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4235A - 配备端子的电线以及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配备端子的电线以及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224235A CN110224235A CN201910156818.5A CN201910156818A CN110224235A CN 110224235 A CN110224235 A CN 110224235A CN 201910156818 A CN201910156818 A CN 201910156818A CN 110224235 A CN110224235 A CN 11022423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electric wire
- conductor
- sheath
- h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9—Weld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3—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between cables or wires and termin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02—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027—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comprising means for positioning or holding the parts to be soldered or welde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soldered or welded connections
- H01R43/0207—Ultrasonic-, H.F.-, cold- or impact w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s Effected By Soldering, Adhesion, Or Permanent Deformation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 Processing Of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一种配备端子的电线,包括端子和电线。端子包括导体结合部和护套支撑部。电线包括由多个股线形成的导体和覆盖导体使得导体露出预定长度的护套。从护套露出的导体结合到导体结合部,并且护套由护套支撑部支撑并且固定在端子中。护套支撑部相对于当端子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备端子的电线和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并且特别地,涉及这样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和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其中,电线的导体例如超声结合至端子,并且电线的护套由端子的护套支撑部支撑。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一种配备端子的电线,其具有电线和端子(见JP 2015-135742 A)。
在配备端子的电线中,导体的未被护套覆盖的部分以及端子的一部分夹在砧座与焊头之间,并且焊头超声振动,从而使电线的导体结合至端子(超声结合)。
另外,构成导体的股线彼此结合的这样的结合部形成在导体的结合至端子的部分中。
另一方面,在传统的配备端子的线束中,由于多个股线和端子夹在砧座与焊头之间并且进行超声结合,所以可以理解的是,不能确保导体与端子的结合。
而且,由于在传统的配备端子的电线中,导体(结合部)结合至端子的平面部,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当施加将结合部从端子剥离的力或力矩时结合部从端子剥离。
就此而言,考虑为端子设置绝缘筒部并且将绝缘筒部模锻为保持电线的护套(结合部侧的端部),从而防止结合部从端子剥离。
然而,如果设置了绝缘筒部并且将绝缘筒部模锻为保持护套,则制造工艺变得复杂。
发明内容
已经鉴于以上问题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线的导体结合至端子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其防止结合至端子的导体的被结合部从端子剥离并且简化制造工艺,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包括端子和电线。端子包括导体结合部和护套支撑部。电线包括由多个股线形成的导体和覆盖导体使得导体露出预定长度的护套。从护套露出的导体结合至导体结合部,并且护套由护套支撑部支撑并且固定在端子中。护套支撑部相对于当端子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下。
所述护套支撑部可以通过挤压力支撑所述电线。
所述护套支撑部可以是所述端子的形成有通孔的部分,并且所述电线可以穿过所述通孔,并且所述电线的所述护套可以通过与所述端子的界定所述通孔的内壁接触而被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所述端子的形状可以形成为平板状材料至少在一个部分处弯曲以形成弯曲部。所述导体结合部可以形成在由所述弯曲部划分的多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中,并且所述护套支撑部可以形成在由所述弯曲部划分的所述多个区域中的另一区域中。
所述端子可以包括平板状端子本体和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平面的在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导体结合部可以形成在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第一部分中。所述护套支撑部可以由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第二部分形成为环状,并且所述电线可以经过穿过具有所述环状的所述护套支撑部,并且所述电线的护套可以通过至少与所述突出部接触而被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所述突出部可以包括: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区域上,并且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一侧上的平面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区域上,并且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平面突出,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导体结合部可以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依次直线布置,所述护套支撑部可以包括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电线可以通过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而被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部分的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的方法是一种通过将电线固定至端子而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的方法,所述电线包括由多个股线形成的导体和被构造为覆盖所述导体使得所述导体露出预定长度的护套所述端子包括导体结合部和护套支撑部,所述方法包括:所述方法包括:利用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所述电线的所述护套,其中所述护套支撑部相对于当所述端子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下。将所述电线的露出的导体结合所述端子的所述导体结合部。
根据本发明的方面提供一种电线的导体结合至端子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其防止导体的结合至端子的被结合部从端子剥离并且简化制造工艺,并且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的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视图;
图3A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立体图;
图3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电线穿过端子的护套支撑部中形成的通孔(根据变型例的通孔)的状态的视图;
图4B是示出从图4A的状态开始导体结合至导体结合部并且电线的护套被界定通孔的壁表面挤压并且变形的状态的视图;
图4C是示出电线穿过端子的护套支撑部中形成的通孔(根据变型例的通孔)的状态的视图;
图4D是示出从图4C的状态开始导体结合至导体结合部并且电线的护套被界定通孔的内壁挤压并且变形的状态的视图;
图4E是示出电线穿过端子的护套支撑部中形成的通孔(根据变型例的通孔)的状态的视图;
图4F是示出从图4E的状态开始导体结合至导体结合部并且电线的护套被界定通孔的内壁挤压并且变形的状态的视图;
图4G是示出电线穿过端子的护套支撑部中形成的通孔(根据变型例的通孔)的状态的视图;
图4H是示出从图4G的状态开始导体结合至导体结合部并且电线的护套被界定通孔的内壁挤压并且变形的状态的视图;
图5A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5B是根据第一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6A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6B是根据第二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7A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7B是根据第三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8是根据第四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9A是图8所示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9B是图8所示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9C是图8所示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0是使用图8或9所示的端子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11是根据第五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A是图11所示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12B是图11所示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2C是图11所示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2D是沿着图12A的XIID-XIID线截取的截面图;
图13是使用图11或12所示的端子的根据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14是根据第六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5A是图14所示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15B是图14所示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5C是图14所示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6是使用图14或15所示的端子的根据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变型的侧视图;
图18A是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18B是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18C是根据第七变型例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19是使用图18所示的端子的根据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图20A是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20B是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端子的主视图;
图20C是根据第八变型例的端子的俯视图;
图21是使用图20所示的端子的根据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视图;
图22A是根据第九变型例的端子的侧视图;
图22B是沿着图22A的XXIIB-XXIIB截取的截面图;
图22C是沿着图22A的XXIIC-XXIIC截取的截面图;
图23是使用图22所示的端子的根据变型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被构造为包括端子3和固定至端子3的电线5。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电线5(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FR,将与前后方向FR正交的预定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VT,并且将与前后方向FR和上下方向VT正交的方向定义为宽度方向WD。
导体结合部7和护套支撑部9固定在端子3中。电线5的导体11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并且护套支撑部9支撑电线5的护套13。
电线5的导体11由多个股线15构成,并且电线5的护套13覆盖导体11,使得导体11以预定长度露出。
在带有端子的电线1中,导体11A的露出部分(露出导体)直接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并且护套13直接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
例如,进行利用护套支撑部9对护套13的支撑,以防止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的导体11从导体结合部7剥离。换言之,这使得增大了抵抗与导体结合部7结合的导体11的剥离的抵抗力。
另外,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端子3的护套支撑部9相对于端子3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所述端子3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即在电线5固定在端子3中之前的状态或在电线5的护套13被支撑前的状态。
即,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在端子3的护套支撑部9中不发生由于模锻等的塑性变形的状态下或者甚至在护套支撑部9非常轻微地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护套支撑部9支撑电线5的护套13。
更具体地,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护套支撑部9中的内应力(残余应力)的最大值(具有最大内应力的部分的值)基本等于当端子3单独存在时(当除了重力之外的外力不施加于端子3时)的内应力的最大值(具有最大内应力的部分的值)。
代替地,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护套支撑部9的内应力的最大值等于或小于当端子3单独存在时的内应力的最大值加上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材料的比例极限内的小应力值而得到的和。
下面将详细描述电线5。
电线5的导体11的股线15形成为由诸如铜、铝和铝合金等这样的金属制成的细长筒状。导体11被构造为多个股线15绞合的形态,或者多个股线15捆束在一起并且线状延伸的形态。
另外,电线5的柔性的。存在电线5的护套13的部分的截面(沿着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形成为诸如圆形这样的预定形状。
因为多个股线15捆束为其间几乎没有间隙的状态,所以电线5的存在护套13的部分处的导体11的截面形成为大致圆形。电线5的存在护套13的部分处的护套13的截面形成为具有预定宽度(厚度)的环形。护套13的整个内周与导体11的整个外周接触。
电线5的护套13覆盖导体11,使得导体11在长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处(例如,前端)露出。
因此,股线15互相结合的被结合部(导体被结合部)17形成在导体(露出的导体)11A的露出部中(在前后方向FR上与护套13隔开预定距离的部分)。在导体被结合部17中,使导体11例如为单线。
因此,导体被结合部17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并且护套13的露出导体11A侧上的部分(前端部)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
如图1和2所示,导体被结合部17的形成和导体被结合部17到导体结合部7的结合通过在单个步骤中使用焊头19和砧座21的超声结合(超声处理)而进行。
更具体地,电线5的导体11(各股线15)的末端(前端)和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夹在焊头19与砧座21之间,并且与导体11接触的焊头19然后在例如前后方向FR上超声振动,从而形成导体被结合部17并且将导体被结合部17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
在前后方向FR上形成在导体被结合部17与护套13之间的中间部23中或者在导体11的由护套13覆盖的部分中,股线15处于非结合状态。
另外,导体被结合部17形成为例如长方体(四棱柱形),并且其在宽度方向WD上的尺寸大于其在上下方向VT上的尺寸。此外,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导体11在由护套13覆盖的部分处具有如上所述的圆形。
导体被结合部17的截面形状(沿着与前后方向FR正交的平面截取的截面形状)小于导体11由护套13覆盖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中间部23的截面形状从由护套13覆盖的部分的圆形形状向导体被结合部17的矩形形状渐变。
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矩形的导体被结合部17位于由护套13覆盖的圆形导体11内侧,并且由护套13覆盖的导体11的中心与导体被结合部17的中心例如互相重合。由护套13覆盖的导体11的中心与导体被结合部17的中心可以稍微错位。
将描述与导体结合部7结合的电线5(导体11;导体被结合部17)从导体结合部7的剥离。
对于上述剥离,假定导体结合部7位于下侧,并且导体11(导体被结合部17)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上,并且固定了端子3。当向上,即,在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间隔开的方向上拉动与导体结合部7结合的导体11时,在导体11(导体被结合部17)中产生旋转力矩,并且因此将导体11从导体结合部7剥离。
如图3A和3B所示,护套支撑部9形成在端子3的形成有通孔25的部分中。因此,如图2所示,电线5插入到通孔25中,电线5的护套13接触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使得电线5(电线5的护套13)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
端子3由诸如金属这样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如图3A和3B所示,端子3被构造为包括例如在前后方向FR上延长的矩形平板状部27。护套支撑部9中形成的通孔25形成为例如圆形,并且在板厚方向上在平板状部27的一部分中穿过平板状部27。
导体结合部7形成在平板状部27的另一端侧上(前端侧上),并且电线5的导体被结合部17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的板厚方向上的一侧表面(上侧表面)。
电线5从与导体结合部7结合的导体被结合部17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在从导体结合部7与通孔25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上表面(前侧)向下表面(后侧)穿过通孔25。
因此,电线5(导体11和护套13)在通孔25处和通孔25的前后方向FR的附近弯曲,并且电线5在从通孔25隔开预定距离的位置的后侧定位在平板状部27的下侧,并且向后侧延伸。
在电线5未穿过通孔25的状态下,护套13的外径等于通孔25的直径,并且稍小于通孔25的直径,或者稍大于通孔25的直径。
此处,将以如下情况为例进行描述: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处于电线5的护套13被通孔25挤压的状态下的护套13的外径等于电线5未穿过通孔25的状态下的通孔25的直径,或者比电线5未穿过通孔25的状态下的通孔25的直径稍小。
当在导体被结合部17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并且电线5穿过通孔25的状态(电线5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的状态)下、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因为在电线5中存在弯曲部,所以电线5的长度方向不必须被限制为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电线5的护套13的至少一部分与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接触。
护套13的与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接触的部分被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所述内壁挤压,并且在不损坏的范围内变形(例如,弹性变形)。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由于电线5通过通孔25弯曲,所以电线5的在通孔25处的外形(沿着与上下方向VT正交的平面截取的截面的外形)应为椭圆形,但是由于存在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所以其实际上不变为椭圆。
即,电线5的护套13夹在由图2中的参考标号29(通孔25的前侧部)表示的部分与由参考标号31(通孔25的后侧部)表示的部分之间,并且被挤压并变形。
结果,护套支撑部9以挤压力支撑电线5。则当将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的力施加到电线5时,导体被进一步朝向护套支撑部9挤压(推动),以防止与导体结合部7结合的导体11的剥离。
另外,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通孔25的部分29和部分31由于受到电线5的护套13的反作用力仅弹性变形非常小的程度(几乎检测不到的程度)。
此外,即使当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试图将电线5从端子3剥离时,通孔25的前侧部29和通孔25的后侧部31也仅轻微弹性变形。
如图4A和4B所示,通孔25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在该情况下,椭圆的短轴在前后方向FR上延伸,并且椭圆的长轴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
图4A示出电线5穿过通孔25的状态(在与图4A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并且图4B示出如图2所示穿过通孔25的电线5在通孔25周围弯曲的状态。
在图4B中,电线5的护套13的两部分由于被通孔25的前侧部29和通孔25的后侧部31挤压而变形。
此外,如图4C和4D所示,通孔25可以形成为矩形形状(例如,方形)。
图4C示出电线5穿过通孔25的状态(在与图4C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并且图4D示出如图2所示穿过通孔25的电线5在通孔25周围弯曲的状态。
在图4D中,电线5的护套13的两部分由于被通孔25的前侧部29和通孔25的后侧部31挤压而变形。
考虑图4D所示的状态下的电线5的护套13等的泊松比,在图4D的左右两端处,电线5的护套13也受到来自通孔25的挤压力。
此外,电线5的护套13在其外周上的多个位置处与护套支撑部9(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接合,并且护套13的接合部可能在与电线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径向)上基本不会相对于端子3移动。即,电线5仅能够在弹性变形的范围内移动是可能的。
例如,如图4E和4F所示,通孔25可以形成为三角形(例如,等边三角形)。
图4E示出电线5穿过通孔25的状态(在与图4E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并且图4F示出如图2所示穿过通孔25的电线5在通孔25周围弯曲的状态。
在图4F中,电线5的护套13的三个部分由于被通孔25的一个前侧部29和通孔25的两个后侧部31挤压而变形。
例如,如图4G和4H所示,通孔25可以形成为多边形(例如,诸如六边形的正多边形)。
图4G示出电线5穿过通孔25的状态(在与图4G的纸面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并且图4H示出如图2所示穿过通孔25的电线5在通孔25周围弯曲的状态。
在图4G和4H中,电线5的护套13的六个部分由于被通孔25的三个前侧部29和通孔25的三个后侧部31挤压而变形。
虽然在上述说明中仅设置了一个通孔25,但是多个通孔25可以以前后方向FR上的预定间隔设置在平板状部27的后侧上,并且电线5可以依次穿过这些通孔25。在该情况下,电线5在每次穿过各通孔25时都弯曲,并且因此,从平板状部27的上侧向下侧延伸并且也从平板状部27的下侧向上侧延伸。
下面将描述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制造方法。通过护套支撑步骤和导体结合步骤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1。
在护套支撑步骤中,执行该步骤以使端子3的护套支撑部9相对于当端子3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下,并且利用端子3的护套支撑部9支撑电线5的护套13。
在导体结合步骤中,使电线5的导体11A的露出部分(露出导体)结合到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
更具体地,通过使电线5穿过端子3的通孔25并且使电线5的导体11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来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1。
另外,可以通过将电线5的导体11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并且然后使电线5穿过端子3的通孔25来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1。
由于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电线5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所以能够防止与端子3结合的导体11的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另外,由于端子3的护套支撑部9相对于端子3单独存在的状态处于没有永久扭曲的状态,所以能够通过省去为了保持电线5的护套13而模锻端子3的模锻步骤而简化制造工艺。
另外,通过防止电线5的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防止了电线5的导体11与端子3之间的电阻增大。
此外,由于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护套支撑部9通过挤压力支撑电线5,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利用护套支撑部9保持电线5。
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由于护套支撑部9形成有在端子3的一部分中形成的通孔25,电线5穿过通孔25,电线5的护套13与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接触,并且电线5的护套13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所以能够简化护套支撑部9的构造,并且与此同时防止与端子3结合的导体11的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
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如图5A至7B所示,端子3可以形成为平板状材料至少在一点处弯曲的形状。
就此而言,导体结合部7可以形成在通过上述弯曲部(通过弯曲形成的直弯曲线)33划分的多个部分(例如,多个平坦部)35中的第一部分35A中。
另外,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在板厚方向上穿过第二部分35B的通孔)25可以形成在通过上述弯曲部(通过弯曲形成的直弯曲线)33划分的部分(例如,多个平坦部)35中的第二部分35B中。
下面将详细描述图5A和5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5A和5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具有如下结构:在前后方向FR上的中间部处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的弯曲线33的位置处,形成为平板状(例如,在前后方向FR上伸长的矩形平板状)的材料以预定角度(锐角;例如大约45°)朝着表面(向上)弯曲。
护套支撑部9形成为在位于弯曲线33的后侧处的部分35B中与弯曲线33隔开。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25形成为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FR上倾斜地穿过部分35B。
通孔25在上下方向VT上从弯曲线33向上隔开,但是也可以在上下方向VT上与弯曲线33接触。导体结合部7形成在位于弯曲线33的前侧处的部分35A中。
在电线5中,露出导体11A向导体结合部7弯曲,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与通孔25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通孔25。
因此,电线5(导体11和护套13)在通孔25的前侧向下弯曲,并且在通孔25的后侧从通孔25向后侧延伸。另外,与端子3界定通孔25的内壁的一部分接触的电线5的护套13的部分弹性变形,并且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的一部分挤压电线5。
将进一步描述通孔25。在图5A和5B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在部分35B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通孔25具有圆形(例如,内径大于电线5的外径的圆形)。穿过通孔25的电线5例如直线状延伸,并且与通孔25的下端和上端接触。图5A和5B所示的通孔25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具有椭圆形。
此处,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通孔25可具有圆形(例如,内径几乎等于电线5的外径的圆形)。即,当在部分35B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通孔25可以具有椭圆形。在该情况下,通孔25的形状(穿过部分35B的形状)形成为具有低的高度(小的高度尺寸)的斜筒状。
接着,将详细描述图6A和6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6A和6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具有如下结构:在前后方向FR上的中间部处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的弯曲线33的位置处,形成为平板状(例如,在前后方向FR上伸长的矩形平板状)的材料以大约90°朝着表面(向上)弯曲。
护套支撑部9形成为在位于弯曲线33的上侧处的部分35B中与弯曲线33隔开。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25形成为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FR上穿过部分35B。
通孔25在上下方向VT上从弯曲线33向上隔开,但是也可以在上下方向VT上与弯曲线33接触。导体结合部7形成在位于弯曲线33的前侧处的部分35A中。
在电线5中,露出导体11A结合到导体结合部7,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与通孔25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通孔25。
因此,电线5(导体11和护套13)在通孔25的前侧向下弯曲,并且在通孔25的后侧从通孔25向后侧延伸。另外,例如,如上所述,与端子3界定通孔25的内壁的一部分接触的电线5的护套13的部分弹性变形,并且端子3的界定通孔25的内壁的一部分挤压电线5。
根据图5A至6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端子3形成为如下形状:平板状材料在至少一部位处弯曲,并且在由弯曲部33划分的部分35中的至少一个部分35B处形成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25,从而与图2所示的情况等相比减小了电线5在护套支撑部9中或其附近的弯曲。
下面详细描述图7A和7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7A和7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具有通过在多点处弯曲形成为平板状的材料而获得的形状。例如,在前后方向FR的中间部的多个部位处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的直的弯曲线33(33A、33B)的位置处,使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在前后方向FR上伸长)的材料弯曲。
在前弯曲线33A的位置处,材料以预定角度θ2(锐角;例如大约45°)向上弯曲。在后弯曲线33B的位置处,材料以预定角度θ3(例如大约90°)向下弯曲。
在前弯曲线33A的后侧的部分35B和35C在上下方向VT上位于前弯曲线33A的上侧。
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25形成在通过弯曲线33划分的部分35中的所有其它部分35B和35C上。
更具体地,护套支撑部9形成在位于弯曲线33A的上侧处的部分35B中和位于弯曲线33B的下侧处的部分35C中。
下面将详细描述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通孔25。在图7A和7B所示的实施例中,当在部分35B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一个通孔25(形成在部分35B中的通孔)具有圆形(例如,内径大于电线5的外径的圆形)。另外,当在部分35C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另一通孔25(形成在部分35C中的通孔)也具有圆形(例如,与部分35B的通孔25具有相同直径的圆形)。部分35B的通孔25和部分35C的通孔25在上下方向VT和宽度方向WD上互相对齐。
穿过通孔25的电线5例如直线状延伸,并且与通孔25的下端和上端接触。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图7A和7B所示的各通孔25具有椭圆形。
各个通孔25在上下方向VT上从弯曲线33A向上隔开,但是还可以在上下方向VT上与弯曲线33A接触。导体结合部7形成在位于弯曲线33A前侧处的部分35A中。
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通孔25可具有圆形(例如,内径几乎等于电线5的外径的圆形)。即,当在部分35B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一个通孔25可以具有椭圆形状,并且当在部分35C的板厚方向上观看时另一个通孔25可以具有椭圆形状。在该情况下,通孔25的形状(穿过部分35B或部分35C的形状)形成为具有低的高度(小的高度尺寸)的斜筒状。
在电线5中,露出导体11A(导体被结合部17)的一部分结合到导体结合部7,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与部分35B中形成的通孔25(前侧的通孔)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通孔25。
根据图7A和7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构成护套支撑部9的各个通孔25形成在通过弯曲部33划分的部分35的所有其他部分35B和35C(除了导体被结合部17所结合到的导体结合部7之外的部分)中。因此,电线5的护套13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使得电线5的护套13被更可靠地保持。
并且,在图7A和7B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部分35C的通孔25的位置可以在上下方向VT上相对于部分35B的通孔25的位置偏移。
另一方面,在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如图8、图9A至9C以及图10、图11、图12A至12D和图13或图14、图15A至15C和图16所示,端子3的形状可以具有平板状的端子本体37和从端子本体37的在板厚方向上的平面(上下方向VT上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部39。
在该情况下,导体结合部7形成平板状端子本体37的一部分,并且电线5的导体11结合至平板状端子本体37的在板厚方向上的一个表面(上表面)上的一部分。
护套支撑部9由突出部39和平板状端子本体37的另一部分一起形成为环形。然后,电线5插入环形的护套支撑部9中,使得电线5的护套13至少接触突出部39,并且因此,电线5的护套13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
如图8或图9A至9C所示,护套支撑部9不需要为完整的环,并且可以省略护套支撑部9的一部分。突出部39例如通过使平板状材料的一部分塑性变形而形成。
下面将详细描述图8至10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8至10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其中端子本体37在前后方向FR上为长的,并且突出部39从端子本体37的后端向上突出。
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图8至10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时,突出部39具有半椭圆弧状(短轴在上下方向VT上延伸并且长轴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的椭圆的半圆弧状),并且其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一端,并且另一端从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稍微隔开。或者,另一端可以附接至端子本体37的在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
电线5的露出导体11A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端子本体37的位于突出部39的前侧处的部分)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与突出部39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突出部39。
与端子本体37或突出部39的一部分接触的电线5的护套13弹性变形,使得端子本体37或突出部39的一部分挤压电线5。
接着,将详细描述图11至13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11至13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形成为矩形平板状,其中端子本体37在前后方向FR上为长的,并且突出部39从端子本体37的后端向上突出。
更具体地,两个缝隙41形成在平板状材料的后端处,并且突出部39通过使缝隙41之间的部分向上塑性变形而形成。
缝隙41在宽度方向WD上从材料(端子本体37)的一端的附近延伸到另一端的附近,在上下方向VT(材料的板厚方向)上穿过材料,并且位于材料的前后方向FR上的后端。同时,前缝隙41和后缝隙41在前后方向FR上以小距离互相隔开。
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图11至13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时,突出部39具有半椭圆弧状(短轴在上下方向VT上延伸并且长轴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的椭圆的半圆弧状),并且其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一端,并且另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
电线5的露出导体11A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端子本体37的位于突出部39的前侧处的部分)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更具体地,电线5的护套13从导体结合部7与突出部39之间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突出部39。
与端子本体37或突出部39的一部分接触的电线5的护套13弹性变形,使得端子本体37或突出部39的一部分挤压电线5。
根据图11至13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端子3包括平板状端子本体37和从端子本体37的在板厚方向上的平面突出的突出部39,护套支撑部9由突出部39和端子本体37形成为环形,并且电线5插入到环形的护套支撑部9中,使得电线5的护套13至少接触突出部39,因此,电线5的护套13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因此,能够减小电线5在护套支撑部9或在护套支撑部9附近的弯曲。
另外,由于突出部39的椭圆弧的两端由端子本体37支撑,所以护套支撑部9的刚性增加,从而可靠地防止与端子3结合的导体11的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
接着,将详细描述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
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包括:平板状端子本体37;第一突出部39A,在端子本体37的一部分中从端子本体37的在板厚方向上的一侧的平面(上表面)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39B,其在端子本体37的另一部分中从端子本体37的在板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平面(下表面)突出。
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形成在平板状端子本体37的其他部分中。
在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中,第一突出部39A、第二突出部39B和导体结合部7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FR)上从后侧向前侧依次直线状排列。
在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中,护套支撑部9包括第一突出部39A和第二突出部39B,并且电线5与第一突出部39A和第二突出部39B接触,从而由护套支撑部9支撑。
更具体地,在宽度方向WD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FR上以预定距离彼此隔开的两个缝隙41形成于在前后方向FR上为长的矩形平板状材料的后端,两个缝隙41之间的部分塑性变形以朝着材料的板厚方向上的一侧突出,并且两个缝隙41的后方缝隙的后侧的部分塑性变形以朝向材料的板厚方向上的另一侧突出,从而形成突出部39(39A和39B)。
缝隙41在宽度方向WD上从材料一端的附近向另一端的附近延伸,在上下方向VT(材料的厚度方向)上穿过材料。
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时,第一突出部39A具有半椭圆弧状,并且其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一端,并且另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此外,第二突出部39B具有半椭圆弧状,并且其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一端,并且另一端连接至端子本体37的宽度方向WD的另一端。
在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第一突出部39A朝向与电线5的导体11结合到的一侧(上侧)突出,并且第二突出部39B朝向与电线5的导体11结合到的一侧的相反侧(下侧)突出。
更具体地,电线5的露出导体11A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端子本体37的位于第二突出部39B的前侧位置处的部分)并且从被结合部向后侧延伸。
此外,电线5的护套13从第二突出部39B的前后方向FR上的中间部的位置的后侧覆盖导体11,并且导体11和覆盖导体11的护套13从前侧向后侧穿过突出部39(39B、39A)。
例如,与突出部39接触的电线5的护套13通过被突出部39挤压而弹性变形。
根据在图14至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如上所述,端子3包括:第一突出部39A,其在端子本体37的一部分中从端子本体37的板厚方向上的一侧的平面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39B,其在端子本体37的另一部分中从端子本体37的板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平面突出,第一突出部39A、第二突出部39B和导体结合部7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上从后侧向前侧依次直线状排列,护套支撑部9包括第一突出部39A和第二突出部39B,并且电线5与第一突出部39A和第二突出部39B接触,从而被护套支撑部9支撑。
因此,即使当施加力矩以将与端子3结合的电线5的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导体被结合部17从端子3剥离。
另一方面,在图16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第一突出部39A在上下方向VT上的突出量等于第二突出部39B在上下方向VT上的突出量。因此,电线5的中间部23的上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FR的交角θ4与电线5的中间部23的下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FR的交角θ5不同。
这样,第一突出部39A的突出量与第二突出部39B的突出量可以彼此不同,如图17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一样。例如,第一突出部39A的突出量可以大于第二突出部39B的突出量。
中间部23的上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FR的交角θ6与中间部23的下表面相对于前后方向FR的交角θ可以彼此相等。
因此,当电线5的导体11结合到导体结合部7时在电线5的中间部23中产生的内应力的值可以分散到上侧和下侧,从而被减小。
在图11至17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通过使矩形材料的一部分突出而形成突出部39,从而在制造端子3的情况下最小化端部材料的出现。
在图14至17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中,第一突出部39A、第二突出部39B和导体结合部7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FR)上从后侧向前侧依次直线状排列。然而,第一突出部39A与第二突出部39B的排列位置可以改变。
换言之,如图18A至18C以及19所示,第二突出部39B、第一突出部39A、导体结合部7可以在电线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FR)上从后侧向前侧依次直线状排列。
在图19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中,即使当向导体11与导体结合部7之间的结合区施加剥离力(用于向上拉动电线5的导体11的力)时,因为第一突出部39A与导体结合部7相邻,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结合区中将导体11从端子3剥离。
虽然在图19所示的配备端子的电线1的端子3中,电线5的护套13的前端13A在前后方向FR上位于第一突出部39A的中间,但是如图21所示,电线5的护套13的前端13A可以在前后方向FR上位于第一突出部39A的前侧。
在该情况下,通孔43设置在端子3中,以避免导体11的中间部23与端子3之间的干涉(见图20A至20C和图21)。通孔43在端子3的板厚方向穿过端子3的一部分厚度部分,并且第二突出部39B、第一突出部39A、通孔43和导体结合部7在前后方向FR上从电线5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FR)上的后侧向前侧依次直线状排列。
另外,如图22A至22C和图23所示,导体结合部7可以设置在第二突出部39B中。
在该情况下,电线5的护套13的前端13A位于第一突出部38A的前后方向FR上的中间部,并且导体11的中间部23位于第一突出部38A的前后方向FR的前侧。另外,形成有导体结合部7的平板状底表面部形成在第二突出部38B中。当在前后方向FR上观看时,第二突出部38B(导体结合部7)可以形成为弧形。
虽然在上述各个端子3中,一个第一突出部39A和一个第二突出部39B在前后方向FR上互相进行接触,但是一个突出部39A和一个突出部39B可以互相隔开。
多个第一突出部39A与多个第二突出部39B可以交替设置在前后方向FR上。
在以上描述中,通过采取电线5的除了导体被结合部17或中间部23之外的部分或导体11(沿着与电线5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平面截取的截面)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的情况的实例进行说明。然而,电线5的除了导体被结合部17或中间部23之外的部分或者导体11的截面形状可以具有除了圆形以外的形状,诸如椭圆形或矩形。
另外,上述内容可以理解为电线导体的超声结合方法。即,在电线的导体的超声结合方法中,即将电线5的由多个股线15构成的导体11超声结合至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的方法中,进行超声结合的超声结合步骤可以理解为以下超声结合方法:防止多个股线15整体在宽度方向WD上从焊头19拉出,使焊头19与导体11接触,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夹紧导体11与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并且使焊头19超声振动。
在该情况下,超声结合步骤可以包括:被结合部形成步骤,将电线5的多个股线15互相结合以形成被结合部(导体被结合部)17;以及被结合部固定步骤,将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形成的导体被结合部17一体地固定(紧固)在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中。
更具体地,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仅导体11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并且使焊头19超声振动以形成导体被结合部17。
在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形成的导体被结合部17和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并且使焊头19超声振动以将导体11的被结合部17一体固定在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中。
当在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时,导体被结合部17位于上侧并且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位于下侧,使得导体被结合部17与导体结合部7在上下方向VT上重叠。然后,将砧座21定位在导体结合部7下方以与导体结合部7进行接触,并且焊头19定位在导体11(导体被结合部17)上以与导体11接触。
以该方式,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形成导体被结合部17之后,导体被结合部17在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固定在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中,从而可靠地进行电线5到端子3的结合。
例如,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股线15彼此结合并且导体被结合部17成为单线。然后,在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作为单线的导体被结合部17固定在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中。从而,防止股线15损坏,并且能够将电线5的导体11的端子3适当地结合至导体结合部7。
在以上描述中,仅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将导体11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并且形成导体被结合部17之后,在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将导体被结合部17和导体结合部7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并且将导体被结合部17固定在导体结合部7中。然后,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和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导体结合部7的导体11和端子3两者都可以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
即,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导体被结合部17可以通过将导体11和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并且使焊头19超声振动而形成。
当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被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时,导体11定位在上侧并且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定位在下侧,使得导体11与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在上下方向VT上重叠。此时,砧座21定位在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下方并且与导体结合部7接触,并且焊头19定位在导体11上并且与导体11接触。
此外,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与被结合部形成步骤同步进行。例如,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之后,导体11和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然后使焊头19超声振动以将导体11的被结合部17一体固定在导体结合部7中。
另外,例如,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和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诸如砧座21和焊头19的保持力、焊头19的振动频率等这样的操作条件可以变化。此外,在被结合部形成步骤中使用的砧座21和焊头19的规格可以与被结合部固定步骤中使用的砧座21和焊头19的规格不同。
如上所述,通过将导体11和端子3的导体结合部7夹压在砧座21与焊头19之间,使焊头19超声振动以进行超声结合,简化了将导体11固定在端子3中的步骤。
另外,在以上说明中,通过超声结合进行导体被结合部17的导体被结合部17的形成和导体被结合部17到导体结合部7的结合。然而,可以利用不同于上述超声处理的其它处理进行上述结合,诸如冷焊、搅拌摩擦焊、摩擦焊、电磁焊、扩散焊、钎焊、电阻焊、电子束焊、激光焊和光束焊。
Claims (7)
1.一种配备端子的电线,包括:
端子,该端子包括导体结合部和护套支撑部;以及
电线,该电线包括由多个股线形成的导体和覆盖所述导体使得所述导体露出预定长度的护套,从所述护套露出的所述导体被结合到所述导体结合部,并且所述护套由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并且被固定在所述端子中,
其中,所述护套支撑部相对于当所述端子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不产生永久扭曲的状态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护套支撑部通过挤压力支撑所述电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配备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护套支撑部是所述端子的形成有通孔的部分,并且
所述电线穿过所述通孔,并且所述电线的所述护套通过与所述端子的界定所述通孔的内壁接触而由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端子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平板状材料至少在一个部分处弯曲以形成弯曲部,
所述导体结合部形成在由所述弯曲部划分的多个区域的一个区域中,并且
所述护套支撑部形成在由所述弯曲部划分的所述多个区域的另一区域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配备端子的电线,其中,
所述端子包括:平板状端子本体;和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平面在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所述导体结合部形成在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第一部分中,
所述护套支撑部由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第二部分形成为环状,并且
所述电线穿过具有所述环状的所述护套支撑部,并且所述电线的所述护套通过至少与所述突出部接触而由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备端子的电线,其中,所述突出部包括: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区域上,并且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一侧的平面突出;以及第二突出部,该第二突出部形成在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二区域上,并且从所述平板状端子本体的在所述板厚方向上的另一侧的平面突出,
所述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和所述导体结合部在所述电线的长度方向上依次直线布置,
所述护套支撑部包括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并且
所述电线通过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而由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
7.一种通过将电线固定至端子而制造配备端子的电线的方法,所述电线包括由多个股线形成的导体和被构造为覆盖所述导体使得所述导体露出预定长度的护套,所述端子包括导体结合部和护套支撑部,所述方法包括:
利用所述护套支撑部支撑所述电线的所述护套,其中,所述护套支撑部相对于当所述端子单独存在时的状态处于不产生永久扭曲的状态下;以及
将所述电线的露出导体结合至所述端子的所述导体结合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36334A JP2019153418A (ja) | 2018-03-01 | 2018-03-01 |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
JP2018-036334 | 2018-03-01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224235A true CN110224235A (zh) | 2019-09-10 |
Family
ID=6552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156818.5A Withdrawn CN110224235A (zh) | 2018-03-01 | 2019-03-01 | 配备端子的电线以及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11105B2 (zh) |
EP (1) | EP3534462A1 (zh) |
JP (1) | JP2019153418A (zh) |
CN (1) | CN110224235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39688B2 (ja) * | 2018-09-18 | 2021-03-10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端子付き接合電線 |
DE102020124705A1 (de) * | 2020-09-22 | 2022-03-24 |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tungssystems und Leitungssystem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44295Y1 (zh) * | 1966-06-10 | 1969-02-17 | ||
JPS58120566U (ja) * | 1982-02-09 | 1983-08-17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板ラグ端子 |
JPH04111150U (ja) * | 1991-03-14 | 1992-09-28 | 株式会社カンセイ | リード端子接続構造 |
JP2015115240A (ja) * | 2013-12-12 | 2015-06-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の電線接続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148295A (en) * | 1961-02-20 | 1964-09-08 | Pure Carbon Company Inc | Electrical contact brush with a corrosion resistant shunt connection |
JP2015135742A (ja) | 2014-01-16 | 2015-07-27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の電線接続方法 |
JP6670282B2 (ja) * | 2017-11-28 | 2020-03-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端子付き電線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 |
JP6785210B2 (ja) * | 2017-11-28 | 2020-11-18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電線の導体の超音波接合方法、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超音波接合装置 |
-
2018
- 2018-03-01 JP JP2018036334A patent/JP2019153418A/ja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9
- 2019-02-22 EP EP19158762.5A patent/EP3534462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9-02-27 US US16/287,444 patent/US10511105B2/en active Active
- 2019-03-01 CN CN201910156818.5A patent/CN110224235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44295Y1 (zh) * | 1966-06-10 | 1969-02-17 | ||
JPS58120566U (ja) * | 1982-02-09 | 1983-08-17 |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板ラグ端子 |
JPH04111150U (ja) * | 1991-03-14 | 1992-09-28 | 株式会社カンセイ | リード端子接続構造 |
JP2015115240A (ja) * | 2013-12-12 | 2015-06-22 |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 端子および該端子の電線接続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511105B2 (en) | 2019-12-17 |
EP3534462A1 (en) | 2019-09-04 |
JP2019153418A (ja) | 2019-09-12 |
US20190273327A1 (en) | 2019-09-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47576B2 (ja) | 圧着端子付き電線 | |
JP6060015B2 (ja) | 圧着端子の電線に対する圧着構造 | |
JP5235369B2 (ja)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絶縁電線の接続方法 | |
US8931685B2 (en) | Electric wire connecting method | |
JP5624805B2 (ja) | シールド端末接続構造及び方法 | |
JP5586335B2 (ja) | シールド端末接続構造及び方法 | |
JP5601926B2 (ja) | 圧着端子 | |
CN102598435B (zh) | 电线末端处理方法 | |
US9601839B2 (en) | Crimping terminal | |
JP5765975B2 (ja) | 圧着端子 | |
CN110021828A (zh) | 带端子的电线和带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
US20190165490A1 (en) |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erminal-equipped electric wire, and electric wire | |
CN110224235A (zh) | 配备端子的电线以及配备端子的电线的制造方法 | |
JP7044958B2 (ja) | 電線の接続構造、および、電線の接続方法 | |
JP6563168B2 (ja) | 圧着端子 | |
JP2018078060A (ja) | 電線の接合構造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WO2017175699A1 (ja) | 導体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 |
JP6709806B2 (ja) | クリンパ | |
JP5840867B2 (ja) | チューブ固定構造及びチューブ固定方法 | |
JP2021061208A (ja) | 電線接続構造 | |
JP2011238522A (ja) | 圧着端子及びボルト締め端子 | |
JP2011243519A (ja) | 圧着端子および圧着端子付き平形ケーブル | |
JP7477268B2 (ja) | 圧着端子 | |
JP6091678B2 (ja) | 圧着端子付き電線 | |
JP6749010B2 (ja) | 端子化電線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