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6110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6110A
CN109426110A CN201810967003.0A CN201810967003A CN109426110A CN 109426110 A CN109426110 A CN 109426110A CN 201810967003 A CN201810967003 A CN 201810967003A CN 109426110 A CN109426110 A CN 1094261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paper
correcting value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6700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中大树
郡谷尚知
木寺弘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nica Minolta Inc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filed Critical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9426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61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03G15/553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 G03G15/556Monitoring or warning means for exhaustion or lifetime end of consumables, e.g. indication of insufficient copy sheet quantity for a job for toner consumption, e.g. pixel counting, toner coverage detection or toner density measure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1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liquid developer
    • G03G15/104Preparing, mixing, transport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105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toner concentra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41Detecting a toner image, e.g. density, toner coverage,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 H04N1/603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 H04N1/6036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involving periodic tests or tests during use of the mach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 H04N1/603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 H04N1/6047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using test pattern analysis wherein the test pattern is part of an arbitrary user im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Facsimile Image Signal Circuits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抑制调色剂的消耗以及生产性的降低并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校正控制程序。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将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形成于纸张,该图像是用户所希望的图像;输出信息检测部,对由图像形成部形成在第一纸张上的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校正量获取部,根据输出信息检测部对第一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第一纸张之后的第二纸张上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获取在第一纸张以及第二纸张之后的第三纸张上形成的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校正量控制部,控制图像形成部,以便基于由校正量获取部获取到的校正量来校正第三图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存储有校正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一般地,利用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通过对带电的感光鼓(像担载体)照射(曝光)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来形成静电潜像。然后,通过从显影装置向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供给调色剂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并且,在使该调色剂像直接或者间接地转印到纸张后,在定影辊隙进行加热、加压来进行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像。
优选形成在纸张上的输出图像与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入图像一致,但根据周围的环境、纸张的种类、耐久条件,输出图像和输入图像有时不一致。因此,已知有如下技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在规定的定时中断打印任务,形成补丁图像并检测该补丁图像的浓度,从而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根据给输出图像的浓度变动带来影响的因素的变动量来决定用于进行校正的补丁图像的数量,并基于该补丁图像来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24845号公报
然而,在为了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而形成补丁图像的情况下,额外消耗了调色剂,并且需要中断打印任务,所以存在降低了生产性的问题。此外,为了不使打印任务中断,需要在纸张的留白区域形成补丁图像,但在没有纸张的留白区域的情况下,则不能够形成补丁图像。
另一方面,为了抑制上述问题,例如可以考虑利用已在纸张上形成的输出图像来进行在之后的纸张上形成的输出图像的校正。如图1所示,这样的校正利用测色部对在纸张S1上形成的输出图像(蓝色(Blue)的图像、青色(Cyan)的图像)进行测色。然后,能够将测色部的检测结果反馈给图像形成部,基于该检测结果来进行纸张S1之后的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
然而,在从对纸张S1的输出图像进行测色到向图像形成部反馈检测结果为止的期间,花费一定程度的时间。在图1中,反映到纸张S1之后的纸张S2、S3的下一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其理由是因为在对纸张S1的输出图像进行测色的期间,纸张S2、S3所涉及的输入图像被输入到图像形成部中。
在图1中,对纸张S4的输出图像应用基于纸张S1的检测结果的校正,但对于纸张S2、S3中的输出图像(在图1中,纸张S2中的品红色(Magenta)的图像),不被使用于纸张S4以后的输出图像的校正。因此,结果是有使用于输出图像的校正的信息变少,进而输出图像的校正的精度降低之虞。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调色剂的消耗以及生产性的降低,并且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存储有校正控制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图像形成部,将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形成于纸张,该图像是用户所希望的图像;
输出信息检测部,对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第一纸张上的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校正量获取部,根据上述输出信息检测部对上述第一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上述第一纸张之后的第二纸张上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获取在上述第一纸张以及上述第二纸张之后的第三纸张上形成的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
校正量控制部,控制上述图像形成部,以便基于由上述校正量获取部获取到的上述校正量来校正上述第三图像。
本发明所涉及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存储有图像形成装置的校正控制程序,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形成于纸张的图像形成部,该图像是用户所希望的图像,
上述校正控制程序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
输出信息检测处理,对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第一纸张上的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校正量获取处理,根据上述第一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上述第一纸张之后的第二纸张上由上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获取在上述第一纸张以及上述第二纸张之后的第三纸张上形成的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
校正量控制处理,控制上述图像形成部,以便基于获取到的上述校正量来校正上述第三图像。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调色剂的消耗以及生产性的降低,并且精度良好地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反馈在纸张上形成的图像的信息的样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图4是用于对反馈在纸张上形成的图像的信息的样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用于对反馈在纸张上形成的图像的信息的样子进行说明的图。
图6A~图6E是表示用于校正量计算的参数以及校正量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执行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校正控制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1…图像形成装置;40…图像形成部;73…测色部;101…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的图。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主要部分的图。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利用了电子照片工艺技术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即,图像形成装置1将形成在感光鼓413上的Y(黄色)、M(品红色)、C(青色)、K(黑色)的各色调色剂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在中间转印带421上使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像重叠后,二次转印到从供纸托盘单元51a~51c送出的纸张S上,由此形成图像。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沿中间转印带421的行进方向串联配置与YMCK四种颜色对应的感光鼓413,使各色调色剂像在一个流程中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的串联方式。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读取部10、操作显示部20、图像处理部30、图像形成部40、纸张输送部50、定影部60以及控制部101。
控制部101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02、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103、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04等。CPU102从ROM103读出与处理内容对应的程序并在RAM104展开,与展开的程序配合地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模块等的动作进行集中控制。此时,参照存储部72中所储存的各种数据。存储部72例如由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所谓的闪存)、硬盘驱动器构成。
控制部101经由通信部71与同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WAN(Wide AreaNetwork:广域网)等通信网络连接的外部的装置(例如个人计算机)之间进行各种数据的收发。控制部101例如接收从外部的装置发送的图像数据(输入图像数据),并基于该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于纸张S。通信部71例如由LAN卡等通信控制卡构成。
如图2所示,图像读取部10构成为具备被称为ADF(Auto Document Feeder)的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以及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扫描仪)等。
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利用输送机构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的原稿D而将其向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送出。通过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能够连续地一次读取载置在原稿托盘上的多张原稿D的图像(包括双面)。
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光学扫描从自动原稿供纸装置11输送到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或者载置在接触玻璃上的原稿,使来自原稿的反射光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12a的受光面上成像,读取原稿图像。图像读取部10基于原稿图像扫描装置12的读取结果来生成输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30中对该输入图像数据实施规定的图像处理。
如图3所示,操作显示部20例如由附带触摸面板的液晶显示器(LCD:LiquidCrystal Display)构成,作为显示部21以及操作部22发挥作用。显示部21按照从控制部101输入的显示控制信号,进行各种操作画面、图像的状态、各功能的动作状况等的显示。操作部22具备数字键、开始键等各种操作键,受理用户的各种输入操作,将操作信号输出至控制部101。
图像处理部30具备对输入图像数据进行与初始设定或者用户设定对应的数字图像处理的电路等。例如,图像处理部30在控制部101的控制下基于灰度校正数据(灰度校正表)来进行灰度校正。另外,图像处理部30针对输入图像数据,除了实施灰度校正之外,还实施颜色校正、阴影校正等各种校正处理、压缩处理等。基于实施这些处理后的图像数据来控制图像形成部40。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40具备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中间转印单元42等,该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用于基于输入图像数据来形成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的各有色调色剂的图像。
Y成分、M成分、C成分、K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41M、41C、41K具有同样的结构。为了便于图示以及说明,共用的构成要素用同一附图标记表示,在区分彼此的情况下对附图标记添加Y、M、C或者K来表示。在图1中,仅对Y成分用的图像形成单元41Y的构成要素标注附图标记,对于其它图像形成单元41M、41C,41K的构成要素,省略附图标记。
图像形成单元41具备曝光装置411、显影装置412、感光鼓413、带电装置414以及鼓清洁装置415等。
感光鼓413例如由在鼓状的金属基体的外周面形成由含有有机光导电体的树脂形成的感光层的有机感光体构成。
控制部101通过控制对使感光鼓413旋转的驱动马达(图示省略)供给的驱动电流而使感光鼓413以恒定的圆周速度旋转。
带电装置414例如是带电充电器,通过产生电晕放电而使具有光导电性的感光鼓41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成负极性。
曝光装置411例如由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对感光鼓413照射与各色成分的图像对应的激光。其结果是,在感光鼓413的表面中的被激光照射的图像区域中,通过与背景区域的电位差而形成各色成分的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412是双组分反转方式的显影装置,通过使各色成分的显影剂附着于感光鼓413的表面,来使静电潜像可视化而形成调色剂像。
对显影装置412例如施加与带电装置414的带电极性同极性的直流显影偏压、或者在交流电压叠加了与带电装置414的带电极性同极性的直流电压的显影偏压。其结果是,进行使调色剂附着于通过曝光装置411而形成的静电潜像的反转显影。
鼓清洁装置415具有与感光鼓413的表面抵接并由弹性体构成的平板状的鼓清洁刮板等,除去未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21而残留在感光鼓413的表面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单元42具备中间转印带421、一次转印辊422、多个支承辊423、二次转印辊424以及带清洁装置426等。
中间转印带421由环状带构成,被多个支承辊423架设成环状。多个支承辊423中的至少一个由驱动辊构成,其它由从动辊构成。例如,优选在比K成分用的一次转印辊422靠带行进方向下游侧配置的辊423A为驱动辊。由此,容易将一次转印部中的带的行进速度保持为恒定。通过驱动辊423A旋转,中间转印带421沿箭头A方向以恒定速度行进。
中间转印带421是具有导电性以及弹性的带,表面具有高电阻层。通过来自控制部101的控制信号对中间转印带421进行旋转驱动。
一次转印辊422与各色成分的感光鼓413对置地被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内周面侧。通过使一次转印辊422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感光鼓413,形成用于从感光鼓413向中间转印带421转印调色剂像的一次转印辊隙。
二次转印辊424与在驱动辊423A的带行进方向下游侧配置的支撑辊423B对置地被配置在中间转印带421的外周面侧。通过使二次转印辊424夹着中间转印带421压接于支撑辊423B,形成用于从中间转印带421向纸张S转印调色剂像的二次转印辊隙。
在中间转印带421通过一次转印辊隙时,感光鼓413上的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地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具体而言,对一次转印辊422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中间转印带421的背面侧即与一次转印辊422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中间转印带421。
之后,在纸张S通过二次转印辊隙时,中间转印带421上的调色剂像被二次转印至纸张S。具体而言,对二次转印辊424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对纸张S的背面侧即与二次转印辊424抵接的一侧赋予与调色剂相反极性的电荷,从而调色剂像被静电转印至纸张S。转印有调色剂像的纸张S被向定影部60输送。
带清洁装置426将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421的表面的转印剩余调色剂除去。
定影部60具备上侧定影部60A、下侧定影部60B以及加热源等,该上侧定影部60A被配置在纸张S的定影面即形成有调色剂像的面的一侧并具有定影面侧部件,该下侧定影部60B被配置在纸张S的背面即定影面的相反面的一侧并具有背面侧支承部件。通过使背面侧支承部件与定影面侧部件压接,从而形成夹持纸张S来进行输送的定影辊隙。
定影部60通过利用定影辊隙对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像且输送来的纸张S进行加热、加压,来使调色剂像定影于纸张S。定影部60作为单元而被配置于定影器F内。
上侧定影部60A具有作为定影面侧部件的环状的定影带61、加热辊62以及定影辊63。定影带61被加热辊62和定影辊63架设。
下侧定影部60B具有作为背面侧支承部件的加压辊64。在加压辊64与定影带61之间形成有夹持纸张S进行输送的定影辊隙。
纸张输送部50具备供纸部51、排纸部52以及输送路径部53等。在构成供纸部51的三个供纸托盘单元51a~51c,按照预先设定的种类收纳基于基重、尺寸等识别的纸张S(标准纸张、特殊纸张)。输送路径部53具备包括定位辊对53a的多个输送辊对。配设有定位辊对53a的定位辊部对纸张S的倾斜以及偏移进行校正。
从最上部逐张送出供纸托盘单元51a~51c中收纳的纸张S,由输送路径部53输送到图像形成部40。在图像形成部40中,将中间转印带421的调色剂像一并二次转印至纸张S的一个面,在定影部60中实施定影工序。进行图像形成后的纸张S由具备排纸辊52a的排纸部52排出到机外。
另外,在定影部60的下游侧设置有测色部73。测色部73对纸张S上所形成的图像进行测色,并对作为该测色结果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成为测色对象的图像是实际上用户想要输出的所希望的图像,而不是为了画质校正等而预先准备的规定图案。测色部73对应于本发明的“输出信息检测部”。
测色部73将输出信息的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01。优选在纸张S上形成的输出图像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被输入的输入图像一致,但根据周围的环境、纸张的种类、耐久条件,输出图像和输入图像有时不一致。因此,控制部101基于测色部73的检测结果来进行纸张S的输出图像的校正。
如图1所示,利用测色部73对在纸张S1上形成的输出图像(蓝色(Blue)的图像、青色(Cyan)的图像)进行测色。然后,能够将测色部73的检测结果经由控制部101反馈给图像形成部40,基于该检测结果来进行纸张S1之后的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
纸张S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纸张”,纸张S1的输出图像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图像”。纸张S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纸张”,纸张S4的输出图像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图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为在被测色的纸张(纸张S1)的三张(规定张数)之后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纸张S4)的输出图像上反映基于被测色的纸张的测色结果的校正。另外,规定张数是根据图像形成条件、纸张条件等而适当地设定的张数。
具体而言,纸张S1中的输出图像的信息是从青色和品红色的混合颜色即蓝色的图像推断的青色的推断信息以及品红色的推断信息、以及从青色的图像实际测量的信息即青色的实际测量信息。
此处,对于用户所希望的、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而言,并非一定具有输出图像的校正所需的所有颜色,作为使用于输出图像的校正的信息,优选尽可能多。此外,规定图案例如是指补丁图像等那样的为了输出图像的校正而进行图像形成的测试图案。
另外,由于实际测量信息是从Y、M、C、K中的任意一种颜色即特定颜色的图像实际测量的信息,成为反映由该特定颜色引起的浓度不均等的信息,所以在使用于输出图像的校正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校正。与此相对,由于推断信息是从包括特定颜色的多种颜色的混合颜色的图像信息推断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而得的信息,成为包含混合的各色的浓度不均等的信息,所以与实际测量信息相比较,输出图像的校正的精度略微下降。
例如,在纸张S4的输出图像包括青色的图像的情况下,能够从纸张S1的输出图像获得青色的推断信息和青色的实际测量信息。在该情况下,由于获得推断信息、实际测量信息和多个信息且其中包括实际测量信息,所以认为关于青色的图像,能够进行精度良好的校正。
另一方面,在纸张S4的输出图像中包括品红色的图像的情况下,由于从纸张S1的输出图像仅能够获得品红色的推断信息,所以认为关于品红色的图像的校正与关于青色的图像的校正相比,精度略微下降。
另外,在从对纸张S1中的输出图像进行测色到检测结果被反馈到图像形成部40为止的期间,花费一定程度时间。在图1中,反映在纸张S1之后的纸张S2、S3的下一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其理由是因为在对纸张S1进行测色的期间,纸张S2、S3所涉及的输入图像的信息被输入到图像形成部40中。
在图1中,在对纸张S4的输出图像应用基于纸张S1的检测结果的校正的情况下,对于纸张S2、S3中的输出图像,不被使用于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而且,由于纸张S2、S3的输出信息为校正前的数据,所以纸张S4以后的纸张S5、S6不使用纸张S2、S3的输出信息,而应用被应用于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因此,结果是有用于输出图像的校正的信息变少,进而输出图像的校正的精度降低之虞。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根据测色部73对纸张S1的输出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纸张S2、S3上形成的输出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计算在纸张S1、S2、S3之后的纸张S4上形成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
控制部101使用测色部73对纸张S2、S3的输出图像的检测结果和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中的至少一方来计算在纸张S5、S6上形成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
纸张S2、S3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纸张”,纸张S2、S3的输出图像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图像”。纸张S5、S6对应于本发明的“第四纸张”,纸张S5、S6的输出图像对应于本发明的“第四图像”。
而且,控制部101控制图像形成部40,以便基于该校正量来校正纸张S4、S5、S6的各输出图像。控制部101对应于本发明的“校正量获取部”以及“校正量控制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图像形成条件中的预先设定的例如显影偏压的设定值加上(减去)校正量来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
在图1的情况下,由于纸张S2的输出图像包括品红色的图像,所以如果能够将该图像的实际测量信息使用于纸张S4以后的输出图像的校正,则认为与仅纸张S1的推断信息的校正相比较,能够进行良好精度的校正。
若考虑该情况,则如图4所示,控制部101针对纸张S4的输出图像,仅应用通过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进行计算而获取的青色的校正量,不应用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计算出的品红色的校正量。
换句话说,控制部101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的检测结果以及纸张S2的图像信息,关于品红色的校正量计算为0。而且,控制部101对纸张S5的输出图像应用通过基于纸张S2的输出信息进行计算而获取的品红色的校正量。
通过这样操作,不对纸张S4应用品红色的校正,但对纸张S5以后的纸张应用基于期待良好的校正的纸张S2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从检测纸张S1中的输出信息到该检测结果被反馈到图像形成部40为止的期间中的纸张S2的输出信息。
另外,如图5所示,在纸张S3的输出图像仅包括品红色的图像的情况下,若利用与图4同样的手法进行校正,则对纸张S6应用基于纸张S3的输出信息的校正量。然而,不对纸张S4、S5进行品红色的校正。
因此,针对纸张S4、S5,控制部101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的检测结果以及S3的图像信息来计算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的校正量。而且,针对纸张S6,按照成为从基于纸张S3的输出信息的第一校正量减去基于纸张S1的输出信息的第二校正量而得的第三校正量的方式,计算纸张S6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换句话说,将第一校正量设为T1、第二校正量设为T2,则第三校正量为T1-T2。
由于是已经对纸张S4、S5应用第二校正量的状态,所以若以应用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第二校正量前、即校正量为0时为基准,则纸张S6的输出图像的第三校正量为(T1-T2)+T2=T1。即,结果是能够使纸张S6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为与图4的纸张S5中的校正量同样的校正量,即,与未将第二校正量应用于纸张S4、S5的输出图像的情况同样的校正量。另外,也能够对纸张S4、S5无不足地进行校正。
另外,在基于推断信息的校正的情况下,也包括特定颜色以外的其它颜色,所以例如在由其它颜色引起的校正量较大的情况下,特定颜色的校正量有可能过度。因此,控制部101通过对仅基于纸张S1、S2、S3的输出信息即测色部73的测色结果所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乘以应用比例来计算纸张S4、S5、S6的校正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来计算纸张S4的临时校正量,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来计算纸张S5的临时校正量,根据纸张S3的输出信息来计算纸张S6的临时校正量。
应用比例根据利用各纸张的图像信息所设定的可靠度而变动。可靠度是表示从输出信息获得的校正量是否能够正确地校正输出图像的变动量的正确性的信息。基于对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中的较高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被设定为大于基于较低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
可靠度例如根据从输出信息获得的信息是推断信息还是实际测量信息来决定。具体而言,对包括仅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即实际测量信息的第一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对第二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第二图像信息包括由包括该特定颜色的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混合颜色的图像信息即推断信息,并且不包括仅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
另外,也可以根据纸张上的像素的数量来设定可靠度。在纸张上特定颜色的像素的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使用于校正的信息变多,所以认为有效的信息增加。因此,纸张上的像素的数量越多,则可靠度被设定为越高。换言之,图像信息所包含的像素的数量越少,则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另外,也可以根据纸张上的像素的位置来决定可靠度。例如对于与在纸张的特定的部分集中配置图像相比而分散配置图像的一方而言,成为不受到由特定位置引起的浓度不均等影响的信息的可能性变高。因此,纸张上的像素的分散程度越大,则可靠度被设定为越高。图像信息所包含的多个像素的分散程度越小,则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此外,此处所说的像素的分散是指纸张上的像素间的距离,在有多个数据的情况下,可以将距离的最大值、平均值等设为该距离。
接下来,使用图6A~图6E对校正量的计算的例子进行说明。图6A~图6E是表示用于校正量计算的参数和校正量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6A~图6E中的“纸张”表示检测输出信息的纸张。换句话说,“纸张”表示图1、图4以及图5中的纸张S1、S2、S3。图6A~图6E中的“校正应用纸张”表示应用在“纸张”中计算出的校正量的纸张。换句话说,“校正应用纸张”表示图1、图4以及图5中的纸张S4、S5、S6。
在图6A~图6E所示的例子中,示出与图1、图4以及图5同样地,对从由测色部测色的测色纸张起3张后的纸张应用基于该测色纸张而计算出的校正量的例子。换句话说,基于纸张S1而计算出的校正量被应用于纸张S2、S3之后的纸张S4,基于纸张S2而计算出的校正量被应用于纸张S5,基于纸张S3而计算出的校正量被应用于纸张S6。
图6A~图6E中的“颜色”表示图像的颜色,“Y”表示黄色,“M”表示品红色,“C”表示青色,“K”表示黑色。图6A~图6E中的“颜色的信息”表示是实际测量信息或者推断信息中的哪个信息。图6A~图6E中的“像素位置”表示纸张上的图像的位置。“像素位置”中的“中央”表示图像位于纸张中的中央附近,“左端”表示图像位于纸张中的左端附近,“右端”表示图像位于纸张中的右端附近。另外,“临时校正量”、“颜色的信息”、“像素位置”表示用于校正量计算的参数。
另外,图6A~图6E所示的例子中的校正量如下那样计算:从使用于校正应用纸张的校正的纸张的临时校正量减去计算校正量的校正应用纸张的前一张纸张中所应用的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再对相减所得的值乘以对该纸张设定的应用比例。另外,对于纸张S4,将其前一张纸张S3中的已经应用的校正量设为0来计算校正量。
首先,对从纸张S1获得的颜色的信息和从纸张S2获得的颜色的信息不同的情况下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A中,示出使用于校正的颜色为黄色的情况且像素位置在纸张S1、S2中都为中央的情况。
如图6A所示,控制部101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和纸张S2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对各图像信息设定可靠度。纸张S1的颜色的信息为推断信息,纸张S2的颜色的信息为实际测量信息。因此,纸张S2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纸张S1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具体而言,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50%,对纸张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80%。
而且,控制部101基于对各纸张S1、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来决定应用比例。在图6A的例子中,由于纸张S2的可靠度高于纸张S1的可靠度,所以对于纸张S2,应用比例被设定为100%。对于纸张S1,由于是推断信息,并有可能受到黄色以外的颜色的影响,所以考虑过度校正而将应用比例设定为比较低的50%。
该情况下,若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20V,则与纸张S1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4的校正量为60V,这是通过对12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0后再乘以应用比例5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40V,则与纸张S2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5的校正量成为40V,这是通过对10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即纸张S4的校正量60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100%而得到的。由此,纸张S4的校正量与纸张S5的校正量的和为100V,能够为与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2获得的临时校正量同等的校正量。
接下来,对在纸张S1和纸张S2中图像的数量不同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B中,示出使用于校正的颜色为品红色的情况,并且纸张S1、S2的颜色的信息都为实际测量信息、像素位置在纸张S1、S2中都为中央的情况。
如图6B所示,控制部101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和纸张S2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对各图像信息设定可靠度。纸张S1的图像的数量为一个,纸张S2的图像的数量为两个。因此,纸张S2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纸张S1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具体而言,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80%,对纸张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90%。
而且,控制部101基于对各纸张S1、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来决定应用比例。在图6B的例子中,由于纸张S2的可靠度高于纸张S1的可靠度,所以对于纸张S2,应用比例被设定为100%。对于纸张S1,应用比例被设定为比纸张S2的应用比例低的80%。纸张S1中的应用比例比较高是因为从纸张S1获得的信息是实际测量信息,是可靠性比较高的信息。
该情况下,若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00V,则与纸张S1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4的校正量为80V,这是通过对10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0后再乘以应用比例8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60V、120V,则与纸张S2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5的校正量为10V,这是通过对将60V、120V平均所得的9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即纸张S4的校正量80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100%而得到的。由此,纸张S4的校正量与纸张S5的校正量的和为90V,能够为与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2获得的临时校正量的平均同等的校正量。
接下来,对在纸张S1和纸张S2中像素位置不同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C中,示出使用于校正的颜色为青色的情况,并且纸张S1、S2的颜色的信息都为实际测量信息,纸张S1、S2的图像的数量都为两个的情况。
如图6C所示,控制部101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和纸张S2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对各图像信息设定可靠度。纸张S1的像素位置为两个都在中央,纸张S2的像素位置为左端和右端。对于纸张S1,像素位置集中在中央,但对于纸张S2,在右端和左端分散配置像素位置。换句话说,对于纸张S2,与纸张S1相比图像的分散程度较大,所以与纸张S1相比不易受到由像素位置引起的浓度不均等影响。
因此,纸张S2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纸张S1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具体而言,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90%,对纸张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95%。
而且,控制部101基于对各纸张S1、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来决定应用比例。在图6C的例子中,由于纸张S2的可靠度高于纸张S1的可靠度,所以对于纸张S2,应用比例被设定为100%。对于纸张S1,应用比例被设定为比纸张S2的应用比例低的90%。纸张S1中的应用比例比较高是因为从纸张S1获得的信息为实际测量信息且图像的数量为两个,是可靠性比较高的信息。
该情况下,若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00V、120V,则与纸张S1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4的校正量为99V,这是通过对将100V、120V平均所得的11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0后再乘以应用比例9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20V、80V,则与纸张S2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5的校正量为1V,这是通过对将120V、80V平均所得的10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即纸张S4的校正量99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100%而得到的。由此,纸张S4的校正量与纸张S5的校正量的和为100V,能够为与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2获得的临时校正量的平均同等的校正量。
接下来,对从纸张S1获得的颜色的信息与从纸张S2获得的颜色的信息不同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D中,示出使用于校正的颜色为黑色的情况,并且像素位置在纸张S1、S2中都为中央的情况。
如图6D所示,控制部101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和纸张S2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对各图像信息设定可靠度。纸张S1的颜色的信息为实际测量信息,纸张S2的颜色的信息为推断信息。因此,纸张S1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纸张S2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具体而言,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100%,对纸张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50%。
而且,控制部101基于对各纸张S1、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来设定应用比例。在图6D的例子中,由于纸张S1的可靠度高于纸张S2的可靠度,所以对于纸张S1,应用比例被设定为100%。对于纸张S2,由于是推断信息,优选利用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1获得的信息进行校正,所以将应用比例设定为0%。
该情况下,若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50V,则与纸张S1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4的校正量为50V,这是通过对5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0后再乘以应用比例10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70V,则与纸张S2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5的校正量为0V,这是通过对7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即纸张S4的校正量50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0%而得到的。由此,纸张S4的校正量与纸张S5的校正量的和为50V,能够为与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1获得的临时校正量同等的校正量。
接下来,对纸张S1~S3这三张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对从纸张S1获得的颜色的信息、从纸张S2获得的颜色的信息和从纸张S3获得的颜色的信息不同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在图6E中,示出使用于校正的颜色为黄色的情况,并且像素位置在纸张S1~S3中都为中央的情况。
如图6E所示,控制部101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纸张S2的图像信息以及纸张S3的图像信息进行比较,对各图像信息设定可靠度。纸张S1的颜色的信息以及纸张S2的颜色的信息为推断信息,纸张S3的颜色的信息为实际测量信息。
因此,纸张S3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被设定为高于纸张S1的图像信息以及纸张S2的图像信息的可靠度。具体而言,对纸张S1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以及对纸张S2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50%,对纸张S3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为80%。
而且,控制部101基于对各纸张S1、S2、S3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来决定应用比例。在图6E的例子中,由于纸张S3的可靠度高于纸张S1、S2的可靠度,所以对于纸张S3,应用比例被设定为100%。对于纸张S1、S2,由于是推断信息,并有可能受到黄色以外的颜色的影响,所以考虑过度校正而将应用比例设定为比较低的50%。
该情况下,若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00V,则与纸张S1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4的校正量为50V,这是通过对10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0后再乘以应用比例5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2的输出信息而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110V,则与纸张S2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5的校正量为30V,这是通过对11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50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50%而得到的。
若根据纸张S3的输出信息所计算出的临时校正量为70V,则与纸张S3对应的校正应用纸张S6的校正量为-10V,这是通过对70V减去已经应用的校正量即纸张S4的校正量50V与纸张S5的校正量30V的和的80V后再乘以应用比例100%而得到的。由此,纸张S4的校正量、纸张S5的校正量与纸张S6的校正量的和为70V,能够为与从可靠度高的纸张S3获得的临时校正量同等的校正量。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反映基于测色出的纸张S1的输出信息的校正的是三张之后的纸张S4,但反映该校正的定时根据图像形成条件而变动。例如,该定时根据从图像形成部40到测色部73为止的距离而变动。这是因为在测色部73中进行测色时,图像形成部40被输入在下一纸张上所形成的图像。
另外,该定时根据纸张条件而变动。这是因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速度、与从图像形成部40到测色部73为止的距离相对的张数根据纸张的基重、种类以及尺寸而变动。另外,该定时也根据控制部101中的控制而变动。这是因为起因于多种运算处理的延迟、中断处理而控制时间变动。
在基于输出信息的校正被反映在例如从测色的测色纸张起数十张之后的校正应用纸张那样的情况下,在计算校正应用纸张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时获得的数据量变多。然而,在可靠度高的数据处于距离测色纸张相当靠后那样的情况下,在进行基于该可靠度高的数据的校正之前,打印了相当数量的纸张,进而有可能各纸张的输出图像的颜色变动增大。
另外,在推断信息较多的情况下,有可能不能成为适当的校正,所以此时,在打印结束的纸张中,产生打印不良的纸张变多,进而需要再打印。另外,对于产生打印不良的纸张,产生用户除去该纸张的麻烦。据此,优选能够将需要再打印的张数抑制为最小限度,能够减少用户的麻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1根据打印处理条件来控制应用计算出的校正量的应用定时。换言之,控制部101进行根据打印处理条件来变更在测色纸张(第一纸张)与校正应用纸张(第三纸张)之间设定的规定张数的控制。此外,该控制可以由控制部101自动判断,也可以通过用户的设定来进行。
规定张数是在测色纸张与校正应用纸张之间进行图像形成的纸张的张数。换句话说,在测色纸张的规定张数之后的校正应用纸张上进行图像形成。作为打印处理条件,列举页数、份数等。
例如,在页数较少、份数较多那样的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变更应用定时,以便将基于最初份的第一页而计算出的校正量应用于不同份的第一页。例如,在一份的页数只有5页那样的情况下,若如上述那样对测色纸张的三张之后的校正应用纸张应用校正量,则根据纸张S1、S2的下一纸张S3而计算出的校正量被应用于下一份的第一页的纸张。
这样,在纸张S1、S2、S3的一系列的校正处理的中途,份改变了。即,在最初份中,仅第四页和第五页进行了校正处理。在一份中的页数较少的情况下,若在该份中,未被进行校正处理的页和被进行校正处理的页混合,则两者的图像差有可能明显。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从不同的份的第一页起应用校正处理,能够清楚地分离为未被进行校正处理的份和被进行校正处理的份。对于未被进行校正处理的份,能够对整体上没有判断为打印不良的程度的图像差的份判断为不需要再打印。另外,对于打印不良的份,能够按照每份进行处理。其结果是,能够使再打印时的作业简单化,将需要再打印的张数抑制为最小限度,并能够减少用户的麻烦。
另外,在页数较多、份数较少那样的打印处理的情况下,变更应用定时以便尽可能早地应用校正量。通过这样操作,能够使打印不良的部分的纸张数为最小限度,并能够减少用户成本。
另外,作为打印处理条件,列举同一图像在多页连续那样的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变更校正量的应用定时,以便使其成为该多页结束的定时。在为不同的图像的情况下,由于难以视觉确认颜色的变动,所以结果是很难成为被判断为打印不良那样的图像差。因此,能够减少产生被判断为打印不良那样的纸张的可能性。
接下来,对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校正控制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校正控制时的动作例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图7中的处理在控制部101接受到打印处理的执行指示时执行。
如图7所示,控制部101获取打印处理中的各纸张的图像信息(步骤S101)。接下来,控制部101根据打印处理的条件来决定校正量的应用定时(步骤S102)。
接下来,控制部101决定各纸张的图像信息中的可靠度(步骤S103)。接下来,控制部101决定与各纸张上所形成的输出图像的临时校正量相乘的应用比例(步骤S104)。接下来,控制部101执行图像形成处理(步骤S105)。此外,在后述的步骤S107中计算出校正量的情况下,步骤S105中的图像形成条件为应用该校正量的条件。
接下来,控制部101执行图像形成后的纸张的测色处理(步骤S106)。接下来,控制部101基于测色处理后的纸张的输出信息以及图像信息来计算校正量(步骤S107)。
接下来,控制部101判定打印处理是否结束(步骤S108)。在判定的结果是打印处理未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8:否),控制部101将校正量反馈给图像形成部40并应用于图像形成条件(步骤S109)。在步骤S109之后,处理返回到步骤S105。另一方面,在打印处理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8:是),结束本控制。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基于用户所希望的、与规定的图案不同的图像来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因此,由于不形成校正用补丁,所以能够抑制调色剂的消耗,并且,由于不会为了校正用补丁而中断打印处理,所以能够抑制生产性的降低。
另外,根据纸张S1的输出信息和纸张S2、S3的图像信息来计算纸张S4的输出图像的校正量,并且使用纸张S2、S3的输出信息和纸张S4的校正量中的至少一方来计算纸张S5、S6的校正量。由此,能够无不足地有效利用使用于输出图像的校正的信息,进而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输出图像的校正。
另外,由于使用基于纸张S1、S2、S3的输出信息而计算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来计算输出图像的校正量,所以能够容易使该校正量与适当的量一致。因此,能够提高输出图像的校正处理的效率。
另外,由于基于根据图像信息所设定的可靠度来决定应用比例,所以能够优先使用可靠度高的图像信息来计算输出图像的校正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输出图像的单色所涉及的校正进行了例示,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同样地进行输出图像的混合颜色所涉及的校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将可靠度较低的信息也应用于校正而将应用比例使用于校正量的计算,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将可靠度的最高的信息使用于校正量的计算。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对原来设定的显影偏压等设定值加上校正量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直接变更该设定值。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都仅是表示了实施本发明的具体化的一个例子而已,不能用它们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即,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或其主要特征的情况下以各种方式实施。

Claims (1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将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形成于纸张,该图像是用户所希望的图像;
输出信息检测部,对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第一纸张上的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校正量获取部,根据所述输出信息检测部对所述第一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所述第一纸张之后的第二纸张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获取在所述第一纸张以及所述第二纸张之后的第三纸张上形成的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
校正量控制部,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以便基于由所述校正量获取部获取到的所述校正量来校正所述第三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信息检测部对在所述第二纸张上形成的所述第二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所述校正量获取部使用所述输出信息检测部对所述第二图像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中的至少一方来获取在所述第三纸张之后的第四纸张上形成的第四图像的校正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量获取部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来获取所述第三图像的临时校正量,基于所述第二图像的输出信息来获取所述第四图像的临时校正量,并且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分别决定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并且
基于各应用比例以及各临时校正量来获取所述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所述第四图像的校正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校正量获取部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对各图像信息分别设定可靠度,
基于各可靠度中的较高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所获取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被设定为比基于较低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所获取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包括仅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的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比对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高,该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包括由包括所述特定颜色的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混合颜色的图像信息且不包括仅所述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信息所包括的像素数越少,所述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信息所包括的多个像素的分散程度越小,所述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纸张起的规定张数之后,在所述第三纸张上进行图像形成,
所述校正量控制部进行根据打印处理条件来变更所述规定张数的控制。
9.一种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储存有图像形成装置的校正控制程序,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将与规定图案不同的图像形成于纸张的图像形成部,该图像是用户所希望的图像,所述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的特征在于,
使计算机执行如下处理:
输出信息检测处理,对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在第一纸张上的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校正量获取处理,根据所述第一图像的检测结果和在所述第一纸张之后的第二纸张上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获取在所述第一纸张以及所述第二纸张之后的第三纸张上形成的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
校正量控制处理,控制所述图像形成部,以便基于获取到的所述校正量来校正所述第三图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出信息检测处理中,对在所述第二纸张上形成的所述第二图像的输出信息进行检测,
在所述校正量获取处理中,使用所述输出信息检测处理中的对所述第二图像的检测结果和所述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中的至少一方,来获取在所述第三纸张之后的第四纸张上形成的第四图像的校正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校正量获取处理中,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输出信息来获取所述第三图像的临时校正量,基于所述第二图像的输出信息来获取所述第四图像的临时校正量,并且
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分别决定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并且
基于各应用比例以及各临时校正量来获取所述第三图像的校正量以及所述第四图像的校正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校正量获取处理中,基于所述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以及所述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来对各图像信息分别设定可靠度,
基于各可靠度中的较高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所获取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被设定为比基于较低一方的可靠度的图像所获取的临时校正量的应用比例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对包括仅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的第一图像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比对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设定的可靠度高,该第二图像的图像信息包括由包括所述特定颜色的多种颜色混合而成的混合颜色的图像信息且不包括仅所述特定颜色的图像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信息所包括的像素数越少,所述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15.根据权利要求12~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信息所包括的多个像素的分散程度越小,所述可靠度被设定为越低。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第一纸张起的规定张数之后,在所述第三纸张上进行图像形成,
在所述校正量控制处理中,进行根据打印处理条件来变更所述规定张数的控制。
CN201810967003.0A 2017-08-24 2018-08-23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Pending CN1094261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61016 2017-08-24
JP2017161016A JP6992323B2 (ja) 2017-08-24 2017-08-24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補正制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6110A true CN109426110A (zh) 2019-03-05

Family

ID=65435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67003.0A Pending CN109426110A (zh) 2017-08-24 2018-08-23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88780B2 (zh)
JP (1) JP6992323B2 (zh)
CN (1) CN10942611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46972A1 (en) * 2019-07-17 2022-05-12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lor calibration
JP2022099817A (ja) * 2020-12-23 2022-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6277A (ja) * 2001-12-14 2003-07-03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625221A (zh) * 2003-12-02 2005-06-08 富士全录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案形成方法及其程序
US20120008154A1 (en) * 2010-07-12 2012-01-12 Yasuhiro Ab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168441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ation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CN106896658A (zh) * 2015-10-08 2017-06-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浓度不均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9506A (en) * 1983-09-30 1988-01-12 Buren Keith E Van Method for predictably determining halftone dot sizes when altering color in a color separation process prior to scanning
US5579090A (en) * 1994-01-12 1996-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 an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tabilizing output image quality by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parameters
JP3609873B2 (ja) * 1995-07-18 2005-01-12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色補正装置
JP3658461B2 (ja) * 1996-04-29 2005-06-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053214B2 (ja) * 1999-11-05 2008-0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該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40174570A1 (en) * 2002-12-02 2004-09-09 Plunkett Richard Thomas Variable size dither matrix usage
US20040201647A1 (en) * 2002-12-02 2004-10-14 Mark Jackson Pulver Stitch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 components
JP2005167551A (ja) * 2003-12-02 2005-06-2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校正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2005195679A (ja) * 2003-12-26 2005-07-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720448B2 (ja) * 2005-10-06 2011-07-1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出力画像濃度補正方法
US8531745B2 (en) * 2006-11-27 2013-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ation density correction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375416B2 (ja) 2007-03-09 2009-12-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濃度補正方法
US9635218B2 (en) * 2009-07-03 2017-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processing based on a pixel value in image data
JP2011221111A (ja) * 2010-04-06 2011-11-0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33042A (ja) * 2010-12-20 2012-07-12 Canon Inc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WO2012118479A1 (en) * 2011-02-28 2012-09-0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Printing
JP5919788B2 (ja) * 2011-12-12 2016-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印刷システム、画像調整方法
WO2014050729A1 (ja) * 2012-09-28 2014-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6175915B2 (ja) * 2013-06-05 2017-08-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印刷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6287505B2 (ja) * 2014-04-04 2018-03-0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131964B2 (ja) * 2015-01-20 2017-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JP6164237B2 (ja) * 2015-03-09 2017-07-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661300B2 (ja) * 2015-08-17 2020-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31563B2 (ja) * 2015-08-25 2019-06-1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調整方法
US10012939B2 (en) * 2015-11-06 2018-07-0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product used in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642047B2 (ja) * 2016-01-28 2020-0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010131B2 (ja) * 2018-04-24 2022-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色検査装置、画像形成装置、色検査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181720B2 (ja) * 2018-07-30 2022-1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86277A (ja) * 2001-12-14 2003-07-03 Konica Corp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CN1625221A (zh) * 2003-12-02 2005-06-08 富士全录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案形成方法及其程序
US20120008154A1 (en) * 2010-07-12 2012-01-12 Yasuhiro Ab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896658A (zh) * 2015-10-08 2017-06-27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浓度不均校正方法
US20170168441A1 (en) * 2015-12-11 2017-06-15 Konica Minolta, Inc. Image formation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40018A (ja) 2019-03-14
US10788780B2 (en) 2020-09-29
JP6992323B2 (ja) 2022-01-13
US20190064721A1 (en)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495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166570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9358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401618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2096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notification method
US2022031760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9426110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JP202215006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03656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217566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299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8068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64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3024416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8180058A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補正制御方法および補正制御プログラム
US103752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recording medium
US107614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3041820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0399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577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階調補正方法
JP202209735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3436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色補正方法および色補正プログラム
JP20240042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221562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277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