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228531A - 车辆的车体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车体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228531A
CN110228531A CN201910158755.7A CN201910158755A CN110228531A CN 110228531 A CN110228531 A CN 110228531A CN 201910158755 A CN201910158755 A CN 201910158755A CN 110228531 A CN110228531 A CN 110228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all
vehicle
side frame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587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228531B (zh
Inventor
田中润一
龟井丈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zd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zd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zd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Mazd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0228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8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228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228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的车辆的车体构造。在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Es)更靠车辆前方的悬架塔罩(65)附近,由前副框(66)、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b)、前围盒(62)构成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并且沿侧门开口(Es)构成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构成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铰链柱(45)的上端与悬架塔罩(6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围侧框(64),以及连接于前围盒(62)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且与悬架塔罩(65)连结的侧部面板(71)。

Description

车辆的车体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前悬架塔罩附近形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存在下述的车体构造:通过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的前悬架塔罩上部彼此连结的前围构件、在与减震器外壳之间形成闭合截面且将前悬架塔罩顶部与下方的前侧框连结的加强构件、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将前悬架塔罩下方的框体彼此连结的前悬架框体,在前悬架塔罩附近构成在车辆正面观察时成为大致环状的车宽方向的车体骨架。
此外,通过在侧门开口的周边也形成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并且与在上述的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连结,能够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但由于前悬架塔罩和在侧门开口的周边形成的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分离,因此难以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096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本发明为下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第1车体骨架和第2车体骨架,所述第1车体骨架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更靠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该第1车体骨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悬架塔罩,具有支承前悬架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前副框,将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下部在车宽方向上连结;悬架塔罩加强部件,沿着所述前悬架塔罩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作为闭合截面部件的前围构件,由在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前围面板及前围横梁形成,所述第2车体骨架在车辆的侧门开口周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该第2车体骨架包括:左右一对的铰链柱,配设于车体前部;左右一对的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设;左右一对的顶棚侧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左右一对的侧立柱,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以及左右一对的边梁,将所述侧立柱的下端和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前围侧框,将构成所述第2车体骨架的所述铰链柱的上端和构成所述第1车体骨架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以及侧部面板,与所述前围构件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连接,并且与所述前悬架塔罩及所述前围侧框连结,所述侧部面板包括:前方壁面,由比所述前围面板更厚的厚板材构成,并且沿着成为所述前悬架塔罩的后方侧面的前悬架塔罩后壁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前方上面,与所述前方壁面的上部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悬架塔罩的上面的前悬架塔罩上面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侧方壁面,从所述前方壁面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围侧框在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内侧面而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侧方上面,与所述侧方壁面的上部及所述前方上面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围侧框的上面的前围侧框上面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根据本发明,能够构成可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若进行详述,则由在车宽方向上连结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下部的前副框、沿所述前悬架塔罩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悬架塔罩加强部件、作为闭合截面部件的前围构件,在前悬架塔罩附近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宽方向车体骨架,该闭合截面部件由在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前围面板以及前围横梁形成。
此外,构成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前后方向车体骨架,其由配设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对铰链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伸配置的左右一对前立柱、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沿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的左右一对侧立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该侧立柱的下端以及所述铰链柱的下端的左右一对侧边梁构成。
而且,利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构成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的所述铰链柱的上端、构成所述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围侧框,能够将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与所述车宽方向车体骨架连结。
并且,通过比所述前围面板更厚的厚板材构成连结于构成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所述前围构件以及所述前悬架塔罩的所述侧部面板,并且该侧部面板由沿所述前悬架塔罩后壁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方壁面、与该前方壁面的上部连续且沿所述前悬架塔罩上面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方上面、与所述前方壁面连续且沿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壁面、与该侧方壁面的上部以及所述前方上面连续且沿所述前围侧框上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侧方上面构成,因此能够提高所述前围侧框中的与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
此外,关于所述侧部面板,由前方壁面与侧方壁面形成俯视大致L型等的弯折形状并且与前方壁面的上部连续的前方上面、以及与该侧方壁面的上部连续的侧方上面连续,因此即使在车体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中的沿车体上下方向的截面中,也形成有俯视大致L型等的弯折形状,进而,由于利用比所述前围面板更厚的厚板材构成,因此能够构成对于三维中的任一方向都具有高刚性的部件。
并且,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构成对于三维中的任一方向都具有高刚性的部件的所述侧部面板中,使所述前方壁面沿着所述前悬架塔罩后壁,使与该前方壁面的上部连续的前方上面沿着所述前悬架塔罩上面,使从所述前方壁面连续的所述侧方壁面沿着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使与该侧方壁面的上部以及所述前方上面连续的所述侧方上面沿着所述前围侧框上面,因此能够加强所述前悬架塔罩后壁的接合部位,并且与例如仅通过板状的连结部件进行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所述前围侧框中的与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
这样,利用所述侧部面板,能够提高将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与所述车宽方向车体骨架连结的所述前围侧框中的与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因此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不使由前侧前悬架与后侧前悬架输入的力延迟地进行传递,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并且,即使在所述前悬架塔罩、所述前围构件分离的情况下,由于利用由比所述前围面板更厚的厚板材构成的所述侧部面板连结所述前悬架塔罩、所述前围构件,因此能够构成刚性较高的车宽方向车体骨架。
另外,上述的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只要是构成为能够传递力学上作用的载荷的大致环状,则其形状可以是任意形状,此外也可以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大致环状。进而,构成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的部件可以是由闭合截面构成的部件,只要是能够在力学上作为构造部件进行评价的部件则也可以是由开放截面构成的部件。另外,在开放部件的情况下,若与其他部件组合来构成闭合截面则更优。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具备侧部面板加强部件,该侧部面板加强部件中,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侧部面板接合,且车宽方向的外端侧与所述前围侧框接合,由所述侧部面板、所述侧部面板加强部件、以及前悬架塔罩后壁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前围侧框,通过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外侧面、以及将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和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中的上部彼此及下部彼此连结的所述前围侧框上面及前围侧框下面,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铰链柱具有:铰链柱外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铰链柱内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侧面;以及铰链柱前侧面,配置于该铰链柱外侧面的前端,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侧面,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以及所述前围侧框下面的后端分别与所述铰链柱外侧面、所述铰链柱内侧面、以及所述铰链柱前侧面接合,并且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与所述铰链柱的上方面接合,具备前围侧框加强件,其前部与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接合,且后部与所述铰链柱内侧面接合。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具备角撑部件,将所述前围面板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所述铰链柱内侧面连结,所述前围侧框加强件与所述角撑部件连结。
根据本发明,能够经由所述前围侧框加强件以及角撑部件加强将车宽方向车体骨架与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连结的所述前围侧框、与构成车宽方向车体骨架的所述前围面板的连结,能够进一步提高车宽方向车体骨架与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的连结刚性。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方式也可以是,由后窗楣、所述侧立柱、沿着后轮罩配设的左右一对轮罩加强件、以及地板横梁,在左右的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附近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第3车体骨架。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所述侧立柱连结形成于左右的后侧前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附近的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车体骨架、以及所述前后方向车体骨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车体后部中的后侧前悬架的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支承刚性,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车体整体来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内侧正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放大立体截面图。
图5是表示从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侧截面图。
图6是表示从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放大侧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从内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辆的车体构造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9是沿图2中的A-A线切断面切断后的侧视图。
图10是沿图2中的B-B线切断面切断后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3中的C-C线切断面切断后的主视图。
图12是沿图1中的D-D线切断面切断后的侧视图。
图13是基于构造部件的截面图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23地板后侧横梁;42侧立柱;44前立柱;45铰链柱;46侧边梁;52后轮罩;53轮罩加强件;54a减震器支承部;62前围盒;64前围侧框;64s闭合截面空间;65悬架塔罩;65a前减震器支承部;65b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c前悬架塔罩后壁;66前副框;71侧部面板;71b前方壁面;71e前方上面;71d侧方壁面;71f侧方上面;72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3前围侧框加强件;74角撑部件;91顶棚侧轨;92后窗楣;451铰链柱外侧面;452铰链柱前侧面;453铰链柱内侧面;454倾斜上面;621前围面板;622前围横梁;622s闭合截面空间;641前围侧框外侧面;642前围侧框下面;643前围侧框内侧面;644前围侧框上面;Es侧门开口;FWC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辆的车体构造为左右对称,因此在图3~图11中仅图示出车体左侧。此外,图13的(a)表示顶棚侧轨91的截面图,图13的(b)表示侧边梁46的截面图。并且,在图2中示出透过前围横梁622的状态,在图3、图4中示出透过前围盒62的状态。
此外,在图中,箭头Fr以及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
并且,箭头Rh以及Lh表示宽度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
另外,箭头IN表示车宽方向内侧,箭头OUT表示车宽方向外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车体构造是在车体1的车体后部1R具有可由举升门(省略图示)开闭地覆盖的后部开口Er的所谓的掀背式的车辆,该车体1在车厢2的后方设置有行李舱3。另外,在车体1中将比后述的中立柱43靠后方设为车体后部1R,将比中立柱43靠前方设为车体前部1F。
更详细而言,如图1、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后部1R在车厢2的地面设置地板21,在该地板2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一体或一体性地形成向车厢2的内方突出且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通道部22(地板通道)。
地板21的后端部经由以纵壁状立起的地板后侧横梁23(参照图3)与大致水平地向车体后方且车宽方向延伸的行李舱地板部31连设。
由此,如图8所示,在车厢2中,乘客空间和行李舱3内的空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相互连通地设置,在乘客空间中,在地板21上配设有未图示的座椅(座椅垫、座椅靠背),行李舱3位于乘客空间的后方,且在底部具有比地板21高一台阶地形成的行李舱地板部31。
如图1、图8所示,该地板后侧横梁23立起至比通道部22的上面的高度更高的位置,在其车宽方向中间位置与通道部22接合。另外,地板后侧横梁23架在后述的左右的侧边梁46的后端部之间。
在地板21的车宽方向两外端接合固定着侧边梁46。如图13的(b)所示,该侧边梁46是将截面帽状的内板46a以及外板46b接合固定而具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46s的车体刚性部件。
如图1所示,车辆的顶棚部9包括:在车体两侧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91、在顶棚侧轨91的后侧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92、在顶棚部9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顶棚横梁93、在顶棚侧轨91的前侧部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窗楣94、以及覆盖车厢2的顶部的顶棚面板95而构成。
另外,如图13的(a)所示,顶棚侧轨91是将顶棚侧轨外板91a、顶棚加强件91b、以及顶棚侧轨内板91c焊接固定而形成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91s的车体刚性部件。
如上所述,顶棚面板95以在车辆上部将由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91、前窗楣94、以及后窗楣92围出的区域沿车辆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扩展的方式配设,顶棚面板95是钢板制的面板部件,前窗楣94和后窗楣92均与配置在上方的顶棚面板95构成大致闭合的截面空间构造,并分别在顶棚面板95的前部、后部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体刚性部件。
此外,如图8所示,配置在顶棚面板95的后部的后窗楣92与排雨槽部96一体形成,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92s。
如图1、图8所示,后部开口Er开口形成于后窗楣92的后方,在后部开口Er的左右两侧的开口缘部,设置有从顶棚侧轨91的后端(对应于与后窗楣9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结合的结合部的部位)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41。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后立柱41将后立柱外侧件与后立柱内侧件接合固定,是构成后立柱闭合截面空间的车体刚性部件。
接下来说明车体后部1R。
如图8所示,在形成于后窗楣92后方的后部开口Er后方的开口缘部,设置有将从顶棚侧轨91的后端向后方且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立柱41的下端彼此连结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尾端杠。
若进行详述,则尾端杠在行李舱3的后方,与尾端板一同构成向行李舱地板部31的后端的更上方延伸的尾端36。
在车体后部1R的两侧部中的上述侧边梁46的后端部和上述顶棚侧轨91的后端(对应于与后窗楣92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结合的结合部的部位)之间,设置有从顶棚侧轨91的后端向下方且前方延伸的侧立柱42,利用该侧立柱42将侧边梁46的后端与顶棚侧轨91的后端连结。这样构成的侧立柱42成为越朝向下方越离开后述的减震器支承部54的形态。
此外,在车体后部1R的两侧部中的上述的侧边梁46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在侧边梁46中,比地板前侧横梁24更靠前方的位置)和上述的顶棚侧轨9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与顶棚侧轨91的前后方向的顶棚横梁93对应的部位)之间,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中立柱43,利用该中立柱43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将侧边梁46的中间部位与顶棚侧轨91的中间部位连结。
并且,如图1所示,在车体前部1F的两侧部中的上述的侧边梁46的前端部和上述的顶棚侧轨91的前端部(对应于与前窗楣94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结合的结合部的部位)之间,设置有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立柱44和铰链柱45,利用这些前立柱44和铰链柱45将侧边梁46的前端与顶棚侧轨91的前端连结。
若进行详述,则如图1、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体前部1F在车宽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从前侧下部朝向后侧上部延伸的前立柱44,这些前立柱44的前方下端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45连结。
前立柱44将前立柱内侧件与前立柱外侧件接合而构成。此外,如图10所示,铰链柱45是在车宽方向上将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帽状的外板45a、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帽状的内板45b、以及沿外板45a的内表面的铰链柱加强件45c接合固定,并具备沿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45s的车体刚性部件。
如上所述,在上述的左右的前立柱44的后端,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91连续地形成,如上所述,在左右的前立柱44的上端部相互之间架设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前窗楣94(参照图1),并且在左右的顶棚侧轨91的后端部相互之间架设着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后窗楣92。
此外,如图8所示,在车体后部1R中,在侧立柱42与后立柱41之间,换句话说在行李舱3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侧边板51,在其下方,在行李舱地板部31的车宽方向两侧设置后轮罩52,在后轮罩52的前方侧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轮罩加强件53。此外,在后轮罩52的上部设置有支承悬架减震器(省略图示)的上部的减震器支承部54。
侧边板51由车辆外侧的侧边板外侧件和行李舱3侧的侧边板内侧件51a构成。并且,关于侧立柱42,在形成于侧边板外侧件与侧边板内侧件51a之间的闭合截面空间中,将俯视呈大致帽型截面的侧立柱加强件42a安装在侧边板内侧件51a的闭合截面空间侧的内表面,并利用侧边板内侧件51a和侧立柱加强件42a构成具备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的、作为车体刚性部件的侧立柱42。
后轮罩52由后轮罩外板与后轮罩内板52a构成,在车辆外侧形成用于配置省略了图示的轮胎的后轮罩空间。
后轮罩内板52a形成为,从侧边板内侧件51a的下端朝向下方且车宽内侧方向、即行李舱3侧扩展,在最内侧下端位置与行李舱地板部31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因此,后轮罩内板52a成为比侧边板内侧件51a更向行李舱3侧突出的大致半圆状的穹顶状。
如图8所示,这样构成的后轮罩内板52a的上部、即支承悬架减震器的悬架减震器支承部54,与其他部分相比为厚壁(以下称作上部厚壁构成部56),构成力学性的构造部件。
这样,在与其他部分相比为厚壁的上部厚壁构成部56,设置有减震器支承部54,该减震器支承部54固定并支承在车辆外侧的后轮罩空间中配置的悬架减震器(省略图示)的上端。
如图8所示,轮罩加强件53在比后轮罩内板52a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更靠前方,以从后轮罩内板52a的上部朝向下部地向前方倾斜的朝向,沿后轮罩内板52a的行李舱3侧的表面配置。
此外,轮罩加强件53由俯视呈帽型截面构成,并安装于后轮罩内板52a的行李舱3侧的内表面,由后轮罩内板52a以及轮罩加强件53构成具备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的车体刚性部件。
这样构成的轮罩加强件53的上部被固定在后轮罩内板52a中的上部厚壁构成部56,并且其上端的前部与侧立柱42的后端连结,如图8所示,轮罩加强件53的下端与地板后侧横梁23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
此外,将连结侧立柱42的上部的前端和轮罩加强件53的上端附近即减震器支承部54的前方部位连结的连结部件33,朝向车体前方且上方地沿大致倾斜方向设置。
连结部件33是安装锁栓33a的锁栓安装托架,锁栓33a与配设于车厢2的乘客空间中的地板21的构成未图示的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卡锁嵌合。
另外,连结部件33的后端以宽幅形成,与截面帽状的轮罩加强件53的凸部连结,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与侧立柱42的上部的前端连结的连结部件33的前端而宽度逐渐变窄。另外,连结部件33的前端与侧立柱42的上部的前端的连结、以及连结部件33的后端与轮罩加强件53的上端附近即成为减震器支承部54的前方部位的上部厚壁构成部56的连结,通过省略图示的紧固螺栓连结。
此外,连结部件33的前端与侧立柱42的上部的前端的连结通过经由侧边板内侧件51a将侧立柱加强件42a的上部的前端与连结部件33的前端连结来实现。此外,将连结部件33中的所述轮罩加强件侧部位与所述减震器支承部的前方部位连结。
接下来说明车体前部1F。
如图1、图2、图5所示,车体1的车体前部1F具备发动机隔板61,该发动机隔板61从地板21的前端立起且遍及车宽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地延伸,并将发动机舱6与车厢2分隔开,在发动机隔板61的上方配设有沿车宽方向延伸、并遍及其大致整个宽度地支承前窗的下端的前围面板621。
另外,如图12所示,前围面板621与车宽方向的前围横梁622构成前围盒62。详细而言,前围面板621由侧视呈大致S状的前侧面板621a与车厢侧面板621b构成。如图12所示,前侧面板621a的下面与发动机隔板61的上端接合。
前围横梁622是具备将上侧构件622a与下侧构件622b接合固定而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622s的车体刚性部件,该上侧构件622a的后端侧被前侧面板621a的前侧后端覆盖且侧视呈反帽状,该下侧构件622b沿着上侧构件622a的下面侧且侧视呈大致L型。
在发动机隔板61的前部中的发动机舱6的侧方,设置有分别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框63,在左右一对前侧框63的下部,设置有在发动机隔板61的前方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前副框66。
如图1、图2、图5、图7所示,前副框66通过从后端部分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侧构件661、将后侧构件661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后侧横梁662、与后侧横梁662相比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侧构件663、以及将前侧构件663的前端彼此在车宽方向上连结的前侧横梁664而形成为俯视大致井字状。
另外,在后侧横梁662与前侧构件663之间,设置有朝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的悬架横梁支承部665,并且在前侧构件663的前端设置有朝向上方的悬架横梁支承部666。
关于这样构成的前副框66,后侧构件661与前侧框63的下方后端连结,悬架横梁支承部665与前侧框63的后方侧下面连结,悬架横梁支承部666与前侧框63的前端下面连结,前副框66被前侧框63以六个点支承。
此外,设置有从前副框66中的左右一对前侧构件663的前端向车体前方延伸的溃缩盒67,并且跨过溃缩盒67的前端彼此地设置有车宽方向的下保险梁68。另外,虽然在图1以及图2中省略图示,但设置有从左右一对前侧框63的前端向车体前方延伸的溃缩盒,并且跨过溃缩盒的前端彼此地设置有车宽方向的上保险梁。
并且,从后方朝向前方且向车宽方向外侧弯曲的下臂69分别配置于后侧构件661以及后侧横梁662的车宽方向外侧左右。另外,下臂69的前方外侧端部的上端与由前减震器支承部65a支承的前侧悬架减震器(省略图示)的下端连结。
此外,如图1~图6所示,在相对于前侧框63向车宽方向外方且上方离开的位置,设置有从铰链柱45的上端部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前围侧框64。
此外,在发动机舱6的车宽方向两侧配设有悬架塔罩65,该悬架塔罩65以在前围侧框64的长边方向中央更靠后方、从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具有前减震器支承部65a。
如图1~图3、图5~图7、图9所示,悬架塔罩65如上所述是从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大致圆筒状,在上端设置对省略了图示的前侧悬架减震器的上部进行支承的前减震器支承部65a(悬架塔罩上面),在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设置有由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构成的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b。
另外,在前围侧框64中构成悬架顶部的前减震器支承部65a,与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上面644相比向上方大致呈穹顶状地突出。此外,将悬架塔罩65中的车辆后方向的壁面作为前悬架塔罩后壁65c。
这样构成的前围侧框6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铰链柱45的上端部与悬架塔罩65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另外,如图4、图11所示,前围侧框64是将构成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外侧面641及前围侧框下面642的大致L型截面的外板64a、与构成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及前围侧框上面644的大致反L型截面的内板64b接合固定,并具备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64s的车体刚性部件。
如图3、图4、图6所示,这样构成的前围侧框6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端连结,并且设置有加强前围侧框6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端的连结的前围侧框加强件73。
与前围侧框64的后端连结的铰链柱45是如上所述将外板45a、内板45b、以及铰链柱加强件45c接合,且均具备闭合截面空间45s的车体刚性部件。
另外,在铰链柱45中,将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作为铰链柱外侧面451,将车体前方的侧面作为铰链柱前侧面452,将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作为铰链柱内侧面453。此外,在铰链柱45的上端设置有与后述的前立柱44的下端前面连续的倾斜上面454。
关于前围侧框6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连结,将前围侧框外侧面641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部的铰链柱外侧面451接合,将前围侧框下面642的后端与铰链柱前侧面452接合,将前围侧框内侧面643的后端与铰链柱内侧面453接合,并且将前围侧框上面644的后端与倾斜上面454接合,将前围侧框6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部接合而固定。
如图4所示,加强前围侧框6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端的连结的前围侧框加强件73,是前端侧能够跨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上面644与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地安装的正面视大致呈反L型的截面形状,以朝向车体后方而向车宽方向内侧且上方倾斜、并且车宽方向内侧稍稍弯曲的俯视形状形成。这样的形状的前围侧框加强件73的前部跨前围侧框上面644与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地与前围侧框64的后端接合,并且后部跨铰链柱45的上部的铰链柱内侧面453与倾斜上面454地接合。
另外,如图2~图4、图6、图9所示,前围盒62的车宽方向两侧经由侧部面板71与前围侧框64以及悬架塔罩65的上面连结。
与构成前围盒62的前围横梁622的端部连接的侧部面板71,由比前围面板621更厚的板材构成,并以后述的形状构成。
侧部面板71由下面71a、从下面71a的倾斜的斜边向上方延伸的前方壁面71b、经由与圆弧状对应的圆弧状壁面71c而从前方壁面71b连续且从下面71a的车宽方向外侧向上方延伸的侧方壁面71d、从前方壁面71b的上端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大致水平的前方上面71e、以及从侧方壁面71d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且与前方上面71e连续的大致水平的侧方上面71f构成,其中下面71a具有在俯视时车体前方且车宽方向外侧为圆弧状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外侧且车体后方倾斜的斜边的大致梯形形状。
这样构成的侧部面板71使前方壁面71b沿着悬架塔罩65的后侧面并且使从前方壁面71b的上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前方上面71e沿着悬架塔罩65的上面即前减震器支承部65a,从而将侧部面板71与悬架塔罩65接合固定。
此外,使侧部面板71的侧方壁面71d沿着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并且使从侧方壁面71d的上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上面71f沿着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上面644,从而将侧部面板71与前围侧框64接合固定。
这样,能够将与前围盒62中的前围横梁622在车宽方向两外侧连接的侧部面板71连结到悬架塔罩65及前围侧框64。
如图4、图6、图7、图9所示,在侧部面板71的下面侧设置有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该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侧部面板71接合,并且车宽方向的外端侧与前围侧框64接合。
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由从侧部面板71的下面71a向车体下方延伸的纵壁72a和从纵壁72a的下端向车体前方延伸的下面72b构成侧面观察呈大致L形的截面,并且在纵壁72a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用于向前围侧框64的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固定的固定凸缘72c。
如图6所示,通过将这样构成的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的纵壁72a上端与侧部面板71的下面71a接合,将下面72b的前端与悬架塔罩65的前悬架塔罩后壁65c接合,从而构成由侧部面板71、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以及前悬架塔罩后壁65c围起的闭合截面空间72s。
如图3~图6所示,与上述这样通过侧部面板71而与前围侧框64连结的前围横梁622一同构成前围盒62的前围面板621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通过角撑部件74与铰链柱45的铰链柱内侧面453连结。
如图6所示,角撑部件74包括:沿着铰链柱45的上部的铰链柱内侧面453从前端向车体后方延伸的角撑侧壁741、以及从角撑侧壁741的前端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并且沿着前围面板621的纵壁部的后面的角撑前壁742,构成俯视大致L状。
如图4所示,将前围面板621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铰链柱45的铰链柱内侧面453连结的角撑部件74的角撑前壁742的上部、与上述的前围侧框加强件73中的上端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连结。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车体1中的车体前部1F中,通过左右一对前副框66、悬架横梁支承部665、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b以及车宽方向的前围盒62,在前减震器支承部65a附近构成车宽方向的大致环状车体骨架(以下称作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参照图1)。
此外,在如上述那样构成侧部的车体1的车体前部1F中,由中立柱43、侧边梁46的前半部、铰链柱45、前立柱44以及顶棚侧轨91的前半部构成供省略了图示的前侧门安装的前侧门开口Esf,在车体后部1R中,由中立柱43、侧边梁46的后半部、侧立柱42以及顶棚侧轨91的后半部构成供省略了图示的后侧门安装的后侧门开口Esr。
即,在比中立柱43更靠前方构成前侧门开口Esf,在比中立柱43更靠后方构成后侧门开口Esr,侧立柱42沿后侧门开口Esr的后端配设。
此外,如上所述,虽然构成了比中立柱43更靠车辆前方的前侧门开口Esf和比中立柱43更靠车体后方的后侧门开口Esr,但在车体两侧部中,通过侧边梁46、铰链柱45、前立柱44、顶棚侧轨91以及侧立柱42构成侧门开口Es,并沿侧门开口Es的后端配设有侧立柱42。这样,如图1所示,在车体两侧部,通过形成侧门开口Es的侧边梁46、铰链柱45、前立柱44、顶棚侧轨91以及侧立柱42,在车体侧部的左右分别构成作为车辆的车体构造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大致环状车体骨架(以下称作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
这样,构成上述的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前围盒62的车宽方向两侧经由前围侧框加强件73以及角撑部件74与构成沿着侧门开口Es的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铰链柱45连结,因此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处于力学上连结的状态,换句话说,作用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以及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力能够传递至另一方。
此外,通过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连结部件33、加强板34,构成车宽方向的大致环状车体骨架(以下称作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参照图1)。
若进行详述,通过车宽方向的后窗楣92、车体左右的侧立柱42、连结部件33、轮罩加强件53、以及车宽方向的地板后侧横梁23,构成车宽方向的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
另外,这样构成的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利用了构成沿着侧门开口Es的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侧立柱42,因此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处于在力学上连结的状态,换句话说,作用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以及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中的至少任一方的力能够向另一方传递。
换句话说,如上所述,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在力学上连结的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以及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在力学上连结的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经由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而在力学上连结,构成为在车体1的整体上能够相互传递载荷。
这样,能够构成下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在左右一对悬架塔罩65附近构成有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该悬架塔罩65与车辆的侧门开口Es相比配设于更靠车辆前方,并具有支承前侧悬架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65a,该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由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的悬架塔罩65的下部连结的前副框66、沿悬架塔罩6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b、以及闭合截面空间622s的前围盒62构成,该闭合截面空间622s由在左右的悬架塔罩65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前围面板621以及前围横梁622形成,该车辆的车体构造构成了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该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由配设在车体前部的左右一对铰链柱45、从该铰链柱45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伸配置的左右一对前立柱44、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91、沿侧门开口Es的后端配设的左右一对侧立柱4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侧立柱42的下端以及铰链柱45的下端连结的左右一对侧边梁46构成,并且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构成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铰链柱45的上端和悬架塔罩65连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围侧框64、以及与前围盒62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连接且与悬架塔罩65连结的侧部面板71,侧部面板71由比前围面板621更厚的厚板材构成,并且由沿着成为悬架塔罩65的后方侧面的前悬架塔罩后壁65c而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方壁面71b、与前方壁面71b的上部连续且沿着成为悬架塔罩65的上面的前减震器支承部65a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方上面71e、与前方壁面71b连续且沿着前围侧框64中的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内侧面643而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壁面71d、与侧方壁面71d的上部以及前方上面71e连续且沿着前围侧框64中的成为上面的前围侧框上面644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侧方上面71f构成,由此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若进行详述,则由在车宽方向上将左右的悬架塔罩65的下部连结的前副框66、沿着悬架塔罩65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悬架塔罩加强部件65b、以及闭合截面空间622s的前围盒62在悬架塔罩65附近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该闭合截面空间622s由在左右的悬架塔罩65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前围面板621以及前围横梁622形成。
此外,构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其由在车体前部配设的左右一对铰链柱45、从铰链柱45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伸配置的左右一对前立柱44、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顶棚侧轨91、沿侧门开口Es的后端配设的左右一对侧立柱4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侧立柱42的下端以及铰链柱45的下端连结的左右一对侧边梁46构成。
而且,能够利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将构成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铰链柱45的上端和构成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悬架塔罩65的车宽方向外侧连结的前围侧框64,将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连结。
进而,通过比前围面板621更厚的厚板材构成与构成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前围盒62以及悬架塔罩65连结的侧部面板71,并且该侧部面板71由沿着该前悬架塔罩后壁65c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方壁面71b、与前方壁面71b的上部连续且沿着前减震器支承部65a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方上面71e、与前方壁面71b连续且沿着前围侧框内侧面643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侧方壁面71d、与侧方壁面71d的上部以及前方上面71e连续且沿着前围侧框上面644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侧方上面71f构成,因此能够提高前围侧框64中的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连结刚性。
此外,关于侧部面板71,由前方壁面71b与侧方壁面71d形成俯视呈大致L型等的弯折形状,并且与前方壁面71b的上部连续的前方上面71e、以及与侧方壁面71d的上部连续的侧方上面71f连续,因此即使在车体前后方向以及车宽方向上的沿车体上下方向的截面中,也形成有俯视呈大致L型等的弯折形状,进而,由于利用比前围面板621更厚的厚板材构成,因此能够构成对于三维中的任一方向都具有高刚性的部件。
并且,通过上述那样的结构,在构成对于三维中的任一方向都具有高刚性的部件的侧部面板71中,使前方壁面71b沿着前悬架塔罩后壁65c,使与前方壁面71b的上部连续的前方上面71e沿着前减震器支承部65a,使从前方壁面71b连续的侧方壁面71d沿着前围侧框内侧面643,使与侧方壁面71d的上部以及前方上面71e连续的侧方上面71f沿着前围侧框上面644,因此能够加强前悬架塔罩后壁65c的接合部位,并且与例如仅通过板状的连结部件进行连结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前围侧框64中的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连结刚性。
这样,利用侧部面板71,能够提高将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连结的前围侧框64的、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连结刚性,因此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使前侧前悬架与后侧前悬架被输入的力无延迟地进行传递,能够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并且,即使悬架塔罩65和前围盒62分离,由于利用了由比前围面板621更厚的厚板材构成的侧部面板71将悬架塔罩65和前围盒62连结,因此能够构成刚性较高的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
此外,能够构成下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车宽方向内侧与侧部面板71接合且车宽方向的外端侧与前围侧框64接合的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由侧部面板71、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以及前悬架塔罩后壁65c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从而能够进一步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若进行详述,利用侧部面板71以及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围侧框64的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连结刚性,该侧部面板71连结于将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连结的前围侧框64以及前围盒62,该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的车宽方向内侧与侧部面板71接合且车宽方向的外端侧与前围侧框64接合。
此外,通过由侧部面板71、侧部面板加强部件72以及前悬架塔罩后壁65c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能够提高悬架塔罩65的刚性、换句话说能够提高前减震器的支承刚性。因此,能够防止悬架塔罩65的内倾,能够使前侧前悬架与后侧前悬架被输入的力无延迟地进行传递,并且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度。
此外,前围侧框64通过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外侧面641、将前围侧框外侧面641和前围侧框内侧面643的上部彼此以及下部彼此连结的前围侧框上面644、以及前围侧框下面642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空间64s,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45具有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铰链柱外侧面451、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侧面的铰链柱内侧面453、以及配置于铰链柱外侧面451的前端而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侧面的铰链柱前侧面452,前围侧框外侧面641、前围侧框内侧面643、以及前围侧框下面642的后端分别与铰链柱外侧面451、铰链柱内侧面453以及铰链柱前侧面452接合,且前围侧框上面644的后端与铰链柱45的上方的倾斜上面454接合,通过具备前部与前围侧框上面644的后端接合且后部与铰链柱内侧面453接合的前围侧框加强件73,从而能够经由前围侧框加强件73加强连结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前围侧框64和构成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铰链柱45的连结,能够进一步提高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连结刚性。
此外,具备将前围面板621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与铰链柱内侧面453连结的角撑部件74,通过前围侧框加强件73与角撑部件74连结,从而能够经由前围侧框加强件73以及角撑部件74加强将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连结的前围侧框64、与构成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的前围面板621的连结,能够进一步提高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的连结刚性。
此外,通过由沿后窗楣92、配置在侧门开口Es的后端部的侧立柱42、沿后轮罩52配设的左右一对轮罩加强件53、以及地板后侧横梁23,在左右的后侧前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54附近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从而能够利用侧立柱42将形成于左右的后侧前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54附近的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连结。
因此,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以及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经由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连结,能够在车体整体上提高前悬架的支承刚性。
以上,在本发明的构成与前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中,减震器支承部与前减震器支承部65a对应,以下同样,前悬架塔罩与悬架塔罩65对应,车宽方向车体骨架与前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FWC对应,闭合截面部件与闭合截面空间622s对应,前围构件与前围盒62对应,前后方向车体骨架与前后方向环状车体骨架SLC对应,前悬架塔罩上面与前减震器支承部65a对应,闭合截面与闭合截面空间64s对应,地板横梁与地板后侧横梁23对应,车体骨架与后部车宽方向环状车体骨架RWC对应,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能够获得更多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说明中,说明了具备中立柱43的车体,但也可以是不具备中立柱43的双门型的车体。

Claims (7)

1.一种车辆的车体构造,
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第1车体骨架和第2车体骨架,
所述第1车体骨架配设于比车辆的侧门开口更靠车辆前方,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该第1车体骨架包括:
左右一对的前悬架塔罩,具有支承前悬架减震器的减震器支承部;
前副框,将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下部在车宽方向上连结;
悬架塔罩加强部件,沿着所述前悬架塔罩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
作为闭合截面部件的前围构件,由在左右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后方沿车宽方向配设的前围面板及前围横梁形成,
所述第2车体骨架在车辆的侧门开口周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该第2车体骨架包括:
左右一对的铰链柱,配设于车体前部;
左右一对的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的上端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设;
左右一对的顶棚侧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左右一对的侧立柱,沿着所述侧门开口的后端配设;以及
左右一对的边梁,将所述侧立柱的下端和所述铰链柱的下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
该车辆的车体构造具备:
前围侧框,将构成所述第2车体骨架的所述铰链柱的上端和构成所述第1车体骨架的所述前悬架塔罩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连结;以及
侧部面板,与所述前围构件中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连接,并且与所述前悬架塔罩及所述前围侧框连结,
所述侧部面板包括:
前方壁面,由比所述前围面板更厚的厚板材构成,并且沿着成为所述前悬架塔罩的后方侧面的前悬架塔罩后壁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
前方上面,与所述前方壁面的上部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悬架塔罩的上面的前悬架塔罩上面而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侧方壁面,从所述前方壁面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围侧框在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内侧面而在车体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
侧方上面,与所述侧方壁面的上部及所述前方上面连续,沿着成为所述前围侧框的上面的前围侧框上面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具备侧部面板加强部件,该侧部面板加强部件中,车宽方向内侧与所述侧部面板接合,且车宽方向的外端侧与所述前围侧框接合,
由所述侧部面板、所述侧部面板加强部件、以及前悬架塔罩后壁形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所述前围侧框,通过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外侧面、以及将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和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中的上部彼此及下部彼此连结的所述前围侧框上面及前围侧框下面,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铰链柱具有:
铰链柱外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
铰链柱内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侧面;以及
铰链柱前侧面,配置于该铰链柱外侧面的前端,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侧面,
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以及所述前围侧框下面的后端分别与所述铰链柱外侧面、所述铰链柱内侧面、以及所述铰链柱前侧面接合,
并且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与所述铰链柱的上方面接合,
具备前围侧框加强件,其前部与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接合,且后部与所述铰链柱内侧面接合。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所述前围侧框,通过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的前围侧框外侧面、以及将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和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中的上部彼此及下部彼此连结的所述前围侧框上面及前围侧框下面,构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闭合截面,
沿车体上下方向延伸的所述铰链柱具有:
铰链柱外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的侧面;
铰链柱内侧面,成为车宽方向的内侧的侧面;以及
铰链柱前侧面,配置于该铰链柱外侧面的前端,成为车体前后方向的前侧的侧面,
所述前围侧框外侧面、所述前围侧框内侧面、以及所述前围侧框下面的后端分别与所述铰链柱外侧面、所述铰链柱内侧面、以及所述铰链柱前侧面接合,
并且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与所述铰链柱的上方面接合,
具备前围侧框加强件,其前部与所述前围侧框上面的后端接合,且后部与所述铰链柱内侧面接合。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具备角撑部件,该角撑部件将所述前围面板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和所述铰链柱内侧面连结,
所述前围侧框加强件与所述角撑部件连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具备角撑部件,该角撑部件将所述前围面板中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和所述铰链柱内侧面连结,
所述前围侧框加强件与所述角撑部件连结。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车体构造,
由后窗楣、所述侧立柱、沿着后轮罩配设的左右一对轮罩加强件、以及地板横梁,在左右的后悬架的减震器支承部附近构成在车宽方向上成为大致环状的第3车体骨架。
CN201910158755.7A 2018-03-06 2019-03-04 车辆的车体构造 Active CN1102285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9487 2018-03-06
JP2018039487A JP6540846B1 (ja) 2018-03-06 2018-03-06 車両の車体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8531A true CN110228531A (zh) 2019-09-13
CN110228531B CN110228531B (zh) 2021-11-26

Family

ID=67212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58755.7A Active CN110228531B (zh) 2018-03-06 2019-03-04 车辆的车体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192593B2 (zh)
EP (1) EP3712043B1 (zh)
JP (1) JP6540846B1 (zh)
CN (1) CN110228531B (zh)
WO (1) WO20191721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09311B (zh) * 2017-06-02 2022-07-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EP3686090B1 (en) * 2019-01-23 2022-03-09 Volvo Car Corporation Reinforcement arrangement
JP7172768B2 (ja) * 2019-03-15 2022-11-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後部構造
KR102660340B1 (ko) * 2019-03-25 2024-04-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전방 차체 구조
KR102644571B1 (ko) * 2019-05-13 2024-03-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체 보강 장치
CN112277584A (zh) * 2019-07-23 2021-01-2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身结构
KR20210071116A (ko) * 2019-12-04 2021-06-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고전압배터리가 장착되는 차체
KR20220086890A (ko) * 2020-12-17 2022-06-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방 차체 구조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7198A (en) * 1985-09-30 1988-01-0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JP2003104237A (ja) * 2001-09-28 2003-04-0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1219680A (zh) * 2007-01-09 2008-07-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DE102007026762A1 (de) * 2007-06-09 2009-02-05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n Fahrzeug Hohlkörper
CN104512466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06184385A (zh) * 2016-07-04 2016-12-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刚度加强的汽车白车身
CN106828611A (zh) * 2015-12-03 2017-06-13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围侧加强结构
CN206537368U (zh) * 2017-02-28 2017-10-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c环结构及汽车车身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92484B2 (ja) * 2003-03-17 2008-05-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4720428B2 (ja) * 2005-10-25 2011-07-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007575B2 (ja) * 2007-02-21 2012-08-2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09035106A (ja) * 2007-08-01 2009-02-19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163083B2 (ja) * 2007-12-05 2013-03-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US9321488B2 (en) * 2011-03-09 2016-04-26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oration Front body structure
EP2818387A4 (en) * 2012-02-20 2015-11-04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FOR THE FRONT PART OF A VEHICLE BODY
JP2017009606A (ja) 2015-06-19 2017-01-12 音羽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大気電界検出装置
JP6269758B1 (ja) * 2016-09-13 2018-01-31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17198A (en) * 1985-09-30 1988-01-05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JP2003104237A (ja) * 2001-09-28 2003-04-0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1219680A (zh) * 2007-01-09 2008-07-1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DE102007026762A1 (de) * 2007-06-09 2009-02-05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Verstärkungselement für einen Fahrzeug Hohlkörper
CN104512466A (zh) * 2013-09-26 2015-04-1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及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CN107709143A (zh) * 2015-06-25 2018-02-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6828611A (zh) * 2015-12-03 2017-06-13 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围侧加强结构
CN106184385A (zh) * 2016-07-04 2016-12-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扭转刚度加强的汽车白车身
CN206537368U (zh) * 2017-02-28 2017-10-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c环结构及汽车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228531B (zh) 2021-11-26
EP3712043A1 (en) 2020-09-23
EP3712043B1 (en) 2022-02-16
WO2019172127A1 (ja) 2019-09-12
EP3712043A4 (en) 2020-12-30
US20200307695A1 (en) 2020-10-01
JP2019151288A (ja) 2019-09-12
JP6540846B1 (ja) 2019-07-10
US11192593B2 (en) 2021-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28531A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US1136495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5313972B (zh) 用于车辆的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US4457555A (en) Conversion of vehicle bodies
US6168228B1 (en) Passenger compartment for a passenger car
US11192594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9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332196B2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07848577A (zh) 汽车的车身后部构造
CN110228533A (zh) 车辆的车体构造
US11046369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CN111824268A (zh) 车辆的后部车身结构
US4570321A (en) Conversion of vehicle bodies
US4662052A (en) Conversion of vehicle bodies
CN111017035A (zh) 活顶车辆的车身结构
CN220053951U (zh) 车身骨架
JP7135621B2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7415279B2 (ja) 車両の上部車体構造
JP2021133848A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
CN116353713A (zh) 车身骨架
KR980007885U (ko) 차량 루프패널 보강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