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25076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25076B
CN109625076B CN201810907869.2A CN201810907869A CN109625076B CN 109625076 B CN109625076 B CN 109625076B CN 201810907869 A CN201810907869 A CN 201810907869A CN 109625076 B CN109625076 B CN 1096250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pair
armrest
handrail
s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786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25076A (zh
Inventor
增真太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250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0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250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0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B62D1/14Tillers, i.e. hand levers operating on steering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且具有手动驾驶时的优异的操作性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备: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左右两侧,并形成为能够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且载置驾驶员的手臂部;以及一对转向杆,它们分别设置于一对扶手,并形成为在驾驶员的两手臂载置于一对扶手的状态下驾驶员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转向角。扶手伴随转向杆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而使用转向装置。作为转向装置,例如存在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装置(方向操纵装置)。
上述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的转向装置设置于能够切换成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的车辆。在手动驾驶时,转向装置配置于适于驾驶的位置(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当车辆的驾驶状态从手动驾驶切换成自动驾驶时,转向装置从适于驾驶的位置向成为放松姿态的位置移动。
然而,上述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的转向装置在自动驾驶时及手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驾驶员的前方。因此,在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而放松的情况下,当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时,必须起身后把持转向装置。因而,难以当场把持转向装置,难以当场应对手动驾驶。于是,正在研究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当场应对手动驾驶、且具有手动驾驶时的优异的操作性的转向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的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且具有手动驾驶时的优异的操作性的转向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转向装置具备: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左右两侧,并形成为能够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且载置就座者的手臂部;以及一对转向机构,它们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扶手,并形成为在所述就座者的两手臂载置于一对所述扶手的状态下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所述扶手伴随所述转向机构的所述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转向装置中,所述转向机构从所述扶手突出,在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顶端面设置有进行所述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转向装置中,所述座椅具备:座椅座垫;以及座椅靠背,其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能够倾斜运动地连结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端部,所述转向装置还具备将所述扶手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的一对基座构件,一对所述基座构件分别具备支承于所述座椅座垫的第一支承部和支承于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二支承部,且伴随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而使所述扶手的上表面平行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第三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转向装置中,所述转向装置具备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所述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限制一对所述扶手的所述前后方向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第四方案中的任一方案的转向装置中,所述转向装置具备连动机构,在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通过所述就座者的操作而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该连动机构使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另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连动而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与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在一对扶手设置有形成为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的一对转向机构。由此,转向装置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及自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因此,就座者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而放松的情况下,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不起身就能够当场把持转向机构。因而,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转向装置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
而且,在上述第一方案中,设为扶手伴随转向机构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结构。由此,就座者能够在将两手臂载置于一对扶手的状态下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此,就座者能够在两手臂稳定的状态下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而,能够提供具有手动驾驶时的优异的转向操作性的转向装置。
在上述第二方案中,在一对转向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顶端面设置有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机构。由此,驾驶员能够在把持转向机构的状态下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因而,能够提高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
在上述第三方案中,设为如下结构:所述转向装置还具备将扶手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一对基座构件,一对基座构件分别支承于座椅座垫及座椅靠背,伴随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而使扶手的上表面平行移动。由此,伴随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而扶手的上表面的倾斜变化的情况得以抑制。因此,即便使座椅靠背为躺倒状态,也能够将一对扶手的上表面维持为例如水平状态,因此,就座者能够将两手臂以稳定的状态放置于一对扶手。因而,转向装置能够不依赖于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角度地防止转向机构的操作性的降低。
上述第四方案具备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限制一对扶手的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在自动驾驶时,由限制机构经由一对扶手固定一对转向机构的位置。因此,转向装置在自动驾驶时就座者或其他乘客将要误操作一对转向机构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通过一对转向机构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
上述第五方案具备连动机构,在一对转向机构中的一方的转向机构通过就座者的操作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该连动机构使一对转向机构中的另一方的转向机构连动而向前后方向上的与一方的转向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就座者能够仅凭操作一方的转向杆就能够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而,转向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手动驾驶时的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左转向杆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左转向杆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左转向杆从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左侧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左侧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配置于初始位置的转向杆与车轮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右转时的转向杆与车轮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左转时的转向杆与车轮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的座椅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座椅1是车辆用的座椅。座椅1例如搭载于能够将驾驶模式切换成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的车辆。自动驾驶是指,车辆对本车及周边的状况进行判断来进行车辆的驾驶。手动驾驶是指,驾驶员A(参照图9)进行车辆的驾驶。座椅1是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
座椅1具备:座椅座垫3,其支承驾驶员A的臀部;座椅靠背5,其与座椅座垫3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驾驶员A的腰部及背部;头枕7,其与座椅靠背5的上部连结,且支承驾驶员A的颈部及头部;以及转向装置9,其使用于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与座椅1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相同,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左右方向与座椅1的宽度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
座椅座垫3具备:框架,其构成骨架;衬垫,其由例如聚氨酯泡沫等形成,且装配于框架;以及罩,其由例如合成纤维、皮革等形成,且覆盖框架及衬垫。在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一对侧支承件4。一对侧支承件4从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端部朝向上方突出。
座椅靠背5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倾斜运动地连结于座椅座垫3的后端部。座椅靠背5与座椅座垫3同样具备框架、衬垫及罩。例如,头枕7与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同样地具备框架、衬垫及罩。
图2是转向装置9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转向装置9具备一对基座构件10A、10B、一对扶手20A、20B、以及一对转向杆40A、40B(转向机构)。在转向装置9安装有对转向杆40A、40B的操作量或操作的有无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由传感器检测的检测结果例如向方向操纵装置输出。方向操纵装置例如具备方向操纵ECU和电动马达。电动马达例如使力作用于齿条-小齿轮机构来变更车辆的前轮(转向轮)的朝向。方向操纵ECU例如按照从转向装置9输入的信息来驱动电动马达,使前轮的朝向变更。
一对基座构件10A、10B设置于座椅1的左右两侧(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的左右两侧)(参照图1)。即,一对基座构件10A、10B以从左右两侧夹着座椅1的就座者的方式设置。一对基座构件10A、10B是设置于座椅1的右侧的右基座构件10A和设置于座椅1的左侧的左基座构件10B。一对基座构件10A、10B分别借助支承机构50(参照图6)支承于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支承机构50的结构见后述。各基座构件10A、10B具备第一支承部11及第二支承部12。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基座构件10A、1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基座构件10。
第一支承部11形成了基座构件10的前侧部分。第一支承部11支承于侧支承件4(参照图1)。在第一支承部11的上表面13设置有槽14。槽1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二支承部12的前端与第一支承部11的后端结合。第二支承部12形成了基座构件10的后侧部分。第二支承部12支承于座椅靠背5的左右方向的侧部(参照图1)。第二支承部12的上表面13与第一支承部11的上表面13形成为共面。
一对扶手20A、20B载置驾驶员A的两手臂B(参照图9)。一对扶手20A、20B是设置于座椅1的右侧的右扶手20A和设置于座椅1的左侧的左扶手20B。右扶手20A被右基座构件10A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左扶手20B被左基座构件10B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此,一对扶手20A、20B在座椅1的左右两侧安装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扶手20A、2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扶手20。
扶手20具备顶壁部21和侧壁部22。顶壁部21与侧壁部22例如一体地形成。
顶壁部21设置于扶手20的上部。顶壁部2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员A的前手臂部载置于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顶壁部21被基座构件10的上表面13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能够滑动)。在初始位置,顶壁部21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基座构件10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初始位置是未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状态(直行状态)的位置。
在顶壁部21的下表面21b以朝向下方的方式突出有卡止部23。卡止部23在顶壁部21的下表面21b被基座构件10的上表面13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下配置于基座构件10的槽14内。卡止部23形成为在槽14内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卡止部23形成为在顶壁部21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了规定量时与槽14内的前端卡止。卡止部23形成为在顶壁部21向后方移动了规定量时与槽14内的后端卡止。由此,卡止部23规定了前后方向上的扶手20的移动范围。
侧壁部22从顶壁部21向下方延伸。侧壁部22从顶壁部21的前端部到中间部地连接。侧壁部22相对于基座构件10设置于座椅1的就座空间侧。由此,侧壁部22配置于座椅1的就座者与基座构件10之间。在侧壁部22形成有侧面22a,该侧面22a面对座椅1的就座空间,且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在扶手20的前部设置有收纳部24。转向杆40A、40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24。收纳部24呈槽状形成于侧壁部22。收纳部24以伴随从下方朝向上方而趋向前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且呈直线状延伸。收纳部24的上端部在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开口。收纳部24的长度与转向杆40A、40B的长度大致一致。
一对转向杆40A、40B设置于扶手20。一对转向杆40A、40B是设置于右扶手20A的右转向杆40A和设置于左扶手20B的左转向杆40B。一对转向杆40A、40B通过驾驶员A的操作(推拉操作)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一对转向杆40A、40B通过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转向杆40A、4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转向杆40。
转向杆40设置成,在驾驶员A的前手臂部载置于扶手20的状态下能够由驾驶员A的手C把持(参照图9)。各转向杆40形成为棒状。各转向杆40被安装成能够收纳于扶手20的收纳部24内。由此,扶手20伴随转向杆4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各转向杆40的下侧部分配置于扶手20的收纳部24内,各转向杆40的上侧部分配置于收纳部24的上方。即,各转向杆40的下侧部分配置于扶手20的前部内,各转向杆40的上侧部分从扶手20的前部向上方突出。由此,各转向杆40在驾驶员A的前手臂部载置于扶手20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中的除了前部以外的部分的状态下能够由驾驶员A的手C把持。
各转向杆40的上端部41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外侧弯折。在各转向杆40的上端面40a(顶端面)设置有操作机构42。操作机构42用于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例如是导航装置、音响装置等的操作。作为操作机构42,可以列举例如触控板、开关等。
接着,使用图3~图5,对于与转向杆40的移动相伴的扶手20的移动而列举左扶手20B及左转向杆40B的移动来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左转向杆40B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了的状态的图。图5是表示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了的状态的图。
在如图3所示那样转向杆4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扶手20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与基座构件10的前端相同的位置。如上所述那样扶手20被基座构件10的上表面13(参照图2)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扶手20安装有转向杆40。由此,扶手20及转向杆40成为一体而可动(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因此,如图3及图4所示,当转向杆40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规定量时,扶手20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从初始位置向前方移动规定量。如图3及图5所示,当转向杆40从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规定量时,扶手20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从初始位置向后方移动规定量。
图6及图7是座椅1的左侧视图。图7表示座椅靠背5相对于图6所示的状态躺倒后的状态。
如图6所示,转向装置9具备支承机构50。支承机构50分别设置于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的左右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及图7中仅图示出左侧的支承机构50。支承机构50将转向装置9的基座构件10相对于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进行支承。支承机构50是使转向装置9的基座构件10相对于座椅座垫3平行移动的平行连杆机构。
支承机构50例如由座椅座垫3、座椅靠背5、转向装置9的基座构件10、连杆构件51构成了平行连杆机构。连杆构件51是将座椅座垫3与基座构件10连结的构件。连杆构件51在连结点52处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座椅座垫3的框架。连杆构件51在连结点53处能够转动地连结于基座构件10的第一支承部11。上述的连结点52、53、基座构件10的第二支承部12与座椅靠背5的连结点54、以及座椅座垫3与座椅靠背5的连结点55设置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时位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由此,如图6及图7所示,支承机构50构成了使基座构件10及扶手20相对于座椅座垫3平行移动的平行连杆机构。
支承机构50伴随座椅靠背5向后方的移动(倾斜运动)而使转向装置9的基座构件10向后方平行移动。另外,支承机构50伴随座椅靠背5向前方的移动(倾斜运动)而使转向装置9的基座构件10向前方平行移动。
图8是转向装置9的控制装置60的框图。
如图8所示,转向装置9还具备控制装置60。控制装置60控制右扶手20A及左扶手20B。控制装置60具备限制机构61和连动机构65。
限制机构61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固定一对扶手20A、20B的位置。即限制机构61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限制一对扶手20A、20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限制机构61具备扶手固定控制部62、右扶手固定部63A及左扶手固定部63B。
在扶手固定控制部62的输入侧连接有自动驾驶控制部100的输出侧。在扶手固定控制部62的输出侧连接有右扶手固定部63A及左扶手固定部63B的输入侧。
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设置于车辆。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进行自动驾驶与手动驾驶之间的切换。自动驾驶控制部100在自动驾驶时进行自动驾驶的控制。自动驾驶控制部100将车辆的驾驶状态(驾驶模式)作为驾驶模式信号输出。车辆的驾驶状态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模式)及手动驾驶(手动驾驶模式)。
扶手固定控制部62基于从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输出的驾驶模式信号来判断车辆的驾驶状态是自动驾驶还是手动驾驶。扶手固定控制部62在判断为车辆的驾驶状态是自动驾驶的情况、即车辆的驾驶状态从手动驾驶切换到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向右扶手固定部63A输出右扶手固定信号,向左扶手固定部63B输出左扶手固定信号。右扶手固定信号是用于固定右扶手20A的位置的信号。左扶手固定信号是用于固定左扶手20B的位置的信号。
右扶手固定部63A例如设置于右基座构件10A。在从扶手固定控制部62输出了右扶手固定信号的情况下,右扶手固定部63A进行驱动而固定右扶手20A的位置。左扶手固定部63B例如设置于左基座构件10B。在从扶手固定控制部62输出了左扶手固定信号的情况下,左扶手固定部63B进行驱动而固定左扶手20B的位置。
限制机构61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解除一对扶手20A、20B的固定。即限制机构61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解除一对扶手20A、20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限制。扶手固定控制部62在基于从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输出的驾驶模式信号而判断为车辆的驾驶状态是手动驾驶的情况、即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到手动驾驶的情况下,向右扶手固定部63A输出右扶手固定解除信号,向左扶手固定部63B输出左扶手固定解除信号。右扶手固定解除信号是用于解除右扶手20A的固定的信号。左扶手固定解除信号是用于解除左扶手20B的固定的信号。
在从扶手固定控制部62输出了右扶手固定解除信号的情况下,右扶手固定部63A进行驱动而解除右扶手20A的固定。在从扶手固定控制部62输出了左扶手固定解除信号的情况下,左扶手固定部63B进行驱动而解除左扶手20B的固定。
在因驾驶员A的操作而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一方的转向杆4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连动机构65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另一方的转向杆40连动而向前后方向上的与一方的转向杆4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具体而言,连动机构65在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一方的转向杆40向前后方向的一方移动了的情况下,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另一方的转向杆40向前后方向的另一方移动例如与一方的转向杆40相同的距离。而且,连动机构65在通过驾驶员A的操作产生的转向杆40A、40B的移动完成了的情况下,使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以返回初始位置的方式移动。以下,具体地说明这些内容。
连动机构65具备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扶手驱动控制部67、右扶手驱动部68A、以及左扶手驱动部68B。右扶手驱动部68A及左扶手驱动部68B例如是马达等动力源,例如配置于基座构件10的内部。
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例如设置于左扶手20B。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检测左扶手20B的移动量。即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检测左转向杆40B的移动量。左扶手20B的移动量是左扶手20B从初始位置(未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状态的位置)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量。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将检测到的左扶手20B的移动量作为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
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例如设置于右扶手20A。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检测右扶手20A的移动量。即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检测右转向杆40A的移动量。右扶手20A的移动量是右扶手20A从初始位置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量。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将检测到的右扶手20A的移动量作为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
扶手驱动控制部67的输入侧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的输出侧、以及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的输出侧连接。扶手驱动控制部67的输出侧与右扶手驱动部68A的输入侧、以及左扶手驱动部68B的输入侧连接。在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输出了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来取得左扶手20B的移动量。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所取得的左扶手20B的移动量将右扶手驱动信号向右扶手驱动部68A输出。右扶手驱动信号是用于使右扶手20A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左扶手20B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信号。
另外,在从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输出了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的情况下,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取得右扶手20A的移动量。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所取得的右扶手20A的移动量将左扶手驱动信号向左扶手驱动部68B输出。左扶手驱动信号是用于使左扶手20B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右扶手20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信号。
在右扶手驱动部68A的输出侧连接有右扶手20A。在从扶手驱动控制部67输出了右扶手驱动信号的情况下,右扶手驱动部68A使右扶手20A配置于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左扶手20B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了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位置。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配置于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左转向杆40B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了与左转向杆40B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位置。
在左扶手驱动部68B的输出侧连接有左扶手20B。在从扶手驱动控制部67输出了左扶手驱动信号的情况下,左扶手驱动部68B使左扶手20B配置于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右扶手20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了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位置。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配置于从初始位置向前后方向上的与右转向杆40A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了与右转向杆40A的移动量相应的量的位置。
扶手驱动控制部67在基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及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中的至少任一方判定为由驾驶员A进行的一对扶手20A、20B的转向操作停止了的情况下,向右扶手驱动部68A输出右扶手复位信号,向左扶手驱动部68B输出左扶手复位信号。右扶手复位信号是用于使右扶手20A返回初始位置的信号。左扶手复位信号是用于使左扶手20B返回初始位置的信号。当从扶手驱动控制部67输出右扶手复位信号时,右扶手驱动部68A对右扶手20A进行驱动,以使右扶手20A返回初始位置。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返回初始位置。当从扶手驱动控制部67输出左扶手复位信号时,左扶手驱动部68B对左扶手20B进行驱动,以使左扶手20B返回初始位置。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返回初始位置。由此,与搭载有方向盘的车辆同样地,能够再现与自校准扭力相当的转向反作用力。
在使一对扶手20A、20B返回初始位置时,右扶手驱动部68A及左扶手驱动部68B的驱动力设定为由驾驶员A能够对右转向杆40A及左转向杆40B的前后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程度。需要说明的是,右扶手驱动部68A及左扶手驱动部68B的驱动力也可以设定为根据右转向杆40A及左转向杆40B的距初始位置的距离(即转向角的大小)而变化。
接着,对利用了连动机构65的转向杆40的转向角的操作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配置于初始位置E的一对转向杆40A、40B与车轮W的关系的图。
如图9所示,在一对转向杆40A、40B配置于初始位置E的状态下,未进行转向角的操作,因此,前轮Wf朝向前方。
图10是表示右转时的一对转向杆40A、40B与车轮W的关系的图。
如图10所示那样在右转时,使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向后方的规定位置F移动,使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向前方的规定位置G移动。作为右转向杆40A及左转向杆40B的移动方法,存在两个方法。一个是利用了右转向杆40A的操作的方法。另一个是利用了左转向杆40B的操作的方法。以下,具体地说明两个方法。
(1)利用了右转向杆40A的操作的方法
当如图9及图10所示那样驾驶员A将右转向杆40A向跟前拉拽而使该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时,左转向杆40B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连动地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从而前轮Wf朝向右方。
使用图8来说明由右转向杆40A的操作引起的左转向杆40B的连动。当驾驶员A使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时,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检测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而输出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左扶手驱动信号。左扶手驱动部68B基于左扶手驱动信号使左扶手20B从初始位置E向前方移动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使该左扶手20B配置于规定位置G。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从初始位置E向前方移动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配置于规定位置G。
(2)利用了左转向杆40B的操作的方法
如图9及图10所示,当驾驶员A推动左转向杆40B而使该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时,右转向杆40A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连动地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从而前轮Wf朝向右方。
使用图8来说明由左转向杆40B的操作所引起的右转向杆40A的连动。当驾驶员A使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时,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检测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而输出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右扶手驱动信号。右扶手驱动部68A基于右扶手驱动信号使右扶手20A从初始位置E向后方移动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使该右扶手20A配置于规定位置F。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从初始位置E向后方移动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配置于规定位置F。
在右转时,在操作了右转向杆40A的情况、以及操作了左转向杆40B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当由驾驶员A进行的操作停止时,一对转向杆40A、40B都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返回初始位置E。具体而言,扶手驱动控制部67在一对扶手20A、20B的移动停止了的情况下输出右扶手复位信号及左扶手复位信号。右扶手驱动部68A基于右扶手复位信号对右扶手20A进行驱动,以使右扶手20A从规定位置F返回初始位置E。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从规定位置F返回初始位置E。左扶手驱动部68B基于左扶手复位信号对左扶手20B进行驱动,以使左扶手20B从规定位置G返回初始位置E。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从规定位置G返回初始位置E。
图11是表示左转时的一对转向杆40A、40B与车轮W的关系的图。
在如图11所示那样左转时,使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使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作为右转向杆40A及左转向杆40B的移动方法,存在两个方法。一个是利用了右转向杆40A的操作的方法。另一个是利用了左转向杆40B的操作的方法。以下,具体地说明两个方法。
(1)利用了右转向杆40A的操作的方法
当如图9及图11所示那样驾驶员A推动右转向杆40A而使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时,左转向杆40B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连动地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从而前轮Wf朝向左方。
使用图8来说明由右转向杆40A的操作所引起的左转向杆40B的连动。当驾驶员A使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时,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检测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而输出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右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左扶手驱动信号。左扶手驱动部68B基于左扶手驱动信号使左扶手20B从初始位置E向后方移动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使该左扶手20B配置于规定位置F。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从初始位置E向后方移动与右扶手20A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配置于规定位置F。
(2)利用了左转向杆40B的操作的方法
当如图9及图11所示那样驾驶员A拉拽左转向杆40B而使该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时,右转向杆40A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连动地使该右转向杆40A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前方的规定位置G,从而前轮Wf朝向左方。
使用图8来说明由左转向杆40B的操作所引起的右转向杆40A的连动。当驾驶员A使左转向杆40B从初始位置E移动到后方的规定位置F时,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检测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而输出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扶手驱动控制部67基于左扶手移动量检测信号输出右扶手驱动信号。右扶手驱动部68A基于右扶手驱动信号使右扶手20A从初始位置E向前方移动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使该右扶手20A配置于规定位置G。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从初始位置E向前方移动与左扶手20B的移动量H相应的量而配置于规定位置G。
在左转时,在操作了右转向杆40A的情况、以及操作了左转向杆40B的情况中的任一情况下,当由驾驶员A进行的操作停止时,一对转向杆40A、40B都借助连动机构65而返回初始位置E。具体而言,扶手驱动控制部67在一对扶手20A、20B的移动停止了的情况下输出右扶手复位信号及左扶手复位信号。右扶手驱动部68A基于右扶手复位信号对右扶手20A进行驱动,以使右扶手20A从规定位置G返回初始位置E。与此相伴地右转向杆40A也从规定位置G返回初始位置E。左扶手驱动部68B基于左扶手复位信号对左扶手20B进行驱动,以使左扶手20B从规定位置F返回初始位置E。与此相伴地左转向杆40B也从规定位置F返回初始位置E。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在一对扶手20A、20B设置有一对转向杆40A、40B,该一对转向杆40A、40B形成为驾驶员A能够进行把持。由此,转向装置9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及自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因此驾驶员A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1而放松的情况下,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不起身就能够当场把持转向杆40A、40B。因而,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也能够使驾驶员A当场应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一对扶手20A、20B伴随一对转向杆40A、40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此,驾驶员A能够在将两手臂B载置于一对扶手20A、20B的状态下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而,驾驶员A能够以两手臂B稳定的状态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而,能够提供具有手动驾驶时的优异的转向操作性的转向装置9。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通过一对扶手20A、20B自身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也能够应对驾驶员A的体格差异。驾驶员A的体格差异例如是由驾驶员A的身高差异引起的手臂的长度的不同。
(2)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在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的上表面设置有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机构42。由此,驾驶员A能够在把持转向杆40A、40B的状态下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能够提高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性。
(3)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还具备将扶手20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的一对基座构件10A、10B。一对基座构件10A、10B分别支承于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伴随座椅靠背5的倾斜运动而使扶手20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平行移动。由此,伴随座椅靠背5的倾斜运动而一对扶手20A、20B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的倾斜变化的情况得以抑制。因而,驾驶员A即便使座椅靠背5为躺倒状态,也能够将一对扶手20A、20B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维持为水平状态,因此,驾驶员A能够将两手臂B以稳定的状态放置于一对扶手20A、20B。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能够不依赖于座椅靠背5的倾斜运动角度地防止转向杆40A、40B的操作性的降低。
(4)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具备限制机构61,该限制机构61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限制一对扶手20A、20B的前后方向的移动。由此,在自动驾驶时,由限制机构61经由一对扶手20A、20B将一对转向杆40A、40B的位置固定。因此,在自动驾驶时,在驾驶员、其他乘客将要误操作一对转向杆40A、40B时,能够防止通过一对转向杆40A、40B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
(5)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具备连动机构65,在通过驾驶员A的操作而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一方的转向杆4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该连动机构65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另一方的转向杆40连动而向前后方向上的与一方的转向杆4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由此,驾驶员A仅凭对一方的转向杆40A、40B进行操作就能够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能够进一步提高手动驾驶时的操作性。
(6)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在一对转向杆40A、40B的移动停止了的情况下,利用连动机构65对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进行驱动,以使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返回初始位置E。由此,驾驶员A可以不进行使一对转向杆40A、40B返回初始位置E的操作。因而,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能够进一步提高手动驾驶时的操作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而进行了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在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设置有操作机构42,但也可以仅在一对转向杆40A、40B中的一方设置有操作机构4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具备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和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这双方,但也可以未必具备双方。例如,既可以仅具备左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A,也可以仅具备右扶手移动量检测部66B。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转向装置9搭载于能够切换成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的车辆的结构,但也可以搭载于不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前述的说明限定,仅被所附的技术方案的范围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
车辆用的座椅的座椅座垫;
座椅靠背,其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能够倾斜运动地连结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后端部;
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所述座椅的左右两侧,且能够载置就座者的手臂部;
一对基座构件,它们将所述扶手支承为能够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
一对转向机构,它们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扶手,并形成为在所述就座者的两手臂载置于一对所述扶手的状态下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以及
平行连杆机构,其伴随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而使所述基座构件相对于所述座椅座垫平行移动,
所述扶手伴随所述转向机构的所述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
所述基座构件具备支承于所述座椅座垫的第一支承部和支承于所述座椅靠背的第二支承部,
所述平行连杆机构具有与所述第一支承部、所述第二支承部、所述座椅靠背和所述座椅座垫连结的多个连结点,
所述多个连结点设置为从左右方向观察所述座椅时位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机构从所述扶手突出,
在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至少一方的顶端面设置有进行所述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的操作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一对所述基座构件伴随所述座椅靠背的倾斜运动而使所述扶手的上表面平行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在所述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限制一对所述扶手的所述前后方向的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连动机构,在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通过所述就座者的操作而沿着所述前后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该连动机构使一对所述转向机构中的另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连动而向所述前后方向上的与一方的所述转向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CN201810907869.2A 2017-10-05 2018-08-09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96250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5198 2017-10-05
JP2017195198A JP6575017B2 (ja) 2017-10-05 2017-10-05 操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5076A CN109625076A (zh) 2019-04-16
CN109625076B true CN109625076B (zh) 2021-06-04

Family

ID=65992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7869.2A Active CN109625076B (zh) 2017-10-05 2018-08-09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45041B2 (zh)
JP (1) JP6575017B2 (zh)
CN (1) CN1096250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6240B1 (ja) * 2019-09-06 2020-10-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両
US11345384B2 (en) * 2020-04-23 2022-05-31 Caterpillar Paving Products Inc. Steering wheel control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57A (zh) * 1991-08-02 1993-03-03 Smh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操纵控制装置
US6361114B1 (en) * 2000-01-06 2002-03-26 Dura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elf-leveling chair arm
JP2004224238A (ja) * 2003-01-24 2004-08-12 Honda Motor Co Ltd 操舵装置
CN105620316A (zh) * 2014-11-21 2016-06-01 格拉默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包含扶手的可枢转靠背的车辆座椅
CN106794780A (zh) * 2014-10-01 2017-05-3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尤其用于潜降式交通工具座椅或者座椅设备的可自动调节的中间扶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18447A (en) * 1946-09-19 1952-11-18 Sncase Control device for aircraft
NL8200614A (nl) * 1982-02-17 1983-09-16 Rotterdamsche Droogdok Mij Bedrijfsvoertuig.
DE3728373C2 (de) * 1987-08-26 1994-01-27 Porsche Ag Handbetätigbare Stellvorrichtung für Steuerventile
JP3216441B2 (ja) * 1994-05-18 2001-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輌用操舵装置
JP2000066753A (ja) * 1998-08-26 2000-03-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運転操作装置
JP4846913B2 (ja) * 2001-03-06 2011-12-2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シフト装置
US6880855B2 (en) * 2003-01-06 2005-04-1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otary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US6898496B2 (en) * 2003-01-06 2005-05-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ivoting arm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US6827174B2 (en) * 2003-01-06 2004-12-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having opposing movable posts for steering
GB2458283A (en) * 2008-03-12 2009-09-16 Valtra Oy Ab Vehicle armrest with stowable drivers interface
US8100218B2 (en) * 2009-10-19 2012-01-24 Cnh America Llc Electronic throttle on control handle
US9108549B2 (en) * 2013-02-13 2015-08-18 Flexsteel Industries, Inc. Self-adjustable arm rest assembly
KR101488325B1 (ko) * 2013-08-21 2015-0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팝업 방식 전자식 자동변속레버
JP6582458B2 (ja) 2015-03-13 2019-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ライビングポジション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57A (zh) * 1991-08-02 1993-03-03 Smh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操纵控制装置
US6361114B1 (en) * 2000-01-06 2002-03-26 Dura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Self-leveling chair arm
JP2004224238A (ja) * 2003-01-24 2004-08-12 Honda Motor Co Ltd 操舵装置
CN106794780A (zh) * 2014-10-01 2017-05-31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尤其用于潜降式交通工具座椅或者座椅设备的可自动调节的中间扶手
CN105620316A (zh) * 2014-11-21 2016-06-01 格拉默股份有限公司 包括包含扶手的可枢转靠背的车辆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75017B2 (ja) 2019-09-18
CN109625076A (zh) 2019-04-16
US20190106140A1 (en) 2019-04-11
US10745041B2 (en) 2020-08-18
JP2019064558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57498B2 (en) Console with driver's interface
US11345388B2 (en)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CN109625075B (zh) 转向装置
CN109625076B (zh) 转向装置
JP2009208636A (ja)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US10363841B1 (en) Vehicle seat adjustment assembly
EP1571064B1 (en) Adjustable pedal and steering mechanism
JP4479233B2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6769316B2 (ja) 車両用コンソール
JP475935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9218006A (ja) 乗物用シート、ヘッドレスト及びヘッドレストの制御システム
KR101637595B1 (ko) 경사도에 따른 전동시트의 이동 방법 및 장치
JP526356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車両用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4341389B2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JP5521280B2 (ja) 車両用運転姿勢調整装置及び車両用運転姿勢調整方法
JP330371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姿勢制御装置
KR100976916B1 (ko) 건설기계의 조향조정장치
JP4259301B2 (ja) 車両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US11623546B2 (en) Seat switch device
JP5182491B2 (ja) 走行車両
JP5105078B2 (ja) 走行車両
KR102083173B1 (ko) 차량용 폴딩 헤드레스트
JP2021154974A (ja) 車両のシート装置
JP20180798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H0245230A (ja) パワーシートの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