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95149A -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95149A
CN109495149A CN201710814311.5A CN201710814311A CN109495149A CN 109495149 A CN109495149 A CN 109495149A CN 201710814311 A CN201710814311 A CN 201710814311A CN 109495149 A CN109495149 A CN 1094951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ecoding
reference signal
vector
port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143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95149B (zh
Inventor
吴晔
金黄平
韩玮
毕晓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143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495149B/zh
Priority to EP18853199.0A priority patent/EP3672097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101274 priority patent/WO201904770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94951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5149A/zh
Priority to US16/812,658 priority patent/US1121198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951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951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04B7/0469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taking special antenna structures, e.g. cross polarized antenna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其中,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该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背景技术
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assiveMIMO)是业界公认的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5G)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避免多用户之间的干扰,提高信号质量,通常可以采用预编码的方式对信号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空间复用(spatial multiplexing),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目前已知一些传输方案(transmission scheme),采用分集传输(diversity transmission)的方法来获得分集增益。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发送端可以通过使用对应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对信号(例如包括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和数据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更大的空间分集增益。这种传输方案可以称为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
在当前技术中,接收端在进行信道测量时,通常是在确定了秩之后遍历同一个秩下的多个预编码矩阵指示(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进行信道测量,以得到某度量准则下最优的PMI反馈或指示给发送端。然而,在采用例如上述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进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这种信道测量的方法可能复杂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以根据不同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有可能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从而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终端设备根据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多个预编码向量,并在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并不限于接收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或者说,网络设备并不限于发送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机制,例如,不同的极化方向、不同的天线面板为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反馈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均对应于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通过限制同一候选元素中的列向量,使得用于对不同的数据层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向量不同,从而避免两个数据层之间的干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因此,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该多个预编码向量是基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更加符合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有利于实现空间分集增益的最大化,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PMI与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沿用现有LTE协议码本中PMI与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可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以减小PMI的开销。
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则可以得到以下PMI的比特使用情况: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两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四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2;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八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所述PMI的比特数为2。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即,将通过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两组预编码向量通过一个PMI来指示,是一种联合反馈的方法。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二指示信息所指示的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同时根据预定义的规则,确定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在一个较小范围的码本进行信道测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其中,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即上述候选元素集合。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显式地指示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终端设备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多个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并不限于接收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或者说,网络设备并不限于发送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机制,例如,不同的极化方向、不同的天线面板为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反馈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均对应于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通过限制同一候选元素中的列向量,使得用于对不同的数据层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向量不同,从而避免两个数据层之间的干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因此,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为两组,第一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该多个预编码向量是基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更加符合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有利于实现空间分集增益的最大化,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PMI与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沿用现有LTE协议码本中PMI与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可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以减小PMI的开销。
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则可以得到以下PMI的比特使用情况: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两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四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2;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八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所述PMI的比特数为2。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即,将通过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两组预编码向量通过一个PMI来指示,是一种联合反馈的方法。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基于第二指示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同时根据预定义的规则,确定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在一个较小范围的码本进行信道测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指示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其中,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即上述候选元素集合。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显式地指示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发送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二元素,所述第二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二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网络设备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并不限于发送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或者说,网络设备并不限于接收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机制,例如,不同的极化方向、不同的天线面板为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均对应于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可选地,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通过限制同一候选元素中的列向量,使得用于对不同的数据层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向量不同,从而避免两个数据层之间的干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因此,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为两组,第三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四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该多个预编码向量是基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更加符合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有利于实现空间分集增益的最大化,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
可选地,所述第四指示信息为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PMI与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沿用现有LTE协议码本中PMI与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可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以减小PMI的开销。
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则可以得到以下PMI的比特使用情况: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两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四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2;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八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所述PMI的比特数为2。
可选地,所述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二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即,将通过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两组预编码向量通过一个PMI来指示,是一种联合反馈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指示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
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五指示信息所指示的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同时根据预定义的规则,确定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基于相同的码本确定网络设备通过第四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多个预编码向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指示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其中,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即上述候选元素集合。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显式地指示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网络设备接收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网络设备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二元素,所述第二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包括所述第二元素的有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网络设备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并不限于发送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或者说,网络设备并不限于接收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机制,例如,不同的极化方向、不同的天线面板为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网络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均对应于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可选地,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通过限制同一候选元素中的列向量,使得用于对不同的数据层进行预编码的预编码向量不同,从而避免两个数据层之间的干扰,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因此,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为两组,第三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四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也就是说,该多个预编码向量是基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更加符合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有利于实现空间分集增益的最大化,提供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
可选地,所述第四指示信息为第二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PMI与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沿用现有LTE协议码本中PMI与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也可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以减小PMI的开销。
若对候选元素重新定义PMI,则可以得到以下PMI的比特使用情况: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两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四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2;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1,所述PMI的比特数为1。
可选地,若所述码本为八天线端口的码本,在秩为1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在秩为2的情况下,PMI的数量为4,所述PMI的比特数为2。
可选地,所述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二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即,将通过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的两组预编码向量通过一个PMI来指示,是一种联合反馈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所述第五指示信息指示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
由此,终端设备可以基于第五指示信息所指示的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同时根据预定义的规则,确定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基于相同的码本确定网络设备通过第四指示信息所指示的多个预编码向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指示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其中,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即上述候选元素集合。网络设备可以直接通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的方式,向终端设备显式地指示候选元素集合,以便于终端设备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和网络设备发送的第四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或者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或者用于执行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模块。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处理器用于控制收发器收发信号,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该网络设备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处理器可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基带相关处理,接收器和发射器可分别用于进行,例如但不限于,射频收发。上述器件可以分别设置在彼此独立的芯片上,也可以至少部分的或者全部的设置在同一块芯片上,例如,接收器和发射器可以设置在彼此独立的接收器芯片和发射器芯片上,也可以整合为收发器继而设置在收发器芯片上。又例如,处理器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模拟基带处理器和数字基带处理器,其中模拟基带处理器可以与收发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设置在独立的芯片上。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同一块芯片上集成的器件越来越多,例如,数字基带处理器可以与多种应用处理器(例如但不限于图形处理器,多媒体处理器等)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之上。这样的芯片可以称为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将各个器件独立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还是整合设置在一个或者多个芯片上,往往取决于产品设计的具体需要。本申请实施例对上述器件的具体实现形式不做限定。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器,包括:输入电路、输出电路和处理电路。所述处理电路用于通过所述输入电路接收信号,并通过所述输出电路发射信号,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芯片,输入电路可以为输入管脚,输出电路可以为输出管脚,处理电路可以为晶体管、门电路、触发器和各种逻辑电路等。输入电路所接收的输入的信号可以是由例如但不限于接收器接收并输入的,输出电路所输出的信号可以是例如但不限于输出给发射器并由发射器发射的,且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可以是同一电路,该电路在不同的时刻分别用作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本申请实施例对处理器及各种电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处理装置,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并可通过接收器接收信号,通过发射器发射信号,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可选地,所述处理器为一个或多个,所述存储器为一个或多个。
可选地,所述存储器可以与所述处理器集成在一起,或者所述存储器与处理器分离设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储器可以为非瞬时性(non-transitory)存储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实施例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做限定。
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用于实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也可以称为代码,或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以及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极化方向为水平极化方向,第二极化方向为垂直极化方向。
在某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或者说,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包括:空时分集(space-time transmit diversity,STTD)(或者称,空时分组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ing,STBC))、空频分集(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SFTD)(或者称,空频分组编码(space frequency block coding,SFBC))、循环延迟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DD)(例如,小延迟的CDD(short delay-CDD,SD-CDD)、大延迟的CDD(large delay-CDD,LD-CDD))、基于CDD的空分复用、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时分集、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频分集、基于预编码轮询的CDD等分集传输方案以及上述各种传输方案的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现有LTE系统中所采用的下行物理信道处理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多个波束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装置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TE)系统、先进的长期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下一代通信系统(例如,第五代通信(5G)系统)、多种接入系统的融合系统,或演进系统等。其中,5G系统也可以称为新一代无线接入技术(new radio access technology,NR)系统。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结合图1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图1示出了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100包括网络设备102,网络设备102可包括多个天线例如,天线104、106、108、110、112和114。另外,网络设备102可附加地包括发射机链和接收机链,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它们均可包括与信号发送和接收相关的多个部件(例如处理器、调制器、复用器、解调器、解复用器或天线等)。
应理解,网络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或可设置于该设备的芯片,该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站(例如,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第五代(5G)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如传输点(transmission point,TP)、发送接收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基站、小基站设备等)、未来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等。
网络设备102可以与多个终端设备(例如终端设备116和终端设备122)通信。网络设备102可以与类似于终端设备116或122的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通信。
应理解,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本申请中将前述终端设备及可设置于前述终端设备的芯片统称为终端设备。
如图1所示,终端设备116与天线112和114通信,其中天线112和114通过前向链路118向终端设备116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0从终端设备116接收信息。此外,终端设备122与天线104和106通信,其中天线104和106通过前向链路124向终端设备122发送信息,并通过反向链路126从终端设备122接收信息。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数据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数据传输,还可以适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数据传输。例如,对于下行数据传输,发送端的设备是基站,对应的接收端的设备是UE;对于上行数据传输,发送端的设备是UE,对应的接收端的设备是基站;对于D2D的数据传输,发送设备是UE,对应的接收设备也是UE。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例如,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统中,例如,前向链路118可利用与反向链路120所使用的不同频带,前向链路124可利用与反向链路126所使用的不同频带。
再例如,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系统和全双工(full duplex)系统中,前向链路118和反向链路120可使用共同频带,前向链路124和反向链路126可使用共同频带。
被设计用于通信的每个天线(或者由多个天线组成的天线组)和/或区域称为网络设备102的扇区。例如,可将天线组设计为与网络设备102覆盖区域的扇区中的终端设备通信。在网络设备102通过前向链路118和124分别与终端设备116和122进行通信的过程中,网络设备102的发射天线可利用波束成形来改善前向链路118和124的信噪比。此外,与网络设备通过单个天线向它所有的终端设备发送信号的方式相比,在网络设备102利用波束成形向相关覆盖区域中随机分散的终端设备116和122发送信号时,相邻小区中的移动设备会受到较少的干扰。
网络设备102、终端设备116或终端设备122可以是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和/或无线通信接收装置。当发送数据时,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可对数据进行编码以用于传输。具体地,无线通信发送装置可获取(例如生成、从其它通信装置接收、或在存储器中保存等)要通过信道发送至无线通信接收装置的一定数目的数据比特。这种数据比特可包含在数据的传输块(或多个传输块)中,传输块可被分段以产生多个码块。
此外,该通信系统100可以是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LMN)网络或者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网络或者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网络或者其他网络,图1仅为便于理解而示例的简化示意图,网络中还可以包括其他网络设备,图1中未予以画出。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结合图2简单说明LTE系统中下行物理信道的处理过程。图2是现有LTE系统中所采用的下行物理信道处理过程的示意图。下行物理信道处理过程的处理对象为码字,码字通常为经过编码(至少包括信道编码)的比特流。码字(codeword)经过加扰(scrambling),生成加扰比特流。加扰比特流经过调制映射(modulationmapping),得到调制符号流。调制符号流经过层映射(layer mapping),被映射到多个层(layer),为便于区分和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以中,可以将经层映射之后的符号流称为层映射空间层(或者称,层映射空间流、层映射符号流)。层映射空间层经过预编码(precoding),得到多个预编码数据流(或者称,预编码符号流)。预编码符号流经过资源粒(resource element,RE)映射,被映射到多个RE上。这些RE随后经过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调制,生成OFDM符号流。OFDM符号流随后通过天线端口(antenna port)发射出去。
其中,预编码技术可以是在已知信道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在发送端对待发射信号做预先的处理,即,借助与信道资源相匹配的预编码矩阵来对待发射信号进行处理,使得经过预编码的待发射信号与信道相适配,使得接收端消除信道间影响的复杂度降低。因此,通过对发射信号的预编码处理,接收信号质量(例如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得以提升。因此,采用预编码技术,可以实现发送端设备与多个接收端设备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传输,也就是实现了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use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U-MIMO)。应注意,有关预编码技术的相关描述仅用于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预编码(例如在无法获知信道矩阵的情况下采用预先设置的预编码矩阵或者加权处理方式进行预编码),具体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发送端为了获取能够与信道相适配的预编码矩阵,通常通过发送参考信号的方式来进行信道估计,以获取接收端经信道测量测到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从而确定出较为准确的预编码矩阵来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
随着多天线技术的发展,天线端口数的增加,提出了一种波束赋形(beamformed)的参考信号,波束赋形的参考信号是一种经过了预编码处理后的参考信号(简称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类似于LTE协议中的B类(Class B)参考信号。与之相对地,未经过预编码处理的参考信号可以类似于LTE协议中的A类(Class A)参考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用于进行等效信道的测量,并基于等效信道的测量选择天线端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一个天线端口可以对应一个预编码向量,当发送端基于一个天线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发射经过了预编码处理后的参考信号时,所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因此,一个天线端口发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理解为一个特定方向的波束,简单地说,一个天线端口对应一个波束。
应理解,本申请对于参考信号所适用的通信方式以及参考信号的类型并未特别限定。例如,对于下行数据传输,该发送端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接收端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该参考信号例如可以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CSI-RS);对于上行数据传输,该发送端例如可以为终端设备,接收端例如可以为网络设备,该参考信号例如可以为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对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数据传输,发送端例如可以是终端设备,接收端例如也可以是终端设备,该参考信号例如可以为SRS。但应理解,以上列举的参考信号的类型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也并不排除采用其他的参考信号以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端口(或者,简称端口)可以理解为参考信号端口,一个参考信号与一个天线端口对应,这里所说的参考信号例如可以包括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端口、DMRS端口,也可以包括SRS端口、DMRS端口,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本申请中涉及天线端口的描述,可以为CSI-RS端口,也可以为DMRS端口,或者,可以为SRS端口,也可以为DMRS端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
为了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目前已知一些传输方案,采用了分集传输的方法来获得分集增益,以适用于信道环境高速变换或者其他无法准确获取到CSI的场景。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送端可以通过使用与不同极化方向相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来对信号(例如,包括DMRS和数据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这种传输方案可以称为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应理解,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是利用了天线端口的不同极化方向,通过不同极化方向的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来对数据进行预编码,以获得在不同极化方向上的增益,从而有利于获得空间分集增益。
在当前技术中,发送端在采用分集传输的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时,并未基于分集传输的方案而测量获得CSI。事实上,接收端在进行信道测量时,通常是基于闭环空间复用(closed-loop spatial multiplexing,CLSM)的传输方案来进行信道测量的,所反馈的CSI也通常适用于CLSM的传输方案,而不能满足分集传输的需求,因此,也就不利于获得分集增益的最大化。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以下行信道测量为例,简单说明现有技术中接收端(即,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向发送端(即,网络设备)反馈预编码向量的方法。
首先,结合附图说明预编码参考信号。图3示出了多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如图3所示,图中示出了8个预编码参考信号,该8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对应于图中示出的8个波束(即,波束#1至波束#8),并且该8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可通过两个极化方向(即图中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端口发射。因此,该8个波束与8个端口一一对应,例如,波束#1可以对应于端口#1,波束#2可以对应于端口#2,以此类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其中,每个端口发送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是基于一个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得到。任意两个端口所使用的预编码向量可以相同或不同。
应理解,图3仅为便于理解示出了8个波束,并说明了8个波束与8个端口的一一对应关系,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对于波束的数量以及端口的数量并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基于接收到的上述8个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并根据测量得到的信道质量,基于多种不同的度量准则来衡量,将某度量准则下最优的预编码向量所对应的端口指示(或反馈)给发送端。例如,该度量准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信干噪比(signal-to-interference-plus-noise ratio,SINR)最大化、香农容量最大化或PMI所对应的量化等效信道矩阵与测量等效信道矩阵间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最小化。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信道质量,将某度量准则下最优时的等效信道所对应的端口通过PMI通知给网络设备,该PMI和秩指示(rank indication,RI)用于唯一地指示码本中的一个元素。该元素可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每个端口对应一个预编码向量,或者说,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也就是说,一个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是用于生成这个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预编码向量。
由于码本中的每个元素都可以用于指示端口,因此,在本申请中,可以将码本中的每个元素称为一个端口指示矩阵。
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结合LTE协议中的部分码本来说明根据PMI确定预编码向量的具体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LTE协议中,定义了对应于两个极化天线的码本,该两个极化方向例如可以为水平极化方向和垂直极化方向。因此,以下示出的LTE协议中的码本中的每个元素均对应该两个极化方向。但应理解,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更多的极化方向,或者,基于其他的因素(例如,天线面板等)将参考信号(或者说,端口)分为更多组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码本中的每个元素可以对应更多不同的参数,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例如,将参考信号基于不同的天线面板分为四组,则每个元素中的一个列向量可以指示对应于四个天线面板的端口,也就是指示对应于四个天线面板的预编码向量。
下文中为方便说明和理解,以对应于水平极化方向和垂直极化方向的两组参考信号以及相应的码本为例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
表一中示出了LTE协议中的四天线端口{15,16,17,18}码本中的一部分。具体地,下表中列出了秩为1和2时的码本。
表一
由上表可以看到,终端设备反馈的PMI和RI可以用于联合指示一个端口指示矩阵。每个端口指示矩阵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列向量,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不同极化方向(例如,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的两个端口。在RI(或者说,秩)相同的情况下,多个PMI与多个端口指示矩阵一一对应。
举例来说,在秩分别为1和2时,PMI所对应的码本索引为0的端口指示矩阵分别为:
若秩为1,
若秩为2,
在以上列举的端口指示矩阵中,同一个列向量中处于上方的(2)表示第一极化方向的两个端口{15,16},处于下方的(2)表示第二极化方向的两个端口{17,18}。
若秩为1,该PMI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包含一个列向量,该列向量表示所选择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5)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7),则该PMI表示端口#15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例如,记作P1)和端口#17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例如,记作P2)拼接而成的预编码向量(例如,记作),或者,该预编码向量经过数学计算或数学变换后得到的预编码向量,可以用于数据传输过程的预编码处理。其中,该两个极化方向可以通过极化天线相位因子(co-phase)来区分,在本申请中,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可以用α表示,结合上表可以进一步看到,α的取值可以为[1,-1,j,-j]中的任意值。在秩为1、PMI为0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中,α的取值为1。
若秩为2,该PMI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包含两个列向量,分别对应两个数据层,第一个列向量表示所选择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5)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7),第二个列向量表示所选择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5)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7),则该PMI表示端口#15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和端口#17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组合而成的预编码矩阵(例如,记作),或者该预编码向量经过数学计算或数学变换后得到的预编码向量,可以用于两个数据层在传输过程中的预编码处理,每个数据层对应一个预编码列向量。其中,该预编码矩阵可以通过不同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co-phase)来实现预编码列向量的不同,即,在第一个预编码列向量中,α的取值为1,在第二个预编码列向量中,α的取值为-1。
可以看到,现有技术中终端设备进行信道测量后反馈的预编码向量是将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通过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拼接在一起形成的,这可以理解为将两个极化方向的端口合并成了一个虚拟端口,而这两个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之间并不相互独立,如果用来对数据进行预编码轮询,可能并不利于获得空间上的分集增益。
在例如STTD、SFTD、CDD以及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等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中,网络设备希望能够获得在不同极化方向上独立反馈的预编码矩阵来对待传输的多个数据层分别进行预编码,以获得空间上的分集增益。
另一方面,结合上表可以进一步看到,在RI相同的情况下,多个PMI所对应的多个端口指示矩阵可以通过不同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和/或不同的天线端口来实现任意两个PMI所反馈的预编码矩阵的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RI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两个PMI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不同,或,任意两个PMI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所指示的天线端口不同,或,任意两个PMI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不同且所指示的天线端口也不同。
举例来说,在秩为1时,PMI分别为0、1、2、3时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中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仅极化天线相位因子不同;PMI分别为4、5、6、7时所对应的端口指示矩阵中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仅极化天线相位因子不同。PMI分别为0和4时所使用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是相同的,但端口指示矩阵中所指示的端口是不同的,以此类推,为了简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当前技术中,终端设备在进行信道测量时,可以在确定了秩之后遍历同一个秩下的多个PMI,将每个PMI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代入某度量准则中计算确定出最优的预编码矩阵,进而确定反馈给网络设备的PMI。
然而,若终端设备能够在不同的极化方向独立地反馈预编码矩阵,则基于反馈确定的预编码矩阵可以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即,对每个极化方向分别反馈一个预编码矩阵。在这种情况下,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可以忽略,或者说,不再需要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来区分不同的极化方向。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码本的限制方法,能够基于上述列举的分集传输方案的特殊性,使接收端设备对现有技术中的码本能够有选择地进行信道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结合各码本而示出的各个实施例仅以对应于两个极化方向的码本为例来说明,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极化方向仅为用于区分不同的端口而考量的一个因素,发送端设备还可以基于其他不同的分组机制来对端口分组,以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例如,不同的天线面板。本申请并不排除在现有或者未来的协议中定义新的码本,以对应更多组的端口和更多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
具体地,在本申请所提供的码本中,可以预先定义一个候选元素集合。为了将该候选元素集合中所包括的元素与现有协议中码本所包括的元素区分,可以将该候选元素集合中所包括的元素称为候选元素。事实上,该候选元素集合可以理解为现有码本的子集,因此也具有现有的码本的结构。具体地,该候选元素集合可以包括多个候选元素,每个秩可以对应有至少一个候选元素,该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可以与至少一个PMI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候选元素集合可以基于以下规则从现有的码本中确定:
规则一、在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也就是说,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中,候选元素A所指示的端口(例如,记作端口集合#A)和候选元素B所指示的端口(例如,记作端口集合#B)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即,端口集合#A和端口集合#B之间的交集为空集;或者,候选元素A所指示的端口(即,端口集合#A)和候选元素B所指示的端口(即,端口集合#B)可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即,端口集合#A和端口集合#B之间有交集,但该交集仅为端口集合#A的子集,也是端口集合#B的子集。
规则二、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每个候选元素可以包括多个列向量,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也就是说,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中,列向量C所指示的端口(例如,记作端口集合#C)和列向量D所指示的端口(例如,记作端口集合#D)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即,端口集合#C和端口集合#D之间的交集为空集;或者,列向量C所指示的端口(即,记作端口集合#C)和列向量D所指示的端口(即,记作端口集合#D)可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即,端口集合#C和端口集合#D之间有交集,但该交集仅为端口集合#C的子集,也是端口集合#D的子集。
举例来说,对上文中表一示出的四天线端口的码本进行限制。若排除码本中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在秩为1所对应的码本中,PMI=0~3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PMI=4~7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由于PMI=0~3时所指示的端口与PMI=4~7时所指示的端口是不同的,故可以将秩为1时的候选元素限制为2个()。
同理,若排除码本中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在秩为2所对应的码本中,PMI=0~4中任意值时,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例如,PMI=0或1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PMI=2或3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因此,可以首先将该4个元素排除。
PMI=4~7中任意值时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不同,同一个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分别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以及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但PMI=4~7中任意两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1个端口以及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1个端口。故可以将秩为2时的候选元素限制为1个
进一步地,可以为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重新定义索引,从而减小使用现有的索引可能带来的开销。例如,现有的四天线端口的码本(见表一),需要3比特(bit)的PMI来指示,若将码本限制为上述列举的候选元素,则可以仅需1比特的PMI来指示。具体的索引与候选元素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二中所示。
表二
由于接收端在进行信道测量时,接收端设备和发送端设备是可以预先约定好基于某个传输方案来进行信道测量的,而上述列举的被限制的码本也是基于某些特殊的传输方案而提出的,因此,接收端设备在确定了反馈所基于的传输方案(或者称,测量所基于的传输方案)的情况下,便可以确定是否采用上述被限制的码本来进行信道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出的对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重新定义索引的方法可以称为比特压缩。该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基于分集传输的传输方案进行反馈或指示的场景中,同样适用于其他有需要对码本进行限制的场景中。例如,在LTE中,网络设备可根据数据吞吐量或者信道状况限制秩或者某个秩下的PMI,并通过例如位图(bit map)向终端设备指示被限制的码本子集,终端设备在反馈PMI时,可以基于候选元素集合重新定义索引,以减小PMI带来的开销。
再例如,在LTE协议中,两天线端口{15,16}的码本如表三中所示。
由于两天线端口中的每个天线端口对应于一个极化天线,例如,端口#15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端口#16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故同一个秩所对应的多个元素可以通过极化天线相位因子{1,-1,j,-j}来区分,以得到不同的预编码矩阵。
表三
根据上述对候选的端口指示矩阵的限定,若排除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则可以预先定义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可以如表四所示。
表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出的对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重新定义索引的方法可以称为比特压缩。该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基于分集传输的传输方案进行反馈或指示的场景中,同样适用于其他有需要对码本进行限制的场景中。
再例如,表六示出了LTE协议中八天线端口{15,16,17,18,19,20,21,22}码本的一部分。具体地,下表中列出了秩为1和2时的码本。
表五
根据上文中对码本限制的规则,若排除码本中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在秩为1所对应的码本中,PMI=0~3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PMI=4~7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PMI=8~11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PMI=12~15所指示的四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由于PMI=0~3时所指示的端口、PMI=4~7时所指示的端口、PMI=8~11时所指示的端口以及PMI=12~15时所指示的端口是不同的,故可以将秩为1时的候选元素限制为4个()。
同理,若排除码本中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在秩为2所对应的码本中,PMI=0~7中的任意一个值时,同一个元素中的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例如,PMI=0和1所指示的两个元素中的任意一个所包含的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PMI=2和3所指示的两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PMI=4和5所指示的两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PMI=6和7所指示的两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均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因此,可以首先将该8个元素排除。
PMI=8~15中任意值时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不同。例如,PMI=8或9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分别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以及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PMI=10或11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分别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以及第二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2个端口;PMI=12或13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和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以及第一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PMI=14或15所指示的元素中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1个端口;以及第一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3个端口。由于上述列举的PMI所指示的端口中每两个连续的PMI所指示的端口是相同的,而PMI=8或9时所指示的端口、PMI=10或11时所指示的端口、PMI=12或13时所指示的端口以及PMI=14或15时所指示的端口是至少部分不同的,故可以将秩为2时的候选元素限制为4个()。
进一步地,可以为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重新定义索引,从而减小使用现有的索引可能带来的开销。具体的索引与候选元素的对应关系可以如表六中所示。
表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提出的对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重新定义索引的方法可以称为比特压缩。该方法不仅可以适用于本申请提出的基于分集传输的传输方案进行反馈或指示的场景中,同样适用于其他有需要对码本进行限制的场景中。
以上,结合现有LTE协议中的码本对本申请提供的限制码本的方法做了详细说明,当接收端设备基于某些分集传输的传输方案(例如,上述列举的STTD、SFTD、CDD以及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等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时,可以在该候选元素集合中遍历各候选元素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以确定出某度量准则下最优的预编码矩阵,并将相应的PMI指示(或反馈)给发送端设备。
但应理解,上述列举的码本仅为示例,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上述对码本的限制并不限于对LTE协议中码本的限制,还可以适用于对现有协议中其他码本的限制。并且,上述限制码本的方法并不限于使用在上述列举的两天线端口、四天线端口以及八天线端口中,并且,也不限于使用在基于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的场景中。
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限制码本的方法而得到的候选元素集合,可以是预先定义(例如,协议定义)的,预先配置在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中,也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后通过信令发送给终端设备。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定。
并且,上述候选元素集合可以为一个新生成的码本保存于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中,接收端设备在确定CSI测量(或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后,确定是否采用该候选元素集合构成的码本来进行信道测量,发送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端设备发送的CSI,根据该候选元素集合确定预编码向量。
或者,上述候选元素集合也可以嵌入在现有码本(例如,LTE协议中的码本)中,即,仍然沿用现有LTE协议中的码本,被限制的候选元素集合即为该码本中所有元素的子集,这种方法可以称为码本子集限制(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但接收端设备在确定了CSI测量(或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便可以基于上述限制码本的规则,确定该候选元素集合,并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发送端设备也可以基于上述限制码本的规则,确定该候选元素集合,并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和接收端设备发送的CSI,确定预编码向量,此情况可以理解为一种通过CSI测量(或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隐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或者,该候选元素集合也可以由网络设备半静态指示,例如通过高层信令(例如,RRC消息)通知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网络设备也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以及终端设备反馈的CSI,确定预编码向量,此情况可以理解为一种显式指示候选元素集合的方法。
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在该通信方法中,发送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可以根据某些分集传输的传输方案(例如上述列举的STTD、SFTD、CDD以及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等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并基于上述列举的被限制的码本(也就是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所提出的测量或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仅仅是一种传输方案的假设,而并没有真正使用该传输方案进行数据传输,接收端可以基于该假设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和CSI反馈(或指示),以满足传输方案的需求。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为方便理解和说明,以基于极化方向的传输方案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但应理解,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所使用的传输方案并不限于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天线端口(或者,简称端口)可以理解为参考信号端口,一个参考信号对应一个天线端口,这里所说的参考信号端口例如可以包括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端口、DMRS端口,也可以包括用于上行数据传输SRS端口、DMRS端口,还可以为用于D2D数据传输的SRS端口、DMRS端口等。不同类型的参考信号用于实现不同的功能,本申请中涉及天线端口的描述,可以为CSI-RS端口,也可以为DMRS端口,或者,可以为SRS端口,也可以为DMRS端口,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输方案(或者称,传输方式、传输机制)可以为现有的协议(例如,LTE协议)中定义的transmission scheme,也可以为未来5G的相关协议中定义的transmission scheme,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未特别限定。应理解,传输方案可以理解为用于表示传输数据所使用的技术方案的一个称呼,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实施例并不排除在未来协议中通过其他称呼来替代传输方案的可能。
下面以下行信道测量为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采用了多天线技术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该无线通信系统可以为图1中所示的通信系统100。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网络设备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无线空口通信。例如,该通信系统中的网络设备可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02,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于图1中所示的终端设备116或122。
还应理解,本申请对于预编码参考信号的具体内容并未特别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预编码参考信号用于进行等效信道测量。在下行信道测量中,该预编码参考信号例如可以为预编码CSI-RS;在上行信道测量中,该预编码参考信号例如可以为预编码SRS。然而,应理解,以上列举仅为示例性说明,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参考信号以用于实现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可能。
图4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具体地,图4示出了下行信道测量的过程。如图4所示,该通信方法200可以包括步骤210至步骤260。
在步骤21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
具体地,该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包含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包含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两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通过不同的极化方向来区分。可选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换句话说,用于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用于对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得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作为示例而非限定,第一极化方向可以为水平极化方向,第二极化方向可以为垂直极化方向,或者,第一极化方向可以为垂直极化方向,第二极化方向可以为水平极化方向。
这里,预编码参考信号与极化方向的对应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由于预编码参考信号与天线端口具有一一对应关系,每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定义一个端口,每个端口都可以是在某个极化方向上通过一个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操作而形成的端口,每个天线端口都分别对应了一个极化方向,因此,预编码参考信号与极化方向之间也具有对应关系。
可以理解的是,虽然对应同一极化方向,但网络设备对多个端口的参考信号进行预编码所使用的预编码向量也有可能是不同的。若对不同极化方向上的多个端口的参考信号采用不同的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可以使得该多个端口对应的多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分别指向不同的方向。
再看图3,根据上文描述,可以将图中波束#1至波束#4所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划为一组,例如可以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将波束#5至波束#8所对应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划为一组,例如可以对应于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
相应地,在步骤210中,终端设备接收该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
该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用于终端设备进行等效信道的测量。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仅以基于极化方向的传输方案为例进行说明,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极化方向可以仅仅作为对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分组时所考量的一个因素,网络设备还可以基于其他不同的分组机制来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例如,不同的天线面板,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设备可以基于天线面板数,发送更多组的预编码参考信号。因此,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可以理解为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任意两组。
在步骤220中,终端设备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码本中的每个元素所指示的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向量,进行等效信道测量,并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以及某度量准则(例如,SINR最大化、香农容量最大化或MSE最小化等准则)从与该多个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的多个端口中选择某度量准则下最优时的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反馈给网络设备,以便于网络设备基于反馈的预编码向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不同的终端设备而言,所确定出的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向量有可能是不同的,这与终端设备当前所处的位置、运动状态以及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障碍等因素有关。本申请实施例仅以一个终端设备为例详细说明,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该终端设备可以为与网络设备通信连接的任意一个终端设备,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步骤220具体包括:
终端设备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等效信道测量;
该终端设备根据等效信道测量的结果,反馈第一指示信息。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基于接收到的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等效信道矩阵的秩,其后在该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遍历各个端口指示矩阵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基于某度量准则进行计算,确定某度量准则下最优时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并将该预编码矩阵所对应的指示信息反馈给网络设备。当前技术中,码本并未考虑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或者说,终端设备在进行信道测量时基于码本进行的计算是不区分传输方案的,无论网络设备可能会使用怎样的传输方案进行数据传输,终端设备都会基于相同的码本来处理。
然而,当终端设备获知了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之后,便可以根据传输方案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例如,当终端设备基于某些传输方案(例如,空频分集、空时分集、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等等)进行信道测量时,可以将对应同极化方向的等效信道矩阵(或者说,预编码矩阵)独立使用,以得到对应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矩阵的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是用于指示终端设备进行测量和反馈时所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理解为一种反馈类型(feedback type)。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与用于数据传输的传输方案为相同的传输方案,也可以为不同的传输方案,例如,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CSI确定是否采用该传输方案进行数据传输。
换句话说,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理解为一种传输方案的假设,终端设备基于该假设的传输方案进行CSI测量和反馈,但这并不代表网络设备基于该传输方案进行了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为假设的用于数据传输的传输方案,该传输方案可以为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方案可以使用对应于不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对信号进行处理,以获得空间的分集增益。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该传输方案包括:STTD(或者称,STBC)、SFTD(或者称,SFBC)、CDD(例如包括:SD-CDD和LD-CDD)、基于CDD的空分复用、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时分集、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频分集、基于预编码轮询的CDD等分集传输方案以及上述各种传输方案的组合。
其中,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可以理解为,用于预编码轮询的多个预编码矩阵对应于不同的极化方向,因为基于不同的极化方向对数据进行预编码,由此可以获得空间上的分集增益。
可选地,预编码轮询参数包括预编码轮询粒度和预编码矩阵的数量。
预编码轮询粒度可以理解为连续使用同一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进行预编码的资源的大小。预编码轮询粒度例如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资源粒子(resourceelement,RE)、一个或多个资源单元、一个或多个子带(subband)、一个或多个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
预编码矩阵的数量表示用于预编码轮询的预编码矩阵的数量。对于一个数据层或一个参考信号端口来说,该预编码矩阵的数量可以为预编码向量的数量。在预编码轮询的传输方案以及与预编码轮询结合的传输方案中,预编码矩阵的数量通常为大于1的整数。
需要说明的是,资源单元可以理解为物理层传输的最小调度单位。举例来说,资源单元可以为LTE协议中定义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也可以为多个RB构成的RB组(RB group,RBG),还可以为RB的一部分,例如,1/2个RB、1/4个RB等。本申请对资源单元的具体定义并未特别限定。若资源单元为RB,则预编码轮询的粒度也可以称为预编码资源块组大小(precoding resource block group size,PRG size),或者,轮询的PRG大小(cyclingPRG size)。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通信系统(例如,NR)中,由于同一小区中不同终端设备的发射或者接收能力可能是不同的,系统可以为每个终端设备配置相应的带宽,这一部分被配置给终端设备的带宽可以称为BWP,终端设备在自己的BWP上进行数据传输。为了支持不同的业务,不同的BWP可能会支持不同的传输带宽(即,BWP包含的资源单元(例如,RB)数不同)、子载波间隔、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长度等。换句话说,不同的BWP的资源可能定义有不同的资源配置参数(numerology),同一BWP中的资源则可以为具有相同的资源配置参数的部分连续的频带。与之对应地,子带可以参考现有协议(例如,LTE协议)中的定义,一个宽带中可以包含多个子带,该宽带内的多个子带的资源的资源配置参数可以是相同的。另外,子带也可以定义在一个BWP内,即,一个BWP中可以包含多个子带,该BWP内的多个子带的资源的资源配置参数可以是相同的,本申请对此并未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是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定义的,例如,协议定义,因此终端设备可以预先知道该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也可以是网络设备预先确定并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的。
可选地,在步骤220之前,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30,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相应地,在步骤23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二指示信息指示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在步骤230中接收第二指示信息,并根据网络设备所指示的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基于上述的规则确定候选元素集合,并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以确定并向网络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
因此,指示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被限制的码本。
可选地,在步骤220之前,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40,终端设备接收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指示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相应地,在步骤240中,网络设备发送第三指示信息,该第三指示信息指示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候选元素集合中各候选元素的索引(例如,在现有码本中各个被确定为候选元素的元素的PMI),该索引可以携带在第三指示信息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步骤240中接收第三指示信息,并置于该第三指示信息中携带的索引,确定候选元素集合,并基于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另外,终端设备在确定了候选元素集合,也可以推断出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以及该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以确定并向网络设备反馈第一指示信息。
因此,指示被限制的码本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换句话说,第二指示信息可用于隐式地指示第三指示信息,第三指示信息也可用于隐式地指示第二指示信息。或者说,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和第三指示信息中的任意一个指示信息。
终端设备在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进行了等效信道测量之后,便可以向网络设备反馈至少一个第一指示信息。
相应地,在步骤220中,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指示信息可以为码本中元素的索引,该索引可用于指示在某个确定的秩所对应的码本中的第一元素。在本实施例中,该码本可以为上文中所描述的被限制的码本(例如,表二、表四或表六中示出的码本),该第一元素可以为该码本中候选元素中的一个,用于指示被选择的端口,也就是指示被选择的预编码向量。
可选地,该第一指示信息为PMI,在同一个秩对应的码本中,保存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在秩一定的情况下,每个PMI可用于指示一个候选元素,每个候选元素可用于确定至少两个端口,每个端口对应一个预编码向量,也就是说,每个PMI可用于确定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
换句话说,一个RI和一个PMI可用于联合指示一个候选元素,该候选元素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
其中,码本可以是预先定义(例如,由协议定义),并预先配置并保存在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中,也可以由网络设备预先定义,并通过信令通知终端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联合反馈的方式向网络设备反馈用于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指示信息。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向网络设备反馈一个PMI,该一个PMI可以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方便区分和说明,将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的PMI记作第一PMI,该第一PMI所指示的候选元素记作第一元素。
还应理解,PMI可以理解为第一指示信息的一例,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本申请并不排除在未来的协议中定义其他的指示信息以用于实现与PMI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可能。
在步骤250中,网络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码本中该第一指示信息所指示的码本中的第一元素,确定被选择的端口,也就可以确定被选择的预编码向量。
具体地,该第一元素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列向量,每个列向量可以用于指示对应于不同极化方向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网络设备基于该第一元素中的各列向量便可以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至少有一个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至少有一个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换句话说,根据该第一元素确定的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包括至少两组预编码向量,每组预编码向量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该至少两组预编码向量中的第一组预编码向量由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预编码向量确定,该至少两组预编码向量中的第二组预编码向量由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可选地,该方法200还包括:步骤260,网络设备基于多个预编码向量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
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在步骤240中确定得到的多个预编码向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例如,网络设备可以直接将该多个预编码向量组合得到用于数据传输的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对该多个预编码向量组合得到的预编码矩阵进行数学变换或数学计算,以得到用于数据传输的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假设终端设备接收到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并基于该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则该网络设备可以在步骤250中确定分别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的第一预编码矩阵和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的第二预编码矩阵。也就是说,第一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二预编码矩阵中的任意一个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
应理解,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多个预编码向量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利用根据多个预编码向量确定得到的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对数据进行预编码轮询的具体过程可以分解为在不同的资源上采用相应的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在同一个预编码轮询粒度内所采用的预编码矩阵可以是相同的。应理解,在一个预编码轮询粒度所对应的资源上采用预编码矩阵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的具体过程与现有技术中对采用一个预编码矩阵对数据进行预编码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该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下面结合几种不同的传输方案详细说明基于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以及根据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的过程。
在以下示出的实施例中,假设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信道矩阵为H1,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信道矩阵为H2,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在第i个极化方向上第j个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为Pi,j,其中,i取值为1或2,j取值为[1,J]中的自然数,J表示在第i个极化方向上的端口数量。那么第i个极化方向上的第j个端口所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为hi,j=HiPi,j。终端设备所测量的便是每个端口所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hi,j
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测量信道质量,以获得某个确定的秩下不同极化方向的两个端口(为方便说明,例如,可记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m个端口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n个端口),该两个端口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能够使得在某个子载波上计算得到的信道质量达到最佳。其中,m和n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传输方案一、空频分集或空时分集
在传输方案一中,网络设备对一个数据层的数据进行发射分集操作后得到两个数据层的数据,该两个数据层对应了两个端口,需要独立的两个预编码向量分别对该两个数据层的数据进行预编码。
若终端设备基于空频分集或空时分集的传输方案进行信道测量,便可以分别在某个确定的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遍历各个PMI(即,第一指示信息的一例)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Pi,j(可以理解,每个PMI用于指示一个端口指示矩阵,每个端口指示矩阵指示第一极化方向的至少一个端口的预编码向量和第二极化方向的至少一个端口的预编码向量,在传输方案一中,每个端口指示矩阵指示第一极化方向的一个预编码向量和第二极化方向的一个预编码向量),通过计算确定出每个数据层在某度量准则下最优时所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也就是h1,m和h2,n,其中,h1,m=H1P1,m,h2,n=H2P2,n。也就是说,终端设备经过等效信道测量确定并通过PMI反馈的两个预编码向量分别为P1,m和P2,n
因此,适用于传输方案一的等效信道矩阵可以表示为:
其中,h1,m表示第1个子载波(对应于空频分集)或第1个时间单元(例如,OFDM符号(以下简称符号))(对应于空时分集)上第m个端口的等效信道向量,h2,n表示第1个子载波或第1个时间单元上第n个端口的等效信道向量,表示第2个子载波或第2个时间单元上第m个端口的等效信道向量,表示第2个子载波或第2个时间单元上第n个端口的等效信道向量,h*表示h的共轭。
这里,第一行的h1,m、h2,n表示第1个子载波或者第1个时间单元上测量的等效信道矩阵,第二行的h1,m、h2,n表示第2个子载波或者第2个时间单元上测量的等效信道矩阵,可能略有差别,但本申请仅为便于理解和说明,给出了等效信道矩阵的示意,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用于传输方案一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数据层、不同的子载波或不同的时间单元上可以相同。因此,终端设备可以仅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并可通过以下方式一和方式二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不同的反馈机制,根据所接收到的PMI确定出该两个预编码向量。
终端设备可以采用联合反馈的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一个PMI,该PMI指示一个端口指示矩阵。该端口指示矩阵包括一个列向量(可以理解,在传输方案一中,仅需反馈分别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的两个预编码列向量,因此,所需反馈的端口指示矩阵包括一个列向量),该列向量可用于指示两个预编码列向量,该两个预编码列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该两个预编码列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该两个预编码列向量分别用于对两个数据层进行预编码。
根据上文的描述该终端设备反馈的PMI可用于指示端口指示矩阵如下:
其中,α为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在LTE协议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的预编码矩阵。例如,在上文中表一示出的四天线端口的码本中,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相同的端口,α可以取值为1、-1、j或者-j,可以确定得到不同的预编码矩阵。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从码本中确定该列向量,假设与该列向量对应的端口所采用的预编码向量为:
其中,P1,m表示第一极化方向上的第m个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向量,P2,n表示第二极化方向上的第n个端口对应的预编码向量。需要说明的是,该极化天线相位因子在PMI所指示的矩阵中的取值与该矩阵所指示的预编码矩阵中的取值通常是相同的,例如,都可以取值为1、-1、j或者-1,但本申请对此并不作限定。
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传输方案一,根据该列向量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将该列向量所指示的预编码向量拆分为两个预编码向量,如下:
或者,
其中,是与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预编码向量,而在第二极化方向取0,是与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预编码向量,而在第一极化方向取0。也就是对其中的一个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均取0,仅考虑了另一个极化方向。两个预编码向量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或者说,该两个预编码向量所对应于两个极化方向相互独立。
由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一个PMI确定用于传输方案一的两个预编码向量。可以看到,将上述一个预编码向量拆分为分别对应于两个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之后,是否需要添加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可以由网络设备决定,但无论是否添加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该两个预编码向量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换句话说,在基于传输方案一进行信道测量和反馈的过程中,码本中指示相同的端口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端口指示矩阵之间可以不再通过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来区分不同的预编码矩阵,或者说,码本中指示相同的端口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端口指示矩阵可以用于确定出相同的预编码矩阵,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是否存在对于预编码矩阵没有影响。
例如,表一中RI为1、PMI分别为0、1、2、3时,可以确定被选择的端口为第一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5)和第二极化方向的第0个端口(即,端口#17),可以确定出两个预编码向量为:
或者,
其中,是否需要添加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可以由网络设备决定,而与码本中端口指示矩阵是否包含了α无关。
传输方案二、循环延迟分集
在传输方案二中,网络设备可以对每个数据层使用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具体地说,循环延迟分集在用于OFDM的传输中,时域信号的循环配置相当于OFDM调制之前的基于频率的相位偏移。因此,网络设备可以在每个子载波上对每个数据层使用至少两个独立的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
若秩为1,则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在一个子载波上确定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若秩大于1,则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在一个子载波上确定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
终端设备基于传输方案二,可以在每个子载波上分别在各极化方向所包含的端口中遍历,根据测量得到的信道质量,基于信道质量最优的准则,将每个极化方向上性能最好的等效信道对应的端口通过PMI通知给网络设备。也就是说,终端设备需要测量得到至少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且该至少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该至少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中的至少一个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
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在一个子载波上可以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或者预编码矩阵,则该两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分别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和第二极化方向,则终端设备需要通过测量计算确定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h1,m和h2,n,分别表示为:
h1,m=H1,kP1,m
h2,n=H2,kP2,n
其中,k表示第k个子载波,H1,k表示第一极化方向上第k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表示第二极化方向上第k个子载波上的信道矩阵,P1,m表示第一极化方向上第m个端口的预编码向量,P2,n表示第二极化方向上第n个端口的预编码向量。
假设秩为1,则第k个子载波上的等效信道可以表示为:
hk,eff=[H1,k H2,k][P1,m T bkP2,n T]T
其中,bk为系数,其取值可以由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中的一方确定,并通知给对方,或者也可以由协议规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通过上式可以看到,第二极化方向与第一极化方向间有一个相位旋转角(phase rotation),并且随着k值的变换,这个相位旋转角可以缓慢变化。因此,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确定随子载波变化的两个预编码向量P1,m和P2,n,或者说,随子载波变化的hk,eff
终端设备基于传输方案二,可以分别在各极化方向所包含的端口中遍历,通过计算可以确定出在第k个子载波上基于某度量准则下最优的信道质量达到最佳时所对应的等效信道向量,由此可以确定所对应的两个预编码向量,也就是P1,m和P2,n
终端设备根据秩的值,基于传输方案二、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出两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一和方法二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不同的反馈机制,根据所接收到的PMI确定出该两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
终端设备基于两个预编码向量反馈PMI以及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的具体方法与上文中结合传输方案一已经详细说明秩为1的情形,终端设备在传输方案二中基于两个预编码向量反馈PMI以及网络设备根据PMI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的具体方法与之相同,为了简洁,这里不再重复说明。这里结合方法一和方法二说明秩大于1的情形。
假设秩为2,则等效信道矩阵可以表示为:
其中,第一列对应于第一个数据层,第二列对应于第二个数据层,m、n、p、q均表示被选择的端口。即,分别为与两个数据层对应的预编码向量,构成了秩为2的预编码矩阵。bk1和bk2的值可以相同或不同,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终端设备可以采用联合反馈的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一个PMI,该PMI指示第一矩阵,该第一矩阵中的一个列向量用于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两个预编码向量,该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该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
具体地,该PMI可以与现有技术的PMI相同。在传输方案二中,该PMI可以用于指示一个矩阵(可以理解,秩大于1时,需要反馈分别于两个极化方向对应的两个预编码矩阵),该矩阵为该PMI所指示的第一矩阵的又一例。
根据上文描述可以推出,该终端设备反馈的PMI包含一个索引,该索引可以指示矩阵如下:
其中,第一列用于确定一个预编码向量第二列用于确定另一个预编码向量
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PMI,从码本中确定该矩阵,并基于该矩阵对应的端口确定预编码矩阵为:
网络设备可以基于传输方案二,将该矩阵所指示的预编码矩阵拆分为两个预编码矩阵如下:
或者,
其中,是与第一极化方向对应的预编码矩阵,是与第二极化方向对应的预编码矩阵。由此,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反馈的一个PMI确定用于传输方案二的两个预编码矩阵。可以看到,该两个预编码矩阵分别对应于两个极化方向,是否需要添加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可以由网络设备决定,但无论是否添加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该两个预编码矩阵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
传输方案三、
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
在传输方案三中,网络设备可以对每个数据层使用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进行预编码。具体地说,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可以理解为基于预编码轮询粒度交替使用对应于不同极化方向的多个预编码向量对数据进行预编码。
若秩为1,则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确定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若秩大于1,则网络设备需要根据终端设备的反馈确定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测量得到的信道质量,基于信道质量最优的准则,将每个极化方向上性能最好的等效信道对应的端口通过PMI通知给网络设备。
为方便说明,假设终端设备确定两个预编码向量或者预编码矩阵,则终端设备需要测量得到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h1,m和h2,n,且该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中的一个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该至少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中的另一个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
终端设备基于传输方案三,可以分别在各极化方向所包含的端口中遍历,通过计算可以确定出在某度量准则下最优时所对应的至少两个等效信道向量(对应于秩为1的情形)或等效信道矩阵(对应于秩大于1的情形),由此可以确定所对应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对应于秩为1的情形)或预编码矩阵(对应于秩大于1的情形),假设为W1,m和W2,n。可以理解,当秩为1时,W1,m和W2,n均为预编码向量,当秩大于1时,W1,m和W2,n为预编码矩阵。
假设终端设备测得的两个独立的等效信道h1,m和h2,n分别为:
heff=h1,m=[H1 H2][W1,m T 0T]T
heff=h2,n=[H1 H2][0T W2,n T]T
终端设备根据秩的值,基于传输方案三、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确定出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后,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一和方法二中的任意一种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网络设备也可以基于不同的反馈机制,根据所接收到的PMI确定出该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或至少两个预编码矩阵。
终端设备可以采用联合反馈的方法,向网络设备反馈一个PMI,该PMI指示第一矩阵,该第一矩阵中的一个列向量用于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两个预编码向量,该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第一极化方向,该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第二极化方向。
具体地,终端设备采用联合反馈的方式向网络设备反馈PMI的具体方法和传输方案二中终端设备反馈PMI的具体方法相同,网络设备根据接收到的PMI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和传输方案二中网络设备根据接收到的PMI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的具体方法相同,为了简洁,这里省略对其具体过程的详细说明。
还应理解,上述结合传输方案二和传输方案三描述时,仅以反馈两个预编码向量或两个预编码矩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当终端设备反馈两个以上的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时,可以是在不同的极化方向上分别测量获得一个以上的预编码向量或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以上结合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分集传输方案详细说明了反馈PMI和基于PMI确定预编码向量的具体过程,但这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终端设备可以进一步反馈PMI,以用于预编码轮询。例如,在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时分集或基于预编码轮询的空频分集的传输方案中,终端设备首先可以通过反馈PMI用于空时分集或者空频分集,然后进一步反馈PMI用于预编码轮询。本申请对反馈(或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不作限定。
综合上述列举的几种传输方案可以看到,网络设备确定得到的多个预编码向量(或者称,两个预编码矩阵)与码本中的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无关,网络设备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在第二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中加入极化天线相位因子。换句话说,两个极化方向的预编码向量是相互独立的。如果终端设备仍然基于LTE协议中定义的四天线端口的码本,遍历对RI=1时,PMI=0~7所指示的八个端口指示矩阵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分别进行信道测量,由于忽略了极化天线相位因子α,PMI=0~3所指示的四个端口指示矩阵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可能是相同的,PMI=4~7所指示的四个端口指示矩阵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也可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在遍历PMI=0~3时分别进行的信道测量的计算过程可能是重复的,在遍历PMI=4~7时分别进行的信道测量的计算过程也可能是重复的。
与此相对地,若终端设备利用本申请提供的四天线端口的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在确定了秩的情况下,只需基于上文中表二示出的少量的几个PMI进行信道测量,便可以确定出某度量准则下最优的等效信道矩阵。因此,基于本申请提供的限制码本的方法确定得到的候选元素集合有利于减小终端设备计算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终端设备根据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多个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以上,结合图4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用于下行信道测量的过程。以下,结合图5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用于上行信道测量的过程。
图5从设备交互的角度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具体地,图5示出了上行信道测量的过程。如图5所示,该通信方法300可以包括步骤310至步骤360。
在步骤310中,终端设备发送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
相应地,在步骤310中,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
其中,该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含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该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含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可选地,该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该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可选地,该第一极化方向为水平极化方向,该第二极化方向为垂直极化方向。
在步骤320中,网络设备根据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该第四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该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该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该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相应地,在步骤320中,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
在本实施例中,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确定候选元素集合,并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以确定并向终端设备发送第四指示信息。
在步骤330中,终端设备根据第四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
可选地,该方法300还包括:步骤340,终端设备根据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对待发送的数据进行预编码,并发送预编码后的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为预先定义(例如,协议定义),也可以为网络设备确定,因此,在上行信道测量中,网络设备可以直接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但应理解,本申请对于网络设备进行信道测量时所基于的传输方案的数量并不限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多种传输方案、基于接收到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候选元素集合可以为预先定义(例如,协议定义)或者由网络设备确定后隐式或显式地通知终端设备,以便于终端设备确定用于数据传输的预编码向量,因此,在上行信道测量中,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和/或候选元素集合可以由网络设备指示终端设备。
可选地,在步骤330之前,该方法300还包括:步骤350,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该第五指示信息指示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
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指示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可以理解为隐式指示被限制的码本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终端设备可以在步骤350中接收第五指示信息,并基于该第五指示信息和上述的规则确定与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相对应的候选元素集合。
可选地,在步骤330之前,该方法300还包括:步骤360,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该第六指示信息指示至少一个候选元素。
网络设备也可以直接向终端设备显式地指示被限制的码本。终端设备可以在步骤360中接收第六指示信息,从而获取候选元素集合。
应理解,上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指示信息仅为了便于区分方法200中的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一指示信息,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还应理解,上述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300可适用于上行传输,也可以根据信道互易性适用于下行传输,网络设备在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用于上行信道测量的参考信号进行信道测量后,可以利用信道互易性,确定下行信道的CSI,从而推导出用于下行数据传输的预编码矩阵。
还应理解,方法300中各步骤的具体过程与方法200中各步骤的具体过程相似,为了简洁,这里省略方法300中各步骤的详细说明。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网络设备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指示多个预编码向量,并且该多个预编码向量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与现有技术中仅反馈一个预编码向量相比较,更加符合分集传输方案的需求,能够为分集传输方案提供多个预编码向量用于数据传输,以获得空间分集增益,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通信系统的鲁棒性。另一方面,通过限制现有码本中的部分元素,终端设备基于候选元素集合进行信道测量,有利于减小信道测量的复杂度,提高信道测量的效率。
应理解,本申请仅为便于说明,以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为例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但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所适用的传输方案并不限于基于极化方向的分集传输。例如,发送端可以基于不同的天线面板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以获取基于不同天线面板的CSI,或者,基于同一天线面板的不同分组(例如,按极化方向分组或者不按极化方向分组)发送多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以获取不同分组的CSI。
还应理解,以上所列举的基于极化方向的分组、基于天线面板的分组等可以是对同一网络设备(例如,同一TRP)的天线端口的分组,也可以将来自同一网络设备的天线端口分为一组。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以上示出的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结合图4和图5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以下,结合图6至图9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根据前述方法,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1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10可以为终端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比如可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芯片或电路。其中,该终端设备可以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终端设备。
具体地,该装置1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11和发送模块12。
其中,该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该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该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发送模块12用于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应理解,该装置10可以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终端设备,该装置1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装置1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接收模块11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步骤230、步骤240和步骤260,发送模块12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或者,该装置1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12、接收模块11和确定模块13。
其中,该发送模块12用于发送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该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四指示信息;
该确定模块13用于根据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二元素,所述第二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二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应理解,该装置10可以对应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300中的终端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装置1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发送模块11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10和步骤340,接收模块12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20、步骤350和步骤360,确定模块13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3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3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5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终端设备500包括处理器501和收发器502,可选地,该终端设备500还包括存储器503。其中,其中,处理器502、收发器502和存储器503之间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503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501用于从该存储器503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502收发信号。
上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3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01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501。上述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天线504,用于将收发器502输出的上行数据或上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具体地,该终端设备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终端设备5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5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50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控制该收发器502通过天线504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至步骤240以及步骤26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或者,该终端设备5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300中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5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终端设备5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通信3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503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501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控制该收发器502通过天线504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10、步骤320以及步骤340至步骤360,并执行步骤33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3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处理器501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由终端内部实现的动作,而收发器502可以用于执行前面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终端向网络设备传输或者发送的动作。具体请见前面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处理器501和存储器503可以集成为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501用于执行存储器503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503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501中。
上述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电源505,用于给终端中的各种器件或电路提供电源。
除此之外,为了使得终端设备的功能更加完善,该终端设备500还可以包括输入单元506,显示单元507,音频电路508,摄像头509和传感器510等中的一个或多个,该音频电路还可以包括扬声器5082,麦克风5084等。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2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8所示,该装置20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芯片或电路,如可设置于网络设备内的芯片或电路。其中,该装置20对应上述方法中的网络设备。
具体地,该装置20可以配置于包含有终端设备和该装置20的通信系统中,该终端设备和该装置20预先保存有多个预编码矩阵。该装置2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21、接收模块22和确定模块23。
其中,该发送模块21用于发送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该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
该确定模块23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应理解,该装置20可以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网络设备,该装置2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装置2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发送模块21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步骤230和步骤240以及步骤260,接收模块22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20,确定模块23用于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或者,该装置20可以配置于包含有终端设备和该装置20的通信系统中,该终端设备和该装置20预先保存有多个预编码矩阵。该装置20可以包括发送模块21和接收模块22。
其中,该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该发送模块21用于根据CSI测量基于的传输方案,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三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四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二元素,所述第二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包括所述第二元素的有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应理解,该装置20可以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300中的网络设备,该装置2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装置2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发送模块21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20、步骤350和步骤360,接收模块22用于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10和步骤34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3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6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该网络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10和收发器620,可选地,该网络设备600还包括存储器630。其中,处理器610、收发器620和存储器630之间通过内部连接通路互相通信,传递控制和/或数据信号,该存储器630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610用于从该存储器630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以控制该收发器620收发信号。
上述处理器610和存储器630可以合成一个处理装置,处理器610用于执行存储器630中存储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上述功能。具体实现时,该存储器630也可以集成在处理器610中,或者独立于处理器610。
上述网络设备还可以包括天线640,用于将收发器620输出的下行数据或下行控制信令通过无线信号发送出去。
具体地,该网络设备6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200中的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6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网络设备6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通信方法2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630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610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控制该收发器620通过天线640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10至步骤240以及步骤260,并执行方法200中的步骤25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2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或者,该网络设备600可对应于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300中的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600可以包括用于执行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的模块。并且,该网络设备600中的各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通信方法300的相应流程,具体地,该存储器630用于存储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610在执行该程序代码时,控制收发器620通过天线640执行方法300中的步骤310、步骤320以及步骤340至步骤360。各模块执行上述相应步骤的具体过程在方法300中已经详细说明,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系统,其包括前述的网络设备和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可以为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终端设备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网络设备发送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所述网络设备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包括:空频分集、空时分集、循环延迟分集、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反馈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11.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和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包括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反馈的第一指示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多个预编码向量,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向量由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至少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确定;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码本中的第一元素,所述第一元素用于确定至少一个端口,每个端口指示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对应的预编码向量,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预先定义有包括所述第一元素的至少一个候选元素,在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所述至少一个候选元素中任意两个候选元素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或,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秩大于1的情况下,在同一个秩所对应的码本中,任意一个候选元素包括多个列向量,所述多个列向量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至少两个端口,且同一个候选元素中的任意两个列向量所指示的端口至少部分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终端设备,或,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一极化方向,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对应第二极化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或13所述的终端设备,或,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为第一预编码矩阵指示PMI,所述码本中预存有至少一个PMI与至少一个候选元素的一一对应关系。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PMI所指示的所述第一元素中的每个列向量用于指示所述多个预编码向量中的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一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所述至少两个预编码向量中的另一个对应于所述第二组预编码参考信号中的一个预编码参考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0、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
18.根据权利要求10、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或,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CSI反馈基于的传输方案包括:空频分集、空时分集、循环延迟分集、基于极化方向的预编码轮询。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10814311.5A 2017-09-11 2017-09-11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Active CN1094951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4311.5A CN109495149B (zh) 2017-09-11 2017-09-11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EP18853199.0A EP3672097A1 (en) 2017-09-11 2018-08-20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system
PCT/CN2018/101274 WO2019047705A1 (zh) 2017-09-11 2018-08-20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US16/812,658 US11211980B2 (en) 2017-09-11 2020-03-09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14311.5A CN109495149B (zh) 2017-09-11 2017-09-11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95149A true CN109495149A (zh) 2019-03-19
CN109495149B CN109495149B (zh) 2021-10-15

Family

ID=65633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14311.5A Active CN109495149B (zh) 2017-09-11 2017-09-11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1980B2 (zh)
EP (1) EP3672097A1 (zh)
CN (1) CN109495149B (zh)
WO (1) WO2019047705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42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0207369A1 (zh) * 2019-04-11 2020-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054824A (zh) * 2019-06-06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448744A (zh) * 2019-08-30 2021-03-05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及装置
WO2021092746A1 (zh) * 2019-11-12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信息获取的方法
CN113785616A (zh) * 2019-04-30 2021-12-10 苹果公司 利用同时ue传输波束的切换增强
CN114600384A (zh) * 2019-10-30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333586A (zh) * 2021-05-11 2022-11-1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码本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8984B (zh) * 2017-01-09 2022-05-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参数指示及确定方法和接收端设备及发射端设备
US10673500B2 (en) 2018-06-25 2020-06-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closed-loop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and transparent diversity schemes
EP3780455A1 (en) * 2019-08-15 2021-02-17 Fraunhofer 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Three-component codebook based csi reporting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2639A (zh) * 2010-11-08 2011-06-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4194479A1 (zh) * 2013-06-04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四天线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6008163A1 (zh) * 2014-07-18 2016-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生成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7028007A1 (en) * 2015-08-14 2017-0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feedback signaling for elevation beamforming and fd-mimo
CN106559121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信道测量方法和装置
US20170134082A1 (en) * 2015-11-11 2017-05-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ed feedback mimo
US20170257884A1 (en) * 2016-03-01 2017-09-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rtial port hybri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94548B2 (en) * 2004-09-03 2011-02-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atial spreading with space-time and space-frequency transmit diversity schemes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911525B (zh) * 2008-01-14 2014-12-03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Mimo通信中的开环预编码器循环
EP2437409A4 (en) * 2009-05-29 2017-02-0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efficiently transmitting precoded reference signal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33053A (zh) 2011-06-13 2012-1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CoMP重传方法、装置及系统
US8913682B2 (en) 2012-05-18 2014-1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odeword construction for a cellula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976884B2 (en) * 2012-12-20 2015-03-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array channel feedback
KR102182168B1 (ko) 2013-05-07 2020-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3 차원 빔포밍을 위한 채널 상태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218982B (zh) 2013-05-31 2017-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确定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US9806926B2 (en) 2013-11-04 2017-10-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stage beamforming of multiple-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654264B2 (en) 2014-05-08 2017-05-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Beam forming using a dual polarized antenna arrangement
WO2016076504A1 (ko) 2014-11-13 2016-05-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6080742A1 (en) 2014-11-17 2016-05-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polarized active antenna array
CN106160925B (zh) 2015-04-07 2019-08-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多用户层叠传输的cqi增强的方法及装置
JP6586762B2 (ja) * 2015-04-07 2019-10-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送信装置、受信方法、送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7359916B (zh) 2015-05-15 2020-12-01 索尼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装置和方法
CN106411374B (zh) 2015-07-31 2020-01-2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fd 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6685582A (zh) 2015-11-06 2017-05-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Csi的反馈、码本配置信令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US10187880B2 (en) 2015-12-18 2019-01-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control and data channels with group reference signal
EP3398282B1 (en) 2015-12-31 2022-02-23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for dynamic management of reference signals
US10411868B2 (en) 2016-02-24 2019-09-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WO2019003160A1 (en) 2017-06-28 2019-01-0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OWNLINK PHASE MONITORING (PT-RS) REFERENCE SIGNAL PORT METHOD AND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82639A (zh) * 2010-11-08 2011-06-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WO2014194479A1 (zh) * 2013-06-04 2014-1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四天线预编码矩阵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16008163A1 (zh) * 2014-07-18 2016-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生成预编码矩阵的方法、基站和用户设备
WO2017028007A1 (en) * 2015-08-14 2017-0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si feedback signaling for elevation beamforming and fd-mimo
CN106559121A (zh) * 2015-09-25 2017-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信道测量方法和装置
US20170134082A1 (en) * 2015-11-11 2017-05-1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ed feedback mimo
US20170257884A1 (en) * 2016-03-01 2017-09-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artial port hybrid csi feedback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56422B (zh) * 2019-03-29 2023-03-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11756422A (zh) * 2019-03-29 2020-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指示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WO2020207369A1 (zh) * 2019-04-11 2020-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3785616A (zh) * 2019-04-30 2021-12-10 苹果公司 利用同时ue传输波束的切换增强
CN112054824A (zh) * 2019-06-06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2054824B (zh) * 2019-06-06 2021-07-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US11943014B2 (en) 2019-06-06 2024-03-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hannel measur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12448744A (zh) * 2019-08-30 2021-03-05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2448744B (zh) * 2019-08-30 2022-09-09 成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测量方法及装置
CN114600384A (zh) * 2019-10-30 2022-06-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4600384B (zh) * 2019-10-30 2023-09-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92746A1 (zh) * 2019-11-12 2021-05-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信息获取的方法
CN114642019B (zh) * 2019-11-12 2023-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信息获取的方法
US11923929B2 (en) 2019-11-12 2024-03-05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hannel information obtaining method
CN114642019A (zh) * 2019-11-12 2022-06-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信息获取的方法
WO2022237360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码本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5333586A (zh) * 2021-05-11 2022-11-1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码本指示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12974A1 (en) 2020-07-02
US11211980B2 (en) 2021-12-28
CN109495149B (zh) 2021-10-15
EP3672097A4 (en) 2020-06-24
WO2019047705A1 (zh) 2019-03-14
EP3672097A1 (en) 2020-06-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80645B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9495149A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系统
US106591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plicit CSI reporting in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9302220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0830092B (zh) 指示预编码矩阵和确定预编码矩阵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US1041186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reporting
CN110855336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JP2020058035A (ja) 減少されたフィードバックfd−mimo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11342873B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9155714A (zh) 多分辨率csi反馈
CN108282207A (zh) 一种预编码矩阵指示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2636802B (zh) 指示预编码向量的方法和装置、通信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06857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07294682A (zh) Dmrs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KR20210153118A (ko) 프리코딩 행렬 표시 및 결정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CN110350957A (zh) 通信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6899378A (zh)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实例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324070A (zh) 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CN103001742B (zh) 基于解调参考信号的开环mimo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20244496A1 (zh) 一种信道测量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0504999A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8809392A (zh)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KR20230124724A (ko) 기준 신호 포트 매핑
CN111010218B (zh) 指示和确定预编码向量的方法以及通信装置
CN107733495A (zh) 信道状态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系统、终端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