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68495A - 按压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68495A
CN110268495A CN201780086066.9A CN201780086066A CN110268495A CN 110268495 A CN110268495 A CN 110268495A CN 201780086066 A CN201780086066 A CN 201780086066A CN 110268495 A CN110268495 A CN 1102684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ortion
fixed contact
push switch
component
moving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860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道路国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2684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684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01H13/18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adapted for actuation at a limit or other predetermined position in the path of a body, the relative movement of switch and body being primarily for a purpose other than the actuation of the switch, e.g. door switch, limit switch, floor-levelling switch of a lif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5/00Switch site location
    • H01H2225/01Different switch sites under one actuator in sam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5/00Switch site location
    • H01H2225/012Switch site location normally closed

Abstract

压板相对于接触构件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的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对可动连结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在操作方向上将接触构件夹在压板与构件之间,从而经由接触构件对可动构件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第1可动触点部和第2可动触点部分别向第1固定触点部和第2固定触点部压靠。

Description

按压开关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按压开关,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通过可动构件的变形而接通或断开的按压开关。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在非操作时触点间导通且在操作时触点间不导通的所谓常闭型(normally closed type)的按压开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按钮开关包括外壳、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外壳具有收纳部。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离开地配设于收纳部的内底面。可动触点配设在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之上,形成为具有能够翻转的鼓出部的圆形穹顶状。
在该按钮开关未进行动作时,可动触点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接触,两固定触点间成为导通状态,电路成为接通状态。若从该状态起按压可动触点的圆形穹顶状的鼓出部,则可动触点翻转,而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离开。结果,第1固定触点与第2固定触点间成为非导通状态,电路成为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按钮式开关包括第一端子点、第二端子点、第三端子点以及能变形的接触元件。在第一状态下,能变形的接触元件只使第一端子点与第二端子点连接,在第二状态下,能变形的接触元件只使第一端子点与第三端子点连接。由此,该按钮式开关能够成为常开和常闭这两种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11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15-5222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提供操作力比上述以往的按压开关更轻的按压开关,以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原有结构是无法应对的。
本公开的第1形式的按压开关包括第1固定触点部、第2固定触点部、构件、可动构件、接触构件以及压板。所述构件用于保持第1固定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所述可动构件配置于在操作方向上与所述构件的一面相对的位置。所述接触构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压板相对于所述接触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可动构件具有:第1可动触点部,该第1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第2可动触点部,该第2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动连结部,该可动连结部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连结,并且配置在所述接触构件与所述构件之间,在对所述可动连结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在所述操作方向上将所述接触构件夹在所述压板与所述构件之间,使得所述压板经由所述接触构件对所述可动构件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分别向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压靠。
另外,在第1形式的按压开关中,所述构件包含盒体。所述构件还包含布线基板。
本公开的第2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1形式中,所述盒体具有凹部。在所述凹部收纳有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接触构件。所述压板以所述压板的两端部与所述凹部的相对的内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本公开的第3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1形式或第2形式中,所述压板熔接(日文:溶着)于上述构件。
本公开的第4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1形式~第3形式的任一形式中,所述按压开关还包括按压体。所述按压体相对于所述接触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所述接触构件具有第3固定触点部和接触件。所述第3固定触点部被保持于所述构件。所述接触件与所述第3固定触点部电连接,所述接触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在所述可动连结部包含具有受压部的第3可动触点部,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接触构件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接触构件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对所述受压部未作用外力的稳定状态下,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构件电连接,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电连接。在从所述稳定状态利用所述按压体在所述操作方向上向接近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的朝向对所述受压部进行了按压的第1操作状态下,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从所述接触构件分离,从而将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构件的电连接解除,在从所述第1操作状态利用所述按压体进一步对所述受压部进行了按压的第2操作状态下,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分离,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分离,从而将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的电连接解除。
本公开的第5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3形式或第4形式中,所述压板具有熔接部和非熔接部,所述熔接部熔接于所述构件,所述非熔接部是除所述熔接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接触。所述熔接部在所述操作方向上的厚度比从所述非熔接部的厚度减掉所述熔接部的厚度后剩余的厚度薄。所述非熔接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接触。
本公开的第6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1形式~第5形式的任一形式中,所述可动构件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向所述可动连结部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分离的朝向弯曲。
本公开的第7形式的按压开关在第1形式~第6形式的任一形式中,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相对地具有第1突起,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经由所述第1突起电连接。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相对地具有第2突起,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经由上述第2突起电连接。
本公开具有能够提供能减少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的按压开关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上述按压开关的立体图。
图3是上述按压开关的俯视图。
图4是将上述按压开关的保护薄板和按压体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进一步将上述按压开关的压板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进一步将上述按压开关的接触构件的一部分(接触件)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进一步将上述按压开关的可动构件拆下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8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图9是图3的Y-Y线剖视图。
图10A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非操作时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0B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第一阶段操作时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0C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第二阶段操作时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1A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非操作时的等价电路的说明图。
图11B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第一阶段操作时的等价电路的说明图。
图11C是上述按压开关的在第二阶段操作时的等价电路的说明图。
图12A是将构成上述按压开关的压板的一部分放大后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2B是将构成上述按压开关的压板、基材部以及熔接部位放大后的截面的概略图。
图13A是表示上述按压开关的第1变形例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图。
图13B是表示上述按压开关的第2变形例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图。
图13C是表示上述按压开关的第3变形例的一部分截面的概略图。
图1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按压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上述按压开关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进行说明。但以下说明的结构只不过是本公开的一例,本公开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结构。因而,即使是以下说明的结构以外的结构,只要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则能够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实施方式1)
(1)概要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包括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固定触点部621、盒体2、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
盒体2用于保持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
可动构件3配置于在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对的位置。
接触构件4具有导电性,相对于可动构件3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压板8相对于接触构件4配置于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可动构件3具有:第1可动触点部310,该第1可动触点部310在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第2可动触点部320,该第2可动触点部320在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动连结部300,该可动连结部300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连结,并且配置于接触构件4与基材部20之间。
在对可动连结部300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在操作方向上将接触构件4夹在压板8与基材部20之间,使得所述压板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2可动触点部320分别向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压靠。
利用该结构,使得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具有能够以该载荷的量减少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的优点。
(2)详细情况
以下说明的按压开关1用于信息设备和家电设备等各种设备的操作部。按压开关1例如在被安装于印刷基板的状态下内置于设备的壳体内。在该情况下,在壳体中,在对应于按压开关1的位置配置有例如操作钮。由此,使用者通过按压操作钮,而经由操作钮间接地进行按压开关1的操作。
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否定,则将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正交的方向(与图7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基材部20中的上下方向的一面211侧作为“上方”并将另一面侧作为“下方”,来进行说明。由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操作方向”为“上下方向”。进而,将后述的第1端子612和第2端子622从盒体2突出的方向作为“左右方向”,将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两个方向均正交的方向(与图8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也就是说,在图1等中,如“上”、“下”、“左”、“右”、“前”、“后”的箭头所示的那样,规定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但这些方向并非旨在规定按压开关1的使用方向。另外,图中的表示各方向的箭头只不过是为了说明而标明的,并不伴有实体。
(2.1)结构
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包括盒体2、第1金属构件61、第2金属构件62、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压板8、保护薄板5以及按压体7。
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盒体2包含基材部20。第1金属构件61包含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金属构件62包含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构件4包含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在接触构件4包含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的结构中,包含以下两种结构。作为第一种结构,是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为一体不可分的构件并且接触构件4包含这样的构件的情况。作为第二种结构,是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为分别独立的构件并且接触构件4包含这样的构件的情况。在图1等中特别图示了第二种结构的情况。接触构件4是指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这两者。
换言之,基材部20是盒体2的至少一部分。第1固定触点部611是第1金属构件61的至少一部分。第2固定触点部621是第2金属构件62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件40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是接触构件4的至少一部分。
以下只要没有特别否定,则说明的是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的状态,也就是未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
盒体2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绝缘性。盒体2是沿上下方向扁平的长方体形状。盒体2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凹部21。这里,盒体2具有板状的基材部20和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的外周部向上方突出的周壁22。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材部20形成为在俯视中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周壁22在俯视中形成为矩形框状。在该结构中,由基材部20的一面211和周壁22的内侧面212包围的空间相当于凹部21。换言之,基材部20的一面211是凹部21的底面,周壁22的内侧面212是凹部21的内侧面。因此,周壁22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的突出量相当于凹部21的深度。
凹部21的开口形状为大致正方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中,凹部21构成为左边和右边的中央部朝向外侧突出的形状。
这里,盒体2还具有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具体而言,凹部21的左边侧的突出的部分构成第1凹陷部210。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位于比凹部21的底面(一面211)靠上方的位置。凹部21的右边侧的突出的部分构成第2凹陷部220。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位于比凹部21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这样,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在比凹部21的底面高的位置具有底面。进而,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相互相对。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第1凹陷部210是用于支承可动构件3的第1可动触点部310的部分。第2凹陷部220是用于支承可动构件3的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部分。另外,盒体2在俯视中是四角进行了倒角的长方形形状。但倒角对于按压开关1并非是必须的,能够适当地省略。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2在第1凹陷部210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第3凹陷部230。另外,盒体2在第2凹陷部220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具有第3凹陷部230。也就是说,盒体2具有四个第3凹陷部230。各第3凹陷部230从周壁2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地形成。各第3凹陷部230的底面位于比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的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四个第3凹陷部230是用于固定压板8的四角的部分。
第1金属构件61、第2金属构件62以及第3金属构件63均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制成,被保持于盒体2的基材部20。第1金属构件61、第2金属构件62以及第3金属构件63通过例如嵌入成形而与盒体2一体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金属构件61配置于左方,第2金属构件62配置于右方,在第1金属构件61与第2金属构件62之间配置有第3金属构件63。第1金属构件61、第2金属构件62以及第3金属构件63相互绝缘。
第1金属构件61具有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1端子612。第1固定触点部611位于第1金属构件61的左右方向的右端部,第1端子612位于第1金属构件61的左右方向的左端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1金属构件61还具有与第1端子612连结的第1主板613。第1主板613中的向右方突出的部位的顶端部(右端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1固定触点部611。也就是说,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1端子612以及第1主板613由一张金属板一体地构成,并且相互电连接(参照图8)。
如图7所示,通过将第1主板61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盒体2,而将第1金属构件61保持于盒体2(构件)。第1主板613的一部分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暴露。第1主板613中的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暴露的部位的上表面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平齐。第1主板613的右端部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的大致左半部分向上方暴露。该暴露的部分构成第1固定触点部611。也就是说,第1固定触点部611位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
第2金属构件62具有第2固定触点部621和第2端子622。第2固定触点部621位于第2金属构件62的左右方向的左端部,第2端子622位于第2金属构件62的左右方向的右端部。更详细地进行说明,第2金属构件62还具有与第2端子622连结的第2主板623。第2主板623中的向左方突出的部位的顶端部(左端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2固定触点部621。也就是说,第2固定触点部621、第2端子622以及第2主板623由一张金属板一体地构成,并且相互电连接(参照图8)。
通过将第2主板62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盒体2,而将第2金属构件62保持于盒体2(构件)。这里,如图7所示,第2主板623的一部分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暴露。第2主板623中的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暴露的部位的上表面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平齐。第2主板623的左端部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的大致右半部分向上方暴露。该暴露的部分构成第2固定触点部621。也就是说,第2固定触点部621位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
第3金属构件63具有第3端子632和一对(两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一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位于第3金属构件63的前后方向的前方,第3端子632位于第3金属构件63的前后方向的后方,第二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位于第一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与第3端子632之间。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7或图9所示,第3金属构件63还具有与第3端子632连结的副板634以及与副板634连结的第3主板633。第3主板633中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一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3主板633与副板634的连结部分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二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也就是说,一对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3端子632、第3主板633以及副板634由一张金属板一体地构成,并且相互电连接(参照图9)。
通过将第3主板633的至少一部分埋入盒体2,而将第3金属构件63保持于盒体2(构件)。这里,如图7所示,第3主板633的一部分从凹部21的底面(一面211)暴露。第3主板633中的从凹部21的底面暴露的部位的上表面与凹部21的底面平齐。第3主板633的前端部从凹部21的底面的前端部向上方暴露。该暴露的部分构成第一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3主板633的后端部从凹部21的底面的后端部向上方暴露。该暴露的部分构成第二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这样,将第3固定触点部631保持于盒体2。
这里,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处于距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同的高度。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上表面平齐。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上表面平齐。四个第3凹陷部230的底面处于距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同的高度。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位于比基材部20的一面211靠上方的位置,四个第3凹陷部230的底面位于比第1凹陷部210和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
第1端子612从盒体2的左侧面突出。第2端子622从盒体2的右侧面突出。第3端子632从盒体2的后表面突出。具体而言,第1端子612从盒体2的左侧面朝向左方突出。另外,第2端子622从盒体2的右侧面朝向右方突出。另外,第3端子632从盒体2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第1端子612、第2端子622以及第3端子632的下表面形成为与盒体2的下表面平齐。这些第1端子612、第2端子622以及第3端子632通过锡焊相对于例如印刷基板上的导电构件机械性地结合并且电连接。
将在“(2.2)动作”一栏中详细地说明,按压开关1构成为切换两个电路的接通与断开。两个电路是包含第1端子612和第2端子622的电路和包含第1端子612和第3端子632的电路。这样,两个电路共有第1端子612,因此第1端子612是共享端子。
可动构件3配置在盒体2的凹部21内。可动构件3与接触构件4一同收纳于凹部21内。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按照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压板8的顺序重叠地配置于凹部21的底面(一面211)之上。可动构件3配置于在操作方向上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配置在凹部21的底面与接触构件4之间。
可动构件3由具有弹性的板材例如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构成。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是弹性变形的构件。可动构件3是与凹部21对应的形状,并且比凹部21小一圈地形成,以便收纳于凹部2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为平板状,形成为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
具体而言,可动构件3具有第1可动触点部310、第2可动触点部320以及可动连结部300。可动连结部300包含第3可动触点部330。换言之,第1可动触点部310、第2可动触点部320以及第3可动触点部330是可动构件3的至少一部分。
第1可动触点部310在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可动构件3的左端部的至少下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1可动触点部310。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根据由按压操作产生的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第1可动触点部310维持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的状态,或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
第1可动触点部310的顶端部具有向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的朝向跳起的形状。由此,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第1可动触点部310的顶端部容易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横向滑动。其结果是,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能够抑制由于摩擦力而产生金属的切削粉末。
第2可动触点部320在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可动构件3的右端部的至少下表面的一部分构成第2可动触点部320。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根据由按压操作产生的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第2可动触点部320维持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状态,或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
与第1可动触点部310同样,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顶端部也具有向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的朝向跳起的形状。由此,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顶端部容易相对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上表面沿左右方向横向滑动。其结果是,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从而能够抑制由于摩擦力而产生金属的切削粉末。
可动连结部300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连结,并且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电连接。可动连结部300配置在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与基材部20之间。第3可动触点部330具有受压部31,在与接触构件4接触的位置和从接触构件4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可动构件3的上表面的至少与接触构件4接触的部分构成第3可动触点部330。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的大致中央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构成受压部31,可动构件3中的受压部31的左右两侧的部分构成第3可动触点部330。这样,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中的大致中央部作为受压部31发挥功能,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该受压部31接受从按压开关1的外部对按压开关1施加的力(以下称为“操作力”)。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第3可动触点部330与接触构件4接触,因此与第3固定触点部631接触。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在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受压部31被按压操作,而使可动连结部300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挠曲,从而使第3可动触点部330从接触构件4(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连结部400)物理地分离。其结果是,从电连接的观点出发,将第3可动触点部330与第3固定触点部631之间开放。
可动构件3以包含第1可动触点部310的左端部收置于第1凹陷部210并且包含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右端部收置于第2凹陷部220的方式收纳于凹部21内。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以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暴露的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并且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暴露的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方式,将可动构件3收纳于凹部21内。也就是说,可动构件3是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电连接的构件。进而,可动构件3也是通过与后述的接触构件4接触而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固定触点部621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电连接的构件。
接触构件4与可动构件3一同配置在盒体2的凹部21内。如上所述,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接触构件4具有导电性,在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配置于基材部20的一面211侧。更详细而言,接触构件4(特别是作为接触构件4的一部分的接触件40)相对于可动构件3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上侧)的位置。也就是说,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配置在可动构件3与压板8之间。
接触构件4具有导电性。接触构件4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构成。接触构件4是基本上不会变形的构件。接触构件4具有上述的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接触件40具有导电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是分别独立的构件的情况进行说明,但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参照变形例)。即使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是分别独立的构件,不管有无按压操作,接触件40也都与第3固定触点部631电连接。
接触件40具有第1支承部411、第2支承部421以及一对(两个)连结部400。接触件40还具有由第1支承部411、第2支承部421以及一对(两个)连结部400包围的通孔410。通孔410在俯视中为大致正方形形状,沿操作方向贯通。通孔410的大小是能够使按压体7在通孔410内沿操作方向无障碍地移动的程度的大小。这样,接触件40在俯视中形成为矩形框状。
第1支承部411和第2支承部4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长度相等的杆状。第1支承部411和第2支承部421支承于基材部20。具体而言,第1支承部411以与位于凹部21的底面的前方的第一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接触的方式支承于基材部20。第2支承部421以与位于凹部21的底面的后方的第二个第3固定触点部631接触的方式支承于基材部20。
在第1支承部411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第1突出部413,在第2支承部421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有第2突出部423。如图5所示,在将接触件40配置在盒体2的凹部21内的情况下,第1突出部413与凹部21的前方的周壁22接触,第2突出部423与凹部21的后方的周壁22接触,从而限制接触件40在沿着基材部20的一面211的面内的移动。
一对连结部400连结第1支承部411与第2支承部421。一对连结部40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长度相等的杆状。但一对连结部400的长度与可动构件3的宽度(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该宽度长。
接触件40还具有第1立起部412和第2立起部422。第1立起部412形成为在第1支承部411与一对连结部400之间向上方立起。第2立起部422形成为在第2支承部421与一对连结部400之间向上方立起。这样,一对连结部400在相对于第1支承部411和第2支承部421较高的位置将第1支承部411与第2支承部421连结。其结果是,在一对连结部400的下表面与第1支承部411及第2支承部421的下表面之间确保能够收纳可动构件3的空间。具体而言,一对连结部400的下表面与第1支承部411及第2支承部421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与可动构件3的厚度(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该厚度长。但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第1支承部411及第2支承部421的至少任一者与可动构件3接触。
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被夹在接触件40的一对连结部400与基材部20之间。这样,在前后方向上的可动构件3的两侧方,接触件40的第1支承部411和第2支承部421支承于基材部20。这里,前后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即在与操作方向正交的面内,与可动构件3的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2可动触点部320排列的第1方向(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
压板8配置为其至少一部分收纳于盒体2的凹部21内。如上所述,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沿上下方向重叠地配置。压板8相对于接触构件4配置于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上侧)的位置。
压板8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绝缘性。压板8具有第1压杆811、第2压杆821以及一对(两个)连结板800。压板8还具有由第1压杆811、第2压杆821以及一对连结板800包围的窗部810。窗部810在俯视中为大致正方形形状,沿操作方向贯通。窗部810的大小是能够使按压体7在窗部810内沿操作方向无障碍地移动的程度的大小。这样,压板8在俯视中形成为矩形框状。
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长度相等的杆状。具体而言,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的长度与在左右方向上凹部21的相对的内侧面212的距离大致相等。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固定于盒体2。具体而言,第1压杆811在凹部21的前方以第1压杆811的两端与凹部21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内侧面212接触的方式固定于盒体2。第2压杆821在凹部21的后方以第2压杆821的两端与凹部21的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内侧面212接触的方式固定于盒体2。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在凹部21的底面的上方固定于盒体2。
如上所述,压板8以压板8的两端部与凹部21的相对的内侧面212接触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压板8以撑在凹部21的内侧面212之间的状态配置。在通常的按压开关1中存在以下担心:例如由于向印刷基板进行安装时的回流焊等的热,而使盒体2以缩窄凹部21的开口的方式变形。利用压板8能够抑制盒体2的这样的变形。即,压板8的特别是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在凹部21的左右方向上发挥作为梁的功能。
如图12A所示,压板8具有熔接部80和非熔接部81。熔接部80设置为在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参照图1)的各自的两端面(左右两端面)的上方向左右两侧突出。这样,压板8在四角各具有一个熔接部80。将在后面详细地说明,如图12B所示,熔接部80是通过激光照射而熔接于盒体2的第3凹陷部230的部分。非熔接部81是除熔接部80以外的部分。特别是非熔接部81是与盒体2的凹部21的内侧面212接触的部分。换言之,非熔接部81是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而且,非熔接部81的一部分与凹部21的内侧面212接触。另外,在图12A和图12B中图示了第1压杆811,但第2压杆821也是实质上相同的。
如图12A所示,熔接部80在操作方向上的厚度T1比从非熔接部81的厚度T3减掉熔接部80的厚度T1后得到的厚度T2(=T3-T1)薄。通过这样使熔接部80较薄,从而能够减少为了利用激光进行熔接而需要的热量。此外,通过使非熔接部81较厚,能够确保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的作为梁的功能。若熔接部80的厚度T1比厚度T2厚,则热容量增大,存在为了利用激光进行熔接而需要的热量增加的担心。在该情况下,存在熔融至与熔接不相关的不需要的部分的担心,因此熔接部80具有熔接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厚度即可。
熔接部80配置于第3凹陷部230。即,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的左端的熔接部80配置于第1凹陷部210的两侧的第3凹陷部230的上表面。第1压杆811和第2压杆821的右端的熔接部80配置于第2凹陷部220的两侧的第3凹陷部230的上表面。通过从各熔接部80的上方朝向各熔接部80的上表面照射激光,使各熔接部80熔接于各第3凹陷部230的上表面。在图4中用点状的阴影表示四个熔接部位。这样将压板8熔接于盒体2。压板8的一部分与盒体2的一部分融合地接合,因此接合强度提高。进而,对于接合不需要粘接剂等其他构件,因此还能够抑制这样的构件附着于触点间而使按压开关1的行为不稳定。这里,由于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配置在盒体2与压板8之间,因此压板8将接触构件4固定于盒体2。
如上所述,在操作方向上,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夹在压板8与基材部20(盒体2)之间。由此,在对可动连结部300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2可动触点部320分别向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压靠。这样,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通过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能够以该载荷的量相对于行程长度的变化减少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这里所说的“操作载荷”是使用者用手指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时从手指对按压开关1施加的力的大小,与从按压开关1对使用者的手指施加的反作用力的大小相同。另外“行程长度”是由按压操作产生的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
保护薄板5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薄板。这里,保护薄板5由具有耐热性和绝缘性的树脂薄膜制成。保护薄板5以覆盖凹部21的整体的方式配置于盒体2的上表面(凹部21的开口面)侧。保护薄板5与盒体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也就是与盒体2的周壁22的上表面接合,从而覆盖凹部21。由此,保护薄板5抑制例如尘埃、水或气体等浸入到凹部21内,从而对收纳在凹部21内的触点部等进行保护。所谓触点部是指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固定触点部621、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1可动触点部310、第2可动触点部320以及第3可动触点部330。保护薄板5的外周形状是与盒体2的周壁22的外周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并比周壁22大一圈。具体而言,保护薄板5在俯视中是四角进行了倒角的长方形形状。但倒角对按压开关1并非是必须的,能够适当地省略。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保护薄板5具有接合部51、按压部52以及中间部53。保护薄板5利用接合部51与盒体2的周壁22接合,并利用按压部52和中间部53覆盖凹部21。
接合部51与周壁22的上表面接合。这里,接合部51设在保护薄板5中的成为外周部的矩形框状的部分且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平行的平坦部。接合部51在保护薄板5的比外周缘稍靠内侧的位置,由沿保护薄板5的外周缘设定的预定宽度的线状的区域形成。接合部51通过熔接而与盒体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因此,与接合部51和盒体2利用粘接材料接合的结构不同,在保护薄板5的下表面未附着粘接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合部51通过激光熔接而与盒体2中的凹部21的周围接合。如在图2和图3中用点状的阴影所示的那样,接合部51遍布凹部21的周围的大致整周与盒体2接合。
按压部52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1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52通过压板8的窗部810和接触构件4的通孔410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1相对。这里,保护薄板5中的成为中央部的圆形形状的部分构成按压部52。按压部52是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平行的平坦部。
中间部53位于接合部51与按压部52之间。这里,保护薄板5中的除接合部51和按压部52以外的部分构成中间部53。也就是说,在保护薄板5中,被接合部51包围的部分中的除按压部52以外的部分全都成为中间部53。
按压体7相对于接触构件4配置于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更详细而言,按压体7配置在保护薄板5的按压部52与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1之间。按压体7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绝缘性。按压体7为沿上下方向扁平的圆盘状。按压体7以使按压体7的下表面与受压部31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配置于可动构件3的上方。按压体7的上表面通过例如激光熔接而与按压部52的下表面接合。
按压体7将施加于保护薄板5的按压部52的操作力传递到可动构件3的受压部31。也就是说,当对按压部52从上方作用操作力时,该操作力经由按压体7向受压部31传递,而从上方作用于受压部31。由此,通过对按压部52进行按压,从而经由按压体7间接地对受压部31进行操作。
(2.2)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10A~图10C对上述的结构的按压开关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0A~图10C是概略地表示相当于图8的按压开关1的截面的图。
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中,包含未对按压开关1进行按压操作的状态,即未对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包含受压部31)作用外力的状态。按压开关1的操作时中,包含第一阶段的操作时和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第一阶段的操作时与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的区别之一是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的区别。即,与从非操作时到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的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相比,从非操作时到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的受压部31的移动距离(位移量)较长。非操作时是按压开关1的“稳定状态”,第一阶段的操作时是按压开关1的“第1操作状态”,第二阶段的操作时是按压开关1的“第2操作状态”。
按压开关1是常闭型的开关。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按压开关1构成为切换两个电路的接通与断开。为了方便说明,将在第1操作状态下断开的第一个电路称为第1电路,将在第2操作状态下断开的第二个电路称为第2电路。
第1电路是包含第1端子612和第2端子622的电路。进一步讲,第1电路是包含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固定触点部621、第1可动触点部310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电路。第2电路是包含第1端子612和第3端子632的电路。进一步讲,第2电路是包含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3固定触点部631、第1可动触点部310以及第3可动触点部330的电路。这样,第1电路和第2电路这两个电路共有第1端子612,因此第1端子612是共享端子。
首先,对图10A所示的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稳定状态)进行说明。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是对受压部31未作用外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接触构件4电连接,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电连接。换言之,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1可动触点部310电连接,并且第2固定触点部621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电连接,因此第1端子612与第2端子622导通。因而,第1电路是接通状态。此外,由于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3固定触点部631经由接触件40电连接,因此第1端子612与第3端子632导通。因而,第2电路也是接通状态。在图11A中表示该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的等价电路图。
接下来,对图10B所示的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第1操作状态)进行说明。在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经由按压体7从上方对受压部31作用操作力,对受压部31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一面211)的朝向(下方)按压,从而使可动构件3逐渐变形。该变形是使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地挠曲的弹性变形。
在从稳定状态利用按压体7在操作方向上向接近基材部20的一面211(也就是凹部21的底面)的朝向对受压部31进行了按压的第1操作状态下,第3可动触点部330从接触构件4分离,从而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接触构件4的电连接解除。换言之,随着可动构件3的弹性变形,可动连结部300中的第3可动触点部330向下方移位,而从接触件40的连结部400的下表面分离。由此,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3固定触点部631经由接触件40的电连接解除,因此第1端子612和第3端子632成为非导通。因而,第2电路成为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即使可动构件3以某种程度弹性变形,也仍然维持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1可动触点部310的电连接,并且也仍然维持第2固定触点部621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的电连接。因此,第1端子612和第2端子622保持导通的状态。因而,第1电路是接通状态。在图11B中表示该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的等价电路图。
接下来,对图10C所示的按压开关1的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第2操作状态)进行说明。接着第一阶段的操作进行按压开关1的第二阶段的操作。在按压开关1的第二阶段的操作时,从图10B所示的状态起进一步经由按压体7从上方对受压部31作用操作力,对受压部31向接近凹部21的底面(一面211)的朝向(下方)按压,从而使可动构件3的可动连结部300进一步以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地挠曲。也就是说,与第一阶段相比,第二阶段的可动构件3从稳定状态起的变形量(可动连结部300的位移量)增大。
在从第1操作状态利用按压体7进一步对受压部31进行了按压的第2操作状态下,第1可动触点部310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第2可动触点部320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从而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解除。换言之,随着可动构件3的进一步的弹性变形,第1可动触点部310向上方移位而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并且第2可动触点部320向上方移位而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由此,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经由可动构件3的电连接解除,因此第1端子612和第2端子622成为非导通。因而,第1电路成为断开状态。另一方面,第1端子612和第3端子632接着第一阶段的操作继续为非导通。因而,第2电路也为断开状态。在图11C中表示该按压开关1的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的等价电路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不仅能够减少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还能够减少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
(实施方式2)
以下,对于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开关1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1包括盒体2、第1金属构件61、第2金属构件62、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压板8、保护薄板5以及按压体7。除盒体2和压板8以外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方式1的按压开关1实质上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盒体2的前方的侧面和后方的侧面中分别设有各两个(合计四个)切口部24。盒体2的后方的侧面处的两个切口部24以将第3端子632夹在之间的方式设置。在各切口部24嵌入有后述的钩状突起82的第1片831。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压板8相对于保护薄板5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上侧)的位置。压板8具有导电性。压板8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构成。压板8具有主体部803和四个钩状突起82。压板8的主体部803在俯视中形成为与盒体2实质上相同的沿左右方向较长的长方形形状。
四个钩状突起82在压板8的前方的侧面和后方的侧面分别设有各两个(合计四个)。各钩状突起82具有第1片831和第2片832。第1片831从主体部803的前方的侧面和后方的侧面向下方突出,第2片832从第1片831的顶端向压板8侧突出。主体部803与第2片832之间的距离与操作方向上的盒体2和保护薄板5的总厚度实质上相同。设于压板8的前方的侧面的两个钩状突起82和设于压板8的后方的侧面的两个钩状突起82在压板8的下方分别相对。在俯视中,压板8的各钩状突起82的位置与盒体2的切口部24的位置一致。
压板8在主体部803具有窗部810。窗部810在俯视中为大致圆形,沿操作方向贯通。窗部810是与按压部52对应的形状,并且比按压部52大一圈地形成。
从盒体2的基材部20的一面211起依次配置有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按压体7、保护薄板5以及压板8。压板8的各钩状突起82通过卡挂于盒体2的对应的切口部24,而将压板8固定于盒体2的基材部20。利用压板8的主体部803和四个钩状突起82的各第2片832,将盒体2等从上下压入。也就是说,压板8以利用4个四个钩状突起82怀抱盒体2的方式固定于盒体2。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可动连结部300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压板8经由保护薄板5和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2可动触点部320分别向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压靠。这样,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能够以该载荷的量减少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压板8利用作为其一部分的钩状突起82固定于基材部20,因此对于接合不需要粘接剂等其他构件,还能够抑制这样的构件附着于触点间而使按压开关1的行为不稳定。
(变形例)
以下列举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基材部20是盒体2的一部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基材部20不限于盒体2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是印刷基板(布线基板)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在作为基材部20的印刷基板的一面211上配置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
另外,按压开关1的凹部21的开口形状不限于大致长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正方形形状、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等。采用该结构,与凹部21的开口形状对应地决定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压板8以及保护薄板5的形状。形成于接触构件4(特别是接触件40)的通孔410的形状不限于大致正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形状、矩形形状、梯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等。形成于压板8的窗部810的形状也不限于正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三角形形状、矩形形状、梯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构成接触构件4的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是分别独立的构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接触构件4也可以利用一张金属板构成为具有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但与将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一体地构成的情况相比,在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是分别独立的构件的情况下,按压开关1的组装变得更容易。
另外,第3端子632既可以从盒体2的左右方向的左侧的面突出,也可以从右侧的面突出。
另外,可动构件3也可以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向可动连结部300从基材部20的一面211分离的朝向弯曲。总之,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可动构件3也可以以向上方凸出的方式弯曲。由此,如图13A所示,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1可动触点部310靠右的下表面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并且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2可动触点部320靠左的下表面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即使可动构件3向下方移位至使这些间隙消失,第1可动触点部310也能够维持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的状态,并且第2可动触点部320也能够维持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即使可动构件3以某种程度向下方移位,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1固定触点部611也不会立即分离,第2可动触点部320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也不会立即分离。换言之,在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中,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电连接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不会被解除。
另外,如图13B所示,第1可动触点部310也可以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相对地具有第1突起311,并经由该第1突起311使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电连接。同样,第2可动触点部320也可以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相对地具有第2突起321,并经由该第2突起321使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电连接。在该情况下,利用第1突起311,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1可动触点部310靠右的下表面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同样,利用第2突起321,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2可动触点部320靠左的下表面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其结果是,与图13A的情况同样,在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中,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电连接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不会被解除。
另外,如图13C所示,第1固定触点部611也可以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向上方突出地设置。同样,第2固定触点部621也可以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由此,在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部621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之间分别产生阶差。在该情况下,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上表面位于比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高的位置,因此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1可动触点部310靠右的下表面与第1凹陷部21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同样,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上表面位于比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高的位置,因此在可动构件3的比第2可动触点部320靠左的下表面与第2凹陷部220的底面之间确保间隙。其结果是,与图13A和图13B的情况同样,在按压开关1的第一阶段的操作中,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电连接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不易被解除。
另外,按压开关1不限于用于设备的操作部而被人操作的结构,也可以用于例如设备的检测部等。在将按压开关1用于设备的检测部的情况下,按压开关1作为例如限位开关而用于致动器等机械部件的位置检测。
另外,按压体7不限于配置于按压部52与受压部31之间,也可以配置于例如按压部52的上方。在该情况下,按压体7的下表面与保护薄板5的上表面接合。采用该结构,使得作用于按压体7的操作力经由按压部52向受压部31传递。
另外,在实施方式2中,压板8既可以为合成树脂制,也可以具有绝缘性。
(总结)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第1形式的按压开关1包括第1固定触点部611、第2固定触点部621、构件、可动构件3、接触构件4以及压板8。这里,将盒体2作为构件进行说明。盒体2用于保持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可动构件3配置于在操作方向(上下方向)上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对的位置。接触构件4具有导电性,相对于可动构件3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压板8相对于接触构件4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可动构件3具有:第1可动触点部310,该第1可动触点部310在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第2可动触点部320,该第2可动触点部320在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接触的位置和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动连结部300,该可动连结部300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2可动触点部320连结,并且配置在接触构件4与基材部20之间。在对可动连结部300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在操作方向上将接触构件4夹在压板8与基材部20之间,使得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2可动触点部320分别向第1固定触点部611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压靠。
采用该结构,在按压开关1的非操作时,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具有能够以该载荷的量减少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的优点。
第2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1形式中,构件包含盒体。另外,盒体2具有凹部21。在凹部21收纳可动构件3和接触构件4。压板8以压板8的两端部与凹部21的相对的内侧面212接触的方式配置。
采用该结构,压板8在凹部21的左右方向上起到作为梁的功能,从而在通过回流焊将按压开关1安装于印刷基板时,能够利用压板8抑制凹部21的开口缩窄的那样的变形。
第3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1形式或第2形式中,压板8熔接于盒体2。
采用该结构,压板8的一部分与基材部20的一部分融合地接合,因此接合强度提高。进而,对于接合不需要粘接剂等其他构件,因此还能够抑制这样的构件附着于触点间而使按压开关1的行为不稳定。
第4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1形式~第3形式的任一形式中,按压开关1还包括按压体7。按压体7相对于接触构件3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接触构件4具有第3固定触点部631和接触件40。第3固定触点部631保持于盒体2,接触件40与第3固定触点部631电连接。接触件40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可动构件3配置于操作方向上的与基材部20的一面211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可动连结部300包含第3可动触点部330。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具有所述受压部。第3可动触点部330在与接触构件4接触的位置和从接触构件4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在对受压部31未作用外力的稳定状态下,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接触构件4电连接,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电连接。在从稳定状态利用按压体7在操作方向上向接近基材部20的一面211的朝向对受压部31进行了按压的第1操作状态下,第3可动触点部330从接触构件4分离,从而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接触构件4的电连接解除。在从第1操作状态利用按压体7进一步对受压部31进行了按压的第2操作状态下,第1可动触点部310从第1固定触点部611分离,第2可动触点部320从第2固定触点部621分离,从而将第1固定触点部611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解除。
采用该结构,能够将两个电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个地设为断开状态。而且,在这样的按压开关1中,在非操作时,压板8经由接触构件4对可动构件3施加某种程度的载荷,从而不仅能够减少第一阶段的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而且还能够减少第二阶段的操作时的操作载荷的增加。
第5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3形式或第4形式中,压板8具有熔接部80和非熔接部81,上述熔接部80熔接于基材部20,上述非熔接部81是除熔接部80以外的部分,与凹部21的内侧面212接触。熔接部80在操作方向上的厚度比从非熔接部81的厚度减掉熔接部80的厚度后剩余的厚度薄。非熔接部81的一部分与凹部21的内侧面212接触。
采用该结构,通过使熔接部80较薄,从而能够减少为了利用激光进行熔融而需要的热量。进而,通过使非熔接部81较厚,从而能够确保作为梁的功能。
第6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1形式~第5形式的任一形式中,可动构件3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向可动连结部300从基材部20的一面211分离的朝向弯曲。
采用该结构,即使对可动构件3作用外力,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电连接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也不会立即被解除。
第7形式的按压开关1在第1形式~第6形式的任一形式中,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相对地具有第1突起311,第1可动触点部310和第1固定触点部611经由第1突起311电连接。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相对地具有第2突起321,第2可动触点部320和第2固定触点部621经由第2突起321电连接。
采用该结构,即使对可动构件3作用外力,第1可动触点部310与第1固定触点部611的电连接以及第2可动触点部320与第2固定触点部621的电连接也不会立即被解除。
附图标记说明
1、按压开关;2、盒体(构件);3、可动构件;4、接触构件;5、保护薄板;7、按压体;8、压板;20、基材部(构件);21、凹部;22、周壁;24、切口部;31、受压部;40、接触件;51、接合部;52、按压部;53、中间部;61、62、63、金属构件;80、熔接部;81、非熔接部;82、钩状突起;210、第1凹陷部;211、一面;212、内侧面;220、第2凹陷部;230、第3凹陷部;300、可动连结部;310、第1可动触点部;311、321、突起;320、第2可动触点部;330、第3可动触点部;400、连结部;410、通孔;411、第1支承部;412、第1立起部;413、突出部;421、第2支承部;422、第2立起部;423、突出部;611、第1固定触点部;612、第1端子;613、第1主板;621、第2固定触点部;622、第2端子;623、第2主板;631、第3固定触点部;632、第3端子;633、第3主板;634、副板;800、连结板;803、主体部;810、窗部;811、第1压杆;821、第2压杆;831、第1片;832、第2片。

Claims (9)

1.一种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按压开关包括:
第1固定触点部;
第2固定触点部;
构件,其用于保持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
可动构件,其配置于在操作方向上与所述构件的一面相对的位置;
接触构件,其具有导电性,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基材部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以及
压板,其相对于所述接触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所述可动构件具有:第1可动触点部,该第1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第2可动触点部,该第2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以及可动连结部,该可动连结部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连结,并且配置在所述接触构件与所述构件之间,
在对所述可动连结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通过在所述操作方向上将所述接触构件夹在所述压板与所述构件之间,使得所述压板经由所述接触构件对所述可动构件施加载荷,该载荷的朝向为将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分别向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压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构件包含盒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构件还包含布线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盒体具有凹部,
在所述凹部收纳有所述可动构件和所述接触构件,
所述压板以所述压板的两端部与所述凹部的相对的内侧面接触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压板熔接于所述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按压开关还包括按压体,所述按压体相对于所述接触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所述接触构件具有第3固定触点部和接触件,
所述第3固定触点部被保持于所述构件,
所述接触件与所述第3固定触点部电连接,
所述接触件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配置于所述操作方向上的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所述可动连结部包含第3可动触点部,
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具有受压部,
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在与所述接触构件接触的位置和从所述接触构件分离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对所述受压部未作用外力的稳定状态下,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构件电连接,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电连接,
在从所述稳定状态利用所述按压体在所述操作方向上向接近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的朝向对所述受压部进行了按压的第1操作状态下,所述第3可动触点部从所述接触构件分离,从而将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接触构件的电连接解除,
在从所述第1操作状态利用所述按压体进一步对所述受压部进行了按压的第2操作状态下,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分离,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分离,从而将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的电连接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压板具有熔接部和非熔接部,所述熔接部熔接于所述构件,所述非熔接部是除所述熔接部以外的部分,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接触,
所述熔接部在所述操作方向上的厚度比从所述非熔接部的厚度减掉所述熔接部的厚度后剩余的厚度薄,
所述非熔接部的一部分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可动构件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下向所述可动连结部从所述构件的所述一面分离的朝向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按压开关,其中,
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相对地具有第1突起,所述第1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1固定触点部经由所述第1突起电连接,
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相对地具有第2突起,所述第2可动触点部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部经由所述第2突起电连接。
CN201780086066.9A 2017-02-28 2017-12-04 按压开关 Pending CN1102684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7687 2017-02-28
JP2017037687 2017-02-28
PCT/JP2017/043402 WO2018159050A1 (ja) 2017-02-28 2017-12-04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68495A true CN110268495A (zh) 2019-09-20

Family

ID=63369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86066.9A Pending CN110268495A (zh) 2017-02-28 2017-12-04 按压开关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355531A1 (zh)
JP (1) JPWO2018159050A1 (zh)
CN (1) CN110268495A (zh)
WO (1) WO20181590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3947B2 (ja) * 2019-07-19 2023-07-25 ニデック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7313946B2 (ja) * 2019-07-19 2023-07-25 ニデック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1583A (en) * 1977-07-19 1979-02-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hangeeover switch
JP2001118457A (ja) * 1999-10-20 2001-04-27 Otax Co Ltd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02324454A (ja) * 2001-04-26 2002-11-08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2352664A (ja) * 2001-05-28 2002-12-06 Smk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311128A (ja) * 2003-04-03 2004-11-04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CN1787142A (zh) * 2004-12-07 2006-06-14 星电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909131A (zh) * 2005-07-07 2007-02-07 Itt制造企业公司 常闭类型的微型电开关
CN103000418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4584166A (zh) * 2012-07-18 2015-04-29 迈克公司 具有弯曲可变形接触元件的按钮开关
CN104821250A (zh) * 2014-02-05 2015-08-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WO2015141114A1 (ja) * 2014-03-19 2015-09-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326078A1 (en) * 2017-02-28 2019-10-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sh switch
JP7122502B2 (ja) * 2017-02-28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US10861658B2 (en) * 2017-02-28 2020-12-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sh switch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21583A (en) * 1977-07-19 1979-02-1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hangeeover switch
JP2001118457A (ja) * 1999-10-20 2001-04-27 Otax Co Ltd 押しボタンスイッチ
JP2002324454A (ja) * 2001-04-26 2002-11-08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2352664A (ja) * 2001-05-28 2002-12-06 Smk Corp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4311128A (ja) * 2003-04-03 2004-11-04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CN1787142A (zh) * 2004-12-07 2006-06-14 星电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909131A (zh) * 2005-07-07 2007-02-07 Itt制造企业公司 常闭类型的微型电开关
CN103000418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CN104584166A (zh) * 2012-07-18 2015-04-29 迈克公司 具有弯曲可变形接触元件的按钮开关
CN104821250A (zh) * 2014-02-05 2015-08-0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WO2015141114A1 (ja) * 2014-03-19 2015-09-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59050A1 (ja) 2018-09-07
JPWO2018159050A1 (ja) 2019-12-26
US20190355531A1 (en)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2151B2 (en) Electrical switch with lateral operation and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switch mounted on a plate
JP508305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0268495A (zh) 按压开关
CN110268494A (zh) 按压开关
WO2018051995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0326077A (zh) 按压开关
CN110291605A (zh) 按压开关
CN104282469B (zh) 按压开关
JP5376026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20080108905A (ko) 복합조작형 입력장치
JP2022043622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4715694B2 (ja) スイッチ
CN111033665A (zh) 按压开关
EP4343804A1 (en) Switch
JP5958976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4013709A (ja) 複合スイッチ
WO2022196329A1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4170551B2 (ja) プッシュ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JP6265809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3073905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7581322A (zh) 按钮开关
JP4426963B2 (ja) 可倒式多方向キー
JP5835841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5088448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11028958A (ja) スライド操作型電気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2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