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11515A - 车身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11515A
CN109311515A CN201780035590.3A CN201780035590A CN109311515A CN 109311515 A CN109311515 A CN 109311515A CN 201780035590 A CN201780035590 A CN 201780035590A CN 109311515 A CN109311515 A CN 109311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rame
gusset
support member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355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11515B (zh
Inventor
相马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311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11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11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61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covering undersurfaces of vehicles, e.g. wheel ho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76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mounting around heat sources, e.g. exhaust pi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4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exhau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15Acoustic or thermal insulation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s
    • B60R13/083Acoustic or thermal insulation of passenger compartments for fire walls or fl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车身下部结构具备架设于车辆的地板通道(18)的通道支撑件(22)。通道支撑件(22)具有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及后凸部(73)。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及后凸部(73)的宽度尺寸分别均等地形成。通过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及后凸部(73)而使通道支撑件(22)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通道支撑件(22)以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左右的端部(22a、22b)成为最大值且在中央部(22c)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形成。

Description

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本申请基于在2016年7月1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特愿2016-137173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下部结构,已知有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架设有地板下支撑件(以下,称为通道支撑件)的结构。通过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架设通道支撑件,从而能够利用通道支撑件抑制地板通道以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5-151018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地板通道的前端部与发动机室相邻。因而,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配置有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特别是催化剂、腔室等大的排气系统部件)。因此,如专利文献1的车身下部结构那样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架设有通道支撑件的情况下,认为排气系统部件与通道支撑件发生干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地板通道以打开的方式变形且能够抑制与排气系统部件的干涉的车身下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地板通道,其从车辆的底板向上方隆起,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通道支撑件,其架设于所述地板通道而向车宽方向延伸,所述通道支撑件具有:前凸部,其设置于车身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延伸;中央槽部,其设置于所述前凸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前凸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后凸部,其设置于所述中央槽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中央槽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均等地形成,且通过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而使所述通道支撑件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所述通道支撑件以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成为最大值且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将所述中央部的前缘部、后缘部弯曲形成。
这样,以在通道支撑件的中央部使宽度尺寸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将中央部的前缘部、后缘部弯曲形成。因而,在通道支撑件的中央部能够抑制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特别是催化剂、腔室等大的排气系统部件)的干涉。
由此,在排气系统部件的密度高且与排气系统部件接近的位置、即发动机室紧后方的地板通道的前端部,能够在配置有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的部位配置通道支撑件。
在此,通道支撑件通过前凸部、中央槽部、后凸部而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另外,将前凸部、中央槽部、后凸部的各宽度尺寸均等(具体而言,在全长上均等)地形成。由此,包括通道支撑件的宽度窄的中央部在内,在通道支撑件的全长上能够较大地确保截面积(断面二次矩),并且在通道支撑件的全长上能够抑制应力集中。
因而,例如在将地板通道的开口扩宽的拉伸载荷、将开口缩小的压缩载荷输入到通道支撑件时,输入的载荷能够由通道支撑件的宽度窄的中央部支承(传递)。
由此,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来抑制因输入到通道支撑件的拉伸载荷而使地板通道的开口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另外,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来抑制因输入到通道支撑件的压缩载荷而使地板通道的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即,缩小)的情况。
(2)在上述(1)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还具备:通道下方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且连结所述通道支撑件;地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及角板,其将所述通道下方框架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
这样,在底板的下表面设置通道下方框架,在通道下方框架上连结通道支撑件。由此,能够通过通道下方框架来提高地板通道的刚性、强度。
而且,通过角板将通道下方框架与地板框架连结。由此,能够通过地板框架进一步提高地板通道的刚性、强度。
(3)在上述(2)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底板具有架设有所述地板通道的底板隆起部,在所述底板隆起部的下表面设有所述通道下方框架,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以水平状态配置。
这样,在底板上形成有底板隆起部。由于存在底板隆起部,因此能够使通道支撑件、通道下方框架、角板、底板成为大致水平状态。
由此,能够将最低离地高度设定得低,且能够在底板隆起部的下方配置燃料配管、线缆类等。此外,通过使通道支撑件和角板为直线状,从而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拉伸载荷、压缩载荷的耐受。
(4)在上述(2)或(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通过共用的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因而,例如能够将输入到角板的载荷经由紧固连结构件向通道支撑件效率良好地传递。由此,能够提高从角板向通道支撑件的载荷传递性。
(5)上述(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端部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底部连结,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部经由所述底板而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且在所述角板的中央具有与所述底板隆起部和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接合部连通的作业孔。
这样,在角板上形成作业孔,并使作业孔与底板隆起部和通道下方框架的接合部连通。因而,在将通道下方框架焊接于底板隆起部时,能够将点焊用的焊枪从作业孔插入到接合部。由此,通过焊枪能够容易将通道下方框架与底板接合。
另外,将角板的外端部经由底板与地板框架连结。由此,输入到角板、通道支撑件的载荷能够由地板框架支承。
(6)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加强筋,所述角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加强筋连续的第二加强筋,在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内部形成有所述作业孔。
在此,认为因在角板上形成作业孔而难以确保角板的刚性、强度。因此,在第二加强筋的内部形成了作业孔。因而,能够通过第二加强筋来确保角板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够将从底板的第一加强筋输入到角板的第二加强筋的载荷经由第二加强筋向通道下方框架效率良好地传递。
(7)在上述(5)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角板具有:周缘台阶部,其通过将所述作业孔的周缘折弯而成;以及电沉积涂料液的排出槽,其与所述周缘台阶部连续。
这样,将作业孔的周缘折弯成周缘台阶部。由此,作业孔的周缘由周缘台阶部来加强,能够确保角板的刚性、强度。
另外,使排出槽与周缘台阶部连续。因而,在车身的电沉积涂覆时,能够从周缘台阶部经由排出槽引导电沉积涂料液。由此,能够对角板的整周(特别是周缘台阶部)进行电沉积涂覆,能够抑制角板的锈产生。
(8)在上述(2)或(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角板具有:前伸出部,其车身前方侧向上方伸出;以及后伸出部,其车身后方侧向下方伸出。
这样,使角板的前伸出部向上方伸出。另外,使角板的后伸出部向下方伸出。角板(即,前伸出部、后伸出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由此,在载荷从车宽方向输入到角板时,能够提高角板的载荷传递性。
另外,使前伸出部向上方伸出,且使后伸出部向下方伸出。因而,在将角板通过防崩裂涂料从斜前下方涂布时,能够防止防崩裂涂料被前伸出部、后伸出部遮挡的情况。即,由于使前伸出部向上方伸出,且使后伸出部向下方伸出,因此能够在不被前伸出部、后伸出部遮挡的情况下将防崩裂涂料涂布于角板的下表面侧整体。由此,能够向角板充分地涂覆防崩裂涂料。因此,能够防止崩裂引起的角板的损伤。
(9)在上述(2)或(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隔热板,该隔热板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且通过车身前后方向的一对安装部而安装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且所述通道支撑件安装于所述隔热板的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在此,为了良好地抑制地板通道的打开变形,优选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附近设置通道支撑件。
另一方面,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附近配置有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特别是催化剂、腔室等大的排气系统部件)。因而,在配置有排气系统部件的部位配置隔热板。因此,认为隔热板成为设置通道支撑件的障碍。
因此,通过一对安装部将隔热板安装于通道下方框架。而且,在隔热板的一对安装部之间安装通道支撑件。这样,利用一对安装部之间来安装通道支撑件,从而能够在地板通道的前端部附近安装通道支撑件。由此,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良好地抑制地板通道的打开变形。
(10)在上述(2)或(3)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地板斜支撑件,其架设在所述下边梁和所述地板框架上,所述地板斜支撑件经由所述地板框架、所述角板而与所述通道支撑件连结,由此与所述通道支撑件、所述角板一起形成后横梁,所述后横梁位于比乘客的脚下空间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这样,通过通道支撑件、角板及地板斜支撑件形成后横梁。通道支撑件架设于地板通道。
因而,例如在拉伸载荷、压缩载荷输入到后横梁时,输入的载荷能够由后横梁支承。由此,能够通过后横梁来抑制因输入到后横梁的拉伸载荷而使地板通道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另外,能够通过后横梁来抑制因输入到后横梁的压缩载荷而使地板通道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情况。
在此,例如在因正面偏置碰撞而冲击载荷输入到下边梁的前端部时,向后横梁输入的压缩载荷发挥作用。
正面偏置碰撞是指车身前部的1/4(25%)与对方车辆或树木、电线杆这样的障碍物发生碰撞的情况,也称为微小重叠碰撞。
(11)在上述(10)的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前横梁,该前横梁与所述下边梁连结,且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车身前方,且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下边梁及所述后横梁而使所述脚下空间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闭空间。
这样,通过前横梁、下边梁及后横梁而将脚下空间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闭空间。因而,能够通过前横梁、下边梁及后横梁对脚下空间进行加强。由此,在前方碰撞时,能够抑制脚下空间变形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将通道支撑件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而使中央部的宽度尺寸成为最小值。通过将通道支撑件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中央部的截面积。因而,能够确保中央部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来抑制地板通道以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另外,使通道支撑件的中央部的宽度尺寸成为最小值。由此,能够抑制通道支撑件的中央部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发生干涉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车身后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下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将图2的通道支撑件、角板放大表示的仰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将图3的右侧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从车身的斜下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4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1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将图4的右侧部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沿着图10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将图1的框状骨架部放大表示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H表示车辆的左侧方。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10是左侧部与右侧部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以下,对左侧部和右侧部的各构成部标注相同符号,并详细说明右侧部的各构成部。
如图1、图2所示,车身下部结构10具备前侧框架12、外伸叉架13、下边梁14、前围板下部16、底板17、地板通道18、通道下方框架21、通道支撑件22、角板24、地板框架26、地板斜支撑件27及前横梁28。
前侧框架12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沿着发动机室31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出。
外伸叉架13从前侧框架12的后下端部12a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
下边梁14从外伸叉架13的外端部13a朝向车身后方延伸出。
前围板下部16设置于前侧框架12的后端部12b。前围板下部16朝向车宽方向延伸出,并设置于左前柱和右前柱。
如图3所示,底板17从前围板下部16的下端部16a(参照图1)朝向车身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出。通过底板17形成车室32的地板部。底板17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形成的底板隆起部35和从底板隆起部35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加强筋36(参照图4)。
底板隆起部35具有右隆起部37和左隆起部38。
右隆起部37沿着地板通道18的通道右侧壁45形成。
具体而言,右隆起部37具有隆起侧壁41和隆起顶部42。隆起侧壁41从底板17呈倾斜状地立起。隆起顶部42从隆起侧壁41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内侧伸出到地板通道18的通道右侧壁45。通过隆起侧壁41和隆起顶部42而使右隆起部37形成为截面呈V字状。
左隆起部38是与右隆起部37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的部位,对左隆起部38的各部位标注与右隆起部37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筋36从右隆起部37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第一加强筋36从左隆起部38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出。第一加强筋36朝向下方鼓出。而且,第一加强筋36从右隆起部37、左隆起部38沿着通道支撑件22、角板24的延长线延伸出。
返回图3,在右隆起部37及左隆起部38上设有地板通道18。地板通道18从前围板下部16(参照图1)的车宽方向中央朝向车身后方延伸出,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
地板通道18具有通道顶部44、通道右侧壁45、通道左侧壁46、通道右凸缘47及通道左凸缘48。
通道顶部44相对于底板17而配置在规定的高度上。通道右侧壁45从通道顶部44的右侧部朝向底板17折弯。通道左侧壁46从通道顶部44的左侧部朝向底板17折弯。
通道右凸缘47从通道右侧壁45的下端部朝向右侧的隆起顶部42折弯。通道左凸缘48从通道左侧壁46的下端部朝向左侧的隆起顶部42折弯。
通过通道顶部44、通道右侧壁45、通道左侧壁46、通道右凸缘47及通道左凸缘48而使地板通道18形成为截面呈礼帽状。
通道右凸缘47与右侧的隆起顶部42接合。另外,通道左凸缘48与左侧的隆起顶部42接合。即,在右侧的隆起顶部42和左侧的隆起顶部42上架设有地板通道18。在该状态下,地板通道18从右侧的隆起顶部42及左侧的隆起顶部42(即,底板17)向上方隆起。
如图3、图5所示,在右侧的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设有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另外,在左侧的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设有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以下,为了便于理解结构而将右侧的隆起顶部42、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作为隆起顶部42、通道下方框架21来进行说明。
通道下方框架21具有下框架底部51、下框架外侧壁52、下框架内侧壁53、下框架外凸缘54、下框架内凸缘55。
下框架底部51相对于隆起顶部42而配置在下方。下框架外侧壁52从下框架底部51的外侧部朝向隆起顶部42而向上折弯。下框架内侧壁53从下框架底部51的内侧部朝向隆起顶部42而向上折弯。
下框架外凸缘54从下框架外侧壁52的上端部沿着隆起顶部42朝向右侧折弯。下框架内凸缘55从下框架内侧壁53的上端部沿着通道右凸缘47朝向左侧折弯。
通过下框架底部51、下框架外侧壁52、下框架内侧壁53、下框架外凸缘54、下框架内凸缘55而使通道下方框架21形成为截面呈礼帽状。
下框架外凸缘54、下框架内凸缘55与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接合。
下框架内凸缘55经由通道右凸缘47而与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接合。
如图5、图6所示,在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配置隔热板57。隔热板57具有鼓出部58、右凸缘59、左凸缘61。鼓出部58沿着地板通道18向上方鼓出。
在鼓出部58的下方配置有排气系统部件(特别是催化剂、腔室等大的排气系统部件)63。排气系统部件63经由排气管64(参照图4)与排气歧管连结。排气歧管与发动机的排气端口连结。
右凸缘59从鼓出部58的右侧部58a朝向车宽方向右侧伸出。右凸缘59具有一对安装部59a、59b。
以下,为了便于理解结构而将一对安装部59a、59b的车身前侧作为前安装部59a并将车身后侧作为后安装部59b来进行说明。
前安装部59a及后安装部59b朝着车身前后方向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前安装部59a及后安装部59b从下方通过螺栓65而紧固连结于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
另外,左凸缘61的前安装部61a及后安装部61b从下方通过螺栓65而紧固连结于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左凸缘61相对于右凸缘59大致左右对称地形成。
在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上连结有通道支撑件22。通道支撑件22经由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而架设于地板通道18(也参照图3)。在该状态下,通道支撑件22向车宽方向延伸出。
具体而言,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通过一对螺栓69而安装于右凸缘59的前安装部59a与后安装部59b之间。另外,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通过一对螺栓69而安装于左凸缘61的前安装部61a与后安装部61b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通道支撑件22的车身后方设有通道横梁67。通道横梁67架设在地板通道18的通道右侧壁45和通道左侧壁46上。
在此,为了良好地抑制地板通道18的开口的打开变形,优选在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附近设置通道支撑件22。
另一方面,在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附近配置有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63。另外,在配置排气系统部件63的部位配置有隔热板57。
因此,认为隔热板57成为设置通道支撑件22的阻碍。
因此,通过螺栓65将隔热板57的前安装部59a和后安装部59b安装于通道下方框架21。而且,在隔热板57的前安装部59a与后安装部59b之间通过一对螺栓69来安装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
这样,利用隔热板57的前安装部59a与后安装部59b之间的空间66而通过一对螺栓69来安装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因而,能够在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附近安装通道支撑件22。由此,通过通道支撑件22能够良好地抑制地板通道18的打开变形。
如图3所示,在右隆起部37(具体而言,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设有通道下方框架21。而且,在左隆起部38(具体而言,隆起顶部42)的下表面42a设有通道下方框架21。而且,在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上连结有通道支撑件22。
因而,通道支撑件22向下方降低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高度尺寸H1。由此,能够较大地确保地板通道18的通道空间68。而且,地板通道18的刚性、强度通过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来提高。
如图4、图6所示,通道支撑件22具有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
前凸部71设置于车身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延伸出。中央槽部72设置在前凸部71的车身后方。而且,中央槽部72沿着前凸部71而向车宽方向延伸出。后凸部73设置在中央槽部72的车身后方。
而且,后凸部73沿着中央槽部72而向车宽方向延伸出。
如图7、图8所示,中央槽部72以朝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形成为截面呈V字状。前凸部71从中央槽部72的前上缘72a朝向车身前方伸出。前凸部71的前缘部22d(即,通道支撑件22的前缘部22d)朝向下方折弯。前凸部71以与中央槽部72的前上缘72a附近的部位一起朝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形成。
后凸部73从中央槽部72的后上缘72b朝向车身前方伸出。后凸部73的后缘部22e(即,通道支撑件22的后缘部22e)朝向下方折弯。后凸部73以与中央槽部72的后上缘72b附近的部位一起朝向上方鼓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前凸部71与后凸部73沿着角板24的内端部24a形成为面齐平。而且,通过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而使通道支撑件22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
通道支撑件22具有右端部22a、左端部22b(参照图4)及中央部22c。右端部22a、左端部22b为左右对称的部位,对左端部22b的各部位标注与右端部22a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右端部22a及左端部22b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最大值W1。另外,中央部22c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最小值W2。即,右端部22a及左端部22b的宽度尺寸W1比中央部22c的宽度尺寸W2大。
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以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成为均等的方式形成为W3。另外,与右端部22a同样,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以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成为均等的方式形成为W3。
而且,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以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成为均等的方式形成为W4。
右端部22a及左端部22b的宽度尺寸W3比中央部22c的宽度尺寸W4大。即,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形成为宽度比其他的部位窄的部位。
另外,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的各宽度尺寸在通道支撑件22的全长上均等地形成。
此外,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通过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而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而且,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通过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而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此外,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通过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而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即,如前述那样,通道支撑件22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
这样,前凸部71、中央槽部72、后凸部73的各宽度尺寸在通道支撑件22的全长上均等地形成,通道支撑件22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因而,包括通道支撑件22的宽度窄的中央部22c在内,在通道支撑件22的全长上能够较大地确保截面积(断面二次矩),并且在通道支撑件22的全长上能够抑制应力集中。
在此,例如将地板通道18的开口扩宽的拉伸载荷F1(参照图3)、将开口缩小的压缩载荷F2(参照图3)向通道支撑件22输入。此时,输入的载荷F1、F2能够由通道支撑件22的宽度窄的中央部22c支承(传递)。
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22来抑制因输入到通道支撑件22的拉伸载荷F1而使地板通道18的开口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另外,能够通过通道支撑件22来抑制因输入到通道支撑件22的压缩载荷F2而使地板通道18的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即,缩小)的情况。
而且,在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以使通道支撑件22(即,前凸部71)的前缘部22d朝向车身后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形成。而且,在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以使通道支撑件22(即,后凸部73)的后缘部22e朝向车身前方凹陷的方式弯曲形成。
如图9所示,在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以使宽度尺寸W2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将中央部22c的前缘部22d、后缘部22e弯曲形成(也参照图4)。因而,在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能够抑制与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特别是催化剂、腔室等大的排气系统部件)63的干涉。
即,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与发动机室31(参照图1)的紧后方相邻,配置在排气系统部件的密度高且与排气系统部件63接近的位置。因此,使通道支撑件22的中央部22c的宽度尺寸W2成为最小值,来抑制通道支撑件22对排气系统部件63的干涉。
由此,在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在配置有发动机的排气系统部件63的部位能够配置通道支撑件22。
如图5、图6所示,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和右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通过共用的螺栓(紧固连结构件)69而一并紧固于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具体而言,下框架底部51)。而且,右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例如通过点焊而与下框架底部51接合(参照图10)。
另外,右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例如通过点焊而与底板17的右隆起部37附近接合(也参照图10)。即,右侧的角板24通过与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底板17连结而配置成跨右隆起部37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右侧的角板24、底板17配置成水平状态。
如图3所示,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和左侧的角板24通过共用的螺栓69而一并紧固于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具体而言,下框架底部51)。
另外,左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例如通过点焊而与底板17的左隆起部38附近接合。即,左侧的角板24通过与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和底板17连结而配置成跨左隆起部38的状态。
右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形成在右侧的角板24的车宽方向内侧。右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形成在右侧的角板24的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左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形成在左侧的角板24的车宽方向内侧。左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形成在左侧的角板24的车宽方向外侧。
这样,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和右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通过螺栓69而一并紧固于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另外,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和左侧的角板24的内端部24a通过螺栓69而一并紧固于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
在该状态下,通道支撑件22、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左侧的角板24、底板17配置成水平状态。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底板17上形成有底板隆起部35。
而且,在底板隆起部35的右侧的隆起顶部42设有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在底板隆起部35的左侧的隆起顶部42设有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
因而,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右侧的角板24、底板17配置成水平状态。而且,通道支撑件22、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底部51、左侧的角板24、底板17配置成水平状态。
由此,能够将车辆的最低离地高度设定得低,并且能够在右隆起部37、左隆起部38的下表面的下方配置燃料配管、线缆类等。
此外,通道支撑件22、左侧的角板24、右侧的角板24配置成直线状(也参照图4)。因而,例如能够将输入到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的拉伸载荷F1、压缩载荷F2经由螺栓69向通道支撑件22效率良好地传递。
由此,从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向通道支撑件22的载荷传递性提高。即,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相对于拉伸载荷F1、压缩载荷F2被较强地确保。
另外,右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经由底板17而与右侧的地板框架26连结。而且,左侧的角板24的外端部24b经由底板17而与左侧的地板框架26连结。
由此,通过右侧的地板框架26、左侧的地板框架26能够支承输入到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通道支撑件22的载荷。
以下,为了便于理解结构而将右侧的角板24作为角板24进行说明。
如图10、图11所示,角板24形成为在仰视观察下呈大致矩形。该角板24具有第二加强筋75、作业孔76、周缘台阶部77、排出槽78(也参照图12)、前伸出部79、后伸出部81。
第二加强筋75朝向下方鼓出。该第二加强筋75沿着底板17的第一加强筋36、通道支撑件22(参照图4)的延长线朝向车宽方向延伸出。即,以与第一加强筋36、通道支撑件22连续的方式向车宽方向延伸出。
在第二加强筋75的前壁75a与后壁75b之间、即第二加强筋75的内部75c形成有作业孔76。
在此,角板24通过与通道下方框架21和底板17连结而配置成跨右隆起部37的状态。另外,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外凸缘54例如通过点焊而与右隆起部37接合。因此,在通过焊枪85将下框架外凸缘54与右隆起部37点焊接合时,认为角板24妨碍焊枪85向接合部86的配置。
因此,在第二加强筋75的内部75c形成有作业孔76。而且,使作业孔76与右隆起部37和下框架外凸缘54的接合部86连通(具体而言,对置)。因而,在将下框架外凸缘54接合于右隆起部37时,能够将焊枪85如箭头A那样从作业孔76插入到接合部86。由此,通过焊枪85能够容易将右隆起部37与下框架外凸缘54的接合部86接合。
然而,认为因在角板24上形成有作业孔76而难以确保角板24的刚性、强度。因此,在第二加强筋75的前壁75a与后壁75b之间形成作业孔76。
因而,能够通过第二加强筋75来确保角板24的刚性、强度。由此,能够将从底板17的第一加强筋36输入到角板24的第二加强筋75的载荷F3经由第二加强筋75向通道下方框架21效率良好地传递。
另外,在作业孔76的周缘76a形成有周缘台阶部77。周缘台阶部77以使作业孔76的周缘76a向下方鼓出的方式折弯。即,周缘台阶部77沿着作业孔76的周缘76a形成为环状。
因而,作业孔76的周缘76a由周缘台阶部77加强,能够确保角板24的刚性、强度。
如图12所示,与周缘台阶部77连续而形成有排出槽78。排出槽78是排出电沉积涂料液83的槽。因而,通过使排出槽78与周缘台阶部77连续,从而在车身的电沉积涂覆时,能够将电沉积涂料液83从周缘台阶部77经由排出槽78如箭头那样引导。
由此,能够对角板24的整周(特别是周缘台阶部77)进行电沉积涂覆,能够抑制角板24的锈产生。
如图10、图11所示,在角板24的车身前方侧形成有前伸出部79。前伸出部79从角板24的前缘朝向上方伸出而沿车宽方向延伸。另外,在角板24的车身后方侧形成有后伸出部81。后伸出部81从角板24的后缘朝向下方伸出而沿车宽方向延伸。
这样,前伸出部79向上方伸出,后伸出部81向下方伸出。而且,前伸出部79、后伸出部81沿车宽方向延伸。由此,在载荷F3从车宽方向输入到角板24时,能够提高角板24的载荷传递性。
另外,使前伸出部79向上方伸出,并使后伸出部81向下方伸出。因而,将角板24通过防崩裂涂料91从车身的斜前下方涂布时,能够防止防崩裂涂料91被前伸出部79、后伸出部81遮挡的情况。即,由于使前伸出部79向上方伸出,并使后伸出部81向下方伸出,因此能够在不被前伸出部79、后伸出部81遮挡的情况下将防崩裂涂料91涂布于角板24的下表面侧整体。由此,能够向角板24充分地涂覆防崩裂涂料91。因此,能够防止崩裂引起的角板24的损伤。
返回图5,角板24与通道下方框架21和底板17连结。另一方面,在底板17的上表面17a设有地板框架26。地板框架26具有上框架顶部93、上框架外侧壁94、上框架内侧壁95、上框架外凸缘96、上框架内凸缘97。
上框架顶部93相对于底板17而配置在上方。上框架外侧壁94从上框架顶部93的外侧部朝向底板17而向下折弯。上框架内侧壁95从上框架顶部93的内侧部朝向底板17而向下折弯。
上框架外凸缘96从上框架外侧壁94的下端部沿着底板17朝向右侧折弯。上框架内凸缘97从上框架内侧壁95的下端部沿着底板17朝向左侧折弯。
通过上框架顶部93、上框架外侧壁94、上框架内侧壁95、上框架外凸缘96、上框架内凸缘97而使地板框架26形成为截面呈礼帽状。
上框架外凸缘96、上框架内凸缘97与底板17的上表面17a接合。
上框架内凸缘97经由底板17(特别是右隆起部37)而与通道下方框架21的下框架外凸缘54连结。而且,通道下方框架21通过角板24而与地板框架26连结。由此,能够通过地板框架26进一步提高地板通道18的刚性、强度。
另外,在通道下方框架21上通过角板24而连结地板框架26,由此能够通过地板框架26更加良好地对通道下方框架21进行加强。由此,能够通过通道下方框架21牢固地支承通道支撑件22,能够提高通道支撑件22的支承强度。
如图13所示,在地板框架26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下边梁14。在下边梁14及地板框架26上架设有地板斜支撑件27。地板斜支撑件27的外端部27a与下边梁14接合。
另外,地板斜支撑件27的内端部27b与地板框架26接合。
地板斜支撑件27的外端部27a位于比内端部27b靠车身前方的位置。因而,地板斜支撑件27从地板框架26朝向车身前方呈倾斜状地延伸到下边梁14。
即,地板斜支撑件27具有支撑件顶部101、支撑件前壁102、支撑件后侧壁103、支撑件前凸缘104、支撑件后凸缘105。通过支撑件顶部101、支撑件前壁102、支撑件后侧壁103、支撑件前凸缘104、支撑件后凸缘105而使地板斜支撑件27形成为截面呈礼帽状。
支撑件前凸缘104、支撑件后凸缘105与底板17的上表面17a接合。
另外,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经由地板框架26、角板24而与通道支撑件22的右端部22a连结。而且,与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同样,左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也经由地板框架26、角板24而与通道支撑件22的左端部22b连结。
通过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角板24、右侧的地板框架26、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左侧的角板24、左侧的地板框架26及左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形成后横梁29。
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角板24及左侧的角板24向车宽方向延伸出。而且,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左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呈倾斜状地延伸出。因而,后横梁29通过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及左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呈梯形形状。
后横梁29架设于右侧的下边梁14和左侧的下边梁14。该后横梁29位于比乘客的脚下空间108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在此,后横梁29的通道支撑件22经由右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参照图4)和左侧的通道下方框架21而架设于地板通道18。因而,例如在拉伸载荷F4、压缩载荷F5输入到后横梁29时,输入的载荷F4、F5由后横梁29支承。由此,能够通过后横梁29来抑制因输入到后横梁29的拉伸载荷F4而使地板通道18以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的情况。
另外,能够通过后横梁29来抑制因输入到后横梁29的压缩载荷F5而使地板通道18向车宽方向内侧变形的情况。
在此,例如因正面偏置碰撞而冲击载荷F6输入到右侧的下边梁14的前端部14a时,压缩载荷F5向后横梁29输入。
在右侧的下边梁14和左侧的下边梁14上连结前横梁28。前横梁28具备右前横梁111和左前横梁112。
右前横梁111具备右侧的第一梁114和右侧的第二梁115。右侧的第一梁114沿着前围板下部16的右车轮拱板16b从右侧的下边梁14的前端部14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身前方侧呈倾斜状地延伸出。右侧的第一梁114与右车轮拱板16b接合,由此通过右侧的第一梁114及右车轮拱板16b形成闭合截面。
右侧的第二梁115沿着前围板下部16的板右中央部16c从右侧的第一梁114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到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右侧的第二梁115与前围板下部16的板右中央部16c接合,由此通过右侧的第二梁115及板右中央部16c形成闭合截面。
左前横梁112是与右前横梁111大致左右对称的构件,具备左侧的第一梁114和左侧的第二梁115。左侧的第一梁114沿着前围板下部16的左车轮拱板16d从左侧的下边梁14的前端部14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车身前方侧呈倾斜状地延伸出。左侧的第一梁114与左车轮拱板16d接合,由此通过左侧的第一梁114及左车轮拱板16d形成闭合截面。
左侧的第二梁115沿着前围板下部16的板左中央部16e从左侧的第一梁114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到地板通道18的前端部18a。左侧的第二梁115与前围板下部16的板左中央部16e接合,由此通过左侧的第二梁115及板左中央部16e形成闭合截面。
前横梁28通过右侧的第一梁114、右侧的第二梁115、左侧的第一梁114、左侧的第二梁115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呈梯形形状。
前横梁28配置在脚下空间108的车身前方。
在前横梁28的车身后方配置有后横梁29。后横梁29通过通道支撑件22、右侧的角板24、左侧的角板24、右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及左侧的地板斜支撑件27而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呈梯形形状。
因而,通过前横梁28、右侧的下边梁14、左侧的下边梁14及后横梁29形成框状骨架部30。框状骨架部30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八边形的框状。在框状骨架部30的内部形成有脚下空间108。即,脚下空间108在俯视观察下通过框状骨架部30而形成为闭空间。
因而,脚下空间108通过前横梁28、右侧的下边梁14、左侧的下边梁14及后横梁29来加强。由此,例如在前方碰撞时,能够通过框状骨架部30来抑制脚下空间108变形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底板17上形成底板隆起部35且在底板隆起部35的下表面(即,隆起顶部的下表面42a)设有通道下方框架21的例子,但并不局限于此。
作为另一例,也可以为在底板17上不形成底板隆起部35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在底板17的下表面17b(参照图3)设置通道下方框架21,在通道下方框架21上连结通道支撑件22。由此,能够通过通道下方框架21来提高地板通道18的刚性、强度。
而且,将通道下方框架21经由角板24、底板17而与地板框架26连结。由此,能够通过地板框架26进一步提高地板通道18的刚性、强度。
符号说明:
10 车身下部结构
14 下边梁
17 底板
17a 底板的上表面
17b 底板的下表面
18 地板通道
21 通道下方框架
22 通道支撑件
22a、22b 左右的端部(两端部)
22c 中央部
22d 前缘部
22e 后缘部
24 角板
26 地板框架
27 地板斜支撑件
28 前横梁
29 后横梁
35 底板隆起部
36 第一加强筋
42a 隆起顶部的下表面(底板隆起部的下表面)
57 隔热板
59a、59b 前后的安装部(一对安装部)
69 螺栓(紧固连结构件)
71 前凸部
72 中央槽部
73 后凸部
75 第二加强筋
75c 第二加强筋的内部(角板的中央)
76 作业孔
76a 作业孔的周缘
77 周缘台阶部
78 排出槽
79 前伸出部
81 后伸出部
83 电沉积涂料液
86 接合部
108 脚下空间
W1 左右的端部的宽度尺寸
W2 中央部的宽度尺寸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
地板通道,其从车辆的底板向上方隆起,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通道支撑件,其架设于所述地板通道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通道下方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且连结所述通道支撑件;
地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
角板,其将所述通道下方框架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以及
隔热板,其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的通道横梁的前方,且通过车身前后方向的一对安装部而安装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所述通道支撑件具有:
前凸部,其设置于车身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中央槽部,其设置于所述前凸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前凸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后凸部,其设置于所述中央槽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中央槽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均等地形成,且通过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而使所述通道支撑件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
以所述通道支撑件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成为最大值且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将所述中央部的前缘部、后缘部弯曲形成,
所述通道支撑件安装在所述隔热板的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
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
地板斜支撑件,其架设在所述下边梁和所述地板框架上且向斜前方倾斜,
所述地板斜支撑件经由所述地板框架、所述角板而与所述通道支撑件连结,由此与所述通道支撑件、所述角板一起形成后横梁,
所述后横梁位于比乘客的脚下空间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前横梁,该前横梁与所述下边梁连结,且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车身前方,
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下边梁及所述后横梁而使所述脚下空间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八边形的闭空间。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架设有所述地板通道的底板隆起部,
在所述底板隆起部的下表面设有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以水平状态配置。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通过共用的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端部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底部连结,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部经由所述底板而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在所述角板的中央具有与所述底板隆起部和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接合部连通的作业孔。
7.(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加强筋,
所述角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加强筋连续的第二加强筋,在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内部形成有所述作业孔。
8.(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具有:
周缘台阶部,其通过将所述作业孔的周缘折弯而成;以及
电沉积涂料液的排出槽,其与所述周缘台阶部连续。
9.(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具有:
前伸出部,其车身前方侧向上方伸出;以及
后伸出部,其车身后方侧向下方伸出。
10.(删除)
11.(删除)

Claims (11)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具备:
地板通道,其从车辆的底板向上方隆起,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通道支撑件,其架设于所述地板通道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通道支撑件具有:
前凸部,其设置于车身前方侧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中央槽部,其设置于所述前凸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前凸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
后凸部,其设置于所述中央槽部的车身后方,沿着所述中央槽部而向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的车身前后方向的各宽度尺寸均等地形成,且通过所述前凸部、所述中央槽部、所述后凸部而使所述通道支撑件形成为截面呈M字状,
所述通道支撑件以车身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在车宽方向的两端部成为最大值且在车宽方向的中央部成为最小值的方式将所述中央部的前缘部、后缘部弯曲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还具备:
通道下方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且连结所述通道支撑件;
地板框架,其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以及
角板,其将所述通道下方框架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架设有所述地板通道的底板隆起部,
在所述底板隆起部的下表面设有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以水平状态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通道支撑件和所述角板通过共用的紧固连结构件而紧固连结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端部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底部连结,所述角板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端部经由所述底板而与所述地板框架连结,在所述角板的中央具有与所述底板隆起部和所述通道下方框架的接合部连通的作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底板具有第一加强筋,
所述角板具有与所述第一加强筋连续的第二加强筋,在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内部形成有所述作业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具有:
周缘台阶部,其通过将所述作业孔的周缘折弯而成;以及
电沉积涂料液的排出槽,其与所述周缘台阶部连续。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角板具有:
前伸出部,其车身前方侧向上方伸出;以及
后伸出部,其车身后方侧向下方伸出。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隔热板,该隔热板配置于所述地板通道,且通过车身前后方向的一对安装部而安装于所述通道下方框架,
所述通道支撑件安装于所述隔热板的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
下边梁,其设置于所述地板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及
地板斜支撑件,其架设在所述下边梁和所述地板框架上,
所述地板斜支撑件经由所述地板框架、所述角板而与所述通道支撑件连结,由此与所述通道支撑件、所述角板一起形成后横梁,
所述后横梁位于比乘客的脚下空间靠车身后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其中,
所述车身下部结构具备前横梁,该前横梁与所述下边梁连结,且设置于所述后横梁的车身前方,
通过所述前横梁、所述下边梁及所述后横梁而使所述脚下空间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闭空间。
CN201780035590.3A 2016-07-11 2017-06-28 车身下部结构 Active CN1093115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7173 2016-07-11
JP2016137173A JP2019177705A (ja) 2016-07-11 2016-07-11 車体下部構造
PCT/JP2017/023784 WO2018012292A1 (ja) 2016-07-11 2017-06-28 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515A true CN109311515A (zh) 2019-02-05
CN109311515B CN109311515B (zh) 2021-04-13

Family

ID=60951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35590.3A Active CN109311515B (zh) 2016-07-11 2017-06-28 车身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1192B2 (zh)
JP (1) JP2019177705A (zh)
CN (1) CN109311515B (zh)
WO (1) WO201801229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5694A (zh) * 2019-05-16 2021-12-2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构成机动车辆车厢底座的通道件和横梁之间的密封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095430B2 (ja) * 2018-06-19 2022-07-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035848B2 (ja) * 2018-06-27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404B2 (ja) * 2018-08-13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395887B2 (ja) * 2019-09-03 2023-12-1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316513B2 (ja) * 2019-09-11 2023-07-2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7492682B2 (ja) 2020-12-21 2024-05-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WO2023152945A1 (zh) * 2022-02-14 2023-08-17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4008A (en) * 1981-06-05 1985-04-30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loor construction of motor vehicle
JPS60170216U (ja) * 1984-04-23 1985-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ビ−ム
JPS6343942U (zh) * 1986-09-09 1988-03-24
JP2010228731A (ja) * 2009-03-30 2010-10-14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11000917A (ja) * 2009-06-17 2011-01-06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補強ブレース
JP2012011856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3129362A (zh) * 2011-11-29 2013-06-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JP2014227029A (ja) * 2013-05-22 2014-12-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99173A (en) 1981-05-31 1982-12-07 Hitachi Maxell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ilver (2) oxide cell
JPS57199173U (zh) * 1981-06-12 1982-12-17
JPS60170216A (ja) 1984-02-15 1985-09-03 Toshiba Corp 箔巻変圧器
JPS6343942A (ja) 1986-08-12 1988-02-25 Mitsui Petrochem Ind Ltd 自動車バンパ−用樹脂組成物
DE3831480A1 (de) * 1988-09-16 1990-03-22 Audi Ag Bodenwanne fue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4039700B4 (de) * 2004-08-14 2009-10-22 Kwh Automobiltechnik Gmbh Leichtbau-Bodenstruktur
DE102008036339A1 (de) * 2008-08-04 2010-02-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aufbau
US8979173B2 (en) * 2012-03-29 2015-03-17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floor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JP5906920B2 (ja) 2012-04-24 2016-04-2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US8752885B2 (en) * 2012-07-23 2014-06-1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leasable tunnel brace for a vehicle
JP5971222B2 (ja) * 2013-10-16 2016-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079662B2 (ja) 2014-02-14 2017-02-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304049B2 (ja) * 2015-01-14 2018-04-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187487B2 (ja) * 2015-01-21 2017-08-3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222122B2 (ja) * 2015-01-21 2017-11-0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311679B2 (ja) * 2015-08-25 2018-04-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278072B2 (ja) * 2016-07-22 2018-02-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6575015B2 (ja) * 2017-07-07 2019-09-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6572964B2 (ja) * 2017-12-28 2019-09-11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6881325B2 (ja) * 2018-01-16 2021-06-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067178B2 (ja) * 2018-03-23 2022-05-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下部構造
JP6915592B2 (ja) * 2018-06-15 2021-08-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下部車体構造
JP7035848B2 (ja) * 2018-06-27 2022-03-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14008A (en) * 1981-06-05 1985-04-30 Toyota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floor construction of motor vehicle
JPS60170216U (ja) * 1984-04-23 1985-1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インパクトビ−ム
JPS6343942U (zh) * 1986-09-09 1988-03-24
JP2010228731A (ja) * 2009-03-30 2010-10-14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床下構造
JP2011000917A (ja) * 2009-06-17 2011-01-06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補強ブレース
JP2012011856A (ja) * 2010-06-30 2012-01-1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3129362A (zh) * 2011-11-29 2013-06-05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混合动力汽车的车身构造
CN104114438A (zh) * 2012-02-13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构造
JP2014227029A (ja) * 2013-05-22 2014-12-08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取付構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25694A (zh) * 2019-05-16 2021-12-21 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在构成机动车辆车厢底座的通道件和横梁之间的密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11515B (zh) 2021-04-13
US20190329827A1 (en) 2019-10-31
JP2019177705A (ja) 2019-10-17
US11021192B2 (en) 2021-06-01
WO2018012292A1 (ja) 201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515A (zh) 车身下部结构
US8657369B2 (en) Diagonal reinforc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US8075049B2 (en) Stiffen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7031733B (zh) 车身前部结构
CN107031725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608282B (zh) 车身侧部构造
US9346493B2 (en) Fl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US20080238148A1 (en) Body framework construction
CN105745138A (zh) 车身上部构造
US10279845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CN101941464B (zh) 汽车的车身
KR101766117B1 (ko) 일체형 핫 스템핑 차체구조
CN110228531A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JP6411932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WO2017202229A1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CN109204505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077469A (zh) 车身构造
CN109204462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491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2092908B (zh) 侧部车身结构
KR101734580B1 (ko) 자동차용 센터필러 패널
JP2010111169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2018103878A (ja) ピックアップトラックの車両側部構造
CN109204493A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866826A (zh) 车辆的车身安装托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