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28041B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28041B
CN109728041B CN201811288186.XA CN201811288186A CN109728041B CN 109728041 B CN109728041 B CN 109728041B CN 201811288186 A CN201811288186 A CN 201811288186A CN 109728041 B CN109728041 B CN 109728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touch
electrode
display device
conn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28818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28041A (zh
Inventor
权香明
金珉朱
李宰源
朴相勋
金炳厚
李相炘
元晌奕
李政勋
金成真
张在亨
李玉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50523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0716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728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8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28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28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2Containers
    • H10K50/8426Peripheral sealing arrangements, e.g. adhesives, seala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5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4Insulating layers formed between TFT elements and OLED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可以防止发生电弧。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包括上面设置有像素的显示区域和围绕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围绕显示区域的坝部,设置在非显示区域上;设置在坝部外部的焊盘电极;以及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并且包括第一无机膜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的第二无机膜的封装膜,其中,所述第一无机膜与所述焊盘电极重叠。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7年10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43997号的优先权权益,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中用于所有目的,如同在本文中充分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以各种形式增长。因此,诸如液晶显示(LCD)装置、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装置和有机发光显示(OLED)装置的各种显示装置已经被使用。
在显示装置中,有机发光显示装置是自发光装置,并且具有比液晶显示(LCD)装置的视角和对比度更优异的优点。而且,由于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不需要单独的背光,所以有机发光显示装置能够薄且轻并且具有低功耗是有利的。此外,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具有可以在低直流电压下驱动、响应速度快、特别是制造成本低的优点。
然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包括像素,每个像素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并且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具有有机发光二极管可能容易由于外部因素(例如,外部的水和氧气)而劣化的缺点。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形成了封装膜,以防止外部的水和氧气渗透到有机发光二极管中。
封装膜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和至少一个有机膜,以防止氧气或水渗透到有机发光层和电极中。此时,至少一个有机膜通常包括聚合物并且在以液体类型掺杂在基板上之后通过硬化工艺形成。由于这种有机膜在执行硬化工艺之前具有柔性,所以可能出现有机膜可能溢出将要形成封装膜的区域之外的问题。例如,有机膜可能向设置有多个焊盘的焊盘区域溢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沿着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外部形成了用于阻挡有机膜流动的坝部。
此外,为了保护有机发光二极管不受氧气或水的影响,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上除了设置有焊盘电极的焊盘区域之外的区域完全形成至少一个无机膜。在现有技术的制造方法中,为了暴露焊盘电极,在焊盘电极上设置用于覆盖焊盘电极的掩模,然后形成无机膜。掩模被设置为靠近焊盘电极,使得无机膜不形成在焊盘区域中。此时,在用于覆盖焊盘区域的掩模的边界表面和焊盘电极之间可能发生电弧。如果在掩模和焊盘电极之间发生电弧,则从掩模进入焊盘电极的大电流可能沿着焊盘电极流入显示装置中,从而可能发生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作出本公开,并且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可以防止发生电弧。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案,通过提供如下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实现上述和其他的目的,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上面设置有像素的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焊盘区域、弯曲区域以及路由区域,所述弯曲区域位于所述焊盘区域和所述路由区域之间;坝部,位于所述路由区域上;焊盘电极,位于所述焊盘区域上;有机图案,位于所述弯曲区域上;以及所述非显示区域中的连接线,电连接到所述焊盘电极和所述路由区域中的路由线。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可以获得以下优点。
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第一无机膜形成为延伸到焊盘区域,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上形成第一无机膜。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在焊盘区域上没有设置掩模,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设置在焊盘区域上的焊盘电极或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沿金属线流入显示装置中。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由于当形成桥电极时没有通过第一无机膜暴露金属线,从而省略了缓冲层,所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可以简化工艺。
附图说明
从结合了附图的如下详细描述中,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以及其它优点。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图3是简要示出了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截面图;
图4是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了设置图4中的第一基板上的触摸感测层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了沿图5的线I-I’截取的示例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8A至8F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9A至9D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术语应作如下理解。
如果上下文中没有明确定义,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应当被理解为包括复数形式以及单数形式。诸如“第一”和“第二”的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和其他元件。因此,权利要求的范围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此外,应当理解,诸如“包括”或“具有”的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可能性。应当理解,术语“至少一个”包括与任意一项相关的所有组合。例如,“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从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选择的两个或更多个元件的所有组合以及第一元件、第二元件和第三元件中的每个元件。此外,如果提到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或之上”,则应当理解,第一和第二元件可以彼此接触,或者第三元件可以插设在第一和第二元件之间。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在可能的情况下,相同的附图标记将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以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在本公开的以下描述中,如果确定关于本公开的已知元件或功能的详细描述会使得本公开的主题不必要地模糊不清,则将省略该详细描述。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框图。
参照图1和2,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扫描驱动器120、数据驱动器130、时序控制器160、主机系统170、触摸驱动器180和触摸坐标计算器190。
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具有内置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可实现为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场发射显示器(FED)、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有机发光显示器(OLED)和电泳显示器(EPD)的平板显示装置。在下文中,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具有内置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实现为但不限于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显示面板110包括显示区域,像素P设置在显示区域上以显示图像。数据线D1至Dm(m是2以上的正整数)和扫描线S1至Sn(n是2以上的正整数)设置在显示区域上。数据线D1至Dm可以形成为与扫描线S1至Sn交叉。像素P可以形成在由扫描线和数据线的交叉结构限定的区域上。
显示面板110的每个像素P可以连接到数据线D1至Dm中的任意一个以及扫描线S1至Sn中的任意一个。显示面板110的每个像素P可以包括用于根据施加到栅极的数据电压来控制漏极-源极电流的驱动晶体管、通过扫描线的扫描信号导通并向驱动晶体管的栅极供应数据线的数据电压的扫描晶体管、用于根据驱动晶体管的漏极-源极电流发射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用于存储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的电压的电容器。因此,每个像素P可以根据供应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发射光。
扫描驱动器120从时序控制器160接收扫描控制信号GCS。扫描驱动器120根据扫描控制信号GCS向扫描线S1至Sn供应扫描信号。
扫描驱动器120可以以GIP(面板内栅极驱动器)模式形成在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一侧或两侧之外的非显示区域中。或者,扫描驱动器120由封装在柔性膜中的驱动芯片制成,并且可以以TAB(带载自动封装)模式附接到显示面板110的显示区域的一侧或两侧之外的非显示区域。
数据驱动器130从时序控制器160接收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数据控制信号DCS。数据驱动器130根据数据控制信号DCS将数字视频数据DATA转换成模拟正极/负极数据电压,并且将它们供应到数据线。也就是说,通过扫描驱动器120的扫描信号选择将要被供应数据电压的像素并将数据电压供应到所选择的像素。
数据驱动器130可包括多个源极驱动IC。多个源极驱动IC中的每一个可以以COF(薄膜上芯片)或COP(塑料上芯片)模式封装到柔性膜140中。柔性膜140使用各向异性导电膜附接到设置在显示面板110的非显示区域上的焊盘,由此源极驱动IC可以连接到焊盘上。
电路板150可以附接到柔性膜140。实现为驱动芯片的多个电路可以封装在电路板150上。例如,时序控制器160可以被封装到电路板150上。电路板150可以是印刷电路板,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
时序控制器160从主机系统170接收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时序信号。时序信号可以包括垂直同步信号、水平同步信号、数据使能信号和点时钟。垂直同步信号是定义一帧周期的信号。水平同步信号是定义向显示面板DIS的一个水平线的像素供应数据电压所需的一个水平周期的信号。数据使能信号是用于定义输入可用数据的周期的信号。点时钟是以预定的短周期重复的信号。
为了控制扫描驱动器120和数据驱动器130的操作时序,时序控制器160基于时序信号产生控制数据驱动器130的操作时序的数据控制信号DCS和用于控制扫描驱动器120的操作时序的扫描控制信号GCS。时序控制器160向扫描驱动器120输出扫描控制信号GCS并向数据驱动器130输出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数据控制信号DCS。
主机系统170可以被实现为导航系统、机顶盒、DVD播放器、蓝光播放器、个人电脑(PC)、家庭影院系统、广播接收器和电话系统。主机系统170包括装配有定标器的SoC(芯片上系统)并将输入图像的数字视频数据DATA转换为适合在显示面板110上显示的格式。主机系统170向时序控制器160传输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时序信号。
在显示面板110上,不仅可以形成数据线D1至Dm以及扫描线S1至Sn,还可以形成第一触摸电极和第二触摸电极。第一触摸电极可以形成为与第二触摸电极交叉。第一触摸电极可以通过第一触摸线T1至Tj连接到第一触摸驱动器181,其中j是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第二触摸电极可以通过第二触摸线R1至Ri连接到第二触摸驱动器182,其中i是等于或大于2的整数。触摸传感器可以形成在第一触摸电极和第二触摸电极之间的每个交叉点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触摸传感器被实现为但不限于互电容。稍后将参考图4更详细地描述第一触摸电极和第二触摸电极。
触摸驱动器180通过第一触摸线T1至Tj向第一触摸电极供应驱动脉冲,并且通过第二触摸线R1至Ri感测每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也就是说,在图2中,将基于第一触摸线T1至Tj是用于供应驱动脉冲的Tx线以及第二触摸线R1至Ri是用于感测每个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的Rx线来给出描述。
触摸驱动器180包括第一触摸驱动器181、第二触摸驱动器182和触摸控制器183。第一触摸驱动器181、第二触摸驱动器182和触摸控制器183可以集成到一个ROIC(读出IC)中。
第一触摸驱动器181选择第一触摸线以在触摸控制器183的控制下输出驱动脉冲,并且将驱动脉冲供应到所选择的第一触摸线。例如,第一触摸驱动器181可以将驱动脉冲依次供应到第一触摸线T1到Tj。
第二触摸驱动器182选择第二触摸线以在触摸控制器183的控制下接收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并且通过所选择的第二触摸线接收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第二触摸驱动器182通过采样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将经由第二触摸线R1至Ri接收的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转换为与数字数据相对应的触摸原始数据TRD。
触摸控制器183可以在第一触摸驱动器181中产生Tx设置信号以设置第一触摸线,并且在第二触摸线中产生Rx设置信号以设置第二触摸线,驱动脉冲将输出到第一触摸线,触摸传感器电压将在第二触摸线中接收。此外,触摸控制器183产生时序控制信号以控制第一触摸驱动器181和第二触摸驱动器182的操作时序。
触摸坐标计算器190从触摸驱动器180接收触摸原始数据TRD。触摸坐标计算器190根据触摸坐标计算方法计算触摸坐标,并且将包括触摸坐标的信息的触摸坐标数据HIDxy输出到主机系统170。
触摸坐标计算器190可以实现为微控制器单元(MCU)。主机系统170分析从触摸坐标计算器190输入的触摸坐标数据HIDxy,并且执行与用户产生触摸的坐标连接的应用程序。主机系统170根据所执行的应用程序将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时序信号传输到时序控制器160。
触摸驱动器180可以包含在源极驱动IC 131中,或者可以由单独的驱动芯片制造并封装到电路板150上。此外,触摸坐标计算器190可以由驱动芯片制造并封装在电路板150上。
图3是简要示出了图1中的显示面板的一侧的截面图。
参照图3,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设置在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之间的薄膜晶体管层10、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封装层30和触摸感测层40。
第一基板111可以是塑料膜或玻璃基板。
薄膜晶体管层10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薄膜晶体管层10可以包括扫描线、数据线和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包括栅极、半导体层、源极和漏极。在使用GIP(面板内栅极驱动器)方法形成扫描驱动器的情况下,扫描驱动器可以与薄膜晶体管层10一起形成。
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形成在薄膜晶体管层10上。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包括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第二电极和堤部。每个有机发光层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至少一个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在这种情况下,当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到发光层,并且在有机发光层中结合,从而发射光。由于像素P设置在设置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的区域上,所以可以将设置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的区域定义为显示区域。显示区域的外周的区域可以被定义为非显示区域。
封装层30形成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上。封装层30用于防止氧气和水渗透到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中。封装层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
触摸感测层40形成在封装层30上。触摸感测层40包括用于感测用户的触摸的第一触摸电极和第二触摸电极,并且可以包括用于电连接第一触摸电极或第二触摸电极的桥电极。还可以说,触摸感测层的触摸线设置在封装层的侧面上。也可以说,“侧面”指的是相对于一个层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基本垂直或成非零角的方向上的该层的垂直面部分或倾斜面部分。
在下文中,将参考图4至图9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封装层30和触摸感测层40。
图4是简要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的平面图,图5是示出了设置图4中的第一基板上的触摸感测层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并且示出了沿图5的线I-I’截取的示例的截面图。
参照图4至图6,第一基板111分为显示区域DA和非显示区域NDA,其中像素P设置在显示区域DA上。非显示区域NDA围绕显示区域DA,并且设置有坝部DAM,并且还设置有焊盘区域PA,在焊盘区域PA中,弯曲区域BA和焊盘电极PAD形成在坝部DAM外侧。可以说,DAM是用于防止例如有机膜层的材料流入或传播的阻挡结构。
薄膜晶体管层1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
薄膜晶体管层10包括薄膜晶体管210、栅极绝缘膜220、层间介电膜230和平坦化膜241。
缓冲膜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一个表面上。缓冲膜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111的一个表面上以保护薄膜晶体管210和发光二极管260免受通过易受水分渗透的损害的第一基板111渗透的水的影响。第一基板111的一个表面可以是面向第二基板112的表面。缓冲膜可以由交替沉积的多个无机膜制成。例如,缓冲膜可以由交替沉积的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和SiON中的一种或多种无机膜的多层膜形成。缓冲膜可以省略。
薄膜晶体管210设置在缓冲膜上。薄膜晶体管210包括有源层211、栅极212、源极213和漏极214。虽然薄膜晶体管210如图6所示以栅极212设置在有源层211上方的顶部栅极模式形成,但是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薄膜晶体管不限于顶部栅极模式。也就是说,薄膜晶体管210可以以栅极212设置在有源层211下方的底部栅极模式形成,或者可以以栅极212设置在有源层211上方和下方的双栅极模式形成。
有源层211设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有源层211可以由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形成。用于屏蔽进入有源层211的外部光的遮光层可以形成在第一基板111和有源层211之间。
栅极绝缘膜220可以设置在有源层211上。栅极绝缘膜220可以由无机膜形成,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
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可以设置在栅极绝缘膜220上。第一连接线215设置为与非显示区域NDA上的栅极212间隔开。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可以由包含Mo、Al、Cr、Au、Ti、Ni、Nd和Cu或它们的合金中的任意一种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层间介电膜230可以设置在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上。层间介电膜230可以由无机膜形成,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
源极213、漏极214、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可以设置在层间介电膜230上。源极213和漏极214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穿过栅极绝缘膜220和层间介电膜230的接触孔连接到有源层211。另外,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上,并且可以通过穿过层间介电膜230的接触孔连接到第一连接线215。源极213、漏极214、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可以由包含Mo、Al、Cr、Au、Ti、Ni、Nd和Cu或它们的合金中的任意一种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钝化膜可以形成在源极213和漏极214上以使薄膜晶体管210绝缘。钝化膜可以由无机膜形成,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可以省略该钝化膜。
用于平坦化由于薄膜晶体管210引起的阶梯差的平坦化膜241可以设置在源极213和漏极214上。并且,有机图案242和线保护膜243设置在第三连接线217上。可以说,有机图案在弯曲区域内是可弯曲的。此外,有机图案也可以是弯曲膜。
有机图案242设置在坝部DAM和焊盘电极PAD之间,并且可以设置为部分地在第三连接线217的上部上。有机图案242防止弯曲区域BA(在弯曲区域BA中,第一基板111弯曲)中的第三连接线217暴露到外部,并且用于保护第三连接线217。此外,有机图案242设置有使得第三连接线217的上部暴露的开孔OH。即,去除可能设置在有机图案242上的无机膜,例如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如果无机膜设置在有机图案242上,则当弯曲区域BA弯曲时,无机膜中可能产生破裂。由于水可能渗透到无机膜中发生破裂处,从而去除设置在有机图案242上的无机膜。
线保护膜243设置为围绕第三连接线217的端部。线保护膜243保护第三连接线217的在非显示区域NDA的边缘处设置的端部。
有机图案242和线保护膜243与平坦化膜241布置在同一层上,并且可以由相同材料制成。平坦化膜241、有机图案242和线保护膜243可以由有机膜形成,例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
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设置在薄膜晶体管层10上。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250和堤部260。
有机发光二极管250和堤部260设置在平坦化膜241上。有机发光二极管250包括第一电极251、有机发光层252和第二电极253。第一电极251可以是阳极电极,第二电极253可以是阴极电极。
第一电极251可以形成在平坦化膜241上。第一电极251可以通过穿过钝化膜和平坦化膜241的接触孔连接到薄膜晶体管210的源极213。第一电极251可以由具有高反射性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Al和Ti的沉积结构(Ti/Al/Ti)、Al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l/ITO)、APC合金或APC合金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PC/ITO)。APC合金是Ag、Pd和Cu的合金。
为了分隔像素P,堤部260可以设置在平坦化膜241上以覆盖第一电极251的边缘。也就是说,堤部260用作用于限定像素P的像素限定膜。堤部260可以由诸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形成。
有机发光层252设置在第一电极251和堤部260上。有机发光层252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至少一个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在这种情况下,当向第一电极251和第二电极253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分别通过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移动到发光层,并且在有机发光层中结合以发射光。
有机发光层252可以由用于发射白光的白色发光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层252可以被设置为覆盖第一电极251和堤部260。在这种情况下,滤色器(未示出)可以形成在第二基板112上。
或者,有机发光层252可以由用于发射红光的红色发光层、用于发射绿光的绿色发光层和用于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层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有机发光层252可以设置在与第一电极251相对应的区域上,并且滤色器可以不设置在第二基板112上。
第二电极253设置在有机发光层252上。在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形成为顶部发光结构的情况下,第二电极253可以由可以透射光的诸如ITO和IZO的透明导电材料(TCO),或者诸如Mg、Ag及Mg和Ag的合金的半透射导电材料形成。盖层可以设置在第二电极253上。
在有机发光二极管层20上,封装层30不仅形成在显示区域DA上,而且还形成在非显示区域NDA上。封装层30包括坝部DAM和封装膜300。
坝部DAM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上,并且阻挡构成封装膜300的有机膜320的流动。更详细地,坝部DAM被设置为围绕显示区域DA的外部,并且阻挡构成封装膜300的有机膜320的流动。坝部DAM也可以设置在非显示区域NDA上以阻挡有机膜320的流动,从而允许构成封装膜300的有机膜320不渗透到焊盘电极PAD中。因此,坝部DAM可以防止有机膜320被暴露于显示装置的外部或渗透到焊盘电极PAD中。
这样的坝部DAM可以包括第一坝部D1和第二坝部D2。
第一坝部D1可以设置为围绕显示区域DA的外部以初次阻挡构成封装膜300的有机膜320的流动。此外,第一坝部D1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DA和焊盘区域PA之间以通过防止有机膜320渗透到暴露的焊盘区域PA中来初次阻挡有机膜320的流动。
第二坝部D2设置为围绕第一坝部D1的外部,并且与第一坝部D1间隔开并与第一坝部D1平行设置。第二坝部D2可以二次阻挡有机膜320向第一坝部D1的外部流动。因此,第一坝部D1和第二坝部D2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有机膜320暴露于显示装置的外部或渗透到暴露的焊盘区域PA中。也可以说,坝部设置在路由区域(routing area)上,弯曲区域位于焊盘区域和路由区域之间。
这种坝部DAM可以与平坦化膜241或堤部260同时形成,并且由与平坦化膜241或堤部260的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坝部DAM可以由诸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形成。
封装膜300用于防止氧气或水渗透到有机发光层252和第二电极253中。为此,封装膜30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无机膜和至少一个有机膜。例如,封装膜300可以包括第一无机膜310、有机膜320和第二无机膜330。
第一无机膜310设置在第二电极253上。第一无机膜310被设置为覆盖第二电极253。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无机膜310覆盖第二电极253,并且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以覆盖坝部DAM。此外,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设置在坝部DAM外部的焊盘区域PA并且与焊盘电极PAD重叠。可以说,“重叠”的元件指的是在任何元件在另一个元件上延伸,并且一般而言还可以指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在不同层上,并且该一个元件在该另一个元件上或下延伸。例如,第二膜下方的第一膜还可以认为是与第二膜重叠。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第一无机膜310。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焊盘区域PA上没有设置掩模,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的焊盘电极PAD或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沿金属线流入显示装置中。
有机膜320设置在第一无机膜310上。有机膜320可以形成有足够的厚度,以防止颗粒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渗透到有机发光层252和第二电极253中。有机膜320可以在通过喷墨工艺以液体类型沉积之后通过硬化工艺形成。
第二无机膜330设置在有机膜320上。第二无机膜330被设置为覆盖有机膜320。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二无机膜330覆盖有机膜320,并且可以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以覆盖坝部DAM。此外,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布置在坝部DAM外侧的焊盘区域PA上并且与焊盘电极PAD重叠。此时,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可以形成为具有位于相同位置的端部。也可以说,第一无机膜的端部和第二无机膜的端部彼此共线(in line with each other)。也可以说,膜端部“彼此共线”指的是膜端部在彼此上方或下方延伸并且在同一点终止,一个端部没有延伸越过另一个端部。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二无机膜330延伸到焊盘区域PA,从而不需要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从而在焊盘区域PA上不形成第二无机膜330。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焊盘区域PA上没有设置掩模,用于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的焊盘电极PAD或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沿金属线流入显示装置中。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无机膜310形成在焊盘区域PA上,从而即使将掩模设置在焊盘区域PA上,掩模的边界表面和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的焊盘电极PAD或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之间不产生电弧。即,第一无机膜310可用作绝缘膜。以此方式,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形成为到达焊盘区域PA的第一无机膜310用作绝缘膜,所以即使在第二无机膜330的制造过程中将掩模设置在焊盘区域PA上,也不会产生电弧。
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中的每一个可以由氮化硅、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氧化硅、氧化铝或氧化钛形成。有机膜320可以由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形成。
触摸感测层40形成在封装层30上。触摸感测层40包括桥电极BE、绝缘膜410、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焊盘电极PAD和钝化膜420。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桥电极BE形成在封装膜300上,并且在封装膜300和桥电极BE之间不形成无机膜。在现有技术中,在封装膜300上形成缓冲层以保护焊盘电极PAD或当形成桥电极BE时暴露的金属线。然而,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当形成桥电极BE时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没有通过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暴露,从而不需要形成缓冲层。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省略了缓冲层,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工艺。
桥电极BE形成在第二无机膜330上。为了防止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在它们的交叉区域处短路,桥电极BE在第一方向上电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一触摸电极TE1。桥电极BE与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形成在不同的层上,并且可以通过桥接触孔BCT连接到彼此相邻的第一触摸电极TE1。桥电极BE可以与第二触摸电极TE2交叉。
绝缘膜410设置在桥电极BE上。绝缘膜410被设置为覆盖桥电极BE,从而将桥电极BE与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绝缘。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绝缘膜410覆盖桥电极BE,并且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由此绝缘膜可以形成为到达焊盘区域PA。此外,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绝缘膜410可以延伸到设置在坝部DAM外部的焊盘区域PA。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绝缘膜4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在焊盘电极PAD上设置用于覆盖焊盘电极PAD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绝缘膜410。
在形成桥接触孔BCT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去除形成在第三连接线217上的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也就是说,桥接触孔BCT和焊盘接触孔PCT可以同时形成。
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设置在绝缘膜410上。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和第二触摸线TL2可以设置在同一层上。第一触摸电极TE1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第二触摸电极TE2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设置并且彼此连接。第一方向(y轴方向)可以与扫描线S1至Sn平行,第二方向(x轴方向)可以与数据线D1至Dm平行。或者,第一方向(y轴方向)可以与数据线D1至Dm平行,第二方向(x轴方向)可以与扫描线S1至Sn平行。
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TE1中的每一个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和与其相邻的第一触摸电极TE1电绝缘。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TE2中的每一个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和与其相邻的第二触摸电极TE2电绝缘。
因此,在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的交叉区域上可以形成与触摸传感器相对应的互电容。
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TE1中,设置在一端的第一触摸电极TE1可以连接到非显示区域NDA上的第一触摸线TL1。第一触摸线TL1可以从第一触摸电极TE1延伸,然后被图案化以到达非显示区域NDA。更详细而言,根据本公开该实施例的第一触摸线TL1形成在封装膜300上,延伸到坝部DAM的上部,并且通过触摸接触孔TCT与布置在坝部DAM的下部处的第二连接线216电连接。即,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触摸线TL1没有形成在弯曲区域BA上。第一触摸线TL1可以从第二连接线216、第一连接线215和第三连接线217电连接到焊盘电极PAD,然后通过焊盘电极PAD连接到第一触摸驱动器181。因此,在第一方向(y轴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TE1可以通过第一触摸线TL1从第一触摸驱动器181接收驱动脉冲。
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TE2中,设置在一端的第二触摸电极TE2可以连接到非显示区域NDA上的第二触摸线TL2。第二触摸线TL2可以从第二触摸电极TE2延伸,然后被图案化以到达非显示区域NDA。更详细而言,根据本公开该实施例的第二触摸线TL2形成在封装膜300上,延伸到坝部DAM的上部,并且通过触摸接触孔TCT与布置在坝部DAM的下部处的第二连接线216电连接。即,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触摸线TL2没有形成在弯曲区域BA上。第二触摸线TL2可以从第二连接线216、第一连接线215和第三连接线217电连接到焊盘电极PAD,然后通过焊盘电极PAD连接到第二触摸驱动器182。因此,第二触摸驱动器182可以接收在第二方向(x轴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TE2的触摸传感器中的电荷变化量。
焊盘电极PAD设置在坝部DAM和弯曲区域BA外侧的焊盘区域PA上。更详细而言,根据本公开该实施例的焊盘电极PAD可以设置在第三连接线217、线保护膜243、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以及绝缘膜410上,并且与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重叠。在根据本公开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为了防止弯曲区域BA上的金属线暴露到外部,焊盘电极PAD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的焊盘接触孔PCT与第三连接线217电连接。
钝化膜420布置在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上。钝化膜420通过阻挡来自外部的有害环境来维持显示装置的特性稳定。此外,钝化膜420不仅可以形成在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上,还可以形成在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之间。第一触摸电极TE1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钝化膜420与第二触摸电极TE2中的每一个绝缘。
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由于触摸感测层40直接形成在封装层30上,所以当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彼此结合时,不需要对准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在焊盘区域PA上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第一无机膜310。
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焊盘区域PA上没有设置掩模,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的焊盘电极PAD或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沿金属线流入显示装置中。
并且,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形成为到达焊盘区域PA的第一无机膜310用作绝缘膜,从而即使在第二无机膜330的制造过程中掩模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也不产生电弧。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当形成桥电极BE时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没有通过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暴露,从而不需要形成缓冲层。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省略了缓冲层,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工艺。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8A至8F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8A至8F所示的平面图涉及根据图6所示的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并且对于与图6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将参考图7和图8A至8F描述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8A所示,在显示区域DA上形成像素P,在围绕显示区域DA的非显示区域NDA上形成第二连接线216、第三连接线217、有机图案242和坝部DAM(S701)。
更详细地,在第一基板111上形成薄膜晶体管210的有源层211。更详细地,通过溅射方法或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在第一基板11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有源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有源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有源层211。有源层211可以由硅基半导体材料或氧化物基半导体材料形成。
然后,在有源层211上形成栅极绝缘膜220。栅极绝缘膜220可以由无机膜形成,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
然后,在栅极绝缘膜220上形成薄膜晶体管210的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具体地,通过溅射方法或MOCVD方法在栅极绝缘膜22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一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第一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栅极212和第一连接线215可以由包含Mo、Al、Cr、Au、Ti、Ni、Nd和Cu或它们的合金中的任意一种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然后,在栅极212上形成层间介电膜230。层间介电膜230可以由无机膜形成,例如,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或氧化硅膜和氮化硅膜的多层膜。
然后,形成通过穿过栅极绝缘膜220和层间介电膜230暴露有源层211的接触孔以及通过穿过层间介电膜230暴露第一连接线215的接触孔。
然后,在层间介电膜230上形成薄膜晶体管210的源极213和漏极214、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具体地,通过溅射方法或MOCVD方法在层间介电膜23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二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第二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源极213和漏极214、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源极213和漏极214中的每一个可以通过穿过栅极绝缘膜220和层间介电膜230的接触孔连接到有源层211。另外,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可以通过穿过层间介电膜230的接触孔连接到第一连接线215。源极213、漏极214、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中的每一个可以由包含Mo、Al、Cr、Au、Ti、Ni、Nd和Cu或它们的合金中的任意一种的单层或多层形成。
然后,在薄膜晶体管210的源极213和漏极214上形成用于平坦化由于薄膜晶体管210引起的阶梯差的平坦化膜241。有机图案242和线保护膜243布置在第二连接线216和第三连接线217上。平坦化膜241、有机图案242和线保护膜243可以同时形成,并且可以由诸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形成。同时,线保护膜243可以形成在比平坦化膜241和有机图案242低的高度处。
然后,在平坦化膜241上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250。具体地,在平坦化膜241上形成有机发光二极管250的第一电极251。更具体地,使用溅射方法或MOCVD方法在平坦化膜241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三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第三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一电极251。第一电极251可以通过穿过平坦化膜241的接触孔连接到薄膜晶体管210的源极213。第一电极251可以由具有高反射性的导电材料形成,例如Al和Ti的沉积结构(Ti/Al/Ti)、Al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l/ITO)、APC合金或APC合金和ITO的沉积结构(ITO/APC/ITO)。
然后,为了分隔像素P,在平坦化膜241上形成堤部260以覆盖第一电极251的边缘,并且还与堤部260一起形成坝部DAM。在这种情况下,坝部DAM形成在非显示区NDA上。坝部DAM和堤部260中的每一个可以由诸如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的有机膜形成。
同时,坝部DAM与堤部260同时形成,但不限于此。坝部DAM可以与平坦化膜241同时形成。
然后,通过沉积工艺或溶液工艺在第一电极251和堤部260上形成有机发光层252。然后,在有机发光层252上形成第二电极253。第二电极253可以是通常形成在像素P上的公共层。第二电极253可以由可以透射光的诸如ITO和IZO的透明导电材料(TCO)形成。第二电极253可以通过诸如溅射方法的物理气相沉积形成。盖层可以形成在第二电极253上。
第二,如图8B所示,在第一基板111上完全形成第一无机膜310(S702)。
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第一无机膜310覆盖第二电极253,并且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以覆盖坝部DAM和第三连接线217。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在焊盘区域PA上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第一无机膜310。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焊盘区域PA上没有设置掩模,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流入显示装置中。
第三,如图8C所示,在第一无机膜310上形成有机膜320,并且在第一基板111上全部形成第二无机膜330,桥电极BE形成在第二无机膜330上(S703)。
有机膜320形成为覆盖第一无机膜310。有机膜320优选地形成为具有足够的厚度,以防止颗粒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渗透到有机发光层252和第二电极253中。第二无机膜330整体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以覆盖有机膜320。
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中的每一个可以由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锆、氮化钛、氮化铪、氮化钽或氧化钛形成。有机膜320可以由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聚酰胺树脂或聚酰亚胺树脂形成。
接着,在第二无机膜330的显示区域DA上形成桥电极BE。此时,桥电极BE可以形成为与堤部260重叠,而不限于此。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封装膜300上不形成缓冲层,并且在封装膜300上形成桥电极BE。在现有技术中,在封装膜300上形成缓冲层以保护当形成桥电极BE时暴露的金属线。然而,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当形成桥电极BE时金属线没有通过第一无机膜310暴露,从而不需要形成缓冲层。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省略了缓冲层,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工艺。
根据桥电极BE的形成工艺,通过溅射方法或MOCVD方法在第二无机膜33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四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第四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桥电极BE。
第四,如图8D所示,绝缘膜410完全形成在第一基板111上(S704)。
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绝缘膜410覆盖桥电极BE,并且延伸到非显示区域NDA以覆盖坝部DAM和第三连接线217。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绝缘膜4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在焊盘区域PA上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绝缘膜410。
第五,如图8E所示,形成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S705)。
桥接触孔BCT通过穿过绝缘膜410暴露桥电极BE。触摸接触孔TCT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暴露第二连接线216。开孔OH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暴露有机图案242。焊盘接触孔PCT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暴露第三连接线217。通过蚀刻工艺,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可以同时形成。
桥电极BE可以通过穿过绝缘膜410的桥接触孔BCT连接到第一触摸电极TE1,以电连接第一触摸电极TE1。
第一触摸线TL1和第二触摸线TL2可以通过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的触摸接触孔TCT电连接到第二连接线216。
焊盘电极PAD可以穿过第一无机膜310、第二无机膜330和绝缘膜410的焊盘接触孔PCT电连接到第三连接线217。
第六,如图8F所示,形成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第二触摸线TL2和焊盘电极PAD,并且形成钝化膜420(S706)。
详细地,在绝缘膜410上形成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第二触摸线TL2和焊盘电极PAD。第一触摸电极TE1在第一方向上设置为以恒定间隔彼此间隔开,第二触摸电极TE2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为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矩形、八边形、圆形或菱形的形状。
在第一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一触摸电极TE1中,设置在一端的第一触摸电极TE1可以连接到非显示区域NDA上的第一触摸线TL1。第一触摸线TL1可以从第一触摸电极TE1延伸,然后被图案化以到达坝部DAM的上部。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一触摸线TL1和焊盘电极PAD可以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第二方向上彼此连接的第二触摸电极TE2中,设置在一端的第二触摸电极TE2可以连接到非显示区域NDA上的第二触摸线TL2。第二触摸线TL2可以从第二触摸电极TE2延伸,然后被图案化以到达坝部DAM的上部。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二触摸线TL2和焊盘电极PAD可以形成在同一层上,并且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
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和第二触摸线TL2可以由可以透射光的诸如ITO和IZO的透明导电材料(TCO)形成。
通过溅射方法或MOCVD方法在绝缘膜41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第五金属层。然后,通过使用光刻胶图案的掩模工艺对第五金属层进行图案化以形成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第二触摸线TL2和焊盘电极PAD。
然后,在第一触摸电极TE1和第二触摸电极TE2上形成钝化膜420。
虽然没有详细示出,但是形成有钝化膜420的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结合。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彼此结合,该方式为:第一基板111的钝化膜420和第二基板112使用粘结层(未示出)彼此粘结。粘结层(未示出)可以是光学透明树脂(OCR)或光学透明粘结膜(OCA)。
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第一无机膜310延伸到焊盘区域PA,所以不需要设置用于覆盖焊盘区域PA的掩模以便不在焊盘区域PA上形成第一无机膜310。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在焊盘区域PA上没有设置掩模,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焊盘电极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流入显示装置中。
图9A到图9D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截面图。
图9A到图9D所示的平面图涉及根据图6所示的本公开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并且对于与图6相同的元件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此外,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涉及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的形成方法。因此,将基于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的制造方法给出如下描述,并且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将省略。
首先,如图9A所示,在第一基板111上完全形成绝缘膜410。
其次,如图9B所示,部分保留设置在第二连接线216、第三连接线217和有机图案242上的第一无机膜310,并去除触摸接触孔TCT1、开孔OH1和焊盘接触孔PCT1上的第二无机膜330,并去除绝缘膜410。此时,不形成桥接触孔BCT。如果通过与该实施例类似的蚀刻工艺同时形成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则桥电极BE和第二连接线216、第三连接线217可能损坏。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应穿过相对厚的层的触摸接触孔TCT1、开孔OH1和焊盘接触孔PCT1首先形成为使得第一无机膜310可以部分保留,并且不形成桥接触孔BCT。
第三,如图9C所示,形成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
在触摸接触孔TCT1、开孔OH1和焊盘接触孔PCT1上部分保留的第一无机膜310和桥电极BE上的绝缘膜410通过蚀刻工艺同时去除。保留相对薄的厚度的第一无机膜310和桥电极BE上的绝缘膜410通过弱蚀刻工艺同时去除,使得第二连接线216、第三连接线217和桥电极BE可能不会损坏。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中,当形成桥接触孔BCT、触摸接触孔TCT、开孔OH和焊盘接触孔PCT时,可以防止第二连接线216、第三连接线217和桥电极BE损坏。
第四,如图9D所示,形成第一触摸电极TE1、第二触摸电极TE2、第一触摸线TL1、第二触摸线TL2、焊盘电极PAD,并且形成钝化膜420。
图9A和图9D所示的显示装置100与根据参照图8A至图8F描述的该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相同。因此,将省略相同元件的重复描述。
如上文所述,在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掩模没有设置在焊盘区域PA上,以防止在掩模的边界表面和布置在焊盘区域PA上的焊盘电极PAD或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之间产生电弧,并且防止由于来自掩模的大电流而产生缺陷,该电流沿金属线流入显示装置中。
并且,在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形成为到达焊盘区域PA的第一无机膜310用作绝缘膜,所以即使在第二无机膜330的制造过程中将掩模设置在焊盘区域PA上,也不会产生电弧。
在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由于当形成桥电极BE时例如第三连接线217的金属线没有通过第一无机膜310和第二无机膜330暴露,从而不需要形成缓冲层。因此,在根据本公开一个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中,省略了缓冲层,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工艺。
如下实施例的非详尽列表也形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如下实施例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形式进行组合,或者可以与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在说明书中详细描述的任何其它特征进行组合。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包括上面设置有像素的显示区域和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
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坝部,设置在所述非显示区域上;
设置在所述坝部外部的焊盘电极;以及
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并且包括第一无机膜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的第二无机膜的封装膜,
其中,所述第一无机膜与所述焊盘电极重叠。
2、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无机膜与所述焊盘电极重叠。
3、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机膜和所述第二无机膜具有相同位置的端部。
4、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显示区域上;
平坦化膜,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以及
弯曲膜,设置在所述坝部与所述焊盘电极之间,
其中,所述弯曲膜与所述平坦化膜设置在同一层上。
5、根据实施例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弯曲膜设置有上部暴露的开孔。
6、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栅极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非显示区域上;
第一源极-漏极线,设置在所述栅极线上并且通过接触孔与所述栅极线的一侧电连接;
第二源极-漏极线,与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设置在同一层上,与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间隔开并且通过接触孔与所述栅极线的另一侧电连接;以及
第一触摸线,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并且通过触摸接触孔与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焊盘电极通过焊盘接触孔与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电连接。
7、根据实施例6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显示区域上;
平坦化膜,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以及
线保护膜,围绕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的端部,
其中,所述线保护膜与所述平坦化膜设置在同一层上。
8、根据实施例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桥电极,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一触摸电极,所述桥电极与和所述第一触摸电极设置在同一层上并且与所述第一触摸电极间隔开的第二触摸电极交叉,其中无机膜没有形成在所述封装膜和所述桥电极之间。
9、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域上形成像素,并且在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非显示区域上形成第一源极-漏极线、第二源极-漏极线、弯曲膜、坝部;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完全形成第一无机膜;
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形成有机膜,并且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完全形成第二无机膜;
在所述第二无机膜上形成桥电极;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完全形成绝缘膜;
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的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弯曲膜的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的焊盘接触孔;以及
形成第一触摸电极、第二触摸电极和第一触摸线,所述第一触摸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摸线与所述桥电极和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电连接。
10、根据实施例9所述的方法,其中,同时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所述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的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弯曲膜的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的焊盘接触孔。
11、根据实施例9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桥接触孔、所述触摸接触孔、所述开孔以及所述焊盘接触孔的步骤包括:
部分留下设置在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以及所述弯曲膜上的所述第一无机膜,并且去除所述触摸接触孔、所述开孔以及所述焊盘接触孔上的所述第二无机膜和所述绝缘膜;以及
同时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所述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一源极-漏极线的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弯曲膜的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二源极-漏极线的焊盘接触孔。
除了本公开的上述效果以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从本公开的上述描述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附加优点和特征。
显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上文描述的本公开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且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替代、修改和变形,而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因此,本公开的范围由所述权利要求限定,并且从权利要求的含义、范围和等同概念得到的全部修改或变形旨在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可以组合上述各实施例以提供进一步的实施例。本说明书提及的和/或申请记录表列出的全部美国专利、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美国专利申请、国外专利、国外专利申请和非专利公开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如果需要采用各专利、申请和公开的概念,可以修改实施例的方案,以提供进一步实施例。
可以根据上文的描述对实施例进行这些和其它变化。一般而言,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认为将权利要求限于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应理解为包括这些实施例赋予范围的全部可能的实施例和等同例的全部范围。因此,权利要求不限于公开。

Claims (17)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所述显示区域上面设置有像素,所述非显示区域包括焊盘区域、弯曲区域以及路由区域,所述弯曲区域位于所述焊盘区域和所述路由区域之间;
坝部,位于所述路由区域上;
焊盘电极,位于所述焊盘区域上;
有机图案,位于所述弯曲区域上;以及
连接线,所述连接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域中并电连接到所述焊盘电极和所述路由区域中的路由线,
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封装膜,所述封装膜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并包括有机膜和至少一个无机膜,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膜与所述焊盘电极重叠,并且
其中,所述弯曲区域和所述焊盘电极形成在所述坝部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无机膜包括第一无机膜和第二无机膜,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无机膜和所述第二无机膜与所述焊盘电极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机膜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无机膜的端部彼此共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所述显示区域上;以及
平坦化膜,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图案与所述平坦化膜设置在同一层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和所述第二连接线设置在不同层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设置在同一层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线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设置在同一层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有机图案的上部暴露。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封装膜不存在于所述有机图案的至少一部分上,从而所述上部暴露。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三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线上并且通过第一接触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一侧电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线设置在同一层上,与所述第二连接线间隔开并且通过第二接触孔与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另一侧电连接;以及
第一触摸线,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并且通过触摸接触孔与所述第三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焊盘电极通过焊盘接触孔与所述第二连接线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线保护膜,覆盖所述第三连接线的端部,
其中,所述线保护膜与所述平坦化膜设置在同一层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桥电极,设置在所述封装膜上,连接彼此相邻的第一触摸电极,所述桥电极与和所述第一触摸电极设置在同一层上并且与所述第一触摸电极间隔开的第二触摸电极交叉,其中无机膜没有存在于所述封装膜和所述桥电极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线形成在所述路由区域中的所述封装膜的侧面上。
15.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第一基板的显示区域上形成像素,并且在非显示区域上形成连接线、有机图案以及坝部,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以及第三连接线;
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形成第一无机膜,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基板;
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形成有机膜;
在所述第一无机膜上形成第二无机膜,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无机膜和所述有机膜;
在所述第二无机膜上形成桥电极;
在所述桥电极上形成绝缘膜,以完全覆盖所述第一基板;
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二连接线的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有机图案的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线的焊盘接触孔;以及
形成第一触摸电极、第二触摸电极和第一触摸线,其中所述第一触摸电极和所述第一触摸线与所述桥电极和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电连接,
其中,所述坝部围绕所述显示区域的外边缘。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同时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所述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二连接线的所述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有机图案的所述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线的所述焊盘接触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所述桥接触孔、所述触摸接触孔、所述开孔以及所述焊盘接触孔的步骤包括:
去除所述触摸接触孔、所述开孔以及所述焊盘接触孔上的所述第二无机膜和所述绝缘膜,部分留下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三连接线以及所述有机图案上的所述第一无机膜;以及
同时形成用于暴露所述桥电极的所述桥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第二连接线的所述触摸接触孔、用于暴露所述有机图案的所述开孔和用于暴露所述第三连接线的所述焊盘接触孔。
CN201811288186.XA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7280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505236.XA CN116507168A (zh)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43997A KR102414940B1 (ko) 2017-10-31 2017-10-31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2017-0143997 2017-10-31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05236.XA Division CN116507168A (zh)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28041A CN109728041A (zh) 2019-05-07
CN109728041B true CN109728041B (zh) 2023-05-12

Family

ID=6465533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88186.XA Active CN109728041B (zh)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310505236.XA Pending CN116507168A (zh)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505236.XA Pending CN116507168A (zh) 2017-10-31 2018-10-31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3) US10854843B2 (zh)
JP (1) JP6783286B2 (zh)
KR (2) KR102414940B1 (zh)
CN (2) CN109728041B (zh)
DE (1) DE102018127234A1 (zh)
GB (1) GB25690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4086B1 (ko) * 2016-09-30 2019-05-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모듈
KR20180075784A (ko) * 2016-12-26 2018-07-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FR3067275B1 (fr) 2017-06-07 2022-08-12 Timothee Boitouzet Procede de delignification partielle par voie supercritique ou subcritique et de remplissage d'un materiau ligno-cellulosique
FR3077895B1 (fr) * 2018-02-09 2020-02-28 Sas Woodoo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tactile avec interface tactile en materiau composite
CN208141792U (zh) 2018-05-28 2018-11-23 北京京东方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移位寄存器单元、电路结构、驱动电路及显示装置
KR102569929B1 (ko) * 2018-07-02 2023-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00047941A (ko) * 2018-10-26 2020-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20200117101A (ko) * 2019-04-02 2020-10-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0071228A (zh) * 2019-04-30 2019-07-3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KR20200131940A (ko) * 2019-05-14 2020-1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00144628A (ko) * 2019-06-18 2020-12-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662200B1 (ko) * 2019-07-15 2024-04-2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20210019256A (ko) * 2019-08-12 2021-02-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CN110797352B (zh) * 2019-11-08 2022-10-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KR20210073850A (ko) 2019-12-11 2021-06-2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20210081598A (ko) * 2019-12-24 2021-07-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투명 표시 장치
KR102262677B1 (ko) * 2019-12-30 2021-06-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터치 표시 장치
KR20210086245A (ko) * 2019-12-31 2021-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센서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210731B (zh) * 2020-03-06 2022-07-08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
US20230130571A1 (en) * 2020-04-10 2023-04-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11581386B2 (en) 2020-06-24 2023-02-14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755463A (zh) * 2020-06-24 2020-10-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20011378A (ko) * 2020-07-21 2022-01-2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20063790A (ko) * 2020-11-09 2022-05-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220086917A (ko) * 2020-12-17 2022-06-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멀티 스크린 표시 장치
KR20220090955A (ko) 2020-12-23 2022-06-3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WO2022201437A1 (ja) * 2021-03-25 2022-09-29 シャープディスプレイ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20230033791A (ko) * 2021-09-01 2023-03-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아날로그 전단, 입력 감지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3778267B (zh) * 2021-09-13 2024-04-1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30098391A (ko) * 2021-12-24 2023-07-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7064A (zh) * 2010-12-03 2012-06-0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0409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触摸面板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04253245A (zh) * 2013-06-28 2014-12-3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7673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42324A (zh) * 2014-12-29 2016-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09869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KR20170079901A (ko) * 2015-12-31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CN107017278A (zh) * 2015-12-18 2017-08-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80067158A (ko) * 2007-01-15 2008-07-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RU2483339C2 (ru) * 2008-10-02 2013-05-27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Подложка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одложк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жидкокристалличес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органическое электролюминесцент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101726623B1 (ko) 2010-03-16 2017-04-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패널
JP6267449B2 (ja) 2013-03-15 2018-01-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有機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
KR102137474B1 (ko) * 2013-10-18 2020-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패드 전극 구조물 및 상기 패드 전극 구조물을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50255748A1 (en) * 2014-03-10 2015-09-10 Samsung Sdi Co., Ltd. Low permeation gas ultra-barrier with wet passivation layer
KR20160085039A (ko) * 2015-01-07 2016-07-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404577B1 (ko) * 2015-03-27 2022-06-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81285B1 (ko) * 2015-08-06 2022-03-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가요성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399572B1 (ko) 2015-09-15 2022-05-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KR102562898B1 (ko) 2016-03-31 2023-08-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587229B1 (ko) 2016-04-22 2023-10-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615113B1 (ko) * 2016-05-10 2023-12-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59837B1 (ko) * 2016-06-02 2023-07-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599283B1 (ko) * 2016-07-14 2023-11-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단말기
CN106775173B (zh) 2017-02-07 2019-12-2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6997895B (zh) * 2017-03-08 2019-10-22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2281226B1 (ko) * 2017-07-18 2021-07-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427667B1 (ko) * 2017-09-26 2022-08-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87064A (zh) * 2010-12-03 2012-06-06 三星移动显示器株式会社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90409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包括触摸面板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04253245A (zh) * 2013-06-28 2014-12-3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47673A (zh) * 2013-07-24 2015-02-11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742324A (zh) * 2014-12-29 2016-07-06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09869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7017278A (zh) * 2015-12-18 2017-08-04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20170079901A (ko) * 2015-12-31 2017-07-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와 그의 제조 방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414940B1 (ko) 2022-06-29
DE102018127234A1 (de) 2019-05-02
GB2569038B (en) 2019-12-04
US10854843B2 (en) 2020-12-01
GB201817812D0 (en) 2018-12-19
JP6783286B2 (ja) 2020-11-11
KR20190048785A (ko) 2019-05-09
GB2569038A (en) 2019-06-05
KR20220097370A (ko) 2022-07-07
US11307695B2 (en) 2022-04-19
JP2019082687A (ja) 2019-05-30
US20220197426A1 (en) 2022-06-23
KR102516938B1 (ko) 2023-03-31
CN116507168A (zh) 2023-07-28
US11656709B2 (en) 2023-05-23
US20210041976A1 (en) 2021-02-11
US20190131572A1 (en) 2019-05-02
CN109728041A (zh) 2019-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728041B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28040B (zh) 显示装置
KR102399950B1 (ko) 표시장치
US11309368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