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677B -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677B
CN109478677B CN201780046817.4A CN201780046817A CN109478677B CN 109478677 B CN109478677 B CN 109478677B CN 201780046817 A CN201780046817 A CN 201780046817A CN 109478677 B CN109478677 B CN 1094786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sheet
positive electrode
laminate
electrode pl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681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677A (zh
Inventor
有友良太
新屋敷昌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78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6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6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24Alkaline accumulators
    • H01M10/2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281Large cells or batteries with stacks of plate-like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体积能量密度高且生产率高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层叠工序,层叠工序具有:(A)准备在负极芯体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10)的工序;(B)在负极片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形成由第一间隔件、负极片以及第二间隔件构成的层叠片(20)的工序;(C)将层叠片(20)切断,形成负极板的两面被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夹持的层叠体(30)的工序;和(D)使用层叠体形成电极体(50)的工序。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多个正极板、多个负极板、间隔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层叠型的电极体通过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层叠而制造。
然而,随着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间隔件也被薄膜化,因此,在层叠间隔件的工序中,间隔件的处理变得困难。此外,为了防止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短路发生,需要在间隔件的端部和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的端部之间设置间隙。因此,不参与发电的部分增加,体积能量密度降低。另外,由于将正极板、间隔件以及负极板反复层叠,因此,电极体的制作要花费时间,生产率降低。
作为制造层叠型的电极体的方法,有将长条的间隔件交替地折回而形成曲折构造,将正极板以及负极板交替地夹入到间隔件的曲折构造中而制造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若使用该方法,则能够在保持长条的状态下使用薄膜化了的间隔件,因此,间隔件的处理变得容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034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使用曲折构造的间隔件制造出的层叠型的电极体中,在电极体的两端部侧形成间隔件的折回部。间隔件的折回部是不参与发电的部分,因此,依然存在体积能量密度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能量密度高且生产率高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所涉及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具有多个正极板、多个负极板和间隔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层叠工序,层叠工序具有以下工序。
(A)准备在长条的负极芯体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的工序
(B)在负极片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形成由第一间隔件、负极片以及第二间隔件构成的层叠片的工序
(C)将层叠片切断,形成负极板的两面被所述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夹持的层叠体的工序
(D)使用层叠体,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所述电极体的工序。
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具有多个正极板、多个负极板和间隔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层叠工序,层叠工序具有以下工序。
(A)在长条的第一间隔件和长条的第二间隔件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负极板,在多个负极板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形成由第一间隔件、多个负极板以及第二间隔件构成的层叠片的工序。
(B)将层叠片在未配置负极板的部位切断,形成负极板的两面被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夹持的层叠体的工序。
(C)使用层叠体,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体积能量密度高且生产率高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e)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2(a)~(c)是示出在负极板预先形成负极凸片后粘接第一间隔件以及第二间隔件的工序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3(a)~(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4(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5(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层叠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6(a)~(e)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
图7(a)~(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8(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制造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用于制造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的制造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由树脂片构成的绝缘构件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不脱离起到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1(a)~(e)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层叠工序。
首先,如图1(a)所示,准备在长条的负极芯体(未图示)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未图示)的负极片10。
接下来,如图1(b)所示,在负极片10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未图示)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11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12。由此,形成由第一间隔件11、负极片10以及第二间隔件12构成的层叠片20。
在此,粘接层预先形成在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上、或者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至少要粘接负极片10的一个主面上。粘接层例如能够通过在负极片10、第一间隔件11、第二间隔件12的主面上涂覆粘接剂而形成。在此,作为粘接剂,例如能够使用聚偏氟乙烯(PVDF)、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等。
层叠片20也可以通过在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分别配置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将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同时粘接在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而形成。例如,通过在将负极片10夹在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之间的状态下,使其通过一对加压辊之间,能够将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2同时粘接于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由此,能够缩短层叠片20的形成时间。
另外,粘接层不一定必须形成在负极片10、第一间隔件11或第二间隔件12的整个面。也可以以不相互剥离的程度将粘接层形成在负极片10、第一间隔件11、第二间隔件12的一个主面的一部分。另外,被粘接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与第一间隔件11对置的部分的面积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此外,被粘接的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质层与第二间隔件12对置的部分的面积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
接下来,如图1(c)所示,在虚线A所示的位置将层叠片20切断。由此,如图1(d)所示,形成负极板10的两面被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夹持的层叠体30。将层叠片20切断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激光、刀具等进行。
然而,虚线A所示的层叠片20被切断的部位在将层叠片20切断时会施加应力。因此,有可能以该部位为起点,层叠片20翻卷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脱落。因此,为了防止该情况,优选至少在将层叠片20切断的部位形成粘接层。
接下来,如图1(e)所示,通过交替地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层叠,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通过将该电极体50同电解液一起收容到电池壳体内,从而能够制造二次电池。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1(d)所示,层叠体30的负极板10的端部和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的端部成为齐平。此外,通常,正极板13的大小被设计为小于负极板10的大小。因此,如图1(e)所示,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交替层叠而形成的电极体50在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中不存在不参与发电的多余的部分。因此,能够得到体积能量密度高的二次电池。
此外,如图1(c)所示,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与负极板10成为一体而构成层叠体30。因此,在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工序中,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不单独处理。因此,在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工序中,间隔件的处理变得容易。
进而,如图1(e)所示,电极体50的负极板10以及正极板13的两端部成为开放状态。因此,与使用曲折构造的间隔件制作出的层叠型的电极体相比,电解液的注液性优异。
除此之外,如图1(e)所示,电极体50是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交替层叠而形成的。因此,与反复层叠正极板、间隔件及负极板而制作出的层叠型的电极体相比,能够提高生产率。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制造体积能量密度高、间隔件的处理容易、电解液的注液性优异且生产率高的二次电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在将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粘接于负极片10之前,预先在负极片10形成负极凸片。
图2(a)~(c)是示出在负极片10预先形成负极凸片后粘接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工序的一例的俯视图。
首先,如图2(a)所示,在长条的负极芯体10A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0B。此时,负极活性物质层10B被形成为负极芯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沿着长度方向出现负极芯体10A的露出部。
接下来,如图2(b)所示,将负极芯体10A的露出部裁断成规定形状,形成负极凸片52。在此,负极凸片52被形成为从负极芯体10A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突出。由此,负极凸片52在负极芯体10A(负极片10)的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
接下来,如图2(c)所示,在形成有负极凸片52的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分别粘接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在此,优选第一间隔件11及第二间隔件12分别粘接于负极活性物质层10B的两面。由此,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能够形成为不与负极芯体10A粘接的结构。此外,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也可以与负极芯体10A粘接。
此外,如图2(c)所示,优选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比负极活性物质层10B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向外侧突出。由此,在形成有负极凸片52的一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正极凸片与负极板10的短路、或者负极凸片52与正极板13的短路。特别是,与负极板10的俯视的面积相比,正极板13的俯视的面积小,因此,容易产生正极凸片与负极板10的短路,但通过设为上述那样的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正极凸片与负极板10的短路。
此外,优选地,为了提高电池的体积能量密度,配置成正极凸片以及负极凸片弯曲。然而,在配置成正极凸片以及负极凸片弯曲情况下,容易产生正极凸片与负极板10的短路、或负极凸片52与正极板13的短路。如图2(c)所示,在负极凸片52突出的方向上,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负极凸片52的前端侧的端部分别比负极活性物质层10B的负极凸片52的前端侧的端部更向负极凸片52的前端侧突出,由此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正极凸片与负极板10的短路、或负极凸片52与正极板13的短路。
进而,由于负极凸片52的根部侧(负极活性物质层10B侧)成为被第一间隔件11和第二间隔件12夹持的状态,因此在将第一间隔件11和第二间隔件12粘接于负极片10时,能够防止负极凸片52从根部弯折或翻卷。
另一方面,在形成有负极凸片52的一侧的相反侧,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电池壳体的底部与正极板13或负极板10接触。此外,如后所述,在配置于电极体50和电池壳体90的底部之间的绝缘片只有1片的情况下,特别有效。此外,即使由于振动、冲击等而在电池壳体内使电极体50向底部侧移动,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也成为缓冲材料,能够抑制电极体50的损伤、破损等。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3(a)~(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1中,如图3(a)所示,还具有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经由粘接层(未图示)粘接的工序。在此,层叠体3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的层叠体30(图1(d))。由此,如图3(b)所示,形成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层叠的层叠体单元40。
然后,如图3(c)所示,通过依次层叠层叠体单元40,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
根据本变形例1,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通过将用于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单位作为层叠体单元40来单元化,能够进一步缩短电极体50的形成时间。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4(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本变形例2提供形成变形例1中的层叠体单元40的其他方法。
在本变形例2中,如图4(a)所示,还具有在层叠片20之上一边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正极板13一边进行层叠的工序。在此,层叠片20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的层叠片20(图1(b))。
接下来,如图4(b)所示,在未配置正极板13的部位(虚线A所示的位置)将层叠片20切断。由此,如图4(c)所示,形成将正极板13层叠于层叠体30的层叠体单元40。
然后,如图4(d)所示,通过依次层叠层叠体单元40,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
根据本变形例2,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在层叠片20的切断工序中同时形成多个层叠体单元40,因此,能够缩短层叠体单元40的形成时间。与此同时,由于能够将用于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单位作为层叠体单元40来单元化,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电极体50的形成时间。
另外,能够在层叠片20之上配置一个正极板13后,在将下一个正极板13配置在层叠片20之上之前,将层叠片20切断。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
图5(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中的层叠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首先,如图5(a)所示,准备在长条的负极芯体10A的两面断续地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0B的负极片10。
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负极片10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11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12。由此,形成由第一间隔件11、负极片10以及第二间隔件12构成的层叠片20。
接下来,如图5(c)所示,在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0B的部位(虚线A所示的位置)将层叠片20切断。由此,如图5(d)所示,形成负极板10的两面被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夹持的层叠体30。
之后,与图1(e)所示的工序同样地,通过交替地层叠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
根据本变形例3,除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外,由于在将层叠片20切断的部位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10B,因此,在将层叠片20切断时,负极活性物质层10B不会脱落,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
(第二实施方式)
图6(a)~(e)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层叠工序。
首先,如图6(a)所示,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负极板10。这样配置的负极板10例如能够通过隔开间隔地将正搬运的长条的负极片切断而得到。
接下来,如图6(b)所示,在多个负极片10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未图示)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11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12。由此,形成由第一间隔件11、多个负极板10以及第二间隔件12构成的层叠片20。
接下来,如图6(c)所示,在未配置负极板10的部位(虚线A所示的位置)将层叠片20切断。由此,如图6(d)所示,形成负极板10的两面被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夹持的层叠体30。
接下来,如图6(e)所示,通过交替地层叠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通过将该电极体50同电解液一起收容到电池壳体内,从而能够制造二次电池。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6(d)所示,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与负极板10成为一体而构成层叠体30。因此,在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工序中,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不单独使用。因此,即使随着二次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间隔件被薄膜化,在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工序中,间隔件的处理也变得容易。
进而,如图6(e)所示,电极体50的负极板10以及正极板13的两端部成为开放状态。因此,与使用曲折构造的间隔件制作出的层叠型的电极体相比,电解液的注液性优异。
除此之外,如图6(e)所示,电极体50能够通过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交替地层叠而形成。因此,与反复层叠正极板、间隔件以及负极板而制作出的层叠型的电极体相比,能够提高生产率。
进而,如图6(c)所示,由于在将层叠片20切断的部位不存在负极板10,因此层叠片20的切断仅将间隔件11、12切断即可。因此,层叠片20的切断变得容易,并且,在切断时,负极活性物质层不会脱落,能够得到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制造间隔件的处理容易、电解液的注液性优异、且生产率以及可靠性高的二次电池。
另外,能够在图6(b)所示的层叠片20之上与负极板10对置的位置配置正极板13后,将层叠片20切断。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
图7(a)~(c)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
在本变形例1中,如图7(a)所示,还具有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经由粘接层(未图示)粘接的工序。在此,层叠体30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的层叠体30(图6(d))。由此,如图7(b)所示,形成将层叠体30和正极板13层叠的层叠体单元40。
然后,如图7(c)所示,通过依次层叠层叠体单元40,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
根据本变形例1,除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外,通过将用于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单位作为层叠体单元40来单元化,能够进一步缩短电极体50的形成时间。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
图8(a)~(d)是示意性地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的形成方法的剖视图。本变形例2提供形成变形例1中的层叠体单元40的其他方法。
在本变形例2中,如图8(a)所示,还具有在层叠片20之上一边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正极板13一边进行层叠的工序。在此,层叠片20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形成的层叠片20(图6(b))。
接下来,如图8(b)所示,在未配置正极板13的部位(虚线A所示的位置)将层叠片20切断。由此,如图8(c)所示,形成将正极板13层叠于层叠体30的层叠体单元40。
然后,如图8(d)所示,通过依次层叠层叠体单元40,从而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
根据本变形例2,除了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在层叠片20的切断工序中同时形成多个层叠体单元40,因此,能够缩短层叠体单元40的形成时间。与此同时,由于能够将用于形成电极体50的层叠单位作为层叠体单元40来单元化,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电极体50的形成时间。
另外,能够在层叠片20之上与负极板10对置的位置配置一个正极板13之后,在将下一个正极板13配置在层叠片20之上之前,将层叠片20切断。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制造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层叠的电极体的制造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制造图1(a)~(e)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50的制造装置100的结构的图。
如图9所示,从辊60、61、62分别引出的负极片10、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被夹入到一对加压辊70之间。另外,在夹入前,预先在负极片10的两个主面上、或者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至少要粘接负极片10的一个主面上形成粘接层。
通过利用一对加压辊70对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进行加热、按压,从而在负极片10的两面经由粘接层同时粘接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由此,形成图1(b)所示的层叠片20。
之后,层叠片20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0切断。由此,形成图1(d)所示的层叠体30。另外,切断单元80能够使用激光、刀具等。
另一方面,从辊63引出的正极片13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1切断,形成正极板13。
最后,使用移送单元(未图示)将层叠体30以及正极板13分别交替地层叠,由此形成有图1(e)所示的电极体50。
另外,优选地,在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中,在与正极板13对置的主面也设置粘接层。而且,优选地,通过从层叠方向上的两侧对电极体50进行加热加压,从而分别将第一间隔件11与正极板13、第二间隔件12与正极板13粘接。
另外,优选地,在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每一个中,在两个主面设置粘接层的情况下,在加压辊70的表面实施聚四氟乙烯涂层或类金刚石碳(DLC)涂层等。由此,能够防止粘接层附着于加压辊70。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制造图4(a)~(d)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中的电极体50的制造装置110的结构的图。
另外,在制造装置110中,直到形成图1(b)所示的层叠片20为止,与制造装置10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10所示,从辊63引出的正极片13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0切断,形成正极板13。之后,正极板13通过搬运机构(未图示)隔开规定的间隔被搬运。
将层叠片20和隔开规定的间隔被搬运的正极板13夹入到一对加压辊71之间。另外,在被夹入之前,在第一间隔件11的主面上或正极板13的一个主面上预先形成粘接层。
通过利用一对加压辊71对正极板13和第二间隔件12进行加热、按压,如图4(a)所示,在层叠片20之上粘接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的正极板13。然后,通过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1,在未配置正极板13的部位切断。由此,如图4(c)所示,形成将正极板13层叠于层叠体30上的层叠体单元40。
最后,使用移送单元(未图示)依次层叠层叠体单元40,由此形成图4(d)所示的电极体50。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制造图6(a)~(e)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电极体50的制造装置120的结构的图。
如图11所示,从辊60引出的负极片10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0切断,形成负极板10。之后,负极板10通过搬运单元(未图示)隔开规定的间隔被搬运。隔开规定的间隔被搬运的负极板10同从辊61、62分别引出的第一间隔件11及第二间隔件12一起被夹入到一对加压辊70之间。另外,在夹入前,在负极板10的两面上或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的至少要粘接负极板10的一个主面上预先形成粘接层。
通过利用一对加压辊70对第一间隔件11及第二间隔件12进行加热、按压,从而在多个负极板10的两面粘接第一间隔件11及第二间隔件12。由此,形成图6(b)所示的层叠片20。
之后,层叠片20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1切断。由此,形成图6(d)所示的层叠体30。
另一方面,从辊63引出的正极片13被设置在搬运途中的切断单元82切断,形成正极板13。
最后,使用移送单元(未图示)将层叠体30及正极板13分别交替地层叠,由此形成图6(e)所示的电极体50。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具备通过本实施方式中的层叠工序形成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结构的剖视图。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适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二次电池200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50同电解液(未图示)一起收容到电池壳体90内。电池壳体90的开口部被封口体91密封,正极端子92以及负极端子93分别经由树脂构件97、94固定于封口体91。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分别经由正极凸片51以及负极凸片52与正极导电构件98以及负极导电构件99连接。正极导电构件98以及负极导电构件99分别与正极端子92以及负极端子93连接,由此,正极板以及负极板分别与正极端子92以及负极端子93连接。在封口体91设置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该注液孔在注入电解液后,被密封构件96密封。此外,在封口体91设置当电池壳体90的内部压力上升时释放压力的气体排出阀95。
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从各负极板突出的负极凸片52弯曲地与负极导电构件99中与封口体9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部分连接。此外,优选地,从各正极板突出的正极凸片51弯曲地与正极导电构件98中与封口体91大致平行地配置的部分连接。由此,能够得到体积能量密度更高的二次电池。
此外,优选地,在电池壳体90为金属制的情况下,在电极体50和电池壳体90之间配置绝缘构件53。绝缘构件53优选为树脂片。此外,优选地,作为绝缘构件53,将片状的绝缘片弯折而成形为箱状。
图13是由树脂片构成的绝缘构件53的展开图。通过以图中的虚线部将绝缘片弯折,从而形成箱状的绝缘构件53。另外,图中的实线部(除去外周缘)成为切断部。这样形成的绝缘构件53成为具备正面53A、背面53B、底面53C以及第一~第六侧面53D~53I的箱状。另外,这样的箱状的绝缘构件53配置成开口部成为封口体91侧。
这样的箱状的绝缘构件53由于第一侧面53D与第三侧面53F以及第二侧面53E与第四侧面53G分别重叠,因此在电极体50和电池壳体90的侧面(短侧面)之间将绝缘片配置成双重。因此,即使如图1(d)所示,层叠体30的负极板10的两端部与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的两端部处于齐平,也由于绝缘片为双重,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负极板10与电池壳体90的接触。
另一方面,在电极体50和电池壳体90的底面之间,绝缘片为一重。因此,优选地,如图2(c)所示,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的端部比负极板10的端部更向外侧(电池壳体90的底部侧)突出。
另外,第五侧面53H以及第六侧面53I不一定必须设置,但通过设置它们,在底部侧的电极体50和电池壳体90的侧面之间将绝缘片配置成3重。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底部侧的电极体50与电池壳体90的接触。此外,通过将第五侧面53H以及第六侧面53I配置得比第一、第三侧面以及第二、第四侧面更靠外侧,从而能够提高电极体50向电池壳体90内的插入性。
以上,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这样的记述不是限定事项,当然能够进行各种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c)所示,将层叠片20在虚线A所示的位置切断,但在该情况下,需要将不同材料的负极片10以及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切断。因此,也可以代替一次性将负极片10以及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切断,而分阶段地切断。即,也可以在最初将第一以及第二间隔件11、12切断,然后将负极片10切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板10、正极板13、第一及第二间隔件11、12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构成负极板10的负极芯体10A优选为金属制,优选为铜或铜合金制。优选地,构成负极板10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0B含有负极活性物质和粘合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优选碳材料、硅材料等。作为粘合剂,优选树脂制粘合剂,特别优选橡胶系粘合剂等。
第一间隔件11以及第二间隔件12分别优选为树脂制间隔件,优选为聚烯烃制间隔件。
优选地,正极板13包含正极芯体和形成在正极芯体的两个主面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芯体优选为金属制,优选为铝或铝合金制。优选地,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导电材料和粘合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优选锂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作为导电材料,优选碳材料。作为粘合剂,优选树脂制粘合剂,特别优选聚偏氟乙烯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负极片(负极板);10A:负极芯体;10B:负极活性物质层;11:第一间隔件;12:第二间隔件;13:正极片(正极板);20:层叠片;30:层叠体;40:层叠体单元;50:电极体;51:正极凸片;52:负极凸片;53:绝缘构件;60~63:辊;70、71:加压辊;80~82:切断单元;90:电池壳体;91:封口体;92:正极端子;93:负极端子;95:气体排出阀;96:密封构件;97、94:树脂构件;98:正极导电构件;99:负极导电构件;100、110、120:电极体的制造装置;200:二次电池。

Claims (16)

1.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具有多个正极板、多个负极板和间隔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所述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所述电极体的层叠工序,
所述层叠工序具有:
(A)准备在长条的负极芯体的两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的工序;
(B)在所述负极片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长条的第一间隔件以及长条的第二间隔件,形成由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负极片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构成的层叠片的工序;
(C)将所述层叠片切断,形成负极板的两面被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夹持的层叠体的工序;和
(D)使用所述层叠体,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所述电极体的工序,
所述工序(A)包括准备在所述长条的负极芯体的两面断续地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片的工序,
所述工序(C)包括在未形成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部位将所述层叠片切断,形成所述负极板的两面被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夹持的层叠体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使用在两个主面上预先形成所述粘接层的所述负极片、或分别在要粘接于所述负极片的主面上预先形成所述粘接层的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包括在所述负极片的两个主面分别配置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将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同时粘接于所述负极片的两个主面的工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粘接层至少在所述工序(C)中将所述负极片切断的部位,在将所述层叠体切断之前预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A)中,所述负极片在该负极片的宽度方向的一个侧面形成由所述负极芯体的一部分构成的负极凸片。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比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更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D)之后,还具有将所述层叠体收容到电池壳体内的工序(E),
在所述工序(E)中,具有在所述电极体和所述电池壳体之间配置绝缘构件的工序,
所述绝缘构件由将绝缘片弯折而形成箱状的构件构成,在所述电极体和所述电池壳体的侧面之间将所述绝缘片配置成双重。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D)包括通过交替地层叠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D)包括:
将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经由粘接层粘接,形成将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层叠的层叠体单元的工序;和
通过依次层叠所述层叠体单元,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还具有在所述层叠片之上,一边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正极板一边进行层叠的工序,
所述工序(C)包括在未配置所述正极板的部位将所述层叠片切断,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层叠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体单元的工序,
所述工序(D)包括通过依次层叠所述层叠体单元,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还具有在所述层叠片之上,在与所述负极板对置的位置配置正极板的工序,
所述工序(C)包括在未配置所述正极板的部位将所述层叠片切断,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层叠于所述层叠体的层叠体单元的工序,
所述工序(D)包括通过依次层叠所述层叠体单元,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12.一种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是具备具有多个正极板、多个负极板和间隔件的电极体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该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具有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所述电极体的层叠工序,
所述层叠工序具有:
(A)在长条的第一间隔件和长条的第二间隔件之间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负极板的工序;
(B)在所述多个负极板的两面分别经由粘接层粘接所述长条的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长条的第二间隔件,形成由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多个负极板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构成的层叠片的工序;
(C)在未配置所述负极板的部位将所述层叠片切断,形成所述负极板的两面被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夹持的3层结构的层叠体的工序;和
(D)使用所述层叠体和正极板,形成将正极板和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使用在两个主面上预先形成所述粘接层的所述负极板、或分别在要粘接于所述负极板的主面上预先形成所述粘接层的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B)包括在所述多个负极板的两面分别配置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将所述第一间隔件以及所述第二间隔件同时粘接于所述多个负极板的两面的工序。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D)包括通过交替地层叠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工序(D)包括:
将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经由粘接层粘接,形成将所述层叠体和所述正极板层叠的层叠体单元的工序;和
通过依次层叠所述层叠体单元,从而形成将所述正极板和所述负极板隔着间隔件交替地层叠的电极体的工序。
CN201780046817.4A 2016-07-28 2017-07-25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94786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8743 2016-07-28
JP2016-148743 2016-07-28
PCT/JP2017/026750 WO2018021263A1 (ja) 2016-07-28 2017-07-25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677A CN109478677A (zh) 2019-03-15
CN109478677B true CN109478677B (zh) 2022-02-08

Family

ID=61017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6817.4A Active CN109478677B (zh) 2016-07-28 2017-07-25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9860B2 (zh)
JP (1) JP6946295B2 (zh)
CN (1) CN109478677B (zh)
WO (1) WO201802126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0140B2 (ja) * 2016-08-10 2020-04-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一体型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WO2018163775A1 (ja) * 2017-03-07 2018-09-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705408B2 (ja) * 2017-03-23 2020-06-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付き電極板の製造装置及びセパレータ付き電極板の製造方法
JP6902731B2 (ja) * 2018-02-05 2021-07-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WO2019163489A1 (ja) * 2018-02-26 2021-02-04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20210057021A (ko) * 2018-09-12 2021-05-20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이차 전지용 적층체 및 이차 전지, 그리고, 그들의 제조 방법
JP2020102418A (ja) * 2018-12-25 2020-07-02 プライムアースEv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用極板群の製造方法、二次電池用極板群、及び二次電池
US20220181699A1 (en) * 2019-03-29 2022-06-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Layered electrode body and bonding device for layered electrode body
JPWO2020203115A1 (zh) * 2019-03-29 2020-10-08
CN110364766B (zh) * 2019-07-16 2022-06-21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模切叠片系统及方法
CN110380128B (zh) * 2019-07-16 2020-06-3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模切叠片系统及方法
CN110391449A (zh) * 2019-07-16 2019-10-29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模切叠片系统及方法
KR102322793B1 (ko) 2020-04-29 2021-11-10 주식회사디에스케이 이차전지의 전극셀 제조방법
KR102409314B1 (ko) 2020-04-29 2022-06-17 주식회사 디에스케이 이송롤러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팅 장치
JP7402188B2 (ja) * 2021-01-05 2023-12-20 プライムプラネットエナジー&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極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KR102559585B1 (ko) 2021-02-04 2023-07-27 주식회사 디에스케이 라미네이팅 장치 및 라미네이팅 방법
WO2022176304A1 (ja) * 2021-02-19 2022-08-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の製造方法、電池、および積層電池
CN114464865B (zh) * 2022-02-14 2024-03-22 上海兰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电芯制备方法、装置及叠片电芯
JP2023132202A (ja) * 2022-03-10 2023-09-22 株式会社京都製作所 積層型電池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5628A (ja) * 1997-03-28 1998-10-1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2081331A1 (ja) * 2010-12-16 2012-06-21 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CN102769146A (zh) * 2012-06-29 2012-11-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芯及其制备方法
WO2014002647A1 (ja) * 2012-06-26 2014-01-03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104054205A (zh) * 2012-06-28 2014-09-1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极组件和包含其的电化学电池
EP2814103A1 (en) * 2013-02-15 2014-12-17 LG Chem,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CN105336976A (zh) * 2015-11-02 2016-02-17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叠片单元、电芯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4972B2 (ja) * 2001-02-23 2008-07-23 Necトーキン株式会社 積層型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3904935B2 (ja) * 2002-01-29 2007-04-11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ポリマー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1436677B (zh) * 2007-11-12 2011-10-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的制备方法
CN101861675B (zh) * 2009-02-04 2013-03-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全固体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JP5787750B2 (ja) * 2011-01-06 2015-09-3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多層の膜電極接合体の製造方法
CN107833988B (zh) * 2013-07-01 2020-07-21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CN103928715A (zh) * 2014-04-25 2014-07-16 广西师范大学 可弯曲叠片式锂离子电池的电芯及其制作方法和电池
JP2016103425A (ja) 2014-11-28 2016-06-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二次電池のつづら折り積層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5628A (ja) * 1997-03-28 1998-10-13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2081331A1 (ja) * 2010-12-16 2012-06-21 東レ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WO2014002647A1 (ja) * 2012-06-26 2014-01-03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N104054205A (zh) * 2012-06-28 2014-09-17 株式会社Lg化学 电极组件和包含其的电化学电池
CN102769146A (zh) * 2012-06-29 2012-11-0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极芯及其制备方法
EP2814103A1 (en) * 2013-02-15 2014-12-17 LG Chem, Lt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cell comprising same
CN105336976A (zh) * 2015-11-02 2016-02-17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叠片单元、电芯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65424A1 (en) 2019-05-30
JPWO2018021263A1 (ja) 2019-05-23
WO2018021263A1 (ja) 2018-02-01
CN109478677A (zh) 2019-03-15
JP6946295B2 (ja) 2021-10-06
US11189860B2 (en)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8677B (zh)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EP2882024B1 (en) Stepped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battery pack and device compri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6477769B2 (ja) 蓄電デバイス
US9172109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996659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elly roll-type electrod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jelly roll-type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KR102080256B1 (ko) 전극조립체 제조 장치 및 그 전극조립체 제조 장치에 의한 전극조립체 제조 방법
JP2007234466A (ja) 積層型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052120A1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JP6374599B2 (ja) 両方向に巻き取られている電極組立体及びそれを含む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WO2019131503A1 (ja) 全固体電池、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加工装置
JP2010033922A (ja) 積層型二次電池
JP2018181528A (ja) 全固体電池及び全固体電池の製造方法
KR101147241B1 (ko) 전극 어셈블리, 이차 전지, 및 전극의 제조 방법
JPWO2013031889A1 (ja) 電池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EP2866290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cell
KR101590991B1 (ko) 분리막들이 상호 접합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08780869B (zh) 蓄电设备
KR101785759B1 (ko) 전극조립체의 및 이를 제조하는 방법
US10530006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for polymer secondary battery cell
JP2019102196A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2019091563A (ja) 蓄電素子
JP2003217559A (ja) 電池リード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0107412A (ja) 電極ユニット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極ユニット準備体
KR102238177B1 (ko) 전지셀 및 전극 리드 제조방법
KR101806585B1 (ko) 노칭 방법,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된 전극조립체 및 이차전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