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07781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07781B
CN109507781B CN201811066151.1A CN201811066151A CN109507781B CN 109507781 B CN109507781 B CN 109507781B CN 201811066151 A CN201811066151 A CN 201811066151A CN 109507781 B CN109507781 B CN 109507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main body
drive device
nut
protru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661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07781A (zh
Inventor
畑迫裕之
米山秀和
春日孝文
植木贵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Sanky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Sanky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Sankyo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Sanky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07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7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07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07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1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 G02B7/18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 G02B7/18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prisms; for mirrors for mirrors for rotating or oscillating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20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0K35/21Output arrangements, i.e. from vehicle to user, associated with vehicle functions or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using visual output, e.g. blinking lights or matrix displays
    • B60K35/23Head-up displays [HU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35/00Instru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f instruments in or on vehicles
    • B60K35/50Instru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eans of attachment to or integration in the vehic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01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optical fea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9Display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20Optical 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23Optical features of instruments using refl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360/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s B60K35/00 or B60K37/00 relating to 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dashboards
    • B60K2360/20Optical features of instruments
    • B60K2360/33Illumination features
    • B60K2360/334Proj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5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 G02B2027/0156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with optionally usable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54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 G02B2027/015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with movable elements with mechanical means other than scaning means for positioning the whole im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49Head-up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 G02B2027/0169Supporting or connecting means other than the external wa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1Head-up displays
    • G02B27/0179Display position adjusting means not related to the information to be displayed
    • G02B2027/0181Adaptation to the pilot/driv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rument Pa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提高被支承部件的定位精度的支承部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1)具有驱动部(3)和通过驱动部(3)的驱动力移动的可动部件(6)。可动部件(6)具备支承突出片(132a)的支承部(10)。支承部(10)具有弹性支承部(20)和固定支承部(30),该弹性支承部(20)对突出片(132a)施力,固定支承部(30)在可动部件(6)的移动方向(L)上与弹性支承部(20)对置设置,支承由弹性支承部(20)施力的突出片(132a)。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将来自显示元件的显示光由反射部件(凹面镜)反射后投影到车辆的前风挡玻璃,使车辆的驾驶员识别所投影的显示图像(虚像)的平视显示装置。在这种平视显示装置中,通常,为了调节由反射部件反射的显示光的反射角度,使用使保持凹面镜的镜架以规定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的驱动装置。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通过将驱动力从镜架朝向旋转轴的径向外侧部分地突出的突出片传递,使镜架转动的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具有:步进电动机、由步进电动机旋转驱动的丝杠(进给丝杠)、与丝杠平行配置的导轴、支承丝杠及导轴的框架以及滑块,该滑块具备与丝杠螺合的螺母,且形成有供导轴贯通的导孔的滑块,伴随丝杠的旋转,沿着丝杠的轴线方向往复移动,滑块具备支承作为被支承部件的镜架的突出片的支承部。这样,通过支承镜架的突出片的滑块进行往复移动,可以使镜架转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27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驱动装置中,镜架的突出片由一对树脂壁夹持保持。但是,在这种结构中,在车辆振动时,例如镜架可能沿滑块的移动方向摇动(晃动),由于该镜架的摇动,显示图像有可能产生模糊。
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提高被支承部件的定位精度的支承部的驱动装置。
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驱动部和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移动的可动部件,可动部件具备主体部和支承被支承部件的支承部,支承部具有:弹性支承部,其对被支承部件施力;固定支承部,其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与弹性支承部对置设置,支承由弹性支承部施力的被支承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可以提高被支承部件的定位精度。
在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理想的是,弹性支承部具有:弹性部件,其与被支承部件抵接并将该被支承部件朝向固定支承部施力;弹性部件固定部,其保持弹性部件,弹性部件固定部设于主体部。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弹性部件是板簧。由此,可以容易地固定弹性部件。
另外,理想的是,弹性部件具有安装于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固定板部和从固定板部的端部延伸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板部,弹性变形板部具有从固定板部的端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和从第一弹性部的端部延伸的第二弹性部,在第二弹性部形成有与被支承部件抵接的抵接部。由此,可以确保弹性变形板部的弹性。
另外,理想的是,抵接部是使第二弹性部的前端部朝向与被支承部件相反侧将第二弹性部折弯的折弯部。由此,可以对被支承部件稳定地施力。
另外,理想的是,第一弹性部在固定板部的延长线上延伸,第二弹性部相对于第一弹性部成锐角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在固定板部和第一弹性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支点部,第一支点部被限定为弹性部件的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区域和未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区域的边界部,第一弹性部能够以第一支点部为支点相对于固定板部弹性变形。由此,可以确保弹性变形板部的弹性。
另外,理想的是,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和设于突出部的限制部,限制部在与突出部之间形成插入固定板部的间隙,并且限制固定板部向与插入间隙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由此,可以抑制弹性部件的位置错位。
另外,理想的是,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设于突出部的卡止部,卡止部与插入到间隙的固定板部卡合,限制固定板部向与插入间隙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移动。由此,可以抑制弹性部件的位置错位。
另外,理想的是,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在突出部形成有避免其与弹性变形板部的干扰的避让部。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避让部是形成于突出部的台阶部,台阶部形成于突出部的与第二弹性部对置的角部,具有比第二弹性部的宽度还宽的宽度。由此,可以加宽弹性变形板部的可动范围。
另外,理想的是,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及连接突出部和主体部的加强肋,加强肋形成为在突出部的与固定支承部对置的一侧朝向固定支承部延伸的板状。由此,可以提高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强度。
另外,理想的是,固定支承部由刚性比主体部的刚性高的材料形成,部分地埋入而固定于主体部。由此,可以提高支承被支承部件的支承部的强度。
另外,理想的是,固定支承部于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在与被支承部件对置的位置支承该被支承部件。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固定支承部具有沿与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支承主体部和从支承主体部的端部沿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的至少上表面的一部分被主体部覆盖。由此,可以提高固定支承部从主体部的抽出强度。
另外,理想的是,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具有丝杠,所述丝杠被驱动部驱动旋转,可动部件具备将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到主体部的驱动力传递部和与主体部分体设置的预压赋予部,驱动力传递部具备与丝杠螺合的第一螺纹部,伴随丝杠的旋转,使主体部沿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预压赋予部具备与丝杠螺合的第二螺纹部,在第一螺纹部和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由此,可以吸收丝杠和各螺纹部的余隙(间隙),抑制可动部件向移动方向(丝杠的轴线方向)的晃动。
另外,理想的是,驱动力传递部具有第一螺母部件,所述第一螺母部件具备第一螺纹部,且与主体部分体设置,预压赋予部具有:第二螺母部件,所述第二螺母部件具备第二螺纹部;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设于第一螺母部件和第二螺母部件之间,在主体部形成有配置第一螺母部件和第二螺母部件的螺母配置部,第一螺母部件和第二螺母部件以相对于主体部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配置于螺母配置部。在这种情况下,理想的是,在螺母配置部形成有从第一螺母部件接受驱动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承接部,第一螺母部件经由驱动力承接部被从施力部件赋予预压。由此,可以将第一螺母部件和第二螺母部件均配置于主体部内,可以实现装置的节省空间。
另外,理想的是,施力部件是螺旋弹簧,丝杠贯通螺旋弹簧的内部,施力部件配置于驱动力承接部和第二螺母部件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中,理想的是,被支承部件是自反射显示光的反射器突出形成的突出片,其使所述反射器以与显示光的光轴正交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突出片在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弹性保持在弹性支承部和固定支承部之间,通过由驱动部使可动部件移动,经由突出片使反射器转动,调节显示光的投射方向。由此,可以抑制反射器向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的晃动,可以抑制显示光造成的模糊的产生。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可以具备提高被支承部件的定位精度的支承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放大来表示的概略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固定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8是从其另一个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弹性部件固定部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件的概略立体图。
图10是图5所示的可动部件的透视侧视图。
图11是图5所示的可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
图12(a)与图12(b)是从与图4相反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侧视图。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母单元的动作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驱动装置
2:框架
2a:框架主体
2b、2c:支承部
3:驱动部
4:丝杠
5:导轴
6:可动部件
8:导孔
9:主体部
10:支承部
11:螺母配置部
11a:内面
12a、12b:对置肋
20:弹性支承部
21:弹性部件
22:弹性部件固定部
23:固定板部
24:弹性变形板部
24a:第一弹性部
24b:第二弹性部
25a:第一支点部
25c:突出片抵接部
26:突出部
26a加强肋
26b:第二卡止部
26c:台阶部
27:限制部
30:固定支承部
31:支承主体部
31c:缺口部
32、33:延伸部
32a、33a:(延伸部的)上表面
34、35:臂部
40:螺母单元
41:第一螺母部件
41a:凸缘部
41b:筒部
42:螺旋弹簧
43:第二螺母部件
43a:凸缘部
43b:筒部
132a:(镜架的)突出片
G: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应用本发明的车辆用平视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平视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1所示,平视显示装置1000具有设于车辆100的仪表板101的内部的显示装置102,将显示装置102投射的显示光DL由作为投影部件的前风挡玻璃103向车辆100的驾驶员104的方向反射,进行虚像(显示图像)V的显示。换言之,平视显示装置将从显示装置102的后述的液晶显示器110发出的显示光DL向前风挡玻璃103照射(投射),使驾驶员104识别提供该照获得的虚像V。由此,驾驶员104可以使虚像V与风景重叠后观察虚像V。
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02具有液晶显示器110、第一反射器120、第二反射器130以及外壳140。
液晶显示器110具有光源111和液晶显示元件(显示元件)112。光源111由安装在配线基板R上的发光二极管构成。液晶显示元件112是以透射来自光源111的照明光而形成显示光DL的方式位于光源111的前方(正上)的薄膜晶体管(TFT)式液晶显示元件。液晶显示元件112基于来自未图示的元件驱动电路的驱动信号,通过从配置于背后(正下)的光源111发出的光,将应显示的信息(例如,车辆的速度或发动机转速)用数值等进行发光显示。此外,应显示的信息不限于车辆的速度或发动机转速,作为显示形式,也不限于数值显示,可以采用所有形式。液晶显示器110输出由可见光波长区域的光构成的显示光DL,例如,可以使用发出红色光(主要为发光波长区域610~640nm)的光源111。
这种液晶显示器110以显示光DL的出射侧的面与第一反射器120的后述的冷镜121对置的方式设于外壳140内,且被固定保持在显示光DL的光轴与冷镜121交叉那样的位置或方向。
第一反射器120具有冷镜121和用于将冷镜121固定于外壳140的安装部件122。冷镜121使从液晶显示器110发出的显示光DL朝向第二反射器130(凹面镜131)反射。冷镜121具有大致长方形的玻璃基板121a和通过蒸镀等形成于玻璃基板121a的一表面(第二反射器130的与后述的凹面镜131对置的面)的由膜厚不同的多层的干涉膜构成的第一反射层121b。另外,安装部件122例如由黑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被固定于外壳140。
此外,冷镜121以高的反射率(例如80%以上)反射包含液晶显示器110的发光波长区域的可见光波长区域(450~750nm)的光且以低的反射率反射可见光波长区域以外的光。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冷镜121,应用以低的反射率(例如15%以下)反射可见光波长区域以外的光、特别是红外波长区域的光(红外线或太阳光的热线)的光镜。此外,未由第一反射层121b反射的光透过冷镜1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液晶显示器110同样,冷镜121配置于外壳140的从后述的透光性罩144不能直接看到的位置,使其不会直接接触太阳光等来自外部的光(外光)。
第二反射器130具有凹面镜131和保持凹面镜131的镜架132。凹面镜131具有蒸镀于由聚碳酸酯构成的树脂基板的凹面的第二反射层131a,将来自冷镜121(即液晶显示元件112)的显示光DL放大,并且通过外壳140的透光性罩144朝向前风挡玻璃103反射。凹面镜131配置为:第二反射层131a与冷镜121和外壳140的透光性罩144对置,且被配置在从透光性罩144能看到的位置。
镜架132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具有被设于外壳140的轴承部轴支承的与入射的显示光DL的光轴正交的旋转轴A。即,镜架132和被其保持的凹面镜131能够以旋转轴A为中心进行转动,由此,可以调节镜架132的角度位置、即显示光DL的投射方向。在镜架132上形成有朝向旋转轴A的径向外侧部分地突出的突出片132a。该突出片132a通过来自驱动装置1的驱动力进行移动,由此,可以使镜架132转动。关于驱动装置1的详情,稍后进行描述。
外壳140例如通过铝压铸形成,具有截面均为大致U字形状的上侧壳体141和下侧壳体142。上侧壳体141和下侧壳体142形成内部空间143,在该内部空间143收纳有液晶显示器110、第一反射器120及第二反射器130。
在上侧壳体141上,在与凹面镜131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41a,以封闭该开口部141a的方式配置有透光性罩144。透光性罩144由透光性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构成,具有作为透光性部件的功能,供由凹面镜131反射的显示光DL透过(通过)。即,由凹面镜131反射的显示光DL通过设于外壳140的透光性罩144被投影到前风挡玻璃103,由此进行虚像V的显示。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侧视图,表示支承镜架的突出片的状态。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丝杠4(轴19)的轴线L延伸的方向中、丝杠4突出的一侧设为输出侧L1,将丝杠4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另一侧)设为输出相反侧L2。另外,相对于轴线L方向,将框架2的支承部2c、2b延伸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X方向和轴线L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Y方向。
驱动装置1具备外周面形成有螺旋槽的丝杠4、用于驱动丝杠4使其绕轴线L旋转的驱动部3、与螺旋槽卡合并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可动部件6以及支承驱动部3等的框架2。在框架2上固定有沿着轴线L方向与丝杠4平行配置的导轴5。驱动部3是步进电动机等电动机,大致包括构成电动机壳体的定子14和配置于定子14的内部的转子(未图示)。转子具备轴19和固定于轴19上的永久磁铁(未图示)。
定子14通过焊接等固定于框架2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支承部2b。保持供电基板70的基板保持架60通过螺栓固定在该支承部2b。
在定子14的侧面设有作为供电部的端子引脚82,其与供电基板70电连接。在端子引脚82上卷绕有定子14的驱动线圈的末端部分(未图示),通过将端子引脚82和供电基板70软钎焊,可以进行供电基板70和驱动线圈的电连接。
在供电基板70上安装有开关单元50。开关单元50是检测可动部件6的移动方向(轴线L方向)的原点位置的按压式开关。通过将开关单元50的端子引脚52a、52b和供电基板70软钎焊,进行开关单元50和供电基板70的电连接。
框架2具有板状的框架主体2a和将框架主体2a的长边方向的两端折弯而形成的一对支承部2b、2c,利用形成于框架主体2a的孔2g固定于外壳140。驱动部3被固定于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支承部2b。
丝杠4与驱动部3的轴19一体形成,通过在轴19的一部分(从定子14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突出的部分)的外周面形成螺旋槽而构成。因此,丝杠4被驱动部3驱动而旋转。丝杠4与框架主体2a大致平行配置,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前端由设于框架2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支承部2c的轴承7a支承且能旋转。另外,轴19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由安装于驱动部3的轴承7b支承且能旋转,其前端通过由板簧构成的施力部件7c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施力。导轴5与丝杠4平行地配置,其两端分别固定于框架2的支承部2b、2c。在本实施方式中,导轴5和丝杠4配置成在X方向上重叠。
可动部件6具备与丝杠4啮合而并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螺母单元40、与螺母单元40一体地沿轴线L方向移动的主体部9、以及设于主体部9的上方并支承作为被支承件的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的支承部10。在主体部9形成有供导轴5贯通的导孔8和配置螺母单元40的螺母配置部11。伴随由驱动部3驱动的丝杠4的旋转,螺母单元40沿轴线L方向往复移动,从而,可动部件6以被导轴5引导的状态沿轴线L方向往复移动。由此,通过突出片132a沿轴线L方向往复移动,可以使镜架132以旋转轴A(参照图2)为中心转动到规定角度。
(支承部)
支承部10具有将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施力的弹性支承部20和在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与弹性支承部20对置设置且支承由弹性支承部20施力的突出片132a的固定支承部30。根据这种结构,突出片132a以始终被弹性支承部20按压于固定支承部30的弹性保持状态被支承。因此,能够始终以固定支承部30为基准决定突出片132a的位置,即使存在例如移动或振动,也能够不易使突出片132a的位置错位。与此同时,在车辆因弹性支承部20的弹力而振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突出片132a晃动,可以抑制显示图像产生模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支承部10能够提高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的定位精度。
弹性支承部20具有与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抵接并将突出片132a朝向固定支承部30施力的弹性部件21和固定弹性部件21的弹性部件固定部22。弹性部件固定部22由聚缩醛等合成树脂材料构成,与主体部9一体设置。此外,弹性部件固定部22也可以在与主体部9分体形成,之后,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主体部9。
固定支承部30由不锈钢等金属构成,由刚性比由树脂构成的主体部9的刚性高的材料形成。固定支承部30通过嵌件成型与主体部9一体形成。因此,固定支承部30被部分地埋入而固定于主体部9。通过这样的结构,与固定支承部30利用树脂与主体部9一体形成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固定支承部30的强度。其结果是,作为平视显示装置1000整体,可以提高谐振频率,可以抑制车辆的振动导致的共振的产生,抑制显示图像产生模糊。
(弹性支承部)
参照图5~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弹性支承部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将本实施方式的可动部件放大表示的概略立体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5中省略螺母单元的图示。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固定部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图7所示的弹性部件固定部的概略立体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7及图8中省略固定支承部的图示。
如图6所示,弹性部件21具有安装固定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固定板部23和从固定板部23的端部延伸且能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板部24。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21是具有较宽的宽度(Y方向的长度)的板簧。在固定板部23上形成有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第二卡止部26b卡止的第一卡止部23a,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卡止部23a是在X方向上长的开口部。弹性变形板部24由从固定板部23的端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24a和从第一弹性部24a的端部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倾斜地延伸的第二弹性部24b构成。第一弹性部24a在固定板部23的延长线上(固定板部23延伸的X方向)延伸,第二弹性部24b相对于第一弹性部24a成锐角延伸。在固定板部23和第一弹性部24a之间形成有第一支点部25a。如图5所示,第一支点部25a被规定为弹性部件21和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上端的接触部。换言之,第一支点部25a被限定为弹性部件21的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区域和未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区域的边界部。第一弹性部24a能够以该第一支点部25a为支点相对于固定板部23弹性变形。另外,在第一弹性部24a和第二弹性部24b之间形成有弹性变形板部24的折弯部即第二支点部25b,以此为支点,第二弹性部24b能够相对于第一弹性部24a弹性变形。
而且,弹性变形板部24的第二弹性部24b折弯成其前端侧朝向固定板部23侧。该折弯部作为与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抵接的突出片抵接部25c起作用。另外,突出片抵接部25c折弯而构成弯曲面,因此,可以抑制支承突出片132a时被钩住。此外,突出片抵接部25c只要是不会与突出片132a钩住且突出片132a能够顺畅地移动的形状即可,也可以是以倒角的形状,代替弯曲面。而且,当弹性变形板部24大幅弹性变形时,折弯的前端作为与弹性部件固定部22抵接的固定部抵接部25d起作用。固定部抵接部25d例如在因车辆的碰撞等而对弹性变形板部24作用大的冲击的情况下,也与弹性部件固定部22抵接,从而可以抑制弹性变形板部24的过度变形、即塑性变形。此外,第二弹性部24b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例子,例如也可以是圆弧形状或S字形状。
如图7及图8所示,弹性部件固定部22具有从主体部9向X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6和设于突出部26的突出方向(X方向)的前端且宽度方向(Y方向)的两端的一对限制部27。在突出部26和主体部9之间设有连接突出部26和主体部9的加强肋26a。加强肋26a是为了加强在对弹性部件固定部22施加负荷时强度上最弱的部分而设置的。即,在弹性部件固定部22上,从输出相反侧L2朝向输出侧L1沿轴线L方向施加负荷,但在这种情况下,强度上最弱且最容易断裂的部分是突出部26的输出相反侧L2的根部分。加强肋26a设于该部分,形成为沿施加负荷的方向(轴线L方向)延伸的板状。一对限制部27形成于突出部26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面上,在与该面之间具有与弹性部件21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间隔,且形成有插入弹性部件21的间隙G。各限制部27具有从突出部26的输出侧L1的面向轴线L方向突出的侧方限制部27a和从侧方限制部27a沿着Y方向向内侧延伸的后方限制部27b。侧方限制部27a限制插入到间隙G的弹性部件21的固定板部23的Y方向的移动,后方限制部27b限制固定板部23的轴线L方向的移动。这样,弹性部件21被限制向与插入到间隙G的固定板部23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及轴线L方向)的移动,并且安装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
而且,在突出部26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面,形成有与形成于固定板部23的第一卡止部23a卡止的第二卡止部26b。第二卡止部26b具有所谓的搭扣形状,在X方向的上侧具有相对于突出部26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面倾斜的导向面26d,在X方向的下侧具有与突出部26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面大致垂直的卡止面26e。通过固定板部23插入间隙G并且第一卡止部(开口部)23a与卡止面26e卡止,也可以限制固定板部23向X方向的移动,并且也可以进行固定板部23的止脱。此外,当固定板部23插入间隙G并被固定时,弹性部件21的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区域和未保持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区域的边界部成为上述的第一支点部25a。
在突出部26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上,在X方向的前端形成有台阶部26c。台阶部26c具有比弹性变形板部24的第二弹性部24b的宽度还宽的宽度(Y方向的长度)。由此,台阶部26c可以作为避免与弹性变形板部24的第二弹性部24b干扰的避让部起作用,可以加宽弹性变形板部24的可动范围。换言之,台阶部26c位于突出部26的与第二弹性部24b对置的角部,使得在弹性变形板部24挠曲时,第二弹性部24b不会与该角部接触。另外,在台阶部26c的X方向的下侧形成有弹性变形板部24的固定部抵接部25d能够抵接的承接面26f,即,固定部抵接部25d不会与台阶部26c接触。由此,可以取得弹性变形板部24的转动范围。
在图示的例子中,弹性部件21安装于弹性部件固定部22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的面上,但也可以安装到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上,其安装方法也不限于如图所示的搭扣方式,例如可以使用螺丝或粘接件等。另外,作为弹性部件21,不限于板簧,只要将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朝向固定支承部30施力即可。例如,可以是螺旋弹簧等其它弹簧部件,或者也可以是由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构成的部件。
(固定支承部)
接下来,除了图5之外,还参照图9~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支承部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支承部的概略立体图。图10及图11分别是图5所示的可动部件的透视侧视图及透视俯视图。
如图9所示,固定支承部30具有支承主体部31、一对延伸部32、33以及一对臂部34、35。支承主体部31沿X方向延伸,一对延伸部32、33从支承主体部31的端部向轴线L方向(可动部件6的移动方向)延伸,一对臂部34、35从支承主体部31的Y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大致沿轴线L方向延伸。
在支承主体部31形成有朝向与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对置的弹性支承部20突出的支承突起31a。通过该支承突起31a可以支承由弹性支承部20施力的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另外,支承突起31a形成为半球状。由此,在镜架132的突出片132a的倾斜度因可动部件6的移动而大幅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支承突出片132a。但是,支承突起31a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只要前端为曲面即可。
支承主体部31的各延伸部32、33的至少上表面32a、33a被主体部9覆盖并保持。由此,可以使固定支承部30相对于主体部9的X方向的止脱可靠。
而且,支承主体部31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的下端部(在轴线L方向上与延伸部32、33相反侧的部分)31b被主体部9的保持固定部9a覆盖并保持。由此,不仅可以使X方向的止脱可靠,而且还可以使固定支承部30向轴线L方向的止脱可靠。
此外,在主体部9形成有供用于引导可动部件6的移动的导轴5嵌入的导孔8。一对延伸部32、33以不与该导孔8重叠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9内。在支承主体部31形成有缺口部31c,缺口部31c和导孔8配置成在轴线L方向上重叠,一对延伸部32、33从由该缺口部31c在Y方向上一分为二的支承主体部31的下端部分别向轴线L方向延伸。另外,一对延伸部32、33在主体部9内的导孔8的Y方向的两侧与导孔8平行配置,并且,在X方向上,一部分与导孔8重叠配置。这样,在有限的空间,也能够有效地配置延伸部32、33并使其有效地发挥固定支承部30的止脱效果。此外,延伸部也可以是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线L方向上,延伸部32、33的前端到达弹性支承部20的突出部26的输出相反侧L2的面,在Y方向上,延伸部32、33的宽度(从Y方向的一端部到另一端部的长度)与支承主体部31相同。另外,在X方向上,延伸部32、33的下表面到达导孔8的下端。通过这种延伸部32、33的配置,可以增大与主体部9的接触面积,可以更牢固地保持固定支承部30。其结果,能够使固定支承部30的止脱更可靠。
一对臂部34、35的一部分被埋入主体部9。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大固定支承部30的与主体部9的接触面积,能够更牢固地保持固定支承部30。另外,例如,如果没有设置一对臂部34、35,则轴线L方向的应力过度地作用在支承主体部31的情况下,应力集中在支承主体部31的基端部(从主体部9露出的根部分)31d,基端部31d有可能断裂。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一对臂部34、35部分地埋入主体部9,能够增大沿着主体部9的上表面的固定支承部30的截面积。其结果,能够分散作用于支承主体部31的应力,能够提高针对上述应力的耐久性。
此外,一对臂部34、35以越远离支承主体部31彼此的间隔越变窄的方式相对于轴线L方向倾斜延伸。由此,在主体部9的尺寸收到限制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一对臂部34、35的外侧形成树脂变薄的部分。进而,通过一对臂部34、35倾斜地延伸,形成一对臂部34、35和支承主体部31环抱树脂的部分(图11的斜线所示的部分),因此,可以使固定支承部30和主体部9的一体化更牢固。但是,一对臂部34、35的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例如,在主体部9的Y方向的尺寸存在余量,且在一对臂部34、35的外侧能够确保充分的厚度的树脂的情况下,也可以沿轴线L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支承部30由金属构成,通过嵌件成型固定于由树脂构成的主体部9,但固定支承部30的材料或固定方法不限于这些。固定支承部30的材料也可以是树脂,只要是刚性比主体部9的刚性高的材料即可,其固定方法例如也可以使用通过压入进行固定的方法。
(螺母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12(a)与图12(b)对用于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螺母单元40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a)是从与图4相反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侧视图,图12(b)是由图12(a)的由圆B包围的区域的放大侧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母单元的动作的示意图。
螺母单元40具有第一螺母部件41、螺旋弹簧42以及第二螺母部件43,且配置在形成于主体部9的槽状的螺母配置部11内。第一螺母部件41和第二螺母部件43与丝杠4螺合,丝杠4贯通螺旋弹簧42的内部。
第一螺母部件41具有外形为长方形的凸缘部41a和从凸缘部41a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41b,且在凸缘部41a和筒部41b的内侧形成有与丝杠4螺合的螺纹部。第二螺母部件43也具有外形为长方形的凸缘部43a和从凸缘部43a沿轴线L方向延伸的筒部43b,且在凸缘部43a和筒部43b的内侧形成有与丝杠4螺合的螺纹部。第一螺母部件41和第二螺母部件43以凸缘部41a、43a彼此相互对置的方式配置于螺母配置部11内。第一螺母部件41的凸缘部41a与从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突出的一对对置肋12a、12b抵接。此外,在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在第一螺母部件41的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形成有另一对对置肋13a、13b,但这是为了使螺母单元40(第一螺母部件41)和可动部件6容易定位而设置的。
螺旋弹簧42以被压缩的状态配置于一对对置肋12a、12b和第二螺母部件43之间。因此,螺旋弹簧42在一端部与一对对置肋12a、12b抵接,将一对对置肋12a、12b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施力,使其抵接于第一螺母部件41的凸缘部41a。另外,螺旋弹簧42在另一端部与第二螺母部件43的凸缘部43a抵接,将第二螺母部件43的凸缘部43a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施力。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另一对对置肋13a、13b,可以抑制在将螺母单元40配置于螺母配置部11时,一对对置肋12a、12b和第二螺母部件43的距离变得太近。因此,可以抑制螺旋弹簧42过度压缩、或者螺旋弹簧42从第一螺母部件41的筒部41b脱落。
第一螺母部件41通过凸缘部41a与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抵接,限制相对于主体部9的旋转。换言之,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作为与第一螺母部件41的凸缘部41a抵接而限制第一螺母部件41的旋转的限制部起作用。而且,如上所述,第一螺母部件41经由一对对置肋12a、12b从螺旋弹簧42朝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赋予弹力(预压),凸缘部41a始终与一对对置肋12a、12b抵接。因此,第一螺母部件41作为将驱动部3的驱动力传递到主体部9的驱动力传递部起作用,一对对置肋12a、12b作为从第一螺母部件41接受驱动部3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承接部起作用。其结果是,可以使主体部9伴随丝杠4的旋转而在轴线L方向上往复移动。
第二螺母部件43通过凸缘部43a与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抵接而限制相对于主体部9的旋转。换言之,螺母配置部11的内面11a作为与第二螺母部件43的凸缘部43a抵接而限制第二螺母部件43的旋转的限制部起作用。另一方面,第二螺母部件43在轴线L方向上没有被主体部9支承,而是如上所述从螺旋弹簧42朝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被赋予弹力(预压)。这样,第二螺母部件43与螺旋弹簧42一起作为预压赋予部起作用,如图13所示,可以向在第一螺母部件41的螺纹部和第二螺母部件43的螺纹部之间相互分离的方向赋予预压F。
由于这种预压F,可动部件3通过第一螺母部件41移动时,可以使第一螺母部件41的螺纹部始终与丝杠4的输出相反侧平坦面4a抵接。而且,可以使第二螺母部件43的螺纹部与丝杠4的输出侧平坦面4b抵接。其结果是,可以吸收丝杠4和各螺母部件(螺纹部)的余隙(间隙),抑制可动部件6向移动方向(轴线L方向)的晃动。
此外,如上所述,螺旋弹簧42在一端部与可动部件6(一对对置肋12a、12b)抵接,在另一端部与第二螺母部件43抵接,可动部件6与第一螺母部件41的凸缘部41a抵接。因此,在可动部件6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移动的情况下,第一螺母部件41的推力经由凸缘部41a作为驱动力传递到可动部件6,在可动部件6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相反侧L2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螺旋弹簧42的弹力,驱动力通过第一螺母部件41传递到可动部件6。这样,可动部件6可以向轴线L方向的输出侧L1和输出相反侧L2的任一侧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上所述,也可以利用一个螺旋弹簧42始终抑制可动部件6的晃动。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螺母单元40的螺母配置部11不是在主体部9和框架主体2a对置的方向(X方向)上开口,而是在与其交叉的方向(Y方向)上开口。这在可以提高将螺母单元40向螺母配置部11内配置时的作业性方面是特别优选的。即,如果螺母配置部11在与框架主体2a对置的方向上开口,则因框架主体2a而不能通过目视确认螺母配置部11内,难以通过适当的配置将螺母单元40容纳于螺母配置部11内。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向螺母配置部11内容纳螺母单元40时,框架主体2a不会成为障碍,因此,可以在通过目视确认之后将螺母单元40配置在适当的位置,可以抑制装配时的成品率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导轴5和丝杠4配置成在X方向上重叠。支承部10设置成在X方向上与导轴5和丝杠4重叠。因此,可以使可动部件6的移动稳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9的下部设有限制主体部9的旋转的一对止动件9b、9c(参照图4及图8),但可以使从导轴5到各止动件9b、9c的距离大致相等。因此,可以尽可能地抑制可动部件6在旋转方向的晃动,可以使可动部件6的移动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母部件41和第二螺母部件43均与主体部9分体设置,但第一螺母部件41不一定需要与主体部9分体,只要与主体部9一体移动即可。即,第一螺母部件41可以通过粘接剂等物理固定方法固定于主体部9,或者也可以是第一螺母部件41和主体部9一体形成,主体部9本身具备与丝杠4螺合的阴螺纹部。

Claims (19)

1.一种驱动装置,其是通过驱动部的驱动力使可动部件移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驱动部和所述可动部件,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主体部和支承被支承部件的支承部,
所述支承部具有:弹性支承部,其对所述被支承部件施力;固定支承部,其在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与所述弹性支承部对置设置,支承由所述弹性支承部施力的所述被支承部件,且
所述驱动装置具有丝杠,所述丝杠被所述驱动部驱动旋转,
所述可动部件具备将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主体部的驱动力传递部和与所述主体部分体设置的预压赋予部,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具备与所述丝杠螺合的第一螺纹部,伴随所述丝杠的旋转,使所述主体部沿所述丝杠的轴线方向移动,
所述预压赋予部具备与所述丝杠螺合的第二螺纹部,在所述第一螺纹部和所述第二螺纹部之间赋予预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支承部具有:弹性部件,其与所述被支承部件抵接并将该被支承部件朝向所述固定支承部施力;弹性部件固定部,其保持所述弹性部件,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设于所述主体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是板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有安装于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固定板部和从所述固定板部的端部延伸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弹性变形板部,
所述弹性变形板部具有从所述固定板部的端部延伸的第一弹性部和从所述第一弹性部的端部延伸的第二弹性部,
在所述第二弹性部形成有与所述被支承部件抵接的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是使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前端部朝向与所述被支承部件相反侧将所述第二弹性部折弯的折弯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部在所述固定板部的延长线上延伸,所述第二弹性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弹性部成锐角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板部和所述第一弹性部之间形成有第一支点部,
所述第一支点部被限定为所述弹性部件的保持于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区域和未保持于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的区域的边界部,
所述第一弹性部能够以所述第一支点部为支点相对于所述固定板部弹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和设于所述突出部的限制部,
所述限制部在与所述突出部之间形成插入所述固定板部的间隙,并且限制所述固定板部向与插入所述间隙的插入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设于所述突出部的卡止部,
所述卡止部与插入到所述间隙的所述固定板部卡合,限制所述固定板部向与插入所述间隙的插入方向相反方向的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突出部形成有避免其与所述弹性变形板部的干扰的避让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部是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台阶部,
所述台阶部形成于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第二弹性部对置的角部,具有比所述第二弹性部的宽度还宽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部具有从所述主体部突出的突出部及连接所述突出部和所述主体部的加强肋,
所述加强肋形成为在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固定支承部对置的一侧朝向所述固定支承部延伸的板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承部由刚性比所述主体部的刚性高的材料形成,部分地埋入而固定于所述主体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承部于在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在与所述被支承部件对置的位置支承该被支承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支承部具有沿与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支承主体部和从所述支承主体部的端部沿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的至少上表面的一部分被所述主体部覆盖。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力传递部具有第一螺母部件,所述第一螺母部件具备所述第一螺纹部,且与所述主体部分体设置,
所述预压赋予部具有:第二螺母部件,所述第二螺母部件具备所述第二螺纹部;施力部件,所述施力部件设于所述第一螺母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母部件之间,
在所述主体部形成有配置所述第一螺母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母部件的螺母配置部,
所述第一螺母部件和所述第二螺母部件以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被限制的状态配置于所述螺母配置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螺母配置部形成有从所述第一螺母部件接受所述驱动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承接部,
所述第一螺母部件经由所述驱动力承接部被从所述施力部件赋予预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是螺旋弹簧,
所述丝杠贯通所述螺旋弹簧的内部,
所述施力部件配置于所述驱动力承接部和所述第二螺母部件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支承部件是自反射显示光的反射器突出形成的突出片,其使所述反射器以与所述显示光的光轴正交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
所述突出片在所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上被弹性保持在所述弹性支承部和所述固定支承部之间,
通过由所述驱动部使所述可动部件移动,经由所述突出片使所述反射器转动,调节所述显示光的投射方向。
CN201811066151.1A 2017-09-15 2018-09-13 驱动装置 Active CN109507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77350 2017-09-15
JP2017177350A JP6983593B2 (ja) 2017-09-15 2017-09-15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07781A CN109507781A (zh) 2019-03-22
CN109507781B true CN109507781B (zh) 2022-02-11

Family

ID=655270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66151.1A Active CN109507781B (zh) 2017-09-15 2018-09-13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086664A1 (zh)
JP (1) JP6983593B2 (zh)
CN (1) CN109507781B (zh)
DE (1) DE102018122338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30920B4 (de) * 2018-12-05 2024-03-28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Verschiebevorrichtung zum Bewegen eines Spiegels eines Head-Up-Displays, Verschiebeeinheit und Head-Up-Displaynspruch
DE102019122574A1 (de) * 2019-08-22 2021-02-25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Einstellvorrichtung, Einstelleinheit, Head-Up-Display und Kraftfahrzeug
DE102020133447A1 (de) 2020-12-15 2022-06-15 Valeo Schalter Und Sensoren Gmbh Ein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 Head-Up-Display, Reflexionsvorrichtung für ein Head-Up- Display, Head-Up-Display und Fahrzeu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13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2951063A (zh) * 2011-08-10 2013-03-06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照灯
CN103369945A (zh) * 2012-04-10 2013-10-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及方法
CN103688217A (zh) * 2011-07-21 2014-03-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4570333A (zh) * 2013-10-29 2015-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扫描仪、图像显示装置、头戴式显示器以及平视显示器
CN105431678A (zh) * 2013-08-09 2016-03-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06353950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5983B2 (ja) * 2007-10-03 2012-03-28 北川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JP2009128736A (ja) * 2007-11-27 2009-06-11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JP2011039485A (ja) * 2009-07-14 2011-02-24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02700A (ja) 2013-11-26 2015-06-0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503717B2 (ja) * 2014-12-09 2019-04-24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7177350A (ja) 2016-03-28 2017-10-05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5132A (zh) * 2010-08-31 2012-03-2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
CN103688217A (zh) * 2011-07-21 2014-03-26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3688217B (zh) * 2011-07-21 2016-08-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
CN102951063A (zh) * 2011-08-10 2013-03-06 市光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前照灯
CN103369945A (zh) * 2012-04-10 2013-10-2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部件安装装置及方法
CN105431678A (zh) * 2013-08-09 2016-03-23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04570333A (zh) * 2013-10-29 2015-04-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光扫描仪、图像显示装置、头戴式显示器以及平视显示器
CN106353950A (zh) * 2015-07-14 2017-01-25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带有抖动校正功能的光学单元以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83593B2 (ja) 2021-12-17
DE102018122338B4 (de) 2023-06-01
CN109507781A (zh) 2019-03-22
DE102018122338A1 (de) 2019-03-21
JP2019051825A (ja) 2019-04-04
US20190086664A1 (en) 2019-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85260B2 (en) Head-up display device
CN109507781B (zh) 驱动装置
US10088680B2 (en) Head-up display for a motor vehicle
EP3677948B1 (en) Head-up display apparatus
JP7126075B2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9507795B (zh) 驱动装置
WO2019064911A1 (ja) 虚像表示装置
CN111094796A (zh) 驱动装置及用于平视显示装置的驱动装置
CN112005155B (zh) 平视显示装置和其组装方法
CN111273443B (zh) 驱动装置及平视显示装置
CN217561836U (zh) 平视显示装置
CN112955342B (zh) 平视显示器
CN220553874U (zh) 用于步进电机的固定装置与电子装置
WO2021241494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4051199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WO2021193634A1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JP2022175480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9151318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1167871A (ja) ミラ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22086293A (ja)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
JP2021167872A (ja) ミラ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15202049A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