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62058A -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62058A
CN109462058A CN201811002214.7A CN201811002214A CN109462058A CN 109462058 A CN109462058 A CN 109462058A CN 201811002214 A CN201811002214 A CN 201811002214A CN 109462058 A CN109462058 A CN 1094620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terminal
connector
base component
cover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022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62058B (zh
Inventor
笹山直人
内藤裕司
吉川直人
楠原敏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9462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2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62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620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01R13/41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by frictional grip in grommet, panel or b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05Securing in non-demountable manner, e.g. moulding, rive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2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contact members with insulating base, case or slee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器、一种连接器组件以及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器利用简单构造能保持以格子状布置的多个端子。基座部件(20)由热塑性树脂制成。多个端子(30)各插入贯通基座部件(20)形成的多个贯通孔(20a)中的对应的一个。端子(30)包括位于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的被固定部(31a)。基座部件(20)包括与基座部件(20)一体形成的第一固定部(21)。第一固定部(21)具有与被固定部(31a)重叠的覆盖部(21a),利用覆盖部(21a)将被固定部(31a)固定于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

Description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连接器设置于相互面对的两个电路基板之间,并用于将该两个电路基板电连接。安装于一个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和安装于另一个电路基板的连接器相互组装,从而将两个电路基板连接。专利文献1公开了多个端子布置成两列的这种连接器的示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JP2015-607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多个端子布置成两列的这种现有的连接器中,端子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连接器的宽度变大。因此,端子的这种布置对电路基板的小型化可能无效。考虑到这点,使多个端子例如形成为针(pin)状,将端子布置成格子状时,可以比较容易地增加端子的数量,并且有效利用电路基板上的空间。
本发明提出一种连接器、一种连接器组件以及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器能够利用简单构造能保持以格子状布置的多个端子。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包括: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以及多个贯通孔,并且由热塑性树脂制成,所述多个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以及多个端子,分别插入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对应的一个并且分别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被固定部。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基座部件一体形成。所述固定部包括覆盖部,利用所述覆盖部与所述被固定部重叠,所述覆盖部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根据由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组装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以及多个贯通孔,并且由热塑性树脂制成,所述多个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以及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分别插入所述多个贯通孔中的对应的一个并且分别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被固定部。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基座部件一体形成。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所述被固定部重叠的覆盖部,利用所述覆盖部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连接器端子,分别连接于所述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中的对应的一个;以及第二基座部件,保持所述多个第二连接器端子。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基座部件的步骤,所述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多个贯通孔以及形成于所述多个贯通孔之间的突部,所述基座部件由树脂制成,所述多个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将多个端子分别插入多个贯通孔中的对应的一个,并且将各端子的被固定部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步骤;以及对所述突部加压使所述突部变形,使得所述突部的一部分变成与所述端子的被固定部重叠并将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覆盖部的步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由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组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构成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示例的分解立体图。与图1不同,该图示出用于将后述的端子固定于基座的固定部在加热变形之前的状态。
图3A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放大立体图。
图3B是图1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C是沿图3B中的IIIc-IIIc线作出的剖视图。
图4A是第一连接器的放大立体图,示出固定部变形之前的状态。
图4B是第一连接器的俯视图,示出固定部变形之前的状态。
图4C是第一连接器的剖视图,示出固定部变形之前的状态。图4C是沿与图3C中相同的横截面作出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构成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示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二连接器所具有的第二连接器端子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A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B是示出图9A所示的第一连接器所具有的第一基座部件的固定部在加热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0B是图10A所示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C是示出图10A所示的第一连接器所具有的第一基座部件的固定部在加热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贯通在第一基座部件形成的贯通孔和插入贯通孔的端子的布置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连接器组件
10 第一连接器
20 第一基座部件
20a 贯通孔
20b 上表面
20c 下表面
20e 贯通孔
21、21A、21B 固定部
21a 覆盖部
21c 基部
21f 覆盖部
22 固定部
22a 覆盖部
22c 基部
22d 外缘
23 加强部
24 加强部
24a 引导斜面
30 第一连接器端子
31 端子基部
31a 被固定部
31b 外周缘
31c 凹部
31d 外周面
32 延伸部
40 引导部件
41 引导基部
41a 被固定部
41c 凹部
41d 外周面
42 延伸部
51、52 突部
70a 贯通孔
70d 引导斜面
70e 引导孔
81 弹性部
82A、82B 圆筒部
83 连接部
84 凸起部
91、92 焊球
B1、B2 电路基板
121 固定部
121a 覆盖部
121c 基部
221 固定部
221a 覆盖部
221c 基部
222 固定部
222a 覆盖部
222b 覆盖部
222c 基部
251、252 突部
320A 包围部
321 固定部
321a 覆盖部
321c 基部
322、323 固定部
324 中央部
324a 上表面
421 固定部
421c 基部
421a 覆盖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说明由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连接器、一种连接器组件以及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例如,由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组件用于将相互面对的两个电路基板连接。电路基板例如是印制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柔性扁平电缆(Flexible FlatCable)、柔性印制电路(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等,但是可以使用任何种类的电路基板。由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可以设置于电路基板和集成电路之间以建立二者之间的电连接。在本发明中,作为连接器组件的示例,将说明用于将相互面对的两个电路基板连接的连接器组件和连接器。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Z1、Z2指示的方向分别称为向上和向下,将图1中的Y1-Y2所指示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并且将图1中的X1-X2所指示的方向被称为“左右方向”。这些方向用于解释构成连接器组件的连接器、其部件以及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因此,当使用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时,这些方向不限制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的姿势。当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的姿势改变时,本发明中说明的方向应解释为根据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的姿势的改变而变化。
如图1所示,连接器组件1可以包括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组装的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第一连接器10安装于一个电路基板B1(见图3C)。第二连接器60例如安装于另一个电路基板B2(见图1)。第一连接器
第一基座部件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包括第一基座部件20。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0a(参见图3C)。贯通孔20a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一基座部件20,并且到达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下表面20c。
多个贯通孔20a可以以格子状布置。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可以使多个贯通孔20a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布置。在前后方向布置的多个贯通孔20a为等间隔,在左右方向上布置的多个贯通孔20a也等间隔。多个贯通孔20a之间的间隔可以不必是相等的。在另一示例中,多个贯通孔20a可以在相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的方向布置。
第一基座部件20由电绝缘材料制成。第一基座部件20可以由树脂制成。更具体地,第一基座部件20可以由热塑性树脂制成。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胺、聚碳酸酯或尼龙等。第一连接器10包括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见图2)。如后所述,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利用第一基座部件20的热塑性,形成用于将第一连接器端子3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覆盖部21a。
第一连接器端子
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分别插入多个贯通孔20a中的对应的一个。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30形成为具有针(pin)状。换言之,第一连接器端子30具有圆柱状。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嵌合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端子30插入后述的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连接器端子80(见图7)的内侧。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形状不限于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形状。例如,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是筒状的端子。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器端子80形成为具有针状(圆柱状),以插入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内侧。
第一基座部件20是片状的部件。例如,第一基座部件20比第二连接器60的后述的第二基座部件70(参见图6)薄。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下表面20c向下突出。更具体地,如图3C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包括:端子基部31,位于贯通孔20a的内侧;以及延伸部32,其从端子基部31延伸以从下表面20c向下突出。在示例性的连接器组件1中,延伸部32插入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连接器端子80的内侧,以与第二连接器端子80接触。第一基座部件20和第二基座部件70之间在厚度上的关系不限于这里所说明的。例如,第一基座部件20的厚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二基座部件70的厚度。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也可不从第一基座部件20突出。
第一连接器端子的固定构造
如图3C所示,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包括被固定部31a。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剖视图中,被固定部31a从端子基部31的上端部分沿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半径方向延伸。被固定部31a位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并且被固定部31a的下表面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接触。因此,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向下移动受到限制。
如图3B和图3C所示,第一基座部件20可包括固定部21。固定部21与第一基座部件20一体形成。换言之,固定部21不是通过使用诸如螺丝或粘着剂等的部件、材料而安装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的部件。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固定部21的基部21c从布置有被固定部31a的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向上突出。在图3B中,基部21c从图的前侧(Z1方向)不可视,并且因此用虚线示出。
如图3B和图3C所示,在第一基座部件20的俯视图中,固定部21的基部21c(即后述的突部51(参见图4A)的下部,其具有在使固定部21变形之前的形状)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相邻。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基部21c与被固定部31a的外周缘相邻。第一基座部件20包括在俯视图中位置上相互分隔开的多个固定部21。各固定部21形成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并且使得固定部21的基部21c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更具体地,基部21c形成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的中间位置。如后所述,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基部21c在相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位于两个彼此相邻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固定部21的布置不限于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布置。如后所述,固定部21的基部21c可以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参见图9A和图9B)。
如图3B所示,在第一基座部件20的俯视图中,固定部21的基部21c具有矩形形状。固定部21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并且例如可以是圆形形状。基部21c可以具有沿被固定部31a弯曲的外缘(换言之,后述的突部51(参见图4A)的外缘)。
如图3A和图3C所示,每个固定部21还可包括覆盖部21a。覆盖部21a从基部21c在水平方向(平行于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的方向)上扩展。覆盖部21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重叠。换言之,被固定部31a被覆盖部21a的下表面和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挟持。固定部21使覆盖部21a将被固定部31a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即,覆盖部21a限制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向上移动(第一连接器端子30从上表面20b离开的移动)。利用第一基座部件20的这种构造,例如,与通过独立于第一基座部件20而单独形成的部件将第一连接器端子30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构造相比,可以以更简单的工艺和更低的成本制造第一连接器10。
此外,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仅通过被固定部31a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位于贯通孔20a的内侧的端子基部31的直径对应于贯通孔20a的直径,并且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不压装到贯通孔20a中。此外,端子基部31的外周面31d(参见图3C)不形成卡在贯通孔20a的内表面上的凹部或凸部。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压装到贯通孔20a中,也可以在端子基部31的外周面31d形成有凹部或突部。
如图3A所示,覆盖部21a不与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上表面)的中央部重叠。即,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上表面)的中央部在上侧露出。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经由端子基部31的该露出的部分与安装有第一连接器10的电路基板B1电连接。即,端子基部31的该露出的部分可以与形成于电路基板B1的表面上的导体部接触。例如,图3C示出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与焊球(solder ball)91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10被加热,且焊球91熔化。熔化的焊料连接于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上表面)。而后电路基板B1安装于第一连接器10上,并且电路基板B1的接触垫E1上的焊膏(solder paste,未图示)和连接于端子基部31的端部的焊料被加热,且都熔化。结果,第一连接器端子30经由熔化的焊料电连接于电路基板B1的电线。如图3C所示,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上表面)的中央部可具有凹部31c,焊球91置于凹部31c中(标示凹部31c的线在图3B中省略)。
用于将电路基板B1与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连接的构造不限于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构造。例如,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以焊接于形成在电路基板B1的表面上的接触垫E1,而不使用焊球91。在另一示例中,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接触垫E1之间可以设置各向异性导电片(电流仅在上下方向上流动的薄片)。
如图3C所示,被固定部31a可以形成为具有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端子基部31在贯通孔20a的半径方向上扩展的凸缘形状。如上所述,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被固定部31a形成于端子基部31的端部(上端部)上。被固定部31a在俯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具有比端子基部31的直径大的直径。如图3B所示,被固定部31a的外周缘31b的一部分未被固定部21的覆盖部21a覆盖。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由多个覆盖部21a覆盖,并且多个覆盖部21a在以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为中心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地设置。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覆盖部21a之间,被固定部31a露出。由于像这样被固定部31a的一部分露出,因此在如上述的焊球91熔化时,溶化后的焊料与端子基部31和露出的被固定部31a接触。结果,与被固定部31a没有露出的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焊料和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实现更加强固的焊料连接。
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由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周向上彼此分离地布置的四个覆盖部21a覆盖。覆盖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覆盖部21a的数量不限于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数量。例如,覆盖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覆盖部21a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或两个。
如后面详细说明的,覆盖部21a作为通过加热图4A、图4B和图4C中所示的突部51,并由突部51的变形而成的固定部21的一部分来形成(图4A、图4B和图4C示出具有固定部21变形之前的形状的突部51)。因此,第一连接器10的构造可以设置成被固定部31a的外周缘31b的仅一部分由覆盖部21a覆盖。利用该构造,例如,可以更容易地形成覆盖部21a,因为与覆盖部21a覆盖被固定部31a的全周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需要加热的一部分(面积)。
覆盖部21a的构造不限于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构造。例如,覆盖部21a可以形成于被固定部31a的整个外周缘上。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器10的俯视图中,覆盖部21a可以形成为围绕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环状。
被固定部31a的构造不限于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构造。例如,被固定部31a可以没有凸缘形状。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可具有从端子基部31的端部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贯通孔20a的半径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的多个突起。多个突起可以在以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为中心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地布置。而且,各突起可以用作被固定部。具体地,覆盖部21a可以与各突起重叠。换言之,突起可以被覆盖部21a和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挟持。
如上所述,各固定部21形成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如图3B所示,每个固定部21具有相对于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中间位置位于相反的两侧的两个覆盖部21a。其中一个覆盖部21a覆盖位于中间位置的一侧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而另一个覆盖部21a覆盖位于中间位置的另一侧上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即,一个固定部21将至少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利用该构造,与一个固定部21仅用于固定一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构造相比,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距离能实现缩短。
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布置。以下,关注一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称为第一端子30-1(参见图3B))。如图3B所示,该第一端子30-1被位置比第一端子30-1更靠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称为第二端子30-2)以及相对第一端子30-1位于对角线方向(对角线方向相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都倾斜的方向)上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称为第三端子30-3)包围。第一端子30-1和第三端子30-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30-2之间的距离。
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每个固定部21的基部21c形成于第一端子30-1的被固定部31a和第三端子30-3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并且不形成于第一端子30-1的被固定部31a和第二端子30-2的被固定部31a之间。更具体地,连结第一端子30-1的中心和第二端子30-2的中心的直线Lx、Ly上不存在固定部21的基部21c。当如此布置固定部21时,在其间具有短的距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不形成固定部21的基部21c。因此,能容易地减小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距离。
如上所述,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各固定部21位于在对角线方向上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因此,如图3B中虚线所示,在第一连接器10的俯视图中,每个固定部21的基部21c被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包围。每个固定部21包括四个覆盖部21a,每个覆盖部21a分别被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对应的一个被固定部31a重叠。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四个覆盖部21a整体为圆形。覆盖部21a的形状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例如,多个覆盖部21a整体可为矩形(见图8)。
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以格子状布置。因此,如图3B所示,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包括在格子的外周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这些第一连接器端子30在图3B中均用附图标记30A标记)。第一基座部件20可包括具有为这些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设置的固定部21(这些固定部21在图3B中用附图标记21A、21B标记)。
固定部21A位于在前后方向上或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的外侧。即,固定部21A相对于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进一步位于对角线方向(相对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固定部21A包括两个覆盖部21a,每个覆盖部21a与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中的对应的一个的被固定部31a重叠。
针对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中的位于端部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A以及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A中的位于端部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A设置固定部21B。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固定部21B包括一个覆盖部21a。覆盖部21a覆盖位于端部的第一连接器端子30A的被固定部31a。固定部21B可覆盖下述的引导部件40的固定部41a。
引导部件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0可包括与第一基座部件20独立地形成的引导部件40。例如,引导部件40由金属制成。例如,引导部件40可以位于布置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区域(格子)的拐角部。例如,引导部件40分别设置于该区域的四个拐角部。引导部件40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数量和位置。例如,引导部件40可以设置在与布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区域(格子)分离的位置。
第一基座部件20在对应于引导部件40的位置处具有贯通孔20e(参见图3C)。引导部件40插入贯通孔20e中并且由第一基座部件20保持。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各引导部件40形成为具有针状。换言之,引导部件40具有圆柱状。如图3C所示,引导部件40比第一连接器端子30长。即,引导部件40的下端位于比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下端更靠下侧的位置。每个引导部件40包括:引导基部41,位于贯通孔20e的内侧;以及延伸部42,从引导基部41延伸以向下突出超过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下表面20c。
在将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相互组装的过程中,引导部件40装配到形成于第二连接器60上的引导孔70e(参见图1)中,以引导第一连接器10相对第二连接器60的定位。具体地,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相互组装的过程中,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下端与第二连接器60接触之前,引导部件40的下端到达第二连接器60的引导孔70e,以限制第一连接器10的相对于第二连接器60的位置的偏移。
引导部件的固定构造
引导部件40可以以与用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相似的构造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具体地,如图3C所示,引导部件40可包括被固定部41a。在引导部件40的剖视图中,被固定部41a从引导基部41的上端部分在引导部件40的半径方向上延伸。被固定部41a位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通过被固定部41a的下表面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接触,引导部件40的向下移动受到限制。如图3B和图3C所示,第一基座部件20可包括形成于其上表面20b上的固定部22。固定部22与第一基座部件20一体形成。换言之,固定部22不通过使用诸如螺丝或粘着剂等的部件/材料安装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固定部22的基部22c从布置有被固定部41a的上表面20b向上突出。
在图3B中,固定部22的基部22c(换言之,具有固定部22变形之前的形状的后述的突部52的下部(参见图4A))从图的前侧(Z1方向上)不可视,并且因此用虚线示出。在第一基座部件20的俯视图中,固定部22的基部22c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相邻。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固定部22的基部22c与被固定部41a的外周缘相邻。固定部22的基部22c(换言之,后述的突部52的下部(参见图4A))可包括在第一基座部件20的俯视图中沿被固定部41a的外周缘弯曲的外缘22d。
如图3C所示,固定部22可包括从基部22c在水平方向(平行于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的方向)上扩展的覆盖部22a。覆盖部22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换言之,被固定部41a被覆盖部22a和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挟持。固定部22通过覆盖部22a将被固定部41a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即,引导部件40的向上移动受覆盖部22a限制。例如,与通过与第一基座部件20相互独立形成的部件将引导部件40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构造相比,利用第一基座部件20的这种构造,能够用更简单的工艺并且以更低的成本制造第一连接器10。
引导部件40仅通过被固定部41a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即,位于贯通孔20e的内侧的引导基部41的直径对应于贯通孔20e的直径,并且引导部件40不压配合到贯通孔20e中。此外,引导基部41的外周面41d(参见图3C)不形成卡在贯通孔20e的内表面上的凹部或凸部。需要注意的是,引导部件40可以压装到贯通孔20a中,也可以在引导基部41的外周面41d形成有凹部或凸部。
如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一样,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可以形成为具有从引导基部41在贯通孔20e的半径方向上扩展的凸缘形状。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被固定部41a形成于基部41的端部(上端部)上。被固定部41a在俯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并且具有比引导基部41的直径大的直径。如图3B所示,被固定部41a的外周缘的一部分未被固定部22的覆盖部22a覆盖。如固定部21的覆盖部21a一样,覆盖部22a作为通过加热图4A、图4B以及图4C中示出的突部52,并由突部51的变形而成的固定部22的一部分来形成(图4A、图4B和图4C示出具有固定部22变形之前的形状的突部52)。因此,第一连接器10的构造可以设置成被固定部41a的外周缘的仅一部分由覆盖部22a覆盖。利用该构造,例如,可以更容易地形成覆盖部22a,因为与覆盖部22a覆盖被固定部41a的全周的构造相比,可以减少需要加热的部分(面积)。
可以形成覆盖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的多个覆盖部。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如图3B和图3C所示,被固定部41a与固定部22的覆盖部22a以及形成于用于固定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固定部21(该固定部21具有上述的覆盖部21a)中的覆盖部21f重叠。被固定部41a被这两个覆盖部22a、21f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
如上所述,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用于固定引导部件40的覆盖部21f形成于具有用于固定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覆盖部21a的固定部21中。该构造使引导部件40和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且因此有助于第一连接器10的小型化。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在第一连接器10的俯视图中,两个覆盖部22a、21f位于引导部件40的彼此相反的两侧。
覆盖部22a的构造不限于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的构造。例如,引导部件40可以配置在与布置有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区域(格子)相独立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覆盖部22a可以形成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的整个外周缘上。具体地,覆盖部22a可以形成为包围引导部件40的环形。
被固定部41a的构造不限于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即,被固定部41a可以不具有凸缘形状。例如,引导部件40可具有从引导基部41的端部在贯通孔20e的半径方向上延伸并且设置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的多个突起。该多个突起可以在引导部件40的周向上彼此间隔地布置。各突起可用作固定部。具体地,覆盖部22a、21f可以与各突起重叠。换言之,突起可以被第一基座部件20的覆盖部22a、21f和上表面20b挟持。
引导部件40的引导基部41的端面(上端面)的中心部未被覆盖部22a、21f覆盖,并且在上侧露出(参见图3A)。引导部件40的该露出的部分可以与形成于电路基板B1的表面上的导体部(例如,用于接地的导体部)接触。例如,图3C示出引导基部41的端部与焊球92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中,第一连接器10被加热,焊球92熔化,并且熔化的焊料连接于引导基部41的端部。而后电路基板B1安装于第一连接器10上,并且电路基板B1的接触垫E2上的焊膏(未图示)和连接于引导基部41的端部的焊料被加热且因此都熔化。结果,引导部件40经由熔化的焊料电连接于电路基板B1的电线。如图3C所示,基部41的端部(上表面)的中央部可具有凹部41c,焊球92置于凹部41c中。此外,也可与图3C中示出的示例不同,不使用焊球92而将引导部件40焊接于接触垫E2。在另一示例中,在基部41和接触垫E2之间可以设置各向异性导电片(电流仅在上下方向上流动的薄片)。由此,当引导部件40连接于接地线时,第二连接器60可具有设置于引导孔70e的内侧的端子。
基座部件的加强
如图2所示,各加强部23可形成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并从上表面20b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延伸。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加强部23沿第一基座部件20的外周缘形成。该加强部23可增加第一基座部件20的刚性。如图2所示,各加强部24可形成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下表面20c上,并从下表面20c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延伸。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加强部24沿第一基座部件20的外周缘形成。该加强部24进一步增加第一基座部件20的刚性。
如图5所示,每个加强部24可具有引导斜面24a。如图1所示,在第二连接器60的第二基座部件70的外周缘上可以形成有引导斜面70d。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相互组装的过程中,引导斜面24a与引导斜面70d接触,从而避免基座部件20、7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偏移。
第一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说明第一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首先,准备在上表面20b上形成有图4A、图4B和图4C所示的突部51、52的第一基座部件20。用于使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分别插入的贯通孔20a形成于第一基座部件20上。
各突部51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向上突出并且形成于多个贯通孔20a之间。突部51避开设置有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位置而形成。因此具有贯通孔20a和突部51的基座部件20由树脂一体形成。更具体地,基座部件20由热塑性树脂一体形成。在如图4B所示的第一基座部件20的俯视图中,突部51可具有矩形形状。突部51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可以是圆形形状。
第一基座部件20可形成有用于插入引导部件40的贯通孔20e。在这种情况下,突部52可以形成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
接着,各第一连接器端子30分别插入多个贯通孔20a中的对应的一个。结果,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置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此外,引导部件40插入第一基座部件20的贯通孔20e中。结果,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置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20b上。如图4C所示,突部51的上表面51b位于比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突部52的上表面52b位于比被固定部41a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突部51、52的上表面51b、52b的高度可以根据热变形后形成的覆盖部21a、22a的大小和厚度设定。
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0中,在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引导部件40的插入过程中,不是压装到贯通孔20a、20e中。此外,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基部31和引导部件40的基部41均具有外周面,所述外周面不具有卡在贯通孔20a、20e的内表面上的凹部和凸部。因此,在这个阶段,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引导部件40未固定于第一基座部件20。
接着,突部51被加热而变形以实现图3A、图3B以及图3C所示的固定部21的形状。在该过程中,突部51变形使得固定部21的一部分变成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重叠的覆盖部21a。此外,突部52也被加热而变形以实现图3A、图3B和图3C所示的固定部22的形状。在该过程中,突部52可以变形为使得固定部22的一部分变成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的覆盖部22a。
例如,如图4C所示,一边加热突部51、52,一边对突部51、52的端面(上表面)施加加压体N,从而使突部51、52变形。作为加热方法,例如利用超声波振动器使加压体N振动,以在突部51、52与加压体N之间产生摩擦热来实现。此外,可以用加热器加热加压体N。在该过程中,多个突部51和突部5252优选地被一个加压体N加压并加热。作为其他方法,可以利用激光束照射突部51、52以加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光透过性的材料形成加压体N,一边利用加压体N向突部51、52施加压力,一边利用透过加压体N的激光束加热突部51、52。通过这样的加热以及加压,突部51、52的最上部在水平方向上扩展地变形,结果,形成在半径方向上的端部处具有覆盖部21a、22a的固定部21、22。由加压体N施加到突部51、52的压力可以根据覆盖部21a、22a的大小和厚度设定。
如图3C所示,在相对于固定部22与引导部件40相反的一侧不存在与覆盖部22a重叠的部件。因此,当突部52被加热而变形时,在与引导部件40相反的一侧的部分22b的下表面,可以位于低于覆盖部22a的下表面的位置。
此外,第一部件20可以是能够通过加压而变形的树脂片。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连接器10的制造工艺中,突部51、52可以无需加热而是仅通过从加压体N施加的压力而变形。
第二连接器
说明第二连接器60。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60可具有第二基座部件70。第二基座部件70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形成的多个贯通孔70a。如第一基座部件20的贯通孔20a一样,多个贯通孔70a以格子状布置。各贯通孔70a的位置对应于贯通孔20a的位置。第二基座部件70可具有用于插入上述引导部件40的引导孔70e。第二基座部件70可使外周缘设置有引导斜面70d。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器10和第二连接器60相互组装的状态下,引导斜面70d可以与第一基座部件20的加强部24的引导斜面24a(参见图5)接触。
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60具有多个第二连接器端子80,各第二连接器端子80分别与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对应的一个连接。各第二连接器端子80分别插入多个贯通孔70a中的对应的一个。如上所述,在第一连接器10的示例中,第一连接器端子30具有针状。各第二连接器端子80形成为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延伸部32的外周面接触。如图7所示,例如,第二连接器端子80具有弹性部81,弹性部81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延伸部32的外周面弹性接触。第二连接器端子80可具有圆筒部82A、82B,圆筒部82A、82B包围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延伸部32的外周面。而且,弹性部81可以形成于圆筒部82A。第二连接器端子80可在最下部设置有与电路基板B2(参见图1)连接的连接部83。第二连接器端子80不限于示例性的第二连接器60,并且可以适当地变化。
第二连接器端子80由第二基座部件70保持。例如,第二连接器端子80压装到第二基座部件70的贯通孔70a中,并保持在贯通孔70a的内侧。第二连接器端子80可具有在与贯通孔70a的内表面接触的面沿半径方向突出的凸起(embossing)部84。在这种情况下,凸起部84压抵贯通孔70a的内表面。结果,第二连接器端子80强固地保持于贯通孔70a中。凸起部84通过使作为第二连接器端子80的材料的板凸起而形成,但可以以其它方式形成。凸起部84的形状不限于此,并且可以设置卡在贯通孔70a的壁面上的爪部。将第二连接器端子80固定于第二基座部件70的方法不限于这里说明的示例。例如,采用与用于第一连接器10的相似的构造,第二连接器端子80可以固定于第二基座部件70。第二连接器端子80可具有位于第二基座部件70的下表面上的被固定部。第二基座部件70可使其下表面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包括与被固定部重叠的覆盖部。
如图1所示,第二基座部件70的厚度T2大于第一基座部件20的厚度T1。在示例性的连接器组件1中,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引导部件40由固定部21、22及其覆盖部21a、22a固定在具有如此小的厚度的第一基座部件20中。
变形例
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不限于上述的第一连接器10、连接器组件1以及第一连接器10的制造方法,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变化。图8、图9A、图9B、图10A至图10C以及图11都是示出第一连接器10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这些图中,与已经说明的对应部件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下面主要说明与第一连接器10的区别,并且省略对与第一连接器10中相同的事项的说明。
在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器110中,第一基座部件包括多个固定部121。在图8中,各固定部121的基部121c从图的前侧(Z1方向上)不可视,并且因此用虚线示出。如图3B所示的固定部21的基部21c一样,基部121c位于在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各固定部121的基部121c被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包围。而且,固定部121包括覆盖部121a,覆盖部121a覆盖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与上述的固定部21的覆盖部21a不同,四个覆盖部121a整体具有大体矩形的形状。第一连接器110还包括引导部件40。另外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110中,第一基座部件包括具有覆盖部121f的固定部121,覆盖部121f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
图9A是第一连接器210的俯视图,第一连接器210是第一连接器10的变形例。图9B是具有在第一连接器210的第一基座部件220的固定部221被加热之前的形状的突部251的立体图。
如上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30以格子状布置。首先,第一基座部件220在上表面20b设置有多个突部251(参见图9B)。与上述的突部51不同,各突部251位于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
即,在关注一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第一端子30-1,见图9A)时,突部251形成于第一端子30-1的被固定部31a和第二端子30-2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另一方面,突部251不形成于第一端子30-1的被固定部31a和第三端子30-3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如上所述,第二端子30-2和第一端子30-1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端子30-3和第一端子30-1之间的距离)。利用上述的制造方法,图9B所示的突部251被加热而变形。结果,得到图9A所示的固定部221。固定部221包括基部221c以及覆盖部221a,覆盖部221a从基部221c在水平方向上扩展。这样布置的各突部251具有小的尺寸(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结果,在加热突部251并形成固定部221和覆盖部221a时,可以容易地整体加热突部251。
如第一连接器10一样,第一连接器210包括引导部件40。如图9B所示,第一基座部件20包括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相邻的突部252。如图9B所示,各突部252位于引导部件40和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因此,通过上述的制造方法(加热且加压,或仅加压)使固定部222变形之后,固定部222包括:基部222c(参见图9A);覆盖部222a,其从基部222c沿水平方向扩展并且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重叠;以及覆盖部222b,其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
图10A至图10C都示出第一连接器310,第一连接器310是第一连接器10的变形例。图10A是第一连接器310的俯视图,并且图10B是第一连接器310的立体图。图10C是示出第一连接器310的第一基座部件20的包围部320A被加热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0A所示,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310中,第一基座部件320包括包围部320A,包围部320A包围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包围部320A包围各被固定部31a的整个外周。包围部320A包围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的整个外周。包围部320A从第一基座部件320的上表面20b突出。包围部320A的端面(上端面)的位置位于比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固定部321形成于包围部320A的一部分中。在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器310中,固定部321的基部321c位于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之间。各固定部321包括与其中一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重叠的覆盖部321a以及与其中另一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重叠的覆盖部321a。两个覆盖部321a位于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彼此相反的两侧。
包围部320A包括一个部分324(参见图10A)(以下称为中央部),中央部324位于在对角线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均倾斜的方向)上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中央部324具有上表面324a(参见图10B)的位置位于高于固定部321的上表面的位置。
如图10A所示,第一基座部件320包括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相邻的固定部322、323。固定部322的基部322c位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和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之间。因此,固定部322包括:覆盖部322a,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重叠;以及覆盖部322f,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固定部323能够在与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远离的位置处形成。因此,固定部323仅具有与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重叠的覆盖部322f。
在第一连接器310的制造工艺中,首先,准备具有图10C所示的包围部320A的第一基座部件320。如图10C所示,包围部320A具有高度一致的上表面。接着,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引导部件40分别插入第一基座部件320中的对应的一个贯通孔中。结果,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和引导部件40的被固定部41a位于第一基座部件320的上表面20b上。然后,加热包围部320A,使得包围部320A的一部分变形成为覆盖部321a、322a、322f,覆盖部321a、322a、322f与被固定部31a、41a重叠并且将被固定部31a、41a固定于上表面20b上。在该过程中,仅对包围部320A的一部分加热和加压。而且,被加热和加压的部分变成如图10A和图10B所示的固定部321、固定部322以及固定部323。在该过程中,例如,可以使用仅与包围部320A的与固定部321、322、323相向的部分接触的加压体。具体地,例如,可以使用在穿过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半径方向上的中心的位置处与包围部320A接触的线状的加压体。
在该工艺中,当可以通过加压而变形的树脂用于第一基座部件320时,可以仅给包围部320A加压而无需加热。
与第一连接器310不同地,包围部320A可以不形成为从第一基座部件20的上表面突出。例如,设置有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的部分可以被设置为凹陷的。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该凹陷部分的底部成为设置有被固定部31a的上表面。
此外,固定部321可以形成于中央部324。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321可以不形成于在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上布置的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之间。
图11是示出第一连接器端子30和固定部21、121、221、321的布置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第一连接器10中,固定部21被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参见图3B)包围。因此,固定部21包括四个覆盖部21a,各覆盖部21a均与四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对应的一个的被固定部31a重叠。固定部221位于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参见图9A)之间,并且具有两个覆盖部221a,各覆盖部221a分别与两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被固定部31a重叠。然而,各固定部21的覆盖部21a的数量不限于四个或两个。例如,如图11所示,固定部421的基部421c可以被三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a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421可包括三个覆盖部421a,各覆盖部421a与三个第一连接器端子30中的对应的一个的被固定部31a重叠。
上述的连接器组件1包括一个第一连接器10以及一个第二连接器60。连接器组件1的连接器10、60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连接器组件1可包括一个第二连接器60以及多个第一连接器10。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连接器60可以设置成能够与多个第一连接器10组装。

Claims (12)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以及多个贯通孔,并且由树脂制成,多个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以及
多个端子,分别插入多个所述贯通孔,并且各所述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被固定部,
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与所述基座部件一体形成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所述被固定部重叠的覆盖部,利用所述覆盖部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针对各所述端子,设置有在以所述端子为中心的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布置的多个覆盖部来作为所述覆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具有沿所述贯通孔的半径方向扩展的凸缘形状,
在所述被固定部的外周缘的一部分上未设置所述覆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的基部位于多个所述端子中的相邻的两个端子的被固定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具有第一覆盖部以及第二覆盖部,所述第一覆盖部以及所述第二覆盖部相对于所述两个端子之间的中间位置位于彼此相反侧,
所述第一覆盖部与所述两个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的被固定部重叠,
所述第二覆盖部与所述两个端子中的另一个端子的被固定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端子包括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一端子相邻的第二端子、以及与所述第一端子相邻的第三端子,
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三端子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的距离,
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基部不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和所述第三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中的任一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基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和所述第三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但不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基部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和所述第二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但不形成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和所述第三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引导部件,所述引导部件插入形成于所述基座部件中的贯通孔中,并且用于插入形成于对接连接器中的引导孔中,
所述引导部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被固定部,
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与所述基座部件一体形成的第二固定部,
所述第二固定部具有与所述引导部件的所述被固定部重叠的覆盖部,利用所述覆盖部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上。
10.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在第一方向上相互组装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
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以及多个贯通孔,并且由热塑性树脂制成,多个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以及
多个第一连接器端子,分别插入多个所述贯通孔,并且各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被固定部,
所述基座部件包括在所述第一表面上与所述基座部件一体形成的固定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与所述被固定部重叠的覆盖部,利用所述覆盖部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连接器端子,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器端子;以及第二基座部件,保持多个所述第二连接器端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座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基座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
12.一种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基座部件的步骤,所述基座部件包括第一表面、多个贯通孔以及形成于多个所述贯通孔之间的突部,所述基座部件由树脂制成,多个所述贯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并且以格子状布置;
将多个所述端子分别插入多个所述贯通孔中,并且将各所述端子的被固定部布置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步骤;以及
对所述突部加压使所述突部变形,使得所述突部的一部分变成与所述端子的所述被固定部重叠并将所述被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覆盖部的步骤。
CN201811002214.7A 2017-09-01 2018-08-30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62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8505 2017-09-01
JP2017168505A JP2019046643A (ja) 2017-09-01 2017-09-01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組立体、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62058A true CN109462058A (zh) 2019-03-12
CN109462058B CN109462058B (zh) 2020-04-07

Family

ID=65517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0221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462058B (zh) 2017-09-01 2018-08-30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8065B2 (zh)
JP (1) JP2019046643A (zh)
CN (1) CN109462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12595B (zh) * 2019-05-07 2020-10-30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12202020B (zh) * 2020-07-06 2022-03-15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超高速高密度高可靠集成化光电射频连接器
TWM604961U (zh) * 2020-07-30 2020-12-01 貿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用於電路板的金屬箔片及具有該金屬箔片的電路裝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2328A (ja) * 2000-05-23 2001-11-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接続構造
CN2671158Y (zh) * 2003-10-20 2005-01-12 陈荣亮 表面粘着型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01741854U (zh) * 2010-06-21 2011-02-0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017481A (zh) * 2015-10-29 2017-08-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9878A (ja) * 1990-06-05 1992-02-10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
US5046243A (en) * 1990-11-05 1991-09-10 Gte Products Corporation Method of mounting electrical contacts in connector body
JP3242858B2 (ja) * 1997-03-07 2001-12-2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29027B1 (en) * 2000-03-23 2003-03-04 Micron Technology, Inc. Interposer and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same
JP4000151B2 (ja) 2003-02-10 2007-10-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2006262615A (ja) 2005-03-17 2006-09-28 Nanshin Seiki Seisakusho:Kk 組立式整流子の製造方法
CN201222554Y (zh) * 2008-07-01 2009-04-15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0025844A (ja) 2008-07-23 2010-02-04 Unitechno Inc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検査用ソケット
JP5029969B2 (ja) * 2008-11-12 2012-09-1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装置
US20130002285A1 (en) * 2010-03-10 2013-01-03 Johnstech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Pins For Microcircuit Tester
TWI500222B (zh) * 2013-07-12 2015-09-11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連接器組合
JP5772909B2 (ja) 2013-09-19 2015-09-0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2328A (ja) * 2000-05-23 2001-11-30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端子接続構造
CN2671158Y (zh) * 2003-10-20 2005-01-12 陈荣亮 表面粘着型导电端子的电连接器
CN201741854U (zh) * 2010-06-21 2011-02-09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017481A (zh) * 2015-10-29 2017-08-04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基板用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98065B2 (en) 2019-12-03
US20190074623A1 (en) 2019-03-07
JP2019046643A (ja) 2019-03-22
CN109462058B (zh)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62058A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2006108115A (ja) 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CA3070778C (en) Usb-c plug with surface mount contact points
TWI702077B (zh) 塑膠間隙塊及其製造方法
US20160143138A1 (en) Printed board with board terminal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box using same
US6693624B1 (en) Joystick operated positioning device for a computer
CN110832199A (zh) 用于sma致动器的电连接件
CN1983739A (zh) 弹性连接器组件
US20120231667A1 (en) Interposer and joint terminal
KR101425931B1 (ko) 인터포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355867B2 (ja) 集積回路素子
CN1241300C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CN104979074B (zh) 感应部件
JPS58108780A (ja) 発光ダイオ−ドランプと発光ダイオ−ドランプ取付基盤
JPH09180831A (ja) 分岐接続箱
CN103187643B (zh) 电连接装置
JP2014053273A (ja) 接触部材
CN220915354U (zh) 摄像头模组
CN216625430U (zh) 音圈马达基座及其组合
CN208938554U (zh) 一种led数码显示屏结构
JP2000230876A (ja) 圧力センサ
JP6023397B2 (ja) 接続端子と接続部材間の導通接続方法
JP2023003331A (ja) センサ装置
TWM341338U (en) Power adapter
EP2919327B1 (en) Contact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uch conta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