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2261B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2261B
CN110192261B CN201880006706.5A CN201880006706A CN110192261B CN 110192261 B CN110192261 B CN 110192261B CN 201880006706 A CN201880006706 A CN 201880006706A CN 110192261 B CN110192261 B CN 11019226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terminal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0670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92261A (zh
Inventor
尾崎良介
木本进弥
小玉和广
坂口圣也
稗田恭高
伊东督裕
渡边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62839541&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1019226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22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2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922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22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5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在具有长度方向的第1固定端子(420A)固定有第1导电构件(440A),在具有长度方向的第2固定端子(420B)固定有第2导电构件(440B)。另外,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被固定于分隔构件(411)。并且,第1导电构件(440A)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在比分隔构件(411)靠第1固定触点(421aA)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1固定端子(420A)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1面对部(444A)。该第1面对部(444A)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能够对可动触点相对于固定触点的接触/分离进行切换的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触点装置,已知以下一种触点装置,该触点装置具备:第1固定端子,其具有第1固定触点;第2固定端子,其具有第2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头,其具有分别相对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进行接触分离的一对可动触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该专利文献1中,使可动触头相对于第1固定端子和第2固定端子进行相对移动,来使一对可动触点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接触或使一对可动触点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分离,由此对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98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如上述以往的技术那样使一对可动触点与第1固定触点和第2固定触点分别接触来使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之间导通时,会有电流经由可动触头在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之间流动。当像这样电流经由可动触头在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之间流动时,由于该电流,会有电磁斥力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与可动触头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与可动触头之间。
然后,从提高触点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与可动触头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与可动触头之间的电磁斥力减少。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减少的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所涉及的触点装置具备:第1固定端子,在该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1固定触点;以及第2固定端子,在该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2固定触点。另外,所述触点装置具备可动触头,所述可动触头通过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触点进行相对移动,来对所述第1固定端子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并且,所述触点装置具备:第1导电构件,其具有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以及第2导电构件,其具有第2固定部,该第2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另外,所述触点装置具备分隔构件,所述第1固定端子和所述第2固定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并且将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另外,与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部相连设置有延伸设置部。另外,所述延伸设置部在沿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比所述分隔构件靠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以及所述可动触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对部。而且,所述面对部沿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延伸。
另外,本公开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具备所述触点装置以及使所述可动触头移动的电磁体装置。
另外,本公开所涉及的电设备具备包括所述触点装置或所述电磁继电器的内部设备以及保持所述内部设备的机壳。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得到能够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减少的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一部分进行分解来表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侧截面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8的(A)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导电构件和第2导电构件的配置方法的俯视图,图8的(B)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导电构件和第2导电构件的配置方法的俯视图,图8的(C)是示意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导电构件和第2导电构件的配置方法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X1-X1截面图。
图11是图9的X2-X2截面图。
图12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触点装置中的电流的流动的图。
图13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所具备的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斥力的图,图13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所具备的第1轭与第2轭相互拉拽的情况的图。
图14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轭与可动触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5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拉伸在触点装置中产生的电弧的情况的图。
图16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与第1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1电路部的长度的图,图16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与第2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2电路部的长度的图。
图17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在因流过触点装置所具备的固定端子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与流过可动触头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下产生的洛伦兹力、以及在因流过与固定端子相向的电路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与流过可动触头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下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图。
图18的(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的立体图,图18的(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放大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0的(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20的(B)是图20的(A)的X3-X3截面图。
图21是图20的(A)的X4-X4截面图。
图22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触点装置中的电流的流动的图。
图23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所具备的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斥力的图,图23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所具备的第1轭与第2轭相互拉拽的情况的图。
图24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轭与可动触头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5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与第1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1电路部的长度的图,图25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与第2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2电路部的长度的图。
图26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在因流过触点装置所具备的固定端子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与流过可动触头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下产生的洛伦兹力、以及在因流过与固定端子相向的电路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与流过可动触头的电流之间的关系下产生的洛伦兹力的图。
图2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1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轭的图,是以沿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以及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切断所得到的纵截面图,图31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轭的图,是以沿同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切断所得到的纵截面图。
图32的(A)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轭的图,是以沿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以及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切断所得到的纵截面图,图32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7变形例所涉及的第1轭的图,是以沿同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及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切断所得到的纵截面图。
图3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8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9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5的(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35的(B)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触点装置的第1导电构件的图,图35的(C)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触点装置的第2导电构件的图。
图36是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0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所具备的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导电构件与可动触头之间产生的相互拉拽的力的图。
图37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1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图,是以沿第1固定端子与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以及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平面切断所得到的纵截面图。
图39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2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所具备的触点装置中可动触头承受上方的力的情况的图。
图40的(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3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俯视图,图40的(B)是图40的(A)的X5-X5截面图。
图41的(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4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41的(B)是图41的(A)的X6-X6截面图。
图4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5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6变形例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8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以及电磁继电器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4的上下左右为上下左右、以与图4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
(1)结构
(1.1)电磁继电器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是在初始状态下触点断开的所谓常开型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图3所示,该电磁继电器1具备位于下部的电磁体装置(驱动部)30以及位于上部的触点装置40。具体地说,通过在中空箱型的机壳20内收纳电磁体装置30和触点装置40来形成电磁继电器1,该机壳20由树脂材料形成为中空箱型。此外,也能够使用在初始状态下触点接通的所谓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20具备大致矩形的机壳基部21以及以覆盖该机壳基部21的方式配置的机壳罩22,机壳罩22形成为机壳基部21侧开放的中空箱型。而且,在对机壳基部21安装有机壳罩22的状态下形成的机壳20的内部空间,收容有电磁体装置30和触点装置40等搭载部件。
在机壳基部21的下侧,设置有分别供一对线圈端子340、340安装的一对狭缝21a、21a。另一方面,在机壳基部21的上侧,设置有分别供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的第1端子部442A和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的第2端子部442B安装的一对狭缝21b、21b。
此外,一方的狭缝21a与安装于该一方的狭缝21a的一方的线圈端子3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另一方的狭缝21a与安装于该另一方的狭缝21a的另一方的线圈端子340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安装于狭缝21a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的线圈端子340。因此,各狭缝21a、21a的截面形状也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另外,一方的狭缝21b与安装于该一方的狭缝21b的第1端子部442A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另一方的狭缝21b与安装于该另一方的狭缝21b的第2端子部442B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端子部442A和第2端子部442B的安装于狭缝21b的部分的截面形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因此,各狭缝21b、21b的截面形状也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1.2)电磁体装置
接着,说明电磁体装置30的结构。
电磁体装置30具备线圈部310,该线圈部310具备:励磁线圈330,其通过被通电来产生磁通;中空圆筒状的线圈架320,其供励磁线圈330卷绕;以及一对线圈端子340、340,其固定于线圈架320,供励磁线圈330的两端分别连接。
线圈架320由作为绝缘材料的树脂形成,在该线圈架320的中央部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穿孔320a。而且,线圈架320具备:大致圆筒状的卷筒部321,励磁线圈330卷绕于该卷筒部321的外表面;大致圆形的下侧凸缘部322,其与卷筒部321的下端相连设置,向卷筒部321的径向外侧突出;以及大致圆形的上侧凸缘部323,其与卷筒部321的上端相连设置,向卷筒部321的径向外侧突出。
线圈端子340例如能够使用铜等导电性材料来形成为平板状。另外,在各线圈端子340、340分别设置有中继端子341、341,卷在线圈架320的卷筒部321上的励磁线圈330的一端侧的引出线以束在一起的状态焊接于一方的线圈端子340的中继端子341。而且,卷在线圈架320的卷筒部321上的励磁线圈330的另一端侧的引出线以束在一起的状态焊接于另一方的线圈端子340的中继端子34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卷绕于线圈架320的卷筒部321的励磁线圈330的两端与固定于线圈架320的一对线圈端子340、340电连接,由此形成线圈部310。通过这样,在经由一对线圈端子340、340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电磁体装置30被驱动。而且,在通过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来驱动电磁体装置30时,后述的触点装置40的触点被开闭。此外,触点装置40的触点由形成于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触点421aA、形成于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触点421aB、以及形成于可动触头430的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构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驱动电磁体装置30来对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2固定触点421aB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
另外,电磁体装置30具备在励磁线圈330的周围配置的轭铁350。该轭铁350例如能够使用磁性材料来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轭铁350被配置成包围线圈架320,由配置于线圈架320的上端面侧的矩形的轭铁上板351以及配置于线圈架320的下端面侧和侧面侧的矩形的轭铁主体352构成。
轭铁主体352配置于励磁线圈330与机壳2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轭铁主体352具备底壁353以及从该底壁353的左右两端缘(周缘)分别立起的一对侧壁354、354,该轭铁主体352在前后方向上开放。此外,能够通过将一张板折弯来将底壁353和一对侧壁354、354连续一体地形成。另外,在轭铁主体352的底壁353形成有圆环状的贯穿孔353a,在该贯穿孔353a安装有衬套301。该衬套301也例如能够使用磁性材料来形成。
而且,在轭铁主体352的一对侧壁354、354的前端侧(上端侧),以覆盖线圈架320的上端面和卷在线圈架320上的励磁线圈330的方式配置有上述的轭铁上板351。
另外,电磁体装置30具备固定铁芯(固定件:固定侧构件)360,该固定铁芯360被插入到线圈架320的圆筒内部(贯穿孔320a内),被通电的励磁线圈330所磁化(磁通通过该固定铁芯360)。并且,电磁体装置30具备可动铁芯(可动件:可动侧构件)370,该可动铁芯370沿上下方向(轴向)与固定铁芯360相向,配置于线圈架320的圆筒内部(贯穿孔320a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铁芯360具备:圆筒部361,其被插入到线圈架320的圆筒内部(贯穿孔320a内);以及凸缘部362,其从圆筒部36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在该固定铁芯360形成有供轴(驱动轴)380和回位弹簧302插入的贯穿孔360a。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部362的下侧,遍及整周地形成有朝向贯穿孔360a的内侧(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363。即,贯穿孔360a形成为:突起363的上方(上表面363a侧)处的开口直径大于形成有突起363的部分处的开口直径。另外,贯穿孔360a形成为:突起363的下方(下表面363b侧)处的开口直径大于形成有突起363的部分处的开口直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363的上方(上表面363a侧)处的开口直径稍大于突起363的下方(下表面363b侧)处的开口直径。
另一方面,可动铁芯37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该可动铁芯370的中央部形成有供轴(驱动轴)380插入的贯穿孔370a。该贯穿孔370a具有大致一定的开口直径(与轴主体部381的直径大致相同的开口直径),该贯穿孔370a的下端与形成于可动铁芯370的下部中央的凹部371连通。
轴380例如能够使用非磁性材料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轴380具备:圆棒状的轴主体部381,其在可动铁芯37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上长;以及大致圆板状的凸缘部382,其从轴主体部38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
而且,通过将轴主体部381的下端侧从上侧插入到可动铁芯370的贯穿孔370a,来将可动铁芯370与轴380进行连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磁体装置30具备形成为上方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的柱塞帽(プランジャキャップ)(筒体)390。该柱塞帽390也例如能够使用非磁性材料来形成。而且,该柱塞帽390配置于固定铁芯360与线圈架320之间以及可动铁芯370与线圈架32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塞帽390具备:有底圆筒状的主体部391,其上方开口;以及凸缘部392,其从主体部39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柱塞帽390的主体部391配置于在线圈架320的中心形成的贯穿孔320a内。此时,在线圈架320的上侧(上侧凸缘部323)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323a,柱塞帽390的凸缘部392被载置于该座面323a。
另外,在设置于线圈架320的圆筒内部(贯穿孔320a内)的柱塞帽390的收容空间390a内,收纳固定铁芯360的圆筒部361和可动铁芯37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铁芯360配置于柱塞帽390的开口侧,可动铁芯370配置于柱塞帽390的筒内的比固定铁芯360靠下侧的位置。
并且,固定铁芯360的圆筒部361和可动铁芯370分别形成为圆筒状,该圆筒状的外径与柱塞帽390的内径大致相同。而且,可动铁芯370在柱塞帽390的收容空间390a内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方向:驱动轴方向)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柱塞帽390的开口侧形成的凸缘部392被固定安装于轭铁上板351的下表面的在贯穿孔351a周围的部分。而且,使柱塞帽390的下端底部贯穿在底壁353的贯穿孔353a处安装的衬套301。
通过这样,在柱塞帽390的下部收纳的可动铁芯370与衬套301的周部进行磁接合。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衬套301与轭铁350(轭铁上板351和轭铁主体352)、固定铁芯360、可动铁芯370一起形成磁路。
另外,在轭铁上板351的中央部贯通设置有供固定铁芯360贯穿的贯穿孔351a,在固定铁芯360贯穿时,使固定铁芯360的圆筒部361从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侧贯穿。此时,在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的大致中心设置有凹部351b,该凹部351b的直径与固定铁芯360的凸缘部362的直径大致相同,通过将固定铁芯360的凸缘部362嵌入到凹部351b来防止脱落。
并且,在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侧设置有金属制的压板303,该压板303的左右端部被固定于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而且,在压板303的中央设置有凸部,以形成比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突出的用于收纳固定铁芯360的凸缘部362的空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360与压板303之间设置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形成的铁芯橡胶304,从而避免来自固定铁芯360的振动被直接传播到压板303。该铁芯橡胶304形成为圆盘状,在中央部贯通设置有供轴380贯穿的贯穿孔304a。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橡胶304以包住凸缘部362的方式嵌装到固定铁芯360。
另外,在压板303形成有供轴380插入的贯穿孔303a,能够使轴380的上端侧(凸缘部382侧)经由固定铁芯360的贯穿孔360a和压板303的贯穿孔303a延伸至触点装置40。
而且,在向励磁线圈330通电由此可动铁芯370被固定铁芯360所吸引时,连结固定于可动铁芯370的轴380也与可动铁芯370一起向上方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铁芯370的移动范围被设定为初始位置(最远离固定铁芯360的位置)与抵接位置(最接近固定铁芯360的位置)之间,该初始位置是与固定铁芯360相离间隙D1地配置于固定铁芯360的下方的位置,该抵接位置是与固定铁芯360抵接的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在固定铁芯360与可动铁芯370之间配置有回位弹簧302,该回位弹簧302利用弹性力来向使可动铁芯370回到初始位置的方向(可动铁芯370从固定铁芯360分开的方向)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以卷绕在轴380的周围的状态配置于固定铁芯360的贯穿孔360a内的盘簧来构成回位弹簧302。该回位弹簧302的上端与固定铁芯360的突起363的下表面363b抵接,并且下端与可动铁芯370的上表面372抵接。即,突起363的下表面363b和可动铁芯370的上表面372成为回位弹簧302的弹簧支架部。
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固定铁芯360的与可动铁芯370相向的相向面(下表面)364以及可动铁芯370的与固定铁芯360相向的相向面(上表面)372作为一对磁极部而互为相反极性,可动铁芯370被固定铁芯360所吸引而移动到抵接位置。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使固定铁芯360的与可动铁芯370相向的相向面(下表面)364以及可动铁芯370的与固定铁芯360相向的相向面(上表面)372分别作为磁极面来发挥功能。
另一方面,当停止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可动铁芯370由于回位弹簧302的施力而回到初始位置。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铁芯370以下面的方式进行往复运动:在励磁线圈330的非通电时,可动铁芯370隔着间隙D1来与固定铁芯360相向配置,并且,在励磁线圈330的通电时,可动铁芯370被吸引到固定铁芯360侧。
此外,在柱塞帽390的收容空间390a内的底部配置有减震橡胶305,该减震橡胶305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形成,形成为与可动铁芯370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1.3)触点装置
接着,说明触点装置40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电磁体装置30的上方,设置有与励磁线圈330的通电的通断相应地开闭触点的触点装置40。
触点装置40具备由陶瓷等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方开口的箱状的基体(壳体)410。该基体410具备顶壁411以及从顶壁411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大致方筒状的周壁412。
而且,在基体410的顶壁411,以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有2个贯穿孔411a、411a。该2个贯穿孔411a、411a中的一方(图4的左侧)的贯穿孔411a被第1固定端子420A贯穿,另一方(图4的右侧)的贯穿孔411a被第2固定端子420B贯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方便起见,能够使用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来区分相互导通的一对固定端子。然而,不需要使一方的固定端子(图4的左侧的固定端子)为第1固定端子420A、使另一方的固定端子(图4的右侧的固定端子)为第2固定端子420B。即,也能够使一方的固定端子(图4的左侧的固定端子)为第2固定端子420B、使另一方的固定端子(图4的右侧的固定端子)为第1固定端子420A。
第1固定端子420A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细长。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第1固定端子420A具备大致圆柱状的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该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从上方贯穿贯穿孔411a。另外,第1固定端子420A具备大致圆板状的第1凸缘部422A,该第1凸缘部422A从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被固定于顶壁411的上表面(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而且,在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的下端面(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第1固定触点421aA。
另外,第2固定端子420B也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细长。该第2固定端子420B具备大致圆柱状的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该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从上方贯穿贯穿孔411a。另外,第2固定端子420B具备大致圆板状的第2凸缘部422B,该第2凸缘部422B从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突出,被固定于顶壁411的上表面(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而且,在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的下端面(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第2固定触点421a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端子420A在下端(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端子420B在下端(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2固定触点421a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的下端面为第1固定触点421aA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在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的下端面形成独立于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的第1固定触点421aA。同样地,也可以在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的下端面形成独立于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的第2固定触点421a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分别隔着垫圈50被固定于顶壁411。
具体地说,在要使第1固定端子420A固定于顶壁411时,首先,在顶壁411的一方的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处配置了垫圈50的状态下,使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端子主体421A从上方贯穿垫圈50的贯穿孔和顶壁411的一方的贯穿孔411a。然后,利用银焊料51使垫圈50的上表面与第1凸缘部422A的下表面密闭接合,并且利用银焊料52使垫圈50的下表面与顶壁411的上表面(一方的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密闭接合,由此使第1固定端子420A固定于顶壁411。通过这样,第1固定端子420A以将贯穿孔411a密闭的状态被固定于顶壁411。此时,第1固定端子420A以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被固定于顶壁411。此外,不需要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同样地,在要使第2固定端子420B固定于顶壁411时,在顶壁411的另一方的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处配置了垫圈50的状态下,使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端子主体421B从上方贯穿垫圈50的贯穿孔和顶壁411的另一方的贯穿孔411a。然后,利用银焊料51使垫圈50的上表面与第2凸缘部422B的下表面密闭接合,并且利用银焊料52使垫圈50的下表面与顶壁411的上表面(另一方的贯穿孔411a的周缘部的上表面)密闭接合,由此使第2固定端子420B固定于顶壁411。通过这样,第2固定端子420B也以将贯穿孔411a密闭的状态被固定于顶壁411。此时,第2固定端子420B以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被固定于顶壁411。此外,也不需要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被固定于顶壁411。而且,在将第1固定端子420A固定于顶壁411的状态下,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上侧和下侧被顶壁411所分隔。同样地,在将第2固定端子420B固定于顶壁411的状态下,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上侧和下侧被顶壁411所分隔。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顶壁411成为将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并且将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的分隔构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由顶壁411和周壁412一体形成的基体410的一部分即顶壁411作为分隔构件,但是也能够通过使多个构件一体化来构成分隔部。另外,也能够使将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的分隔构件和将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的分隔构件为不同个体。
另外,在第1固定端子420A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在第2固定端子420B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
第1汇流条440A呈使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构件折弯而成的形状。该第1汇流条440A具有被固定于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部441A,在第1固定部441A形成有第1贯穿孔441aA。然后,在将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1凸缘部422A的中央的第1突部(被铆接部)423A插入到该第1贯穿孔441aA的状态下实施铆接加工,由此将第1汇流条440A固定于第1固定端子420A。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具有被固定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上端侧(另一端侧)的第1固定部441A。
第2汇流条440B也同样地呈使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构件折弯而成的形状。该第2汇流条440B也具有被固定于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部441B,在第2固定部441B形成有第2贯穿孔441aB。然后,在将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2凸缘部422B的中央的第2突部(被铆接部)423B插入到该第2贯穿孔441aB的状态下实施铆接加工,由此将第2汇流条440B固定于第2固定端子420B。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也具有被固定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上端侧(另一端侧)的第2固定部441B。
另外,在基体410内,大致平板状的可动触头430被配置成横跨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在该可动触头430的上表面430b的与第1固定触点421aA相向的部位以及与第2固定触点421aB相向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独立于可动触头430地设置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可动触头430的上表面430b自身成为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
该可动触头430以如下方式安装于轴(驱动轴)380:在励磁线圈330的非通电时,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隔着规定的间隔与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相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430的中央部贯通设置有供将可动触头430与可动铁芯370连结的轴380贯穿的贯穿孔430a,通过使轴380贯穿该贯穿孔430a,来将可动触头430安装于轴380。
然后,在励磁线圈330的通电时,可动触头430与可动铁芯370及轴380一起向上方移动,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别接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动铁芯370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位置关系设定成:在可动铁芯370处于初始位置(开位置)时,一方的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相互分离,并且另一方的可动触点(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相互分离。另外,将可动铁芯370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位置关系设定成:在可动铁芯370处于抵接位置(闭位置)时,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相互接触,并且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相互接触。
因而,在未对励磁线圈330进行通电的期间,触点装置40的触点(由形成于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触点421aA、形成于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触点421aB、以及形成于可动触头430的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构成的触点)断开,由此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相绝缘。另一方面,在对励磁线圈330进行通电的期间,触点装置40的触点接通,由此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导通。
这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可动触头430被电磁体装置(驱动部)30所驱动。然后,该可动触头430相对于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相对移动,由此对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
另外,如上所述,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下方。此时,可动触头430的上表面430b与形成于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下端的第1固定触点421aA和形成于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下端的第2固定触点421aB相向。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以各自的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相向的状态并排设置于顶壁(分隔构件)411。
并且,在可动触头430与压板303之间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以覆盖压板303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板480,在该绝缘板480的中央设置有供轴380贯穿的贯穿孔480a。
另外,当在可动触头430的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接触、并且可动触头430的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接触的状态下电流流动时,由于该电流,电磁斥力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当像这样电磁斥力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时,触点压力下降,接触电阻变大而焦耳热急剧增加或者触点分开而产生电弧热。因此,存在以下担忧: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1可动触点431A熔接,或者第2固定触点421aB与第2可动触点431B熔接。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可动触头430的方式设置有轭490。具体地说,利用配置于可动触头430的上侧的上侧轭(第1轭)491以及包围可动触头430的下侧和侧部的下侧轭(第2轭)492来构成包围可动触头430的上下表面和侧面的轭490。通过像这样利用上侧轭491和下侧轭492包围可动触头430,来在上侧轭491与下侧轭492之间形成磁路。
而且,通过设置上侧轭491和下侧轭492,在可动触头430的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接触并且可动触头430的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接触从而电流流动时,上侧轭491和下侧轭492基于电流来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通过像这样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上侧轭491与下侧轭492相互吸引在一起。通过该上侧轭491与下侧轭492吸引在一起,可动触头430被按压到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可动触头430试图从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开的动作受到限制。通过像这样对可动触头430试图从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开的动作进行限制,可动触头430吸附于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触点421aB而不发生排斥,因此电弧的产生受到抑制。其结果,能够抑制因产生电弧而引起的触点熔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轭491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利用底壁部493以及以从底壁部493的两端立起的方式形成的侧壁部494来将下侧轭492形成为大致U字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压接弹簧401来确保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之间的接触压力。
该压接弹簧401由盘簧构成,以轴向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
具体地说,压接弹簧401的上端被插入到在下侧轭(第2轭)492的底壁部493形成的贯穿孔493a来与可动触头430的下表面430c抵接。并且,压接弹簧401的下端被插入到固定铁芯360的突起363的上方的由凸缘部362包围的凹部来与突起363的上表面363a抵接。即,可动触头430的下表面430c和突起363的上表面363a成为压接弹簧401的弹簧支架部。然后,由该压接弹簧401对可动触头430向上方施力。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压接弹簧401的上端与可动触头430的下表面430c抵接。即,压接弹簧401在驱动轴方向上以不与下侧轭492(轭490)抵接(不经由轭)的方式向上方对可动触头430施力。通过这样,实现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驱动轴方向)的小型化。
另外,在上侧轭491和下侧轭492分别形成有供轴380插入的贯穿孔491a和贯穿孔493a。
在形成这种结构的电磁继电器1中,例如能够如下那样对于轴380的一端部安装可动触头430。
首先,从下侧起依序配置可动铁芯370、回位弹簧302、轭铁上板351、固定铁芯360、铁芯橡胶304、压板303、绝缘板480、压接弹簧401、下侧轭492、可动触头430、上侧轭491。此时,优选的是使回位弹簧302在固定铁芯360的贯穿孔360a内贯穿。
然后,使轴380的主体部381从上侧轭491的上侧起贯穿各个贯穿孔491a、430a、493a、480a、303a、304a、360a、351a以及压接弹簧401、回位弹簧302后贯穿可动铁芯370的贯穿孔370a来进行连结。这样,可动触头430被安装于轴380的一端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使轴380的前端突出到凹部371的状态下将该前端压碎来进行铆钉结合,由此将轴380与可动铁芯370进行连结。然而,也可以使用其它方法来将轴380与可动铁芯370进行连结。例如,也可以是,在轴380的另一端部形成螺纹槽来与可动铁芯370螺纹结合,由此将轴380与可动铁芯370进行连结,还可以是,将轴380压入到可动铁芯370的贯穿孔370a,由此将轴380与可动铁芯370进行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轭49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座面491b,通过将轴380的凸缘部382收纳到该座面491b,来在抑制轴380向上方突出的同时防止轴380脱落。此外,也可以利用激光焊等将轴380固定于上侧轭49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体410内封入有气体,以抑制在第1可动触点431A从第1固定触点421aA被拉开时或者第2可动触点431B从第2固定触点421aB被拉开时在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1固定触点421aA之间产生的电弧或者在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2固定触点421aB之间产生的电弧。作为这种气体,能够使用以氢气为主体的混合气体,氢气在产生电弧的温度区域中导热最优异。为了密封该气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基体410与轭铁上板351之间的间隙的上凸缘470。
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基体410具有沿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并排设置有一对贯穿孔411a、411a的顶壁411以及从该顶壁411的周缘向下方延伸设置的方筒状的周壁412,基体410形成为下侧(可动触头430侧)开放的中空箱型。然后,在将可动触头430从开放的下侧收容到周壁412的内侧的状态下,将基体410隔着上凸缘470固定于轭铁上板351。
此时,利用银焊料52来将基体410的下表面的开口周缘部与上凸缘470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并且利用电弧焊等来将上凸缘470的下表面与轭铁上板351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并且,利用电弧焊等来将轭铁上板351的下表面与柱塞帽390的凸缘部392进行气密接合。通过这样,在基体410内形成用于封入气体的密封空间S。
并且,与使用气体来抑制电弧的抑制方法并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还使用密封轭模块(日文:カプセルヨークブロック)450来进行电弧的抑制。密封轭模块450由密封轭451和一对永磁体452、452构成,密封轭451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U字状。该密封轭451是由彼此相向的一对侧片451a、451a以及将两个侧片451a、451a的基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片451b一体形成的。
各永磁体452、452以与密封轭451的两个侧片451a、451a分别相向的方式安装于该侧片451a、451a,利用该永磁体452来对基体410提供与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同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接触分离的方向(上下方向)大致正交的磁场。由此,电弧被拉伸到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且被基体410内封入的气体所冷却,电弧电压急剧上升,在电弧电压超过触点之间的电压的时间点电弧被切断。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研究出了利用密封轭模块450得到的磁吹以及利用基体410内封入的气体的冷却这样的应对电弧的对策。通过这样,能够以短时间切断电弧,能够使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的消耗变小。
(2)动作
接着,说明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的动作。
首先,在励磁线圈330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回位弹簧302的弹性力胜过压接弹簧401的弹性力,可动铁芯370向从固定铁芯360分开的方向移动,成为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背离于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的图4的状态。
当从该断开状态起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可动铁芯370利用电磁力来抵抗回位弹簧302的弹性力从而被固定铁芯360吸引,以接近固定铁芯360的方式移动。然后,随着该可动铁芯370向上侧(固定铁芯360侧)移动,轴380以及安装于轴380的上侧轭491、可动触头430以及下侧轭492向上侧(固定触点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430的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与各固定端子(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别接触,这些各触点相互电导通,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变为接通。
(3)第1汇流条和第2汇流条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的具体结构。
首先,当使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接通时,如图5所示,会有电流经由可动触头430在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流动。
此外,图5中例示了以下情况:在使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接通时,电流按第1汇流条440A、第1固定端子420A、可动触头430、第2固定端子420B、第2汇流条440B的顺序流动。然而,电流的流动方向不限于此,也能够向与图5所示的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即,也能够使电流按第2汇流条440B、第2固定端子420B、可动触头430、第1固定端子420A、第1汇流条440A的顺序流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长度方向与上下方向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将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固定于顶壁411。因此,在第1固定端子420A内,电流主要朝向上下方向下侧流动,在第2固定端子420B内,电流主要朝向上下方向上侧流动。
因而,由于在第1固定端子420A内流动的电流,在第1固定端子420A的周围产生磁场。此时,在比第1固定端子420A靠右侧(并排设置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方向上的内侧:第2固定端子420B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另一方面,在比第1固定端子420A靠左侧(并排设置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方向上的外侧:与第2固定端子420B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
另外,由于在第2固定端子420B内流动的电流,在第2固定端子420B的周围也产生磁场。此时,在比第2固定端子420B靠左侧(并排设置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方向上的内侧:第1固定端子420A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另一方面,在比第2固定端子420B靠右侧(并排设置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方向上的外侧:与第1固定端子420A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
另外,电流从第1固定端子420A经由可动触头430流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430呈大致平板状,在上表面430b的左右方向两端侧形成的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与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下端(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下端(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别接触。因此,在可动触头430内,电流主要朝向图5的左右方向右侧流动。
此时,由于在第1固定端子420A内流动的电流和在第2固定端子420B内流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场(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电流朝向左右方向右侧流动的部位(位于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的部位)。
当像这样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作用于电流主要朝向图5的左右方向右侧流动的可动触头430时,向下的力(从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分开的方向上的力:电磁斥力)作用于该可动触头430。
当像这样电流经由可动触头430在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流动时,由于该电流,会有电磁斥力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
然后,从提高触点的可靠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作用于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减少。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能够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减少。
具体地说,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具有与第1固定部441A相连设置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从第1固定端子420A向左右方向左侧延伸的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相连设置,形成为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朝向下方延伸。此外,在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443bA,以朝向机壳基部21侧(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相连设置有第1端子部442A。而且,在将该第1端子部442A安装到一方的狭缝21b时,使第1端子部442A的前端暴露于机壳20的外侧。该第1端子部442A的暴露于机壳20的外侧的部分成为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在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比顶壁(分隔构件)411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1固定端子420A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1面对部444A。
该第1面对部444A被设置成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第1面对部444A被设置成:在以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1面对部444A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在该第1面对部444A内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为大致上下方向的上方(与在第1固定端子420A内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形成为:从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相连设置的上端443aA到下端443bA为止大致沿着上下方向。此时,第1延伸设置部443A形成为:下端443bA位于比可动铁芯370位于初始位置时的下侧轭492的底壁部494靠下侧的位置、即比可动铁芯370位于初始位置时的可动触头430的底面430c靠下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沿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周壁412的方式配置于该周壁412的外侧附近。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位于比顶壁411的下表面411b靠下侧的位置的整个部位成为第1面对部444A。而且,该第1面对部444A形成为与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1面对部444A为这种结构,第1固定触点421aA位于第1面对部444A的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即,在以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1固定触点421aA位于第1面对部444A的上端444aA与下端444bA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具有与第2固定部441B相连设置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从第2固定端子420B向左右方向右侧延伸的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相连设置,形成为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朝向下方延伸。此外,在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443bB,以朝向机壳基部21侧(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相连设置有第2端子部442B。而且,在将该第2端子部442B安装到另一方的狭缝21b时,使第2端子部442B的前端暴露于机壳20的外侧。该第2端子部442B的暴露于机壳20的外侧的部分成为与外部负载等连接的部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设置部443B在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比顶壁(分隔构件)411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2固定端子420B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2面对部444B。该第2面对部444B被设置成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延伸。即,第2面对部444B被设置成:在以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2面对部444B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在该第2面对部444B内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为大致上下方向的下方(与在第2固定端子420B内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设置部443B形成为:从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相连设置的上端443aB到下端443bB为止大致沿着上下方向。此时,第2延伸设置部443B形成为:下端443bB位于比可动铁芯370位于初始位置时的下侧轭492的底壁部494靠下侧的位置、即比可动铁芯370位于初始位置时的可动触头430的底面430c靠下侧的位置。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沿着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周壁412的方式配置于该周壁412的外侧附近。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位于比顶壁411的下表面411b靠下侧的位置的整个部位成为第2面对部444B。而且,该第2面对部444B形成为与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2面对部444B为这种结构,第2固定触点421aB位于第2面对部444B的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即,在以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2固定触点421aB位于第2面对部444B的上端444aB与下端444bB之间。
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以下情况:将第2延伸设置部443B配置于密封轭模块450(密封轭451和一对永磁体452、452)的外侧,该密封轭模块450配置于周壁412的周围。然而,第1延伸设置部443A和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2延伸设置部443B配置于周壁412与密封轭模块450之间。这样一来,能够使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1面对部444A)和第2延伸设置部443B(第2面对部444B)更接近可动触头4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被配置成各自的固定部(第1固定部441A和第2固定部441B)朝向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的外侧延伸。
即,被固定到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部441A向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与第2固定端子420B侧相反的一侧(图4的左侧)延伸。而且,被固定到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部441B向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与第1固定端子420A侧相反的一侧(图4的右侧)延伸。
如果设为这种结构,则在使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接通时,在第1面对部444A内,电流主要朝向上下方向上侧流动,在第2面对部444B内,电流主要朝向上下方向下侧流动。
因而,由于在第1面对部444A内流动的电流,在第1面对部444A的周围产生磁场。此时,在比第1面对部444A靠右侧(2个固定端子所在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另一方面,在比第1面对部444A靠左侧(并排设置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的方向上的与2个固定端子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
另外,由于在第2面对部444B内流动的电流,在第2面对部444B的周围也产生磁场。此时,在比第2面对部444B靠左侧(2个固定端子所在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另一方面,在比第2面对部444B靠右侧(与2个固定端子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产生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
因而,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电流主要朝向左右方向右侧流动的部位(位于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的部位)。
这样,在使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接通时,在第1面对部444A的周围和第2面对部444B的周围产生的磁场(从图5的纸张前面去向纸张背面的磁通)作用于可动触头430。因此,作用于可动触头430从而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从图5的纸张背面去向纸张前面的磁通)被削弱。因而,随着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被削弱,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相应地减少。
当像这样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减少时,能够使触点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4)第1汇流条和第2汇流条的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的变形例。
在图4和图5中,例示了第1延伸设置部443A形成为:从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相连设置的上端443aA到下端443bA为止,大致沿着上下方向。另外,在图4和图5中,例示了第2延伸设置部443B形成为:从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相连设置的上端443aB到下端443bB为止,大致沿着上下方向。
然而,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形状不限于此,第1面对部444A、第2面对部444B只要为能够减少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磁场(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的形状即可。
例如,也可以如图6所示那样,使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而言倾斜。即,也可以使第1面对部444A和第2面对部444B以相对于第1固定端子420A、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而言倾斜的状态相向。
在该图6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从第1固定端子420A向左右方向左侧延伸的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相连设置,形成为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朝向下方且外方延伸。而且,第1延伸设置部443A形成为:下端443bA位于比可动触头430的底面430c靠下侧的位置。即,在以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1固定触点421aA位于第1面对部444A的上端444aA与下端444bA之间。
另一方面,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从第2固定端子420B向左右方向右侧延伸的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相连设置,形成为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朝向下方且外方延伸。而且,第2延伸设置部443B形成为:下端443bB位于比可动触头430的底面430c靠下侧的位置。即,在以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2固定触点421aB位于第2面对部444B的上端444aB与下端444bB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使第1面对部444A和第2面对部444B相对于长度方向的倾斜角度为45度以下。这样一来,在第1面对部444A内流动的电流和在第2面对部444B内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接近上下方向。因此,与倾斜45度以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更高效地使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磁场(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减少。
另外,也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使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一部分向内侧弯折,在该弯折部分形成第1面对部444A和第2面对部444B。
在该图7中,通过使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与第1固定触点421aA对应的部分向第1固定触点421aA侧弯折,来在该弯折后的部分形成第1面对部444A。即,在该图7中也是,在以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1固定触点421aA位于第1面对部444A的上端444aA与下端444bA之间。
另一方面,通过使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与第2固定触点421aB对应的部分也向第2固定触点421aB侧弯折,来在该弯折后的部分形成第2面对部444B。即,在该图7中也是,在以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的状态下侧视时,第2固定触点421aB位于第2面对部444B的上端444aB与下端444bB之间。
此外,优选的是,面对部(第1面对部444A、第2面对部444B)形成为:在内部流动的电流的主方向朝向上下方向。即,优选的是,面对部(第1面对部444A、第2面对部444B)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从上端到下端的上下方向的距离)比延伸设置部(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厚度长。
另外,在图4至图7中,例示了以下情况:使各面对部(第1面对部444A和第2面对部444B)面对各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然而,即使不使各面对部面对各固定触点,也能够使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磁场减少。
例如,能够以使下端(下端444bA、下端444bB)位于比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触点421aB)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形成面对部(第1面对部444A、第2面对部444B)
此外,优选的是,面对部(第1面对部444A、第2面对部444B)的下端(下端444bA、下端444bB)的位置处于比顶壁411的下表面411b与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触点421aB)的中间靠下侧的位置。
(5)第1汇流条和第2汇流条的配置方法的变形例
接着,说明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的配置方法的变形例。
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的配置方法不限于上述示出的方法,例如能够如图8的(A)所示那样。
在图8的(A)中,以使第1固定部441A和第2固定部441B向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
具体地说,使被固定到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部441A沿与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使被固定到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部440B也沿与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此时,以使第1固定部441A的延伸方向与第2固定部441B的延伸方向为相同方向的方式配置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
另外,能够如图8的(B)所示那样,以使第1固定部441A和第2固定部441B向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
具体地说,使被固定到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部441A沿与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使被固定到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部441B也沿与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此时,以使第1固定部441A的延伸方向与第2固定部441B的延伸方向为相反方向的方式配置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
另外,能够如图8的(C)所示那样,以使第1固定部441A和第2固定部441B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2个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
具体地说,使被固定到第2固定端子420B的第2固定部(任一方的固定部)441B向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与第1固定端子420侧相反的一侧(与供另一方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侧相反的一侧)延伸。而且,使被固定到第1固定端子420A的第1固定部441A(另一方的固定部)沿与第1固定端子420A同第2固定端子420B的并排设置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6)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装置40具备:第1固定端子420A,其在下端(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1固定触点421aA;以及第2固定端子420B,其在下端(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2固定触点421aB。
另外,触点装置40具备可动触头430,该可动触头430通过相对于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相对移动,来对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
并且,触点装置40具备: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其具有第1固定部441A,该第1固定部441A被固定于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上端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以及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其具有第2固定部441B,该第2固定部441B被固定于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上端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而且,触点装置40具备顶壁(分隔构件)411,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被固定于该顶壁411,该顶壁411将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下侧(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上侧(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分隔,并且将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下侧(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上侧(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进行分隔。
在此,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0A具有与第1固定部441A相连设置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
并且,第1延伸设置部443A在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比顶壁(分隔构件)411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1固定端子420A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1面对部444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面对部444A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样一来,在第1面对部444A的周围产生的磁场作用于可动触头430,能够削弱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其结果,能够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上述触点装置4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能够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减少的触点装置40以及具备该触点装置40的电磁继电器1。
另外,也可以是,第1固定触点421aA位于第1面对部444A的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上端444aA)与另一端(444bA)之间。
这样一来,能够使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磁场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另外,也可以是,第1面对部444A与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这样一来,能够使在第1面对部444A的周围产生的磁场更可靠地作用于可动触头43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另外,也可以是,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0B具有与第2固定部441B相连设置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
并且,也可以是,第2延伸设置部443B在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的比顶壁(分隔构件)411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2固定端子420B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2面对部444B。此外,第2面对部444B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延伸。
这样一来,在第2面对部444B的周围产生的磁场作用于可动触头430,能够进一步削弱产生电磁斥力的磁场。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另外,也可以是,第2固定触点421aB位于第2面对部444B的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上端444aB)与另一端(444bB)之间。
这样一来,能够使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磁场进一步增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另外,也可以是,第2面对部444B与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这样一来,能够使在第2面对部444B的周围产生的磁场更可靠地作用于可动触头43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减少作用于触点之间(第1固定触点421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电磁斥力。
(第2实施方式)
使用图9~图19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电磁继电器1、电设备M1。
(1)结构
(1.1)电磁继电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触点装置40具有一对固定端子(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以及可动触头430(参照图10)。各固定端子(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保持有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另外,可动触头430保持有一对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
电磁体装置30具有可动件370和励磁线圈330(参照图10)。在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该电磁体装置30利用在励磁线圈330中产生的磁场来吸引可动件370。然后,随着该可动件370被吸引,可动触头430从开位置移动到闭位置。此外,本公开所说的“开位置”是指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从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分开时的可动触头430的位置。另外,本公开所说的“闭位置”是指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与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接触时的可动触头430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件370被配置在直线L上,构成为沿着直线L进行直进往复移动。另外,励磁线圈330由绕直线L卷起的导线(电线)构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L与励磁线圈330的中心轴相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面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触点装置40与电磁体装置30一起构成电磁继电器1。但是,触点装置40不限于使用于电磁继电器1,例如也可以使用于断路器(切断器)或开关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电磁继电器1(电设备M1)搭载于电动汽车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触点装置40(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电连接在从行驶用的蓄电池向负载(例如,逆变器)供给直流电力的供给路上。
(1.2)触点装置
接着,说明触点装置40的结构。
如图9和图10所示,触点装置40具备一对固定端子(第1固定端子420A和第2固定端子420B)、可动触头430、壳体(基体)410和凸缘(上凸缘)470、以及2根导电构件(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触点装置40还具备第1轭491、第2轭492、2个密封轭451A、451B、2个灭弧用磁体(永磁体)452A、452B、绝缘板480以及隔离件481。另外,第1固定端子420A保持有第1固定触点421aA,第2固定端子420B保持有第2固定触点421aB。另一方面,可动触头430是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板状的构件。可动触头430保持有与一对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相向地配置的一对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
下面,为了说明而将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与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的相向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从可动触点(第1可动触点431A和第2可动触点431B)看时的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和第2固定触点421aB)侧定义为上方。并且,将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并排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定义为右方。也就是说,下面,将图10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来进行说明。另外,下面,将与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与图10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来进行说明。但是,这些方向的宗旨并不在于限定触点装置40和电磁继电器1的使用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固定触点(第1固定触点421aA)被保持于一方的固定端子(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下端部(一端部),另一方的固定触点(第2固定触点421aB)被保持于另一方的固定端子(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下端部(一端部)。
另外,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被配置成沿左右方向并排(参照图10)。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的各固定端子例如能够使用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来形成。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作为用于将外部电路(蓄电池和负载)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进行连接的端子来发挥功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使用由铜(Cu)形成的固定端子420A、420B,但是其宗旨并不在于将固定端子420A、420B限定为铜制,固定端子420A、420B也可以由铜以外的导电性材料形成。
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的各固定端子形成为圆柱状,该圆柱状在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的各固定端子构成为:上端部(另一端部)侧的直径大于下端部(一端部)侧的直径,前视时呈T字状。而且,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以一部分(另一端部)从壳体410的上表面突出的状态被保持于壳体410。具体地说,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的各固定端子以贯通在壳体410的上壁形成的开口孔的状态被固定于壳体410。
可动触头430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且左右方向比前后方向长的板状。该可动触头430以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分别相向的状态配置于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下方(参照图10)。在该可动触头430的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相向的部位设置有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参照图10)。
可动触头430被收纳于壳体410,利用配置于壳体410的下方的电磁体装置30使可动触头430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可动触头430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移动。图10示出了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被保持于可动触头430的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与各自对应的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另一方面,在可动触头430位于开位置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可动触头430的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从各自对应的固定触点421aA、421aB分开。
因而,可动触头430处于闭位置时,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之间经由可动触头430来短路。即,如果可动触头430处于闭位置,则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因此第1固定端子420A经由第1固定触点421aA、第1可动触点431A、可动触头430、第2可动触点431B以及第2固定触点421a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电连接。因此,如果第1固定端子420A与蓄电池和负载中的一方电连接、第2固定端子420B与另一方电连接,则在可动触头430处于闭位置时,触点装置40形成从蓄电池向负载供给的直流电力的供给路。
在此,可动触点431A、431B只要被保持于可动触头430即可。因此,关于可动触点431A、431B,既可以将可动触头430的一部分进行打制等来与可动触头430一体地构成可动触点431A、431B,也可以利用与可动触头430不同的构件来构成可动触点431A、431B并通过例如焊接等来固定于可动触头430。同样地,固定触点421aA、421aB只要被保持于固定端子420A、420B即可。因此,关于固定触点421aA、421aB,既可以与固定端子420A、420B一体地构成固定触点421aA、421aB,也可以利用与固定端子420A、420B不同的构件来构成固定触点421aA、421aB并通过例如焊接等来固定于固定端子420A、420B。
另外,可动触头430在中央部位具有贯通孔430a。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430a形成于可动触头430的、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的中间的部分。该贯通孔430a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可动触头430。贯通孔430a是用于使后述的轴380穿过的孔。
第1轭491是强磁性体,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轭491被固定于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轴380穿过可动触头430的贯通孔430a来贯通可动触头430,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从可动触头4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因此,第1轭491位于可动触头430的上方(参照图1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可动触头430与第1轭491之间出现规定的间隙L1(参照图14)。也就是说,在可动触头430的位置为闭位置的情况下,第1轭491在上下方向上与可动触头430相距间隙L1。由此,能够确保可动触头430与第1轭491之间的电绝缘性。
第2轭492是强磁性体,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该第2轭492被固定于可动触头430的下表面(参照图10)。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轭492随着可动触头4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来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可以是,在该第2轭492的上表面(特别是与可动触头430接触的部位)形成有具有电绝缘性的绝缘层495(参照图14)。这样一来,能够确保可动触头430与第2轭492之间的电绝缘性。此外,在图10、图11、图13的(A)、图13的(B)、图40的(B)以及图41的(B)等中,适当省略了绝缘层495的图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轭492在中央部位具有贯通孔492a,贯通孔492a形成于与可动触头430的贯通孔430a对应的位置。贯通孔492a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第2轭492。该贯通孔492a是用于使轴380和后述的压接弹簧401穿过的孔。
第2轭492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向上方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92b、492c(参照图11)。换言之,在第2轭492的上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突出部492b、492c,该突出部492b、492c向与可动触头430从开位置移动到闭位置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相同的方向突出。
如果设为这种形状,则如图13的(B)所示那样,一对突出部492b、492c中的前方的突出部492b的前端面(上端面)与第1轭491的前端部491c对接,后方的突出部492c的前端面(上端面)与第1轭491的后端部491d对接。因而,在电流I以图13的(B)所例示的方向流过可动触头430的情况下,产生在由第1轭491和第2轭492形成的磁路中流过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71
此时,第1轭491的前端部491c和突出部492c的前端面成为N极,第1轭491的后端部491d和突出部492b的前端面成为S极,由此,吸引力作用于第1轭491与第2轭492之间。
密封轭451A、451B是强磁性体,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该密封轭451A、451B保持有灭弧用磁体452A、452B。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轭451A、451B以从前后方向的两侧包围壳体410的方式配置于相对于壳体410而言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参照图15)。此外,在图15中,省略了汇流条440A、440B的图示。
灭弧用磁体452A、452B配置于相对于壳体410而言的左右方向的两侧,被配置成使不同的磁极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向。而且,密封轭451A、451B连同灭弧用磁体452A、452B一起包围壳体410。换言之,灭弧用磁体452A、452B被夹在壳体4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面与密封轭451A、451B之间。一方(左方)的灭弧用磁体452A的左右方向上的一面(左端面)与密封轭451A、451B的一端部结合,左右方向上的另一面(右端面)与壳体410结合。另一方(右方)的灭弧用磁体452B的左右方向上的一面(右端面)与密封轭451A、451B的另一端部结合,左右方向上的另一面(左端面)与壳体410结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灭弧用磁体452A、452B被配置成使不同的磁极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向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配置成使相同的磁极相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430的位置为闭位置的情况下,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与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接触的接触点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与灭弧用磁体452B之间(参照图10)。也就是说,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与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接触的接触点包含于在灭弧用磁体452A与灭弧用磁体452B之间产生的磁场内。
通过设为上述的结构,如图15所示,密封轭451A形成供一对灭弧用磁体452A、452B所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1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同样地,密封轭451B形成供一对灭弧用磁体452A、452B所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2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在可动触头430的位置为闭位置的状态下,这些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3
作用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与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接触的接触点。
在图15的例子中,设想了以下情况:在壳体410的内部空间产生向左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4
向下的电流I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向上的电流I流过第2固定端子420B。当在该状态下可动触头430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时,在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1可动触点431A之间,从第1固定触点421aA朝向第1可动触点431A产生向下的放电电流(电弧)。因而,由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5
向后的洛伦兹力F2作用于电弧(参照图15)。也就是说,在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1可动触点431A之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到后方从而灭弧。另一方面,在第2固定触点421aB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从第2可动触点431B朝向第2固定触点421aB产生向上的放电电流(电弧)。因而,由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386
向前的洛伦兹力F3作用于电弧(参照图15)。也就是说,在第2固定触点421aB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到前方从而灭弧。
壳体410例如能够使用氧化铝(矾土)等陶瓷来形成。该壳体410形成为左右方向比前后方向长的中空的长方体状(参照图10),壳体410的下表面开口。在壳体410内收容有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可动触头430、第1轭491以及第2轭492。另外,在壳体410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使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穿过的一对开口孔。一对开口孔分别形成为圆形,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壳体410的上壁。一方的开口孔供第1固定端子420A穿过,另一方的开口孔供第2固定端子420B穿过。此外,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与壳体410通过铜焊来进行结合。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410的上壁成为分隔构件。
另外,壳体410只要形成为收容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以及可动触头430的箱状即可,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中空的长方体状,例如也可以是中空的椭圆筒状、中空的多棱柱状等。也就是说,在此所说的箱状意味着在内部具有收容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以及可动触头430的空间的所有形状,其宗旨并不在于限定为长方体状。
另外,壳体410不限于陶瓷制,例如也可以由玻璃、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还可以是金属制。
该壳体410优选为不会因磁性而成为磁性体的非磁性材料。如果像这样利用非磁性材料来形成壳体410,则壳体410具有从该壳体41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的、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非磁性部410a。此外,非磁性部410a只要形成在壳体410的同后述的电路片445A、445B与位于闭位置的可动触头430的相向区域相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即可。例如,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只要如下即可:在从外方的斜下看电路片445A时电路片445A与可动触头430相重叠的状态下,壳体410的与电路片445A及可动触头430相重叠的部分成为非磁性部410a。
另外,非磁性部410a也可以形成于壳体410的同后述的延伸设置部443A、443B与位于闭位置的可动触头430的相向区域相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
凸缘470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作为非磁性的金属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出SUS304等奥氏体不锈钢。凸缘470形成为左右方向长的中空的长方体状,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该凸缘470配置于壳体410与电磁体装置30之间(参照图10和图11)。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470相对于壳体410以及后述的电磁体装置30的轭铁上板351进行气密接合。通过这样,能够使由壳体410、凸缘470以及轭铁上板351围起来的触点装置40的内部空间为气密空间。另外,凸缘470不需要由非磁性的金属材料形成,例如也可以由42合金等以铁为主成分的合金形成。
绝缘板48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电绝缘性,形成为矩形板状。该绝缘板480位于可动触头430的下方,将可动触头430与电磁体装置30之间电绝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板480在中央部位具有贯通孔480a。在本实施方式中,贯通孔480a形成于与可动触头430的贯通孔430a对应的位置。该贯通孔480a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绝缘板480,是用于使轴380穿过的孔。
隔离件481形成为圆筒形,该隔离件481例如能够使用合成树脂来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件481配置于电磁体装置30与绝缘板480之间,隔离件481的上端部与绝缘板480的下表面结合,隔离件481的下端部与电磁体装置30结合。而且,绝缘板480被该隔离件481所支承。另外,隔离件481的孔供轴380穿过。
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汇流条440A、440B例如由铜或铜合金构成,形成为带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弯折加工来形成汇流条440A、440B。第1汇流条44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例如与触点装置40的第1固定端子420A电连接。另外,第1汇流条440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与行驶用的蓄电池电连接。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例如与触点装置40的第2固定端子420B电连接。另外,第2汇流条440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与负载电连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左方。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该第1电路片445A被配置成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9和图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延伸设置部443A在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比上壁(分隔构件)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1固定端子420A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1面对部444A。而且,第1面对部444A沿第1固定端子420A的长度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右方。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该第2电路片445B被配置成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9和图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延伸设置部443B在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上下方向(长度方向)的比上壁(分隔构件)靠下侧(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第2固定端子420B和可动触头430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第2面对部444B。而且,第2面对部444B沿第2固定端子420B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此,汇流条440A、440B具有刚性。因此,在汇流条440A、440B中,通过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固定部441A、441B)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机械连接,汇流条440A、440B整体成为被固定端子420A、420B支承的状态。由此,汇流条440A、440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电路片445A、445B)自支撑。因而,汇流条440A、440B具有与固定端子420A、420B一体化的构造。
另外,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长度L22和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长度L23为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1以上(参照图16的(A)和图16的(B))。在图16的(A)和图16的(B)中,长度L21是从固定端子420A(或420B)的上端缘到固定端子420A(或420B)的下端缘(包括固定触点421aA(或421aB))为止的尺寸。其中,应该与长度L22、L23处于上述的尺寸关系的长度L21至少为从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与汇流条440A(440B)连接的连接部位到固定端子420A(420B)的保持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保持部位为止的长度。
在此,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电路片445A、445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电路片445A、445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参照图10和图11)。换言之,关于电路片445A、445B,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可动触头430位于电路片445A、445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的(A)所示,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将电路片445A的中心点同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连结的直线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之间的角度θ1为45度。同样地,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将电路片445B的中心点同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连结的直线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之间的角度θ2与角度θ1相同(在此为45度)。在此,相同不仅包括完全一致,还包括处于容许几度左右的误差的范围内的情况。另外,上述的数值(45度)是一个例子,其宗旨并不在于限定于该数值。另外,在图13的(A)中,为了避免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与电流I的标记重叠,将电流I标记在使标记与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相偏离的位置处,但是实际上其宗旨并不在于确定电流I流动的位置。流过电路片445A、445B的电流I的标记也是同样的。
另外,电路片445A、445B配置于后述的轭铁350的轭铁上板351与闭位置时的可动触头430之间。
并且,第1电路片445A的长度L12和第2电路片445B的长度L13分别为可动触点431A与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距离L11以上(参照图16的(A)、图16的(B))。在此,可动触点431A与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距离L11是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最短距离(从第1可动触点431A的内侧的端部431aA到第2可动触点431B的内侧的端部431aB为止的距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路片445A从第1延伸设置部443A向右方延长(突出),第2电路片445B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向左方延长(突出)。
在此,设想以下情况:电流I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此时,电流I按第1电路片445A、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1固定部441A、第1固定端子420A、可动触头430、第2固定端子420B、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第2电路片445B的顺序流动(参照图12)。在电路片445A、445B中,电流I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流动。另一方面,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相反地,在电流I从第2固定端子420B朝向第1固定端子420A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情况下,在电路片445A、445B中电流I向右方流动,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向左方流动。
也就是说,在电路片445A和电路片445B中,从延伸设置部443A、443B延长(突出)的方向互为反向,由此,流过电路片445A和电路片445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并且,流过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另外,流过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第2固定端子420B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具体地说,在设想了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流动的电流I的情况下,在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中电流I向上方流动,在第1固定端子420A中电流I向下方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中电流I向下方流动,在第2固定端子420B中电流I向上方流动。
另外,如图9所示,电路片445A、445B和灭弧用磁体452A、452B被配置成: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从上起按灭弧用磁体452A、452B、电路片445A、445B的顺序并排。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电路片445A、445B位于比灭弧用磁体452A、452B靠下方的位置。
(1.3)电磁体装置
接着,说明电磁体装置30的结构。
电磁体装置30配置于可动触头430的下方。如图9和图10所示,电磁体装置30具有固定件360、可动件370以及励磁线圈330。在向励磁线圈330通电时,电磁体装置30利用在励磁线圈330中产生的磁场将可动件370吸引到固定件360,使可动件370向上方移动。
在此,电磁体装置30除了具有固定件360、可动件370以及励磁线圈330以外,还具有包括轭铁上板351的轭铁350、轴380、柱塞帽(筒体)390、压接弹簧401、回位弹簧302以及线圈架320。
固定件360是形成为从轭铁上板351的下表面中央部向下方突出的形状的圆筒状的固定铁芯。该固定件360的上端部被固定于轭铁上板351。
可动件370是形成为圆柱状的可动铁芯。可动件370以其上端面与固定件360的下端面相向的方式配置于固定件360的下方。可动件370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可动件370在其上端面与固定件360的下端面接触的励磁位置(参照图10和图11)与其上端面从固定件360的下端面分开的非励磁位置之间移动。
励磁线圈330以其中心轴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于壳体410的下方。固定件360和可动件370配置于该励磁线圈330的内侧。另外,励磁线圈330与汇流条440A、440B电绝缘。
轭铁350被配置成包围励磁线圈330,与固定件360及可动件370一起形成供在励磁线圈330通电时产生的磁通通过的磁路。因此,轭铁350、固定件360以及可动件370均由磁性材料(强磁性体)形成。而且,轭铁上板351构成该轭铁350的一部分。换言之,轭铁350的至少一部分(轭铁上板351)位于励磁线圈330与可动触头430之间。
压接弹簧401配置于可动触头430的下表面与绝缘板480的上表面之间。该压接弹簧401是向上方对可动触头430施力的盘簧(参照图10)。
回位弹簧30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固定件360的内侧。该回位弹簧302是向下方(非励磁位置)对可动件370施力的盘簧。在本实施方式中,回位弹簧302的一端与可动件370的上端面连接,回位弹簧302的另一端与轭铁上板351连接(参照图10)。
轴380由非磁性材料形成,该轴380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长的圆棒状。轴380用于将由电磁体装置30产生的驱动力传递到设置于电磁体装置30的上方的触点装置40。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80穿过贯通孔430a、贯通孔492a、压接弹簧401的内侧、贯通孔480a、在轭铁上板351的中央部形成的贯通孔、固定件360的内侧以及回位弹簧302的内侧,轴380的下端部被固定于可动件370。在该轴380的上端部固定了第1轭491。
线圈架320由合成树脂制形成,励磁线圈330卷在该线圈架320上。
筒体390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筒体390的上端部(开口周部)与轭铁上板351的下表面接合。由此,筒体390将可动件370的移动方向限制为上下方向,且限定可动件370的非励磁位置。筒体390与轭铁上板351的下表面气密接合。由此,即使在轭铁上板351形成有贯通孔,也能够确保由壳体410、凸缘470以及轭铁上板351围起来的触点装置40的内部空间的气密性。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可动件370利用由电磁体装置30产生的驱动力来沿上下方向移动,与此相伴地,可动触头430沿上下方向移动。
(2)动作
接着,简单说明具备上述的结构的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的电磁继电器1的动作。
在励磁线圈330未被通电时(非通电时),在可动件370与固定件360之间不产生磁性吸引力,因此可动件370由于回位弹簧302的弹簧力而位于非励磁位置。此时,轴380被拉低到下方。可动触头430的向上方的移动被轴380所限制。由此,可动触头430位于其可动范围中的下端位置即开位置。因此,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分开,触点装置40成为开状态。在该状态下,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之间非导通。
另一方面,当励磁线圈330被通电时,在可动件370与固定件360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因此可动件370抵抗回位弹簧302的弹簧力而被拉到上方从而移动到励磁位置。此时,轴380被推向上方,因此轴380对可动触头430的向上方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而且,压接弹簧401向上方对可动触头430施力,由此可动触头430移动到其可动范围中的上端位置即闭位置。因此,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触点装置40成为闭状态。在该状态下,触点装置40处于闭状态,因此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之间导通。
这样,电磁体装置30通过对励磁线圈330的通电状态进行切换来对作用于可动件370的吸引力进行控制,使可动件370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产生用于对触点装置40的开状态和闭状态进行切换的驱动力。
(3)优点
在此,说明具有上述的汇流条440A、440B所带来的优点以及具有第1轭491和第2轭492所带来的优点。
当励磁线圈330被通电时,如上所述,在电磁体装置30中,可动件370从非励磁位置移动到励磁位置。此时,由于在电磁体装置30中产生的驱动力,可动触头430向上方移动,从开位置移动到闭位置。由此,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触点装置40成为闭状态。如果触点装置40处于闭状态,则可动触点431A、431B处于被压接弹簧401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状态。
另外,在触点装置40处于闭状态时,存在以下情况:由于流过触点装置40(固定端子420A、420B之间)的电流而导致产生将可动触点431A、431B从固定触点421aA、421aB拉开的电磁斥力。即,存在以下情况:当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时,由于洛伦兹(Lorentz)力,使可动触头430从闭位置向开位置移动的方向(下方)的电磁斥力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电磁斥力在通常时小于压接弹簧401的弹簧力,因此可动触头430维持使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的状态。但是,在例如短路电流等非常大的电流(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存在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电磁斥力超过压接弹簧401的弹簧力的可能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应对这种电磁斥力的对策,首先利用流过汇流条440A、440B的电流。
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汇流条440A、440B具有电路片(反方向电路部)445A、445B,在该电路片445A、445B中,电流I向与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在电路片445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电路片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斥力F1(参照图13的(A))。本公开所说的“斥力F1”是指在可动触头430与电路片445A、445B之间相互作用的力中的、相互分开的方向的力。这种斥力F1是流过可动触头430和电路片445A、445B的电流I由于洛伦兹力而受到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可动触头430位于电路片445A、445B与固定端子420A、420B之间。该电路片445A、445B被分别固定于固定端子420A、420B,因此不相对于壳体410进行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可动触头430能够相对于壳体410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斥力F1中的上下方向的力分量F1x和前后方向的力分量F1y中的力分量F1x施加于可动触头430(参照图13的(A))。其结果,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将可动触点431A、431B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增加。
因而,即使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汇流条440A、440B具有延伸设置部443A、443B,在该延伸设置部443A、443B中,电流I向与电流I在固定端子420A、420B中流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在此,设想以下情况: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电流I从固定端子420A朝向固定端子420B地流动。在该情况下,在固定端子420A中,电流I向下方流动,由此,产生在以固定端子420A为中心俯视时(从上方看时)为顺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481
(参照图17)。另一方面,在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中,电流I向上方流动,由此,产生在以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为中心俯视时(从上方看时)为逆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482
(参照图17)。
此时,根据流过可动触头430的向右的电流I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483
之间的关系,向下的洛伦兹力F10作用于可动触头430。并且,根据流过可动触头430的向右的电流I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484
之间的关系,向上的洛伦兹力F11作用于可动触头430。也就是说,触点装置40能够通过设置第1延伸设置部443A来产生向上的洛伦兹力F11。由此,向下的洛伦兹力F10的至少一部分被抵消(消除),因此能够削弱使可动触头430向下方移动的力。
另外,同样地,根据因流过固定端子420B的电流I而产生的磁通与因流过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电流I而产生的磁通之间的关系,也使得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向下的洛伦兹力的至少一部分被抵消(消除)。也就是说,能够利用第2延伸设置部443B来削弱使可动触头430向下方移动的力。
因而,即使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片445A、445B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由此,能够使与电路片445A、445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的、电路片445A(或445B)的中心点与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参照图13的(A))。作为比较例,在电路片的厚度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情况下,在与电路片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电路片的中心点与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比本实施方式中的上述距离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能够在电路片445A、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比在比较例的电路片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的斥力大的斥力F1。
其结果,相比于比较例,也能够实现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进一步的稳定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轭491和第2轭492也成为应对电磁斥力的对策。
即,如图13的(B)所示,在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向右方(从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的情况下,从右方来看,在可动触头430的周围产生逆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491
此时,如上所述,第1轭491的前端部491c和突出部492c的前端面成为N极,第1轭491的后端部491d和突出部492b的前端面成为S极,由此,吸引力作用于第1轭491与第2轭492之间。
第1轭491被固定于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因此,如果可动件370处于励磁位置,则由于上述吸引力,第2轭492被拉到上方。通过第2轭492被拉到上方,来自第2轭492的向上的力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结果是,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将可动触点431A、431B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增加。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通过具备第1轭491和第2轭492,即使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4)电设备
接着,参照图18的(A)~图19来说明电设备M1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M1具备2个内部设备M2和机壳M3。内部设备M2是上述的结构的电磁继电器1(触点装置40和电磁体装置30)。并且,电设备M1具备导电棒M21、M22来作为“导电构件”以代替上述的汇流条440A、440B。电设备用机壳M10具备机壳M3和导电棒M21、M22。
机壳M3是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机壳M3具备基体M31、内罩M32以及外罩M33。
外罩M33的下表面是开口的。基体M31以塞住外罩M33的下表面的方式与外罩M33进行机械结合,由此与外罩M33一起构成在内部收容内部设备M2(在此为电磁继电器1)的箱状的外廓。基体M31与外罩M33的机械结合例如通过焊接或粘接等来实现。
内罩M32在基体M31与外罩M33之间,以覆盖内部设备M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安装于内部设备M2。内罩M32的下表面是开口的。内罩M32以覆盖内部设备M2的与触点装置10相当的部分的方式从上方罩住内部设备M2。在内罩M32的上表面形成有用于使内部设备M2的固定端子420A、420B穿过的开口孔。开口孔形成为圆形,沿厚度方向(上下方向)贯通内罩M32的上壁。在本实施方式中,1个内罩M32被安装为横跨2个内部设备M2(电磁继电器1)。由此,利用1个机壳M3来保持2个由电磁继电器1形成的内部设备M2。
机壳M3还具备多个固定部M34和多个连接器M35。电设备M1利用多个固定部M34来安装于安装对象。电设备M1利用多个连接器M35来与连接对象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了电磁继电器1搭载于电动汽车的情况,因此,电设备M1利用多个固定部M34来固定于作为安装对象的电动汽车的车身(车架等)。另外,电设备M1利用多个连接器M35来与作为连接对象的行驶用的蓄电池及负载(例如,逆变器)等电连接。在此,多个固定部M34以从外罩M33向侧方突出的形式与外罩M33形成为一体。多个连接器M35以沿上下方向贯通基体M31的形式与基体M31形成为一体。另外,连接器M35与机壳M3为同一个体,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连接器M35与机壳M3为不同个体,被保持于机壳M3。
另外,在电设备M1中,如图19所示,作为导电构件的导电棒M21、M22被保持于机壳M3。导电棒M21、M22与上述的汇流条440A、440B分别相当。即,导电棒M21包括与汇流条440A的电路片441A、443A、445A分别相当的电路片M211、M212、M213。另外,导电棒M22包括与汇流条440B的电路片441B、443B、445B分别相当的电路片M221、M222、M223。
在此,电路片M21、M22的一部分被压入到机壳M3,由此导电棒M21、M22被保持于机壳M3。具体地说,电路片M212、M222的下端部被压入到内罩M32,由此利用内罩M32来保持导电棒M21、M22。但是,利用机壳M3来保持导电棒M21、M22的保持构造不限于压入,例如也可以将导电棒M21、M22作为嵌入品来对机壳M3进行嵌入成形,由此将导电棒M21、M22保持于机壳M3。另外,例如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铆接结合或粘接等将导电棒M21、M22固定于机壳M3,由此将导电棒M21、M22保持于机壳M3。
另外,导电棒M22还包括电路片M224、M225、M226。电路片M224与电路片M223连结,以从电路片M223的左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内部设备M2的前方。电路片M225与电路片M224连结,以从电路片M224的下端部向右方(从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内部设备M2的前方。电路片M226与电路片M225连结,以从电路片M225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内部设备M2的前方。电路片M226的前端部(下端部)与连接器M35的触点M351进行机械连接(结合)。由此,在连接器M35与作为连接对象的负载进行电连接的状态下,导电棒M22经由连接器M35来与负载进行电连接。另外,电路片M224、M225、M226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均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
在图19中,仅示出了导电棒M21、M22中的导电棒M22的具体形状,但是导电棒M21也与导电棒M22同样地,包括将电路片M213与连接器M35之间进行连接的电路片。
因而,在电设备M1中,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内部设备M2的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在导电棒M21的电路片M213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导电棒M22的电路片M223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斥力。
在此,导电棒M21、M22与汇流条440A、440B同样地具有刚性。因此,在导电棒M21、M22中,通过长度方向的一端部(电路片M211、M221)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机械连接,导电棒M21、M22整体成为被固定端子420A、420B支承的状态。并且,导电棒M21、M22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M35进行机械连接。因而,导电棒M21、M22以架设在固定端子420A、420B与连接器M35之间的状态直接地被机壳M3所保持或者经由内部设备M2(电磁继电器1)间接地被机壳M3所保持。
并且,电设备M1还具备屏蔽器M4。屏蔽器M4由磁性材料(强磁性体)形成,具有在2个内部设备M2(电磁继电器1)之间屏蔽磁通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M1中配置成:在从上方看时在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并排的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上,2个内部设备M2背靠背。也就是说,以使一方的内部设备M2的后表面与另一方的内部设备M2的后表面相向的方式,在机壳M3中对2个内部设备M2进行定位。屏蔽器M4呈矩形板状,配置于这2个内部设备M2的后表面之间。屏蔽器M4被保持于内罩M32。由此,能够减少由于在与一方的内部设备M2电连接的导电棒M21中流动的电流而产生的磁通对另一方的内部设备M2造成的影响。
另外,电设备M1也可以除了具备作为内部设备M2的电磁继电器1以外还具备各种传感器。传感器例如是用于测量在内部设备M2或导电棒M21、M22中流动的电流、或者内部设备M2或机壳M3的内部空间的温度等的传感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中,也能够是,在图9和图10等中,使一对固定端子420A、420B所连接的2根汇流条440A、440B不包含于触点装置40的结构要素中。
(5)变形例
下面,叙述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此外,下面,对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适当省略说明。
(5.1)第1变形例
汇流条的形状不限定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的形状,也可以应用图20的(A)~图26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上述的汇流条440A、440B。
本变形例的第1汇流条440A和第2汇流条440B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构成。汇流条440A、440B例如由铜或铜合金构成,形成为带板状。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对金属板实施弯折加工来形成汇流条440A、440B。第1汇流条440A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例如与触点装置40的第1固定端子420A电连接。另外,第1汇流条440A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与行驶用的蓄电池电连接。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例如与触点装置40的第2固定端子420B电连接。另外,第2汇流条440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例如与负载电连接。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该第1电路片445A被配置成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20的(A)和图21)。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前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该第2电路片445B被配置成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20的(A)和图21)。
在此,汇流条440A、440B具有刚性。因此,在汇流条440A、440B中,通过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固定部441A、441B)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机械连接,汇流条440A、440B整体成为被固定端子420A、420B支承的状态。由此,汇流条440A、440B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电路片445A、445B)自支撑。因而,汇流条440A、440B具有与固定端子420A、420B一体化的构造。
另外,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长度L22和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长度L23为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L21以上(参照图25的(A)和图25的(B))。在图25的(A)和图25的(B)中,长度L21是从固定端子420A(或420B)的上端缘到固定端子420A(或420B)的下端缘(包括固定触点421aA(或421aB))为止的尺寸。其中,应该与长度L22、L23处于上述的尺寸关系的长度L21至少为从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与汇流条440A(440B)连接的连接部位到固定端子420A(420B)的保持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保持部位为止的长度。
在此,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电路片445A、445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电路片445A、445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参照图20的(B)和图21)。换言之,关于电路片445A、445B,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可动触头430位于电路片445A、445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23的(A)所示,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将电路片445A的中心点同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连结的直线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之间的角度θ1为45度。同样地,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上,将电路片445B的中心点同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连结的直线与沿着前后方向的直线之间的角度θ2与角度θ1相同(在此为45度)。在此,相同不仅包括完全一致,还包括处于容许几度左右的误差的范围内的情况。另外,上述的数值(45度)是一个例子,其宗旨并不在于限定于该数值。另外,在图23的(A)中,为了避免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与电流I的标记重叠,将电流I标记在使标记与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相偏离的位置处,但是实际上其宗旨并不在于确定电流I流动的位置。流过电路片445A、445B的电流I的标记也是同样的。
另外,电路片445A、445B配置于后述的轭铁350的轭铁上板351与闭位置时的可动触头430之间。
并且,第1电路片445A的长度L12和第2电路片445B的长度L13分别为可动触点431A与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距离L11以上(参照图25的(A)、图25的(B))。在此,可动触点431A与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距离L11是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最短距离(从第1可动触点431A的内侧的端部431aA到第2可动触点431B的内侧的端部431aB为止的距离)。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1电路片445A从第1延伸设置部443A向右方延长(突出),第2电路片445B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向左方延长(突出)。
在此,设想以下情况:电流I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此时,电流I按第1电路片445A、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1固定部441A、第1固定端子420A、可动触头430、第2固定端子420B、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第2电路片445B的顺序流动(参照图22)。在电路片445A、445B中,电流I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流动。另一方面,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相反地,在电流I从第2固定端子420B朝向第1固定端子420A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情况下,在电路片445A、445B中电流I向右方流动,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向左方流动。
也就是说,在电路片445A和电路片445B中,从延伸设置部443A、443B延长(突出)的方向互为反向,由此,流过电路片445A和电路片445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是相反的方向。
并且,流过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另外,流过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第2固定端子420B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具体地说,在设想了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流动的电流I的情况下,在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中电流I向上方流动,在第1固定端子420A中电流I向下方流动。另一方面,在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中电流I向下方流动,在第2固定端子420B中电流I向上方流动。
另外,如图20A所示,电路片445A、445B和灭弧用磁体452A、452B被配置成: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从上起按灭弧用磁体452A、452B、电路片445A、445B的顺序并排。换言之,在上下方向上,电路片445A、445B位于比灭弧用磁体452A、452B靠下方的位置。
(5.2)第2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27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在本变形例中,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后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斜后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正交且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以不同于正交的角度(在图27中为约45度)交叉的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圆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前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斜前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第2固定端子420B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正交且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以不同于正交的角度(在图27中为约45度)交叉的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5.3)第3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28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用2个汇流条440A、440B来增加将可动触头430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在触点装置40中,只要使用汇流条440A、440B中的1个汇流条即可。也就是说,在触点装置40中,只要应用汇流条440A、440B中的至少1个汇流条即可。
另外,在应用汇流条440A、440B中的1个汇流条的情况下,该汇流条的形状既可以是上述的形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不同的形状的第2汇流条440B。
如图28所示,在第2汇流条440B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相连设置有2个电路片(前侧电路片445B、后侧电路片446B)。即,图28所示的第2汇流条440B呈以下形状: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向前后方向分支出2个电路片(前侧电路片445B、后侧电路片446B)。
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斜前方。
另外,前侧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另一方面,后侧电路片(第2电路部)446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2个电路片(前侧电路片445B、后侧电路片446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前侧电路片445B和后侧电路片446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前侧电路片445B和后侧电路片446B的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与负载电连接。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电流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流入前侧电路片445B和后侧电路片446B,被前侧电路片445B和后侧电路片446B所分流。因而,与前侧电路片445B同样地,流过后侧电路片446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
(5.4)第4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29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不同的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左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右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在此,在本变形例中,使第1电路片445A和第2电路片445B的前端分支为上下两个分支,由此分别形成有上侧电路片447A、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A、448B。
此外,上侧电路片447A和下侧电路片448A的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与行驶用的蓄电池电连接。另一方面,上侧电路片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B的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与负载电连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2个电路片(上侧电路片447A、下侧电路片448A)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另外,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2个电路片(上侧电路片447B、下侧电路片448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上侧电路片447A、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A、448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电流从第1延伸设置部443A流入第1电路片445A的根侧,被上侧电路片447A和下侧电路片448A所分流。另外,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流入第2电路片445B的根侧,被上侧电路片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B所分流。因而,与电路片445A、445B同样地,流过上侧电路片447A、447B的电流I的方向、流过下侧电路片448A、448B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
(5.5)第5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30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不同的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前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在此,在本变形例中,使第1电路片445A和第2电路片445B的前端分支为上下两个分支,由此分别形成有上侧电路片447A、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A、448B。
此外,上侧电路片447A和下侧电路片448A的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与行驶用的蓄电池电连接。另一方面,上侧电路片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B的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例如与负载电连接。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2个电路片(上侧电路片447A、下侧电路片448A)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另外,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2个电路片(上侧电路片447B、下侧电路片448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上侧电路片447A、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A、448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
在本变形例中,例如,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电流从第1延伸设置部443A流入第1电路片445A的根侧,被上侧电路片447A和下侧电路片448A所分流。另外,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流入第2电路片445B的根侧,被上侧电路片447B和下侧电路片448B所分流。因而,与电路片445A、445B同样地,流过上侧电路片447A、447B的电流I的方向、流过下侧电路片448A、448B的电流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相反。
(5.6)第6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31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大致相同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左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右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1轭496未被固定于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而是被固定于壳体410。即,第1轭496以相对于壳体410而言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的方式设置于该壳体410。
如图31的(A)和图31的(B)所示,第1轭496被固定于壳体410的内周面的一部分。在图31的(A)和图31的(B)中,第1轭496被固定于可动触头430的上方的、与可动触头430相向的位置。这样一来,如图31的(B)所示,在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的情况下,从右方来看,在可动触头430的周围产生逆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641
(参照图31的(B))。通过产生该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642
同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轭491与第2轭492相互拉拽的情况同样地,第1轭496与第2轭492相互拉拽。
此外,第1轭496也可以被固定于壳体410的外周面,还可以被固定于在壳体410的内部收容的固定端子420A、420B。
(5.7)第7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在应用了图32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的基础上设置第1轭496。
即,也可以使用以下的汇流条440A、440B: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固定端子420A、420B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延伸设置部443A、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443A、443B的固定部441A、441B固定的固定端子420A、420B重叠。
而且,也可以与图31同样地,第1轭496不被固定于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而是被固定于壳体410。这样一来,也如图32的(B)所示,在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的情况下,从右方来看,在可动触头430的周围产生逆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651
(参照图32的(B))。通过产生该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652
同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第1轭491与第2轭492相互拉拽的情况同样地,第1轭496与第2轭492相互拉拽。
此外,第1轭496也可以被固定于壳体410的外周面,还可以被固定于在壳体410的内部收容的固定端子420A、420B。
(5.8)第8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33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中,使用了与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大致相同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以及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固定部441A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1固定部441A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1固定端子420A的铆接部423A来与第1固定端子420A进行铆接结合。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第1固定部441A连结,以从第1固定部441A的左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左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延伸设置部443A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1延伸设置部443A的第1固定部441A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420A重叠。
另外,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与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以从延伸设置部443A的下端部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以及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固定部441B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机械连接。具体地说,第2固定部441B在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利用第2固定端子420B的铆接部423B来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进行铆接结合。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第2固定部441B连结,以从第2固定部441B的右端部向下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右方。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延伸设置部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第2固定部441B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420B重叠。
另外,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配置于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
另外,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与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以从第2延伸设置部443B的下端部向左方(从第2固定端子420B看时的第1固定端子420A侧)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3所示,从上方(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汇流条440A、440B的延伸设置部443A、443B位于密封轭451A、451B与壳体410之间。并且,在本变形例中,从上方(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汇流条440A、440B的延伸设置部443A、443B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与壳体410之间。
另一方面,从上方来看,电路片445A、445B也位于密封轭451A、451B与壳体410之间。
如果设为这种结构,则与延伸设置部443A、443B位于密封轭451A、451B的外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电路片445A、445B接近可动触头430,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斥力。因而,根据图33所示的触点装置40,能够使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将可动触点431A、431B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更大。
(5.9)第9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是,在应用了图34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的基础上,使延伸设置部443A、443B配置于密封轭451A、451B的内侧。
即,也可以使用以下的汇流条440A、440B:从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左右方向)及流过固定端子420A、420B的电流的方向(上下方向)这两方正交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延伸设置部443A、443B与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443A、443B的固定部441A、441B固定的固定端子420A、420B重叠。
而且,如图33所示,从上方(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汇流条440A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位于密封轭451A与壳体410之间。另外,从上方(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汇流条440B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位于密封轭451B与壳体410之间。
并且,从上方来看,第1电路片445A也位于密封轭451A与壳体410之间。而且,从上方来看,第2电路片445B也位于密封轭451B与壳体410之间。
即使设为这种结构,也能够使将可动触点431A、431B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更大。
(5.10)第10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35和图36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在电路片445A、445B的上方设置另外的电路片,这一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说,第1汇流条440A包括第1固定部441A、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445A、第1连结片4491A以及第1上侧电路片4492A(参照图35的(B))。
这样,图35和图36所示的第1汇流条440A还包括第1连结片4491A和第1上侧电路片4492A,这一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1汇流条440A不同。
第1连结片4491A与第1电路片445A连结,以从第1电路片445A的右端部向上方延长的方式配置在将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连结的直线上。第1上侧电路片4492A与第1连结片4491A连结,以从第1连结片4491A的上端部向左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后方。另外,第1连结片4491A、第1上侧电路片4492A的厚度方向均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35的(A))。
另一方面,第2汇流条440B包括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445B、第2连结片4491B以及第2上侧电路片4492B(参照图35的(B))。
这样,图35和图36所示的第2汇流条440B还包括第2连结片4491B和第2上侧电路片4492B,这一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2汇流条440B不同。
第2连结片4491B与第2电路片445B连结,以从第2电路片445B的左端部向上方延长的方式配置在将第1固定端子420A与第2固定端子420B连结的直线上。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与第2连结片4491B连结,以从第2连结片4491B的上端部向右方延长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前方。另外,第2连结片4491B、第2上侧电路片4492B的厚度方向均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参照图35的(A))。
另外,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从前后方向的一方来看,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位于相对于可动触头430而言的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相同的一侧。换言之,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位于相对于可动触头430而言的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相同的一侧。如处于这种位置关系那样,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以与可动触头430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
并且,第1上侧电路片4492A的长度和第2上侧电路片4492B的长度为第1可动触点431A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的距离L11(参照图16的(A)、图16的(B))以上。
另外,第1上侧电路片4492A从第1连结片4491A向左方延长(突出),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从第2连结片4491B向右方延长(突出)。在此,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想以下情况:电流I从第1固定端子420A朝向第2固定端子420B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此时,电流I按第1上侧电路片4492A、第1连结片4491A、第1电路片445A、第1延伸设置部443A、第1固定部441A、第1固定端子420A、可动触头430、第2固定端子420B、第2固定部441B、第2延伸设置部443B、第2电路片445B、第2连结部4491B、第2上侧电路片4492B的顺序流动(参照图35的(A)~图35的(C))。
而且,在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中,电流I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另一方面,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向右方流动。相反地,在电流I从第2固定端子420B朝向第1固定端子420A地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情况下,在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中电流I向左方流动,在可动触头430中电流I也向左方流动。
也就是说,在第1上侧电路片4492A和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中,从连结片4491A、4491B延长(突出)的方向互为反向,由此,流过第1上侧电路片4492A和第2上侧电路片4492B的电流I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I的方向是相同的方向。
这样,在本变形例中,汇流条440A、440B具有电路片445A、445B。因此,由于在第1电路片445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电路片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的斥力F1(参照图13的(A)),可动触头430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增加。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汇流条440A、440B具有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因此,能够削弱使可动触头430向下方移动的力。
并且,在本变形例中,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为正方向电路部,在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中,电流I向与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流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因此,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在第1上侧电路片4492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以及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吸引力F4(参照图36)。本公开所说的“吸引力F4”是指在可动触头430与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之间相互作用的力中的、相互拉拽的方向的力。这种吸引力F4是流过可动触头430和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的电流I由于洛伦兹力而受到的力。在图36中,为了避免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与电流I的标记重叠,将电流I标记在使标记与可动触头430的截面的中心点相偏离的位置处,但是实际上其宗旨并不在于确定电流I流动的位置。流过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的电流I的标记也是同样的。
在本变形例中,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时,在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可动触头430位于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的下方(参照图36)。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被固定于固定端子420A、420B,因此不相对于壳体410进行相对移动。另一方面,可动触头430能够相对于壳体410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吸引力F4中的上下方向的力分量F4x和前后方向的力分量F4y中的力分量F4x施加于可动触头430(参照图36)。其结果,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也就是说将可动触点431A、431B推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力增加。
因而,即使在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片445A、445B、4492A、4492B的厚度方向(前后方向)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由此,能够使与电路片445A、445B、4492A、4492B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上的、电路片445A(445B、4492A或4492B)的中心点与可动触头430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比较短。因此,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能够在电路片445A、445B、4492A、4492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更大的斥力F1(参照图13的(A))和吸引力F4。
其结果,能够实现例如短路电流等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进一步的稳定化。
此外,在图35和图36中,例示了具有电路片445A、445B以及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的汇流条440A、440B,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设为虽然具有上侧电路片4492A、4492B、但是不具有电路片445A、445B的汇流条440A、440B。
在该情况下,在汇流条440A、440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仅产生斥力F1和吸引力F4中的吸引力F4。
(5.11)第11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应用图37所示的汇流条440A、440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为以下结构:具有第2电路片445B和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但是不具有第1电路片445A和第1上侧电路片4492A。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如图37所示,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汇流条440B呈以包围触点装置40的方式沿着触点装置40的外周面卷绕而成的形状。此外,在图37所示的结构中,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的一方来看,可动触头430位于第2电路片445B与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之间。
在该情况下也是,在第2上侧电路片4492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相互拉拽的力,因此能够实现异常电流流过触点装置40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5.12)第12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38和图39所示的触点装置40。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仅具有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第1轭491和第2轭492中的第1轭491相当的轭,这一点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说,触点装置40具备与第1轭491相当的轭497(参照图38)。也就是说,在该触点装置40中,省略了第2实施方式的第2轭492。
轭497是强磁性体,例如由铁等金属材料形成。轭497被固定于轴380的前端部(上端部),位于可动触头430的上方(参照图38)。
在可动触头430位于闭位置的情况下,在可动触头430与轭497之间产生规定的间隙。通过这样,能够确保可动触头430与轭497之间的电绝缘性。
另外,轭497在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一对突出部497a、497b(参照图39)。换言之,在轭497的下表面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突出部497a、497b,该突出部497a、497b向与可动触头430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的方向(下方)相同的方向突出。
在电流I在可动触头430中向右方(从第1固定端子420A看时的第2固定端子420B侧)流动的情况下,从右方来看,在可动触头430的周围产生逆时针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21
(参照图39)。此时,轭497的突出部497a为N极,以及轭497的突出部497b为S极,因此通过可动触头430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22
朝向右(从突出部497a看时的突出部497b侧)。根据流过可动触头430的向右的电流I与通过可动触头430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23
之间的关系,向上的洛伦兹力F20作用于可动触头430。
并且,因流过电路片445A的电流I而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24
的一部分以及因流过电路片445B的电流I而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25
的一部分为通过轭497的向右的磁通。因此,通过可动触头430的向右的磁通增加,作用于可动触头430的向上的洛伦兹力F20增加。因而,能够实现异常电流流动的情况下的可动触点431A、431B与固定触点421aA、421aB之间的连接状态的稳定化。
此外,在本变形例中,设为轭497具有突出部497a、497b的结构,但是在轭497中设置突出部497a、497b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即,轭497也可以呈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第1轭491相同的形状。
(5.13)第13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40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一对灭弧用磁体的配置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地说,触点装置40具备2个密封轭451aA、451aB以及2个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来代替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2个密封轭451A、451B以及2个灭弧用磁体452A、452B(参照图40的(A)和图40的(B))。
密封轭451aA、451aB以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包围壳体410的方式配置于相对于壳体410而言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参照图40的(A))。
另外,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被配置成使相同的磁极(例如N极)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向。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配置于相对于壳体410而言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密封轭451aA、451aB连同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一起包围壳体410。也就是说,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被配置成: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从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向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方向与流过可动触头430的电流的方向不一致。
根据上述的结构,如图40的(A)所示,密封轭451aA形成供在灭弧用磁体452aA中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1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供在灭弧用磁体452aB中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2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同样地,密封轭451aB形成供在灭弧用磁体452aA中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3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形成供在灭弧用磁体452aB中产生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4
通过的磁路的一部分。在可动触头430的位置为闭位置的状态下,这些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5
作用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的与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接触的接触点。
在图40的(A)的例子中,设想了以下情况:在第1固定端子420A中产生向左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6
在第2固定端子420B中产生向右的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7
向下的电流I流过第1固定端子420A,向上的电流I流过第2固定端子420B。当在该状态下可动触头430从闭位置移动到开位置时,在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1可动触点431A之间,从第1固定触点421aA朝向第1可动触点431A产生向下的放电电流(电弧)。因而,由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8
向后的洛伦兹力F6作用于电弧(参照图40的(A))。也就是说,在第1固定触点421aA与第1可动触点431A之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到后方从而灭弧。另一方面,在第2固定触点421aB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从第2可动触点431B朝向第2固定触点421aB产生向上的放电电流(电弧)。因而,由于磁通
Figure GDA0002127276150000739
向后的洛伦兹力F7作用于电弧(参照图40的(A))。也就是说,在第2固定触点421aB与第2可动触点431B之间产生的电弧被拉伸到后方从而灭弧。
(5.14)第14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41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如图41的(A)和图41的(B)所示,汇流条440A、440B的结构与图40所示的触点装置40不同。
具体地说,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使用了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汇流条440A、440B。
即,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用第2实施方式中示出的触点装置40的2个密封轭451A、451B以及2个灭弧用磁体452A、452B来代替图40中示出的2个密封轭451aA、451aB以及2个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
在该情况下,延伸设置部443A、443B位于壳体41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未配置2个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的方向的两侧)(参照图41的(A))。因此,如图41的(B)所示,能够使同第1延伸设置部443A连结的第1电路片445A与同第2延伸设置部443B连结的第2电路片445B之间的距离比图40所示的触点装置40的第1电路片445A与第2电路片445B之间的距离短(参照图40的(B)、图41的(B))。由此,能够使电路片445A、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斥力更大。因而,能够使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比图40所示的触点装置40的大。
(5.15)第15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42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也使用了呈与图41所示的触点装置40大致相同的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而且,第1汇流条440A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位于密封轭451aA与壳体410之间,第2汇流条440B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位于密封轭451aB与壳体410之间(参照图42)。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电路片445A、445B更接近可动触头430,因此能够在电路片445A、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更大的斥力。因而,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能够使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更大。
(5.16)第16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设为图43所示的触点装置40。
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中,使用了呈与图40所示的触点装置40大致相同的形状的汇流条440A、440B。
而且,第1汇流条440A的第1延伸设置部443A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A与壳体410之间,第2汇流条440B的第2延伸设置部443b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B与壳体410之间(参照图43)。
在该情况下,如图43所示,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第1电路片445A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A与可动触头430之间。同样地,如图43所示,从可动触头430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第2电路片445B位于灭弧用磁体452a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
此外,在图43中,灭弧用磁体452aA、452aB不与壳体410结合,密封轭451aA、451aB与壳体410结合。具体地说,壳体4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一面(左端面)与密封轭451aA结合,壳体410的左右方向上的另一面(右端面)与密封轭451aB结合。
通过设为这种结构,能够使电路片445A、445B更接近可动触头430,因此能够在电路片445A、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产生更大的斥力。因而,本变形例所涉及的触点装置40能够使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更大。
(其它变形例)
下面,列举其它变形例。下面说明的变形例能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包括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示出的结构也能够适当组合来应用。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为壳体410以使固定端子420A、420B的一部分暴露的状态保持固定端子420A、420B的结构,但是不限于该结构。壳体410也可以将固定端子420A、420B的整体收容到壳体410的内部。也就是说,壳体410只要是至少收容固定触点421aA、421aB和可动触头430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具备密封轭的触点装置,但是触点装置也可以不具备密封轭。在设置有密封轭的情况下,密封轭有可能削弱电路片445A、445B与可动触头430之间的斥力。因此,也可以省略密封轭,由此抑制因密封轭引起的斥力的下降,结果是,能够使将可动触头430推向上方的力更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电磁继电器被设为在励磁线圈330未通电时可动触头430位于开位置的、所谓常开型的电磁继电器,但是也可以是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被保持于可动触头430的可动触点的数量是2个,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被保持于可动触头430的可动触点的数量也可以是1个,还可以是3个以上。同样地,固定端子(以及固定触点)的数量也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1个或3个以上。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是无保持件型的电磁继电器,但是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带保持件型的电磁继电器。在此,保持件例如呈左右方向的两面开口的矩形筒状,以使可动触头430沿左右方向贯通保持件的方式将保持件与可动触头430进行组合。在保持件的下壁与可动触头430之间配置有压接弹簧401。也就是说,可动触头43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被保持件所保持。轴380的上端部被固定于保持件。当励磁线圈330被通电时,轴380被推向上方,因此保持件向上方移动。伴随该移动,可动触头430向上方移动,使一对可动触点431A、431B位于与一对固定触点421aA、421aB接触的闭位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被设为柱塞型的触点装置,但是也可以是铰链型的触点装置。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为通过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铆接结合来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机械连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通过螺纹固定来与固定端子420A、420B进行机械连接。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灭弧用磁体为配置于壳体410的外侧(也就是说密封轭与壳体410之间)的结构,但是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灭弧用磁体也可以配置于壳体410的内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触点装置中,轭、灭弧用磁体以及密封轭不是必需的结构。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涉及各种结构能够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设备M1适当组合来应用。
本申请基于2017年1月1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002493号来主张优先权,通过参照将这些申请的全部内容引入本申请说明书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得到能够使作用于触点之间的电磁斥力进一步减少的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电磁继电器;10:触点装置;30:电磁体装置(驱动部);410:壳体;410a:非磁性部;411:顶壁(分隔构件);420A:第1固定端子;421aA:第1固定触点;420B:第2固定端子;421aB:第2固定触点;440A:第1汇流条(第1导电构件);441A:第1固定部;443A:第1延伸设置部;443aA:上端;443bA:下端;444A:第1面对部;444aA:上端;444bA:下端;445A:第1电路片(第1电路部:反方向电路部);4492A:第1上侧电路片(正方向电路部);440B:第2汇流条(第2导电构件);441B:第2固定部;443B:第2延伸设置部;443aB:上端;443bB:下端;444B:第2面对部;444aB:上端;444bB:下端;445B:第2电路片(第2电路部:反方向电路部);4492B:第2上侧电路片(正方向电路部);430:可动触头;431A:第1可动触点;431B:第2可动触点;M1:电设备;M2:内部设备;M3:机壳;M21、M22:导电棒(导电构件)。

Claims (21)

1.一种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固定端子,在该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1固定触点;
第2固定端子,在该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具有第2固定触点;
可动触头,其通过相对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触点进行相对移动,来对所述第1固定端子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之间的导通和非导通进行切换;
第1导电构件,其具有第1固定部,该第1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
第2导电构件,其具有第2固定部,该第2固定部被固定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以及
分隔构件,所述第1固定端子和所述第2固定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并且将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另一端侧进行分隔,
其中,与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分别相连设置有延伸设置部,
所述延伸设置部在沿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比所述分隔构件靠一端侧的位置处,具有面对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和所述可动触头中的至少任一方的面对部,
所述面对部沿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1固定部的所述面对部、所述第2固定部的所述面对部、所述第1固定端子以及所述第2固定端子沿所述第1固定端子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排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所具有的固定触点位于所述面对部的沿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对部与供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固定端子和所述第2固定端子以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与所述可动触头相向的状态并排设置于所述分隔构件,
被固定到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所述第1固定部向所述第1固定端子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被固定到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所述第2固定部向所述第1固定端子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并排设置方向上的与所述第1固定端子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壳体,所述壳体具有所述分隔构件,所述可动触头、所述第1固定触点以及所述第2固定触点收容于所述壳体,
与所述延伸设置部相连设置有电路部,所述电路部经由该延伸设置部以及相连设置有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来与供该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进行电连接,所述电路部沿着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延长,
所述可动触头在闭位置与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闭位置是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的位置,所述开位置是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触点分开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被固定于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第1导电构件以及被固定于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第2导电构件,
所述电路部具有与所述第1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1电路部以及与所述第2导电构件相连设置的第2电路部,
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可动触头被配置于所述第1电路部与所述第2电路部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部相连设置有2个所述电路部,
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可动触头被配置于2个所述电路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部具有反方向电路部,所述反方向电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闭位置时,在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中电流向与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
处于所述闭位置的状态的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与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部具有正方向电路部,所述正方向电路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闭位置时,在所述正方向电路部中电流向与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
所述正方向电路部在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而言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位于同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部具有:
反方向电路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闭位置时,在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中电流向与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以及
正方向电路部,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在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闭位置时,在所述正方向电路部中电流向与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
处于所述闭位置的状态的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与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之间,并且,所述正方向电路部在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而言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和所述第2固定触点位于同一侧,
所述正方向电路部与所述反方向电路部相连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与所述正方向电路部相对于所述可动触头而言位于同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反方向电路部与所述正方向电路部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设置部的延伸方向的长度为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的、从与固定部连接的连接部位到固定触点的保持部位为止的长度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具有第1可动触点和第2可动触点,在所述可动触头位于所述闭位置时,所述第1可动触点与所述第1固定触点接触,所述第2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固定触点接触,
从所述可动触头的移动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电路部的长度为所述第1可动触点与所述第2可动触点之间的距离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非磁性部,所述非磁性部从该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所述非磁性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同所述电路部与位于所述闭位置的所述可动触头的相向区域相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备非磁性部,所述非磁性部从该壳体的厚度方向上的一端形成到另一端,由非磁性材料形成,
所述非磁性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同所述延伸设置部与位于所述闭位置的所述可动触头的相向区域相重叠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流过所述可动触头的电流的主电流方向的一方来看,所述延伸设置部与供相连设置有该延伸设置部的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重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固定部和所述第2固定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固定部与供该固定部固定的固定端子进行机械连接。
19.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以及
使所述可动触头移动的电磁体装置。
20.一种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内部设备,其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触点装置或者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磁继电器;以及
机壳,其保持所述内部设备。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导电构件和所述第2导电构件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导电构件被保持于所述机壳。
CN201880006706.5A 2017-01-11 2018-01-11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Active CN1101922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2493 2017-01-11
JP2017002493 2017-01-11
PCT/JP2018/000450 WO2018131639A1 (ja) 2017-01-11 2018-01-11 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電気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2261A CN110192261A (zh) 2019-08-30
CN110192261B true CN110192261B (zh) 2021-08-17

Family

ID=628395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06706.5A Active CN110192261B (zh) 2017-01-11 2018-01-11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39133B2 (zh)
JP (1) JP7117567B2 (zh)
CN (1) CN110192261B (zh)
DE (1) DE112018000353T5 (zh)
WO (1) WO20181316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7646B2 (en) * 2017-04-14 2022-02-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electrical device
US10950402B2 (en) * 2017-10-17 2021-03-16 Solarbos, Inc. Electrical contactor
JPWO2019103064A1 (ja) * 2017-11-27 2020-1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電磁継電器及び電気機器
CN111868870A (zh) * 2018-03-20 2020-10-3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路切断装置
KR20230159645A (ko) * 2018-11-09 2023-11-21 샤먼 홍파 일렉트릭 파워 컨트롤즈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JP7451910B2 (ja) * 2019-09-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351157B2 (ja) * 2019-09-18 2023-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CN110853984A (zh) * 2019-12-06 2020-02-28 宁波天波港联电子有限公司 多段电弧继电器
WO2021187527A1 (ja) * 2020-03-18 2021-09-23 ショット日本株式会社 気密端子およびその気密端子を用いた接点装置
CN117095988A (zh) * 2022-05-12 2023-11-21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继电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CN2731689Y (zh) * 2004-10-13 2005-10-05 王昆益 磁式微功耗交流接触器
CN102456511A (zh) * 2010-10-15 2012-05-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切换装置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JP2014110165A (ja) * 2012-12-03 2014-06-12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103999182A (zh) * 2012-03-12 2014-08-2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开关
CN105556633A (zh) * 2013-10-04 2016-05-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WO2017183305A1 (ja) * 2016-04-22 2017-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CN111418039A (zh) * 2017-11-27 2020-07-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以及电气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7301A (en) 1982-08-27 1984-08-21 Essex Group, Inc. Electric switch having enhanced fault current capability
JPS59211928A (ja) * 1983-05-13 1984-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JP4645659B2 (ja) 2008-02-21 2011-03-0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239634B1 (ko) * 2010-10-15 2013-03-11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 개폐장치
JP5771779B2 (ja) * 2011-03-22 2015-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開閉装置
JP5838920B2 (ja) 2011-07-18 2016-01-06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5585550B2 (ja) * 2011-07-18 2014-09-10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継電器
JP6300157B2 (ja) * 2013-08-02 2018-03-2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12015002850T5 (de) * 2014-06-19 2017-03-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taktvorrichtun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das sie verwende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Kontaktvorrichtung
JP2017002493A (ja) 2015-06-05 2017-01-05 博史 榎 杭の埋設方法
JP6558571B2 (ja) * 2015-07-01 2019-08-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WO2019103061A1 (ja) * 2017-11-27 2020-11-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EP3719828A1 (en) * 2017-11-27 2020-10-0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 module, contact device,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dule, and electric instrument
CN111406300A (zh) * 2017-11-27 2020-07-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电气设备以及电气设备用机壳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6A (zh) * 1996-03-26 1997-10-08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触点间隙可调的密封触点装置
CN2731689Y (zh) * 2004-10-13 2005-10-05 王昆益 磁式微功耗交流接触器
CN102456511A (zh) * 2010-10-15 2012-05-16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切换装置
CN103843099A (zh) * 2011-10-07 2014-06-04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电磁接触器
CN103999182A (zh) * 2012-03-12 2014-08-20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开关
JP2014110165A (ja) * 2012-12-03 2014-06-12 Panasonic Corp 接点装置
CN105556633A (zh) * 2013-10-04 2016-05-0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WO2017183305A1 (ja) * 2016-04-22 2017-10-2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CN111418039A (zh) * 2017-11-27 2020-07-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以及电气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39133B2 (en) 2021-10-05
US20190355536A1 (en) 2019-11-21
CN110192261A (zh) 2019-08-30
JPWO2018131639A1 (ja) 2019-11-14
DE112018000353T5 (de) 2019-09-19
JP7117567B2 (ja) 2022-08-15
WO2018131639A1 (ja) 2018-07-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92261B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US10991532B2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mounted with same
JP5938745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US20130033344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20140025458A (ko) 전자 접촉기
CN111418039A (zh)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以及电气设备
CN111406300A (zh) 电磁继电器、电气设备以及电气设备用机壳
KR20140027990A (ko) 전자 접촉기
JP2009199894A (ja) 電磁継電器
CN112955993B (zh) 触点装置和电磁继电器
US11404231B2 (en) Contact poin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2104364A (ja) 接点装置
EP3690914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equipped with said contact device
JP4645659B2 (ja) 電磁継電器
WO2019167825A1 (ja) 接点装置モジュール、電磁継電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気機器
JP6064222B2 (ja)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2012104366A (ja) 接点装置
JP2011204476A (ja) 接点装置
EP3690915A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equipped with said contact device
JP2012104359A (ja) 接点装置
JP2012104361A (ja) 接点装置
JP2012104362A (ja) 接点装置
WO2020022231A1 (ja) 電磁石装置、電磁継電器
JP2012104363A (ja) 接点装置
JP2018198117A (ja) 電磁リレ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