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6271B -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 Google Patents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6271B
CN109326271B CN201810861836.9A CN201810861836A CN109326271B CN 109326271 B CN109326271 B CN 109326271B CN 201810861836 A CN201810861836 A CN 201810861836A CN 109326271 B CN109326271 B CN 1093262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force
hollow body
protrusion
key
elastic hol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618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6271A (zh
Inventor
久野俊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262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62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6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62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10H1/34Switch arrangements, e.g. keyboards or mechanical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4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individual keys
    • G10H1/346Keys with an arrangement for simulating the feeling of a piano key, e.g. using counterweights, springs, cam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0008Associated control or indicating mea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10H1/34Switch arrangements, e.g. keyboards or mechanical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4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individual key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2220/00Input/output interfac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tools or instruments
    • G10H2220/155User input interfaces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2220/221Keyboards, i.e. configuration of several keys or key-like input devices relative to one another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2220/00Input/output interfac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tools or instruments
    • G10H2220/155User input interfaces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2220/265Key design detail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keys of a keyboard; Key-like musical input devices, e.g. finger sensors, pedals, potentiometers, selecto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2220/00Input/output interfac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tools or instruments
    • G10H2220/155User input interfaces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2220/265Key design detail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keys of a keyboard; Key-like musical input devices, e.g. finger sensors, pedals, potentiometers, selectors
    • G10H2220/275Switching mechanism or sensor details of individual keys, e.g. details of key contacts, hall effect or piezoelectric sensors used for key position or movement sensing purposes; Mounting thereof

Abstract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及电子键盘乐器,具有: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形成为空心;及从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具有因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倾斜的自由远端,第一和第二方向不与突起部的虚拟中心线平行而相对于其对称,虚拟中心线是当突起部未接收任何外力并且处于中立位置时,从突起部的自由远端朝向弹性空心体上的突起部底部的直线,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相对于虚拟中心线非对称,使得当物体在第一方向上接触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突起部施加于物体的第一反作用力、和在第二方向上接触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的第二反作用力相对于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Description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橡胶等弹性体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广为人知。
在这样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中,例如,通过弹性材料形成圆顶状的空心体,在其外表面设置刚性高的突起部,通过向压溃圆顶状的空心体的方向按压该突起部,空心体的外轮廓在某一时刻发生压曲而产生大的反作用力。
在这样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中,具有如下特征,即,在空心体的外轮廓即将压曲之前,反作用力逐渐升高,在压曲之后反作用力急剧地从增加转变为减少,此时的反作用力的变化一般称为“段落感(click sense)”。
这样的结构通常大多主要应用于键盘用的电气开关,例如在构成于圆顶状的空心体内部的突起上安装碳等的导电部件,在空心体的外轮廓压曲的瞬间,通过与设置于空心体的下方的电路基板等的触点接触而产生导通。在该情况下,作为用户,在用指尖感觉到段落感时进行开关,因此能够凭感觉识别开关动作被可靠地进行了。
但是,在声学的键盘乐器中,在按下键时与键联动地动作的琴槌打弦,从而产生声音,但在将键盘逐渐按下时,在琴槌打弦的位置,产生在反作用力大幅上升后反作用力急剧下降(脱离)这种特有的段落感(将其称为“擒纵感(letoff)”),传递给演奏者的手指。
在电子地再现键盘乐器的声音的电子键盘乐器中,也对再现这种独特的段落感(擒纵感)进行了研究,以使得演奏者能够以诸如演奏声学钢琴的键盘乐器的感觉来进行演奏,并且提出将使用弹性体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结合到电子键盘乐器中的方案。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利用橡胶等弹性材料对形成为圆顶状的弹性体施加反作用力时,利用在施加某规定的反作用力的时刻圆顶状的弹性体急剧地发生压曲而反作用力发生变化这一情况来再现段落感(擒纵感)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2656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以往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在确保圆顶状的弹性体的充分的变形行程量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以使弹性体的压入时(去程)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表示反作用力与行程量的关系的反作用力曲线)与返回时(返程)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成为所希望的关系(例如,在行程上的任意位置产生段落感(即,大的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困难的。
这不仅在电子键盘乐器中为了再现模拟的段落感(擒纵感)而使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情况,例如在用于使电子设备的开关部具有段落感的机构等、为了各种用途而使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情况下也是共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完成的,其优点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对装置的作用方向产生任意的位置以及大小的反作用力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以及具备该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电子键盘乐器。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具有:
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形成为空心;以及
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倾斜的自由远端,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与所述突起部在中立位置时的虚拟中心线平行而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对称,所述虚拟中心线是当所述突起部未接收任何外力并且处于所述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上的所述突起部的底部行进的直线,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当物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一反作用力、和当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二反作用力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以及
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的控制元件,
在所述多个键动作机构的每一个中,所述控制元件被设置为响应于按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并且响应于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具有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按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
控制元件,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以及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包括:
弹性空心体,所述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在中立状态下具有凸起的空心圆顶形状;和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所述突起部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从虚拟中心线倾斜,所述虚拟中心线被定义为当所述突起部处于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行进的直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被设置为使得当所述键响应于按键操作而移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从而使得所述突起部在第一方向上倾斜,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虚拟中心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当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移达到规定量时,所述弹性空心体中的所述突起部倾斜的一侧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圆顶形状的所述凸起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凹部。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正视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剖视图。
图2A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与操作件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B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图3A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的一例的图表。
图3B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初始状态的示意图。
图3C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压入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5A~图5F是表示去程中的操作件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变形方法的说明图。
图6A~图6F是表示返程中的操作件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变形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变形例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8A~图8F是表示与图7对应的操作件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变形方法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变形例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的一例的曲线图。
图10A~图10H是表示与图9对应的操作件的作用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变形方法的说明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变形例的剖面立体图。
图12A及图12B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变形例的剖面立体图。
图13A~图13I是表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的侧剖视图。
图15A~图15D是示意性地表示设置于电子键盘乐器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与操作件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及图1B至图6A~图6F,对本发明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叙述的实施方式中,为了实施本发明而附加有技术上优选的各种限定,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结构]
图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主视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侧剖视图。
如图1A及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具备形成为空心的弹性空心体12和在弹性空心体12的外表面上突出的突起部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具备基台部11,在基台部11上与基台部11一体地形成有弹性空心部1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空心体12例如由橡胶或合成树脂等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为大致半球形状的圆顶型。
另外,形成弹性空心体12的材料只要是弹性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由能够经得住长时间反复使用的耐久性优异的材料形成。
另外,突起部14隔着台座部13配置在圆顶状的弹性空心部12的大致顶点。
突起部14及台座部13例如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另外,突起部14、台座部13优选与弹性空心体12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优选由具有刚性的树脂形成,或者采用实心结构。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与作用于突起部的操作件的关系的说明图。
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突起部14的自由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A中为上端部)朝向弹性空心体12的方向假定设定轴线L的情况下,操作件2从与沿着该轴线L的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作用于突起部14。
例如,在图2A中,例示了在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情况下,操作件2从与其正交的水平方向X(图2A中由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从与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将其作为“第二方向X1”)操作件2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操作件2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将其作为“第一位置侧”)倾斜的情况、和从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X1不同的方向(将其设为“第三方向X2”)操作件2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操作件2的移动方向下游侧(将其作为“第二位置侧”)倾斜的情况下产生大小不同的反作用力的方式,在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位置侧的部分(将其设为“第一区域Ar1”)和第二位置侧的部分(将其作为“第二区域Ar2”),形成为形状以及材质中的至少一方不同。
例如,在图1B及图2A中,弹性空心体12的外轮廓中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厚壁部121,第二区域Ar2成为壁厚比其薄的薄壁部122。
这样,通过形成为弹性空心体12中的第一区域Ar1的壁厚比第二区域Ar2的壁厚更厚,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与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相比,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产生的反作用力变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以下的说明中,例示了第3方向X2为与第2方向X1相反的方向、操作件2在图2A中由空心箭头表示的水平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情况,但第2方向X1与第3方向X2只要是相互不同的方向即可,并不限定于相反方向的情况。
另外,也可以认为第2方向X1以及第3方向X2是与轴线L(第1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第2方向X1和第3方向X2可以认为是相对于以所述轴线L(第1方向)为垂线的平面的倾斜角度(包括0°)彼此相同,所述第3方向是相对于与所述垂线对应的轴将所述第2方向旋转后的方向。
另外,弹性空心体12形成为,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以及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情况下,操作件2的位移量与弹性空心体12的反作用力的关系不单调递增。
具体而言,例如,弹性空心体12在初始状态下如图1A等所示,形成为弯曲为凸状的圆顶形状,弹性空心体12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以及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情况下,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位置侧的部分(第一区域Ar1)以及第二位置侧的部分(第二区域Ar2)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形成为向与初始状态下的凸状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即,压曲)。
如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以及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的任意情况下,操作件2的位移量与弹性空心体12的反作用力的关系不单调递增,例如,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第一区域Ar1被压溃而压曲变形。另外,在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也是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第二区域Ar2被压溃而压曲变形。
图2B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一例的侧剖视图。
在图2B所示的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3中,在基台部31上设有由橡胶等弹性构件形成的弹性空心体32,在该弹性空心体32上设有突起部34。
在图2B所示的以往例中,在将从突起部34的自由端(在以往例中为图2B中上端部)朝向弹性空心体32的方向假定设定了轴线L的情况下,通过在沿着该轴线L的第一方向(图2B中空心心箭头所示的方向)压入突起部34而产生反作用力。
图3A是表示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中的位移量(即,压入的行程量)与由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关系的特性曲线(即,也称为“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以下也称为“反作用力曲线”)的例子的图表。
在图3A中,横轴表示位移量(即,压入的行程量),纵轴表示反作用力。另外,曲线图中,“A”所示的曲线是表示压入突起部34的去程的曲线,“B”所示的曲线是表示在压入突起部34后突起部34恢复到原来的初始状态的返程的曲线。
另外,图3B表示推入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突起部之前的初始状态,图3C表示压入突起部后的状态。
在此,关于图3A所示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与图3B及图3C一并进行说明。
若将图3B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3的突起部34逐渐向下侧压入,则反作用力逐渐上升,在压入的行程量达到规定量时,弹性空心体32的轮廓压曲。由此,如图3A中P1所示,在反作用力曲线上出现峰值。并且,在图3A中超过P2时,突起部34的下端与基台部31抵接(即成为图3C所示的状态),反作用力成为最大。之后,当解除向突起部34的压入动作时,突起部34向离开基台部31的方向恢复,反作用力也逐渐下降。而且,在图3A中,在超过P3时压曲的弹性空心体32的轮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此时如图3A中P4所示,反作用力再次变大。进而,若突起部34恢复到原来的初始位置,则反作用力为“0”。
如以往例那样,在通过向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压入突起部34而产生反作用力的情况下,如图2B及图3B所示,压入方向的行程量只有突起部34的下端与基台部31抵接为止的长度“H”。
这样,在以往例的结构中,行程短,难以自由地控制在行程的范围内给予段落感的位置、反作用力等。
另外,在这样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3中,在去程中,压入突起部34直到突起部34的下端与基台部31抵接,在返程中仅进行突起部34返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样的单纯的往复运动。因此,虽然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中,返程(向初始状态恢复时)的反作用力比去程(压入时)的反作用力稍低,但两者描绘出类似平行的曲线,不能在去程和返程中自由地控制行程-反作用力特性。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作用]
与此相对,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位移(压入的行程)与由反作用力产生装置产生的反作用力的关系的特性曲线(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的例子的曲线图。
在图4中,与图3A相同,横轴为位移量(即,压入的行程量),纵轴为反作用力。另外,曲线图中,用“A”表示的曲线是表示操作件2从第2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即,将突起部14向作为第2方向X1的下游侧的第1位置侧压入的去程的情况)的曲线,“B”所示的曲线是表示操作件2从第3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即,将突起部14向第3方向X2的下游侧即第2位置侧推入的返程的情况)的曲线。
两者的曲线不描绘类似并行的曲线,而是具有在去程和返程中反作用力的大小反转的位置。
图5A至图5F是按照时间序列表示去程中的操作件的动作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弹性变形的情况的说明图。
另外,图6A至图6F是按照时间序列表示返程中的操作件的动作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弹性变形的情况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在操作件2从第2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去程中,从操作件2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如图5A所示的状态)移动(位移)至如图5B所示与突起部14抵接的位置时,如图4中“P5b”所示,开始施加反作用力。并且,随着操作件2的第二方向X1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图5C等)。
这样,若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则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按压而变形(图5C等),因此伴随该变形而逐渐产生反作用力。
进而,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压溃而压曲变形(图5D)。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形成为壁厚较厚的厚壁部121,因此,在该第一区域Ar1产生压曲变形,由此,如图4中的“P5d”所示,产生特别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反作用力急剧降低,由此产生段落感。
一旦压曲变形了的弹性空心体12随着操作件2的位移(移动)进一步被压溃(图5E等),作为反作用力,逐渐下降而稳定。
然后,当操作件2移动至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时(图5F),如图4中“P5f”所示,反作用力为“0”。
接着,在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返程中,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从操作件2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移动(位移)至如图6B所示与突起部14抵接的位置时,如图4中“P6b”所示,开始施加反作用力。
另外,此时,随着操作件2的第三方向X2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三方向X2的下游侧即第二位置侧倾斜而弹性空心体12的第二区域Ar2变形(图6C等),第二区域Ar2成为形成得比较薄的薄壁部122,因此伴随变形而产生的反作用力比去程的情况小。
然后,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二区域Ar2被压溃而压曲变形(图6D)。
另外,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二区域Ar2成为薄壁部122,因此,即使在该第二区域Ar2发生压曲变形,如图4中的“P6d”所示,不会产生在第一区域Ar1中发生压曲变形的情况那样的大的反作用力,不会产生段落感。
暂时压曲变形了的弹性空心体12随着操作件2的位移(移动)进一步被压溃(图6E等),作为反作用力,逐渐下降而稳定。
然后,当操作件2移动至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时(图6F),如图4中“P6f”所示,反作用力为“0”。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根据操作件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方向,反作用力的产生方式有很大不同,在操作件2向第2方向X1移动(位移)的去程产生段落感,但在操作件2向第3方向X2移动(位移)的返程中不产生段落感。
另外,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壁厚)在第一区域Ar1和第二区域Ar2改变,所以与以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3不同,去程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与返程中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不平行,描绘出在一部分上交叉的特有的形状。
另外,图4所示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是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中,能够设定为根据弹性空心体12的构成方式等,成为各种任意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具备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形成为空心的弹性空心体12和在该弹性空心体12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14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中,在从突起部14的自由端朝向弹性空心体12的方向假定设定了轴线L的情况下,以在操作件2从与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第一位置侧倾斜的情况和操作件2向与第二方向X1相反的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第二位置侧倾斜的情况下产生大小不同的反作用力的方式,在弹性空心体12的作为第一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一区域Ar1与作为第二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二区域Ar2,形成为其结构(形状或材质)不同。
由此,能够通过局部改变弹性空心体12的壁厚等简易的方法,使在操作件2的去程和返程中表示操作件2的行程量与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中产生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不同,在去程中产生段落感,在返程中尽量不产生段落感、阻力等,能够自由地控制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反作用力特性。因此,能够扩大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用途和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空心体12形成为,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以及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操作件2的位移量与弹性空心体12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不会单调递增。
由此,能够在去程和返程中都调整伴随着操作件2的位移(移动)而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产生的反作用力。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空心体12形成为在初始状态下呈凸状弯曲的圆顶形状,并且弹性空心体12形成为在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以及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的情况下,同样是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成为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位置侧的部分即第一区域Ar1以及所述第二位置侧的部分即第二区域Ar2中的至少一方向与初始状态下的凸状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
这样,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移动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通过使弹性空心体12压曲,能够产生大的反作用力的变化,能够产生段落感。
另外,通过调整压曲部分的壁厚等,能够自由地调整段落感的大小等。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变形例]
另外,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如下情况,即,在去程中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并越过突起部14之后,暂时成为从突起部14离开而不与突起部14抵接的状态(反作用力“0”的状态),之后,在返程中,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但操作件2也可以构成为在去程与返程之间不与突起部14分离。
例如,图7表示操作件2在去程中暂时越过突起部后,在不与突起部14分离的状态下进行返程的移动的情况下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的一例,图8A至图8F是表示此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与操作件2的关系的示意图。
另外,图7及图8A至图8F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结构(形状及材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8A等所示,操作件2构成为以面与突起部14接触的形状。
在操作件2从第2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去程中,当操作件2从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图8A所示的状态)移动(位移)到如图8B所示与突起部14抵接的位置时,如图7中“P8b”所示,反作用力发生装置1开始施加反作用力。并且,随着操作件2的第二方向X1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图8C等)。
这样,若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则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按压而变形(图8C等),因此伴随该变形而逐渐产生反作用力。
进而,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压溃而压曲变形(图8D)。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形成为壁厚比较厚的厚壁部121,因此,通过在该第一区域Ar1发生压曲变形,如图7中的“P8d”所示,产生特别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反作用力急剧降低,由此产生段落感。
暂时压曲变形了的弹性空心体12随着操作件2的位移(移动)进一步被压溃(图8E等),反作用力逐渐下降而稳定。
并且,当操作件2移动到去程中的行程的极限时,在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下改变移动方向,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图8F)。
这样,在操作件2为在去程和返程之间以不与突起部14分离的状态切换移动(位移)的方向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7中的“P8f”所示,在维持一定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操作件2改变移动方向而折返。在返程中,在位于第三方向X2的下游侧的第二区域Ar2中弹性空心体12发生压曲变形,但如图6D等中说明的那样,由于第二区域Ar2成为薄壁部122,所以不产生大的反作用力,操作件2顺利地恢复到初始位置(即,操作件2不与突起部14抵接的图8A的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去程和返程中使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大幅不同,仅在去程产生段落感。
在以往的方法中,构成为通过操作件2越过突起部14而赋予段落感。
与此相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通过弹性空心体12压曲变形而产生段落感的情况下,不一定需要在操作件2的去程/返程上设置操作件2越过突起部14的部位。
因此,即使不使操作件2移动到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也能够如图7及图8A~图8F所示的例子那样,构成为操作件2在去程和返程之间不离开突起部14地切换移动(位移)的方向。
另外,若构成为在操作件2与突起部14接触之前在弹性空心体12产生压曲变形,则也能够设计成操作件2在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停止,折回返程。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以往方法相比,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反作用力特性的控制的自由度高,能够根据组装目标的装置的构造、用途等自由地控制反作用力特性。
而且,通过改变操作件2的与突起部14的抵接部分的形状,也能够控制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的形状。
例如,图9是表示与图7等所示那样同样地在操作件2在去程中暂时越过突起部后在不从突起部14分离的状态下进行返程的移动的情况下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的一例的图,图10A至图10F是表示此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与操作件2的关系的示意图。
另外,图9及图10A至图10F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结构(形状及材质)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0A等所示,操作件2构成为相对于突起部14以面接触的形状,并且在与突起部14抵接的面上形成有台阶部21。另外,台阶部2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例,但为了在与突起部14抵接的同时移动时能够顺利地越过突起部14,优选在台阶部21的角部设置一些倾斜或R角。
图10A等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为,在操作件2从第2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的去程中,当操作件2从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如图10A所示的状态)移动(位移)至如图10B所示的与突起部14抵接的位置时,如图9中“P10b”所示,开始施加反作用力。并且,随着操作件2向第二方向X1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图10C等)。
这样,若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则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按压而变形(图10C等),因此伴随该变形而逐渐产生反作用力。
进而,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被压溃而压曲变形(图10D)。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形成为壁厚较厚的厚壁部121,因此,通过在该第一区域Ar1中产生压曲变形,如图9中“P10d”所示,产生特别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反作用力急剧降低,由此产生段落感。
暂时压曲变形了的弹性空心体12随着操作件2的位移(移动)进一步被压溃(图10E等),反作用力逐渐下降而稳定。
进而,在操作件2存在台阶部21的情况下,在该台阶部21越过突起部14时,如图9中的“P10f”所示,当产生特别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当台阶部21越过突起部14(图10G)时,反作用力急剧降低,从而产生少许的段落感。
并且,当操作件2移动到去程中的行程的极限时,在与突起部14接触的状态下改变移动方向,从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图10H)。
这样,在操作件2在去程和返程之间以不与突起部14分离的状态切换移动(位移)的方向的结构的情况下,如图9中“P10h”所示,在维持一定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操作件2改变移动方向而折返。在该情况下,在返程中,在位于第三方向X2的下游侧的第二区域Ar2中弹性空心体12发生压曲变形,并且台阶部21再次越过突起部14,如图6D等中说明的那样,第二区域Ar2成为薄壁部122,因此,不产生大的反作用力,操作件2顺利地恢复到初始位置(即,操作件2不与突起部14抵接的位置)。
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去程和返程中使行程-反作用力特性曲线(反作用力曲线)大幅不同,仅在去程产生段落感。另外,通过改变操作件2的形状,能够在任意时刻产生多个段落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以使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厚壁部121并且使第二区域Ar2成为薄壁部122的方式,局部地改变弹性空心体12的壁厚,从而在使操作件2从第二方向X1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第一位置侧倾斜的情况和操作件2在第三方向X2作用于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第二位置侧倾斜的情况下产生不同大小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但改变反作用力的产生方式的方法并不限定于此。
也可以将弹性空心体12的形状及材质中的至少任一个形成为在作为在第一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一区域Ar1与作为第二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二区域Ar2中不同。
例如,在形成为在弹性空心体12的各区域中形状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改变各区域的壁厚、外观形状、内部形状等。
另外,例如,在弹性空心体12的各区域以材质不同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改变构成各区域的材料或其密度等。
另外,在弹性空心体12的各区域改变形状、材质的情况下,在难以一体地形成弹性空心体12的整体的情况下,也可以组合材料、密度、形状不同的多个部件而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采用通过粘接等方法接合材料、密度、形状等不同的多个部件的结构。
例如,作为按弹性空心体12的各区域改变内部形状的例子,表示出图11A及图11B、图12A及图12B。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0的弹性空心体15的内表面局部地设置肋状突起部151、152的例子的剖视立体图。
在图11A中,示出了在弹性空心体15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图11A中的左右方向)整体上设有肋状突起部151的例子,在图11B中,示出了仅在弹性空心体15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一半(图11B中的左侧一半)设有肋状突起部152的例子。
肋状突起部151、152压曲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比没有设置肋状突起部151、152的部分(薄壁部等)压曲时产生的反作用力大。
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设计设置肋状突起部151、152的位置、范围和压曲的方向,能够调整为与用途相应的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即,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在弹性空心体15的左右方向(图11A中的左右方向)压溃弹性空心体15,在压曲的情况下反作用力变大,在与其正交的弹性空心体15的前后方向(图11A中的前后方向)压溃弹性空心体15,在压曲的情况下反作用力变小。另外,在该中间位置产生中间大小的反作用力。由此,通过改变使突起部14倾斜的作用方向来调整使弹性空心体15压曲的方向,能够得到多个阶段的不同的反作用力特性。
另外,在图11B所示的例子中,在弹性空心体15的左侧(图11B中的左侧)压溃弹性空心体15,在压曲的情况下反作用力变大,在与其相反的弹性空心体15的右侧(图11B中的右侧)压溃弹性空心体15,在压曲的情况下反作用力变小。由此,通过改变使突起部14倾斜的作用方向来调整使弹性空心体15压曲的方向,能够得到不同的反作用力特性。
进而,图12A及图12B表示局部地设置有在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0的弹性空心体15的内表面沿弹性空心体15的高度方向延伸且下端与基台部11上相接的板状突起部153的例子,图12A是侧面方向的剖面立体图,图12B是从斜下方观察弹性空心体15时的剖面立体图。
在图12A及图12B中,示出了仅在弹性空心体15的内表面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一半(图12A及图12B中的左侧一半)设有板状突起部153的例子。
如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在设置有触底(bottoming out,日文:底付きする)到构成弹性空心体15的设置面的基台部11的上表面的板状突起部153的情况下,若要在该板状突起部153存在的一侧压溃弹性空心体15并压曲,则反作用力急剧上升。
因此,通过适当地调整、设计设置板状突起部153的位置、范围和压曲的方向,能够调整为与用途相应的期望的反作用力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弹性空心体12为大致半球形状的圆顶型的情况,但弹性空心体12的具体的外观形状并不限定于此,能够根据作为目的的行程-反作用力特性适当设计,能够使用各种形状。
例如,如图13A所示,也可以将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a的弹性空心体12a设为高度低的圆盘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与沿着连结突起部14和弹性空心体12a的轴线L的第一方向不同的方向按压突起部14而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即使如图13A所示那样在弹性空心体12a的高度低的情况下,与从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按压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确保充分的行程量,能够作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a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例如,如图13B所示,也可以是将弹性空心体12b做成圆筒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b。另外,在图13B中,切掉弹性空心体12b的上表面的外周缘而设置倾斜面17b,但也可以不设置倾斜面17b。另外,也可以取代倾斜面17b而设置R角。
另外,例如,如图13C所示,也可以是将弹性空心体12c做成在圆筒的外周具有倾斜面17c的圆锥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c。
进而,如图13D所示,也可以是弹性空心体12d为棱柱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d,也可以如图13E所示,是将弹性空心体12d做成在棱柱的外周具有倾斜面17e的棱锥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e。另外,弹性空心体12可以不是四棱柱状或四棱锥状,可以是各种多棱柱状或多棱锥状。
另外,例如,如图13F所示,也可以是将弹性空心体12f做成长方体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f,在该情况下,如图13G所示,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g的突起部14也可以配置在弹性空心体12g的上表面的偏离中心侧的位置。
另外,例如,如图13H所示,也可以是弹性空心体12h为组合了多个圆筒的形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h,也可以如图13I所示,是弹性空心体12i为在外周具有倾斜面17i的多个圆锥组合而成的形状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i。此时的圆筒、圆锥既可以是相同大小的圆筒或圆锥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大小的圆筒或圆锥的组合。另外,不限于两个组合,也可以组合三个以上。
另外,也可以通过局部改变弹性空心体12的高度、从突起部14起的长度来进行反作用力特性的调整。
例如,弹性空心体12的高度低时,能够将弹性空心体12按压而变形或屈曲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抑制得低。另外,使从突起部14到弹性空心体12的周缘部为止的长度变长能够将弹性空心体12按压而变形或屈曲时产生的反作用力抑制得低。
另外,除了在此例示的方法以外,也可以通过局部改变形成弹性空心体12的材料的材质来制作刚性高的部分和低的部分,从而使弹性空心体12中的作为第一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一区域Ar1与作为第二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二区域Ar2的反作用力特性不同。
进而,也可以将作为弹性空心体12的形状的壁厚、外观形状、内部形状以及弹性空心体12的材质即材料、密度等各种要素中的全部或一部分组合,进行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反作用力特性的调整。
进而,不仅改变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弹性空心体12的形状等,除此之外,也可以改变作用于突起部14的操作件2的形状、使操作件2起作用的方向。
通过改变操作件2侧的条件,能够使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反作用力特性的调整变化更丰富。
进而,除了改变弹性空心体12的形状等以外,还可以调整突起部14的形状、刚性、设置位置等。通过调整突起部14的形状等,能够更精细地自由地设定行程-反作用力特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在操作件2的去程和返程这两个方向上行程-反作用力特性变化的方式构成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情况,但行程-反作用力特性变化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两个方向。
在将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应用于各种开关装置等的情况下,通过将弹性空心体12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区域,在各区域以形状、材质不同的方式形成,从而能够在三个方向以上的多方向上改变行程-反作用力特性,也能够实现变化丰富的开关操作。
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在将弹性空心体12分割成4个方向的第1区域至第4区域的各区域中形状、材质不同。在该情况下,通过将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应用于游戏的控制器等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操作的装置,能够对各方向赋予不同的操作感。
另外,也可以不将弹性空心体12明确地分割为形状、材质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是使形状、材质相对于弹性空心体12的不同方向逐渐变化。
[包括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电子键盘乐器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14和图15,对将上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应用于电子键盘乐器时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的侧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5例如是电子钢琴、键盘等电子键盘乐器。
如图14所示,电子键盘乐器5具备上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在按键时及离键时摆动的键55、以及随着该键55的运动而移动(位移)的操作件2。在电子键盘乐器5中实际上存在多个这种结构。
电子键盘乐器5在壳体51内收纳乐器主体53,乐器主体53具备排列在键盘底架54上的多个键55(白键55a及黑键55b)。
各键55的后端部经由转动轴542可转动地安装在设置于键盘底架54的后端部的键支承部541上。另外,在键盘底架54上经由轴部件74转动自如地安装有分别与多个键55对应的琴槌部件7。
琴槌部件7具有臂状的琴槌本体71、设置在其一端侧的锤部72、以及设置在琴槌本体71的另一端侧的卡定部73。
各琴槌部件7的卡定部73分别卡定在对应的键55的前端侧。
当进行按下键55的按键操作时,键55的前端侧以转动轴542为转动中心向下方向转动,并且卡定在该键55的前端侧的琴槌部件7的卡定部73被压下,琴槌主体71以轴部件74为旋转中心向锤部72上升的方向转动。另外,当按键操作停止而进行离键时,琴槌本体71通过锤部72的自重向下方转动,并恢复到锤部72载置于设置在乐器本体53内的琴槌载置部531上的初始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乐器主体53上设置有图1A及图1B等所示的具有弹性空心体12和突起部14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
在琴槌部件7的琴槌主体71上,根据按键操作将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突起部14向第二方向X1按压,在根据离键操作将突起部14向第三方向X2按压的位置上配置有操作件2。
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件2的与突起部14接触的自由端侧成为大致L字状的钩形状。
另外,操作件2只要能够可靠地按压突起部14即可,其形状不限于图14等所示的例子。
另外,设置操作件2的位置等也不限定于图示例。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子键盘乐器5具备:在按键时以及离键时摆动的多个键55;伴随这些键55的动作而移动的操作件2;以及具有由能够弹性形变的材料形成为在初始状态下以凸状弯曲的空心的圆顶形状的弹性空心体12以及在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14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
而且,在从突起部14的自由端朝向弹性空心体12的方向假定设定有轴线L的情况下,键55根据按键操作而移动时,在通过操作件2从与沿着轴线L的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X1按压突起部14而使突起部14向第一位置侧倾斜的位置上,配置操作件2以及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在基于按键操作的操作件2的位移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体12中的作为第一位置侧的部分的第一区域Ar1以向与初始状态下的凸状的弯曲相反的方向弯曲(即压曲变形)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此,以将图1A以及图1B等所示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应用于电子键盘乐器5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但能够应用于电子键盘乐器5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具有作为上述变形例而说明的结构以及其他各种形状和结构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
[包括反作用力产生装置的电子键盘乐器的作用和效果]
图15A至图15D是说明设置于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及琴槌部件7的操作件2的动作的示意说明图。
图15A表示琴槌部件7因锤部72的自重而向下方向转动,处于在琴槌载置部531上载置有锤部72的初始位置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设置在琴槌主体71上的操作件2不与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突起部14接触,不会产生任何反作用力。
图15B表示进行按键操作,操作件2向将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突起部14向第二方向X1按压的方向摆动的情况。
如图15B所示,当操作件2与突起部14抵接时,突起部14被按压向操作件2的移动方向(在此为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而倾斜。
并且,伴随着操作件2的第二方向X1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二方向X1的下游侧即第一位置侧倾斜,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也逐渐被压溃而变形。并且,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部12中的第一区域Ar1发生压曲变形。
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一区域Ar1成为形成为壁厚较厚的厚壁部121,因此,通过在该第一区域Ar1中发生压曲变形,如图4中的“P5d”所示,产生特别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反作用力大幅降低而稳定(参照图4)。通过这样的急剧的反作用力的上升和其后的急剧的降低而产生段落感,能够使演奏者感觉到电子键盘乐器5中的模拟的擒纵感(段落感)。
之后,操作件2越过突起部14而从突起部14离开。当操作件2移动至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时,如图4中“P5f”所示,反作用力为“0”。
另外,图15C表示按键操作停止而进行离键时(离键操作时)的动作。
在进行离键操作时,如上所述,由于锤部72的自重,琴槌主体71向下方转动。与此相伴,操作件2也向第三方向X2位移(移动),如图15C所示,操作件2从第三方向X2与突起部14抵接。
伴随着这样的操作件2的第三方向X2的移动(位移),突起部14逐渐向第三方向X2的下游侧即第二位置侧倾斜,弹性空心体12的第二区域Ar2也逐渐被压溃而变形。并且,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部12中的第二区域Ar2发生压曲变形。
由于弹性空心体12的第二区域Ar2成为壁厚比较薄的薄壁部122,因此即使在该第二区域Ar2发生压曲变形,也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反作用力(例如参照图4中的“P6b”)。
由此,在离键时不产生段落感(擒纵感),操作件2越过突起部14而从突起部14离开。
然后,如图15D所示,当操作件2移动至不与突起部14接触的位置时,如图4中“P6f”所示,反作用力为“0”。
这样,在将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应用于电子键盘乐器5的情况下,在操作件2在第二方向X1上移动(位移)的去程中,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部12中的第一区域Ar1发生压曲变形而产生大的反作用力,之后,反作用力急剧降低,由此,将其作为模拟的擒纵感(段落感)传递到演奏者的手指。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操作件2向第三方向X2移动(位移)的返程中,在操作件2的位移量(压入行程量)达到规定量的时刻,弹性空心部12中的第二区域Ar2压曲变形,但是即使由薄壁部122构成的第二区域Ar2压曲也不会产生大的反作用力,几乎不会产生段落感,并且操作件2不会受到大的阻力而顺利地越过突起部14而恢复到初始位置。
因此,在按键时以及离键时,演奏者能够感受到与演奏声学钢琴的情况酷似的演奏感。
另外,在离键时,操作件2及具备该操作件2的琴槌部件7能够顺利地复位到初始位置,因此,例如在进行连击键55那样的奏法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顺畅的演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操作件2的位置(电子键盘乐器5内的配置)以及移动量,以便操作件2在根据按键操作将突起部14向第2方向X1按压时,在某个时刻成为越过突起部14的状态,在对应于自该状态开始的离键操作将突起部14向第3方向X2按压时,在某个时刻成为再次越过突起部14的状态。
由此,在按键时以及离键时,操作件2能够可靠地作用于反作用力产生装置1的突起部14,能够使演奏者感到与演奏声学钢琴的情况相同的触感。
另外,为了产生如上所述的各种效果所需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例如也可以如下构成。
[结构例1]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具有:
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形成为空心;以及
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倾斜的自由远端,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与所述突起部在中立位置时的虚拟中心线平行而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对称,所述虚拟中心线是当所述突起部未接收任何外力并且处于所述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上的所述突起部的底部行进的直线,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当物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一反作用力、和当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二反作用力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结构例2]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结构例3]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垂直于所述规定方向。
[结构例4]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壁厚、外部形状、内部形状、材料类型和材料密度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
[结构例5]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当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时和当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时,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与所产生的所述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突起部的整个行程长度上是不同的。
[结构例6]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反作用力随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的增加不单调递增而具有峰值。
[结构例7]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在中立状态下具有凸起的圆顶形状,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达到规定阈值时,所述弹性空心体中的所述突起部倾斜的一侧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圆顶形状的所述凸起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凹部。
[结构例8]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随着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的增加而单调递增。
[结构例9]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随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的增加而单调递增,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小于所述第一反作用力。
[结构例10]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还能够在不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倾斜,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当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所述第一反作用力、所述第二反作用力和所述第三反作用力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结构例11]
电子键盘乐器可以优选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以及
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的控制元件,
在所述多个键动作机构的每一个中,所述控制元件被设置为响应于按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并且响应于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
[结构例12]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置和移动距离被配置为使得当响应于所述按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并且还使得当响应于后续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越过所述突起部。
[结构例13]
电子键盘乐器优选具有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按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
控制元件,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以及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包括:
弹性空心体,所述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在中立状态下具有凸起的空心圆顶形状;和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所述突起部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从虚拟中心线倾斜,所述虚拟中心线被定义为当所述突起部处于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行进的直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被设置为使得当所述键响应于按键操作而移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从而使得所述突起部在第一方向上倾斜,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虚拟中心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当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移达到规定量时,所述弹性空心体中的所述突起部倾斜的一侧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圆顶形状的所述凸起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凹部。
[结构例14]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
[结构例15]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被设置成使得当所述键响应于离键操作而移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由此使得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于所述虚拟中心线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控制元件的移动距离和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时和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离键操作的期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时是不同的。
[结构例16]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不单调递增并具有峰值。
[结构例17]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不单调递增并具有峰值,并且使得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所述离键操作的期间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单调递增,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反作用力在所述键的整个行程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中小于所述反作用力。
[结构例18]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还能够在不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倾斜,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与由所述突起部产生的所述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突起部的移动中的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之间是不同的。
[结构例19]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置和移动距离被配置为使得当响应于所述按键操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并且还使得当响应于后续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
[结构例20]
在上述任一结构例中,进一步优选,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Claims (20)

1.一种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形成为空心;以及
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有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至少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倾斜的自由远端,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与所述突起部在中立位置时的虚拟中心线平行而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对称,所述虚拟中心线是当所述突起部未接收任何外力并且处于所述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上的所述突起部的底部行进的直线,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当物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一反作用力、和当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第二反作用力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不垂直于规定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壁厚、外部形状、内部形状、材料类型和材料密度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当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时和当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时,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与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突起部的整个行程长度上是不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反作用力随着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的增加不单调递增而具有峰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在中立状态下具有凸起的圆顶形状,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达到规定阈值时,所述弹性空心体中的所述突起部倾斜的一侧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圆顶形状的所述凸起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随着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的增加而单调递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随着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的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的增加而单调递增,
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反作用力小于所述第一反作用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还能够在不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倾斜,
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当所述物体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接触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时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物体的所述第一反作用力、所述第二反作用力和第三反作用力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非对称。
11.一种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
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以及
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的控制元件,
在所述多个键动作机构的每一个中,所述控制元件被设置为响应于按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并使其倾斜,并且响应于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置和移动距离被配置为使得当响应于所述按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并且还使得当响应于后续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越过所述突起部。
13.一种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键动作机构,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包括:
键,在被按键和离键时进行摆动;
控制元件,根据所述键的移动而移动;以及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
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包括:
弹性空心体,所述弹性空心体由能够弹性变形的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在中立状态下具有凸起的空心圆顶形状;和
突起部,所述突起部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外表面突出,所述突起部由于所述弹性空心体的弹性而能够从虚拟中心线倾斜,所述虚拟中心线被定义为当所述突起部处于中立位置时从所述突起部的自由远端朝向所述弹性空心体行进的直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被设置为使得当所述键响应于按键操作而移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从而使得所述突起部在第一方向上倾斜,该第一方向不平行于所述虚拟中心线,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当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移达到规定量时,所述弹性空心体中的所述突起部倾斜的一侧的一部分在与所述圆顶形状的所述凸起相反的方向上弯曲,以形成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和所述反作用力产生装置被设置成使得当所述键响应于离键操作而移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由此使得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倾斜,所述第二方向不平行于所述虚拟中心线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接触和按压所述突起部的所述控制元件的移动距离和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时和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离键操作的期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时是不同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不单调递增并具有峰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形成为使得在所述按键操作的期间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不单调递增并具有峰值,并且使得随着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在所述离键操作的期间增加,由所述突起部施加于所述控制元件的所述反作用力单调递增,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反作用力在所述键的整个行程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中小于所述反作用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突起部的所述自由远端还能够在不与所述虚拟中心线平行并且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上倾斜,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弹性空心体的物理尺寸和材料特性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虚拟中心线是非对称的,使得所述突起部的移动距离与由所述突起部产生的所述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在所述突起部的移动中的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之间是不同的。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控制元件的位置和移动距离被配置为使得当响应于所述按键操作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并且还使得当响应于后续离键操作而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按压所述突起部时,所述控制元件在规定位置处越过所述突起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键动作机构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CN201810861836.9A 2017-08-01 2018-08-01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Active CN1093262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8774 2017-08-01
JP2017148774A JP7027717B2 (ja) 2017-08-01 2017-08-01 反力発生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6271A CN109326271A (zh) 2019-02-12
CN109326271B true CN109326271B (zh) 2023-08-11

Family

ID=65230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61836.9A Active CN109326271B (zh) 2017-08-01 2018-08-01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4433B2 (zh)
JP (1) JP7027717B2 (zh)
CN (1) CN1093262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8256B2 (ja) * 2015-08-24 2020-01-29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6965607B2 (ja) * 2017-07-13 2021-11-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ハンマー保持ユニット及び鍵盤装置
JP7027717B2 (ja) * 2017-08-01 2022-03-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FR3084200B1 (fr) * 2018-07-18 2021-06-18 Expressive Controleur haptique amelio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8066A (ja) * 2006-12-21 2008-07-10 Yamaha Corp 鍵盤装置
CN101271684A (zh) * 2007-03-23 2008-09-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致动装置
CN102592579A (zh) * 2011-01-12 2012-07-18 罗兰株式会社 键盘装置
CN104517596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设备
CN204375408U (zh) * 2014-12-23 2015-06-03 得理乐器(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传统声学钢琴手感的电子钢琴键盘机构
JP2015102656A (ja) * 2013-11-25 2015-06-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
CN106415709A (zh) * 2014-06-13 2017-02-15 雅马哈株式会社 操作元件操作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30101B2 (ja) * 1988-12-28 1998-12-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JP4735096B2 (ja) * 2005-07-21 2011-07-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操作検出装置
JP5552260B2 (ja) 2009-05-07 2014-07-16 株式会社河合楽器製作所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US8324488B2 (en) * 2009-09-15 2012-12-04 Yamaha Corporation Pedal apparatus of an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DE102012217468B4 (de) * 2011-09-28 2022-11-03 Kabushiki Kaisha Kawai Gakki Seisakusho Tastenschalter für ein elektronisches Klavier
JP2013250401A (ja) * 2012-05-31 2013-12-12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電子ピアノの押鍵スイッチ
JP6160405B2 (ja) * 2013-09-27 2017-07-12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6201582B2 (ja) * 2013-09-27 2017-09-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操作子装置
JP6323645B2 (ja) 2013-11-25 2018-05-16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
JP6303558B2 (ja) * 2014-02-06 2018-04-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
JP6638256B2 (ja) * 2015-08-24 2020-01-29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及び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US10431403B2 (en) * 2017-04-04 2019-10-01 Yamaha Corporation Reactive force generation device
JP7027717B2 (ja) * 2017-08-01 2022-03-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及び電子鍵盤楽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58066A (ja) * 2006-12-21 2008-07-10 Yamaha Corp 鍵盤装置
CN101271684A (zh) * 2007-03-23 2008-09-24 雅马哈株式会社 键致动装置
CN102592579A (zh) * 2011-01-12 2012-07-18 罗兰株式会社 键盘装置
CN104517596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用于电子乐器的键盘设备
JP2015102656A (ja) * 2013-11-25 2015-06-04 ヤマハ株式会社 反力発生装置
CN106415709A (zh) * 2014-06-13 2017-02-15 雅马哈株式会社 操作元件操作检测装置
CN204375408U (zh) * 2014-12-23 2015-06-03 得理乐器(珠海)有限公司 一种模拟传统声学钢琴手感的电子钢琴键盘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028327A (ja) 2019-02-21
CN109326271A (zh) 2019-02-12
US20190043462A1 (en) 2019-02-07
US10304433B2 (en) 2019-05-28
JP7027717B2 (ja) 2022-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26271B (zh) 反作用力产生装置和电子键盘乐器
US10262814B2 (en) Low travel switch assembly
EP3335234B1 (en) Key assemblies, keyboard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a key assembly
JP2004031185A (ja) 薄型スイッチ
US5015811A (en) Snap-action pushbutton switch with click sound
US9040807B2 (en) Keyboard apparatus for an 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
CN104685595B (zh) 用于包括至少两个硅酮圆顶形部的开关的控制设备
JP2018170262A (ja) 反力発生部材及び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JP4720435B2 (ja) キースイッチ
JP3884769B2 (ja) キートップ(key−top)
CN210270825U (zh) 一种按动式有声无声自由切换鼠标
EP1475816A1 (en) Operating switch
JP6323645B2 (ja) 反力発生装置
JP2008112687A (ja) 電気機器スイッチ装置
JPH0883532A (ja) キースイッチのラバースプリング
JP7208742B2 (ja) 電子鍵盤楽器の鍵盤装置
JPH0922288A (ja) 電子楽器の鍵盤装置
JP2560738B2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H1092261A (ja) キートップの取付構造
JP3458926B2 (ja) キィーボードスイッチ
JP6323644B2 (ja) 反力発生装置
JP2008177127A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
JPH08203376A (ja) 押ボタン装置
JP2008147039A (ja) シーソースイッチ
JPH0535436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