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6057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60571A
CN110060571A CN201811591846.1A CN201811591846A CN110060571A CN 110060571 A CN110060571 A CN 110060571A CN 201811591846 A CN201811591846 A CN 201811591846A CN 110060571 A CN110060571 A CN 1100605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back cabinet
display screen
rear cover
peripher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18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本岳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605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605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MFRAMES, CASINGS OR BEDS OF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NOT SPECIFIC TO ENGINES, MACHINES OR APPARATUS PROVIDED FOR ELSEWHERE; STANDS; SUPPORTS
    • F16M11/00Stands or trestles as supports for apparatus or articles placed thereon ; Stands for scientific apparatus such as gravitational force meters
    • F16M11/02Heads
    • F16M11/04Means for attachment of apparatus; Means allowing adjustment of the apparatus relatively to the stan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6Fix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02F2201/503Arrangements improving the resistance to sho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4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warping-twis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后机壳中设置有补强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4月1日、申请号为201310110222.4、发明名称为“显示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与显示装置相关的技术领域。特别地,本技术涉及这样一个技术领域,其中,在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并且设置有补强部,以由此降低重量以及增加刚度。
背景技术
存在比如电视接收器和个人计算机这样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具有在其上显示图像的显示面的显示屏,在显示屏的背面侧配置有后机壳,并且在后机壳的背面上附接有后盖(例如,见JP-A-2010-243622(专利文献1))。
近来,降低上述显示装置的厚度的需求在增加。厚度减薄是通过降低后机壳或者后盖的厚度来进行的。
通过降低后机壳或者后盖的厚度能够降低厚度和重量,然而,可能难以确保在桌面或者类似物上的稳定设置状态,因为刚度由于厚度的降低而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的是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降低重量以及增加刚度。
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后机壳中设置有补强部。
因此,在显示装置中,后机壳的重量通过通孔得到降低,并且后机壳的刚度通过补强部得到增加。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后盖的与面对所述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附接有配置壳体,并且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电路基板。
由于配置壳体附接至后盖的与面对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并且电路基板容纳在配置壳体中,所以电路基板只设置在显示装置中附接配置壳体的部分。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扬声器单元。
由于扬声器单元容纳在配置壳体中,所以扬声器单元只设置在显示装置中附接配置壳体的部分。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配置壳体附接至所述后盖的下端部。
由于配置壳体附接至后盖的下端部,所以整个显示装置的重心定位在下侧。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附接有框体,并且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由于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所以显示装置的外周部的强度得到增加。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框体设置有保持所述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由于所述框体设置有保持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所以即使在后盖形成为薄的时,也能够防止后盖发生弯曲。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由于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所以后机壳的刚度通过简单结构得到增加。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由于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所以能够使后盖形成为薄的。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接收部,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在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接收部定位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载荷。
由于接收部在支座附接至装置本体的状态下,定位在显示屏和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接收部接收显示屏和后机壳的载荷,所以显示装置以稳定状态载置在比如桌面等载置面上。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优选的是,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所述装置本体的功能,并且所述支座还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以具有将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成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
由于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所述装置本体的功能,并且所述支座还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以具有将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成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所以通过改变支座相对于装置本体的附接位置,使装置本体设置成不同状态。
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后机壳中设置有补强部。
因此,由于高刚度能够通过设置在后机壳中的补强部得到确保,此外,重量能够通过后机壳中的通孔得到降低,所以重量能够得到降低并且刚度能够得到增加。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壳体附接至所述后盖的与面对所述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电路基板。
因此,未附接配置壳体的部分的厚度能够得到降低。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扬声器单元容纳在配置壳体中。
因此,未附接配置壳体的部分的厚度能够得到降低。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配置壳体附接至后盖的下端部。
因此,由于整个显示装置中的重心定位在下侧,所以能够确保显示装置的稳定设置状态,并防止显示装置由于比如振动等扰动而发生翻倒。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附接至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且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因此,通过框体,显示装置的外周部的强度能够得到增加,并且显示装置的刚度能够得到增加。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框体设置有保持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因此,由于即使在后盖形成为薄的时,也能够防止后盖发生弯曲,所以能够在防止后盖发生弯曲的同时,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因此,能够在确保后机壳的简单结构的同时,确保厚度减薄和高刚度。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因此,能够将后盖形成为薄的,从而降低显示装置的厚度。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接收部,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在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接收部定位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载荷。
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显示装置载置于比如桌面等载置面上,并确保显示装置的稳定设置状态。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所述装置本体的功能,并且所述支座还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以具有将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成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
因此,能够通过相对于装置本体改变支座的附接位置,来将装置本体设置成期望的状态,这能够改善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与图2到图24一起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其是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装置的透视图,以从图1的相反侧观察到的状态示出;
图3是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从图3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后机壳的透视图;
图6是后机壳的透视图,以从图5的相反侧观察到的状态示出;
图7是后盖的透视图;
图8是后盖的透视图,以从图7的相反侧观察到的状态示出;
图9是后机壳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10是显示屏、后机壳和框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1是从图10的相反侧观察到的显示屏、后机壳和框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12是透视图,示出了框体附接至显示屏和后机壳的外周部的状态;
图13是示意性放大截面图,示出了框体的各框部;
图14是放大透视图,示出了框体的下框部的一部分;
图15是放大后视图,示出了上框部连接至框体的侧框部的状态;
图16是放大透视图,示出了下框部连接至框体的侧框部以及后机壳连接至下框部的状态;
图17是放大透视图,示出了后盖的外周部被框体保持的状态;
图18是示意性截面图,示出了后盖通过台阶螺钉压靠在后机壳上的状态;
图19是透视图,示出了配置壳体、容纳在配置壳体内的各部件和下框部;
图20是配置壳体的透视图,以从图19的相反侧观察到的状态示出;
图21是支座的透视图;
图22是放大侧视图,示出了支座附接至装置本体的状态;
图23是透视图,示出了支座用作壁挂用附接构件的示例;而
图24是侧视图,示出了支座用作壁挂用附接构件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
以下示出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应用于在用作显示屏的液晶面板上显示图像的电视接收器。
本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不局限于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屏的电视接收器,而是本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显示装置,比如使用任意类型的显示屏的其它各种类型的电视接收器和用于个人计算机等的监视器。
[显示装置的结构]
显示装置(电视接收器)1设置有装置本体2,所述装置本体2形成为横长、扁平且大致为矩形的形状,并且装置本体2包括后机壳3、显示屏4和后盖5(参考图1-图4)。
后机壳3由铁材料制成,其形成为面对前后的横长、矩形且大致平板状的形状,具有例如0.5mm的厚度。由于铁材料比起其它金属材料在价格上相对较低,所以当后机壳3通过使用铁材料形成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后机壳3中的除下端部外的外周部设置成第一补强部6,其与后机壳3的内侧部分相比朝前突出(参考图5和图6)。
在后机壳3中,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部和左右两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朝前突出的纵长且大致矩形形状的第二补强部7、8、9和9。第二补强部7和8沿垂直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在后机壳3的中心部,而第二补强部9和9分别设置在第二补强部7和8的左右。
在后机壳3中,在设置有第二补强部7、9和9的区域处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贯穿的多个通孔3a、3a、...。通孔3a、3a、...例如以相等间隔定位。
在后机壳3中,在设置有第二补强部7、9和9的区域处分别设置有朝后突出的第三补强部10、11和11。第三补强部10、11和11形成为使得垂直延伸的部分和水平延伸的部分彼此交叉,其定位在通孔3a、3a、...之间或者通孔3a、3a、...下方。
第一补强部6、第二补强部7、8、9、9和第三补强部10、11、11通过例如拉拔处理(drawing processing)形成。
通过以拉拔处理形成第一补强部6、第二补强部7、8、9、9和第三补强部10、11、11,能够在维持后机壳3的简单结构的同时,降低厚度并确保高刚度。
显示屏4例如是液晶显示屏,其形成为横长的矩形形状,具有与后机壳3大致相同的尺寸(参考图3和图4)。显示屏4具有作为前表面的显示面4a,其包括沿前后配置的一对透明板、偏振膜等。
显示屏4配置在后机壳3的前侧,在其中配置有用于显示图像的各种部件,比如透明电极、液晶、配向膜和滤色器。
后盖5形成为具有与后机壳3具有大致相同尺寸的横长矩形形状(参考图7和图8),以通过真空成型(vacuum forming)具有例如大致1mm的厚度。
通过由真空成型来形成后盖5,能够使后盖5形成为薄的,这降低显示装置1的厚度。
后盖5例如由聚苯乙烯(PS)、聚苯乙烯和聚苯醚(PPE)的混合材料、聚碳酸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的共聚物等制成。
后盖5的处于下端侧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形成为朝后突出的突出部5a。
在后盖5中的除下端部外的外周部中,沿周向方向隔着间隔形成有第一螺钉插入孔5b、5b、...。第一螺钉插入孔5b、5b、...形成为朝后盖5的中心部延伸的长孔形状(参考图9)。
在后盖5的靠近中心的部分中形成有具有圆形形状的第二螺钉插入孔5c、5c、...。
在后盖5的下端部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地形成有朝下开口的插入切口5d、5d、...。
后盖5设置成处于接触后机壳3的后表面的状态。由于后盖5设置成处于接触后机壳3的后表面的状态,所以从形成于后机壳3中的通孔3a、3a、...发生的光的泄露能够被后盖5防止。
在后机壳3和显示屏4的外周部附接有框体12(参考图1-图4)。
框体12是通过例如以框状连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上框部1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侧框部14、14和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下框部15而形成的(参考图10-图12)。上框部13、侧框部14、14和下框部15例如由铝制成。
上框部13包括面对上下方向的联接面部13a、从联接面部13a的前缘朝下突出的第一按压面部13b、从联接面部13a的后缘朝下突出的第二按压面部13c和从联接面部13a的后缘朝斜下方突出的保持面部13d,它们一体地形成,如图13所示。
侧框部14包括面对左右方向的联接面部14a、从联接面部14a的前缘向横向方向(向内)突出的第一按压面部14b、从联接面部14a的后缘向横向方向(向内)突出的第二按压面部14c和从联接面部14a的后缘向倾斜横向方向突出的保持面部14d,它们是一体地形成的。
下框部15包括面对上下方向的联接面部15a、从联接面部15a的前缘朝上突出的第一按压面部15b、从联接面部15a的沿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朝上突出的第二按压面部15c和从联接面部15a的后缘朝上突出的连接面部15d,它们是一体地形成的,如图14所示。
在下框部15的连接面部15d中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地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接合孔15e、15e、...。
后机壳3和显示屏4的外周部插入上框部13的第一按压面部13b与第二按压面部13c之间,侧框部14、14的第一按压面部14b、14b与第二按压面部14c、14c之间以及下框部15的第一按压面部15b与第二按压面部15c之间,以被框体12保持(参考图12)。
如上所述,后机壳3的外周部和显示屏4的外周部被框体12保持,所述框体12通过联接面部13a、14a、14a、15a、第一按压面部13b、14b、14b、15b和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4c、15c形成为在截面上为C形。
因此,框体12增加显示装置1的外周部的强度,其改善显示装置1的刚度。
在后机壳3和显示屏4被框体12保持的状态下,上框部13的第二按压面部13c的左右两个端部与侧框部14、14的第二按压面部14c、14c的上端部分别经由例如L形连接板16、16通过螺钉紧固等方式连接(参考图15)。侧框部14、14的第二按压面部14c、14c的下端部与下端部15、15的第二按压面部15c、15c的左右两个端部分别通过螺钉紧固等方式连接(参考图16)。
在后机壳3和显示屏4被框体12保持的状态下,后机壳3的下端部与下框部15、15的连接面部15d经由补强板17、17通过例如螺钉紧固等方式连接。
补强板17、17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形状,并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
在后盖5的外周部中,上端部插入上框部13的第二按压面部13c与保持面部13d之间以被保持,而左右两个端部分别插入侧框部14、14的第二按压面部14c、14c与保持面部14d、14d之间以被保持(参考图17)。
由于保持后盖5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13d、14d和14d如上所述分别设置在框体12中的上框部13和侧框部14、14中,所以即使在后盖5形成为薄的时,也能够防止后盖5发生弯曲,因此,能够在防止后盖5弯曲的同时降低显示装置1的厚度。
当后盖5通过真空成型形成时,由于通过按压加工进行切割以形成外形,所以后盖5的外周面形成为断裂面。
然而,后盖5的外周部插入了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4c与保持面部13d、14d、14d之间,由此通过上框部13和侧框部14、14封闭后盖5的外周部,并隐藏后盖5的断裂面。
台阶螺钉100、100、...被插入形成在后盖5中除下端部外的外周部的螺钉插入孔5b、5b、...中以及形成在后盖5的中心部的第二螺钉插入孔5c、5c、...中,以被拧入后机壳3或者框体12中,从而使后盖5压靠在后机壳3上(参考图18)。
这时,设置于台阶螺钉100的头部101与螺纹部102之间的台阶部103被插入第一插入孔5b中。如上所述,螺钉插入孔5b、5b、...形成为朝后盖5的中心部延伸的长孔形状,因此,即使在形成后的后盖5中发生微小的伸缩时,后盖5也相对于台阶螺钉100变位(移动)。因此,后盖5在其中没有发生畸变和变形的情况下以良好的状态压靠在后机壳3上。
台阶螺钉100的台阶部103还插入第二螺钉插入孔5c中。第二螺钉插入孔5c的尺寸形成为大于台阶部103,因此,即使在形成后的后盖5中发生微小的伸缩时,后盖5也相对于台阶螺钉100变位(移动)。因此,后盖5在其中没有发生畸变和变形的情况下以良好的状态压靠在后机壳3上。
在后盖5的下端部中在背面侧附接有配置壳体18。配置壳体18由树脂材料制成,包括基板配置部19和扬声器配置部20、20,所述扬声器配置部20、20设置成从基板配置部19的下半部分别沿横向方向突出(参考图19和图20)。
在基板配置部19中,容纳和配置有未示出的多个电路基板、附接这些电路基板的附接构件21、21、...等。
作为电路基板,例如,设置驱动用作背光的光源(发光二极管)的光源驱动用电路基板、向显示屏4输出图像的图像输出用电路基板、对显示屏4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用电路基板和其它电路基板。这些电路基板连接至未示出的驱动电路部等,其分别通过比如柔性印刷配线板等未示出的配线板配置在显示屏4的下端部。
这些电路基板配置成处于面对例如前后方向的状态。因此,配置壳体18沿前后方向的厚度能够被降低,这降低显示装置1的厚度。
在基板配置部19的侧表面上设置有连接器19a、19a、...。连接器19a、19a、...连接至上述电路基板,并且各种类型的线缆从外部连接至连接器19a、19a、...。在基板配置部19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放热孔19b、19b、...,并在放热孔19b、19b、...下方的位置形成有空气取入孔19c、19c、...。
在驱动电路基板等时,从空气取入孔19c、19c、...向基板配置部19中取入冷却空气,取入的冷却空气的温度上升,并从放热孔19b、19b、...释放到外部。因此,驱动电路基板时在基板配置部19内的温度上升能够得到抑制。
在扬声器配置部20、20中,分别容纳和配置有扬声器单元22、22。在扬声器配置部20、20的下表面上,分别形成有声音释放孔20a、20a、...。从扬声器单元22、22输出的声音分别从声音释放孔20a、20a、...输出。
在配置壳体18中的基板配置部19的左右两端的位置处形成有配置用凹部18a、18a。配置用凹部18a、18a朝前方和下方开放。
在配置壳体18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部设置有朝下突出的附接部18b。
在配置壳体18的下端部中,沿左右方向彼此分开地设置有接合片18c、18c、...。接合片18c、18c、...朝前突出,其形成为在截面上呈L形。
配置壳体18在接合片18c、18c、...分别插入形成于下框部15的连接面部15d中的接合孔15e、15e、...中并接合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等方式附接至后盖5的背面中的下端部。这时,接合片18c、18c、...分别插入后盖5的插入切口5d、5d、...中。
配置壳体18的附接是通过例如以下方式进行的:将插入配置壳体18的螺钉插入孔中的未示出的附接螺钉插入后盖5的一部分中,并拧入后机壳3中。
在配置壳体18被附接的状态下,后盖5的下端部的一部分被配置壳体18从后方保持。因此,后盖5的下端部中的弯曲和变形能够得到防止。此外,不必通过螺钉紧固等方式将后盖5的下端部的一部分压靠在后机壳3上,这改善了显示装置1的组装作业中的操作性。
在配置壳体18按如上所述方式附接的状态下,附接部18b定位成处于在后机壳3下方突出的状态,并且通信盒23附接至附接部18b(参考图1)。在通信盒23中配置有用于无线通信的未示出的基板,其允许例如信号在未示出的遥控装置与显示装置1之间的发送/接收。
如上所述,在显示装置1中,配置壳体18附接在后机壳3的与面对显示屏4的表面相反的位置中,并且多个电路基板容纳在配置壳体18中,因此,显示装置1中未附接配置壳体18的部分能够在厚度上降低。
此外,由于除电路基板外,扬声器单元22、22也容纳在配置壳体18中,所以不必分别设置在其中配置电路基板的壳体和在其中配置扬声器单元22、22的壳体。因此,能够通过有效地使用配置空间,来降低显示装置1的尺寸。还通过削减部件数量实现了尺寸减小,并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扬声器单元22、22容纳在配置壳体18中,所以还能够降低显示装置1中未附接配置壳体18的部分的厚度。
此外,由于配置壳体18附接至后机壳3的下端部,整个显示装置1中的重心定位在下侧,因此,能够确保显示装置1的稳定设置状态,并防止显示装置1由于比如振动等扰动而翻倒。
在配置壳体18的下表面上设置有支座24(参考图1-图4)。支座24包括载置于比如桌面等载置面上的基部25、分别在一个端部处固定在基部25上的支承面部26、26和分别附接至支承面部26、26的另一端部的连接突部27、27。
基部25形成为以给定形状折叠的棒状,其截面形状例如为多边形,比如六边形。基部25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载置部25a、分别从载置部25a的左右两端部沿后斜上方突出的中间部25b、25b和从中间部25b、25b的后端沿后斜下方突出的连接部25c、25c。基部25中载置部25a与中间部25b、25b的连接之处的部分被设置成接收部28、28。
支承面部26、26形成为大致面对上下方向的横长板状,其外侧的端部分别固定至连接部25c、25c的前端部。
由于支承面部26、26如上所述分别固定至连接部25c、25c,通过将基部2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比如六边形等多边形,来在连接部25c、25c中形成平坦的部分,因此,能够确保支承面部26、26相对于连接部25c、25c的充分接触面积。因此,能够取得支承面部26、26相对于连接部25c、25c的稳定固定状态。
基部25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多边形,并可以形成为其它形状,比如圆形形状、椭圆形形状、卵形形状。
支座24在连接突部27、27分别从下方插入配置壳体18的配置用凹部18a、18a中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紧固等方式得到连接。在支座24被连接的状态下,支承面部26、26的内端部接触配置壳体18的下表面,并且装置本体2被支座24保持。
由于支座24处于载置部25a和连接部25c、25c的后端部接触比如桌面等载置面的状态下,所以装置本体2经由支座24载置在桌面上。这时,支座24的接收部28、28定位在框体12的紧下方,并且下框部15接触接收部28、28,因此,显示屏4、后盖5和框体12的载荷被接收部28、28接收(参考图22)。
因此,能够以稳定状态将显示装置1载置于比如桌面等载置面上,这能够确保显示装置1的稳定设置状态。
[支座的使用示例]
支座24的其它使用示例将在以下说明(参考图23和图24)。
在将装置设置于比如桌面等载置面上时使用支座24的实施例已按上述方式示出,然而,也可以按如下所述方式将支座24用作壁挂用附接构件。
当支座24用作壁挂用附接构件时,通过从支承面部26、26移除连接突部27、27来使用支座24。在基部25的载置部25a定位在最高位置的状态下,支座24的支承面部26、26通过例如螺钉紧固等方式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背面。
在支座24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背面的状态下,支座24的载置部25a比起配置壳体18的后表面定位成更靠后侧。
托架200附接至壁面1000,并且支座24的载置部25a附接至托架200,由此允许显示装置1处于壁挂状态。这时,支座24的载置部25a比起配置壳体18的后表面定位成更靠后侧,因此,配置壳体18不与壁面1000干涉,从而能够确保显示装置1的良好壁挂状态。
如上所述,支座24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装置本体2的功能,并且还附接至装置本体2的背面以具有将装置本体2设置成抵接在壁面1000上的功能。
因此,能够通过相对于装置本体2改变支座24的附接位置,来将装置本体2设置成期望的状态,这能够改善可用性。
[小结]
如上所述,显示装置1设置有显示屏4、后机壳3和后盖5,其中在后机壳3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3a、3a、...。在后机壳3中设置有第一补强部6、第二补强部7、8、9、9和第三补强部10、11、11。
因此,即使在后机壳3和后盖5的厚度变薄时,也能够通过设置于后机壳3中的第一补强部6、第二补强部7、8、9、9和第三补强部10、11、11来确保高刚度,此外,还能够通过后机壳3中的通孔3a、3a、...使重量降低,由此在实现厚度减薄的同时降低重量和增加刚度。
[本技术]
本技术还可以应用以下构造。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并且在所述后机壳中设置有补强部。
(2)如上述(1)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盖的与面对所述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附接有配置壳体,并且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电路基板。
(3)如上述(2)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扬声器单元。
(4)如上述(2)或(3)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配置壳体附接至所述后盖的下端部。
(5)如上述(1)至(4)中的任一项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附接有框体,并且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6)如上述(5)中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框体设置有保持所述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7)如上述(1)至(6)中的任一项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8)如上述(1)至(7)中的任一项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9)如上述(1)至(8)中的任一项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接收部,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在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接收部定位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载荷。
(10)如上述(1)至(8)中的任一项描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所述装置本体的功能,并且所述支座还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以具有将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成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
在以上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中示出的各部件的特定形状和结构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的示例,并且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应该以限制性方式来解释。
本公开包含与2012年4月9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 2012-088755所公开的主题有关的主题,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书或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它因素做出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变更。

Claims (29)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
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
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后机壳具有(i)多个补强部,配置为提高刚度;和(ii)多个通孔,沿厚度方向贯穿,设置为参照多个补强部以预定方式布置的多个减重挖切部,以降低后机壳的重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后盖的与面对所述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附接有配置壳体,并且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电路基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扬声器单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配置壳体附接至所述后盖的下端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接收部,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在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接收部定位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载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通孔中的每一个通孔具有矩形形状。
9.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
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和
补强部,设置在后机壳中,其中,框体附接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后机壳的外周部,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框体设置有保持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1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
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补强部设置在后机壳中,
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设置有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装置本体的功能,所述支座还附接到装置本体的后面,以具有将装置本体设置为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设备,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框体,附接到显示设备的外周部和后机壳的外周部,所述框体具有:(i)第一按压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设备的外周部,(ii)第二按压面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和(iii)联接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
后机壳,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和后盖,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的面对所述显示屏的面相反的位置,
框体,附接到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尺寸设置为用于降低所述后盖的重量,并且
其中,在所述后机壳中设置有补强部,并且所述框体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第二按压面部和联接面部,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在所述后盖的与面对所述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附接有配置壳体,并且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电路基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在所述配置壳体中容纳有扬声器单元。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配置壳体附接至所述后盖的下端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框体设置有保持所述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所述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
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具有接收部,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
在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状态下,所述接收部定位在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紧下方,以允许所述接收部接收所述显示屏和所述后机壳的载荷。
21.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
其中,设置有具有所述显示屏、所述后机壳和所述后盖的装置本体,
设置有支座,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以支承所述装置本体,并且
所述支座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下端部以具有支撑所述装置本体的功能,并且所述支座还附接至所述装置本体的背面以具有将所述装置本体设置成抵接在壁面上的功能。
2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屏(4),在显示面上显示图像;
后机壳(3),配置在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面相反的位置;
后盖(5),配置在与所述后机壳(3)的面对所述显示屏(4)的面相反的位置,
其中,在所述后机壳(3)中形成有贯穿厚度方向的通孔(5b),并且
在所述后机壳(3)中设置有补强部(17),其中,框体(12)附接到所述显示屏(4)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3)的外周部,
其中,所述框体(12)设置有第一按压面部(13b;14b,15b)、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5c)和联接面部(13a,14a,15a),所述第一按压面部(13b;14b,15b)按压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所述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5c)按压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并面对所述第一按压面部,所述联接面部(13a,14a,15a)联接所述第一按压面部(13b;14b,15b)至所述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5c)、并面对所述显示屏的外周部和所述后机壳的外周部,使得所述后机壳(3)的外周部和所述显示屏(4)的外周部由框体(12)保持,所述框体以C形横截面由联接面部(13a,14a,15a)、第一按压面部(13b;14b,15b)和第二按压面部(13c,14c,15c)形成。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配置壳体(18)在与面对后机壳的面相反的位置附接到后盖(5),电路基板容纳在配置壳体中。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扬声器单元(22)容纳在配置壳体中。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配置壳体附接到后盖的下端部。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框体设置有保持后盖的外周部的保持面部。
27.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补强部通过拉拔处理形成。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
其中,后盖通过真空成型形成。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装置,包括
支座,具有接收部,所述接收部附接并且定位为在显示屏和后壳体的紧下方,以允许接收部接收显示屏和后壳体的载荷。
CN201811591846.1A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00605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8755 2012-04-09
JP2012088755A JP5928111B2 (ja) 2012-04-09 2012-04-09 表示装置
CN201310110222.4A CN103366642B (zh)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0222.4A Division CN103366642B (zh)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60571A true CN110060571A (zh) 2019-07-26

Family

ID=480445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0222.4A Active CN103366642B (zh)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CN201811591846.1A Pending CN110060571A (zh)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10222.4A Active CN103366642B (zh) 2012-04-09 2013-04-01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182068B2 (zh)
EP (1) EP2650718B1 (zh)
JP (1) JP5928111B2 (zh)
CN (2) CN103366642B (zh)
BR (1) BR102013007956B1 (zh)
ES (1) ES2626137T3 (zh)
PL (1) PL2650718T3 (zh)
RU (1) RU2628749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19758B2 (ja) * 2012-11-09 2014-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087518A1 (ja) * 2013-12-10 2015-06-18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
KR102142902B1 (ko) * 2013-12-12 2020-08-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EP3239966A4 (en) * 2014-12-26 2018-06-2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stand
KR102528952B1 (ko) * 2016-06-28 2023-05-0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93462B1 (ko) * 2019-09-02 2023-10-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210267078A1 (en) * 2020-02-26 2021-08-26 ShenZhen Hongfei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and thereof
US11009906B1 (en) * 2020-05-01 2021-05-18 Dell Products L.P.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isplay adaptive magnetic sound bar attachment
TWM632277U (zh) * 2022-05-20 2022-09-21 振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功能顯示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2887Y (zh) * 2004-10-28 2006-01-18 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显示装置的外壳组装结构
CN1873887A (zh) * 2005-06-04 2006-12-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364360A (zh) * 2008-08-22 2009-02-11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器
CN101377895A (zh) * 2007-08-30 2009-03-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01753932A (zh) * 2009-12-28 2010-06-23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及其装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45386B (en) * 1998-03-16 2001-07-11 Hitachi Ltd Thin-type display
JP3952627B2 (ja) * 1998-03-16 2007-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薄形表示装置
JP2001022280A (ja) * 1999-07-09 2001-01-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236022A (ja) * 2000-02-22 2001-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映像表示装置
US20030063059A1 (en) * 2001-09-28 2003-04-03 Farrow Timothy Samue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using a flat panel monitor
US6680843B2 (en) * 2001-09-28 2004-01-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ll-in-one personal computer with tool-less quick-release features for various elements thereof including a reusable thin film transistor monitor
JP2003174692A (ja) * 2001-12-07 2003-06-20 Sony Corp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852167B1 (ko) * 2002-03-08 2008-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 장치
KR100770982B1 (ko) * 2003-02-21 2007-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528672B2 (ja) * 2005-06-09 2010-08-18 株式会社東芝 映像表示装置
KR100893615B1 (ko) * 2006-11-20 2009-04-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00177499A1 (en) * 2007-07-04 2010-07-15 Yasumori Kuromizu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TWI372904B (en) * 2007-12-12 2012-09-21 Au Optronics Corp Back bezel for use in a back light module
JP4282739B1 (ja) * 2008-04-15 2009-06-24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
KR20090131552A (ko) * 2008-06-18 2009-12-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과 이를 구비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1477767A (zh) * 2009-02-16 2009-07-0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组件
US8264822B2 (en) * 2009-03-30 2012-09-11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housing assembly configuration
JP5353384B2 (ja) 2009-04-02 2013-11-27 株式会社Jvcケンウッド 画像表示装置
US8350458B2 (en) * 2009-05-15 2013-01-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TWI396152B (zh) * 2009-06-26 2013-05-11 Au Optronics Corp 面板顯示裝置
US8146869B2 (en) * 2009-10-28 2012-04-03 TPV Electronics (Fujian) Co., Ltd. Base structure for monitor
JP2012003060A (ja) * 2010-06-17 2012-01-05 Canon Inc 画像表示装置とその保持部材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JP2012034289A (ja) * 2010-08-02 2012-02-16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2012053082A (ja) * 2010-08-31 2012-03-15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画像表示装置
CN201838274U (zh) * 2010-10-12 2011-05-18 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Led显示屏模组
JP5660314B2 (ja) * 2011-02-10 2015-01-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CN202025488U (zh) * 2011-03-14 2011-11-02 深圳蓝普科技有限公司 Led显示模组和led显示屏
CN202142251U (zh) * 2011-06-16 2012-02-08 深圳市丽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格栅型led显示屏及其模组
US8970793B2 (en) * 2011-08-30 2015-03-03 Funai Electric Co., Ltd.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device
JP2013101203A (ja) * 2011-11-08 2013-05-23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US20130135528A1 (en) * 2011-11-29 2013-05-30 Funai Electric Co., Ltd. Broadcasting Receiver and Television Set
JP5426714B2 (ja) * 2012-04-06 2014-02-2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20140036178A1 (en) * 2012-07-31 2014-02-06 Orion Electric Company Lt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52887Y (zh) * 2004-10-28 2006-01-18 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薄型显示装置的外壳组装结构
CN1873887A (zh) * 2005-06-04 2006-12-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01377895A (zh) * 2007-08-30 2009-03-04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等离子显示装置
CN101364360A (zh) * 2008-08-22 2009-02-11 友达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平面显示器
CN101753932A (zh) * 2009-12-28 2010-06-23 广州创维平面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电视及其装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3007956B1 (pt) 2021-05-11
CN103366642B (zh) 2019-01-18
PL2650718T3 (pl) 2017-09-29
EP2650718A1 (en) 2013-10-16
CN103366642A (zh) 2013-10-23
EP2650718B1 (en) 2017-04-19
JP5928111B2 (ja) 2016-06-01
BR102013007956A2 (pt) 2015-06-16
RU2628749C2 (ru) 2017-08-21
ES2626137T3 (es) 2017-07-24
US20140126125A1 (en) 2014-05-08
RU2013114789A (ru) 2014-10-10
JP2013218117A (ja) 2013-10-24
US9182068B2 (en) 2015-1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6642B (zh) 显示装置
US6181390B1 (en) Display holder with multiple side frames
US9509938B2 (en) Display unit
JP5201964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9128318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136203B2 (en) Display device
CN211907655U (zh) 显示终端的天线固定结构及显示终端
US20060087596A1 (en) Display device
US10291877B2 (en) Display and television set
KR20070058211A (ko) 정보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작방법
EP2752705B1 (en) Display device
US20130294043A1 (en) Thin display device
US7522229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having support of multiple use states
WO2014103870A1 (ja) 表示装置
CN108521550B (zh) 一种液晶电视机
KR101810990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용 엣지 프레임 인서트프레스 제조방법
EP2581783B1 (en) Display
JP6741054B2 (ja) 表示装置
US881073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multi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18235770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CN111417276A (zh) 壳体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5526296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16066952A (ja) 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ジョン受信機
JP4513828B2 (ja) スピーカ取り付け構造及び薄型表示装置
KR20150134834A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