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625075B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625075B
CN109625075B CN201810908008.6A CN201810908008A CN109625075B CN 109625075 B CN109625075 B CN 109625075B CN 201810908008 A CN201810908008 A CN 201810908008A CN 109625075 B CN109625075 B CN 1096250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ring
pair
steering device
seat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80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625075A (zh
Inventor
增真太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625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625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625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2Hand le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且在乘客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妨碍的转向装置。转向装置具备: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左右两侧,且载置就座者的手臂部;以及转向杆,其设置于一对扶手,并形成为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转向杆形成为能够在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并操作的操作位置与收纳于扶手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移动,且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配置于收纳位置。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进行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而使用转向装置。作为转向装置,例如存在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所公开的转向装置(方向操纵装置)。
上述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的转向装置设置于能够切换成自动驾驶和手动驾驶的车辆。在手动驾驶时,转向装置配置于适于驾驶的位置(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当车辆的驾驶状态从手动驾驶切换成自动驾驶时,转向装置从适于驾驶的位置向成为放松姿态的位置移动。
然而,上述日本国特开2016-168972号公报的转向装置在自动驾驶时及手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驾驶员的前方。因此,在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而放松的情况下,当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时,必须起身后把持转向装置。因而,难以当场把持转向装置,难以当场应对手动驾驶。于是,正在研究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当场应对手动驾驶的转向装置。而且,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等乘客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希望能够使得转向装置不造成妨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以往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且在乘客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妨碍的转向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转向装置具备: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左右两侧,且载置就座者的手臂部;以及转向机构,其设置于一对所述扶手,并形成为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所述转向机构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并操作的操作位置与收纳于所述扶手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移动,且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配置于所述收纳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转向装置中,所述转向机构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配置于所述收纳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在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转向装置中,具备驱动部,该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且使一对所述转向机构这双方在所述操作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在上述第一方案中,在一对扶手设置有形成为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的一对转向机构。由此,转向装置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及自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因此,就座者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而放松的情况下,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不起身就能够当场把持转向机构。因而,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转向装置也能够使就座者当场应对。
而且,在上述第一方案中,转向机构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配置于收纳位置。由此,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向机构配置于不对乘客造成妨碍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在就座者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不造成妨碍的转向装置。
在上述第二方案中,转向机构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配置于收纳位置。因此,在自动驾驶时驾驶员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转向机构被收纳。因此,能够抑制在自动驾驶时转向机构造成妨碍,并且能够抑制在自动驾驶时乘客接触转向机构而误操作转向装置。
根据上述第三方案,具备使一对转向机构这双方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部。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驱动部使一对转向机构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因而,与将驱动部例如相对于各转向机构各设置1个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右扶手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右扶手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座椅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的座椅1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座椅1是车辆用的座椅。座椅1例如搭载于能够将驾驶模式切换成自动驾驶模式和手动驾驶模式的车辆。自动驾驶是指,车辆对本车及周边的状况进行判断来进行车辆的驾驶。手动驾驶是指,驾驶员进行车辆的驾驶。座椅1是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
座椅1具备:座椅座垫3,其支承驾驶员的臀部;座椅靠背5,其与座椅座垫3的后端部连结,且支承驾驶员的腰部及背部;头枕7,其与座椅靠背5的上部连结,且支承驾驶员的颈部及头部;以及转向装置9,其使用于车辆的转向角的变更操作。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与座椅1中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朝向相同,图中箭头UP表示上方,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LH表示左方。左右方向与座椅1的宽度方向一致。前后方向与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座椅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通过使后述的扶手20A的一部分断裂而示出了扶手20A的内部构造(图5也同样)。
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座垫3具备:座垫框架90,其构成骨架;衬垫(未图示),其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形成,且装配于座垫框架90;以及座椅表皮,其例如由合成纤维、皮革等形成,且覆盖座垫框架90及衬垫。在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端部设置有一对侧支承件4。一对侧支承件4从座椅座垫3的左右两端部朝向上方突出。
如图2所示,座垫框架90具有:左右一对侧部板91,它们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座椅底座92,其将一对侧部板91的前部彼此连接;以及后部管93,其将一对侧部板91的后部彼此连接。座垫框架90由一对侧部板91、座椅底座92、后部管93形成为矩形框状。
如图1及图2所示,座椅靠背5能够沿着前后方向倾斜运动地连结于座椅座垫3的后端部。座椅靠背5具备:靠背框架94,其构成骨架;衬垫(未图示),其例如由聚氨酯泡沫等形成,且装配于靠背框架94的前部;以及座椅表皮,其例如由合成纤维、皮革等形成,且覆盖靠背框架94及衬垫。
如图2所示,靠背框架94具有:框架管95,其呈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向下方开放的U字状延伸;左右一对侧部板96,它们分别固定于框架管95的左右两侧部的下部;以及上部横梁97,其架设于框架管95的左右两侧部的上部。在框架管95的上部,将头枕7支承为能够升降的支承管98隔开间隔地在左右设置有一对。一对侧部板96的下端部比框架管95向下方延伸,且配置于座垫框架90中的一对侧部板91的后端部的内侧。各侧部板96的下端部经由倾斜运动轴99能够倾斜运动地连结于座垫框架90的一对侧部板91的后端部。倾斜运动轴99构成倾斜机构的轴,以跨座垫框架90的一对侧部板91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如图1所示,头枕7配置于座椅靠背5的上部的前方,且被相对于座椅靠背5能够升降地支承着。例如,头枕7具备框架、衬垫(均未图示)及头枕表皮。
转向装置9具备一对基座构件10A、10B、一对扶手20A、20B、一对转向杆40A、40B(转向机构)、升降机构50(参照图2)、以及升降控制部70(参照图6)。在转向装置9安装有对转向杆40A、40B的操作量或操作的有无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由传感器检测的检测结果例如向方向操纵装置输出。方向操纵装置例如具备方向操纵ECU和电动马达。电动马达例如使力作用于齿条-小齿轮机构来变更车辆的前轮(转向轮)的朝向。方向操纵ECU例如按照从转向装置9输入的信息来驱动电动马达,使前轮的朝向变更。
基座构件10A、10B设置于座椅1的左右两侧(座椅座垫3及座椅靠背5的左右两侧)。即,一对基座构件10A、10B以从左右两侧夹着座椅1的就座者的方式设置。一对基座构件10A、10B是设置于座椅1的右侧的右基座构件10A和设置于座椅1的左侧的左基座构件10B。一对基座构件10A、10B的前部支承于侧支承件4。一对基座构件10A、10B的后部支承于座椅靠背5的左右方向的侧部。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基座构件10A、1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基座构件10。
一对扶手20A、20B载置驾驶员的两手臂。一对扶手20A、20B是设置于座椅1的右侧的右扶手20A和设置于座椅1的左侧的左扶手20B。右扶手20A被右基座构件10A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左扶手20B被左基座构件10B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由此,一对扶手20A、20B在座椅1的左右两侧安装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扶手20A、2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扶手20。
扶手20在内部具有空洞。各扶手20具备顶壁部21和侧壁部22。顶壁部21与侧壁部22例如一体地形成。
顶壁部21设置于扶手20的上部。顶壁部2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驾驶员的前手臂部载置于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顶壁部21被基座构件10支承为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能够滑动)。
侧壁部22从顶壁部21向下方延伸。侧壁部22从顶壁部21的前端部到中间部地连接。侧壁部22相对于基座构件10设置于座椅1的就座空间侧。由此,侧壁部22配置于座椅1的就座者与基座构件10之间。在侧壁部22形成有侧面22a,该侧面22a面对座椅1的就座空间,且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
在扶手20的前部设置有收纳部24。转向杆40A、40B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收纳于收纳部24。收纳部24呈槽状地形成于侧壁部22。收纳部24以伴随从下方朝向上方而趋向前方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且呈直线状延伸。收纳部24的上端部在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开口。收纳部24的长度与转向杆40A、40B的长度大致一致。在收纳部24的壁面形成有沿着收纳部24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狭缝25。狭缝25形成于收纳部24的壁面中的朝向前方的壁面及朝向后方的壁面这双方。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右扶手20A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如图3所示,在扶手20的内部配置有一对导轨26。一对导轨26夹着收纳部24而设置于前后两侧。各导轨26与收纳部24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
如图1所示,一对转向杆40A、40B设置于扶手20。一对转向杆40A、40B是设置于右扶手20A的右转向杆40A和设置于左扶手20B的左转向杆40B。一对转向杆40A、40B通过驾驶员的操作(推拉操作)而与扶手20一起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一对转向杆40A、40B通过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以下,在不区分是哪一转向杆40A、40B的情况下,仅记载为转向杆40。
各转向杆40具备杆主体43和一对滑块44(参照图3)。杆主体43设置成能够由驾驶员的手把持。杆主体43形成为与扶手20的收纳部24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杆主体43形成为能够在扶手20的收纳部24内滑动的形状。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右扶手20A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如图3及图4所示,一对滑块44从杆主体43的下端部向前方及后方延伸。各滑块44穿过在扶手20的收纳部24的壁面形成的狭缝25。各滑块44的顶端部在扶手20的内部被导轨26支承为能够滑动。由此,转向杆40能够沿着收纳部24的延伸方向而相对于扶手20滑动移动。转向杆40形成为能够在从扶手20向上方突出而供驾驶员把持以能够进行转向操作的操作位置(图3所示的转向杆40的位置)与收纳于扶手20的收纳位置(图4所示的转向杆40的位置)之间相互移动。
如图1所示,各转向杆40的上端部41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外侧弯折。在各转向杆40的上端面40a(顶端面)设置有操作机构42。操作机构42进行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转向角的变更操作以外的操作例如是导航装置、音响装置等的操作。作为操作机构42,可以列举例如触控板、开关等。各转向杆40的上端面40a在收纳位置处与扶手20的顶壁部21的上表面21a共面,成为朝向上方露出的状态(参照图5)。由此,操作机构42即使在转向杆40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操作。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座椅1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如图2及图5所示,升降机构50使转向杆40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相互移动。升降机构50使一对转向杆40A、40B同时地移动。升降机构50具备施力构件51、拉索52以及卷取部56。
如图2所示,施力构件51针对每个转向杆40各设置有1个(在各图中仅图示相对于右转向杆40A设置的施力构件51)。施力构件51从操作位置朝向收纳位置对转向杆40施力。施力构件51例如是橡胶绳等。
拉索52将转向杆40与卷取部56连接。拉索52针对每个转向杆40各设置有1个。拉索52具备外部拉索53和内部拉索54。外部拉索53形成为管状,外套于内部拉索54。外部拉索53从扶手20的内部通过基座构件10的内部而向座椅靠背5的内部延伸。外部拉索53的第一端部53a在扶手20的内部以从后方面向收纳部24的上部的方式配置,且固定于扶手20。外部拉索53的第二端部53b在座椅靠背5的内部以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面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中央侧的方式配置,且固定于靠背框架94。
内部拉索54穿过外部拉索53的内侧。内部拉索54的第一端部54a在扶手20的内部连结于转向杆40的后侧的滑块44。内部拉索54的第二端部54b在座椅靠背5的内部连结于卷取部56。内部拉索54在扶手20内配置为:通过第二端部54b被拉拽,从而第一端部54a沿着转向杆40的滑动方向拉起转向杆40的后侧的滑块44。即,内部拉索54通过第二端部54b被拉拽,从而克服施力构件51的作用力而使转向杆40从收纳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动。
卷取部56拉拽一对拉索52的内部拉索54的第二端部54b。卷取部56具备:一对撑条57,它们固定于座椅靠背5的靠背框架94;一对臂支承部58A、58B,它们固定于一对撑条57;一对连杆臂59A、59B,它们被一对臂支承部58A、58B支承为能够转动;以及直线运动致动器60(驱动部),其使一对连杆臂59A、59B转动。
一对撑条57分别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一对撑条57上下隔开间隔地架设于靠背框架94的左右的侧部板96。
一对臂支承部58A、58B左右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臂支承部58A、58B架设于一对撑条57。一对臂支承部58A、58B是设置于右侧的右臂支承部58A和设置于左侧的左臂支承部58B。在各臂支承部58A、58B设置有在连杆臂59A、59B的转动范围的两端与连杆臂59A、59B接触的限位件58a。限位件58a规定连杆臂59A、59B的转动范围。
一对连杆臂59A、59B是被右臂支承部58A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右连杆臂59A和被左臂支承部58B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左连杆臂59B。例如,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一对连杆臂59A、59B相对于座椅1的中心线形成为线对称。各连杆臂59A、59B具备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从转动中心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一臂59a和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从转动中心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中央延伸的第二臂59b。
右连杆臂59A的第一臂59a的顶端相对于与右转向杆40A连接的拉索52的外部拉索53的第二端部53b而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中央侧。右连杆臂59A的第一臂59a的顶端连结有与右转向杆40A连接的拉索52的内部拉索54的第二端部54b。左连杆臂59B的第一臂59a的顶端相对于与左转向杆40B连接的拉索52的外部拉索53的第二端部53b而从前后方向观察时配置于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中央侧。左连杆臂59B的第一臂59a的顶端连结有与左转向杆40B连接的拉索52的内部拉索54的第二端部54b。
直线运动致动器60具备产生旋转驱动力的驱动源61和将驱动源61的旋转驱动力转换为直线驱动力的滚珠丝杠62。驱动源61例如是马达等。驱动源61安装于一对撑条57中的例如设置于上侧的撑条57。滚珠丝杠62具备被一对撑条57支承为能够旋转的丝杠轴63和与丝杠轴63螺纹接合的螺母部64。丝杠轴63从前后方向观察时例如配置于座椅1的中心。丝杠轴63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丝杠轴63在上端部连结于驱动源61,通过驱动源61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螺母部64将一对连杆臂59A、59B的第二臂59b的顶端支承为能够转动。螺母部64由一对连杆臂59A、59B限制绕丝杠轴63的旋转。由此,螺母部64伴随于丝杠轴63的旋转而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直线运动致动器60通过使螺母部64沿着从前后方向观察的上下方向移动,而使一对连杆臂59A、59B转动。直线运动致动器60通过使螺母部64从下方朝向上方移动,而使各连杆臂59A、59B的第一臂59a的顶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中央侧移动。由此,直线运动致动器60拉拽一对内部拉索54的第二端部54b,从而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上升。另外,如图5所示,直线运动致动器60通过使螺母部64从上方朝向下方移动,而使各连杆臂59A、59B的第一臂59a的顶端从前后方向观察时朝向左右方向上的座椅1的外侧移动。由此,直线运动致动器60使一对内部拉索54松弛,利用各施力构件51使一对转向杆40A、40B下降。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6所示,升降控制部70从自动驾驶控制部100取得车辆的驾驶状态的信息。升降控制部70根据车辆的驾驶状态来控制直线运动致动器60。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设置于车辆。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进行自动驾驶与手动驾驶的切换。自动驾驶控制部100在自动驾驶时进行自动驾驶的控制。自动驾驶控制部100将车辆的驾驶状态(驾驶模式)的信息作为驾驶模式信号而输出。车辆的驾驶状态是指,自动驾驶(自动驾驶模式)及手动驾驶(手动驾驶模式)。
升降控制部70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使一对转向杆40A、40B配置于收纳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的条件是车辆的驾驶状态为自动驾驶的情况。升降控制部70基于从自动驾驶控制部100输出的驾驶模式信号来判断车辆的驾驶状态是自动驾驶还是手动驾驶。具体而言,升降控制部70如以下这样控制直线运动致动器60。在车辆的驾驶状态为手动驾驶的情况下,升降控制部70如图2所示,控制驱动源61以使滚珠丝杠62的螺母部64上升。另外,在车辆的驾驶状态为自动驾驶的情况下,升降控制部70如图5所示,控制驱动源61以使滚珠丝杠62的螺母部64下降。由此,一对转向杆40A、40B在手动驾驶时配置于操作位置,在自动驾驶时配置于收纳位置。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在一对扶手20A、20B设置有一对转向杆40A、40B,该一对转向杆40A、40B形成为驾驶员能够进行把持。由此,转向装置9在车辆的手动驾驶时及自动驾驶时这两个时候均配置于适于转向角的变更操作的位置。因此驾驶员在自动驾驶时倚靠座椅1而放松的情况下,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也不起身就能够当场把持转向杆40A、40B。因而,即使车辆的驾驶状态从自动驾驶切换成手动驾驶,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也能够使驾驶员当场应对。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转向杆40A、40B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配置于收纳位置。由此,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能够将转向杆40A、40B配置于不对乘客造成妨碍的位置。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在驾驶员无需操作转向装置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妨碍的转向装置9。
(2)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中,转向杆40A、40B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配置于收纳位置。因此,在自动驾驶时驾驶员无需操作转向装置9的情况下,转向杆40A、40B被收纳。因此,能够抑制在自动驾驶时转向杆40A、40B造成妨碍,并且能够抑制在自动驾驶时乘客接触转向杆40A、40B而误操作转向装置9。
(3)本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9具备使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直线运动致动器60。由此,能够利用单一的直线运动致动器60使一对转向杆40A、40B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因而,与将直线运动致动器等驱动部例如相对于各转向杆各设置1个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削减部件个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而进行了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部24形成为槽状,但不限定于此。收纳部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为在扶手的顶壁部的上表面开口的孔状,通过转向杆插入而收纳于扶手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施力构件51从操作位置朝向收纳位置对转向杆40施力,拉索52将转向杆40从收纳位置朝向操作位置拉拽。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构成为,施力构件从收纳位置朝向操作位置对转向杆施力,拉索将转向杆从操作位置朝向收纳位置拉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施力构件51是橡胶绳,但不限定于此,施力构件也可以是螺旋弹簧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利用一个直线运动致动器60使一对转向杆40A、40B这双方在操作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将直线运动致动器等驱动部例如相对于各转向杆各设置1个。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转向杆40配置于收纳位置的条件是车辆的驾驶状态为自动驾驶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使转向杆40配置于收纳位置的条件也可以是正在执行自动驾驶中的驾驶支援的程度高的模式的情况。驾驶支援的程度是指,例如对车辆乘客要求的与车辆的驾驶相关的义务的等级。例如,在自动驾驶中的驾驶支援程度高的模式下,自动地进行全部的车辆控制,不产生对车辆乘客要求的与驾驶相关的义务。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本发明并不被前述的说明限定,仅被所附的技术方案的范围限定。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
一对扶手,它们安装于车辆用的座椅的左右两侧,且载置就座者的手臂部;以及
转向机构,其设置于一对所述扶手,并形成为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且通过沿着所述座椅的前后方向移动来变更车辆的转向角,
所述转向机构形成为能够在所述就座者能够进行把持并操作的操作位置与收纳于所述扶手的收纳位置之间相互移动,且在规定的条件成立了的情况下配置于所述收纳位置,
所述转向装置具有单一的驱动部,该单一的驱动部使两方的所述转向机构在所述操作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扶手具有:
收纳部,其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且收纳所述转向机构;以及
一对导轨,其夹着所述收纳部而设置于前后两侧,
所述转向机构具有:
主体,其能够在所述收纳部内滑动;以及
一对滑块,其分别从所述主体向前后延伸,
所述一对滑块被所述一对导轨支承为能够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机构在车辆的自动驾驶时配置于所述收纳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单一的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座椅的座椅靠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转向装置具备使所述转向机构在所述操作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相互移动的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施力构件,其从所述操作位置及所述收纳位置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对所述转向机构施力;卷取部,其拉拽与所述滑块连结的拉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卷取部具有一对连杆臂,该一对连杆臂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的框架转动,且连结有所述拉索,
所述一对连杆臂被所述单一的驱动部驱动。
CN201810908008.6A 2017-10-05 2018-08-09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9625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5197A JP6590285B2 (ja) 2017-10-05 2017-10-05 操舵装置
JP2017-195197 2017-10-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625075A CN109625075A (zh) 2019-04-16
CN109625075B true CN109625075B (zh) 2022-04-08

Family

ID=65992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8008.6A Active CN109625075B (zh) 2017-10-05 2018-08-09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7190B2 (zh)
JP (1) JP6590285B2 (zh)
CN (1) CN1096250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0853B2 (ja) 2019-06-28 2023-01-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運転車両の車速制御装置
JP7381230B2 (ja) * 2019-06-28 2023-11-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運転車両の操作装置
CN112277748A (zh) * 2019-07-26 2021-01-29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座椅扶手
WO2024080169A1 (ja) * 2022-10-13 2024-04-18 ソフトバンク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車両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57A (zh) * 1991-08-02 1993-03-03 Smh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操纵控制装置
JP2000066753A (ja) * 1998-08-26 2000-03-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運転操作装置
CN105398354A (zh) * 2015-12-14 2016-03-16 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闸线控制的汽车座椅侧翼调节系统
WO2017158726A1 (ja) * 2016-03-15 2017-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車両制御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6441B2 (ja) * 1994-05-18 2001-10-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輌用操舵装置
DE20009211U1 (de) * 2000-05-22 2000-11-02 Trw Automotive Safety Sys Gmbh Vorrichtung zum Lenken eines Kraftfahrzeugs
US6898496B2 (en) * 2003-01-06 2005-05-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Pivoting arm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US6827174B2 (en) * 2003-01-06 2004-12-07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river control input device having opposing movable posts for steering
JP2005149058A (ja) * 2003-11-14 2005-06-09 Toyota Motor Corp 運転操作装置
JP2007244241A (ja) * 2006-03-14 2007-09-27 Yanmar Co Ltd 排出オーガ操作装置の配置構造
JP5239213B2 (ja) * 2007-05-25 2013-07-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操舵装置
GB2458283A (en) * 2008-03-12 2009-09-16 Valtra Oy Ab Vehicle armrest with stowable drivers interface
JP5515853B2 (ja) * 2010-02-26 2014-06-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サイドサポート装置の作動機構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ドサポート装置
KR101488325B1 (ko) * 2013-08-21 2015-0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팝업 방식 전자식 자동변속레버
JP6582458B2 (ja) * 2015-03-13 2019-10-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ライビングポジション制御装置
JP6640614B2 (ja) * 2016-03-10 2020-02-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及び車両制御方法
US11124219B2 (en) * 2018-06-04 2021-09-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owable vehicle interfa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457A (zh) * 1991-08-02 1993-03-03 Smh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车辆操纵控制装置
JP2000066753A (ja) * 1998-08-26 2000-03-03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運転操作装置
CN105398354A (zh) * 2015-12-14 2016-03-16 长春富维—江森自控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闸线控制的汽车座椅侧翼调节系统
WO2017158726A1 (ja) * 2016-03-15 2017-09-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車両制御プログラ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06141A1 (en) 2019-04-11
CN109625075A (zh) 2019-04-16
US10787190B2 (en) 2020-09-29
JP6590285B2 (ja) 2019-10-16
JP2019064557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25075B (zh) 转向装置
US7770972B2 (en) Seat lumbar actuator
KR101601535B1 (ko) 헤드레스트 장치
US20090195037A1 (en) Reconfigurable vehicle seating system
JP2005212596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171903A (ja)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US10363841B1 (en) Vehicle seat adjustment assembly
JP2015189371A (ja) 車両
CN109625076B (zh) 转向装置
EP1571064B1 (en) Adjustable pedal and steering mechanism
US20210145676A1 (en) Boarding/deboarding controller
JP475935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23115153A5 (ja)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CN111148651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车辆座椅及车辆座椅系统
US9399420B2 (en) Electromechanical retractable head restraint
JP200924883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4341468B2 (ja) 自動車の運転姿勢調整装置
KR20160050231A (ko) 암레스트를 가지는 자동차용 시트
JP4413654B2 (ja) 車両用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US11623546B2 (en) Seat switch device
US20230365028A1 (en) Vehicle seat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seat
JP438983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088088A (ja)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5105078B2 (ja) 走行車両
CN117465309A (zh) 具有可动驾驶员站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