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24504B - 元件供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元件供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24504B
CN110024504B CN201680089628.0A CN201680089628A CN110024504B CN 110024504 B CN110024504 B CN 110024504B CN 201680089628 A CN201680089628 A CN 201680089628A CN 110024504 B CN110024504 B CN 1100245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guide
component
component storage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962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24504A (zh
Inventor
粟野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24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24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24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52Mounting machines or li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ools for guid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to the same mounting pl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0Removing layers, or parts of layers, mechanically or chem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10T156/1179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with poking during delaminating [e.g., jabbing, etc.]
    • Y10T156/1184Piercing layer during delaminating [e.g., cutting,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10T156/1195Delaminating from release surfa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61Severing delaminating means [e.g., chisel, etc.]
    • Y10T156/1967Cutting delaminating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94Means for delaminating from release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元件供应装置(1)是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100)中的元件(105)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P)的装置。该元件供应装置(1)中,朝元件露出部(40)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被料带导件(30)引导。该料带导件(30)包含导件主体(31)和第一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6、37)。料带导件(30)中,导件主体(31)具有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该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宽于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而且,料带导件(30)中,第一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6、37)具有作为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的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第一及第二折弯部(363、373),该第一及第二折弯部(363、373)分别以短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的距离互相离开。

Description

元件供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收纳于元件收纳带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将电子元件(以下简称为“元件”)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等基板上的元件安装机具备将该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作为元件供应装置已知有使用收纳元件的元件收纳带的装置。元件收纳带包括:载带,具有收纳元件的元件收纳部;盖带,以覆盖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载带。这种元件供应装置被公开于例如专利文献1。
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元件供应装置具备沿指定的料带进给方向送出元件收纳带的料带进给机构、以及元件露出部(料带头端剥离部)。该元件供应装置中,在被料带进给机构送出并且在料带行进路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到达元件露出部后,通过该元件露出部而使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可被取出地露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03664号
发明内容
制造元件收纳带时,允许该元件收纳带的宽度尺寸处于指定的公差内。因此,元件收纳带设定有对应于所述公差的允许宽度。而且,在元件供应装置中,为了使允许宽度内的元件收纳带能够行进而将该元件收纳带所行进的料带行进路的宽度设定为宽于元件收纳带的最大允许宽度的宽度。
若料带行进路的宽度被设定为宽于元件收纳带的最大允许宽度的宽度,就等于允许该行进在料带行进路上的元件收纳带可以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位移。因此,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不能充分地相对于元件露出部定位,并且以此状态通过该元件露出部。其结果,有可能导致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露出不良,导致元件供应装置往元件取出位置供应元件的效率下降。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针对将收纳于元件收纳带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的元件供应装置。
本发明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包括载带和盖带的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载带中多个收纳所述元件的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所述元件供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料带送出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朝所述元件取出位置将所述元件收纳带向沿着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送出;料带导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引导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行进;以及元件露出部,使在所述料带导件的引导下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对于所述元件收纳带设定有目标设定宽度及比所述目标设定宽度大的最大允许宽度,所述料带导件包含:导件主体,具有一对沿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延伸的侧壁部,该一对侧壁部划定宽度宽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最大允许宽度的料带行进路;以及定位引导件,以在所述料带行进路上相对于所述元件露出部而设置在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所述导件主体,并且具有一对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料带侧面引导部;其中,所述装置主体包含安装所述料带导件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该料带导件安装区域具有与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一起划定所述料带行进路并且被所述导件主体从上方覆盖的上侧面,所述料带导件以被允许沿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及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位移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料带导件安装区域,所述定位引导件随着所述料带导件被允许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被允许与所述导件主体一起沿上下方向位移,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短于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且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目标设定宽度相同的距离互相离开,并且以让所述元件收纳带在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朝所述元件露出部行进的方式来引导该元件收纳带的侧面,而且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能够使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间隔距离按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的方式被构成。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说明及附图图示将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的元件安装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简略地表示元件供应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用于元件供应装置的元件收纳带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的第一送出部的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的第二及第三送出部的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导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料带导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6的料带导件的内侧朝向上方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8的料带导件中的区域D时的图。
图10是从内侧观察图6的料带导件时的俯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图10的料带导件中的区域E时的图。
图12是图6的料带导件的剖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使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露出时的状况的图。
图1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所具备的料带导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料带导件的内侧朝向上方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放大表示图15的料带导件中的区域F时的图。
图17是图14的料带导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进行说明。下面,利用XYZ正交坐标轴来说明方向关系。X方向相当于左右方向(+X为右方向,-X为左方向),Y方向相当于前后方向(+Y为前方向,-Y为后方向),Z方向相当于上下方向(+Z为上方向,-Z为下方向)。
[元件安装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1的元件安装机50的结构的俯视图。元件安装机50是将元件安装于基板52来制造电子电路基板的装置。
具体而言,元件安装机50在被基板搬送器51搬送来的基板52的规定位置(涂敷有膏状钎料的部位)上自动地搭载(安装)元件。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基板52上形成有基于蚀刻、印刷等而成的铜箔等的电路图案。
膏状钎料上搭载了元件的基板52在后工序的未图示的炉内被加热。由此,元件被钎焊焊接于基板52,从而制造出安装了元件的电子电路基板。
在元件安装机50的基台59上,在隔着基板搬送器51的两侧相向地设置有一对元件供应部53。图1中表示了以一对元件供应部53为一组的两组元件供应部(对应于两个工作台的量)沿基板52的搬送方向设置的情形。
在元件被安装到从箭头A方向搬送来的基板52上后,基板搬送器51沿箭头B方向搬送基板52。多个元件供应装置1沿着基板52的搬送方向排列,并且可装拆地被设置固定于元件供应部53,且将各种元件供应到各自的元件取出位置(元件吸附位置)。这些元件供应装置1几乎没有间隙地相邻设置。在元件被元件供应装置1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后,该元件被元件安装头54的吸嘴真空吸引,从而被吸附取出。
此外,如图1所示,沿着基板52的搬送方向(箭头A、B方向)延伸的一对X梁55隔着基板搬送器51而彼此相向地被设置在两侧。而且,一对X梁55位于基板搬送器51的上方。在X梁55的两端部安装有未图示的致动器。基于该致动器,X梁55在正交于基板52的搬送方向(箭头A、B方向)的方向(上下方向)上沿Y梁57能够移动地被支撑。因此,X梁55能够在元件供应部53和基板52之间往复移动。
X梁55上设置有基于未图示的致动器而在X梁55的长边方向(延伸方向)上移动的元件安装头54。元件安装头54的远端上设有多个用于吸附被元件供应装置1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的吸嘴。但是,也可以取代所述吸嘴而采用在元件安装头54的远端设置抓持元件的夹头的结构。元件安装头54还通过所述的X梁55的致动器而沿Y梁57的延伸方向移动。
这样,元件安装头54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因此,从设置在元件供应部53的元件供应装置1供应来的元件在被元件安装头54的吸嘴吸附后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被搬送至安装对象的基板52上的规定位置(安装位置)。而且,在元件被元件安装头54按压于安装对象的基板52上的规定位置(涂敷有膏状钎料的部位)后,吸嘴的真空被解除。由此,该元件便被搭载于基板52。
在元件供应部53和基板搬送器51之间设置有识别摄像机56和吸嘴保管部58。识别摄像机56例如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摄像机等,取得被吸附在元件安装头54上的元件的位置偏移信息。识别摄像机56通过拍摄被吸附在元件安装头54上的元件来确认元件在基板搬送方向(箭头A、B方向)上以及在与基板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置偏移了多少、以及转角的大小程度。无容置疑,通过识别摄像机56进行拍摄,还能够确认到元件是否已被元件安装头54吸附。当元件安装头54从元件供应部53沿X梁55的延伸方向或Y梁57的延伸方向而在基板52的上方移动时,元件安装头54经过识别摄像机56的上方。此时,识别摄像机56取得元件的位置偏移信息等。
吸嘴保管部58保管着多个为了吸附各种元件而必要的被安装到元件安装头54的吸嘴。当被指示将吸嘴变更为对应于例如特定元件的吸嘴时,元件安装头54便在X梁55的延伸方向及Y梁57的延伸方向上分别独立地移动,由此,移动至吸嘴保管部58。然后,安装在元件安装头54上的吸嘴与保管在吸嘴保管部58中的指定的吸嘴被交换。
[元件供应装置的结构]
图2是简略地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元件供应装置1是用于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P的装置。在说明元件供应装置1的结构之前,参照图3来说明元件收纳带。图3是表示用于元件供应装置1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结构的立体图。
元件收纳带100包括载带101和盖带104。载带101是由收纳元件105的多个元件收纳部103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而成的带。此外,在载带10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X侧端部)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有搬送力传递孔102,该搬送力传递孔102与后述的料带送出部20中的第一链轮211、第二链轮221及第三链轮231的齿部嵌合,以传递由料带送出部20送出元件收纳带100的搬送力。盖带104是以覆盖元件收纳部103的方式而被贴附于载带101的带。
如图2所示,元件供应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10、料带送出部20、料带导件30。
装置主体10构成元件供应装置1的外廓,且包含第一收容壳体11、第二收容壳体12、第三收容壳体13。第一收容壳体11在装置主体10中位于Y方向(前后方向)上的-Y侧,由宽度薄的箱体构成。该第一收容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的第一料带行进路11A和从该第一料带行进路11A的+Y侧(前侧)端部向+Z侧(上侧)倾斜地延伸的第二料带行进路11B。元件收纳带100从第一收容壳体11的第一料带行进路11A被导入元件供应装置1,在第一料带行进路11A上行进后而在第二料带行进路11B上行进。此外,在第一收容壳体11的上侧面设置有在搬动元件供应装置1时所使用的抓持部111。
第二收容壳体12连结于第一收容壳体11的+Y侧(前侧)端部,由与第一收容壳体11相同宽度的箱体构成。该第二收容壳体12的内部形成有从第二料带行进路11B的+Y侧(前侧)端部与该第二料带行进路11B同样地向+Z侧(上侧)倾斜地延伸至第二收容壳体12的上侧面121A的第三料带行进路12A。第二收容壳体12的上侧面121A从第三料带行进路12A的+Y侧(前侧)端部向+Y侧(前侧)而沿着Y方向(前后方向)水平地延伸,并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在该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Y侧(前侧)端部上设定有元件取出位置P。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料带行进路11A及第二料带行进路11B上行进后依次在第三料带行进路12A、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并到达元件取出位置P。第一料带行进路11A、第二料带行进路11B、第三料带行进路12A及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分别被设定为相同值。
此外,第二收容壳体12中设置有对第四料带行进路12B进行划定的上侧面121A的区域成为安装后述的料带导件30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换言之,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具有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上侧面121A。此外,第二收容壳体12中,在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设置有为了保持被安装在该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中的料带导件30的第一保持部122和第二保持部123。第一保持部122保持料带导件30的-Y侧(后侧),第二保持部123保持料带导件30的+Y侧(前侧)。
第三收容壳体13连结于第二收容壳体12的-Z侧(下侧)端部,由与第二收容壳体12相同宽度的箱体构成。该第三收容壳体13收容用于控制元件供应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基板等。此外,第三收容壳体13的+Y侧(前侧)端部安装有连接器131。该连接器131被输入来自元件安装机50的电力供应及各种控制信号。
料带送出部20设置于装置主体10,将元件收纳带100朝着元件取出位置P而沿着沿元件收纳部103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C送出。料带进给方向C是从Y方向(前后方向)的-Y侧(后侧)往+Y侧(前侧)的方向。如图2所示,料带送出部20包含第一送出部21、第二送出部22、第三送出部23。参照图4及图5对上述的第一至第三送出部21、22、23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20的第一送出部21的结构的图。图5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送出部20的第二及第三送出部22、23的结构的图。
第一送出部21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第一收容壳体11内的-Y侧(后侧)端部。第一送出部21将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下的元件收纳带100送出,从而使该元件收纳带100在第一料带行进路11A、第二料带行进路11B及第三料带行进路12A上依次行进。第一送出部21包含第一链轮211、第一蜗轮212、第一蜗杆213、第一轴214、第一齿轮机构215、第一马达轴216、第一马达217。
第一链轮211是圆板状的链轮,在第一收容壳体11内能够绕沿着X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地被支撑。第一链轮211具备多个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齿部。第一链轮211的齿部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上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第一蜗轮212是与第一链轮211同轴设置的蜗杆齿轮。第一蜗杆213是与第一蜗轮212啮合的螺纹状的齿轮。第一蜗杆213连结于第一轴214,该第一轴214经由第一齿轮机构215及第一马达轴216而连接于第一马达217。此外,第一齿轮机构215是用于减速的齿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一送出部21中,第一马达217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一马达轴216、第一齿轮机构215、第一轴214及第一蜗杆213而被传递到第一蜗轮212,由此,第一蜗轮212转动。第一蜗轮212转动时,第一链轮21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第一链轮211转动时,由于该第一链轮211的齿部与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所具备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因此该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
第二送出部22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第二收容壳体12内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料带进给方向C上游端侧。第二送出部22接受被第一送出部21送出且经由第一料带行进路11A及第二料带行进路11B而在第三料带行进路12A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并且朝元件取出位置P将该元件收纳带100送出。由此,第二送出部22使元件收纳带100在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
第二送出部22与第一送出部21同样地包含第二链轮221、第二蜗轮222、第二蜗杆223、第二轴224、第二齿轮机构225、第二马达轴226、第二马达227。
第二链轮221是圆板状的链轮,在第二收容壳体12内能够绕沿着X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地被支撑。第二链轮221具备多个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齿部。第二链轮221的齿部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上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第二蜗轮222是与第二链轮221同轴设置的蜗杆齿轮。第二蜗杆223是与第二蜗轮222啮合的螺纹状的齿轮。第二蜗杆223连结于第二轴224,该第二轴224经由第二齿轮机构225及第二马达轴226而连接于第二马达227。此外,第二齿轮机构225是用于减速的齿轮。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第二送出部22中,第二马达227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二马达轴226、第二齿轮机构225、第二轴224及第二蜗杆223而被传递到第二蜗轮222,由此,第二蜗轮222转动。第二蜗轮222转动时,第二链轮22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第二链轮221转动时,由于该第二链轮221的齿部与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所具备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因此该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
被第一送出部21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到达第二链轮221且该元件收纳带100的远端部上的载带101的搬送力传递孔102与第二链轮221的齿部嵌合后,第一马达217停止。这样,第一马达217停止后,第一链轮211的转轴也停止,但是由于该转轴和第一链轮211之间设有单向离合器,因此,即使该转轴不转动,第一链轮211也会在基于第二链轮221的转动而被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的移动的带动下而能够转动。
第三送出部23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第二收容壳体12内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料带进给方向C下游端侧。即,第三送出部23被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C上与元件取出位置P相一致的位置。第三送出部23接受被第二送出部22送出而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并送出该元件收纳带100以使其通过元件取出位置P。由于采用了将第三送出部23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C上与元件取出位置P相一致的位置且由该第三送出部23接受元件收纳带100的结构,因而能够将元件收纳带100在相对于元件取出位置P高精度地被定位的状态下送出。
第三送出部23包含第三链轮231、第三蜗轮232、第三蜗杆233。上述的“第三送出部23被设置在与元件取出位置P相一致的位置”是指: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观察时,以元件取出位置P在料带进给方向C上位于第三链轮231的范围内的方式来设置第三送出部23。较为理想的是,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观察时,元件取出位置P为第三链轮231的顶部(最上端部)的正上方的位置。如果将元件取出位置P设定在相对于第三链轮231的顶部的正上方而在Y方向上偏离的位置时,向料带进给方向C的上游侧偏离的位置要比向下游侧偏离的位置更好。这样做是因为被第三送出部23的第三链轮231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中的通过元件取出位置P的区域部分处于张紧的状态,因此,该区域部分的变形少,能够成为相对于元件取出位置P高精度地被定位的状态。
第三链轮231是圆板状的链轮,在第二收容壳体12内能够绕沿着X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轴心转动地被支撑。第三链轮231具备多个在周向上以指定的间隔排列的齿部。第三链轮231的齿部分别能够与形成在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上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第三蜗轮232是与第三链轮231同轴设置的蜗杆齿轮。第三蜗杆233是与第三蜗轮232啮合的螺纹状的齿轮。第三蜗杆233连结于第二轴224,该第二轴224经由第二齿轮机构225及第二马达轴226而连接于第二马达227。
在具有上述的结构的第三送出部23中,第二马达227的转动驱动力经由第二马达轴226、第二齿轮机构225、第二轴224及第三蜗杆233而被传递到第三蜗轮232,由此,第三蜗轮232转动。第三蜗轮232转动时,第三链轮231与该转动联动地转动。第三链轮231转动时,由于该第三链轮231的齿部与元件收纳带100的载带101所具备的搬送力传递孔102嵌合,因此该元件收纳带100被送出。
其次,在图2的基础上还参照图6至图12对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导件3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导件3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料带导件30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料带导件30的内侧朝向上方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放大表示图8的料带导件30中的区域D时的图。图10是从内侧观察料带导件30时的俯视图。图11是放大表示图10的料带导件30中的区域E时的图。图12是料带导件30的剖视图。
料带导件30是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构件,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的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该料带导件30的宽度被设定为与第二收容壳体12的宽度相同。料带导件30引导被第二送出部22及第三送出部23送出的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的行进。本实施方式中,料带导件30以从上方覆盖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
料带导件30包含:导件主体31、第一板状体32A、第二板状体32B、用于使附着于盖带104背面的元件105落下到元件收纳部103内的滚轮33、第一卡止部34、第二卡止部35、第一定位引导件36、第二定位引导件37、固定件38。
导件主体31构成料带导件30的外廓,其在料带导件30安装在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状态下从上方覆盖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导件主体31具备: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平行地延伸的一对侧壁部311、将该一对侧壁部311中的上端部的-Y侧(后侧)的区域沿着Y方向(前后方向)连结的上壁部312。即,导件主体31具有基于一对侧壁部311的上端部的+Y侧(前侧)的区域向上方开口而成的开口部312A。
导件主体31中,一对侧壁部311和上壁部312与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一起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其侧面由一对侧壁部311引导,其盖带104侧的面由上壁部312引导,其载带101侧的面由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引导。
此处,参照图11及图12进行说明,制造元件收纳带100时,允许其宽度尺寸处于指定的公差内。因此,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设定有对应于所述公差的允许宽度。例如,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为8mm时,公差被设定在-0.1mm至+0.3mm,元件收纳带100的允许宽度便为7.9mm至8.3mm,最大允许宽度便为8.3mm。
元件供应装置1中,为了使允许宽度内的元件收纳带100能够行进而将元件收纳带100所行进的第一料带行进路11A、第二料带行进路11B、第三料带行进路12A以及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设定为宽于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的宽度。即,参照图11及图12而将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作为例子时,划定该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被设定为宽于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的宽度。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是一对侧壁部311彼此的内侧面之间的距离。例如,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为8.3mm时,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被设定为宽于所述最大允许宽度的8.4mm宽度。
此外,如图6至图9所示,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中分别形成有从上端向下方凹切而成的第一切口部311A及第二切口部311B,这些切口部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隔开指定的间隔。第一切口部311A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第二切口部311B形成在-Y侧(后侧)。形成在一对侧壁部311各者上的第一切口部311A中分别设置后述的第一定位引导件36的第一折弯部363。此外,形成在一对侧壁部311各者上的第二切口部311B中分别设置后述的第二定位引导件37的第二折弯部373。
此外,一对侧壁部311中+X侧(右侧)的侧壁部311的下端部中,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对应于第二链轮221的区域形成有第一凹部311C,在Y方向(前后方向)上的对应于第三链轮231的区域形成有第二凹部311D。
此外,如图7及图10所示,第一板状体32A通过由铆接销形成的铆接部321而被安装于导件主体31的上壁部312的下侧。而且,在上壁部312中形成有上壁第一开口部312B,以使滚轮33的局部露出到导件主体31的内侧。滚轮33具有使附着于盖带104背面的元件105落下到元件收纳部103内的功能。此外,在上壁部312中形成有用于避免第二链轮221与上壁部312干涉的上壁第二开口部312C。
料带导件30中,第二板状体32B在一对侧壁部311的上端部的+Y侧(前侧)的区域例如通过螺钉而被固定于上壁部312,以封盖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312A。该第二板状体32B以相对于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平行地相向的方式设置在一对侧壁部311之间。此外,第二板状体32B中,与元件取出位置P对应地形成有元件取出开口部322,而且形成有用于避免第三链轮231与板状体32干涉的干涉避免开口部323。
此外,如图10所示,料带导件30的第二板状体32B中安装有元件露出部40。本实施方式中,元件露出部40被安装于第二板状体32B,但其也可以安装在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
元件露出部40使被料带导件30引导而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3内的元件105露出。下面,在参照图10及图11的基础上还参照图13来对元件露出部40进行说明。图13是用于说明使元件收纳带100中的元件105露出时的状况的图。
元件露出部40包含插入部41、刀具部42、盖带后处理部43。元件露出部40中,插入部41是形成为尖细状的薄板状部分,其针对被第二送出部22送出且以远端为自由端的状态行进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的元件收纳带100而插入到载带101和盖带104之间。元件露出部40中,刀具部42相对于插入部41而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C的下游侧,并且与元件收纳带100的行进对应地将盖带104切断为沿料带进给方向C的直线状。元件露出部40中,盖带后处理部43相对于刀具部42而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C的下游侧,并且进行使被刀具部42切断后的盖带104向图13所示的箭头D方向扩开的处理。由此,能够使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3内的元件105露出。如此地在元件收纳部103内被露出的元件105在元件取出位置P处,经由元件取出开口部322被元件安装机50的元件安装头54的吸嘴541吸附并被取出。
如图6、图7及图10所示,在料带导件30中,第一卡止部34设置在导件主体31的-Y侧(后侧)端部。第一卡止部34卡止于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第一保持部122。由此,料带导件30的-Y侧(后侧)的端部被保持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Y侧(后侧)的端部。
如图6、图7及图10所示,在料带导件30中,第二卡止部35设置在导件主体31的+Y侧(前侧)端部。第二卡止部35卡止于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第二保持部123。由此,料带导件30的+Y侧(前侧)的端部被保持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Y侧(前侧)的端部。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料带导件30的第一及第二卡止部34、35和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122、123来构成料带导件30安装在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中的安装结构。
如图6至图11所示,在料带导件30中,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相对于元件露出部40而设置在料带进给方向C的上游侧。第一定位引导件36在料带进给方向C上相对于第二定位引导件37而设置在上游侧。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以如下的方式来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使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朝元件露出部40行进。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分别由线弹簧构成。此外,在图6至图11中,例示了具备由线弹簧构成的两个定位引导件亦即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的结构,但是定位引导件的数量并不仅限于两个,其也可以为一个或者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如图7所示,由线弹簧构成的第一定位引导件36具有由一条线弹簧在中央部被弯曲而成的形状而能够弹性变形,而且在两端部区域分别形成有第一折弯部363。具体而言,第一定位引导件36被构成为包含:沿Y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一延伸部361;向-Y侧(后侧)呈凸状弯曲并且将一对第一延伸部361的-Y侧(后侧)端部彼此连结的第一连结部362;在一对第一延伸部361的+Y侧(前侧)的各端部区域向-Z侧(下侧)折弯而成的第一折弯部363。在如此构成的第一定位引导件36中,各第一折弯部363被设置在形成于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各者的第一切口部311A中,作为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的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
第一定位引导件36由中央部呈弯曲的形状的线弹簧构成,而且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各第一折弯部363被设置在形成于一对侧壁部311各者的第一切口部311A中,因此,通过第一定位引导件36中的各第一折弯部363,能够使引导元件收纳带100侧面的部位彼此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而变化。
下面,参照图11及图12进行说明,第一定位引导件36中,作为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各第一折弯部363以短于相当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的距离而互相离开。即,各第一折弯部363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短于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具体而言,各第一折弯部363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各第一折弯部363之间的间隔距离W3为各第一折弯部363的端部内侧彼此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为8mm,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为8.3mm,而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被设定为8.4mm的情况下,各第一折弯部363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的8mm。
由线弹簧构成的第二定位引导件37与第一定位引导件36同样地具有由一条线弹簧在中央部处弯曲而成的形状而能够弹性变形,而且在两端部区域分别形成有第二折弯部373。具体而言,第二定位引导件37被构成为包含:沿Y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第二延伸部371;向-Y侧(后侧)呈凸状弯曲并且将一对第二延伸部371的-Y侧(后侧)端部彼此连结的第二连结部372;在一对第二延伸部371的+Y侧(前侧)的各端部区域向-Z侧(下侧)折弯而成的第二折弯部373。在如此构成的第二定位引导件37中,各第二折弯部373被设置在形成于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各者的第二切口部311B中,作为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的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
第二定位引导件37由中央部呈弯曲的形状的线弹簧构成,而且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各第二折弯部373被设置在形成于一对侧壁部311各者的第二切口部311B中,因此,通过第二定位引导件37中的各第二折弯部373,能够使引导元件收纳带100侧面的部位彼此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而变化。
下面,参照图11及图12进行说明,第二定位引导件37中,作为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各第二折弯部373以短于相当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的距离而互相离开。即,各第二折弯部373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短于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具体而言,各第二折弯部373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各第二折弯部373之间的间隔距离W3为各第二折弯部373的端部内侧彼此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为8mm,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为8.3mm,而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被设定为8.4mm的情况下,各第二折弯部373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的8mm。
如图6及图7所示,料带导件30中,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以被固定件38从上方保持的方式而被安装于导件主体31的上壁部312。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元件供应装置1中,朝着元件露出部40行进的元件收纳带100通过料带导件30而被引导。该料带导件30中,在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第一折弯部363和第二折弯部373各者以短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的距离而互相离开。由此,即使元件收纳带100所行进的第四料带行进路12B宽于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也能够限制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因此,元件收纳带100能够以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朝着元件露出部40行进。其结果,能够抑制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3内的元件105的露出不良,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105。
此外,在由中央部呈弯曲的形状的线弹簧构成的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中,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第一折弯部363和第二折弯部373各者能够使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而变化。因此,通过利用线弹簧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确保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的良好的行进性,并且能够恰当地限制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此外,通过料带导件30的第一及第二卡止部34、35和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第一及第二保持部122、123来构成料带导件30安装在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中的安装结构。该结构中,料带导件30以被允许沿Z方向(上下方向)位移的状态被安装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此外,元件露出部40被安装于被允许沿Z方向(上下方向)位移的料带导件30的第二板状体32B。
该实施方式中,由于被安装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料带导件30被允许沿Z方向(上下方向)位移,因此,能够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厚度而恰当地引导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行进。此外,由于元件露出部40被安装于被允许沿Z方向(上下方向)位移的料带导件30,因此,元件露出部40的Z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置能够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厚度位移。因此,还能够抑制因元件收纳带100的厚度差异而导致的元件收纳带100的元件收纳部103内的元件105的露出不良的发生。
其次,参照图14至图17对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导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元件供应装置1所具备的料带导件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料带导件30A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料带导件30A的内侧朝向上方时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放大表示图15的料带导件30A中的区域F时的图。图17是料带导件30A的剖视图。
在上述的料带导件30中,对具备由线弹簧构成的第一定位引导件36及第二定位引导件37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图14至图17所示的料带导件30A不具备由线弹簧构成的定位引导件,第二板状体32BA具有作为定位引导件的功能。除此以外,料带导件30A具有与上述的料带导件30同样的结构。这样,料带导件30A具有与上述的料带导件30同样的部分。因此,在以下的说明及图中,对于对应的同样的部分付予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料带导件30A中,第二板状体32BA在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的上端部中的+Y侧(前侧)的区域以封盖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312A方式通过例如螺钉而被固定于导件主体31的上壁部312。该第二板状体32BA以与第二收容壳体12中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平行地相向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一对侧壁部311之间。此外,第二板状体32BA中与元件取出位置P对应地形成有元件取出开口部322A。而且,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料带导件30A的第二板状体32BA安装有元件露出部40。
而且,第二板状体32BA的与料带导件安装区域121的上侧面121A相向的相向面32BA1中的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区域分别包含倾斜部324。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板状体32BA的相向面32BA1中且在相对于元件露出部40而位于上游侧的-Y侧(后侧)的区域形成有各倾斜部324。各倾斜部324从内侧端部324A朝着外侧端部324B而向下侧(-Z侧)倾斜。各倾斜部324中,各内侧端部324A沿着Y方向(前后方向)互相平行地延伸,各外侧端部324B也沿着Y方向(前后方向)互相平行地延伸。分别形成在该板状体32A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区域中的各倾斜部324具有作为定位引导件的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的功能。
下面,参照图17进行说明,在作为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各倾斜部324中,内侧端部324A彼此以短于相当于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的距离而互相离开。即,各倾斜部324的内侧端部324A彼此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短于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具体而言,各倾斜部324的内侧端部324A彼此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例如,在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为8mm,元件收纳带100的最大允许宽度为8.3mm,而划定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被设定为8.4mm的情况下,各倾斜部324的内侧端部324A彼此的间隔距离W3被设定为与目标设定宽度W1同值的8mm。此外,各倾斜部324的外侧端部324B彼此的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间隔距离W4被设定为稍长于一对侧壁部311之间的间隔距离W2。此外,各倾斜部324的内侧端部324A彼此的间隔距离W3也可以被设定为稍短于元件收纳带100的目标设定宽度W1。
在料带导件30A具备包含上述的倾斜部324的第二板状体32BA的结构中,通过在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设置第二板状体32BA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形成定位引导件。此外,该第二板状体32BA包含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倾斜部324,该倾斜部324从内侧端部324A朝着外侧端部324B而向下侧倾斜。因此,倾斜部324中引导元件收纳带100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间隔距离便能够按元件收纳带100的宽度而变化。其结果,通过在导件主体31的一对侧壁部311之间设置第二板状体32BA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确保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上的良好的行进性,并且能够恰当地限制元件收纳带100在第四料带行进路12B的宽度方向(X方向/左右方向)上的位移。
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的技术方案的发明。
本发明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包括载带和盖带的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载带中多个收纳所述元件的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所述元件供应装置包括:装置主体;料带送出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朝所述元件取出位置将所述元件收纳带向沿着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送出;料带导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引导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行进;以及元件露出部,使在所述料带导件的引导下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所述料带导件包含:导件主体,具有一对沿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延伸的侧壁部,该一对侧壁部划定宽度宽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最大允许宽度的料带行进路;以及定位引导件,在所述料带行进路上相对于所述元件露出部而设置在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并且具有一对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料带侧面引导部;其中,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短于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的距离互相离开,并且以让所述元件收纳带在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朝所述元件露出部行进的方式来引导该元件收纳带。
根据该元件供应装置,朝元件露出部行进的元件收纳带被料带导件引导。该料带导件包含导件主体和定位引导件。料带导件中,导件主体具有划定料带行进路的一对侧壁部,该料带行进路的宽度宽于元件收纳带的最大允许宽度。而且,料带导件中,定位引导件具有引导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该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短于料带行进路的宽度的距离互相离开。由此,即使元件收纳带所行进的料带行进路的宽度宽于元件收纳带的最大允许宽度,也能够限制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因此,元件收纳带能够以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朝元件露出部行进。其结果,能够抑制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的露出不良的发生,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
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能够使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间隔距离按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的方式被构成。
该技术方案中,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中引导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间隔距离能够按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因此,既能够确保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上的良好的行进性,又能够恰当地限制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装置主体包含安装所述料带导件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该料带导件安装区域具有与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一起划定所述料带行进路并且从上方覆盖所述导件主体的上侧面,所述料带导件以被允许沿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及所述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位移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料带导件安装区域,所述元件露出部安装于所述料带导件。
该技术方案中,安装在装置主体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中的料带导件被允许沿上下方向位移,因此,能够按元件收纳带的厚度恰当地引导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上行进。而且,元件露出部被安装于被允许沿上下方向位移的料带导件,因此,元件露出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也能够按元件收纳带的厚度而位移。因此,能够抑制因元件收纳带的厚度差异而引起的元件收纳带的元件收纳部内的元件的露出不良的发生。
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定位引导件由线弹簧形成。由此,以采用线弹簧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实现定位引导件。
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线弹簧具有在中央部被弯曲而成的形状并且在两端部区域分别包含折弯部,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中分别形成有让所述折弯部设置的切口部,所述折弯部在设置于所述切口部的状态下作为所述料带侧面引导部发挥作用。
该技术方案中,构成定位引导件的线弹簧具有在中央部被弯曲而成的形状,而且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折弯部被设置于形成在导件主体的一对侧壁部中的切口部,因此,折弯部彼此的间隔距离能够按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因此,以采用线弹簧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确保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上的良好的行进性,并且能够恰当地限制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上述的元件供应装置中,所述定位引导件是以与所述料带导件安装区域的所述上侧面相向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板状体,该定位引导件的与所述上侧面相向的相向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区域分别包含朝外侧端部而向下方倾斜的作为所述料带侧面引导部的倾斜部。
该技术方案中,以在导件主体的一对侧壁部之间设置板状体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实现定位引导件。此外,该板状体包含作为料带侧面引导部而发挥作用的倾斜部,该倾斜部朝外侧端部而向下侧倾斜。因此,倾斜部中引导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间隔距离便能够按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其结果,以在导件主体的一对侧壁部之间设置板状体这一简易的结构便能够确保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上的良好的行进性,并且能够恰当地限制元件收纳带在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移。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针对将收纳在元件收纳带中的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的元件供应装置,提供一种能够效率良好地供应元件的元件供应装置。
符号说明
1 元件供应装置
10 装置主体
11 第一收容壳体
11A 第一料带行进路
11B 第二料带行进路
12 第二收容壳体
12A 第三料带行进路
12B 第四料带行进路
121 料带导件安装区域
121A 上侧面
20 料带送出部
21 第一送出部
22 第二送出部
23 第三送出部
30、30A 料带导件
31 导件主体
311 一对侧壁部
312 上壁部
32A 第一板状体
32B、32BA 第二板状体
32BA1 相向面
324 倾斜部
324A 内侧端部
324B 外侧端部
36 第一定位引导件
361 一对第一延伸部
362 第一连结部
363 第一折弯部
37 第二定位引导件
371 一对第二延伸部
372 第二连结部
373 第二折弯部
40 元件露出部
100 元件收纳带
101 载带
102 搬送力传递孔
103 元件收纳部
104 盖带
105 元件

Claims (5)

1.一种元件供应装置,利用包括载带和盖带的元件收纳带将元件供应到元件取出位置,所述载带中多个收纳所述元件的元件收纳部隔开指定的间隔排列,所述盖带以覆盖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方式被贴附于所述载带,所述元件供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装置主体;
料带送出部,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朝所述元件取出位置将所述元件收纳带向沿着所述元件收纳部的排列方向的料带进给方向送出;
料带导件,安装于所述装置主体,并且引导被所述料带送出部送出的所述元件收纳带行进;以及
元件露出部,使在所述料带导件的引导下行进的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元件收纳部内的所述元件露出;其中,
对于所述元件收纳带设定有目标设定宽度及比所述目标设定宽度大的最大允许宽度,
所述料带导件包含:
导件主体,具有一对沿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延伸的侧壁部,该一对侧壁部划定宽度宽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最大允许宽度的料带行进路;以及
定位引导件,以在所述料带行进路上相对于所述元件露出部而设置在所述料带进给方向的上游侧的方式而被安装于所述导件主体,并且具有一对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料带侧面引导部;其中,
所述装置主体包含安装所述料带导件的料带导件安装区域,该料带导件安装区域具有与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一起划定所述料带行进路并且被所述导件主体从上方覆盖的上侧面,
所述料带导件以被允许沿与所述料带进给方向及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位移的状态被安装于所述料带导件安装区域,
所述定位引导件随着所述料带导件被允许沿上下方向位移而被允许与所述导件主体一起沿上下方向位移,
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短于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且与所述元件收纳带的所述目标设定宽度相同的距离互相离开,并且以让所述元件收纳带在所述料带行进路的宽度方向上被定位的状态下朝所述元件露出部行进的方式来引导该元件收纳带的侧面,而且
所述一对料带侧面引导部以能够使引导所述元件收纳带的侧面的部位彼此的所述宽度方向的间隔距离按所述元件收纳带的宽度而变化的方式被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元件露出部安装于所述料带导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引导件由线弹簧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弹簧具有在中央部被弯曲而成的形状并且在两端部区域分别包含折弯部,
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中分别形成有让所述折弯部设置的切口部,
所述折弯部在设置于所述切口部的状态下作为所述料带侧面引导部发挥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元件供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引导件是以与所述料带导件安装区域的所述上侧面相向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件主体的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板状体,该定位引导件的与所述上侧面相向的相向面中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区域分别包含朝外侧端部而向下方倾斜的作为所述料带侧面引导部的倾斜部。
CN201680089628.0A 2016-10-14 2016-10-14 元件供应装置 Active CN1100245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80618 WO2018070047A1 (ja) 2016-10-14 2016-10-14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24504A CN110024504A (zh) 2019-07-16
CN110024504B true CN110024504B (zh) 2020-10-13

Family

ID=61905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9628.0A Active CN110024504B (zh) 2016-10-14 2016-10-14 元件供应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6248B2 (zh)
JP (1) JP6667005B2 (zh)
CN (1) CN110024504B (zh)
DE (1) DE112016007338T5 (zh)
WO (1) WO20180700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960B (zh) * 2018-06-01 2022-06-07 株式会社富士 带供给装置
WO2022123683A1 (ja) * 2020-12-09 2022-06-1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190A (ja) * 1994-07-07 1996-01-23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カートリッジ
JPH11233996A (ja) * 1998-02-12 1999-08-27 Nec Miyagi Ltd 小型リードカット装置
CN1557117A (zh) * 2001-09-19 2004-12-22 ������Զ����ɷ����޹�˾ 在元件安装机上处理元件的系统
DE60315663T2 (de) * 2003-11-10 2008-06-05 Mydata Automation Ab Aussetzungsvorrichtung und Band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Bauteilbestückungsmaschine
KR101148967B1 (ko) * 2005-07-13 2012-05-2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테이프 피더
JP5538123B2 (ja) * 2010-08-03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4025730A (zh) * 2011-10-28 2014-09-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104620689A (zh) * 2012-09-12 2015-05-13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用于贴片机的带送进器和带送进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44255U (zh) * 1986-02-28 1987-09-11
JPH11233993A (ja) * 1998-02-17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
JP4701252B2 (ja) * 2008-01-10 2011-06-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
KR101251565B1 (ko) * 2008-03-21 2013-04-08 삼성테크윈 주식회사 폭 조절 유니트 및 테이프 피더
KR101575283B1 (ko) * 2009-04-01 2015-12-10 한화테크윈 주식회사 가변식 테이프 피더
JP5510419B2 (ja) * 2011-09-07 2014-06-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テープ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5684219B2 (ja) * 2012-12-05 2015-03-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ット時のジャムリ防止機構
US20140318713A1 (en) * 2013-03-15 2014-10-30 Kelvin Wiley Interchangeable cut tape / leaderless feeder finger adaptable to various surface mount assembly machine feeders for chip mounters
JP6094927B2 (ja) 2013-11-25 2017-03-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3190A (ja) * 1994-07-07 1996-01-23 Fuji Mach Mfg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カートリッジ
JPH11233996A (ja) * 1998-02-12 1999-08-27 Nec Miyagi Ltd 小型リードカット装置
CN1557117A (zh) * 2001-09-19 2004-12-22 ������Զ����ɷ����޹�˾ 在元件安装机上处理元件的系统
DE60315663T2 (de) * 2003-11-10 2008-06-05 Mydata Automation Ab Aussetzungsvorrichtung und Band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Bauteilbestückungsmaschine
KR101148967B1 (ko) * 2005-07-13 2012-05-22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테이프 피더
JP5538123B2 (ja) * 2010-08-03 2014-07-02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フィーダ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4025730A (zh) * 2011-10-28 2014-09-03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CN104620689A (zh) * 2012-09-12 2015-05-13 三星泰科威株式会社 用于贴片机的带送进器和带送进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30829A1 (en) 2019-07-25
US10716248B2 (en) 2020-07-14
DE112016007338T5 (de) 2019-06-27
WO2018070047A1 (ja) 2018-04-19
JPWO2018070047A1 (ja) 2019-04-04
CN110024504A (zh) 2019-07-16
JP6667005B2 (ja) 2020-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1344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552831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電子部品実装機、部品供給方法
JP6004270B2 (ja) カバーテープ剥離方法、および、テープフィーダ
WO2008035764A1 (fr) Appareil de fourniture de composants et appareil de montage en surface
CN107950083B (zh) 追加型带盘保持装置
JP655444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CN110024504B (zh) 元件供应装置
JP4852386B2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表面実装機
JP2012009579A (ja) 部品装着装置、及び部品供給装置
CN110476494B (zh) 料带排出引导结构体、元件供应装置及元件安装机
CN110431933B (zh) 元件安装机
CN111417297B (zh) 带馈送器以及部件实装装置
KR20150070295A (ko) 부품 공급 유닛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JP7429701B2 (ja)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JP2005175045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電子部品供給方法
JP2018010998A (ja) フィーダ装置
CN110892800B (zh) 元件供应装置和元件供应方法以及元件装配机
CN111824746B (zh)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N113272698B (zh) 清扫工具以及清扫工具的制造方法
JP2003198192A (ja) 電子回路部品取出し方法,電子回路製造方法,電子回路部品取出し装置および電子回路部品装着機
WO2022070583A1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搭載装置
WO2022219715A1 (ja) フィーダ及び部品実装機
WO2022219824A1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CN117044418A (zh) 供料器及元件安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