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50031A - 液态树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液态树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50031A
CN110050031A CN201780075692.8A CN201780075692A CN110050031A CN 110050031 A CN110050031 A CN 110050031A CN 201780075692 A CN201780075692 A CN 201780075692A CN 110050031 A CN110050031 A CN 110050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arts
resin composition
acid
foam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756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50031B (zh
Inventor
神山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050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00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500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500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08J9/06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chemical blowing agent
    • C08J9/08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chemical blowing agent developing carbon dioxid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4Acids; Salts thereof
    • C08K3/26Carbonates; Bicarbonat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04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09Carboxylic acids; Metal salts thereof; Anhydrid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5/00Use of organic ingredients
    • C08K5/36Sulfur-, selenium-, or tellurium-containing compounds
    • C08K5/41Compounds containing sulfur bound to oxygen
    • C08K5/42Sulfonic acids; Derivatives thereof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1/00Compositions of polyeth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1/02Polyalkylene 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65/00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 C08G65/02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n eth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from cyclic ethers by opening of the heterocyclic ring
    • C08G65/32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G65/329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 C08G65/336Polymers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with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3/00Foam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ding agent
    • C08J2203/02CO2-releasing, e.g. NaHCO3 and citric ac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3/00Foam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panding agent
    • C08J2203/12Organic compounds only containing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atoms, e.g. ketone or alcoho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207/00Foa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tended us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00/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unspecified polymers
    • C08J2300/10Poly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 C08J2300/108Polym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specified groups, e.g. terminal or pendant functional groups containing hydrolysable silan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8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83/04Polysiloxanes
    • C08J2383/06Polysiloxanes containing silicon bound to oxygen-containing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KUse of inorganic or non-macromolecular 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00Use of inorganic substances as compounding ingredients
    • C08K3/18Oxygen-containing compounds, e.g. metal carbonyls
    • C08K3/24Acids; Salts thereof
    • C08K3/26Carbonates; Bicarbonates
    • C08K2003/262Alkali metal carbona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结束发泡成形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在包含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化学发泡剂(B)2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水(C)1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的液态树脂组合物中,作为基材树脂(A),使用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水解性基团、分子链中具有至少1个可通过形成硅氧烷键而交联的硅基、且构成主链的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聚合物,作为化学发泡剂(B),使用重碳酸盐(B‑1)和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B‑2)。由此,可得到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可以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发泡成形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

Description

液态树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固化而成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该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包含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水解性基团、且具有可通过形成硅氧烷键而交联的硅基(以下称为“反应性硅基”。)的聚合物、发泡剂、以及水。
背景技术
作为高分子化合物的发泡体,已知有包含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热塑性树脂的发泡体。这样的发泡体的成形体(发泡成形体)发挥其绝热性、轻质性、缓冲性等特性,在珠、片、或板等形态下利用于土木建筑领域、包装领域、家电领域、汽车领域等中。这样的发泡成形体的制造需要大规模的设备。另外,这样的发泡成形体通常由硬质的发泡体构成。
聚氨酯的发泡体作为使用了使液态树脂组合物固化/发泡而形成的热固化性树脂的发泡体,为人们所熟知。聚氨酯的发泡体能够以小规模的设备简单地成形,也可以制作成软质的发泡体(参照专利文献1)。然而,该聚氨酯发泡体中存在下述问题:燃烧时产生有毒的氰气,因低温下不充分的柔软性而在耐震试验时变形、从而导致裂纹等。因此,期望安全、且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柔软性的发泡体。
另一方面,即使使用改性有机硅树脂,也可以根据条件制作发泡体。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发泡体,其是包含改性有机硅树脂、硅烷醇缩合催化剂、以及化学发泡剂的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的固化物。然而,在使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的情况下,发泡需要长时间的高温条件,因此,不能现场发泡,生产性存在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开了利用具有交联性甲硅烷基末端的聚合物与固化催化剂的混合物的减压发泡、或利用发泡气体压入混合的发泡。然而,减压发泡及发泡气体压入需要高压设备,因此,使用发泡体的现场发泡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1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6/021630号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143853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结束发泡成形的液态树脂组合物。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鉴于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了研究的结果,通过使具有反应性硅基、且构成主链的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聚合物进行硅烷醇缩合,从而提供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结束发泡成形的液态树脂组合物,从而完成了发明。
即,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构成。
1)一种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化学发泡剂(B)2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以及水(C)1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
基材树脂(A)是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水解性基团、分子链中具有至少1个可通过形成硅氧烷键而交联的硅基(以下称为“反应性硅基”。)、且构成主链的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聚合物,
化学发泡剂(B)包含重碳酸盐(B-1)和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B-2)。
2)根据1)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为双组分型以上的多组分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为双组分型液态树脂组合物,且由含有基材树脂(A)及重碳酸盐(B-1)的A液、以及含有酸性化合物(B-2)及水(C)的B液构成。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酸性化合物(B-2)为有机酸。
5)根据4)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有机酸为羧酸或磺酸。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构成基材树脂(A)的主链的重复单元为氧化丙烯。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基材树脂(A)为数均分子量3000以上且100000以下的聚合物。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
9)根据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空心粒子、颜料、或染料。
10)一种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使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在-10℃以上且40℃以下的气氛中固化及发泡。
11)一种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是通过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固化及发泡而形成的。
12)根据11)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在-20℃气氛中的ASKERFP硬度为60以下。
13)根据11)或12)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密度为10kg/m3以上且900kg/m3以下。
14)根据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为建材用或汽车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可形成通过室温下的混合而发泡成形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另外,根据本发明,可提供由于具有优异的安全性/低温下的柔软性、因此合适地作为面向要求抗震性的建筑用途、各种缓冲材料等用途的原材料使用的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另外,制作发泡体时,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结束发泡成形,因此,可以通过设备负担小的设备制作发泡体。
具体实施方式
《液态树脂组合物》
液态树脂组合物包含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化学发泡剂(B)2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以及水(C)1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
通过使该液态树脂组合物在-10℃以上且40℃以下的气氛中固化及发泡,从而形成后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以下也简称为发泡体。)。
以下,对作为液态树脂组合物的构成成分的、基材树脂(A)、化学发泡剂(B)、及水(C)进行叙述。
<基材树脂(A)>
基材树脂(A)是分子链中具有至少1个反应性硅基、且构成主链的重复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树脂。基材树脂(A)是通过硅烷醇缩合催化剂进行固化的成分。基材树脂(A)在分子链中具有至少1个反应性硅基。因此,基材树脂(A)随着利用硅烷醇缩合反应的交联而高分子量化,由此进行固化。
从通过硅烷醇缩合催化剂进行缩合反应的方面出发,基材树脂(A)中所含的反应性硅基数必须为至少1个。从固化性、柔软性方面出发,优选在基材树脂(A)的主链或者支化部分的分子链的两末端存在反应性硅基。
基材树脂(A)中含有的反应性硅基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羟基或水解性基团。因此,反应性硅基彼此之间可通过利用硅烷醇缩合催化剂加速的反应而形成硅氧烷键、从而进行交联。
作为反应性硅基,可列举通式(1)表示的基团:
-SiR1 3-aXa (1)
R1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烷基、碳原子数6~2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或-OSi(R’)3表示的三有机甲硅烷氧基。R’分别独立地为碳原子数1~20的烃基。X分别独立地为羟基或水解性基团。a为1~3的整数。
作为水解性基团,没有特殊限定,为现有公知的水解性基团即可。具体而言,可列举例如:氢原子、卤原子、烷氧基、酰氧基、酮肟基、氨基、酰胺基、酸酰胺基、氨氧基、巯基、及烯氧基等。这些中,优选氢原子、烷氧基、酰氧基、酮肟基、氨基、酰胺基、氨氧基、巯基、及烯氧基。从水解性稳定且容易处理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烷氧基。
水解性基团、羟基可以在1~3个的范围与1个硅原子键合。在水解性基团、羟基在反应性硅基中键合有2个以上的情况下,它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从固化性良好、容易通过双组分的混合而同时良好地进行固化和发泡的方面出发,上述通式(1)中的a优选为3。
作为上述通式(1)中的R1的具体例,可列举甲基、乙基等烷基、环己基等环烷基、苯基等芳基、苄基等芳烷基、R’为甲基、苯基等的由-OSi(R’)3表示的三有机甲硅烷氧基、氯甲基、甲氧基甲基等。这些中,特别优选甲基。
作为反应性硅基的更具体的示例,可列举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三异丙氧基甲硅烷基、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二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及二异丙氧基甲基甲硅烷基。从活性高且得到良好的固化性出发,优选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更优选三甲氧基甲硅烷基。
基材树脂(A)的结构可以为直链结构,也可以为支化结构。从固化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支化结构。
从粘度及反应性的平衡的方面出发,基材树脂(A)的分子量以数均分子量Mn计优选为3000以上,更优选为10000以上。对于数均分子量Mn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00000以下,更优选为500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000以下。另外,基材树脂(A)也可以是2种以上的组合。另外,此时,将粘度及交联结构的调整作为目的的情况下,作为主剂使用的聚合物以外的聚合物可以是上述条件以外的聚合物。
构成基材树脂(A)的主链的重复单元为氧化烯系单元。因此,可以通过将具有2个以上活性氢的化合物作为起始物质使用,使氧化烯聚合,从而制造具有给定结构的主链的基材树脂(A)。例如,可以通过将乙二醇、丙二醇、双酚化合物、丙三醇、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等作为起始物质使用,使C2~C4的氧化烯聚合,从而制造基材树脂(A)。另外,可以通过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对上述氧化烯进行改性。
在基材树脂(A)的分子链的末端键合的反应性硅基可通过异氰酸酯硅烷化合物对羟基末端的氧化烯基进行改性而导入。作为其它方法,也可以通过将羟基末端烯丙基化后,进行利用烷氧基硅烷的氢化甲硅烷基化,从而将反应性硅基导入。此外,在将聚异氰酸酯改性物的末端设为异氰酸酯基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具有活性氢的氨基硅烷等进行末端改性。
作为本发明中的基材树脂(A)的主链的具体例,可列举例如: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丁烯;选自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及氧化丁烯中的2种以上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等。从低温下的柔软性的方面出发,主链的重复单元更优选为聚氧化丙烯。
<化学发泡剂(B)>
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作为发泡剂,使用化学发泡剂(B)。作为化学发泡剂,特别优选包含重碳酸盐(B-1)和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B-2)的化学发泡剂。包含重碳酸盐(B-1)和酸性化合物(B-2)的化学发泡剂与基材树脂(A)的固化反应(硅烷醇缩合反应)同时良好地产生二氧化碳,另一方面,不会产生氢气等可燃性气体。因此,不使用防火/防爆规格的设备,就可以制造发泡体。
在作为化学发泡剂的重碳酸盐(B-1)及酸性化合物(B-2)分别为固体的情况下,优选分别将微粒状的重碳酸盐(B-1)及酸性化合物(B-2)均匀地混合、分散而使用。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4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下。
作为重碳酸盐,可列举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重碳酸盐也称为碳酸氢盐。作为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优选有机酸,更优选羧酸或磺酸。作为酸性化合物的具体例,可列举水杨酸、氯酸、氟乙酸、对甲苯磺酸等,特别优选水杨酸。由于选定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液态树脂组合物的pH变低,变得容易进行固化反应(硅烷醇缩合反应)及二氧化碳产生反应。这些中,优选在基材树脂(A)的固化反应(硅烷醇缩合反应)合适地进行的pH区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优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等重碳酸盐与上述的有机酸的混合物,特别优选碳酸氢钠与水杨酸的组合。
化学发泡剂(B)的含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为2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且70重量份以下。如果使用上述范围内的量的化学发泡剂(B),则可以充分地发泡,并使固化进行,容易得到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且具有充分高的发泡倍率的发泡体。另外,如果使用上述范围内的量的化学发泡剂(B),则容易获得固化与发泡的平衡,容易得到具有适当尺寸的发泡单元的优选的发泡体。
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重碳酸盐的含量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且40重量份以下。另外,重碳酸盐与有机酸的当量比以重碳酸盐/有机酸计优选为1/1以上且3/1以下,更优选为1/1以上且2/1以下。如果重碳酸盐的官能团数少于有机酸的官能团数,则有机酸残存,有时会成为由湿气导致的生锈的原因。例如,碳酸氢钠15重量份为分子量84且1官能团,因此官能团数为0.18摩尔,水杨酸22重量份为分子量138且1官能团,因此官能团数为0.16摩尔。
作为发泡剂,也可将烃气体或氟利昂气体等压入使用。
<水(C)>
水(C)促进化学发泡剂的发泡反应及基材树脂(A)的固化反应。水(C)的含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为1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且20重量份以下。如果水(C)的含量少于1重量份,则在不发生充分的发泡的情况下进行固化,有时会形成柔软性不充分且发泡倍率低的发泡体。另外,如果水(C)的含量多于30重量份,则与固化相比发泡显著,有时会形成包含过大的发泡单元等的不良的发泡体。
<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
作为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只要可作为缩合催化剂使用,就没有特殊限制,可使用任意的物质。
作为这样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的具体例,可列举例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乙酸二丁基锡、二乙基己酸二丁基锡、二辛酸二丁基锡、二甲基马来酸二丁基锡、二乙基马来酸二丁基锡、二丁基马来酸二丁基锡、二异辛基马来酸二丁基锡、二(十三烷基)马来酸二丁基锡、二苄基马来酸二丁基锡、马来酸二丁基锡、二乙酸二辛基锡、二硬脂酸二辛基锡、二月桂酸二辛基锡、二乙基马来酸二辛基锡、二异辛基马来酸二辛基锡等二甲酸二烷基锡类;例如,二丁基二甲氧基锡、二丁基二苯氧基锡等二烷基烷氧基锡类;例如,双乙酰丙酮基二丁基锡、二乙酰乙酸乙酯二丁基锡等二烷基锡的分子内配位性衍生物类;例如二丁基氧化锡、二辛基氧化锡等二烷基氧化锡与例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马来酸甲酯等酯化合物的反应物;通过使二烷基氧化锡、羧酸及醇化合物反应而得到的锡化合物;例如,双(三乙氧基硅酸)二丁基锡、双(三乙氧基硅酸)二辛基锡等二烷基氧化锡与硅酸化合物的反应物;上述的二烷基锡化合物的含氧衍生物(Stannoxane化合物)等4价锡化合物类;例如,辛酸锡、环烷酸锡、硬脂酸锡、叔碳酸(フェルザチック酸)锡等2价锡化合物类;前述的2价锡化合物类与后述的月桂胺等胺系化合物的反应物及混合物;例如,三辛酸单丁基锡、单丁基三异丙氧基锡等单丁基锡化合物、单辛基锡化合物等单烷基锡类;例如,钛酸四丁酯、钛酸四丙酯、钛酸四(2-乙基己基)酯、异丙氧基钛双(乙酰乙酸乙酯)等钛酸酯类;三乙酰丙酮铝、三(乙基乙酰乙酸基)铝、乙酰乙酸乙基铝二异丙酯等有机铝化合物类;2-乙基己酸、新癸酸、叔碳酸(versatic acid)、油酸、及环烷酸等羧酸的铋、铁、钛、铅、钒、锆、钙、钾、钡、锰、铈、镍、钴、锌、及铝等金属盐;前述的钛酸酯类、或有机铝化合物与后述的月桂胺等胺系化合物的反应物及混合物;四乙酰丙酮锆、三丁氧基乙酰丙酮锆、二乙酰丙酮基二丁氧基锆、乙酰丙酮双(乙基乙酰乙酸基)锆、四乙酰丙酮钛等螯合化合物类;任选具有甲胺、乙胺、丙胺、异丙胺、丁胺、戊胺、己胺、辛胺、2-乙基己胺、壬胺、癸胺、月桂胺、十五胺、十六胺、硬脂胺、油胺、环己胺等不饱和键的脂肪族伯胺类;任选具有二甲胺、二乙胺、二丙胺、二异丙胺、二丁胺、二戊胺、二辛胺、二(2-乙基己)胺、二癸胺、二月桂胺、双十六胺、二硬脂胺、甲基硬脂胺、乙基硬脂胺、丁基硬脂胺等不饱和键的脂肪族仲胺类;任选具有三戊胺、三己胺、三辛胺、三烯丙胺等不饱和键的脂肪族叔胺类;月桂基苯胺、硬脂基苯胺、三苯胺等芳香族胺类;作为其它胺类,可列举单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油胺、环己胺、苄胺、二乙基氨基丙胺、苯二甲基二胺、亚乙基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三亚乙基二胺、胍、二苯基胍、2,4,6-三(二甲基氨基甲基)苯酚、吗啉、N-甲基吗啉、2-乙基-4-甲基咪唑、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烯-7(DBU)等胺系化合物;脂肪族伯胺类、脂肪族仲胺类、脂肪族叔胺类、芳香族胺类、及其它胺类等上述的胺系化合物与羧酸等形成的盐;月桂胺与辛酸锡的反应物或混合物等胺系化合物与有机锡化合物的反应物或混合物;通过过量的多胺与多元酸得到的低分子量聚酰胺树脂;过量的多胺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生成物;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γ-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氨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N-(β-氨基乙基)氨基丙基三异丙氧基硅烷、γ-脲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苯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N-苄基-γ-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及N-乙烯基苄基-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氨基硅烷类。
另外,可例示出作为将上述的氨基硅烷类改性而成的衍生物的氨基改性甲硅烷基聚合物、甲硅烷基化氨基聚合物、不饱和氨基硅烷络合物、苯基氨基长链烷基硅烷、氨基甲硅烷基化硅酮等具有氨基的硅烷偶联剂等硅烷醇缩合催化剂、以及叔碳酸等脂肪酸、有机酸性磷酸酯化合物等其它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等公知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等。
作为用作酸性催化剂的有机酸性磷酸酯化合物,可列举(CH3O)2-P(=O)(-OH)、(CH3O)-P(=O)(-OH)2、(C2H5O)2-P(=O)(-OH)、(C2H5O)-P(=O)(-OH)2、(C3H7O)2-P(=O)(-OH)、(C3H7O)-P(=O)(-OH)2、(C4H9O)2-P(=O)(-OH)、(C4H9O)-P(=O)(-OH)2、(C8H17O)2-P(=O)(-OH)、(C8H17O)-P(=O)(-OH)2、(C10H21O)2-P(=O)(-OH)、(C10H21O)-P(=O)(-OH)2、(C13H27O)2-P(=O)(-OH)、(C13H27O)-P(=O)(-OH)2、(C16H33O)2-P(=O)(-OH)、(C16H33O)-P(=O)(-OH)2、(HO-C6H12O)2-P(=O)(-OH)、(HO-C6H12O)-P(=O)(-OH)2、(HO-C8H16O)-P(=O)(-OH)、(HO-C8H16O)-P(=O)(-OH)2、[(CH2OH)(CHOH)O]2-P(=O)(-OH)、[(CH2OH)(CHOH)O]-P(=O)(-OH)2、[(CH2OH)(CHOH)C2H4O]2-P(=O)(-OH)、[(CH2OH)(CHOH)C2H4O]-P(=O)(-OH)2等。有机磷酸酯化合物不限定于例示物质。
从使固化反应快速进行、并使发泡反应与固化反应平衡良好地进行的观点出发,上述列举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中,特别优选有机酸性磷酸酯化合物等酸性催化剂。
液态树脂组合物中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的含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为大于0重量份且9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如果使用该范围内的量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则不易发生发泡体中的压缩导致的触底。
<其它添加剂>
出于调整发泡体的柔软性、成形加工性的目的,可以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添加增塑剂、反应性调整剂、染料。
作为增塑剂,优选构成主链的重复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聚合物。作为主链的具体例,可列举聚氧化乙烯、聚氧化丙烯、聚氧化丁烯;选自氧化乙烯、氧化丙烯、及氧化丁烯中的2种以上的无规或嵌段共聚物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这些中,从与基材树脂(A)的相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聚氧化丙烯。另外,也可以将对这些氧化烯进行了异氰酸酯改性后的聚合物也添加至液态树脂组合物。
从得到的发泡体的柔软性、防止增塑剂向体系外流出的观点出发,增塑剂的分子量以数均分子量计为1000以上,优选为3000以上。如果使用数均分子量在上述范围内的增塑剂,则容易抑制因热、压缩等导致的增塑剂向体系外的经时流出,其结果,容易长期保持初始的物性,对柔软性的不良影响少。另外,增塑剂的数均分子量的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从增塑剂具有适当的粘度、且操作性良好的方面出发,增塑剂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50000以下,更优选为3000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只要可以对发泡体赋予柔软性,增塑剂的结构就没有特别限定。增塑剂的结构例如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化状。
增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且1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且12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在使用上述范围内的量的增塑剂的情况下,容易调整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柔软性、成形加工性,而且,容易得到机械强度优异、发泡倍率充分高的发泡体。对增塑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应用公知的制造方法。作为增塑剂,可使用市售的化合物。
作为反应性调整剂,优选具有反应性硅基的化合物。作为具体例,可列举甲基硅酸、乙基硅酸等硅酸化合物、具有反应性硅基的乙烯基单体的共聚物、使用了具有硫醇基等链转移基团的反应性硅单体的共聚物。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从得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固化及发泡的观点出发,反应性调整剂的分子量以数均分子量计为1000以上,优选为3000以上。如果数均分子量过低,则有时会存在发泡时形成的单元膜变得难以固化形成、绝热性优异的发泡单元的形成变得困难的情况。另外,上限值没有特别限定,但如果数均分子量变得过高,则粘度变高,操作性恶化,因此,优选为50000以下,更优选为30000以下。需要说明的是,反应性调整剂只要可调整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固化性,就可以为直链状,也可以为支化状,没有特别限定。
反应性调整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且12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且80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在使用上述范围内的量的反应性调整剂的情况下,容易良好地显现出调整固化性的效果,发泡体以适当的速度固化,从而容易形成期望的发泡倍率的发泡体。反应性调整剂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应用公知的制造方法。作为反应性调整剂,可使用市售的化合物。
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也可以根据需要在液态树脂组合物添加耐光性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储存稳定剂、气泡调整剂、润滑剂等。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可列举受阻酚系抗氧剂、和不含硫原子、磷原子、伯胺、及仲胺的受阻胺系光稳定剂。此处,耐光性稳定剂是指,具有吸收紫外线区域的波长的光并抑制自由基的生成的功能、或捕捉通过光吸收生成的自由基并转化成热能从而进行无害化的功能等、提高对光的稳定性的化合物。
作为紫外线吸收剂,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合适的例子,可列举苯并嗪系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三嗪系紫外线吸收剂等。此处,紫外线吸收剂是指,具有吸收紫外线区域的波长的光并抑制自由基的生成的功能的化合物。
作为耐光性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分别优选为0.01重量份以上且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且3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重量份以上且2重量份以下。如果耐光性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量为该范围,则容易得到抑制表面粘合性的经时上升的效果。
作为储存稳定性改良剂的优选例,可列举含有脂肪族不饱和键的化合物、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锡系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储存稳定性改良剂的具体例,可列举2-苯并噻唑硫化物、苯并噻唑、噻唑、乙炔二羧酸二甲酯、乙炔二羧酸二乙酯、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丁基羟基苯甲醚、维生素E、2-(4-吗啉基二硫代)苯并噻唑、3-甲基-1-丁烯-3-醇、含炔属不饱和基团的有机硅氧烷、炔属醇、3-甲基-1-丁基-3-醇、2-甲基-3-丁基-2-醇、富马酸二烯丙酯、马来酸二烯丙酯、富马酸二乙酯、马来酸二乙酯、马来酸二甲酯、2-戊烯腈、2,3-二氯丙烯等。
如果需要,也可以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添加气泡调整剂。对气泡调整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气泡调整剂,可列举例如:通常使用的滑石、碳酸钙、氧化镁、氧化钛、氧化锌、炭黑等颜料、二氧化硅等无机固体粉末。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特别是对于炭黑等黑色颜料而言,有时可期待辐射热的遮蔽效果及膜的加强效果。
气泡调整剂的用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且50重量份以下。
如果需要,也可以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添加整泡剂。整泡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整泡剂,可列举例如:通常使用的聚醚改性硅油等硅油系化合物、氟系化合物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特是聚丙烯改性硅酮及聚乙烯改性硅酮有时可以少量期待整泡能力。
整泡剂的用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0.2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份以下。
如果需要,也可以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添加空心粒子。空心粒子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空心粒子,可列举例如:通常使用的热塑性的壳聚合物中内包有在壳聚合物的软化点以下的温度下成为气态的挥发性液体、加热后的挥发性液体成为气体状、并且壳聚合物软化膨胀的粒子。另外,也可以添加膨胀前的空心粒子,在成形时使其发泡。
空心粒子的用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0.2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且15重量份以下。
出于提高包含基材树脂(A)、化学发泡剂(B)、及水(C)而成的液态树脂组合物的相容性的目的,也可以添加润滑剂。
通过使用润滑剂,从而可以减少形成的发泡体的发泡单元内的摩擦、粘合,得到具有期望的触感、柔软性的发泡体。另外,该润滑剂由通过基材树脂(A)间的硅烷醇缩合反应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体保持,存在抑制向发泡体系外的渗出的倾向。因此,容易形成可长期间保持优选的触感、柔软性的发泡体。
作为润滑剂,优选液态的润滑剂。作为液体润滑剂的具体例,可列举石蜡系矿物油、萘系矿物油、脂肪酸甘油酯等动植物油;聚-1-癸烯、聚丁烯等具有烷基结构的烯烃系润滑剂;具有芳烷基结构的烷基芳香族化合物系润滑剂;聚亚烷基二醇系润滑剂;聚亚烷基二醇醚、全氟聚醚、聚苯醚等醚系润滑剂;脂肪酸酯、脂肪酸二酯、多元醇酯、硅酸酯、磷酸酯等具有酯结构的酯系润滑剂;二甲基硅酮(即两末端三甲基甲硅烷氧基封端的二甲基聚硅氧烷)、及将二甲基硅酮的甲基的一部分用聚醚基、苯基、烷基、芳烷基、氟化烷基等取代后的硅油等有机硅系润滑剂;氯氟碳化合物等含氟原子系润滑剂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2种以上使用。
从发泡单元内的摩擦系数的降低、分散性、加工性、安全性等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有机硅系润滑剂。
润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1重量份以上,更优选为2重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重量份以上。润滑剂的添加量的上限值没有特殊限制。润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优选为25重量份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下。如果过多,则存在发泡体的发泡倍率降低、发生润滑剂向体系外渗出的倾向。如果使用上述范围内的量的润滑剂,则容易将发泡单元内的摩擦及粘合、润滑剂向体系外的渗出抑制为期望的程度,容易形成充分的发泡倍率高、具有期望的触感、柔软性的发泡体。
<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只要使用前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注入模板后使其发泡及固化,也可以在使发泡性液态树脂组合物固化前、或者与固化同时地发泡。具体而言,可以如下所述地制造。
首先,搅拌混合基材树脂(A)、化学发泡剂(B)及水(C)从而制备液态树脂组合物后,将液态树脂组合物注入模板,或者在带式输送机上的基材上滴加液态树脂组合物等。然后,进行液态树脂组合物的固化和发泡而不进行加热,得到发泡体。在现场发泡中,优选基材树脂(A)、化学发泡剂(B)及水(C)的双组分以上的三组分型液态树脂组合物的组合,更优选包括含有基材树脂(A)及重碳酸盐的A液、和含有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及水(C)的B液的双组分型液态树脂组合物的组合。组合物的组合为该范围时,如果使用三组分或双组分的混合系统,则可以连续生产。
作为将双组分以上的多组分混合的方法,存在像动态混合器那样的具有搅拌翼的动态混合和具有静态混合器的那样的静态混合。这些混合方法也可以组合实施。
固化及发泡结束的时间没有特殊限制。例如通过12分钟以下、优选为10分钟以下的放置得到发泡体。
液态树脂组合物的混合条件优选为-10℃以上且40℃以下的气氛中,更优选为0℃以上且37℃以下。如果混合条件为该范围,则可以长时间实施由人进行的现场发泡。
《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
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密度优选为900kg/m3以下,更优选为50kg/m3以下。如果密度为该范围,则在产品化为例如床上用品、垫、绝热材料等的情况下,比较轻质,日常的携带轻松。发泡体的密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发泡体的密度的下限优选为10kg/m3以上,更优选为70kg/m3以上。如果发泡体的密度为上述范围内,则将发泡体作为床上用品、垫、绝热材料等使用时,不易发生由压缩导致的触底。
发泡体在-20℃气氛中的ASKER FP硬度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如果在-20℃气氛中的ASKER FP硬度为该范围,则例如将发泡体作为住宅用的绝热材料使用时,绝热材料变得不易因由-20℃气氛中的家中的耐震试验导致的变形而破裂。
发泡体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发泡体的形态,可列举例如:板状、片状、不规则块状、珠状、袋状、衣服的形态等。另外,发泡体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氨基甲酸酯发泡体等其它种类的发泡体、凝胶、塑料、橡胶、膜、布、无纺布等纤维产品、纸等原材料作为一个整体使用。
可以适宜使用粘接剂在发泡体的表面贴合可由棉、丙烯酸纤维、毛、聚酯纤维等制成的布、无纺布。通过如此地贴合,可以使发泡体的柔软度进一步良好,进而可以根据用途而在运动时、高温/多湿时的发汗时通过该粘结的材质发挥吸汗作用。
作为发泡体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等多边形、条状、圆圈型的内部挖空的形状、表面附有任意的凹凸的形状等,
发泡体在低温下的柔软性良好,因此可以用于可有效发挥这样的物性的各种用途中。另外,由于不使用异氰酸酯,因此,可以合适地作为例如绝热材料、隔音材料、减震材料、缓冲材料等用于输送机器用途、卧具用途、家具用途、电气/电子机器用途、清洗用海绵用途、洗漱用途、鞋用途、化妆用具用途、杂货用途、衣服用途、运动用品用途、玩具/娱乐用途、建材、包装材料、医疗材料等用途。
作为可有效地发挥发泡体的优异的安全性和低温下的柔软性的用途,例如,作为建筑用途,可列举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柔软度、因此不会因由耐震试验导致的变形而破裂的绝热材料。另外,在建筑的现场发泡中,利用双组分混合枪使其发泡并进行涂布,由此可以无接缝地对发泡层进行施工。因此,双组分型的液态固化性组合物在气密性、绝热性、施工性(操作性)的方面受到关注。对于双组分氨基甲酸酯的现场发泡而言,在使用双组分混合枪的施工中,存在有害的异氰酸酯化合物在空气中散布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求代替双组分氨基甲酸酯的安全产品。
特别是在汽车制造线中,通过双组分现场发泡而使缓冲材料、隔音材料等成形,因此,要求代替产生双组分氨基甲酸酯这样的有害的异氰酸酯化合物的产品的安全产品。
作为输送机器用途,可列举坐垫、儿童座椅、自行车用鞍座、及汽车用鞍座等片材;头枕;扶手;脚凳;顶棚;高级轿车用的床垫(bed mat);露营车用垫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缓冲材料、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等使用。
另外,作为输送机器用途,也优选顶棚材料;手柄;门饰板;仪表面板;仪表盘;门板;支柱;控制台盒;角装饰板(quarter trim);遮阳板;挠性容器;前镜;线束;除尘罩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芯材、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使用。
此外,作为输送机器用途,也优选地垫等减震吸音材料;头盔内衬、防撞垫、及中心支柱装饰等缓冲材料;能量吸收保险杠;保护隔音材料;车蜡用海绵等。
作为输送机器,可列举汽车、自行车、汽车、建筑机械、铁道车辆、船舶、航空器等。
作为卧具用途,可列举枕及婴儿用颈枕等枕类;床单及床垫等铺盖类;床及婴儿床等床类;褥垫及床褥等褥类;床垫;垫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缓冲材料、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等使用。
作为家具用途,可列举椅子;座椅;坐垫;沙发;沙发垫、片垫等各种垫;地毯、垫类;被炉用的床垫及床单;马桶坐垫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缓冲材料、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等使用。
作为各种机器用途,可列举液晶、电子零件等片材、缓冲材料;机器人的皮肤;导电性缓冲材料;抗静电性缓冲材料;压力感知材料等。
作为各种清洗用海绵用途,可列举清扫用清洁器;餐具清洗用清洁器;身体清洗用清洁器;擦鞋清洁器;洗车用清洁器等。
作为洗漱用途,可列举尿布、卫生巾等吸收材料、生理裤(side gather);各种液体过滤器等。
作为鞋用途,可列举鞋用表皮材料、衬里、鞋垫、防磨脚垫、各种鞋垫、内靴、拖鞋、拖鞋芯、凉鞋、及凉鞋垫等。
作为化妆用具用途,可列举化妆用粉扑、及眼影笔等。
作为杂货用途,可列举浴枕等浴池用品;按摩用粉扑;鼠标垫、键盘用把手;防滑垫;文具(笔杆、渗透印章材料);桌用小枕;耳塞;棉棒;暖包用片、冷包用片、湿布等片剂;眼镜托、水中眼镜用托、手表托、耳机耳垫、耳机等中的垫材;防护面罩;冰枕套;折叠枕头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芯材、缓冲材料、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使用。另外,作为杂货用途,可列举两面胶带基材;芳香剂、印章台等吸附介质等。
作为衣服用途,可列举肩垫、肘垫、膝垫、臀部垫、及胸罩用垫等垫材;防寒材料等衬垫、绝热材料等。
作为运动用品用途,可列举运动用护具类;浮板:攀岩(攀登2~3m高度的岩石的攀岩/迷你攀岩)垫、体操竞技、跳高等运动用的着地垫、及儿童垫等垫类。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缓冲材料、表皮材料、及表皮衬里材料使用。另外,作为运动用品用途,可列举滑雪靴、滑雪板等的衬垫等。
作为玩具/娱乐用途,可列举手运动器械;康复用品;钥匙圈;布制玩偶;人体模型;球按摩球等。在这些用途中,发泡体作为缓冲材料填充物、表皮材料、表皮衬里材料使用。另外,作为玩具/娱乐用途,可列举以装饰品、怪兽等特殊形状物为代表的各种形状的物品的脱模用材料;用于通过注模制作前述各种形状的物品、模型的注模材料;装饰品制作用的材料;怪兽等特殊造型物作成用的材料。
作为医疗/护理用途,可列举再生医疗用细胞片、人造皮肤、人造骨、人造软骨、人造脏器、及这些材料以外的其它生物体适合材料;药液渗出垫、止血垫、低频治疗器用电极垫、压迫垫、减震垫等垫材;气液分离过滤器(留置针过滤器);膏药;医疗用液体吸收用具;面具;手术用一次性产品、防褥疮褥垫;体位变换垫;车椅用垫;车椅的座面;淋浴椅子等护理用品;入浴护理用枕;挛缩用手掌护具;绑带;石膏绑带用衬垫、及义肢/义足用衬垫等衬垫材;假牙基托、假牙基托以外的其它齿科用品;臀部护具、肘用护具、膝用护具等护具;创伤包覆材料等。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进一步详细地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测定、评价通过以下的条件/方法进行。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的“份”及“%”表示“重量份”及“重量%”。
<发泡体的固化性1>
在23℃气氛中,记载每10cm3的刻度,在底面的直径为5cm的圆柱型Disco杯中添加液态树脂组合物10cm3。接下来,对液态树脂组合物进行搅拌。搅拌后,测定即使使Disco杯倾斜、发泡体也不会滴下为止的时间。
<发泡体的固化性2>
在23℃气氛中,记载每10cm3的刻度,在底面的直径为5cm的圆柱型Disco杯中添加液态树脂组合物10cm3。接下来,对液态树脂组合物进行搅拌。搅拌后,测定即使接触发泡体表面也不会粘合为止的时间。
<初始发泡倍率>
在23℃气氛中,记载每10cm3的刻度,在底面的直径为5cm的圆柱型Disco杯中添加液态树脂组合物10cm3。接下来,对液态树脂组合物进行搅拌。按照下式,根据发泡停止时刻的发泡体体积计算出发泡倍率。
发泡倍率=测定时的发泡体积/10cm3
<12小时后的发泡倍率>
在23℃气氛中,记载每10cm3的刻度,在底面的直径为5cm的圆柱型Disco杯中添加液态树脂组合物10cm3。接下来,对液态树脂组合物进行搅拌。按照下式,根据在23℃气氛中放置12小时后的发泡体体积计算出从搅拌起12小时后的发泡倍率。
发泡倍率=测定时(12小时后)的发泡体体积/10cm3
<发泡体的密度>
从在23℃气氛中放置120小时后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切出30mm见方左右的立方体。接下来,测定该立方体的重量(kg)和体积(m3)。体积根据立方体的3边长度而算出。用测定的重量(kg)除以体积(m3),由此计算出发泡体的密度(kg/m3)。比重设为1.2g/cm3
(合成例)
<聚合物A>
将分子量约3000的聚氧化丙烯三醇作为引发剂,通过六氰基钴酸锌甘醇二甲醚络合物催化剂进行氧化丙烯的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量为16400的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数均分子量使用送液系统(东曹制HLC-8120GPC)、柱(东曹制TSK-GEL H型)和溶剂(THF)、并以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的形式测定。
相对于该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羟基,添加了1.2倍当量的NaOMe的甲醇溶液后,将甲醇蒸馏除去。进一步添加1.5倍当量的3-氯-1-丙烯,将末端的羟基转化成烯丙基。
相对于得到的烯丙基末端聚氧化丙烯聚合物100重量份,添加铂-二乙烯基二硅氧烷络合物(以铂换算为3重量%的异丙醇溶液)36ppm,一边搅拌一边缓慢滴加三乙氧基硅烷3.3重量份,在90℃下反应2小时。
进一步添加甲醇30重量份、HCl 12ppm,将末端的乙氧基转化成甲氧基后,除去过量的甲醇,由此得到末端具有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的支化状含反应性硅基聚氧化丙烯。
<聚合物B>
将分子量约3000的聚氧化丙烯二醇作为引发剂,通过六氰基钴酸锌甘醇二甲醚络合物催化剂进行氧化丙烯的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量为28500的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数均分子量与聚合物A同样地以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的形式测定。
相对于该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羟基,添加了1.2倍当量的NaOMe的甲醇溶液后,将甲醇蒸馏除去。进一步添加1.5倍当量的3-氯-1-丙烯,将末端的羟基转化成烯丙基。
相对于得到的烯丙基末端聚氧化丙烯聚合物100重量份,添加铂-二乙烯基二硅氧烷络合物(以铂换算为3重量%的异丙醇溶液)36ppm,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地滴加三乙氧基硅烷1.2重量份,在90℃下反应2小时。
进一步添加甲醇30重量份、HCl 12ppm,将末端的乙氧基转化成甲氧基后,除去过量的甲醇,由此得到末端具有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的直链状含反应性硅基聚氧化丙烯。
<聚合物C>
将分子量约3000的聚氧化丙烯二醇作为引发剂,通过六氰基钴酸锌甘醇二甲醚络合物催化剂进行氧化丙烯的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量为28500的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数均分子量与聚合物A同样地以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的形式测定。
相对于该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羟基,添加了1.2倍当量的NaOMe的甲醇溶液后,将甲醇蒸馏除去。进一步添加1.5倍当量的3-氯-1-丙烯,将末端的羟基转化成烯丙基。
相对于得到的烯丙基末端聚氧化丙烯聚合物100重量份,添加铂-二乙烯基二硅氧烷络合物(以铂换算为3重量%的异丙醇溶液)36ppm,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地滴加三乙氧基硅烷1.48重量份,在90℃下反应2小时。
进一步添加甲醇30重量份、HCl 12ppm,将末端的乙氧基转化成甲氧基后,除去过量的甲醇,得到了末端具有三甲氧基甲硅烷基的直链状含反应性硅基聚氧化丙烯。
<聚合物D>
将丁醇作为引发剂使用,通过六氰基钴酸锌甘醇二甲醚络合物催化剂进行氧化丙烯的聚合,得到了数均分子量7000的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数均分子量与聚合物A同样地以聚苯乙烯换算分子量的形式测定。
相对于该羟基末端聚氧化丙烯的羟基,添加了1.2倍当量的NaOMe的甲醇溶液后,将甲醇蒸馏除去。进一步添加1.5当量的3-氯-1-丙烯,将末端的羟基转化成烯丙基。
相对于得到的烯丙基末端聚氧化丙烯100重量份,添加铂-二乙烯基二硅氧烷络合物(以铂换算为3重量%的异丙醇溶液)36重量ppm,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地滴加二甲氧基甲基硅烷1.72重量份。通过使其混合溶液在90℃下反应2小时,从而得到了末端为二甲氧基甲基甲硅烷基的直链状聚氧化丙烯。
(实施例1)
添加基材树脂(A)[聚合物A]和化学发泡剂(B-1)[碳酸氢钠:永和化成工业(株)制、FE-507],充分混合,作为A液。添加化学发泡剂(B-2)[水杨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水杨酸]、水(C)、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酸式磷酸2-乙酯(城北化学工业(株)制、酸性磷酸酯、JP-502)]和润湿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制二甲基聚硅氧烷KF-96-100CS],充分混合,作为B液。在23℃气氛中将得到的A液和B液在模板或量筒型Disco杯中混合,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及表6。
(实施例2)
将实施例1的润湿剂变更为整泡剂[Toray/Corning(株)制SRX-298],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减少实施例2的水的配合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增加实施例2的水的配合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中重新配合增塑剂[羟基末端4支化聚氧化丙烯系聚合物三洋化成(株)制FA702NS],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6)
将实施例2的基材树脂(A)从[聚合物A]变更为[聚合物A]与[聚合物D]的混合物([聚合物A]/[聚合物D]=80/20(重量比)),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7)
将实施例1的润湿剂变更为整泡剂[Toray/Corning(株)制SH190],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8)
将实施例2的基材树脂(A)从[聚合物A]变更为[聚合物C],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9)
将实施例2的水(C)增加至6重量%,另外将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增加至5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0)
将实施例2的水(C)增加至6重量%,另外将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增加至8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11)
将实施例2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氯乙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氯乙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2)
将实施例2的化学发泡剂(B-1)增加至15重量%,将化学发泡剂(B-2)增加至22重量%,另外将水(C)增加至9重量%,另外将整泡剂增加至1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及表6。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2中重新配合硅酸[甲基硅酸三菱化学(株)制MS56S],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4)
在实施例13中重新配合黑色颜料[炭黑Asahi Carbon(株)制ASAHI THERMAL],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5)
在实施例13中重新配合空心粒子[已膨胀微囊松本油脂制药(株)制MatsumotoMicrosphere SystemF-80DE],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6)
将实施例13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减少至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7)
将实施例13的水(C)增加至2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8)
将实施例13的整泡剂减少至5重量%,将化学发泡剂(B-1)增加至20重量%,并将化学发泡剂(B-2)增加至30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19)
将实施例13的整泡剂变更为[Toray/Corning(株)制SH190]5重量%,将化学发泡剂(B-1)增加至25重量%,并将化学发泡剂(B-2)增加至37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20)
添加基材树脂(A)[聚合物A]、化学发泡剂(B-1)[碳酸氢钠:永和化成工业(株)制、FE-507]以及黑色颜料[炭黑Asahi Carbon(株)制ASAHI THERMAL],充分混合,作为A液。添加化学发泡剂(B-2)[水杨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水杨酸]、水(C)、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酸式磷酸2-乙酯(城北化学工业(株)制、酸性磷酸酯、JP-502)]以及整泡剂[EvonikJapan(株)制TEGOSTAB B8123],充分混合,作为B液。在23℃气氛中,将得到的A液和B液在模板或量筒型Disco杯中混合,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2及表6。
(比较例1)
添加基材树脂(A)[聚合物B]/[聚合物D]和化学发泡剂(B-1)[碳酸氢钠:永和化成工业(株)制、FE-507],充分混合,作为A液。添加化学发泡剂(B-2)[柠檬酸:永和化成工业(株)制、Cellborn SC-C]、水(C)、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酸式磷酸2-乙基己酯(城北化学工业(株)制、酸性磷酸酯、JP-508)]以及润湿剂[信越化学工业(株)制二甲基聚硅氧烷KF-96-100CS],充分混合,作为B液。在23℃气氛中,将得到的A液和B液在模板或量筒型Disco杯中混合,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2)
将比较例1的化学发泡剂(B-1)增加至7.5重量%,将化学发泡剂(B-2)增加至7.5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3)
将比较例2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增加至5重量%,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4)
将比较例3的基材树脂(A)变更为[聚合物A],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5)
将比较例4的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变更为[酸式磷酸2-乙酯(城北化学工业(株)制、酸性磷酸酯、JP-502)],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6)
在比较例5中添加水(C),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7)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乙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乙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3。
(比较例8)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乳酸:Kishida化学(株)制、特级乳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9)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苹果酸:Kishida化学(株)制、DL-苹果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0)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苯甲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苯甲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1)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乙酰水杨酸:和光纯药工业(株)制、特级乙酰水杨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2)
将比较例6的化学发泡剂(B-2)变更为[4-羟基苯甲酸:Kishida化学(株)制、1级4-羟基苯甲酸],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3)
减少实施例1的水(C),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4)
增加实施例2的水(C)及整泡剂,得到了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将配合重量份数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比较例15)
获得saint-gobain制AGP200的氨基甲酸酯树脂发泡体。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比较例16)
获得FOMO Japan制#212的双组分氨基甲酸酯树脂发泡体。将评价结果示于表6。
[表1]
[表2]
[表3]
[表4]
根据上述结果可明确,实施例的发泡体与比较例相比,固化性、发泡倍率优异,柔软性良好。具体而言,在液态树脂组合物中适量配合水(C),并且,作为发泡剂(B-2),设为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在表5中示出发泡剂(B-2)的酸离解常数。
[表5]
[表6]
根据上述结果可明确,实施例的发泡体与比较例相比,即使在低温下也能保持柔软性。如果FP硬度大于90,则变形时破裂的可能性变高。
因此,根据本发明可明确,可提供在燃烧时不产生有毒的氰气、即使在低温下也可以保持柔软性、通过室温下的混合以短时间结束发泡成形的液态树脂组合物。

Claims (14)

1.一种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基材树脂(A)100重量份、化学发泡剂(B)2重量份以上且100重量份以下、以及水(C)1重量份以上且30重量份以下,
所述基材树脂(A)为具有与硅原子键合的水解性基团、分子链中具有至少1个可通过形成硅氧烷键而交联的硅基、即反应性硅基,且构成主链的单元由氧化烯系单元构成的聚合物,
所述化学发泡剂(B)包含重碳酸盐(B-1)和酸离解常数pKa为3.0以下的酸性化合物(B-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为双组分型以上的多组分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为双组分型液态树脂组合物,且由含有所述基材树脂(A)及所述重碳酸盐(B-1)的A液、和含有所述酸性化合物(B-2)及所述水(C)的B液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酸性化合物(B-2)为有机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有机酸为羧酸或磺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构成所述基材树脂(A)的主链的重复单元为氧化丙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基材树脂(A)为数均分子量3000以上且100000以下的聚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硅烷醇缩合催化剂(D)。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其包含空心粒子、颜料、或染料。
10.一种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使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在-10℃以上且40℃以下的气氛中固化及发泡。
11.一种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是通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态树脂组合物固化及发泡而形成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在-20℃气氛中的ASKER FP硬度为60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密度为10kg/m3以上且900kg/m3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改性有机硅树脂发泡体,其为建材用或汽车用。
CN201780075692.8A 2016-12-07 2017-12-07 液态树脂组合物 Active CN1100500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7866 2016-12-07
JP2016-237866 2016-12-07
JP2017005626 2017-01-17
JP2017-005626 2017-01-17
PCT/JP2017/044068 WO2018105704A1 (ja) 2016-12-07 2017-12-07 液状樹脂組成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0031A true CN110050031A (zh) 2019-07-23
CN110050031B CN110050031B (zh) 2021-07-20

Family

ID=62491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75692.8A Active CN110050031B (zh) 2016-12-07 2017-12-07 液态树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4776B2 (zh)
EP (1) EP3553134A4 (zh)
JP (1) JP7046830B2 (zh)
CN (1) CN110050031B (zh)
WO (1) WO20181057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41269B2 (ja) * 2018-02-13 2022-09-22 株式会社カネカ 吸音方法、及び吸音材
JP7412891B2 (ja) * 2019-03-27 2024-01-15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発泡体、吸音材、建築物、及び車両
WO2020196864A1 (ja) * 2019-03-27 2020-10-01 株式会社カネカ 発泡体、吸音材、樹脂組成物、吸音方法、吸音構造体、吸音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吸音材の製造方法、建築物、及び車両
WO2021162048A1 (ja) * 2020-02-13 2021-08-19 株式会社カネカ 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その硬化物
WO2023171425A1 (ja) * 2022-03-07 2023-09-14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ポリオキシアルキレン系重合体の混合物および硬化性組成物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4780A (zh) * 1998-12-08 2002-06-19 宝洁公司 泡腾组分
US20100041810A1 (en) * 2006-11-22 2010-02-18 Kaneka Corporation Curable composition and catalyst composition
WO2016021630A1 (ja) * 2014-08-06 2016-02-11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変成シリコーン樹脂発泡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7500A (en) * 1972-08-11 1975-06-03 Union Carbide Corp Organosilicone polymers
US3835053A (en) 1972-11-13 1974-09-10 Shell Oil Co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JPH1095909A (ja) * 1996-09-25 1998-04-14 Sekisui Chem Co Ltd 不飽和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不飽和ポリエステル樹脂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GB9622844D0 (en) * 1996-11-01 1997-01-08 Procter & Gamble Cleansing compositions
JP2000143853A (ja) 1998-09-02 2000-05-26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発泡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発泡体
US6683043B1 (en) 1998-12-08 2004-01-27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effervescence components
JP4718158B2 (ja) 2004-11-05 2011-07-06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US20110192564A1 (en) * 2009-12-21 2011-08-11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oration Thermally conductive foam material
KR101964483B1 (ko) 2011-09-30 2019-04-01 다우 글로벌 테크놀로지스 엘엘씨 실릴화 중합체에서의 압축 영구변형률 특성의 개선
EP3095809A1 (de) * 2015-05-21 2016-11-2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chäumbare, dämmschichtbildende mehrkomponenten-zusammensetzung und deren verwendung
EP3398986A4 (en) 2016-01-08 2018-11-07 Kaneka Corporation Modified silicone resin foa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4780A (zh) * 1998-12-08 2002-06-19 宝洁公司 泡腾组分
US20100041810A1 (en) * 2006-11-22 2010-02-18 Kaneka Corporation Curable composition and catalyst composition
WO2016021630A1 (ja) * 2014-08-06 2016-02-11 株式会社カネカ 変成シリコーン樹脂発泡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05704A1 (ja) 2018-06-14
EP3553134A1 (en) 2019-10-16
US11104776B2 (en) 2021-08-31
JPWO2018105704A1 (ja) 2019-10-24
JP7046830B2 (ja) 2022-04-04
US20190284361A1 (en) 2019-09-19
EP3553134A4 (en) 2020-07-15
CN110050031B (zh) 2021-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50031A (zh) 液态树脂组合物
EP3178872B1 (en) Modified silicone resin foamed body
JP6669778B2 (ja) 変成シリコーン樹脂発泡体
CN112424269B (zh) 发泡体用树脂组合物、发泡体及发泡体的制造方法
JP5620247B2 (ja) 発泡性液状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発泡体
JP2019163436A (ja) 樹脂組成物、発泡体及び発泡体の連続製造方法
WO2020196864A1 (ja) 発泡体、吸音材、樹脂組成物、吸音方法、吸音構造体、吸音構造体の製造方法、吸音材の製造方法、建築物、及び車両
JP2018162368A (ja) 変成シリコーン樹脂発泡体
JP2009091541A (ja) 軟質発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00769A (ja) もちもち感を有する発泡樹脂成形体
JP7412891B2 (ja) 発泡体、吸音材、建築物、及び車両
JP7320364B2 (ja) 発泡体用樹脂組成物、発泡体、及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JP2024032476A (ja) 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19210424A (ja) 液状樹脂組成物、及び発泡体
JP2024032477A (ja) 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5611856B2 (ja) 発泡性液状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発泡体
JP2024017371A (ja) 発泡体用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利用
US9701836B2 (en) Aqueous emulsion resin for producing memory foa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mory foam product
JP5756624B2 (ja) 発泡性液状樹脂組成物および発泡体
JP2019210425A (ja) 多孔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多孔体
JP2022054103A (ja) 発泡体用樹脂組成物、発泡体、及び発泡体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