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48089A -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 Google Patents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48089A
CN110048089A CN201910035199.4A CN201910035199A CN110048089A CN 110048089 A CN110048089 A CN 110048089A CN 201910035199 A CN201910035199 A CN 201910035199A CN 110048089 A CN110048089 A CN 1100480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active
active material
battery
lithium composite
composite xo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351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川贵之
夏井龙一
池内一成
名仓健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480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480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45/00Compounds of manganese
    • C01G45/12Manganates manganites or permanganates
    • C01G45/1221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 C01G45/1228Manganates or manganites with a manganese oxidation state of Mn(III), Mn(IV) or mixtures thereof of the type [MnO2]n-, e.g. LiMnO2, Li[MxMn1-x]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1/00Compounds of cobalt
    • C01G51/40Cobaltates
    • C01G51/42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 C01G51/44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1/50Cobalt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Co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CoxMn1-x)O2, Li(MyCoxMn1-x-y)O2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GCOMPOUNDS CONTAINING METAL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1D OR C01F
    • C01G53/00Compounds of nickel
    • C01G53/40Nickelates
    • C01G53/42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 C01G53/44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 C01G53/50Nickelates containing alkali metals, e.g. LiNiO2 containing manganese of the type [MnO2]n-, e.g. Li(NixMn1-x)O2, Li(MyNixMn1-x-y)O2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0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 H01M4/50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nganese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manganese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Mn2O4 or LiMn2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2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d-values or two theta-values, e.g. as X-ray diagra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4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peak-intensities or a ratio thereof onl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2/0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 C01P2002/70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 C01P2002/76Crystal-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defined by measured X-ray, neutron or electron diffraction data by a space-group or by other symmetry ind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4/00Particle morphology
    • C01P2004/80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 C01P2004/82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 C01P2004/84Particles consisting of a mixture of two or more inorganic phases two phases having the same anion, e.g. both oxidic phases one phase coated with the oth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P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TRUCTURAL AND PHYSICAL ASPECTS OF SOLID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00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 C01P2006/40Electric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8Posi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4Fluorinated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H01M2300/004Three solv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所述被覆材料被覆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并具有106S/m以下的电子传导率。锂复合氧化物是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的多相混合物,在XRD谱图中,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一最大峰相对于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Description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用的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尖晶石型锂锰氧化物,其特征在于,化学组成由通式Li1+ xMyMn2-x-yO4表示,最大粒径D100为15μm以下,(400)面的X射线衍射的半峰宽为0.30以下,并且(400)面的峰强度I400相对于(111)面的峰强度I111之比I400/I111为0.33以上。专利文献1中,M是选自Al、Co、Ni、Mg、Zr和Ti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元素,x取0≤x≤0.33的范围,y取0≤y≤0.2的范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61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期望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所述被覆材料被覆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并具有106S/m以下的电子传导率。所述锂复合氧化物是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的多相混合物,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XRD谱图中,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一最大峰相对于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本公开的概括或具体的技术方案,可以通过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电池、方法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的一例的电池10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XRD谱图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试验的结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池
11 壳体
12 正极集电体
13 正极活性物质层
14 隔膜
15 封口板
16 负极集电体
17 负极活性物质层
18 垫片
21 正极
22 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所述被覆材料被覆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并具有106S/m以下的电子传导率。该锂复合氧化物是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的多相混合物,在XRD谱图中,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一最大峰与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循环特性高的电池”是指即使反复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容量维持率也高的电池。换言之,是指即使反复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之后,容量也不会大幅降低的电池。
使用上述正极活性物质例如构成锂离子电池的情况下,该锂离子电池具有3.4V左右的氧化还原电位(Li/Li+基准)。另外,该锂离子电池进行20次循环充放电试验后的容量维持率大致为80%以上。
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所述第一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所述第二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
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是锂和“过渡金属等的阳离子元素”随机排列而成的不规则型岩盐结构。因此,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与通常的现有材料LiCoO2相比,能够在晶体结构内吸藏更多的Li。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中,Li只能经由相邻的Li或空穴而扩散,因此Li的扩散性不高。
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例如Fd-3m、R-3m或C2/m)的晶体结构中,二维存在Li扩散路径,因此Li的扩散性高。另外,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由于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的网络牢固,因此是稳定的晶体结构。
在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的晶体内,混合存在属于这两方空间群的晶体结构,能够实现高容量的电池。另外,能够实现寿命长的电池。
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由第一相构成的多个区域和由第二相构成的多个区域可以三维随机排列。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具有在同一粒子内共享任意原子的畴结构。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是多相混合物。例如由主体层和被覆该主体层的涂布层构成的层结构不属于本公开中的多相混合物。另外,多相混合物是指包含多个相的物质,并不限定于在制造时将与这些相对应的多个材料混合。
关于锂复合氧化物是多相混合物,可以如后所述,采用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束衍射测定来确定。具体而言,在对于某一锂复合氧化物取得的谱图中,包含显示多个相的特征的峰时,判定为该锂复合氧化物是多相混合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Li的三维扩散路径增大,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第二相可以具有属于选自Fd-3m、R-3m、C2/m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空间群的晶体结构。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第二相可以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R-3m或C2/m的晶体结构。即、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是所述第一相与所述第二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第二相可以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三维网络。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R-3m或C2/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二维网络。因此,如果第二相是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在充放电时结构不容易不稳定化,进而使放电容量增大。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谱图中,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与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I(18°-20°)/I(43°-46°)是能够作为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的第一相和第二相的存在比例的指标的参数。再者,如果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增大,则I(18°-20°)/I(43°-46°)减小。另外,如果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增大,则I(18°-20°)/I(43°-46°)增大。
再者,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在I(18°-20°)/I(43°-46°)小于0.05的情况下,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因此Li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容量变得不充分。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在I(18°-20°)/I(43°-46°)大于0.90的情况下,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因此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离量降低。所以容量变得不充分。
像这样,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满足0.05≤I(18°-20°)/I(43°-46°)≤0.90,因此能够使较多的Li插入和脱离,并且Li的扩散性和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高。所以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能够实现高容量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满足0.10≤I(18°-20°)/I(43°-46°)≤0.70。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更高容量的电池。
作为以往的例子,例如可举出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包含锂复合氧化物的正极材料,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并大致满足2≤I(18°-20°)/I(43°-46°)≤3。由此,晶体结构的紊乱极小,电池特性优异。
即、在专利文献1那样的现有技术中,对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那样满足0.05≤I(18°-20°)/I(43°-46°)≤0.90,并且晶体内不仅具有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还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锂复合氧化物,没有进行任何研究和启示。即、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通过无法从现有技术容易想到的结构实现了高容量的电池。
再者,各衍射峰的积分强度例如可以利用XRD装置附带的软件(例如株式会社理学公司制,粉末X射线衍射装置附带的PDXL)计算。该情况下,各衍射峰的积分强度例如通过算出相对于各衍射峰的顶点的角度±3°的范围的面积而得到。
再者,一般而言,使用CuKα射线的XRD谱图中,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不存在峰,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200)面。
另外,一般而言,使用CuKα射线的XRD谱图中,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111)面,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400)面。
另外,一般而言,使用CuKα射线的XRD谱图中,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003)面,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104)面。
另外,一般而言,使用CuKα射线的XRD谱图中,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003)面,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反映(104)面。
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所述第一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所述第二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例如Fd-3m、R-3m或C2/m)的晶体结构。
因此,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并不一定容易完全确定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和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最大峰分别反映的空间群和面指数。
该情况下,除了上述X射线衍射测定以外,进行使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的电子束衍射测定即可。通过采用公知的方法观察电子束衍射图案,能够确定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的空间群。由此,能够确认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所述第一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所述第二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例如Fd-3m、R-3m或C2/m)的晶体结构。
再者,在高电位使用一般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会促进电解质的分解(例如副反应),生成电阻层。另外,在高电位使用一般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情况下,该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含的阴离子物种以气体形式脱离。因此,循环特性有可能降低。
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除了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以外,还包含被覆材料。被覆材料被覆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另外,被覆材料的电子传导率为106S/m以下,是与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不同的材料。该被覆材料被覆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由此抑制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与电解质的接触。另外,由于被覆材料的电子传导率低,能够抑制锂复合氧化物与电解质之间的电子的授受,抑制因此引起的副反应。由此,电阻层的生成或气体的脱离得到抑制。因此能够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即、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实现即使在高电位使用的情况下,循环特性也优异的电池。
再者,本公开中“被覆表面”包括完全地被覆表面和部分地被覆表面。
另外,实施方式1中,被覆材料相对于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质量比可以为0.2以下。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抑制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电化学惰性。因此,能够抑制电阻的增加。所以,能够实现容量更高且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被覆材料相对于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质量比可以为0.01以上且0.1以下。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且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以0.1nm以上且2.0nm以下的厚度被覆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且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再者,被覆材料的厚度为0.1n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厚度的均匀性。另外,被覆材料的厚度为0.1nm以上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绝缘击穿。
再者,被覆材料的厚度为2.0nm以下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该被覆材料阻碍Li传导。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化学修饰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与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固溶体。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金属元素的溶出(例如脱离),因此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例如是无机材料。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选自氧化物、卤化合物、硫化物和磷化合物之中的至少一种。
例如,作为卤化合物,可以使用AlF3等。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锂离子导电体。
例如,作为锂离子导电体,可以使用选自LiBO2、Li3PO4、LiNbO3、LiNbO2、LiAlO2、Li2SO4、Li2MoO4、Li4SiO4、Li4FeO4、Li4ZrO4、Li2CO3、LiW2O7、Li3VO4、LiCl、LiBr、LiI、Li2Se以及各种锂离子传导玻璃(例如Li2O-B2O3、Li2O-Al2O3、Li2O-SiO4、Li2O-P2O5、LiF-BF3、LiF-AlF3、LiF-VF3)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氧化物的化学性稳定,与电解质的反应性低。因此,氧化物在电化学反应中容易维持晶体结构。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由下述组成式(1)表示的氧化物。
LiaAbOc···式(1)
其中,A可以是选自Mn、Co、Ni、Fe、Cu、Nb、Mo、Ti、Al、Cr、Zr、Zn、Na、K、Ca、Mg、Pt、Au、B、P、Eu、Sm、Ce和H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并且,可以满足下述条件:0≤a≤3、0.5≤b≤4、1≤c≤4。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Li传导性高的含Li的氧化物。
例如,作为含Li的氧化物,可以使用选自硼酸锂、铌酸锂、钴酸锂、钛酸锂、铝酸锂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Li离子的扩散性提高,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能够在充放电反应时吸藏Li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该情况下,被覆材料具有充放电容量。因此,通过包含被覆材料,即使锂复合氧化物在正极活性物质整体中所占的质量比率降低,电池的容量也保持为较高。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例如可以是选自MnO2、Al2O3、MgO、ZrO2、ZnO、TiO2、H3BO3、Mn2O3、Fe2O3、CuO、NiO、Co3O4、Eu2O3、Sm2O3、CeO2和SiO2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选自Al2O3、ZrO2、ZnO、TiO2和SiO2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过渡金属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具有与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中所含的金属元素相同的金属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在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与被覆材料的界面,该金属元素例如形成固溶体,牢固地结合。因此,该金属元素的溶出(例如脱离)得到抑制。由此能够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可以是选自石墨、炭黑和氟化石墨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炭黑的例子,可举出乙炔黑、科琴黑(注册商标)、槽法炭黑、炉法炭黑、灯法炭黑、热解炭黑等。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被覆材料可以是绝缘性化合物。被覆材料可以不对电化学反应做出贡献。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锂以外的“过渡金属等的阳离子元素”,例如可以包含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上述“过渡金属等的阳离子元素”,例如可以包含选自Mn、Co、Ni、Fe、Cu、V、Nb、Ti、Cr、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上述“过渡金属等的阳离子元素”,例如可以包含选自Mn、Co、Ni、Fe、Cu、V、Ti、Cr和Zn之中的至少一种,即至少一种3d过渡金属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包含Mn。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包含容易与氧发生轨道杂化的Mn,充电时的氧脱离得到抑制。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更加稳定化。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所以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包含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由电化学惰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通过由离子半径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晶格扩展,Li的扩散性提高。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所以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包含F。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由电负性高的F置换氧的一部分,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增加,电池的放电容量或工作电压提高。另外,通过使电负性高的F固溶,与不含F的情况相比,电子局部存在化。因此能够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从而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通过这些效果综合发挥作用,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下面,对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化学组成的一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可以由下述组成式(2)表示。
LixMeyOαQβ···式(2)
其中,Me可以是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另外,Me可以包含选自Mn、Co、Ni、Fe、Cu、V、Ti、Cr和Zn之中的至少一种、即至少一种3d过渡金属元素。
另外,Q可以是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并且,组成式(2)中可以满足下述条件:1.05≤x≤1.4、0.6≤y≤0.95、1.2≤α≤2、0≤β≤0.8。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再者,实施方式1中,Me由两种以上元素(例如Me’、Me”)构成、并且组成比为“Me’y1Me”y2”的情况下,“y=y1+y2”。例如,Me由两种元素(Mn和Co)构成、并且组成比为“Mn0.6Co0.2”的情况下,“y=0.6+0.2=0.8”。另外,Q由两种以上元素构成的情况下,也与Me同样地计算。
再者,组成式(2)中,x为1.05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的Li量增多。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x为1.4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多。其结果,不需要较多地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由此,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y为0.6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多。其结果,不需要较多地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由此,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y为0.95以下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的Li量增多。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α为1.2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氧的氧化还原带来的电荷补偿量降低。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α为2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氧的氧化还原带来的容量变得过剩,在Li脱离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容量提高。
另外,组成式(2)中,β为0.8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电化学惰性的Q的影响增大,因此电子传导性提高。所以容量提高。
再者,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是在不考虑各相的组成的区别的情况下对锂复合氧化物进行元素分析而得到的组成,典型地是指使用与锂复合氧化物的一次粒子的尺寸相同或更大的试料进行元素分析而得到的组成。另外,第一相和第二相分别可以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或者,第一相和第二相分别可以不必具有相同的化学组成。
再者,上述的平均组成可以通过ICP发射光谱分析法、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线吸收法、离子色谱法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
另外,组成式(2)中,Me可以包含选自Mn、Co、Ni、Fe、Cu、V、Nb、Ti、Cr、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中,Me可以包含Mn。
即、Me可以是Mn。
或者,Me可以包含选自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和Mn。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包含容易与氧发生轨道杂化的Mn,充电时的氧脱离得到抑制。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中,Me可以包含相对于Me为50摩尔%以上的Mn。即、Mn相对于包括Mn在内的Me整体的mol比(Mn/Me比)可以满足0.5~1.0的关系。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充分包含容易与氧发生轨道杂化的Mn,充电时的氧脱离进一步得到抑制。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中,Me可以包含相对于Me为67.5摩尔%的Mn。即、Mn相对于包含Mn在内的Me整体的mol比(Mn/Me比)可以满足0.675~1.0的关系。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包含更多的容易与氧发生轨道杂化的Mn,充电时的氧脱离进一步得到抑制。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中,Me可以包含相对于Me为20摩尔%以下的选自B、Si、P、Al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包含共价键合性高的元素,使结构稳定化,因此循环特性提高。所以能够实现寿命更长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下述条件:1.1≤x≤1.25、0.75≤y≤0.8。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下述条件:1.33≤α≤1.9、0.1≤β≤0.67。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即、由组成式(2)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包含Q(即、选自F、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由电化学惰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通过由离子半径大的阴离子置换氧的一部分,晶格扩展,Li的扩散性提高。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由组成式(2)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中,Q可以包含F。
即、Q可以是F。
或者,Q可以包含选自Cl、N、S之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和F。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通过由电负性高的F置换氧的一部分,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增加,电池的放电容量或工作电压提高。另外,通过使电负性高的F固溶,与不含F的情况相比,电子局部存在化。因此,能够抑制充电时的氧脱离,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另外,如上所述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的晶体内,晶体结构进一步稳定化。通过这些效果综合发挥作用,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下述条件:1.33≤α≤1.67、0.33≤β≤0.67。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防止由氧的氧化还原带来的容量变得过剩,通过充分受到电化学惰性的Q的影响,在Li脱离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组成式(2)中,“Li”与“Me”的比率由x/y表示。
组成式(2)可以满足1.3≤x/y≤1.9。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再者,x/y大于1的情况下,例如与由组成式LiMnO2表示的以往的正极活性物质相比,Li位于的位点的Li原子数的比例高。由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
另外,x/y为1.3以上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的Li量多,适当形成Li的扩散路径。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x/y为1.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可利用的Me的氧化还原反应减少。其结果,不需要较多地利用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另外,能够防止在充电时的Li脱离时晶体结构不稳定化,防止放电时的Li插入效率降低。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1.38≤x/y≤1.67。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1.38≤x/y≤1.5。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组成式(2)中,“O”与“Q”的比率由α/β表示。
组成式(2)可以满足2≤α/β≤19。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再者,α/β为2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氧的氧化还原带来的电荷补偿量降低。另外,能够减小电化学惰性的Q的影响,因此电子传导性提高。所以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α/β为19以下的情况下,能够防止由氧的氧化还原带来的容量变得过剩,在Li脱离时使结构稳定化。另外,通过受到电化学惰性的Q的影响,在Li脱离时使结构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组成式(2)可以满足2≤α/β≤5。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组成式(2)中,“Li+Me”与“O+Q”的比率(即“阳离子”与“阴离子”的比率)由(x+y)/(α+β)表示。
组成式(2)可以满足0.75≤(x+y)/(α+β)≤1.2。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再者,(x+y)/(α+β)为0.75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在合成时发生相分离而生成大量杂质。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x+y)/(α+β)为1.2以下的情况下,成为阴离子的欠缺量少的结构,在充电时的Li脱离时使晶体结构稳定化。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由组成式(2)表示的化合物可以满足0.95≤(x+y)/(α+β)≤1.0。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且循环特性优异的电池。
再者,(x+y)/(α+β)为1.0以下的情况下,成为阳离子欠缺的结构,形成更多的Li扩散路径。因此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另外,在初始状态下阳离子的欠缺随机排列,因此即使在Li脱离时结构也不会不稳定化。所以能够实现循环特性优异且寿命长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中,Li的一部分可以被Na或K等碱金属置换。
另外,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中,可以包含上述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主成分(即、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50%以上(50质量%以上))。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70%以上(70质量%以上)的上述锂复合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90%以上(90质量%以上)的上述锂复合氧化物。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具有更高容量的电池。
再者,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上述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并且还包含不可避免的杂质。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包含上述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并且还包含选自在合成正极活性物质时使用的起始原料、副生成物和分解生成物之中的至少一者。
另外,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例如除了不可避免混入的杂质以外,可以仅包含上述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容量更高且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方法>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含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例如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制作。
准备包含Li的原料、包含Me的原料和包含Q的原料。
作为包含Li的原料,例如可举出Li2O、Li2O2等氧化物、LiF、Li2CO3、LiOH等盐类、LiMeO2、LiMe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另外,作为包含Me的原料,例如可举出Me2O3等各种氧化物、MeCO3、MeNO3等盐类、Me(OH)2、MeOOH等氢氧化物、LiMeO2、LiMe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例如,Me为Mn的情况下,作为包含Mn的原料,例如可举出MnO2、Mn2O3等各种氧化锰、MnCO3、MnNO3等盐类、Mn(OH)2、MnOOH等氢氧化物、LiMnO2、LiMn2O4等锂复合氧化物等。
另外,作为包含Q的原料,例如可举出卤化锂、过渡金属卤化物、过渡金属硫化物、过渡金属氮化物等。
例如,Q为F的情况下,作为包含F的原料,例如可举出LiF、过渡金属氟化物等。
这些原料例如以上述组成式(2)所示的摩尔比进行称量。
由此,能够使组成式(2)中的“x、y、α和β”在由组成式(2)所示的范围中变化。
例如采用干式法或湿式法将称量的原料混合,使其进行10小时以上机械化学反应,由此得到化合物(前驱体)。例如,可以使用球磨机等混合装置。
然后,将所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热处理。由此得到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
适当设定此时的热处理的条件,以得到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热处理的最佳条件根据其它制造条件和目标组成而不同,本发明人发现随着热处理的温度越高或热处理的时间越长,有I(18°-20°)/I(43°-46°)的值增大的倾向。因此,制造者可以将该倾向作为指导来确定热处理的条件。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例如可以分别从300~500℃的范围和30分钟~2小时的范围中选择。作为热处理的气氛,可以是大气气氛、氧气气氛、或是氮气或氩气等惰性气氛。
如上所述,通过调整所使用的原料以及原料的混合条件和烧成条件,实质能够得到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
再者,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的晶体结构的空间群,例如可以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或电子束衍射测定来确定。由此,能够确认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所述第一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所述第二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例如Fd-3m、R-3m或C2/m)的晶体结构。
再者,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例如可以通过ICP发射光谱分析法、惰性气体熔融-红外线吸收法、离子色谱法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
另外,例如通过使用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前驱体,能够进一步降低各种元素的混合能。由此可得到纯度更高的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原料的工序(a);使原料发生机械化学反应,由此得到锂复合氧化物的前驱体的工序(b);以及对前驱体进行热处理,由此得到锂复合氧化物的工序(c)。
另外,上述工序(a)可以包括将上述各原料以Li相对于Me成为1.3以上且1.9以下的摩尔比的比例进行混合从而调制混合原料的工序。
此时,上述工序(a)可以包括采用公知的方法制作作为原料的锂化合物的工序。
另外,上述工序(a)可以包括以Li相对于Me成为1.38以上且1.67以下的摩尔比的比例进行混合从而调制混合原料的工序。
另外,上述工序(b)可以包括使用球磨机使原料发生机械化学反应的工序。
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可以通过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使原料(例如LiF、Li2O、氧化过渡金属、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等)发生机械化学反应,然后在空气中进行烧成来合成。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正极活性物质中所含的被覆材料的处理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作为使如上所述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一步包含实施方式1的被覆材料的处理方法,可以采用任意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原子层沉积法、中和反应、硅烷偶联反应、溶胶-凝胶法、行星式球磨机等。
再者,作为实施方式1中的被覆材料,例如使用金属氧化物。作为对金属氧化物进行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利用中和反应。例如,可以向溶解有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碱性水溶液中添加酸性的金属氧化物的盐。由此发生中和反应,因此能够在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成金属氧化物的皮膜。作为酸性的金属氧化物的盐,例如可使用硝酸锰、硝酸镁、硫酸铝、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钾、硫酸钛等。
另外,作为对被覆材料进行处理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原子层沉积法。由此,能够在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将被覆材料制膜。作为被覆材料,例如可使用氧化铝、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钽等。
再者,关于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上述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例如被覆材料被覆上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例如可以通过X射线电子能谱法、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或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再者,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重复的说明。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电解质,所述正极包含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高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可以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此时,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作为主成分(即、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50%以上(50质量%以上))。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或者,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70%以上(70质量%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或者,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以相对于正极活性物质层整体的质量比例计为90%以上(90质量%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
根据以上技术构成,能够实现循环特性更高的电池。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例如可以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全固体电池等构成。
即、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负极例如可以包含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或者,负极例如可以包含能够将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溶解和析出的材料。
另外,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例如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例如非水电解液)。
另外,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例如可以是固体电解质。
图1是表示作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的一例的电池10的大致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电池10具备正极21、负极22、隔膜14、壳体11、封口板15和垫片18。
隔膜14配置于正极21与负极22之间。
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14例如浸渗有非水电解质(例如非水电解液)。
通过正极21、负极22和隔膜14形成电极组。
电极组收纳于壳体11中。
通过垫片18和封口板15将壳体11密封。
正极21具备正极集电体12和配置于正极集电体12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3。
正极集电体12例如由金属材料(铝、不锈钢、铝合金等)制成。
再者,也可以省略正极集电体12,将壳体11作为正极集电体使用。
正极活性物质层13包含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正极活性物质。
正极活性物质层13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包含添加剂(导电剂、离子传导助剂、粘结剂等)。
负极22具备负极集电体16和配置于负极集电体16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7。
负极集电体16例如由金属材料(铝、不锈钢、铝合金等)制成。
再者,也可以省略负极集电体16,将封口板15作为负极集电体使用。
负极活性物质层17包含负极活性物质。
负极活性物质层17可以根据需要例如包含添加剂(导电剂、离子传导助剂、粘结剂等)。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金属材料、碳材料、氧化物、氮化物、锡化合物、硅化合物等。
金属材料可以是单一金属。或者,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合金。作为金属材料的一例,可举出锂金属、锂合金等。
作为碳材料的例子,可举出天然石墨、焦炭、不完全石墨化碳、碳纤维、球状碳、人造石墨、非晶质碳等。
从容量密度的观点出发,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硅(Si)、锡(Sn)、硅化合物、锡化合物。硅化合物和锡化合物可以分别是合金或固溶体。
作为硅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SiOx(其中,0.05<x<1.95)。另外,也可以使用通过由其它元素置换SiOx的一部分的硅而得到的化合物(合金或固溶体)。在此,其它元素是选自硼、镁、镍、钛、钼、钴、钙、铬、铜、铁、锰、铌、钽、钒、钨、锌、碳、氮和锡之中的至少一种。
作为锡化合物的例子,可举出Ni2Sn4、Mg2Sn、SnOx(其中,0<x<2)、SnO2、SnSiO3等。可以单独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一种锡化合物。或者也可以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两种以上锡化合物的组合。
另外,对于负极活性物质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具有公知的形状(粒子状、纤维状等)的负极活性物质。
另外,对于用于将锂填补(吸藏)于负极活性物质层17中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该方法,具体而言,有(a)采用真空蒸镀法等气相法使锂堆积于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方法、(b)使锂金属箔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7接触并将两者加热的方法。任一种方法中,都可以通过热使锂向负极活性物质层17扩散。另外,也有使锂电化学吸藏于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方法。具体而言,使用不具有锂的负极22和锂金属箔(正极)组装电池。然后,将该电池充电,以使得负极22吸藏锂。
作为正极21和负极22的粘结剂,可使用聚偏二氟乙烯、聚四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芳纶树脂、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酸己酯、聚甲基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乙酯、聚甲基丙烯酸己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醚、聚醚砜、聚六氟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羧甲基纤维素等。另外,作为粘结剂,可以使用选自四氟乙烯、六氟乙烷、六氟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偏二氟乙烯、三氟氯乙烯、乙烯、丙烯、五氟丙烯、氟甲基乙烯基醚、丙烯酸、己二稀之中的两种以上材料的共聚物。另外,也可以使用选自上述材料之中的两种以上材料作为粘结剂。
作为正极21和负极22的导电剂,可使用石墨、炭黑、导电性纤维、氟化石墨、金属粉末、导电性晶须、导电性金属氧化物、有机导电性材料等。作为石墨的例子,可举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作为炭黑的例子,可举出乙炔黑、科琴黑(注册商标)、槽法炭黑、炉法炭黑、灯法炭黑、热解炭黑。作为金属粉末的例子,可举出铝粉末。作为导电性晶须的例子,可举出氧化锌晶须和钛酸钾晶须。作为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的例子,可举出氧化钛。作为有机导电性材料的例子,可举出亚苯基衍生物。
再者,可以使用能够用作上述导电剂的材料被覆上述粘结剂的表面。例如,上述粘结剂可以由炭黑被覆表面。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的容量。
作为隔膜14,可使用具有大的离子透过率和充分的机械强度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的例子,可举出微多孔薄膜、纺布、无纺布等。具体而言,隔膜14优选由聚丙烯、聚乙烯等聚烯烃制成。由聚烯烃制成的隔膜14,不仅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还能够在过度加热时发挥关闭作用。隔膜14的厚度例如为10~300μm(或10~40μm)的范围。隔膜14可以是由一种材料构成的单层膜。或者,隔膜14可以是由两种以上材料构成的复合膜(或多层膜)。隔膜14的孔隙率例如为30~70%(或35~60%)的范围。“孔隙率”是指孔隙在隔膜14整体体积中所占的体积的比例。“孔隙率”例如采用压汞法测定。
非水电解液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于非水溶剂的锂盐。
作为非水溶剂,可使用环状碳酸酯溶剂、链状碳酸酯溶剂、环状醚溶剂、链状醚溶剂、环状酯溶剂、链状酯溶剂、氟溶剂等。
作为环状碳酸酯溶剂的例子,可举出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等。
作为链状碳酸酯溶剂的例子,可举出碳酸二甲酯、碳酸甲乙酯、碳酸二乙酯等。
作为环状醚溶剂的例子,可举出四氢呋喃、1,4-二烷、1,3-二氧戊环等。
作为链状醚溶剂的例子,可举出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等。
作为环状酯溶剂的例子,可举出γ-丁内酯等。
作为链状酯溶剂的例子,可举出乙酸甲酯等。
作为氟溶剂的例子,可举出氟代碳酸亚乙酯、氟代丙酸甲酯、氟代苯、氟代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二甲酯等。
作为非水溶剂,可以单独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一种非水溶剂。或者,作为非水溶剂,可以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两种以上非水溶剂的组合。
非水电解液可以包含选自氟代碳酸亚乙酯、氟代丙酸甲酯、氟代苯、氟代碳酸甲乙酯、氟代碳酸二甲酯之中的至少一种氟溶剂。
如果这些氟溶剂包含于非水电解液,则非水电解液的耐氧化性提高。
其结果,在以高电压将电池10充电的情况下,能够使电池10稳定工作。
另外,实施方式2的电池中,电解质可以是固体电解质。
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使用有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氧化物固体电解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等。
作为有机聚合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高分子化合物与锂盐的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可以具有氧化乙烯结构。通过具有氧化乙烯结构,能够含有较多锂盐,能够进一步提高离子导电率。
作为氧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以LiTi2(PO4)3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NASICON型固体电解质、(LaLi)TiO3系的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以Li14ZnGe4O16、Li4SiO4、LiGeO4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LISICON型固体电解质、以Li7La3Zr2O12及其元素置换体为代表的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Li3N及其H置换体、Li3PO4及其N置换体等。
作为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例如可使用Li2S-P2S5、Li2S-SiS2、Li2S-B2S3、Li2S-GeS2、Li3.25Ge0.25P0.75S4、Li10GeP2S12等。另外,可以向它们添加LiX(X:F、Cl、Br、I)、MOy、LixMOy(M:P、Si、Ge、B、Al、Ga、In的任一者)(x、y:自然数)等。
这些之中,特别是硫化物固体电解质成形性优异,离子传导性高。因此,通过使用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作为固体电解质,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另外,硫化物固体电解质之中,Li2S-P2S5的电化学稳定性高,离子传导性更高。因此,作为固体电解质,如果使用Li2S-P2S5,则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固体电解质层可以包含上述非水电解液。
通过固体电解质层包含非水电解液,在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的锂离子授受变得容易。其结果,能够实现能量密度更高的电池。
再者,固体电解质层中除了固体电解质以外,还可以包含凝胶电解质、离子液体等。
凝胶电解质可以使用在聚合物材料中包含非水电解液而形成的凝胶电解质。作为聚合物材料,可以使用聚氧化乙烯、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具有氧化乙烯键的聚合物。
构成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可以是四烷基铵、四烷基等脂肪族链状季盐类、吡咯烷类、吗啉类、咪唑啉类、四氢嘧啶类、哌嗪类、哌啶类等脂肪族环状铵、吡啶类、咪唑类等含氮杂环芳香族阳离子等。构成离子液体的阴离子可以是PF6 -、BF4 -、SbF6 -、AsF6 -、SO3CF3 -、N(SO2CF3)2 -、N(SO2C2F5)2 -、N(SO2CF3)(SO2C4F9)-、C(SO2CF3)3 -等。另外,离子液体可以含有锂盐。
作为锂盐,可使用LiPF6、LiBF4、LiSbF6、LiAsF6、LiSO3CF3、LiN(SO2CF3)2、LiN(SO2C2F5)2、LiN(SO2CF3)(SO2C4F9)、LiC(SO2CF3)3等。作为锂盐,可以单独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一种锂盐。或者,作为锂盐,可使用选自这些之中的两种以上锂盐的混合物。锂盐的浓度例如为0.5~2mol/升的范围。
再者,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可以以硬币型、圆筒型、方型、片型、纽扣型、扁平型、层叠型等各种形状的电池构成。
实施例
<实施例1>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作]
将LiF、Li2MnO3和LiMnO2以Li/Mn/O/F=1.2/0.8/1.33/0.67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5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锂复合氧化物的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500℃进行2小时热处理,由此得到锂复合氧化物。
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测定的结果示于图2。
另外,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Fd-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的I(18°-20°)/I(43°-46°)为0.54。
接着,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实施表面处理。再者,在150℃的真空气氛中,将三甲基铝和臭氧交替层叠,由此在该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成氧化铝(Al2O3)的被膜。
另外,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观察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确认在平均组成由Li1.2Mn0.8O1.67F0.33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Al2O3
另外,Al2O3的被膜的厚度为0.5nm。
[电池的制作]
接着,将70质量份的上述正极活性物质、20质量份的导电剂、10质量份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以及适量的2-甲基吡咯烷酮(NMP)混合。由此得到正极合剂浆液。
将正极合剂浆液涂布于由20μm的厚度的铝箔形成的正极集电体的一面。
通过将正极合剂浆液干燥和压延,得到具备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为60μm的正极板。
将所得到的正极板冲压成直径为12.5mm的圆形,由此得到正极。
另外,将厚度为300μm的锂金属箔冲压成直径为14.0mm的圆形,由此得到负极。
另外,将氟代碳酸亚乙酯(FEC)、碳酸亚乙酯(EC)和碳酸甲乙酯(EMC)以1:1:6的体积比混合,得到非水溶剂。
在该非水溶剂中以1.0mol/升的浓度溶解LiPF6,由此得到非水电解液。
使所得到的非水电解液浸渗隔膜(Celgard公司制,型号2320,厚度为25μm)。该隔膜是由聚丙烯层、聚乙烯层和聚丙烯层形成的3层隔膜。
使用上述正极、负极和隔膜,在露点被管理为-50℃的干燥箱中制作CR2032规格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2>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改变Al2O3的被膜的厚度。
表1示出实施例2中的Al2O3的被膜的厚度。Al2O3的被膜的厚度在实施例2中为1.0nm。
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合成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
另外,使用实施例2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2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3~6>
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分别改变添加的被覆材料。
表1示出实施例3~6中使用的被覆材料的组成。实施例3中使用ZnO,实施例4中使用ZrO2,实施例5中使用TiO2,实施例6中使用SiO2
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合成实施例3~6的正极活性物质。
另外,使用实施例3~6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3~6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7>
将LiF、Li2MnO3、LiMnO2和LiCoO2以Li/Mn/Co/O/F=1.2/0.4/0.4/1.9/0.1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锂复合氧化物的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300℃进行30分钟热处理,由此得到锂复合氧化物。
另外,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R-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的I(18°-20°)/I(43°-46°)为0.22。
然后,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实施表面处理。再者,在150℃的真空气氛中,将三甲基铝和臭氧交替层叠,由此在该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成氧化铝(Al2O3)的被膜。
另外,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观察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确认在平均组成由Li1.2Mn0.4Co0.4O1.9F0.1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Al2O3
另外,Al2O3的被膜的厚度为0.5nm。
另外,使用实施例7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7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8~12>
在上述实施例7的基础上,分别改变Al2O3的被膜的厚度或添加的被覆材料。
表1示出实施例8~12中添加的被覆材料和被膜的厚度。
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7同样地合成实施例8~12的正极活性物质。
另外,使用实施例8~12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8~12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13>
将LiF、Li2MnO3、LiMnO2、LiCoO2和LiNiO2以Li/Mn/Co/Ni/O/F=1.2/0.54/0.13/0.13/1.9/0.1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锂复合氧化物的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500℃进行30分钟热处理,由此得到锂复合氧化物。
另外,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C2/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的I(18°-20°)/I(43°-46°)为0.31。
然后,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对所得到的锂复合氧化物实施表面处理。再者,在150℃的真空气氛中,将三甲基铝和臭氧交替层叠,由此在该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形成氧化铝(Al2O3)的被膜。
另外,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观察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确认在平均组成由Li1.2Mn0.54Co0.13Ni0.13O1.9F0.1表示的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存在Al2O3
另外,Al2O3的被膜的厚度为0.5nm。
另外,使用实施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13的硬币型电池。
<实施例14~18>
在上述实施例13的基础上,分别改变Al2O3的被膜的厚度或添加的被覆材料。
表1示出实施例14~18中添加的被覆材料和被膜的厚度。
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3同样地合成实施例14~18的正极活性物质。
另外,使用实施例14~18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实施例14~18的硬币型电池。
<比较例1~3>
与上述实施例1~18同样地得到比较例1~3的锂复合氧化物。
表1示出比较例1~3的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
但是没有添加被覆材料。
除此以外,与上述实施例1~18同样地合成比较例1~3的正极活性物质。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比较例1~3的硬币型电池。
<电池的评价>
将对于正极的电流密度设定为0.5mA/cm2,对实施例1~18和比较例1~3的电池进行充电,直到达到4.9V的电压为止。
然后,将放电终止电压设定为2.5V,以0.5mA/cm2的电流密度使实施例1~18和比较例1~3的电池放电。
另外,将上述充放电试验反复进行20次循环,测定实施例1~18和比较例1~3的电池的容量维持率。
图3是示出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试验的结果的图。
实施例1的电池的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为90%。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电池的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为80%。
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如表1所示,实施例1~6的电池与比较例1的电池相比,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7~12的电池与比较例2的电池相比,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3~18的电池与比较例3的电池相比,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实施例1~18的电池中包含被覆材料。即、通过被覆材料抑制了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由此,例如抑制了伴随锂复合氧化物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发生的气体产生、抑制了氧的脱离、以及抑制了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副反应生成物的产生。因此,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提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2的电池与实施例1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低,但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8的电池与实施例7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低,但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4的电池与实施例13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低,但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高。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实施例2、实施例8和实施例14的电池中,由于被覆材料的被膜厚(即、厚度为1.0nm),使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电化学惰性,电阻增加。由此,Li传导性降低。因此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一方面,认为是在实施例2、实施例8和实施例14的电池中,由于被覆材料的被膜厚(即、厚度为1.0nm),进一步抑制了伴随锂复合氧化物与电解液的副反应的气体产生、抑制了氧的脱离、以及抑制了正极活性物质表面的副反应生成物的产生等。因此20次循环后容量维持率提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的电池与实施例3~6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7的电池与实施例9~12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3的电池与实施例15~18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高。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实施例1、实施例7和实施例13的电池中使用了Al2O3作为被覆材料。由此,Al2O3与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的Li反应,形成了LiAlO2。从而使Li传导性提高。因此初次放电容量提高。
再者,如表1所示,实施例1和实施例3~6的电池与比较例1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高。
另外,如表1所示,实施例13和实施例15~18的电池与比较例3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高。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实施例1、实施例3~6、实施例13和实施例15~18的电池中,通过被覆材料的被膜抑制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与电解液的直接接触,由此抑制了对正极活性物质的放电容量做出贡献的氧的脱离。从而使Li传导性提高,充放电反应的不可逆性得到改善。因此初次放电容量提高。
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实施例7~12的电池与比较例2的电池相比,初次放电容量低。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实施例7~12的电池中,锂复合氧化物中的Mn比率和氟比率较小,因此氧脱离的影响增大。所以,仅通过被覆材料的被膜无法充分抑制氧的脱离。另外,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电化学惰性化,电阻增加,由此使Li传导性降低。因此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以下记载参考例。再者,以下的参考例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锂复合氧化物,但不包含本公开中的被覆材料。
<参考例1>
将LiF、Li2MnO3和LiMnO2以Li/Mn/O/F=1.2/0.8/1.33/0.67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5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500℃进行2小时热处理。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另外,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I(18°-20°)/I(43°-46°)为0.50。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1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2>
将LiF、Li2MnO3、LiMnO2和LiCoO2以Li/Mn/Co/O/F=1.2/0.4/0.4/1.9/0.1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300℃进行30分钟热处理。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另外,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R-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中的I(18°-20°)/I(43°-46°)为0.24。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2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3>
将LiF、Li2MnO3、LiMnO2、LiCoO2和LiNiO2以Li/Mn/Co/Ni/O/F=1.2/0.54/0.13/0.13/1.9/0.1的摩尔比分别称量。
将所得到的原料与适量的φ3mm的氧化锆球一起放入45cc氧化锆制容器中,在氩气手套箱内进行密封。
然后,将上述原料从氩气手套箱中取出,利用行星式球磨机以600rpm处理30小时,由此制作前驱体。
对所得到的前驱体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前驱体的空间群为Fm-3m。
接着,将所得到的前驱体在大气气氛中以500℃进行30分钟热处理。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另外,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C2/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30。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3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4~21>
在上述参考例1的基础上,分别改变原料和Li/Me/O/F的混合比率。
另外,在上述参考例1的基础上,将热处理的条件在300~500℃且30分钟~2小时的范围内分别进行改变。
除此以外,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合成参考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
表2示出参考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平均组成。
参考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再者,参考例4~21的各原料与参考例1同样地以化学计量比称量并混合。
另外,使用参考例4~21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4~21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22>
与上述参考例3同样地,得到具有由Li1.2Mn0.54Co0.13Ni0.13O2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作为原料没有使用LiF。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C2/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25。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22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23>
采用公知的方法,得到具有由LiCoO2(钴酸锂)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空间群为R-3m。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1.27。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23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24>
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得到由Li1.2Mn0.8O1.67F0.33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热处理的条件变更为700℃、10小时。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另外,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1.05。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24的硬币型电池。
<参考例25>
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得到具有由Li1.2Mn0.8O1.67F0.33表示的组成的正极活性物质。
热处理的条件变更为300℃、10分钟。
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实施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
另外,对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粉末X射线衍射测定和电子衍射测定,分析晶体结构。
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是属于空间群Fm-3m的相和属于空间群Fd-3m的相的二相混合物。
另外,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的I(18°-20°)/I(43°-46°)为0.02。
使用所得到的正极活性物质,与上述参考例1同样地制作参考例25的硬币型电池。
<电池的评价>
将对于正极的电流密度设定为0.5mA/cm2,对参考例1的电池进行充电,直到达到4.9V的电压为止。
然后,将放电终止电压设定为2.5V,以0.5mA/cm2的电流密度使参考例1的电池放电。
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为299mAh/g。
另外,将对于正极的电流密度设定为0.5mA/cm2,对参考例23的电池进行充电,直到达到4.3V的电压为止。
然后,将放电终止电压设定为2.5V,以0.5mA/cm2的电流密度使参考例23的电池放电。
参考例2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为150mAh/g。
另外,同样地测定参考例2~22和参考例24~25的硬币型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
以上的结果示于表2。
表2
如表2所示,参考例1~22的电池具有260~299mAh/g的初次放电容量。
即、参考例1~2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23~25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大。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1~22的电池中,正极活性物质中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第一相和第二相,并满足0.05≤I(18°-20°)/I(43°-46°)≤0.90,所述第一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所述第二相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因此,能够使更多的Li插入和脱离,并且Li的扩散性和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高。所以初次放电容量大大提高。
再者,参考例23中,I(18°-20°)/I(43°-46°)大于0.90(I(18°-20°)/I(43°-46°)=1.27)。另外,晶体结构为空间群R-3m的单相,因此不含有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所以,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离量降低。另外,x/y的值较小(x/y=1.0)。因此,能够参与反应的Li的量减少,Li离子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大大降低。
再者,参考例24中,I(18°-20°)/I(43°-46°)大于0.90(I(18°-20°)/I(43°-46°)=1.05)。因此,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离量降低。另外,形成了较多第一相与第二相之间的界面,因此Li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再者,参考例25中,I(18°-20°)/I(43°-46°)小于0.05(I(18°-20°)/I(43°-46°)=0.02)。因此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Li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2中,与参考例1相比,第二相具有不属于空间群Fd-3m、而是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三维网络。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R-3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中,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二维网络。因此,晶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3中,与参考例1相比,第二相具有不属于空间群Fd-3m、而是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Fd-3m的晶体结构(尖晶石结构)中,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三维网络。另一方面,属于空间群C2/m的晶体结构(层状结构)中,作为支柱的过渡金属-阴离子八面体形成二维网络。因此,晶体结构变得不稳定,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4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4中,与参考例1相比,I(18°-20°)/I(43°-46°)大(I(18°-20°)/I(43°-46°)=0.70)。因此,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离量降低。另外,形成较多第一相与第二相之间的界面,因此Li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5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4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5中,与参考例4相比,I(18°-20°)/I(43°-46°)大(I(18°-20°)/I(43°-46°)=0.90)。因此,第一相的存在比例减小,充放电时的Li的插入量和脱离量降低。另外,形成较多第一相与第二相之间的界面,因此Li的扩散性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6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6中,与参考例1相比,I(18°-20°)/I(43°-46°)小(I(18°-20°)/I(43°-46°)=0.05)。因此,第二相的存在比例减小,Li的扩散性降低降低。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7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7中,与参考例1相比,x/y的值小(x/y=1.38)。因此,在晶体结构内孤立的Li增加,能够参与反应的Li的量减少。所以Li离子的扩散性降低,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8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8中,与参考例1相比,α/β的值大(α/β=19)。即、电负性高的F的影响减小,电子非局部存在化,因此氧的氧化还原反应得到促进。所以发生氧的脱离,在Li脱离时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9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9中,与参考例1相比,x/y的值大(x/y=1.67)。因此,在充电时,更多的Li脱离,导致结构不稳定化。所以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10~2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1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10~21中,与参考例1相比,容易与氧发生轨道杂化的Mn的一部分被其它元素置换,由此导致Mn的量减少。因此氧的氧化还原反应的贡献降低,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另外,如表2所示,参考例22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比参考例3的电池的初次放电容量小。
作为其原因,认为是在参考例22中,锂复合氧化物不含F。因此没有通过电负性高的F置换氧的一部分,导致阳离子-阴离子的相互作用降低。所以由于高电压的充电时的氧脱离导致晶体结构不稳定化。因此初次放电容量降低。
产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作为二次电池等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利用。

Claims (23)

1.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包含锂复合氧化物和被覆材料,
所述被覆材料被覆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表面,并具有106S/m以下的电子传导率,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是包含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的晶体结构的第一相和具有属于空间群Fm-3m以外的晶体结构的第二相的多相混合物,
在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XRD谱图中,在衍射角2θ为18°以上且20°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一最大峰相对于在衍射角2θ为43°以上且46°以下的范围存在的第二最大峰的积分强度比I(18°-20°)/I(43°-46°)满足0.05≤I(18°-20°)/I(43°-46°)≤0.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是无机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相对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质量比为0.2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相对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质量比为0.01以上且0.1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的厚度为0.1nm以上且2.0n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与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所述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固溶体。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被覆材料是氧化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氧化物由组成式LiaAbOc表示,其中,A是选自Mn、Co、Ni、Fe、Cu、Nb、Mo、Ti、Al、Cr、Zr、Zn、Na、K、Ca、Mg、Pt、Au、B、P、Eu、Sm、Ce和H之中的至少一种,0≤a≤3、0.5≤b≤4、并且1≤c≤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氧化物是选自Al2O3、ZrO2、ZnO、TiO2和SiO2之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第二相的所述晶体结构属于选自空间群Fd-3m、R-3m和C2/m之中的至少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第二相的所述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Fd-3m。
12.根据权利要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满足0.10≤I(18°-20°)/I(43°-46°)≤0.70。
13.根据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含有Mn。
14.根据权利要求1~13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含有F。
15.根据权利要求1~12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的平均组成由组成式LixMeyOαQβ表示,其中,所述Me是选自Mn、Co、Ni、Fe、Cu、V、Nb、Mo、Ti、Cr、Zr、Zn、Na、K、Ca、Mg、Pt、Au、Ag、Ru、W、B、Si、P和Al之中的至少一种,所述Q是选自F、Cl、N和S之中的至少一种,1.05≤x≤1.4、0.6≤y≤0.95、1.2≤α≤2、并且0≤β≤0.8。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满足1.1≤x≤1.25、0.75≤y≤0.8。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满足1.33≤α≤1.9、0.1≤β≤0.67。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满足2≤α/β≤5。
19.根据权利要求1~18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包含所述锂复合氧化物作为主成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19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所述第二相的晶体结构属于空间群Fd-3m、R-3m或C2/m,
所述锂复合氧化物是所述第一相与所述第二相的二相混合物。
21.一种电池,具备正极、负极和电解质,
所述正极包含权利要求1~20的任一项所述的正极活性物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
所述负极包含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或能够使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溶解和析出的材料,
所述电解质是非水电解液。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池,
所述负极包含能够吸藏和释放锂离子的负极活性物质、或能够使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锂金属溶解和析出的材料,
所述电解质是固体电解质。
CN201910035199.4A 2018-01-17 2019-01-15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Pending CN1100480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05269 2018-01-17
JP2018005269 2018-01-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48089A true CN110048089A (zh) 2019-07-23

Family

ID=67213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5199.4A Pending CN110048089A (zh) 2018-01-17 2019-01-15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886529B2 (zh)
JP (1) JP7228773B2 (zh)
CN (1) CN11004808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6695A (zh) * 2019-10-22 2022-06-10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Lmo阴极成分
WO2023206911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含水量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63519A1 (ja) * 2017-03-06 2018-09-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EP3618152A4 (en) 2017-04-24 2020-03-0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CTIVE POSITIVE ELECTRODE MATERIAL AND BATTERY
EP3633773A4 (en) * 2017-05-29 2020-05-27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CTIVE POSITIVE ELECTRODE SUBSTANCE AND BATTERY
JP7228772B2 (ja) * 2018-01-17 2023-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WO2020044653A1 (ja) * 2018-08-31 2020-03-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池
JP2020202172A (ja) * 2019-06-05 2020-12-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CN114223068A (zh) * 2019-08-13 2022-03-22 加利福尼亚大学董事会 阳离子无序的岩盐锂锰氧化物或氟氧化物
GB2589063A (en) * 2019-10-22 2021-05-26 Dyson Technology Ltd A cathode composition
WO2021153936A1 (ko) * 2020-01-29 2021-08-05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용 양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EP4064391A4 (en) * 2020-01-30 2023-05-24 LG Energy Solution, Ltd.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FOR LITHIUM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WO2021171843A1 (zh) * 2020-02-26 2021-09-02
WO2021172011A1 (ja) * 2020-02-28 2021-09-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13471403B (zh) * 2020-03-30 2024-03-19 Tdk株式会社 电极和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22070896A1 (ja) * 2020-09-30 2022-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US20230378451A1 (en) * 2020-09-30 2023-11-2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ies, and secondary battery
WO2022070893A1 (ja) * 2020-09-30 2022-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14725346B (zh) * 2022-03-31 2023-04-07 钠远新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钠离子电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5379A (zh) * 2012-12-06 2014-06-11 索尼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和其制造方法、正极、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和电力系统
JP2015053252A (ja) * 2013-08-08 2015-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03204A (ja) 2006-10-19 2008-05-01 Idemitsu Kosan Co Ltd 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二次電池
JP4735982B2 (ja) 2006-11-16 2011-07-27 独立行政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リチウム−鉄−マンガン複合酸化物
JP4673287B2 (ja) 2006-12-25 2011-04-20 日本電工株式会社 スピネル型リチウムマンガン酸化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993051B2 (en) 2007-12-12 2015-03-31 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 Method for covering particles, especially a battery electrode material particles, and particles obtained with such method and a battery comprising such particle
USRE46610E1 (en) 2007-12-28 2017-11-14 Universitetet I Oslo Formation of a lithium comprising structure on a substrate by ALD
JP2010135187A (ja) 2008-12-04 2010-06-17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正極活物質、正極およ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9559354B2 (en) 2010-05-27 2017-01-31 Uchicago Argonne, Llc Electrode materials
US8735003B2 (en) 2010-06-16 2014-05-27 Alliance For Sustainable Energy, Llc Lithium-ion batteries having conformal solid electrolyte layers
JP6015886B2 (ja) 2010-07-20 2016-10-26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リチウムマンガン系複合酸化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4160739A1 (en) 2012-10-02 2023-04-05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igh-capacity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JP6437856B2 (ja) 2014-11-17 2018-12-1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蓄電素子用活物質
US20160351973A1 (en) 2015-06-01 2016-12-01 Energy Power Systems LLC Nano-engineered coatings for anode active materials, cathode active materials, and solid-state electrolyt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batteries containing nano-engineered coatings
WO2017013848A1 (ja) 2015-07-23 2017-01-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JP6721954B2 (ja) 2015-07-27 2020-07-15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非水電解質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US10283764B2 (en) * 2015-11-30 2019-05-07 Lg Chem, Ltd. Posi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ame
US20210028446A1 (en) 2016-02-20 2021-01-28 Xinhua Liang Lithium ion battery electrode
CN108110225B (zh) * 2016-11-24 2023-01-3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及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制造方法
WO2018163519A1 (ja) 2017-03-06 2018-09-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正極活物質、および、電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55379A (zh) * 2012-12-06 2014-06-11 索尼公司 正极活性材料和其制造方法、正极、电池、电池组、电子设备、电动车辆、蓄电装置和电力系统
JP2015053252A (ja) * 2013-08-08 2015-03-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16695A (zh) * 2019-10-22 2022-06-10 戴森技术有限公司 Lmo阴极成分
WO2023206911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含水量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886529B2 (en) 2021-01-05
US20210083274A1 (en) 2021-03-18
JP7228773B2 (ja) 2023-02-27
JP2019125575A (ja) 2019-07-25
US20190221838A1 (en) 2019-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48089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US11271200B2 (en) Positive-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containing lithium composite oxide, and battery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336328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09309210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09309211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10048087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09565046B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使用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CN108075113A (zh) 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使用该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电池
US11183684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11228033B2 (en) Cathode active material, and battery using the same
CN109565047A (zh) 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10214390A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CN107408687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10199418A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CN108336329A (zh) 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10214389A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CN107867721A (zh) 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和电池
CN110235288A (zh) 正极活性物质以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