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85510U - 定位组装机构 - Google Patents

定位组装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85510U
CN218785510U CN202222879098.5U CN202222879098U CN218785510U CN 218785510 U CN218785510 U CN 218785510U CN 202222879098 U CN202222879098 U CN 202222879098U CN 218785510 U CN218785510 U CN 2187855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rotating plate
positioning
cam rotating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790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国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790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855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855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855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位组装机构包括:凸轮旋转板,凸轮旋转板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设置,凸轮旋转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导向孔呈中心对称分布;对称设置的移动夹持组件,移动夹持组件包括凸轮随动元件;和压合组装组件,压合组装组件可沿平行于凸轮旋转板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凸轮随动元件可随凸轮旋转板的旋转在导向孔中移动,以带动移动夹持组件移动并将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夹持并定位在组装位置;压合组装组件配置为压合组装位于组装位置的分体壳体组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在对分体壳体组件进行组装时,不再需要在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上点胶进预先定位,具有组装良率高,效率快,满足组装精度需求,调试简单且稳定性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定位组装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设备工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组装机构。
背景技术
对于分体式壳体电子设备的组装工艺,尤其是上壳体和下壳体的组装工艺,通常是先在下壳体上点胶,再将上壳体组装至下壳体上,如头戴显示设备、智能腕戴产品、手机、耳机等电子产品壳体的组装。上壳体通常在边缘设计多组卡扣,预留卡扣弹片,卡扣弹片的预留间隙通常较小,需要进行扣合组装。在人工组装保压过程中,如果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保压压力的作用点会随之发生偏斜,容易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边缘错位重叠,出现搭边现象,导致扣合不到位,影响组装效率和良品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分体式壳体的组装工艺容易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保压时容易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边缘错位重叠,出现搭边现象,导致扣合不到位,影响组装效率的问题,设计并提供一种定位组装机构。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定位组装机构,包括:凸轮旋转板,所述凸轮旋转板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设置,所述凸轮旋转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呈中心对称分布;对称设置的移动夹持组件,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包括凸轮随动元件;和压合组装组件,所述压合组装组件可沿平行于所述凸轮旋转板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所述凸轮随动元件可随所述凸轮旋转板的旋转在所述导向孔中移动,以带动所述移动夹持组件移动并将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夹持并定位在组装位置;所述压合组装组件配置为压合组装位于所述组装位置的分体壳体组件。
为实现避免压力过大,对待装配的壳体组件进行保护,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包括: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配置为承托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所述定位元件可沿第一直线滑轨滑动,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夹持组件支架,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上设置有所述凸轮随动元件;弹性缓冲元件,所述弹性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定位元件与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之间,所述弹性缓冲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元件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夹持组件支架接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缓冲元件包括至少一对弹簧;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与所述定位元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螺栓之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夹持组件支架还包括:夹持滑动元件,所述夹持滑动元件可沿第二直线滑轨滑动,所述第二直线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所述第一直线滑轨位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上方且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的长度。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合组装组件包括:吸取元件,所述吸取元件配置为可吸取至少一个分体壳体组件;和保压元件,所述保压元件配置为在所述分体壳体组件上施加保压压力;所述吸取元件和保压元件可彼此独立地沿平行于所述凸轮旋转板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轮旋转板具有:同步轮,所述同步轮构造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中心;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凸轮旋转板一侧,所述电机通过传送带驱动所述同步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托架,所述托架上形成有导向槽,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在所述导向槽中移动;吸盘,所述吸盘配置为吸合至少一个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所述凸轮旋转板和所述吸盘分别布设于所述托架的相对两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夹持组件设置有四个且两两对称分布;所述导向孔为弧形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沿水平方向构造的安装面,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吸盘位于所述托架上方;所述压合组装组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可沿竖直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人机交互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在对分体壳体组件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在分体壳体组件上设置黏性材料(例如点胶)进行预先定位,本实用新型具有组装良率高,效率快,满足组装精度需求,调试简单且稳定性好的优点。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中压合组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中压合组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横”、“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针对现有技术中分体式壳体的组装工艺容易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位置发生偏移,保压时容易出现上壳体和下壳体的边缘错位重叠,出现搭边现象,导致扣合不到位,影响组装效率的问题,本申请设计并提供一种定位组装机构。参见图1至图4所示,定位组装机构包括凸轮旋转板10、多个移动夹持组件14以及压合组装组件52;其中凸轮旋转板10和多个移动夹持组件14配置为协同动作,使得分体设置的多个壳体组件位于并保持在组装位置(如图1中P处所示)。参见图1至图4所示的结构,凸轮旋转板10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设置。凸轮旋转板10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12,多个导向孔12呈中心对称分布。用于夹持分体设置的壳体组件的移动夹持组件14对称设置,移动夹持组件14包括凸轮随动元件16。凸轮随动元件16可随凸轮旋转板10的旋转在导向孔12中移动,以带动移动夹持组件14移动并将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定位并夹持在组装位置P。压合组装组件52可沿平行于凸轮旋转板10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压合组装组件52配置为压合组装位于组装位置P的分体壳体组件。
以具有分体式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的分体壳体组件为例,凸轮旋转板10沿水平方向安装设置,凸轮旋转板10可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进一步通过伸入至导向孔12中的凸轮随动元件16带动对称设置的移动夹持组件14移动。移动夹持组件14的直线移动行程受到导向孔12长度的限制,最终将待组装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同时定位并夹持在组装位置P且移动夹持组件14使分体壳体组件处于夹紧状态,为扣合组装做好准备。压合组装组件52可沿平行于凸轮旋转板10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即示例性地沿竖直方向移动,对上壳体和下壳体进行压合组装。在压力作用下,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压合组装组件52继续对扣合状态下的分体壳体组件保压,完成自动压合组装。
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在对分体壳体组件进行组装时,不需要在分体壳体组件上设置黏性材料(例如点胶)进行预先定位,简化组装步骤。本实用新型具有组装良率高,效率快,满足组装精度需求,具有调试简单且稳定性好的优点。
参照图3,对本申请所提供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的移动夹持组件14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如图3所示,移动夹持组件14具体包括定位元件18、夹持组件支架23和弹性缓冲元件22。其中定位元件18配置为承托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例如同时承托分体设置且待组装的上壳体和下壳体;定位元件18可沿第一直线滑轨20滑动,第一直线滑轨20的延伸方向与凸轮旋转板10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第一直线滑轨20沿水平方向设置。夹持组件支架23上设置有凸轮随动元件16。示例性的,对称设置的移动夹持组件14均布设于凸轮旋转板10的同一侧,例如布设于凸轮旋转板10的上侧,凸轮随动元件16可以自移动夹持组件14的下表面向下延伸并伸入开设于凸轮旋转板10上的导向孔12中。
为实现压力的缓冲,避免定位时压力过大造成分体壳体组件发生形变或者损坏,移动夹持组件14还包括弹性缓冲元件22,弹性缓冲元件22设置于定位元件18与夹持组件支架23之间,弹性缓冲元件22的一端与定位元件18接触,另一端与夹持组件接触。在凸轮随动元件16的带动下,夹持组件支架23可带动定位元件18沿第一直线滑轨20滑动,由于在夹持组件支架23和定位元件18之间设置有弹性缓冲元件22,在夹紧状态下压力可以得到缓冲,实现弹性保护,避免夹紧压力过大。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缓冲元件22包括至少一对弹簧24。夹持组件支架23与定位元件18通过螺栓26连接,弹簧24套设于螺栓26之上,弹簧24的一端与定位元件18接触并抵靠,另一端与夹持组件支架23的内端面接触并抵靠。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夹持组件支架23还包括支架本体32,弹簧24另一端与支架本体32的内端面接触并抵靠。
为确保弹性缓冲元件22的保护效果,夹持组件支架23优选包括夹持滑动元件28。以组装状态下的视角为例,夹持滑动元件28设置于定位元件18下方,夹持滑动元件28可沿独立于第一直线滑轨20设置的第二直线滑轨30滑动,第二直线滑轨30的延伸方向同样与凸轮旋转板10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即对于分体的上壳体组件和下壳体组件来说,第二直线滑轨30沿水平方向布设。第一直线滑轨20位于第二直线滑轨30的上方且第一直线滑轨20的长度大于第二直线滑轨30的长度,即预留弹性保护元件形变的空间,确保弹性缓冲元件22的保护效果。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夹持组件支架23还可以包括固定元件25,支架本体32、固定元件25和夹持滑动元件28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便于组装。凸轮随动元件16设置于固定元件25的下表面上并向下延伸伸入导向孔12中。支架本体32罩设在夹持滑动元件28、第一直线滑轨20、第二直线滑轨30、定位元件18的外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为保持夹紧状态,凸轮旋转板10具有构造于凸轮旋转板10的中心的同步轮34。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电机36。电机36位于凸轮旋转板10的一侧,电机36通过传送带38驱动同步轮34,确保夹紧状态下的外力稳定,不会出现波动,避免组装偏差。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为长方体或类长方体形态,与之匹配的,移动夹持组件14设置有四个且两两对称分布,导向孔12为与其匹配的四个弧形孔。根据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的尺寸不同,两组对称分布的移动夹持组件14的直线行程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例如与长度和宽度适配)。弧形孔的长度与之适配设计,在此不再进一步限定。匹配的凸轮旋转板10的外边缘设计为圆形或椭圆形。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托架40。托架40用于安装凸轮旋转板10和移动夹持组件14。具体来说,托架40上形成有导向槽42。移动夹持组件14在导向槽42中移动,凸轮旋转板10安装在托架40的中心位置。托架40上还设置有吸盘44,凸轮旋转板10和吸盘44分别布设于托架40的相对两侧,例如吸盘设置于托架40的上表面上,凸轮旋转板10设置于托架40的下表面一侧。吸盘44配置为吸合至少一个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例如下壳体),便于操作人员安装放置待组装的壳体组件。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压合组装组件52包括吸取元件54和保压元件56。吸取元件54配置为可吸取至少一个分体壳体组件。保压元件56配置为在分体壳体组件上施加保压压力。吸取元件54和保压元件56可彼此独立地沿平行于凸轮旋转板10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示例性地,即压合组装组件52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也即吸取元件54和保压元件56可彼此独立地沿竖直方向移动。在组装过程中,当上壳体和下壳体定位于组装位置P时,压合组装组件52的吸取元件54吸取上壳体并沿竖直方向移动,进行压合组装,组装后,保压元件56沿竖直方向移动进行保压。组装一个产品的时间大约为25s,扣合保压一同完成,整体提高组装每小时的产出数量(Unit Per Hour;UPH)。吸取元件54可以选用磁性吸取元件54或者负压吸取元件54。吸取元件54和保压元件56均可以选用常用机械手中的常见电子元器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重点,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如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外壳46。外壳46用于固定凸轮旋转板10、移动夹持组件14、托架40和压合组装组件52。以组装上壳体和下壳体为例,外壳46具有底座50,底座50具有沿水平方向构造的安装面。托架40安装于安装面上,吸盘44位于托架40上方,凸轮旋转板10安装于外壳46内部。压合组装组件52设置于外壳46靠上的位置,压合组装组件52与外壳46固定连接且可沿竖直方向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46的一侧设置有人机交互模块48。人机交互模块48可以是触摸屏,也可以是其它元器件的组合,例如机械按键、薄膜按键等等。
本申请所提供的定位组装机构特别适用于上壳体和下壳体组装,适用于头戴显示设备、智能腕戴产品、手机、耳机等电子产品壳体的组装,本方案与高规格的组装需求匹配,仅需一个人操作,可以有效地提升产能,节省人力。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凸轮旋转板,所述凸轮旋转板围绕自身轴线旋转设置,所述凸轮旋转板上开设有多个导向孔,多个所述导向孔呈中心对称分布;
对称设置的移动夹持组件,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包括凸轮随动元件;和
压合组装组件,所述压合组装组件可沿平行于所述凸轮旋转板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
所述凸轮随动元件可随所述凸轮旋转板的旋转在所述导向孔中移动,以带动所述移动夹持组件移动并将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夹持并定位在组装位置;所述压合组装组件配置为压合组装位于所述组装位置的分体壳体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包括:
定位元件,所述定位元件配置为承托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所述定位元件可沿第一直线滑轨滑动,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
夹持组件支架,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上设置有所述凸轮随动元件;和
弹性缓冲元件,所述弹性缓冲元件设置于所述定位元件与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之间,所述弹性缓冲元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元件接触,另一端与所述夹持组件支架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缓冲元件包括至少一对弹簧;
所述夹持组件支架与所述定位元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螺栓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组件支架还包括:
夹持滑动元件,所述夹持滑动元件可沿第二直线滑轨滑动,所述第二直线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自身轴线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直线滑轨位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上方且所述第一直线滑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直线滑轨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合组装组件包括:
吸取元件,所述吸取元件配置为可吸取至少一个分体壳体组件;和
保压元件,所述保压元件配置为在所述分体壳体组件上施加保压压力;
所述吸取元件和保压元件可彼此独立地沿平行于所述凸轮旋转板自身轴线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旋转板具有:
同步轮,所述同步轮构造于所述凸轮旋转板的中心;
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凸轮旋转板一侧,所述电机通过传送带驱动所述同步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
托架,所述托架上形成有导向槽,所述移动夹持组件在所述导向槽中移动;
吸盘,所述吸盘配置为吸合至少一个待组装的分体壳体组件;
所述凸轮旋转板和所述吸盘分别布设于所述托架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夹持组件设置有四个且两两对称分布;所述导向孔为弧形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组装机构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沿水平方向构造的安装面,所述托架安装于所述安装面上,所述吸盘位于所述托架上方;
所述压合组装组件与所述外壳固定连接且可沿竖直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位组装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的一侧设置有人机交互模块。
CN202222879098.5U 2022-10-31 2022-10-31 定位组装机构 Active CN2187855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79098.5U CN218785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定位组装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79098.5U CN218785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定位组装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85510U true CN218785510U (zh) 2023-04-04

Family

ID=86505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79098.5U Active CN218785510U (zh) 2022-10-31 2022-10-31 定位组装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855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78818B1 (en) Optical transceiver
KR101576423B1 (ko) 휴대폰 케이스의 휴대폰 고정 장치
KR20230113780A (ko) 카드 소켓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CN218785510U (zh) 定位组装机构
CN102412697A (zh) 一种音圈马达及其组装工艺
CN211311569U (zh) 一种镀膜辅助装置
CN218698178U (zh) 用于电子产品的定位安装夹具
CN213562228U (zh) 电子设备屏幕装配夹具
CN216210160U (zh) 一种镜头对焦装置及摄像模组
CN216313381U (zh) 一种耳机扬声器生产组装夹具
CN215635893U (zh) 固定架体
CN101661146A (zh) 卡合结构
CN110525067B (zh) 一种印章卡具
CN210744016U (zh) 一种搬运车及其新型电池插拔机构
CN114827801A (zh) 一种耳机组件以及耳机架
CN108196342B (zh) 一种mt型光纤连接转接器
CN207354374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2811778U (zh) 一种手机支架
US10608510B2 (en) Power supply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motor
CN216313259U (zh) 一种摄像头防抖制动装置
CN210608620U (zh) 一种充电卡座及其充电系统
CN218548168U (zh) 固定线圈出线的装置和线圈加工工装
CN216335148U (zh) 手机中框上下料装置
CN220823407U (zh) 一种电子设备生产保护装置
CN213135668U (zh) 一种泛用型电子产品焊接载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