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841859B -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841859B
CN109841859B CN201910157419.0A CN201910157419A CN109841859B CN 109841859 B CN109841859 B CN 109841859B CN 201910157419 A CN201910157419 A CN 201910157419A CN 109841859 B CN109841859 B CN 1098418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ssing
driving
swing arm
plate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741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841859A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Lead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5741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8418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9841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18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8418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8418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其中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该抵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连接固定板,用于带动固定板以及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运动,使得抵压组件从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改善电池壳体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电池通常置于一承载件中,以运送至各个工位完成相应的制程。但目前电池的生产流水线上,电池存在未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的情况,致使生产流水线上的电池端部高度参差不齐,对电池的生产过程造成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能够改善电池壳体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其中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该抵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连接固定板,用于带动固定板以及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运动,使得抵压组件从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凸轮机构、第一连杆、第一摆臂以及第二连杆,第一摆臂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并且第一摆臂的摆动支点位于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之间,第二连杆远离第一摆臂的一端连接固定板,驱动凸轮机构作用于第一连杆远离第一摆臂的一端;其中,驱动凸轮机构使得第一连杆沿第一连杆的轴向运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凸轮机构包括驱动凸轮和驱动板,驱动板的第一端设置有转动轴,以使得驱动板的第二端能够绕转动轴转动,第二端连接第一连杆远离第一摆臂的一端,驱动板上设置有凸轮轴承,驱动凸轮抵持于凸轮轴承上,以在驱动凸轮转动时,凸轮轴承相对地沿驱动凸轮的边缘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凸轮机构还包括第一弹簧,第一弹簧连接驱动板的第二端,用于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凸轮轴承与驱动凸轮之间保持抵持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摆臂,第二连杆远离第一摆臂的一端连接第二摆臂的一端,第二摆臂的另一端连接固定板,第二摆臂的摆动支点位于第二连杆和固定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包括抵压头、与抵压头连接的支撑杆以及位于支撑杆远离抵压头的一端的固定环,支撑杆穿过固定板并且能够沿支撑杆的轴向相对移动,固定板远离抵压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用于给支撑杆提供弹性恢复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抵压头上设置有避让槽,用于避让电池壳体上的极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抵压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远离抵压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感器,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件,固定件延伸至第一安装板设置有第二传感器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靠近抵压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轨,固定板远离抵压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滑块与导轨滑动连接,驱动组件能够带动固定板沿导轨移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包括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其中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该抵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抵压组件运动,使得抵压组件从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从而改善电池壳体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使得电池壳体尽量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生产流水线上的电池壳体在接受抵压装置的抵压作用后,均能够抵于承载件的底部,使得各电池壳体之间的顶部高度统一,有利于后续制程的开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抵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驱动凸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驱动板工作原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摆臂工作原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抵压装置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支撑杆与固定板连接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抵压头抵压电池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抵压装置另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生产流水线上的电池高度参差不齐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包括:固定板;抵压头,抵压头位于固定板上,用于抵压电池壳体;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连接固定板,用于带动固定板以及固定板上的抵压头运动,使得抵压头从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
请参阅图1-2,图1是本发明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抵压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该抵压装置可以应用于电池的极耳与盖帽的焊接工序等。在现有的极耳与盖帽的焊接工序中,装有电芯的电池壳体从上料带上转移至上述极耳与盖帽的焊接工序流水线时,存在电池壳体底部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导致整条流水线上的电池壳体顶部的高度参差不齐。这就导致在后续的制程(例如极耳纠偏等制程)中,各电池壳体顶部的高度存在差异,对后续的制程造成不良影响。
有鉴于此,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能够改善流水线上电池壳体顶部的高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使得各电池壳体具备一统一的顶部高度。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包括固定板11以及位于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抵压组件2用于抵压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在生产流水线上通常置于一承载件之中,抵压组件2用于将电池壳体的底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上,使得电池壳体的底部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以改善生产流水线上电池壳体顶部的高度参差不齐的情况。
抵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3。驱动组件3连接固定板11,用于带动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运动,使得抵压组件2能够抵压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并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为的是使电池壳体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以统一生产流水线上各个电池壳体的顶部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凸轮机构31、第一连杆32、第一摆臂33以及第二连杆34。第一摆臂33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4,并且第一摆臂33的摆动支点位于第一连杆32和第二连杆34之间的位置。第二连杆34远离第一摆臂33的一端连接固定板11,而驱动凸轮机构31作用于第一连杆32远离第一摆臂33的一端。其中,驱动凸轮机构31使得第一连杆32沿第一连杆32的轴向运动,以带动第一摆臂33摆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34沿第二连杆34的轴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杆34带动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运动。
优选地,第一摆臂33处的结构可以为:第一摆臂33的摆动支点位置设置有第一摆动轴331,第一摆臂33与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4连接的端部可绕摆动支点(即第一摆动轴331)相对摆动。第一摆动轴331穿过第一摆臂33并且第一摆动轴331两端分别嵌入一轴承座332中,即第一摆臂33位于第一摆动轴331两端的轴承座332之间。第一摆动轴331两端的轴承座332共同固定于一轴承座垫333上,轴承座垫333的位置固定,从而固定第一摆动轴331的位置。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凸轮机构31包括驱动凸轮311和驱动板312。驱动板312的第一端3121设置有转动轴3122,转动轴3122的位置固定,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能够绕转动轴3122转动。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连接第一连杆32远离第一摆臂33的一端,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绕转动轴3122转动,用于带动第一连杆32沿第一连杆32的轴向运动。
驱动板312上还设置有凸轮轴承3124,驱动凸轮311抵持于凸轮轴承3124上。驱动凸轮311能够绕驱动凸轮311上的一点(转动中心3111)回转,在驱动凸轮311转动的过程中,凸轮轴承3124相对地沿驱动凸轮311的边缘移动,从而带动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绕转动轴3122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连杆32沿第一连杆32轴向运动。
驱动凸轮311的外轮廓定义为包括至驱动凸轮311转动中心3111的距离不同的部分,例如图3所展示的凸轮半径为R1与R2的部分,凸轮半径即表示驱动凸轮311外轮廓的该部分至转动中心3111的距离,其中R1>R2。即驱动凸轮311的外轮廓并非为圆形,而是驱动凸轮311的外轮廓部分较其他位置突出。驱动凸轮311的回转,能够使得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与凸轮轴承312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并且该变化呈现一定的周期性(驱动凸轮311的回转引起驱动凸轮311转动中心3111与凸轮轴承3124的距离发生周期性变化)。由于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位置固定,因此凸轮轴承3124的位置发生改变,其具体为凸轮轴承3124绕驱动板312的转动轴3122转动,进而带动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绕转动轴312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即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运动距离)与驱动凸轮311的凸轮半径有关。由于驱动凸轮311的凸轮半径并非处处相等而是存在差异,导致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与凸轮轴承3124的距离在驱动凸轮311的回转过程中存在差异,使得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具备一定的行程量。其中,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与驱动凸轮311不同部分的凸轮半径差值成正相关。并且,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r1与凸轮轴承3124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r2满足以下关系,并结合图4:
其中,d1为第一连杆32与驱动板312的连接处至转动轴3122的距离,d2为凸轮轴承3124至转动轴3122的距离,d1、d2为固定值。可见,可以通过调整凸轮轴承3124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以调整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而凸轮轴承3124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与驱动凸轮311不同部分的凸轮半径差值成正相关。总而言之,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与驱动凸轮311不同部分的凸轮半径差值、凸轮轴承3124至转动轴3122的距离、以及第一连杆32与驱动板312的连接处至转动轴3122的距离有关。
此外,上述关系式可以转换为其中d1>d2,使得本实施例所阐述的驱动凸轮机构31,能够对驱动凸轮311所引起的凸轮轴承3124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进行放大。相较于驱动凸轮直接作用于第一连杆以驱动第一连杆运动的情况(驱动凸轮不同部分的凸轮半径差值等于第一连杆的行程量),本实施例所阐述第一连杆32的行程量与驱动凸轮311上不同部分的凸轮半径差值成倍数关系,允许驱动凸轮311可以采用更小的尺寸,以缩减驱动凸轮311的体积。
进一步地,驱动凸轮机构31还包括第一弹簧313,第一弹簧313的一端连接驱动板312的第二端3123,用于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凸轮轴承3124与驱动凸轮311之间保持抵持状态,第一弹簧313的另一端位置固定。如此一来,才可保证驱动凸轮311在转动过程中,驱动凸轮311的边缘始终抵持于凸轮轴承3124。
可选地,第一弹簧313可以与第一连杆32设置于驱动板312的同一侧,用于在凸轮轴承3124相对远离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时,第一弹簧313处于拉伸状态以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凸轮轴承3124具备相对靠近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的趋势,进而使凸轮轴承3124与驱动凸轮311之间保持抵持状态。
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簧可以与第一连杆设置于驱动板的相对两侧。在凸轮轴承相对远离驱动凸轮的转动中心时,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以提供弹性回复力,使得凸轮轴承具备相对靠近驱动凸轮的转动中心的趋势,进而使凸轮轴承与驱动凸轮之间保持抵持状态,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还包括第二摆臂35,第二连杆34远离第一摆臂33的一端连接第二摆臂35的一端,第二摆臂35的另一端连接固定板11。第二摆臂35的摆动支点位于第二连杆34和固定板11之间。第一连杆32运动,带动第一摆臂33的两端绕其摆动支点摆动,从而带动第二连杆34沿第二连杆34的轴向运动,进而带动第二摆臂35的两端绕其摆动支点摆动,以带动固定板11及其上的抵压组件2运动,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实现将驱动凸轮311的转动动作转换为固定板11及其上抵压组件2的运动。
优选地,第二摆臂35处的结构可以为:第二摆臂35的摆动支点位置设置有第二摆动轴351,并且第二摆臂35包括两个转接摆臂352,抵压装置还包括第二安装板12,第二安装板12与固定板11固定连接。第二摆动轴351穿设于第二安装板12上,并且第二摆动轴351可相对第二安装板12绕第二摆动轴351的轴向转动。各转接摆臂352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二摆动轴351的两端,并且转接摆臂352与第二摆动轴351之间固定连接,从而固定两个转接摆臂352的相对位置。其中一转接摆臂352的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杆34,另一转接摆臂352的另一端连接固定板1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摆臂33、第二摆臂35同样可以起到放大杆件(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4)行程的作用。以第一摆臂33为例,第一连杆32在第一连杆32轴向上的行程量a1与第二连杆34在第二连杆34轴向上的行程量a2满足以下关系,并结合图5:
其中,L1为第一连杆32与第一摆臂33的连接处至第一摆动轴331的距离,L2为第二连杆34与第一摆臂33的连接处至第一摆动轴331的距离。可见,可以通过调整L1、L2的大小关系,即调整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34与第一摆臂33的连接处至第一摆动轴331的距离,使得L2>L1,进而使得a2>a1,即放大第一连杆32所引起的第二连杆34的行程量,以允许第一连杆32可以具有更小的行程量。同理,通过调整第二连杆34、固定板11与第二摆臂35的连接处至第二摆动轴351的距离,能够放大第二连杆34所引起的固定板11的行程量,允许第二连杆34可以具有更小的行程量。
可选地,抵压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板13,第一安装板13靠近抵压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导轨131,固定板11远离抵压组件2的一侧设置有滑块111,滑块111与导轨131之间滑动连接,即滑块111可沿导轨131的延伸方向移动,从而带动固定板11沿导轨131移动,进而带动抵压组件2向靠近或远离电池壳体的方向移动。驱动组件3的第二摆臂35即用于带动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沿导轨131,并向靠近或远离电池壳体的方向移动。导轨131的末端还可增设诸如挡块、挡板等结构,避免滑块111从导轨131上滑脱。举例而言,图1展示了在导轨131的末端增设挡块132的情况。
以下大致阐述本实施例驱动组件3带动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运动的过程:
驱动凸轮311回转,带动凸轮轴承3124绕驱动板312上的转动轴3122转动。在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与凸轮轴承3124的距离达到最大时,第一连杆32沿第一连杆32轴向向下的运动达到最大行程,第一摆臂33连接第一连杆32的一端向下摆动,而第一摆臂33连接第二连杆34的一端向上摆动,使得第二连杆34沿第二连杆34轴向向上的运动达到最大行程,第二摆臂35连接第二连杆34的一端向上摆动,而第二摆臂35连接固定板11的一端向下摆动,进而使得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向靠近电池壳体的方向运动,以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
完成一组电池壳体的抵压定高工序后,即需取消对电池壳体的抵压作用,更换下一组电池壳体,继续执行抵压电池壳体的动作。而驱动组件3带动抵压组件2取消对电池壳体的抵压作用的过程与上述带动抵压组件2抵压电池壳体的过程相反。即在驱动凸轮311的转动中心3111与凸轮轴承3124的距离达到最小时,第一连杆32沿第一连杆32轴向向上的运动达到最大行程,第一摆臂33连接第一连杆32的一端向上摆动,而第一摆臂33连接第二连杆34的一端向下摆动,使得第二连杆34沿第二连杆34轴向向下的运动达到最大行程,第二摆臂35连接第二连杆34的一端向下摆动,而第二摆臂35连接固定板11的一端向上摆动,进而使得固定板11以及固定板11上的抵压组件2向远离电池壳体的方向运动,以取消抵压组件2对电池壳体的抵压作用。
请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抵压组件2包括抵压头21、与抵压头21连接的支撑杆22以及位于支撑杆22远离抵压头21的一端的固定环221。支撑杆22穿过固定板11并且能够沿支撑杆22的轴向相对固定板11移动,固定板11远离抵压头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112。在抵压头21未抵压电池壳体的状态下,支撑杆22及其上的抵压头21、固定环221挂设于固定板11上。第一传感器112和固定环221用于检测抵压头21下方的工位中是否有电池壳体,其具体可以为:在抵压头21抵压到电池壳体时,电池壳体会给予抵压头21一足够大的反作用力,使得支撑杆22相对固定板11沿支撑杆22的轴向并向远离抵压头21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在一预设范围内,第一传感器112才能感测到固定环221,说明抵压头21下方的工位中有电池壳体,而当抵压头21下方的工位中没有电池壳体,支撑杆22不存在相对固定板11向远离抵压头21的方向的移动,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之外,第一传感器112不能感测到固定环221,说明抵压头21下方的工位中没有电池壳体。
可选地,支撑杆22外可以套设一直线轴承222,直线轴承222能够引导支撑杆22沿支撑杆22轴向的运动,并能够减小支撑杆22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其中,直线轴承222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畴之内,在此就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进一步地,支撑杆22上套设有第二弹簧223,第二弹簧223的一端连接支撑杆22,第二弹簧223的另一端固定,用于给支撑杆22提供弹性恢复力。
举例而言,第二弹簧223可以位于上述直线轴承222中。第二弹簧223的一端连接支撑杆22,第二弹簧223的另一端固定于直线轴承222中,直线轴承222与固定板11固定连接。并且第二弹簧223处于压缩状态,其所具备的弹性回复力,用于在抵压头21未抵压电池壳体的状态下,使得支撑杆22及其上的抵压头21、固定环221挂设于固定板11上,即保持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之外。由于第二弹簧223的弹性回复力的存在,能够保证在抵压头21未抵压电池壳体的状态下,支撑杆22及其上的抵压头21、固定环221稳定挂设于固定板11之上,即稳定保持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之外,降低外界对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的干扰,从而有效防止固定环221误触发第一传感器112。
而在抵压头21抵压到电池壳体,并且电池壳体施加于抵压头21的反作用力大于第二弹簧223的弹性回复力的情况下,支撑杆22及其上的固定环221、抵压头21相对固定板11沿远离电池壳体的方向轴向移动,使得固定环221靠近第一传感器112,进而触发第一传感器112。并且,由于第二弹簧223的弹性回复力的存在,能够增大电池壳体用于克服阻碍其抵接承载件底部的障碍的作用力,进一步改善电池壳体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保证电池壳体尽量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
可选地,第一传感器112可以为接近开关,而固定环221由金属材料制成。当固定环221接近第一传感器112(即固定环221与第一传感器112之间的距离在预设范围内)时,第一传感器112能够感测到固定环221。其中,预设范围为第一传感器112能感测到固定环221的临界范围,当固定环221运动至该预设范围内时,即可触发第一传感器112。
请参阅图6、8,图6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进一步地,抵压头21用于抵压电池壳体4的开口端。电池壳体4的开口端暴露有电池的极耳41。由于极耳41较为脆弱,如果抵压头21在抵压电池壳体4的过程中,抵压到极耳41,极耳41很可能因此损坏,致使该电池壳体4报废。有鉴于此,抵压头21用于抵压电池壳体4的一端设置有避让槽211,用于避让极耳41,如图8所示。并且图8展示了抵压头21将电池壳体4完全抵压于承载件5底部的状态。
请参阅图9。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板13远离抵压头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感器133,固定板11上设置有固定件113。固定件113延伸至第一安装板13设置有第二传感器133的一侧。在固定板11的运动过程中,第二传感器133用于记录固定件113经过第二传感器133的情况。
优选地,第二传感器133可以为光电传感器,第二传感器133能够输出光束。而固定件113至少延伸至能够对第二传感器133所输出光束进行遮挡,用于判断固定件113是否经过第二传感器133。其具体为当第二传感器133发现其所输出的光束被遮挡(即被固定件113遮挡),说明固定件113经过第二传感器133。
正常情况下,固定板11沿靠近或远离电池壳体方向的运动(固定板11的运动路线如图9中的箭头所示),会带动固定件113往复经过第二传感器133,并对第二传感器133所输出的光束造成一定程度的遮挡,使得第二传感器133感测到固定件113经过的情况。由于固定板11沿靠近或远离电池壳体方向的运动呈现周期性,如果第二传感器133在某个本应感测到固定件113经过的时刻却并未感测到固定件113经过,说明固定板11的运动存在异常,需要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并采取对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其包括固定板以及位于固定板上的抵压组件,其中抵压组件用于抵压电池壳体。该抵压装置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抵压组件运动,使得抵压组件从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电池壳体抵压于承载件的底部上,从而改善电池壳体未完全抵于承载件底部的情况,使得电池壳体尽量完全抵于承载件的底部。生产流水线上的电池壳体在接受抵压装置的抵压作用后,均能够抵于承载件的底部,使得各电池壳体之间的顶部高度统一,有利于后续制程的开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装置包括:
固定板;
抵压组件,所述抵压组件位于所述固定板上,用于抵压电池壳体;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固定板,用于带动所述固定板以及所述固定板上的所述抵压组件运动,使得所述抵压组件从所述电池壳体远离承载件的一端将所述电池壳体抵压于所述承载件的底部上;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凸轮机构、第一连杆、第一摆臂以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摆臂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并且所述第一摆臂的摆动支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之间,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所述驱动凸轮机构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
其中,所述驱动凸轮机构使得所述第一连杆沿所述第一连杆的轴向运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摆臂摆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二连杆沿所述第二连杆的轴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凸轮机构包括驱动凸轮和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第一端设置有转动轴,以使得所述驱动板的第二端能够绕所述转动轴转动,所述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所述驱动板上设置有凸轮轴承,所述驱动凸轮抵持于所述凸轮轴承上,以在所述驱动凸轮转动时,所述凸轮轴承相对地沿所述驱动凸轮的边缘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凸轮机构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连接所述驱动板的所述第二端,用于提供弹性回复力,以使所述凸轮轴承与所述驱动凸轮之间保持抵持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摆臂,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所述第二摆臂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二摆臂的摆动支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杆和所述固定板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组件包括抵压头、与所述抵压头连接的支撑杆以及位于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抵压头的一端的固定环,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固定板并且能够沿所述支撑杆的轴向相对移动,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抵压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第二弹簧,用于给所述支撑杆提供弹性恢复力。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头上设置有避让槽,用于避让所述电池壳体上的极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压装置还包括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远离所述抵压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传感器,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延伸至所述第一安装板设置有所述第二传感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抵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板靠近所述抵压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导轨,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抵压组件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导轨滑动连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所述固定板沿所述导轨移动。
CN201910157419.0A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Active CN1098418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7419.0A CN109841859B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57419.0A CN109841859B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1859A CN109841859A (zh) 2019-06-04
CN109841859B true CN109841859B (zh) 2023-12-08

Family

ID=66885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7419.0A Active CN109841859B (zh) 2019-03-01 2019-03-01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84185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2933A (en) * 1917-01-02 1918-07-04 Secondo Louis Casella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achines for Applying Caps to Electrode Rods or Batteries.
CN206340620U (zh) * 2016-11-30 2017-07-18 惠州金源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补电池装置
CN107507949A (zh) * 2017-07-27 2017-12-22 深圳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形锂电池凸轮式自动双摇臂切压隔膜机构
CN207097907U (zh) * 2017-07-24 2018-03-13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机构
JP2018060695A (ja) * 2016-10-06 2018-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製造用プレスロール装置
CN207381440U (zh) * 2017-11-10 2018-05-18 深圳市通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盖帽整平装置
CN207381492U (zh) * 2017-11-10 2018-05-18 深圳市通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防爆盖包边装置
CN108091919A (zh) * 2017-12-20 2018-05-29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装配设备
CN209675403U (zh) * 2019-03-01 2019-11-2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12933A (en) * 1917-01-02 1918-07-04 Secondo Louis Casella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Machines for Applying Caps to Electrode Rods or Batteries.
JP2018060695A (ja) * 2016-10-06 2018-04-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製造用プレスロール装置
CN206340620U (zh) * 2016-11-30 2017-07-18 惠州金源精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补电池装置
CN207097907U (zh) * 2017-07-24 2018-03-13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固定机构
CN107507949A (zh) * 2017-07-27 2017-12-22 深圳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圆柱形锂电池凸轮式自动双摇臂切压隔膜机构
CN207381440U (zh) * 2017-11-10 2018-05-18 深圳市通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盖帽整平装置
CN207381492U (zh) * 2017-11-10 2018-05-18 深圳市通则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防爆盖包边装置
CN108091919A (zh) * 2017-12-20 2018-05-29 东莞华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装配设备
CN209675403U (zh) * 2019-03-01 2019-11-22 无锡先导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841859A (zh) 201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62781B1 (en) Switch device
US6755070B2 (en) Cam-type press system
CN109841859B (zh)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CN115476149B (zh) 温控器自动组装机
CN209675403U (zh) 一种电池壳体的抵压装置
CN211703827U (zh) 一种用于升降桌的升降立柱和升降桌
JP2642626B2 (ja) 自己心出し振れ止
CN105645060B (zh) 一种滚轮摩擦输送系统
US10047641B2 (en) Roller lifter
CN218336231U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其驱动马达
CN111084487A (zh) 一种用于升降桌的升降立柱和升降桌
CN2889976Y (zh) 输送机上调心托辊
JP3572301B2 (ja) 原稿圧着板の開閉装置
US11433451B2 (en) Conversion press and tab stock feeder assembly therefor
CN115256341A (zh) 一种单电机控制夹持旋转机械手装置
CN208394308U (zh) 一种封口机送料机构
CN205274793U (zh) 馈纸装置
CN218481064U (zh) 一种触头磨损量传递机构及接触器
CN219810848U (zh) 一种电芯极耳贴胶检测装置
CN218785510U (zh) 定位组装机构
CN213002130U (zh) 一种电池极耳的折弯机构
CN218698995U (zh) 一种内嵌式双轴居中定位浮动机构
CN220011166U (zh) 一种导正机构及导正装置
WO2022107415A1 (ja) 天井搬送車
CN217097868U (zh) 一种机器人弯曲速移轨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