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73154B -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73154B
CN110073154B CN201680090720.9A CN201680090720A CN110073154B CN 110073154 B CN110073154 B CN 110073154B CN 201680090720 A CN201680090720 A CN 201680090720A CN 110073154 B CN110073154 B CN 1100731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late
heat transfer
portions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9072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73154A (zh
Inventor
东井上真哉
林毅浩
加藤央平
松井繁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73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3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73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731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19Arrangements for sealing end plates into casing or header box; Header box sub-elements
    • F28F9/0221Header boxes or end plates formed by stacked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4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F28F9/0278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in the form of stacked distribution plates or perforated plates arranged over end plat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4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e.g. in water heaters 
    • F24H9/146Connecting elements of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68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refrigerant 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具备:流体入口部、多个流体出口部、将流体入口部与多个流体出口部连通且将从流体入口部流入的流体向多个流体出口部分配的分配流路、以及形成在多个流体出口部各自的面对方向且供传热管插入的多个传热管插入部,在多个流体出口部分别连接有被插入于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传热管的末端部。

Description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热回路等的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为了减轻在传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而具有并联地配置有多根传热管的流路(通路)。在各传热管的制冷剂入口部,配置有作为将制冷剂向各传热管均等地分配的分配器的、例如头管或分配机构。
相对多根传热管均等地分配制冷剂在确保热交换器的传热性能的方面是重要的。
作为这样的分配器,例如提出了以下方案:通过层积多个板状体来形成相对1个入口流路分支成多个出口流路的分配流路,向热交换器的各传热管分配并供给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分配器通过交替地层积作为未涂敷钎焊料的板状体的裸露材料和作为涂敷了钎焊料的板状体的包层材料而构成,在层积方向的最外侧插入传热管的端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04719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分配器中,构成为分别单独地设置了形成于分配器内的分支流路和供传热管插入的空间。也就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分配器中,需要用于形成供传热管插入的空间量的板状体。板状体的增加会导致分配器的大型化。另一方面,包括非层积板状体结构的分配器在内,对于分配器都要求进一步的小型化,存在改善小型化的余地。
本发明是以上述那样的课题为背景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改善小型化的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具备:流体入口部;多个流体出口部;分配流路,该分配流路将上述流体入口部与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连通,且将从上述流体入口部流入的流体向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配;以及多个传热管插入部,该多个传热管插入部形成在与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别面对的方向,且供传热管插入,在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别连接有被插入于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上述传热管的末端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具备:上述的分配器;以及供从上述分配器的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流出的上述流体流入的多根传热管。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备上述的热交换器并将该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以及冷凝器中的至少一者。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是在流体出口部连接传热管的末端部的构成,因而能够缩短流体的流动方向的长度,可实现小型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热交换器具有上述的分配器,因而至少可实现相应程度的小型化。
本发明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具有上述的热交换器,因而至少可实现相应程度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构成的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将分配器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3是将图2所示的A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2所示的A部分放大并从流路入口侧观看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分配器的展开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分配器的纵剖视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图。
图8是示出利用图7的制造方法而完成的分配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纵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1的概略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2的概略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将分配器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2是将图11所示的B部分放大并从流路入口侧观看的图。
图1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的传热管的连接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的展开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的纵剖视图。
图16是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回路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以下所说明的构成、动作等只不过为一例,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构成、动作等的情况。另外,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或者省略附图标记的标注。另外,对于详细结构,适当地简化图示或者省略图示。另外,对于重复或类似的说明,适当地简化或者省略。
另外,以下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涉及的分配器、热交换器应用于制冷循环装置的一例即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的其他制冷循环装置。另外,说明的是制冷循环装置对制热运转(加热运转)和制冷运转(冷却运转)进行切换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也可以仅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
实施方式1.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1的构成>
以下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的构成的图。另外,在图1及之后的图中,以涂黑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热交换器1具有第1分配器2、第2分配器3、多根传热管4、以及多个翅片5。另外,第2分配器3既可以使用与第1分配器2相同类型的分配器,也可以使用与第1分配器2不同类型的分配器。
在第1分配器2的内部形成至少1个分配流路2a。在分配流路2a的流入侧连接制冷剂配管。在分配流路2a的流出侧连接多根传热管4。
第1分配器2与本发明的“分配器”相当。
在第2分配器3的内部形成合流流路3a。在合流流路3a的流入侧连接多根传热管4。在合流流路3a的流出侧连接制冷剂配管。
传热管4是形成有多个流路的扁平管或者圆管。传热管4例如为铝制。在传热管4上接合多个翅片5。
翅片5例如为铝制。传热管4和翅片5例如通过钎焊而接合。另外,在图1中示出的是传热管4为4根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以传热管4为扁平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热交换器1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剂配管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1分配器2而通过分配流路2a进行分配,向多根传热管4流出。制冷剂在多根传热管4中,例如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等进行热交换。在多根传热管4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入第2分配器3的合流流路3a而进行合流,向制冷剂配管流出。另外,在热交换器1中,制冷剂能够倒流,也就是能够从第2分配器3朝第1分配器2流动。
<第1分配器2的构成>
以下对第1分配器2的构成进行说明。首先,以第1分配器2是层积型头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2是将第1分配器2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A部分放大了的立体图。图4是将图2所示的A部分放大并从流路入口侧观看的图。另外,图4中一并图示出了传热管4。
如图2所示那样,第1分配器2具有板状体11。板状体11通过交替地层积了作为裸露材料的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和作为包层材料的第2板状部件13_1~第2板状部件13_3来形成。在板状体11的层积方向的最外侧,层积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以下,有时统称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地将其记载为第1板状部件12。同样,有时统称第2板状部件13_1~第2板状部件13_3地将其记载为第2板状部件13。
第1板状部件12例如为铝制。在第1板状部件12未涂敷钎焊料。在第1板状部件12分别形成有成为分配流路2a的贯通孔12a_1~贯通孔12a_4。贯通孔12a_1~贯通孔12a_4贯通第1板状部件12的表背。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和第2板状部件13,则贯通孔12a_1~贯通孔12a_3作为分配流路2a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贯通孔12a_1作为供制冷剂等流体流入的流体入口部发挥功能。
贯通孔12a_3的末端作为供制冷剂等流体流出的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
贯通孔12a_4由于作为传热管插入部2b发挥功能,所以没有制冷剂等流体流动。
第2板状部件13例如为铝制,形成得比第1板状部件12薄。在第2板状部件13的至少表背面涂敷钎焊料。在第2板状部件13分别形成有成为分配流路2a的贯通孔13a_1以及贯通孔13a_2。贯通孔13a_1~贯通孔13a_3贯通第2板状部件13的表背。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和第2板状部件13,则贯通孔13a_1以及贯通孔13a_2作为分配流路2a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贯通孔13a_3由于作为传热管插入部2b发挥功能,所以没有制冷剂等流体流动。
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1的贯通孔12a_1、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以及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13_2的贯通孔13a_2以圆形流路剖面贯通地形成。在作为流体入口部发挥功能的贯通孔12a_1连接制冷剂配管。例如,既可以在第1板状部件12_1的制冷剂的流入侧的面设置管头等,经由该管头等连接制冷剂配管,另外还可以是贯通孔12a_1的内周面为与制冷剂配管的外周面嵌合的形状,而不使用管头等,在贯通孔12a_1直接连接制冷剂配管。
另外,所谓流路剖面,是指在与流体流向正交的方向剖切流路而得的剖面。
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例如以Z字形流路剖面贯通地形成。在第1板状部件12_2的制冷剂流入的一侧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2的中心相向的位置。在第1板状部件12_2的制冷剂流出的一侧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2的贯通孔13a_2,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2的端部相向的位置。
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例如以组合了Z字形流路剖面部分和直线形流路剖面部分而得的形状贯通地形成。另外,以下,将Z字形流路剖面部分称为Z字形部112A,将直线形流路剖面部分称为直线形部112B。
直线形部112B与Z字形部112A的两端部连通。即,直线形部112B作为位于贯通孔12a_3的终端即分配流路2a的终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与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的部分相当。
另外,在图3中位于纸面上侧的直线形部112B的下边,连通着Z字形部112A的纸面上侧的端部。另外,在图3中位于纸面下侧的直线形部112B的上边,连通着Z字形部112A的纸面下侧的端部。2个直线形部112B彼此平行。进而,如图4所示那样,直线形部112B的开口面积大于传热管4的末端部4a的开口面积。
在第1板状部件12_3的制冷剂流入的一侧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2的贯通孔13a_2,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3的中心相向的位置。在第1板状部件12_3的与第2板状部件13_2相反的一侧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3的直线形部112B相向的位置。
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和第2板状部件13,则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的贯通孔和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13的贯通孔连通,形成分配流路2a。也就是,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和第2板状部件13,则邻接的贯通孔彼此连通,并且连通的贯通孔以外的部分被邻接的第1板状部件12或者第2板状部件13闭塞,形成分配流路2a。
另外,在第1分配器2中,以分配流路2a相对1个流体入口部具有4个流体出口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但并不将分支数限定成4个分支。
如图2所示那样,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4的贯通孔12a_4以及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形成与在贯通孔12a_3的端部即直线形部112B面对的方向,作为供传热管4的末端部4a插入的传热管插入部2b发挥功能。也就是,贯通孔12a_4以及贯通孔13a_3形成在与位于传热管4的延长线上的直线形部112B相向的位置,通过在此插入传热管4,使得传热管4与第1分配器2连接。
另外,传热管4的末端部4a既可以是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的位置,也可以是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直线形部112B的位置。也就是,传热管4的末端部4a只要是不与第2板状部件13_2接触的位置即可。
第1板状部件12_4的贯通孔12a_4的内周面与传热管4的外周面嵌合。该嵌合可以具有被加热了的钎焊料因毛细管现象而渗入的程度的间隙。
<第1分配器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第1分配器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5是第1分配器2的展开图。图6是第1分配器2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说明,使板状体的厚度大体均匀地进行了图示。另外,在图6中,示出了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剖切的剖面。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流经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将第1板状部件12_1的贯通孔12a_1作为流体入口部,向第1分配器2的内部流入。从贯通孔12a_1流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流入。
从第1板状部件12_1的贯通孔12a_1流入到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的制冷剂,向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中心流入。流入到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中心的制冷剂,触碰邻接地被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2的表面而分支,流向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端部。到达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端部的制冷剂,经过第2板状部件13_2的贯通孔13a_2,向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中心流入。
流入到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中心的制冷剂,触碰邻接地被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3的表面而分支,流向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即直线形部112B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到达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的制冷剂,从位于贯通孔13a_3或者贯通孔12a_3内的传热管4的末端部4a向传热管4的内部流入。
流入到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位于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的内部以及第1板状部件12_4的贯通孔12a_4的内部的区域,向传热管4的接合有翅片5的区域流入。
接着,以第1分配器2为一体型头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7是对热交换器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进行说明的图。首先,对采用了脱蜡法的第1分配器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最初,在步骤0中制作成为第1分配器2的分配流路2a的金属模。在步骤1中,使蜡流入在步骤0中制得的金属模中,制作与分配流路2a相同形状的蜡型(蜡模2a_1)。在步骤2中,在成为第1分配器2的金属模2_1中固定蜡模2a_1,使熔融的铝流入。
并且,在步骤3中,对固化的铝进行加热,使固定在铝的内部的蜡模2a_1熔融而流出。由此,制作出形成有分配流路2a的第1分配器2。根据步骤0~步骤3来完成第1分配器2。
然后,在步骤4中,在第1分配器2上连接传热管4,进行此外的组装以及加工来完成热交换器1。
通过脱蜡法制得的第1分配器2在不具有板状体11的方面,与图2所示的作为层积型头管构成的第1分配器2不同。但是,关于通过脱蜡法制得的第1分配器2的各功能,都与作为层积型头管构成的第1分配器2相同。
<第1分配器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第1分配器2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通过图7的制造方法完成的分配器的制冷剂的流动的纵剖视图。在图8中,对与图2所示的第1分配器2的构成或部分相对应的构成或部分使用相同附图标记进行图示。另外,在图8中,使用虚线示出与图2所示的第1分配器2的板状体的对应关系。另外,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使板状体的厚度大体均匀地进行图示。另外,在图8中,示出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剖切而得的剖面。
基本的制冷剂的流动与图5以及图6所说明的作为层积型头管构成的第1分配器2的制冷剂的流动同样。
流经了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将第1分配器2的贯通孔12a_1作为流体入口部,向第1分配器2的内部流入。从贯通孔12a_1流入的制冷剂,流经贯通孔13a_1,向贯通孔12a_2的中心流入。流入到贯通孔12a_2的中心的制冷剂,分支而流向贯通孔12a_2的端部。到达贯通孔12a_2的端部的制冷剂,经过贯通孔13a_2,向贯通孔12a_3的中心流入。
流入到贯通孔12a_3的中心的制冷剂,分支而流向贯通孔12a_3的端部。贯通孔12a_3的端部即直线形部112B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到达贯通孔12a_3的端部的制冷剂,从位于贯通孔13a_3或者贯通孔12a_3内的传热管4的末端部4a向传热管4的内部流入。
流入到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位于贯通孔13a_3的内部以及贯通孔12a_4的内部的区域,向传热管4的接合有翅片5的区域流入。
<第1分配器2、热交换器1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所述那样,在第1分配器2中,通过将分配流路2a的终端设为直线形部112B,从而能够缩短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长度。例如,在图2所示的第1分配器2中,能够削减板状部件的张数,能够降低板状部件的层积方法的厚度。另外,在图8所示的第1分配器2中,能够将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图2所示的第1分配器2相同的程度。因而,根据第1分配器2,能够降低费用,另外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热交换器1由于具备第1分配器2,所以能够使第1分配器2以及热交换器1的制造所需的费用降低,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变形例>
图9是用于对热交换器1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在图2等中,举例说明了传热管4为扁平管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使传热管4为圆管。即,直线形部112B的开口面积只要形成得比作为圆环的传热管4的末端部的开口面积大即可。
图10是用于对热交换器1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在图2等中,举例说明了Z字形部112A在直线形部112B的长度方向中心连通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图10所示那样,使Z字形部112A在直线形部112B的非长度方向中心的部分连通。
实施方式2.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2中以与实施方式1的区别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另外,对于具备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的热交换器,由于与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热交换器1同样,故而省略说明。另外,将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称为第1分配器2A。
<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分配器的构成>
以下,对第1分配器2A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此,以第1分配器2A为层积型头管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是,第1分配器2A也可以是一体型头管,在该情况下,只要参考图7来制造第1分配器2A即可。
图11是将第1分配器2A分解了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12是将图11所示的B部分放大并从流路入口侧观看的图。图13是将第1分配器2A的传热管4的连接部分放大示出的概略图。另外,在图12中一并图示出了传热管4。另外,图13图示出从纸面上方观看图12的X-X剖面的状态。
如图11所示那样,第1分配器2A具有板状体11。板状体11通过层积作为裸露材料的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作为包层材料的第2板状部件13_1~第2板状部件13_3、作为裸露材料的第3板状部件14、以及作为包层材料的第4板状部件15而形成。在板状体11的层积方向的最外侧,层积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以下,有时将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4统称地将其记载为第1板状部件12。同样,有时将第2板状部件13_1~第2板状部件13_3统称地将其记载为第2板状部件13。
关于第1板状部件12以及第2板状部件13,如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那样。
第3板状部件14例如为铝制,与第1板状部件12同样地未涂敷钎焊料。在第3板状部件14,形成有成为分配流路2a的贯通孔14a_1以及贯通孔14a_2。贯通孔14a_1以及贯通孔14a_2贯通第3板状部件14的表背。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第4板状部件15,则贯通孔14a_1以及贯通孔14a_2作为分配流路2a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贯通孔14a_2作为供制冷剂等流体流出的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也就是,贯通孔14a_2是位于分配流路2a的终端的空间部,与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的部分相当。
第4板状部件15例如为铝制,与第2板状部件13同样地形成得比第1板状部件12薄。在第4板状部件15的至少表背面,涂敷钎焊料。在第4板状部件15,形成有成为分配流路2a的贯通孔15a_1以及贯通孔15a_2。贯通孔15a_1以及贯通孔15a_2贯通第4板状部件15的表背面。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第4板状部件15,则贯通孔15a_1以及贯通孔15a_2作为分配流路2a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形成于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1以及形成于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1,与贯通孔12a_1、贯通孔13a_1以及贯通孔13a_2同样地以圆形流路剖面贯通地形成。
层积于第1板状部件12_3的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1,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3的中心相向的位置。另外,层积于第4板状部件15的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1,形成在与贯通孔15a_1相向的位置。
层积于第1板状部件12_3的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2,形成在与贯通孔12a_3的直线形部112B相向的位置。另外,层积于第4板状部件15的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形成在与贯通孔15a_2相向的位置。
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第4板状部件15,则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分别连通而形成分配流路2a。也就是,若层积第1板状部件12~第4板状部件15,则邻接的贯通孔彼此连通,并且连通的贯通孔以外的部分被邻接的第1板状部件12、第2板状部件13、第3板状部件14或者第4板状部件15闭塞,形成分配流路2a。
另外,在第1分配器2A中,以分配流路2a相对1个流体入口部具有4个流体出口部的情况为例进行图示,但并不将分支数限定为4个分支。
如图11以及图13所示那样,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4的贯通孔12a_4、形成于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形成于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形成于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以及形成于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2,形成在与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面对的方向,作为供传热管4的末端部4a插入的传热管插入部2b发挥功能。也就是,贯通孔12a_4、贯通孔13a_3、贯通孔12a_3、贯通孔14a_2以及贯通孔15a_2形成在与位于传热管4的延长线上的直线形部112B相向的位置,通过在此插入传热管4,传热管4与第1分配器2连接。
在此,传热管4的末端部4a位于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的中间部。也就是,传热管4的末端部4a位于不与第2板状部件13_2接触的位置,且位于与第2板状部件13_2邻接的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的中间。因此,传热管4的末端部4a相比贯通孔12a_3位于流体入口部侧。贯通孔12a_3作为传热管插入部2b的中间部2c发挥功能。
<第1分配器2A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以下对第1分配器2A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14是第1分配器2A的展开图。图15是第1分配器2A的纵剖视图。另外,在图15中,为了便于说明,使板状体的厚度大体均匀地进行图示。另外,在图15中,示出沿着流体的流动方向剖切而得的剖面。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那样,流经了制冷剂配管的制冷剂,将第1板状部件12_1的贯通孔12a_1作为流体入口部,向第1分配器2的内部流入。从贯通孔12a_1流入的制冷剂,向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流入。
从第1板状部件12_1的贯通孔12a_1向第2板状部件13_1的贯通孔13a_1流入的制冷剂,向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中心流入。流入到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中心的制冷剂,触碰邻接地被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2的表面而分支,流向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端部。到达第1板状部件12_2的贯通孔12a_2的端部的制冷剂,经过第2板状部件13_2的贯通孔13a_2,向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1流入。
流入到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1的制冷剂,向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1流入。流入到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1的制冷剂,向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中心流入。
流入到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中心的制冷剂,触碰邻接地被层积的第2板状部件13_3的表面而分支,流向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到达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即直线形部112B的制冷剂,与插通在贯通孔12a_3中的传热管4的侧面碰撞。贯通孔12a_3作为传热管插入部2b的中间部2c发挥功能,因而,制冷剂在贯通孔12a_3与传热管4的侧面碰撞之后,向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2流入,相比贯通孔12a_3朝流体入口部侧流动。
流入到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2的制冷剂,向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流入。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到达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的制冷剂,从位于贯通孔14a_2内的传热管4的末端部4a向传热管4的内部流入。
流入到传热管4的制冷剂,经过位于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的内部、第4板状部件15的贯通孔15a_2的内部、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内部、第2板状部件13_3的贯通孔13a_3的内部、以及第1板状部件12_4的贯通孔12a_4的内部的区域,向传热管4的接合有翅片5的区域流入。
到达第1板状部件12_3的贯通孔12a_3的端部即直线形部112B的制冷剂,在与传热管4的侧面碰撞时,如图12所示那样在纸面左右流动。
在热交换器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到达直线形部112B的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状态,在与传热管4的侧面碰撞时会飞散。由于制冷剂飞散,在传热管插入部2b的中间部2c,气相合液相变成均质状态。制冷剂以该均质状态向传热管4流入。
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制冷剂从作为流体出口部发挥功能的贯通孔14a_2向第1分配器2A的内部流入,在流经分配流路2a之后,从作为流体入口部发挥功能的贯通孔12a_1向分配流路2a的外部流出。在热交换器1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流入第1分配器2A的制冷剂大致为液相状态。
<第1分配器2A、热交换器1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所述那样,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由于具备第1分配器2A,所以,除了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1所发挥的效果之外,还能够使气液均质化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传热管4,传热管4的内壁面的液膜变薄,热传递率得到提高。也就是,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性能得到提高。
另外,在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中,在传热管4为扁平多孔管的情况下,由于气液均质化的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各孔,所以,能够在热交换部高效地使制冷剂蒸发。因而,根据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性能得到提高,能够实现高效率的运转。
进而,在使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运转模式下,通过将传热管4插入直至第3板状部件14的贯通孔14a_2,能够减少传热管插入部2b中的实时的容积,能够减少传热管插入部2b的制冷剂的滞留量。由此,能够实现制冷循环装置整体的制冷剂封入量的降低,在经济性且制冷剂泄漏时环境保护的方面是有效的。
另外,也能够将图9以及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作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加以应用。
另外,中间部2c并不是指传热管插入部2b的严格的中间部分,只要是被插入于传热管插入部2b的传热管4的侧面所处的部分即可。
实施方式3.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构成>
以下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概略构成进行说明。
图16是概略地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构成的一例的回路构成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以与实施方式1、2的区别点为中心进行说明,对与实施方式1、2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另外,在图16中,以虚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以实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以空白箭头示出空气的流动。
制冷循环装置100作为构成之一而具有实施方式1或2所涉及的具备分配器的热交换器。另外,为了便于说明,以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具备第1分配器2的热交换器1的构成进行说明。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以制冷循环装置100为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制冷循环装置100作为构成而具有第1单元100A以及第2单元100B。第1单元100A被利用作为热源单元或者室外单元等。第2单元100B被利用作为室内单元或者利用侧单元(负荷侧单元)等。
在第1单元100A中,收纳有压缩机101、流路切换装置102、节流装置104、第2热交换器105、以及附设于第2热交换器105的送风机105A。另外,第2热交换器105具备第1分配器2。也就是,第2热交换器105应用了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热交换器1。
在第2单元100B中,收纳有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附设于第1热交换器103的送风机103A。另外,第1热交换器103具备第1分配器2。也就是,第1热交换器103应用了实施方式1所说明的热交换器1。
并且,如图16所示那样,压缩机101、第1热交换器103、节流装置104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由制冷剂配管106连接,形成制冷剂回路。送风机103A附设于第1热交换器103,向第1热交换器103供给空气。送风机105A附设于第2热交换器105,向第2热交换器105供给空气。
压缩机101压缩制冷剂。由压缩机101压缩了的制冷剂被排出,被送往第1热交换器103或者第2热交换器105。压缩机101例如可以由回转式压缩机、涡旋式压缩机、螺杆式压缩机、往复式压缩机等构成。
流路切换装置102在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之间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也就是,流路切换装置102在制热运转时被切换成连接压缩机101与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冷运转时被切换成连接压缩机101与第2热交换器105。另外,流路切换装置102例如可由四通阀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二通阀或三通阀的组合来作为流路切换装置102。
第1热交换器103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也就是,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1热交换器103使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3A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另一方面,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1热交换器103使从节流装置104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3A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蒸发。
节流装置104使从第1热交换器103或者第2热交换器105流出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节流装置104例如可以由能调整制冷剂流量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另外,作为节流装置104,不仅可以应用电动膨胀阀,还可以应用在受压部采用了隔膜的机械式膨胀阀或是毛细管等。
第2热交换器105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也就是,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2热交换器105使从节流装置104流出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5A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或者二相制冷剂蒸发。另一方面,在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第2热交换器105使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5A供给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
<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
接着,对于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连同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在此,以热交换流体为空气而被热交换流体为制冷剂的情况为例,对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所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另外,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6的虚线箭头表示。
如图16所示那样,通过使压缩机101驱动,从压缩机101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虚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105。在第2热交换器105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5A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变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第2热交换器105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04而变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第1热交换器103具备第1分配器2,通过第1分配器2按照第1热交换器103的通路数来分配制冷剂,制冷剂向构成第1热交换器103的传热管4流入。
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3A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之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变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第1热交换器103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而流入压缩机101,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接着从压缩机101排出。以下,反复进行该循环。
接着,对制冷循环装置100所执行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另外,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6的实线箭头示出。
如图16所示那样,通过使压缩机101驱动,从压缩机101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按照实线箭头流动。从压缩机101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向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1热交换器103流入。在第1热交换器103中,在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3A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变成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第1热交换器103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04而变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及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向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2热交换器105流入。第2热交换器105具备第1分配器2,通过第1分配器2对应于第2热交换器105的通路数来分配制冷剂,制冷剂向构成第2热交换器105的传热管4流入。
在第2热交换器105中,在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送风机105A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之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变成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从第2热交换器105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102向压缩机101流入,被压缩而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接着从压缩机101排出。以下,反复进行该循环。
如以上所述那样,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在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的上游侧设有第1分配器2。
因而,根据制冷循环装置100,可实现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的制造所需的费用的降低、热交换器1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
另外,若制冷循环装置100具有具备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第1分配器2A的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则热交换器性能会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此,以在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双方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或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第1热交换器103以及第2热交换器105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热交换器或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热交换器。
另外,并不特别限定制冷循环装置100所使用的制冷剂,即便使用R410A、R32、HFO1234yf等制冷剂也能发挥效果。
另外,作为工作流体示出空气以及制冷剂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便使用其他的气体、液体、气液混合流体也能发挥同样的效果。也就是,工作流体是变化的流体,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发挥效果。
进而,作为制冷循环装置100的其他例,有供热水器、制冷机、空调供热水复合机等,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能实现费用的降低、小型化以及轻量化,若具备第1分配器2A,则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器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热交换器;2第1分配器;2_1金属模;2A第1分配器;2a分配流路;2a_1蜡模;2b传热管插入部;2c中间部;3第2分配器;3a合流流路;4传热管;4a末端部;5翅片;11板状体,12第1板状部件;12_1第1板状部件;12_2第1板状部件;12_3第1板状部件;12_4第1板状部件;12a_1贯通孔;12a_2贯通孔;12a_3贯通孔;12a_4贯通孔;13第2板状部件;13_1第2板状部件;13_2第2板状部件;13_3第2板状部件;13a_1贯通孔;13a_2贯通孔;13a_3贯通孔;14第3板状部件;14a_1贯通孔;14a_2贯通孔;15第4板状部件;15a_1贯通孔;15a_2贯通孔;100制冷循环装置;100A第1单元;100B第2单元;101压缩机;102流路切换装置;103第1热交换器;103A送风机;104节流装置;105第2热交换器;105A送风机;106制冷剂配管;112A Z字形部;112B直线形部。

Claims (8)

1.一种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该分配器具备:
流体入口部;
多个流体出口部;
分配流路,该分配流路将上述流体入口部与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连通,且将从上述流体入口部流入的流体向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配;以及
多个传热管插入部,该多个传热管插入部形成在与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别面对的方向,且供传热管插入,
在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分别连接有被插入于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上述传热管的末端部,
上述分配流路中位于末端的分配流路具有作为Z字形流路剖面部分的Z字形部和作为直线形流路剖面部分的直线形部,上述直线形部与上述Z字形部的两端部连通,上述直线形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传热管的末端部的开口面积,
该分配器构成为,使上述分配流路与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中间部连通,在使上述流体与被插入于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上述传热管的侧面碰撞之后,使上述流体流向上述流体入口部侧,
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形成在比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更靠上述流体入口部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形成在上述分配流路中的上述流体的流动方向的端部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的开口面积大于上述传热管的端部的开口面积。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流体入口部、上述分配流路、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以及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通过层积分别形成有贯通孔的多个板状部件而构成。
5.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该热交换器具备: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分配器;以及
供从上述分配器的上述多个流体出口部流出的上述流体流入的多根传热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在具备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器时,
到达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上述中间部的上述流体,通过与被插入于上述多个传热管插入部的上述多根传热管各自的侧面碰撞,流向上述流体入口部侧。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根传热管是圆管或者扁平管。
8.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制冷循环装置具备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热交换器并将该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以及冷凝器中的至少一者。
CN201680090720.9A 2016-12-21 2016-12-21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Active CN110073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8136 WO2018116413A1 (ja) 2016-12-21 2016-12-21 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73154A CN110073154A (zh) 2019-07-30
CN110073154B true CN110073154B (zh) 2021-03-19

Family

ID=62627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90720.9A Active CN110073154B (zh) 2016-12-21 2016-12-21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098927B2 (zh)
EP (1) EP3561412B1 (zh)
JP (1) JP6782792B2 (zh)
CN (1) CN110073154B (zh)
ES (1) ES2900343T3 (zh)
WO (1) WO20181164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48945B1 (en) * 2015-09-07 2021-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tributor,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1373205B (zh) * 2017-11-29 2021-08-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机
US11536496B2 (en) * 2018-10-29 2022-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JP6930557B2 (ja) * 2019-06-28 2021-09-0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およ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CN114127488B (zh) 2019-06-28 2023-01-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和热泵装置
WO2021009806A1 (ja) * 2019-07-12 2021-01-2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ろう付け用治具、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作製された積層型冷媒分配器
WO2021117107A1 (ja) * 2019-12-09 2021-06-17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分配装置、分配装置を備えた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熱交換器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CN112635786B (zh) * 2020-12-22 2022-05-10 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电堆流体分配均一性的方法及电堆
CN117321373A (zh) * 2021-05-18 2023-12-29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JP7486671B2 (ja) 2021-06-28 2024-05-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4317898A1 (en) * 2022-08-04 2024-02-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A manifol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89A (zh) * 1994-09-19 1996-08-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致冷剂分配器的空调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9819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EP2998682A1 (en) * 2013-05-15 2016-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16043B2 (ja) * 1993-07-23 2002-08-19 モーディーン・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カンパニー 冷却材のための蒸発器
JP3958400B2 (ja) * 1997-03-25 2007-08-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分配ヘッダー
JP6278904B2 (ja) * 2013-01-22 2018-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媒分配器及びこの冷媒分配器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WO2014184913A1 (ja) 2013-05-15 2014-11-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3018441B1 (en) 2013-05-15 2019-07-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US10054368B2 (en) 2013-07-08 2018-08-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joining a plate-like unit of a laminated header and a pipe to each other
KR102031021B1 (ko) * 2014-11-04 2019-10-11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형 헤더, 열교환기,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789A (zh) * 1994-09-19 1996-08-2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具有致冷剂分配器的空调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JP2007298197A (ja) * 2006-04-28 2007-11-15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
EP2998682A1 (en) * 2013-05-15 2016-03-2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900343T3 (es) 2022-03-16
US20200072507A1 (en) 2020-03-05
EP3561412B1 (en) 2021-11-10
US11098927B2 (en) 2021-08-24
EP3561412A4 (en) 2019-12-25
WO2018116413A1 (ja) 2018-06-28
JP6782792B2 (ja) 2020-11-11
CN110073154A (zh) 2019-07-30
JPWO2018116413A1 (ja) 2019-06-27
EP3561412A1 (en) 2019-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73154B (zh) 分配器、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CN110476027B (zh) 分配器、热交换器及制冷循环装置
JP6012857B2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116683B2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214789B2 (ja) 積層型ヘッダ、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184916A1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004719A1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積層型ヘッダーの板状体と管とを接合する方法
EP2998680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CN109844439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制冷系统
CN109564070B (zh) 热交换器和使用它的制冷系统
CN111936815B (zh) 分配器以及热交换器
WO2015045073A1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EP3088831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2018066536A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WO2022085113A1 (ja) 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6120998B2 (ja) 積層型ヘッダー、熱交換器、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090015A1 (ja) 冷媒分配器、熱交換器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CN112424544B (zh) 板翅片层叠型热交换器和使用它的制冷系统
JP6928793B2 (ja) プレートフィン積層型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冷凍システム
CN115698608A (zh) 制冷剂分配器、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