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86819A -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86819A
CN109986819A CN201811433761.0A CN201811433761A CN109986819A CN 109986819 A CN109986819 A CN 109986819A CN 201811433761 A CN201811433761 A CN 201811433761A CN 109986819 A CN109986819 A CN 1099868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ing tube
drum
belt
structure member
she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337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板仓淳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9868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868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B29D30/3028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by feeding a continuous band and winding it helically, i.e. the band is fed while being advanced along the drum axis, to form an annular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8Building tyres
    • B29D30/20Building tyres by the flat-tyre method, i.e. building on cylindrical drums
    • B29D30/30Applying the layers; Guiding or stretching the layers during appl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38Textile inserts, e.g. cord or canvas layers, for tyres; Treatment of inserts prior to building the ty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0/00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L2030/003Plies; Breakers
    • B29L2030/005Bel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Tyre Moul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使能够形成一个轮胎构成部件的一张片状橡胶部件(8b)保持于卷取筒(12)的外周面,通过鼓(22)的旋转而将卷取筒(12)所保持的片状橡胶部件(8b)从卷取筒(12)剥离,并粘贴于鼓(22)的外周面,从而制造轮胎构成部件(8c)。此时,经由配置为比鼓(22)与卷取筒(12)的公切线(Q)更靠上方的剥离辊(14),使片状橡胶部件(8b)从卷取筒(12)向鼓(22)移动。

Description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是通过预先形成内衬层、胎侧部、胎圈部、胎面部等各轮胎构成部件,并以未硫化的状态贴合这些轮胎构成部件而成型被称作生胎的未硫化轮胎,并且对未硫化轮胎进行硫化成型而制造的。这些轮胎构成部件有时会通过将形成为给定截面形状的片状橡胶部件卷绕于成型鼓的外周面,并将端部彼此接合而成型。
日本特开2000-280373号中提出了如下内容,即,在制造了一个轮胎周长量的片状橡胶部件之后,在对该一个轮胎周长量的片状橡胶部件按照制造顺序隔开给定间隔插入衬里的同时将该一个轮胎周长量的片状橡胶部件依次卷绕于卷取辊等卷取单元,在带束层成型工程中,从卷取单元剥离一个轮胎周长量的片状橡胶部件并供给至带束层成型鼓而形成带束层。
然而,当如上述文献那样用一个卷取单元卷取多个片状橡胶部件时,存在如下问题,即:对于多个片状橡胶部件来说难以恰好地接合接头部,导致成品率大幅恶化。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者在为了实现成品率的改良而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在将片状橡胶部件从卷取筒剥离并卷绕于鼓时,有时会因作用于片状橡胶部件的长边方向(相当于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的张力而使片状橡胶部件产生拉伸变形,由于该拉伸变形而导致片状橡胶部件的端部彼此之间的接头部的重叠量变大。
也就是说,当如上述专利文献那样用一个卷取单元卷取多个片状橡胶部件时,在卷绕于卷取单元的内侧的片状橡胶部件与卷绕于外侧的片状橡胶部件之间,卷取状态下的曲率不同,因此在从卷取单元剥离片状橡胶部件时产生的张力对于每个片状橡胶部件而不同。结果,拉伸变形量按每个片状橡胶部件而变化,从而对于多个複片状橡胶部件来说难以恰好地接合接头部。
尤其是在片状橡胶部件如成型带束层的片状带束层那样为平行四边形形状的情况下,片状带束层的前端侧(卷绕开始侧)或后端侧(卷绕结束侧)成为尖细形状,容易产生拉伸变形。此外,由于接头部设置于相对于成型鼓的周向倾斜的倾斜边,因此倾斜边相对于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的角度越小,越容易发生拉伸变形并且接头部变长变大,导致将接头部恰好地接合变得越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将片状橡胶部件从卷取筒剥离并卷绕于鼓时产生的片状橡胶部件的变形,并能够抑制接头部处的重叠量变大的情况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下述[1]~[6]的方式。
[1]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片状橡胶部件粘贴于鼓的外周面来制造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方法,其中,使能够形成一个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一张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保持于卷取筒的外周面,通过所述鼓的旋转而将所述卷取筒保持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剥离,并粘贴于所述鼓的外周面,来制造轮胎构成部件。
[2]如上述[1]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经由配置为比所述鼓与所述卷取筒的公切线更靠上方的剥离辊,使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
[3]上述[1]或[2]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片状橡胶部件呈具备与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一对侧边、和在移动方向端部相对于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一对倾斜边的平行四边形形状。
[4]上述[1]~[3]中任一方式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使所述卷取筒的旋转停止后,使所述鼓的旋转停止而结束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
[5]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将片状橡胶部件粘贴于鼓的外周面来制造所述轮胎构成部件,其中,所述制造装置具备:卷取筒,其将能够形成一个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一张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保持于外周面;以及鼓驱动装置,其使所述鼓旋转而将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的外周面剥离并粘贴于所述鼓的外周面。
[6]如上述[5]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其中,所述制造装置还具备剥离辊,该剥离辊配置为比所述鼓与所述卷取筒的公切线更靠上方,并支承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下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将片状橡胶部件从卷取筒剥离并卷绕于鼓时产生的片状橡胶部件的变形,并能够抑制接头部处的重叠量变大。
附图说明
图1为充气轮胎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
图2的(a)为原织物的俯视图。图2的(b)为片状带束层的俯视图。图2的(c)为圆筒状带束层的立体图。
图3为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表示夹持辊、剥离辊及卷取筒的配置的图。
图6为表示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7表示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符号说明
7a…倾斜边、7b1…倾斜区域、7b2…倾斜区域、7c…最大宽度区域、7d1…切断边、7d2…切断边、8…带束层、8a…原织物、8b…片状带束层、8c…圆筒状带束层、9…带束层帘线、12…卷取筒、14…剥离辊、20…制造装置、22…成型鼓、23…旋转轴、24…鼓驱动装置、30…供给部、31…支轴、32…偏移移动部、33…输送部、34…锁止机构、35…轴承、36…底板、37…底板驱动电机、38…滚珠丝杠、39…导轨、40…滚珠螺母、41…输送板、42…输送电机、43…滚珠丝杠、44…导轨、45…制动单元、50…检测部、52…第一传感器、54…第二传感器、56…夹持辊、70…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所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就附图而言,为了便于说明,存在大小或形状等被夸大描绘或被示意性描绘的情况。但是,这样的附图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1.充气轮胎1整体的结构及制造方法
(1)充气轮胎1整体的结构
图1示出了充气轮胎1的一例。该充气轮胎1例如为用于卡车或公共汽车等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
在充气轮胎1的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圈部2。胎圈部2由胎圈芯2a和胎圈填胶2b构成,其中,胎圈芯2a由卷绕为环状的钢线构成,胎圈填胶2b为橡胶制,设置于胎圈芯2a的径向外侧。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架设有胎体帘布层5。胎体帘布层5为在与轮胎周向正交的方向上排列的大量的帘线由橡胶包覆而得到的片状的部件。胎体帘布层5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胎圈部2之间形成充气轮胎1的骨架形状。另外,胎体帘布层5在胎圈部2的周围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回,从而包裹胎圈部2。在胎体帘布层5的内侧粘贴有具有透气性低的橡胶层的片状的内衬层6。
在胎体帘布层5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多个带束层8。关于带束层8的结构在后面叙述。在带束层8的轮胎径向外侧设有具备接地面的胎面胶3。另外,在胎体帘布层5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设置有胎侧胶4。除了上述部件以外,还可以根据充气轮胎1的功能上的需要而设有带束层下衬垫或胎圈包布等部件。
(2)充气轮胎1整体的制造方法
对以上的结构的充气轮胎1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简单地进行说明。首先,准备构成充气轮胎1的上述各部件。在此,作为最终成为充气轮胎1中的带束层8的部件,如后述那样,准备从原织物8a切出的片状带束层8b。
接下来,将所准备的片状带束层8b卷绕于成型鼓22(参照图2)而制造出圆筒状带束层8c(参照图2)。充气轮胎1具有多个带束层8,因此多个片状带束层8b被依次卷绕于成型鼓22,从而制造出多个圆筒状带束层8c重叠而成的部件。接下来,在圆筒状带束层8c的外径侧粘贴胎面胶3。由此,完成由多个圆筒状带束层8c及胎面胶3构成的圆筒状的胎面环。
另外,在另外的圆筒鼓上粘贴片状的内衬层6及片状的胎体帘布层5,从而完成被称为初级壳体的圆筒体。接下来,环状的胎圈部2被设置于初级壳体的轴向两侧。
接下来,进行在两侧的胎圈部2之间使初级壳体向其外径侧膨胀而变形为环状的定型。然后,在初级壳体的膨出为环状的部分的外径侧粘贴上述的胎面环。另外,在定型时还进行将胎体帘布层5在胎圈部2的周围折回的卷边。另外,从初级壳体的膨出为环状的部分的轴向两侧粘贴胎侧胶4。通过以上而完成未硫化轮胎。
接下来,未硫化轮胎在模具内硫化成型而完成充气轮胎1。上述的圆筒状带束层8c通过硫化而成为充气轮胎1中的带束层8。
需要指出,针对制造方法的以上的说明只不过是作为一例的说明,可对以上的说明适当地进行一部分的顺序的调换等变更。例如,也可以在将胎圈部2设置于初级壳体并进行了卷边之后,将胎侧胶4粘贴于给定的位置,之后再进行定型。
2.圆筒状带束层8c的结构及制造方法的概略
本实施方式对将片状橡胶部件卷绕于成型鼓22的外周面而制造轮胎构成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更具体而言,对作为片状橡胶部件而使用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片状带束层8b,并将片状带束层8b粘贴于成型鼓22的外周面而制造由圆筒状带束层8c构成的轮胎构成部件的情况进行说明。
圆筒状带束层8c是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多个带束层帘线9(参照图2)由橡胶包覆而形成的。需要指出,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带束层帘线9采用钢制的帘线,但也可以为有机纤维制的帘线。充气轮胎1所具有的多个带束层8中的至少一个是由以下所说明的原织物8a及片状带束层8b制造的。
如图2的(a)所示,原织物8a是平行排列的多个带束层帘线9由未硫化橡胶包覆而形成的。带束层帘线9的延长方向与原织物8a的长边方向m一致。
通过将原织物8a相对于其长边方向倾斜地切断,从而切出图2的(b)所示的片状带束层8b。
片状带束层8b由作为原织物8a的切断痕迹的一对切断边7d1、7d2和连接切断边7d1、7d2的两端的一对倾斜边7a构成,并且在俯视时呈平行四边形。
切断边7d1、7d2成为片状带束层8b的一对侧边(换言之,为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两边部)。切断边7d1、7d2的延长方向M与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一致。另外,切断边7d1、7d2的延长方向M与如后所述成型鼓22的周向、从设置于供给部30的卷取筒12向成型鼓22移动的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方向在俯视下一致。
倾斜边7a为原本是原织物8a的宽度方向的两边的部分,构成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M的端缘。倾斜边7a与带束层帘线9平行。
就片状带束层8b而言,其长边方向M与带束层帘线9所成的角度(该角度与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M和倾斜边7a所成的角度一致,并且也与相对于原织物8a的长边方向m的切断角度一致)θ较小,例如为6°以上且9°以下。在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与带束层帘线9所成的角度较小的情况下,所完成的带束层8的轮胎径向的约束力变高。
这种扁平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片状带束层8b在切断边7d1、7d2的延长方向M上,具有作为前端变细的区域的倾斜区域7b1、7b2和作为不具有倾斜边7a而成为最大宽度的区域的最大宽度区域7c。片状带束层8b的切断边7d1、7d2的长度与一个轮胎周长(成型鼓22的周长)相对应,能够从一张片状带束层8b成型一个圆筒状带束层8c。
需要指出,若将相对于原织物8a的长边方向的所述原织物8a的切断角度设为θ,将切断边7d1、7d2的长度设为L,则原织物8a的宽度W被设定为使W=L×sinθ成立。
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从原织物8a切出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片状带束层8b逐个地卷绕于一个卷取筒12的外周面后,被设置于用于制造后述的圆筒状带束层8c的制造装置(以下,称为制造装置)20的供给部30。如图2的(c)所示,设置于供给部30的片状带束层8b成为构成卷绕于制造装置20的成型鼓22的外周面且存在多个的带束层8中的一个的圆筒状带束层8c。
3.制造装置20
图3至图6所示的制造装置20具备:供给部30、成型鼓22、检测部50、剥离辊14及控制部70,将片状带束层8b从设置于供给部30的卷取筒12拉出并卷绕于成型鼓22的外周面,从而制造圆筒状带束层8c。
供给部30具备:对卷取有片状带束层8b的卷取筒12进行保持的支轴31;使支轴31沿其轴向X移动的偏移移动部32;以及使卷取筒12在后述的供给位置与更换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输送部33。
支轴31配置为与成型鼓22的旋转轴23平行,并从前端插入卷取筒12的轴孔12a。卷取筒12配置为当插入支轴31时轴向与成型鼓22的轴向相互平行,并且通过锁止机构34以相对于支轴31不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另外,卷绕于卷取筒12的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与支轴31的轴向X一致。
这种支轴31被支承为经由轴承35能够相对于偏移移动部32的底板36进行旋转。
另外,供给部30具有使支轴31的旋转停止的制动单元45(参照图6)。
偏移移动部32具备:底板36;底板驱动电机37;与底板驱动电机37的旋转轴连接的滚珠丝杠38;沿着支轴31的轴向X延伸的导轨39;以及与滚珠丝杠38螺合的滚珠螺母40。
在偏移移动部32中,支承支轴31的底板36经由滚珠螺母40与滚珠丝杠38连结。另外,底板36配置为能够沿导轨39在轴向X上滑动。偏移移动部32通过底板驱动电机37对滚珠丝杠38进行旋转控制,从而在控制沿轴向X的位移量的同时使支轴31与连结于滚珠螺母40的底板36一起移动。由此,卷绕于卷取筒12的片状带束层8b沿宽度方向X移动。
输送部33具备:剥离辊14;偏移移动部32;安装有检测部50的输送板41;输送电机42;与输送电机42的旋转轴连接的滚珠丝杠43;沿着轴向X延伸的导轨44;以及与滚珠丝杠43螺合的滚珠螺母(未图示)。
在输送部33中,输送板41经由未图示的滚珠螺母与滚珠丝杠43连结,并且配置为能够沿导轨44在轴向X上滑动。输送部33通过输送电机42使滚珠丝杠43旋转,从而使支承于支轴31的卷取筒12、剥离辊14、检测部50与连结于滚珠螺母的输送板41一起,在图4所示的与成型鼓22对置的供给位置和相对于成型鼓22沿轴向X偏移了的更换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成型鼓22呈圆筒形,以能够绕与供给部30的支轴31平行配置的旋转轴23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卷绕于卷取筒12的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部经由剥离辊14及检测部50而粘贴于成型鼓22的给定位置。粘贴有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部的成型鼓22从鼓驱动装置24接收动力而以旋转轴23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成型鼓22从卷取筒12剥离片状带束层8b的同时对片状带束层8b进行卷取,从而在成型鼓22的外周面成型圆筒状带束层8c。
检测部50设置在供给部30与成型鼓22之间,也就是说,设置在从配置于供给部30的卷取筒12被剥离到由成型鼓22卷取的片状带束层8b的路径(以下,有时会将该路径称为粘贴路径)的中途。
检测部50具备:对通过粘贴路径的片状带束层8b的一对侧边(在片状带束层8b的宽度方向X上对置的边,相当于一对切断边)7d1、7d2的位置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以及上下一对夹持辊56。
第一传感器52由激光位移传感器等非接触式的位置传感器构成,并对片状带束层8b的具有前端侧(卷绕开始侧)的倾斜区域7b1及最大宽度区域7c的一条侧边7d1的位置进行检测。
第二传感器54由与第一传感器52相同的激光位移传感器等非接触式的位置传感器构成,并配置于与第一传感器52在轴向X上隔开间隔而对置的位置,对片状带束层8b的具有最大宽度区域7c及后端侧(卷绕结束侧)的倾斜区域7b2的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进行检测。
夹持辊56配置为比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更靠粘贴路径的下游侧(即,成型鼓22侧),优选为,配置于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的附近。夹持辊56以使片状带束层8b在其厚度方向的给定位置通过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的方式对片状带束层8b进行夹持并定位。在比夹持辊56更靠粘贴路径的上游侧(即,供给部30侧),设有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将片状带束层8b向上方牵拉以使片状带束层8b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分离的剥离辊14。
剥离辊14配置于如下位置,即:比卷取筒12更靠上方并且在俯视时与卷取筒12重叠的位置、或者比卷取筒12更靠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方向后方的位置。另外,如图5所示,剥离辊14配置于成型鼓22与卷取筒12的公切线Q的外侧,即配置于相当于图中的上侧的反卷取筒12侧。
由此,剥离辊14在夹持辊56与卷取筒12之间,对片状带束层8b的下表面进行支承,并在对片状带束层8b施加朝向卷取筒12的径向外侧的力的同时将片状带束层8b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剥离。因此,即使片状带束层8b紧贴卷取筒12,也能够在极力抑制沿长边方向M作用于片状带束层8b的张力的同时,将片状带束层8b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剥离。
控制部70与用于使制造装置20工作的各部电连接,并对这些各部进行控制。而且,控制部70至少与鼓驱动装置24、底板驱动电机37、输送电机42、制动单元45、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电连接,能够至少基于这些传感器类的检测结果对上述的各部进行控制。图6示出了与控制部70电连接的各部的一部分。通过控制部70的控制能够执行接下来说明的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
4.圆筒状带束层8c的制造方法
在此,参照图7对轮胎用带束层即用于充气轮胎1的圆筒状带束层8c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关于该制造方法,设为使用上述的制造装置20的制造方法来进行说明。
首先,将支轴31配置在相对于成型鼓22沿轴向X偏移的更换位置,并将支轴31插入卷取筒12的轴孔12a,将形成为给定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一张片状带束层8b与卷取筒12一起设置于供给部30。之后,输送电机42使滚珠丝杠43旋转而使支轴31从更换位置移动至供给位置,将卷绕于卷取筒12的片状带束层8b向与成型鼓22对置的供给位置进行输送(步骤S10)。
接下来,使卷绕于卷取筒12的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的前端部经由剥离辊14及检测部50而粘贴于成型鼓22的外周面的给定位置。此时,检测部50对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是否粘贴于成型鼓22进行检测(步骤S11)。
具体而言,在检测部50所具有的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之中,仅用于对构成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的一条侧边7d1进行检测的第一传感器52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且用于对构成后端侧的倾斜区域7b2的另一条侧边7d2进行检测的第二传感器54未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情况下,判断为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已粘贴于成型鼓22。另一方面,在仅第二传感器54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且第一传感器52未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情况下,判断为后端侧的倾斜区域7b2已粘贴于成型鼓22。
并且,在后端侧的倾斜区域7b2粘贴于成型鼓22的情况下(步骤S11的“否”),视为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未粘贴于成型鼓22而不进行成型鼓22的旋转,并报知该意思的异常(步骤S12)。
在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粘贴于成型鼓22的情况下(步骤S11的“是”),鼓驱动装置24起动而使成型鼓22以旋转轴23为中心进行旋转。当成型鼓22进行旋转从卷取筒12开始卷取片状带束层8b时,由于片状带束层部件8b的张力,卷取筒12进行旋转而开始送出片状带束层8b(步骤S13)。
若成型鼓22旋转,则为了将片状带束层8b粘贴于成型鼓22的给定位置,控制部70基于由检测部50检测出的片状带束层8b的两侧边7d1、7d2的位置来执行位置调整控制,将片状带束层8b粘贴于成型鼓22的给定位置(步骤S14~步骤S19)。
具体而言,在步骤S14中,第一传感器52对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的一条侧边7d1的位置进行检测,并判断所检测出的一条侧边7d1的位置是否处于给定范围内。
若一条侧边7d1的位置处于预先决定的范围(以下,有时也称为基准范围)内(步骤S14的“是”),则视为片状带束层8b粘贴于成型鼓22的给定位置,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成型鼓22的周向的角度较小,两方向实质上平行,而不使支轴31沿轴向X移动,即,不使片状带束层8b沿宽度方向X移动而进入步骤S16。
若一条侧边7d1的位置不在基准范围内,即,一条侧边7d1的位置相对于基准范围沿轴向X发生了偏移的情况(步骤S14的“否”),则视为片状带束层8b未粘贴于成型鼓22的给定位置,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成型鼓22的周向发生倾斜,并为了修正倾斜而进入步骤S15。
在步骤S15中,对在步骤S14中所检测到的一条侧边7d1的位置是否从基准范围向轴向X的一侧及另一侧中的任一方向发生了偏移进行判断,并使支轴31向与偏移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以修正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另外,在步骤S15中使支轴31移动的移动量(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量)与自基准范围的偏移量无关而设定为固定量。
然后,在使支轴31移动而修正了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之后,进入步骤S16,对第二传感器54是否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另一条侧边7d2进行判断。在第二传感器54未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另一条侧边7d2的情况下(步骤S16的“否”),返回步骤S14,第一传感器52对一条侧边7d1的位置进行检测(步骤S14),并根据所检测出的位置使支轴31沿轴向X移动以修正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步骤S15)。在本实施方式中,每隔给定时间(例如,0.2秒)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第一传感器52对一条侧边7d1的位置检测以及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的修正。
然后,若成型鼓22继续旋转,片状带束层8b的最大宽度区域7c通过检测部50,则第一传感器52检测到片状带束层8b的一条侧边7d1,并且第二传感器54检测到另一条侧边7d2(步骤S16的“是”)。于是,控制部70根据第二传感器54检测出的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使支轴31沿轴向X移动以修正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步骤S17、步骤S18)。
也就是说,若由第二传感器54检测出的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处于基准范围内(步骤S17的“是”),则不使支轴31沿轴向X移动而进入步骤S19,若不在基准范围内(步骤S17的“否”),则对在步骤S17中检测出的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是否从基准范围向轴向X的一侧及另一侧中的任一方向发生了偏移进行判断,并使支轴31向与偏移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移动以修正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步骤S18)。步骤S18中使支轴31移动的移动量(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量)与自基准范围的偏移量无关而设定为固定量。然后,在使支轴31移动而修正了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之后,进入步骤S19。
然后,控制部70对成型鼓22是否旋转了给定的角度且片状带束层8b向成型鼓22的卷绕已完成进行判断(步骤S19)。在成型鼓22的旋转角度未达到给定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19的“否”),返回步骤S17,第二传感器54对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进行检测(步骤S17),并根据所检测出的位置使支轴31沿轴向X移动以修正片状带束层8b的偏移(步骤S18)。在本实施方式中,每隔给定时间(例如,0.2秒)反复进行如上所述的第二传感器54对另一条侧边7d2的位置检测与支轴31的移动。
然后,若成型鼓22继续旋转,成型鼓22旋转了给定的角度(步骤S19的“是”),则制动单元45使支轴31的旋转停止并使卷取筒12的旋转停止后(步骤S20),使成型鼓22的旋转停止(步骤S21),结束圆筒状带束层8c的成型。若成型结束,则如图2的(c)所示,原来的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两侧的倾斜边7a彼此不重叠地接合,得到圆筒状带束层8c。
5.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相当于一个轮胎周长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片状带束层8b按每一张卷绕于一个卷取筒12的外周面,因此能够针对每个片状带束层8b将在通过成型鼓22的旋转而从卷取筒12剥离片状带束层8b时产生的张力保持为固定。因此,使片状带束层8b的接头部恰好地接合的成型条件的设定变得容易,从而能够改善圆筒状带束层8c的成型的成品率。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将片状带束层8b向上方牵拉以使片状带束层8b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分离的剥离辊14,因此能够在极力抑制沿长边方向M作用于片状带束层8b的张力的同时,从卷取筒12的外周面剥离片状带束层8b,从而能够进一步改善圆筒状带束层8c的成型的成品率。
也就是说,通过抑制由沿长边方向M作用的张力引起的片状带束层8b的变形,从而能够通过第一传感器52及第二传感器54来准确地检测出片状带束层8b的位置。因此,通过根据检测出的位置使支承卷取筒12的支轴31沿轴向X移动,能够抑制片状带束层8b的移动方向相对于成型鼓22的周向倾斜的情况,从而能够使片状带束层8b的长边方向两侧的倾斜边7a彼此之间不重叠地接合而成型圆筒状带束层8c。
尤其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设置有相对于张力作用于片状带束层8b的方向(长边方向M)形成较小的角度的帘线9的情况下,若片状带束层8b的前端侧的倾斜区域7b1受到向长边方向M的张力,则一条侧边7d1容易发生变形而向宽度方向外侧膨胀但是即使为具有这样的帘线9的片状带束层8b,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极力地抑制作用于片状带束层8b的张力,因此能够使片状带束层8b的倾斜边7a彼此之间不重叠地接合。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方式,并不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该新颖的实施方式可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未设置使卷取筒12旋转的动力源而是通过伴随成型鼓22的旋转的片状带束层8b的张力来使卷取筒12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与成型鼓22的鼓驱动装置24分开对卷取筒12设置驱动装置以使卷取筒12旋转。

Claims (6)

1.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是将片状橡胶部件粘贴于鼓的外周面来制造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方法,其中,
使能够形成一个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一张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保持于卷取筒的外周面,通过所述鼓的旋转而将所述卷取筒保持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剥离,并粘贴于所述鼓的外周面,来制造轮胎构成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经由配置为比所述鼓与所述卷取筒的公切线更靠上方的剥离辊,使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片状橡胶部件呈平行四边形形状,所述平行四边形形状具备与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平行的一对侧边、和在移动方向端部相对于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移动方向而倾斜的一对倾斜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使所述卷取筒的旋转停止后,使所述鼓的旋转停止而结束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
5.一种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将片状橡胶部件粘贴于鼓的外周面来制造所述轮胎构成部件,其中,
所述制造装置具备:
卷取筒,其将能够形成一个所述轮胎构成部件的一张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保持于外周面;以及
鼓驱动装置,其使所述鼓旋转而将所述片状橡胶部件从所述卷取筒的外周面剥离并粘贴于所述鼓的外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其中,
所述制造装置还具备剥离辊,该剥离辊配置为比所述鼓与所述卷取筒的公切线更靠上方,并支承从所述卷取筒向所述鼓移动的所述片状橡胶部件的下表面。
CN201811433761.0A 2017-12-28 2018-11-28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Pending CN1099868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54666 2017-12-28
JP2017254666A JP6970613B2 (ja) 2017-12-28 2017-12-28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タイヤ構成部材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86819A true CN109986819A (zh) 2019-07-09

Family

ID=67058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33761.0A Pending CN109986819A (zh) 2017-12-28 2018-11-28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45106B2 (zh)
JP (1) JP6970613B2 (zh)
CN (1) CN109986819A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1502A (en) * 1978-03-05 1983-08-30 Oskar Schmid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 a tire with an annular reinforcement below the tread surface
JP2004268548A (ja) * 2003-03-12 2004-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円筒状ゴム部材の成形組立て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2015069102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Vmi Holland B.V. Method for centering a tire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554661A (zh) * 1967-08-11 1969-01-24
DE2345079A1 (de) * 1973-09-06 1975-03-20 Dunlop Ag Verfahren und anlage zur gesteuerten beschickung einer guertelreifen-aufbauscheibe mit gummierten stahlcordlagen
US4276104A (en) * 1980-01-11 1981-06-3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ransfer drum application of narrow strip components to a tire being built on a tire building drum
JPS5959431A (ja) * 1982-09-30 1984-04-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成形工程におけるフイルム状材料の供給切断装置
DE4108515A1 (de) 1990-03-17 1991-09-19 Toyo Tire & Rubber Co Verfahren zum aufwickeln von streifen auf eine reifen-konfektioniermaschine
JPH09201885A (ja) 1995-11-22 1997-08-05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ベルト部材の自動巻き付けの良否を検出する方法
DE19641509C2 (de) 1996-10-09 1999-06-24 Continental Ag Verfahren zum Transport eines Gürtelaufbaustreifens zum Aufbau eines Gürtels für einen Fahrzeugluftreifen
JP3686193B2 (ja) 1996-11-20 2005-08-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帯状部材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JP4194168B2 (ja) 1999-03-30 2008-12-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ベルト材の供給方法
JP2001113610A (ja) 1999-10-15 2001-04-24 Bridgestone Corp クッション付きベルト部材のセンタリング方法及び装置
JP2001301058A (ja) * 2000-04-26 2001-10-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帯状材料の貼付け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2002102579A1 (fr) * 2001-06-19 2002-12-27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rocede de formation d'un element constitutif de pneu
US6706134B2 (en) 2001-09-21 2004-03-16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narrow components onto a tire building drum
JP4363926B2 (ja) * 2003-07-24 2009-11-1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帯状部材形成装置
WO2006106562A1 (ja) 2005-03-29 2006-10-1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タイヤ用ベルトの製造方法及び装置
DE102006018642A1 (de) 2006-04-21 2007-10-25 Texmag Gmbh Vertriebsgesellschaft Gmbh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von Parametern einer Kante eines Materialstückes und zum Regeln des Versatzes desselben
DE102006033987A1 (de) 2006-07-22 2008-01-24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Zubringereinrichtung
JP5322764B2 (ja) 2009-04-30 2013-10-2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成型装置
JP5881945B2 (ja) 2010-12-21 2016-03-09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NL2007058C2 (nl) * 2011-07-06 2013-01-08 Vmi Holland Bv Samenstel en werkwijze voor het vervaardigen van een groene band.
JP2014180862A (ja) * 2013-03-21 2014-09-29 Bridgestone Corp ゴム部材引出装置、及びゴム部材からライナーを引き剥がす方法
US9931799B2 (en) 2014-07-08 2018-04-03 Bridgestone Europe Nv Tyre building method comprising winding an elastomer strip around a building drum
JP6786804B2 (ja) 2016-01-18 2020-11-1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成形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01502A (en) * 1978-03-05 1983-08-30 Oskar Schmid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lding a tire with an annular reinforcement below the tread surface
JP2004268548A (ja) * 2003-03-12 2004-09-3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円筒状ゴム部材の成形組立て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WO2015069102A1 (en) * 2013-11-08 2015-05-14 Vmi Holland B.V. Method for centering a tire componen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202154A1 (en) 2019-07-04
US11345106B2 (en) 2022-05-31
JP6970613B2 (ja) 2021-11-24
JP2019119108A (ja) 2019-07-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31164A1 (en) Device for producing tir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ire
EP1785263A1 (en) Device to apply rubber tape
CN103517802B (zh) 放置用于制备轮胎胎坯的带束的工具
US9096384B2 (en) Tire testing machine conveyor
CN105074414A (zh) 轮胎测试机
US20090126874A1 (en) Supply device for a tire-building drum
CN106470824A (zh) 圆筒状构件的检查方法及装置
CN109968702A (zh)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JP2011212858A (ja)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接合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CN102458813A (zh) 制造绿色子午线充气轮胎的组件和方法
CN103998218B (zh) 用于构造车轮轮胎的方法和设备
CN109986819A (zh) 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方法及轮胎构成部件的制造装置
CN105235246A (zh) 帘布自动接头装置及自动接头方法
JP2014012342A (ja) トレッド部材のステッチング方法及びステッチング装置
US10759131B2 (en) Method of building tire and tire building machine
CN102652055B (zh) 用于构建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的方法以及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CN109968708A (zh)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N109968710A (zh) 轮胎用带束层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JP5797730B2 (ja) 帯状部材の巻付け装置
JP4512981B2 (ja) タイヤ成形方法
JP2010284827A (ja) 接合ゴム部材の製造装置と製造方法、未加硫タイヤの製造装置と製造方法
JP5121459B2 (ja) 自動車タイヤの構成部品を製造する装置及び方法
JP5788652B2 (ja) タイヤ構成部材のジョイント装置
KR101629196B1 (ko) 타이어용 반제품 압연물 시트의 접합장치
JP4426233B2 (ja) 切断方法及び切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