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78667A -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78667A
CN110178667A CN201910273354.6A CN201910273354A CN110178667A CN 110178667 A CN110178667 A CN 110178667A CN 201910273354 A CN201910273354 A CN 201910273354A CN 110178667 A CN110178667 A CN 1101786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perennial
stub
fertilizer
interpla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7335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178667B (zh
Inventor
胡凤益
黄光福
道金荣
张石来
吴叔康
张静
杨旭
黄立钰
刘艳
何飞飞
刘跃明
蔡晓琳
秦世雯
高晶
付思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Yunnan University YNU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Yunnan University YNU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Yunnan University YNU filed Critical Yunn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Priority to CN20191027335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78667B/zh
Publication of CN1101786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86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1786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786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21/00Methods of fertilising, sowing or planting
    • A01C21/005Following a specific plan, e.g. patter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40Fabaceae, e.g. beans or pea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旱育秧;移栽至稻田内,对稻田进行施肥管理和控水晒田,在乳熟期到收获前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齐穗后20天~25天内施加保根促芽肥;一季稻区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越冬后如果发苗整齐度不好,再次整理稻桩高度时保留稻桩2cm~5cm;多年生稻进入越冬期前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播套作农作物。本方法通过施肥提高多年生稻产量同时兼顾稻米品质,留稻桩为冬腋芽休眠提供足够营养,配合越冬期套作其他作物,提高稻桩存活率,增加种植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涉及多年生稻的稻桩成活率和高产 量的技术方法,具体为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多年生稻,是种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多年(多季)的稻作品种。多 年生稻是利用收获后其地下茎(土表之下)的腋芽能够安全越冬后重新生 长,下一年(季)恢复正常的稻作生产能力,依次往后,实现多年生稻的 生产。多年生稻属于一种新的稻作产品,单季稻实测产量500公斤/亩~600 公斤/亩,双季稻实测产量1000公斤/亩~12000公斤/亩(早稻+晚稻),从 第2个生产季节起,不再需要购买种子、育秧、移栽、犁田、耙田等生产 性环节的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和一年生稻相比,可以减少生产投入成本的 50%以上,在云南地区大约减少400元/亩~600元/亩的直接投入,且连续 多年不需要对田块进行翻耕,实行免耕后减少了劳动力、肥料、农药的投 入,增加了土壤的自然属性和自然地力,多年生稻技术具有广阔的推广应 用前景。
根据多年生稻越年再生季规律,将多年生稻越年再生季生育期划分 为:越冬期(腋芽休眠期)、腋芽萌发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及开花结 实期,越冬期决定稻桩成活数,稻桩成活数决定休眠芽成活数,进而影响 越年再生季有效穗的形成,最终影响越年再生季产量,因此可以说越冬期 是多年生稻最为基础和关键的时期。
目前,多年生稻的栽培管理现状中存在如下问题:
(1)与普通水稻无需越冬不同,多年生稻越冬期内杂草多,温度低, 因而难以以高存活率越冬。目前多年生稻在生产上,冬季基本是让多年生 稻稻桩自然越冬,因此带来了下列问题:土壤温湿度控制难度大、稻桩成 活率低、稻桩周围杂草多、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2)多年生稻不同于再生稻,主要利用收获后其地下茎(土表之下) 的腋芽能够安全越冬后重新生长,如果多年生稻留稻桩高度过高,高节位 和地下茎均能萌发出苗,而多年生稻高节位腋芽发出的苗生育期较短,低 节位(地下茎腋芽)生育期较短,这就带来了同一稻兜发出的苗地上部与 地下部的苗,生育期不一致,因此在栽培措施上无法正常施肥、无法正常 进行病虫害防治,影响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制约了多年生稻产量 提高同时生育期不一致,灌浆结实不能同时进行,营养成分不能集中供应 到籽粒,导致部分籽粒不能充分灌浆,不利于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影响稻 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食味品质和加工品质。
(3)长期深水灌溉影响多年生稻产量、影响多年生稻根系活力、影 响收割作业,长期深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土壤含水量过大,人工收割 人容易下陷,增加人力投入,增加成本,同时容易破坏稻桩;收割机收割 土壤含水量过高,容易碾压深陷稻桩,造成稻桩的死亡;再生季稻桩营养 吸收不足,再生季地下茎腋芽萌发率低,人工或者机械收割都极易破坏稻 桩,直接将头季稻桩踩入或者碾压陷到泥土里,极大降低腋芽成活,降低 再生季稻桩成活率,最终制约再生季产量提高。
发明内容
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多年生稻的推广应用,为 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发明人的团队的研发,发明了一种有效解决多年生稻 产量低、早晚稻之间稻桩存活率低、越冬稻桩成活率低的栽培管理方法, 本方法提高了多年生稻早晚稻稻桩存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并解决了多年生 稻发苗不整齐,无法同时正常施肥、正常进行病虫害防治的问题,从整体 上大大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和质量。具体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 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多年生稻进入乳熟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 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在齐穗后20天~25天施保根 促芽肥;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 一季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0cm~20cm;多年生稻稻桩越冬后整理稻桩高度时 保留2cm~5cm;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在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苗或种子,越 冬后收获套作的农作物。
进一步的,本方法还包括:对套作的农作物生长期内进行肥料管理、 水份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管理;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结束后及时对套种农作 物收获,并将套种农作物余下的杆或鲜苗收割还田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蚕豆,所述套作包括:将蚕豆种子 套作在多年生稻稻田的窄行和稻桩株间,种植密度为每亩7000穴~10000 穴,每穴1粒~2粒,套作深度为1cm~2cm;所述肥料管理包括:蚕豆幼苗 期时施浇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盛花期时施浇磷酸二氢钾肥;所述水分管 理包括:蚕豆灌浆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待蚕豆收获后将 秆直接还田。
进一步的,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小麦,所述套作包括:小麦种子套 作前进行晒种浸种处理,晒种时间为1天~2天,浸种用的混合溶液包含粉 锈宁和多效唑,浸种8h后捞出沥干,并每隔8h~10h淋1次水,直至种 子露芽后及时套作;小麦套作后及时在田间盖稻草,盖稻草厚度为 0.25cm~0.5cm;小麦2叶1心时,灌水追肥;待小麦收获后将秆直接还 田。
进一步的,所述在保根促芽肥为尿素和硫酸钾,在收获多年生稻前 或收获后的7天~10天内施浇。
进一步的,还包括分阶段分施肥:
头季多年生稻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
其中,早稻施: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 芽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
晚稻施:分蘖肥和穗肥,其中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硫酸钾;
再生季施肥包括:提芽促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提芽促蘖肥包 括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芽肥包含尿 素和硫酸钾。
进一步的,本方法还包括:再次整理稻桩高度的时期为过越冬期后, 根据多年生稻种植区域,其他一年生水稻品种移栽期往推前15天左右, 进行放水施肥,在当地一年生水稻品种移栽时进行稻桩,人工割桩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多年生稻选用多年生性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 种以旱育秧方式育秧,旱育秧后按每亩移栽1万丛~2万丛移栽至稻田内; 所述控水晒田还包括:在多年生稻的乳熟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田块 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控水晒田的管理,控水晒田利于籽粒灌浆结实,提高结实 率和千粒重,利于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合成,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了稻 米外观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
(2)控水晒田和种植密度偏稀的栽培方法,能够有效的避免机械或 者人工收割时稻桩被收割机的碾压和人为踩踏对稻桩根系活力的影响,从 而保障了稻桩的完整性,进一步提高多年生稻的腋芽存活率,从而保障产 量;
(3)通过对田间的水肥管理,针对性的在收获前、收获后对田间施 保根促芽肥,对稻桩地下的根系和休眠芽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养分,从而使 得其能够顺利安全越冬并使其下一季发芽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养分进行生 长,从而提高了下一季腋芽萌发率,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
(4)通过低留稻桩的方式实现了多年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增收,低留 稻桩保证了再生时的整齐度和营养的有效汇集,使得地表下的根系吸收够 足够的养分,从而实现了生育期一致,使得结粒饱满,产量得以保障。
(5)通过套作农作物解决了多年生稻越冬期稻桩成活率低的问题, 实现了对稻桩土地的保温保湿、固氮松土等作用效果从而提高了稻桩越冬 的存活率,有效保证了新一季的多年生稻产量。
(6)通过套作农作物降低了越冬期内对田间杂草的防控整治成本, 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和控制杂草的生长量,并且通过对套作作物生长期内 的常规除草手段能够实现对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无需再次针对稻田内的 杂草再次整治,从而缩减了杂草的防控整治成本;同时,套作作物的收入 增加了越冬期稻田的经济收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提供的目的、技术方案、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 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基于 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 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多年生”,“多年生性”或相似术语是指通过长 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选育的具有种植一次通过无性繁殖可以生长 并收获多年多季(2年或2季及以上)的品系特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多年生 能力。
在本发明中,多年生稻收割后,留稻桩的目的是保证稻桩茎秆有足 够光合产物积累,供腋芽营养;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控制在2cm~5cm,晚 稻或一季稻收获后留桩高度控制在15cm~25cm之间进行越冬;低留稻桩可 以最大限度保障再生苗从地下部压缩节发出,保证再生苗生育进程一致,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做到穗粒数兼顾,同时利于结实 率和千粒重提高,进而提高多年生稻产量;低留稻桩能够减少对稻桩的碾 压和踩踏,目的是保证稻桩茎秆有足够光合产物积累,供腋芽营养,同时 所留稻桩高度不能过高,避免影响后期蚕豆的播种及蚕豆正常生长。
在本发明中,用豆科作物或禾本科作物作为套作的农作物,是由于这 两类作物比较常见,具有产量高、抗病力强,且易于管理的特点,并具有 一定的经济价值,因而是作为套作作物的优选方案。
在本发明中,选择生育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抗病力强的优良 农作物品种,具体指生育期应与多年生稻收获起到第二季开始稻桩整理时 之间的期限相匹配、合适,即应保证农作物正常收获时期和越冬后多年生 稻正常恢复生长茬口的时期相匹配;套作农作物不影响多年生稻的正常生 长;
在本发明中,对农作物的相应管理,均能同时作用于越冬期内的多 年生稻稻桩,保障套作农作物的同时,也能保障稻桩,从而提高了管理的 作用效果和利用率;
在本发明中,套作农作物收割后余下的杆或鲜苗进行还田,目的是 利用杆或鲜苗提高稻田肥力,减少多年生稻生长过程中肥料投入,同时还 能起到保温作用。
在本发明以豆科作物作为农作物套作的栽培方法中,将豆科作物套 作在多年生稻稻田的窄行和稻桩株间以合理密度栽种,种植密度为每亩 7000穴~10000穴,每穴1粒~2粒,套作深度为1cm~2cm;所述肥料管理包 括:蚕豆幼苗期时施浇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盛花期时施浇磷酸二氢钾肥; 所述水分管理包括:蚕豆灌浆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实现 均匀地全方位分布、覆盖多年生稻稻田。这样的种植密度能更好地满足多年生稻稻桩与蚕豆生长之间的养分平衡,既满足了蚕豆的正常生长和利用 蚕豆的生长实现对稻桩的保温保湿作用,又保证了蚕豆的生长所需不会破 坏多年生稻正常的养分需求,实现最佳的套作效果。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案中,农作物为禾本科作物,具体可以为小麦、 大麦、燕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种子套作前进行晒种浸种处理,能提高 种子发芽率,有效减少病害发生,保障了套作期间多年生稻稻桩不受病虫 害影响;采用干干湿湿的方法催芽,能提高种子发芽后的成活率;禾本科 作物套作后及时在田间盖草,盖草厚度可在0.25cm~0.5cm之间,覆盖稻 草后,用水喷湿,盖草有保温保湿作用,有利于苗齐苗全和稻草腐烂发酵, 提高田间温度,既可以提高小麦苗数又可以保证稻桩对温湿度的需求利于 稻桩安全越冬。
在本发明中,套作农作物的栽培方法中进行肥料管理,指的是套作 农作物幼苗期正是多年生稻稻桩的休眠芽及稻桩根须在收获后处于较为 虚弱状态的时期,此时田内施浇的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也能够使多年生稻 的休眠芽和稻桩根须补充适宜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其保持活力,能够进一 步使其顺利度过休眠期、越冬期。
目前传统的套作方式由于都不用考虑稻谷收获后稻桩成活的问题, 因此都是直接毁掉前茬稻桩,进行其他作物的种植实现轮作或者套作。其 目的和技术效果都是实现土地的利用率和时间上的有效率用率,是一种以 增产为目的的技术手段。与常规水稻生产最大不同的是:多年生稻种植一 次可以收获多年(多次),越冬后利用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稻桩成活 数决定了腋芽数量,所以稻桩成活率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人创新性的在保留有多年生稻稻桩周围进行田间套作,通过套 作的作物在越冬期内的生长,利用其生长期内的作物的光合作用释放的热 量能够提高田间土地的土壤温度,套作农作物的生长可以覆盖住稻桩,实 现对稻桩的保温功能;利用其生长期内的呼吸作用产生的水分实现对土壤 的保湿作用,从而使得稻田内的土地实现保温保湿、固氮作用,增加土壤 疏松度和肥力的作用,同时也控制了杂草的生长量,由于套作作物在生长期内也需要进行杂草防治工作,能够顺便把田地内的杂草一起除去,保证 了下一季多年生稻生长季中杂草量的控制,在套作作物常规进行栽培措施 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时能够一并使得多年生稻的稻桩进行统一的栽培措施 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无需单独进行管理防治工作,达到一举两得的效 果,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多年生稻下一季的产量和兼顾稻米品质;因此,低 留桩高度的多年生稻稻桩,具有能安全越冬并提高下一季的产量的效果。 总体而言,该方法有效的提高多年生稻越冬期稻桩成活率,为多年生稻越 冬后高产、高效栽培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生稻不同于一般水稻,具有较强的分蘖和发苗能力,只要水肥 充分稻兜地下压缩节的休眠芽就能萌发成苗,尤其是齐穗后采用传统的水 分管理模式,则田里有水或者是干湿交替,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抽穗的 同时地下依然在发苗),不利于灌浆结实,制约稻米品质的同时影响产量, 在双季稻区早稻始穗后到成熟长期灌水使得根系长期处于厌氧条件下,影 响部分休眠芽成活率,不利于晚稻(再生季)苗的早生快发,同时长期灌 水导致田间泥巴过于松软,不利于人工或机械收割对稻桩保护,不能充分 保证稻桩成活率。而本发明创新式的在多年生稻稻田内进行控水晒田,其 效果不同于干湿交替,避免了干湿交替造成多年生稻地下压缩节上的休眠 芽提前萌发成苗,导致小苗与籽粒争夺营养物质的现象出现。控水晒田利 于籽粒灌浆结实,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本发明中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使其保持含水量较低的状态,能够有 效避免长期深水灌溉影响多年生稻根系活力,利于多年生稻对营养物质的 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有效提升了光合速率,加快了光合产物的合成,促进 了结实率、千粒重,最终提高产量;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避免了长 期深水灌溉环境下多年生稻地下部分压缩节上的腋芽长期处于无氧状态, 提高了稻桩成活率。
本发明所述的“多年生稻发苗整齐度”,指的是多年生稻的晚稻或第 二季或第N季所再生生长的稻子初生时的发苗统一度,具体指上一季收割 后留下的稻桩在越冬后,于稻桩上新生的新芽、新苗的新发时间的统一性、 生长周期的统一性,统称为发苗整齐度。本发明所述的“多年生稻发苗整 齐度”也与多年生稻的结实率、千粒重、多年生稻产量和品质具有相关性, 整齐度越高,其各上述指标就越好。
经发明人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中所述“多年生稻产量偏低”的影 响原因主要为:1)多年生稻稻桩单位面积内的穗粒数低,难以形成较多 的大穗;2)多年生稻越冬成活率低,多年生稻乳熟期后根系逐渐衰老, 同时茎秆营养物质大量向籽粒转运,使得多年生稻收割后地下茎上腋芽吸 收营养物质能力减弱,同时茎秆向腋芽供给的营养物质量少,导致腋芽成 活率降低;同时收割时留稻桩高度过高导致多年生稻高节位腋芽与地下茎 上腋芽进行营养竞争,导致地下茎上腋芽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加上冬季低 温,减少腋芽成活率,最终导致再生季有效穗、大穗之间产生矛盾,影响 产量。(3)多年生稻发苗不整齐,稻桩地上部份的新苗生育期偏短(一般 2个月成熟)、地下部发出的新苗生育期偏长(一般4个月左右成熟),即 地上与地下部生育进程不一致,导致肥料施入期矛盾,不能正常补充多年 生稻生长所需的生长元素,影响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进 而影响产量;
本发明的栽培方法,除本发明中提及的步骤之外,其余步骤和操作 条件等均为常规的种植手段。经发明人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发明中,多年 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施保根促芽肥,有利于保持根系活力,提高茎秆 营养物质积累量,保证越冬期腋芽营养需求,提高越冬腋芽成活率;多年 生稻收割后,留稻桩的目的是保证稻桩茎秆有足够光合产物积累,供腋芽 营养,提高多年生稻越冬腋芽成活率,但是留稻桩高度不宜太高,早晚稻 之间留桩高度2cm~5cm之间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或一季稻收获后留桩高 度控制在15cm~25cm之间进行越冬;如果越冬后,多年生稻发苗不整齐, 进行低留稻桩处理,留桩高度控制在2cm~5cm,之间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再 生苗从地下部压缩节发出,保证再生苗生育进程一致,保障越冬后再生季 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协调,形成大穗,做到穗粒数兼顾,同时利于结实率和 千粒重提高,进而提高多年生稻产量越冬后再生季,在乳熟期田地进行控 水晒田处理,可以提高根系活力,利用营养物质吸收转运,避免了多年生 稻地下压缩节上的休眠芽提前萌发成苗,导致小苗与籽粒争夺营养物质的 现象出现,保证籽粒灌浆结实营养充分供给,提高了结实率、千粒重,最 终提高产量和保证稻米品质。通过这样的栽培方法,使得再生季的发苗整 齐度高,有效提高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优化稻米品 质。因此,本发明创新地将留桩高度控制在15cm~25cm进行越冬,低留 稻桩,有利于稻桩营养物质的分配,提高腋芽成活率,进而保证大穗的形 成;同时,低留稻桩处理,有效降低了地上部分的出苗率,有利于稻桩光 合作用产物向地下部分的转运,利于地下部分的发苗生长,避免地上部苗 数过多带来的地下部与地上部苗生育期不一致问题,利用生育前期壮苗形 成,保证后期形成大穗,同时避免了后期籽粒灌浆结实期不一致,影响稻 米品质问题,提高产量和保证米质。
实施例1:
宜良县试验田,多年生稻2016年10月12日收获后播种蚕豆,2017 年4月10日收获蚕豆,2017年4月25日-27日进行多年生稻稻桩整理、 除杂草,选用生育期为150天的,鲜食蚕豆品种凤蚕豆18号。具体包括 如下步骤:
(1)多年生稻收获:收获前对田地施浇保根促芽肥,收获时,采用 收割机收获多年生稻,保留稻桩,留稻桩高度为15cm,
(2)套作蚕豆播种:选择生育期适宜、产量高、品质优、抗病力强, 同时其生长周期满足多年生稻越冬时期的需求的蚕豆品种凤蚕豆18号, 该品种的蚕豆的生长期与多年生稻的越冬休眠期相符合。人工将凤蚕豆18 号点播到多年生稻稻桩窄行和株间周围,将蚕豆种子点播在稻田的窄行和 株间,种植密度可为每亩9000穴,穴播2粒,播种深度为2cm。
(3)蚕豆种植管理:肥料管理,当幼苗达5片真叶时,加硫酸钾或 氯化钾每亩用量5公斤,兑水浇施;盛花初荚期,每亩用磷酸二氢钾0.2 公斤兑水50公斤叶面喷施;水份管理,保证灌浆期,使土壤含水量保持 在20%~25%之间,若低于20%,必须立即灌水;终花散尖期进行打顶摘芯, 防治病害;第一次在冬至前后打顶,摘除主茎生长点,促进提早分枝,增加有效分枝数;第二次整枝在30%植株开始形成第一豆荚时,摘除嫩枝2 厘米,能提高结荚率20%左右,主要病害有赤斑病、锈病等。田间管理期 内进行肥料管理,其目的不仅是针对套作的蚕豆进行施肥管理,其另一个 目的是能够通过肥料也促进多年生稻稻桩地下部分根须对营养的吸收,从 而使得根须保持活力,对下一季新芽的萌发生长提供了养分储蓄,能够进 一步提高发芽率和生长旺盛度,从而对下一季多年生稻的生长势态得以有 效的保障。
(4)蚕豆适时收获并加强对多年生稻水肥管理:若采收青豆作蔬菜 用,可自下而上分3、4次采收。若采收老熟籽粒,应待大部分植株中下 部豆荚变黑一次采收。收摘完后的蚕豆鲜苗可以直接还田。蚕豆收获后根 据当地水稻正常移栽时间,给多年生稻田放水,同时每亩施5kg尿素和 20kg过磷酸钙。
(5)多年生稻进入乳熟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 壤相对湿度为35%~55%。
与和本实施例种植规格相同的未进行套作蚕豆(不套作)的对照组 相比,统计越冬后多年生稻稻桩存活率和下一季的多年生稻产量,结果见 表1:
表1套作蚕豆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及产量影响
处理 稻桩成活率(%) 多年生稻产量(kg/亩)
对照(不套作) 78.2 481.5
套作蚕豆 92.9 607.7
实施例2: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地点:宜良试验点;海拔高度:1600m;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6.3℃,年极端最高气温33.9℃,最低气温-6.2℃; 最热月平均气温21.7℃,最冷月平均气温8.1℃。
在本实施例中套作小麦,宜良县试验田,多年生稻2016年10月9日 收获后播种蚕豆,2017年4月27日收获小麦,2017年4月30日-5月5 日进行多年生稻稻桩整理、除杂草;小麦品种选择云南常见的云麦53。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多年生稻收获及稻草保留:收获前10天控水晒田,不影响多年 生稻灌浆结实,同时保证收获后田块湿度适中,避免小麦播种后涝害,同 时水稻收获后将稻草晒至5成干堆好待用,收获时保留稻桩,留桩高度 5cm。
(2)小麦种子处理:为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播前晒种1~2d;为减 少病害发生,用15%粉锈宁、10%多效唑按1kg种2g药的标准对水1.2~ 1.5kg浸种,8h右捞出沥干,采用干干湿湿的栽培方法催芽,即每隔8~ 10h淋1次水。露芽后即可播种,注意根芽不要太长。
(3)播种:每亩用种量控制在8kg~10k,最佳播种期在10月下旬~ 11月中旬,直接撒播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小麦播种后要及时盖稻草,盖 稻草厚度为0.25~0.5cm,标准是“土不露白,草不成砣,不压多年生稻 稻桩”,盖稻草有保温保湿左右,既可以提高小麦苗数又可以保证稻桩对 温湿度的需求。覆盖稻草后,用水喷湿,有利于苗齐苗全和稻草腐烂。
(4)稻田管理:一般在小麦2叶1心时,结合灌水追肥,施肥量每亩 225kg左右适时施好拔节肥,同时注意蚜虫、粘虫及棉铃虫等防治。
(5)适时收获:为不影响多年生稻越冬后正常生长应做到茬口合适安 排,收获后麦秆直接全部还田,提高稻田肥力,减少多年生稻生长过程中 肥料投入。
与和实施例2种植规格相同的未进行套作小麦(不套作)的对照组相 比,统计越冬后多年生稻稻桩存活率,结果见表2:
表2套作小麦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及产量影响
处理 稻桩成活率(%) 产量(kg/亩)
对照(不套作) 76.8 495.5
套作小麦 91.4 602.8
结合实施例1和2,进行套作农作物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及产量影 响的试验,结果见表3:
表3套作小麦和蚕豆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及产量影响
处理 稻桩成活率(%) 产量(kg/亩)
对照 80.2 520.6
套作蚕豆 93.5 612.3
套作小麦 92.4 602.4
实施例1和2小结:多年生稻越冬期通过套作农作物解决了多年生稻 越冬期稻桩成活率低的问题,通过套作农作物实现了对稻桩土地的保温保 湿、固氮松土等作用效果从而提高了稻桩越冬的存活率。同时也提高了多 年生稻越冬后新一季的产量,通过套作农作物,并加强对套作农作物的生 长期内的水肥管理,以及对稻桩留桩高度的管控,实现了对留桩的养分补 给和控制,从而保证了越冬后新芽萌发时的统一性和养分能量的充足性,有效保证了新一季的多年生稻产量;此外,通过套作农作物,有效降低了 越冬期内对田间杂草的防控整治成本,且能够抑制杂草的生长和控制杂草 的生长量,增加了越冬期稻田的总经济收入。
实施例3:
选用多年生稻优质品种,头季于2016年3月15日进行旱育秧, 4月20日移栽,秧龄35天,移栽密度为每亩1.3万丛,2016年9 月25日以后控水晒田,2016年10月12日收获;所述选用凤蚕豆18 号,于2016年10月12日完成蚕豆播种,加强蚕豆田间管理,2017 年4月初采收鲜蚕豆;如表3,鲜食蚕豆的亩产达到了1029.7公斤, 按每公斤1.8元计算,可亩增加产值1853.4元,极大提高种植户的 收益。2017年4月25日进行稻桩整理、除杂草,4月28日灌水,5
表4越冬期套作蚕豆后稻桩成活率调查
调查点 调查丛数(株) 成活株数(株) 成活率(%)
1 37 35 94.6
2 37 34 91.9
3 37 34 91.9
4 97 88 90.7
5 99 92 92.9
6 77 66 85.7
7 88 74 84.1
平均 67.4 60.42 90.26
表5套作蚕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例4:套作蚕豆和小麦与不套作农作物的对比
选三块同样大小的多年生稻种植田地,第一块为不套作农作物的对照 田,第二块套作蚕豆、第三块套作小麦,同样的田间管理方式,并记录施 肥用料、除草花销;于越冬后统计每块田地中的稻桩成活率,并统计每块 田地下一季多年生稻的产量;
结果如表6可知,与对照(不套作农作物)相比套作蚕豆和小麦均显 著提高了越冬后多年生稻的稻桩成活率及越冬后多年生稻产量。如表7所 示,越冬后多年生稻杂草去除不套作农作物,投入工数约3个,每个按100 元计算,套作蚕豆和小麦可以减少每亩200元投入,施肥投入也较对照减 少80元左右,同时能增加冬季收入。
表6套作农作物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及产量影响
处理 稻桩成活率(%) 多年生稻产量(kg/亩)
对照 80.2 520.6
套作蚕豆 93.5 612.3
套作小麦 92.4 602.4
表7套作农作物种植效益分析
实施例5:越冬后的发苗整齐度的再次调整及对发苗整齐度和产量影 响
多年生稻在低海拔地区越冬期,稻桩上休眠芽一直处于生长状态,因 此越年后需重新整理稻桩,而再次的留稻桩高度也会影响多年生稻发苗整 齐度。因此,越冬期间,稻桩上的再生新苗的萌发时间会出现正常的差异 性,但如果差异较大,则还会在再生季生长期内造成明显的生育期不同的 现象,从而影响整齐度和产量、品质等。因此,为了进一步保障再生季的 多年生稻发苗整齐,则需要在越冬后再次判断是否需要再次整理,差异性 达到有必要再次整理的,通过对稻桩的高度再次保留控制在2cm~5cm之 间,以实现对发苗整齐度进一步的管控,进一步保障了发苗整齐度,从而 进一步保障了再生苗生育进程一致,进一步提高了多年生稻的品质。
2016年11月1日对多年生稻23收割,收割稻桩高度为15cm,2017 年2月15日对稻桩进行再次整理时设置9种留稻桩高度,包括2cm、5cm、 10cm、15cm、20cm、25cm、30cm、35cm、40cm 9种高度,于2017年2月 28日,对稻桩发苗情况整齐度进行调查。如表8所示,随着稻桩整理时高 度增加地上部比例增加,其中以2cm和5cm高度地上部比例最低,在2017 年6月16日,对各处理多年生稻23进行考种和测产,如表8所示,2cm 和5cm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均高于其他处理,使得产量较 其他处理高。
表8越冬后稻桩整理时不同留稻桩高度对发苗整齐度和产量影响试验
结果如表8所示,随着留稻桩高度的增加大苗比例越高,整齐度越差, 说明从整齐来看,对发苗整齐度较差时采取稻桩处理方法,通过留低桩可 以提高多年生稻整齐度。
如表8所示,通过低留稻桩2cm~5cm后发现,低留稻桩可以最大限 度的保障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做到穗粒数兼顾,同时利于结实率和千粒提 高,进而提高多年生稻产量;可以最大限度保障再生苗从地下部压缩节发 出,保证再生苗生育进程一致,利于栽培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保证产 量的同时兼顾稻米品质,从而解决多年生稻再生季生长期不整齐、难以管 理,产量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优选的试验:越冬前,收获第一季或每一季的多年生稻后保 留稻桩,留桩高度为20cm;多年生稻稻桩越冬后,调查多年生稻稻桩的发 苗整齐度,若发苗整齐度差,则整理稻桩调整发苗整齐度:割稻桩处理, 保留稻桩高度在2cm~5cm。越冬期间,稻桩上的再生新苗的萌发时间会出 现差异性,但如果差异较大,则还会在再生季生长期内造成明显的生育期 不一致现象,从而影响整齐度,进而影响产量、品质等,因此,为了进一 步保障再生季的多年生稻发苗整齐,则需要在越冬后再次判断是否需要再 次整理,差异性达到有必要再次整理的,通过对稻桩的高度再次保留控制 在2cm~5cm,以实现对发苗整齐度进一步的管控,进一步保障了发苗整齐 度,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再生苗生育进程一致,进一步提高了多年生稻的品 质。
优选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统计一株稻桩上的再生新苗叶片数, 若再生新苗之间的叶片数差异在三片叶以上的苗数占该株稻桩再生新苗 数的比例超过10%说明整齐度差,则应该再次再次整理稻桩高度,保留稻 桩2cm~5cm。
本实施例的另一操作方式:在多年生稻稻田中随机选择三或五个试 点,每个试点随机选取一株稻桩,统计每株稻桩中再生新苗之间的叶片数 差异在三片叶以上的苗数,苗数占各自稻桩再生新苗总数的比例进行统 计,取比例的平均值,若平均值超过10%;或者,比例超过10%的株数占 试点总数的比值过半;则说明整块田地的整齐度差,应进行整齐度整理, 整齐度整理为低留稻桩,稻桩高度在2cm~5cm。
参试品种为多年生稻23,多年生稻23越冬后对稻桩发苗整齐度进行 调查对所选稻桩上再生新苗进行叶片数调查,统计所调查新苗叶片数变化 范围,随机选择田间三个试点A、B、C,从A、B、C三点分别选取a、b、 c三株稻桩,分别统计各个稻桩上的再生新苗及新苗上的叶片数,a株稻 桩上叶片变化幅度在3叶以上的新苗数占单株稻桩再生新苗比例为12%、b 株稻桩为14%、c株稻桩为9%,超过10%的株数占比为2/3,已过半,则需 要对稻桩再次进行整理。
实施例5结论:低留稻桩保证了再生季新苗的整齐度和穗粒营养的有 效汇集,使得地表下的根系吸收够足够的养分,实现了多年生稻再生季的 产量增收;低留稻桩提高了多年生稻的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 率,从而使得结粒饱满促进了稻米品质的优质化生长,提高产量的同时保 障了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通过低留稻桩减少多年生稻地上部发苗比例, 统一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育期,统一了施肥期、成熟期,有利于栽 培措施和病虫害综合防治,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安全越冬并使其下一季发 芽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养分进行生长,最终提高了下一季的发芽率,提高了 多年生稻的品质和产量。
实施例6:
选用多年生性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23品种育秧并移栽至稻田内, 移栽后对田地持续进行水分管理,且在乳熟期后控水晒田使得田地不淹水 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并进行施肥管理。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使其 保持含水量较低的状态,能够有效避免长期深水灌溉影响多年生稻根系活 力,也消除了多年生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有效提升了光合 速率,加快了光合产物的合成,促进了结实率、千粒重,最终提高产量;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避免了长期深水灌溉环境下多年生稻地下部分 压缩节上的腋芽长期处于无氧状态,有效改变了稻桩成活率低的现象。
多年生稻不同于一般水稻,具有较强的分蘖和发苗能力,只要水肥充 分稻兜地下压缩节的休眠芽就能萌发成苗,尤其是齐穗后采用传统的水分 管理模式,则田里有水或者是干湿交替,这种现象则更为明显(抽穗的同 时地下依然在发苗),不利于灌浆结实,制约稻米品质的同时影响产量, 在双季稻区早稻始穗后到成熟长期灌水使得根系长期处于厌氧条件下,影 响部分休眠芽成活率,不利于晚稻(再生季)苗的早生快发,同时长期灌 水导致田间泥巴过于松软,不利于人工或机械收割对稻桩保护,不能充分 保证稻桩成活率。而本发明创新式的在多年生稻稻田内进行控水晒田,其 效果不同于干湿交替,避免了干湿交替造成多年生稻地下压缩节上的休眠 芽提前萌发成苗,导致小苗与籽粒争夺营养物质的现象出现。控水晒田利 于籽粒灌浆结实,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
本实施例优选的,在多年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施加保根促芽肥;常 规的水稻田内,进入收获期后,不再施肥,如再生稻,进入收获期后,不 再对田间进行施肥管理,更不会在收获后对田间进行施肥操作,对于多年 生稻,发明人一反常规,在收获前或收获后对稻田施加保根促芽肥;由于 多年生稻的休眠芽及稻桩根系,在收获期处于虚弱状态,因此,在收获期 内针对性的对田间进行保根促芽肥的使用,能够对休眠芽和稻桩根须补充 适宜的营养物质,从而使其保持活力,能够顺利度过休眠期、越冬期,使 得下一个再生季发芽时,具有充足的养分,顺利的萌发生长。如表9,对 照试验所示,本实施例的田间管理方法显著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
表9齐穗后水分管理模式按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对多年生稻第一季及第二 季产量影响
水分管理模式 第一季(kg/亩) 第二季(kg/亩)
控水晒田 670.1 462.3
深水灌溉(CK) 630.2 400.5
干湿交替(CK) 650.4 413.4
实施例7:精细化施肥管理
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中,按如下步骤施肥:
(1)品种选择: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多 年生稻23、多年生稻24、多年生稻25等;本实施例中选用的是多年生稻 23;
(2)育秧:采用旱育秧方式;
(3)移栽:每亩移栽1.5万丛,按株距×行距为15cm*30cm的规格 移栽,每丛栽1或2苗;
(4)施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保根促芽肥施,其中分蘖肥尿素 用量每亩20kg,穗肥尿素用量每亩8kg、硫酸钾用量每亩13kg,保根促芽 肥尿素用量每亩10kg、硫酸钾用量每亩10kg;晚稻分蘖肥为用量每亩尿 素8kg,穗肥用量每亩6kg、硫酸钾用量每亩13kg;
翌年再生季,提芽促蘖肥用量每亩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硫酸 钾13kg,穗肥用量每亩为尿素12kg、硫酸钾13kg,保根促芽肥用量每亩 尿素10kg、硫酸钾10kg。
(5)水份管理:寸水活颗、浅水分蘖、够苗晒田、深水壮苞、干湿 交替壮籽、后期晒田;
(6)收获:籽粒95%成熟时收获,采用收割机。
优选的:育秧前进行选种、浸种、消毒、催芽,旱育秧,每亩用种量 为1.5kg,稀播育壮秧;移栽时保证基本苗,使得每一季均有足够的有效 穗;
优选的,分蘖肥尿素用量每亩20kg,穗肥尿素用量每亩8kg、硫酸钾 用量每亩13kg,保根促芽肥注意在收获前10天施尿素用量每亩10kg、硫 酸钾用量每亩10kg;
双季稻区,晚稻分蘖肥为尿素用量每亩8kg,穗肥用量每亩6kg、硫 酸钾用量每亩13kg;
越年后再生季考虑到多年生稻分蘖能力过强,氮肥后移,提芽促蘖肥 为尿素用量每亩10kg、过磷酸钙用量每亩40kg、硫酸钾用量每亩13kg, 穗肥为尿素用量每亩12kg、硫酸钾用量每亩13kg,保根促芽肥尿素用量 每亩10kg、硫酸钾用量每亩10kg。
保持田间水份管理,在多年生稻齐穗期期后为减少土壤湿度过大,收 获时收割机履带下陷、打滑等对稻桩碾压破坏,所以期间内一定要控水晒 田。
每亩移栽1万丛~2万丛移栽至稻田内,按适当的稀疏度移栽,使得多 年生稻生长后具有适当的间距,既满足个体的生长发育的优势条件,使得 结粒饱满结实,又能够有效避免机械设备在田间运行碾压到稻桩;按多年 生稻的生长期针对性施肥,能够满足各时期内多年生稻对养分的需求供 给,从而使得在休眠状态的休眠芽和虚弱的稻桩根须能够获得及时的养 分,有效的提高了多年生稻的存活率和产量,按本实施例,齐穗后对田间 的水分管理和施肥管理,进行相应对照试验,试验多年生稻稻桩存活率, 结果如表10所示,第一季齐穗期后采用控水晒田后第二季稻桩成活率均 高于常规水稻齐穗期水分管理模式(深水灌溉和干湿交替)。
表10齐穗后水分管理模式按本发明的栽培方法对多年生稻稻桩成活率影 响
实施例6、7小结:通过田间进行控水晒田的管理,使得多年生稻根 系能够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满足了结实率、千粒重,提高收割后稻桩的存 活率,避免了干湿交替造成多年生稻地下压缩节上的休眠芽提前萌发成 苗、导致小苗与籽粒争夺营养物质的现象出现,控水晒田利于籽粒灌浆结 实提高稻米品质,能够有效的避免稻桩被收割机的碾压率和下陷深度对稻 桩根须的伤害,从而保障了稻桩的安全性;通过对田间的水肥管理,针对 性的按生长期针对性施肥,对稻桩地下的根须和休眠芽提供了充足的生长 养分,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安全越冬并使其下一季发芽时能够具有足够的 养分进行生长,从而提高了下一季的发芽率提高多年生稻的存活率,从而 实现了多年生稻的显著增产效果。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通过控水晒田的管理, 控水晒田利于籽粒灌浆结实,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促进了稻米品质的优 质化生长,提高产量的同时保障了外观品质及营养品质;通过对田间的水 肥管理,针对性的在收获前、收获后对田间施保根促芽肥,对稻桩地下的 根须和休眠芽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养分,从而使得其能够顺利安全越冬并使 其下一季发芽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养分进行生长,从而提高了下一季的发芽 率,提高了多年生稻的产量;通过低留稻桩的方式实现了多年生稻再生季 的产量增收,低留稻桩保证了再生时的整齐度和营养的有效汇集,使得地 表下的根须吸收够足够的养分,从而实现了统一的生育期,使得结粒饱满, 产量得以保障;通过套作农作物解决了多年生稻越冬期稻桩成活率低的问 题,实现了对稻桩土地的保温保湿、固氮松土等作用效果从而提高了稻桩 越冬的存活率,有效保证了新一季的多年生稻产量。因此,本发明从整体 上提高了多年生稻的越冬成活率、稻桩存活率、穗粒结粒饱满品质优良, 有效提高品质的同时实现了增收增产,对于多年生稻的应用和推广产生了 深远的意义。

Claims (10)

1.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包括:在每一季的多年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之间施浇保根促芽肥,多年生稻进入齐穗期后对田地进行控水晒田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在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在一季稻区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进行越冬,于多年生稻稻桩越冬之前在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苗或种子,越冬后收获套作的农作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还包括:对套作的农作物生长期内进行肥料管理、水份管理和防治病虫害管理;多年生稻稻桩越冬期结束后及时对农作物收获,并将农作物余下的杆或鲜苗收割还田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蚕豆,所述套作包括:将蚕豆套种在多年生稻稻田的窄行和稻桩株间,种植密度为每亩7000穴~10000穴,每穴1粒~2粒,播种深度为1cm~2cm;所述肥料管理包括:蚕豆幼苗期时施浇硫酸钾肥或氯化钾肥,盛花期时施浇磷酸二氢钾肥;所述水分管理包括:蚕豆灌浆期内保持土壤含水量在20%~25%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套作的农作物为小麦,所述套作包括:小麦种子套作前进行晒种浸种处理,晒种时间为1天~2天,浸种用的混合溶液包含粉锈宁和多效唑,浸种8h后捞出沥干,并每隔8h~10h淋1次水,直至种子露芽后及时套作;小麦套作后及时在田间盖稻草,盖稻草厚度为0.25cm~0.5cm;小麦2叶1心时,灌水追肥;待小麦收获后将秆直接还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在保根促芽肥为尿素和硫酸钾,在收获多年生稻齐穗后20天~25天施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还包括分阶段分施肥:
多年生稻第一年施肥包括:分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
其中,早稻施: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芽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
晚稻施:分蘖肥和穗肥,其中分蘖肥包含尿素、穗肥包含硫酸钾;
多年生稻第二年施肥包括:促蘖肥、穗肥和保根促芽肥;促蘖肥包括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穗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保根促芽肥包含尿素和硫酸钾。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还包括:早稻收获后留桩高度2cm~5cm,晚稻收获后留桩高度15cm~25c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还包括:多年生稻稻桩越冬后整理稻桩高度,保留稻桩2cm~5c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多年生稻选用多年生性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以旱育秧方式育秧,旱育秧后每亩移栽1万丛~2万丛移栽至稻田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栽培方法,所述控水晒田还包括在多年生稻的乳熟期到收获进行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
CN201910273354.6A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Active CN1101786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3354.6A CN110178667B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73354.6A CN110178667B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8667A true CN110178667A (zh) 2019-08-30
CN110178667B CN110178667B (zh) 2021-07-13

Family

ID=67714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73354.6A Active CN110178667B (zh) 2019-04-04 2019-04-04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17866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5335A (zh) * 2021-08-19 2021-10-0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
CN115989777A (zh) * 2023-01-10 2023-04-21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多年生稻秋播育秧方法
CN116439129A (zh) * 2023-04-12 2023-07-18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割青留桩鉴定多年生稻分离世代材料的方法
JP7504505B2 (ja) 2022-05-23 2024-06-2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 イネの再生二期作栽培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9222A (zh) * 2012-09-25 2013-04-17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蚕豆、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方法
CN105875001A (zh) * 2016-03-31 2016-08-24 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 水稻保蘖增穗高产用肥技术
CN105993528A (zh) * 2016-06-01 2016-10-12 徐旭东 一种园林农业用小麦的培养方法
CN106342679A (zh) * 2016-08-24 2017-01-25 云南大学 一种多年生稻的育种方法及应用
CN107211781A (zh) * 2017-05-17 2017-09-29 戴国祥 一种优质稻种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9222A (zh) * 2012-09-25 2013-04-17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蚕豆、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种植方法
CN105875001A (zh) * 2016-03-31 2016-08-24 辉南县宏科水稻科研中心 水稻保蘖增穗高产用肥技术
CN105993528A (zh) * 2016-06-01 2016-10-12 徐旭东 一种园林农业用小麦的培养方法
CN106342679A (zh) * 2016-08-24 2017-01-25 云南大学 一种多年生稻的育种方法及应用
CN107211781A (zh) * 2017-05-17 2017-09-29 戴国祥 一种优质稻种植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云南省农业厅: ""2018年云南省审定通过品种简介——稻"", 《云农通告[2018]第18号》 *
余松烈: "《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 30 November 2006,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吴振新: "两优培九作再生稻栽培的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水稻》 *
奚来富: "水稻套种麦轻型高效栽培技术", 《农业开发与装备》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5335A (zh) * 2021-08-19 2021-10-08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
JP7504505B2 (ja) 2022-05-23 2024-06-24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農業・食品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機構 イネの再生二期作栽培方法
CN115989777A (zh) * 2023-01-10 2023-04-21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多年生稻秋播育秧方法
CN116439129A (zh) * 2023-04-12 2023-07-18 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 一种割青留桩鉴定多年生稻分离世代材料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78667B (zh)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9319B (zh)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休闲种植方法
CN107295933A (zh) 一种猕猴桃的种植方法
CN110178667A (zh) 一种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
CN107258300A (zh) 一种绿肥与魔芋套作的栽培方法
CN103098679B (zh) 水稻无水旱栽套种甜玉米栽培方法
CN102771274A (zh) 巴山荞麦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CN102823420A (zh) 一种促进青花菜早熟、高产的培育方法
CN102870586A (zh) 一种适合山区烤烟套种油菜的高产种植方法
CN105594441A (zh) 一种越冬草莓的栽培方法
CN105532206A (zh) 一种绿豆高产栽培的新技术
CN110115207A (zh) 一种在辽宁地区复种红菜苔、春油菜和饲料油菜的方法
CN110192502A (zh) 一种油麦菜与辣椒间作方法
CN106941907A (zh)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二茬免耕种植冬油菜的方法
CN108337954A (zh) 一种高纬度寒区燕麦草的种植方法
CN105265139A (zh) 一种皱皮木瓜的栽培方法
CN107980511A (zh) 一种玉米与马铃薯间作的栽培方法
CN110393133A (zh) 一种果-麦间作模式下提高小麦产量的方法
CN105474905A (zh) 一种有机谷子的种植培方法
CN108353744A (zh) 一种高纬度寒区燕麦草的种植方法
CN112400631A (zh) 一种两种三收多用途利用的双低甘蓝型油菜的栽培方法
CN108029480A (zh) 山栏稻水田灌溉种植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5875322A (zh) 一种茶树营养钵无性系快繁方法
CN108967100A (zh) 一种马铃薯-晚稻双免耕抛栽种植方法
CN108541541A (zh) 一种冬春季在北方大棚葡萄中套种南方红菜苔的栽培方法
CN110178666A (zh) 一种多年生稻越冬期通过套作农作物提高稻桩成活率的栽培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