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2584B -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2584B
CN109312584B CN201780035812.1A CN201780035812A CN109312584B CN 109312584 B CN109312584 B CN 109312584B CN 201780035812 A CN201780035812 A CN 201780035812A CN 109312584 B CN109312584 B CN 109312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handle device
drive
movable
o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8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2584A (zh
Inventor
马提亚斯·洛
威利·布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Huf Huelsbeck and Fuerst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9312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2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2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25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7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54Electrical circuits
    • E05B81/64Monitoring or sensing, e.g. by using switches or sensors
    • E05B81/76Detection of handle operation; Detection of a user approaching a handle; Electrical switching actions performed by door handl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5/00Details of vehicle lock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E05B77/00 - E05B83/00
    • E05B85/10Handles
    • E05B85/103Handles creating a completely closed wing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81/00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 E05B81/02Power-actuated 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actuators used
    • E05B81/04Electrical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机动车辆活动部件、特别是门的把手装置(10),具有用于操作活动部件的把手部分(11);用于将把手装置固定在活动部件上的支座元件(12),把手部分能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支座元件上,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I)能以外表面(11a)与活动部件的外侧(100)表面平齐地设置,在工作位置(II)能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的开口(101)中移出,且能操作把手部分以打开活动部件;以及驱动单元(20),用于在静止和工作位置之间驱动把手部分(11)。驱动单元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的外表面(11a)能始终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地在静止和工作位置之间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活动部件、特别是门的把手装置。这里,所述把手装置构造成具有:用于操作所述活动部件的把手部分;用于将把手装置固定在所述活动部件上的支座元件,所述把手部分能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所述支座元件上,所述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中能够以外表面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表面平齐地设置,所述把手部分在工作位置中能够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中的开口中移出,并且在工作位置中能操作所述把手部分,以打开所述活动部件;以及驱动单元,用于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驱动所述把手部分。
背景技术
具有能在缩回的静止位置和移出的工作位置之间运动的表面平齐的把手部分的把手装置原则上是已知的。但已知的把手装置具有复杂的用于驱动把手部分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需要较多的结构空间。此外这种驱动单元还使得把手部分可能具有复杂的运动过程。但由此会明显降低这种把手装置的舒适性。此外,对于复杂的驱动单元存在这样的风险,即,把手部分可能停留在一个所述位置中或一个中间位置中并且不再能正常工作。当把手部分不希望地滞留在工作位置中时,所述把手部分故障性地从门的外侧伸出。但由此会失去表面平齐的把手装置的优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表面平齐的把手部分的把手装置,所述把手装置通过简单的驱动单元在驱动把手部分时提供稳定的操作和高度的安全性。为了实现上文所述目的提出了一种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
根据本发明,所述驱动单元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的外表面能够始终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地在所述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移动。在本申请的范围内,术语“门”用于表示活动部件、活动盖板、活动的盖子或类似部件。这里支座元件可以构成把手装置的壳体的一部分和/或构造成框架结构以及可以用作把手装置在活动部件上的安装辅助结构。
本发明的构思在于,实现一种具有尽可能少的部件的简单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实现了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简单、稳定且无故障的转移。只要把手部分的外表面平行于门的外侧移动,则有利地降低了把手部分可能停留在中间位置的风险。由此可以简化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的移动路径,由此也可以简化对把手部分的驱动。由此,还可以将驱动作用稳定地传递到把手部分上。这里,所述驱动单元能够仅以一个可能是驱动轴或驱动杆的驱动元件并且仅以一个传递元件完成工作,以便简单且稳定地将驱动作用传递到把手部分上。换而言之,所述驱动单元仅利用驱动轴和把手部分之间的一个传递件就实现了,使得驱动元件沿驱动轴、例如平行于门外侧的运动转换成把手部分的例如基本上垂直于门外侧沿线性轨道或者接近垂直于门外侧沿弧形轨道的运动。
根据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单元可以具有线性驱动装置。这种驱动单元在驱动轴或者在驱动元件上产生平移运动,所述平移运动简单并且稳定以及能传递大驱动力。因此,通过线性驱动装置,驱动单元可以稳定地产生把手部分沿预先给定的移动路径的运动。所述移动路径有利地可以通过传递件有利地参与到驱动轴和把手部分之间的驱动作用的传递链中。这里可以设想,由驱动轴的线性运动可以产生把手部分的弧形运动。同样可以设想,驱动轴的线性运动可以偏转确定的角度地、例如偏转90°地转换成把手部分同样为线性的运动。具有线性驱动装置的驱动单元此外还可以在较小的结构空间上产生较大的驱动作用。此外,线性驱动装置可以产生不同的力并且由此在把手部分移动时允许有不同的速度。线性驱动装置这里可以构造成液压、气动或机电式的驱动装置。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单元可以具有驱动元件,特别是驱动杆形式的驱动元件。这里所述驱动元件以用作驱动单元的活动的部件,这个部件平移地被驱动。这里有利的是,所述驱动元件能够沿线性的驱动轴线稳定地传递驱动作用。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元件能线性地且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以及平行于把手部分的外表面地移动。由此可以充分利用沿所述门的结构空间,同时有利地可以减小沿门的横向方向的通常受限的结构空间。由此门可以设计得更轻并且更薄,这使得门的安装变得容易,使得门的结构变得更轻和更简单以及提高了活动部件的操作舒适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单元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传递元件,以便将驱动作用从驱动元件传递到把手部分。这里,所述传递元件例如是指驱动元件与把手部分之间的驱动链中唯一的传递件,所述传递件设计成,用于使驱动元件的驱动方向转向并传递到把手部分上。这里有利的是,由此可以由驱动元件的线性运动产生把手部分的偏转的、例如偏转约90°的角度的运动。由此,可以由驱动元件的简单且稳定的运动产生把手部分的经转换的、但仍稳定的运动。
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单元可以具有两个传递元件,所述传递元件可以在端侧作用在驱动元件上。这里指的是驱动链中相同的传递件,所述传递件可以构造成双重的。所述两个传递元件这里对称地在把手部分的两个端侧包围把手部分。这里,两个传递元件同步地用作驱动链中的同一个传递件并且更多地用于,在驱动元件上实现两个对称的作用点,并且在把手部分上同样实现两个对称的作用点,以便在两侧执行从驱动元件到把手部分的传递作用并由此稳定所述传递作用。这里有利的是,借助于两个设置在端侧的传递元件甚至可以均匀地并且由此无故障地驱动长形的把手。
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在两个传递元件之间可以设有连接元件,例如连杆形式的连接元件,以便使传递元件的运动同步。所述连接元件这里可以如同梯子架一样在传递元件之间延伸并且可以基本上平行于门外侧以及平行于把手部分的外表面定向。这里连接元件有利地使从驱动元件到两个传递元件的传递作用以及两个传递元件的运动均匀化。这里所述连接元件可以部分地跟随把手部分的运动,其方式是,所述连接元件可以基本上平行于门外侧地运动。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连接元件可以分别能绕能与第一传递元件一起以及能与第二传递元件一起运动的第四轴摆动地支承。这里有利的是,由此在从驱动元件向把手部分传递驱动作用时可以改变驱动元件与传递元件之间的、以及传递元件与连接元件之间的角度。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能绕能与驱动元件一起运动的第一轴摆动地支承在驱动元件上和/或能绕能与把手部分一起运动的第二轴摆动地支承在把手部分上。由此可以有利地以驱动元件与传递元件之间以及传递元件与把手部分之间的变化的角度实现驱动作用的传递链。这里可以充分利用沿门外侧的结构空间,以便执行驱动元件平行于门外侧的线性运动。通过能摆动的驱动元件,此时甚至可以使这个运动在很小的结构空间上转向到相对于门外侧的横向方向上,从而把手部分能够基本上垂直于门外侧地从门中的开口中移出。
此外,所述驱动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使所述止挡面与把手部分作用连接,以便对向把手部分传递的驱动作用提供辅助。但在正常运行中,所述止挡面不与把手部分发生作用接合。此时,优点在于,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在把手装置冻结时,可以在驱动元件和把手部分之间提供附加的以及直接的作用面,以便提高传递到把手部分上的驱动作用并破除门中的开口与把手部分的外表面之间的缝隙中可能存在的冰。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把手部分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应急元件,在紧急情况下能使所述应急元件与止挡面作用连接,以便对传递到把手部分上的驱动作用提供辅助,在正常情况下所述应急元件特别是与止挡面隔开间距。这里所述传递元件可以在对驱动元件的作用点处具有长孔,以便在把手部分冻结在所述活动部件中的开口中的情况下实现驱动元件的确定空程(Nachlauf),直至驱动元件的止挡面与把手部分的应急元件可以发生作用接合。由此可以有利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实现破冰功能。
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设想,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构造成直的或弯曲的杆件的形式。这种构件在制造上是有利的并且在装配上是简单的。直的传递元件在驱动时是特别是稳定的,而弯曲的传递元件有利地可以减小传递驱动作用所需的结构空间。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支座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导向滑槽,以便稳定把手部分在所述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运动。由此把手部分的运动可以通过导向滑槽形的形状预先规定,并且所述导向滑槽可以用作用于通过驱动单元实现的传递机构的附加的导向辅助结构。此外,这里可以设想的是,所述支座元件可以具有两个导向滑槽,以便从两个端侧对把手部分的运动提供支撑。由此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把手部分的导向中的稳定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滑槽、特别是所述两个导向滑槽可以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能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的外表面地运动。由此所述把手部分可以具有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的运动方向。由此可以稳定地并且有控制地实施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与工作位置之间的转移。此外根据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滑槽、特别是所述两个导向滑槽可以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的外表面定向。由此可以简单地并且以较少的耗费制造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滑槽、特别是所述两个导向滑槽。通过这种一个或多个导向滑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以简单的方式实现把手部分简单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过程使得把手部分可以稳定地且可靠地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转移。
这里还可以设想的是,所述把手部分可以具有一个凸轮、特别是两个凸轮,所述凸轮嵌入所述导向滑槽、特别是所述两个导向滑槽中。由此可以实现导向滑槽与把手部分的简单且可靠的配合作用。
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支座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止挡元件,以便在侧向和/或向后限定所述把手部分在所述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运动。这里有利的是,所述止挡元件使得所述把手部件不会意外地实施在预先规定的移动路径之外的不希望的运动。此外,由此还避免了支座元件在所述运动期间可能发生停留。此外同样可以设想的是,所述支座元件可以具有两个止挡元件,以便从两个端侧对把手部分的运动提供支撑。由此可以更为稳定地和可靠地实施把手部分的运动。此外,支座元件可以在把手部分的后面具有一个、两个或三个止挡元件,以便防止把手部分的越过静止位置缩回。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驱动单元可以构造成自锁的。由此可以实现这样的优点,即,至少在工作位置中可以针对突然的猛力关闭(Zuschlagen)或不希望的猛力打开(Ausschlagen)对把手部分提供保护。由此可以避免不期望的以及过于强力的对所述把手部分的操作。这里可以设定的是,所述驱动元件和所述传递元件在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中可以是能接近相互垂直地定向的,以便防止把手部分无意中地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由此驱动元件和传递元件可以成形一个T形结构所述T形结构是被锁止的,以防止传递元件突然撞击到驱动元件上。但根据本发明,通过有意地且温和地操作把手部分或驱动单元可以重新解除所述T形结构,以便使把手部分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在把手部分的静止位置中,驱动元件与传递元件此时相互成锐角设置。
根据本发明可以设想的是,所述驱动单元和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在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中能相互成75°至90°、特别是80°至88°、优选84°至86°的角度地定向,以便防止把手部分无意中地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这样的角度有利地足够接近90°,以便通过传递元件挡靠到驱动元件上阻止其解除基本上相互垂直的定向。但这样的角度可以有利地允许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对所述把手部分或驱动元件进行有意的且温和的操作,以便使把手部分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中。
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可以设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特别是两个弹簧元件,以便对把手部分从工作位置到静止位置中的运动提供辅助。由此可以有利地解除驱动元件相对于传递元件基本上相互垂直的定向,或者换而言之可以通过弹簧力辅助解除传递元件与驱动元件之间的T形结构,以便在工作位置中对于谨慎的操作顺从地解除驱动单元的自锁。
这里,第一弹簧元件可以挡靠在驱动元件上,以便从移出位置向缩回位置中加载所述驱动元件,在驱动元件的缩回位置中,把手部分处于静止位置中,而在驱动元件的移出位置中,把手部分处于工作位置中。由此,可以将驱动元件加载到缩回的位置中,以便确保,甚至尽管存在驱动单元的自锁作用,也可以通过温和的操作将把手部分转移到静止位置中。
此外可以设定,第二弹簧元件可以挡靠在把手部分上,以便从工作位置向静止位置中加载把手部分。由此可以实现这样的优点,即通过缓慢有意识的操作把手部分可以从工作位置进入静止位置中并且把手部分不会停留在移出的工作位置中。
此外可以设想的是,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构造成三角形的形式。由此可以实现这样的优点,即,传递元件可以具有三个作用点,以便以一个作用点作用在驱动元件上,以第二作用点作用在把手部分上,而最后以第三作用点构成能摆动的可以用于将传递元件能摆动地固定在支座元件上的轴。在此,所述可摆动的轴可以有利地起到传递元件在支座元件上的支撑点的作用。由此,可以更为稳定地且更为可靠地驱动传递元件并且甚至使驱动作用也更为稳定地传递给把手部分。由此,驱动元件的线性运动首先转换成传递元件的弧形运动,以便最终实现把手部分基本上垂直于门外侧的相应运动。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具有、特别是分别具有用于驱动元件的长孔,以便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驱动元件一起运动的第一轴。由此可以实现多个优点。一方面,由此可以实现的是,驱动元件的线性运动能够转换成传递元件的弧形运动,其方式是,传递元件能以可变的半径沿所述长孔作用在驱动元件上。另一方面,由此可以确保的是,在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中沿所述长孔可能还存在一定空隙,从而在驱动元件和传递元件停止时,仍能略微更远地将把手部分从门外侧中的开口中拉出,并且例如以便打开门。由此可以实现的是,在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中所述把手部分可以是能运动的,以便为了操作门而对其进行操作。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能绕、特别是分别能绕固定的第三轴摆动地支承在支座元件上。这样,传递元件可以以一个作用点支撑在支座元件上,以便将驱动作用可靠地传递给把手部分。
此外本发明可以设定,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可以具有、特别是分别具有用于把手部分的长孔,以便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把手部分一起运动的第二轴。由此可以实现这样的优点,即传递元件的弧形运动可以转换成把手部分从静止位置进入工作位置的线性运动并且可以相反地进行转换。把手部分的线性运动是有利的,因为这种线性运动可以简单且可靠地例如借助于导向滑槽在支座元件上得到支撑并且因为这种线性运动是最不易发生故障的。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想的是,所述支座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止挡导向结构,以便稳定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运动,所述支座元件特别是可以具有两个止挡导向结构。由此可以在把手部分的至少一个端侧上或在两个端侧上实现至少一个连贯的止挡,以便确保,把手部分不会朝侧向冲出,并且把手部分能够可靠地跟随预先规定的移动路径。
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把手部分可以具有传感器,以便当用户用手握入把手凹槽时自动地启动所述活动部件的开启。由此可以实现简单和直观地操作所述门,这种操作可以在不在把手部分上进行拉动的情况下完全自动地执行。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把手部分可以在外表面上具有开关,以便自动地启动把手部分从工作位置向静止位置中的转移。用户会凭直觉希望操作所述把手部分的外表面上的所述位置,以便使把手部分缩回。此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设定,所述把手部分可以例如在一个上部的平面侧上具有传感器,以便通过叩击所述传感器自动启动对活动部件的锁定。通过在把手部分的上侧上进行叩击可以便利且易于领会地触发门的锁定。由此可以使把手部分的操作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在这样的位置处实现相应的传感器和开关的定位,对于用户而言,对于相应的操作可以直观地发现所述位置。由此可以将把手装置的操作设计得更为舒适。
根据本发明,所述把手装置可以构造成机动车辆的无钥匙启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述把手装置特别是可以在没有机械锁芯的情况下锁定和/或解锁所述活动部件。由此可以提供一种自动系统,从而在无需主动使用车钥匙的情况下解锁或锁定机动车辆。把手部分自动的移出和缩回可以有利地提高机动车辆的操作舒适性。
此外可以设想的是,所述把手装置具有发送和接收单元,以便执行对用户的权限询问。由此可以有利地直接在把手装置上验证要操作把手装置的用户的权限。这里可以设想的是,所述发送和接收单元可以直接设置在可运动的把手部分上,但或者也可以静止地安装在支座元件上。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其他有利的措施和优点由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得出。在图中以多个实施例来表现本发明。其中:
图1a从上面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示例图;
图1b从端侧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示例图;
图1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示例图;
图2a至2e借助于图1的把手装置示出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示例性移动路径;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示例图,所述把手装置具有弹簧元件并且把手部分处于工作位置中;
图4a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示例图,其中把手部分处于静止位置中;
图4b示出根据图4a的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其中把手部分处于工作位置中;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示例图;
图6a至6e借助于图5的把手装置示出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示例性移动路径;
图7示出根据图5的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其中,把手部分处于工作位置中;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的另一个实施形式的示例图;
图9a至9e借助于图8的把手装置示出把手部分在静止位置和工作位置之间的示例性移动路径;以及
图10示出根据图8的本发明的把手装置,其中,把手部分处于工作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3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处于静止位置I中的表面平齐的把手部分11的把手装置10。所述把手部分11根据本发明用于操作,例如打开活动部件,如例如车门。所述把手装置10这里固定在支座元件12上,所述支座元件12可以用作用于将把手装置10固定在所述活动部件上的壳体或框架结构。为了最终能够操作把手部分11,借助于驱动单元20能在图1a和图2a中示出的表面平齐的静止位置I和在图2e和图3中示出的工作位置II之间驱动所述把手部分11。如由图1a可见的那样,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中以外表面11a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表面平齐地布置。在图2e和3中示出的工作位置II中,把手部分11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中的开口101中移出,此时,在这个移出的工作位置II中能够操作把手部分11以打开所述活动部件。这里可以设想的是,把手部分11还可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中的开口101中被拉出一段距离,以便打开所述活动部件。但备选地也可以设想,所述把手部分11可以具有非接触式的、例如电容式的传感器16,所述传感器16的监控范围可以朝把手部分11上的把手凹槽11d定向,以便通过握入把手凹槽11d而自动打开所述活动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驱动单元20这里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在把手部分11的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始终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移动。驱动单元20这里包括驱动轴或驱动杆形式的驱动元件21并且仅包括一个双重的传递元件22.1、22.2,用于简单且稳定地从线性驱动装置23向把手部分11传递驱动作用。所述双重的传递元件22.1、22.2这里构成驱动元件21和把手部分11之间唯一的传递件。线性驱动装置23这里产生驱动元件21沿线L1的平移运动,所述线L1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并且平行于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地延伸。沿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的平移运动使得,能充分利用沿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的结构空间并减小垂直于所述外侧的尺寸紧张的结构空间。驱动元件21这里可以在图1a和2a中示出的缩回的位置1和在图2e和3中示出的移出的位置2之间移动。在驱动元件21的缩回的位置1中,把手部分11处于静止位置I中,而在驱动元件21的移出的位置2中,把手部分11处于工作位置II中。下面参考图2a至2e来说明驱动单元20的运动过程和把手部分11的移动路径L3。
根据本发明,驱动单元20可以仅利用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实现功能,以便从驱动元件21向把手部分11传递驱动作用。这里,采用两个对称设置的传递元件22.1、22.2是有利的,从而能在两侧向把手部分11传递驱动作用并由此实现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稳定的、预先规定的移动路径L3。第一传递元件22.1这里设置在把手部分11的左边,而第二传递元件22.2设置在把手部分的右边。两个传递元件22.1、22.2构成根据本发明的驱动链中的同一个传递件,所述传递件至少构造成双重的,以便在两侧包围把手部分11。这里,两个传递元件22.1、22.2彼此同步地作用并用于在驱动元件21上建立两个对称的作用点A1、A2,以便分接驱动作用。这里,传递元件22.1、22.2分别在一个第一轴A1、A2上与驱动元件21能摆动地连接。两个传递元件22.1、22.2此外还用于在把手部分11上建立两个对称的作用点B1、B2,以便对称地将驱动作用从驱动元件21传递给把手部分11并由此稳定制动作用。这里,传递元件22.1、22.2分别在一个能摆动的第二轴B1、B2上与把手部分11连接。这里有利的是,借助于两个设置在端侧的传递元件22.1、22.2甚至可以均匀并且由此无故障地驱动长形的把手部分11。通过驱动元件21与相应传递元件22.1、22.2之间以及相应传递元件22.1、22.2与把手部分11之间的能摆动的连接,能够以可变的角度传递驱动作用。在图1a的实施例中,驱动元件21沿线L1的线性运动转换成相应传递元件22.1、22.2的弧形运动L2并最终转换成把手部分11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的线性运动L3。
根据图1a的实施例,传递元件22.1、22.2构造成直杆的形式,所述传递元件22.1、22.2同样可以构造成弯曲的传递元件22.1、22.2,如下面在图4a和4b中示出的那样,以便例如减小沿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的方向的必要的结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支座元件12根据图1a的实施例构造成具有两个对称的导向滑槽13.1、13.2,以便在两侧对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与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提供支撑并且由此稳定所述运动。但同样可以设想的是,仅一个导向滑槽13.1、13.2可能就足以支撑把手部分11的线性运动。导向滑槽13.1、13.2还在图1b中用朝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中的开口101的端侧视图示出,把手部分11能从所述开口中移出到其工作位置II中。导向滑槽13.1、13.2这里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并且垂直于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定向并且有助于始终平行于外侧100地执行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分别由一个凸轮11.1、11.2与相应的导向滑槽13.1、13.2配合作用,所述凸轮11.1、11.2在把手部分11下面模制而成并可以嵌入相应的导向滑槽13.1、13.2中。
如进一步在图1a中所示,支座元件12可以构造成具有多个止挡元件12.1、12.2、12.3、14.1、14.2,以便借助于侧向的止挡元件14.1、14.2朝把手部分11的侧面以及借助于后面的止挡元件12.1、12.2、12.3向后限定把手部分11的运动。在本发明的在图5至10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把手部分11下方在支座元件12上设置另外的止挡元件12.4、12.5,以便使得把手部分11易于在支座元件12上滑动,其方式是,在把手部分11和支座元件12之间将接触面减小到止挡元件12.4、12.5上。
图1c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形式,其中突出显示了驱动元件21上的止挡面21b,在紧急情况下、例如在把手部分11在开口101内部冻结时可以使所述止挡面与把手部分11上的应急元件11b作用连接,以便对把手部分11从静止位置I向工作位置II的转移提供辅助。但在图1c示出的正常情况下,应急元件11b与止挡面21b隔开间距。这里相应的传递元件22.1、22.2在对驱动元件21的作用点A1、A2处构造成分别具有长孔22.3、22.4,以便在把手部分11冻结在活动部件上的开口101中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驱动元件21一定的空程,直至驱动元件21的止挡面21b能与把手部分11的应急元件11b作用接合。由此,例如可以实现一种破冰功能,其方式是,驱动作用可以附加地通过驱动元件21的止挡面21b传递到把手部分11的应急元件11b上。此外,通过相应的长孔22.3、22.4还可以实现这样的优点,即将把手部分11还要略微更远地从工作位置II中拉出,以便实现打开所述活动部件。
图2a至2e示出根据把手装置10按图1a的实施例的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过程。这里驱动元件21线性地沿线L1被驱动。在图2a中,驱动元件21处于其缩回的位置1中。此时,驱动元件21和传递元件22设置成相互成锐角。在根据图2a的位置和根据图2e的位置之间,驱动元件21从左向右一直移动到其最外侧的位置,或者说或一直移动到其移出的位置2。在驱动元件21从左向右运动期间,传递元件22.1、22.2沿箭头L2绕各自的第一轴A1、A2向下摆动,从而把手部分11能沿线L3从上面由其根据图2a的静止位置I向下线性移动到根据图2e的工作位置II中。由于传递元件22.1、22.2与把手部分11之间在相应第二轴B1、B2上能摆动的连接,传递元件22.1、22.2的能摆动的运动可以转换成把手部分11的线性运动。此外,支座元件12上的导向结构13.1、13.2至少部分地对把手部分11沿线L3的平移运动过程提供支撑。
图3示出处于工作位置II中的根据本发明的把手部分11。这里可以看到,驱动元件21和传递元件22.1、22.2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相互近似垂直地定向。驱动元件21相对于传递元件22.1、22.2这样的定向能防止把手部分11无意中突然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这里驱动单元20自锁地起到防止传递元件22.1、22.2突然冲撞到驱动元件21上的作用。这里可以设想的是,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驱动元件21与传递元件22.1、22.2之间的角度α可以接近为90°、例如在75°至90°之间、特别是在80°至88°之间、优选在84°至86°之间。在本发明的意义上,驱动元件21相对于传递元件22.1、22.2这样的定向只能通过有意且温和地操作把手部分11或驱动单元20重新解除。这样的运动过程可以反向地从根据图2e的位置向根据图2a的位置返回地执行,以便将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
此外,图3还示出,可以在驱动元件21上设置第一弹簧元件15.1,以便将驱动元件21从根据图3或图2e的移出的位置2中向根据图1a或图2a的缩回的位置中加载。由此可以确保,驱动元件21尽管相对于传递元件22.1、22.2具有近似垂直的定向,仍能够转移到根据图1a或图2a的缩回的位置1中。此外,图3还示出,可以在把手部分11上设置第二弹簧元件15.2,以便将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中向静止位置I中加载。由此可以确保,尽管驱动元件21有相对于传递元件22.1、22.2自锁的定向,仍可以通过缓慢的有意识的操作使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为此根据本发明可以设定,能手动地将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例如通过沿箭头-L3按压把手部分来实现所述转移。但备选地也可以设想,可以设有开关17,可以为了使把手部分11自动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而操作所述开关。这种开关17在图3、7和10中示例性示出。
此外,图3、7和10还示出,把手部分11可以具有非接触式的、例如电容式的传感器16,以便当用户将手握入把手部分11上的把手凹坑11d时自动地启动活动部件的开启。由此,可以实现对所述活动部件简单且直观的操作,甚至不需要在把手部分11上进行拉动。此外,把手部分11可以具有另一个非接触式的、例如在上部的平面侧11c上的传感器18,以便通过轻叩传感器18或者通过简单地靠近传感器18自动启动把手部分11的回缩和所述活动部件的锁定。由此可以使把手部分11的操作全自动化并且将把手装置10的操作设计得更为舒适。这里可以设想,把手装置10可以是机动车辆的无钥匙启动系统的一部分,所述把手装置能够特别是无需机械锁芯的锁定和/或解锁所述活动部件。由此,可以提供一种自动的系统,从而在无需主动使用车锁的情况下解锁或锁定所述活动部件。自动移出和缩回的把手部分11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可以进一步提高所述活动部件的操作舒适性。这里可以设想,把手装置10可以例如在支座元件12上具有发送和接收单元19,以便对用户执行权限询问。由此,可以有利地直接在把手部分11的附近询问靠近的用户的权限,以便打开活动部件。
图4a和4b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另一个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传递元件22.1、22.2可以构造成弯曲的。由此可以减小把手装置10在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的方向上的结构空间,该结构空间多数情况下尺寸紧张。此外,图4a和4b示出,在两个传递元件22.1、22.2之间可以设置连杆形式的连接元件23,以便使传递元件22.1、22.2的运动同步。连接元件23可以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平行于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定向。连接元件23这里确保,驱动作用能从驱动元件21均匀地传递到两个传递元件22.1、22.2上。连接元件23这里可以部分地跟随把手部分11的根据图2a至2e的运动,其方式是,使连接元件23基本上平行于门的外侧100向下移动。连接元件23这里能分别绕第四轴D1、D2摆动地与第一传递元件22.1和第二传递元件22.2一起支承。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另一个实施形式,根据该实施形式,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构造成三角形的形式。所述传递元件22.1、22.2因此可以构成三个作用点,以便以一个作用点A1、A2作用在驱动元件21上、以第二作用点B1、B2作用在把手部分11上,并最终以第三作用点C1、C2构成固定的轴C1、C2,所述固定的轴C1、C2用于能摆动地将传递元件22.1、22.2固定在支座元件12上。第三轴C1、C2这里可以用作支座元件12上用于传递元件22.1、22.2的支点。由此,可以更为稳定且更为可靠地驱动传递元件22.1、22.2,并且因此驱动作用可以更为稳定且更为可靠地传递到把手部分11上。根据把手装置的这个实施形式,驱动元件21的线性运动可以转换成传递元件22.1、22.2的弧形运动L2。
在根据图5的实施例中,如图6a至6b所示,把手部分11同样弧形地以L3运动,在把手部分11的根据图6a的静止位置和根据图6e的工作位置II之间的每个位置中,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都始终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移动。由此可以避免把手部分11发生停留。在作用点A1、A2处,相应的传递元件22.1、22.2构造成分别具有用于驱动元件21的长孔22.3、22.4,以便在长孔22.3、22.4中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驱动元件21一起运动的第一轴A1、A2。因此,使得驱动元件21的线性运动由此能转换成传递元件22.1、22.2的弧形运动L2。在这个实施例中,可以放弃使用导向滑槽13.1、13.2,由此把手部分11可以在两个止挡元件14.1、14.2之间实施弧形运动L3。
图7示出最终处于根据图6e的工作位置II中的把手部分11。通过驱动元件21沿箭头-L1运动返回,驱动元件21可以从移出的位置2移动返回到根据图5和6a的缩回的位置1。这里,可以通过沿箭头-L3按压手动地或借助于开关17自动地操作把手部分11。在这个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用于自动打开活动部件的传感器16和用于自动使把手部分11回缩以及用于锁定所述活动部件的传感器18。
如借助于图8至10示出的那样,本发明可以设想另一个根据本发明的把手装置10的实施例,根据该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可以具有一个、特别是分别具有一个长孔22.5、22.6,以便在长孔22.5、22.6中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把手部分11一起运动的第二轴B1、B2。由此,传递元件22.1、22.2的弧形运动L2可以转换成把手部分11从静止位置I到工作位置II中的线性运动L3,如图9a至9e示出的那样。把手部分11的线性运动L3可以简单且可靠地在支座元件12上例如借助于导向滑槽13.1、13.2或止挡导向结构14.2来支撑。此外,把手部分11的线性运动L3是有利的,因为这种运动是最不易发生故障的。根据图9a至9e的止挡导向结构14.2可以与止挡元件14.1一起从两个端侧限制并由此支撑把手部分11的运动。由此,可以在把手部分11的一个端侧上实现至少一个连贯的止挡。
图10示出最终处于根据图9e的工作位置中的把手部分11。通过驱动元件21沿箭头-L1的返回运动,驱动元件21可以从移出的位置2返回移动到根据图8和9a的缩回的位置1。此时,可以通过沿箭头-L3进行推压手动地或借助于开关17自动地操作把手部分11,以便使其从工作位置II移动回到静止位置I中。在这个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有用于自动打开活动部件的传感器16和用于自动使把手部分11缩回以及用于锁定所述活动部件的传感器18。
最后要指出的是,前面说明的实施例可以任意地相互组合,从而针对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特征也可以存在于其他实施例中。
附图标记列表
10 把手装置
11 把手部分
11a 把手部分的外表面
11b 把手部分上的应急元件
11c 把手部分的上部平面侧
11.1 凸轮
11.2 凸轮
12 支座元件
12.1 后止挡元件
12.2 后止挡元件
12.3 后止挡元件
13.1 导向滑槽
13.2 导向滑槽
14.1 端侧的止挡元件
14.2 端侧的止挡元件/止挡导向结构
15.1 第一弹簧元件
15.2 第二弹簧元件
16 用于打开活动部件的传感器
17 用于使把手部分从工作位置转移到静止位置的开关
18 用于锁定活动部件的传感器
20 驱动单元
21 驱动元件/驱动杆/驱动轴
21b 驱动元件上的止挡面
22.1 第一传递元件
22.2 第二传递元件
22.3 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用于驱动元件的长孔
22.4 第二传递元件上的用于驱动元件的长孔
22.5 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用于把手部分的长孔
22.6 第二传递元件上的用于把手部分的长孔
23 连接元件/连杆
100 活动部件的外侧/门的外侧
101 用于把手部分的开口
A1 驱动元件上的用于第一传递元件的能运动的第一轴
A2 驱动元件上的用于第二传递元件的能运动的第一轴
B1 用于第一传递元件的能与把手部分一起运动的第二轴
B2 用于第二传递元件的能与把手部分一起运动的第二轴
C1 支座元件上的用于第一传递元件的固定的第三轴
C2 支座元件上的用于第二传递元件的固定的第三轴
D1 第一传递元件上的用于连接元件的能运动的第四轴
D2 第二传递元件上的用于连接元件的能运动的第四轴
L1 驱动元件的线性运动
L2 传递元件的能摆动的运动
L3 把手部分的线性/弧形运动
α 在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中驱动元件与传递元件之间的
角度
I 把手部分的静止位置
II 把手部分的工作位置
1 驱动元件缩回的位置
2 驱动元件移出的位置

Claims (45)

1.用于机动车辆的活动部件的把手装置(10),具有:
用于操作所述活动部件的把手部分(11),
用于将把手装置(10)固定在所述活动部件上的支座元件(12),
所述把手部分(11)能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运动地支承在支座元件(12)上,
所述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中能以外表面(11a)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表面平齐地设置,
所述把手部分(11)在工作位置(II)中能够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中的开口(101)中移出,
并且在工作位置(II)中能操作所述把手部分(11)以打开所述活动部件,
以及驱动单元(20),用于在所述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驱动所述把手部分(11),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能够始终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地在所述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移动,
其中所述驱动单元(20)具有驱动元件(21),所述驱动元件(21)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面(21b),在紧急情况下能够使所述止挡面(21b)与把手部分(11)作用连接,以便对作用到把手部分(11)上的驱动作用提供辅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部件是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具有线性驱动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构造成驱动杆形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能线性地且平行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平行于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地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具有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以便将驱动作用从驱动元件(21)传递到把手部分(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具有两个传递元件(22.1、22.2),所述传递元件(22.1、22.2)在端侧作用在驱动元件(21)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两个传递元件(22.1、22.2)之间设有连接元件(23),以便使传递元件(22.1、22.2)的运动同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23)是连接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23)分别能绕能与第一传递元件(22.1)一起运动以及能与第二传递元件(22.2)一起运动的第四轴(D1、D2)摆动地支承。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能绕能与驱动元件(21)一起运动的第一轴(A1、A2)摆动地支承在驱动元件(21)上和/或能绕能与把手部分(11)一起运动的第二轴(B1、B2)摆动地支承在把手部分(11)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分(11)具有至少一个应急元件(11b),所述应急元件(11b)在紧急情况下能与止挡面(21b)作用连接,以便对作用到把手部分(11)上的驱动作用提供辅助。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在正常情况下所述应急元件(11b)与止挡面(21b)隔开间距。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构造成直的或弯曲的杆件的形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元件(12)具有至少一个导向滑槽(13.1、13.2),以便稳定把手部分(11)在所述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元件(12)具有两个导向滑槽(13.1、13.2)以便从两侧对把手部分(11)的运动提供支撑。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滑槽(13)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11)能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地运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导向滑槽(13)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定向。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向滑槽(13.1、13.2)构造成,使得把手部分(11)能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地运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导向滑槽(13.1、13.2)垂直于所述活动部件的外侧(100)以及垂直于所述把手部分(11)的外表面(11a)定向。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分(11)具有一个或两个凸轮(11.1、11.2),所述凸轮(11.1、11.2)嵌入所述导向滑槽(13)。
22.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部分(11)具有一个或两个凸轮(11.1、11.2),所述凸轮(11.1、11.2)嵌入所述两个导向滑槽(13.1、13.2)中。
2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元件(12)具有至少一个止挡元件(14.1、14.2),以便稳定把手部分(11)在所述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元件(12)具有两个止挡元件(14.1、14.2),以便从两个端侧对把手部分(11)的运动提供支撑。
2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20)构造成自锁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传递元件(22.1、22.2)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能接近相互垂直地定向,以便防止把手部分(11)无意中地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
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能相互成75°至90°的角度(α)地定向,以便防止把手部分无意中地从工作位置(II)转移到静止位置(I)中。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能相互成80°至88°的角度(α)地定向。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元件(21)和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在把手部分(11)的工作位置(II)中能相互成84°至86°的角度(α)地定向。
3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设有至少一个弹簧元件(15.1、15.2),以便对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到静止位置(I)中的运动提供辅助。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设有两个弹簧元件(15.1、15.2)。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第一弹簧元件(15.1)挡靠在驱动元件(21)上,以便从移出位置(2)向缩回位置(1)中加载所述驱动元件(21),在驱动元件(21)的缩回位置(1)中,把手部分(11)处于静止位置(I)中,而在驱动元件(21)的移出位置(2)中,把手部分(11)处于工作位置(II)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弹簧元件(15.2)挡靠在把手部分(11)上,以便从工作位置(II)向静止位置(I)中加载把手部分(11)。
3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构造成三角形的形式。
3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具有用于驱动元件(21)的长孔(22.3、22.4),以便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驱动元件(21)一起运动的第一轴(A1、A2)。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分别具有用于驱动元件(21)的长孔(22.3、22.4)。
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能绕固定的第三轴(C1、C2)摆动地支承在支座元件(12)上。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分别能绕固定的第三轴(C1、C2)摆动地支承在支座元件(12)上。
3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具有用于把手部分(11)的长孔(22.5、22.6),以便能线性运动地且能摆动地容纳能与把手部分(11)一起运动的第二轴(B1、B2)。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传递元件(22.1、22.2)分别具有用于把手部分(11)的长孔(22.5、22.6)。
4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元件(12)具有至少一个止挡导向结构,以便稳定把手部分(11)在静止位置(I)和工作位置(II)之间的运动。
4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把手部分(11)具有传感器(16),以便当用户用手握入把手凹槽(11d)时自动地启动所述活动部件的开启,和/或把手部分(11)在外表面(11a)上具有开关(17),以便自动地启动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向静止位置(I)中的转移,和/或所述把手部分(11)在一个上部的平面侧(11c)上具有传感器(18),以便自动启动把手部分(11)从工作位置(II)向静止位置(I)的转移和对活动部件的锁定。
4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装置(10)构造成机动车辆的无钥匙启动系统的组成部分,所述把手装置锁定和/或解锁所述活动部件。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装置在没有机械锁芯的情况下锁定和/或解锁所述活动部件。
4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把手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装置(10)具有发送和接收单元(19),以便执行对用户的权限询问。
CN201780035812.1A 2016-07-11 2017-06-23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12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6112689.6 2016-07-11
DE102016112689.6A DE102016112689A1 (de) 2016-07-11 2016-07-11 Griffvorrichtung mit einem flächenbündigen Griff
PCT/EP2017/065582 WO2018010939A1 (de) 2016-07-11 2017-06-23 Griffvorrichtung mit einem flächenbündigen griff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2584A CN109312584A (zh) 2019-02-05
CN109312584B true CN109312584B (zh) 2021-02-02

Family

ID=593132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81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312584B (zh) 2016-07-11 2017-06-23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90234122A1 (zh)
EP (1) EP3482024B1 (zh)
CN (1) CN109312584B (zh)
DE (1) DE102016112689A1 (zh)
WO (1) WO20180109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61913T3 (es) * 2017-05-16 2020-05-21 U Shin Italia Spa Control de manilla al ras
DE102017010196B3 (de) * 2017-10-30 2019-04-25 Daimler Ag Griffvorricht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tür
DE102017129431A1 (de) * 2017-12-11 2019-06-13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Bamberg Türgriffeinheit
CN109958348B (zh) * 2017-12-25 2022-01-28 伊利诺斯工具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隐藏式的把手总成
CN108222714B (zh) * 2018-02-05 2023-07-14 东方久乐汽车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良型隐藏式汽车门把手机构
JP6957390B2 (ja) * 2018-03-09 2021-11-02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CN108374615B (zh) * 2018-05-11 2023-07-28 中山市澳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门把手
JP7022657B2 (ja) * 2018-06-08 2022-02-18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アウトサイドハンドル装置
EP3581742B1 (fr) 2018-06-11 2020-05-27 U-Shin Italia S.p.A. Poignée de porte affleurante et son procédé de fonctionnement
KR102540440B1 (ko) 2018-06-15 2023-06-05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US11536058B2 (en) 2018-08-31 2022-12-27 Hyundai Motor Company Structure for connecting door latch cable to retractable outside door handle assembly for vehicle
KR102621229B1 (ko) * 2018-08-31 2024-01-04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US11859419B2 (en) * 2018-09-19 2024-01-02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Handle system for a vehicl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DE102019215078A1 (de) * 2018-10-02 2020-04-02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Flächenbündiger türgriff für ein fahrzeug
KR20200041004A (ko) * 2018-10-11 2020-04-2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KR102663985B1 (ko) 2018-11-13 2024-05-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출몰형 아웃사이드 도어 핸들 조립체
KR102143038B1 (ko) * 2018-12-03 2020-08-28 주식회사 성우하이텍 리트렉터블 도어핸들
DE102019100319A1 (de) * 2019-01-08 2020-07-09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Fahrzeugtürgriff
WO2020153695A1 (ko) * 2019-01-22 2020-07-30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차량 도어용 플러시 핸들
KR102144784B1 (ko) 2019-01-22 2020-08-18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차량 도어용 플러시 핸들
JP7026648B2 (ja) * 2019-02-08 2022-02-28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FR3093750B1 (fr) * 2019-03-12 2022-12-16 U Shin Italia Spa Poignée d’ouvra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9206293A1 (de) * 2019-05-02 2020-11-05 Witte Automotive Gmbh Bewegungsanordnung und Türgriffanordnung
FR3098539B1 (fr) * 2019-07-08 2022-01-07 U Shin Italia Spa Poignée d’ouvra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9122153A1 (de) * 2019-08-19 2021-02-25 Huf Hülsbeck & Fürst Gmbh & Co. Kg Griff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7313995B2 (ja) * 2019-09-11 2023-07-25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JP7271375B2 (ja) * 2019-09-11 2023-05-11 株式会社アルファ 車両のハンドル装置
DE102021207411A1 (de) * 2020-08-07 2022-02-10 Witte Automotive Gmbh Türgriffanordnung und Fahrzeugtür
US20240044170A1 (en) * 2021-04-14 2024-02-08 CARROLL Debra Vehicle occupancy reminder flap for exiting driv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2784A (zh) * 2011-11-23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正交构造的齐平的门扳手组件
CN103590658A (zh) * 2012-08-15 2014-02-1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垂直展开的齐平门把手
KR101637820B1 (ko) * 2015-03-24 2016-07-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002963C1 (en) * 1990-02-01 1991-07-11 Mercedes-Benz Aktiengesellschaft, 7000 Stuttgart, De Vehicle door handle grip - has handle movement controlled by individual swivel levers used to hinge it
JPH06191279A (ja) * 1992-12-24 1994-07-1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US9103143B2 (en) * 2011-09-26 2015-08-11 Tesla Motors, Inc. Door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s
DE102013112706A1 (de) * 2013-11-18 2015-05-21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System aus einem Türgriff und einer Betätigungseinrichtung für den Türgriff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2784A (zh) * 2011-11-23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正交构造的齐平的门扳手组件
CN103590658A (zh) * 2012-08-15 2014-02-1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垂直展开的齐平门把手
KR101637820B1 (ko) * 2015-03-24 2016-07-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리트랙터블 핸들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10939A1 (de) 2018-01-18
EP3482024B1 (de) 2020-11-18
DE102016112689A1 (de) 2018-01-11
CN109312584A (zh) 2019-02-05
US20190234122A1 (en) 2019-08-01
EP3482024A1 (de) 2019-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2584B (zh) 具有表面平齐的把手的把手装置
JP6986951B2 (ja) 無段差開放操作部
CN106256982B (zh) 用于车门的把手
EP3274531B1 (en) Retractable handle arrangement
CN107075887B (zh) 表面平齐的舒适把手
US9322191B2 (en) Grip device, in particular for a vehicle
KR102097056B1 (ko) 차량용 도어 잠금 장치
CN1975084B (zh) 车辆门闩操作装置
KR102342076B1 (ko) 자동차의 도어 또는 플랩을 열기 위한 장치
JP4759152B2 (ja) スライドドアのロックコントローラ
CN105917063A (zh) 由门把手和门把手的致动装置构成的系统
CN107152207B (zh) 改进的门锁致动器,尤其是内门锁致动器
US20130219976A1 (en) Locking Mechanism
EP2784252B1 (en) Motor vehicle lock
CN111836941A (zh) 用于车辆的门把手装置
CN101960082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3370488B (zh) 用于具有防恐慌功能的双门扇门组件的锁系统
CN113574241B (zh) 用于机动车门元件的开启设备
EP3783174A1 (en) Vehicle door latch device
CN107849876B (zh) 用于前罩的具有电驱动装置的安全设备
EP2694337B1 (en) Steering lock device
CN110573688B (zh) 用于机动车的锁
CN107956339B (zh) 操纵装置
CN114059863B (zh) 门把手配置和车门
KR20140093207A (ko) 스티어링 칼럼용 도난 방지 장치 및 관련 스티어링 칼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