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011106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011106B
CN110011106B CN201811563599.4A CN201811563599A CN110011106B CN 110011106 B CN110011106 B CN 110011106B CN 201811563599 A CN201811563599 A CN 201811563599A CN 110011106 B CN110011106 B CN 1100111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onnector housing
holding member
housing
fit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6359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11106A (zh
Inventor
前岨宏芳
一尾敏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0111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11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111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111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58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 H01R13/5804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 H01R13/5812Means for relieving strain on wire connection, e.g. cord grip, for avoiding loosening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res and terminals within a coupling device terminating a cable comprising a separate cable clamping part the cable clamping being achieved by mounting the separate part on the housing of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8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terminals for insertion into h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6Securing by a separate resilient retaining piece supported by base or case, e.g. collar or metal contact-retention cli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7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from the re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2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position or shape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1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 H01R4/18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effected solely by twisting, wrapping, bending, crimping, or other permanent deformation by crimp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01R13/506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assembled by snap action of the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04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network, e.g. LAN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其限制端子保持构件中从连接器壳体向后方突出的部分的变形。当端子单元(U)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的收纳凹部(8)内时,其后部从连接器壳体(1)突出。在突出部分装配有具有定位部(16)的移位限制构件(2)。定位部(16)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以定位状态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的接纳部(15)内,因此即使第2电线(25)晃动,也能避免端子保持构件(H)的突出部分变形。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于车载LAN(局域网)的连接器。车载LAN用的线束通过将双绞线等实施了噪声对策的通信用电线和用于对汽车导航系统等机器供电的供电用电线扎成束而构成。
在这些电线的端部装配有端子零件。一般,装配于通信用电线的端子零件的种类与装配于供电用电线的端子零件的种类不同。通信用电线的端子零件多数比供电用电线的端子零件稍长。另外,通信用电线的端子零件收纳于树脂制的端子保持构件内,在整体上构成端子单元,在该状态下相对于连接器壳体从后方插入而进行组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554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的端子保持构件构成为以使下部盒体和上部盒体在上下合体的方式组装。并且,在端子单元组装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端子单元的后部侧从连接器壳体的后壁面向后方突出。因此,例如当通信用电线被向上方拉起时,上部盒体受到举起力而有可能从下部盒体脱离。另外,在不脱离的情况下,可能成为端子保持构件的后部侧向上方变形的情况。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目的是提供如下连接器:即使拉起力作用于电线,也能够避免端子保持构件的变形。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连接器壳体,其具有端子收纳室及收纳凹部;第1端子零件,其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一对第2端子零件,其连接到双绞线的端部;端子保持构件,其由主体部和盖部构成,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部合体的状态下能够收纳所述第2端子零件;端子单元,其构成为具备连接到所述双绞线的第2端子零件和收纳该第2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端子保持构件,所述端子单元在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成为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后部从所述连接器壳体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以及移位限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的一方,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所述移位限制构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的另一方而限制所述端子单元的移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端子单元装配到收纳凹部内时,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和端子保持构件中的一方的移位限制构件卡止于另一方,因此端子单元保持为被限制移位的状态。因此,即使与双绞线的布线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外力作用于双绞线,也可限制端子单元的移位。因此,能够对抗上述的外力而有效地避免端子保持构件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连接器壳体和端子模块等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端子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移位限制构件的立体图。
图7是移位限制构件的后视图。
图8是图7的C-C线剖视图。
图9是端子模块组装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的连接器整体的立体图。
图10同样是主视图。
图11是图10的D-D线剖视图。
图12是图10的E-E线剖视图。
图13是图10的F-F线剖视图。
图14是实施例2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16是图15的G-G线剖视图。
图17是图15的H-H线剖视图。
图18是移位限制构件的后视图。
图19是图18的I-I线剖视图。
图20是示出端子模块和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示出端子模块组装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的连接器整体的立体图。
图22同样是主视图。
图23是图22的J-J线剖视图。
图24是图22的K-K线剖视图。
图25是图22的L-L线剖视图。
图26是实施例3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28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29是图28的M-M线剖视图。
图30是移位限制构件的后视图。
图31是在连接器壳体装入有端子模块的状态下的连接器的在中央部分切断的侧视剖视图。
图32同样是在锁定部切断的侧视剖视图。
图33同样是示出锁定部卡止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34是实施例4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35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36是图35的N-N线剖视图。
图37是移位限制构件的后视图。
图38是示出将端子模块装入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的连接器中、锁定部的卡止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39同样是锁定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40是实施例5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42是图41的O-O线剖视图。
图43是移位限制构件中在防晃部切断的侧视剖视图。
图44是示出将端子模块装入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的连接器中、防晃部的凹凸嵌合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45是实施例6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46是连接器壳体的立体图。
图47是示出将端子模块装入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的连接器中、防晃部的凹凸嵌合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48同样是立体图。
图49是实施例7中的端子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50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51是图50的P-P线剖视图。
图52是示意性地示出加强臂和轨道槽的卡止情况的放大主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中的优选实施方式。
(1)本发明的连接器优选设为如下结构,所述移位限制构件构成为具备:基部,其装配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突出的部分;以及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基部,进行所述端子单元的移位限制,在所述端子单元以装配有所述移位限制构件的状态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所述定位部以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接纳部内定位的状态嵌入到该接纳部内。
根据上述的结构,移位限制构件能够安装于端子保持构件,端子单元能够以安装有移位限制构件的状态嵌入到收纳凹部内。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当新设置移位限制构件时,能够原样地利用已有的端子单元。
(2)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形成有能挠曲的锁定臂,并且,所述收纳凹部相对于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以开放状态连通。
根据上述的结构,收纳凹部在锁定臂的挠曲空间开放。也就是说,即使收纳凹部不对锁定臂的挠曲空间设置分隔壁,端子单元也能够以不向挠曲空间侧移位的方式定位。因此,能够与分隔壁的厚度相应地减小连接器的尺寸。这在连接器的设置空间在锁定臂的挠曲方向上受到制约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3)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基部具有能够向扩开方向挠曲的一对侧面壁,并能够在使所述侧面壁相对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挠曲变形后复原变形而以横跨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端子保持构件,并且在所述侧面壁的内表面形成有卡止突起,该卡止突起卡止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而限制所述移位限制构件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脱离,并且,在所述端子单元嵌入到所述收纳凹部时,通过所述侧面壁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壁,从而制止所述侧面壁的打开。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端子单元嵌入到收纳凹部时,侧面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收纳凹部的内壁以抵接状态对置,即侧面壁保持为被限制打开的状态,因此可原样地维持卡止突起对端子保持构件的卡止状态。因此,能够确实地防止移位限制构件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脱离。
(4)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为如下结构,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设置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内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而进行所述端子单元的防脱。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端子单元装配到收纳凹部内时,移位限制构件的锁定部卡止于连接器壳体,因此有助于制止移位限制构件的脱离。
(5)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所述锁定部在顶端具有爪部,所述锁定部能挠曲地一体形成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中,伴随所述端子单元向所述收纳凹部内装配,所述爪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锁定接纳部弹性卡止。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端子单元装配到收纳凹部时,爪部与锁定接纳部弹性卡止,因此得到锁上的操作感,从而能够知道作业完成。
(6)进一步地,本发明的连接器也可以设为如下结构,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设置有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延伸的防晃部,并且所述防晃部中的装配方向前端部形成为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时能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相对于所述防晃部在所述装配方向对置地设置的防晃接纳部凹凸嵌合。
根据上述的结构,当端子单元装配到收纳凹部时,防晃部和防晃接纳部凹凸嵌合。由此,端子单元在与装配方向交叉的方向被限制晃动,因此能够更确实地限制端子保持构件伴随电线的晃动而变形的情况。
接着,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将本发明的连接器具体化的实施例1至7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至图1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构成为具备连接器壳体1、端子单元U以及移位限制构件2。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上下”及“前后”的定义基于图1进行,将图1中的上方设为“上”,将下方设为“下”,将该图中的倾斜左上方向设为“前”,将倾斜右下方向设为“后”。
<连接器壳体:主要参照图1至图4>
连接器壳体1为合成树脂制,在整体上具有宽度尺寸比高度尺寸大的扁平的形状。在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面形成有从连接器壳体1的上下两个面向上方或者下方伸出的伸出壁17。该伸出壁17形成为与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面齐平。
在连接器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端子收纳室3。如图1等所示,端子收纳室3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开地配置。第1端子零件4从连接器壳体1的后方插入到各端子收纳室3的内部。各第1端子零件4连接到没有实施噪声对策的第1电线5的端部。已插入的第1端子零件4通过形成于各端子收纳室3内的矛状部54(参照图13)的卡止而防脱。
在连接器壳体1的上表面侧且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能挠曲的锁定臂6。锁定臂6呈使板厚方向朝向上下方向的板状。锁定臂6的前端部成为挠曲支点,锁定臂6从此处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锁定臂6的下方空间成为连接器彼此的锁定解除时的挠曲空间7。
在连接器壳体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锁定臂6的下方配置有收纳凹部8,收纳凹部8用于收纳端子单元U的前部侧。如图3、图11所示,收纳凹部8在前后方向(第1端子零件4的插入方向)细长地延伸,并在连接器壳体1的前后两个面开放。收纳凹部8的后端侧的开口是插入口9,插入口9用于将端子单元U的前部侧及移位限制构件2的前端侧的下部插入。如图3所示,收纳凹部8的前端部在连接器壳体1的前端面作为嵌合口10而开口。当端子单元U装配于收纳凹部8内时,如图11所示,端子保持构件H的前端面与嵌合口10内面对。
如图3、图11所示,收纳凹部8的上表面中的前部侧的区域由构成连接器壳体1的上表面的上壁11覆盖。上壁11的前后方向的形成范围是即使锁定臂6挠曲变形也不与锁定臂6干扰的区域。另一方面,收纳凹部8的上表面中的后部侧的区域遍及整个宽度向上方开放而成为开口部12,并与锁定臂6的挠曲空间7连通。该开口部12的前后方向的形成区域成为从上壁11的后端到收纳凹部8的后端(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的范围。形成有该开口部12的区域包括在锁定臂6挠曲变形时锁定臂6的后端侧最接近的区域。
如图2所示,在收纳凹部8的左右两个内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向后方及宽度方向内方开口的导向槽13。导向槽13用于对端子保持构件H的导向肋14进行引导,并沿着前后方向(沿着端子单元U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的组装方向的方向)延伸。
如图2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面且收纳凹部8的插入口9的下方位置以向左右方向外方伸出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接纳部15。两个接纳部15起到供移位限制构件2的定位部16插入而进行端子单元U的定位的作用。
在连接器壳体1的下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且伸出壁17的前表面侧以与该前表面连接的方式突出形成有中心凸部18。在中心凸部18内收纳有包括凸缘19的、移位限制构件2的前端部的下部。在中心凸部18内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沿纵向设置有中心肋20。如图1所示,中心肋20呈与中心凸部18内的前壁连接的平板状,形成为随着往后方去而使高度逐渐减小。
在连接器壳体1的下表面以将上述的中心凸部18从宽度方向夹着的方式突出形成有左右一对侧面凸部21(参照图4、图13等)。如图13所示,两个侧面凸部21以低于中心凸部18的突出高度形成。侧面凸部21和中心凸部18的内部分别连通。
两个接纳部15分别形成于两个侧面凸部21内。如图2所示,接纳部15形成为具有在左右方向比上下方向长的矩形截面的槽状。
接纳部15在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面开口。如图4、图13所示,接纳部的前端成为前进阻挡部。接纳部成为在宽度方向内方和后方开口、且其他的面即前端面、上下表面以及宽度方向外方由中心凸部18和侧面凸部21的各壁面包围的形态。如图1等所示,在中心凸部18内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置有中心肋20。中心肋20在收纳凹部8的下表面后端与中心凸部18内的下表面之间进行连接,将中心凸部18内的空间在左右分区。中心肋20的后端缘除下端部之外成为下坡的倾斜缘。
如图3、图4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的下表面且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沿着宽度方向开设有保持体插入孔22。保持体插入孔22遍及连接器壳体1的大致整个宽度范围而形成。
保持体插入孔22与各端子收纳室3及收纳凹部8连通。插入到保持体插入孔22的保持体23组装到正式卡止位置和插入深度比该正式卡止位置浅的临时卡止位置。在保持体23位于临时卡止位置时,形成于保持体23的图11所示的卡止功能部在从各端子收纳室3及收纳凹部8退避的位置等待,因此第1端子零件4及端子单元U相对于各端子收纳室3及收纳凹部8自由插拔。但是,在保持体23从临时卡止位置进一步压入而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卡止功能部24进入到各端子收纳室3及收纳凹部8内并分别卡止于各第1端子零件4及端子单元U的端子保持构件H,将这些保持为防脱状态。
<端子单元U:主要参照图5>
接着,对端子单元U进行说明。端子单元U包括第2电线25、与第2电线25的端部连接的第2端子零件26、以及收纳第2端子零件26的端子保持构件H。端子单元U从连接器壳体1的后方插入到收纳凹部8内。
第2电线25是利用护套27将两条电线(双绞线)一并包围的结构。第2电线25被用作通信用电线(信号线),通过将两条电线捻成螺旋状,从而构成具有降噪功能的双绞线。
第2端子零件26在整体上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形成得比第1端子零件4长。第2端子零件26的前部侧成为方筒状的端子主体部26A,在后端部形成有筒部26B。各第2电线25通过在从护套27的末端仅露出预定长度、进一步将该露出的部分的包覆层剥掉而露出的芯线部压接第2端子零件的筒部26B,从而进行与端子主体部26A的连接。
端子保持构件H通过以使均为合成树脂制的下部盒体28和上部盒体29在上下合体的方式组装而构成。
下部盒体28具备底面及两个侧面,成为向上方及后方开口的结构。下部盒体28的前部侧成为收纳第2端子零件26的端子收纳部30,比其靠后部侧成为护套收纳部32,护套收纳部32收纳对第2电线25的护套27压接的压接部31。如图11所示,护套收纳部32以比端子收纳部30高的尺寸形成,并通过倾斜面33与端子收纳部30的下表面连续。
在端子收纳部30内的底面中,在宽度方向中央部沿着长度方向立起有中间壁34。中间壁34将端子收纳部30内在左右分区,分别成为端子收纳槽35。在各端子收纳槽35内分别从上方收纳有第2端子零件26。所收纳的各第2端子零件26详细未图示,但是与下部盒体28的底面侧卡止,以防止向后方脱离的状态收纳在下部盒体28内。
在下部盒体28中的左右两个侧面设置有共计三对锁定突部36。锁定突部36在端子收纳部3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上前后分开地设置有两对,在护套收纳部32的左右两个外侧面设置有一对。
端子收纳部30中的底面的外表面侧且前后的两个锁定突部36之间遍及整个宽度凹陷形成有凹槽37。该凹槽37在端子单元U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的收纳凹部8时位于沿着保持体插入孔22的开口面对置的位置(参照图11)。由此,当保持体23到达正式卡止位置时,保持体23卡止于凹槽37而能够进行端子单元U的防脱。在端子收纳部30的左右两个外侧面且位于凹槽37的左右两端的部位伸出形成有左右一对前拱门部38,前拱门部38在下方及宽度方向两个方向开口。前拱门部38的内侧以与凹槽37在宽度方向匹配的方式形成。
前拱门部38在端子保持构件H合体时嵌入到分别设置于上部盒体29的对应位置上的缺口窗39的内侧,从而制止上部盒体29在前后方向偏移。
在下部盒体28中的两个侧面的外表面、且中央的锁定突部36与后部的锁定突部36之间向宽度方向外方伸出有左右一对后拱门部45。后拱门部45形成有向下方开口且向宽度方向外方凹陷的卡锁槽53。
上部盒体29包括用于覆盖下部盒体28的端子收纳部30的端子覆盖部40和覆盖护套收纳部32的护套覆盖部41。端子覆盖部40和护套覆盖部41均具有上壁部,护套覆盖部41侧的上壁部和端子覆盖部40侧的上壁部通过随着向后方去而成为上坡的倾斜面42连续。从端子覆盖部40和护套覆盖部41的上壁部的左右两个侧缘均朝向下方延伸设置有侧壁部。由此,整个上部盒体29成为向前后两个方向及下方开放的结构。
端子覆盖部40的侧壁部40A在前后分开地设置有共计两对,在护套覆盖部41中设置有一对侧壁部41A。详细未图示,但是在各侧壁部40A、41A的内表面凹陷形成有能够与下部盒体28的各锁定突部36卡止的共计三对锁定凹部(未图示)。通过这些锁定突部36和未图示的锁定凹部卡止,从而能够使上部和下部两个盒体28、29合体。
对于端子覆盖部40中的前后的侧壁部40A,后侧的侧壁部40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前侧的侧壁部40A的前后方向的宽度形成得宽。在前后的各侧壁部40A的下缘向外伸出形成有导向肋43。如上所述,在将端子单元U装入到连接器壳体1时,各导向肋43通过沿着连接器壳体1的导向槽13插入,从而发挥对端子单元U引导插入的功能。另外,后侧的导向肋43遍及后侧的侧壁部40A的下缘的全部边缘而设置。但是,前侧的导向肋43从前侧的侧壁部的下缘的前端部形成,但是在不到达缺口窗的开口缘的范围内形成。
在端子覆盖部40的后侧的侧壁部40A与护套覆盖部41的侧壁部41A之间以向下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左右一对拱门接纳部44。该拱门接纳部44在端子保持构件H合体时,与下部盒体28的对应位置、即在端子收纳部30与护套收纳部32之间的外侧面伸出形成的后拱门部45嵌合。由此,与前拱门部38和缺口窗39的嵌合协作地将端子保持构件H的合体状态保持为在前后方向定位的状态。另外,形成于后拱门部45的卡锁槽53在后述的移位限制构件2装配到端子单元U时与移位限制构件2的卡锁突起46卡止,从而进行移位限制构件2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H的关于前后方向的定位。
在端子单元U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的收纳凹部8内时,端子单元U的后端部成为遍及预定范围从连接器壳体1的后端面向后方突出的状态。具体地讲,如图11至图13所示,作为端子保持构件H本身,成为护套收纳部32及护套覆盖部41突出的状态。
<移位限制构件2、端子模块:主要参照图1、图6至图8>
移位限制构件2为合成树脂制,在端子单元U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时,安装于端子保持构件中从连接器壳体1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护套收纳部32和护套覆盖部41)。移位限制构件2在安装于端子单元U的状态下与端子单元U一起构成端子模块M。
移位限制构件2具有用于安装到端子保持构件H的基部47。基部47构成为具备上表面壁48、从上表面壁48的左右两个侧缘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面壁49、以及背面壁50。基部47在前后两个方向及下方分别开放。两个侧面壁49可容许如向宽度方向外方扩开的弹性变形。
在背面壁50开设有电线插通槽51,电线插通槽51用于使第2电线25的护套部分插通。电线插通槽51的上端部形成为大致圆形,成为将第2电线25稍微压入地嵌入而对其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51A。在电线插通槽51的下部侧连通地形成有电线导入部51B。电线导入部51B朝向下方逐渐扩开,下端向下方开放。左右两个侧面壁49的前端缘的下部向前方呈台阶状突出而形成有台阶部49A。该台阶部49A在移位限制构件2装配到端子保持构件H的状态下与端子保持构件H的前后的导向肋14在前后方向位于大致同一线上,并且其上表面设定成在高度方向与前后的导向肋14为大致同一水平。当端子保持构件H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时,台阶部49A的上端面抵接于导向槽13的入口部分的顶面,由此有助于移位限制构件2向上方卡住连接器壳体1。
移位限制构件2按如下安装到端子单元U。移位限制构件2首先以从上方横跨第2电线的方式位于端子单元U的后方。在该情况下,第2电线25从电线插通槽51中的电线导入部51B的下端开口插入,原样地压入而保持到电线保持部51A内。然后,当使移位限制构件2沿着第2电线25向前方移位时,进行向端子保持构件H的安装。
在基部47中两个侧面壁49的内表面侧的下缘朝向宽度方向内方伸出形成有左右一对凸缘52。如图8所示,两个凸缘52除了从两个侧面壁49的后缘到前缘的整个范围之外,还从两个侧面壁49的前端进一步向前方延伸。
在两个侧面壁49的内表面侧的前端、且比两个凸缘稍微靠上方的位置向内突出有左右一对卡锁突起46。卡锁突起46的前端面形成有针对侧面壁49的扩开引导倾斜面46A,扩开引导倾斜面46A使得向宽度方向的突出量朝向宽度方向内方逐渐增加,卡锁突起46的后端面以朝向后方峭立的方式形成有勾卡面46B。
在将移位限制构件2安装到端子保持构件H时,移位限制构件2一边使两个侧面壁49向宽度方向外方扩开一边向前方移位。此时,两个卡锁突起46一边与护套覆盖部41的外侧面滑接一边向前方移位。并且,当卡锁突起46通过护套覆盖部41时,两个侧面壁49弹性复原。伴随于此,两个卡锁突起46嵌入到卡锁槽53内且勾卡面46B卡止,同时台阶部49A的前端面抵接于上部盒体29的后侧的导向肋43的后端面,结果是,移位限制构件2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H以在前后方向定位的状态进行安装。
在两个侧面壁49的外表面的靠近下缘部的前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定位部16。定位部16起到如下作用:以即使第2电线25晃动,端子单元U也不变形的方式进行限制。
定位部16以从两个侧面壁49向宽度方向外方水平地伸出的方式形成。定位部16形成为平板状。如图7、图8所示,定位部16在比凸缘52靠上方位置,并设置于到达卡锁突起的大致一半的高度位置。定位部16的后端位于两个侧面壁49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从此处朝向前方水平地延伸。定位部16的前端位于比两个侧面壁49向前方突出的位置,并位于比凸缘的前端进一步靠前方。定位部16的后端部被实施倒角16A,倒角16A具有在从上方观看的情况下随着往后方去而逐渐将宽度减小的倾斜面。定位部16的前端部以环绕到两个侧面壁49的前端面侧并与台阶部49A的前表面连续的方式形成,也连接到凸缘52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在端子单元U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时,伴随于此,移位限制构件2的定位部16以压入状态插入到接纳部15内。此时,移位限制构件2中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内的区域是如图12所示被实施倒角16A的部分的大致前部侧的区域,比其靠后部侧成为从连接器壳体1的后方突出而露出到外部的状态。
在定位部16插入到接纳部15内的状态下,如图12所示,两个定位部16的宽度方向外侧缘(倒角16A除外)沿着接纳部15内的两个侧面成为紧贴状态。由此,端子模块M成为在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定位的状态。也就是说,定位部16的厚度尺寸形成为比连接器壳体1中的接纳部15内的高度尺寸稍大。因此,如图13所示,定位部16的上下两个面沿着接纳部15内的上下两个面成为压接状态。由此,端子模块成为在上下方向定位的状态。这样,定位部16以压入状态插入到接纳部15内,从而在接纳部15内产生的摩擦力作为防脱力作用于移位限制构件2。
接着,简单说明第1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组装步骤。在连接器壳体1中,预先将保持体23保持于临时卡止位置。在该状态下,将与第1电线5连接的各第1端子零件4从后方插入到端子收纳室3,通过与矛状部54的卡止而预先保持为临时防脱状态。在该作业后或者在这之前,进行端子模块M向收纳凹部8及接纳部15内的装配。
在端子模块M本身的组装中,首先将与第2电线25连接的第2端子零件26从上方收纳到端子保持构件H中的下部盒体28的端子收纳槽35。然后,将上部盒体29从上方覆盖于下部盒体28,当使各锁定突部36和对应的未图示的锁定凹部卡止时,上部和下部两个盒体28、29保持为合体状态。这样,第2端子零件26以防脱状态收纳的端子单元U的组装完成。
接着,进行移位限制构件2相对于端子单元U的组装。该组装步骤以所述的要领进行。简单说明地话,移位限制构件2在端子单元U的后方处以横跨第2电线25的状态等待。此时,第2电线25保持于移位限制构件2的电线插通槽51的电线保持部51A内。在上述状态下原样地使移位限制构件2一边沿着第2电线25一边前进,将移位限制构件2的基部47嵌装到端子保持构件H的护套覆盖部41的外侧。此时,移位限制构件2的两个侧面壁49向宽度方向外方扩开变形,两个卡锁突起46一边在护套覆盖部的外表面上滑接一边前进。当移位限制构件2前进到卡锁突起46通过护套覆盖部41时,两个侧面壁49弹性复原,因此卡锁突起46嵌入到卡锁槽53而卡止。由此,移位限制构件2保持为相对于端子保持构件H在前后方向定位的状态。另外,此时成为移位限制构件2内的顶面与护套覆盖部41的上表面壁48紧贴、且两个侧面壁49的内表面与护套覆盖部41的外侧面紧贴的状态。也就是说,移位限制构件2在端子保持构件H的后部(护套覆盖部41)以横跨的状态安装。这样,移位限制构件2安装到端子单元U的端子模块M的组装作业完成。
接着,进行端子模块M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的组装作业。使端子保持构件H的前端部对准收纳凹部的入口并插入。在这期间,端子保持构件H的各导向肋14一边沿着连接器壳体1的导向槽13进行引导一边插入,因此端子模块M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的插入作业顺利。
在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稍前的时间点,移位限制构件2的两个定位部16的前端部到达连接器壳体1的对应的接纳部15的入口。端子模块M进一步更深地插入,在端子单元U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期间,两个定位部16的大致前半部一边受到接纳部15的引导作用一边以压入状态向接纳部15内插入。
当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时,定位部16的前端部抵接于接纳部15内的前壁面而被限制进一步的插入动作,因此端子模块M定位于正规的装配位置。当在该状态下使保持体23从临时卡止位置向正式卡止位置移位时,保持体23的卡止功能部24与各第1端子零件4卡止,因此各第1端子零件4与矛状部54协作而双重防脱。另外,到达正式卡止位置的保持体23如图11所示卡止于端子保持构件H的凹槽37,因此也可限制端子模块从连接器壳体1向后方脱离的情况。
但是,当端子模块M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的收纳凹部8及接纳部15内时,端子保持构件H中大致护套收纳部32及护套覆盖部41成为从连接器壳体1向后方突出的状态。因此,以往的话,端子保持构件H在第2电线25向与其布线方向交叉的方向强烈地进行晃动操作(拉拽操作)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有可能上部盒体29脱离、端子保持构件H的突出部分变形等。
在第1实施例中,作为其对策,使得在端子保持构件H中从连接器壳体1突出的部分安装基部47,并且使定位部16从基部47向前方延伸并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的接纳部15内。此时,如图12所示,两个定位部16的宽度方向外侧缘以压接状态抵接于接纳部15内的侧壁面,因此端子模块M被限制向宽度方向的移位。另外,如图13所示,两个定位部16的上下两个面被夹在接纳部15内的顶面与下表面之间并且以压接状态抵接于两个面,因此端子模块M也被限制向上下方向的移位。除此之外,基部47的台阶部49A的上表面也抵接于导向槽13的入口部分的顶面,这也对第2电线25的防晃起作用,有助于限制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
通过这些,即使第2电线25被向上方强烈拉起,移位限制构件2的定位部16也能对抗拉起力,因此能够确实地避免上部盒体29脱离的情况及端子保持构件向上方变形的情况。另外,即使在第2电线向其他的全部方向晃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对抗,因此端子保持构件可避免向全部方向的变形。
实施例1也能够发挥下面的作用效果。
移位限制构件2通过嵌装于端子保持构件H,从而能够简单地安装,因此组装性优良。另外,能够利用端子保持构件的已有结构原样地构成端子模块M。
在实施例1中,锁定臂6的后端的解除操作部6A的下方空间(挠曲空间7)成为与收纳凹部8的上表面侧连通的开口(参照图3、图11)。即,如果取代新设置移位限制构件2,而预先将该开口部分废除并在相同部分形成连接器壳体1的顶壁的话,认为可有效避免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但是,在实施例1中不在连接器壳体1设置如上述的顶壁,而使收纳凹部8和挠曲空间7连通,从而能够发挥如下效果:与顶壁的厚度相应地实现连接器壳体1、进而连接器的高度降低。
另外,如上所述,因为两个定位部16在接纳部15内被限制宽度方向的移位,所以移位限制构件2中的基部47的两个侧面壁49位于限制打开的状态。据此,卡锁突起46和卡锁槽53的卡止状态不会意外地解除。
<实施例2>
图14至图25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实施例2中,通过在移位限制构件形成锁定部,且使得该锁定部卡止于连接器壳体,从而使得移位限制构件进而端子单元U不从连接器壳体脱离。另外,对与实施例1共用的结构、构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附图标记,从而省略说明。
<连接器壳体62:主要参照图15至图17>
首先从连接器壳体62开始说明,但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主要详细说明不同的结构。
如图17、图23、图25所示,在连接器壳体62的下表面的后端部、且宽度方向的中央部突出形成有凸部63。关于该凸部63,在实施例1中由使向下方的突出高度不同的中心凸部18和夹着该中心凸部18的一对侧面凸部21构成,但是实施例2的凸部63是向下方的突出高度遍及整个面一致的结构。
如图15所示,在凸部63的内部,接纳部64和锁定接纳部65均在左右设置有各一对,这些位于收纳凹部8的插入口9的下方位置。接纳部64和锁定接纳部65在宽度方向相互连通并且均向后方开口。凸部63内被形成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分隔壁66(成为向后方开口的中空壁)分隔成左右二室,各室在左右分开地构成接纳部64和锁定接纳部65的各单侧。
如图15所示,接纳部64位于锁定接纳部65的宽度方向内侧。接纳部64内和底面和锁定接纳部65内的底面的高度一致。但是,接纳部64内的顶面高度形成得比锁定接纳部65内的顶面高度低。如图23所示,接纳部内的前端成为前进阻挡部。另一方面,如图16、图17、图25所示,锁定接纳部65内的前端在前方开口而成为解除操作口67。如图17所示,锁定接纳部65内的底面的前端部成为低一级的台阶而形成卡止台阶缘68。
<端子模块M:主要参照图14、图18及图19>
关于端子单元U,因为是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关于移位限制构件60也包括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因此主要仅说明不同点。
实施例2的移位限制构件60是在实施例1中形成有凸缘19的部位分别作为定位部69发挥作用的结构。即,定位部69在基部47的内侧面沿着下端缘朝向宽度方向内方且呈板状伸出有左右一对,各自的前端部从基部47向前方延伸。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1中作为定位部16形成的部分在实施例2中成为作为锁定部61发挥作用的结构。即,锁定部61是基部47的外侧面的下端缘向宽度方向外方伸出有左右一对的结构。锁定部61的前端部从基部47的前端进一步朝向前方延伸。锁定部61的下表面(爪部70除外)形成为与定位部69的下表面大致齐平。定位部69的厚度尺寸设定成比接纳部64内的高度尺寸稍大,当端子单元U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时,定位部69的上下两个面被接纳部64内的顶面及底面以大致紧贴状态夹持。同时,如图24所示,定位部69的宽度方向内侧缘成为与分隔壁66的外侧面大致紧贴的状态。
锁定部61中从基部47向前方延伸的部分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其靠后部侧的部分的厚度尺寸薄。在锁定部61和定位部69从基部47向前方延伸的部分、且在锁定部61与定位部69之间从前端侧朝向后方切入有狭缝71(参照图18)。由此,锁定部61中从基部47向前方延伸的部分构成悬臂而能够在上下方向挠曲。在构成该悬臂的部分的前端形成有爪部70。另外,爪部70以从锁定部61的下表面及定位部69的下表面进一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锁定部61的厚度尺寸形成得比连接器壳体62的锁定接纳部65内的高度尺寸小。在端子单元U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时,锁定接纳部65内的空间中比锁定部靠上方位置的空间成为锁定部61的挠曲空间72。因此,在该端子单元U装配时,锁定部61朝向挠曲空间72挠曲变形,爪部70在锁定接纳部65内的底面上朝向前方滑接。并且,当端子单元U到达正规的装配位置时,锁定部61弹性复原,爪部70卡止于锁定接纳部65的卡止台阶缘68。
移位限制构件60以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的步骤装配到端子单元U而组装为端子模块M。在将端子模块M组装到连接器壳体62的作业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端子保持构件H从后方向连接器壳体62的收纳凹部8插入。在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位置的期间,两个定位部69在接纳部64内前进,同时两个锁定部61在锁定接纳部65内前进。在这期间,两个锁定部61的锁定部61在锁定接纳部65内向上方挠曲变形,并且爪部70在锁定接纳部65内的底面上朝向前方滑接。并且,当端子模块M到达连接器壳体62内的正规位置时,如图25所示,锁定部61弹性复原,爪部70卡止于锁定接纳部65的卡止台阶缘68。与此同时,定位部69的前端与接纳部64内的前端面大致抵靠(参照图23、图24),与实施例1同样,移位限制构件60被限制进一步插入。
在实施例2中,移位限制构件60的定位部69也在由接纳部64内的上下两个面夹着的状态下紧贴于两个面,因此即使第2电线25在上下方向强烈地晃动,也能够对抗此时的外力而避免上部盒体29脱离的情况。另外,定位部69的宽度方向内侧缘紧贴于分隔壁66的两个外侧面,并且锁定部61的宽度方向外侧缘紧贴于锁定接纳部65内的侧面,因此即使第2电线在左右方向强烈地晃动,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在端子保持构件H中从连接器壳体突出的部分发生变形。
另外,在实施例2中,在端子模块M在正规位置组装到连接器壳体62的状态下,锁定部61的爪部70卡止于锁定接纳部65内的卡止台阶缘68。由此,移位限制构件60本身、进而端子模块M可确实地防止从连接器壳体62脱离。在实施例1中,通过将定位部16压入到接纳部15,从而进行移位限制构件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的防脱。因此,当要增强防脱力时,有可能移位限制构件2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的插入作业变得困难。
在那方面,在实施例2中,通过锁定部61的弹性卡止来实现移位限制构件6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62的防脱。因此,即使定位部69相对于接纳部64的压入力没有高到那个程度,也能够实现移位限制构件60的较高的防脱。因此,移位限制构件60进而端子模块M相对于连接器壳体62的插入力减小而能够顺利地进行作业。
在将端子模块M从连接器壳体62拔出的情况下,预先使位于正式卡止位置的保持体23返回到临时卡止位置而将与端子保持构件H的凹槽37的卡止解除。当在该状态下将未图示的适当治具从作为锁定接纳部65的前端开口的解除操作口67插入而将锁定部61的爪部70的卡止强制性地解除时,能够将端子模块M容易地从连接器壳体62拔出。
另外,关于省略说明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能够发挥与实施例1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3>
图26至图3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实施例2中,锁定部61的挠曲方向被设定为上下方向,但是在实施例3的锁定部80中使得向宽度方向内方挠曲变形。
<连接器壳体81:主要参照图27至图29>
实施例3的连接器壳体81也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同样。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81的下表面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形成有与实施例2同样的形式的凸部82。
在该凸部82内形成有接纳部83和锁定接纳部84。如图28所示,接纳部83和锁定接纳部84的后端开口在连接器壳体81的后表面且收纳凹部8的插入口9的下方开口。如该图所示,在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作为锁定接纳部84的两个空间区域,在比其靠内侧配置有作为接纳部83的空间区域。这些空间区域彼此相互连通,在整体上成为具有均匀的高度尺寸、且内部没有分隔的在宽度方向连续的连续空间。
如图29所示,在凸部82内的两个侧面、即与作为两个锁定接纳部84的区域对应的两个侧面形成有左右一对卡止台阶缘85。另外,在凸部82内的前表面中与卡止台阶缘85对置的部位开设成为左右一对解除装置口86。当端子模块M在连接器壳体81的收纳凹部8内装配到正规位置时,移位限制构件87的锁定部80卡止于卡止台阶缘85(参照图33)。
<端子模块:主要参照图26、图30>
端子单元U是与实施例1、2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对移位限制构件87也仅说明与两个实施例不同的结构。
在移位限制构件87中,在基部47的前端缘的下端部(台阶部49A的下方位置)朝向前方延伸出左右一对定位部89。两个定位部89以与侧面壁49的前侧缘相同的宽度形成,其宽度方向内侧面与凸缘19的宽度方向外侧面的前端部连接。两个定位部89的前端位于比凸缘19的前端靠前方。两个定位部89的下表面成为与凸缘19的下表面齐平的状态。两个定位部89的高度尺寸与锁定部80的高度尺寸大致相同,但是设定得比凸缘19的高度尺寸高。也就是说,定位部89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成为比凸缘19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定位部89的高度尺寸设定成与连接器壳体81的凸部82内的高度大致相等的尺寸。因此,在端子模块M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的状态下,定位部89插入到凸部82内的作为接纳部83的区域内,且被凸部82内的上下两个面以大致紧贴的状态夹持。因此,端子模块M在装配的状态下以在凸缘19的上表面与凸部82内的顶面之间持有间隙的状态插入。
在基部47的两个外侧面且靠近前端部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锁定部80。锁定部80的后端部成为与基部47连结的连结端部,且锁定部80从此处向前方水平地延伸而形成为以前端部为自由端的悬臂状。锁定部80的前端位置与定位部89的前端位置一致。
在锁定部80的顶端以向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形成有爪部88。在两个锁定部80和相邻的定位部89之间持有间隙90,由此两个锁定部80的宽度方向内侧成为挠曲空间,容许两个锁定部80朝向该挠曲空间挠曲移位。在直至端子模块M正规地装配到连接器壳体81的期间,锁定部80向宽度方向内方挠曲变形,并且爪部88与凸部82内的两个侧面滑接。并且,当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位置时,锁定部80弹性复原,爪部88卡止于卡止台阶缘85。
锁定部80的下表面呈与凸缘19及定位部89的下表面齐平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80的厚度尺寸设定成与定位部89的厚度尺寸相同、即与凸部82内的高度大致相等,但是锁定部80的厚度尺寸也可以设定成比凸部82内的高度小。这是因为:通过那样设定,从而锁定部80在挠曲变形时与凸部82内的上表面之间持有余隙,能够期待挠曲变形的顺利化。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例3的连接器中,端子模块本身的组装步骤也与实施例1、2同样。
在实施例3中,除了实施例1、2的作用效果之外,还发挥如下作用效果。在将端子模块M组装到连接器壳体81时,在端子模块M开始向收纳凹部8内插入直至到达正规位置的期间,定位部89的上下两个面在凸部82内的作为接纳部83的区域通过,且一边与该区域内的上下两个面滑接一边前进。并且,当端子模块到达正规位置时,如图33所示,定位部89的前端以与凸部82内的前表面接近的状态与该前表面对置。
另外,在直至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位置的期间,锁定部80的爪部88在凸部82内的作为锁定接纳部84的区域前进。在此期间,爪部88与凸部82内的两个侧面滑接,并且锁定部80向作为宽度方向内方的挠曲空间挠曲变形。并且,当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位置时,如图33所示,锁定部80弹性复原,且爪部88卡止于卡止台阶缘85。
在实施例3中也是,移位限制构件87的定位部89被接纳部83内的上下两个面夹着,因此即使第2电线25在上下方向强烈地晃动,也能够对抗此时的外力而有效地避免上部盒体29脱离或者端子保持构件H变形的情况。
另外,在实施例3中也是,在端子模块M在正规位置组装到连接器壳体81的状态下,锁定部80的爪部88卡止于锁定接纳部84内的卡止台阶缘85。由此,可确实地防止移位限制构件87本身、进而端子模块M从连接器壳体81脱离等,能够发挥与实施例2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将端子模块M从连接器壳体81拔出的情况下,也能够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步骤进行。
<实施例4>
图34至图39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在实施例3中,示出移位限制构件87的锁定部80向宽度方向外方弹性复原并卡止于卡止台阶缘的形式,但是在实施例4中采用锁定部101向宽度方向内方弹性复原并卡止的形式。
<连接器壳体102:主要参照图35及图36>
实施例4的连接器壳体102也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同样。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102的下表面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突出形成有与实施例2、3同样形式的凸部103。
在该凸部103内以相互连通的状态形成有接纳部104和锁定接纳部105。这些均以向后方开放的方式形成,且内部的上下方向的两个面及宽度方向的两个面分别由壁面包围。另外,在凸部103的内部中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在底面与顶面之间朝向纵向的方式形成有卡止分隔壁106,将凸部103的内部左右分隔。
如图36所示,卡止分隔壁106的宽度方向两个侧面使得宽度尺寸朝向内方逐渐增加,其外表面成为引导倾斜面106A。引导倾斜面106A的终端部朝向宽度方向内方被切掉而成为左右一对卡止台阶缘106B。
锁定接纳部105以在宽度方向夹着卡止分隔壁106的方式在接纳部104的下方位置设置有一对。在凸部103的前端面的下部且夹着卡止分隔壁106的部位开设有左右一对解除操作口107。
如图35所示,接纳部104在锁定接纳部105的上方位置以向宽度方向外方伸出的方式配置有一对。接纳部104内是由上下两个面和宽度方向外侧面从三个方向包围的空间。
<端子模块M:主要参照图34及图37>
端子单元U是与其他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当对移位限制构件100进行说明时,在构成基部47的左右两个侧面壁49的内侧沿着下缘向宽度方向内方伸出形成有凸缘19。
两个锁定部101由凸缘19从基部47向前方突出的部分构成。在两个锁定部101与定位部109(正确为立壁112)之间持有成为锁定部101的挠曲空间的间隙110,由此,锁定部101成为前端侧为自由端的悬臂状的形式。如图34所示,两个锁定部的宽度方向内侧面遍及预定长度范围被切掉而形成有减薄部111。由此,在两个锁定部101的顶端部形成有爪部108,锁定部能够在整体上朝向作为挠曲空间的间隙110、即向宽度方向外方挠曲移位。爪部108的前端面形成有引导面101A,引导面101A成为弧面,引导锁定部101的挠曲动作。
在直至端子模块M在收纳凹部8内装配到正规位置的期间,爪部108的引导面101A沿着卡止分隔壁106的引导倾斜面106A的倾斜滑接,由此两个锁定部101向宽度方向外方、即相互扩开的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当端子模块M到达正规位置时,如图38所示弹性复原,爪部108卡止于卡止台阶缘106B,并且图39所示,爪部108的前端部成为插入到解除操作口107内的状态。
两个定位部109的整体形状与实施例1大致同样。两个定位部109在基部47的两个外侧面伸出形成,并以在台阶部49A的下部环绕到两个侧面壁49的前端面的方式形成。并且,在该环绕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比两个侧面壁49薄壁的立壁112(发挥作为定位部109的功能)。
如图37所示,关于高度方向的形成位置设置在卡锁突起46与锁定部101(凸缘19)之间的高度位置。定位部109的前端位置设定成为比锁定部101的前端位置向后方后退的位置。定位部109的厚度尺寸设定成与接纳部104内的高度尺寸大致相等。伴随端子模块M装配到收纳凹部8内的正规位置,定位部109插入到接纳部104内。在该状态下,详细未图示,但是与接纳部104内的上下两个面大致紧贴,并且如图38所示,与定位部109连续地形成的立壁112的宽度方向外侧面与锁定接纳部105的宽度方向外侧面大致紧贴。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例4能够按与实施例3大致同样的步骤完成端子模块M本身的组装、及端子模块M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2的组装。
但是,在实施例4中进行端子模块M的组装时,爪部108通过连接器壳体102侧的卡止分隔壁106的引导倾斜面106A的扩开引导作用而被引导向宽度方向外方的挠曲变形。并且,当端子模块M正规地装配时,则爪部复原并卡止于卡止台阶缘106B。由此,可增强移位限制构件100本身的防脱、进而端子模块M本身的防脱。另外,端子模块M的拔出能够用与实施例3等同样的步骤进行。
另外,在定位部109插入到接纳部104内的状态下,与其他实施例同样,其上下两个面及宽度方向外侧面成为与接纳部104内的对置面大致紧贴的状态。另外,在该状态时,两个立壁112的宽度方向两个侧面沿着锁定接纳部105内的宽度方向两个侧面紧贴。由此,即使第2电线25在上下及左右强烈地晃动,也能够有效地避免上部盒体29的脱离或者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这也与其他实施例同样。
<实施例5>
图40至图44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实施例5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但是对实施例1的结构追加了防晃功能,对防晃实现了进一步的增强。以下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当通过与图6所示的实施例1的移位限制构件2比较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移位限制构件120时,图40所示的实施例5的移位限制构件120与实施例1的移位限制构件相比,两个定位部121的厚度增加。在此基础上,在定位部121的前端面设置有作为防晃部的防晃孔122。该防晃孔122为圆孔,前端侧开口,朝向后方以预定的进深穿孔。
关于连接器壳体123也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大致同样。当通过与图2、图12所示的实施例1的连接器壳体1比较来说明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123时,在图41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壳体123中,伴随定位部121的厚度增加,接纳部124内的高度尺寸增加。在此基础上,在接纳部124内的前端面的中央部朝向后方水平地突出有作为防晃接纳部的突轴125。当端子模块M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23装配到正规位置时,如图44所示,突轴125相对于防晃孔122以大致紧贴状态凹凸嵌合。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例5中也与实施例1同样,两个定位部121以压接状态抵接于接纳部124内的上下两个面及宽度方向外侧面,因此发挥对端子保持构件H的充分的防晃力。因为本实施例进一步追加有突轴125和防晃孔122的凹凸嵌合的结构,所以上述的防晃力进一步增强,能够更确实地避免上部盒体29的脱离、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情况。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实施例6>
图45至图48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本实施例是实施例5中的防晃部及防晃接纳部的变形例。
移位限制构件13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移位限制构件2同样,作为防晃部的防晃臂131设置有左右一对,连接到基部中的左右两个侧面的前端部且上部。防晃臂为如下形式:在从基部先向上方立起后,以向宽度方向外方伸出的方式折弯,并从该折弯端部向前方水平地延伸。防晃臂的顶端部(向前方的延伸部)呈截面为大致正方形的角柱状。
在连接器壳体132中也是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同样。在实施例6中仅追加下面的方面。在连接器壳体132的上表面的后端部以横跨锁定臂6的解除操作部的方式形成有用于限制意外的锁定解除操作的限制壁133。限制壁133呈桥状,在其宽度方向两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防晃接纳部134。防晃接纳部134的后端与沿着连接器壳体132的上表面的后端缘延伸的一对拔出操作壁135连续。在防晃接纳部134的内部分别设置有晃动限制孔136。晃动限制孔136是朝向前方开口的方孔,当端子模块M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32时,防晃臂131的顶端部与晃动限制孔136凹凸嵌合。此时,防晃臂131的顶端部的整个周面成为与晃动限制孔136的孔壁大致紧贴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6中与实施例1同样,除了定位部16以定位状态插入接纳部15内之外,防晃臂131以全周与晃动限制孔136大致紧贴的状态与晃动限制孔136凹凸嵌合。因此,对端子模块M的防晃功能更加增强,能够更确实地避免由于第2电线25的晃动引起的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
实施例6中除上述说明之外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共用,因此基于共用结构的作用效果与实施例1同样。
<实施例7>
图49至图5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7。实施例7是实施例6的变形例,追加作为第2防晃机构及第1防晃部的防晃臂的加强结构。
移位限制构件14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6同样。变更点之一是在作为第1防晃部的防晃臂141的顶端部的前端面形成有作为第2防晃部的防晃孔142的方面。防晃孔142是向前方开口的圆孔,穿孔到预定深度。
在防晃臂141中的基部的前表面设置有左右一对加强臂143。加强臂143的基部连接到防晃臂141的前表面的靠外端的部分,进一步环绕连接到基部47的两个侧面壁。加强臂143朝向前方与防晃臂141的顶端部平行地突出。加强臂143为角柱状,形成得比防晃臂141细。加强臂143的前端位置设定成为比防晃臂141的前端位置及定位部16的前端位置稍微靠前方。
如图50、图51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44侧且作为第1防晃接纳部的晃动限制孔145内的前表面中央部设置有作为第2防晃接纳部的突轴146。突轴146朝向后方水平地突出,在整体上呈圆柱状。当端子模块M正规地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44时,防晃臂141的顶端部以定位于晃动限制孔145内的状态、即防晃臂141的顶端部的整个周面与晃动限制孔145的内周面大致紧贴的状态插入,并且以突轴146的全周与防晃孔142内大致紧贴的状态插入。
如图51至图52所示,连接器壳体144中位于锁定臂6下方的挠曲空间7的宽度方向两侧作为加强臂143插入的插入空间147与挠曲空间7连通。用于形成上段侧的端子收纳室3的侧壁位于插入空间147的宽度方向两侧,成为左右一对防振壁148。当端子模块M正规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44时,加强臂143在插入空间147内插入到大致基部附近,并且宽度方向的两个外侧面成为沿着防振壁148大致抵接的状态。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例7,当端子模块M正规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44时,作为第1防晃部的防晃臂141的顶端部在作为第1防晃接纳部的晃动限制孔145内以定位状态凹凸嵌合,而且作为第2防晃接纳部的突轴146在作为第2防晃部的防晃孔142内以定位状态凹凸嵌合。这样,通过追加第2防晃机构,比实施例6进一步对第2电线25的晃动进行限制,能够进一步确实地避免端子保持构件H的变形等。
在实施例6中,当第2电线25晃动时,呈悬臂状延伸的防晃臂131有可能变形·破损等。在那方面,在实施例7中,使得与防晃臂141的基部连接的两个加强臂143向插入空间147插入,且宽度方向外侧面抵接于防振壁148。因此,即使第2电线25向宽度方向晃动,也能通过加强臂143和防振壁148的抵接来对抗向左右方向的晃动力,所以晃动的影响难以作用于防晃臂141,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防晃臂141变形·破损等情况。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6同样,因此能够发挥同样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例如下面的实施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在上述实施例中,说明了将移位限制构件均安装到端子单元U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其取代,而使得将移位限制构件设置于连接器壳体并与端子保持构件卡止,由此也可以限制端子保持构件的变形等。
(2)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收纳凹部配置于作为连接器壳体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锁定臂的挠曲空间的下方,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向宽度方向的一侧移位的位置。
(3)在上述实施例中,使得移位限制构件的基部安装于端子保持构件中从连接器壳体的后方突出的部分,但是也可以使得进一步向前方延伸,也安装到收纳于连接器壳体内部的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62、81、102、123、132、144…连接器壳体
2、60、87、100、120、130、140…移位限制构件
3…端子收纳室
4…第1端子零件
5…第1电线
6…锁定臂
7…挠曲空间
8…收纳空间
15、64、83、104、124…接纳部
16、69、89、121…定位部
25…第2电线
26…第2端子零件
47…基部
61、80、101…锁定部
68、85、106B…卡止台阶缘(锁定接纳部)
122…防晃孔(防晃部)
125、146…突轴(防晃接纳部)
131、141…防晃臂(防晃部)
H…端子保持构件
M…端子模块
U…端子单元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
连接器壳体,其具有端子收纳室及收纳凹部;
第1端子零件,其插入到所述端子收纳室;
一对第2端子零件,其连接到双绞线的端部;
端子保持构件,其由主体部和盖部构成,在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盖部合体的状态下能够收纳所述第2端子零件;
端子单元,其构成为具备连接到所述双绞线的第2端子零件和收纳该第2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端子保持构件,所述端子单元在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成为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后部从所述连接器壳体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以及
移位限制构件,其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的一方,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所述移位限制构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和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的另一方而限制所述端子单元的移位,
所述移位限制构件构成为具备:基部,其装配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中从所述连接器壳体突出的部分;以及定位部,其设置于所述基部,进行所述端子单元的移位限制,在所述端子单元以装配有所述移位限制构件的状态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内时,所述定位部以在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接纳部内定位的状态嵌入到该接纳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形成有能挠曲的锁定臂,并且,所述收纳凹部相对于所述锁定臂的挠曲空间以开放状态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能够向扩开方向挠曲的一对侧面壁,并能够在使所述侧面壁相对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挠曲变形后复原变形而以横跨所述端子保持构件的方式安装到所述端子保持构件,并且在所述侧面壁的内表面形成有卡止突起,该卡止突起卡止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而限制所述移位限制构件从所述端子保持构件脱离,
并且,在所述端子单元嵌入到所述收纳凹部时,通过所述侧面壁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所述收纳凹部的内壁,从而制止所述侧面壁的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设置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内时卡止于所述连接器壳体而进行所述端子单元的防脱。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部在顶端具有爪部,所述锁定部能挠曲地一体形成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中,伴随所述端子单元向所述收纳凹部内装配,所述爪部与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锁定接纳部弹性卡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位限制构件设置有朝向所述连接器壳体延伸的防晃部,并且所述防晃部中的装配方向前端部形成为在所述端子单元装配到所述收纳凹部时能与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中相对于所述防晃部在所述装配方向对置地设置的防晃接纳部凹凸嵌合。
CN201811563599.4A 2017-12-21 2018-12-20 连接器 Active CN1100111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646 2017-12-21
JP2017244646A JP6988446B2 (ja) 2017-12-21 2017-12-21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11106A CN110011106A (zh) 2019-07-12
CN110011106B true CN110011106B (zh) 2020-09-11

Family

ID=66768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63599.4A Active CN110011106B (zh) 2017-12-21 2018-12-20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797420B2 (zh)
JP (1) JP6988446B2 (zh)
CN (1) CN110011106B (zh)
DE (1) DE1020180094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9353B2 (ja) * 2017-03-13 2020-10-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USD925456S1 (en) * 2019-02-28 2021-07-20 Molex, Llc Connector
JP7183972B2 (ja) * 2019-06-19 2022-12-0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可動支持構造体
JP7102381B2 (ja) * 2019-10-07 2022-07-1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構造およびハウジング
JP2021093310A (ja) * 2019-12-11 2021-06-17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3872937B1 (de) * 2020-02-28 2022-02-2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elektrischen steckverbinders
JPWO2022264799A1 (zh) * 2021-06-18 2022-12-22
DE102022122506A1 (de) * 2022-09-06 2024-03-0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Universell einsetzbares Gehäuse zur Abdeckung von Kontaktelemente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0363A (zh) * 2009-12-02 2012-08-15 泰科电子Amp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第一和第二插头和配合插头的插头插座连接器装置
CN104428958A (zh) * 2012-08-07 2015-03-1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插入式连接器
CN104508912A (zh) * 2012-07-23 2015-04-08 莫列斯公司 具有差分对连接连结件的电线束连接器系统
CN105284014A (zh) * 2013-07-11 2016-01-27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包括多个插接连接器的系统和多插接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43015A (en) * 1995-03-09 1997-07-01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ssembled connector
US6059612A (en) * 1996-12-03 2000-05-09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Block connector
US5913703A (en) * 1996-04-24 1999-06-22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sequentially engageable housings
JP3330520B2 (ja) * 1997-08-20 2002-09-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合体コネクタ
US6149447A (en) * 1997-09-03 2000-11-2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Insertion and withdrawal connector apparatus, structure of remote controlling engagement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nd connecting frame block structure for insertion and withdrawal connector apparatus or the like
JP3652610B2 (ja) * 2001-02-06 2005-05-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ITTO20010247A1 (it) * 2001-03-16 2002-09-16 Tyco Electronics Amp Italia Sp Connettore eletttrico, in particolare per veicoli.
JP2004055470A (ja) 2002-07-23 2004-02-19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
ATE359610T1 (de) * 2004-02-24 2007-05-15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Elektrischer steckverbinder
JP2007095360A (ja) * 2005-09-27 2007-04-12 Yazaki Corp 合体コネクタ
JP5189860B2 (ja) * 2008-03-05 2013-04-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合体コネクタ
CN101752759A (zh) * 2008-11-28 2010-06-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连接器装置
JP2013137922A (ja) * 2011-12-28 2013-07-11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電気コネクタ
DE202012007577U1 (de) * 2012-08-07 2012-09-13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er
US9160095B2 (en) * 2013-02-28 2015-10-13 Yazaki North America, In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stabilizer
US9246286B2 (en) * 2013-09-25 2016-01-26 Virginia Panel Corporation High speed data module for high life cycle interconnect device
US10050382B2 (en) * 2014-04-14 2018-08-14 Fci Usa Llc Crimp-to-wire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6432781B2 (ja) * 2015-03-25 2018-12-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積層式コネクタ
JP2017147170A (ja) * 2016-02-19 2017-08-2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9647378B1 (en) * 2016-05-10 2017-05-09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670446B2 (ja) * 2016-06-15 2020-03-25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コネクタ
JP6417369B2 (ja) * 2016-07-29 2018-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0363A (zh) * 2009-12-02 2012-08-15 泰科电子Amp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第一和第二插头和配合插头的插头插座连接器装置
CN104508912A (zh) * 2012-07-23 2015-04-08 莫列斯公司 具有差分对连接连结件的电线束连接器系统
CN104428958A (zh) * 2012-08-07 2015-03-18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插入式连接器
CN105284014A (zh) * 2013-07-11 2016-01-27 罗森伯格高频技术有限及两合公司 包括多个插接连接器的系统和多插接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176908A1 (en) 2020-06-04
US10916874B2 (en) 2021-02-09
DE102018009480A1 (de) 2019-06-27
US10797420B2 (en) 2020-10-06
JP2019114334A (ja) 2019-07-11
US20190199028A1 (en) 2019-06-27
CN110011106A (zh) 2019-07-12
JP6988446B2 (ja) 2022-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11106B (zh) 连接器
JP3296707B2 (ja) 端子抜け止め具付きコネクタ
JP3652610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344538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393301B2 (ja) コネクタ
WO2018168368A1 (ja) 端子ユニット及びコネクタ
JP4569448B2 (ja) コネクタ
JP4457987B2 (ja) コネクタ
CN108879172B (zh) 带有止动体的连接器
US7226313B2 (en) Connector having slits for guiding terminal fittings and locking retainer
JP4544065B2 (ja) コネクタ
JP4434147B2 (ja) コネクタ
JP4904131B2 (ja) コネクタ
CN109792117B (zh) 连接器
JPH0935802A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0446796B1 (ko) 커넥터
JP2003007386A (ja) コネクタ
JP2002367701A (ja) コネクタ
JP6256276B2 (ja) コネクタ
JP2006100237A (ja) コネクタ
JP3889682B2 (ja) コネクタ
JP2018050390A (ja) バンドクリップ
JP3286195B2 (ja) ハウジングへのフロントホルダの係止構造
JP2020167035A (ja) コネクタ
JP2010140806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