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65120B - 收纳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收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65120B
CN103565120B CN201310304685.4A CN201310304685A CN103565120B CN 103565120 B CN103565120 B CN 103565120B CN 201310304685 A CN201310304685 A CN 201310304685A CN 103565120 B CN103565120 B CN 103565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f
maintaining part
shelf maintaining
addition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0468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65120A (zh
Inventor
上田滋之
堀田晋司
村岛义行
香川英司
松下芳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1731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4576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010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22109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65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5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65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651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能够合理地收纳纵长物品的收纳装置。收纳装置(1)具备:多个搁板保持部(26、26),在左右两侧分别沿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可拆卸地保持搁板(30);帽部件(50、50),以覆盖未保持搁板的前述搁板保持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搁板保持部;以及悬吊部件(40),被保持在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前述搁板保持部的、左右两侧的前述帽部件上。

Description

收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沿上下方向配设成多段的多个搁板的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将多个搁板沿上下方向配设成多段的收纳装置。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具备收纳鞋等被收纳物的多个搁板的收纳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79277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收纳装置中,例如在收纳长靴(长筒鞋)或伞等比搁板间的尺寸更长的物品的情况下,可以想到卸下某个搁板而收纳,但是考虑到容易倾倒,期望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合理地收纳纵长物品的收纳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收纳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搁板保持部,在左右两侧分别沿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可拆卸地保持搁板;帽部件,以覆盖未保持搁板的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搁板保持部;以及悬吊部件,被保持在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搁板保持部的、左右两侧的所述帽部件上。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悬吊部件为如下配设的构造:在保持于左右两侧的所述帽部件的状态下,该悬吊部件的悬吊部比这些左右两侧的帽部件更位于上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悬吊部件在左右两侧具有棒状卡合部,该棒状卡合部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在所述帽部件中,以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方式设有接纳所述悬吊部件的棒状卡合部的卡合凹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悬吊部件具备:第一棒状悬吊部,设置为将两侧的所述棒状卡合部的一端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二棒状悬吊部,设置为将两侧的所述棒状卡合部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具备:箱体,在前方开口;以及框体,围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至少180°旋转自如地设于所述箱体,在两侧的纵框部设置所述搁板保持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搁板保持部以向所述纵框部的前后两侧或前后一侧突出的方式设于该纵框部,在所述帽部件上设有外侧盖部,该外侧盖部覆盖所述搁板保持部的突出部的外侧面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使所述搁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将所述搁板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框体,所述安装部具备爪部和装卸自如地钩挂该爪部的被卡止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所述搁板保持部为正面观察时横向开口的矩形U字状,在所述搁板上设置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插通所述搁板保持部内而支撑于该搁板保持部,并且设有所述爪部,在与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插通了所述被支撑部的状态下的所述爪部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所述被卡止部。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被支撑部向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插通方向的后侧的部位,设置抵接于所述搁板保持部而限制所述被支撑部的插通的突出片。
通过使本发明的收纳装置成为如上的构成,能够合理地收纳纵长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收纳装置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2(a)、(b)是省略了该收纳装置的一部分的概略俯视图。
图3(a)、(b)是省略了该收纳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断概略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收纳装置所具备的框体的一例的局部剖断概略立体图。
图5(a)、(b)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收纳装置所具备的搁板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省略了该收纳装置的一部分的局部剖断概略侧面图。
图7是与图6的X-X线向视对应的、省略了一部分的局部剖断概略纵截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收纳装置所具备的帽部件的一例的概略立体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收纳装置所具备的搁板的一变形例的概略俯视图,(b)是该搁板的概略正面图,(c)是该搁板的概略分解俯视图,(d)是示意性地表示该收纳装置所具备的帽部件的一变形例的概略立体图。
符号说明
1旋转收纳装置(收纳装置);2箱体;13旋转轴(沿着上下方向的轴);21框体;24纵框部;26搁板保持部(安装部);27a开口部(被卡止部、安装部);30、30C搁板;35被支撑部(安装部);36爪部(安装部);39突出片;40悬吊部件;41棒状卡合部;43第一棒状悬吊部(悬吊部);45第二棒状悬吊部;50、50A帽部件;56卡合凹部;58外侧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收纳装置的一例和及变形例的图。
此外,在一部分图中,省略在其它图中附上的详细符号的一部分。
另外,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以在开口侧面对设置的收纳装置的状态为基准,将近前侧作为前方,将其相反侧作为后方,另外,以该状态为基准来说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方向。另外,收纳装置的旋转收纳体如图1和图2(b)所示,以收纳于箱体的状态为基准,以同方向为原则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收纳装置1如图1所示,具备多个搁板保持部(保持部件)26、26,该多个搁板保持部26、26分别在左右两侧沿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可拆卸地保持搁板30。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多个搁板保持部26、26设于旋转收纳体20,该旋转收纳体20旋转自如地设于在前方开口的箱体2中,使该收纳装置1成为旋转收纳装置1(也参照图2(b))。该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为适当地用作设置在门口地面或门口地板等的门口收纳装置。
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具备:箱体2;旋转收纳体20,收纳于该箱体2的内部;以及旋转机构部10,使旋转收纳体20能够相对于箱体2旋转。
箱体2构成为在前方开口的正面视大致矩形的箱状。该箱体2具备顶面部3、底面部4、背面部5以及左右一对侧面部6、6,通过这些部件划分形成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形成为左右尺寸(收纳横宽尺寸)大于前后尺寸(收纳纵深尺寸)。
此外,这些各面部3、4、5、6、6可由板材构成,另外,箱体2也可为木制或金属制、树脂制等。
另外,也可以设置对开闭箱体2的前方开口进行开闭的门。另外,也可以在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的上侧或下侧等进一步设置其它收纳空间。在此情况下,也可通过横隔板等划分上下收纳空间。
在该箱体2的顶面部3和底面部4上分别设有旋转机构部10、10。箱体2构成为经由这些上下两侧的旋转机构部10、10支撑旋转收纳体20。
旋转机构部10分别设于箱体2的顶面部3与旋转收纳体20的上部之间和箱体2的底面部4与旋转收纳体20的下部之间这两处。这些上下两个旋转机构部10、10设置成俯视时大致重合,彼此相同地动作。这些旋转机构部10、10采用彼此相同的构成,是彼此上下反转的构成。
旋转机构部10如图1和图2所示,具备:沿着前后方向长条的导轨11、沿着该导轨11前后滑动移动自如的行进体12、成为旋转收纳体2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13、以及长条的连结臂14。
上下两侧的旋转机构部10、10的各导轨11、11分别固定于箱体2的顶面部3的下表面和底面部4的上表面。这些顶面部3侧和底面部4侧的两个导轨11、1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配置。另外,将这两个导轨11、11配置在箱体2的收纳空间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
行进体12能够以该行进体12的前端侧比导轨11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相对于导轨11向前侧滑动。作为这些导轨11和行进体12,可以由沿前后方向伸缩的滑动导轨等构成。
在该行进体12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位安装有旋转轴13。如图2(b)所示,行进体12在最后方位置时该旋转轴13位于箱体2的收纳空间的俯视大致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旋转轴13安装在行进体1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
通过这样的构造,旋转机构部10构成为,使行进体12沿着导轨11前后滑动移动,从而使旋转轴13前后移动。即,旋转轴13构成为,若使行进体12向前方滑动,则向前方移动,若使行进体12向后方滑动,则向后方移动。
该旋转轴13使轴向沿着上下方向而配置。在该旋转轴13的轴向的一端侧安装有行进体12,在轴向的另一端侧安装有旋转收纳体20。即,旋转收纳体20经由上下旋转轴13、13而被上下行进体12、12支撑。
另外,旋转轴13相对于行进体12围绕该旋转轴13的轴旋转自如。由此,旋转收纳体20相对于行进体12围绕旋转轴13的轴旋转自如。
此外,只要旋转轴13相对于行进体12使旋转收纳体20旋转自如即可,不限于相对于行进体12旋转自如,也可相对于旋转收纳体20旋转自如。
连结臂14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以无法滑动的方式转动自如地与导轨11的后端部连接。另外,连结臂14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以位于收纳状态的旋转收纳体20的左右方向一端侧的方式,无法滑动且转动自如地与箱体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旋转收纳体20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下的旋转轴13在前后方向成为大致一致的位置的方式,将连结臂14的另一端连接至旋转收纳体20。
这些连结臂14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相对于导轨11和旋转收纳体20以绕着沿上下方向的轴转动自如的方式连结。
该连结臂14如图2(b)所示,为以下构成:以后端侧的长边方向一端为旋转中心而前端侧沿左右方向移动,在90°的范围内转动。
上下两侧的旋转机构部10、10的各连结臂14、14配置成俯视时大致重合,大致维持重合的状态而分别转动。此外,也可以采用连结臂14仅设于上下旋转机构部10、10中的任何一方的样式。
旋转收纳体20以围绕旋转轴13至少180°旋转自如的方式设于箱体2内,具备正面观察时大致矩形框状的框体21和多个搁板30、30。该旋转收纳体20通过在框体21内配置搁板30而将框体21内划分,在上下划分形成多段收纳部。
框体21如图1所示,具备上框部22、下框部23、以及左右一对纵框部24、24。
该框体21在旋转收纳体20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下配置在箱体2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
此外,该框体21例如可以由金属类材料等刚性材料形成。
上框部22及下框部23分别沿着左右方向为长条状。
在上框部22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安装有上部旋转机构部10的旋转轴13的下端侧(上述另一端侧)。
在下框部23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安装有下部旋转机构部10的旋转轴13的上端侧(上述另一端侧)。通过这样的构成,框体21(旋转收纳体20)经由行进体12从箱体2向前侧滑动自如且相对于行进体12围绕旋转轴13旋转自如。
另外,在上框部22及下框部23各自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侧,旋转自如地安装有连结臂14、14的另一端。通过这样的构成,框体21(旋转收纳体20)构成为,围绕旋转轴13的旋转范围(旋转动作的范围)被限制,如图2(b)所示,能够在相对于箱体2沿前后方向滑动的同时,围绕旋转轴13在大约180°的范围内旋转。由此,框体21(旋转收纳体20)构成为能够使收纳于箱体2时的姿势前后反转(能够180°反转)。即,该旋转收纳装置1能够通过旋转机构部10变更(切换)框体21(旋转收纳体20)的前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作为旋转收纳体2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13向前方侧滑动,在与箱体2的背面部5之间形成用于使旋转收纳体20旋转的空间,利用该空间能够使旋转收纳体20围绕旋转轴13旋转。换言之,能够一边使旋转轴13沿前后方向滑动,一边使旋转收纳体20围绕旋转轴13旋转而进行前后的切换。由此,在使旋转收纳体20旋转时,能够防止旋转收纳体20比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更向后侧突出。即,能够减小或消除在收纳于箱体2的状态的旋转收纳体20的里侧所需的旋转收纳体20的旋转用空间,能够确保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部的纵深尺寸,同时有效地减小箱体2的纵深尺寸。
左右的纵框部(两侧的纵框部)24、24分别沿着上下方向为长条状。这些纵框部24、24为俯视时(横截面视图)大致矩形,例如,可以由筒状材料形成。这些两侧的纵框部24、24大致平行地并列配置。
一方的纵框部24(第一纵框部24A)的上端固定于上框部22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连结臂14的一侧的端部)。该第一纵框部24A的下端固定于下框部23的左右方向的一端(与上框部22相同侧的端部)。
另一方的纵框部24(第二纵框部24B)的上端固定于上框部22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该第二纵框部24B的下端固定于下框部23的左右方向的另一端。
此外,由这些两侧的纵框部24、24、上框部22和下框部23构成的框体21可一体地形成,也可将各框部22、23、24、24的端部适当地通过螺钉等固定用具或熔接等连结形成。
在第二纵框部24B的长边方向(上下方向)的中途部位,设有旋转收纳体20的滑动移动及旋转动作的操作用的操作部25。即,操作部25在俯视视图中设在位于与连接连结臂14的一侧不同的一侧的纵框部24(第二纵框部24B)上。由此,使用者能够通过将操作部25向前方拉出操作而进行旋转收纳体20的反转操作。另外,能够顺利地对旋转收纳体20旋转操作,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辨识旋转收纳体20的旋转方向,能够提高旋转收纳体20的反转操作(反转作业)性。
另外,操作部25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侧面观察时形成为矩形框状。该操作部25形成为其前后尺寸大于第二纵框部24B的前后尺寸。另外,操作部25在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固定于第二纵框部24B,形成有比第二纵框部24B更向前后方向的一方(前方)突出的第一把持部25a和比第二纵框部24B更向前后方向的另一方(后方)突出的第二把持部25b。此外,该操作部25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用具或熔接等固定于第二纵框部24B。
另外,在这些两侧的纵框部24、24上,在上下隔开间隔而分别设有多个搁板保持部26、26。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如图1和图4所示固定于两纵框部24、24的彼此相对的侧面(相对侧面、朝向左右方向内侧的面)(也参照图7)。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例如可以由金属类材料等刚性材料形成。另外,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用具或熔接等固定于两个纵框部24、24。
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设置成:设于第一纵框部24A侧的搁板保持部26和设于第二纵框部24B侧的搁板保持部26沿左右方向并列且位于相同高度。即,设于第一纵框部24A侧的搁板保持部26和设于第二纵框部24B侧的搁板保持部26左右成对,将这些成对的搁板保持部26、26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多处。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将左右一对搁板保持部26、26沿上下方向隔开间隔而设置十四处。
这些上下相邻的搁板保持部26、26间的尺寸可为大致相等间隔,也可以为各自不同的尺寸。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更位于上侧的上下相邻的搁板保持部26、26间的尺寸大于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更位于下侧的上下相邻的搁板保持部26、26间的尺寸。另外,示出以下例子:使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更位于上侧的上下相邻的搁板保持部26、26间的尺寸为大致相等间隔,使比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更位于下侧的上下相邻的搁板保持部26、26间的尺寸为大致相等间隔。
另外,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为正面观察时横向开口的矩形U字状(大致コ形或大致C形)。成对的左右搁板保持部26、26,U形的开口侧沿左右方向面对面配置。
另外,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沿着前后方向为长条形,以向两纵框部24、24的前后两侧或前后一侧突出的方式设于各纵框部24、2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搁板保持部26、26的前后尺寸设为比纵框部24、24的前后尺寸更大,将各搁板保持部26、26以向各纵框部24、24的前后两侧突出的方式设于各纵框部24、24。
左右方向一侧(图示右侧)的搁板保持部26具有:侧板部27,使厚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上板部28,从该侧板部27的上端朝向左右方向另一侧(左侧)突出;以及下板部29,从侧板部27的下端朝向左右方向另一侧突出。该图示右侧的搁板保持部26配置于在图示右侧配置的第二纵框部24B的左侧(框体21的内侧),在其侧板部27的前后方向的大体中央固定于第二纵框部24B的上述相对侧面。
左右方向另一侧(图示左侧)的搁板保持部26具有:侧板部27,使厚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上板部28,从该侧板部27的上端朝向左右方向一侧(右侧)突出;以及下板部29,从侧板部27的下端朝向左右方向一侧突出。该图示左侧的搁板保持部26配置于在图示左侧配置的第一纵框部24A的右侧(框体21的内侧),在其侧板部27的前后方向的大体中央固定于第一纵框部24A的上述相对侧面。
这些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上板部28、28及下板部29、29使厚度方向大体沿着上下方向而形成为彼此大致平行。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的上板部28、28的左右方向尺寸小于下板部29、29的左右方向尺寸。即,示出以下例子:下板部29从侧板部27向左右方向的突出尺寸大于上板部28从侧板部27向左右方向的突出尺寸。
另外,在这些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侧板部27、27上,分别设有作为被卡止部(卡止凹部)的开口部27a、27a。这些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开口部27a、27a设置为沿左右方向彼此重合的位置。另外,开口部27a、27a设置成:如图3和图4所示,从厚度方向观察侧板部27、27时与纵框部24、24不重合(也参照图6)。
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从侧板部27、27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开口部27a、27a为大致矩形。
另外,开口部27a、27a设于从搁板保持部26、26向纵框部24、24的固定位置起向前后方向的某一方偏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搁板保持部26、26由将开口部27a设于比向纵框部24的固定位置更靠前方的第一搁板保持部26A和将开口部27a设于比向纵框部24的固定位置更靠后方的第二搁板保持部26B构成。另外,将这些第一搁板保持部26A和第二搁板保持部26B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即,将左右成对的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对和左右成对的第二搁板保持部26B、26B对沿着上下方向交替配置。
另外,这些搁板保持部26、26除了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对(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对)之外,以使各自的长边方向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式与纵框部24、24的长边方向正交而配置。即,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对(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对)以外的搁板保持部26、26使上板部28、28及下板部29、29的厚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而配置。另一方面,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对(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对)配置成使各自长边方向相对于纵框部24、24的长边方向倾斜。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将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对(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对)配置成随着朝向后侧而向下侧倾斜(也参照图6)。
该旋转收纳装置1如图1及图3所示,构成为每一成对的搁板保持部26、26能够分别保持搁板30。即,旋转收纳装置1构成为,在框体21的第一纵框部24A与第二纵框部24B之间(两侧的纵框部24、24的左右方向之间),能够经由搁板保持部26、26将多个搁板30配设成上下多段。
搁板30区分为保持于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的第一搁板30A和保持于第二搁板保持部26B、26B的第二搁板30B。这些第一搁板30A和第二搁板30B为大致相同尺寸相同形状。另外,这些搁板30构成为,若使一方的搁板(例如第一搁板30A)俯视观察时旋转180°,则能够作为另一方的搁板(例如第二搁板30B)利用。
搁板30如图5所示,具有平板状的主体部31和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的被保持部34、35。该搁板30可以由例如将主体部31和被保持部34、35一体成形的树脂成型品等构成。
主体部31在上表面上配置(载置)鞋等收纳物。即,该旋转收纳装置1能够通过将收纳物配置在搁板30的主体部31上而将收纳物收纳于旋转收纳体20中。
另外,在主体部31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一端侧设有防滑件。通过设置这样的防滑件,能够抑制载置于主体部31上的收纳物的滑动。此外,也可以遍及主体部31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个表面设置防滑件。
另外,在主体部31的下表面设有肋32。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将朝向下方突出的多个肋32以大致格子状设于主体部31的下表面。通过设置这样的肋32,能够实现主体部31的轻质化(薄型化),同时增强主体部31。
被保持部34、35分别设于主体部31的左右两端,左右两个被保持部34、35、34、35为左右对称形状。
另外,被保持部34、35具有抵接支撑于搁板保持部26的被支撑部35和配置该被支撑部35的凹部34。
凹部34以沿左右方向凹入的方式形成于搁板30的左右端部。另外,凹部34下部的大致全体开口。即,凹部34以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及下侧开口的方式形成于搁板30的端部,在该部位设置被支撑部35。
被支撑部35形成为从凹部34的前后方向一侧缘朝向前后方向另一侧突出。另外,被支撑部35突出形成为:相对于搁板30的主体部31的上表面,随着朝向突出方向顶侧而向下倾斜。另外,被支撑部35侧面观察时为大致矩形框状。
该被支撑部35构成为能够插通为横向开口形状的搁板保持部26的凹处(U形的内部、上板部28与下板部29之间)的形状。另外,在将搁板30(第一搁板30A)安装于框体21时,被支撑部35从前方侧插通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的上述凹处,配置在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内。在这样使搁板30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的状态下,被支撑部35的上端部(上侧面)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的上板部28。另外,被支撑部35的下端部(下侧面)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的下板部29。另外,被支撑部35的左右方向外侧端部(外侧面)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的侧板部27。
通过这样的构成,搁板30的被保持部34、35被保持(支撑)于搁板保持部26,由此,搁板30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定位。即,被保持部34、35通过将被支撑部35插通搁板保持部26而经由被支撑部35被支撑于搁板保持部26,通过被支撑部35与搁板保持部26的抵接而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定位。
另外,在被支撑部35的前后方向一侧端(突出方向基端部)的外侧面(面向左右方向外侧的面),设有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39。该突出片39为使厚度方向沿着被支撑部35的突出方向的薄板状。该突出片39设于被支撑部35向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装配时的插通方向(插入方向)的后方侧的部位。
通过如上所述的构成,使该突出片39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的前后方向侧端部的一端(前端),由此,被支撑部35向搁板保持部26的插入(安装)完成。另外,由此,搁板30(第一搁板30A)相对于框体21在前后方向上定位,能够防止由搁板30(第一搁板30A)的过剩插入(压入)等引起的、向比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的后方的脱落。此外,搁板30的左右方向的外侧例如在右侧的被保持部34、35的情况下为右侧,在左侧的被保持部34、35的情况下为左侧,是朝向沿左右方向远离搁板30一侧的一侧。
另外,在被支撑部35上设有装卸自如地钩挂于作为被卡止部的开口部27a上的爪部36。
爪部36与被支撑部35一体地形成,形成为位于侧面观察时大致矩形框状的被支撑部35内。该爪部36具有大体沿着前后方向的长条的基部37和从该基部37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的凸部38。
基部37一体地形成于被支撑部35的前后方向另一侧端(突出方向顶端部)。另外,基部37形成为,在被支撑部35的框内从被支撑部35的突出方向顶端(后端)朝向突出方向基端侧(前侧)突出。另外,该基部37形成为比被支撑部35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侧端更靠近左右方向内侧。另外,该基部37能够相对于被支撑部35沿左右方向弹性变形。
凸部38为至少一部分插入搁板保持部26的开口部27a的形状。另外,凸部38一体地形成于基部37从被支撑部35突出的方向(前后方向)的顶端侧(前侧)的大致一半部位(前方半部),形成为从基部37的前方半部的左右方向外侧的侧面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
另外,凸部38为具有第一斜边部38a和第二斜边部38b的俯视时大致三角形状。
第一斜边部38a设于基部37从被支撑部35的突出方向顶端侧,是随着朝向顶端侧(前侧)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的形状。
第二斜边部38b设于基部37从被支撑部35的突出方向基端侧,是随着朝向基端侧(后侧)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倾斜的形状。
另外,凸部38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搁板保持部26的开口部27a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更大。另外,使第二斜边部38b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比第一斜边部38a的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更大。
该凸部38为以下构成:在将搁板30的被支撑部35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的状态下,一部分经由搁板保持部26的开口部27a比侧板部27更向左右方向外侧突出(参照图2(a))。另外,在该状态下,第一斜边部38a及第二斜边部38b分别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的开口部27a的前后开口缘。由此,搁板30的被支撑部35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抑制而防止脱离,在如上述那样定位的状态下被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即,搁板30(第一搁板30A)通过将爪部36装卸自如地钩挂于作为被卡止部的搁板保持部26的开口部27a而在使被保持部34、35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的状态下安装于框体21。另外,在将爪部36(凸部38)钩挂于作为被卡止部的开口部27a的状态下,突出片39限制被支撑部35向搁板保持部26的插通(插入)(也参照图6)。
另外,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26(第一搁板保持26A、26A)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通过将爪部36(凸部38)向左右方向内侧压入而将被支撑部35从搁板保持部26向前方拉出,能够从框体21卸下。即,爪部36(凸部38)、被卡止部(开口部)27a及搁板保持部26构成能够将搁板30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框体21的安装部。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爪部36(凸部38)向被卡止部(开口部)27a的卡止/脱离(钩挂及其解除),简单地(容易地)将搁板30安装于框体21或从框体21卸下。即,通过将具备这样的爪部36(凸部38)和被卡止部(开口部)27a的安装部设于旋转收纳装置1,能够简化搁板30向框体21的装卸作业。
另外,通过使搁板30相对于框体21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能够使搁板30相对于框体21装卸。由此,能够减少或省略装卸时搁板30向上下方向的移动,例如,即使在使搁板30相对接近而配置为上下多段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装卸时向其它搁板30的干涉。另外,例如与必须使用销等或进行上下移动等的现有构成相比,能够提高装卸作业性。
另外,在被支撑部35上设置爪部36,在与插通被支撑部35的状态下的搁板保持部26的爪部36相对应的部位设置作为被卡止部的开口部27a。因此,通过使被支撑部35插通搁板保持部26,能够容易地将爪部36配置在钩挂于被卡止部(开口部)27a的位置。即,在将搁板30(第一搁板30A)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第一搁板保持部26A)时,能够使搁板保持部26作为被保持部34、35(被支撑部35)向搁板保持部26的压入(滑动移动)用的滑动引导件起作用。由此,在将爪部36(凸部38)钩挂于开口部27a时,容易限定爪部36(凸部38)相对于开口部27a的位置,能够提高搁板30的安装性。
另外,第一搁板保持部26A及第二搁板保持部26B设置为,各自的开口部27a、27a位于前后相反侧。由此,在安装搁板30时,通过目视确认开口部27a的位置,使用者能够容易进行第一搁板保持部26A与第二搁板保持部26B的区分,能够提高搁板30(第一搁板30A)的装配作业性。另外,在搁板30(第一搁板30A)的抽出时,由于开口部27a位于近前侧(抽出侧),因而易于进行爪部36(凸部38)向左右方向内侧的压入操作,能够提高搁板30(第一搁板30A)的脱离作业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除了最下段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之外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构成为,在各个被保持部34、35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26的状态下,成为被支撑部35的突出方向沿着前后方向的状态。由此,由于最下段以外的第一搁板30A是被支撑部35相对于上表面如上述那样向下倾斜的形状,因而以前低(后高)的前倾状态(将上表面从上下方向向前侧倾斜的姿势)被支撑于框体21(第一搁板保持部26A、26A)。另外,由于第二搁板30B是使第一搁板30A俯视时旋转180°的姿势,因而以前高(后低)的后倾状态被支撑于框体21(第二搁板保持部26B、26B)。
即,如图1和图3所示,前倾状态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和后倾状态的搁板30(第二搁板30B)沿上下方向交替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下段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构成为,通过使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如上述那样倾斜,以主体部31的上表面不倾斜而大致水平的状态安装于框体21。此外,也可以为以下构成:通过使最下段的搁板保持部26、26不倾斜而将被保持部34、35沿着主体部31的上表面设置,能够以使主体部31的上表面不倾斜而大致水平的状态将最下段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安装于框体21。
此外,第二搁板30B也可例如通过从图1及图3所示的状态切换为使旋转收纳体20俯视时旋转180°而前后反转的姿势而切换为第一搁板30A,在该状态下进行装卸。
另外,以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安装于框体21的搁板30的主体部31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能够根据收纳物的种类等适当地设定,例如,可以为5°~30°左右,也可以为10°~20°左右。
在如上所述将多个搁板30安装于框体21的状态下,旋转收纳体20的下段侧的搁板30的上表面与位于其上方的上段侧的搁板30的下表面之间分别成为用于收纳收纳物的收纳空间(收纳部)。另外,最上段的搁板30与上框部22之间成为用于收纳收纳物的收纳空间(收纳部)。
另外,旋转收纳体20对于前倾状态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能够容易地从其前侧存入取出收纳物。另外,旋转收纳体20为以下构成:上下相邻的后倾状态的搁板30(第二搁板30B)的前端与前倾状态的搁板30(第一搁板30A)的前端相对接近,对于后倾状态的搁板30(第二搁板30B),难以从其前侧存入取出收纳物。即,旋转收纳体20对于后倾状态的搁板30(第二搁板30B),通过使旋转收纳体20反转180°而切换为前倾状态,从而能够容易从其前侧存入取出收纳物。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利用该旋转收纳装置1(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此外,在不采用这样使搁板30倾斜而配置的样式的情况下,例如在收纳空间(搁板30)的前后尺寸相对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旋转而提高物品存入取出性。
另外,在搁板30上设有向上方突出的落下防止片33。该落下防止片33一体地形成于搁板30的主体部31。
另外,该落下防止片33形成为,位于如上述那样以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配置的搁板30的主体部31的上表面的最下端侧。
通过采用将这样的落下防止片33设于搁板30的构成,能够抑制收纳物从倾斜搁板30的下端侧的落下。另外,在使搁板30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而进行装卸作业等时,能够把持落下防止片33周边。
该落下防止片33沿着主体部31的最下端边及左右两侧端边的最下端边侧设置,设置成俯视时(沿厚度方向观察搁板30)为大致矩形U字状。即,第一搁板30A的落下防止片33沿着主体部31的上表面的前端边和左右侧端边的前侧形成,为俯视时向后方开口的大致矩形U字状。另外,第二搁板30B的落下防止片33沿着主体部31的上表面的后端边和左右侧端边的后侧形成,为俯视时向前方开口的大致矩形U字状。
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如图1所示,具备帽部件50,该帽部件50以覆盖未保持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另外,旋转收纳装置1具备悬吊部件40,该悬吊部件40由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保持。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如图6所示,能够合理地收纳长靴(长筒鞋)等长鞋子或伞等纵长物品(在图例中为长鞋子8)。
即,具备以下帽部件50:在左右两侧分别隔开间隔而设置,能够以覆盖可卸下地保持搁板30的多个搁板保持部26、26中的未保持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的方式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所以,在不收纳纵长物品8的情况下,卸下纵长物品8的收纳所需的位置及数量的搁板30并改变搁板30的位置,从而能够收纳。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不在最下段搁板30的上方侧的四段搁板保持部26上保持搁板30,而在这些搁板保持部26上分别安装帽部件50,使悬吊部件40保持在安装于它们之中的最上段的搁板保持部26上的帽部件50。此外,该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事先卸下多个搁板30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
另外,能够用帽部件50覆盖未保持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因而能够保护搁板保持部26,能够抑制向搁板保持部26的接触等导致的对物品等的损伤等。
另外,能够将悬吊部件40保持于帽部件50,因而能够在该悬吊部件40直接悬吊纵长物品8或悬吊保持纵长物品8的保持部件7,能够合理地收纳纵长物品8。例如,能够在悬吊部件40上悬吊抑制作为纵长物品的长靴等长鞋子8的走形等的长靴保持器(也称为长靴挂架、长靴定位件、长靴支架、长靴夹具等)等长鞋子保持用具7。另外,还能够在该悬吊部件40上悬吊例如挂衣服等的挂架。另外,由于在覆盖搁板保持部26的帽部件50上设有保持悬吊部件40的功能,因而能够共用零件,能够提高操纵性。
帽部件50如图7及图8所示为在一个方向上开口的形状,其内部空间成为容纳搁板保持部26的容纳空间51。该帽部件50与搁板保持部26的外廓形状相对应,沿着容纳空间51的开口方向观察时为大致矩形。该帽部件50具备侧面部52,该侧面部52划分容纳空间51的开口方向里侧且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的侧板部27配置成大致平行状。另外,帽部件50具备从该侧面部52的四周端部沿着开口方向设置且分别配置于前后的前后面部53、53及分别配置于上下的上下面部54、55。
帽部件50由这些侧面部52、前后的面部53、53及上下的面部54、55划分形成容纳空间51。
该容纳空间51的沿着开口方向的尺寸(深度尺寸)与搁板保持部26(下板部29)从纵框部24向左右方向的突出尺寸为大致相同尺寸。另外,该容纳空间51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尺寸及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分别与搁板保持部26的沿着上下方向的尺寸及沿着前后方向的尺寸为大致相同尺寸。即,搁板保持部26的左右方向内侧端部(下板部29的顶端部)抵接或接近于帽部件50的侧面部52的内表面。另外,搁板保持部26的前后方向端部分别抵接或接近于帽部件50的前后面部53、53的各个内表面。另外,搁板保持部26的上下方向端部(上板部28的上表面及下板部29的下表面)分别抵接或接近于帽部件50的上下面部54、55的各个内表面。另外,纵框部24的内侧面(上述相对侧面)抵接或接近于帽部件50的上下面部54、55的各个顶端面(左右方向外侧面)。
另外,在帽部件50的上下的面部54、55之中的上下一方面部54的内表面,设有朝向上下另一面部55侧突出的肋54a。该肋54a形成为沿着容纳空间51的开口方向延伸。另外,肋54a形成为:随着朝向开口方向外侧,从内表面的突出尺寸变小。即,肋54a以随着朝向开口方向里侧的侧面部52而突出尺寸变大的方式形成于上下一方面部54的内表面。另外,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将多个肋54a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设为平行状。
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肋54a,能够使帽部件50的上下方向两侧相对可靠地抵接于搁板保持部26的上下方向两侧,能够抑制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的状态下的帽部件50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的晃动。此外,也可以代替上下一方面部54的内表面而在上下另一面部55的内表面设置相同的肋,还可以除了上下一方面部54的内表面之外在上下另一面部55的内表面也设置相同的肋。另外,也可在前后面部53、53的双方或一方的内表面设置相同的肋。
另外,在帽部件50上设有卡合保持悬吊部件40的卡合部56。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悬吊部件40构成为在左右两侧具有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棒状卡合部41、41,使帽部件50的卡合部成为接纳该棒状卡合部41的卡合凹部56。该卡合凹部56以向着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方式设于帽部件50。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使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分别卡合于安装在左右两侧搁板保持部26、26上的左右两侧帽部件50、50的卡合凹部56、56,能够组装悬吊部件40,能够提高安装性和拆卸性。
该卡合凹部56遍及帽部件50的前后方向整体而设置。另外,卡合凹部56如图7所示,与截面大致圆形的棒状卡合部41对应而成为沿前后方向观察时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形。
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进一步设置与上下另一面部55平行地配置的另一外侧面部57,通过这些上下另一面部55和另一外侧面部57而划分卡合凹部56的上下两侧。另外,示出以下例子:通过以连接这些上下另一面部55和另一外侧面部57的方式形成的多个沿着上下方向的肋状部,划分卡合凹部56的开口方向里侧。这些多个肋状部中的位于前后两侧的肋状部与前后面部53、53相连地形成。
另外,在另一外侧面部57的朝向上下方向的外侧面(与卡合凹部56相反侧的面)上,设有沿着上下方向突出的多个肋。
另外,在帽部件50上设有外侧盖部58,该外侧盖部58覆盖向纵框部24的前后两侧或前后一侧突出的搁板保持部26的突出部的、朝向左右方向外侧的外侧面侧。这样,通过使搁板保持部26成为向纵框部24的前后两侧或前后一侧突出的形状,能够提高搁板30的保持强度。另外,能够由帽部件50的外侧盖部58覆盖未保持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的突出部的外侧面侧。由此,能够用于提高搁板保持强度或旋转收纳,同时还能够美观地覆盖未保持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搁板保持部26成为向纵框部24的前后两侧突出的形状,将分别覆盖该搁板保持部26的前后两侧的突出部的外侧面侧的外侧盖部58、58设于帽部件50的前后两侧。此外,虽然这些前后两侧的外侧盖部58、58可以构成为遍及整体覆盖搁板保持部26的前后两侧的突出部的外侧面,但如图6所示,也可以构成为覆盖搁板保持部26的前后两侧的突出部的外侧面的大半部。
另外,这些外侧盖部58、58一体地形成于另一外侧面部57的开口侧缘部。这些外侧盖部58、58的另一外侧面部57侧的端部(连结端部)与其它部位相比较薄地形成,成为能够弯折的绞接部58a、58a。此外,也可以代替这样的样式,而采用通过铰链等转动连结部件将外侧盖部58与帽部件50(另一外侧面部57)连结的样式。
另外,在这些外侧盖部58、58的与另一外侧面部57侧不同的一侧的端部(自由端部),设有分别卡止在设于上下一方面部54的卡止部54b、54b的被卡止部58b、58b。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提高帽部件50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的安装强度。
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将外侧盖部58、58的被卡止部58b、58b作为沿外侧盖部58、58的厚度方向贯通的卡止孔部58b、58b。另外,示出将上下一方面部54的卡止部54b、54b作为插通卡止孔部58b、58b而钩挂于其孔缘的卡止爪部54b、54b的例子。此外,作为这些卡止部54b、54b和被卡止部58b、58b,还能够采用其各种样式。另外,也可为仅设置前后两侧的外侧盖部58、58中的一方的样式。
另外,也可以是,该帽部件50在未保持悬吊部件40的情况下,以使上下一方面部54比上下另一面部55更位于上侧的方式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参照图6)。据此,与安装于上下相反侧的情况相比,设于绞接部58a或另一外侧面部57的肋不露出至上表面侧,能够提高美观性。
另外,也可以是,帽部件50如图6和图7所示,在保持悬吊部件40的情况下,以使上下一方面部54比上下另一面部55更位于下侧的方式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即,也可以是,以卡合凹部56比搁板保持部26更位于上侧的方式将帽部件50安装于搁板保持部26。据此,能够将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暂设在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上板部28、28上。另外,能够经由帽部件50(上下另一面部55)通过搁板保持部26保持悬吊部件40,能够提高悬吊部件40的保持强度。
此外,帽部件50例如也可以由一体成形为上述形状的树脂成型品或金属制品等构成。
悬吊部件40具备悬吊部43,该悬吊部43配置成架设在安装于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帽部件50、50间。通过使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分别进入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的各卡合凹部56、56,将各帽部件50、50安装于左右两侧的搁板保持部26、26,从而由这些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保持该悬吊部件40。在该状态下,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由各卡合凹部56、56限制,该悬吊部件40向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移动被抑制。
另外,悬吊部件40为如下配置的构造:在保持于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的状态下,其悬吊部43比这些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更位于上侧。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未保持安装有悬吊部件40的搁板30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上侧空间作为悬吊部43及悬吊于此的保持部件7或物品8等的配设空间利用,能够有效地利用收纳空间。
另外,悬吊部件40具备:第一棒状悬吊部43,设置成将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一端部彼此连接;以及第二棒状悬吊部45,设置成将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在分别设于悬吊部件40的前后两侧的第一棒状悬吊部43和第二棒状悬吊部45中的每一个上直接悬吊纵长物品8等或悬吊保持纵长物品8等的保持部件7。另外,能够将一方的悬吊部43作为纵长物品8用,将另一方的悬吊部45作为短物9用,能够提高可用性。
这些第一棒状悬吊部43及第二棒状悬吊部45在左右方向(搁板保持部26、26的相对方向)上配置成沿着长边方向(轴向)。另外,这些第一棒状悬吊部43及第二棒状悬吊部45两者构成为配设成比保持该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更位于上侧。另外,构成为配设成第一棒状悬吊部43比第二棒状悬吊部45更位于上侧。
第一棒状悬吊部43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左右端部)分别经由一端侧连结部42、42与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前后方向一端部(前端部)连结。这些一端侧连结部42、42分别为棒状。另外,这些一端侧连结部42、42形成为从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前后方向一端部向着上方突出,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远离棒状卡合部41、41的方向倾斜。
另外,第一棒状悬吊部43为如下配置的构成:位于该旋转收纳装置1(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的前后方向一侧半部的前后方向大致中央。
另外,第一棒状悬吊部43为以下构成:接近与保持该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所安装的搁板保持部26、26的上段侧邻接的、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26的搁板30的下表面而配设。在图例中示出以下例子:使第一棒状悬吊部43接近以后倾状态保持的第二搁板30B的前端侧的下表面而配设。
该第一棒状悬吊部43如图6所示,也可悬挂有保持长鞋子8的长鞋子保持用具7。
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左右端部)分别经由另一端侧连结部44、44与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前后方向另一端部(后端部)连结。这些另一端侧连结部44、44分别为棒状。另外,这些另一端侧连结部44、44形成为从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前后方向另一端部朝向上方突出,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远离棒状卡合部41、41的方向倾斜。
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41、41的长度尺寸(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与帽部件50(卡合凹部56)的长度尺寸(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为大致相同尺寸。另外,通过如上述那样设于这些棒状卡合部41、41的两端部的各个连结部42、42、44、44,该悬吊部件40相对于帽部件50、50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抑制。
另外,第二棒状悬吊部45为如下配置的构成:与该旋转收纳装置1(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的前后方向另一侧半部的前后方向中央相比,更位于该旋转收纳装置1(旋转收纳体20)的收纳空间的前后方向中央侧。
另外,第二棒状悬吊部45为如下配置的构成:比保持该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稍稍位于上侧。
另外,悬吊部件40构成为在该第二棒状悬吊部45上设置物品保持部47的构成。该物品保持部47虽然也可一体地设于悬吊部件40,但是构成为相对于悬吊部件40能够卸下的分体。
物品保持部47构成为,以从第二棒状悬吊部45垂下的方式钩挂于第二棒状悬吊部45。另外,物品保持部47构成为钩挂保持不是长靴等长鞋子8那样大件(长)而是一般的鞋子9。
该物品保持部47在其上端部具有钩挂于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钩部48。另外,物品保持部47在其下端侧具有钩挂保持鞋子9的钩挂部49。在图例中,使物品保持部47成为将棒状部件(线材)弯曲而成的构成。另外,示出使物品保持部47为以下构成的例子:在左右两侧的上下延伸的棒状部的上端部上分别设置钩部48、48,在这些棒状部间设置分别钩挂保持左右一组鞋子9的钩挂部49、49。
该悬吊部件40如图6所示形成为:能够利用经由长鞋子保持用具7保持于第一棒状悬吊部43的长鞋子8的脚尖侧的上侧空白空间,保持钩挂在物品保持部47保持的鞋子9。另外,该悬吊部件40形成为:在使一般鞋子9保持于物品保持部47、使长鞋子8经由长鞋子保持用具7保持于第一棒状悬吊部43的状态下,这些长鞋子8和一般鞋子9不彼此干涉。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利用纵长物品用的收纳空间。另外,通过使旋转收纳体20旋转,从而能够切换主要在冬季必需的长鞋子8侧的收纳和主要在夏季必需的凉鞋等一般鞋子9侧的收纳,能够提高可用性。
在图例中,使物品保持部47为以下构成:经由一般鞋子9的鞋口插通其钩挂部49,使脚尖侧沿着上侧且脚长方向沿着大体上下方向而钩挂保持一般鞋子9。
另外,虽然在图例中示出将沿左右方向分别钩挂保持三组一般鞋子9的三个物品保持部47、47、47设于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例子,但可以进行各种变形。
另外,在悬吊部件40上设有防止物品保持部47相对于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转动的防转部46。通过采用设有这样的防转部46的构成,能够将物品保持部47相对于第二棒状悬吊部45卸下,同时能够使鞋子9稳定地保持于物品保持部47,能够更可靠地抑制长鞋子8与一般鞋子9的干涉。
该防转部46在图例中是以架设于另一端侧连结部44、44间的方式设置的棒状。该防转部46为以下构成:物品保持部47的钩部48抵接而限制物品保持部47围绕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转动。
此外,作为防转部46,并不限于这样的样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另外,悬吊部件40也可由树脂制品或金属制品等构成。
接着,参照图9(a)~(c)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收纳装置1所具备的搁板的一个变形例。
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中,主要说明与上述例子的不同点,关于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或简略地说明。
本变形例的搁板30C为以下构成:在平板状的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分别用不同的部件设置侧面帽60、60。另外,构成为在这些左右两侧的侧面帽60、60分别设置上述相同的被保持部34、35、34、35。在这些侧面帽60、60上分别设有朝向彼此相对的方向开口且主体部31A的左右两端部所嵌入的帽凹处61、61。
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通过改变主体部31A的左右方向尺寸,能够将搁板30C的左右方向尺寸容易地改变为期望的尺寸。在此情况下,根据需要,也可使箱体2的顶面部3或底面部4、背面部5、旋转机构部10、框体21、悬吊部件40等适当地变形等。另外,在此情况下,例如,在制造左右方向尺寸不同的多种旋转收纳装置1的情况下,能够使被保持部34、35(侧面帽60、60)或搁板保持部26等为共用零件,能够容易地削减成本。另外,由于侧面帽60与现有的可装卸地保持搁板等的销等相比为更大的部件,因而即使在从主体部31A卸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看见而不易丢失等。
此外,侧面帽60也可具备相对于主体部31A倾斜的被保持部34、35(被支撑部35),或相对于主体部31A倾斜而安装侧面帽60本身等,能够将搁板30C以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安装于框体21。
另外,虽然在图例中示出未设置上述落下防止片33的例子,但也可将上述相同的落下防止片33设于前端和后端的双方或一方。另外,虽然在图例中示出未设置上述突出片39的例子,但也可设置上述相同的突出片39。
接着,参照图9(d)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旋转收纳装置1所具备的帽部件的一个变形例。
此外,在以下的变形例中,主要说明与上述例子的不同点,关于相同的构成,附上相同符号,省略其说明或简略地说明。
本变形例的帽部件50A为以下构成:在前后的面部53A、53A上分别设置分别钩挂卡止于搁板保持部26的侧板部27的前后缘部上的卡止部53a、53a。此外,也可以将这样的卡止部53a、53a设于上述帽部件50。
在图例中,示出了如下卡止片部53a、53a的例子:使卡止部53a、53a能够相对于前后面部53A、53A分别沿前后方向弹性变形,在顶端分别设置沿彼此相向的方向突出的卡止爪。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为以下构成:在帽部件50A的另一外侧面部57A不设置外侧盖部58,另外,在上下一方面部54A不设置卡止部54b、54b。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与上述例子相比,能够实现构造的简化。
此外,作为使帽部件50、50A可拆卸地安装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的样式,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样式,除此以外,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也可为以下样式:通过使搁板保持部26压入帽部件50、50A,使帽部件50、50A可拆卸地安装保持于搁板保持部26。
此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前述实施方式的构成,在本发明意图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的设计改变。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可以以仅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大致水平状态将搁板30配置为上下多段等,也可将最下段的搁板30以前倾状态或后倾状态配置。另外,例如,箱体2至少在前方开口即可,也可在前后两侧开口。另外,作为收纳于旋转收纳装置1的收纳物,不限于上述的鞋或长鞋子8、一般鞋子9、衣服、伞等,例如,也可为书籍或帽子、装饰品、食品等。
另外,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在被支撑部35的上表面侧设置突出的爪部36(凸部38),在搁板保持部26的上板部28设置被卡止部(开口部)27a,或者在被支撑部35的下表面侧设置突出的爪部36(凸部38),在搁板保持部26的下板部29设置被卡止部(开口部)27a,等等。另外,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在被支撑部35向搁板保持部26的插通方向的后侧的部位中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置突出片39,或者在外侧面、上表面、下表面中的两个面或三个面上分别设置突出片39。另外,例如,被支撑部35并不限于框状,也可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设置向左右方向内侧凹入的凹部,在该凹部配置爪部36等。该凹部在使爪部36在上表面侧突出的情况下为以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向下方凹入的形状,在使爪部36在下表面侧突出的情况下为以向下方开口的方式向上方凹入的形状。
另外,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将用于使搁板30的爪部36的基部37弹性变形的操作片设于爪部36,能够经由该操作片将凸部38向左右方向内侧压入操作等。在此情况下,能够不使凸部38直接压入而将爪部36从搁板保持部26的被卡止部(开口部)27a抽出。另外,在此情况下,代替开口部27a,也可将以向左右方向内侧开口的方式向外侧凹入的凹部作为被卡止部设于搁板保持部26。另外,操作片还可兼具突出片39的功能。
另外,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在搁板保持部26设置爪部36或被保持部34、35,在搁板30(30C)设置被卡止部27a。
另外,例如,旋转收纳装置1也可为如下配设的构成等:悬吊部件40的第一棒状悬吊部43和第二棒状悬吊部45的双方或一方比保持该悬吊部件40的左右两侧的帽部件50、50更位于下侧。
另外,悬吊部件40也可仅具备第一棒状悬吊部43等。
另外,不限于在旋转自如地设于箱体2的旋转收纳体20上设置搁板保持部26的旋转收纳装置1。例如,也可为在箱体2的左右两侧的内表面设置搁板保持部26的收纳装置等。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能够将搁板30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可卸下地保持的方式使搁板30或搁板保持部26适当地变形。另外,在此情况下,也可以能够将帽部件50(50A)相对于搁板保持部26可卸下地安装的方式使帽部件50(50A)或搁板保持部26适当地变形。

Claims (9)

1.一种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搁板保持部,在左右两侧分别沿上下隔开间隔而设置,可拆卸地保持搁板;
帽部件,以覆盖未保持搁板的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于该搁板保持部;
悬吊部件,被保持在左右两侧的所述帽部件上,该左右两侧的所述帽部件分别安装于左右两侧的所述搁板保持部;
箱体,在前方开口;以及
框体,围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轴至少180°旋转自如地设于所述箱体,在两侧的纵框部设置所述搁板保持部,
所述悬吊部件具备:
左右两侧的棒状卡合部,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
第一棒状悬吊部,设置为将这些两侧的所述棒状卡合部的一端部彼此连接;以及
第二棒状悬吊部,设置为将两侧的所述棒状卡合部的另一端部彼此连接,
所述第一棒状悬吊部配设为,比所述第二棒状悬吊部更位于上方侧,
在所述帽部件中,以朝向左右方向外侧开口的方式设有接纳所述悬吊部件的所述棒状卡合部的卡合凹部,在以所述卡合凹部比所述搁板保持部更位于上侧的方式将所述帽部件安装到所述搁板保持部的状态下,由所述搁板保持部经由所述帽部件保持所述悬吊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吊部件为如下配设的构造:在保持于左右两侧的所述帽部件的状态下,所述第一棒状悬吊部比这些左右两侧的帽部件更位于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保持部以向所述纵框部的前后两侧或前后一侧突出的方式设于该纵框部,
在所述帽部件上设有外侧盖部,该外侧盖部覆盖所述搁板保持部的突出部的外侧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使所述搁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将所述搁板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框体,
所述安装部具备爪部和装卸自如地钩挂该爪部的被卡止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使所述搁板沿前后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将所述搁板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所述框体,
所述安装部具备爪部和装卸自如地钩挂该爪部的被卡止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保持部为正面观察时横向开口的矩形U字状,
在所述搁板上设置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插通所述搁板保持部内而支撑于该搁板保持部,并且设有所述爪部,
在所述搁板保持部的、与所述被支撑部被插通的状态下的所述爪部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所述被卡止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搁板保持部为正面观察时横向开口的矩形U字状,
在所述搁板上设置被支撑部,该被支撑部插通所述搁板保持部内而支撑于该搁板保持部,并且设有所述爪部,
在所述搁板保持部的、与所述被支撑部被插通的状态下的所述爪部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所述被卡止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支撑部向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插通方向的后侧的部位,设置抵接于所述搁板保持部而限制所述被支撑部的插通的突出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收纳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支撑部向所述搁板保持部的插通方向的后侧的部位,设置抵接于所述搁板保持部而限制所述被支撑部的插通的突出片。
CN201310304685.4A 2012-08-03 2013-07-19 收纳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5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73101A JP5945769B2 (ja) 2012-08-03 2012-08-03 回転収納装置
JP2012-173101 2012-08-03
JP2013-101098 2013-05-13
JP2013101098A JP2014221090A (ja) 2013-05-13 2013-05-13 収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5120A CN103565120A (zh) 2014-02-12
CN103565120B true CN103565120B (zh) 2016-09-28

Family

ID=500384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04685.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65120B (zh) 2012-08-03 2013-07-19 收纳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6512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0726A (zh) * 2017-02-20 2019-09-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44717B2 (ja) * 2014-07-09 2018-06-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収納装置
SG11201906149RA (en) * 2017-01-03 2019-08-27 Koon Lin Eunice Chan Vestibule storage assemblies and storage apparatus
JP7080515B2 (ja) * 2017-12-18 2022-06-06 イージーフィル・エービー(パブル) 棚アセンブリ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8094B1 (en) * 2002-12-06 2004-10-26 Joseph M. Hogg Apparatus to aid placement of boots on user's foot
CN102525192A (zh) * 2010-10-27 2012-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86843B2 (ja) * 1996-06-25 1998-08-1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回転収納装置
JP2847072B2 (ja) * 1996-12-24 1999-01-1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回転収納装置
JP2005137651A (ja) * 2003-11-07 2005-06-02 Nikken Seisakusho:Kk 物品落下防止装置
CN2865483Y (zh) * 2006-02-22 2007-02-07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晾鞋架
JP2009279397A (ja) * 2008-04-22 2009-12-03 Inoue Sueko ハンガー装置及び同ハンガー装置を内部に備えたクローゼット
JP2013521076A (ja) * 2010-03-10 2013-06-10 ソリッド ラックス プロプライエタリー リミテッド ラッキングクシステムおよびブラケット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8094B1 (en) * 2002-12-06 2004-10-26 Joseph M. Hogg Apparatus to aid placement of boots on user's foot
CN102525192A (zh) * 2010-10-27 2012-07-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架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0726A (zh) * 2017-02-20 2019-09-2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引导装置及具备该引导装置的收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65120A (zh) 2014-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65120B (zh) 收纳装置
CN104203501B (zh) 带有包含鳍片的连杆部分的保持装置
CN107621115B (zh) 冰箱
CN102949010A (zh) 搁架系统
CN106659297B (zh) 收纳装置
JP6103512B2 (ja) 収納装置
RU2687675C2 (ru) Крепежный элемент системы хранения
CN103784100B (zh) 用于洗碗机的托盘支撑装置、刀叉托盘组件和洗碗机
JP4380023B2 (ja) 車両の後部荷室構造
ES2895684T3 (es) Bandeja de exhibición, exhibidor que comprende tales bandejas y el método para ello
US20050140253A1 (en) Suspension fabric cabinet
CN106516337B (zh) 一种组装式货箱
EP2785214A1 (en) Furnishing element such as a wardrobe, a piece of furniture or suchlike
KR20110112537A (ko) 옷걸이
JP4152380B2 (ja) 収納ユニット及び収納ユニット用棚受け部
KR101396518B1 (ko) 롤테이너
KR101821211B1 (ko) 세탁장치
JP5069533B2 (ja) ロッカー
US10239656B2 (en) Bulk bin side wall retention
TWI574652B (zh) 靴架結構
JP2001104063A (ja) 薬剤パックの収納棚
KR101325664B1 (ko) 측면 개방형 수납박스
KR20180060653A (ko) 냉장고 도어포켓 장착구조
JP3218080U (ja) 物品類掛止具
JP6910918B2 (ja) ワードローブ及び収納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24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