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55595B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55595B
CN109955595B CN201811509863.6A CN201811509863A CN109955595B CN 109955595 B CN109955595 B CN 109955595B CN 201811509863 A CN201811509863 A CN 201811509863A CN 109955595 B CN109955595 B CN 1099555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nozzle
absor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098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955595A (zh
Inventor
伊藤公二
金泽佑二
木村仁俊
饭泽庆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9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10420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399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561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55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5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955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55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盖具有:接触部(43),其被设置为能够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所述液体喷射头(26)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27)的喷嘴面(26a);底壁(44)以及侧壁(45),其构成如下凹部(41),所述凹部能够在接触部与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喷嘴在内的空间,凹部在其内侧面(47)上具有环状区域,环状区域被构成为,与液体的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并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喷墨式打印机等的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以能够对具有喷嘴的液体喷射头进行压盖的方式被构成的盖。
在这样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当液体附着于盖内时,该液体有时会因毛细管现象而爬上盖的内侧面。在该情况下,如果盖对液体喷射头进行压盖,则液体有可能会附着于液体喷射头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413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法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盖具有:接触部,其被设置为能够与液体喷射头接触,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底壁以及侧壁,其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所述凹部在其内侧面上具有环状区域,所述环状区域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并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排出盖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为盖单元的俯视图。
图3为排出盖的俯视图。
图4为排出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从与图4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排出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图3中的A-A线向视剖视图。
图7为将图6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8为将图3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9为图3中的B-B线向视剖视图。
图10为待机盖的示意剖视图。
图11为解除压盖时的排出盖的示意剖视图。
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出盖的俯视图。
图13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出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从与图13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排出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图12中的C-C线向视剖视图。
图16为将图15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7为将图12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2中的D-D线向视剖视图。
图19为表示液体喷射头的改变例的俯视图。
图20为表示液体喷射头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图21为将图7的一部分放大的剖视图。
图22为表示排出盖的改变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具备盖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射装置为,例如通过向纸张等的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从而对文字、照片等的图像进行记录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筐体13、使介质ST朝向筐体13进行放卷的放卷部14、和对通过放卷部14而被放卷的介质ST进行支承的支承台15。筐体13被设置为长方体状,并在宽度方向X上被设为长条。放卷部14将介质ST被卷叠成卷筒状的卷筒体RS保持为可旋转。放卷部14通过使卷筒体RS旋转而将介质ST开卷并向筐体13内放卷。
放卷部14被配置为靠筐体13的背面,并从筐体13的背面向筐体13的前表面放卷出介质ST。因此,从筐体13的背面朝向前表面的方向成为输送方向Y。介质ST并不限于从卷筒体RS上被放卷的介质,也可以为预先被切断为预定的尺寸的单页纸。在支承台15的上表面上,具有用于对介质ST进行支承的肋条15a。肋条15a在支承台15上以在筐体13的长边方向上排列的方式配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筐体13的长边方向为宽度方向X,在支承台15上对介质ST进行输送的方向为输送方向Y。宽度方向X、输送方向Y以及铅直方向Z分别表示互不相同的方向。
筐体13具有收纳体保持部17,所述收纳体保持部17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液体收纳体16。收纳体保持部17被配置于在宽度方向X上靠筐体13内的一端,且被设为能够对多个液体收纳体16进行拆装。被安装于收纳体保持部17中的液体收纳体16的数量和大小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
多个液体收纳体16分别对不同种类的液体进行收纳。另外,多个液体收纳体16也可以对相同种类的液体进行收纳。液体收纳体16也可以被构成为,通过具有例如注入孔,从而通过注入孔而从外部来补给液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筐体13内,将在宽度方向X上配置有收纳体保持部17的一侧设为初始侧,并将其相反侧设为反初始侧。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体保持部17被配置于初始侧,但既可以被配置于反初始侧,也可以被配置于初始侧和反初始侧这两方。收纳体保持部17的位置能够任意地进行变更。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为了在被支承于支承台15的介质ST上记录图像而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23。液体喷射部23具备:在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导向轴24、被支承于导向轴24上的滑架25、和被搭载于滑架25上的液体喷射头26。导向轴24被架设于筐体13内。滑架25被设为能够沿着导向轴24而进行往复移动。液体喷射头26具有喷嘴面26a,在所述喷嘴面26a上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喷嘴27。喷嘴面26a为,在液体喷射头26上与支承台15对置的面。
在喷嘴面26a的至少一部分上实施了防液处理。作为防液处理,在喷嘴面26a上,例如形成有由以包含烷基在内的聚有机硅氧烷为主材料的薄膜基底层、和由具有包含氟在内的长链高分子基的金属醇盐构成的防液膜层。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喷嘴面26a具有较高的防液性。喷嘴面26a通过防液处理而被构成为,与液体接触的接触角变大。通过喷嘴面26a具有防液性,从而使液体难以附着于喷嘴面26a上,并易于从喷嘴面26a上去除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嘴面26a与液体的接触角标记为接触角φnf。
接触角是指,液体所附着的面和该液体的液体面所成的角度。即,接触角φnf为,喷嘴面26a和附着于喷嘴面26a上的液体的液体面所成的角度。接触角越大,则防液性越高,接触角越小,则防液性越低。换而言之,接触角越大,则润湿性越低,接触角越小,则润湿性越高。
当液体收纳体16被安装于收纳体保持部17中时,被收纳于液体收纳体16中的液体经由未图示的供给机构而向液体喷射头26被供给。通过液体喷射头26从喷嘴27朝向介质ST喷射液体,从而在介质ST上印刷图像。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维护单元31、和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废液回收体28的安装部29。维护单元31为,为了维持或恢复喷射液体的喷嘴27的喷射特性而对液体喷射头26执行维护动作的单元。本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31对位于非印刷区域RA的液体喷射头26执行维护动作。废液回收体28为,伴随着维护动作而对作为废液从液体喷射头26被排出的液体进行回收的回收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筐体13内,将液体喷射头26的宽度方向X上的移动区域中的、配置有支承台15的区域设为印刷区域PA,并将与印刷区域PA相比成为外侧的区域分别设为非印刷区域RA、LA。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29被配置在与印刷区域PA对应的位置处。收纳体保持部17以及维护单元31被配置在与非印刷区域RA对应的位置处。维护单元31既可以被构成为,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非印刷区域LA中,也可以被构成为,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非印刷区域RA、LA这两方中。维护单元31也可以被构成为,结构要素的一部分或全部位于印刷区域PA中。
维护单元31具有:盖单元32、抽吸机构33、擦拭部34、冲洗盒35和待机盖36。盖单元32以及抽吸机构33作为维护动作而对液体喷射头26执行抽吸清洗。
擦拭部34作为维护动作而对液体喷射头26执行擦拭。擦拭是指,通过拂拭部而对喷嘴面26a进行拂拭的维护动作。在擦拭部34中,作为拂拭部的一个示例,而具有例如布擦拭器34a和橡胶擦拭器34b。布擦拭器34a以及橡胶擦拭器34b以能够对喷嘴面26a进行擦拭的方式与喷嘴面26a接触。
维护单元31具有未图示的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能够使布擦拭器34a以及橡胶擦拭器34b分别单独地在输送方向Y上进行往复移动。布擦拭器34a以及橡胶擦拭器34b在执行擦拭时,以与喷嘴面26a接触的状态在输送方向Y上移动。由此,附着于喷嘴面26a上的液体以及纸粉等的灰尘被去除。此后,布擦拭器34a以及橡胶擦拭器34b向输送方向Y的相反方向移动并复位至原来的位置。
布擦拭器34a由例如布等能够吸收液体的材料构成。因此,布擦拭器34a能够适当地对附着于喷嘴面26a的液体进行拂拭。橡胶擦拭器34b例如由苯乙烯类弹性体、橡胶等可发生弹性变形的材料构成。因此,橡胶擦拭器34b能够适当地刮取粘附于喷嘴面26a上的液体。
橡胶擦拭器34b被构成为,与喷嘴面26a相比润湿性较高。即,橡胶擦拭器34b被构成为,和喷嘴面26a相比与液体接触的接触角较小。换而言之,橡胶擦拭器34b被构成为,与喷嘴面26a相比润湿性较高。
液体易于附着在与润湿性较低的部件相比润湿性较高的部件上。因此,通过使橡胶擦拭器34b的润湿性高于喷嘴面26a的润湿性,从而易于通过橡胶擦拭器34b来收集附着于喷嘴面26a上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橡胶擦拭器34b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标记为接触角φw。即,作为拂拭部的橡胶擦拭器34b被构成为,接触角φw与接触角φnf相比较小。擦拭部34也可以具有用于对橡胶擦拭器34b拂拭后的液体进行吸收的吸收体。
冲洗盒35作为维护动作而接收因液体喷射头26执行冲洗而产生的废液。冲洗是指,以预防或消除喷嘴27的堵塞的目的,而使液体喷射头26强制性地从喷嘴27喷射出与印刷无关的液滴的维护动作。当进行冲洗时,将从喷嘴27中排出气泡、增稠的液体等。
冲洗盒35也可以具有例如用于对冲洗盒35内的液体的干燥进行抑制的罩。在该情况下,在未执行冲洗时等,通过该罩来覆盖冲洗盒35,从而抑制了冲洗盒35内的液体的干燥。
待机盖36作为维护动作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压盖是指,形成包括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27在内的空间。待机盖36通过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从而形成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待机盖36通过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从而对喷嘴27的干燥进行抑制。待机盖36例如在印刷休止时、不使用时、电源关断时等,为了对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27内的液体的蒸发进行抑制而进行压盖。
在液体喷射装置11未进行印刷时,液体喷射头26移动至与待机盖36对应的位置处,并在被待机盖36压盖的状态下进行待机。因此,将在宽度方向X上待机盖36所在的位置称为液体喷射头26的初始位置。在液体喷射头26处于待机过程中的情况下,待机盖36为了形成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
如图2所示,在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面26a上,在输送方向Y上以预定的间隔排列的多个喷嘴27形成了喷嘴列NL。喷嘴列NL设置有多个,并以在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列喷嘴列NL成对的方式被配置有多个。一对喷嘴列NL由在输送方向Y上位置不同的两列喷嘴列NL构成。一对喷嘴列NL以与所喷射的液体的种类相对应的方式被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组。
盖单元32针对每一对喷嘴列NL而执行抽吸清洗。盖单元32具有宽度方向X以及输送方向Y上的位置不同的两个排出盖40、和经由通气流道38而分别与两个排出盖40连接的两个大气开放阀39。大气开放阀39被设为能够对通气流道38进行开闭。当大气开放阀39开阀时,排出盖40内部经由通气流道38而向大气开放。抽吸机构33具有分别与排出盖40连接的两个抽吸流道37。
盖单元32具有使两个排出盖40相对于液体喷射头26而进行移动的移动机构32a。排出盖40在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接触位置和未接触的非接触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排出盖40通过位于接触位置,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32a使两个排出盖40升降。
排出盖40在移动至接触位置时,通过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从而包围形成了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CP。即,位于接触位置的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盖40在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与喷嘴面26a接触。
当将抽吸流道37设为可弹性变形的软管时,抽吸机构33能够构成为,被设置于抽吸流道37的中途处的软管泵。在该情况下,抽吸机构33具备在压扁软管的同时进行旋转的旋转体33a。抽吸机构33伴随着旋转体33a向图2中箭头标记所示的方向进行旋转而对排出盖40内进行抽吸。当抽吸机构33解除了由旋转体33a实施的软管的按压时,排出盖40内部通过抽吸流道37而与废液回收体28内的空间连通,即向大气开放。抽吸机构33并不限于软管泵,也可以为齿轮泵、隔膜式泵等。
盖单元32在执行抽吸清洗时,首先,通过排出盖40来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接下来,盖单元32在大气开放阀39闭阀的状态下,使抽吸机构33进行驱动。此时,空间CP被设为通过排出盖40和液体喷射头26而被封闭的空间。因此,当通过抽吸机构33来对排出盖40内部进行抽吸时,被形成于排出盖40与液体喷射头26之间的空间CP成为负压。当空间CP成为负压时,喷嘴27内的液体被抽吸。通过采取这样的方式,从而强制性地执行了从喷嘴27排出液体的抽吸清洗。排出盖40接收通过抽吸清洗而被排出的液体。通过抽吸清洗而从喷嘴27被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通过抽吸流道37而被回收至废液回收体28中。
如图3所示,排出盖40被构成为,长方形地开口,且输送方向Y成为长边方向。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排出盖40具备:压盖部件42,其具有凹部41;吸收体91,其被收纳于凹部41内;保持部件71,其用于在凹部41内对吸收体91进行保持。吸收体91被构成为能够抽吸液体。因此,吸收体91有时会以通过抽吸液体而使其体积增加的方式进行位移,即溶胀。保持部件71例如由金属板或者树脂等构成。
优选为,吸收体91在凹部41内由位于上方的第一吸收体61和位于下方的第二吸收体81这两种吸收体构成。优选为,第一吸收体61是以划分为上侧吸收部件611、中间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3这三个部件的方式被构成的。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为,呈长方体状的吸收部件。
中间吸收部件612为,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被上侧吸收部件611和下侧吸收部件613夹住的位置的薄板状的吸收部件。中间吸收部件612被构成为,与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相比,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较长。中间吸收部件612例如能够由聚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人造丝、聚氨酯等薄片状的无纺布形成。
如图6所示,压盖部件42具有能够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接触部43。接触部43在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压盖部件42通过接触部43与喷嘴面26a接触,从而在凹部41内形成空间CP。
压盖部件42具有构成凹部41的底壁44以及侧壁45,其中,所述凹部41能够在接触部43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CP。底壁44构成凹部41的内底面46,侧壁45构成凹部41的内侧面47。侧壁45以与底壁44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以从底壁44的边缘起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被设置。接触部43位于侧壁45的靠近顶端部分的位置处。因此,内侧面47以将底壁44和接触部43连接的方式延伸。
压盖部件42具有抽吸孔48和大气连通孔49,所述抽吸孔48用于对成为排出盖40内部的凹部41内部进行抽吸,所述大气连通孔49用于使凹部41内部与大气连通。优选为,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在排出盖40内,在排出盖4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附近、且距底壁44较近的位置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分别在底壁44与侧壁45交叉的部分处开口。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也可以在底壁44或侧壁45上开口。
在底壁44中,在与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相对应的部分处分别设置有连接管部51、52。在连接管部51、52上,分别连接有抽吸流道37以及通气流道38。由此,抽吸孔48经由抽吸流道37而与抽吸机构33连接,大气连通孔49经由通气流道38而与大气开放阀39连接。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压盖部件42在压盖时在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部分处,具有由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形成的唇部53。因此,唇部53构成接触部43。在不具备唇部53的情况下,从底壁44朝向液体喷射头26延伸的侧壁45的顶端构成接触部43。
唇部53以覆盖侧壁45的顶端部分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唇部53构成了凹部41的内侧面47的至少一部分。凹部41的内侧面47既是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也是排出盖40的内侧面47。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由侧壁45以及唇部53构成。内侧面47既可以仅由唇部53构成,也可以仅由侧壁45构成。唇部53被设为朝向顶端而变细的形状。
在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接触部43以相对于喷嘴面26a而成角度θ的方式与之接触。优选为,在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以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角度θ变大的方式而使排出盖40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
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θ为,喷嘴面26a和唇部53的内侧面47所成的角度。
优选为,唇部53由具有防液性的树脂形成。优选为,构成唇部53的弹性部件由氟类弹性体构成。尤其是,作为构成唇部53的氟类弹性体,而优选为,采用信越化学工业制的SHIN-ETSU SIFEL(注册商标)、杜邦(DuPont)制的KALREZ(注册商标)。
以下示出了作为唇部53而优选的氟类弹性体的结构。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1900429290000091
该氟类弹性体在氟化聚醚骨架及其末端处具有硅交联反应基。
排出盖40的唇部53也可以由苯乙烯类弹性体构成。为了使唇部53具有防液性,也可以由苯乙烯类弹性体、烯烃类弹性体来形成唇部53,并在其一部分上涂布硅油、或者实施氟、DLC(Diamond-like carbon:类金刚石碳)的涂布处理。唇部53也可以由丁基橡胶构成。作为构成唇部53的其他的材料,可以采用硅树脂、氟类橡胶。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如果由弹性部件来构成唇部53,则在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唇部53会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与液体喷射头26紧贴。由此,在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不易在液体喷射头26与接触部43之间产生间隙。
在凹部41的内侧面47上,为了抑制防液性的降低而实施了表面精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构成内侧面47的唇部53上,作为表面精加工而实施了平滑精加工。平滑精加工是指,以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的方式对该表面进行处理的加工。本实施方式中的表面粗糙度是指,JIS标准JIS B 0601中的算术平均粗糙度。通过实施平滑精加工,从而使构成内侧面47的唇部53的表面的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被设为Ra2.0以下。
作为在内侧面47上被实施的表面精加工,与平滑精加工相比,镜面精加工是较为优选的。镜面精加工是指,以表面粗糙度成为Ra0.2以下的方式进行处理的加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施镜面精加工的情况下,构成内侧面47的唇部53的表面的一部分的表面粗糙度被设为Ra0.2以下。该表面精加工是在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上沿着其周面而环状地实施的。表面精加工并不限于在唇部53上实施,也可以在构成内侧面47的侧壁45上实施。
压盖部件42由比较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优选为,压盖部件42例如由作为改性聚苯醚的齐龙(注册商标)形成。由改性PPE(聚苯醚)形成的压盖部件42具有与由氟类弹性体形成的唇部53相比而较高的润湿性。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上,由唇部53构成的部分润湿性较低,且其表面被平滑地构成。在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上,由侧壁45构成的部分润湿性较高,且其表面被较粗地构成。在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上,将润湿性较低且表面被平滑地构成的区域设为环状区域L。即,在凹部41的内侧面47上,设置有环状区域L。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环状区域L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标记为接触角φdc。环状区域L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dc和橡胶擦拭器34b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w相比较大,且和喷嘴面26a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nf相比较小。因此,与环状区域L相比,喷嘴面26a具有较高的防液性。环状区域L以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的方式被构成。一般而言,接触角越大,则防液性越高。
优选为,接触部43具有与环状区域L同等的防液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接触部43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标记为接触角φcc。优选为,接触部43以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c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的方式被构成。接触部43也可以被实施与内侧面47同样的表面精加工。
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状区域L被设置于唇部53上,接触部43由唇部53构成。因此,具有防液性的唇部53以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的方式被构成。总结而言,环状区域L以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的方式被构成。
氟类弹性体相对于作为液体的一个示例的油墨的接触角约为60°。通过在由氟类弹性体形成的唇部53上施加平滑精加工或镜面精加工,从而抑制了由其表面的凹凸造成的唇部53的防液性的降低。
如图6以及图9所示,吸收体91以将空间CP分隔成与喷嘴面26a对置的第一空间S1、和开口有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被配置在凹部41内。吸收体91具备毛细管力各不相同的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毛细管力是指,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对液体进行抽吸或保持的力。吸收体91以第二区域R2中的毛细管力大于第一区域R1中的毛细管力的方式被构成。
第一吸收体61构成第一区域R1,第二吸收体81构成第二区域R2。作为第一吸收体61,优选为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e),作为第二吸收体81,优选为贝鲁伊他(注册商标)。构成第一吸收体61的上侧吸收部件611、中间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3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形成上侧吸收部件611、中间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3的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在未由同一材料形成上侧吸收部件611、中间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3的情况下,优选为,第二吸收体81的毛细管力与上侧吸收部件611、中间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3的毛细管力相比较大。如果这样,则第二吸收体81的第二区域R2具有与第一吸收体61所具备的第一区域R1相比较大的毛细管力。
第二吸收体81被构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一吸收体61相比宽度较小,并且所述第二吸收体81以其上部陷入第一吸收体61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41内。即,在第一吸收体61中与第二吸收体81接触的部分被第二吸收体81压缩。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吸收体81以陷入下侧吸收部件613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41内。
在第一吸收体61中,将与底壁44对置的面设为底面62,将底面62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表面63。在该情况下,当在与接触部43相比靠凹部41的内侧处配置第一吸收体61的表面63时,能够形成第一空间S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体61的底面62为,下侧吸收部件613所具有的面。第一吸收体61的表面63为上侧吸收部件611所具有的面,并且也为吸收体91的上表面。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吸收体91具有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接触的薄板状接触部65。薄板状接触部65被形成为薄板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吸收部件612具有薄板状接触部65。因此,吸收体91具有包含薄板状接触部65在内的吸收部件(中间吸收部件612)、和其他的吸收部件(上侧吸收部件611、下侧吸收部件613)。薄板状接触部65在中间吸收部件612中位于其长边方向的端部处。在中间吸收部件612中,与内侧面47接触的部分也可称为薄板状接触部65。
第一吸收体61以仅薄板状接触部65与内侧面47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即,作为不具有薄板状接触部65的其他的吸收部件的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不与内侧面47接触。优选为,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在凹部41内远离内侧面47。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被构成为,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小。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下侧吸收部件613被构成为,输送方向Y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小。
中间吸收部件612被构成为,输送方向Y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大。在中间吸收部件612中,因此,中间吸收部件612的端部作为薄板状接触部65而与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接触。
优选为,薄板状接触部65不与凹部41的内底面46接触。即,优选为,薄板状接触部65在凹部41内远离底壁44。如果这样,则抑制了薄板状接触部65吸取残留于压盖部件42的内底面46上的液体的情况。
优选为,薄板状接触部65在内侧面47上与压盖部件42的边角部58接触。边角部58是指,成为压盖部件42内部的边角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压盖部件42呈长方形状地开口,因此其四边角分别被设为边角部58。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吸收部件612具有如下这样的形状,即,作为薄板状接触部65而发挥功能的其端部向宽度方向X鼓起的形状。换而言之,在中间吸收部件612中除去薄板状接触部65之外的部分被够成为,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小。由此,被配置于凹部41内的薄板状接触部65与边角部58接触。中间吸收部件612也可以被构成为,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大。在中间吸收部件612中,与内侧面47接触的部分作为薄板状接触部65而发挥功能。
在第二吸收体81中,将与底壁44对置的部分设为底面82,将底面82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表面83。在该情况下,通过以形成第二吸收体81的表面83压入第一吸收体61的底面62的一部分的状态的方式来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形成第二空间S2。第二吸收体81以覆盖抽吸孔48的开口的一部分的方式被配置。第二吸收体81的底面82也可以为吸收体91的下表面。
如图6以及图9所示,保持部件71具有作为对吸收体91的上表面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限制部件的网状部72。网状部72位于与吸收体91相比靠凹部41的开口侧。即,网状部72位于与吸收体91相比靠上方。网状部72在使作为吸收体91的上表面的第一吸收体61的表面63较宽地露出的同时,为了将该表面63与液体喷射头26的距离设为固定而以预定的间隔按压表面63。作为限制部件而发挥功能的网状部72通过按压作为第一吸收体61的表面63的吸收体91的上表面,从而对吸收体91的上表面的位置进行限制。即,网状部72在吸收体91溶胀的情况下,对吸收体91向凹部41的开口侧发生位移的情况进行抑制。
优选为,保持部件71为了形成开口有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的第二空间S2,而具有对第一吸收体61的底面62进行支承的底板73、与底壁44接触的板簧74、和与侧壁45进行卡合的卡止片75、76。在由金属板构成保持部件71的情况下,可以将从在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支承板77弯折而成的顶端部分设为网状部72,将从支承板77弯折而成的基端部分设为底板73以及板簧74,并将从支承板77弯折而成的侧端部分设为卡止片75、76。
保持部件71具有用于插入至吸收体91中的插入片78。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片78被插入至中间吸收部件612与下侧吸收部件613之间。即,上侧吸收部件611以及中间吸收部件612以被网状部72与插入片78夹持的姿态而被保持于保持部件71上。下侧吸收部件613以被插入片78以及底板73夹持的姿态而被保持于保持部件71上。中间吸收部件612也可以在与插入片78相比成为下方的位置处被保持于保持部件71上。
也可以在压盖部件42的侧壁45上设置与保持部件71的卡止片75、76相对应的角部54、55。优选为,角部54、55分别被设置于例如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的开口附近处。通过卡止片75、76卡挂在角部54、55上,从而降低了保持部件71从凹部41中脱落的可能性。由此,降低了吸收体91从凹部41中脱落的可能性。第一吸收体61通过被保持在保持部件71上,从而以在除去薄板状接触部65之外的部分与内侧面47之间产生间隙的方式而被收纳在凹部41中。
在卡止片76由金属板的一部分构成的情况下,当卡止片76预先以作为板簧而发挥功能的方式被弯曲时,能够通过保持部件71而更加可靠地确保内侧面47与吸收体91之间的间隙。保持部件71中的底板73以及板簧74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被设为,能够在凹部41内配置第二吸收体81的程度的长度。第二吸收体81通过被保持部件71的卡止片75、76夹住,从而被保持于保持部件71上。
优选为,吸收体91被配置于在压盖时用于使排出盖40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49的开口与喷嘴27的开口之间。优选为,吸收体91被配置于在压盖时用于对排出盖40内部进行抽吸的抽吸孔48的开口与喷嘴27的开口之间。
在将吸收体91收纳于压盖部件42的凹部41中时,首先,将插入片78插入至第一吸收体61中。接下来,在以第二吸收体81的表面83上推第一吸收体61的底面62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了配置的状态下,使卡止片75、76夹住第二吸收体81。然后,将保持有第一吸收体61以及第二吸收体81的保持部件71放入至凹部41中,并使板簧74与底壁44接触,从而使其弹性变形。此时,通过卡止片75、76卡挂在角部54、55上,从而在凹部41内使吸收体91被定位。即,在排出盖40内,通过对吸收体9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71,从而确保了吸收体91的一部分与内侧面47之间的间隙,并确保了开口有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的第二空间S2。
薄板状接触部65以在吸收体91溶胀的情况下向与接触部43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收纳于凹部41中。本实施方式的薄板状接触部65以在吸收体91溶胀的情况下朝向底壁44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收纳于凹部41中。即,中间吸收部件612以其长边方向上的端部朝向下方下垂的姿态而被收纳于凹部41中。当在这样的状态下吸收体91发生溶胀时,中间吸收部件612以在其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进行位移。因此,在吸收体91发生溶胀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中间吸收部件612发生溶胀的情况下,薄板状接触部65以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进行位移。
如图10所示,待机盖36与排出盖40同样地,通过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而形成了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本实施方式的待机盖36通过与喷嘴面26a接触,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
待机盖36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液体喷射头26进行移动。待机盖36在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不接触的非接触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待机盖36通过位于接触位置,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本实施方式的维护单元31具有使待机盖36升降的升降机构31a。在本实施方式中,待机盖36在以通过该升降机构31a而接近液体喷射头26的方式上升时,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
待机盖36具备压盖部件362,所述压盖部件362具有凹部361。压盖部件362具有能够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接触部363。接触部363在待机盖36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本实施方式的待机盖36通过接触部363与喷嘴面26a接触,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待机盖36与排出盖40不同,不具有吸收体91。
压盖部件362具有构成凹部361的底壁364以及侧壁365,所述凹部361能够在接触部363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底壁364构成凹部361的内底面366,侧壁365构成凹部361的内侧面367。侧壁365以与底壁364交叉的方式延伸,并以从底壁364的边缘起朝向上方延伸的方式被设置。接触部363位于侧壁365的靠顶端部分的位置处。因此,内侧面367以将底壁364和接触部363连接的方式延伸。
压盖部件362在压盖时在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部分处,具有由可弹性变形的弹性部件构成的唇部368。因此,唇部368构成接触部363。在不具备唇部368的情况下,从底壁364朝向液体喷射头26延伸的侧壁365的顶端构成接触部363。
唇部368以覆盖侧壁365的顶端部分的方式被配置。因此,唇部368构成凹部361的内侧面367。凹部361的内侧面367既是压盖部件362的内侧面367,也是待机盖36的内侧面367。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盖部件362的内侧面367由侧壁365以及唇部368构成。唇部368被设为朝向顶端而变细的形状。
优选为,压盖部件362与排出盖40的压盖部件42同样地由作为改性聚苯醚的齐龙形成。优选为,唇部368由作为苯乙烯类弹性体的Riken Technos(公司名称)制的LEOSTOMER(注册商标)形成。一般而言,苯乙烯类弹性体与氟类弹性体相比,润湿性较高。即,待机盖36的唇部368与排出盖40的唇部53相比具有较高的润湿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待机盖36的内侧面367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标记为接触角φmc。待机盖36的内侧面367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mc与排出盖40的环状区域L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dc相比较小。
压盖部件362具有用于使压盖部件362内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路径369。大气连通路径369被设置于压盖部件362的底壁364上。大气连通路径369以在底壁364中蜿蜒的方式贯穿地延伸。即使在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的情况下,待机盖36内的空间也通过大气连通路径369而向大气开放。
本实施方式的待机盖36与液体喷射头26所具有的喷嘴27的喷嘴列NL的数量对应设置。待机盖36以包围一个喷嘴列NL的方式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待机盖36作为用于上推压盖部件362的部件而例如具有螺旋弹簧。压盖部件362在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时,通过螺旋弹簧而向液体喷射头26侧被按压。
接下来,对在如上所述构成的液体喷射装置11中被执行的抽吸清洗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执行抽吸清洗的情况下,首先,液体喷射头26向非印刷区域RA移动。接下来,通过使排出盖40向接近液体喷射头26的方向移动,并且使唇部53推碰到液体喷射头26上,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此时,在排出盖40与液体喷射头26之间形成有空间CP。当在该状态下大气开放阀39成为闭阀状态时,空间CP成为封闭空间。
接下来,抽吸机构33进行驱动,从而使包含喷嘴27在内的空间CP产生负压。于是,所产生的负压波及到喷嘴27内,并通过喷嘴27而使液体喷射头26内的液体被排出。此时,从喷嘴27被排出的液体被抽吸至吸收体91中的第一区域R1内。在吸收体91中被吸收至成为第一区域R1的部分中的液体,通过吸收体91的毛细管力而如图9中涂黑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从第一区域R1向第二区域R2引导。
如果从喷嘴27排出了预定量的液体,则将大气开放阀39设为开阀状态,并使成为封闭空间的空间CP与大气连通。于是,外部气体(空气)通过通气流道38而猛烈地流入到空间CP内,从而消除了空间CP内的负压。因此,来自喷嘴27的液体的排出停止,处于排出盖40内的液体通过抽吸孔48而被排出。以此方式,将大气开放阀39设为开阀状态并在使排出盖40内部与大气连通的状态下进行抽吸的动作,称为空抽吸。
在使空间CP与大气连通时,如果处于排出盖40内的液体进入到喷嘴27内,或者流入的空气进入喷嘴27内而成为气泡,则有可能会导致喷射液体的喷嘴27的喷射不良。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压盖时,在大气连通孔49的开口与喷嘴27的开口之间配置有吸收体91,因此流入的气体不易进入到喷嘴27内。
在空抽吸时从大气连通孔49流入的气体,如图6中空白的箭头标记所示那样,在空间CP中的、通过吸收体91而被划分的第二空间S2内流动。由于从大气连通孔49流入的气体沿着底壁44而朝向抽吸孔48流动,因此抑制了气体向喷嘴27的混入。
由于吸收体91中的第二区域R2形成第二空间S2,因此通过在第二空间S2中流动的气体朝向抽吸孔48流动,从而吸出了在吸收体91中成为第二区域R2的部分内所保持的液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在吸收体91中成为第二区域R2的部分的第二吸收体81以覆盖抽吸孔48的一部分的方式被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从吸收体91中吸出液体。
如果通过吸收体91而将空间CP分隔为开口有抽吸孔48的第二空间S2和开口有喷嘴27的第一空间S1,则有可能在执行抽吸清洗时不易使负压波及到喷嘴27。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吸收体91中在除去薄板状接触部65之外的部分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第二空间S2的负压容易波及到第一空间S1。由此,能够使液体从喷嘴27中排出。
如果通过吸收体91而将空间CP分隔为开口有抽吸孔48的第二空间S2和开口有喷嘴27的第一空间S1,则在空抽吸时第一空间S1内的负压有可能不易消除。关于这一点,也如上所述,由于在吸收体91中在除去薄板状接触部65之外的部分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第一空间S1内的负压被迅速地消除。
如果通过空抽吸而排出了存留于排出盖40内的液体,则停止抽吸机构33的驱动。此后,使排出盖40向远离液体喷射头26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压盖。
在抽吸机构33停止了驱动之后,如果旋转体33a在压扁了由软管构成的抽吸流道37的状态下原样放置,则抽吸流道37有可能会发生蠕变变形。因此,优选为,在抽吸机构33停止驱动之后,预先解除由旋转体33a实施的软管的按压。
当解除了由旋转体33a实施的软管的按压时,排出盖40内部通过抽吸流道37而与废液回收体28内的空间连通。因此,处于抽吸流道37内的液体、气体等的流体有时会发生回流并流入至排出盖40内。如果这样的流体进入到喷嘴27内,则有可能会导致喷射液体的喷嘴27的喷射不良。针对这一点,如果预先在抽吸孔48的开口与喷嘴27的开口之间配置了吸收体91,则流入的流体不易进入到喷嘴27内。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是在与开口有喷嘴27的第一空间S1不同的、通过吸收体91而被划分的第二空间S2中开口的。因此,从抽吸孔48回流的流体会进入到第二空间S2中。在回流的流体之中,液体被吸收体91抽吸,而气体则通过大气连通孔49被排出。
即使回流的流体未直接波及到液体喷射头26,当通过抽吸孔48而流入的气体进入到由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吸收体91的细孔内时,在吸收体91的表面63上液体会起泡,并且该气泡有时也会附着在喷嘴面26a上。针对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抽吸孔48与大气连通孔49之间并未配置多孔质材料,且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在第二空间S2中开口,因此抑制了由气体的流入所造成的起泡。
在对排出盖40内进行了抽吸的情况下,只要在解除了压盖之后,解除由旋转体33a实施的软管的按压即可。如果这样,则即便流体回流至排出盖40内,或者气体进入多孔质材料而产生气泡,由于排出盖40与液体喷射头26之间距离与压盖时相比更分离,因此回流的流体、气泡等也不易附着在液体喷射头26上。此时,优选为,在解除压盖时,使液体喷射头26和排出盖40在排出盖40的长边方向上远离成为大气连通孔49侧的端部。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降低了因在解除压盖时所产生的空间CP的压力变化而使流体从抽吸孔48回流的可能性。
在执行了抽吸清洗之后,液体有时会附着于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面26a上。因此,优选为,在解除了压盖之后,通过擦拭部34来执行擦拭,并对喷嘴面26a进行拂拭。
接下来,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液体喷射装置11以及排出盖4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执行抽吸清洗时,从喷嘴27被排出的液体附着于排出盖40的凹部41内。在被排出的液体之中,其大部分被吸收体91所吸收。在被排出的液体之中,其一部分附着于凹部41的内底面46、内侧面47等上。附着于内底面46、内侧面47等上的液体,伴随着时间的经过,从而通过毛细管现象朝向排出盖40的开口侧而爬上内侧面47。爬上内侧面47的液体最终到达接触部43。
尤其是,在成为压盖部件42内的边角的边角部58处,液体易于向上爬。其原因是,液体通过的路径越狭,则毛细管力的作用越强。因此,在压盖时,即使在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之间的接触部分中的角度θ较小的情况下,液体也易于爬上内侧面47。即使在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上残留有例如金属模具的分型线、磨痕等的情况下,液体也易于爬上内侧面47。
当在液体附着于接触部43上的状态下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液体会附着于喷嘴面26a上。当液体附着于喷嘴面26a上时,则会导致喷出液体的喷嘴27的喷射不良。针对这一点,本实施方式的排出盖40被构成为,能够抑制液体的上爬。
被收纳于排出盖40的凹部41中的吸收体91具有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接触的薄板状接触部65。由此,吸收体91经由薄板状接触部65而对爬上内侧面47的液体进行吸收。即,吸收体91在爬上内侧面47的液体到达接触部43之前,通过薄板状接触部65来吸收该液体。
优选为,吸收体91的液体吸收力(毛细管力)和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之间的接触部分中的液体的上吸力(毛细管力)相比较大。如果这样,则即使例如液体到达了接触部43,吸收体91也能够沿着内侧面47而吸入该液体。
如图11所示,优选为,在解除压盖时,排出盖40以成为倾斜的姿态而远离液体喷射头26。即,只要以使排出盖40相对于喷嘴面26a而倾斜的方式解除压盖即可。在该情况下,接触部43相对于喷嘴面26a而在输送方向Y上从其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分离。如果这样,则能够使附着于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之间的接触部分上的液体集中到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的另一端接触的一处地方。由此,吸收体91能够有效地沿着内侧面47而吸入附着于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的接触部分上的液体。
薄板状接触部65以如下方式被收纳于凹部41中,即,在吸收体91溶胀时,朝向与凹部41的开口侧、即接触部43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因此,薄板状接触部65即使因溶胀而位移,也不易与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面26a接触。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薄板状接触部65以在吸收体91溶胀时朝向底壁44进行位移的方式被配置,因此进一步降低了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可能性。
排出盖40在其内侧面47上具有环状区域L。内侧面47上的环状区域L在具有防液性的基础上,通过平滑精加工而使其表面被平滑地形成。因此,在环状区域L上,液体很难向上爬。通过在内侧面47上,在从底壁44朝向接触部43的中途处设置液体难以向上爬的环状区域L,从而使爬上内侧面47的液体不易到达接触部43。
待机盖36由与排出盖40相比防液性较低的材料形成。因此,待机盖36被设为,与排出盖40相比液体易于向上爬的结构。由于从液体喷射头26被喷射出的液体或飞散或飘浮,因此液体有时会附着于待机盖36内。当例如油墨附着于待机盖36内时,由于油墨的水分蒸发,因此油墨中所包含的甘油会残留在待机盖36内。当在该状态下待机盖36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待机盖36内的甘油有时会从喷嘴27内的油墨中吸收水分。即,如果液体附着于待机盖36内,则在待机盖36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有可能会促进喷嘴27内的液体的增稠。因此,优选为,排出待机盖36内的液体。
本实施方式的待机盖36与排出盖40相比,液体易于向上爬。因此,附着于待机盖36内的液体易于沿着内侧面367而到达接触部363。即,当待机盖36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待机盖36内的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26的喷嘴面26a上。即,能够使待机盖36内的液体向喷嘴面26a移动。通过利用擦拭部34来对喷嘴面26a进行拂拭,从而使从待机盖36内移动至喷嘴面26a的液体被去除。采用这样的方式,从而使液体从待机盖36内被去除。
接下来,示出与可作为构成排出盖40的唇部53以及待机盖36的唇部368的材料而采用的苯乙烯类弹性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相关的实验结果。
实施以下实验,即,准备多个板状的苯乙烯类弹性体以作为试样,并对与规格不同的多个试样和评价液之间的接触角进行测量的实验。
表1
试样 规格 评价液 刚接触后的接触角
1 A Bk油墨 50°
2 B Bk油墨 40°
3 A Bk、C、M、Y的混合油墨 20°
4 B Bk、C、M、Y的混合油墨 10°
在表1中,示出了试样的规格、评价液的种类、评价液刚接触之后的接触角。规格A是指,未使试样浸渍于评价液中的规格。规格B是指,在将试样以60度浸渍于评价液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注册商标)来擦拭该试样的表面的规格。
评价液的Bk油墨是指,黑色的油墨。评价液的Bk、C、M、Y的混合油墨是指,将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油墨混合在一起而获得的油墨。
接触角为,利用接触角计(英弘精机制的OCA20)而测量出的接触角。具体而言,制作37μl的评价液的液滴,并使该液滴与试样接触,并且通过动画来拍摄接触角的变化,从而对刚接触后的接触角进行测量。
试样1以及试样3为,未被浸渍于评价液中的板状的苯乙烯类弹性体。试样2为,在60度下浸渍于作为评价液的Bk油墨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擦拭了表面的板状的苯乙烯类弹性体。试样4为,在60度下浸渍于Bk、C、M、Y的混合油墨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擦拭了表面的板状的苯乙烯类弹性体。
如表1所示,试样1与Bk油墨之间的接触角被测量为50°。试样2与Bk油墨之间的接触角被测量为40°。试样3与Bk、C、M、Y的混合油墨之间的接触角被测量为20°。试样4与Bk、C、M、Y的混合油墨之间的接触角被测量为10°。
接下来,示出了与盖中的评价液的向上爬相关的实验结果。
实施以下实验,即,准备多个具有由笨乙烯类弹性体形成的唇部的盖以作为试样,并对规格不同的多个试样中的评价液的上爬进行评价的实验。另外,由于在被设置于试样中的唇部的表面上实施了平滑精加工,因此表面粗糙度被设为Ra2.0以下。
表2
试样 规格 评价液 评价液的上爬
a A Bk油墨 不存在
b B Bk油墨 不存在
c A Bk、C、M、Y的混合油墨 不存在
d B Bk、C、M、Y的混合油墨 存在
在表2中,示出了试样的规格、评价液的种类、评价液的上爬。规格A是指,未使试样浸渍于评价液中的规格。规格B是指,在60度下使试样浸渍于评价液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来擦拭该试样的表面的规格。评价液的Bk油墨是指,黑色的油墨。评价液的Bk、C、M、Y的混合油墨是指,将黑色、蓝绿色、品红色、黄色的油墨混合在一起而获得的油墨。即,试样的规格以及评价液的种类与表1相同。
作为评价液的上爬的评价方法,而对在将评价液注入盖内之后,评价液爬上盖的内侧面,是到达了接触部还是未到达接触部进行确认。将在评价液到达接触部的情况设为上爬存在。将评价液未到达接触部的情况设为上爬不存在。
试样a以及试样c为,未被浸渍于评价液中的盖。试样b为,在60度下被浸渍于作为评价液的Bk油墨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擦拭了表面的盖。试样d为,在60度下被浸渍于Bk、C、M、Y的混合油墨中6天之后,通过BEMCOT擦拭了表面的盖。
如表2所示,在试样a、试样b以及试样c中,确认为评价液的上爬不存在。在试样d中,确认为评价液的上爬存在。
根据表1以及表2所示的实验结果,可知如下内容,即,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较小时,液体易于上爬。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获得以下的效果。
(1)由于被设置于凹部41的内侧面47上的环状区域L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dc为20°以上且小于90°,因此具有防液性。由于环状区域L的表面粗糙度为Ra2.0,因此其表面被平滑地构成。在这样的环状区域L中,液体难以上爬。因此,通过将环状区域L设置在凹部41的内侧面47上,从而抑制了凹部41内的液体沿着内侧面47而爬上接触部43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26上的情况。
(2)由于接触部43以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cc为20°以上且小于90°的方式被构成,因此具有防液性。由于接触部43具有防液性,因此降低了通过接触部43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部分而吸取排出盖40内的液体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排出盖40内的液体朝向接触部43上爬的情况。
(3)由于在构成接触部43的唇部53与喷嘴面26a接触的情况下唇部53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适当地形成包括喷嘴27在内的空间CP。
(4)氟类弹性体具有较高的防液性和弹性。因此,作为形成设置有环状区域L并且构成接触部43的唇部53的材料而能够适当地采用。
(5)橡胶擦拭器(拂拭部)34b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w和喷嘴面26a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nf相比较小。因此,在橡胶擦拭器34b(拂拭部)对喷嘴面26a进行擦拭时,能够有效地收集喷嘴面26a的液体。
(6)待机盖36的内侧面367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mc和排出盖40的环状区域L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dc相比较小。因此,待机盖36与环状区域L相比,防液性较低。防液性较低的待机盖36与排出盖40相比,液体易于上爬。当防液性较低的待机盖36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时,待机盖36内的液体爬上内侧面367而附着于喷嘴面26a。即,能够使待机盖36内的液体向喷嘴面26a移动。能够利用因防液性较低而引起的液体的上爬的容易度,从而使待机盖36内的液体向待机盖36外排出。
(7)由于吸收体91的薄板状接触部65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接触,因此薄板状接触部65会吸收爬上内侧面47的排出盖40内的液体。薄板状接触部65在通过吸收液体而溶胀时,朝向与接触部43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因此,能够降低因溶胀而位移的薄板状接触部65与液体喷射头26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26上的情况。
(8)薄板状接触部65通过溶胀而朝向底壁44位移。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通过溶胀而位移的薄板状接触部65与喷嘴面26a接触的可能性。
(9)薄板状接触部65与成为压盖部件42内部的边角的边角部58接触。由此,能够吸收从毛细管力比较高的边角部58起向上爬的液体。
(10)薄板状接触部65远离底壁44。这样,通过薄板状接触部65吸收残留于底壁44上的液体,从而能够降低薄板状接触部65成为被浸渍于液体中的状态的可能性。
(11)与一体地构成吸收体91的情况相比,通过构成包括薄板状接触部65在内的吸收部件(中间吸收部件612)、其他的吸收部件(上侧吸收部件611、下侧吸收部件613)和吸收体91,从而能够很容易地形成薄板状接触部65。
(12)具备限制部件(网状部72),所述限制部件(网状部72)位于与吸收体91相比靠凹部41的开口侧,并对吸收体91的上表面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能够降低溶胀的吸收体91朝向喷嘴面26a进行位移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排出盖40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仅构成吸收体91的第一吸收体61的结构有所不同,关于其他结构则均是相同的。因此,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为主来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出盖4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呈长方形状开口,并且输送方向Y被设为长边方向。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排出盖40具有吸收体91。吸收体9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由第一吸收体61和第二吸收体81这两种吸收体构成。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吸收体61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以划分成柱状吸收部件615和薄板状吸收部件616这两个部件的方式被构成。
在第一吸收体61中,将与底壁44对置的面设为底面62,将底面62的相反侧的面设为表面63。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收体61的底面62为,柱状吸收部件615所具有的面。第一吸收体61的表面63为,柱状吸收部件615所具有的面,也为吸收体91的上表面。
柱状吸收部件615为,柱状地延伸的吸收部件。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为,薄板状地延伸的抽吸部件。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以与柱状吸收部件615相比输送方向Y上的长度较长的方式被形成。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吸收部件612同样地,例如由聚酯、聚乙烯、聚丙烯、丙烯、人造丝、聚氨酯等薄片状的无纺布形成。
柱状吸收部件615以及薄板状吸收部件616分别具有用于供保持部件71的插入片78插入的狭缝66、67。柱状吸收部件615以及薄板状吸收部件616通过将插入片78插入至狭缝66、67中,从而被保持于保持部件71上。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位于被柱状吸收部件615和保持部件71的支承板77夹持的位置处。
如图15所示,吸收体91以将空间CP分隔成与喷嘴面26a对置的第一空间S1和开口有抽吸孔48以及大气连通孔49的第二空间S2的方式被配置在凹部41内。吸收体91具备毛细管力各不相同的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
第一吸收体61构成第一区域R1,第二吸收体81构成第二区域R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第一吸收体61,优选为氨基甲酸乙酯(urethane),作为第二吸收体81,优选为贝鲁伊他(注册商标)。构成第一吸收体61的柱状吸收部件615、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形成柱状吸收部件615、薄板状吸收部件616的材料可以自由选择。在未由相同的材料来形成柱状吸收部件615、薄板状吸收部件616的情况下,优选为,第二吸收体81的毛细管力与柱状吸收部件615、薄板状吸收部件616的毛细管力相比较大。如果这样,则第二吸收体81的第二区域R2具有与第一吸收体61所具备的第一区域R1相比较大的毛细管力。
第二吸收体81被构成为,在宽度方向X上与第一吸收体61相比宽度较小,并且所述第二吸收体81以其上部陷入第一吸收体61的方式被配置于凹部41内。即,在第一吸收体61中与第二吸收体81接触的部分被第二吸收体81压缩。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吸收体81以陷入柱状吸收部件615的方式被配置。
如图16所示,在凹部41的内侧面47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环状区域L。
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吸收体91具有与凹部41的内侧面47接触的薄板状接触部65。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薄板状吸收部件616具有薄板状接触部65。因此,吸收体91具有包含薄板状接触部65在内的吸收部件(薄板状吸收部件616)、和其他的吸收部件(柱状吸收部件615)。薄板状接触部65在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中位于其长边方向上的端部处。在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中,与内侧面47接触的部分也可以称为薄板状接触部65。
第一吸收体61以仅薄板状接触部65与内侧面47接触的方式被配置。即,作为不具有薄板状接触部65的其他的吸收部件的柱状吸收部件615不与内侧面47接触。优选为,柱状吸收部件615在凹部41内远离内侧面47。柱状吸收部件615被构成为,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小。柱状吸收部件615被构成为,输送方向Y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小。
薄板状吸收部件616被构成为,输送方向Y上的大小与凹部41相比较大。在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中,因此,薄板状吸收部件616的端部作为薄板状接触部65而与压盖部件42的内侧面47接触。薄板状吸收部件616在凹部41内,位于与柱状吸收部件615几乎相同的高度位置处。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以覆盖柱状吸收部件615的侧面的一部分这样的姿态而位于凹部41内。
如图17所示,优选为,薄板状接触部65在内侧面47上与压盖部件42的边角部58接触。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以其作为薄板状接触部65而发挥功能的其端部沿着内侧面47而延伸的方式被配置。由此,被配置于凹部41内的薄板状接触部65与边角部58接触。
如图15以及图17所示,薄板状接触部65以在吸收体91溶胀的情况下向与接触部43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收纳于凹部41中。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薄板状接触部65以在吸收体91溶胀的情况下沿着在凹部41内环状地延伸的内侧面47而进行位移的方式被收纳于凹部41中。
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以沿着内侧面47而延伸的姿势被收纳于凹部41中,其中,所述内侧面47在凹部41内环状地延伸。当在这样的状态下吸收体91发生溶胀时,薄板状吸收部件616以在其长边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进行位移。因此,在吸收体91发生溶胀的情况下,特别是在薄板状吸收部件616发生溶胀的情况下,薄板状接触部65以沿着内侧面47而包围柱状吸收部件615的方式延伸并位移。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上述的(1)~(7)、(9)~(12)的效果。
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也可以像下文所示的改变例那样进行变更。此外,既可以将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包含的结构和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任意地进行组合,也可以将下述改变例所包含的结构彼此进行组合。
·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该改变例中的液体喷射头26具有固定板261。固定板261以覆盖喷嘴面26a的一部分的方式被安装。固定板261由SUS(不锈钢)形成,并且具有用于使喷嘴27露出的贯穿窗262。固定板261在使喷嘴27从贯穿窗262中露出的状态下被安装于喷嘴面26a上。在该情况下,擦拭部34对固定板261的表面、和从贯穿窗262中露出的喷嘴面26a进行拂拭。
排出盖40通过与构成液体喷射头26的固定板261进行接触,从而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即,在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接触部43与固定板261的表面接触。另外,也可以通过接触部43经由固定板261的贯穿窗262而与喷嘴面26a接触,从而使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
优选为,在喷嘴面26a中,在至少从贯穿窗262中露出的部分上作为防液处理而形成薄膜基底层和防液膜层。接触部43所接触的固定板261的表面具有与实施了防液处理的喷嘴面26a相比较高的润湿性。换而言之,固定板261的表面具有与从贯穿窗262露出的喷嘴面26a相比较低的防液性。
·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具备向待机盖36内供给湿润液的湿润液供给机构。湿润液是指,由例如纯水以及防腐剂构成的液体。当该待机盖36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通过待机盖36内的湿润液从而抑制了喷嘴27的干燥。由于在具备湿润液供给机构的情况下,如上述那样在待机盖36内会产生湿润液的上爬的情况,因此能够向喷嘴面26a供给湿润液。即,能够通过湿润液来使在喷嘴面26a上增稠以及固化的液体软化。其结果为,能够很容易地通过擦拭部34来去除软化了的液体。
·环状区域L既可以从唇部53起跨及侧壁45而形成,也可以仅被形成于侧壁45上。
·环状区域L也可以仅被形成于边角部58上。
·如图11所示,在以接触部43相对于喷嘴面26a而于输送方向Y上从其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分离的方式使排出盖40相对于喷嘴面26a进行倾斜从而解除压盖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一端侧形成环状区域L。如果这样,则能够进一步有效地使附着于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的接触部分上的液体集中于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的另一端接触的一处地方。
·唇部53只要不构成内侧面47即可。在该情况下,侧壁45构成内侧面47的整周。
·排出盖40并不限于长方形地开口的结构,也可以为长孔状地开口的结构。如果这样,由于压盖部件42的拐角变大,因此能够抑制边角部58中的液体的上爬。
·如图22所示,排出盖40也可以被构成为,形成接触部43朝向成为凹部41内的内侧延伸的形状。尤其是,构成接触部43的唇部53的内侧面47只要设为朝向内侧弯曲的形状即可。即,优选为,设为在唇部53的内侧面47上附有拐角这样的形状。如果这样,则喷嘴面26a与接触部43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角度θ变大,从而能够抑制液体的上爬。
·吸收体91并不限于由多个吸收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由一个吸收体形成。吸收体91也可以由单一种类的吸收体构成。
·第一吸收体61并不限于由多个吸收部件形成的结构,也可以由一个吸收部件形成。
·也可以通过液体喷射头26相对于待机盖36以及排出盖40进行移动,从而使待机盖36以及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
·也可以在待机盖36以及排出盖40解除液体喷射头26的压盖时,使待机盖36以及排出盖40相对于喷嘴面26a而垂直地移动。
·待机盖36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在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时,形成包括全部的喷嘴27在内的空间。
·也可以在凹部41内不设置吸收体91。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内侧面47上设置有环状区域L,则也能够抑制液体的上爬。
·也可以在内侧面47上不设置环状区域L。在该情况下,如果在凹部41内设置有吸收体91,则也能够抑制液体的上爬。
·抽吸孔48的开口的一部分也可以不被吸收体91所覆盖。
·吸收体91也可以不将空间CP分隔为空间S1和空间S2。
·也可以在压盖部件42上设置插入片78或底板73,并在凹部41内对吸收体91进行保持。在该情况下,排出盖40也可以不具备保持部件71。
·排出盖40也可以兼作待机盖36。即,通过在不实施液体的喷射动作等时排出盖40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压盖,从而能够对喷嘴27的干燥进行抑制。
·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为,不具备对液体喷射头26进行保持的滑架25,而具备印刷范围跨及介质ST的宽度整体的行式头的行式头型。
·介质ST并不限于纸张,既可以为塑料薄膜、较薄的板材等,也可以为被用于印染装置等中的布帛、T恤等衣物、或者文具或餐具等的立体物。
·液体喷射头26所喷射的液体并不限于油墨,也可以为例如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等。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对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而含有电极材料或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的材料的液状体进行喷射从而实施记录的结构。
在下文中,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而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思想1
一种盖,其特征在于,具有:接触部,其被设置为能够与液体喷射头接触,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底壁以及侧壁,其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所述凹部在其内侧面上具有环状区域,
所述环状区域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并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
根据该结构,由于被设置于凹部的内侧面上的环状区域与液体之间的接触角φdc为20°以上且小于90°,因此具有防液性。由于环状区域的表面粗糙度为Ra2.0,因此其表面被平滑地构成。在这样的环状区域上,液体难以向上爬。因此,通过在凹部的内侧面上设置环状区域,从而抑制了凹部内的液体沿着内侧面而爬上接触部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上的情况。
思想2
如思想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c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
根据该结构,由于接触部具有防液性,因此降低了通过接触部与液体喷射头接触的部分而吸取盖内的液体的可能性。由此,能够抑制盖内的液体朝向接触部而上爬的情况。
思想3
如思想1或思想2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唇部,所述唇部由弹性部件形成,
所述唇部构成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接触部,
所述环状区域被设置在所述唇部上。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构成接触部的唇部与喷嘴面接触的情况下,唇部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适当地形成包括喷嘴在内的空间。
思想4
如思想3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氟类弹性体。
根据该结构,氟类弹性体具有较高的防液性和弹性。因此,能够作为形成设置有环状区域并且构成接触部的唇部的材料而适当采用。
思想5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
排出盖,其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并且接收从所述喷嘴被排出的所述液体,其中,所述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的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所述凹部在其内侧面上具有环状区域,
所述环状区域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并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1同样的效果。
思想6
如思想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c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2同样的效果。
思想7
如思想5或思想6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盖具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唇部,
所述唇部构成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接触部,
所述环状区域被设置在所述唇部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3同样的效果。
思想8
如思想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氟类弹性体。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4同样的效果。
思想9
如思想5至思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擦拭部,所述擦拭部具有以能够对所述喷嘴面进行擦拭的方式与所述喷嘴面接触的拂拭部,
所述拂拭部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w小于所述喷嘴面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nf,
所述接触角φdc大于所述接触角φw,且小于所述接触角φnf。
根据该结构,由于拂拭部与液体的接触角φw小于喷嘴面与液体的接触角φnf,因此在拂拭部对喷嘴面进行擦拭时,能够有效地对喷嘴面的液体进行捕集。
思想10
如思想5至思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待机盖,所述待机盖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并且在所述液体喷射头处于待机中的情况下形成所述空间,其中,所述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的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所述待机盖中的所述凹部的内侧面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mc小于所述接触角φdc。
根据该结构,待机盖的内侧面与液体的接触角φmc小于环状区域与液体的接触角φdc。因此,待机盖与环状区域相比,防液性较低。防液性较低的待机盖与排出盖相比,液体易于向上爬。当防液性较低的待机盖与液体喷射头接触时,待机盖内的液体爬上侧壁而附着于喷嘴面。即,能够使待机盖内的液体向喷嘴面移动。能够利用因防液性较低而引起的液体的上爬的容易度,而使待机盖内的液体向待机盖外排出。
思想11
一种盖,其特征在于,具备:
压盖部件,所述压盖部件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其中,所述接触部被设置为能够与液体喷射头接触,所述液体喷射头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吸收体,其被收纳于所述凹部内,并能够吸收所述液体,
所述吸收体具有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进行接触的薄板状接触部,并且所述抽吸体以如下方式被收纳于所述凹部内,即,在发生了溶胀的情况下,所述薄板状接触部朝向与所述接触部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
根据该结构,由于吸收体的薄板状接触部与凹部的内侧面接触,因此薄板状接触部对爬上内侧面的盖内的液体进行抽吸。薄板状接触部在通过吸收液体而发生溶胀时,朝向与接触部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因此,能够降低因吸收体发生溶胀而进行位移的薄板状接触部与喷嘴面接触的可能性。因此,能够抑制液体附着于液体喷射头上的情况。
思想12
如思想11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以如下方式被收纳于所述凹部内,即,在发生了溶胀的情况下,所述薄板状接触部朝向所述底壁进行位移。
根据该结构,由于因溶胀而进行位移的薄板状接触部朝向底壁位移,因此能够更加降低薄板状接触部与喷嘴面接触的可能性。
思想13
如思想11或思想12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板状接触部与成为所述压盖部件内部的边角的边角部接触。
根据该结构,能够吸收从毛细管力较高的边角部上爬的液体。
思想14
如思想1至思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板状接触部远离所述底壁。
根据该结构,通过薄板状接触部吸收残留于底壁上的液体,从而能够降低薄板状接触部成为被浸渍于液体中的状态的可能性。
思想15
如思想11至思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抽吸体由包括所述薄板状接触部在内的吸收部件和其他吸收部件构成,
所述其他抽吸部件远离所述内侧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很容易地形成薄板状接触部。
思想16
如思想11至思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盖,其特征在于,
具备限制部件,所述限制部件位于与所述抽吸体相比靠所述凹部的开口侧,且对所述吸收体的上表面的位置进行限制。
根据该结构,能够降低发生溶胀的吸收体朝向喷嘴面位移的可能性。
思想17
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
排出盖,其具有压盖部件和吸收体,并且对从所述喷嘴被排出的所述液体进行接收,其中,所述压盖部件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所述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所述吸收体被收纳在所述凹部内,并能够吸收所述液体,所述吸收体具有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进行接触的薄板状接触部,所述吸收体以如下方式被收纳于所述凹部内,即,在发生了溶胀的情况下,所述薄板状接触部朝向与所述接触部所在的一侧不同的方向进行位移。
根据该结构,能够获得与思想11同样的效果。
符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3…筐体;14…放卷部;15…支承台;15a…肋条;16…液体收纳体;17…收纳体保持部;23…液体喷射部;24…导向轴;25…滑架;26…液体喷射头;26a…喷嘴面;27…喷嘴;28…废液回收体;29…安装部;31…维护单元;31a…升降机构;32…盖单元;32a…移动机构;33…抽吸机构;33a…旋转体;34…擦拭部;34a…布擦拭器(拂拭部);34b…橡胶擦拭器(拂拭部);35…冲洗盒;36…待机盖;37…抽吸流道;38…通气流道;39…大气开放阀;40…排出盖;41…凹部;42…压盖部件;43…接触部;44…底壁;45…侧壁;46…内底面;47…内侧面;48…抽吸孔;49…大气连通孔;51…连接管部;52…连接管部;53…唇部;54…角部;55…角部;58…边角部;61…第一吸收体;62…底面;63…表面;65…薄板状接触部;66…狭缝;67…狭缝;71…保持部件;72…网状部;73…底板;74…板簧;75…卡止片;76…卡止片;77…支承板;78…插入片;81…第二吸收体;82…底面;83…表面;91…吸收体;261…固定板;262…贯穿窗;361…凹部;362…压盖部件;363…接触部;364…底壁;365…侧壁;366…内底面;367…内侧面;368…唇部;369…大气连通路径;611…上侧吸收部件;612…下侧吸收部件;612…中间吸收部件;613…下侧吸收部件;615…柱状吸收部件;616…薄板状吸收部件;L…环状区域;M…试样;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Z…铅直方向;CP…空间;LA…非印刷区域;NL…喷嘴列;PA…印刷区域;R1…第一区域;R2…第二区域;RA…非印刷区域;RS…卷筒体;S1…第一空间;S2…第二空间;ST…介质。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具有设置了喷射液体的喷嘴的喷嘴面;
排出盖,其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并且接收从所述喷嘴被排出的所述液体,其中,所述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擦拭部,其具有以能够对所述喷嘴面进行擦拭的方式与所述喷嘴面接触的拂拭部,
所述凹部在其内侧面上具有环状区域,
所述环状区域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d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并且表面粗糙度成为Ra2.0以下,
所述拂拭部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w小于所述喷嘴面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nf,
所述接触角φdc大于所述接触角φw,且小于所述接触角φn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被构成为,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cc成为20°以上且小于90°。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盖具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唇部,
所述唇部构成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以及所述接触部,
所述环状区域被设置在所述唇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为氟类弹性体。
5.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待机盖,所述待机盖具有接触部和底壁以及侧壁,并且在所述液体喷射头处于待机中的情况下形成所述空间,其中,所述接触部以能够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方式被设置,所述底壁以及侧壁构成如下凹部,所述凹部能够在该接触部与所述液体喷射头接触的情况下形成包括所述喷嘴在内的空间,
所述待机盖中的所述凹部的内侧面与所述液体的接触角φmc小于所述接触角φdc。
CN201811509863.6A 2017-12-14 2018-12-11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Active CN1099555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39929 2017-12-14
JP2017239928A JP2019104209A (ja) 2017-12-14 2017-12-14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JP2017239929A JP7056128B2 (ja) 2017-12-14 2017-12-14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239928 2017-12-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5595A CN109955595A (zh) 2019-07-02
CN109955595B true CN109955595B (zh) 2022-07-05

Family

ID=67023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09863.6A Active CN109955595B (zh) 2017-12-14 2018-12-11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9555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6958B2 (ja) * 2019-01-28 2023-01-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吸収器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90724A (ja) * 1994-04-21 1995-11-07 Fujitsu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005271458A (ja) * 2004-03-25 2005-10-06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7678A (ja) * 2004-06-29 2006-01-12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装置の維持回復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21805A (ja) * 2007-03-15 2008-09-25 Seiko Epson Corp 液体消費装置
JP5024122B2 (ja) * 2008-03-04 2012-09-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印刷装置、メディア処理装置、液体吐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052546A (ja) * 2011-09-01 2013-03-21 Fujifilm Corp 撥液表面を有する構造体、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ノズルプレート、ならびに、該構造体および該ノズルプレートの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JP2013256102A (ja) * 2012-05-14 2013-12-2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4582972B (zh) * 2012-08-17 2016-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JP6155948B2 (ja) * 2013-08-08 2017-07-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215385A (ja) * 2015-05-14 2016-12-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の修復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7200754A (ja) * 2016-04-27 2017-11-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用キャッピング機構、液体噴射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用キャッピング機構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55595A (zh) 201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109257A1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5998595B2 (ja) 液体除去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013696A (ja) プリンタ内の流体および気体を配分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
JP201218381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洗浄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08501534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装置及其维护方法
CN109955595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盖
US905081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with recording head cap having plural release valves
CN109278411B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2020116766A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217445B1 (en) Microcapping of inkjet nozzles
JP705612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04209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US20090147044A1 (en) Pressure capping of inkjet nozzles
CN111169172B (zh) 帽盖、液体喷射装置
JP682198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0205274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769522B2 (ja) 記録ヘッドの回復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07151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8086741A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
JP4178727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0052337A (ja) 流体噴射装置
CN111114133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JP732302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US20240017551A1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20104426A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