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937654A - 水田作业机 - Google Patents

水田作业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937654A
CN109937654A CN201811575234.3A CN201811575234A CN109937654A CN 109937654 A CN109937654 A CN 109937654A CN 201811575234 A CN201811575234 A CN 201811575234A CN 109937654 A CN109937654 A CN 1099376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te preparation
supported
scaffold
working
paddy f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752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日熊敏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9376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9376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49/00Combined machines
    • A01B49/04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 A01B49/06Combinations of soil-working tools with non-soil-working tools, e.g. planting tools for sowing or fertili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06Other parts or details or planting mach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CPLANTING; SOWING; FERTILISING
    • A01C11/00Transplanting machines
    • A01C11/02Transplanting machines for seedlin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 Transplanting Machines (AREA)
  • Sowing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将整地装置配置在作业装置和后轮之间,适当地支承整地装置。作业装置具有:支承框架(12),连结在连杆机构的后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供给部(6),连结在支承框架(12),并配置在支承框架(12)的后侧,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整地装置(26)具有:驱动轴(34),沿着左右方向以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整地体(35),安装在驱动轴(34);以及轴支承部(29、3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驱动轴(34)。所述水田作业机还具有支承机构(51),支承机构(51)支承在支承框架(12),并配置在支承框架(12)的前侧。在支承机构(51)支承有轴支承部(29、30),整地装置(26)支承在作业装置和后轮(2)之间。

Description

水田作业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对农田面进行整地的整地装置的乘坐型插秧机、乘坐型播种机等水田作业机的整地装置的支承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在水田作业机的整地装置,大多具有: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以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整地体,安装在驱动轴,与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从而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轴支承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驱动轴,整地装置配置在支承于机体的后部的作业装置和机体的后轮之间。
就作为具有上述整地装置的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已知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就整地装置而言,在驱动轴的左右端部设置有轴支承部(传动箱),轴支承部向后侧延伸,并连接在秧苗插植装置(相当于作业装置)的插植传动箱(相当于供给部)的横侧部。
由此,整地装置的左右端部通过轴支承部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传动箱,整地装置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的前侧,并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与后轮之间。
在专利文献1中,为了将整地装置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和后轮之间,整地装置的轴支承部向后侧较大地延伸,因而在整地装置附近的小型化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整地装置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传动箱,因此,施加在整地装置的负荷也施加在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传动箱上,因而在减轻对秧苗插植装置的插植传动箱的负荷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2-5518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就将整地装置配置在作业装置和后轮之间的水田作业机而言,能够适当地支承整地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水田作业机具有:连杆机构,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并向后侧延伸;作业装置,支承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以及整地装置,对农田面进行整地,所述作业装置具有:支承框架,连结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供给部,连结在所述支承框架,并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后侧,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所述整地装置具有: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以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整地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从而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轴支承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轴,所述水田作业机还具有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在所述支承机构支承有所述轴支承部,所述整地装置支承在所述作业装置和支承机体的后轮之间。
在本发明中,就作业装置而言,具有支承框架,该支承框架连结在连杆机构的后部并向左右方向延伸,作业装置的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的供给部连结在支承框架,支承框架为支承作业装置的供给部的主要强度部件。
此时,由于作业装置的供给部连结在支承框架并配置在支承框架的后侧,因此,支承框架配置在作业装置的比较靠前的位置。
在上述状态下,根据本发明,整地装置经由支承机构支承在具有足够强度的支承框架,并支承在作业装置和后轮之间,整地装置并未支承在作业装置的供给部。
由此,通过将支承框架配置在作业装置的比较靠前的位置,从而不需要过分地扩大支承机构,就能够将整地装置顺利地支承在作业装置和后轮之间,因此,能够实现整地装置附近的小型化。
相对于支承框架,在前侧配置有支承机构和整地装置,在后侧配置有作业装置的供给部,因此,能够不受作业装置的供给部的影响而顺利地配置支承机构,从而能够实现整地装置附近的小型化。
通过将整地装置支承在支承框架,能够以足够的强度支承整地装置,而且,能够减轻对作业装置的供给部的负荷,从而能够提高作业装置的供给部的耐用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轴支承部被配置成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轴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所述支承机构的左右宽度被设定成比所述整地装置的左右宽度窄。
根据本发明,就整地装置而言,当在驱动轴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配置轴支承部时,就支承轴支承部的支承机构而言,能够将支承机构的左右宽度顺利地设定成比整地装置的左右宽度窄。
由此,能够使支承机构小型化,从而能够实现整地装置附近的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轴支承部与所述后轮重叠的方式将所述轴支承部配置在所述后轮的后侧。
就整地装置而言,在轴支承部的部分并未配置整地体,因此,与轴支承部相对应的农田面部分未被整地。
由于后轮的经过部分的农田面荒芜,因此,就作业装置的供给部而言,在后轮的经过部分不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也没有必要通过整地装置对后轮的经过部分进行整地。
在上述状态下,根据本发明,就整地装置而言,与轴支承部相对应的农田面部分未被整地,该部分为后轮的经过部分,也为作业装置的供给部不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的部分,因此,不会给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造成障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承机构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对所述支承机构进行升降操作。
根据本发明,能够通过升降机构对支承机构和整地装置进行升降操作,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整地装置的整地深度的调节、以及操作成使整地装置从农田面上升而不进行整地的状态等,从而能够提高整地装置的作业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承机构具有:支承轴,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部;以及支承臂,连结在所述支承轴并向前侧延伸,连接在所述轴支承部,通过使所述支承轴和所述支承臂绕所述轴心正逆旋转,从而使所述整地装置升降。
根据本发明,当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整地装置时,支承机构由支承轴和支承臂简单地构成,能够实现整地装置附近构造的简单化和小型化。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承机构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升降机构不是作用于支承机构的左右端部,而是作用于支承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因此,不会破坏支承机构的左右平衡,通过升降机构对支承机构进行升降操作,从而能够稳定地进行整地装置的升降操作。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配置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的左横侧或右横侧。
如上所述,当在支承机构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配置升降机构时,根据本发明,在支承机构的右端部和连杆机构的后部的右横侧部之间、或在支承机构的左端部和连杆机构的后部的左横侧部之间,配置有升降机构。
由此,能够不受连杆机构的后部的影响而顺利地配置升降机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阻挡所述整地体向后方飞溅的泥土的挡泥罩支承在所述轴支承部。
根据本发明,就整地装置而言,当具有阻挡整地体向后方飞溅的泥土的挡泥罩时,能够将轴支承部兼用作挡泥罩的支承部件,因此,能够实现整地装置的构造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乘坐型插秧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控制装置和各部的连结状态的概要图。
图3是整地装置、支承机构和升降机构的横剖俯视图。
图4是整地装置的右部的纵剖主视图。
图5是罩体的剖视图和侧视图。
图6是整地装置、支承机构和升降机构的纵剖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后轮
3:连杆机构
5:秧苗插植装置(作业装置)
6:插植传动箱(供给部)
7:旋转箱(供给部)
8:插植臂(供给部)
11:机体
12:支承框架
26:整地装置
28:支承轴
28a:支承臂
29、30:轴支承部
34:驱动轴
35:整地体
36:挡泥罩
51:支承机构
52:升降机构
G:农田面
P1:轴心
W1:左右宽度
W2:左右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作为水田作业机的一例的乘坐型插秧机。
如无特别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如以下所述。机体11的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为“前”,后退侧的行进方向为“后”。以沿前后方向的朝前的姿势为基准,相当于右侧的方向为“右”,相当于“左侧”的方向为“左”。
(乘坐型插秧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乘坐型插秧机在具有左右前轮1和左右后轮2的机体11的后部,支承有升降自由的连杆机构3和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驱动的液压缸4,连杆机构3向后侧延伸,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支承有秧苗插植装置5(相当于作业装置)。
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前部支承有整地装置26。在机体11具有驾驶座椅13和对前轮1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柄14。
(秧苗插植装置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秧苗插植装置5具有支承框架12、供给箱15、插植传动箱6(相当于供给部)、旋转箱7(相当于供给部)、插植臂8(相当于供给部)、浮板9以及载秧台10等。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支承框架12为截面呈四边形的管状,以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在秧苗插植装置5的下部的前部。在支承框架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连结有供给箱15,供给箱15以绕前后方向的轴心P11自由横摆的方式连结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的纵连杆3a的下部。
多个插植传动箱6以在左右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连结在支承框架12的后表面部,并向后侧延伸。在插植传动箱6的后部的右侧部和左侧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旋转箱7,在旋转箱7的两端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一对插植臂8。
根据以上结构,支承框架12连结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并向左右方向延伸,秧苗插植装置5以绕连杆机构3的后部的轴心P11自由横摆的方式受到支承。
插植传动箱6(旋转箱7和插植臂8)连结在支承框架12并配置在支承框架12的后侧。
(向前轮和后轮传递动力的行驶传动系统的构造)
如图1所示,在机体11的前部支承有传动箱17,在连结于传动箱17的前部的支承框架18支承有发动机19。
在传动箱17的左横侧部连结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20,发动机19的动力经由传动带21传递至无级变速装置20。无级变速装置20在中立位置、前进侧和后退侧无级别地自由变速,通过设置在操纵手柄14的左横侧的变速杆22操作无级变速装置20。
无级变速装置20的动力经由传动箱17的内部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和前轮差动装置(未图示)传递至左右前轮1。
支承左右后轮2的后车轴箱23支承在机体11的后部,从前轮差动装置之前分出的动力经由传动轴24传递至后车轴箱23,经由后车轴箱23的内部的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左右后轮2。
(向秧苗插植装置传递动力的作业传动系统的构造)
如图1所示,在传动箱17的内部具有株距变速装置(未图示)和插植离合器(未图示)。
就传动箱17而言,从无级变速装置20和副变速装置之间分出的动力经由株距变速装置和插植离合器传递至传动轴25,并从传动轴25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的供给箱15的内部的传动机构(未图示)。
传动轴25的动力从供给箱15的传动机构传递至载秧台10的横向移送轴(未图示),经由传动轴(未图示)传递至插植传动箱6,经由插植传动箱6的内部的传动机构(未图示)传递至旋转箱7。
当将插植离合器操作成传动状态时,动力传递至秧苗插植装置5,使秧苗插植装置5动作。如图1所示,随着载秧台10被向左右往复横向移送驱动,旋转箱7受到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驱动,2组插植臂8从载秧台10的下部交替取出秧苗(相当于农用资源),并插植在(提供给)农田面G(参照图2)。
当将插植离合器操作成切断状态时,向秧苗插植装置5传递的动力被切断,秧苗插植装置5停止,载秧台10和旋转箱7也停止。
(整地装置的整体构造和支承构造)
如图3和图6所示,整地装置26具有:驱动轴34,沿着左右方向以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整地体35,安装在驱动轴34并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驱动,从而对农田面G(参照图2)进行整地;轴支承部29、30,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驱动轴34;以及挡泥罩36和罩体37、48等。
整地装置26通过以下说明的方式支承在支承框架12,如图1所示,整地装置26在从侧面观察时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和后轮2之间。
如图3和图6所示,托架27连结在支承框架12的前表面部并向前侧延伸。圆管状的支承轴28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1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托架27,支承臂28a连结在支承轴28并向前侧延伸。
臂部29a、30a从轴支承部29、30朝上延伸,轴支承部29、30的臂部29a、30a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2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在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的前端部。
根据以上结构,具有托架27、支承轴28以及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等的支承机构51支承在支承框架12并配置在支承框架12的前侧。
整地装置26(轴支承部29、30)经由支承机构51支承在支承框架12,通过使支承轴28(支承臂28a)绕轴心P1旋转(升降)(摆动),能够使整地装置26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支承框架12)进行升降。
如图3所示,以在从前后方向观察时轴支承部30与后轮2重叠的方式将轴支承部30配置在后轮2的后侧,轴支承部30被配置成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驱动轴34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
整地装置26(驱动轴34)以横跨秧苗插植装置5的大致整个宽度的方式沿左右方向配置,就整地装置26(驱动轴34)而言,右端部位于比右后轮2靠近右横外侧的位置,左端部位于比左后轮2靠近左横外侧的位置。
由此,支承机构51(支承轴28)的左右宽度W1被设定成比整地装置26(驱动轴34)的左右宽度W2窄。
(整地装置的升降构造)
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在支承框架12,支承部件16连结在支承轴28的中央的支承臂28a的附近并向上侧延伸。从侧面观察时呈扇形的升降齿轮31以绕连结在支承部件16的托架16a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3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升降齿轮31的前端部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7自由摆动的方式连接在轴支承部29的臂部29a的比轴心P2靠近上侧的部分。在支承部件16支承有齿轮箱32和电动马达33,齿轮箱32的行星齿轮32a与升降齿轮31啮合。
横跨支承部件16的上部和支承轴28的中央的支承臂28a的前端部连接有弹簧49,通过弹簧49对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向上升侧施力。
根据以上结构,具有升降齿轮31、齿轮箱32(行星齿轮32a)、电动马达33和弹簧49等的升降机构52在从侧面观察时设置在支承框架12的上侧。
如图3所示,升降机构52俯视时配置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的左横侧,升降机构52配置在比支承机构51(支承轴28)的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俯视时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与支承机构51(支承轴28)的左端部之间)。
如图6所示,就升降机构52而言,通过电动马达33旋转驱动齿轮箱32的行星齿轮32a,由此,升降齿轮31被绕轴心P3上下摆动驱动,经由轴支承部29上下摆动操作(升降操作)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支承机构51),从而能够上下变更整地装置26的位置。
在支承部件16的托架16a安装有电位计型整地高度传感器50,通过整地高度传感器50检测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相对于支承框架12的上下角度(整地装置26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将升降齿轮31连接在轴支承部29的臂部29a,在升降齿轮31停止的状态下,轴支承部29、30的臂部29a、30a并不绕支承轴28的支承臂28a的轴心P2前后摆动,整地装置26的姿势固定。
(整地装置的驱动轴、左右轴支承部的构造)
如图3、图4和图6所示,驱动轴34由截面呈4边形的管构成,通过轴支承部29、30沿着左右方向配置,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4自由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承。
如图4所示,就轴支承部30而言,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以相同的长度凸出的凸出部30b。在轴支承部30(凸出部30b)的内部,外表面部的截面呈圆形的垫圈38外嵌在驱动轴34。通过轴承39支承垫圈38(驱动轴34),在轴承39的两侧设置有密封部件40。
如图3所示,轴支承部30位于后轮2的后侧,挡泥板41连结在轴支承部30的臂部30a并向斜后上方延伸。被后轮2飞溅到后侧的泥土被挡泥板41阻挡,从而防止泥土附着在秧苗插植装置5等上,且溅到挡泥板41上的泥土易于向下侧滑落。
(整地装置的中央的轴支承部的构造以及向驱动轴传递动力的传动构造)
如图3所示,在驱动轴34的中央部,外表面部的截面呈圆形的垫圈42以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的方式外嵌在驱动轴34。就轴支承部29而言,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两侧以不同的长度凸出的凸出部29b,29c。
轴支承部29外嵌在垫圈42的左部,轴支承部29以短凸出部29b朝向左侧(外侧)且长凸出部29c朝向右侧(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方式配置。
在轴支承部29(凸出部29b、29c)的内部,通过2个轴承39支承垫圈42(驱动轴34),在轴承39的外侧设置有密封部件40。在轴承39之间,在垫圈42的偏靠轴支承部29的短凸出部29b侧的部分连结有伞齿轮43。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轴支承部29具有向前上方倾斜的套筒部29d。在轴支承部29的套筒部29d支承有输入轴44,输入轴44的伞齿轮44a与伞齿轮43啮合。
在后车轴箱23的后部具有向后下方倾斜的套筒部23a。在后车轴箱23的套筒部23a支承有输出轴45,横跨输出轴45和输入轴44连接有传动轴46。
由此,就后车轴箱23而言,传递至后轮2的动力分出并传递至输出轴45。输出轴45的动力经由传动轴46、输入轴44(伞齿轮44a)以及伞齿轮43传递至驱动轴34(垫圈42),驱动轴34被沿着图1和图6所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
如图3和图4所示,承接部29e、30c从轴支承部29、30的臂部29a、30a向横侧延伸。在轴支承部29、30的承接部29e、30c支承有挡泥罩36,挡泥罩36配置在整地体35的后侧。
(整地装置的整地体的构造)
如图3和图4所示,准备有多个整地体35,多个整地体35安装在驱动轴34,由此构成整地装置26。
如图4所示,整地体35具有:套筒部35a、平板状的支承部35b,设置在套筒部35a的外周部;以及宽度较大的整地部35c,设置在支承部35b的外周部分的多个部位,整地体35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
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呈角管状。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内周面的截面呈4边形,形成为与驱动轴34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外周面的截面呈4边形,形成为与驱动轴34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在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插入有驱动轴34,通过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内周面和驱动轴34的外周面的4边形,使得整地体35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
如图3和图4所示,就相邻的整地体35而言,整地体35的整地部35c的横侧部分相互接触,就轴支承部29、30而言,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抵接在垫圈38、42的端部,并且,在驱动轴34的左右端部,整地体35通过销47固定(防脱)在驱动轴34,通过以上几点,在驱动轴34决定了整地体35的位置。
根据以上结构,通过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驱动整地体35,通过整地体35的整地部35c对农田面G进行整地,即使整地体35使泥土向后侧飞溅,飞溅的泥土也会被挡泥罩36阻挡。
轴支承部30位于后轮2的后侧,在整地装置26的轴支承部30的部分未设置整地体35,浮板9位于轴支承部30的后侧。
由此,后轮2的经过部分未被整地装置26整地,而是通过浮板9将农田面G的凹凸弄平整。在后轮2的经过部分未通过秧苗插植装置5(插植臂8)进行秧苗插植,在从后轮2的经过部分向左右横侧分离的位置,通过秧苗插植装置5(插植臂8)进行秧苗插植。
与上述同样地,在整地装置26的垫圈42的部分未设置整地体35,中央浮板9位于垫圈42的后侧。由此,在垫圈42的部分未通过整地装置26进行整地,而是通过中央浮板9将农田面G的凹凸弄平整。
(整地装置的罩体的构造)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整地体35的与垫圈38、42接触的部分具有共计6个罩体37,6个罩体37具有相同的形状,能够通用。在整地体35的驱动轴34的左右端部的部分具有2个罩体48,2个罩体48具有相同的形状,能够通用。
罩体37具有角管状的套筒部37a。罩体37的套筒部37a的内周面的截面呈4边形,形成为与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由此,驱动轴34的外周面、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内周面、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外周面以及罩体37的套筒部37a的内周面的截面形成为相同形状的4边形。
如图5所示,罩体48具有平板部48a、套筒部48b和开口部48c,由合成树脂一体形成。罩体48的套筒部48b呈角管状,罩体48的套筒部48b的内周面的截面呈4边形,形成为与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外周面相同的形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驱动轴34插入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的状态下,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插入罩体37的套筒部37a,罩体37的套筒部37a外嵌在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罩体37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
罩体37(套筒部37a)从横侧进入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与整地部35c之间。罩体37与整地体35的整地部35c的横侧部分接触(相邻),轴支承部29、30的凸出部29b、30b从整地体35的相反侧进入罩体37。
在驱动轴34的左右端部,罩体48的套筒部48b外嵌在整地体35的套筒部35a,通过销47将整地体35和罩体48固定(防脱)在驱动轴34,罩体48与驱动轴34一体旋转。
(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概要)
就该乘坐型插秧机而言,如图2所示,具有升降控制功能,该升降控制功能以使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距离农田面G的设定高度H1的方式,通过液压缸4对连杆机构3进行升降操作,从而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将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插植深度保持在设定深度。
机体11具有控制装置53,还具有对液压缸4供排操作动作油的控制阀54,通过控制装置53操作控制阀54。
在插植传动箱6的下部,支承轴55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P5自由旋转的方式受到支承,连结在支承轴55的支承臂55a向后侧延伸,浮板9的后部以绕支承臂55a的后部的左右方向的轴心P6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受到支承。
插植深度杆56连结在支承轴55并向斜前上侧延伸,插植深度杆56插入连结在支承框架12的杆引导部57。通过将插植深度杆56卡合在杆引导部57并固定位置,从而决定了轴心P6(支承轴55的支承臂55a)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的位置,由此决定了设定高度H1。
此时,如图3所示,升降机构52俯视时配置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的左横侧,并且,插植深度杆56和杆引导部57俯视时配置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的右横侧。
插植深度杆56和杆引导部57配置在比支承机构51(支承轴28)的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俯视时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与支承机构51(支承轴28)的右端部之间)。
如图2所示,电位计型高度传感器58支承在支承框架12,并以横跨高度传感器58的检测臂58a和中央浮板9的前部的方式连接有连结部件59。
根据以上结构,相对于触地追随农田面G的浮板9,经由连结部件59而通过高度传感器58检测从农田面G(浮板9)至秧苗插植装置5的高度,并将高度传感器58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53。
根据高度传感器58的检测值,通过控制装置53操作控制阀54,使液压缸4伸缩动作,以使秧苗插植装置5保持在距离农田面G的设定高度H1的方式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由此,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插植深度保持在与设定高度H1相对应的设定深度。
通过操作插植深度杆56从而变更轴心P6(支承轴55的支承臂55a)的位置,能够变更设定高度H1。
由此,以保持在变更后的设定高度H1的方式对秧苗插植装置5进行升降操作,从而能够变更插植臂8进行的秧苗插植深度。
(整地装置的伴随秧苗插植装置的设定高度(插植臂的插植深度)变更而进行的升降)
由于整地装置26支承在秧苗插植装置5(支承框架12),因此,如前项(秧苗插植装置的升降控制的概要)所述,当通过插植深度杆56变更了设定高度H1时(当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被变更时),整地装置26的整地深度(整地装置26进入农田面G的深度)也发生变化。
如图2所示,设有检测插植深度杆56的操作位置的操作位置传感器60,操作位置传感器60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53。并且,整地高度传感器50的检测值输入控制装置53。
当通过插植深度杆56降低了设定高度H1时(当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被加深时),根据整地高度传感器50和操作位置传感器60的检测值,通过控制装置53对电动马达33进行动作操作,整地装置26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被上升操作了使设定高度H1降低的高度。由此,整地装置26的整地深度(整地装置26进入农田面G的深度)被保持在固定值。
当通过插植深度杆56提高了设定高度H1时(当插植臂8进行的插植深度变浅时),根据整地高度传感器50和操作位置传感器60的检测值,通过控制装置53对电动马达33进行动作操作,整地装置26相对于秧苗插植装置5被下降操作了使设定高度H1升高的高度。由此,整地装置26的整地深度(整地装置26进入农田面G的深度)被保持在固定值。
(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
也可以不将支承机构51连结在支承框架12的前表面部,而是连结在支承框架12的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并向前侧延伸。
就整地装置26而言,轴支承部30也可以设置在驱动轴34的左右端部。
根据该结构,当支承机构51支承有轴支承部30时,支承机构51的左右宽度W1与整地装置26的左右宽度W2为大致相同的值。
也可以将升降机构52俯视时配置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的右横侧,将插植深度杆56和杆引导部57俯视时配置在连杆机构3的后部(纵连杆3a)的左横侧。
也可以将升降机构52配置在支承机构51的左端部或右端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乘坐型插秧机,也能够适用于将向农田面提供种子(相当于农用资源)的播种装置(未图示)(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11的后部的乘坐型播种机,还能够适用于将向农田面提供肥料、药剂(相当于农用资源)的供给装置(未图示)(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在机体11的后部的水田作业机。

Claims (8)

1.一种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杆机构,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机体的后部,并向后侧延伸;作业装置,支承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以及整地装置,对农田面进行整地,
所述作业装置具有:
支承框架,连结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向左右方向延伸;以及供给部,连结在所述支承框架,并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后侧,向农田面提供农用资源,
所述整地装置具有:
驱动轴,沿着左右方向以自由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整地体,安装在所述驱动轴,与所述驱动轴一体旋转驱动,从而对农田面进行整地;以及轴支承部,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轴,
所述水田作业机还具有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并配置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侧,
在所述支承机构支承有所述轴支承部,所述整地装置支承在所述作业装置和支承机体的后轮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支承部被配置成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驱动轴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
所述支承机构的左右宽度被设定成比所述整地装置的左右宽度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轴支承部与所述后轮重叠的方式将所述轴支承部配置在所述后轮的后侧。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以自由升降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
所述水田作业机具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对所述支承机构进行升降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
支承轴,以绕左右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所述支承框架的前部;以及
支承臂,连结在所述支承轴并向前侧延伸,连接在所述轴支承部,
通过使所述支承轴和所述支承臂绕所述轴心正逆旋转,从而使所述整地装置升降。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承机构的比左右端部靠近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配置在所述连杆机构的后部的左横侧或右横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水田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阻挡所述整地体向后方飞溅的泥土的挡泥罩支承在所述轴支承部。
CN201811575234.3A 2017-12-21 2018-12-21 水田作业机 Pending CN10993765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44779 2017-12-21
JP2017244779A JP7055011B2 (ja) 2017-12-21 2017-12-21 水田作業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937654A true CN109937654A (zh) 2019-06-28

Family

ID=67006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75234.3A Pending CN109937654A (zh) 2017-12-21 2018-12-21 水田作业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055011B2 (zh)
KR (1) KR20190075806A (zh)
CN (1) CN10993765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8427B (zh) * 2021-12-13 2023-06-30 南京欣三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拆合的水田搅浆设备
CN115918302B (zh) * 2023-03-13 2023-11-03 安徽农业大学 一种污染治理农业整地机及其实现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0579A (zh) * 2007-04-29 2007-09-26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自走式苗木移植机
JP2007261579A (ja) * 2007-05-17 2007-10-11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101238769A (zh) * 2008-03-14 2008-08-13 解宇 一种水稻插秧机
CN101720591A (zh) * 2009-12-01 2010-06-09 孟庆和 三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
JP2010187638A (ja) * 2009-02-20 2010-09-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CN101926248A (zh) * 2009-06-18 2010-12-29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机
JP2011200156A (ja) * 2010-03-25 2011-10-13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105981514A (zh) * 2016-06-17 2016-10-05 江苏润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边起苗边喷洒农药的多功能起苗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5743A (ja) * 2006-06-28 2008-01-17 Iseki & Co Ltd 苗植機
JP5261456B2 (ja) 2010-09-06 2013-08-14 株式会社クボタ 水田作業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40579A (zh) * 2007-04-29 2007-09-26 国家林业局哈尔滨林业机械研究所 自走式苗木移植机
JP2007261579A (ja) * 2007-05-17 2007-10-11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101238769A (zh) * 2008-03-14 2008-08-13 解宇 一种水稻插秧机
JP2010187638A (ja) * 2009-02-20 2010-09-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移植機
CN101926248A (zh) * 2009-06-18 2010-12-29 井关农机株式会社 作业机
CN101720591A (zh) * 2009-12-01 2010-06-09 孟庆和 三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
JP2011200156A (ja) * 2010-03-25 2011-10-13 Kubota Corp 水田作業機
CN105981514A (zh) * 2016-06-17 2016-10-05 江苏润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边起苗边喷洒农药的多功能起苗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55011B2 (ja) 2022-04-15
KR20190075806A (ko) 2019-07-01
JP2019110773A (ja) 2019-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37654A (zh) 水田作业机
KR20110129378A (ko) 이앙기
JP2014138565A (ja) 水田作業機
JP2014083044A (ja) 苗移植機
JP2006304647A (ja) 田植機
CN110313279A (zh) 水田作业机
JP7012561B2 (ja) 水田作業機
JP6891100B2 (ja) 水田作業機
JP7033971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8684265B (zh) 插播式作业机
CN107140044B (zh) 一种仿形三角履带式驱动机构
JP2017127266A (ja) 苗移植機
JP2007261579A (ja) 水田作業機
JP7012573B2 (ja) 水田作業機
JP7034018B2 (ja) 水田作業機
JP7433151B2 (ja) 水田作業機
JP3591132B2 (ja) 表土耕起付き乗用型田植機
JP7023137B2 (ja) 水田作業機
JPH0763250B2 (ja) 水田用農作業機
JP6948933B2 (ja) 整地装置
CN106385889A (zh) 水田作业机
JP7033976B2 (ja) 水田作業機
CN108684237B (zh) 插播式作业机
CN204733571U (zh) 插播系作业机
JP2011193808A (ja) 乗用型田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6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