侧,插入于上侧导轨部40A的引导槽41A。
施力机构27A为单一的扭转螺旋弹簧,其以使辊保持部23A相对于上框部12绕沿上下方向的上端侧轴18A旋转的方式施力。该施力机构27A配置成位于上框部12的下方侧,且构成为以贯穿上框部12的方式设置的上端侧轴18A的下端部插通于线圈部。
此外,施力机构27A在上下方向外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外侧)的端部以大致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一臂27a。另外,施力机构27A在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的端部以大致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有第二臂27b。与上述相同,这些第一臂27a和第二臂27b在施力机构27A为自然状态下形成为相互大致平行。另外,在图13(b)中,示出了第一臂27a与第二臂27b的打开角为90度左右而弹性变形的状态。
如图13(a)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及上框部12分别设置有与施力机构27A的第一臂27a及第二臂27b抵接的抵接片部28和29。
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设置为位于上端侧轴18A的上框部12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且朝向上下方向中央侧(箱体2的上下方向中央侧)延伸。该抵接片部29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沿引导槽41A移动时,相对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以上端侧轴18A为大致圆心沿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周向移动。
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以位于上端侧轴18A的下端部的径向外侧的方式与上端侧轴18A的下端部连结且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另外,该抵接片部28设置为在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沿引导槽41A移动时,始终位于上端侧轴18A的近前侧。
这些抵接片部28、29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设置为能够与施力机构27A的第一臂27a及第二臂27b中的任一个抵接。
另外,这些抵接片部28、29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形成为在延伸方向上成为长条状,在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径向上沿厚度方向为大致平板状,宽度尺寸相互为大致相同的尺寸。另外,这些抵接片部28、29设置为一方位于比另一方在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径向上靠外侧的位置,以使在它们相对地沿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周向移动时互不干涉。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在上框部12的下表面侧设置有覆盖这些抵接片部28、29、上端侧轴18A、施力机构27A的杯状的罩材料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导轨部40A形成为构成两侧的内侧壁的第一槽壁43A及第二槽壁43B相互大致平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上侧导轨部40A设置有位移抑制部44a、44a,该位移抑制部44a、44a抑制位于最前方位置的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第一辊26A向水平方向的位移。如果是这样的结构,如后所述,即使在最前方位置基于施力机构27A的作用力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晃动和由此产生的异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罩44A上一体设置有位移抑制部44a、44a。
另外,将位移抑制部44a、44a构成为以从槽宽方向两侧夹着形成于最前方位置的第一辊26A的方式设置在槽宽方向两侧。在图例中,示出了以分别沿第一槽壁43A和第二槽壁43B的方式设置有位移抑制部44a、44a的例子。另外,示出了将这些位移抑制部44a、44a的相互对置状地设置的侧面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侧而扩开的倾斜面状的例子。另外,这些位移抑制部44a、44a也可以构成为,随着微小的弹性变形而保持第一辊26A。另外,包含这些位移抑制部44a、44a的前端罩44A也可以是由合成树脂类材料一体形成的树脂制。另外,前端罩44A也可以不是这样的树脂制,而是以位移抑制部44a、44a发挥板簧状的功能的方式形成的金属制。
在上述结构的引导装置9C中,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第一辊26A与第一槽壁43A及第二槽壁43B中的一方抵接,第二辊26B与另一方抵接,从而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沿引导槽41A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地,构成为当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移动时,在引导槽41A的最前方位置,施力机构27A对各辊26A、26B的施力方向切换(翻转)为相反侧。
如图12(a)所示,当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位于最后方位置时,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位于上端侧轴18A的槽宽方向一侧。在该状态下,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成为在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周向上较大地分离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下,与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抵接的第一臂27a和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抵接的第二臂27b之间的打开角为90度左右。此外,在该状态下,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相对于上框部12被施力机构27A绕上端侧轴18A被施力,以使第一辊26A被按压于第一槽壁43A,第二辊26B被按压于第二槽壁43B。
另外,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朝向前方侧移动时,随着上框部12绕上端侧轴18A旋转,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沿上端侧轴18A的大致周向向相对接近的方向移动。即,第一臂27a与第二臂27b的打开角逐渐变小。
而且,如图12(b)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在最前方位置,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和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成为从上端侧轴18A的径向观察相互重合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臂27a和第二臂27b形成为大致平行,施力机构27A形成为大致自然状态。
另外,如果从上述状态使上框部12进一步旋转而使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朝向后方侧移动,则施力机构27A对各辊26A、26B的施力方向切换为相反侧(翻转)。即,与上述相反,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与第一臂27a抵接,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与第二臂27b抵接。在该状态下,如图12(c)所示,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相对于上框部12被施力机构27A绕上端侧轴18A施力,以使第一辊26A被按压于第二槽壁43B、第二辊26B被按压于第一槽壁43A。此外,当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在最后方位置时,与上框部12的抵接片部29抵接的第二臂27b和与上端侧中央引导体20A的抵接片部28抵接的第一臂27a之间的打开角为90度左右。
在这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C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14及图15是示意性地示出下侧旋转机构部的一个变形例的图。
关于本例的下侧旋转机构部8A,构成直进引导机构的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及下侧导轨部45A的结构与上述的例子不同。
在本例中,如图14(b)所示,在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上设置有两个滚动体34、34。另外,将这些滚动体34、34在下侧导轨部45A的引导槽46的槽宽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并列状地设置。另外,将这些滚动体34、34设置为在俯视时位于下端侧轴19的槽宽方向两侧的位置,且距下端侧轴19的轴心大致相等距离。即,构成为将旋转自如地保持这些滚动体34、34的辊轴33设置为位于下端侧轴19的正下方的位置(参照图15)。
另外,在本例中,与上述的例子不同,在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上未设置沿下侧导轨部45A的内侧壁48A、48A滚动的引导辊及以将其按压于内侧壁48A、48A的方式施力的施力机构。在本例中,代替这些结构,在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上设置有限制部36A,该限制部36A抑制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向槽宽方向的移动,并抑制下端保持构件32A及辊轴33与引导槽46的内侧壁48A、48A的接触。如果是这样的结构,与上述例子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在图例中,示出了在下端保持构件32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分别设置有限制部36A、36A的例子。这些限制部36A、36A在槽宽方向两侧形成为大致棱柱状,具有与引导槽46的各内侧壁48A、48A接近并相面对的面对部。这些限制部36A、36A也可以由上述那样的滑动性良好的树脂或含油塑料形成。另外,作为限制部36A、36A,不限于图例那样的形式,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另外,在本例中,下侧导轨部45A的移动抑制部49A的结构与上述的例子不同。在本例中,移动抑制部49A设置于下侧导轨部45A的引导槽46的槽底47A,并且是接收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10(参照图2等)的下端侧中央引导体30A的滚动体34、34的接收凹部。如果是这样的结构,与上述例子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该移动抑制部49A形成为朝向上方侧开口。在图例中,示出了在下侧导轨部45A的引导槽46的槽底47A设置有划分移动抑制部49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的突部47a、47a的例子。这些突部47a、47a以朝向上方侧突出并在槽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在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另外,这些突部47a、47a的槽长度方向两侧面形成为以朝向槽底47A向下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另外,作为移动抑制部49A不限于图例那样的形式,除此以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另外,也可以将本例中说明的下侧旋转机构部8A和上述下侧旋转机构部8的相互不同的结构适当地替换或组合来应用。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9A、9B、9C中的相互不同的结构适当地替换或组合来应用。
另外,作为构成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9A、9B、9C的各部的具体结构,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形式,除此之外,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单一的弹簧构件设置为施力机构53、53A、53B、27A的例子,但也可以是设置有分别对辊54、54A、54B、55、55A、55B、56、26A、26B施力的多个弹簧构件的结构等。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示出了将由引导装置9、9A、9B、9C引导的被引导对象作为能够前后翻转的旋转收纳体10的例子,但不限于这样的形式。引导装置9、9A、9B、9C的被引导对象例如可以是仅在收纳横宽方向及收纳进深方向中的一方移动自如的收纳体,另外,也可以是门板或间隔板等。在这种情况下,在被导引对象为下载荷型且移动自如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以引导被导引对象的上端侧的方式设置有引导装置9、9A、9B、9C。另外,在被引导对象为上悬吊型且移动自如的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以引导被引导对象的下端侧的方式设置有引导装置9、9A、9B、9C。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引导装置9、9A、9B所具备的导轨60、60A不是弯曲状,而是直线状。作为被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引导装置9、9A、9B、9C引导的被引导对象,除此以外,也可以形成为各种结构。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旋转收纳装置(收纳装置)
2 箱体
7 上侧旋转机构部(旋转机构部)
8、8A 下侧旋转机构部(旋转机构部)
9、9A、9B、9C 引导装置
10 旋转收纳体(收纳体、被引导对象)
18 上端侧轴(沿上下方向的轴)
19 下端侧轴(沿上下方向的轴)
20A 上端侧中央引导体(被引导构件)
24A 第一辊轴(沿一个方向的轴)
24B 第二辊轴(沿一个方向的轴)
26A 第一辊
26B 第二辊
27A 施力机构
40A 上侧导轨部(导轨)
41A 引导槽
43A 第一槽壁(槽壁)
43B 第二槽壁(槽壁)
50、50A、50B 侧部引导体(被引导构件)
52 共用辊轴(沿一个方向的轴)
53、53A、53B 施力机构
54、54A、54B 第一辊
55、55A、55B 第二辊
56 第三辊
57b、57Ab 第一辊轴(沿一个方向的轴)
58b、57Ac 第二辊轴(沿一个方向的轴)
60、60A 弯曲导轨(导轨)
61、61A 弯曲引导槽(引导槽)
64 槽底
65、65A 第一槽壁(槽壁)
66、66A 第二槽壁(槽壁)

Claims (6)

1.一种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导轨及被引导构件,所述导轨设置有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引导槽,所述被引导构件沿该导轨的引导槽被引导,且安装于被引导对象,
所述被引导构件具备:第一辊及第二辊,绕沿所述一个方向的轴旋转自如;以及施力机构,以使所述第一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抵接的方式施力,并以使所述第二辊与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另一侧的槽壁抵接的方式施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槽的槽宽方向两侧的槽壁上设置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以随着朝向槽底或槽开口而减小该引导槽的槽宽尺寸的方式形成为倾斜状,
所述施力机构构成为在沿所述轴的方向上对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朝向所述引导槽的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施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轴向上隔开间隔并同轴状地设置,并且,配置在所述引导槽的槽宽尺寸变小的一侧的所述第一辊的直径比所述第二辊的直径小,
所述引导槽形成为,所述第二辊不与所述第一辊所抵接的槽宽方向一侧的槽壁抵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在所述引导槽的槽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
所述施力机构构成为沿槽宽方向对所述第一辊及所述第二辊向相互相反侧施力。
5.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导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引导构件还具备第三辊,所述第三辊在沿槽宽方向的方向上被所述施力机构朝向与所述第一辊相同的槽壁侧施力,在该第三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配置有所述第二辊。
6.一种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包含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装置的上下的旋转机构部、作为所述被引导对象的收纳体、以及设置有这些上下的旋转机构部的向前方开口的箱体,其中,所述上下的旋转机构部使该收纳体能够绕沿作为所述一个方向的上下方向的轴旋转且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地引导该收纳体,以使该收纳体能够前后翻转,
所述被引导构件设置于收纳状态下的所述收纳体的横宽方向一侧部位的上下两端部中的至少一方,
所述导轨的引导槽形成为弯曲槽状,以使所述被引导构件随着朝向横宽方向中央部而向里侧移动。
CN201880010325.4A 2017-02-20 2018-02-14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Pending CN1102907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28657 2017-02-20
JP2017-028657 2017-02-20
PCT/JP2018/004993 WO2018151123A1 (ja) 2017-02-20 2018-02-14 ガイド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収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90726A true CN110290726A (zh) 2019-09-27

Family

ID=631707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10325.4A Pending CN110290726A (zh) 2017-02-20 2018-02-14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748879B2 (zh)
CN (1) CN110290726A (zh)
DE (1) DE112018000909T5 (zh)
WO (1) WO2018151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05121A1 (de) 2022-03-04 2023-09-07 Paul Hettich Gmbh & Co. Kg Möbel- oder Haushaltsgeräteelem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4772A (ja) * 1986-11-26 1988-06-07 渡壁 宏男 移動壁
CN2182242Y (zh) * 1993-05-25 1994-11-09 邢丽 带磁性吊挂装置的推拉门
US20070033877A1 (en) * 2003-09-20 2007-02-15 Edscha Ag Guiding system for a sliding door
CN201700743U (zh) * 2010-06-15 2011-01-12 广东中侨五金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抽屉滑轨
CN10356512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收纳装置
TW201622614A (zh) * 2014-09-09 2016-07-01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收納裝置
CN205551666U (zh) * 2016-04-29 2016-09-07 常州市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带有间隙调整装置的卧式开槽机
CN105947273A (zh) * 2016-06-28 2016-09-21 重庆芦万木材有限公司 木材打包运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96381Y2 (ja) * 1993-04-28 1999-06-14 コマニー株式会社 床面走行型移動壁の構造
JPH0824052A (ja) * 1994-07-14 1996-01-30 Shizuoka Kinzoku Kogyo Kk 往復回転式収納家具
JP2000064466A (ja) * 1998-08-24 2000-02-29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間仕切り装置
JP4533490B2 (ja) * 2000-01-31 2010-09-01 株式会社木村技研 回転ドア装置
JP2002349131A (ja) * 2001-05-24 2002-12-0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引戸の振れ止め装置
JP2007120106A (ja) * 2005-10-27 2007-05-17 Matsuroku Kk 引戸の揺れ止め防止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4772A (ja) * 1986-11-26 1988-06-07 渡壁 宏男 移動壁
CN2182242Y (zh) * 1993-05-25 1994-11-09 邢丽 带磁性吊挂装置的推拉门
US20070033877A1 (en) * 2003-09-20 2007-02-15 Edscha Ag Guiding system for a sliding door
CN201700743U (zh) * 2010-06-15 2011-01-12 广东中侨五金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抽屉滑轨
CN103565120A (zh) * 2012-08-03 2014-02-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收纳装置
CN103565120B (zh) * 2012-08-03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收纳装置
TW201622614A (zh) * 2014-09-09 2016-07-01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收納裝置
CN205551666U (zh) * 2016-04-29 2016-09-07 常州市雪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带有间隙调整装置的卧式开槽机
CN105947273A (zh) * 2016-06-28 2016-09-21 重庆芦万木材有限公司 木材打包运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8151123A1 (ja) 2019-12-19
JP6748879B2 (ja) 2020-09-02
DE112018000909T5 (de) 2019-11-07
WO2018151123A1 (ja) 2018-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057166A1 (en) Jewelry hanger
USD812910S1 (en) Storage bin
US8517191B2 (en) Adjustable divider system
US9084480B2 (en) Storage and transport case for jewelry and accessories
CN110290726A (zh)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CN205338177U (zh) 存放装置
CN104097553B (zh) 具有旋转杯架的自适应箱
US20110186454A1 (en) Brassiere storage assembly
US9243838B1 (en) Drawer in refrigerator with a convertible flexible cover
CN109152478A (zh) 收纳装置
CN207203444U (zh) 陀螺玩具
US6422384B1 (en) Portable jewelry travel case and display
CN109068848A (zh) 收纳装置
JP3459059B2 (ja) マルチ利用陳列具及びこれを設置した陳列ワゴン
JP5431459B2 (ja) ブラジャー収納アセンブリ
KR101396518B1 (ko) 롤테이너
JP2011045698A (ja) 収納装置
WO2018021379A1 (ja) 収納装置
KR102371003B1 (ko) 조립식 행거 구조체
US20170340144A1 (en) Button Display System
JP3200473U (ja) 位置合せピンを備えるネスティングラック
CN105684999A (zh) 钓鱼用坐台
JP2001309826A (ja) 本立ておよび本箱
CN212989316U (zh) 一种可倾斜放置的食品检测样品盘
KR101300782B1 (ko) 책꽂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