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88870B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88870B
CN110088870B CN201780075959.3A CN201780075959A CN110088870B CN 110088870 B CN110088870 B CN 110088870B CN 201780075959 A CN201780075959 A CN 201780075959A CN 110088870 B CN110088870 B CN 1100888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movable
fixed
coil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9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88870A (zh
Inventor
藤原贡
神谷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onics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An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d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88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88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888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2Latching movable parts mechanic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4Means for adjusting limits of movement; Mechanical means for adjusting return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63Details concerning air-gaps, e.g. anti-remanence, damping, anti-corro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磁继电器(1),其包括:线圈(4);壳体(2),其支承所述线圈;非可动部(5),其被支承在所述壳体上,并包含固定芯(51)和固定磁路形成构件(51、53);可动部(6),其具有沿着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C)与所述固定芯相对配置的可动芯(61),并且设置为可根据所述线圈的通电状态沿所述中心轴线往复运动。在所述可动部中,一体设置有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直交的线圈径向突设的凸缘部(620;613),该凸缘部通过与所述非可动部抵接,来限定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和所述可动芯之间的磁隙(G1,G2)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相关申请的相互引用
本申请以2016年12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248078号为基础申请,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装置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可使可动铁芯棒滑动的轴承的顶端面,从固定铁芯的外端面突出预定磁隙大小。由此,可以在不使用磁性间隔件的情况下,在可动铁芯与固定铁芯之间设置预定磁隙,并且可以容易地对磁隙进行微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544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通过调整磁隙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可以设定装置的工作电压。因此,采用这种可良好地调整磁隙的结构,可提高装置的设计自由度。本公开是鉴于上述示例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
线圈,其设置为通过通电来形成磁场;
壳体,其固定地支承所述线圈;
非可动部,其具有至少一个固定磁路形成构件,并被固定地支承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至少包含配置在所述线圈内侧的固定芯,且被设置成通过所述线圈的通电来形成固定磁路;以及
可动部(6),其具有包含可动芯(61)在内的多个构件,且设置为根据所述线圈的通电状态沿所述中心轴线可往复移动,其中,所述可动芯(61)沿所述线圈的中心轴线(C)与所述固定芯相对配置,以便借助所述线圈通电时的所述磁场,被吸引到所述固定芯上,
并且,在所述电磁继电器中,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一个上,一体地设置有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直交的线圈径向突设的凸缘部,该凸缘部通过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非可动部抵接,来限定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与所述可动芯之间的磁隙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
在这种结构中,借助所述线圈的所述通电时的所述磁场,所述可动芯被吸引到所述固定芯上。由此,包含所述可动芯的所述可动部,朝向包含所述固定芯的所述非可动部,沿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移动。此时,一体地设置在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所述一个构件上的所述凸缘部,与所述非可动部抵接。由此,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与所述可动芯之间的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和/或所述对向面积受到限定。因此,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更好地对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和/或所述对向面积进行调整。
所述凸缘部可以与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所述一个构件,无缝地一体成型。在上述结构中,与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所述一个构件无缝地一体成型的所述凸缘部,通过与所述非可动部抵接,来限定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和/或所述对向面积。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更好的精度限定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和/或所述对向面积。
所述非可动部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芯与所述可动芯之间的、充当板状的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的板状轭。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凸缘部可被设置为用来限定所述可动芯与所述固定芯之间的所述磁隙、或者所述可动芯与所述板状轭之间的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和/或所述对向面积。
所述可动部还可以包括固定在所述可动芯上、并沿所述中心轴线设置的轴。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凸缘部可以设置在所述轴上,以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固定芯抵接。
所述固定芯可以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开口的固定侧凹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凸缘部可以形成为容纳在所述固定侧凹部中并与之抵接。
所述可动芯可以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开口的可动侧凹部。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轴可以在所述凸缘部容纳在所述可动侧凹部中的状态下,固定到所述可动芯上。
所述凸缘部可以这样设置在所述可动芯上,即通过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板状轭抵接,来限定所述可动芯与所述固定芯之间的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部分放大图。
图3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可以应用于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化,将在一系列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后,作为变形例进行概括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考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电磁继电器1包括壳体2、触点机构3、线圈4、非可动部5和可动部6。
在图1中,将与线圈4的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即,图1中的下方)称为“吸引方向”,将另一方向(即,图1中的上方)称为“复位方向”。此外,在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任意平面内,将自中心轴线C放射状扩展而远离中心轴线C的方向,称为“线圈径向”。即,线圈径向为与中心轴线C直交并通过中心轴线C的任意直线上的方向。这些方向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图2之后的图中。
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壳体2包括基架21、外侧罩22和触点罩23。触点机构3、线圈4、非可动部5和可动部6由基架21支承。另外,在图1中,主要示出了基架21中支承触点机构3的部分。但是,在基架21上还设置有图中未示出的、用于支承线圈4、非可动部5以及可动部6的底板部。
外侧罩22形成为在长方体形状的一个面上具有开口部的浴缸形状。该开口部设置成朝向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侧方(即,在图1中与纸面直交的方向)开口。外侧罩22形成为从外侧覆盖支承于基架21的触点机构3、线圈4、非可动部5和可动部6。即,壳体2被构造成,通过利用基架21的上述底板部封堵外侧罩22的上述开口部而在内部形成容纳空间S。另外,基架21以及外侧罩22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
触点罩23配置在外侧罩22与触点机构3之间。具体来说,触点罩23形成为朝向吸引方向开口的倒U字形,以从图中上侧覆盖触点机构3。
基架21中支承触点机构3的图示部分,具有沿中心轴线C形成的通孔即轴插通孔24。而且,基架21上设置有引导部25。引导部25朝向复位方向突设,以引导沿着设置在触点机构3上的可动片31的中心轴线C的往复运动。
除了上述可动片31之外,触点机构3还包括可动触点32、固定片33、固定触点34和压缩弹簧35。可动片31为金属板状构件,其以主面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状态,设置成比固定片33更靠近复位方向侧。可动触点32为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其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在可动片31上。
固定片33为金属制板状构件,其以主面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状态,固定到基架21上。固定触点34为金属制电触点构件,其沿中心轴线C与可动触点32相对配置。固定触点34通过铆接等方式固定在固定片33上。压缩弹簧35为螺旋弹簧,其设置在可动片31与触点罩23之间,以将可动片31在吸引方向上向固定片33推压。
线圈4配置成比触点机构3更靠近吸引方向侧,并由基架21固定地支承。线圈4包括绕线管41和绕组42。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绕线管41的周围,卷绕有绕组42。即,线圈4被构成,通过向绕组42的通电而形成磁场。
绕线管41具有第一绕线管筒部43、第二绕线管筒部44和台阶部45。第一绕线管筒部43设置成比第二绕线管筒部44更靠近吸引方向侧。第二绕线管筒部44被形成为内径大于第一绕线管筒部43。台阶部45设置在第一绕线管筒部43与第二绕线管筒部44之间的连接部。
在第一绕线管筒部43的内侧,形成有芯安装孔46。而在第二绕线管筒部44的内侧,形成有弹簧容纳孔47。芯安装孔46被这样形成,即当其中插通有非可动部5的固定芯51时,其与固定芯51紧贴。而弹簧容纳孔47被这样形成,即当其中插通有非可动部5的固定芯51时,其与固定芯51之间形成预定空间。
固定芯51为无缝式一体成型的大致圆柱状的构件,其配置在线圈4的内侧。具体来说,固定芯51通过插通在绕线管41上开设的芯安装孔46和弹簧容纳孔47中,固定地(即,不管线圈4的通电状态如何,都不会沿中心轴线C相对于线圈4移动)安装于线圈4。
除了上述固定芯51之外,非可动部5还包括框架轭(frame yoke)52和板状轭53。固定芯51、框架轭52和板状轭53是由强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固定磁路形成构件,其设置成借助线圈4的通电来形成固定磁路。非可动部5由基架21固定地(即,不管线圈4的通电状态如何,都不会沿中心轴线C相对于基架21移动)支承。
框架轭52为具有使平板以大致U字形状弯曲的形状的构件,其被配置成,大致U字形状朝向复位方向开口。在框架轭52的主面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底板部上,结合有固定芯51的吸引方向侧端部。
板状轭53为无缝式一体成型的平板状构件,其被设置成,主面与中心轴线C直交。板状轭53相邻配置在框架轭52上,以使其外缘部与框架轭52的朝向复位方向突出的两端部抵接。
固定芯51具有引导孔54。引导孔54为通孔,其开设在与固定芯51的轴中心同轴的中心轴线C上。板状轭53具有芯穿孔55。芯穿孔55被形成为沿中心轴线C贯通板状轭53。芯穿孔55设置在板状轭53的中央部,使得当可动部6的可动芯61沿中心轴线C往复移动时,其一部分可以从中穿过。
可动部6被设置成,根据线圈4的通电状态可沿中心轴线C往复移动。具体来说,除了上述可动芯61之外,可动部6还包括轴62和绝缘子63。
可动芯61为由强磁性金属材料制成的大致圆板状的构件,其无缝式一体成型。可动芯61配置在触点机构3与非可动部5之间。可动芯61沿中心轴线C与固定芯51和板状轭53相对配置,从而借助线圈4通电时的磁场,被吸引到固定芯51和板状轭53上。具体来说,板状轭53配置在可动芯61与固定芯51之间。
轴62为具有与中心轴线C平行的长度方向的棒状构件,其无缝式一体成型。即,轴62沿着中心轴线C设置。轴62插通在可动芯61上开设的轴固定孔64,并固定到可动芯61上。
轴62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绝缘子63覆盖。轴62的由绝缘子63覆盖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插通在轴插通孔24中并与可动片31相对配置。轴62的吸引方向侧的部分,由开设于固定芯51的引导孔54引导和容纳,以便可沿中心轴线C往复移动。
在比可动芯61更靠近吸引方向侧,配置有螺旋弹簧即复位弹簧65。复位弹簧65容纳在形成于弹簧容纳孔47中的、固定芯51与第二绕线管筒部44之间的上述空间内。复位弹簧65设置为可将可动芯61向复位方向推压。
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概略结构,与传统电磁继电器1(例如,参见特开2015-84315号公报)的概略结构相同。下面,将参照图1及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芯51的、线圈4通电时与可动芯61靠近并相对的端部、即复位方向侧的端部上,设置有雄锥形部510。雄锥形部510形成为大致圆锥梯形,以朝向复位方向突出。雄锥形部510具有芯顶面511、锥形外表面512、台阶面513和固定侧凹部514。
芯顶面511是围绕轴62形成为环状的平面,其被设置成法线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锥形外表面512为雄锥形部510的相当于大致圆锥台形的侧面的锥形面,其形成为从芯顶面511的外缘向吸引方向逐渐扩径。
台阶面513是环状平面,即其形成为法线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且从锥形外表面512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向线圈径向延伸设置。固定侧凹部514为朝向复位方向开口的凹部,设置成比芯顶面511更靠近中心轴线C侧。即,芯顶面511设置成,比固定侧凹部514更靠近线圈径向的外侧。
固定侧凹部514由凹部侧面515和凹部底面516构成。凹部侧面515为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圆筒内表面,其从芯顶面511的内缘部朝向吸引方向延伸设置。凹部底面516为围绕轴62而形成的环状平面,其从凹部侧面515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朝向中心轴线C延伸设置。凹部底面516具有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法线方向,因而被形成为与芯顶面511平行。即,凹部底面516设置在,从芯顶面511向吸引方向侧偏移相当于凹部侧面515的高度的位置处。
板状轭53具有轭凹部531。轭凹部531为朝向复位方向开口的凹部,其设置在芯穿孔55的周围。即,板状轭53上与轭凹部531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板厚比轭凹部531的外侧更薄的薄壁部532。薄壁部532上向复位方向露出的表面即磁轭面533,设置为与板状轭53相对,从而在其与可动芯61之间形成第一磁隙G1。
可动芯61上设置有雌锥形部610,该雌锥形部610构成朝向吸引方向开口的凹部。雌锥形部610形成为当线圈4通电时,能够容纳固定芯51上的雄锥形部510。具体来说,可动芯61具有中央板部611、筒状部612和芯凸缘部613。
中央板部611为在线圈径向上与轴62相邻的大致圆板状的部分,其具有轴固定孔64。筒状部612为从外侧围绕固定芯51上的雄锥形部510而设置的筒状部分,其从中央板部611的外缘部朝向吸引方向突设。即,雌锥形部610由中央板部611和筒状部612构成。芯凸缘部613为板厚比中央板部611的更薄的薄壁部,其从中央板部611的外缘部沿线圈径向延伸设置。
可动芯61上朝向吸引方向露出的表面,包括凸缘抵接面614、锥形内表面615、突出面616和芯凸缘面617。凸缘抵接面614为平面,其构成由中央板部611和筒状部612形成的凹部的底面,并围绕轴62形成为环状。并且,凸缘抵接面614设置为与芯顶面511相对。锥形内表面615设置成以大致一定间隔与锥形外表面512相对。突出面616为筒状部612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面,其设置为与台阶面513相对。芯凸缘面617设置在芯凸缘部613上,而与磁轭面533相对。
轴62具有向线圈径向突设的轴凸缘部620。轴凸缘部620,相对于轴62的、固定到轴固定孔64的部分,设置在与吸引方向侧相邻的位置处。如图2所示,轴凸缘部620被形成为,当借助线圈4通电时的磁场可动芯61被吸引到固定芯51时,其容纳在固定芯51的固定侧凹部514中并与之抵接。
轴凸缘部620,其厚度(即,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上的尺寸)大致一定。轴凸缘部620具有第一凸缘面621和第二凸缘面622。第一凸缘面621和第二凸缘面622为平面,其法线方向平行于中心轴线C,且围绕中心轴线C形成为环状。
第一凸缘面621设置为与可动芯61相对。具体来说,第一凸缘面621形成为,在可动芯61固定到轴62的状态下,与中央板部611上的凸缘抵接面614抵接(即,紧贴)。
第二凸缘面622形成在第一凸缘面621的背侧上,而与凹部底面516相对。第二凸缘面622设置为:在线圈4未通电时其从凹部底面516离开,而当借助线圈4通电时的磁场可动芯61被吸引到固定芯51上时,其与凹部底面516抵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轭53的磁轭面533与可动芯61的芯凸缘面617之间形成有第一磁隙G1。并且,在固定芯51的芯顶面511与可动芯61的凸缘抵接面614之间形成有第二磁隙G2。此外,在固定芯51的台阶面513与可动芯61的突出面616之间形成有第三磁隙G3。另外,在固定芯51的锥形外表面512与可动芯61的锥形内表面615之间形成有第四磁隙G4。
轴凸缘部620被设置为用来限定这些磁隙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具体来说,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由轴凸缘部620的厚度以及固定芯51的固定侧凹部514的深度来限定。轴凸缘部620的厚度相当于吸引方向上第一凸缘面621与第二凸缘面622之间的距离。固定侧凹部514的深度相当于吸引方向上芯顶面511与凹部底面516之间的距离。
此外,第二磁隙G2的对向面积,为固定芯51的芯顶面511与可动芯61的凸缘抵接面614彼此相对的面积。该面积由轴凸缘部620的外径、即用于容纳轴凸缘部620的固定侧凹部514的线圈径向的尺寸来限定。
下面将对本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动作及效果进行说明。另外,由上述说明可知,图1示出了线圈4未通电时的状态,图2示出了线圈4通电时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可动芯61借助线圈4通电时的磁场被吸引到固定芯51上。由此,包含可动芯61在内的可动部6,朝向包含固定芯51在内的非可动部5,沿中心轴线C移动。
此时,与构成可动部6的多个构件中的一个、即轴62一体形成的轴凸缘部620,与非可动部5抵接。由此,固定磁路形成构件即固定芯51和板状轭53,与可动芯61之间的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受到限定。
例如,将轴凸缘部620的厚度设定得较厚,即可将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之间的间隔距离增大。另一方面,例如,将固定芯51的固定侧凹部514的深度设定得较深,则可以减小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而不致使轴凸缘部620过度变薄。此外,增加轴凸缘部620和固定侧凹部514的直径,则可以减小第二磁隙G2的对向面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可以更好地对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进行调整。即,通过任意地设定轴凸缘部620的形状、以及与其对应的固定侧凹部514的形状,可以任意地调整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和第二磁隙G2的对向面积。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容易地对电磁继电器1中的动作电压进行调整。并且,可提高电磁继电器1的设计自由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中,包括用于限定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轴凸缘部620在内的轴62,为无缝式一体成型。在这种结构中,与构成可动部6的多个构件中的一个、即轴62无缝式一体成型的轴凸缘部620,通过与构成非可动部5的构件(即固定芯51)抵接,来限定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因此,根据上述结构,可以以更好的精度来设定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进行了变形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等的说明中,仅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等中,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在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等的说明中,关于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的构成要素,只要不存在技术上的矛盾或特别追加说明,可适当援引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说明。
如图3所示,可动芯61可具有朝向轴凸缘部620开口的可动侧凹部661。在这种情况下,轴62在轴凸缘部620容纳于可动侧凹部661中的状态下,固定到可动芯61上。
在这种结构中,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由轴凸缘部620的厚度、固定芯51的固定侧凹部514的深度、可动芯61的可动侧凹部661的深度来限定。此外,第二磁隙G2的对向面积,由轴凸缘部620的外径,即用于容纳轴凸缘部620的固定侧凹部514及可动侧凹部661的线圈径向的尺寸来限定。因此,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当可动芯61上设置有可动侧凹部661时,可以省略图2和图3中所示的固定侧凹部514。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磁隙G1~第四磁隙G4的间隔距离,由轴凸缘部620的厚度、和可动芯61的可动侧凹部661的深度来限定。此外,第二磁隙G2的对向面积,由轴凸缘部620的外径,即用于容纳轴凸缘部620的可动侧凹部661的线圈径向的尺寸来限定。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5所示,上述固定芯51的固定侧凹部514和可动芯61的可动侧凹部661,均可以省略。即使采用这样的结构,也可以得到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朝向可动芯61突出的雄锥形部510,设置在固定芯51上。另一方面,可动芯61设置有雌锥形部610,以在线圈4通电时覆盖雄锥形部510。即,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线圈4通电时,固定芯51的顶端部、即雄锥形部510,以插入在可动芯61的雌锥形部610内侧设置的凹部内的方式,实现固定芯51与可动芯61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且,由固定芯51来引导轴62的往复移动。
与此相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固定芯51和可动芯61的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不同,当线圈4通电时,以可动芯61的顶端部插入在固定芯51上设置的凹部内的方式,实现固定芯51与可动芯61之间的相对移动。并且,由板状轭53来引导可动芯61和轴62的往复移动。
具体地,参见图6和图7,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固定芯51上设置有雌锥形部517,该雌锥形部517构成朝向复位方向开口的凹部。雌锥形部517具有锥形内表面517a,该锥形内表面517a朝向复位方向逐渐扩径。此外,在锥形内表面517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上,连接有圆筒凹部518。圆筒凹部518沿中心轴线C这样形成,即其朝向复位方向开口。在圆筒凹部518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平面即底面519。底面519设置成当线圈4通电时,抵接轴62的顶端面。
板状轭53具有引导筒部534。引导筒部534为朝向吸引方向突设的大致圆管状部分,并且在其内周面上设置有芯穿孔55。芯穿孔55形成为沿中心轴线C延伸的圆筒内表面状,其通过在比可动芯61的雄锥形部618更靠近复位方向侧的圆筒外表面上滑动,来引导可动芯61的往复移动。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芯凸缘部613也设置在可动芯61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即,设置在固定芯51相邻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而且,可动芯61上设置有朝向固定芯51突出的雄锥形部618。雄锥形部618具有朝向吸引方向缩径的锥形外表面618a。
此外,在可动芯61的内侧,形成有朝向吸引方向开口的圆筒凹部619。在圆筒凹部619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处,形成有与中心轴线C直交的环状平面即凹部顶面619a。凹部顶面619a设置成:在组装可动芯61和轴62时,其与轴凸缘部620的第一凸缘面621抵接。并且,在凹部顶面619a与固定芯51的底面519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65。
在这种结构中,借助线圈4通电时可动芯61被吸引到固定芯51上,可动芯61和轴62向吸引方向移动。此时,轴62的顶端面抵靠在固定芯51的底面519上。由此,线圈4通电时的、固定芯51和可动芯61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板状轭53与可动芯61之间的位置关系受到限定。
具体来讲,参见图7,在轴62的顶端面抵靠在固定芯51的底面519上的状态下,在板状轭53的磁轭面533与可动芯61的芯凸缘面617之间,形成有第一磁隙G1。另外,在固定芯51的锥形内表面517a与可动芯61的锥形外表面618a之间,形成有芯间磁隙GC。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磁隙G1和芯间磁隙GC,根据轴62的轴凸缘部620的形成状态、即从轴62的顶端面到第一凸缘面621之间在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上的间隔距离而改变。并且,第一磁隙G1,根据芯凸缘部613的厚度、即从轴62的顶端面到芯凸缘面617之间在平行于中心轴线C的方向上的间距距离而改变。
根据这种结构,适当地调整芯凸缘部613和轴62的形状,即可以进行对第一磁隙G1和芯间磁隙GC的间隔距离进行调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容易地对电磁继电器1中的动作电压进行调整。并且,会提高电磁继电器1的设计自由度。
(其他变形例)
本公开并不限于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具体示例。即,也可以对上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改变。
例如,在图1~图5的结构中,可以省略轭凹部531和芯凸缘部613。
在图6和图7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可动芯61的吸引方向侧的端部,可以形成为与图1~图5所示的雄锥形部510相同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芯51的复位方向侧的端部,形成为与图1~图5所示的雌锥形部610相同的形状。即,在图6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固定芯51与可动芯61的相对部分,可以形成为与图2~图5上下颠倒的结构。
在图6和图7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在与板状轭53的芯凸缘部613相对的位置处,也可以形成与图2等相同的轭凹部53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适当地设定芯凸缘部613的厚度和轭凹部531的深度,却可以任意地调整可动芯61与固定芯51之间的磁隙的间隔距离。
在上述的说明中,无缝式一体成型的构件,也可以构造成通过多个构件间的接合等而具有接缝。同样地,彼此分开设置的多个构件,也可以彼此无缝地结合为一体。
变形例并也不限于上述示例。并且,多个变形例间可以彼此组合。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结构,与上述各变形例中的部分结构也可以彼此组合。

Claims (6)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包括:
线圈(4),其设置为通过通电来形成磁场;
壳体(2),其固定支承所述线圈;
非可动部(5),其具有至少一个固定磁路形成构件(51、53),并被固定支承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51、53),至少包含配置在所述线圈内侧的固定芯(51),并被设置成通过所述线圈的通电来形成固定磁路;以及
可动部(6),其具有包含可动芯(61)和轴(62)在内的多个构件,且设置为可根据所述线圈的通电状态沿中心轴线往复移动;其中,所述可动芯(61)沿所述线圈的所述中心轴线与所述固定芯相对配置,以便借助所述线圈通电时的所述磁场,被吸引到所述固定芯上,所述轴(62)固定在所述可动芯上,并沿所述中心轴线设置,
在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一个上,一体地设置有向与所述中心轴线直交的线圈径向突设的凸缘部(620;613),所述凸缘部(620;613)通过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非可动部抵接,来限定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与所述可动芯之间的磁隙(G1、G2)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其中,所述凸缘部设置在所述轴上,以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固定芯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凸缘部可以与构成所述可动部的多个所述构件中的所述一个,无缝式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非可动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芯与所述可动芯之间的、作为板状的所述固定磁路形成构件的板状轭(53);
所述凸缘部设置为,用于限定所述可动芯与所述固定芯之间的所述磁隙、或所述可动芯与所述板状轭之间的所述磁隙的间隔距离和/或对向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固定芯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开口的固定侧凹部(514);
所述凸缘部被形成为容纳在所述固定侧凹部中并与之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可动芯具有朝向所述凸缘部开口的可动侧凹部(661);
所述轴在所述凸缘部容纳在所述可动侧凹部中的状态下,固定到所述可动芯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所述凸缘部设置在所述可动芯上,其通过在所述通电时与所述板状轭抵接,来限定所述可动芯与所述固定芯之间的所述磁隙的所述间隔距离。
CN201780075959.3A 2016-12-21 2017-09-12 电磁继电器 Active CN110088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8078 2016-12-21
JP2016248078A JP6737167B2 (ja) 2016-12-21 2016-12-21 電磁継電器
PCT/JP2017/032753 WO2018116547A1 (ja) 2016-12-21 2017-09-12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88870A CN110088870A (zh) 2019-08-02
CN110088870B true CN110088870B (zh) 2020-12-25

Family

ID=62626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959.3A Active CN110088870B (zh) 2016-12-21 2017-09-12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335525B2 (zh)
JP (1) JP6737167B2 (zh)
CN (1) CN110088870B (zh)
DE (1) DE112017006438T5 (zh)
WO (1) WO20181165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7167B2 (ja) * 2016-12-21 2020-08-0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5060A (en) * 1973-04-19 1974-06-04 Square D Co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for battery powered vehicles
DE8915089U1 (zh) * 1989-12-22 1990-10-04 Schaltbau Gmbh, 8000 Muenchen, De
JP2005116554A (ja) * 2003-10-02 2005-04-28 Chunichi Denki Kogyo Kk 高感度電磁石
JP6658405B2 (ja) * 2016-08-31 2020-03-04 株式会社Soken 電磁駆動装置
JP5197480B2 (ja) * 2009-05-14 2013-05-15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電磁継電器
JP2011054405A (ja) * 2009-09-01 2011-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磁接触器
JP4883232B1 (ja) * 2011-03-14 2012-02-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5849933B2 (ja) * 2012-11-14 2016-02-03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107050A (ja) * 2012-11-26 2014-06-0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電磁接触器
JP6172065B2 (ja) * 2013-09-19 2017-08-02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287727B2 (ja) * 2014-09-25 2018-03-07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590273B2 (ja) * 2015-04-13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KR101943364B1 (ko) * 2015-04-2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CN204905163U (zh) * 2015-06-30 2015-12-23 泰科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电磁继电器的磁力系统
JP6667257B2 (ja) * 2015-10-28 2020-03-18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551339B2 (ja) * 2015-11-17 2019-07-31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CN107527769B (zh) * 2016-06-17 2021-05-1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磁铁装置以及搭载了该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DE112017005582T5 (de) * 2016-11-04 2019-08-29 Anden Co., Ltd.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JP6737167B2 (ja) * 2016-12-21 2020-08-05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648683B2 (ja) * 2016-12-26 2020-02-14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743834B2 (ja) * 2018-01-31 2020-08-19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286931B2 (ja) * 2018-09-07 2023-06-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7310474B2 (ja) * 2019-09-13 2023-07-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87748A1 (en) 2019-09-19
JP6737167B2 (ja) 2020-08-05
US11335525B2 (en) 2022-05-17
JP2018101574A (ja) 2018-06-28
WO2018116547A1 (ja) 2018-06-28
DE112017006438T5 (de) 2019-09-12
CN110088870A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9077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 tapered and circular movable core portion
EP2613334A1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6533803B2 (ja) 電磁弁、及び電磁弁の製造方法
US20220122795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US11069467B2 (en) Solenoid device
US10170227B2 (en) Electomagnetic driver
JP2018162867A5 (zh)
KR20170009983A (ko) 폴 피스와 플럭스 슬리브의 정렬불량에 강한 솔레노이드
CN110088870B (zh) 电磁继电器
JP2016149416A (ja) リニアソレノイド
US9482356B2 (en) Control solenoid with improved magnetic circuit
US11289257B2 (en) Solenoid device
CN110894891B (zh) 螺线管、电磁阀以及组装方法
EP3039691A1 (en) Control solenoid with improved magnetic circuit
CN110718350B (zh) 具有支承元件的电磁的执行器
JP2019114412A (ja) 電磁継電器
US10801629B2 (en) Solenoid device
JP2018179120A (ja) 電磁弁
US20210343461A1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JP6760132B2 (ja) 電磁継電器
EP3101321A1 (en) A solenoid valve having its armature and yoke core equipped with engageable projecting male and recessed female choke parts that have backwards increased and/or decreased cross-sectional dimensions
CN113593806A (zh) 电磁致动器
CN112582211A (zh) 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ichi

Patentee after: Electron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atentee before: ANDE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