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81322A - 按钮开关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81322A
CN117581322A CN202280045799.9A CN202280045799A CN117581322A CN 117581322 A CN117581322 A CN 117581322A CN 202280045799 A CN202280045799 A CN 202280045799A CN 117581322 A CN117581322 A CN 117581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contact
pedestal
metal member
main body
button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579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尾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81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8132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0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structure of the contact-making surface, e.g. groov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按钮开关具备壳体、第一金属构件、可动接点体以及第二金属构件。第二金属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中间部、第二中间部、第一连结部、第二连结部、第三连结部以及第四连结部。第一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以及主体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以及主体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第一连结部、第二连结部、第三连结部以及第四连结部被壳体遮盖。

Description

按钮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来说涉及按钮开关,更详细地说涉及具备树脂制的壳体的按钮开关(push switch)。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按钮开关具备固定接点部以及可动接点部。可动接点部能够在与固定接点部的接触面接触的第一位置和从接触面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固定接点部具有将接触面分割为多个区域的槽部。将槽部的开口周缘与槽部的底连结的连结面包括相对于接触面的倾斜角度成为锐角的倾斜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l:国际公开第2019/04472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按钮开关中,在可动接点部(可动接点体)向与固定接点部接触的第一位置移动时,存在由于可动接点部的变形而可动接点部的外周缘部不必要地与其他结构接触的可能性。由此,对可动接点部施加负载,可能成为可动接点部的劣化或者破损等的原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够使对可动接点体施加的负载减小的按钮开关。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按钮开关具备壳体、第一金属构件、可动接点体以及第二金属构件。所述壳体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所述壳体为树脂制。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埋设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金属构件具有从所述凹部的底面露出的固定接点部。所述可动接点体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对置的可动接点部。所述可动接点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上方。所述可动接点体具有导电性。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埋设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台座部以及第二台座部。所述第一台座部以及所述第二台座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凹部内。所述第一台座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台座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固定接点部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所述凹部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包括:主体部;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第一中间部,其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第二中间部,其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第一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结;第二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结;第三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连结;以及第四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二中间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结。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以在所述第一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露出并与所述可动接点体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台座部。所述主体部以在所述第二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露出并与所述可动接点体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台座部。所述可动接点体能够变形为使所述可动接点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部接触的形状以及使所述可动接点部从所述固定接点部分离的形状。所述第一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二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固定接点部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之间。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三连结部以及所述第四连结部被所述壳体遮盖。
本发明具有能够使对可动接点体施加的负载减小这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将同上的按钮开关的保护片、按压体以及可动接点体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将同上的按钮开关的保护片、按压体以及可动接点体拆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同上的按钮开关的俯视图。
图5是同上的按钮开关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同上的按钮开关的非操作状态的与图4的VI-VI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同上的按钮开关的操作状态的与图4的VI-VI线对应的剖视图。
图8是同上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1的按钮开关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将变形例2的按钮开关的保护片、按压体以及可动接点体拆下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进行说明。但是,下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个。下述的实施方式只要是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则能够与设计等相应地进行各种变更。另外,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的各图是示意图,图中的各构成要素的大小以及厚度各自之比未必反映实际的尺寸比。
在本发明中使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进行说明,但这些仅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并不利用它们限定本发明。例如在使本发明的按钮开关1旋转而设置的情况下,有时实际使用的状态下的按钮开关1的方向与在本发明进行说明的按钮开关1的方向不同。
(概要)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具有可动接点体4以及固定接点部61。在按钮开关1的规定位置(按压部22)未被按压时可动接点体4从固定接点部61分离(参照图6)。通过按压上述规定位置,从而可动接点体4变形而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参照图7)。
按钮开关1例如在便携信息终端、车载机器以及家电机器等各种机器的操作部中使用。按钮开关1例如在安装于印刷基板的状态下内置于机器的壳体内。在该情况下,在壳体中与按钮开关1对应的位置例如配置操作钮。通过用户按压操作钮,从而经由操作钮按压按钮开关1的上述规定位置。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具备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可动接点体4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壳体5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50。壳体5为树脂制。第一金属构件6埋设于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具有从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的固定接点部61。可动接点体4具有与固定接点部61对置的可动接点部400。可动接点体4设置于第一金属构件6的上方。可动接点体4具有导电性。第二金属构件7埋设于壳体5。壳体5具有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分别设置于凹部50内。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与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固定接点部6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第二金属构件7包括主体部70、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1s、位于主体部70与第一端部71之间的第一中间部73、位于主体部70与第二端部71s之间的第二中间部73s、将第一端部71与第一中间部73连结的第一连结部72、将第一中间部73与主体部70连结的第二连结部74、将第二端部71s与第二中间部73s连结的第三连结部72s以及将第二中间部73s与主体部70连结的第四连结部74s。第一端部71与第二端部71s以在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露出并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台座部51。主体部70以在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露出并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台座部52。可动接点体4能够变形为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以及使可动接点部400从固定接点部61分离的形状。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固定接点部61位于第一中间部73与第二中间部73s之间。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被壳体5遮盖。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即,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较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可动接点体4在变化成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以下,称作“操作形状”)时,能够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负载(应力)。
另外,设置有第一端部71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设置有第二端部71s的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壳体5的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中的至少一方被壳体5中的构成底面500的一部分的部位覆盖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操作形状的可动接点体4与该部位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在该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负载(应力)。
(详情)
(1)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按钮开关1除了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可动接点体4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以外,还具备保护片2以及按压体3。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被一体成形(嵌件成形)。在壳体5组合可动接点体4、保护片2以及按压体3,而构成按钮开关1。
在本发明中,将在从可动接点部400观察时设置有固定接点部61的一侧规定为下,将在从固定接点部61观察时设置有可动接点部400的一侧规定为上。另外,将在从第一中间部73观察时设置有第二中间部73s的一侧规定为前,将在从第二中间部73s观察时设置有第一中间部73的一侧规定为后。另外,将在从第一台座部51观察时设置有第二台座部52的一侧规定为左,将在从第二台座部52观察时设置有第一台座部51的一侧规定为右。但是,这些规定并非旨在限定按钮开关1的使用方向。例如,也可以以本发明中所说的“上”成为下、前、后、左或者右的朝向使用按钮开关1。
(2)壳体
壳体5的材料是合成树脂。如图1~图3所示,壳体5具有第一台座部51、第二台座部52、壳体主体53以及周壁部54。
关于壳体5的各结构,“上表面”限定为在壳体5与第一金属构件6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通过一体成形)组合的状态下向上方露出的面,不包含壳体5中的被第一金属构件6或者第二金属构件7覆盖的面。
壳体主体53的形状为长方体状。壳体主体5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比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长度小。
周壁部54从壳体主体53向上方突出。在从上观察时,周壁部54的形状为长圆状。壳体5具有从周壁部54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凹部50。凹部50的底面500位于比壳体主体53的上表面530靠下方的位置。从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固定接点部61。底面500为平面状。
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设置于凹部50内。这里,凹部50的底面500不包含第一台座部51的表面(上表面510等)以及第二台座部52的表面(上表面520等)。即,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从凹部50的底面500向上方突出。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相对于底面500的突出量彼此相等。另外,凹部50的底面500限定为在壳体5与第一金属构件6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通过一体成形)组合的状态下向上方露出的面,不包含被第一金属构件6或者第二金属构件7覆盖的面。另一方面,凹部50的底面500包含在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以外的位置覆盖第一金属构件6或者第二金属构件7的部位的上表面。
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周壁部54的上表面540靠下方的位置。另外,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以及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上表面510、520处于彼此相同的高度。换言之,上表面510、520在上下方向上处于相同的位置。上表面510、520分别为平面状。上表面510至少包含第一端部71与第二端部71s之间的区域。
第一台座部51设置于凹部50的右端。第二台座部52设置于凹部50的左端。另外,第一台座部51设置于固定接点部61的右方。第二台座部52设置于固定接点部61的左方。
在从上观察时,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各自的形状为圆弧状。在从上观察时,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各自形成为沿着凹部50的侧面的形状。在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的各自中,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
第一台座部51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比第一台座部51中的其他部位向左突出。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中心部的左侧面比第一台座部51中的其他部位向右凹陷。
第二台座部52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比第二台座部52中的其他部位向右突出。前后方向上的第二台座部52的中心部的右侧面比第二台座部52中的其他部位向左凹陷。
(3)第一金属构件
第一金属构件6的材料例如为铜或者铜合金。另外,第一金属构件6也可以通过在铜或者铜合金等母材的表面设置包含银(Ag)镀层等的导电层从而形成。如图1~图3所示,第一金属构件6具有固定接点部61、包围部62、延长部63、端子64以及端子65。
关于第一金属构件6的各结构,“上表面”限定为在壳体5与第一金属构件6(通过一体成形)组合的状态下向上方露出的面,不包含第一金属构件6中的被壳体5的一部分覆盖的面。
固定接点部61在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在从上观察时,固定接点部6I的形状为圆状。在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形成有十字形的槽。需要说明的是,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不包含该槽的底面。
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另外,上表面610位于比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靠下方的位置。
在从上观察时,包围部62的形状为环状。包围部62与固定接点部61相连。包围部62设置为在从上观察时包围固定接点部61。包围部62的上表面620位于比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靠下方的位置。包围部62的上表面620与凹部50的底面500共面。上表面620为平面状。
延长部63从包围部62向右方延伸。延长部63的一部分埋入第一台座部51的下方,并被第一台座部51遮盖。延长部63与端子64以及端子65相连。
端子64以及端子65设置于壳体5的右端部。在从上观察时,端子64以及端子65向壳体5之外突出。另外,端子64以及端子65在壳体5的下表面露出。
(4)第二金属构件
第二金属构件7的材料例如为铜或者铜合金。另外,第二金属构件7也可以通过在铜或者铜合金等母材的表面设置包含银(Ag)镀层等的导电层从而形成。如图1~图3所示,第二金属构件7具有主体部70、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1s、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一中间部73、第二中间部73s、第三连结部72s、第四连结部74s、端子75以及端子75s。
关于第二金属构件7的各结构,“上表面”限定为在壳体5与第二金属构件7(通过一体成形)组合的状态下向上方露出的面,不包含第二金属构件7中的被壳体5的一部分覆盖的面。
主体部70在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露出。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为平面状。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与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共面。主体部7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左右方向的长度长。主体部70的一部分埋入壳体5的周壁部54的下方,并被周壁部54遮盖。
第一端部71以及第二端部71s在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露出。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分别为平面状。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共面。第一端部71以及第二端部71s与主体部70相比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短。第一端部71位于比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中心靠后方的位置。第二端部71s位于比前后方向上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中心靠前方的位置。第一端部71的一部分以及第二端部71s的一部分埋入壳体5的周壁部54的下方,并被周壁部54遮盖。
第一中间部7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分别为平面状。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以及凹部50的底面500共面。即,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30、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第一中间部73位于固定接点部61的后方。第二中间部73s位于固定接点部61的前方。第一中间部73的一部分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一部分埋入壳体5的周壁部54的下方,并被周壁部54遮盖。
在图8中图示按钮开关1中的包含第一连结部72的部位的截面。如此,第一连结部72将第一端部71与第一中间部73连结。更详细地说,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位于比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靠上方的位置,第一连结部72以填充该两个上表面的间隙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第二金属构件7将一张板料作为材料并通过冲压加工以及弯曲加工等而制造。在制造工序中,将第一端部71与第一中间部73之间的两位置弯折,从而设置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的差异。第一连结部72相当于第一端部71与第一中间部73之间的被弯折的两位置之间的部位。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也为与第一连结部72相同的形状,并通过相同的工序制造。
如图1所示,第二连结部74将第一中间部73与主体部70连结。更详细地说,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位于比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靠上方的位置,第二连结部74以填充该两个上表面的间隙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
第三连结部72s将第二端部71s与第二中间部73s连结。更详细地说,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位于比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靠上方的位置,第三连结部72s以填充该两个上表面的间隙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
第四连结部74s将第二中间部73s与主体部70连结。更详细地说,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位于比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靠上方的位置,第四连结部74s以填充该两个上表面的间隙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长度。
另外,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被壳体5遮盖。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至少以在从上观察时不露出的方式埋入壳体5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以不向任何方向露出的方式埋入壳体5。第一连结部72以及第三连结部72s被第一台座部51的一部分遮盖,第二连结部74以及第四连结部74s被第二台座部52的一部分遮盖。
端子75以及端子75s与主体部70相连。端子75以及端子75s设置于壳体5的左端部。在从上观察时,端子75以及端子75s向壳体5之外突出。另外,端子75以及端子75s在壳体5的下表面露出。
端子75、端子75s以及第一金属构件6的端子64、端子65例如相对于印刷基板上的导电构件通过钎焊而机械式结合以及电连接。
(5)可动接点体
如图1、图6所示,可动接点体4具有三个板簧40。各板簧40具有弹性。板簧40例如由不锈钢(SUS)等的金属板构成。可动接点体4使大致相同形状的三个板簧40重合而构成。最下级的板簧40在其下表面包含与固定接点部61对置的部位。该部位相当于可动接点部400。
可动接点体4具有导电性。更详细地说,在最下级的板簧40的下表面例如通过金镀层或者银镀层等形成有具有导电性的导电膜。
需要说明的是,板簧4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三个,也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可动接点体4配置于凹部50内。可动接点体4设置于第一金属构件6的上方。在从上观察时,可动接点体4的形状为长圆状。可动接点体4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后方向的长度长。可动接点体4形成为沿着凹部50的侧面的形状。
可动接点体4的右端部与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对置。可动接点体4的右端部与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接触。由此,第一端部71以及第二端部71s与可动接点体4电连接。另外,由此,可动接点体4的右端部被支承。
可动接点体4的左端部与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对置。可动接点体4的左端部与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接触。由此,主体部70与可动接点体4电连接。另外,由此,可动接点体4的左端部被支承。主体部70例如在相对于将壳体5左右2等分的线段而与第一端部71以及第二端部71s对称的两位置支承可动接点体4。
如图1、图3所示,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第一端部7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和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第二端部71s接触的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1比第三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2短。第三位置P3为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主体部70接触的位置。这里,距离L2设为在与相当于距离L1的线段正交的方向(左右方向)上测定的距离。另外,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主体部70接触的位置存在第三位置P3以及第四位置P4,第三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2比第四位置P4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短。
在可动接点体4被从上按压的情况下,可动接点体4以第一位置P1以及第二位置P2和第三位置P3以及第四位置P4为支点而变形。这里,第二位置P2与第三位置P3之间的距离L2比较长,因此可动接点体4的变形量比较大。因此,可动接点部400的移动量比较大。
在按钮开关1未被操作时,可动接点体4以与固定接点部61对置的中央部成为顶点的方式成为圆顶状(参照图6)。可动接点体4中的越是远离中央部的部位,则越位于下方。如此,可动接点体4形成为向上凸的圆顶状。可动接点体4被从上按压,从而可动接点体4的中央部成为向下凸的圆顶状(参照图7)。即,可动接点体4能够变形为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参照图7)以及使可动接点部400从固定接点部61分离的形状(参照图6)。
可动接点体4的后端部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对置。可动接点体4的前端部与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对置。
(6)保护片以及按压体
如图1、图4、图5所示,保护片2具有接合部21、按压部22以及中间部23。保护片2是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制的片。保护片2通过接合部21而与壳体5的周壁部54接合。保护片2覆盖凹部50的整体。由此,保护片2将凹部50内设为密闭状态。
接合部21相当于保护片2的周缘部。按压部22是相当于保护片2的中央部的在从上观察时为圆状的部位。中间部23为按压部22与接合部21之间的部位。按压部22相对于中间部23向上方突出。
按压体3配置于保护片2的按压部22与可动接点体4之间。按压体3为合成树脂制,并具有电绝缘性。按压体3的形状为在上下方向上扁平的圆盘状。按压体3在使按压体3的下表面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着的状态下配置于可动接点体4的上方。按压体3的上表面例如通过激光熔接而与保护片2的按压部22接合。
按压体3将对保护片2的按压部22施加的操作力向可动接点体4传递。操作力具体而言为从上按压的力。当在按压部22从上方作用操作力时,该操作力经由按压体3向可动接点体4传递。因而,按压部22被按压,从而可动接点体4经由按压体3被间接地操作,并如图7那样变形。按压体3的外形并不局限于圆盘状,例如也可以是漏斗状等。
按压体3配置于可动接点体4的上方。这里,也可以是,以在从上方观察时按压体3的整体与固定接点部61重叠的方式设定按压体3的尺寸。例如,从上观察到的按压体3的形状也可以是在图3中由单点划线D1示出的圆形状。根据该结构,在从按压体3接受操作力而可动接点体4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时,能够减小在从上观察时成为固定接点部61的外侧的部位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过大的剪切应力的可能性。
在从上方观察时按压体3的整体与固定接点部61重叠也包含按压体3的外缘与固定接点部61的外缘一致的情况。
(7)按钮开关的动作
可动接点部400以及固定接点部61构成接点部。通过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操作力且可动接点体4变形,从而接点部从断开切换为接通。具体而言,在未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操作力的状态下,可动接点部400从固定接点部61分离,因此接点部断开。此时,第一金属构件6与第二金属构件7电绝缘,因此端子64、65的对与端子75、75s的对之间成为非导通。另一方面,当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操作力而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时,接点部成为接通。此时,第一金属构件6与第二金属构件7经由可动接点体4而电连接,因此端子64、65的对与端子75、75s的对之间导通。
另外,在接点部从断开切换为接通的过程中,当作用于可动接点体4的操作力的大小超过规定值时,可动接点体4猛地压曲变形。此时,可动接点体4的弹力急剧变化。通过这种可动接点体4的所谓的反转动作,从而可动接点体4如图7所示那样变形为以中央部朝下凸的方式弯曲的圆顶状。因而,伴随着可动接点体4的变形而对按压操作按钮开关1的用户(操作者)赋予分寸感(点击感)。
另一方面,当在可动接点体4变形为朝下凸的圆顶状等的状态下,作用于可动接点体4的操作力消失时,可动接点体4在可动接点体4的复原力的作用下复原(变形)为以中央部向上方凸的方式弯曲的圆顶状(参照图6)。此时,可动接点体4的弹力急剧变化,因此可动接点体4猛地复原(变形)为原来的形状(中央部向上方凸的圆顶状)。因而,在按压操作的解除时也伴随着可动接点体4的变形而对按压操作按钮开关1的用户(操作者)赋予分寸感(点击感)。
(8)优点
在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操作力而变形为朝下凸的圆顶状时,可动接点体4的下表面向下方移动,因此担心可动接点体4与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接触。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这种担心比以往的按钮开关小。关于此,在以下详细地说明。
在以往的按钮开关中,相当于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结构相对于相当于第一端部71以及第二端部71s的结构,设置于上下方向上的相同的位置(高度)。并且,担心在可动接点体4的变形量较大的情况下,可动接点体4与相当于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接触。由于它们接触,而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负载,存在可动接点体4的寿命变短的可能性。另外,第二金属构件7中的相当于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中的至少一方的结构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从而磨削(即,磨损),存在产生第二金属构件7的磨削粉的可能性。这里所说的“磨削粉”是第二金属构件7等构件的一部分磨削而产生的粉状体。但是,磨削粉并不局限于第二金属构件7等金属构件,例如合成树脂制的壳体5的一部分磨削而产生的粉状体也称作磨削粉。当磨削粉附着于固定接点部61而介于固定接点部61与可动接点部400之间时,存在可动接点体4的动作被磨削粉阻碍或产生固定接点部61与可动接点部400之间的导通不良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可动接点体4变化为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时,能够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接触的可能性。因此,抑制按钮开关1的寿命变短,另外,能够减小在按钮开关1产生不良的可能性。另外,即使按钮开关1的行程比较长,也能够抑制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接触,因此能够加长行程。按钮开关1的行程是指可动接点部400从与固定接点部61分离的状态变为接触的状态时或者可动接点部400从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着的状态变为分离的状态时的按压体3的移动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1中,可动接点体4支承于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1s以及主体部70。因此,与仅被树脂制的壳体5的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支承的情况相比,不易产生磨削粉。即,与树脂制的壳体5相比,比树脂硬的金属制的第二金属构件7被磨削而产生磨削粉的可能性较低。因此,能够减小因磨削粉引起的不良。
(变形例1)
以下,使用图9对变形例1的按钮开关1A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在本变形例1中,壳体5还具有覆盖部55(以下,也称作“第一覆盖部”)。覆盖部55从上覆盖第一中间部73。即,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不从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
另外,壳体5也可以还具有另一个覆盖部55(以下,称作“第二覆盖部”)。第二覆盖部从上覆盖第二中间部73s(参照图1)。即,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不从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
这里,凹部50的底面500包含第一覆盖部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覆盖部的上表面。第一覆盖部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覆盖部的上表面优选为与底面500中的其他区域共面。即,与实施方式相比,在本变形例1中,凹部50的底面500延伸到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方。
如上述那样,在本变形例1中,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二中间部73s被壳体5遮盖。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至少以在从上观察时不露出的方式埋入壳体5即可。在本变形例1中,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以不向任何方向露出的方式埋入壳体5。
而且,与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有第一端部71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设置有第二端部71s的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壳体5的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即,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位于比第一覆盖部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覆盖部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操作力而变形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凹部50的底面500(第一覆盖部的上表面以及第二覆盖部的上表面)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负载。
(变形例2)
以下,使用图10对变形例2的按钮开关1B进行说明。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另外,本变形例2也可以与变形例1组合而实现。
在本变形例2中,第一端部71包括突出部712,突出部712比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向上方突出。第二端部71s包括突出部712s,突出部712s比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向上方突出。可动接点体4(参照图1)与第一端部71的突出部712以及第二端部71s的突出部712s相接。以下,对按钮开关1B的结构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一端部71除了突出部712以外还包括基座711。基座711的上表面与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共面。突出部712从基座711向上方突出。突出部712的上表面位于比周壁部54的上表面540靠下方的位置。
第二端部71s除了突出部712s以外,还包括基座711s。基座711s的上表面与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共面。突出部712s从基座711s向上方突出。突出部712s的上表面位于比周壁部54的上表面540靠下方的位置。
主体部70包括基座701、突出部702以及突出部702s。基座701的上表面与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共面。突出部702、702s从基座701向上方突出。突出部702、702s的上表面位于比周壁部54的上表面540靠下方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某面位于比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指的是位于比构成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的任何面靠下方的位置。即,指的是上述某面位于比基座701的上表面以及突出部702、702s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同样,某面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靠下方的位置指的是位于比构成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的任何面靠下方的位置。即,指的是上述某面位于比基座711的上表面以及突出部712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同样,某面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靠下方的位置指的是位于比构成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的任何面靠下方的位置。即,指的是上述某面位于比基座711s的上表面以及突出部712s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突出部712、702设置于相对于将壳体5左右2等分的线段相互对称的位置。突出部712s、702s设置于相对于将壳体5左右2等分的线段相互对称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是,准备成为第二金属构件7的材料的厚度均匀的金属板,并通过冲压加工将上述金属板的一部分挤出,从而形成突出部712、712s、702、702s。或者也可以在上述金属板接合突出部712、712s、702、702s。
可动接点体4与突出部712、712s、702、702s各自的上表面接触,并支承于它们。与没有突出部712、712s、702、702s的情况相比,可动接点体4配置于上方,因此能够更加减小在对可动接点体4作用了操作力时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接触的可能性。另外,能够加长按钮开关1B的行程。
(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
以下,列举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以下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地实现。另外,以下的变形例也可以与上述的各变形例适当组合地实现。
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也可以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也可以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下方的位置。
按钮开关1并不局限于在机器的操作部中使用并被人操作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在机器的检测部等中使用。在按钮开关1用于机器的检测部的情况下,按钮开关1例如作为限位开关而在致动器等机械部件的位置检测中使用。
按压体3并不局限于保护片2与可动接点体4之间,例如也可以配置于保护片2的上方。在该情况下,按压体3的下表面与保护片2的上表面接合。在该结构中,作用于按压体3的操作力经由保护片2而向可动接点体4传递。
保护片2覆盖凹部50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不是必须覆盖凹部50的整体。例如,也可以在保护片2的一部分形成有孔。或者也可以原本就省略保护片2。
(总结)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等公开有以下的方案。
第一方案的按钮开关(1、1A、1B)具备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可动接点体(4)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壳体(5)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50)。壳体(5)为树脂制。第一金属构件(6)埋设入壳体(5)。第一金属构件(6)具有从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的固定接点部(61)。可动接点体(4)具有与固定接点部(61)对置的可动接点部(400)。可动接点体(4)设置于第一金属构件(6)的上方。可动接点体(4)具有导电性。第二金属构件(7)埋设于壳体(5)。壳体(5)具有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第一台座部(51)以及第二台座部(52)分别设置于凹部(50)内。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与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固定接点部(61)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第二金属构件(7)包括:主体部(70);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1s);第一中间部(73),其位于主体部(70)与第一端部(71)之间;第二中间部(73s),其位于主体部(70)与第二端部(71s)之间;第一连结部(72),其将第一端部(71)与第一中间部(73)连结;第二连结部(74),其将第一中间部(73)与主体部(70)连结;第三连结部(72s),其将第二端部(71s)与第二中间部(73s)连结;以及第四连结部(74s),其将第二中间部(73s)与主体部(70)连结。第一端部(71)与第二端部(71s)以在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露出并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台座部(51)。主体部(70)以在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露出并与可动接点体(4)接触的方式设置于第二台座部(52)。可动接点体(4)能够变形为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以及使可动接点部(400)从固定接点部(61)分离的形状。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在从上方观察时,固定接点部(61)位于第一中间部(73)与第二中间部(73s)之间。第一连结部(72)、第二连结部(74)、第三连结部(72s)以及第四连结部(74s)被壳体(5)遮盖。
根据上述的结构,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位于比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位于比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主体部(70)的上表面(700)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可动接点体(4)变化为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的形状(操作形状)时,能够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接触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负载(应力)。另外,设置有第一端部(71)的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以及设置有第二端部(71s)的第二台座部(52)的上表面(520)位于比壳体(5)的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中的至少一方被壳体(5)中的构成底面(500)的一部分的部位覆盖的情况下,能够减小操作形状的可动接点体(4)与该部位接触的可能性。因此,在该情况下也同样能够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负载(应力)。
另外,在第二方案的按钮开关(1、1B)中,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一中间部(73)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二中间部(73s)的至少一部分在凹部(50)的底面(500)露出。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第一中间部(73)的上表面(730)以及第二中间部(73s)的上表面(730s)被壳体(5)的一部分覆盖的情况相比,上表面(730)、(730s)的上方的空间空开,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固定接点部(61)以外的结构(第一中间部(73)、第二中间部(73s)以及壳体(5)等)不必要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第三方案的按钮开关(1A)中,在第一方案的基础上,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金属构件(7)的第二中间部(73s)被壳体(5)遮盖。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保护第一中间部(73)以及第二中间部(73s)。
另外,在第四方案的按钮开关(1、1A)中,在第一~三方案中任一个的基础上,第一端部(71)的上表面(710)、第二端部(71s)的上表面(710s)以及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共面。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从可动接点体(4)施加的应力向第一端部(71)、第二端部(71s)以及第一台座部(51)分散。
另外,在第五方案的按钮开关(1B)中,在第一~三方案中任一个的基础上,第一端部(71)包括突出部(712)。突出部(712)比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向上方突出。第二端部(71s)包括突出部(712s)。突出部(712s)比第一台座部(51)的上表面(510)向上方突出。可动接点体(4)与第一端部(71)的突出部(712)以及第二端部(71s)的突出部(712s)相接。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将可动接点体(4)配置于更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固定接点部(61)以外的结构不必要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第六方案的按钮开关(1、1A、1B)中,在第一~五方案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固定接点部(61)的上表面(610)位于比凹部(50)的底面(500)靠上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容易使可动接点部(400)与固定接点部(61)接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可动接点体(4)与固定接点部(61)以外的结构不必要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在第七方案的按钮开关(1、1A、1B)中,在第一~六方案中任一个的基础上,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第一端部(71)接触的第一位置(P1)和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第二端部(71s)接触的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1)比第三位置(P3)与第二位置(P2)之间的距离(L2)短。第三位置(P3)为可动接点体(4)中的与主体部(70)接触的位置。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在可动接点体(4)的变形时使可动接点部(400)的移动量比较大。
另外,在第八方案的按钮开关(1、1A、1B)中,在第一~七方案中任一个的基础上,所述按钮开关还具备按压体(3)。按压体(3)配置于可动接点体(4)的上方。在从上方观察时,按压体(3)的整体与固定接点部(61)重叠。
根据上述的结构,与固定接点部(61)比上述小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按压体(3)将可动接点体(4)向下方按压而在按压体(3)与固定接点部(61)之间夹着可动接点体(4)时减小对可动接点体(4)施加过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
关于第一方案以外的结构,在按钮开关(1、1A、1B)中不是必须的结构,能够适当省略。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 按钮开关
3 按压体
4 可动接点体
5 壳体
6 第一金属构件
7 第二金属构件
50 凹部
51 第一台座部
52 第二台座部
61 固定接点部
70 主体部
71 第一端部
71s 第二端部
72 第一连结部
74 第二连结部
72s 第三连结部
74s 第四连结部
73 第一中间部
73s 第二中间部
400 可动接点部
500 底面
510 上表面
520 上表面
610 上表面
700 上表面
710 上表面
710s 上表面
712 突出部
712s 突出部
730 上表面
730s 上表面
L1 距离
L2 距离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P3 第三位置。

Claims (8)

1.一种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按钮开关具备:
树脂制的壳体,其具有上方开口的凹部;
第一金属构件,其埋设于所述壳体,并具有从所述凹部的底面露出的固定接点部;
可动接点体,其具有与所述固定接点部对置的可动接点部,并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构件的上方,且具有导电性;以及
第二金属构件,其埋设于所述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分别设置于所述凹部内的第一台座部以及第二台座部,
所述第一台座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台座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固定接点部靠上方的位置,并且位于比所述凹部的底面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金属构件包括:
主体部;
第一端部;
第二端部;
第一中间部,其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一端部之间;
第二中间部,其位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之间;
第一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中间部连结;
第二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结;
第三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连结;以及
第四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二中间部与所述主体部连结,
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端部以在所述第一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露出并与所述可动接点体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一台座部,
所述主体部以在所述第二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露出并与所述可动接点体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第二台座部,
所述可动接点体能够变形为使所述可动接点部与所述固定接点部接触的形状以及使所述可动接点部从所述固定接点部分离的形状,
所述第一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第一端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主体部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中间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第二端部的上表面以及所述主体部的所述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
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固定接点部位于所述第一中间部与所述第二中间部之间,
所述第一连结部、所述第二连结部、所述第三连结部以及所述第四连结部被所述壳体遮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所述第一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所述第二中间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所述第一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金属构件的所述第二中间部被所述壳体遮盖。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第一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共面。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第一端部包括比所述第一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二端部包括比所述第一台座部的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可动接点体与所述第一端部的所述突出部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突出部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固定接点部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凹部的所述底面靠上方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可动接点体中的与所述第一端部接触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可动接点体中的与所述第二端部接触的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可动接点体中的与所述主体部接触的第三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的距离短。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其中,
所述按钮开关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可动接点体的上方的按压体,
在从上方观察时,所述按压体的整体与所述固定接点部重叠。
CN202280045799.9A 2021-08-27 2022-04-14 按钮开关 Pending CN11758132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9307 2021-08-27
JP2021139307A JP2023032929A (ja) 2021-08-27 2021-08-27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CT/JP2022/017855 WO2023026583A1 (ja) 2021-08-27 2022-04-14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81322A true CN117581322A (zh) 2024-02-20

Family

ID=85322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5799.9A Pending CN117581322A (zh) 2021-08-27 2022-04-14 按钮开关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32929A (zh)
CN (1) CN117581322A (zh)
WO (1) WO202302658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1580B2 (ja) * 2010-09-17 2013-01-0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5590011B2 (ja) * 2011-11-25 2014-09-17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029106B2 (ja) * 2013-06-25 2016-11-2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1052283B (zh) * 2017-09-01 2022-04-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按压开关
JP2019091579A (ja) * 2017-11-13 2019-06-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6583A1 (ja) 2023-03-02
JP2023032929A (ja)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18527B2 (en) Push switch having reduced size
JP5083057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WO2018062144A1 (ja) スイッチ
CN109690716B (zh) 按压开关
EP1143469B1 (en) Push switch
JP2016081915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215451206U (zh) 可动构件以及输入装置
JP6632938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20030047801A (ko) 열 프로텍터
US11355294B2 (en) Push switch
CN117581322A (zh) 按钮开关
CN111052283B (zh) 按压开关
CN110268494B (zh) 按压开关
EP1903590A1 (en) Push-Button Switch
US11430618B2 (en) Push switch
CN114141564A (zh) 按钮开关
CN110291605B (zh) 按压开关
CN111033665A (zh) 按压开关
WO2023248701A1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KR100405994B1 (ko) 푸쉬버튼 스위치
JP2006510245A (ja) 特に移動電話のための入力装置、入力装置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移動電話及びこれら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976648B2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7383199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3180966U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24064523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