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56633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56633A CN105556633A CN201480051315.7A CN201480051315A CN105556633A CN 105556633 A CN105556633 A CN 105556633A CN 201480051315 A CN201480051315 A CN 201480051315A CN 105556633 A CN105556633 A CN 1055566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contact
- terminal portio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100)具备触点装置(1),该触点装置(1)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35a)的固定端子(35)、和形成有与固定触点(35a)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29b)的可动触头(29)。该触点装置(1)收容在框体(5)的内部。此外,还具备端子部(80),该端子部(80)具有形成有螺纹部(81a)的第一端子部(81)和与第一端子部(81)连接的第二端子部(82)。第一端子部(81)和第二端子部(82)采用至少在将对象侧构件(90)与端子部(80)连接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的构造。而且,在第一端子部(81)以及第二端子部(8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设有对第一端子部(81)与第二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82h)。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在使用螺栓等来安装对象侧构件时更容易安装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基部被固定于电池模块主体、且前端部与电池模块主体隔开规定间隔而分离的金属端子上连接作为对象侧构件的汇流条。此时,通过在金属端子的前端部与电池模块主体之间配置螺母,并且使该螺母与止转部抵接,从而抑制连接汇流条时的螺母的空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01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安装于电池模块主体侧的止转部上配置螺母,并使螺栓紧固于螺母,由此将对象侧构件安装于金属端子。这样,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将止转部安装于电池模块主体之后,在该止转部上配置螺母,在所述状态下,使螺栓紧固于螺母而将对象侧构件安装于金属端子,因此工序复杂化。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的电磁继电器。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电磁继电器具备:触点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框体,其在内部收容所述触点装置;以及端子部,其具有从所述框体露出的螺纹部,该端子部与所述触点装置连接且用于连接对象侧构件,所述端子部具备形成有所述螺纹部的第一端子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第二端子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至少在将所述对象侧构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上,设有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
本发明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转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
本发明的第三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部由具有多边形的头部的螺栓构成,所述转动限制部具有设于所述第二端子部且与所述头部卡合的壁部。
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在于,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相互电连接时抵接的所述第一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之间,设有转动限制辅助部,该转动限制辅助部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限制进行辅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具有螺纹部的第一端子部以及与第一端子部连接的第二端子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上,设有对第一端子部与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因此,除了能够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以外,还无需准备额外构件的螺栓以及螺母,由此能够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这样,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的电磁继电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侧视图,(b)是底视图,(c)是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触点装置的一部分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图,(a)是侧向剖视图,(b)是在与图4(a)正交的方向上剖开的侧向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壳体罩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后视图,(c)是侧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的拆下壳体罩的状态的侧向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图,(a)是从一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b)是从另一方侧观察时的立体图,(c)是主视图,(d)是俯视图。
图9是示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上安装有对象侧构件的状态的图,(a)是底视图,(b)是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与对象侧构件的固定方法的图,(a)是示出固定前的状态的主视图,(b)是示出固定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变形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端子部的另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图4(b)的上下左右作为上下左右、将图4(a)的左右作为前后而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00是在初始状态下成为触点断开的所谓常开型的电磁继电器,如图1~图3所示,具备将位于下部的驱动组件2和位于上部的触点组件3一体组合而构成的触点装置1。而且,触点装置1被收纳在中空箱型的壳体(框体)5内。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在初始状态下成为触点接通的所谓常闭型的电磁继电器。
壳体5具备:大致矩形的壳体基部7;以及以覆盖该壳体基部7的方式配置且对驱动组件2以及触点组件3等搭载部件进行收容的壳体罩9。
在壳体基部7上,供一对线圈端子20分别装配的一对狭缝71、71设置在图4中的下部侧。另外,在壳体基部7的图4中的上部侧分别设有供一对端子部80、80安装的一对切口72、72。此外,在壳体基部7的后侧(图4(a)的右侧:壳体基部的与壳体罩相反的一侧的面)设有向后方突出而将一对端子部80、80隔离的壁部73。另一方面,壳体罩9形成为壳体基部7侧被开放的中空箱型。
驱动组件2具备:用于卷绕线圈13的中空圆筒状的线圈骨架11;以及固定于线圈骨架11且分别连接线圈13的两端的一对线圈端子20。
线圈骨架11在圆筒部的上下两端具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大致圆形的凸缘部11c,在上下的凸缘部11c之间形成有用于卷绕线圈13的卷绕躯体部11d。
线圈端子20利用铜等导电性材料而形成为平板状,在一对线圈端子20上分别设有中继端子20a。而且,在各中继端子20a上,卷绕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的两端的引出线以捆扎的状态被焊接。
而且,通过经由一对线圈端子20而向线圈13通电来对驱动组件2进行驱动。这样,通过使驱动组件2驱动,对由后述的触点组件3的固定触点35a和可动触点29b构成的触点进行开闭,从而能够切换一对固定端子35间的导通、非导通。
另外,驱动组件2具备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包围线圈骨架11的跟片6。在本实施方式中,跟片6由与线圈骨架11的上端面抵接的矩形的跟片上板21和与线圈骨架11的下端面以及侧面抵接的矩形的跟片19构成,且在前后方向上开放。
跟片19配置在线圈13与壳体5之间,该跟片19具备底壁19a和从底壁19a的周缘立起的一对侧壁19b、19b。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折弯一张板而连续一体地形成底壁19a以及一对侧壁19b、19b。另外,在跟片19的底壁19a上形成有圆环状的插通孔19c,在该插通孔19c中安装有由磁性材料构成的套筒16。而且,在跟片19的一对侧壁19b、19b的前端侧(上端侧)以覆盖卷绕于线圈骨架11的线圈13的方式配置有上述的跟片上板21。
另外,驱动组件2具备:固定铁芯15,其固定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且由被通电的线圈13磁化;以及可动铁芯17,其与固定铁芯15在上下方向(轴向)上对置,且配置在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固定铁芯15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凸缘部15b向圆周方向突出地设置在突起部15a的上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组件2在固定铁芯15以及可动铁芯17与线圈骨架11之间具备插棒式铁芯帽(Plungercap)14,该插棒式铁芯帽14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上表面开口的有底圆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线圈骨架11的中心的插通孔11a内配置有插棒式铁芯帽14。此时,在线圈骨架1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接合面11b,在该接合面11b上载置有插棒式铁芯帽14的凸缘部14a。而且,使插棒式铁芯帽14的突出部14b嵌合于插通孔11a。另外,在设于线圈骨架11的圆筒内部的插棒式铁芯帽14内收纳固定铁芯15和可动铁芯17。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铁芯15配置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开口侧。
此外,固定铁芯15以及可动铁芯17分别形成为外径与插棒式铁芯帽14的内径大致同径的圆柱状,可动铁芯17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圆筒内部进行滑动。该可动铁芯17的移动范围设定在与固定铁芯15分离的初始位置和与固定铁芯15抵接的抵接位置之间。另外,在固定铁芯15与可动铁芯17之间,夹设有由螺旋弹簧构成且向使可动铁芯17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方向进行施力的复位弹簧23。可动铁芯17被该复位弹簧23向远离固定铁芯15的方向(图4的上侧)施力。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内,在整周上设置有朝向中心侧突出而减小孔径的突起15d,该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成为复位弹簧23的弹簧承受部。
另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固定铁芯15穿过的插通孔21a。而且,当使固定铁芯15穿过时,使固定铁芯15的圆筒部15b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穿过。此时,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大致中心设有与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大致同径的凹部21b,通过将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嵌入到凹部21b而防止脱落。
此外,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侧设有由金属制构成的压板49,左右端部被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上。而且,压板49的中央的凸部设置为,形成对与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相比突出的固定铁芯15的凸缘部15b进行收纳的空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15与压板49之间设有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橡胶)构成的铁芯橡胶18,以避免来自固定铁芯15的振动直接传播至压板49。该铁芯橡胶18形成为圆盘状,在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后述的轴(驱动轴)25穿过的插通孔18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铁芯橡胶18以包围凸缘部15b的方式嵌合于固定铁芯15。
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开口侧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4a,该凸缘部14a固定在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上的插通孔21a的周围。而且,插棒式铁芯帽14的下端底部穿过在底壁19a的插通孔19c中安装的套筒16。此时,收纳在插棒式铁芯帽14的下部的可动铁芯17与套筒16的周部磁耦合。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在向线圈13通电时,固定铁芯15中的与可动铁芯17对置的对置面和底壁19a中的与套筒16接触的周部作为一对磁极部而相互成为不同极性,可动铁芯17被固定铁芯15吸引而移动至抵接位置。另一方面,当停止向线圈13的通电时,可动铁芯17借助复位弹簧23而恢复至初始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复位弹簧23穿过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上端与突起15d的下表面15f抵接,并且下表面与可动铁芯17的上表面抵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棒式铁芯帽14内的底部设有减振橡胶12,该减振橡胶12由具有橡胶弹性的材料构成,且形成为与可动铁芯17的外径大致同径。
另外,在驱动组件2的上方设有根据线圈13的通电的接通断开而对触点进行开闭的触点组件3。
触点组件3具备由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下表面开口的箱状的基座41。然后,在基座41的顶壁部设有2处位置的插通孔41a,一对固定端子35隔着下凸缘32而穿过插通孔41a。固定端子35由铜系材料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圆筒形。在固定端子35的下端面形成有固定触点35a,在上端部形成有向圆周方向突出的凸缘部35b,在凸缘部35b的中心设有凸部35c。而且,下凸缘32的上表面与固定端子35的凸缘部35b被银焊料34密闭接合,下凸缘32的下表面与基座41的上表面之间也被银焊料36密闭接合。
另外,在固定端子35上安装有与外部负载等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连接的一对端子部80、80。该端子部80、8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在端子部80、80的前端形成有供固定端子35的凸部35c穿过的插通孔82a、82a,通过对穿过该插通孔82a、82a的凸部35c进行旋转铆接加工而将端子部80、80固定于固定端子35。
另外,在基座41内以跨越一对固定触点35a之间的方式配置有可动触头29,在可动触头29的上表面上与固定触点35a对置的部位分别设有可动触点29b。而且,在可动触头29的中央部贯穿设置有供将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芯17连结的轴25的一端部穿过的插通孔29a。
轴2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在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较长的圆棒状的轴主体部25b、和以向圆周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在从可动触头29向上方突出的部分处的凸缘部25a。
此外,在可动触头29与压板49之间,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且以覆盖压板49的方式形成的绝缘板37、和由螺旋弹簧构成且供轴25穿过的接压弹簧(施力部)33。需要说明的是,在绝缘板37的中央设有供轴25穿过的插通孔37a,可动触头29被接压弹簧33向上方(驱动轴方向的一方侧)施力。
在此,以如下方式设定可动铁芯17与可动触头29之间的位置关系:当可动铁芯17位于初始位置时,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相互分离,当可动铁芯17位于抵接位置时,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接触。即,在不向线圈13通电的期间,触点装置3断开,由此使两固定端子35间绝缘,在向线圈13通电的期间,触点组件3接通,由此使两固定端子35之间导通。需要说明的是,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之间的接触压力由接压弹簧33确保。
然而,当在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35a接触的状态下使电流流动时,通过该电流,在固定触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作用电磁斥力。当在该固定触点35a、35a与可动触头29之间作用电磁斥力时,触点压力降低,接触阻力变大而使焦耳热急剧增加、或者触点分离而产生电弧热。因此,可动触点29b以及固定触点35a可能熔敷。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抵接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源接通的状态)下,至少设置在可动触头29的下侧(驱动轴方向的另一方侧)配置(在与下表面29d抵接的状态下配置)的磁轭50。
具体地说,由在可动触头29的上侧配置的上侧磁轭(第二磁轭)51和包围可动触头29的下侧以及侧部的下侧磁轭(第一磁轭)52构成包围可动触头29的上下表面29c、29d以及侧面29e的磁轭50。即,在可动触点29b远离固定触点35a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将电源断开的状态)下,磁轭50至少配置在可动触头29的下侧(驱动轴方向的另一方侧)(在与下表面29d抵接的状态下配置)。
这样,通过由上侧磁轭51和下侧磁轭52包围可动触头29,而在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之间形成磁路。
而且,通过设置上侧磁轭51以及下侧磁轭52,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35a接触时流动有电流之际,上侧磁轭51以及下侧磁轭52基于电流而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这样,通过产生相互吸引的磁力,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相互吸引。通过该上侧磁轭51与下侧磁轭52相互吸引,可动触头29被按压于固定触点35a,限制了可动触头29要与固定触点35a分离的动作。这样,通过限制可动触头29要与固定触点35a分离的动作,可动触头29不排斥固定触点35a且使可动触点29b吸附于固定触点35a,从而抑制电弧的产生。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因电弧的产生而导致的触点熔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侧磁轭51形成为大致矩形板状,将下侧磁轭52由底壁部52a和以从底壁部52a的两端立起的方式形成的侧壁部52b形成为大致U字状。此时,如图4(a)所示,优选使下侧磁轭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磁轭51的下表面抵接,但也可以不使下侧磁轭52的侧壁部52b的上端面与上侧磁轭51的下表面抵接。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9被接压弹簧33向上方施力。具体地说,接压弹簧33的上端与下侧磁轭52的底壁部52a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下端与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抵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5d的上表面15e成为接压弹簧33的弹簧承受部。
另外,在上侧磁轭51、下侧磁轭52以及压板49上分别形成有供轴25穿过的插通孔51a、插通孔52c以及插通孔49a。
而且,如以下那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有可动触头29。
首先,从下侧依次配置有可动铁芯17、复位弹簧23、跟片上板21、固定铁芯15、铁芯橡胶18、压板49、绝缘板37、接压弹簧33、下侧磁轭52、可动触头29以及上侧磁轭51。此时,复位弹簧23穿过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内,该固定铁芯15的突起部15a嵌合于跟片上板21的插通孔21a以及插棒式铁芯帽14的插通孔14c。
然后,使轴25的主体部25b从上侧磁轭51的上侧穿过各个插通孔51a、29a、52c、37a、49a、18a、15c、21a以及接压弹簧33、复位弹簧23,并穿过可动铁芯17的插通孔17a而进行连结。需要说明的是,轴25向可动铁芯17的连结通过挤压前端而进行铆钉结合、或者通过在轴25的另一端部形成螺纹槽而与可动铁芯17螺合来进行。
这样,在轴25的一端部安装可动触头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侧磁轭51的上侧形成有圆环状的接合面51b,并在该接合面51b上收纳轴25的凸缘部25a,由此能够抑制轴25向上方的突出,并且防止轴25的脱落。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等将轴25固定于上侧磁轭51。
另外,在固定铁芯15上设置的插通孔15c被设定为比轴25的外径大的内径,以使得至少避免轴25与固定铁芯15接触。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可动触头29与可动铁芯17的移动联动地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当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分离时在可动触点29b与固定触点35a之间产生的电弧,向基座41内封入气体。作为这种气体,可以使用将在产生电弧的温度区域中热传导最优异的氢气作为主体的混合气体。为了对该气体进行密封,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覆盖基座41与跟片上板21的间隙的上凸缘40。
具体地说,基座41具有排列设置了一对插通孔41a的顶壁41b、和以从该顶壁41b的周缘向下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方筒状的壁部41c,且形成为下侧(可动触头29侧)开放的中空箱型。而且,在从被开放的下侧将可动触头29收容于壁部41c的内侧的状态下,借助上凸缘40而将基座41固定于跟片上板21。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银焊料(未图示)对基座41下表面的开口周缘部和上凸缘40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并且通过电弧焊接等对上凸缘40的下表面和跟片上板21的上表面进行气密接合。此外,通过电弧焊接等对跟片上板21的下表面和插棒式铁芯帽14的凸缘部14a进行气密接合。这样一来,形成向基座41内封入有气体的密封空间S。
此外,与使用气体的电弧的抑制方法并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进行使用压缩磁轭(CapsuleYork)的电弧的抑制。压缩磁轭由磁性构件30以及一对永久磁铁31构成,磁性构件30由铁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框状。该磁性构件30具备相互对抗的一对侧片30a和相互对抗的一对侧片30b。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侧边30b以及将两侧片30a的基端部连结起来的方式与该两侧片30a一体形成。而且,通过使另一方的侧边30b的两端与两侧片30a的前端部分别连结,从而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呈大致矩形框状的磁性构件30。
永久磁铁31以与两侧片30a分别对置的方式安装在磁性构件30的两侧片30a上,通过该永久磁铁31,对基座41施加与可动触点29a相对于固定触点35a接触分离的方向大致垂直的磁场。由此,电弧向与可动触头29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拉伸,并且被封入到基座41内的气体冷却,从而电弧电压急剧上升,在电弧电压超过触点间的电压的时刻,电弧被切断。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利用压缩磁轭所引起的磁吹和被封入基座41内的气体所进行的冷却而寻求电弧对策。这样一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切断电弧,从而能够减少固定触点35a以及可动触点29b的消耗。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00中,可动铁芯17被插棒式铁芯帽14在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上引导,因此与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位置被限制。因此,在与可动铁芯17连接的轴25中,与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位置被限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铁芯15中,通过使轴25穿过插通孔15c,来限制与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轴25的位置。换句话说,固定铁芯15的插通孔15c形成为,形成有突起15d的部位的内径成为与轴25的外径同等程度。即,限制轴25向前后左右的移动,并且将轴25设定为向上下方向移动的程度的直径。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轴25在插棒式铁芯帽14和固定铁芯15的突起15d这2处位置被限制了相对于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的倾斜。因此,即便轴25相对于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倾斜,与可动铁芯17的移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的轴25的位置也在可动铁芯17的下端和固定铁芯15的突起15d这2处位置被限制,因此轴25的倾斜被限制。其结果是,轴25的直进性得以确保,从而能够抑制轴25发生倾斜。
接下来,对触点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在线圈13未被通电的状态下,复位弹簧23的弹力克服接压弹簧33的弹力而使可动铁芯17向与固定铁芯15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成为可动触点29b远离固定触点35a的图4(a)、(b)的状态。
当从该断开状态向线圈13通电时,可动铁芯17借助电磁力以克服复位弹簧23的弹力而被吸引至固定铁芯15的方式向固定铁芯15接近移动。伴随着该可动铁芯17向上侧(固定铁芯15侧)的移动,轴25以及在轴25上安装的上侧磁轭51、可动触头29以及下侧磁轭52向上侧(固定触点35a侧)移动。由此,可动触头29的可动触点29b与固定端子35的固定触点35a接触而使这些各触点相互电导通,从而使触点装置1接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更容易地紧固(连接)于与触点装置1(固定触点35)连接的端子部80。
具体地说,如图1所示,与触点装置1(固定触点35)连接的端子部80、80分别具有从壳体(框体)5露出的螺纹部81a、81a。这样,通过在端子部80上设置从壳体(框体)5露出的螺纹部81a,仅使螺纹部81a与螺母91螺合便能够将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个端子部80、80由多个构件构成。
具体地说,如图5~图8所示,由形成有螺纹部81a的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和与外侧端子部81连接的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构成端子部80。
如图7所示,外侧端子部81由具有四边形(多边形)的头部81b的螺栓构成。即,外侧端子部81具备四边形(多边形)的头部81b和与头部81b连结的轴部81c。而且,通过在该轴部81c上贯穿设置螺纹槽81d,从而形成从壳体(框体)5露出的螺纹部81a。
内侧端子部82具备形成有供固定端子35的凸部35c穿过的插通孔82a的平板状的连接板(连接部)82b。此外,内侧端子部82具备沿与连接板82b的延伸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延伸且支承外侧端子部81的支承板(支承部)82c。在该支承板82c上形成有供外侧端子部81的轴部81c穿过的插通孔82d。另外,内侧端子部82具备将支承板82c与连接板82b连结的连结部82e。连结部82e以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形成。而且,通过使该连结部82e弹性变形,能够以支承板82c与连接板82b所成的角度变化的方式使支承板82c相对于连接板82b相对移动。即,能够使支承板82c以连结部82e为基点而相对于连接板82b相对转动。另外,通过使连结部82e弹性变形,能够抑制施加于支承板82c的力向连接板82b传递。
这样,内侧端子部82具备连接板82b、连结部82e以及支承板82c,在侧视观察下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板82b、连结部82e以及支承板82c通过将一张板折弯而连续一体地形成。
另外,在连接板82b上形成有供在壳体基部7的切口72内形成的突部72a穿过的插通孔82f。而且,在将外侧端子部81的轴部81c穿过插通孔82d的状态下,使突部72a穿过插通孔82f,由此将连接板82b(内侧端子部82)固定于壳体基部7(参照图6)。此时,头部81b配置在壳体基部7的里面(外表面)7a和支承板82c的与壳体基部对置的对置面(与头部81b抵接的抵接面)82g之间。而且,螺纹部81a以前端朝向外侧的状态从壳体(框体)5露出。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通过焊接、铆接等将外侧端子部81和内侧端子部82固定,而是在使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时,将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相互连接。
即,在未使对象侧构件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的状态下,外侧端子部81以能够相对于内侧端子部82相对移动(相对旋转等)的状态支承于内侧端子部8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在未使对象侧构件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的状态下,通过将外侧端子部81临时固定于内侧端子部82等,来抑制外侧端子部81相对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移动(相对旋转等)。此时,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可以相互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互电连接。
这样,外侧端子部81和内侧端子部82在至少将对象侧构件90与端子部80连接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即可。换言之,外侧端子部81和内侧端子部82在未使对象侧构件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的状态时,可以相互电连接,也可以不相互电连接。
而且,在将形成有螺纹部81a的轴部81c穿过在对象侧构件90上形成的插通孔90a的状态下,通过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由此使对象侧构件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并且使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相互连接(参照图9以及图10)。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将对象侧构件90紧固于端子部80时产生的轴力,将对象侧构件90紧固于端子部80,并且使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相互连接。
然而,在将外侧端子部81以能够相对于内侧端子部82相对移动(相对旋转等)的状态支承于内侧端子部82的情况下,当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时,外侧端子部81可能与螺母91一起转动(共同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即便在将外侧端子部81临时固定于内侧端子部82等的情况下,当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时,外侧端子部81也可能与螺母91一起转动(共同旋转)。因此,当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时,需要一边固定外侧端子部81一边进行螺合作业,以避免外侧端子部81与螺母91共同旋转。
一直以来,为了进行上述那样的作业,使用额外构件的夹具。然而,当使用额外构件的夹具时,对象侧构件90向端子部80的紧固作业复杂化。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以及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即内侧端子部82,设有对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壁部(转动限制部)82h(参照图7以及图8)。
具体地说,壁部82从支承板82c的宽度方向两端向供外侧端子部81穿过的一侧延伸配置,通过使外侧端子部81的头部81b与该壁部82卡合,来制止外侧端子部81的转动。即,利用壁部(转动限制部)82h来限制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限制部具有与外侧端子部81的头部81b卡合而对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壁部82h。
该壁部82h通过将支承板82c的两端折弯而形成,且与支承板82c连续一体地形成。因此,内侧端子部82包括壁部82h在内通过将一张板折弯而连续一体地形成。由于端子部80、80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而形成,因此壁部82h也全部由金属材料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壁部(转动限制部)82h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即可。
另外,壁部的形状、个数能够根据头部81b的形状而适当地设定。例如,在头部的形状为多边形的情况下,可以以沿着头部的边的方式设置壁部。此时,可以以沿着头部的所有边的方式设置壁部,也可以以沿着多条边中的一部分的边的方式设置壁部。即,壁部的形状只要是能够限制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的形状即可,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部80具有从壳体(框体)5露出的螺纹部81a。因此,当使对象侧构件90紧固于端子部80时,能够减少用户方面准备的部件。即,一直以来,除对象侧构件90以及螺母91以外,还需要用户方面准备螺钉、螺栓,但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无需用户方面准备螺钉、螺栓。另外,仅通过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便能够使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因此能够更容易地使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形成有螺纹部81a的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和与外侧端子部81连接的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构成端子部80。即,由多个构件构成端子部80。而且,在至少使对象侧构件(汇流条、线束、圆形端子等)90紧固(连接)于端子部80的状态下,使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相互电连接。
通过采用所述结构,能够将普通的螺栓等通用品用作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即,无需新制作一体形成有螺纹部的端子部,能够实现加工工序的减少。而且,由于无需准备额外构件的螺栓以及螺母,因此能够实现对象侧构件90的安装工序的简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以及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设置有对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壁部(转动限制部)82h。
因此,当使螺母91与螺纹部81a螺合时,能够抑制外侧端子部81与螺母91一起转动(共同旋转)。其结果是,除了不需要为了避免外侧端子部81与螺母91共同旋转而进行固定的夹具以外,还能够省略夹具对外侧端子部81(头部81b)的固定作业。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可实现对象侧构件90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90的电磁继电器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壁部(转动限制部)82h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头部81b而导致壁部(转动限制部)82h发生破损,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90。
另外,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使用螺纹种类不同的外侧端子部81,因此电磁继电器100具有通用性。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内侧端子部82由连接板82b、连结部82e以及支承板82c构成,并使连结部82e能够弹性变形,由此能够使支承板82c以连结部82e为基点而相对于连接板82b相对转动。因此,在将内侧端子部82与固定端子35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将外侧端子部81从支承板82c取下、或者被支承于支承板82c。即,在保持将内侧端子部82与固定端子35连接的状态下,能够使外侧端子部81相对于支承板82c装卸。若采用上述结构,更容易进行对螺纹种类不同的外侧端子部81的更换。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在将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相互电连接时抵接的外侧端子部81的抵接面(抵接部位:头部81b的轴部81c侧的面)81e与内侧端子部82的抵接面(抵接部位:支承板82c的与壳体基部对置的对置面)82g之间,设置对外侧端子部81与内侧端子部82之间的相对转动限制进行辅助的转动限制辅助部83。通过设置这种转动限制辅助部83,借助钩挂、摩擦力的增加来辅助转动限制。该转动限制辅助部83能够通过在抵接面81e、抵接面82g上形成凹凸形状、突起或者实施粗面加工而获得。另外,也可以使具有粘结性、弹性的部件夹设在抵接面81e与抵接面82g之间。具有粘结性、弹性的部件也可以固定在抵接面81e、抵接面82g上,还可以不固定在抵接面81e、抵接面82g上。
图11例示出在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的与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抵接的抵接面82g上设有转动限制辅助部83的情况。另外,图12例示出在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的与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抵接的抵接面81e上设有转动限制辅助部83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的抵接面81e以及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的抵接面82g这两者设置转动限制辅助部83。
需要说明的是,转动限制辅助部只要设置在将外侧端子部(第一端子部)81和内侧端子部(第二端子部)82相互电连接时抵接的部位即可,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壁部81h的内侧面与头部81b的外侧面之间。此时,也可以在转动限制部本身设置转动限制辅助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例示出端子部由2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但也可以将端子部由3个以上的部件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然例示出将转动限制部设于第二端子部的情况,但也可以设于第一端子部,还可以设于第一端子部以及第二端子部这两者。
另外,第一端子部、第二端子部、其它细微部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也能够适当地变更。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可实现对象侧构件的安装工序的简化且更可靠地安装对象侧构件的电磁继电器。
Claims (4)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备:
触点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固定触点的固定端子、和形成有与所述固定触点接触分离的可动触点的可动触头;
框体,其在内部收容所述触点装置;以及
端子部,其具有从所述框体露出的螺纹部,该端子部与所述触点装置连接且用于连接对象侧构件,
所述端子部具备形成有所述螺纹部的第一端子部、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部连接的第二端子部,
所述第一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至少在将所述对象侧构件与所述端子部连接的状态下相互电连接,
在所述第一端子部以及所述第二端子部中的至少任一方的端子部上,设有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进行限制的转动限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限制部的至少一部分由金属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子部由具有多边形的头部的螺栓构成,所述转动限制部具有设于所述第二端子部且与所述头部卡合的壁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相互电连接时抵接的所述第一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抵接部位之间,设有转动限制辅助部,该转动限制辅助部对所述第一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的相对转动限制进行辅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8895 | 2013-10-04 | ||
JP2013208895A JP6260893B2 (ja) | 2013-10-04 | 2013-10-04 | 電磁リレー |
PCT/JP2014/005060 WO2015049880A1 (ja) | 2013-10-04 | 2014-10-03 | 電磁リレー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56633A true CN105556633A (zh) | 2016-05-04 |
CN105556633B CN105556633B (zh) | 2018-09-11 |
Family
ID=52778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5131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556633B (zh) | 2013-10-04 | 2014-10-03 | 电磁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88478B2 (zh) |
JP (1) | JP6260893B2 (zh) |
CN (1) | CN105556633B (zh) |
DE (1) | DE112014004178T5 (zh) |
WO (1) | WO2015049880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92261A (zh) * | 2017-01-11 | 2019-08-30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
CN110364395A (zh) * | 2018-04-11 | 2019-10-22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端子转换单元及具备该端子转换单元的电气设备 |
CN113272930A (zh) * | 2019-01-18 | 2021-08-17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继电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95452B (zh) * | 2016-05-27 | 2017-11-10 |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密封型高压直流继电器 |
KR101912697B1 (ko) | 2017-02-21 | 2018-10-29 |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 적층형 터미널이 구비된 전자접촉기 |
JP2019036434A (ja) * | 2017-08-10 | 2019-03-0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続ユニット |
JP6897461B2 (ja) * | 2017-09-27 | 2021-06-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接続ユニット |
US10950402B2 (en) * | 2017-10-17 | 2021-03-16 | Solarbos, Inc. | Electrical contactor |
JP7088074B2 (ja) | 2019-02-20 | 2022-06-2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CN111816509A (zh) * | 2019-04-12 | 2020-10-23 | 贵州振华群英电器有限公司(国营第八九一厂) |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的陶瓷基座及其组装方法 |
JP7451910B2 (ja) * | 2019-09-18 | 2024-03-19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JP7351157B2 (ja) * | 2019-09-18 | 2023-09-27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リレー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571U (zh) * | 1990-06-28 | 1992-03-04 | ||
JPH0430306U (zh) * | 1990-07-06 | 1992-03-11 | ||
CN1264144A (zh) * | 1999-02-18 | 2000-08-23 | 有限会社高科技 | 通电开关 |
CN1356742A (zh) * | 2000-11-29 | 2002-07-03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的端子装置 |
US6943655B1 (en) * | 2004-02-27 | 2005-09-13 | Trombetta, Llc |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ssembly |
CN1697105A (zh) * | 2004-05-11 | 2005-11-16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中的端子装置 |
CN1933079A (zh) * | 2005-09-13 | 2007-03-21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磁接触器的线圈端组件 |
CN202134469U (zh) * | 2011-06-27 | 2012-02-01 | 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接触器的导线连接结构 |
US20120264007A1 (en) * | 2011-04-14 | 2012-10-18 |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2013037775A (ja) * | 2011-08-03 | 2013-02-21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571A (ja) * | 1989-09-22 | 1992-01-30 | Fuji Electric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4539763B2 (ja) | 2008-06-13 | 2010-09-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極 |
JP6106517B2 (ja) * | 2013-05-09 | 2017-04-05 |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 丸端子固定構造 |
JP6131966B2 (ja) * | 2015-01-30 | 2017-05-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池及び組電池 |
-
2013
- 2013-10-04 JP JP2013208895A patent/JP626089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10-03 CN CN201480051315.7A patent/CN1055566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10-03 DE DE112014004178.5T patent/DE112014004178T5/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10-03 WO PCT/JP2014/005060 patent/WO201504988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4-10-03 US US15/026,434 patent/US1038847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7571U (zh) * | 1990-06-28 | 1992-03-04 | ||
JPH0430306U (zh) * | 1990-07-06 | 1992-03-11 | ||
CN1264144A (zh) * | 1999-02-18 | 2000-08-23 | 有限会社高科技 | 通电开关 |
CN1356742A (zh) * | 2000-11-29 | 2002-07-03 | 富士电机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的端子装置 |
US6943655B1 (en) * | 2004-02-27 | 2005-09-13 | Trombetta, Llc | Direct current contactor assembly |
CN1697105A (zh) * | 2004-05-11 | 2005-11-16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气设备中的端子装置 |
CN1933079A (zh) * | 2005-09-13 | 2007-03-21 | Ls产电株式会社 | 磁接触器的线圈端组件 |
US20120264007A1 (en) * | 2011-04-14 | 2012-10-18 |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202134469U (zh) * | 2011-06-27 | 2012-02-01 | 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接触器的导线连接结构 |
JP2013037775A (ja) * | 2011-08-03 | 2013-02-21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電磁継電器及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92261A (zh) * | 2017-01-11 | 2019-08-30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
CN110192261B (zh) * | 2017-01-11 | 2021-08-17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电设备 |
CN110364395A (zh) * | 2018-04-11 | 2019-10-22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端子转换单元及具备该端子转换单元的电气设备 |
CN113272930A (zh) * | 2019-01-18 | 2021-08-17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继电器 |
CN113272930B (zh) * | 2019-01-18 | 2024-04-30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继电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60893B2 (ja) | 2018-01-17 |
US10388478B2 (en) | 2019-08-20 |
DE112014004178T5 (de) | 2016-05-25 |
US20160254113A1 (en) | 2016-09-01 |
JP2015072852A (ja) | 2015-04-16 |
CN105556633B (zh) | 2018-09-11 |
WO2015049880A1 (ja) | 2015-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56633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6653453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JP6064223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US979307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106057586A (zh) |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 |
US10032570B2 (en) | Contact device | |
US20200312597A1 (en) |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equipped with contact device | |
CN106062913A (zh) | 电磁接触器 | |
US11562870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6172633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JP6064222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EP3690914A1 (en) |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equipped with said contact device | |
US10373789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694517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03871787B (zh) | 电磁接触器 | |
US11908650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JP2017195097A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6414379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JP2014203786A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003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